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7

上面说的是影院,网络其实更应该搞分类。有人说,网络又没有人卖票、守门,你分类他不遵守,怎么办?其实,这不用担心,这种分类是用来提醒家长、约束懂规矩的好孩子的,在有过滤软件时,给那些公司提供信息。至于那些十六七岁,有强烈愿望要看R级内容的,你就不用管他了。一个可以偷偷摸摸不守规矩的青年人,也是早熟的,他能够看到,你就让他看吧。为了给有关部门不停地提醒,也表示我坚决支持推行分类制度,我决定对于我的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博文,在每篇前面都加上一个分类的标准,例如,此文不适合12岁以下孩子阅读。这其实是我早就有的想法,这想法在看到网站一位读者留言时开始变得强烈。在我一篇博文《坐在马桶上才能够想明白的道理》的后面,有这样一段留言:“杨恒均伯伯,我妈妈是你的忠实读者,她总说这是大人的博客我看不懂,可我看懂了你这一篇文章呀,我快九岁了,我们学校的厕所有时候也有你说的那么恶心,但我还是上前冲洗上后也冲洗,我要向我的死党们讲你说的这个笑话。——麦克”我的读者中,像麦克这么小的当然不多,大多是跟着父母一起看,可是,未成年的,或者比上面这位读者大不了多少的却大有人在。我常常收到他们的信,以前用MSN、QQ等聊天时就更多了。知道了有这么一部分小小年纪的读者后,我就有些不安了,更何况经常收到来自妈妈们的抗议,说她们的孩子也在读我的文章,让我注意点儿语言。我写东西,特别是抨击时弊的文章,常常是随心所欲,什么话解气,就会脱口而出。有些身体器官常常出现在我的文章中,好像没有那些东西,光靠嘴巴说说、用手打打字,还不过瘾似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西方国家,包含了这类词语的文章,以及隐含强烈性暗示的内容是不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阅读的。人家的读物上都有一定的分类,而报纸无法分类,有些词语就不会上去,即便新闻中不得不引用时,也会打上××,就是西方的所谓敏感词了。第二部分 第42节:此文含敏感词,可能不适合你阅读(2)我的小说,例如《致命弱点》,应该是R级的,至于博文,一般都应该是PG的,当然,也有些是G的。今后,我会尽量减少使用“M级”的词儿,让所有的博文都适合十三四岁以上的学生阅读。至于这个年纪以下的,最好由家长先阅读。说到内容分类,我又突发奇想。你说,如果我们能够制定个人级别分类标准,甚至设置自制的过滤软件,专门过滤掉一些不适合阅读我们文章的读者,那该多好啊。写文章的人,本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但出于爱护一些特殊读者,有这想法也无可非议。例如,虽然我的文章一直很平和,以苦口婆心讲道理为主,但还是不时会刺激一些人,他们开口闭口就骂上了。听那口气,我也挺难过,不是我被骂了,而是我的文章竟然让人家如此不舒服,我心里愧疚。还有一些读者,很不喜欢我又臭又长的篇幅,还有的不喜欢我的文风,可奇怪的是,他们却又忍不住要看。有一位读者甚至写信咒骂我,因为他前一天晚上一直等我的博文,结果博文出来后竟然有一万字,他看到最后几乎晕了过去。他老婆也很生气,估计也耽误了两人的好事。于是,两人一合计,第二天就给我写信了,迎头痛骂了我一通。你看,这是不是天大的冤枉?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要给自己的文章定出另外一种“分类”,例如,此文章四毛(在网络上发一条支持某机构的言论,就能从该机构领取四毛钱的人)不宜,此文章不适合20岁以上人士观看,此文章不适合被洗脑过度的人士阅读,此文章含有敏感词,可能不适合心智发育不全人士阅读……第二部分 第43节:18岁的儿子要看三级片,我咋办18岁的儿子要看三级片,我咋办?新华社消息:国家广电总局说中国目前不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国家相关部门对国外电影分级制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得出了“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的结论。广电总局领导说,中国将会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办法。看了这条消息,我是挺高兴的。我和一帮网友是希望相关机构尽快实行电影分级制,但相关机构始终保持沉默。这条新闻证实,相关机构其实也没闲着,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考察了实行电影分级制的国家,发现西方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人群进入市场、影院、网络和网吧,观看并不适宜其观看级别的电影等情况。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考察报告的结论是符合事实的,虽然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电影分级制,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制度绝对称不上“非常成功”的,充其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或者说是目前最不坏的一种选择。这个制度最近就让我挺烦恼的……再过几个月,我的大儿子就要过18岁生日了,这就是说,他从法律上即将成年,能够看定为R级(18岁以下人士不得入场)的电影了。可是,他还在上高中,而且即将高考,再说,看他在父母面前的孩子样,我还真不想让他看那些连他老爸都顶不住的三级片……^_^^_^这个不仅仅是我的烦恼,也不只是海外华人的烦恼,开放的西方父母们同样如此。例如,在美国,一些刚刚满18岁的女学生,刚过生日就向老师和家长“示威”似的走进三级片电影院,再看看那些还把她们当“小宝贝”的美国父母,满脸天就要塌下来的表情……18岁的孩子大摇大摆地走进限制级电影院,当然是因为有了电影分级制。电影分级不是规定,而是法律,任何电影院与音像制品提供者,向18岁以下的孩子提供这类产品,抓住了就会被检控,甚至要坐牢。而当这些孩子到了18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就同时失去了禁止他们接触这种产品的权利。中国也好,西方也罢,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绝大多数家长,只要能够延迟他们的“孩子”接触这类产品的时间,总是很乐意去当“独裁”的,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又忘记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在18岁前就朝思暮想、茶饭不思,并逮到机会就偷吃禁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分级制不仅仅是保护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同样也是保护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立法规定一个18岁的年龄门槛,绝大多数家长很可能用一切办法保持他们“孩子”的“纯洁性”到20岁、25岁,或者直到结婚的那一天。当然,也有父母可能迫使孩子在未满18岁的情况下就结婚。以上只是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检视电影分级制。那么,如果提高到国家和国民的层面呢?国民中绝大部分人是成年人,他们看什么不看什么,是不是要国家这个“家长”来决定?国家是否又能以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为借口而剥夺所有成年人的天生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成年人的权利,就真能够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吗?电影分级制明确肯定了限制级文化音像产品的存在,而既然这些东西存在,就一定会有漏洞,流向未成年的孩子。正如只要有切菜刀,就一定会有人拿它去砍人一样。目前国际上对电影影像的管理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分级制,一种是如中国等国家一直在实行的:禁止任何限制级文化与电影影像制品。完全禁止限制级电影,自然就不用分级了。按说,这种方式是对孩子们的最好保护,可是,如果告诉你,我从来没有在西方电影院里,看到屏幕上正上映血淋淋的电影(一般定为MV级:有暴力内容,15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下面却坐着年龄不等的儿童,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根本不知道那些电影是否适合他们观看。还因为,只要不分级,制造电影的成年人就会以跨越红线与突破禁区为神圣的使命……不分级造成的结果只能是:要就是把成年人当孩子对待,要就是把孩子当成年人对待。两种结果,都会造成社会法治沦丧、道德败坏。