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节:序言(1)序言鄢烈山杨恒均来了。这个在文友和作家聚会场合自我介绍身份是“写博客的”人,来到了纸质出版媒体。2008年12月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他说:“有名的报纸没有不约过我的,有的约了七八次。我的博客虽然上不了报纸,但是改一改,还是可以的。可我就是不想改,作者的观点是不能修改的。”不想改,节选可以吗?在中国,你万事不能太较真,人家欣赏你,你还跟人家去上版权课?于是,有的报刊打声招呼从他的博客上转载文章,有篇“皇军要当你的家”就直接从网上专栏里扒了。《杂文选刊》算是很规矩的,选载他的博文一篇又一篇,都寄了样刊和稿费(这我最清楚,因为他行踪不定,委托我代收),不久前还给他搞了一个专题配写作谈。报刊不说,其实,他也不是没有印过纸质的书,而且印过不少大部头,比如“致命”三部曲(《致命弱点》、《致命武器》和《致命追杀》),但那多是些间谍题材的虚构故事,影响的是那些有此偏嗜的“小众”。他这回出版的书,是面向大众的时政和社会评论文选,即便是谈父忆母述往事记见闻的散文随笔,也与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心心相印;换言之,他的这本博客文选,除了题材侧重公共的社会生活,目标读者也主要是关心时事而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群体。杨恒均无疑是很“自我”的人,因而大言不惭“你约稿我不写,给钱我不要,我就写博客”。只为表达,这是纯粹的写作,正是孔夫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夸饰于)人”,林妹妹所谓“我就为了我这颗心”。在2008年冬天的一个网志年会上,他谈起自己的博客写作缘起,“就在我母亲病危和我最六神无主的时候,我于2007年4月,在互联网上开了我的第一个博客。从此我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博客写作”。原来,他的博客写作触发于自我解脱。但是火花不能点燃水,博客之于他有很多意义,他强调的是“博客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连接母亲、我和子孙后代的桥梁,博客是我的精神家园”。其实,博客于他还有宗教意味上的“为己”功能,即对“人寿几何”的超越。他在为荣获“2010腾讯博客十大致敬人物”而写的博文中说:“对于我来说,这一辈子迄今为止最宝贵的不是房子、车子和票子,最值得珍惜的是一种叫‘思想’的东西。那是我唯一‘生不带来,死却能带走’的东西,而我,并不想把它们带走……”同时,杨恒均“为己”又是与“为人”统一的,这里的“为人”,就是颜之推所解的“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他不愿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带走”,他要“让思想插上翅膀”传播,证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总算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到了些微之力”。事实上,他出版这本书,也是他与网友、与社会互动的产物。他不仅在社交礼仪上有绅士风度,在博客写作上也尊重读友和“粉丝”的意愿,比如,有家长让他少用涉性比喻,以便推荐给孩子读,他就尽量采纳了。这回出书,一方面是出于网上“杨粉”的怂恿,他们说,周围还有很多人不上网,或者不习惯在网络上阅读,而他们希望这些朋友能分享杨恒均的博文,他们要杨恒均出版博文,以便他们买了选集送身边的亲友,增多共同的话题和语言。另一方面,是出版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鼓动,以致有四五家出版社的编辑说服他出书并报了选题,终于世界知识出版社签了PASS。杨恒均的博文有多火?他写博客时间并不长,三年多一点。其博客/微博点击量,固然没法跟女明星徐静蕾、姚晨们比,与兼有青春偶像特点的韩寒也同中相异,就严肃题材、话题而言,他的影响力是罕见的。我在凤凰网贴博客,看他的“凤凰博报”专栏是2008-07-09开张的,到今天2010年11月4日上午点击量达1912万,评论2957条,而且跟帖讨论的居多。于建嵘是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硬汉学者,又是一个雅兴不浅的“文艺青年”,写论文之余写小说画画,近日在微博上作世说新语式的“画家村记事”记杨恒均云:“恒均兄,小说家,名人,常有路人相识,献花签名,乐也。某会上,就有一小男生用生活费买花示爱,众似喝了陈醋。某日,邀三朋四友游小堡,见一美女捧花,急迎,接花称谢。女子伸出手来,他拿笔就在女子玉手上签上大名。女子言:您这位先生,买了花不给钱,打白条也不能写在手上啊。”这是文学创作或叫编派,故事虚实不可考但颇传神,一是表现了杨恒均粉丝众多,签名成了条件反射似的动作;二是说明其为人态度潇洒。第一部分 第2节:序言(2)杨恒均的博文为什么这么火?这个现象值得研究,至少攻读新闻评论、传播学和新媒体的博士生都可以选作论文题。我觉得,最值得研究的是,他在哪些方面触动了中国社会有独立思考追求者的心弦?从他的“议题设置”及众多读者的关注,我感到在看似麻木冷漠拜金的当下,具有公共精神、关心祖国与民族命运的人并不在少数,借用鲁迅的话说,是“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这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杨恒均是怎样修成的呢?顺便说一下,我不喜欢套用那部苏联“经典”小说而用“炼成”一词。我们中国人讲“修行”、“修道”,白蛇修成精也是贤淑的美妇人。杨恒均的修行,集中表述在他那篇题为《老杨日记: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博文里,大家可以在本书里看到这篇博文,这里就不重复了。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他多次深情地回忆起儿时母亲朴实的教诲,“不要撒谎,不要欺负弱小,不要拿别人东西”。他说:“我直到开了第一个博客,才突然意识到,也许该回到母亲教诲的时候。”二是勤勉。不仅勤于思考,总在想事,也勤于写作,他的大部分博文都是在旅途中写就的。我曾与他同游俄罗斯,在飞机上、在旅馆里,得空他就拿出电脑开始写作了。这是事业心还是嗜好,抑或兼而有之?真令人敬佩又妒羡——对他,好像不存在“时差”这回事。不妨把杨恒均与韩寒、李敖、龙应台等几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比较一下。韩寒在博客中写道:“说到底是我们国家虽然很保守,但G点太多,一碰就高潮,还不允许你乱叫,你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这“坏小子”的才气没得说,他七荤八素的调侃话语杨恒均也会说,只是“老杨头”有所收敛而已。韩寒博文有影响力的多是直接针对具体人和事的,“老杨头”则以思辨性为主,立意在于启迪民主宪政观念,主题比较宏大,虽然也是从具体事件入手。李敖以知识渊博傲视韩寒,却不知他与韩寒对大陆“国情”的感受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对民心民意的体察不可同日而语。杨恒均对大陆的体验比韩寒更多历史纵深,而李敖在知识层面也没有多少傲视杨恒均的资本,他的书本历史知识多一些,那也不过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至于杨恒均行亿里路的阅历更是以不出门自诩的李敖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在大陆的语境中杨文不可能有李敖的恣肆,但杨文也没有李敖佯狂中的商业营销算计。杨恒均的博文与龙应台、林达的笔法倒有颇多相通之处。龙应台的杂文与时评是随笔写法,有较多叙事,理性融于感性之中;林达的海外题材文章,“以案说法”,借他山之石攻玉。杨恒均的博文也多有感性的叙述段落,并打通中外扩大读者视野,特别是发表在网上时贴些自拍照片,图文并茂,感染力与说服力更强。杨恒均最可贵的是什么?有人慨叹中国当下的知识界有一种怪现状,(自我标榜的)“自由主义者”不宽容、“国学家”不儒雅、“基督徒”不谦卑。我看有些以“民主斗士”姿态出现的人,骨子里仍是划分敌我,“唯我独革”(不过把标榜“革命”改换成标榜“体制外”,将“改良主义”的旧帽子换成了“体制内思维”),以布道者口吻散布最大的恶意和仇恨。杨恒均不是这样,他欣然接受了“民主小贩”的蔑称。小贩是“个体户”,游走于街市,与“城管”斗智斗勇寻找生存与生意空间,贩卖人们需要的物品,并不可耻,何况贩卖的是“民主”?这个“民主小贩”,与其说是态度谦卑,不如说是秉于善良和博爱。他懂得一个人需要有人赏识和加油,而也需要赏识他人,包括赏识那些比自己强和不如自己的,赏识表扬者与批评者,甚至自己的敌人。他说,在我“出离愤怒”的时候,也常常先找到爱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盯住仇恨的对象;爱与恨当然是交织在一起的,然而,你的心在哪一边,却能够决定你文字的重量。