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3

人类的将来确实是筑构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体系中,每个国家与地区相互依赖将变得很重要。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生于台湾新竹,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台湾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于1961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学习,并于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一段时间后,于1967年进入哈佛大学做博士后,1968-1974年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和富兰克林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副教授。在1974年转入伯克利母校化学系任教,并在劳伦斯实验室兼职。自1994年起,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因在化学基本过程的动力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进一步发展交叉分子束方法使之适用于研究一般化学反应及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而荣获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此外,还获得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1981)、美国化学会德拜奖(Debye)(1986)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和1990)、英国法拉第奖等奖励。李先生于1979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1980)、中国科学院、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的外籍院士。他获得滑铁卢大学等学府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80)、复旦大学(1980)、中国科技大学(1986)、北京大学(1988)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名誉教授。在过去的十年内,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以同样的话题,发表个人对人类将来的一些看法。虽然这十年来,世局的改变非常急速,但是我基本的观点并没改变,改变的是随着世纪转折点的来临,我们必须更坚决地下定决心,加深“迎接挑战”的迫切感。如果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一万年前农业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开展的确是一件重大的事。我们虽然看到人口在地球上开始慢慢地增加,但总的说来人类社会的改变并不那么显著,一直到250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带动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改变才变得非常快速,以至于过去一百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似乎更胜于工业革命发生以前的一千年来的改变。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类学会了转变并控制各种不同的能源,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或电能,并经由各种机械的发明,使它能从事比人类或动物的体力劳动更强大、更精确、也更可靠的工作。这不但造成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提升,也大幅度地改进了人类的物质生活。随着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的人口也有了惊人的暴增,就在这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之内,世界的人口便增加了四倍。不过,在我们进一步歌颂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与繁荣之前,让我们注意两件重要的事实。首先,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的增加,我们逐渐地过度依赖地球上千万年慢慢累积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除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酸雨等问题外,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把地球上宝贵的矿物燃料挥霍殆尽,对我们的子子孙孙确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事。第二件我们该注意的事情是,工业革命对不同地区的人民带来的影响确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幸运地跟上这股浪潮,便加入先进国家的行列,不幸没能赶上,以后追赶的日子就十分辛苦。许多欧洲的国家,跟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它们变得富强而向外拓展它们的影响力;但是许多亚洲、南美洲与非洲的国家却没有那么幸运,最后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从19世纪末开始,亚洲国家的人们觉察到,如果要追上西方的国家,似乎要大力地推进“科学”与“民主”,这确也是中国五四运动时的口号。但是在殖民统治或被侵略的亚洲国家,最使他们痛苦的是外来的压迫,所以最能鼓动大众,而在20世纪的上半叶真正带给亚洲国家实质上的改变的,便是以驱逐外来的压迫为目的的“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而不是民主化的运动。在中国大陆,即使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能够有效地鼓动人心的还不失为“民族主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经济改革大潮高涨的今日,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部分的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国家都成了独立的国家,开始向各方面急速发展。在最近的这几十年内,在许多改变中,我们似乎也渐渐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正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但这次并不是以能源带动的,而是以在美国发展的微电子与资讯工业领头。我们同时也觉察到,当今世界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的游戏规则基本上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有些国家跟上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人们变得强大而富有,没能跟上的国家将仍然悲惨。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国家必须在这第二次的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的原因。毫无疑问,有些开发中的国家将会跟上,但大部分的未开发或开发中的国家将不会那么幸运。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的科技的发展。在以后的一二百年内,我们将会看到急速发展中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当生物技术对医药与农业的应用开始有了实质的进展后,对人类食物的供给与健康的维持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对于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东南亚国家,如能好好保护它,这将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在过去的十年内,我们常听到有人提起亚洲经济奇迹,但是如果我们从促进经济进步的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知识应用在生产上的角度来看,我们并没有看到奇迹。如果亚洲国家真要创造经济奇迹,也许要赶快投入科学的研究与高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也许是亚洲国家能够创造奇迹的一个契机。在这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我们回顾这一世纪的许多变化,一定也会注意到,除了民主多元化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面貌之外,整个世界的国际化也许是最值得令人注目的。由于交通与通讯的进步,我们的地球相对地缩小了,同时各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赖却渐形重要,特别是在过去的十五年间,由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地球村”的概念似乎慢慢在成形,而我们也一步步地走向“生活在没有国界的世界”的境界。这次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确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面对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人口暴增、不同地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与人类的活动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已变成高度国际化的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的问题。最近,大气平流层的臭氧被人造的氟氯化碳破坏引起了世人高度的注目。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定而对健康无害的氟氯化碳,没想到扩散到平流层,被紫外光分解而产生氯原子之后,竟给臭氧层带来这么大的问题。直到最近一直没人会想像到在南极的平流层在冬天竟会产生巨大的“臭氧洞”。幸而,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与呼吁,十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尔公约”,大量减少氟氯化碳的产生与使用,情形已不再继续恶化。不过如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臭氧层防止紫外光渗透的功能,我们还得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即使我们今天完全停止排放氟氯化碳,目前留在大气中的这些化合物,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后才会消失掉。相对于平流层的臭氧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破坏,在对流层也就是在地平面上经由氧化氮的光化学催化产生的臭氧,对人体的健康却有很大的害处。最近的测量已显示,在工业化的北半球,已经围绕着地球形成了一环。臭氧的问题与酸雨及二氧化碳等气体促成的温室效应都是超越国界的问题,只靠世界上的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努力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随着人类活动的国际化之后,还有一件值得大家关心的事,是世界各地不同的疾病可能很快地传染到全球各地。每天繁忙的飞机载满了旅客与货物飞越海洋与大陆到世界各地时,导致疾病的微生物、细菌与病毒也不可能局限于某地区。况且我们还得记住,人类是无时无刻不与这些小东西的演化在竞争。从演化的观点看,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的人类不一定占有优势,微生物、细菌与病毒的生命周期往往是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且暴露在辐射或化合物环境下时,很容易引起突变。从上述的讨论中可以很显然地看出,人类的将来确实是筑构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体系中,每个国家与地区相互依赖将变得很重要。而且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天地确实是整个地球,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而且地球上各地人民的命运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着这么一个情况,尤其是面对全球性的困境,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再像以往一样,在强烈的竞争中盲目地走下去。许多事是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改进的,特别是能源的使用与它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为了能够使整个世界永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发展新的能源,以减少我们对矿物燃料的过度依赖,并且仔细权衡人口政策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另一件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是,居住在工业化国家的人们要认真地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们这样生活,我们的地球承受得了这种负担吗?最近,世界各国为了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在努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希望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但是如果先进国家走过的路,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的国家紧紧跟在先进国家的后头努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路程。1997年12月在京都召开的有关全球温室效应的会议里,曾有了些共识。工业化的国家将努力在2010年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比1990年还少5.2个百分点,这虽是很好的起点,但欧美国家的往回走,并不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也就跟着冻结,如果在2010年地球上60多亿的人口,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部达到工业化国家1990年的水准,那么我们的地球确实是承受不了的,温室效应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汽车与摩天大楼为象征,是发展中的国家人民最羡慕也最想追赶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一旦经济有些进步,伴随着高楼大厦而来的是交通的阻塞与空气的污染。