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校长感到窘迫。“坐坐。”张敬尧信手一指墙边红木椅,“丘校长今年春秋多少?”“30。”丘校长心下一提。“噢,正在而立!好好。”张敬尧鹰眼如钩,一抛而出,“成家了?”“不,还……没有。”丘校长如坐针毡,欠身而起,“省长没有其他事,我就告辞了。”张敬尧嗓门一提:“你——坐!”丘校长下意识地一记抽搐。“本省长要娶你为妾。”“啊——”丘校长几乎不敢置信,失声一呼,原本白皙的脸孔更显惨白,“身为省长,你……怎么能说得出这种话?”张敬尧鹰目一瞪,反问道:“省长就不能有小姨太?”“我为人师表,不做……他人小妾。”丘校长撇开张敬尧,扭首离去。一拉门,门锁上了。“你?快开门。”张敬尧看定面上硬撑着,心下早已哆嗦的猎物,嘴角掠过一丝讪笑。他故意慢慢取下随身的马刀,“啪嗒”掷于丘校长眼下,吓得丘校长一阵觳觫。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激扬文字(6)“两条路。一条是顺从本帅,再一条就是自行了结。听便!”丘校长面惨白,汗自出,两腿发软:“省……长,请你……”“本帅面前,只有求!”“求……求你……”“这就对了。拣起刀。”丘校长又一愣,莫名所以。“我叫你拣刀!”张敬尧一声吼,吓得丘校长不得不挪步拣刀。“唔。”张敬尧手一伸,丘校长只得哆嗦着挪步过去。张敬尧得计地抓过马刀,用刀刃支起丘校长的下颌,鉴赏着:“本帅还不曾尝过女先生的滋味。”说着,“刷”地挥刀一削,对方的衣襟当即一破为二。可怜堂堂的正经校长,顿时被吓得晕倒在地。1919年5月25日。湖南一师、商专、工专、法专等各校代表在一师妙高峰上举行了紧急磋商。二十余名代表,内中有彭璜、柳直荀、夏曦与毛泽东、邓中夏。他们彼此热烈地磋商着,锐气四溢。5月28日,磋商的一个大成果是破天荒地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三天后,成立大会即在省教育会场举行。大会选举出夏正猷为会长,彭璜为副会长。主席台上,毛泽东与邓中夏鼓掌致贺。别着“秘书长”会标的夏曦,圆圆的脸盘,一双长眉下是一对长眼,嘴唇厚、耳朵大。他字蔓白,一师学生,新民学会会员,*中坚,时年18。1930年起担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后出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不幸牺牲于长征途中。他介绍完了会长、副会长后,便将凝重的目光热切地投向毛泽东。“下面,请我们*的老朋友、老领导毛泽东先生讲话。”夏曦激情昂扬。毛泽东徐徐站起,巡顾一眼会场,兴奋之色溢于言表:“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吹响了中国反*卖国、反帝国列强的号角。看看——”众目随势望去,那是横幅:“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台下一阵会心的欢笑。“说到‘讲话’,谁来讲嘞?今天不是我毛泽东,而是北京吹号角的人——邓中夏先生。”毛泽东长臂往邓中夏一引。夏曦率先鼓掌相邀:“欢迎邓先生!”掌声四起。兴许是历史的安排罢,正当北京段祺瑞弹压学生运动,逮捕了在街头讲演的一千多名大学生的6月3日这天,新成立的*,发起了长沙第一师范、湘雅医学院、商业专门学校等二十二所学校的总罢课。《大公报》还登载了*的“罢课宣言”——……外交失败,内政分歧,国家将亡,急宜抢救……毛泽东的自述:“在五四运动以后,我大部分时间都投入了学生的政治活动上……”文七妹很钟爱儿子们,尤其关心大儿子的大事,趁毛泽东陪自己来湘雅医院复查,她问道:“学生的……会开起来了?”“嗯。”毛泽东头重重一点,“北京的、湖南的,全国的都开起来、动起来了。这帮不顾老百姓死活,只晓得卖国、当官、作威作福的老爷、军阀,屁股坐不稳了!”文七妹信赖地轻“嗯”一声,感慨万分:“真盼着这一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人人快快活活,天下太太平平……”毛泽东动情地拥搂着慈母,一样地感慨万分:“一定有这一天!”