然而,我还是希望,广电总局以及国家相关部们能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别于世界各国的文化影像制品管理制度,既保护中国儿童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保护中国成年人的权利不被剥夺。我们翘首以盼吧。第二部分 第44节:不要把追求民主的人当做“偶像”(1)不要把追求民主的人当做“偶像”当“民主小贩”也有了“粉丝”的时候今天谈谈“粉丝”和“偶像”现象。这原本只盛行于体育与娱乐等行业,可因为强大的互联网的传播平台,这种现象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连我这个写博客的,几年下来,也拥有了一小群的“粉丝”,还被少数年轻人当成了“偶像”。我这里说的粉丝与偶像,当然不是我们平时打情骂俏时使用的那个意义,也不是一些喜欢我的读者因担心我不再写文章而换了一个法儿的忽悠与鼓励,而是我从部分读者来信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喜欢一个人的文章,或者认为作者在文章里有意无意地炫耀出的某种生活方式很酷,从而变成他的粉丝,甚至生出“偶像”情结,无可非议,甚至可能比那些追逐电影和体育明星的“粉丝”更值得提倡一些。但具体涉及我个人的时候,我更需要的是读者,而不是“粉丝”。你追随、崇拜我文字里描述的那些吸引你的民主与自由理念,从而爱屋及乌,成了我这个人的“粉丝”,有些少不更事的还把我弄成了“偶像”。我得承认,这个现象我已经发现很久了,只是我不知道怎么开口讲。今天我就说出来,因为,这是我要向年轻朋友讲述的有关民主知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看待民主与追求民主的人们。我以前只是知道在演艺与体育领域,那些狂热的“粉丝”常常做出不理智的事。例如,2009年我写了一篇短文批评成龙“中国人需要管起来”的错误论点。这完全是对当今年轻人负责,因为这个国家想要管起来的,肯定是这些年轻人,不是我们这些觉醒了的成年人,更不是权力、知识与财富三大精英群体。可文章出来后,竟然遭到成龙“粉丝”们的猛烈攻击。这事引起了我的注意。随即我发现更严重的是,在我们目前所在的圈子、所处的领域中,也出现了“粉丝”们因对“偶像”的喜欢与热爱而自愿放弃了独立思考,甚至不允许其他人批评自己“偶像”的现象。这就让我非常不安了。对于我们来说,推销民主自由理念的最大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自由精神吗?可如果你因为支持我们的民主理念而变成了“粉丝”,甚至把某些人当成了“偶像”,把演艺圈子里的现象带进来,不去独立思考,听见别人批评你的偶像就火冒三丈,我想,那首先就证明我们没有把民主的真谛讲清楚。下面,我先从民主自由理念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谈谈为什么不能把追求民主的人当作“偶像”来盲目崇拜。民主理念最精华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我可能有错。一位以推广民主自由理念为己任的民主传播者,难道不也是“可能有错”的人?可是你因为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的某种生活方式,喜欢他推广的民主理念,渐渐喜欢甚至崇拜他本人,最终把他当成了“偶像”。久而久之,你开始把他说的一切都当成民主的真理,唯独忘记了他告诉你最有意义的话是“去怀疑、去批评”。结果,你不再怀疑,不再思考,甚至不再允许别人去质疑他——天可怜见,这难道不正是那些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的人要带你走出的困境吗?为了民主,请别把我当成你的“偶像”在过去几年,读者给我写了上万封信件,其中不少年轻人在信中流露出了一种让我担忧的“粉丝”与“偶像”情结。成熟的读者早就注意到了,我一直在试图消除这种很能忽悠年轻人滋长崇拜心理的形象与环境。不久前还有一位老同志对我指出:“你文章中自我贬低的地方太过明显,我知道你在干什么。”其实,只要用心的读者就会发现,网络上对我“光辉形象”有损的很多名词与说法,不是出于他人之口,反而是我自己提出与推广的,例如“民主小贩”就是一位网络上长期坚持辱骂我的读者用来讽刺我的,但我就把它推广开了,以至有一位青年读者见到我时脱口而出:因为人家叫你“民主小贩”,我还一直以为你很猥琐呢,原来是相貌堂堂啊^_^(允许我YY一次吧)……我的用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很多涉世未深的读者确实把注意力从我的身上转向我的文章。可是,也有副作用。例如,有些读者千里迢迢找到我的住处附近,坚持要见到我才离开,我只好和这些同我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孩子见面。见面的过程中,我一定会表现一些非常“世俗”甚至“庸俗”的东西出来,例如有一次我突然盯住一位女服务员问那位崇拜者:“她很漂亮吧?”我可以感觉到那个孩子对我的看法完全变化了,甚至看出他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一次,另外一位小伙子就没有忍住,而是直接问我:“杨老师,你怎么能够这样啊?你是民主自由的导师,你是我心中的……”这孩子哪里知道,我正是为了我追求的民主理念,才故意这样做的,民主的导师远远说不上,即便成为孩子们心里的偶像,我也极其不安。其实,在这些孩子们面前,我完全没有表现自己俗不可耐的冲动。可是,看他们对我的那份崇拜,本身就是我宣扬民主自由精神的失败啊!我不得不这样做,打消他们心中好像只有“偶像”才知道什么是民主,才懂得如何搞民主,以及搞民主的人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这些非常有害的观念。对于所有追随民主自由的读者,先要分清楚一点:把民主自由与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分开来。细心的读者,早就应该注意到我上面提到的现象。当然,与此相反的是,我文章中却同时充满了“高傲”与“高调”,一种让很多人不舒服的“夸夸其谈”。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要自己打破装酷的“偶像”形象,一会儿却完全忘记了谦卑,忘记了低调。我要借这个机会解释一下,在说到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打破“偶像”,可是,当我们在宣扬民主自由与法治的理念与普遍价值的时候,在追求我们的理想的时候,我们绝对是毫不含糊,这个时候,没有“谦卑”可言的!自相矛盾吗?不是,绝对不是。我们靠什么追求民主?是谦卑?是低调?是明哲保身?不是,绝对不是!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绝不低头的精神,一种高高抑起头颅的信仰!我厌恶的是那种文风,他们在读者与普通民众面前,把自己换装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冷若冰霜,可是面对某些力量的时候,他们却讲起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多时候,“谦卑”得连个屁都不敢放!为了民主,我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偶像”我要求我的读者不要把我当成“偶像”,可我却曾经把一些追求民主的老师与前辈当成我的偶像,他们的言语与行动,多多少少启蒙了我,引导我走上了今天的道路。然而,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对这些偶像的崇拜几乎都经历了一个崇敬、失望、破灭与再认识的过程。尤其是看到自己崇拜的民主偶像放弃甚至背叛了民主自由理念的时候,我一度对民主与自由都产生了怀疑。直到后来很久,当我也踩着他们的脚印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我才逐渐醒悟过来,他们没有错,错的是我从喜欢他们的追求而把他们的人变成了“偶像”。他们尽力了,永远值得我尊重。我们不能责怪他们。最好的办法,从一开始,我们就接受他们的民主自由思想,当他们累了,退缩了,倒下去了的时候,我们新的一代又站起来,继续前辈和先烈的路,一路向前,等到我们力有不济的时候,我们会交给下一代。这里没有粉丝,没有偶像,只有手牵手一路艰难跋涉的战友……第二部分 第45节:不要把追求民主的人当做“偶像”(2)写到这里,文章本该结束了,或者为正在探寻民主之路的年轻读者写的文章已经结束了。可下面,我却想对自己,也对许许多多和我一样,把推广与践行民主作为自己理想与追求的人说几句。前面我对读者们说,我们不配当年轻读者的偶像,甚至不应该拥有粉丝,现在我对“我们”说:只要我还在用言论、用文章追求民主,传播普世价值,只要我还有一个读者,我一定会尽量把自己当成“偶像”——当成我自己的偶像!我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和你一样,甚至远远不如你,我有一身毛病,有小心眼儿,常常会愤怒,经常想打架,还喜欢钱财与奢华的物品,看到漂亮女性会偷偷看几眼,还会……民主又是什么东西?民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同时是一种制约权力、利益分配机制,更是一种目前在地球上大多地方变得稀松平常的生活方式……普通的我,普通的民主,放到一起,却装起酷来,要把我当成我自己心中的偶像。