我们必须认清楚美国人口虽只占有全球人口的5%,他们却在消耗着全球30%以上的能源。1997年京都的会议似乎非常明确地告诉世人两件重要的信息:第一个信息是我们的地球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开发,也不可能无限地吸收人类生活产生的种种污染;第二个信息是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说,在将来到2010年时,必须转回到过去的1990年的标准,这不也告诉我们,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似乎走过了头,的确不是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十几年前随着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们较有密切的来往,他们在南半球面对着的许多共同的问题,往往不是北半球的已开发国家有兴趣的问题,更不能指望已开发国家能够接济他们走出困境。他们也了解,如果真要赶上西方国家,他们必须在教育与科技研发上更加投入,而且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可行的路,不是盲目地跟着走。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立足在各地不同的生态与环境中,而在解决衣食住行的种种问题时,各自走出一条能永续发展的路,那么全世界的永续发展才会落实。将来站在世界的前端,引导全世界往前迈进的国家,一定是为人类永续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是目前已开发的工业国家,也可能是目前正在迎头赶上的开发中的国家。如果大家认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的这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就得学会常常把全球的利益挂在心上,为此着想,为此行动。此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几百年来,人类累积的科学知识是全人类自由分享的,现在的科学家们大都也坚信科学研究所得的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目前的社会里,当有人把累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并把它应用到社会性的生产后,它就成为经济竞争中的基础与利器。知识产权与专利的保护变成很重要的一件事。知识的分享便止于所谓“竞争前”的技术,而完全不适用于“有竞争力的技术”。当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它的确有它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科学知识的探求与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彼此之间很大的矛盾。可是最近我们却看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时差是愈来愈短了。有关汽车的科学研究到市场上的销售也许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电子计算机花了五年,但微处理机却只花了十八个月。在某些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已经不知道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技术的发展应用之间如何划分。当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密切后,到底“分享”或“不分享”,不但在技术、在社会生产的应用上,甚至科学的研究本身都产生很大的矛盾。如果有些国家投入很多心血为人类累积很多宝贵的知识,而另一些国家却只专注在把科学的知识转化为技术以便取得经济上的优势,那么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慢慢地科学研究的投资便相对地减少,或更集中在对本国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中。虽然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公开而自由的经济竞争与充分保护智能财产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好好认真地想一想,在这么高度国际化的地球村里,是否能在知识与技术的创造、发展与分享上,找出更合理的方式,使国际间盲目的经济竞争带来的负面因素转化为人类永续发展所需要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其实人类目前面对的很多问题是可以经由科学研究与新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的。当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要应用一些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知识,这也正是为什么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解决“科学”与“技术”之间或是“分享”与“不分享”的矛盾,而让科学与技术更有效地促成人类社会的进步。可是,我们也应该体验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反的,科技的急速发展带动的全球性的经济,却也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问题。国际化的世界经济的确会把我们带入所谓没有国界的社会,但这并不表示,不同地区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立刻就会消失殆尽。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与宗教是我们的世界这么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它不会,也不该从世界上急速地消失。另外,我们也知道,建立全球的共同的文化与语言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发展与孕育。所以,当我们的地球相对地变小而不同的人民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的时候,到底世界各地文化与宗教的差异是否正如Huntingtong教授所说的,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甚或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完全看到底世界上各地的人民能否学会了解、欣赏并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并能更有效地彼此沟通。这的确也是我们透过教育,教导年轻的下一代,使他们能成为地球村的好公民的重要的方向。为了面对21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最重要的议题。在民主多元化、高度科技化与国际化的世界里,我们的年轻人需要知道更多数学与科学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民主的训练,使他们有足够的竞争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好好发挥。我们当然也知道,除了提升年轻人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育每一个年轻人,使他们成为地球村的好公民,拥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急速变换的世界里,实现他们人生的理想。我们应该也了解到,在急速转变的世界里,许多长久以来认为最好的培养年轻人的方法,在社会结构改变后可能已不是可行的路。例如,以家庭教育来说,它在培养年轻人的道德、人品、生活习惯与待人处事方面,的确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取代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教育家们一再提醒的,但是随着农业社会慢慢地走入工业社会,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里,家庭从竹园里居住的大家庭,变成都市里住在小公寓里的小家庭之后,往往不是年轻人能够好好成长的良好的环境。年轻人的成长不但需要常向年长的人学习,也需要与年长的人相处,学会照顾别人、帮助别人的习惯与能力。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的家庭问题,不是社会的贤达呼吁家庭价值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便能解决的。我倒是非常赞同希拉里?克林顿――美国第一夫人的观点,“培养一个小孩是整个社区的工作”,“现在已没有什么叫做‘别人的小孩’”。在农业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也许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大家庭”或是几个大家庭所构架的小村庄,但是工业社会的小家庭已不是完美的小单元,我们应该把社区当做基本的结构,而好好地来营造它,只有在强壮而健康的社区里,被父母忽略的小孩或是破碎家庭的小孩,才有好好成长的机会。我希望,以上的一些讨论能让各位了解,21世纪确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各地的人有需要像一家人一样,一同生活,一同工作。在这地球村里,终于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无论空间、能量亦或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这样的觉醒对人类永续的生存与发展是绝对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21世纪将会是人类新纪元的开始。我也相信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将不再使“武力”成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但是如果取代军事竞争的是各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那么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分享之间的矛盾,或民族国家的狂热与合理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得不到解决,科学与技术将继续成为一个国家压迫另一个国家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立足在自己生活的土地,放眼世界,努力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推动科学的研究与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把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的发展与大量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结合在一起,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合理地分享有限的天然资源与发展的技术,真正的地球村的形成才能落实。这些是我们要面对的新世纪的挑战,我希望居住在亚洲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奋斗,勇敢地接受这种挑战。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王选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王选,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二十多年来,他所主持研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步入光与电的时代,引发了全球范围报业和出版印刷业又一场深刻的变革。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经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王选教授个人也先后荣获首届“毕升奖”、“特良德里克技术应用进步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并三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王选教授是北大方正的开创者,他以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致力于技术与市场结合,远大的学术抱负与追求产业进步结合,与方正集团的干部员工一道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掌声)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教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义,很枯燥。当时卡片都是纸带的,非常烦琐,就这个烦琐的东西,不见得有很多高深的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报。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这个。我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里,周恩来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有计算机技术,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个抉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我在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那个时候我忙的程度,可能是你们现在难以想像的。我最近20多年搞激光照排当然很忙,没有休息。但那个时候忙的程度更加难以想像,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一年里头都没有休息的。我们希望为我们国家计算机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在第一线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得计算机了。而我就纳闷,为什么看到国外有好的材料、好的设计,我们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地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新呢?后来发现我不懂得应用,不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也就不了解程序。