有间,庆熙捧着一堆药水、药片赶来道:“药配齐了。”“我都成药罐子了。”文七妹自嘲着。毛泽东帮着庆熙,将药放入布提兜里道:“妈,我们走。和森也该到家了。”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及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之合影毛泽东扶着母亲还未及进“沩痴寄庐”院门,蔡和森便大步迎出。“听着声音就是。伯母!”蔡和森恭敬地鞠了一躬,随即一起扶携住老人。文七妹慈爱地端详着大儿子的好友,高兴地点着头道:“他嫂子,你养了个好儿子。”“哼,好得没把家给忘!”葛健豪爱嗔着,又告知小儿,“你伯母就是等着见你一面,才挨到今天。”文七妹慈爱的目光从蔡和森又移往大儿子,目光里流泻出拳拳的慰藉,道:“我该回乡了,你们也好一心一意做你们的大事。”这回可是再留不住文七妹了。她不习惯被人侍候,怕给人添麻烦,葛健豪再“豪”此刻也只能噙泪作别。蔡和森陪着毛氏三兄弟,伴送着毛母。经过万古照相店门口时,毛泽东几乎是潜意识的触发,有心地拉过母亲道:“妈,我们去照张相。”“照相?”文七妹还从不曾见识过。小弟毛泽覃大是兴奋,嘴里叫着:“好。去!去!”手已拉住母亲往照相馆里拽。平头、布衣的毛泽东在左,两兄弟在右,护拥着端坐的母亲,听凭着蔡和森导演。一道光,一蓬烟,摄下了母子“万古”的留影。毛泽东与母亲头一回照相,做儿子的却万没有想到,这竟也是最后一次!送母亲登上船,直到船要开了,三个儿子连同蔡和森仍舍不得离去,还是文七妹将他们“赶下船”的。轮船到底还是离去了。汽笛声渐渐变得悠远……毛泽东依旧情意缱绻地伫立在湘江码头上。“润之。”蔡和森理解地轻唤着。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激扬文字(7)“唉,为了中国,为了千家万户,我们对自家的亲人,孝道尽得太少太少。有愧哇!”毛泽东言之情牵,眼里泛映着泪光。毛泽东其实亦是性情中人,感情尤为丰富。他对于养育并影响了自己的母亲,怀有至深至切的情愫。他母亲是于同年10月5日去世的,从毛泽东奔丧回乡期间所作的《祭母文》,便可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儿子的至性至真:……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蔡和森跟毛泽东可谓灵犀相通。蔡和森一样地怀着“孝道尽得太少太少”的歉疚。他赶回长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也想把母亲动员去法国,以免自己和小妹牵肠挂肚的。“伯母?”毛泽东大为惊讶,“唿唷,你若把伯母这样可敬的老人动员去法国留学,那可是中国的一大奇闻;我们湖南学子更会一呼百应!”“我想把向警予从乡里请来,让她带个头,把千年来做人玩物、做人嫁衣的女子,也发动起来,破一破封建中国的恶传统!”“好好,了不得!”毛泽东大是称叹,旋即理出思路,“你来领导留洋,我来强固大后方的根据地。第一步,*是成立了;现在第二步,要唤起民众,跟这个强权的军阀社会斗一斗。”趁和森返湘,还未及出发去法国,毛泽东便邀上他去了却一件久久萦回在脑际的心债——拜谒连贾谊也引以为师表的屈原的祠堂。从和森家的“沩痴寄庐”出发,就不用再过江了。两人都喜欢踏青、喜欢登山,喜欢如司马迁一般游历名山大川。周游神州古国,他们还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时间;足迹所到之处,顺便去寻访名胜古迹亦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故乡湖南的首选,当是玉笥山上的屈原的祠堂——屈子祠了。记得杨先生携开慧与他们邂逅在王太傅祠时,就萌动了此心。越走越少人踪,他俩倒越觉着来劲,因为越远离人踪,山野就越纯净,越原始,越莽莽苍苍。这逶迤相连的山峦,这随处可观的百年大树,这清澈见底的深潭,在城里哪见得到呀?!远处一溜千尺飞瀑,吸引了两位登山者的目光。