为什么?因为很多年轻人通过那些追求民主的人士接触到民主,通过阅读杨恒均,揣摩杨恒均,去认识、去体会民主。最近温总理先后多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在朝野引起了震动。很有意思的是,很多社会知名人士都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温总理主张的内容上,而是都试图从温总理的个人历史、做人记录与道德品质入手,试图去证明他将会“风雨无阻,至死不休”。可见,哪怕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也常常把某个人的品德与他的政治主张联系在一起。也让我认识到,为了推广你的理念,你不能不重视自己的为人,培养好的品德。让人家先接受你这个人,你的主张才有可能被他们接受。我以前干过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同事与朋友,他们有些人还记得以前的我,因此有人发现我和以前大大的不同了。这其中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民主自由的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生了变化。其一是信仰改变一个人,当我把民主当成追求的信仰后,我从世界观到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二是当我开始传播民主后,为了对得起我传播的民主,为了让年轻人看到一个完整的民主,我刻意去改变自己,克服掉一些恶习。我的改变当然是很不彻底的,但这改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这里,我也要对那些同我一样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传播、推广并随时把民主付诸实施的朋友,为了你追求的民主理念,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做到言行如一,能够对得起你的追求、你的理念。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你说话像民主,你吃饭像民主,你交友像民主……你就是民主,他们从你身上要看到民主的魅力与力量。但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接触的年轻人中竟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接受那些追求民主的英雄人物,而拒绝接受民主自由的理念。我们都是普遍价值的“粉丝”,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偶像”。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把任何人变成偶像,但我们却时刻用要求“偶像”一样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谨以此段与读者们共勉。第二部分 第46节:如何驯服桀骜不驯的网络民意如何驯服桀骜不驯的网络民意?昨天(2010年9月25日),我所在小区附近的地铁线路开通,我散步过去观光。在地铁站台上拍照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制止,随后我们有了一场小小的争论,他用对讲机招来了负责人。负责人向我解释了地铁规定:拍照可以,但要经过地铁公司同意。在我反复要求他给出禁止拍照的理由后,他向我透露:有些人照一些负面的照片贴上网,造成很大的麻烦,我们很被动。地铁里禁止拍照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尤其是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理由,例如太拥挤、拍照影响人流,保护工作人员的隐私,站在站台上拍照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等等。然而,担心“负面照片上网”为由的“禁止拍照”恐怕就不那么合理了,肯定是中国特色。可这“不合理”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哪个国家网民们上传到互联网的照片,能够对公权力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甚至让一些官员与权贵落马、沦为阶下囚?一张照片有如此的威力,他们当然会紧张。这种“有图有真相”的网络记录,就是当今如火如荼的网络民意之一种。“网络民意”对当今中国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只要看看现在中国政府的多少决策是基于网民的意见,有多少贪官污吏落马是因为网民的揭露,就知道网络民意的威力了。今日(26日)推出的《2009年中国人权白皮书》说,“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中国领导人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有时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讨论国家大事,回答网民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做法。近三年来,每年通过互联网征求到的建议多达几百万条,为完善政府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确实让“网络民意”如虎添翼,更有底气。可是,为什么网络民意越来越汹涌?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呢?原因很简单,作为民意一种的“网络民意”是无法靠传统的方法来疏导、控制的。就拿上面这段话来说,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坐到一起,都不可能每天处理300万条的意见,更何况这些意见很多是相反观点的。试图用网络的方法疏导、控制民意的办法,无疑就给某些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就拿拍照来说吧,听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场合都在推广这种“禁止拍照”的规定,据说,连一些管理很不像样的长途公共车站也有保安专门制止乘客拍照,害怕“丑闻外扬”。想一下去年网络上一张东莞火车站上乘务员帮旅客爬窗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后的结果,我虽然写文章为站长说了好话,但站长还是被降职了。我想,今年春运期间,全国各大火车站,会不会也要挂出“禁止拍照”的告示?西方也有互联网,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网民,可是,很少听到他们提到网络民意(有网络调查),更少听到政府的政策与决策是依据网络民意来制定的,更没有看到民主政府竟然从网络上收集管理国家的意见。而且,你到民主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看看,有哪个公家的部门与单位会如此介意、忌惮网民的意见吗?你什么时候听说,美国或者欧洲的一个官员,因为网民的一张照片,就被撤职,被“双规”,被抓了起来?你什么时候看到,澳大利亚的公共场合禁止拍照是工作人员担心“负面”照片上网?换句话说,我确实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民主的国家里,“网络民意”能够如此搅动某些部门的神经,让他们担惊受怕,让他们哀叹“没有网络的时代真好”。西方为什么没有这般强大的“网络民意”?他们有没有其他不借助网络的“民意”?当然有,但确实没有中国如此这般的强烈,换句话说,西方的民意被驯服了。如何驯服的?答案很简单:迄今为止,世界诸国能够成功驯服、控制民意的方法只有一种,而且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那就是借助强大的“民意”,轻轻迈出一步,把“民意”变成“民主”……民主制度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发明。这个制度把绝对权力关进了笼子里,让以任何形式出现的公权力都受到制衡与监督。民众通过选票选出管理家园、依法治国的领导人,民意的集中体现就是“选票”,选票挑选出来的领导人,没有必要去听你的意见,也没有必要听杨恒均意见,更不会在诸如“网络民意”面前战战兢兢,但他得倾听大多数人的心声,否则,他就得下台。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民主。第二部分 第47节:中国需要民间智库中国需要民间智库一位台湾知识分子的书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蒋经国威权时代,他一直写文章批评当局,自然是受到当局排挤,甚至被“有关部门”百般刁难的。他当然也有些想不通,为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反要遭受这种磨难?