1961年,在24岁的时候,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而且是确实做了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大的项目,当时是5000行,今天做5000行算小得不得了的程序,在1962年、1963年,5000行的程序的确是大得惊人,好比现在的50万行差不多――5000行的难度相当于今天的50万行,因为没有那么多工具。我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它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两者一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软件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然,我当时设计的一个新的计算机自己觉得非常得意,比IBM的流行的计算机性能要高很多。当时因为我太年轻,不知道哪些事情在中国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在中国是不能够做的。中国工业基础太差,你做了一个IBM不兼容的机器,但你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的东西来上自己的操作系统,更不可能花几百亿美元的精力去做应用软件,所以你一点点创新就变成一种祸害。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搞不兼容的东西,也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在达到美国的水平后才可以做这个工作,才可以在下一代的芯片上来结合做新的机器设置。实际上后来,我差不多同美国人同时提出了某些新的思想,大概中国不能实践它,也不应该去实践它,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大家每天耳朵里面听RadioBeijng或者别的什么,但在当时理科里头没有什么人来锻炼听力。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这些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像看中文这样――当然永远达不到看中文的速度,总是达不到的。但是我的速度、反应能力总是提不上去。我忽然想起了,应该训练听力,因为训练听力,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个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于是就听,这是1961年的事情了。从1962年开始听RadioPeking(那时候叫RadioPeking,不叫Radio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因为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所以中文干扰,英文也干扰。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但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当然从来没想过要出国,因为我父亲是错划的右派,怎么可能出国呢,只是为了工作。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纷纷出国了,我呢,一直忙着,假如说当时出国一年,或者出国两年,做一两年访问学者,我想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关键时候走不脱,一走整个队伍就要散了。这是我第三个抉择。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从事照排这个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由于我有数学的基础,又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同时我又比较掌握英语(假如在文革以后,1979年一开始就考英语的话,我在北大也许是数一数二的,因为我已经有了听力的水平,到现在我当然属于中等或中上水平,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国外一次呆过一个礼拜以上,而且出国也比较少),在我作第四个重大抉择,搞照排的时候,我按照习惯,做一件事情,总是先研究国外的状况,熟悉一下最新的进展是什么,所以我就着急看文献。因为我不是中国最早搞照排系统,最早来从事淘汰铅的这项工作的,我是第六家,中国已经有五家,他们都用模拟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去情报所看资料的时候,车费单位不好报销的――我正在病休“吃劳保”,拿了劳保工资,只有四十多块钱,所以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少坐一站就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也不好报销,就只好抄,至少是个抄匠。我看到的那些资料,基本上我都是第一读者,――借杂志都有登记的,所以我知道从来没人借过。看了以后马上就知道了美国当时流行的是第三代,数字存储的,而中国随便一家都是落后的、过时的,也看到正在研究的第四代――用激光扫描的方法。英语的快速阅读能力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激光束扫描的这种系统,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的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九百万个点(3000×3000)组成,这么多的字体这么多的字号,每一个都要用点表示,信息量大得惊人,需要几十亿字节的存储量。在美国没有这个问题,他是26个字母,在中国来讲,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我的数学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那么,假如说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背景,要是他不懂硬件,也做不成这个事。当时的计算机,中型的,个子很大的计算机,速度还及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的话,要算几万个帕节,这几万个帕节运算量很大的,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采测一两个字,而我们要求一秒钟采测150个字以上。如果是一个搞纯软件的人呢,他就会望而生畏,就此止步。而我由于有软件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背景,就会想到对这种关键性的操作、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把它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样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版系统。他们就觉得这个简直有点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笑声)我从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他们也觉得难以理解。当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长城光学所的一批权威都是在光学上非常出色的,这么多的光学机械权威,所解决不了的(搞第二代非常复杂,动作啊,精度啊,要求非常高),这么古老的问题,怎么可能一个小卒用一种数学的描述,软、硬件结合一下,就解决了?这不可思议。所以我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是不可信的。当时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美国或者世界上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奎因,曾经说过,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notdo!”――“做不成的!”――对“cannotdo”的最好的回答就是“doityouself!”――“你自己动手做!”我就从1970年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93年的春节。一直做,做了差不多18年,18年的奋斗。18年里头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也没有元旦,也没有年初一。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上午、下午、晚上,所以我能够体会一句名言,“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么生活。”我家里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的乐趣,但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的乐趣。当然这个乐趣是难以形容的,看到我们全国的报纸,99%都用了北京大学开创的这种技术,这种既感动又难以形容的心情,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欣赏到他们的杰作,他们做的漂亮的结果(像日本的这个非常著名的汽车杂志,双周刊,每期1500页,这里头非常漂亮的版面,就是我们自动排出来的。我下面可能还要说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自己创造的东西的体现,那种享受是难以形容的。而且我认为克服困难本身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居里夫人曾经讲过,科学探索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至美、一种享受,带来的这种愉快本身就是一种酬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把工作中的克服困难看做是一种享受。著名的诗人歌德也认为,一个有真正才干的人,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感。我在18年的奋斗中间,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当中,也体会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我一直做到1993年春天,就放弃了第一线的工作。原来我本来以为我大约会做到60岁,可我做到了刚刚56岁就不做了。当时触动我的有一件事情:1993年的春天,跟每年春天一样,都埋头在家里,从春节前五天,一直到年初五,可能十几天,因为这个时候最安静,没人来干扰,我每年总把最难的一些工作放在这段时间闭门来做。1993年的这个春节我也是照着每年的惯例――这是17年来的惯例,把最难的工作放到春节的时候尽情地去设计。我奋斗两个礼拜,做出了一个设计,加快了运算的速度。春节以后,当时我的一个学生跟我一块做,他休假回去了,放假回来以后,我把一叠我辛辛苦苦做了两周的设计的东西给他看,看了以后他就回答我说,你所有的设计都没用。PC机上有一个信号,用它来检测,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省掉。听了这一点以后我就全明白了,检测信号这个做法,比我这个简单得多,所以我两周来所有的设计,所画的图,统统是毫无价值的,当然我就很高兴,我说你这个结果很好,但是,为什么非得费我两个礼拜弄出来才把你这个好主意逼出来呢?同时我感觉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头,我原来觉得能够干到60岁的,实际上我已经追不上年轻人,我不了解很多具体的事。就这样,我就开始不再doitmyself,1993年的春天,开始放手了,也开始有点休息了。不过,年轻时候一定要学会奋斗。按国外的惯例,当自己提出新的思想的时候,必然自己是首先的实现者。我看第一个高级语言,第一个数据库,第一个操作系统等等,最新思想提出者往往是第一个实现者。因为别的人不可能利用你这种感情、这种精力来实现你的新东西,假如你的新思想自己不能实现,别人缺乏你这种感情,碰到困难以后也不知道要害关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结果。这个新思想假如不实现,时间一过,它的创新就没有了。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在年轻的时候培养动手习惯,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想出出主意,不想动手,很难取得很大的成果。这是我谈到的第四个抉择,就是从事照排,采取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去年放过一个电影,叫《科教兴国》,里头有钱学森的一段故事。讲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以后,就建议中国先要发展导弹,后发展飞机,别人就很奇怪,说飞机是一个成熟的工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学习这种成熟的工业,而导弹只有美国有。钱学森回来的时候,苏联还没有发射卫星,即使苏联发射卫星的时候,我们也还没有洲际导弹。钱学森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他说,搞导弹容易,搞飞机难。人们就更奇怪了,怎么会搞导弹容易,世界上谁都没有搞过洲际导弹,为什么搞导弹容易呢?钱学森就讲,搞飞机难,飞机要上天,要安全性,所以有一个材料的疲劳试验,有一个发动机的疲劳试验,这个涉及到中国整个系统工业的情况,要很长的周期,中国系统工业支持不了飞机安全性的设计。而搞导弹是一次性的,毁了就毁了,一次性消耗,材料问题好过关。导弹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制导,就是准确的命中,而中国有一系列聪明头脑。在流体力学里,我们的算法不比外人差,而且能够用电子元件来实现。尽管可能稍微笨重一点,但是没关系,一次性的。这样,中国走了一条捷径,很快取得了成功。回想我们这个抉择,我们跳过了二代,跳过了三代,直接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这条路比较容易。搞四代技术容易,搞二代技术最最难。搞二代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的权威、长城光学所的权威花费了很多脑筋,但这个技术太难了,尤其是中国的材料不过关。但是搞四代就特别简单,机械动作很简单,光驱转几转就转出来了。难就难在信息量大,我们找了数学描述方法、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印刷革命,一下子跨越过去了。第五个抉择是在80年代初,致力于商品化、企业化,坚持不懈的走商品化、企业化的道路。这件事情我们是逆潮流而上,今天人们都讲北大方正又有名又有利,不知道当时我们的艰难,到1986年也没人这么讲,说要把技术变商品,当时那种空气下,看不见前景。但我们认为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坚持不懈的走商品化、市场化。到1990年才感觉到有了点成绩,占领了市场。我觉得我自己能够有一点贡献,可能跟我比较“看破红尘”有关。(笑声)我从来不把鉴定会当回事,因为鉴定会就是庆功、友好,最后大家弄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鉴定有鉴定的一套办法,使得既不丧失原则,又让被鉴定者非常的舒服。我从来不参加鉴定会,因为人家特别愿意我去参加一些我不懂的领域的鉴定会,因为我有点名气,又不懂得,这就特别有利。(笑声)什么叫不丧失原则,就是给他加很多限制词,说什么“国际领先水平”,其实那个国际领先一点价值没有,市场上根本不接受。假如我们都相信鉴定会结论的话,我们好多好多是破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早就成为世界超级产品大国了,怎么会我们的产品就跟外国竞争不过呢?