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7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就是易经的易,一即太极,二乃两仪,三则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训说:‘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样若还不了解,再用佛法来解释一下:所谓道,即是真空——诸法实性,一即因,二即缘,三即心(识心),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才生万有。好比说,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空),因为肚子饿了(因),于是就去做饭(缘),才有饭菜出现(万有),如果说饭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了无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因此缘生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一般人都认为放下比看破还要难,其实放不下的原因,还是由于看的没有破。我讲个故事你听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货公司,忽然有个女人,从人丛中挽住他的手,并肩而语,看他没有反应,抬头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来她挽错了人。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样的看破了,保证可以放得下。我自学佛以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机会就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你能把财物用来布施结缘,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轮体空’,其福更不可思量!好贪是二切众生的特性,不愿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也是众生的通病。别人不赞成你这样做,是因为不了解布施结缘的好处,希望你能利用机会,讲些因果故事给他们听听,说明布施结缘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现存益寿,家宅平安,子孙富贵。且看现在贫穷下贱、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种田,不肯施肥,怎会有好的收获?从前战国时候,有个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结缘。当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当‘高参’,先后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要求,达到目的以后,孟尝君未来的幸福就开始了。有一天孟尝君问所有的门下客说:‘有那位懂会计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别人都不作声,只有冯谖承当了这个任务,临走的时候,问孟尝君说:‘将来有了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到了那里以后,便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说:‘你们所欠孟尝君的钱,现在不要你们还。’且当众把欠条烧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谢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尝君问他带点什么回来?他说:‘我看你家里什么都有,缺少的是“义”!所以给你买回来了’,并且说明买义的经过和办法。虽然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冯谖这种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有用。不久,齐王把薛地封给孟尝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见许多老百姓来欢迎他,高兴的向冯谖说:‘以前先生替我买的东西,今天真的见到了!’由此看来,布施结缘是多么的重要!孟尝君如果过去和冯谖所结的是恶缘,怎会有今天的善报!假使冯谖当时狐假虎威,不择手段的收讨,你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现在你这种深谋远虑的作法,和冯谖买义的办法相同,别人不谅解,和孟尝君以前的见解一样。希望你在不影响生活的原则下,继续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对而失去修行的机会。至于他们有无罪过,别的我不敢说,但贪、嗔、痴是都有了。补救的办法,每天为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业,开智慧眼,将来定能行菩萨道,获无量福!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园里施肥,来了几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说:‘不要动,这是花钱买来的。’他们很天真的说:‘师父!买这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多可惜呀,要是买糖给我们吃多好。’他们不愿布施结缘,正和小朋友们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样。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义,保证不会反对。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开悟,我怎么看不出那两句的妙处?你持法华有何心得?一天在路上看见些卖菜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扁条忽然断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的不断?一面走一面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负荷量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以致如此。别人只要经常使用,总有一天也会断,但何时何地,那就不一定。佛法的妙处是整体的,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大师诵至此处开悟,是他个人的福德因缘和卖菜的断扁条的道理一样。从前有人诵至‘除诸粪秽’的粪字处而悟,你能说他悟的不对?读经求悟,和买奖券一样,每张都有中奖的可能性,只要你买,就有中的机会,所谓‘多买多中,不买不中。’但经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至于何时何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只要长久的修,瓜熟则蒂自落。你不了解那两句的妙处,所以就不能成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动不动就能开悟,‘驴要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修行要看各人的业力和因缘,而读经和参禅的方法不一样,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处,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读,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来说,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确的方法了。我读法华,也不过十年,因工作关系,每天由一部减为一卷,有时因外出而缺课,事后虽补足,好像用坏了的物品,修补的总不如原装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点也没有,不过对佛法领悟力比较强,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能懂,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单纯,生存条件的简化所致,因此才感觉生无所爱,死不足惧!这是出家人应有的态度,也谈不上是心得。