他俩循势而往,哈,飞瀑下还有一泓碧水,太诱惑人啦!反正周围没人,他俩衣服一脱便纵落下去。“哦——”那惬意,简直舒心极啦!用他俩的话来说,八个字:消汗、降暑、解乏、净心。因为太舒心,太忘情,赶到玉笥山,寻到屈子祠,已是傍晚时分,祠堂已关门了。好不容易敲开门,小和尚要他们明天再来。“我们是专程从长沙赶来的!”蔡和森声明着,想博得小和尚的同情。小和尚倒是也愣怔了一下,仍不敢作主,回复道:“寺有寺规,小僧不敢擅改。”毛泽东倒不争了:“既来之,则安之,就不为难小师傅了。”小和尚此刻又回升出了几分同情:“施主今晚?……”毛泽东随口道出:“今晚就在山地里享受清风。”有过上回跟萧子升一起游学的经验,露宿野外,已是不在话下。蔡和森有过爱晚亭过夜的实践,自然也乐在其中。于是两位在小和尚看来颇为奇怪的施主,寻来找去,觅到了一方大石,平平的,略有一点儿斜,睡两个人那是绰绰有余。“呵唷,这张大石床,比起我和子升那回的游学睡沙石滩,可是美多啦!”毛泽东很是知足。“唉,说不定当年屈原流放到此处,也睡过这里呐!”蔡和森顿生联想。“可能。完全可能!”毛泽东一屁股坐到大石上,品味着祠中未见着的屈原,“他那流传百代的《九歌》,就是在这流放地‘流’出来的……”“说不定就躺在这方大石上构想的?!”“有这个可能。”两位报国学子,旋即就沉浸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那深邃的世界里。“屈原的传世经典《九歌》中,我特别欣赏——”未待毛泽东道明,蔡和森一言冲出:“《国殇》!”两人居然不谋而合。毛泽东神驰千年,追忆着以国事民瘼为至重至要的故人屈原,徐徐吟出:……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蔡和森接口吟诵: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毛泽东最后吟出屈原作下的归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人完全沉入诗情,流露出为国征战,不惜身首分离,但求魂魄永驻的满腔激情。一声“阿弥陀佛”,打破了毛泽东与蔡和森追随着屈原征战沙场的悲壮浮想。惊回首——不晓何时,小和尚引领着老和尚已来到了大方石边。经小和尚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方知来者便是祠主方丈。方丈显然被这两位学子的吟哦,特别是其中包容着的一腔真情所触动。他请两位学子去祠上安宿。“屈原睡过这方大石吗?”毛泽东寻究着。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激扬文字(8)这可难住了方丈。不过他还是一抒己见:“先辈既被流放到此地,当有栖歇之所。但按先辈大诗人的天性,只要这方大石在,他是决然会和石作伴的。”毛泽东与蔡和森深表赞同。《湘江评论》屈原遭流放而照样作《九歌》,特别是这曲《国殇》,对于毛泽东、蔡和森是莫大的激励。眼下书生斗军阀,笔杆子斗枪杆子,不是正需要屈原先辈的这种精神准备吗?哦,屈子祠,不虚此行!周世钊一觉醒来,冥冥中见隔壁的板壁缝里泻进一缕灯光,不得不催促地敲敲板壁道:“润之,都快天亮了!”隔壁居室里的毛泽东浑然不觉。案角上,床边头,摊叠着《列宁简述》、《社会主义》与克鲁泡特金的《法国大革命》、杜威的《*主义教育》、《哲学的改造》等书。此刻主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滔滔思路里,飞笔如流。“……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毛泽东的眼下宛如出现了激流奔泻的湘江,正摧枯拉朽,轰轰然,锐不可挡!……几多个不眠之夜,终于熬炼出了久所企盼的自己的报纸——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破土而出!头版大标题,赫然入目——“创刊宣言”。正在批阅报告的张敬尧隐隐听得门口有什么声响,剑眉一竖,循声踱至门边,轻拉开一条缝隙。门外两个卫士捏着份《湘江评论》,煞是新奇地念叨着:“嘻嘻!