所以我觉得要有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我很赞赏欧美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老想去求诺贝尔奖,他怎么可能会专心致志去做学术研究,取得成就呢?一个人不要为暂时的利益所迷惑。我当时选择激光照排作我第四个重要抉择的时候,在计算机同行里也被看不起,当时很时髦的项目,什么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结构等等,搞这些研究的人就说:“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其实印刷行业中要用到很多计算机方面尖端的技术,而且印刷厂很多,我想不出有什么厂比印刷厂数量还要多,这么一个充满挑战、前景美好的领域,当时在计算机领域被人看不起。我觉得经常是这样的,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我们千万不要跟潮流,要预见到社会的需要,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所以正确的名利观就是我们不要去追求科学以外的东西,应该把自己的未来,把自己的能力培养跟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我很赞赏北大博士生的一句话:“在大学、研究生期间,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而要致力于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我是相信这点的。(笑声、掌声)而且我相信有些现在坐冷板凳的,将来会物以稀为贵。好比我们当年致力于商品化、产业化,当时是“物以稀”,很少人这么干的,时代转变了,我们一下子成为了典范。一定要看得远,而且不要由于暂时的清贫而困惑,我听到有一位北大搞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从来都是优秀的分子,就因为一次到赛特购物中心以后,心态一下子不平衡了。看到人家大把大把买东西,自己口袋里没钱,不如别人,因此怀疑自己走的道路是不是对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有远见,不要为暂时的一些问题所困惑。我到1985年,家里还是一个9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工作非常的辛苦,当时还没有任何奖金。但我几次出国,到香港、日本、美国,在大的商场看人家买东西,我从来没有羡慕过,或者心态不平衡。有一次在香港看到许多人买高级首饰,我忽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想法,觉得在那儿买首饰的所有这些人,未来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热烈的掌声)我一下子觉得我比他们高,没有任何一点不平衡,我后来把它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笑声、热烈的掌声)当然这个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是对知识的价值的一种信任,我们要相信知识的价值最终会体现。1992年4月24日,江泽民同志召集了一部分当时的学部委员座谈,要我发言,我讲了十分钟,江泽民同志不断插话,问我工资多少,当时我的情况可能是奖金还低于工资,但收入还是可以的。江泽民同志就问苏步青,说你当时做副教授多少钱,他说五百大洋,相当于五千块。1992年五千块的月薪当然很高了,所以当时江泽民同志非常感慨,就说了一句话,赞扬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精神,说:“中国知识分子真是价廉物美呀。”(笑声)听完以后我的感受是,我为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一种自豪;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我也担心,长期价廉就会不再物美。(笑声)江泽民同志讲完这段话以后,非常真诚的说:“我们今天努力在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但是我们现在真是杯水车薪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不够。”我们看现在六年下来,局面改变得很大很大,脑体倒挂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今天我们有一些“大款”们,是利用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法制不健全的空子冒出来的,层次、品质也不高,一旦有了钱就变坏。我就觉得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不靠知识,而是靠投机倒把的这些人成为百万富翁,我们应该培养一批真正靠自己的知识,靠对国家的贡献而成为的百万富翁。所以我提出2010年以前,北大方正要培育100个百万富翁,这些人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靠自己异乎寻常的努力、奋斗,自己的知识,成为我们国家民族高科技产业的脊梁,我们国家真正的民族英雄,把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打到发达国家去的民族英雄。他们理应成为百万富翁,假如他们不能成为百万富翁,我就觉得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中国的一些优秀的人才,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到美国硅谷,工作三年到四年就有可能达到年薪十万美元,我一些学生在硅谷工作三到五年的,差不多都年薪十万美元。我们当然需要在中国国内体现他们的价值,这是应该的。我第五个抉择,致力于产业化,今天看来是一个世界的潮流,也是高校的一个潮流,包括美国。我原来以为高校办产业是中国的创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吸收新技术能力不够,人才不够。目前看来不是,美国也流行高校办产业。这是最近两年的事,以前你教授要办产业,就请你出去,外头办去,所以很多人都从高校出来办企业。现在美国的大学想清楚之后,也干脆在学校里头办,因为可以用学校的丰富的资源,也可以活跃研究气氛,学校也有回报,双方都有好处。现在美国大学兴办校办产业成为一种风尚,这是最近两年发生的新的事物,看来我们走的是对的。今天上午李岚清同志跟我们座谈,讲到美国向我们和日本学习这种做法,法国《科学研究》杂志主编(《科学研究》是世界三大科学杂志之一)到北大方正和清华看了以后,觉得法国大学也应该克服保守倾向,向中国学习,向北大、清华学习,也要搞校办产业,把研究和市场紧密地结合。我非常赞赏斯坦福大学的一种风格,把远大的学术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结合,我觉得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北大方正也准备把北大有些系的宝藏挖掘出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下,我们跟很多系结合,比如说我们的稀土、合成麝香跟化学系合作,把它产业化,变成独立的公司;我们把数学系两位院士和一批年轻人共同奋斗了19年的指纹研究――这个成果的水平和创意程度决不亚于方正的照排系统,――由方正来完成商品化和市场的推销,取得很好的成果,两年下来市场占有取得了第一位,达到了50%。指纹识别充分体现了北大基础研究的优势。我们希望实行一种“顶天立地”的模式,“顶天”就是不断往高的技术发展,“立地”就是大量的占领市场,从市场得到进一步需求的刺激。在从事激光照排项目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当时我为什么能够提出这种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信息量大的问题呢?(后来美国也用了这种方法,但比我们晚了八年,比我们推向市场也晚了一年)因为我们1975年就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中国大量汉字,几百亿字节的含量,迫使我们提出这种新的办法,日本人也同样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但日本人并不开窍。(笑声)所以我作为一个终身的体会,或者作为一个工作原则,就是年轻人如何出成果,如何出创造性的成果,一个必要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这会使他们创造出难以想像的成果。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榜样。比如说,英国的凯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凯文迪许第一代主任是麦克斯威尔,电磁波的发明人。第二代主任是瑞利,获得诺贝尔奖,曾经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瑞利曾经有过一段名言,他讲:“我到六十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不发表意见。因为六十岁以后很多时候会对新思想起阻碍作用,而且我们有很多例子说明,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普森(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凯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汤普森继承了他这个传统,培养了七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第四代出了卢瑟福,著名的原子物理的奠基人,他培养十二个人得到了诺贝尔奖。到了第五代,凯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布莱克,做了一件大家当时痛骂他的事情,说他背叛了恩师卢瑟福,把如此有名的基本粒子的方向关掉,但二十年以后,当初大骂贝克的人认识到,即使卢瑟福还活在世界上,当时已经难以改变这么一个趋向了,再要搞基本粒子需要投入非常昂贵的大型的加速器,英国根本没有这种财力。布莱克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赶紧抓住机会,鼓励年轻人开辟新天地,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所以实际上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土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笑声)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O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得,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讲这段话时一直有笑声、掌声)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小型计算机的开创者奥森到60岁的时候犯错误,讲PC机是不该出现的一种怪胎,今天还是这样讲,所以比尔?盖茨讲过,奥森是他一个崇拜的偶像,是心目中技术和市场结合的一个光辉的典范,可是到晚年犯了这种错误,我决不会像奥森这样贪恋岗位,一直做到67岁才被迫下台,我一定会在60岁以前退休。这是第一个光辉的榜样,也是引以为教训的典型。第二个就是当年给过我鼓励的奎因,20世纪60年代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从60年代到80年代领导巨型计算机潮流达20年之久,他晚年也犯了错误,只坚持用过去那种方法操作计算机,忽视了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式,结果后来的成果都很不成功,这个伟大的发明家,晚年也很惨,69岁他的奎因计算机公司破产,70岁车祸身亡。第三个是王安,王安晚年的时候,拒绝生产和IBM PC兼容的机器,斗气,同时坚持王安公司的各种不兼容的机器。加上他的封建意识,认为虎父焉有犬子,存心要把他的儿子提为总裁,结果受到了他的股民的联名告状,――王安把中国的“裙带风”带到了美国的上市公司,(笑)――使儿子被迫下台。这样,元气大伤,最后,王安在去世后不久就破产了。王安晚年的这些错误让他破产。这三位伟大的发明家到了晚年都有这样一些问题,而我正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要吸取教训,少犯错误。所以一个人要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我认为我今后应该是这样。“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坏事是绝对不能干的,错事也要少做,这样,我就觉得扶植年轻人算是个自然的规律。那么,怎么扶植年轻人?我们要把年轻人放在风口浪尖上锻炼。这就涉及到我的第七个重要的抉择,就是进军日本市场。我的第一个重要抉择是选专业,第二是跨领域的研究。跨领域的研究我要补充一下。我们今天有很多新的跨领域,机会非常非常多,比如在数学领域跨到经济,搞经济数学。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我们通过一位中国最早从事经济数学的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陈佳洱亲自出面,把他请到北大来,现在成了北大的教授。我们成立了金融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金融数学中心”,这得到了方正的支持,我们提供住房和工资。同时我们又成立了一个金融工程中心――“方正的金融工程中心”,把上一步的研究和下一步的研究合并起来,把新的思想变成软件,实现顶天和立地的结合。金融到数学,数学跨到金融的领域非常大,我们很多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把博奕理论、概率论运用到经济中得到了成功,这样的跨领域我觉得很多。还有一种重大的,我觉得特别有前途的跨领域就是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毕业,来学管理,我们方正的发展现在最缺的就是有技术背景的管理干部。将来这个前途极大。我们也要自己培养,我们中国不缺少技术专家,但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所谓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一个管理人才就可以使一批技术尖子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最重要是跨领域,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懂管理,所以学了数学、物理、计算机、无线电,再去学MBA,我觉得这个将来很有前途。大家可以看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文科和理科的结合,都是一系列的新的机会,简直不可想像,大家要学会如何跨领域,培养这种知识。再讲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我们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永不满足”是一个取得成就的巨大的动力。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台湾的省报《台湾日报》,都用我们的系统。进入台湾以后,就想能不能进入日本市场,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是中国市场的十倍,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端发达,他的彩色印刷的水平无以伦比,他可以在印刷厂里用机器人,一大批的机器人,全部都是自动的。