就在他有些心灰意懒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听到蒋经国的讲话,他开始只是觉得讲话内容有些熟悉,随即明白过来,原来蒋经国竟然大段大段地引用了他文章里的内容,促进行政改革……他当时就泪流满面……时代不同了,集权和威权时代渐渐远去,互联网时代要想让网民和知识分子们“内牛满面”,还真不那么容易。否则,每天一打开新闻,就看到当局又听到网民的声音而从善如流,你就“内牛满面”,那还不把每一天都变成全国哀悼日了?正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却也没有理由嘲笑那位台湾的知识分子迂腐,以及想为帝王师的心态,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即便受到打压也在坚持不懈的知识分子们,台湾的转型能那么顺利?互联网对中国大陆的推动作用也许可以用一个假设来强调:如果没有互联网呢?可以这样说,从孙志刚之后,中国政府实施的任何一项新政与新措施,背后都有网民在推动。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最倚重的“民间智库”,每一个活跃的网民,都是一位“民间智囊”,当然,最有益处的智囊,常常处境堪忧。“民间智库”是中国的说法,因为在西方,虽然大多智库是有倾向性的,但几乎所有的智库,都是“民间”的。官方办的“智库”充其量是解读政策,靠这些人给执政者出谋划策。我在华盛顿智库工作时就注意到,每当有中国领导人要到访美国的时候,美国总统总会亲自召一些智库专家进入白宫。令人惊讶的是,人才济济的美国政府,竟然在重要决策上都会听取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智库的意见,甚至在一些他们认为很有把握的决策上,也会花一笔钱去请独立智库弄出一个报告来,来佐证他们的计划,或者听听独立智库唱的“反调”。有人可能说,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库。中国的智库一定是政府的,他们也一样可以出谋划策,搞出成绩。作为智库,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当然都能够搞研究、出点子。但如果一个智库是有“上级主管单位”,经费是那个让他出点子的人给的,他能够搞出什么样子的决策呢?中国有多少所法律研究所?又有多少大学法律系?中国政府供养的法律专家何止十万?可你什么时候看到他们主动为了中国的长治久安而搞出一个禁止刑讯逼供的建议书?他们的作用加起来,甚至比不上那个捅出“躲猫猫”事件的网民,以及那些不知名的留言者、顶帖者、发表意见者……当然,把网络说成是“民间智库”是不恰当的,它毕竟只是大家发表意见的场所,是民意的集合地,而“智库”当然不只是简单地追随民意,而是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有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论证,有分析有报告,有政策建议,这些就不是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的散兵游勇的网民们可以做到的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需要民间智库,虽然在中国成立民间智库还有很多困难,可一些愿意与政府分忧,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不妨多多借用网络资源,凝聚网民的知识与智慧,为国家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出谋划策,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执政者则应该吸取中外教训,鼓励与支持民间智库,借助民间智囊的建言献策,弥补政府决策的不足与缺陷,为国家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与选择。第二部分 第48节:民主国家为何很少出穷人总统民主国家为何很少出穷人总统?网友:你说穷人用选票,富人用钞票互相博弈,既然任何国家占多数的始终是相对贫穷的人,为什么西方选出的总统都没有穷人?更没有乞丐?是不是钞票控制了选票的原因?杨恒均:既然是博弈,就是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控制对方才叫博弈。西方没有穷人总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穷人”们一般不会选一个穷人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你放心把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大家的口袋和公共事业交给一个连他的家庭都弄不富裕的人去折腾吗?还有,虽然我拿“穷人”和“富人”说事,西方大多国家里可并没有所谓“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对立。其实,西方选举产生的总统很少有真正的富翁(美国历史上有几次大富翁参选,都惨败),大多是普通家庭出生,靠自己努力而达到中产。像克林顿等,其家庭财务并不那么好,但却在竞选时故意表现出“穷小子实现了美国梦”。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出身贵族世家,还当过部长,可他年轻时经济状况并不好,一度和老婆商量要把刚出生的孩子送给人家养。这糗事,他是不会在竞选中说出来的,否则,谁会选你?那些政客在争权夺利时以及等待接班的时候,都把自己打扮成穷人的样子,博得穷人的支持,上台后却大肆敛财,个个都是亿万富翁。网友:你已经“五论民主”了,但还没有看到你说到人性与民主的关系……杨恒均:我不准备说人性和民主的关系啊。说到人性,无非是性善性恶,或者中性。如果人性是不善不恶或者善恶参半的,就不会对民主有什么影响。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大家一起做主”的民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而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么,就更需要“大家一起做主”,从而限制某些人的邪恶本性无限膨胀。网友:看了你“五论民主”,感觉你确实把民主的“画皮”剥了下来,杨先生心中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只不过是富人与穷人博弈、官员“贿赂”民众以及大家像孩子一样按照“游戏规则”过家家?杨恒均:我心中的民主非常美好,几乎完美无缺,但这个世界不完美,更没有完美的民主。所以,任何人都不要用心中理想化的标准去度量现实中的人或物,包括民主制度。我个人认为,对一些从来没有经历过民主的人谈论民主,最重要的是把民主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民主的本质一起说出来,只说优点或者夸大缺点都是忽悠人,如果忽悠成功了,那就是欺骗。如果你都说出来,周围的人还是认为可有可无,那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网友:你认为这样喋喋不休的写博文有用吗?一个维权比你一万篇博文都有用……杨恒均:这话有些极端了。什么叫维权?维护权利,对不对?那么,中国人最需要维护的权利是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的民主权与自由的权利!我用博客扩大言论空间,说说民主,难道不正是在维权?维护《宪法》赋予我的权利,也是赋予所有中国人的权利。我尊重和大力支持各种维权事件,觉得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千万别用一种狭隘的定义来贬低其他形式的“维权”,好像只有房子被拆、土地被占、人被欺负了,站出来才叫维权。要知道,维权事件并不是新鲜事物,中国历史上有成千上万件这种为了生存权、土地被占、人被欺负而奋起抗争、揭竿而起的先例——比现在激烈几十倍,结果如何?几千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以民主自由的权利为最高诉求目标,你顶多是让统治者发发善心,或者换一个皇帝……网友:你的博文太浅显了,你能不能写深刻一点儿?别显得那么浅薄?杨恒均:恐怕不容易。这和我水平以及我预设的读者群有关。再说,民主其实非常简单,有必要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让大伙儿都敬而远之?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天,我收到上次在广州凸凹酒吧见过的一位网友的来信,他提出我的博文能不能更深入浅出一些。他说,你能不能写一些文章给那些“卖鹅蛋的婆婆”和“洗脚的妹妹”看,你现在的文章她们看不懂……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学教员”,这不但是根据我自己有限的水平,也是因为这还是一个最大的群体,也是最有希望的群体。加上,我也算是继承李慎之前辈的遗志,记得他生前说过,如果人生真有下辈子,他愿做一名中学公民教员。我这两年已经写了上百万字,民主的方方面面也大多涉及了。