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我们取乐的方法很多,像游山玩水、作画填词、读书写字、念佛诵经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钓鱼?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客观地为对方想想,就可避免些无谓的烦恼和错误,你认为钓鱼是乐,可是鱼所遭受的是苦。也许你说:‘你又没有他心通,怎知鱼是苦?’对!那我问你:‘当你吃饭时,不小心把舌头咬一口,是什么味道?由此可知鱼在被钓时是不好受的。还有,假若某人也是为了取乐,在街上随便摸人家一把,并没有伤害她的生命,像这种情形,你说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你对这个问题尚且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一般的愚夫愚妇,那就更不要谈。所以说众生受苦,实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佛法,当可减少犯罪的机会。同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钓鱼取乐,看起来是小事,但‘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的生死重罪,就是由无始以来小小恶业所积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将来怎么办?修行好像补口袋一样,虽然补好以后,失去的钱不会再回来,但从此决不会因漏洞而继续地失落。我们因过去所造恶业而使现在受苦,现在如再不修,将来必定更苦!但愿你不要只为现在的生活而临渴掘井,也要为将来的生死而未雨绸缪。如能这样,那你就不想钓鱼了。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简单的说,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能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由于我见太深,贪心太重,对世间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经验。难怪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样看起来,一个人要想做到无过,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要做个好人也并不难,以世法来说,只要遵守国家一切法令规章,和固有的伦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实出世间法,也没有什么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过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两利,就不致犯过。再进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则去待人接物,定能成为离过绝非的完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那就不对。当知他也说过‘过而能改’,和‘过则勿惮改’。其实孔子说孰能无过,并不是说不是圣贤,就应该犯过。这种语气,是给已经犯了过的人一点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讲个忏悔的故事给你听,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业。这是别人告诉我的实事。以前在新竹开往台北的列车上,有位年轻的扒手,扒窃一位旅客的钱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来了。有人上前劝解,扒手说:‘我惹爸爸生气,让他打几下好了。’大家一听是家务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声的向对方说:‘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该做错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请你不要报告警察,让我重新做人。’此时他很伤心的流下眼泪。对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说:‘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学好而毁灭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是给他二十元车费,并且留下地址说:‘将来有困难可以找我。’由此看来,忏悔是能消除罪业的,不过忏而不悔,还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业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方,只要心诚,必定有效。譬喻说,罪性好比干草,佛号犹如火柴,忏悔是动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决心要烧,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烧光,如明此理,就知道忏悔是可以灭罪的。,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做别的事都讲究资格,但学佛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佛法有缘,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够资格。至于读书多少,与学佛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学识好的,运用得当,对学佛很有帮助,否则,对造诸恶业也有帮助。真正说来,学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缘,其他的客观条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师,对世间学问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后来对佛法却能登峰造极。你不能说佛法东来,千有余岁,只出了一个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并没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后也没有人说,惠能应世,空前绝后!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有信心去学,一定成功。一般人看佛教,好像乡下人看百货公同,望之俨然,不敢进去,恐怕到了里面一定要买东西,没有钱,只好望一望就走了。这就是说,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是学识不如人,所以不敢学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假若有困难,就在家里念佛拜佛,一样有功德。不过也要注意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目前虽然没有力量布施供养,但心(思想)可千万不要坏。一定要随时随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感觉死也很可怕,怎么办?极乐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还不知道,要不然,后面的几个问题就不会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话,好比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岁,剩下的日子总没有过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该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现在看见泥鳅也害怕’的戒心,对那梦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头来总免不了要死。如果说有多少财产的人可以不死,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延寿十年,或送多大的红包,可以多活几天。