他一年是50多亿美元的营业额,很惊人的规模和水平,我想5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凸版印刷厂要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么一个极端发达的印刷市场,很可爱的一点呢,就是他的出版软件并不先进,(笑)这就有我们可乘之机。我从1975年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这种描述事情的方法以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只要提前得到需求的刺激,我们就能比外国人更早的有某些创造。这也需要把年轻人放到需求刺激的最前沿的风口浪尖上,日本市场可能给我们这种机会。加上日本的管理非常严格,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就拿方正日本员工来说,非常完美,早晨九点钟准时到办公室,晚上9点钟出去,有时候忙了就睡在我们的办公楼,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日本有六家报纸在用我们的技术,当然都是小的,还有个中等规模的正在考虑部分用我们的系统。还有一个汽车杂志,三个版,每个版都是双周刊,一次出1000多页,这一本杂志用我们近五百套前端软件和后端输出软件,价值400万美元,在中国很难想像一个杂志社一次就买400万的软件。这个市场大得惊人。进军日本市场就可以靠日本这个大市场,把年轻人推到市场最前沿。我经常想,为什么中国人到硅谷很有创造力,做第一流的工作,为什么在国内做不到?我们就是得不到最前沿的需求信息。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某些环境下把优秀的年轻人放到这种需求刺激的最前沿,让他出成绩呢?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创造这种环境。我们进军日本市场的决策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这么一个目标,能够得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能够刺激我们年轻人的创造才华。年轻人最大的愿望是获得成功,当然也需要住房,将来也需要自己的小车,这是应该的,但我觉得他要能够全力以赴工作的话,首先是一种成就感,同时需要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希望能够得到长进。第八个抉择,是我们准备进军广电业,这是1995年的一个抉择。方正一直靠出版市场赚钱。虽然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但是十年来我也一直忧心忡忡,10年我们主打的产品还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崭新的领域,这是我一直苦恼的一个问题。我记得当年四通的2401打字机非常成功,1988年,万仞南曾经讲过,四通每年要出一个2401这样的拳头产品,后来知道搞个拳头产品是多么的难,四通再也没有第二个拳头产品可以跟2401相比。我们呢,也一直在这里忧心忡忡,我们的出版系统一直维持了十年的兴旺,今后还有几年的兴旺,我们有没有新的支撑点?1995年忽然给我抓住个机会。1995年9月4日,李岚清同志找了杨伟光台长。因为看到中国的动画不够发达,所以要中央电视台跟北大方正合作,做动画制作。他9月4日谈话,我9月8日听到这个消息,当时马上产生两个想法:第一个想法,方正可望进入广电行业,以中央电视台动画为切入点;策二个想法,由此带来的无限的需求刺激,会使我们成长一批将才和帅才。从李岚清同志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起,我们就开始进入广电行业整个的领域,包括广告制作,资料检索,以及整个智能的管理。我相信3年到5年之内,方正广电行业的收入会达到、超过出版系统,而且会出现一批将才和帅才。这样我们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的,充满挑战的,可以让大量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这是我第八个重要的抉择。我们还要年轻人树立一种团队精神。我觉得方正的成功在于一批有思想有头脑的科学家和一群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合作。方正成功决不只是因为有一批像我这样的科学工作者,恰恰是因为北大培养了一批企业家,两者的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好。我觉得我一生,有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但我有两个优点:第一,洞察力,对机会的敏感;第二,我老觉得我不如别人。我总体上信心非常足,比如我们要占领日本市场,我们要成为中国广电行业的老大,我们进入海外发达国家,我们充满了信心,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但是我总觉得我不如人,跟我合作的人,我觉得这个人那一点比我强,那个人另外一点比我强,我老觉得别人比我强。松下幸之助成为日本的管理之神,他说:“我有三个缺点,都被我变成三个优点:因为家里穷,知道奋斗才能成功;第二是,没文化,懂得要自学,第三身体不好,懂得要依靠别人,三个弱点变成三个优势。”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能听取意见,我觉得这是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人也需要能听取意见,能够团结奋斗。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当年松下彩电刚到美国的时候,一点名气都没有。但日本四家彩电厂商订立协议:在国内卖高价,谋求利润,在美国全部卖低价,成本价,占领美国市场。不到10年,松下和另外四家厂商的高性能和低价位的彩电把美国厂商打得一塌糊涂,这是下围棋的做法。美国是喜欢打桥牌,两家联合起来跟另外两家激烈的竞争,英特尔和惠普两家发展了下一代的CPU,这两家200亿的大公司能够合作,和另外几家竞争,这是打桥牌的做法。中国就喜欢打麻将,(笑)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盯住对家,自己多摸点好牌,(笑,掌声)自己和不了,也别让别人和。这种状况被称为东方的妒忌,你急,我妒忌你,比你还要急,是非特别多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也有在团队精神上非常出色的典范,我觉得我23年来学习的一个榜样就是搞原子弹的这个榜样,当时都是一批30多岁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邓稼先,他本来是美国博士,很有才华,但邓稼先最伟大的是让才华比他更加出众的人能够发挥作用,邓稼先的手下当时对原子弹做出头号贡献的是周光召,对氢弹做出头号贡献的是余敏,这两位的才华都在邓稼先之上;邓稼先的伟大,在于让才华比他更加出众的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本领,所以我们要学习邓稼先。杨振宁先生曾经是邓稼先的中学同学,大学又住在一个房间里,非常了解;他跟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战后在一个物理研究所工作,所以他对两个体系都非常了解。他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他讲:“邓稼先假如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假如奥本?海默是个中国人,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这两个人有很大的性格上的差别,邓稼先非常的和善,爱护人才,大家一想邓稼先做的事情,都会全力以赴地去支持。老邓普遍得到大家人格上的尊重,是我自己能工作,大家也能发挥积极性的这种类型。而奥本?海默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的导师曾经描述说,研究生奥本?海默经常打断别人的讲话,甚至于打断导师的讲课,走上黑板,拿起粉笔说:“你刚才那段话,可以用我下面更好的办法来替代。”然后滔滔不绝讲下去――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中国需要有邓稼先,也需要容纳奥本?海默,但可惜中国的社会环境往往容纳不了奥本?海默。所以中国要取得成绩,可能更需要邓稼先这样的人,既有才华,又能容纳别人有才华,当然我希望今后中国也能容纳奥本?海默。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plusWeequalstoFullI”,人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溶在“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我非常赞赏这个公式。把这个公式奉献给大家――“IplusWeequalstoFullI!”,谢谢。(长时间的掌声)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因为我们一方面要研究经济,一方面又要建设经济。在我看来经济学科的建设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经济学科的国际轨是什么?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钱颖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祖籍浙江,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提前毕业。80年代初赴美留学,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即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0年在马里兰大学任经济学教授,从2001年起至今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今天演讲的大背景有两个:一是中国加入了WTO,二是我们正在努力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经济学教育恰好夹在这两个大背景中间,因为我们一方面要研究经济,一方面又要建设经济。在我看来经济学科的建设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经济学科的国际轨是什么?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经济学科的国际轨是什么。这又分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外经济学科的制度与运行,其次是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与内容。第一个问题我去年在北大演讲的时候已经讲过,介绍了国外经济学科的体制、运行特色以及规律,这里不再重复。我今天介绍的是我理解的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和内容。这个问题有五个方面。首先定义什么是现代经济学,这一问题国内和国外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接下来分四个方面说明:先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其次谈谈我如何理解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现在十分热门的话题。接下来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和发展特点。我们的用意并不在于面面俱到地表明现在有什么前沿,而在于从这些发展中找出规律,让我们借鉴。最后我会讲到中国的经济改革,看看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合用来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首先申明,国际上所讲的经济学学科不仅仅指经济学专业,还包括金融、贸易、财政等等,是广义的经济学。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讲的现代经济学,是国内经常提到的西方经济学,指的是过去五十年来世界上发展起来的被公认的主流经济学。首先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既不讲流派、学派,也不讲新思潮新方法,而把注意力放在框架上。因为,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我认识到,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能有的观点激进有的观点温和,可能有的多用数学有的基本排斥数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用基本一致的分析框架。过去,国内是把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说史来学习的,学习其中的流派、学说等等,关注的是各个流派之间的不同,一个推翻另一个。没有注意到其中隐含的基本一致的分析框架,这一点是与国外的经济学教育不同的。说到框架,有三点:第一:视角。经济学的视角,即所谓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视角代表了现代经济学中比较一致的分析方法、切入点,这恰恰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经济学有三个基本原始假定:个人偏好、技术制度约束、资源禀赋。个人偏好中经济学假定个人是自利的,但是不要望文生义,自利完全可以包含利他。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从这三个基本假定出发而且一般只从这三个假定出发,去研究一种均衡的状态。谈到均衡,也不要望文生义,认为经济学只研究均衡。例如,供求相等是一种均衡,但经济学并不只研究供求相等的情况。计划经济下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经济学也研究“短缺”这种“均衡”,只是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应怎样看待并估计某种状态呢?经济学家特别注重效率。由于对效率的关注,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是总是出人意料。人们的直接感觉或者说第一反映考虑的并不是效率而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讲到经理和投资者的矛盾,要不要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人们会觉得,如果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的利益增加,经理人的权益会受损。如果不保护,则小股东受损,经理的利益增加。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不是简单的重新分配问题,如果不保护小股东,下一年小股东就不会拿出钱来,经理就当不成经理。这一视角是政治学、社会学所不具备的。总之,从三个基本假设出发,分析均衡状态,并评估它的效率,即是否能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某个成员的利益,这就构成了所有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不论他是左派是右派,喜欢运用数学还是排斥数学。第二:参照系。现代经学理论提供了多种参照系,最重要的有三个:一是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没有政府干预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把资源如此配置,使得均衡点是有效率的。二是产权问题上的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产权分配与效率无关。三是公司金融领域的公司金融领域的MM定理(莫迪格里阿尼-米勒定理):公司价值与公司融资中股本金和债务的比例无关。