如果一个中学生能够抽点儿时间阅读一下,也许对他们有些作用,我的愿望也就达到了……网友:真啰唆,你的文章能不能写短点儿?杨恒均:好的。网友:请问……杨恒均:下次吧,已经1760字了,不能再长了……O(∩_∩)O哈哈~第二部分 第49节:我在“9·11”现场发现了美国政府的大阴谋我在“9·11”现场发现了美国政府的大阴谋!和朋友经过纽约世贸中心遗址,看到现场被密密地围起来了,不过,好像并没有减少络绎不绝的游客们的兴趣,其中不乏来自各州的美国人。“9?11”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但似可从美国游客脸上看出挥之不去的阴影,很沉重。有一些美国人,表情更是十分肃穆,和围栏上的一个花环,或者简单的一行字合影留念。看多了美国人平日吊儿郎当、嘻嘻哈哈的样子,对他们一本正经的德性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想起前段时间有媒体发布“9?11”现场施工缓慢的深度报告,我擅长编撰悬念小说的大脑立即产生了一个“阴谋论”:美国布什当局故意拖拖拉拉,保持“9?11”现场原样,不让新楼房盖起来,为的是提醒美国人“9?11”的残酷,为伊拉克战争找动力,以及把这个地方变成美国反恐和爱国的“圣地”,供美国人朝拜。就在我为自己编造的阴谋论自得其乐的时候,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条横幅和几个示威的美国人。横幅上写的是:“9?11”是内部人干的!在到处都是警车的美国人民爱国的圣地,竟然出现了示威的一小撮儿,我和朋友停下来观看,这时很多游客也聚拢过来。我过去问那个显然是他们中的负责人的高个子白人为什么要示威。他随手递给我一份印刷很精致的传单,说,你可以看看。小册子上的标题是:你应该怀疑!小册子以各种他们认为是事实的证据试图证明:“9?11”是美国内部人干的,就是政府或者中央情报局或者布什家族干的。我问那个头儿,后面那些警察不干涉你们吗?我朋友也问,你们在这种地方挑战美国政府,不会有什么问题吧?那个身上挂着牌子的带头人说,警察是例行值勤,我们是和平游行,言论自由,没有任何问题。他还说,他们每个星期六固定到这里来打横幅抗议,散发传单,揭露美国利益集团的阴谋,向人民讲真相。“9?11”是美国政府的阴谋?显然这几个哥们儿比我更能够忽悠人,我刚刚想到的阴谋论哪里能够和他们的相比?人家的那才叫好莱坞大片,我为自己想象力的贫乏感到惭愧。不过,他们可不是在构思小说,他们是在抗议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政权,这就让我觉得既不可思议,又佩服他们的勇气了,毕竟,那拉登自己都承认是他干的了,你们还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折腾个啥呢?我特意观察了围观他们的游客,特别是那些持美国口音的人,他们都很好奇,但看得出来,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几个哥们儿的阴谋论。可是,他们都很礼貌地听示威者解释,客气地接下他们的传单,然后继续去表情严肃地凭吊爱国“9?11”现场。显然,他们对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在美国人看来,你可以怀疑任何事情,哪怕是“9?11”这种连拉登都已经承认了的事,你不但有权怀疑,而且,你还有权在任何地方把你的怀疑说出来,发送传单,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大概就是美国言论自由的极致吧,只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我也注意到,在美国由于言论自由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普通的所谓“言论自由”你也就不以为意了。也正因为如此,只有这种极端的例子,才常常引起大家的注意。就拿我来说,我记得的一些关于美国的言论自由的例子,几乎都是很不寻常的,有些另类,有些搞笑,大多都很夸张。也正因为这些例子,让人对美国的言论自由有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对于那些说美国的言论自由是虚假的人,怎么也没有办法解释: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度竟然允许在国难“圣地”——“9?11”现场固定摆摊揭露政府“阴谋”,抗议最高当局,给前来拜祭的人士发放鼓动怀疑和揭露政府的宣传传单。这时候,我突然浑身一紧,啊哈,我擅长写阴谋论、制造悬念小说的脑袋顿时开窍了,于是这样一个更离奇、更惊悚的阴谋论诞生了:“9?11”后美国为了反恐,在人权和言论自由上大踏步倒退,全世界人都对美国的言论自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布什的亲自领导下,决定在美国游客最多的“圣地”——“9?11”现场设立一个展示美国言论自由的窗口,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美国依然是言论自由的国家。要搞,就搞苦肉计。不过,要搞苦肉计,却又不能真正伤害到美国政府和国家利益,于是,要弄一个一看就知道是虚假的东西。于是,中央情报局从一帮流浪汉和无业游民中挑选了几个口齿清楚的,让他们每个星期六到“9?11”现场去攻击美国政府,去揭露白宫的阴谋。这阴谋一定要编造得非常离奇,离奇得让人一听就感到可以不攻自破。于是,就在美国纽约“9?11”现场的东边街道上,出现了正好被我撞上的聚会示威活动。而我这个中国人,正好就被中央情报局给忽悠了。因为,即便你完全不相信美国政府的阴谋,当你转身离开这里的时候,脑袋里一定会想,上帝呀,美国宪法竟然允许公民在这样的地方定期集会、示威和散发传单,政府和警察完全不能干涉?真是一个言论多么自由的国度呀。你忍不住祈祷:上帝保佑美利坚!至少,我转身离开时,对美国的言论自由充满了崇拜第二部分 第50节:如果美国警察动了我的阳具(1)之情。如果美国警察动了我的阳具十几年前第一次踏上美国时,我心里就对美国警察充满了怨愤,且不说在我看到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中,代表国家公权力的警察都是和人民为敌的,在洛杉矶暴乱中美国警察打黑人的镜头还在我脑海萦绕,当然美国华人估计也饱受这些以白人为主的警察的欺负。所以,从抵达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在默默盘算如何对付找我茬的美国警察。我甚至都设计好了场景,预演了和警察冲突时我的言行举止,以及如何把场景记录下来(以录像为主)作为呈堂证供,想到我用自己的心计击败美国警察,扬眉吐气在美国的法庭,那个带劲呀,一言难尽。问题出在一等再等,都没有等到警察来找我的茬儿,找他们办事也是按部就班,事实上,出国十几年,除了有一两次开快车被躲在角落的警察开了罚单之外,我几乎没有和美国的警察讲过一句话。看到那些警察老老实实工作,一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样子,我的警惕性渐渐弱了。不过后来了解西方多了些,我就生出了另外一个心眼儿,那就是他们不招惹我,我得想个办法招惹一下他们,最好能够激怒某个白人警察,又或者碰上一个喝醉酒的当班警察,然后在我隐藏的镜头下面,被这个倒霉警察痛打一顿,最好能够朝我的阳具踢两下(估计不会阳痿),但我将计就计,然后——哈,哥们儿,我不但发达了,而且终于被我逮到侮辱美国继而弘扬正义的机会!我首先要假装阳痿,到医院开一个证明,然后,我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白人、黑人、黄人和分不清什么颜色的混种人,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美外(美国和外国)记者招待会,当然,会特别请CCTV驻华盛顿记者参加。会议上,如果想到美国这些年对中国的欺负的话,我还会声泪俱下,进行现场控诉和宣传。一、白人警察在踢打我的过程中说了一些话,我想应该是“打死你这个中国佬”,但我不能确定(以防他们使用测谎仪——那玩意儿我对付不了)。我的这句话一出,全美国和西方就会轰动,我也立即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二、痛诉美国的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美国人自己最吃这一套。大家可以注意,美国每一个阶段都有严重的争议,但几乎都涉及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观。以我的知识和三寸不烂之舌,我绝对会让美国人为他们的警察动了我的阳具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我会顺便控诉美国政府,作为公权力最有代表的警察对一个普通民众动粗——就这一点,我身后会立即聚集一大批同情我的美国人民,当然还有世界人民,以及好几亿大陆的愤青兄弟。三、帽子戴上了,还要来点儿实际的。我以尖细的带点儿太监的腔调宣布:我被打了,而且下面翘不起来了(谢天谢地,他们总不会在法庭上当场挑逗我,让我立马擎天一柱吧),造成这一悲剧的是肩膀上挂着“金色盾牌”的美国(人民)警察,请各位美国人民(其实是那个肥胖的法官和几个傻瓜似的陪审员)为我做主。如果他们犹豫了,我会立即补充一句:你们知道不能尽人道的痛苦吧?