——因此,读杨恒均的博文,你会觉得这个人是为你好,即便不是“好话”,他是讲理的,而且讲的还真有那么一点儿道理。尽管,他的话未必能叫顽石点头。杨恒均盼望着他的博文早点儿与大家说再见,为了这一天早些到来,那就让杨恒均的书广泛传播,让他讲的道理尽早成为中国人不言而喻的常识吧。杨恒均期待着,我也期待着。2010年11月4日?于广州(本文作者系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时评家、杂文家)第一部分 第3节: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1)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夜里一定起风了,梦中我听到细雨中树枝的声响。天还没有亮,门廊那盏灯把院子里桂花树的枝叶投射到窗户上,恍惚间,我能够感觉到母亲的身影。我想开口喊,妈,你又这么早就起来了——声音没有发出,泪眼已经模糊。清明到了,那盏灯是我特意点亮的,今天,离去的亲人会归来的,有了那盏灯,早起的母亲就能够看清回家的路……每一次听说我要回家,平时节俭的母亲总会把廊灯彻夜点亮,担心我认不出家门,又怕到处游荡的我在自家门前迷路。远游归来,疲惫的我在母亲铺好的床铺上睡得特别香甜。只是我发现,当我在外游荡时,母亲牵肠挂肚;可我回来了,母亲睡得却并不安稳。夜晚有哪怕一丁点儿的风吹草动,母亲准会比平时起得更早,蹑手蹑脚地来到我房间的窗户外。母亲怕吵醒我,更怕我醒了后不知道添加衣物就走出寝室,于是就找机会一次又一次悄无声息地来到我的窗户下,一旦听到我房间里有动静,她就会说,“老四,今天降温了,你要加一件毛衣才出来,我给你找来了一件……”我都四十的人了,母亲还是这样无微不至。直到她老人家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也未曾一刻放下做母亲的责任。回到母亲身边的好多个凌晨,只要我一睁开睡意蒙眬的眼,就能看到窗户外母亲那熟悉的小小身影。只是,今天我虽然能够感觉到母亲又来到了窗外,却再也看不见她老人家了。母亲去世后,我们姐弟在她的冰棺前陪伴了她三天。那三天,哭也好,笑也好,苦也好,累也好,我们都不愿睡觉。母亲生前是绝对不允许我们彻夜不眠的,但母亲再也不管我们了。第三天火化前棺木被打开,我看到了母亲,她静静地躺在那里,那么小,那么冷,那么寂寞和孤独……我猛然想起,这竟然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和母亲一起,却听不到她来关心我,来嘘寒问暖,这也是第一次看到母亲安静地睡觉……我这个儿子从来不曾到母亲的窗户下细心等待,也没有悄声走进母亲的房间为她把被子盖好。每一次都是母亲来到我的床边,甚至在她得了白血病后,母亲还颤巍巍地来到我的寝室,东看看,西摸摸,仔细察看我的被褥,只要她老人家还在世上一天,她是不会让严冷的冬天把她的儿子冻坏的……是的,在我忙碌的记忆里,这还真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躺在那里的样子,如此安详、恬静却无限的孤独——而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想扑过去把她老人家抱住,让她感觉一次儿子的温暖和爱,却被早就站在四周守卫母亲的八个彪形大汉挡住了——母亲已经和我阴阳相隔。当母亲化为青烟从高耸的烟囱中随风飘去的时候,我的眼睛里已流不出泪水,我的心在淌血,我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悲伤填充,我的整个身体都在哭泣。老话说,那烧掉的只是母亲被病魔摧毁的躯体,母亲的灵魂已经飘出来,还会回来看望她最牵挂的人。于是第一个星期,我和母亲的两个孙子睡在灵位前的水泥地上,晚上不关门,她老人家的灵魂能够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母亲的眼睛不好使,为此,我们点亮了每一盏灯……按照我们家乡的说法,母亲还会托梦给我们的,告诉我们她在那边的情况。于是,那些晚上,我都在黯然伤心中强迫自己进入梦乡——只有在梦乡,我才能够再次见到我的母亲。一个星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多月,母亲都没有出现。我怀着思念和惆怅离开了故乡,对于我,没有母亲的故乡,只有伤心,失去了向往。可是让我想不到的是,离开家乡后,母亲的声音接连几次出现在我的梦中,那声音虽然显得有些苍老,有些疲惫,但却仍然是那么熟悉,问长问短,絮絮叨叨,是母亲的声音,只是,尽管我能够听到母亲的声音,却看不到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我想知道她在那边还好吗?白血病是否在继续摧毁她的皮肤和头发?她老人家穿着什么衣服,她还是那么冷吗……我在梦中喊道,妈,你在哪里?不要在我后面说话,让我看一下你。母亲以让我能够感觉到却听不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然后就沉默了。母亲要走了,我挣扎着,使劲扭动身子搜寻母亲——终于醒来的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留下满脸的润湿。第一部分 第4节: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2)可我知道,从今以后,母亲就在我身边,我虽然为了理想远走他乡,只要心中还有母亲伴随,他乡也就是故乡。自从母亲得了白血病,我的世界就突然变了样,我辞去了工作,回到母亲身边,决定陪伴她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但我却没有想到,那段时间却是那么艰难,使得我这个到处游荡、横冲直撞、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竟然茫然无措,不但没有缓解母亲的病痛,而且差一点儿自己也迷失了方向。那段时间,一想到母亲会随时发病离开我,我就备受折磨。而且,我这才发现,哪怕我早就自认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其实对死亡的意义却仍然一无所知。为了陪伴母亲走完最后这段艰难的人间路,也为了帮助我自己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我开始写作记录母亲生病的长篇纪实《伴你走过人间路》。我想以此篇纪实探索家庭、社会、爱、生与死,我企盼在写作中找到慰藉和力量。我心中有一个愿望,我要和母亲一起探索和追寻:死亡会把母亲带到哪里去?又会把我引向何方?就这样,母亲生病的前六个月,我白天和哥哥姐姐轮流陪伴在她身边,尽量让她开心,让她忘掉白血病,晚上我就一个人一边流泪一边记录下白天发生的一切,包括我的所思所想。2007年春节是我们全家聚得最齐却也是最悲伤的一个春节。家人都很清楚,母亲所得的这种白血病是不治之症——陪伴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母亲,就要在节后的某一天永远离开我们……2007年春节过后,看到母亲日益衰弱的身体,看着母亲失神的眼睛,看着母亲开始出现血块的皮肤,我心如刀绞却又那么的无能为力,那时我已经意识到,我没有办法把《伴你走过人间路》写下去了,至少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继续写下去。就在我快要被死亡的恐惧摧毁的时候,母亲反而坚强了起来。一开始听到自己得了白血病,身为医生的母亲自然也知道在她那个年龄是很难挺过去的,可是一生都在和命运搏斗并把我们姐弟四个拉扯大的母亲,偏偏不信那个邪。那段时间看到我们姐弟忧愁痛苦的样子,母亲常常说,你们不要紧张,我死不了的!看到你们长大事业有成,我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呢。母亲的声音里充满求生的欲望和对生命的热爱。然而,那种欲望和热爱对于我们早从医生那里了解到病情的姐弟四个来说,无疑带来的是更大的悲伤和痛苦。2007年春节后,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要想隐瞒身为医生的母亲也愈来愈困难了。最后两个月,母亲自己已经清楚地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那时她有一半时间是清醒的,在她清醒的时候,总是拉住回来看望她的女儿、儿子、孙子和孙女的手,絮絮叨叨——母亲是在交代后事。母亲一生没有积蓄,她常常说她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四个子女。她希望我们过得好,但母亲希望子女的“好”却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这一点是最让我惊讶的。母亲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权有势,荣华富贵,她只是想我们活得“好”。母亲活得“好”的标准太简单了,那就是活得快活,活得不辜负他人,活得对得起良心。多么简单的“好”,以致当今世风日下的社会,已经对这种“好”不屑一顾了。