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一生:悲情曹雪芹 作者:徐淦生 作者: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书中对几位女子的塑造尤其成功 第一部分 惟大磨难铸就大英才(1) 历史题材创作近年来相当火热,却一度聚焦于皇室冲突、后妃矛盾及宫廷斗争,而对代表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反而有所忽略。这应当说是前一段时间文艺创作的一大偏向。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直到清代的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王国维等,他们这些人物可都是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大写的人”啊!可在当今的小说、电影、电视、戏剧中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时下文坛艺苑的一大遗憾。 还好,已经有了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补偏救弊。徐淦生先生写了厚实的一部《悲情曹雪芹》。当然,具体到曹雪芹,因为其家族的原因,不得不卷入宫廷纷争,那是无法回避的。但徐淦生先生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这些,而是将这些当做铸造曹雪芹人格和才华的环境和氛围,较好地把握了处理的分寸。 在英才与磨难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到了今天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据说比尔·盖茨等就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照样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我这方面没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经受了诸多的磨难。比尔·盖茨等如果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估计也是历史的特例,我也愿意这样的特例在新世纪成为常例。可惜,到现在这个阶段,不论中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只有经由磨难,才能使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更加切肤地理解社会的运转和变迁,并一定要不被磨平了、磨圆了,方可能脱颖而出。至少在知识界、文化界、艺术界可以这么说。 而且,最好还是青少年时期的磨难,才更容易铸就坚毅的性格,培养远大的理想。现代伟大的鲁迅先生便是如此。而当年的曹雪芹比起鲁迅先生来就更有的说,曹家起初更富庶,但后来跌落得更彻底,成了罪臣子弟。败落那时他才十三岁,就渐渐地领略了人间疾苦和世态炎凉。父叔罹难,亲友背叛,家人失散,作为个人能遭遇到的苦难他几乎全遇到了。但他没有沉沦,而是执起了笔,最终基本完成了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巨著。 伟大的文艺作品从来不只是作者身世的重现,尤其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巨作,绝不能单纯看做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生活的描摹。索隐派、考据派试图从《红楼梦》中去探寻微言大义,又都从曹雪芹的家世和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自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不要那么机械、那么刻板,我们还是可以将作品与作者的家世和经历进行互证的。而且,就是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不论多么超逸,也仍可从作者的直接经历、间接经验中找到其依据和根基。所以古代人讲究“知人论世”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对曹雪芹的家世、经历及清初的历史状况愈了解,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才能愈深入。 徐淦生先生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们。书中对几位女子的塑造尤其成功。卿卿、玉莹、紫雨、墨云、嫣梅等都栩栩如生,她们中的几位惨死也让我们痛心疾首。男性中,十三龄的仗义、丁汉臣的忠诚与曹桑格的奸诈、陈辅仁的卑鄙等等,也都跃然纸上。这些我们差不多都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他们的影子,所以说史实与小说有时是可以互证的。 但有些地方交待过多,还是没有完全把握好历史资料与艺术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何将枯燥的史料化为生动的形象,的确是一大难题。 