这三个定理的作用不在于他们准确地描述了现象,而在于他们为进一步描述现实的分析提供了参照系。正如阿罗在讨论到经济理论的作用时所说的:一般均衡理论有五个假定,每一种假定都以一种方式与现实不符,但它是现代经济学中最有用的定理之一。为什么?按我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参照系在任何一个理论结构中都是有用的,正如在物理学中,无摩擦的状态是不现实的,而无摩擦状态下的定理也是最基本的。有摩擦的情况是从无摩擦的情况推导出来的。经济学中也是如此,科斯定理中交易费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MM定理中说公司价值与公司融资中股本金和债务的比例无关,也是与现实不符的。它们的作用并非直接描述问题,而是给了一个标尺,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拿此去比对。我在哈佛大学做学生时,一个教授说过,一个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人与没有受过的人的区别在于: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人心中有几个参照系,谈到问题时总会和这个参照系做一个对比,从中引出种种分析。就像常说的“记者经济学”,许多记者有锐利的眼光,分析问题十分深刻,感染力也很强,但他们写的东西与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写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经济学家心中有参照系,写起东西来是具有一致性的。有了参照系本身还不够,因为参照系离现实太远,现代经济学还有第三个部分: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往往表现为数学模型,但也有不是的。下面举例说明,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模型后面都有经济想法,经济想法再和数学工具结合起来就能说明现实问题。例如,在企业理论中出现了不完全合同理论,它抓住了在合同不完全时,控制权、所有权的配置对人的激励有直接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讨论。这一模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发展就为这一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又比如说,完全合同下的非对称信息模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成本交换,即信息租金与配置扭曲。要想给有信息的人激励就必须给他一定的租金,以调动他的积极性把它的信息告诉你。但你这样做的话,你的资源配置就扭曲了。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资源配置扭曲,那么就要减少租金,对方就会撒谎。这是一个很核心的信息不对称下资源配置与激励的交换问题。可以用来分析电信管制、组织内共谋等问题。综上所述,我们讲到了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这三部分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广一些,从整个社会科学来看,经济学家的视角、参照系和分析方法都很独特。而且,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惟一的拥有这样一个惟一范式的学科。社会学中几乎没有公认范时,每一个社会学家都可以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分析。政治学中有范式,但是不像经济学中有惟一的一个范式。下面就有一个问题,这样好不好?我们只能说有利有弊,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利大于弊。以上着重分析了经济学的框架。下面谈谈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有两种极端,一是数学至上论,主张经济学数学化,认为论文的水平取决于其中数学用得多少、难易。二是数学无用论,认为数学不仅对分析问题没有帮助法反而阻碍了对问题的分析。数学有什么用?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就我看来,数学对于理论经济学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数学可以把前提假设写得很清楚,避免无谓的争执。其次,写出数学模型以后,可以使得逻辑推理相对容易,并且较为容易地发现错误。我们的思维推理是很容易出错的,推一两步可以,第三第四步就不行了。而用数学模型就不同,如果A=B,A+C=B,但是后来出现A+C不等于B+C,我们就知道出错了。最后,一旦经济问题转化为了数学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模型以及结论,进一步推导。并且可以把貌似不同的问题联系起来,因为可能它们用的是同一个模型。数学对实证分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计量经济学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都依赖于数学。许多有趣的经济学论文是用数学模型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这些不用数学的论文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表明初步的想法和猜测,即所谓的原创性论文。其中很少用到大量的数学,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前期产品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后来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作出深入分析并且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结果后才为人们所承认的。例如,张五常1969年写的一篇论文,讲述了地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问题,反映的是合同选择与交易成本的关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斯蒂格里茨写了《激励与风险分担》,其中的许多想法与张五常一样,但不同的是,斯蒂格里茨的论文中不仅有了数学模型,而且还明确地表示出了风险分担与激励相交换的决定因素。这篇文章影响十分大,也是去年斯蒂格里茨获奖时引用的两篇文章之一。第二个例子是法默,他在七十年代就注意到,其实可以不用期权期货等去激励经理人,经理是在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自有经理人市场激励他。这一思想在后来被描述为一个数学模型,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法默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又并非如此。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讨论。第二种文章是综述、介绍政策性文章。其中也没有多少数学,但是其中的分析推理和逻辑顺序都是与严格的数学训练分不开的。写这些文章的多为资深的经济学家,他们往往把已经根据数学分析出来的东西用非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文章其实是很不好理解的。以上我讲了许多,目的是想说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同时,我也要说,经济学不是数学。首先,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它的对象是经济行为,数学只是工具。多数情况下论文的质量靠的是经济思想,而不应该是数学的多少以及难易。其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结论必须受现实的检验。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结论都必须由现实来检验。相比而言,数学在西方不被认为是科学,因为数学不必有现实的原象,可以是人造的。在此意义上,经济学最好与物理学相比,一个研究自然一个研究社会。但是其中仍有根本的不同,物理学可以不停地进行试验,但经济学不行,有些情况是重新试验的成本过高,有些情况是根本不可行。由于这些局限,经济学就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假定和数学推理来进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对假定十分在意。经济学史上有一些极端情况,例如,科斯定理中完全没有数学,但逻辑分析丝丝入扣,相反,纳什的文章中全是数学。事实上,纳什本人是数学家,只上过一年的经济学课程。除了这些极端之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持用数学研究经济学这一态度的。以上讲到了数学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三个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在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注意到至少两个特点。第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公司金融领域,原来只是研究公司财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重大的发展,有了完全合同理论,不完全合同理论等等。现在公司金融的研究热点已经是代理人和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了。我们还要说到现代政治经济学。在这一二十年内,它正在成为独立而且热门的学科。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而是“实证的”,研究的是现实的问题。而且,研究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人们使用的完全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只是在框架中加入政治的因素。第二,现代经济学正在对基本的假定做出修改。经济学中有许多假定与现实相距甚远,例如关于信息对称的假定,关于理性人的假定等等。现代的信息经济学已经试图将不对称信息引入市场,例如所谓的柠檬市场,抛弃了信息对称的假定,研究不对称信息对市场运行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则直接改动了基本假定之一“理性人假定”,因为心理学家在大量的实验中已经发现人的心理与经济学家所预测的不同。比如说股市的大起大落就很难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解释。另外,时间不一致时的理性选择是困难的,不像静态的选择那样容易。这样就使修改理性人假说变得十分合理而且有必要。从现代经济学目前的发展方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新的理论往往是包含而并非推翻旧的理论,而且新理论的发展往往要用到已有的分析框架,理论的进步不是革命式的变革而是渐进式的演进。这些与国内习惯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国内常常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待西方经济学,更强调一个推翻另一个的过程。这是不适合现代经济学的。最后,我们进入第四个问题: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最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和中国同时进行改革的还有许多国家,在诸多国家的转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例如,东欧国家在市场自由化后出现了生产的大衰退,然后才逐步上升,呈现出了U型的生产过程。这是众多经济学家始料不及的。按照一般的理论,市场放开了,应该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才对。又比如,中国在各项制度尚未规范之前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传统的理论也是解释不通的,产权不明、政府权责不清,经济怎能持续快速增长?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方法是什么呢?首先要瞄准中国的现实,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背景。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还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因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一百多年来积累起来分析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对于研究中国的改革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国的改革有三个层面:市场、企业和政府。现代经济学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能发挥帮助的作用。市场方面,资源配置的机制、抽象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可以借鉴的。企业的行为由产权、所有权、公司的治理结构决定,这里就可以用到现代企业金融理论。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可以通过现代政治经济学来分析。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了解中国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现代经济学的工具,并且发展现代经济学。21世纪的学习罗伯特?克里斯蒂有人曾经预言,电视会取代广播,但是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会取代印刷媒体。这也不会发生。尽管新媒体形式对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多数新媒体形式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选择。罗伯特?克里斯蒂是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6年加入并重组汤姆森公司的教育出版集团之前,曾是世界知名商标和版权公司Thomson&Thomson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在美国、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有派驻机构的。克里斯蒂先生拥有里德大学管理和组织行为学学士学位,是美国西部州长联合会顾问和其他一些非赢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同时他还曾在哈佛大学的MBA专业做过一年半的兼职教授,教授有关互联网方面的课程。首先,我想讨论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这里讨论的世界指的是知识经济的总体,同时也指电子时代的学习环境。通过抓住电子出版提供的各种机会,这个新环境为学习提供了很多新的方式。其次,我还要为您描画一幅我们看到的未来图景。