母亲常常告诫做生意的子女“要做生意先做人”,生意做得再大,忘记了如何做人,枉活一世;她又反复嘱咐手里有点儿小权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一分也不能拿”,否则活着就不安稳。而最让母亲操心的就是我这个小儿子——母亲的断肠儿。刚参加工作时,因为工作的保密性,我曾经突然消失过好长一段时间,本来我也有办法给母亲报一个平安,可我疏忽了。后来我听哥哥姐姐说,那段时间,母亲想到了各种可能性,每天到处打听我的下落,头发都急掉了,没有少伤心……现在最让母亲担心的还是我。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告诉母亲,我辞掉了可以让我舒舒服服过一辈子的工作,投身到一些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可理喻的事情中去,但我也告诉母亲,我喜欢现在所做的,我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工作。我还告诉母亲,我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我计划从四十岁开始写作,写到四十五岁时,我将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一条也许会给我带来更多不便的道路。第一部分 第5节:母亲是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3)这样的交谈以前也出现在我和其他至亲好友之间,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误解,就是被数落一通,好像我已经误入歧途,不再脚踏实地。可是,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虚弱得说话都不太流利的母亲竟然连连点头,表示对我人生选择的理解。我想,即使今天写下来,也许还有很多亲戚朋友不相信母亲竟然支持我走那座独木桥,不过我也不想解释了。我在想,今后我一定要面对儿子的质问,他们会问我,爸爸,为什么呢?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呢?答案当然有很多,但我最想告诉他们的则是——因为你们的奶奶。是的,他们的奶奶,我的母亲,那个没有读过几年书的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永远在我身边,在我做出最艰难选择的时候,总是默默支持。她对人世间的认识、对民间疾苦的感受和对生命的热爱,影响我选择了一条我认为是正确的人生道路。当母亲在交代后事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总是强忍住眼泪,这些母亲不可能没有看出来,结果,一个让人惊讶的情景出现了,那就是在母亲一天一天接近死亡的时候,她也一天一天坚强了起来,至少是在我们姐弟面前假装坚强了起来。我当然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正如她所说的,你们不要这样,我还没有死,你们就被死亡吓死了。是的,死亡的恐惧快要把我吓死了。爷爷奶奶虽然也过世了,但我对他们了解不多,也没有住在一起过,母亲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是第一个要离开我的人。母亲的病和即将到来的死亡给我的震撼不是颠覆,而是几乎粉碎了我的世界。以前我的世界里没有死亡,我现在则不得不面对死亡。于是,我开始追寻死亡的意义。可我越是追寻死亡的意义,越是感觉到死亡毫无意义。没有宗教信仰的我,当时就走进了死胡同。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于《伴你走过人间路》里详细描写一个城市里的高楼和坟墓分庭抗礼、死人与活人平分秋色后不到两个月,一个叫余虹的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张背景是高楼大厦的公墓群碑的照片。不久后,余虹自杀了。而当后来读到余虹自杀前的一些思想时,我惊悚地发现,我当时和他想的几乎一模一样。我惊出一身冷汗。是什么让我走出了当时余虹陷进去的那个困境?毫无疑问,就是母亲。一步一步陪伴我走出死亡阴影的竟然是正在急速走向死亡的母亲。母亲一再鼓励我,不要太悲伤,你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母亲鼓励了我,可母亲说着说着,目光就茫然了,她老人家宁愿一个人独自承担死亡的悲伤。去年清明过后不久,母亲走了。一想到母亲走了,我们强忍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母亲虽然被死亡带走了,但她并没有向死亡的恐惧屈服。母亲走得很平静,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她常常提到自己的母亲——我的外婆。她说,她的母亲在梦中告诉她,她们在那边都很好。母亲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说,梦中外婆说,如果母亲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安心地过去吧,这样母亲就可以见到几乎没有了记忆的父亲。母亲说着,脸上会浮上一层光芒。母亲走了,她不但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战胜了死亡的恐惧,而且,母亲被死亡带走的刹那,我突然发现,我也不再惧怕死亡。43年前,我也惧怕这个世界,我哇哇大哭地来到这个世界,是母亲用双手和乳房让我安静下来,不久,我学会了笑,对母亲笑……我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不再惧怕那个陌生的死亡的世界,只因为我的母亲已经过去了——她老人家已经过去了,那个世界不再陌生。有母亲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只要母亲在那边,她会把一切都准备好。我多么想把自己对死亡的认识讲给母亲听,我多么想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让母亲看一眼儿子多么坚强,听一听儿子的讲述。这个清明节,我点燃一盏灯,照亮母亲回来的路……如果她就在附近,我要悄悄地告诉她:妈妈,你永远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第一部分 第6节:母亲珍藏的报纸母亲珍藏的报纸——谨以此文献给像我一样流浪在海外的儿女们游荡了这么多年,从东到西,又从北到南,一年又一年,我在长大,知识在增加,世界在变小,家乡的母亲在变老。二十一年前母亲把我送上了火车,从那以后,我一刻也没有停止地探索这个世界。二十年里,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香港,从纽约到华盛顿,从南美到南非,从伦敦到悉尼,我游荡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十几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每到一个地方,从里到外,就得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母亲的思念。IP电话卡出现后,我才有能力常常从国外给母亲打电话,电话中母亲兴奋不已的声音总能让我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和挑战。然而也有让我不安的地方,那就是我感觉到母亲的声音一次比一次苍老。过去两年里,母亲每次电话中总是反复叮嘱:好好在外面生活,不要担心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想着回来,回来很花钱,又对你的工作和事业不好,不要想着我……说得越来越啰唆,啰唆得让我心疼,我知道,母亲想我了。母亲今年七十五岁。我毅然决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搁下心里的一切计划、扣下脑袋里的一切想法回国,回家去陪伴母亲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只是陪伴母亲。从我打电话告诉母亲的那一天开始到我回到家,有两个月零八天,后来我知道,母亲放下电话后,就拿出一个小本本,然后给自己拟订了一个计划,她要为我回家做准备。那两个月里母亲把我喜欢吃的菜都准备好,把我小时候喜欢盖的被子“筒”好,还要为我准备在家里穿的衣服……这一切对于一个行动不方便、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七十五岁的母亲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你肯定无法体会。直到我回去的前一天,母亲才自豪地告诉邻居:总算准备好了。我回到了家。在飞机上,我很想见到母亲的时候拥抱她一下,但见面后我并没有这样做。母亲站在那里,像一只风干的劈柴,脸上的皱纹让我怎么也想不起母亲以前的样子。