假定真的是如此,这个世界又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一般人都说怕死,我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决不吃辣椒,真怕热的人,也会避免户外工作,真怕死的人,决不敢做死事(十恶业),怕辣怕热可以避免,怕死同样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到时必感化佛来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永远不生不死,因此也永远用不著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对财物和眷属放不下,更应当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荫子孙,是没有问题的。好比你因资深绩优,调到海外去工作,虽然不能亲自处理家事,由于你调升的因缘,眷属财物定能获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报’,你的亲友也会因此而帮忙照顾,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坏事,而被判入狱,不但照顾不了家,反而使他们受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好好修行,才是真正爱护你的财物和眷属。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据自己做小孩子的经验,不妨表达点微见,虽然是纸上谈兵,可能也有点参考价值。依佛教的理论来说,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现在遭遇的境况,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像名利、苦乐、夫妇、子女等等,都是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感现的,丝毫勉强不得。也许你说:‘既然如此,那穷就让他穷,苦就随他苦;孩子不学好,也不要管教?’这样想又不对,我们处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构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决定对策。我看小孩子不学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业的报应,环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说来,疏于管教的比较多。好比种果树,本来品种很好,如不善于培植,也会‘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我观察有问题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来得子,更为厉害。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错误,应立即予以改正。打骂要适时,否则,收不到什么效果。管教小孩,也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所谓‘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一般人的观念是现在还小,大一点不听话,就要打。其实大一点就‘米已成饭’,更难改。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那个新闻与事实根本不符。因为他连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说他是住持?他只是个打起佛教的旗帜,从事各种破坏佛教的工作者。别人不了解,认为他管理那座寺庙,就以为是住持,这是极大的错误!我们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机会也要向别人介绍一些有关佛教的普通常识,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住在寺庙里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财产的就叫住持。其实和尚,简单的说,要受过二百五十条戒,而且戒行清净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备和尚的资格以外,还要精通佛理,戒德出众,且有弘法利生经验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还有人以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庙,像那种情形,只能说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庙。至于他造恶业,天网恢恢,因果不会放过的,别人跟著他的恶行而造口业,也少不了一份罪过。并不是我良心坏,希望别人遭恶报,事实如此,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那只怪她自己糊涂,‘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如果她的知见正确,何致如此!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这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一般人以为没有儿子是无后,我认为是错误的。所谓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说:‘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说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会把儿子嫁给公冶长?那不是笑话,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说:‘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说:‘不孝有三——大孝曰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照我看,都比孟子说的高明而具体。古今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是由无后为大而产生的,所以我总以为后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浅,不是没有理。从前有位老太婆,家里很富有。一天和邻居们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维她好福气,讨个媳妇写算俱全,又贤慧,又漂亮。她气呼呼的说:‘贤慧!连个儿子也不会生,光生丫头,我家祖宗的香烟就断在她手里!’刚好被她媳妇听到了,深深地感到问题严重,就在晚上带著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见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说:‘女人是洗脚水,我保证讨个好的还你。’后来又为儿子娶了个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没生一个,而且还好吃懒做。语云:‘无恶不显善’,老太婆终于感到自己过去的不对,时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来,结果成了神经病。如把‘无后为大’作佛法的不受后有解,保证不会演出许多无谓的悲剧。我觉得每个人,要有以宇宙为生命,以万物为眷属的胸怀,何必把‘儿子’看得那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给的吗?假使人人都能把爱心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爱一个不成材的太保儿子更有价值。以佛法说,子女也是属于宿世业力的副产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强?我以为没有后代是福,因为没有人继承遗产,就用不著拚命地为积存财物而造业。如果你有生财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财物,用来救济贫困,做些社会福利工作,将来可以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做,比养儿积谷,更为可靠。如能进修六度万行,立志成佛,还要儿女干什么?以世法来说,你想生个儿子也不算错,同时也不难。龙井有位居士施文涂,他说他的四婶生了五个女孩,没有生男的,我劝她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定有效。以后他来说已经生了一个胖男孩,很可爱。