再说,如果我有机会在你们国土上弄出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有权利也有可能参选美国总统。可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你们的警察表面上是把我的阳具打趴下了,实际上却是打倒了一位潜在的美国总统。四、还有,作为一名经常描写性行为的作家(也就靠这一点卖钱吧),我失去了这个东西,等于失去了致命武器,今后我还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所以,我会损失很多稿费,如果大家认为我的书反正也卖不出去,那么请各位想一下这种情况:凡是卖不出去书的作家,如果一意孤行地写下去,一般都能够弄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各位美国同胞,现在你们更清楚了。你们一个充满种族主义的警察,不但把一个潜在的美国总统消灭于精子状态,而且也让这世界上少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五、鉴于以上种种,就算我对你们的普世价值情有独钟,不计较我那硬不起来的小弟弟,但我精神蒙受的损失总得有人负责吧。否则,你们今后还有脸去亚洲推销普世价值和人权?哈哈,说到最后大家也就明白了,以我对美国的法律和舆论的了解,我想,我开出一个亿美金的赔偿绝对不夸张,估计至少能到手五千万美金。当然,钱很重要,有了钱,就算小弟弟真受了点儿委屈,后面照样会跟一大帮如花似玉的MM。可是,我也不完全是为了钱呀,我要用这个机会,把美国的普世价值和他们标榜的不歧视政策尽情嘲笑一番,顺便为我们大陆的愤青报仇第二部分 第51节:如果美国警察动了我的阳具(2)雪恨。各位,我是在说故事吗?完全不是,这种事情不但发生过,而且还会发生。生活在西方的人,必须明白,一个普通民众如果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权的公权力的欺负,必须奋起反抗,你会得到所有媒体和所有民众的支持的。几年前就出现过一位中国妇女在纽约被美国警察打伤的事件,后来听说赔偿了两千万美金。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国民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被打伤,就会赔偿这么高额的精神损失费?难道那些国家不是经常有人被打死打伤?不错,经常有人被打死打伤,但如果是被国家政权特别是警察打死打伤,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家要搞清楚,我说的是公权力,来自政府和政权的,包括警察等。他们打伤了人民,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这和你倒霉的在街上被小混混痛打一顿完全是两回事。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爱国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国家关进笼子里,保护人民不受来自政府权力的欺负。生活在纽约的美国人可能会被打劫被强奸,他们只好认倒霉了,但受到来自政府例如警察的骚扰,那他们就绝对不会放过,最后都会在讨回公道的同时,搞一笔好几代都吃不完的美金。这样的官司经常有,媒体会广泛报道,成为民众对付政权的标志,也自然成为对那些当权者的警告。真让人郁闷,估计是美国人都玩过太多次,所以,这些年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我——搞一笔钱和侮辱一下美国佬——设计来计划去,就是没有办法和警察冲突起来(当然不能去打警察),也抓不住他们欺负我的任何把柄。后来我也想过,估计那些国家的情报机关对我了如指掌,也知道我是个刺头,所以不惹我。于是我就在和华人交往中,经常询问有没有受到严重歧视的案例,如果有证据,我们可以一起捞一笔意外之财,结果也是让我很失望的。不过,两年前我终于逮到了机会。话说新西兰有很多小留学生,其中一些和我关系不错。大家有机会见面时,有小留学生对我说,新西兰警察非常强硬,往往欺负开车的华人小留学生,知道他们有钱,也大概不懂得法律,就乱开罚单。我一听,眼睛都亮了,立即决定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就飞到新西兰暗中设立摄像机,抓一个歧视留学生的案例。这些孩子不知道,但我太清楚了,如果我能够弄一个这样的案子,能够抓到白人警察放走白人而对亚洲人开罚单的证据的话,哥们儿,我发达了!于是我详细了解情况,虽然有很多迷惑不解的地方,但基本上了解清楚了,最后我问,好,出示你们的驾驶证,让我看看你们是什么类型的驾驶执照。各位,见财化水的事我真不想提了。结果是这样的,这些小留学生十有八九竟然没有驾驶执照!——新西兰警察对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只能罚款。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地人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没有驾驶执照的情况下开车上路。我可以理解一个小留学生要取得驾驶执照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你竟然跑到人家的国土上去无照驾驶,让我说什么?也许他们歧视了你,但你却在一开始就歧视他们整个国家和人家的价值观(这种情况不知道有所改善没有,大家不妨调查一下)。当然我还会关注,如果有华人华侨,认为自己有确凿的证据,或者我们可以一起设一个圈套让白人钻进去,获得证据的话,请立即和我联系,大家共同富裕吧,还能够把西方侮辱一番,算是曲线爱国,何乐而不为?说到这里也许该打住了,但我心里却有些许的不安。我在想,如果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不是这么“变态”的话,如果有个白人警察动了我的阳具,而我投诉无门的话,我会怎么样?这些年到底有没有华人华侨在西方受到了冤枉?被白人警察打了却只能忍气吞声?我想应该有一些,但那肯定是他们不知道法律,不知道在民众对付政府的案子中胜出的机会很大(和解的话,也能够得到大笔赔偿金)。具体说到我的案子,就是我的阳具最大,大过美国警察的权威。你如果不抓住机会告他们,你自己损失了金钱不说,而且大家都不会原谅你——因为你错过一次教训、教育执政者和掌握公权力的那些混蛋的机会!如果没有公开的媒体,自由的舆论和独立的司法,那么我能够在美国获得什么?那个在纽约被打的中国女人能够得到多少赔偿?我很怀疑,毕竟几千万美金不是一个小数字。第二部分 第52节:我为什么不批评美国我的阳具被美国警察弄坏了,我无法伸张,没有报纸报道我的故事,因为报纸和警察都被同一个人管着,公权力沆瀣一气对付普通小民,我能怎么样?我告诉你,没有了阳具,我什么都干得出来,我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中国功夫,把那个动了我阳具的警察阉割掉,而且还……我太冲动了!我那上海的杨姓兄弟,你怎么和我的性子一样,那么冲动?你如果在我身边,如果在美国或者澳洲就好了,我绝对不会让你受委屈,我们一定好好计划一下,请一位律师,把他们告到法庭上,然后发一笔财。鉴于你的阳具受损了,你拿大头,我只要一个零头就够了。再说,我的目的又不是钱,我主要是想借机侮辱一下西方人的人权纪录和价值观,让我们中国同胞扬眉吐气和坚挺那么一次……我为什么不批评美国——就我的一段经历和思想变化与青年网友交流我为什么不删除愤青们的留言今年(2007年)3月份在国内和讯网站开了第一个博客,9月份又在网易开就了第二个博客。在这两个博客上,我写了一些评论、杂文和日记,我以前只写过小说。在读者和网站管理员的支持下,两个博客都还热闹。青年网友中很多是认同我的观点的,这让我大喜过望,但也有不少网友无法接受我的观点,特别是对我文章中处处批评祖国的贪污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表示不理解甚至反感。支持我和反对我的网友在博客留言中也就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极:支持的相见恨晚,赞扬有加——有些过誉之词让我都不好意思;反对的慷慨激昂,口诛笔伐,有些更是竭尽侮辱之能事。至于我,当然不能免俗,自然也是对赞誉的沾沾自喜,对批评的心有余悸,但我得私下承认,批评的留言往往让我过目难忘。不少读者的批评确实值得我揣摩和深思,有些弥补了我经历和认识不足造成的缺陷,我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批评和攻击完全是无厘头,其中大部分是一些青年网友,一看到我批评中国的文章甚至标题就义愤填膺,激起平时深藏难露的爱国热情,对我一通攻击甚至辱骂。看过我博客留言的朋友就知道,2007年就因为我的几篇博客文章,我不止一两次地被戴上反动势力、反华势力、汉奸、(可能的)台湾特务、美国和西方的走狗等高帽子。显然,我遭遇了传说中横行网络和现实中国经年的“愤青”。我很想写一些回帖与这些愤怒的青年们谈一下心或者讨论一番,可是,再一细看他们的帖子,就发现根本无从回复。例如,你批评了一下社会中某种不好的现象,他们就指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们社会的光明面?你怎么回答呢?除非你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出现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数落一遍,否则他们不会满意的。