母亲花了一小时一小时地准备菜,她准备的都是我以前最喜欢的。但是我知道,我早就不再喜欢我以前喜欢的菜。而且母亲由于眼睛看不清,味觉的变化,做的菜不是咸一碗就是淡一碗的。母亲为我准备的被子是新棉花垫的,厚厚的像席梦思,但我一点儿也不习惯,我早就用空调被和羊毛被了。我都没有说出来,我是回来陪伴母亲的。开始两天母亲张罗来张罗去,没有时间坐下来,后来有时间坐下来了,母亲就开始啰唆了。母亲开始给我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这些大道理是几十年前母亲反复讲过的。后来母亲还要对照这些道理来检讨我的生活和工作,于是我开始耐心地告诉妈妈,那些道理过时了。于是母亲就会痴呆呆地坐在那里。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发现母亲由于身体特别是眼睛视力不好,做饭时不太卫生,饭菜里经常混进虫子、苍蝇。有时饭菜掉在灶台上,她就会捡进碗里,于是我婉转地告诉母亲,我们到外面吃一点儿。母亲马上告诉我,外面吃饭不干净,假东西多。我又告诉母亲,想为她请一个保姆,母亲生气地一拐一拐在房间里噼啪噼啪地走,说她自己还可以去给人家当保姆。我无话可说。我要去逛街,母亲一定要陪着,结果我们一个上午都没有走到商场。每当我们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母亲总以为儿子已经误入歧途,而我也开始不客气地告诉母亲,时代进步了,不要再用老眼光看东西。和母亲在一起的下半个月,我越来越多地打断母亲的话,越来越多地感到不耐烦,但我们从来不争吵,因为每当我提高声音或者打断母亲的话,她都立刻停下来,沉默不语,眼神里有迷茫——母亲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我要走前,母亲从床底下吃力地拉出一个小纸箱,打开来,取出厚厚的一叠剪报。原来我出国后,母亲开始关心国外的事情,为此她还专门订了份《参考消息》。每当她看到国外发生的一些排华辱华事件,又或者出现严重的治安问题,她就会小心地把它们剪下来,放好。她要等我回来,一起交给我。她常常说,出门在外,要小心。几天前邻居告诉我,母亲在家看到一幕日本人欺负中国人的电视剧场景,在家哭了起来,第二天到处打听怎么样才能带消息到日本。而那时我正在日本讲学。母亲吃力地把那捆剪报搬出来,好像宝贝一样交到我手里,沉甸甸的。我为难了,我不可能带这些走,何况这些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处,可是母亲剪这些资料下来的艰难也只有我知道,母亲看报必须使用放大镜,她一天可以看完两个版面就不错了,要剪这么大一捆资料,难度可想而知。我正在为难,这时那一捆剪报里飘落下一片纸片。我想去捡起来,没想到,母亲竟然先捡了起来。只是她并没有放进我手里的这捆剪报里,而是小心地收进了自己的口袋。第一部分 第7节:当我老了“妈妈,那一张剪报是什么?给我看一下。”我问。母亲犹豫了一下,把那张小剪报放在那一叠剪报上面,转身到厨房准备晚餐去了。我拿起小剪报,发现是一篇小文章,题目是《当我老了》,旁边的日期是《参考消息》2004年12月6日(正是我开始越来越多地打断母亲的话,对母亲不耐烦的时候)。文章摘选自墨西哥《数字家庭》十一月号。我一口气读完这篇短文:当我老了当我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请理解我,对我有一点儿耐心。当我把菜汤洒到自己的衣服上时,当我忘记怎样系鞋带时,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耐心地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当我需要你帮我洗澡时,请不要责备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千方百计哄你洗澡的情形吗?当我对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时,请不要嘲笑我。想一想当初我怎样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个“为什么”。当我由于双腿疲劳而无法行走时,请伸出你年轻有力的手搀扶我。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时,我扶你那样。当我忽然忘记我们谈话的主题,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回想。其实对我来说,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听我说,我就很满足。当你看着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才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你那样。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一口气读完,我差一点儿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母亲走出来,我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母亲原本是要我带走后回到海外自己再看到这张剪报的。我随手把那篇文章放在这一捆剪报里。然后把我的箱子打开,我留下了一套昂贵的西装,才把剪报塞进去。我看到母亲特别高兴,仿佛那些剪报是护身符,又仿佛我接受了母亲的剪报,就又变成了一个好孩子。母亲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车。那捆剪报真的没有什么用处,但那篇《当我老了》的小纸片从此以后会伴随我一生……现在这张小纸片就在我的书桌前,我把它镶在了镜框里。现在我把这文章打印出来,与像我一样的海外游子共享。在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的时候,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你一直想吃她老人家做的小菜……第一部分 第8节:父亲的眼泪(1)父亲的眼泪父亲现在年纪大了,流眼泪的时候就多了,有时还会哭出来。在我看来这些眼泪和年岁有关,很多无关痛痒的事也会弄得父亲泪流满面。人老了,就回归孩子了。然而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却很少流泪。在我的印象中,我八岁时父亲哭过一次。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有一次在外面玩耍,结果和住在街上的一个同龄玩伴吵了起来,还动了手,我稍微占了上风。之后,我悄悄回到家里,没敢告诉父亲,以为事情就过去了。大概半个小时的光景,屋外传来一阵嘈杂声,由远及近,不久就听到了叫骂声。我听出是刚刚和我打架的那个孩子的声音,心中暗暗叫苦。原来那家伙不服气,一路叫骂着冲我们家而来,还手里拿着一块砖头,身后像滚雪球似的跟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只是看热闹的孩子,后来听到他的叫骂声后,连街上的大人也跟来看热闹了。当时孩子打架,哭闹叫骂是很普通的,不可能吸引如此多观众。可是从这个和我同年的八岁的孩子嘴巴里叫喊出来的内容却吸引了大家。我也听出来了,他没有骂我,他在叫父亲的名字,而且每叫一句,就加上一句充满童稚的恶狠狠的叫骂声:大地主,地主狗崽子,我×你××!父亲当时虽然是被管制的对象,但还是学校校长,母亲是公社(原湖北省随州市草店公社)医院妇产科医生。父亲一直老老实实做人,谨小慎微,从不敢惹事。父亲也听到了叫骂声,他小心翼翼地从门缝里朝外面瞅了一会儿,然后回头盯住衣衫不整的我,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仍然站在门口,一动不动,脸色阴沉沉的。这时门外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那孩子看到这架势,早已经不哭了,而是一遍又一遍叫喊父亲的名字,每一次都在前面加上越来越带侮辱性的形容词。不过我发现,最让父亲紧张的是“地主”、“大地主”。门外每次传进这两个词时,父亲紧紧握住门把手的手都颤抖一下。那天父亲一直没有开门出去。两个哥哥也在家,他们都是大孩子了,他们气愤得脸都紫了。可是当他们看到父亲的表情时,他们只能紧张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足足有半个小时,也不知道那个孩子是骂累了,还是被好心的邻居劝走了,外面没有了声音。可是房间里却传出了声音,是父亲害怕邻居听到而压得低低的呜呜的哭泣声。我们兄弟几个站在那里,吓得一动也不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像孩子一样哭,我原来以为做父亲的是不会哭的。父亲哭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对两个哥哥说,你们的弟弟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吗?