你们也念念看,只要诚心,一定有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亲睦邻,对别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动物,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天道无亲,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证不会使你失望。我这样说,是根据因果的道理而言,并不是说你平素为人很坏。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这次考的很好,而没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坏了,现在必须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点,才能补回上次的差额。若明此理,就不会觉得我说的太难听。孙传芳先生在叱吒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孙传芳先生所谓叱吒风云时,因理智与情感不调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试问怎么学法?后来所谓倒楣,即是酒性已过,精神恢复正常,对酗酒失态,深感忸怩。也就是说,他息下狂心以后,才发现过去一切作为是错误的,因此发心学佛,志在悔改,这是一种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体表现。你认为是倒楣,以佛法来说,真是走运。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月有圆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诸恶业,在所不免,因此儒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励人改过迁善,重新做人。孙先生能悬崖勒马,改往修来,实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恶醉强酒’,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有著天壤之别。我非怜其失意坎坷,而是赞他勇于悔改。想不到阁下不学佛,是为了表现处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学佛的。略举三则,以概其余。所谓‘人身难得’,而今幸得为男,此其一。‘佛法难闻’,现已恭闻正法,此其二。处此浊世,又能弃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则一切具足,此外还想什么?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还想叱吒一番,那就各从其志,倘能把学佛当著人生精神事业的副业,不特没有不良的反应,且对个人的前途,将有更大的帮助。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能是绝对可能,不过要看家是怎么出法才能决定。我们看释迦佛出家,不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说,就以我们中国来讲,古今闻法得度的,真是难以计算,这个道理,空口讲白话,是难以令人相信。现在以世间法来说,假如你能显贵一时,富有四海,你的亲友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此而改观。同样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可藉血统关系的因缘,使他们见贤思齐,而止恶行善,这样不仅现生吉祥如意,将来往生天界,绝对没有问题。倘能回向西方,更能永享安乐,寿命无穷!对于已经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经业感品,清净莲华目如来说:‘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大誓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处。所谓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涂,以前受骗信一贯道,后来弃邪皈佛,因为他虔诚精进,不但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乐,事事如意,现就读空军机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关系而皈依三宝,用功修持。还有彰化的施锡金,自皈依后,不但自己精进,且能劝导他人,他的母亲和姐姐,现在也很用功。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证。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为方便,利他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对尘俗的种种习气,也不外行,现在为了修行,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紧急刹车似的一刀两断,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找个僻静的地方,‘不见棺材不流泪’,才能专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习离苦得乐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圆满,然后才能和光同尘,负起他的责任。老子说:‘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经日,始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见方圆矣!’我们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浊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为了避免一挠之害,所以要离尘绝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实效果。这样就不难看出我们这种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至于是不是消极?要看从那方面讲,因为我们对增加生死的活计——贪、嗔、痴,是消极的,对了脱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积极的。假若你认为我说的对,希望你也消极其所当消,积极其所当积,则前途有厚望焉!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学佛修行,能不能消业的关键,不在能消与否,要问学了没有?修了没有?如果真的学到行到,绝对能消。经云:‘念佛一声,能消八万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语,由此证明确实能消。假若有这样的一位病人,检查结果是胃穿孔(宿世恶业),经过手术治疗后,已经脱离危险。大夫告诉他不要吃的东西他吃了,护士劝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恶化,一命呜呼(死于非命),这是病人不与医护合作而引起的意外,并不是医疗技术问题。学佛修行和这道理相同。也就是说,学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见功效。修行人也会死,是必然的,而死于非命则是偶然的。这种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为宿世业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说,以前我开出一张十万元的支票(宿业),以后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为数量太少,到时候不够,因此还是要负违反票据法的责任。即是说,他虽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业力太强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现在我们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冻结宿世恶因,不让它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并且使过去的善因,和现在的善缘加速成长。