更高地要求,如果能通过曹府及李家这两个封建家庭的兴衰,写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和必然衰亡的趋势就更好。《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事实上曹家及李家(令人想到荣宁二府)中发生的一幕幕,也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基础。书中涉及的翠萍与她的表弟安怀远被三太太迫害致死,如果不从个人恩怨着眼,是完全可以深掘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蕴的。我们不能要求徐淦生先生达到曹雪芹的水准,曹雪芹毕竟只有一位,但若以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为叙述对象,那远远地望其项背还是应当的。 惟大磨难铸就大英才(2) 尽管有一些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悲情曹雪芹》还称得上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而且作用注意顾及到当代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时尚,因而我想,如果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并有一些出色的编导演参与,那应当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 著名评论家朱辉军2007年11月27日凌晨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1) 公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的一天夜里,二更多天。两骑快马在朦胧的月色下飞驰而来,他们来到东直门城门外翻身下马,两个人掏出腰牌举在手里,冲着城门楼子上大声地喊:“城上哪位爷该班儿,您给开一扇城门缝儿,我们是给康熙老佛爷送密折的。”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城门楼子上站岗的旗兵在发问。 “江宁,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有密折奏闻哪!” “等等儿,容我回禀一声千总老爷。” “劳您驾啦!劳您驾啦!” 约摸着过了两袋烟的工夫,吱的一声地城门开了一道缝儿,从里边走出来一个当官的。江宁织造署专送密折的家人,一年不知道得来多少趟,他们明白出来的这位就是门千总,于是赶忙上前请安:“给门千总老爷请安!” 半夜三更的把千总老爷给提(dī)溜起来,他当然不高兴,可有密折奏闻他又不敢耽误,所以才耷拉着脸子,问了一句:“腰牌呢?” “嗻嗻,请验腰牌。”其中的一个家人举起腰牌接着说:“奴才马志明,北京人,四十一岁。” 门千总身后的旗兵凑过来举起灯笼照亮儿,门千总念着腰牌上的铸字:“马志明,黄面无须,四十上下,身高七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马志明,点了点头。 另一个家人没等再问,已经把腰牌举了过来:“奴才安泰,正白旗包衣,三十五岁。” 门千总验看他的腰牌:“安泰,色黑体壮,三十上下,身高六尺,北京口音。”他看了一眼安泰,说了句:“放行!” 千总身后的旗兵把城门又开得大了点儿,马志明从怀里掏出来一锭二十两的元宝,双手捧到千总面前:“回千总老爷,我家大人说了,半夜三更的惊动老爷跟弟兄们,实在是不过意,这二十两银子,求您赏给大伙儿买包茶叶喝,您可千万别……” 门千总用手指了指他身后的旗兵,一扭头走了。马志明会意,忙把银子交给旗兵,跟后边的安泰招招手,两人拉着马进了东直门。纵身上马、双足点镫,又给了马屁股上一鞭子,好在夜静更深,街上一个人也没有,相隔三十几丈才有一根杆子,上边点着一盏小油灯,过一个时辰有人背着梯子来给添一回油,这种街灯你说它没用吧,可亮着哪,你说它亮着吧,可什么用也没有,诚所谓徒有虚名。 马志明、安泰来到东华门外,把马缰绳拴在树上,步行过了护城河,给门卫的旗兵请了安说明来意,门卫让他们到回事房去递密折。 马志明、安泰站在回事房门口喊了声:“回事。” 屋里有人搭碴儿了:“哟嗬!这是哪位呀,半夜三更的还回事哪?您就进来回吧。” “嗻嗻。”马志明跟安泰一前一后推门进了屋,一瞧原来认识:“哟!敢情是孙公公该班儿,敢情好,敢情好。”一边说着一边请安:“孙公公吉祥!您老人家可是发福啦!” “哟!是你们二位,江宁织造署曹大人派来的。有什么急事儿啊,我能打听打听吗?” “瞧您说的……我们大人病了,病得还挺重。连这折子都是苏州织造李煦李大人代上的呀!” “哎哟!——曹大人连密折都写不了啦!” 马志明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锦匣,连同密折双手放在孙公公的书案上:“这是我家老爷跟李大人孝敬您老人家的一块汉玉,半夜三更又得劳累您进去跑一趟。” “哎哟——远啦!远啦!我跟曹、李二位大人可是莫逆之交,年底下他们进京述职,我得罚他们!好了,我马上把折子送进去。你们二位也骑了一天的马啦,累得够呛,早点歇着去吧。”孙公公把锦匣揣在怀里,点上灯笼拿上奏折走了。 孙公公手里提(dī)溜着“气死风”的灯笼来到乾清宫,他抬头瞧了瞧,天边一钩冷月照在殿脊上的飞檐,时而闪着反光,殿门外雕栏玉砌庄严肃穆,再加上夜深人静鸦雀无声,总有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时正巧吹来一阵冷风,吹得铁马声声更加使人不寒而栗。