你们要管住他,不要和人家吵架,你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你们不知道我们多艰难吗?人家今后打死你们的弟弟,也就是打死一个小地主,街上每个人都能骂我们,我们要让着所有的人,知道吗……父亲那天还说了些什么,我不能完全记得了,但大概是让我的两个哥哥再次明白了我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等级。父亲说得很白,他说我们是地主,我们是贱民,就是你弟弟也没有和孩子吵架与打架的权利,他还不懂,但你们今后得看住他……父亲说了很久,而且都是对两个哥哥说的——其实父亲不必说那么久,而且我也完全懂事了。只是我无法控制一个做孩子的天性,会在外面玩耍时不知不觉间得意忘形,和小朋友闹矛盾。如果和某个知道我是小地主的人闹矛盾,而且他又喜欢使用这个武器的话,我就完蛋了,我就得被辱骂甚至被打,不能还手。父亲的哭声再次提醒了八岁的我,我是被打上烙印的。我想大概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后来在整个小学特别是在随州市草店公社利民小学读书期间,我都夹着尾巴做孩子,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最悲惨时,有些高年级的孩子只要喊一声“地主崽子过来”。我就会收起一个孩子的心,乖乖地过去,甚至曾经被命令从他们的裤裆下钻过去。我没有任何反抗,就在我们家乡不远的地方,有人大义凛然地把“地主狗崽子”丢进水井里活活淹死,不用负任何责任的。父亲是老师,他知道这些事,更知道当时是一个什么世道。有段时间我一度误解父亲,认为他太软弱,但后来我理解了他。当时作为我们这类人,压根儿就没有软弱和勇敢之分,我们根本无法和整个强权对抗。要想幸存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软弱和屈服。这是我小时候唯一一次看到父亲在我面前哭泣,后来我再也没有让他在我面前哭过,虽然我付出的是整个童年和一个正常人的成长环境。父亲在我面前的哭,让我认识到我从出生就是一个弱者,是低人一等的,是被欺负和侮辱的一类。父亲的哭把我永远和弱者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哭也形成了一个八岁孩童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直到今天,就在我丰衣足食、遨游世界,时不时自认为天下老子第一的时候,我心底深处仿佛还能够听到父亲的哭泣声,那声音又时时在提醒我:你永远属于弱者,你永远和弱者站在一起,你永远不能忘记那些被侮辱和被欺负的人!正因为父亲当我面的痛哭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就常常想,等我当了父亲,我是绝对不会在孩子面前哭的。再说,估计也没有什么情况会迫使我忍不住在儿子面前哭吧。我并不知道,在自己儿子面前的哭不是演戏,是发自内心的,如果真要来,挡也挡不住的。就在我儿子铁蛋八岁的时候,我竟然在他面前忍不住流过一次眼泪……那是七年前,我刚刚把儿子铁蛋从美国送到澳大利亚悉尼读小学二年级。儿子当时比较好动,加上在美国公立学校野惯了,一到悉尼相对环境比较好的学校,就连着闹事。当然由于成绩还可以,我也就不管了,再说,我想象不出他能闹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没想到就出了一件事。有一天,一个意大利裔的老太太通过老师找到了我们,老人英语不行,断断续续讲开了,我听了很久才闹明白,她跟儿子儿媳一起从意大利移民澳大利亚,她的孙子和我的儿子铁蛋一个班。孙子刚从意大利过来,英语还结结巴巴,加上身材比较矮小……老太太讲着讲着眼泪就出来了,她说铁蛋是孩子头,他们不喜欢她的孙子,经常调侃他,嘲笑他讲话不流利,又跑不动,还找机会戏弄他,例如把他绊倒在地,……孩子身体不好,英语也不好,刚刚过来,被同班同学一欺负,就想起了家乡意大利……做奶奶的看着心里也难过……第一部分 第9节:父亲的眼泪(2)老太太最后说,她专门过来求我们,希望我们让铁蛋不要欺负她孙子……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听进了这位意大利老太太的话,因为我已经气得在发抖,我忍住没有晕过去,向老太太做了保证,把她送走了。老太太走后,我让自己尽量镇静、镇静,再镇静,不要干傻事,不要冲动,不要犯法(打孩子)。我想慢慢对儿子铁蛋讲道理,儿子毕竟才八岁。我开始等铁蛋放学回来,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孩子回来了,我一开始还能心平气和,可是,讲着讲着就失去了控制,我的语气越来越重,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我使劲推了儿子,把他推倒在地上,他半天还爬不起来,儿子吓得连哭都忘记了。这是我儿子出生后我第一次打了他。最后我高声喊道,你可以不读书,你可以考零分,你可以没有工作,我带你去要饭,你可以被别人欺负,但记住,永远永远不能欺负比你弱小的同学,永远永远不能欺负那些没有能力和你抗争的同伴,永远永远……没想到讲着讲着我竟然流出了眼泪,而且最后忍不住哭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儿子面前哭。其实,我当时还断断续续告诉了儿子我的过去,我在小学被人欺负却不能顶嘴、更不能还手的悲惨世界。可是我知道儿子没有完全听懂,这不怪他,儿子是铁定无法了解我生活的时代的。后来想一想那天的事,我心中也充满了后悔。那天我对八岁的儿子实在太严厉了,我因为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从而对儿子的行为感到极端愤怒。我的生气也包括了对自己的不满,由于一直和孩子缺乏交流,我最痛恨的欺负弱小的行为竟然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后来我找机会对儿子说了对不起,再等他长大点儿,我又逐渐给他讲了一些事情,我这才发现,也许儿子当时没有听懂我的话,但他记住了父亲的眼泪,也是我唯一一次在他面前流泪。也不知道是长大了,真的懂事了,还是因为他们学校的教育,又或者真是我的眼泪起了作用,铁蛋成长为一个很有同情心的少年,而且在某些方面,他竟然比我希望的走得更远。由于我自己的遭遇,我从小就教铁蛋一些武术动作和踢打沙袋,他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跟随韩国来的高手练习跆拳道,六年级时候已经是少年黑带四段高手。看到铁蛋已经可以很轻松地打倒同龄人时,我想把自己做人的原则传给儿子:永远不要欺负弱小,但也永远不要放过欺负自己的那些看似强大的Bully(专门欺负其他同学的不良学生)。儿子接受了前者,却对后者也提出了异议。儿子宣布他绝对不会用跆拳道对付同学和其他少年,不管他是弱小还是强大,最后他竟然不再练习跆拳道。在我有些生气时,他告诉了我他的原则:人家欺负你,有老师,还有警察,如果我打他们,就是我不对了,等等。这也许是好事,儿子生活在现在,成长在一个法制的国家,离我那个时代和那个国家实在太遥远,他永远不能完全理解我在说什么,而且,我也希望他们这一代永远不用去理解我们曾经的遭遇。仅仅是理解,已经足够他们痛苦的了。我会对儿子说,如果不能理解我在说什么,就当我是在讲故事吧!——杨恒均于父亲八十岁生日之际第一部分 第10节:每天都是父亲节每天都是父亲节儿子给我打电话,预祝我父亲节快乐。这才想起澳洲的父亲节正是这个星期日(9月7日)。全世界各国定的父亲节和母亲节好像都不是同一天。记得以前在母亲节时打越洋电话回家,母亲就会很好奇,她会说,母亲节还没有到呢。我说,妈,我不在中国,今天是这个国家的母亲节,这里又没有我的母亲,我不给你打电话给谁打呢。母亲就笑开了,喃喃地说,真好,那我要过多少个母亲节?这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呀!如果母亲还在人世的话,我会把每一天都变成母亲节。我会告诉她老人家,这个世界上有二百个国家呢,每个国家都有母亲节,剩下的一百六十五天,我为你设一百六十五个母亲节,这样儿子就可以每天给你过一个母亲节!母亲被白血病带走了,母亲节也倏然陌生而令人心痛起来。记得以前打电话回家,一会儿妈妈把电话抢过去,一会儿爸爸把电话接过来,听到母亲数落父亲不听话,听着父亲讽刺母亲生活过得斤斤计较,感到老两口在电话那边开怀大笑,我都能一口气和他们讲上一个多小时,可是现在,和父亲讲一会儿就找不到话题了,而每一次打电话过去,好像也总觉得应该找一个话题。以前我们还过母亲节的时候,父亲总是鼓励我们过母亲节,好像他对父亲节很不屑一顾的样子,我们也自然不太重视父亲节,有几年竟然忘记打电话了。感谢儿子给我电话,告诉我世间还有父亲节。至于我,世间已无母亲节!父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会忘记小时围坐火炉边听他讲故事,他总能够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在最艰难的时候,读私塾出来的父亲总能够用他特有的方式梳理岁月,把更艰难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呈现给我们,帮我们度过现在。我更不会忘记当我参加工作后意满志得地向父亲炫耀,我现在多么威风,我的工作能够赚到多少外快的时候,父亲只是轻轻地提醒我,人,活着不能没有理想。