这是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如见他死于非命,而对修行发生怀疑,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生死是一切众生必经的过程,如果有人说,既然不免一死,我们又何必为衣食而奔走,干脆饿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实别人修不修,与我毫无关系,一般人都说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刚好相反,不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个个成佛,这一点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什么时间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无分别?出家与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缘,不能肯定的说什么时间好,什么时间不好,只要道心坚固,因缘成熟,什么时间都好。一般人的习惯,把出家分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现在客观的分别说明一下:童年出家,俗习未染,学佛易成,可说是最大的优点,如果要找缺点,那就是见识不广,缺乏处理事务的经验。若事修行来说,还是大优点。中年出家的,对世间的五花八门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于看破,至于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个问题。谈到劣点,除了诸根较钝以外,所知障也比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来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优点,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自然情况威胁之下,妄想比较少,倘能一门深入,容易成功。谈到缺点,那就是诸根暗钝,且不能担任利他工作。其实那也不能算劣点,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严格的说起来,修行还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会少造些恶业,少生些烦恼。如说现在忙,没有时间修,老了加倍精进,不就行了!当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还是比不修的好。不过到了‘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时候修,比现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区别,因为修就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好比有人说:‘某某人自从眼睛瞎了以后就变成了好人,你看现在和任何人都处得很好。’像这种赞美是没有价值的。学佛重在信、解、行、证,不分僧、俗、贵、贱,时间也不是主要的问题。至于在家与出家修行,有无分别,以修净土来说是没有优劣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检验合格(一心不乱),绝对不留难,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验证件,查资料,送红包,卖人情!那里没有这一套,尽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认为戒牒很重要,其实那只是一张受戒的证明书,并不是西方的入境证。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资粮(信、愿、行)具足,没有也没有关系,否则给你一百张也去不了。我参加两次佛学讲座,主讲说‘金刚经和心经没有研究价值,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好像两盆水倒来倒去。’这种说法,我认为很不妥当,请问法师有何感想?我的感想是你听错了,不然,他既设讲座,对佛法多少总会有点认识,何致外行到这地步?如真是这么说的,我肯定的说,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贩子。否则,怎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的毁谤三宝?他所犯的错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像放牛的小孩子骂孔子样的,没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是因果的高利贷。我们要认清释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无非是要使一切众生清净六根,而后同登彼岸。因机有钝利,教分渐顿,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于众生不识缘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业,枉受轮回,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妙义,以治其好执之痼疾。所谓‘色’,是万有的现象,‘空’,是万有的本体。而‘异’是不同;‘不异’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对空、有的看法是执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为空不自空,待缘而空,有非自有,随缘而有。所以列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空)而入于机。’如明此义,对空有就不会曲解了。从空至有,或从有至空,依我们的看法,是有距离的,若以佛眼观之,刚好相反,为了使众生缩短这段距离,所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浓缩性的中道义理,是挽救众生徘徊于空有之间最好的方法。当然般若经是佛对‘中人以上的’菩萨行者所说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众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谤,不足为奇。如说‘金刚经’和‘心经’不值得研究,难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连是岂有此理!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业,罪过还算小一点,万一是为了‘宜其室家,乐尔妻孥’蓄意毁谤,而抬高他的身价,搞他的‘钱不异命,命不异钱,钱即是命,命即是钱’的‘薪金’,那罪过可就大了!谈到感想,除了可怜他以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财物叫贪,想西方何以不叫贪?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会起邪念,产生造诸恶业的副作用。卖官鬻爵,抢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带来的后果。一个神经正常,体格健壮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静止下来,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来代替妄念。好比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总是跳个不停,假若给他一点食物,就会停止一下。我们的思想像猴子一样的好动,且比它更难管理,因为饱暖了思淫欲,饥寒了就起盗心,所以也要给它一点精神食粮,来制止它的妄动。这种精神食粮,不是‘西厢记’,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门,这是对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绝不准许小孩子玩刀,但是他们的手上现在都拿著一把锋利的刀,你怎么办?我的意见是不能打,尽快地拿玩具或糖果来交换,才能避免危险。我们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对念佛,等于赞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这样做吗?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别,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脱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样,因此不能说它是妄。