孙公公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只好怯生生地一路小跑儿来到乾清宫的殿门外,他先定了定神儿,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殿门果然从里边慢慢地拉开了一条缝儿,走出一个人来,孙公公提起灯笼来一照,赶紧请安:“梁总管,是您老人家该班儿,您吉祥,您吉祥!”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2) “什么事儿啊?”梁九功说话时把声音压得很低。 “密折奏闻。” “哪来的?” “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 “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康熙老佛爷日理万机,多累呀,这两天睡的又不安稳,这才刚刚眯瞪着……” “这可不是晴雨折、请安折……” “是什么?” “送密折的人说……” “什么人在外边说话?”从殿内传出来康熙皇帝的声音。 “嗻。是奴才,今有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奏闻。” “拿进来。” “嗻。”总管梁九功接过奏折跟孙公公挥挥手,孙公公会意,一安到地,然后起身退出乾清宫。 乾清宫的东配殿内点着了蜡烛,康熙皇帝翻身坐起,含了口茶水漱了漱口,然后把水喷在地上,梁九功把奏折摆在小炕桌上供皇帝御览,这份奏折是苏州织造李煦代替江宁织造曹寅写的:“江宁织造臣曹寅于六月十六日自江宁来至扬州书局料理刻工,于七月初一日感受风寒,卧病数日,转而成疟,虽服药调理,日渐虚弱。臣在仪真视掣,闻其染病,臣遂于十五日亲至扬州看视,曹寅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但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若得赐药,则尚可起死回生,实蒙天恩再造’等语。臣今在扬州看其调理,但病势甚重,臣不敢不据实奏闻,伏乞睿鉴。” 康熙皇帝看完奏折一声长叹:“唉——” 梁九功赶紧凑上一步:“怎么了?老佛爷,江南能有什么事儿吗?” “曹寅比朕小几岁?” “您怎么忘了,他比老佛爷小四岁啊,今年五十五,曹大人怹……” “发疟(yào)子。” “老佛爷您别着急,这种病在江南可并不罕见哪。” “弄不好也能要了命。你派人传太医马上把外国进贡的‘金鸡纳’送来,这种药治疟疾确有奇效。” “嗻。” “要快!” “嗻,嗻。”梁九功一安到地,转身退下。 康熙皇帝抓起朱笔在李煦奏折的空白处批道:“你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限九日到扬州。但疟疾若未转泻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 “此药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除)根。” “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 七月里的扬州骄阳似火,酷暑难当。可是曹寅盖了三层棉被,仍然冷得发抖,他全身瑟缩成一团,控制不住自己的上牙打着下牙,咯咯作响。然而过不了一个时辰,又热得不行。岂止被子盖不住,就连身上穿的单衣单裤都要脱掉,只是碍于身份、体面不能如此而已。让两个仆人轮流打扇、喝凉水、嚼冰块儿,都难解这如火攻心的感觉。时而发寒,时而发热,一天十二个时辰总得折腾这么三四回,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怎么经得起、受得了呢? 到了七月二十三的卯末辰初之际,晓风拂去了天边淡淡的残月,晨雾在曦光中也渐渐地消失。曹寅从睡眠中憋醒,觉得自己一阵中气上不来,出了一身冷汗,通体冰凉。他很费力地睁开双眼,看见守在自己床边的儿子连生在打瞌睡。曹寅真不忍心叫醒他,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经快不行啦,生死仅在瞬然之间,于是他轻轻地叫了一声:“连生。” 连生从梦中惊醒:“阿玛,您醒了,想喝口水吗?” 曹寅摆摆手:“你奶奶怎么还没到啊?” “家里已然打发人连夜过江报信儿来了,说奶奶今天起五更动身,午饭前一定赶到。”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3) 曹寅轻轻地叹了口气:“唉——只怕来不及啦……” “阿玛,您千万别这么说,儿子承受不了,您要是觉乎着哪儿不合适,我马上给您传大夫去。”连生一边说着,禁不住泪滴腮下,哀声颤抖。 “……你就不用伤心了,去把你大舅请来,我有事儿要交代。” “好,我这就去。”连生站起来,转身要走。 “哎,等等,我先跟你说几句话。” 连生又回身坐下:“您有什么吩咐?” 曹寅看了他一会儿,有些困惑、迷惘的问:“孩子,你今年多大了?” “我……”连生有点奇怪:“二十一呀。” “脑子一阵阵的迷糊……你长得身材高大魁梧,文武全能。康熙老佛祖夸过你好几回,我去之后,这江宁织造的差事,很可能由你袭职,你可要记住四个字,‘仕途险恶’呀!十几位皇阿哥,一个比一个精,老佛爷一旦晏了驾,这皇位之争必然是一场大乱哪。老佛爷在一定能庇护着咱们曹、李两家,老主子升天之后,就是我常说的:‘树倒猢狲散啦!’ “阿玛!” “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谁也不能得罪,更不能跟着他们蹚这场浑水呀!” “嗻嗻,儿子记住了。” “再有就是咱们家为接驾,亏空的帑银……算了,跟你说也没用,还是请你大舅来吧。” “嗻嗻。”