而当我终于走上寻求理想的道路后,父亲又不忘及时提醒我:人,光有理想也不行。父亲一直督促我不要忘记学习,告诫我做人一定要活得明白,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就是最能让人明白的方式。母亲去世后,我人生的目标之一就是让父亲过得不寂寞,过得快乐,安度晚年。父亲喜欢大自然,一直对我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感到不安,他说应该去山山水水之间陶冶一下。父亲上两个月还刚刚去过河南的鸡公山和湖北的武当山旅游。他喜欢上了一个新的旅游方式,那就是到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找一户农家旅馆住下来,畅游于山水之间,慢慢观赏,细细品味。这让整天奔波于高楼大厦之间的我好生羡慕,好在每一次和父亲通话,他都会对我絮絮叨叨一通,把凡尘俗世中的我拉到他所在的山水之间。我答应过父亲,等到有一天,我会把父亲走过的路都走一遍,爬过的山都爬一遍,那首歌怎么唱的?“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感受过你的感受,爱过你的爱……”儿子在父亲节到来之前打电话,开口就是我想你、我爱你,让我感动,更提醒了我,父亲节时给父亲打一个电话。不过,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接起父亲的电话,是无论如何说不出“我想你、我爱你”的字句的,我们宁肯绕东绕西啰啰唆唆说一通家长里短,问父亲身体每一个部位的状况,直到父亲感觉到儿子的关心、感激和爱为止。我曾经后悔没有把人世间的每一天都变成母亲节,如今,世间已无母亲节,我将把人世间的每一天都变成父亲节。每天都是父亲节。第一部分 第11节:我的老师(1)我的老师自从小学时开设了作文课,《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就一直是我最熟悉的,小学语文老师引导我们如何从描写熟悉的老师入手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言谈举止。一直到初中,还在写这个题目,只是那时强调的不再是老师的外貌而是他们的内在品质。到了高中准备高考时还在练习这个作文题,而且已经背诵了很多既可以用于描写老师也可以用于描写其他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独特个性的经典范文。正因为这样,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好像突然穿越时空,回到了儿时的课堂。我猛然抬头,虽然并不见眼前有老师站在那里,但心中却产生了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那是一种正准备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的感觉。不错,我正在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虽然并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然而,我却强烈地意识到,现在是完成这一篇作文的时候了。这些年,《我的老师》这个题目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脑海,而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总有一天,我必须完成这样一篇作文,不但是用笔,也用我的一生。大概是由于自己的愚笨和好学,在我足迹所到之处,我有很多很多老师,中国的有,外国的也有。他们传授我知识和学习方法,给予我帮助、教诲和扶持,没有这些老师,我根本走不远,更不用说走出原来的自己。记得高中的数学老师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终于猜出了大部分高考数学题,使得我这个至今对代数和几何一知半解的学生获得了数学高分的高考成绩;也无法忘记大学的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向海外推荐我去做研究的用心;更感激那么多次被我请教的老师不厌其烦的教诲……至今,与这些老师虽然几乎都失去了联系,但我会永远记得他们。然而,这却都不是那个和《我的老师》这个作文题目一起悄悄深印在我心底达二十多年的老师,那个老师叫李广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湖北省随州市草店人民公社利民小学读书时,他是那里的民办教师。随着岁月的流逝,对李老师的记忆不但没有淡薄,而且,和那个作文题目一样,越来越多地浮现在我脑海,冲击我的心灵。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要求我必须完成这篇作文。与此同时,我的心灵深处也为没有完成这篇命题作文而越来越惴惴不安。我一直没有落笔,一是不知道如何写,二是因为我不愿意窥视自己的灵魂深处——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我强烈感到,如果再拖延下去,对不起我的老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利民小学上小学时,“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到高潮。这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他说,那时我们家的日子很艰难。父亲是中学老师,家庭出身又不好,在“地富反坏右”中占了头号,外加“臭老九”,所受冲击可想而知。好在我上中学时,“春雷一声震天响,打倒了万恶的‘四人帮’。父亲翻身得解放,姐姐回城把学上。”——记得这是当时父亲教我写的一首革命诗歌。我上大学后,父亲经常找机会教育我,给我讲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的折磨。然而,我的表情一直很漠然,这让父亲难以接受,他归咎于我那时太小,什么也不记得,也就自然没有什么感受。然而,事实到底如何?那事实已经深埋在我心底太久,久得我不愿意把它挖出来。就在父亲认为他受到冲击遭受折磨的时候,作为“地主狗崽子”和“臭老九”的后代,我几乎每天都遭到欺负和污辱。那些欺负和污辱来自和我同龄的孩子,他们知道,只要一喊出“地主狗崽子”这句话,我就失去了抵抗能力,他们可以任意欺负我,甚至让我跪下,接受他们心血来潮的惩罚。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毕竟太小,还不到十岁,但就是这十岁的心灵,已经早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我天生是一个罪犯,是低人一等的,我是阶级异己分子,我必须老实……我没有权利和人吵架,更不用说斗殴,但如果我老老实实,接受其他家庭成分好的孩子的惩罚,我会得救,我的父亲会感到安慰,我不能为他添麻烦了……这就是我的世界,这就是我整个小学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十岁的孩子接受了事实,他是一个低等人,是一个其他家庭出身好的孩子的出气对象。我必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父亲早就交代过我,而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每次当我在外面受到欺负,衣服肮脏甚至破烂地回到家里,父亲都以为是因为我顽皮而不爱惜造成的,他甚至为此打过我,而我只能咬着牙关,一次也没有告诉父亲,他十岁的儿子正因为他的阶级成分在遭受炼狱的折磨(请参阅《父亲的眼泪》,里面有一次遭遇)。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当时的成年人向我声泪俱下地讲述他们在“文革”中的遭遇,我都很没有耐心听下去,有时甚至会生出不屑。我一直认为,作为成年人,他们无论受到什么迫害和冲击,都有能力应付,你可以选择抗争,像张志新烈士一样千古流传;你也可以选择屈服,像大多数人一样;当然你还可以选择成为凶手或者帮凶,从而遗臭万年……你甚至可以选择自杀,结束自己无法控制的生命,像那位勇敢地走向未名湖的老人那样……作为成年人,既然有那么多选择,事后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可是,我,当时不到十岁的我,有选择吗?从懂事起,我就知道自己是阶级异己的后代,是地主后代,我只能逆来顺受,我不知道我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打架可以还击可以哭可以报告老师,当然更不知道人还可以用自杀来获得解脱——于是,只要有同龄的小朋友不高兴了,只要他们叫我一声“地主狗崽子”,我就得凝固不动,任他们欺负污辱……而在学校大大小小的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活动和聚会中,我内心心惊胆战,外表垂头丧气,我察言观色,对所有随时可以把我打翻在地的人赔着笑——我想,大概从那时起,我的心灵就再也无法长大,我的灵魂就此被彻底扭曲了……被打倒的成年人终于等到平反的一天。