你听听,‘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军阀不要怕’?那……我们督军呢?”不防“呼啦”一响,门里突然跨出督军,一把抓过报纸,就势“啪啪”往卫士腮帮子上抽了两个耳刮子:“混帐!谁敢来我头上拉屎拉尿?!”“他,是……他。”张敬尧鹰眼一扫报纸,口中念出:“毛泽东?唔?”他恍惚中似记起什么:“马上给我抓来,看看他怕不怕本帅!”抓捕的卫士根据探报,当日就直扑坐落在长沙落星田商务学校里的湖南省*办公室。彭璜、夏曦他们正准备分送《湘江评论》。“砰”的一声撞击,大门破开,冲进两个横枪的卫士。一人喝问着:“谁是毛泽东?”“怎么?”“督军有请!”“莫非张督军真的怕了?”“混帐!”“我们账目还清,从来不‘混’。”一阵戏谑,将两卫兵惹恼了:“我看你就是毛泽东。走!”“本人彭璜,可不敢自诩为毛泽东。”毛泽东没有抓到,卫士只带回了成捆的《湘江评论》报纸。督军府里的张敬尧鹰眼一勾,转而仰首嘲笑:“秀才造反,莫说十年,一百年也成不了。”随手枪一抽,连扣扳机。“砰砰!”成捆成捆的《湘江评论》顿时被打成一只只马蜂窝。也是毛泽东的运气,这天他偏偏没有去*,而是在闹市口卖报,还有点应接不暇呐!“真是闻所未闻,怪人怪论!”一位身着长袍马褂的先生大摇其头。不想无端一语,竟迭遭路客斥责:“你才是怪人怪论!”“你听听!说得多好:‘国际的强权,迫上了我们的眉睫,就是日本’!你老先生莫不是奸细罢?”一场哄笑!一青年奋激地扬起报纸道:“他批评得对。湘江那么清、那么长,可我们这江上的民族,却浑浑噩噩,做着人家刀下的羔羊,自己还不晓得。”闻者莫不自省,大有同感!毛泽东身在人丛,不张不扬,也“同感”其中。夏曦疾步寻来,在毛泽东耳根下嘱告着什么。毛泽东眼一横,不屑地回敬:“不必理他!”也难怪都督张敬尧恼火了。《湘江评论》一面世,真有如湘江一泻千里之势,不可遏抑。一师操场——同学们围聚着,评说着报纸。方维夏、徐特立他们,大是欣慰。码头——报纸一售而空,问津者仍络绎不绝。印刷机肚——二期、三期的报纸依然源源流出,一如汩汩湘江。又一篇大文章的大标题分外醒目:民众的大联合毛泽东在田头,蔡和森与向警予恳挚地宣讲着。一围小歇的赤膊农人,个个听得新奇又动情。毛泽东拳拳之声犹如从报纸里跃出来一般:“我们种田人的利益,是要我们种田人自己去求;别人不种田的,他和我们利益不同,决不会帮我们去求……”在电灯公司董事室里,小胖与工友们跟董事严正地交涉着。历历可闻的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我们的工值多少?工时长短?红利的均分与否……均不可不求一个解答。”在省教育会的操场上,陈昌扬着报纸,与何叔衡一起在鼓动着自己的同仁。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我们的肚子是饿的,月薪十元八元,还要折扣……小学教师真是奴隶!”在修业学校的大门口,高小(2)班的小主人们,打着“爱国人人有责”的横幅,由周世钊陪着,昂然走出学校。毛泽东的拳拳之声:“国家要亡了,他们还贴出布告,禁止我们爱国……”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激扬文字(9)在警察局巡值房中,警察罢警了。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日本人说,最苦的是乞丐、小学教员和警察,我们也有点感觉。”在女校寝室的一间大卧室里,丘校长独自锁闭在小屋里,悲泪难禁。少许,变得呆呆的目光又投向报纸。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无耻的男子,无赖的男子,拿着我们做玩具,教我们对他们卖淫……自由之神!你在哪里!快救我们!”在橘子洲头,蔡畅、陶斯咏、朱华贞、李思安等一帮巾帼须眉,同悲共愤!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参政?我们都是人,为什么不许我们交际……我们已经醒了!”在镇湘楼,军、警、教、商等各界“头面人物”交相告着状,彼此惶惶。