连生也看得出来,父亲真的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他回身冲出门去,请来了自己的舅父李煦。 衣冠不整的李煦,跌跌撞撞跑进曹寅的卧室,扑伏在床边,双手紧紧握住曹寅的手:“妹丈,你觉乎着怎么样?” “……江宁织造衙门历年亏欠钱粮九万多两。两淮商欠钱粮也不少,共总得在二十三万两左右,无赀可赔,无产可变。叫人死不瞑目啊!求主子恩准我再接任一年盐差,但要大兄代管就能补齐,您看……” “行,行。我马上就写折子,只要你能安心养病,圣上赐的药这两天一准能到。” 曹寅摇摇头,转过脸去看了一眼儿子。 连生会意,往前凑了凑:“阿玛,您是要跟我说话吗?” 曹寅歇了口气,抬手指了指窗外。 李煦和连生彼此看了一眼,但是都不解其意。 曹寅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说:“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哪!”言罢二目涌出两滴慈心泪,溘然长逝。 “阿玛!阿玛!……”连生呼之不应,唤之不醒,他不顾一切扑倒在曹寅的胸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阿玛!您不能走啊,不能走啊!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鸣,您让我们可怎么办哪?我虽然长得身躯高大,可我毕竟还是个孩子,是个孩子……”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煦已然顾不上劝慰外甥节哀少恸了,他自己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老泪纵横啦! 仆人跑进来十多个,见此光景刷拉拉跪倒一片,他们想到大人平日对自己的恩惠、和善、济困、宽容等诸好处,无不感于肺腑,震撼内心。一阵阵悲从中来,一个个椎心泣血。 就在这大厅内一片泪雨横飞,哭声大作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仆,满脸喜色地跑了进来,大声疾呼的禀道:“回大人,夫人到啦!” 大厅里的人们听到这声禀报,哭声戛然而止。来通禀的年轻男仆见此情形愣住了。他进退两难,一时不知所措。 恰在此时,一个小丫环搀扶着曹寅的妻子、李煦的胞妹步入大厅。曹夫人走进来略一观察,心中已是一阵心颤。再加上自己的儿子满脸是泪,跪趴在自己的膝前,痛心疾首的喊了一句:“奶奶!阿玛已然升天啦,您来晚了一步啊!”一言未了一头撞在母亲的脚下。 李煦生怕自己的妹妹过于激动,一时难于承受,他急走两步来到门边,“姑奶奶”三字尚未出口,曹寅的妻子一阵闭吸,竟然昏厥过去,幸好被小丫环一把扶住,才没有跌倒。只在原处瘫坐于地。这时众人围上来捶砸撧叫,也有人忙着去传大夫的,李煦掐住妹妹的人中,让小丫环给夫人盘上双腿,连生又哭又叫,过了好一阵子,曹夫人才算哭出声来。听到她的哭声虽然大家松了一口气,可是这凄婉的哀声、嚎啕的悲痛,又引得大家纷纷落泪涕泗交流。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4) 李煦毕竟年长几岁,阅历较多,他自己先止住悲泣。然后走到妹妹身边,悄声地说:“姑奶奶,常言说得好:‘人死不能复生。’眼下一是要上折子,奏明天子。二要料理妹丈的后事。还有亏欠帑银的大事,都得你拿大主意呀!还是节哀少恸为先。” 曹寅的夫人出自名门李氏,自幼深得其父广东巡抚李士桢的教诲,知书达理,很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中俊杰。这位夫人长在深闺,锦衣玉食,使奴唤婢,前仆后拥,敢说是要月亮不给星星,可是她并不骄纵自己,从不妄自尊大作威作福。这样家庭出身的姑娘的衣着,自然是花团锦簇绣带飘香。可是这位姑娘则着眼于端庄、大气、淡雅、清脱。这样的举动自然和她的学识、性格是分不开的。如今丈夫暴亡,对她来说自然是晴天霹雳,但是她听明白了哥哥话中的含意。所谓料理后事,其中还包括儿子连生能否袭职江宁织造,亏欠钱粮如何补齐等等诸多事宜。因此曹夫人强忍住这巨大的悲痛,无限的哀伤,擦干了泪水,抬起头来看着李煦说:“还求大哥帮我一把。丧事并不难办,只是……”曹夫人一言未尽,就听见从前边迭声传来了通报之声:“圣旨到,传李煦接旨!李煦接旨!” 圣旨的到来李煦并不意外,他连忙命仆人取了官衣儿穿上,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前厅。过了不到一顿饭的时间,李煦双手捧了圣旨跟一个锦匣走了回来,恭恭敬敬地放在曹寅尸体旁边的桌子上。他抑制不住自己激动和悲哀的心情,跪倒在地高声哭道:“妹丈啊妹丈,康熙老佛爷连夜御赐驿马,六百里加急,限九天到达扬州,给你送药来啦。可惜呀可惜!可惜只差一步啊!” 李煦当天便有一道加急奏折,奏闻天子:“江宁织造臣曹寅与臣煦俱蒙万岁特旨十年轮视淮鹾,乃天心之仁爱有加,而臣子之福分浅薄,曹寅七月初一感受风寒,辗转成疟,竟成不起之症,于七月二十三日辰时身故……” 奏折摆在康熙皇帝的龙案上,康熙看完奏折,他身边的侍卫、太监和宫女很长时间没有发现皇帝再抬起头来,金碧辉煌的乾清宫,此时此刻好像掉一根绣衣针都能听见,死一般的寂静令人惊魂丧胆,使人窒息。突然,低低的饮泣之声传入人们的耳鼓,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万岁爷发出来的抽噎之声。梁九功跟了康熙皇帝大半辈子,可以说极少见过万岁落泪。