可是,谁来平反我那扭曲的灵魂,谁又能平反那无数被扭曲的孩子们的灵魂?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李广学老师,我那扭曲的灵魂会把我带向哪里去。李老师当时是利民小学的民办老师,他自己没有读什么书,因为家庭出身好,他成为学校的音乐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二十出头的他,瘦高个头儿,头发有点儿乱蓬蓬的,皮肤有些苍白,好像是营养不良的样子,但眼睛很大很有神。他负责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始终没有直接带过我的课,只是我在遭受欺负,不得不大多数时间一个人待在学校的墙角时,常常听到他指挥的乐队演奏的革命歌曲。第一部分 第12节:我的老师(2)大概是在上小学三年级时的某一天,在学校大扫除时,我的扫帚不小心碰到一位同学的脚跟,当他转头看到是我时,口中喊了声“狗崽子”冲上来就打,我抱着头蹲下来,以为像往常一样,只要他发泄完了,事情很快就会过去。可是,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大概是大扫除,到处是扫帚,那位贫下中农的后代抓起一把扫帚劈头盖脸打下来,我的头被打出了血——在我抱头痛恨自己又惹祸,痛苦地思考如何向父亲解释身上的血,从而心里也痛苦得流血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大吼,随即,那位同学停下了手里的扫帚。我怯怯地抬起头,看到李广学老师满脸怒容地站在我面前。他斥退了那个打我的同学,然后走过来,弯下腰,向我伸出一只手。虽然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但我仍然认为那情景是那么的不真实。当他用大手牵着我的小手走向他的办公室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自豪……在我们湖北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大革命”进行得比北京和上海要彻底得多,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会来关心一个地主和臭老九的后代,就连我的父亲也无能为力,在我还没有懂事时他就开始告诫我在外面不要惹事,能低头就低头,不能低头也要低着头,我也确实这样做了——现在,在我已经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现实的时候,一个苗正根红的学校老师少有地牵住了我的手。我高高地抬起沾满血的头,仿佛那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我看到操场上很多同学羡慕地看着我。李老师一路都没有松开我的手,我记得由于他个头儿高,我不得不把手高高举起,生怕脱掉了。我随李老师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给我擦红药水,问了情况,我含着眼泪承认了是自己不对,碰到了同学的脚跟。他打断我,大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我长到十岁鲜有见到的亲切怜惜的目光。他叹了口气,问我,想学拉二胡吗?随即,就从墙上取下一只二胡。他说,今后课余你可以到我这里学习拉二胡,拉得好,就可以参加文艺宣传队了。从此,我就经常到李老师那里练习拉二胡。我发现到李老师那里学习乐器的人不止我一个。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孩子中有些是因为体弱多病,无法参加学校经常性的体力劳动,大多却是像我一样,父母是阶级敌人,自己在学校经常受欺负……李老师显然不止牵过我一个人的手……自从李老师把我保护起来后,那些本来欺负、骚扰我的同学有所收敛,而且,我感觉到自己有了靠山,心里踏实多了。在我整个无法言述的痛苦的童年里,李老师一直用他特殊的方法保护我,这是在那个年代我唯一感觉到的关心和爱,至今我不但还能感觉得到,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反而越来越强烈。离开家乡后我一直没有回去,听家乡人说,改革开放不久,由于李老师没有系统学习,也没有文凭,最后被学校辞退了,生活都有一定困难。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里拿出一些钱托人给他,但所托之人告诉我,他早就离开了,先是到河南种木耳,结果碰上洪水,之后他只好带着家人到南方打工去了,至今音信全无。我的李老师应该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不知道他能干什么工作,身体是否受得了?在我一生中,传播我知识给我教诲的老师很多,但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我的李老师。他的学问和知识有限,没有给我带过课,他沉默寡言,更没有教诲我什么人生的道理,就连那让我能够待在他身边的音乐,我也是半途而废,然而,我知道,他传授给我的是我一生都用之不尽的对生活的希望,对弱者和幼小者的关怀和那广博无边的爱心。没有李老师,我不知道自己今天会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已经干出了什么。因为我真不知道自己那被成人社会扭曲的幼小的灵魂会把我牵引向何方。是李老师轻轻牵起我的手,用爱抚平了我那本来伤痕累累、充满仇恨和报复的心灵。我原本想让那段历史淡忘,然而没有想到的是,风雨半生之后,童年的经历连同李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反而愈益清晰和明亮。我终于坐不住了,我决定拿起自己的笔,写出邪恶和善良,写出绝望和希望。然而,首先,我得完成这样一篇命题作文。在我终于有勇气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的同时,我早已经下定了决心,自己的下半生将不再沉沦和沉默,我将尽我所能,以我能想到的方式方法抗击社会的不公正,锄强扶弱,以让自己的灵魂能够永远平安,也以此回报我那早已经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老师——李广学。第一部分 第13节: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看到台湾一位学者谈论“五识”教育,提到上面这五个“识”,甚合我意,这里借题发挥一番,把我对这“五识”,也是对自己为人处世与做学问的标准做一个注释。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鉴于目前的教育在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我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阅读。尤其对于年轻人,阅读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需要有一定的“常识”。为什么把常识放得比知识还高?原因很简单,没有知识的人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靠“扫盲”与补习来纠正他,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罔顾常识的人,才真让你受不了,他们也是黑白颠倒与指鹿为马的一群人。一个普通的人并不需要搞清楚登月火箭的原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种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对于青年人交朋友与寻找另外一半,我的建议是,对方没有知识不要紧,但对于那些分不清常识的人,最好离他远一点儿,有时知识并不能挽救他,那是世界观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懂得辨认常识的时候,才能更上一层楼,拥有自己的“见识”。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这是一个学者与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我常常遇到一些年轻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当然,更让你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儿“见识”也没有……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名有学问、有看法的人,一般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了。