后问与前答之理相同,举一反三,恕不另赘。我的女婿为争财产,兄弟打架,几乎闹出人命怎么办?我总想不通,许多人为什么把财物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说,更有杀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样说才好!他们有财产可分,还要计较多少,如果没有可分的,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实钱财是身外之物,祖业对一个人的生存毫无影响。我没分享祖业,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样的过活?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长的时间,每个星期来看我,走的时候,多少总要给他一点零用钱,后来他去金门。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积存了两万元,准备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于车祸,再也没有给他钱用的机会了!以后每当有钱时,就想起他不来拿钱而流泪!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么的痛苦。语云:‘同船共渡,前世修来。’现在幸为六亲眷属,来生又不知是什么关系,希望大家珍惜这一刹那的聚会,彼此互爱互敬,不要为了点琐碎事故而生仇结怨。我们都看过戏剧,你看有没有为个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实不管是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剧场一样,是非人我,转眼成空。可惜他们看不透,因此造成许多恶业,演出许多悲剧!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口恶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畋猎渔捕者,说惊狂丧命报。’从这段经文看来,我们所遭受的骨肉分离和眷属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现在再不修,将来更痛苦!希望把我这点意思,转告他们,只要能从此息争,敦伦尽分,永以为好,他们过去一切恶行,我定在佛前代求忏悔,而使他们三业清净,福寿绵长。假使他们愿意持斋念佛,必能使子孙吉庆,福增无量!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我们修的是那个心?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这样说,可能你还是不了解。我再补充说明一下: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你想开服装店,就会变成服装。或问,刚才不是说真心无相吗?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不是真心也变成了妄心?这一点要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然含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在,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而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们修,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也许你说,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也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这一步,什么问题都得到解决。我与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无法挽救!诸法因缘生,夫妻也是缘生的一种假相,好像演戏一样,转眼就各自东西,斤斤计较干什么?你们当时是怎么结婚的?这样多的男人,又是怎么选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对我确实很好,同时他说有一家百货公司,还有铁工厂,看他样子也不土,就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所谓百货公司,是他姑妈开的小百货店;他自己只有个小门面的铁匠店,请一个工人,就自称经理,真是个大骗子!’这样说来,你说受骗,却是‘叫化子(讨饭的)卖米,自讨的。’因为你好贪,以致受骗,因受骗而不和,就嗔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诉你:‘死,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样,你在这里穷,搬到南部去更穷,因为增加了搬家费的负担。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我认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应该安心受刑,悔过自新,将来还有减刑和赦免的机会,如果越狱逃亡(离婚、自杀),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认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当初。挽救的办法,是互相忍让,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没有问题,情绪自然就安定了。双方倘能回心转意,还会和好如初。以后每天念念观音菩萨,既能消灾解厄,又可缓和情绪,但愿诚心诚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无量。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况全人类有许多父母,他们的思想当然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谁干?汽车谁开?宗教信仰,是每个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现,学问在其次,贵贱又次之。而六道众生,由于业力关系,死此生彼,非常复杂,好像走马灯样的转来转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丑,以及荣辱祸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随著各人的业力而变异,故难以求其完全相同的。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环境的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发现了这座无尽宝藏!但有些人,沉溺于酒色之内,徘徊于名利之间,加上邪说的麻醉,对佛法不但不信奉赞叹,反讥之为迷信,谤之以消极。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们也不能怪他,若是一闻即悟,佛就不会说:‘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呀!语云:‘牛不喝水,按不低头’,对不学佛法的人,不必勉强他,最好是以行为代替言说,也不可视若敝屣,弃之不顾。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种下了菩提种子,因缘成熟,还是会开花结果的。上次来的周先生,别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9
正序
倒序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2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3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4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5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6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7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8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初机学佛决疑
初机学佛决疑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