所以他蹑手蹑脚地来到康熙背后,想看看到底是谁上的奏折,会让康熙老佛爷如此伤心,但是,他看到的则是泪痕湮晕,字迹模糊,梁九功心里一惊,不由得屈膝而跪:“老佛爷,您这是怎么了?您得珍惜龙体啊!” 梁总管的一句话引得所有在场的侍卫、宫女、太监一齐跪倒:“请老佛爷珍惜龙体!” 康熙皇帝慢慢地抬起头来,跟大伙儿挥了挥手:“都起来吧,没你们的事儿。”最后他把目光落在梁九功的脸上:“金鸡纳没有送到,曹寅就死啦!” “呦!”梁九功着实吓了一跳。 这位大清国的一代明君,堂堂的康熙大帝,为什么对一个小小的江宁织造、内务府包衣下贱的奴才曹寅会如此器重,如此感伤,如此饮噎悲戚泪不成声?这其中自然有一段历史渊源。这得从曹寅的家世说起。 曹寅的曾祖父叫曹锡远,是跟着多尔衮从东北打到北京来的,当时叫“从龙入关”,归内务府正白旗,因为他有战功,赠光禄大夫,后调任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 曹寅的祖父叫曹振彦,做过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山西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盐法道,锡远逝后接任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授光禄大夫。 曹寅的父亲原名叫曹尔玉(他有个哥哥叫尔正),因为皇帝在给他的诏书中,误将“尔”“玉”连在一起,变为“玺”字,曹尔玉急忙上折谢恩,谢皇帝改名。大概皇帝给改名不白改,怎么也得赏个万儿八千的,比得银子更为荣耀的是皇帝赐名。这说明皇上的喜爱,帝王的恩宠。所以曹尔玉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更名曹玺。曹玺继父任仍为江宁织造三品郎中加四级,赠工部尚书衔。他的妻子是孙氏。当孙氏二十三岁那年(一六五四年,清顺治十一年、甲午)的三月十八日,未来的康熙大帝,顺治的第三个儿子玄烨降生了。曹玺的妻子孙氏被选为玄烨的保母。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5) 请莫小看“玄烨保母”这四个字。曹家从此三代四人、六十年的江宁织造,百年旺族,全凭的就是这四个字。因为清代满俗“最重八母”(四乳母、四保母)。这也是溯其制于明朝。乳保母称嫫嫫,也有写作嬷、的,乳公称嫫嫫阿玛。“八母”例封夫人,而孙氏在生前即被封为一品太夫人。毛际可在《安序堂文钞》中曾有记载:“时内府郎中臣曹寅之母封一品太夫人,孙氏叩颡墀下。” 清朝时人对于生痘疹非常恐惧,英亲王阿济格的两个福晋死于痘疹,辅政德禄亲王多铎三十六岁死于痘疹,就连顺治皇帝亦死于痘疹,年仅二十三岁。为避这种在当时认为近乎是绝症的痘疹,宫内专设痘疹娘娘的坛庙,可见对于这种疾病的重视。因此小玄烨即由八母服侍移居于紫禁城以西稍北之福佑寺(今北长街北口)。这一移居便很少再行入宫,所以康熙的晚年在《御制文集》中说:“今王大臣等,为朕御极六十年,奏请庆贺行礼。钦惟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直到玄烨八岁,顺治死去被命继承皇位之后,他才得重返紫禁城。在福佑寺这些年当中,跟玄烨最亲近的人自然便是八母,这八母当中还有李煦的母亲文氏,及瓜尔佳氏,和后来贵为两江总督的噶礼之母。 孙氏时年三十岁,她和玄烨的关系应该说是更亲密于其他保乳母。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中,在曹家重又见到孙氏,孙氏给皇帝叩头,康熙居然亲自离位把孙氏搀扶起来,满脸的笑容,而且还说:“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渥。恰巧当时庭中萱花盛开,康熙遂御书“萱瑞堂”三个大字赐给孙氏,从历史上考知,凡大臣之母高年召见者,或给扶、或赐币、或称老福,从没有亲洒翰墨御赐匾额的。因为这层关系,所以孙氏的儿子曹寅自幼便是康熙皇帝的侍读。 曹寅十六岁被选为康熙的侍卫。 二十一岁擢升御前侍卫,准确的职称叫作銮仪卫治仪正。这种侍卫着蟒衣,裤褶带刀,侍卫皇帝不离身前身后,这种带着刀不离皇上左右的侍卫当然是绝对的亲信。康熙皇帝的宠臣、一代权相明珠的长子,清初一代词人纳兰性德便是这种御前侍卫。 二十五岁除任职銮仪卫治仪正,还兼管本旗佐领。 二十八岁为内刑部(即内务府慎行司)郎中。 三十二岁从内刑部调广储司郎中,这是内务府最大的一个司,同时兼任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 三十三岁调任苏州织造。 三十五岁任苏州织造兼江宁织造。 康熙三十二年,曹寅三十六岁,任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年终由曹寅的内兄李煦继任苏州织造。从此,直到他逝世都在织造任上。 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到四十六年,曾经六次巡视江南,其中后四次都将行宫设在江宁织造署内,也就等于是在曹寅的家里。到苏州便驻跸苏州织造署。为了接驾曹、李两家挪用了几百万两银子的公款,当时叫帑银,那种奢靡可谓已达极点。 六次南巡以第五次为最盛,康熙四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帝回銮至江宁,阖郡文武官员及绅衿军民等数万人欢迎车驾,午刻由西华门进织造署为行宫,曹寅进宴,献樱桃,康熙皇帝甚悦,但表示:“朕要进过皇太后才用。”当即有人派差官进京,限二十四个时辰送到宫中,晚进宴、演戏。戏有四台备十二个时辰内随时演唱。