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永远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胆识就是在你拥有了知识,也分清楚了是非曲直的时候,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勇敢地表达,甚至去实施你的“见识”。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观点超前,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连个屁也不敢放,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关于胆识,大家还要分清楚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胆识”必须是在前三个“识”之上的“有胆”,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不懂的人,一个毫无个人见识的人,他即便再“勇敢”,得到一些人暂时的喝彩,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甚至会贻害无穷。最后为什么还加了一个“赏识”,而且放到了更高一个层次?原因很简单,拥有了前面四个“识”的人,缺乏的往往就是“赏识”,结果,让他们在人格修为、在事业奋斗与理想追求上,功亏一篑。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的时候,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当然,我这里的赏识,不是指人家对你的赏识,而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包括赏识那些比你强的和那些不如你的,赏识你的朋友与对手,你的表扬者与批评者,甚至你的敌人……生活中不难碰上,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们,往往都有高傲与目空一切的缺点,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结果很简单,不会赏识他人的人,肯定很难再进一步,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再被他人赏识。你想,一个孤家寡人,一个脱离了普通人的“伟人”,即便“有胆有识”,又能走多远呢?赏识他人,就是我迄今为止得益最多的一条法宝,我把它送给你,尤其是青年朋友。第一部分 第14节:十年后的香港人,依然还能感动我十年后的香港人,依然还能感动我虽然1997年离开后,我又多次经过香港,但每次不是从机场匆匆转机,就是从机场到会场,或者呆在酒店和老朋友聊个不亦乐乎,很少去逛街,更没有一个人到处游荡过。不过这次就因为办理赴俄罗斯的签证而独自一人在湾仔和铜锣湾逛了三个小时。让我想不到的是,三个小时不但让我找回了久违的感觉,而且没想到十年后的香港人竟然还能够让我一次次感动。上午十点半,从新鸿基中心俄罗斯领事馆走出来后,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哪里去。因为办理签证要等几个小时,这个时间会朋友显然不够,于是决定还是去逛逛街吧。不过左边是中环,右边是铜锣湾,我提着行李站在那里犹豫不决。一位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中年人停下脚步,回头打量了我一眼,转身走向我。他微笑着用发音不准的普通话问道:“请问你要到哪里去?是不是需要帮助?“虽然看着他转身走回来,并冲我微笑,但当他开口对我说话时,我还是微微有些吃惊,而且一下子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但随即我意识到这是在香港,于是也微笑着说:“谢谢,我还没有决定到哪里去。”他微笑着点点头,转身离开了。我想以我这身打扮特别是手里的拖箱,那位香港人一眼就看出我是游客。他以为我不知道怎么走,于是主动来询问我。在香港,你问路,他们热情地回答,并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即使在内地,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里,你问路,也绝对会碰上越来越多的热心人。但,看到你站在那里犹豫不决而主动来问你“是不是需要帮助”的,在大陆就并不多见了。中午在铜锣湾时代广场购物,又看到了一个情景,虽然很平常,却又让我感动了一回。一位购物的妇人头昏不支,摇摇欲倒。两个经过的年轻人急忙趋前,一个扶起她躺到凳子上,另外一个到旁边商店叫了急救车。结果不到五分钟,不但四个急救人员推着轮椅赶到现场,还有两个警察也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在旁边守护。而让我感动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看到那几个敬业的医生。这个妇人大概只是轻微的呼吸毛病,但赶到的急救人员却一丝不苟,那位主要的急救医生更是全程跪在地上(因为妇人躺在凳子上)为妇人进行各项检查。下午我坐地铁回到湾仔取护照和签证,由于走错了出口,竟然一下子找不到新鸿基中心,不过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也就不那么急,并没有询问路人,而是走来走去,凭记忆东找西找。等我在大楼之间走来走去显然又回到了刚刚走过的地方时,一位香港少妇走过来,微笑着问,你是不是迷路了?她大概是在旁边等人,看到我走来走去,就主动问我。她的普通话不错,而且,这位少妇楚楚动人,是我过去几个月看到的最美的少妇了。我说我要找新鸿基中心,她想了想,竟然也不知道在哪里。我对她说了谢谢,就又继续去找。大概走了不到五十米,她从后面跑过来,对我说,新鸿基中心从左边第二个路口进去,走过去第三栋大楼就是。她说,她刚才问了人,别人告诉她的。十几年前,当我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前往香港工作,参与香港回归的时候,香港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了我,最终改变了我。十年后的香港,众说纷纭。有人说制度停滞不前,有人说风俗越来越大陆化,甚至贪污腐败和溜须拍马都出现了,听得我胆战心惊。然而,就在今天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经历的这几件小事,让我再次被香港人感动。香港人没有变,香港也就有希望。祝愿香港人民永远生活幸福、平安!马英九,请你不要让我们失望!5月20日是马英九就职台湾领导人的大典日,网友督促我一定要说两句,我也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等到坐在电脑前,“啪啪”几下,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标题:第一部分 第15节:马英九,请你不要让我们失望(1)马英九,请你不要让我们失望!这个标题能够反映出我两个月来最想说的话。在台湾大选前,我写了一篇《建议马英九访问大陆》,在大选开票当天,我又写了《今夜,我们都是台湾人》。在这些激情澎湃的标题下,寄托着我对马英九的一份强烈的期望。其实,很多大陆朋友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这些年,台湾的民主经过波折逐渐成熟,也渐渐融入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记得台湾大选开票当晚,当马英九以高票当选的时候,我身边的大陆朋友好像比马英九竞选“总统”的台湾同胞还要激动和兴奋。毫无疑问,马英九是带着无数大陆同胞的殷切希望而当选的,我们希望他上台后能够期许两岸一个美好的未来,盼望他能够为祖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更想他能够给台湾的民主带来新气象。马英九不负众望,高票当选,并在当晚发表了让大陆同胞听得如痴如醉的感言,让我喊出了“今夜,我们都是台湾人”。不过两个月过去了,今天,我们的激动之情还在吗?当选后的马英九不但没有如我所愿地出访大陆,为我一厢情愿地给他设计好的政治理念奔波,而且,两个月里,他一个接一个地讲话,从重申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到任用“台独”分子主管两岸关系,再到日前放出重话:他在任期间不会和大陆谈统一,而且,他说,自己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两岸统一了……我想,如果你曾经像我一样把希望寄托在马英九身上的话,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开始失望。我刚刚在电脑上打的那行“马英九,请你不要让我们失望”的话正是我这两个月来心情的写照,我想,很多大陆朋友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