毛泽东的拳拳之声:“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乎起了革命,起了反抗……”“啪!”身居赫赫“镇湘楼”的张敬尧拍案怒起,鹰眼*地喝令着:“你们把闹事的为首分子,开出名单报来,本帅要开戒!”令张敬尧也不曾料到的是,湖南的《湘江评论》不啻流播全国,还激起不小的反响。1919年7月下旬,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的领军人物李大钊、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著文称道:“能看到这份很好的兄弟期刊,令人非常高兴!”1919年8月,胡适在自己主编的《每周评论》上著文直抒胸臆:“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意外的喜欢!”成都。各界人士联手云集,呼应“民众的大联合”。上海。“全国*同心声援湖南*”,横幅与*的人潮,汹汹可观。毛泽东的拳拳之声:“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在北京西山卧佛寺养病的杨昌济赏读着《湘江评论》,止不住对膝头爱女开慧欣慰地称叹道:“不负所望,终成大木!”杨昌济不愧是杨昌济,独具眼力。“民众的大联合”,着实非同一般,可以说,这是毛泽东思考中国出路的一次质的飞跃。文中的字里行间,解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且不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维护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就是辛亥革命,结果也只是推倒一个皇帝;究其原因,其革命仅是一批反清的留学生、同盟会和新军、巡防营将士的组合,与中国大多数的民众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关系。而“民众的大联合”,则是在十月革命感召下,把革命推向民众,由民众——像俄国的士兵、工人一样起来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这无疑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且听听北京《每周评论》的评说:“……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可以说,“大联合”的战略思路,以此为发端,贯穿了毛泽东“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一生。源远流长的湘江不负众望,巨浪击天,滚滚北去!毛泽东的自述:“我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思想也越来越激进。……但直至这时,我仍然是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还在寻找出路……”可惜的是毛泽东他们的学会、*,乃至北京的大学与思想界的先驱者们,此时此刻都不曾知晓被段祺瑞政府严密*的一个惊世骇俗的大消息,这就是——1919年7月25日,《苏俄致中国人民及南北政府宣言》。这一份宣言,可以说是*、列宁的社会主义的自白,其中对弱小民族与国家的平等友好,对被自己推翻的沙俄帝国的反思——放弃侵略得来的一切特权,确实给了世界上的帝国列强一记响亮的耳光!且待毛泽东一代“新民”知情之后,再作不可不作的陈述。张敬尧也毕竟是张敬尧。他一面公然“开戒”,决意用铁腕“镇住”湖南,一面仍不忘尽“性”。这一天开了校长会,他又留下了女校的丘校长。“本帅不是叫你带两个闹事的学生娃来吗?”“不。你是禽兽,我不是。”一个耳光,张敬尧将丘校长打翻床下。急遽的叩门声。“敲丧呀?!滚!”张敬尧虎威大发。“北京急电。”“唔?又……”不看还好,一看后背脊惊出一片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