为此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似的过了五天,皇帝传旨要二十六日启驾回宫了,可是督抚、将军、织造曹寅等跪请留驾,康熙传旨多驻一天。在这六天当中,康熙皇帝给曹寅赐过一副对联: “万重春树合,十二碧云峰。”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即《佩文韵府》,不日即在扬州天宁寺开局。 康熙因曹寅、李煦预备行宫勤劳诚敬,即命分授京堂兼衔,授曹寅为通政使司通政使,授李煦为大理寺卿。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6) 这样的“恭迎圣驾”,被一个叫张符骧字良御的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做了两首《竹西词》进行描写。 诗语口吻皆极尽讽刺之能事,尤以其中“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两句在当时的扬州,已是街头巷尾尽人皆知。由此也可以洞悉为迎圣驾供应之奢华糜费的程度。可是江宁织造一年的俸银有多少呢?原来曹寅一年的俸银仅为一百零五两银子。心红纸张银一百零八两,月支白米五斗。凭这点银子恭迎圣驾,岂不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怎么办呢?除去挪用帑银别无办法,六次南巡曹、李两家究竟挪用了多少帑银,这个数字没人能说得清楚。 康熙皇帝心里也明白,所以让曹寅、李煦两个人从康熙四十三年七月开始轮任两淮盐务监察御史,一人一年。巡视盐政这是谁都知道的肥缺,一年一任下来,可得余银将近六十万两,就这样曹寅历任四年盐政,他们亏欠的帑银仍然没有补齐。所以曹寅死后李煦在紧急奏折中写道:“……当其伏枕哀鸣,惟以遽辞圣世,不克仰报天恩为恨。又向臣言:‘江宁织造衙门历年亏欠钱粮九万余两,又两淮商欠钱粮,去年奉旨官商分认,曹寅亦应完二十三万两余,而无赀可赔,无产可变,身虽死而目未瞑。’此皆曹寅临终之言。臣思曹寅寡妻幼子,拆骨难偿,但钱粮重大,岂容茫无着落,今年十月十三日,臣满一年之差,轮该曹寅接任,臣今冒死叩求,伏望万岁特赐矜全,允臣煦代管盐差一年,以所得余银,令伊子并其管事家人,使之逐项清楚,则钱粮既有归着,而曹寅复蒙恩全于身后,臣等子子孙孙,永矢犬马之报效矣。伏乞慈鉴。臣煦不胜悚惶仰望之至。” 曹寅是辞世了。为补亏欠康熙五十一年巡盐御史的职务,由李煦代理的请求也蒙皇帝恩准了。下面的问题是由谁来继任江宁织造呢? 八月二十七日江西巡抚、署理江南总督郎廷极有奏折上呈康熙皇帝:“……吁恳题请以曹寅之子曹颙仍为织造,此诚草野无知之见。天府重务,皇上自有睿裁……” 九月初四日连生有一道谢恩折,洋洋大观,言词恳切发于五内,字字珠玑感人肺腑,康熙一见便知是连生的亲笔,又一次怀伤目惨。 几乎与此同时,内务府总管赫奕也有奏折,请示内务府郎中曹寅病故,此缺应该补放何人?康熙皇帝的朱批:“曹寅在织造任上,该地之人都说他名声好,且自督抚以至百姓,也都奏请以其子补缺。曹寅在彼处居住年久,并已建置房产,现在亦难迁移。此缺著即以其子连生补放织造郎中。”此后专有一道圣谕:“连生又名曹颙,此后著写曹颙。钦此。” 转年的秋冬之交李煦代理盐差一年,得余银五十八万六千两有零,将所有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俱已解补清完。还剩下三万六千两银子,孝敬皇帝,伏乞天恩赏收。 康熙对此曾有朱批:“当日曹寅在日,惟恐亏空银两,不能完近(进);身殁之后,得以清了,此母子一家之幸。除剩之银,尔当留心,况织造费用不少,家中私债,想是还有,朕只要六千两养马。” 袭职江宁织造已成事实,亏欠的帑银已清,往后只要好好当差,实心任事,总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但是,谁又能料得到,又一个晴天霹雳连打在曹氏家门,它真要击碎了曹老夫人的心!仅仅二十三岁,身强力壮的曹颙,刚刚做了二十三个月的江宁织造,在康熙五十四年的正月,进京述职之际,竟然病逝京都。身边没有高堂老母,身边没有妻子马氏,就这么一个人默默地走了,一个人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间…… 康熙老佛爷非常喜欢曹颙,因此也就倍加痛惜,在他的朱批中,情深意切的写道:“曹颙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任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的祖、父,先前也很勤劳,现在倘若迁移他的家产,将致破毁。李煦现在此地,著内务府总管去问李煦,务必在曹荃之诸子中,找到能奉养曹颙之母为同生母之人才好。他们弟兄原也不和,倘若使不和者去做其子,反而不好。汝等对此,应详细考查选择。钦此。” 第一章霑天之雨露(7) 李煦接旨急忙回奏:“奉旨问我,曹荃之子谁好?我奏,曹荃第四子曹好,若给曹寅之妻为嗣,可以奉养。” 内务府总管奉旨“详细考查选择”曹家的入嗣人选,然后回奏:“经询问曹颙之家人罗汉:‘在曹荃的诸子中,哪一个应做你主人的子嗣?’据禀称:‘我主人所养曹荃的诸子都好,其中曹为人忠厚老实,孝顺我的女主人,我女主人也疼爱他。’等语。”不仅如此,内务府总管为顺天心,曲迎帝意也就顺水推舟的奏请:“补放曹为江宁织造缺,亦给主事职衔。”得到皇帝的恩准:“依议。钦此。” 到正月十八日李煦有一道安排曹颙后事的奏折:“曹颙病故,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念其孀母无依,家口繁重,特命将曹承继袭职,以养瞻孤寡,保全身家。