我当然也不会把光明面都写一遍,再在末尾来几句“中肯”的自我批评,如果那样行文,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了,体制内的所有宣传和媒体都在干这活儿,轮不到我。再如,很多青年网友质疑我,姓杨的,中国人民把你养大,你到海外住了那么久,怎么只看到你文章中批评中国,不见你批评美国?你不是美国的走狗是什么?还有一些留言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以致在深圳和一位网友聚会时,他愤愤不平地说,看到那些愤青在你博客无理取闹,我恨不得顺着留言者的ID找到那些家伙,把他们一个个痛打一顿,打得他们开窍。我哈哈一笑,不过心里就想,我更不能留言回复了,免得争论进一步激化。不过,我不回复,那些愤青的留言也并不见减少,有些越来越激烈,我于是也就从反华势力的代言人一步步变成了“汉奸”和“特务”。好心的网友就来信建议我删除一些过激的留言和评论,——毕竟我是博主,是有权力删除我博客上的留言和评论的。还有的网友知道我很忙,经常在外面跑,答应要为我管理博客,随时帮我删除愤青的帖子。我都婉拒了。迄今为止,我仍然没有删除任何一个批评和攻击我的帖子。我不删除留言和评论的理由很多,最冠冕堂皇的当然是“我不支持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自己曾经和这些给我留言的愤青一样,也是一名愤青,而且,我知道也理解我们都是怎样成为愤青的……第二部分 第53节:我曾经是最牛×的愤青我曾经是最牛×的愤青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句话现在的愤青都不会用了耶),我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都是国家和人民支付的,一路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大学毕业又直接分配到国务院系统的机关工作,有吃有喝,如果说我不知道感激,听到人家批评自己的祖国不愤怒,那是很不符合逻辑的。中国是盛产愤青的地方,在那样的教育和那样的宣传下长大,你不是愤青倒不合常理了,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是一名愤青。不过,和普通愤青不同的是,出学校后我从事的是外事工作,我接触的都是外国人,给我充当愤青的对象不是中国同胞。我很理解现在一看到批评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帖子就怒发冲冠的年轻人,毕竟我们都受到了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他们这个年龄,对批评中国的声音之敏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听到外国人批评中国,我就怒火中烧,好像人家要挖我的祖坟,又好像我生活的支柱马上就要被破坏。虽然由于外事纪律我不能火冒三丈,但我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为中国辩护,有道理时我得理不饶人,没有道理时我也强词夺理,总归要么把外国人弄得“理屈”,要么弄得“词穷”,我才会鸣锣收兵,心安理得地自以为爱了一次国。当然,我当愤青最辉煌的经历不是在中国,而是到了美国后。1997年8月,香港回归一个月后,我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一个叫大西洋理事会的智库从事研究工作。当时我来美国的路费完全是自己出,介绍我到那里从事研究工作的是我的恩师和朋友,生活费也靠自己打工,研究费用我自己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我私人朋友赞助,我不从中国或者美国政府或者依附于它们的任何机构中拿一分钱的经费——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自从改革开放到今天(2008年1月27日)为止,像我这种既不从国家和政府、也不从研究机构和大学等拿经费到华盛顿这种级别的智库从事和国家政策相关的研究工作的,就一个人,就是我杨恒均。我最初自费到美国的目的也许是想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亲眼看看美国到底如何强大,为什么强大了这么多年,诀窍在哪里(见我的散文《魂断罗湖桥》)?但大家还记得,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台海危机持续发酵,中美对抗一触即发,江泽民即将访问美国,朱镕基推动的改革遇到阻力,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甚嚣尘上……我这个在国内就是愤青的人怎么能够坐得住?又如何能够冷静下来进行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那两年,我可以说是拼了老本儿在捍卫中国的尊严,有记载的就包括我和美国国防部将军们、中央情报局外围研究人员、台湾“国军”访问学者、来访的陈水扁(当时的台北市长)等讨论和争论的记录,我听到任何一个非中国大陆人在我面前批评、攻击中国,就会毫不犹豫地跳起来,根本不管他们是善意还是恶意,也不管他们的攻击和批评是否有道理,总之,中国人的事,我们会处理好,不用他们管。我用我有限的知识,与他们抗争,经常搞得面红耳赤,很多时候是不欢而散的。当时就有几年前来美国的华人朋友婉转地劝我:小杨(那时我还是小杨呀),你不是公派,也不是拿人家的钱,却在一个研究机构为中国政府声嘶力竭地辩护,你是何苦?你也不觉得累?你看看周围的华人,有几个像你这样?你现在是在美国,赚钱要紧。再说,你今后还要在这里定居下来,何苦和美国人作对?你不害怕吗……华人朋友说这话,现在的愤青朋友可能不理解,要知道,一个中国人到外国,首要问题是生存,而我当时在研究机构里是根本无法赚钱的,如果没有资助(例如来自政府或政府附属的研究机构,或者一些NGO),任何人都不会傻到在研究机构混。事实上,在中美关系、台海关系最紧张的1996、1997两年里,整个华盛顿最有名的研究智库,像我这种大陆来的中国人就我一个,找不出第二个。当然也有一些公派的、拿着大陆纳税人的钱过来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大多在为自己打小算盘,很少有我这么积极的。可我乐此不疲,也不害怕,为什么?第一,我觉得有意义,因为我在为祖国辩护,就像我当时在国内做的一样,浑身是劲。第二,我有愤青的激情和热情,我是愤青我怕谁?当然我得承认,在世界反华的大本营——美国为中国辩护,确实是很辛苦的,加上我的知识有限,水平不高,那场景可想而知了。可我还是像堂吉诃德一样,充满激情,于是,在华盛顿离白宫只有一条街道的办公室里经常上演一位愤怒的中国青年舌战美帝将军和学者们的场景。第二部分 第54节:在美国,我找到了为中国辩护的最好办法现在,我早已经过了愤青的年纪,也不再是当年的愤青了,但我始终认为,愤青心中那股憋不住的爱国热情和对一些自认为邪恶事物的愤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的问题是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爱国。在美国,我找到了为中国辩护的最好办法和现在的愤青一样,当时的我听到那些批评中国、说中国不好的话,总要跳起来辩护:也和现在的愤青一样,都或多或少受到知识和经历的局限,经常结结巴巴甚至理屈词穷。例如,我现在写文章针砭中国时弊,总有愤青过来叫骂,其实,我的文章当然有不足之处,由于经常是在飞机火车上一蹴而就,漏洞很多,有些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有些人如果知识积累多一点,经历再丰富一点,很可能对我言传身教一番,我也会虚心倾听。可是,所谓愤青也就是只知道愤怒而不懂得讲道理的,在他们那里,爱国、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被烧红的烙印硬生生的烙在了当时还没有发育好的大脑里,使得他们自小就认为尿布里渗出的都是真理。这在中国目前还行得通。例如在当今网络上,愤青们仍然占据了“政治正确”的高地,大多网站和论坛管理员一般不会删除愤青的帖子,要删,也是删除那些激起愤青愤怒的帖子。可是现实不是网络,特别是在美国,当一名愤青可不那么容易。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我已经发现不分青红皂白地为中国辩护不但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而且美国人也对此失去了兴趣。不过,美国人可没有失去批评和攻击中国的兴趣。所以,作为愤青,我还得愤怒,还得战斗。好在,我很快找到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不再干巴巴地为中国辩护,而是以毒攻毒,转守为攻,主动批评和攻击美国!一旦找到了突破口,简直是如虎添翼。说实话,为中国辩护我力不从心,但批评和攻击美国我则是得天独厚,很快我所受的教育就派上了用场。从此以后,当美国人批评中国人权的时候,我立即攻击美国的人权——呵呵,想起来,我比咱们的外交部长更早地使用“美国的人权也不咋样……”这样经典的句子。