我将给大家讲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对未来的设想,以及它是如何在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下制订取得成功的计划的。最后,我将谈谈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能够为您做些什么。我们看好中国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信我们能够使中国的学生和雇员从中获益。我们的机会在于为我们所说的“终生学习者”提供帮助。同时,我们相信,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你们当中的每一位都能帮助中国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我再来谈一下学习环境上发生的变化。不光在美国,在全世界,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经济转变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经济,或者说“知识经济”。我们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说法,是因为像你我这样的学习者都发现,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我们对家庭、对公司、以及对我们自己的价值就越大。技术已经改变了全球劳动力的本质特点。技术增加了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特别是成人(继续)教育。1990年,全球有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4800万。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9700万。到2050年,增加到1亿6千万。其中8700万的高校学生在亚洲,超过总数的50%。技术还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的可行的、并且是需求甚大的工具。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还把远程教育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职业培训变成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强制要求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远程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机构创造着新的扩展其市场的机会。教育机构可以向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单独的一门课程,也可以提供整套的一个专业所包括的课程。技术还对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为教育以及相关服务的提供者开方便之门。同时,学习者利用技术获得更多的增进知识的机会。互联网不但改变着获得信息的方式,它还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通过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各自的长处,形成增进交流和贸易的能力,互联网改变了学生、教师、学校、商店、应用软件公司以及出版社各自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技术工具和印刷内容实现整合。我们看到电子考试的复习和认证考试的增长。我们还看到内容和应用软件提供商进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并极大地影响着学习的体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还改变着工作的环境。这些进步迫使员工把学习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始终。技术不仅仅提高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且还使得电子学习成为可能。电子学习在公司中获得的成功比在学校大。原因是,课程信息、互动性的学习材料、以及教学交流可以通过计算机传递,这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是最方便有效的学习方式。企业欣赏的是计算机化培训的效率,员工欣赏的是其方便的特点。您也许会想,考察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不用着急,时间很充裕。您还可能想到,事实上还有很多人不上网。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仍然是我们课堂中的主导。但是只要想一下,这个世界以怎样的步伐或者速度接受新技术,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作为国际性的企业,我们无法忽视以下这些事实:互联网的使用每隔100天就翻一番。您也许听说过下面的事实,但是,我认为它们值得反复强调,因为其中有一些对我们来说有益的教训。广播的听众人数达到5000万花了38年的时间电话用户人数达到5000万花了25年的时间看电视的人数达到5000万用了13年的时间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5000万用了1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5900万用了5年的时间(即1993年到1998年)但是,理解这些技术也很重要,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并不一定要取代以前的重要技术进步。有人曾经预言,电视会取代广播,但是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会取代印刷媒体。这也不会发生。尽管新媒体形式对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多数新媒体形式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选择。数字化的信息和娱乐,以及各电子媒介的一体化,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最丰富的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工具组合。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扩大了获取信息的范围,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并不是说它一定要消灭印刷出版。它成为获取和创造有用信息的有用的工具。但是,作为接收信息的媒介,它只是选择之一,并且不总是最方便最有用的选择。也许没有必要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教材,但是,我们把数字化的内容编辑成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个性化处理并可以付诸按需印刷的教材,这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公司的未来就是要使您拥有驾驭电子内容和信息的能力,使您通过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方式发送您的产品和服务,让您的客户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形式。客户知道,做到这一点在目前是可能的,并且越来越要求个性化的服务。除了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深刻影响,我们还看到,全球化成为影响学习和教育产品和服务传送的另一个主要趋势。现在的全球知识经济迅速对人力资本,对人以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变得高度依赖美国劳工部估计,到2000年,美国85%的工作要求员工拥有中学以上的技术教育水平。这个百分比在1990年是65%,1950年是40%。知识和信息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为了保持和改进智力资本,需要终生学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总最活跃的领域是信息技术,即所谓的“IT”,IT指的就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知识。在IT领域,我们看到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公司(例如,微软、思科、美国在线和雅虎),以及最大的人才短缺(程序员、网络工程师和网页开发人员等)。IT教育和认证的需求也非常之大。另外,英语语言培训的需求也在增长,英语成为互联网和国际商务中占支配地位的语种。世界各地的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中获得更有技能的劳动力,它们为很多终生学习项目,比如通过网络开展的教育项目、职前培训计划以及技术技能培训计划等,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政府和企业也要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中等教育以及公司培训正在从原来的“课堂时间”和“学分”进而获得学位和证书,向展示能力,并通过有效、可靠的测试来衡量,转化。工作技能的展示结果,特别是在复杂的、与技术有关的职业上,正在成为上岗或者提升的关键衡量标准。1999年美国一项针对培训搞最好的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在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服务提供商上,首要的标准是看提供商能否证明员工经过学习和培训使生产力得到提高。有效的培训和考试复习,加上有效的考试和认证,是在保证培训可以使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上重要的新途径。把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同考试和认证相结合是21世纪新的教育模式。推动新经济的4大行业,计算机、远程通讯、保健和仪器,这些行业的公司中每100名雇员就有49名知识工人。这些技术密集的行业在劳动力需求上增长上是整个经济平均水平的3到6倍。要求相关技术的雇主和寻找更好工作的雇员为教育和考试/认证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美林的例子)。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世界。这是一个需要恰当学习内容的世界,它越来越要求我们提供高质量、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解决方案。现在让我介绍一下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在我演讲开始时播放的那段录像中,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一家提供范围广泛的信息和服务的公司。我们现在的经营环境是一个知识至上的时代。全球化创造了各种成功的机会,而技术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在获得这种成功中可以起很大的作用。那么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们都在做什么呢?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是一家提供我们称之为“终生学习”方面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性公司。我们是汤姆森集团的教育分公司。汤姆森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提供电子信息和解决方案,1999年的收入为58亿美元。汤姆森集团为全球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服务。除了教育出版,汤姆森集团还专注于提供法律、金融、科学、参考文献、以及医疗等方面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在中国的任务是成为声誉良好的教育内容和考试服务的提供商。在您开发新一代的学习内容、制作学习产品、提供考试服务中,我们愿意成为您首选的合作伙伴。在北美,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比如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和拉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已经是向个人、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提供教育内容、课程和学习解决方案的领先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成为21世纪乃至更远的提供完全学习解决方案的公司。什么是完全学习解决方案?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认为,完全学习解决方案的首要方面是高质量的内容,其次是帮助学习者通过获得学习内容和考试复习材料掌握知识的高质量的服务,最后是让学习者通过认证证明其能力水平。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向个人或团体提供这种完全的学习解决方案,或者通过与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帮助它们创造最有效的学习条件。我们于1999年创建了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其中包括一组核心的、成熟的公司,它们向各类学生和教师、各层次的教育机构提供教材以及辅助媒介和材料。技术和全球化正在改变教育、教育出版社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的需求,在这个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得出结论,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从事的不是教材出版。我们从事的是通过提供学习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学习。我们关注的是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我们关注技术,包括电子化的产品和服务,还有互联网。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提供对21世纪的学习者有独特价值的教育产品和服务,那么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经营,并开发新的经营模式。在从事一种非常不同于1998年那时候的经营上,我们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希望成为优质内容的提供商?回答是,因为人们为了增进知识需要高质量的信息。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参与其中?回答是,只要学习者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们就开始行动。