仁慈浩荡,亘古所无……再,江宁织造亏欠未完,又蒙破格天恩,命李陈常代补清完。奴才回南时,当亲至江宁,与曹将织造衙门账目,彻底查明,补完亏空,此皆皇恩浩荡之所赐也……” 至此我们得知,曹家在曹颙死后又有亏欠,曹继任江宁织造之时,便已负债累累。李煦更是如此,他在康熙五十三年第五次担任盐差之后,亏欠仍未补齐,七月初一有请再派盐差以补亏空折。但是未能获准。 虽然如此,康熙皇帝仍然没有忘记照顾曹、李两家,他命令新任巡盐御史李陈常代为补完,可是结果如何呢?到雍正元年李煦家被查抄时,李煦仍欠帑银四十五万两,雍正六年曹家被籍没时,也欠帑银三十余万两。有人说这是一笔糊涂账,可实际上这许多亏欠,曹、李两家有许多难言之隐。康熙南巡中有一次太子胤礽随行,到了江宁找曹寅借钱,一张嘴就是十万两银子,康熙爷有十几位皇阿哥,难道来“借”钱的只有太子胤礽一个人吗?除去找上门来的,还有送上门去的,康熙也曾一再提醒李煦:“尔向来打点处多,多而无益,亦不自知。” 这些明里的、暗里的亏欠,最后酿成曹、李两家的弥天大祸,亦演绎出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 曹上任之后,曾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有一道奏折,其中有一段关于本书主人翁的记述:“奴才之嫂马氏(即曹颙之妻),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从而我们比较准确的得知,在康熙五十四年的五月里,在一个夏日炎炎、芭蕉冉冉的日子里,我们书中的主人翁曹雪芹降生了。 曹雪芹是他自己给自己起的别号,家里给他起的名字叫曹霑,字天佑,霑者霑天之雨露也,天佑自然是苍天保佑。这正是曹在奏折中的愿望:“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1) 曹确实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但凡这样的人,在处事办公的能力上往往比较弱一些。但是诚如李煦在给康熙皇帝奏折中所说的,他对曹寅的妻子,也就是李煦的妹妹李氏夫人非常孝顺,不单晨昏三叩首早晚问温寒,而且还达到了言听计从,顺者为孝的程度,家里的事如此,就连织造署里的公事也是如此,只有征得老夫人的认可,他才去办。为这个让老太太很为难,思来想去得给曹找个帮手,可是找谁呢?又妥靠又可信赖,结果只好把曹一奶同胞的三哥曹桑格跟三嫂请了来帮忙。这俩口子可是一对机灵鬼,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曹、曹颙都是排“页”字旁的,而桑格二字是满语,含有吉祥的意思。曹家虽然是“从龙入关”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真正满族人,他们是汉人、是包衣、是奴才,说得更准确点儿,他们是满族人的汉族奴隶,所以也就算是旗人了。有些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本该写“臣”某某某,可是他们偏要写“奴才”,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献媚天子,拍皇上的马屁,曹桑格不排“页”字旁,而叫桑格也含有向满族人拍马屁的意思,奴才献媚于主子的表示。由此可见他是个精明、乖巧又含有几分狡诈的人。他的妻子更是个出类拔萃的女人,这位三太太不独面貌姣好体态风流,而且能说会道聪明过人,“眼力见儿”、“机灵便儿”谁也比不了。她喜欢浓妆,总是目如清水,眉似青山,朱唇遍染,体态轻盈。 曹的母亲,旗人叫奶奶,生了孩子得了产后风,虽然百般调治,终于没能救下来,便与世长辞了。所以曹家上上下下一百多口人的家政无人管束,故而老太太便委托三太太执掌家政,曹桑格辅助曹料理织造署里的公事。 曹是从小订的亲,妻子吴氏也是出自包衣人家,论官职、家境自然比不上曹家,人又善良,过门来孝敬婆婆,对丈夫百依百顺,她自己也是个没主见、没主意的人,所以对什么都是好好好,真是地地道道的老好人。老太太喜欢这个儿媳妇,索性将没了娘的曹霑给了曹和吴氏,不叫叔叔、婶娘,改口叫阿玛、奶奶,这是旗人的称谓,实际上就是爸爸、妈妈的意思,除此以外,旗人管祖母叫太太,管祖父叫玛发。 曹为官的态度是不张扬、不攀比,不想人前显贵,不想出人头地,只求秉承祖业安分守己,忠于职守平安无事唯愿足矣。所以日子过的倒还安安稳稳平平静静。有道是寒暑更迭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七年过去了,到了康熙六十一年的冬天。 当时的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本来冬天极少见雪,可是今年有点奇怪,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竟如撕棉扯絮,足有半尺多深。紫金山上本来郁郁葱葱满山青翠,如今在枝头上挂满残雪,从远处望去好像一条少女项上的飘带,迎风摆动,既潇洒又飘逸,这在江宁可是罕见的奇景。 长江水仍然波涛滚滚东流而去,撞击在石头城下,城上乱石堆砌而成的鬼脸,倒映在江里,在水波的浮动中斑驳陆离,狰狞可怖,不知此景的人看了真能吓你一跳,以为江中浮现出一个大鬼脸,所以石头城又叫鬼脸城。 江宁织造署的所在地旧称汉府,或称汉府花园。据说是明朝一位王爷的府第,所以占地面积较大,府内楼台亭榭,湖光潋滟,花木丛生,景色宜人。清兵入关之后,在农村跑马占地,在北京占据明朝大官、富商的宅院。其他地方亦复如此,江宁的织造署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它墙高门阔,三间朱漆大门气势磅礴,门前左右一对石狮是江南风格,一雌一雄遥相呼应。