当然比起国内的愤青,我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我在国内外的经验都丰富,体制内、体制外都混过,对美国的社会也有不浅的认识,加上我拿得起,放得下,心无成见。静心比较一下,我确实可以找出美国政治和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的弊端和弱点。例如,虽然我承认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种价值观,但对于他们向世界各国推行这种价值观的方式方法,以及那种让全世界都以我为中心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我很不以为然。记得当时我曾经指责美国人在处理其他民族文化和宗教问题上过于简单,有时又偏激,并直言这样会引起极端主义的报复。美国人都是一笑置之。可是,我就感到很紧张。于是,找个机会把儿子从华盛顿送到澳大利亚。结果,在送走后的第二年,在我华盛顿住处窗口外边,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在五角大楼上。后来我继续告诉华盛顿的美国朋友,如果你们不改变一下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建议你们自己也赶快搬离华盛顿。我说,在全世界都在学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美国人最好能够学会如何与全世界人相处。否则,等到核武器很容易制造的时候,我担心华盛顿迟早会被袭击。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我的很多对美国的批评甚至攻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让我感觉到自己有道理的正是美国人。我以前就说过,我并不是学者,也不知道如何搞研究,我一下子到了那样的顶级智库有点儿手忙脚乱,加上我见人批评中国就跳起来反击,结果,一开始并不顺利,也不受美国人重视。可是,恰恰在我开始把心思放在如何找到美国的弊端和弱点并揭露、批评后,美国人对我也开始刮目相看了。就在我要离开理事会时,竟然有好几个研究机构包括海军的研究机构邀请我加入他们的研究项目,这可是大出我的意料。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知之明,我一看研究报告就头大,哪里能够参与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可是人家美国人就偏偏要请我——才三十出头,要学历没有学历,要知识没有知识,也就一喜欢观察的愤青,人家美国人看重了我什么?第二部分 第55节:我为什么不再批评美国原来他们看中的竟然是我那逢美必反的愤青性格,以及批判美国政治和政策的独特角度。他们竟然要出钱让我骂他们,愤青当到这个分上,夫复何求?!我为什么不再批评美国美国人对我另眼相看的原因,那就是我费尽心机找出被他们忽视的美国社会的弊端和弱点,对他们提出批评和攻击。当时中美关系很紧张,虽然中美之间有学术交流,也有高层和民间往来,但像我这种总是把眼睛盯住美国的各种缺点的愤青并不多,至少到美国这种高级智库的就没有几个。而美国人也发现,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注重高层和学术界、军界的反映,也需要听一下来自民间的声音,包括来自愤青的叫嚣。那一段经历是很牛的,我参与各项研究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项目的漏洞,也即美国各项政策和策略中的弱点和缺点,然后来一通冷嘲热讽。想一想不可思议,前段时间,我自己出钱为中国辩护,现在美国人出钱请我来批评和攻击他们。当然我也不是一般的愤青,要批评美国,而且要批评得与众不同,可不那么容易,毕竟美国人好像从上到下都在批评自己的国家和政府。和美国人比起来,我显然有他们无法企及的经历和知识,这种经历和知识上的欠缺在很多场合显露出来。记得1998年底,在美国国防部、情报部门、大西洋理事会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场模拟战争游戏中,我的意见让美国军事专家大吃一惊。这是一场模拟朝鲜突然出兵韩国,中美介入朝鲜半岛的模拟战争。我当时分配的角色是韩国情报部的首长。由于对这种理论推演游戏并不熟悉,我一开始比较被动,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进入角色后,我马上就发现设计这场模拟战争游戏的美国人对中国很多方面很无知,以致在他们玩得正开心时,我不客气地打断他们,指出他们犯下的两个致命错误,这两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他们整个游戏的错误发展方向,最终使得这场严肃的模拟战争推演搞得真如一般的游戏了。我的美国朋友听得目瞪口呆,后来还派专家专门过来向我请教……美国人目瞪口呆的同时,我也突然清醒过来,我这个愤青在干啥呢?在骨子里我对美国是不满的,嫉妒它比中国强大,比中国富有,更不用说西方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看不起中国人的德行,所以我才是一个愤青。批评美国,是我到美国后找到的为中国辩护的最好的办法。可是,我不是刚刚到美国,我现在心里已经慢慢明白了,我这样批评美国并不是在为中国辩护,而是在帮助美国,为美国人民效劳呀……那时我在美国也待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为了学好口语,每天晚上趴在电视机前从一个时事节目换到另一个时事节目,没有时事节目了连脱口秀也不放过,看了这么久的美国电视节目,再顽固的人也不能不承认:美国媒体上几乎所有的时事节目都是批评美国的,不是批评美国政府,就是批评美国社会,或者其他什么的,歌功颂德的只有政党花钱买的竞选广告,没有人看。再追溯远一点儿,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以致资本主义数百年的历史,不是一直在这种批评中发展和前进?美国的制度有什么了不起?从设立之初看,几乎千疮百孔,连奴隶制都无法废除,可是,这个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允许来自民众的批评和监督,这个制度本身也在批评和攻击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顾准不是在多少年前就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这一特点?而我却要等到多少年后飞到美国,住在那里,到白宫附近的研究所上班,每晚坐在电视机前,才逐渐体悟到这个道理……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意识到美国国富民强、社会和谐、政局稳定的根源,不是因为他们有飞机大炮和核武器,不是他们的政府控制媒体搞强力宣传,也不是他们可以印刷美元,而是他们把批评这个武器交给了人民,交给了媒体,用批评来监督政府、当权者和各种利益集团,从而使美国的制度可以不断完善,永远不会过时,更不会无法与时俱进。现在来促使美国更加强大和完善的人中又加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愤青——杨恒均,呵呵,青年朋友不难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吧。在西方国家赚钱有很多方法,搞研究是赚得最少的,我之所以不选择更赚钱的职业而在这里批评和揭露美国,总以为是在维护中国,觉得很有意义,可哪里想到,我这个愤青一直在为美国服务?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4
正序
倒序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2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3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4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5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6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7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8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9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10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11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12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13
罗辑思维文字版总结。整理到奇葩陪审团-1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