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将仍然是一家提供学习内容的公司,我们现在的目标客户集中在中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士和终生学习者身上,这些人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我想为您解释5个基本的思路,从这5点出发,我们在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人在新的电子时代为成功而努力。这5个驱动因素是:战略、规模、解决方案、速度、以及偿付能力。第一点,战略。它的内容是创建能够创造内容、使用这些内容制作产品和提供服务、向顾客提供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的公司组织结构。我们已经重组了原来由多个分公司组成的国际汤姆森出版集团。原来的国际汤姆森出版集团拥有一批知名的牌子,比如,Wadsworth、BrooksCole、DelmarSouth-Western、Nelson、以及CourseTechnology,我们把这些公司重组并命名为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然后,从另外一个汤姆森分公司那里转移过来Peterson's开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我们从SylvanLearning那里收购了考试公司Prometric,我们收购了WaveTechnologies,目的是我们提高向企业提供优质IT培训的能力。这样做是为了具体地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这些收购的结果对公司结构有调整作用。现在我们成为产值10亿的美国公司,它有能力提供完全学习解决方案,或者,有能力向那些为学生、教师和企业人士提供个人解决方案的公司提供他们需要的部分。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规模。规模对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领域,我们必须是最好的。这意味着在深度和广度上拥有高质量的内容,以开发“课堂教学中最佳的”学习解决方案。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收购了一些公司和产品,同时也放弃了一些。在中等教育以上以及成人教育市场,我们在几乎所有学科都拥有领先的核心学习内容。第三个驱动因素是解决方案。所有的出版社都提供“信息”。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希望向其学校教育、企业和成人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完全学习解决方案。通过合并和调整公司不同的产品,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独特的服务。这里的底线是,我们要提供所有必需的工具,以帮助学生回答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我们想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提供这些工具或者服务。我们现在可以帮助顾客寻找、获得学习内容,并取得认证,也就是说,完全的解决方案。通过Petersons.com,我们帮助学习者找到最好的课程、学习计划、或者学校。然后提供最大范围的可能的学习解决方案,从一本教材到一整套在线课程,范围是我们各个在市场有领先地位的教育和培训公司。ThomsonLearning.com支持1300对家网站,它们的学生月访问量大约为1000万。最后,我们还拥有Prometric公司。Prometric是世界上领先的计算机评估和考试公司,在141个国家拥有4000个左右的可靠的考试网站。Prometric每年代理组织1000万个计算机化的考试。在汤姆森学习出版社,我们从原来的拥有信息转变为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提供解决方案,从内容,到学习效果评估,到教学内容、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信息查询,无所不包。在提高教育和工作技能中消费者需要的,我们都提供。显然“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 但是,在我前面谈到高速变化面前,第四个驱动因素现在变得很关键。第四个驱动因素是速度。在电子领域,或者说“电子空间”,行动必须极其迅速。我们之所以成功,原因是汤姆森的员工拥有资源和灵活性,从而能够在收购教育公司、产品系列或者服务的机会出现是行动神速。我们还在授权雇员创新、在利用新思路和新技术上做出经营调整上不遗余力。我们修改奖励快速、成功的做出改变的激励机制。我们公司的第五个驱动因素是偿付能力。所有企业都面临一个如何获得改造基础设施的资金的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是有效进入电子空间所必需的。可以寻找已经获得成功的相关企业,然后对之进行改造。就我们的情况而言,最大的惊讶是企业在接受技术和在线学习上比学校要积极得多。企业明白在线学习速度快、成本低。部分的功劳应该归于我们的并购,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在可以为公司培训、成人教育、考试和评估提供几千个在线学习课程。这块经营的增长很快,年增长率达到30%到40%,从这里得到的资金可以用于改造公司中比较落后的部分。现在谈谈如何为变化做准备。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座右铭是“改变游戏”。如果能够明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教育出版的未来一片光明。我们的未来将涉及提供大量的、各个具体学科领域的在线数据库,从这些数据库中,教师可以准备学习材料,通过网络向世界任何地方的学生提供。我们的教材出版不会在一日之内消失,但是当大学意识到在提供学习材料上尚存潜力的时候,它们就会对出版社形成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会。挑战在于出版社要发现并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机会在于可以在学习中扮演新的关键角色,一种激动人心、充满活力的角色。但是必须要在做出变革的速度上跟全球市场的变化一样快。我们正大踏步前进,我们的工作充满乐趣,同时我们也承担着相当的风险,但是我们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至少不比从成功中学习到的少。那么未来的可能性有哪些呢?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出版社提供很多东西。首先,我们希望你们关注一下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内容。我们的网址是thomsenlearning.com。几乎所有高等教育、公司培训和职业教育中有的课程,我们都是前三名的内容提供者。我们在IT信息内容和公司培训上居领先地位。通过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内容和考试服务,我们非常适合帮助中国经济和企业实现国际化。同时,我们还是语言教学方面,包括英语教学,领先的内容提供者。在更新你们的教学内容上不需要重新开发内容。你们可以在汤姆森教育出版集团的内容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考虑内容的形式和新学习材料,既包括印刷的也包括在线的传送问题。我们可以帮助你们确认,中国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世界级的信息,他们还可以得到两种环境下最好的内容,因为你们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对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改造。其次,在合作中,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方面可以和你们在分享经验,如何制作适合世界不同地方受众的学习材料,不管它是印刷形式的还是电子形式的。对于为学生和公司员工提供最佳学习解决方案,光有内容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共享知识。我们可以和中国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合作提供你们可能需要的额外服务,例如,Prometric的可以保证在学习结束是为学生提供检验和认证的考试服务。我们可以向你们展示我们是如何使用最新技术、智慧和世界级的内容完成一套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的。我们如何把内容转化为增值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有这样一些例子:在petersons.com网站,学生可以不光找到如何选择和申请学校这样的在线服务,还可以为考试作复习准备,并我们新的在线服务QuickStartCounselor。我们新增这项QuickStartCounselor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知道他们的兴趣的和能力是否和现有学位和培训计划的要求相匹配。我们使用在课程、计划和教育机构上所有的专业能力和内容,使用我们专业的技术,开发在线服务,帮助学生或者雇员寻找和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CourseTechnology是目前学校市场中领先的信息技术出版社。为配合他们的教材,他们设立了一些网站,是高等教育中最频繁访问的补充资料网站。CourseTechnology公司还为企业员工开发了计算机化教学的课程,提供完整的微软视窗2000和其他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在线入门课程。这些都是以浏览器为基础、在低带宽条件下可以实施的课程,内容丰富,互动性好,使用简便。South-Western公司为企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产品和服务。他们的在线服务有哪些,MBAPrimer是一个很好的例子,MBAPrimer为想重返学校攻读MBA的在职专业人士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Primer是一种自己控制方向和进度的互动课程,学科是管理经济学、金融会计学、商业统计和财政。它帮助学生学习在管理决策中使用经济学理论,理解卖方成本、买方需求、市场和利润最大化。课程中包括文本和互动程序,以教会学生概念,还有小测验和考试,检验学习者是否理解了关键概念。我们通过网站可以直接向学生销售这些课程。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是最频繁使用WebCT平台的公司之一,该平台支持传统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我们对WebCT的表现印象深刻,因此我们决定投资该公司并在他们的董事会拥有席位。我们跟WebCT密切合作,以保证我们的内容平台在WebCT技术平台上工作良好。我们还共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内容非常丰富的网络环境,其中包括阅读、互动练习和小测验、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像gradebooks、作业和成绩记录这样的课堂管理功能。在护理、整容、法律帮办、汽车修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职业技术领域,我们的Delmar公司是课程材料和在线课程的领先提供商。Delmar在这些领域的开业执照考试复习上是领先的在线服务提供商。我们还有ThomsonLearningCustomPublishing公司。前面我说过,印刷形式的图书不会消失。印刷图书仍然是最易于携带、方便和易于阅读的媒介。ThomsonLearningCustomPublishing公司让读者通过网络订购最适合需要的印刷形式的教材。这个公司就会根据读者要求的内容和时间把教材印出来。最后,我得向你们介绍我们最新、最重要的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商--WaveTechnologies和Prometric。WaveTechnologies公司在最优秀的传统培训模式,即培训由指导教师带领,使用印刷的教学材料,基础上结合了一些为IT培训开发的内容最丰富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力评估和考试复习。他们的评估工具和材料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授权使用,出现在很多公司的IT培训课程表中。最后,就像我说过的,Prometric是世界上领先的计算机化考试服务公司。Prometric考试中心,在北京也有一个,使得汤姆森教育出版集团拥有通过在线远程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在学习结束时通过考试中心的考试获得认证的能力。安全可靠的考试和技能认证是学习中重要的部分,Prometric管理和组织计算机化考试方面拥有领先的专业能力。它还使我们可以同任何机构或者企业合作,组织考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仅寻找课程教材,他们还关注课程本身。世界各地的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自行定义和选择学习的方式。在多数经济中,最终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地点的就是学生本身的需要。这是一个对我们大家来说都存在巨大机会的时代。这个机会不是让我们看到变革正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而是通过改进教育服务我们的生活也得到改进。作为一家出版企业,我们最终从制造业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并在近年的发展中运用。汽车制造商从相同的零部件中制造型号繁多的汽车。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各分公司的经营。我们可以学习利用内容丰富的数据库和最新的技术工具开发适合个人的学习解决方案。最终的结果可能仍然是买一本书,但也可能是一个完全互动的在线课程。无论如何,学习者是真正的赢家。作为一个全球经营的企业,学习者获得成功,我们就获得成功。谢谢大家。后记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有关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尤其是校刊《北大学子》编辑部在提供原始录音资料以及原文翻译工作的大力协助,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演讲者的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但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中的大多数演讲者都是日理万机的杰出人物,再加上地域关系,我们未能与他们一一取得联系,未经同意而采用了他们的演讲稿,在此表示歉意。我们也希望未能取得联系的演讲者,见到书后能与我们联系。能读到本书的每一个讲座,对于那些正在路上探索着的,积极向上的读者来说,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让我们再一次对给读者带来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演讲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本书编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2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名人演讲在北大
名人演讲在北大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