门旁悬有一块木牌,上写“江宁织造署”五个大字。 大雪过后天空仍然没有放晴,时而飘着雨丝,时而飘着小雪花儿,毕竟是南方,路面上只有积水,不见积雪。行人稀少,车马寥落。再加上阵阵寒风袭人,在江宁来说这天气可是真够冷的。 江宁织造署曹家的管家丁汉臣抄着手儿缩着肩,迎着小雪急匆匆地朝着织造署的大门走来。此人四十出头,中等身材,一张方正的脸上,配了一对本来挺有神的眼睛,他是曹家的家生子。由于历代为奴,对主人总是低眉下气不苟言笑,久而久之不但二目有些失神,眼角处还多了几道皱纹,这个人生性忠厚,办事认真,对主人忠心耿耿自不待说,对其他仆妇家奴也是一片友善,从不使性子、作威福,今天他穿了一件蓝布棉袍,外罩着黑缎子面的皮坎肩,足下一双棉鞋,头上在瓜皮小帽之外,为了御寒还戴了一顶风帽。他刚刚迈上织造署大门的台阶,从回事的门房里便迎出来一个家人,曲膝请安:“丁总管,您回来了,今儿这天冷得可真够意思,您快进屋吧,炭盆正旺,您烤烤火,喝碗热茶。”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2) 丁汉臣心里有事儿,顾不上跟他搭讪这些闲话,只问了一句:“老爷没出门儿吧?” “没有,没有。” 这会儿丁汉臣已然走到了门槛前边,那家人紧走两步过来一伸胳膊,接着说:“给霑哥儿请来了一位教家馆的张老师,老爷正陪着在外书房说话儿哪。” “呕呕。”丁汉臣答应了一声,扶了一把家人的胳膊走进了大门。 丁汉臣从大厅的夹道儿来到二堂,从二堂一路小跑儿,经过几处亭台,在左手有一座三合房的院落,这便是曹的外书房,同时也兼为客厅。他进了垂花门顺着抄手游廊来到北屋的门口,因为屋里有客人不得造次,只能站在门外等着。 书房内曹和张老师分宾主对坐在八仙桌的两侧。地上摆着两个炭盆,炭烧得红红的,火势正旺,所以屋里并不觉得怎么冷。八岁的曹霑身穿宝蓝色绸面棉袍,紫平绒的坎肩,站在曹的右侧。 张老师四十开外,眉清目秀,唇上蓄着短须,谈吐风雅而且十分脱俗,他端起来桌上的盖碗茶喝了一口,问曹霑:“你今年几岁了?” “嗻。回老师的话,我今年八岁。” “不必太拘礼了。读过什么书?认识多少字啦?” “《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都已背过。字,认识得不多,大约两千上下。” 曹这时插话道:“家严在世藏书甚丰,他倒是常去藏书楼,读些诗词之类的书籍,特别是家严在扬州奉旨刊印的《全唐诗》。只是四书、五经虽曾启蒙,但进益迟缓,在这方面还请张先生多多费心。”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不过,对于诗词情有所致亦非歹事。令尊大人所著《楝亭集》我是拜读过的,如府上这样的诗礼之家,子弟们爱好诗词曲赋也是必然的。曹霑。” “嗻。” “你对唐代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一家?” “李义山。” “何以见得?” “商隐先生的诗作构思精密,情致曲婉,独具风格,尤富风采。例如‘留得残荷听雨声’,读后使人浮想联翩,余韵无穷。” “好!好好。”张老师马上喜形于色:“难得呀难得,难得你小小年纪,读诗读文能有见地,而且相当准确。”他转过脸来向曹恭恭手:“在下从不以妄言取悦于人,今天我不说令郎聪明绝顶,我只说他聪慧过人,我能有这样的学子也是一大快事,哈哈,哈哈……” “黄口孺子不知天高地厚,信口雌黄而已,先生过誉啦。”曹也向张先生恭手还礼。 丁汉臣在门外实在是冻得够呛。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谈话的段落,他只好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曹其实知道门外有人,而且多半是管家老丁,因为没有其他家人有向他直接通报事情的权利,这也是大宅门儿的规矩。如果是自己的兄长曹桑格,早就推门进来了,只是碍于张老师初次来,不便让其他的事情打扰,所以没有主动地向老丁发问,如今老丁已经做了暗示,况且张老师也听见了,自然不好再不答理,他也想到老丁在门外等了半天,又做暗示一定有什么急事,可是能有什么急事呢?曹想了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他轻声地问了一句:“谁在外边?” “嗻,是我。”丁汉臣连忙回答。 “进来吧。” “嗻嗻。”丁汉臣摘下风帽,拍了拍肩上的雪花,推门走了进来屈膝请安:“请老爷安!请张先生安!请霑哥儿安!” 丁汉臣是曹家三代老奴,如今又是这个家庭和织造署的大管家。在这个家中他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曹可以叫他老丁,曹霑是不可以的,曹霑要尊呼为丁大爷,所以当丁汉臣给小阿哥请安的时候,曹霑是不能承受的,他必要侧过身去,恭手还礼。 丁汉臣请过安之后,在一旁垂手侍立。 “有事吗?”曹在发问。 “嗻嗻,回老爷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3) 谁都看得出来,自然是有事,只是有张老师在场,不便明言而已。张老师见此光景知趣地站起身来:“我看就这样吧,曹老爷选过吉日,知会我一声就是了。我也该告辞了,曹老爷请留步。” “请用过晚饭再走吧,我们也可以多叙谈叙谈。” “请不必客气了。来日方长,来日方长。” “也好。改日定为先生接风,这会子我想请张先生到西堂去看看,我想把书房设在那里,也请先生在西堂下榻,未知先生以为如何?”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请千万不要太费心啦。” “哪里,哪里。先生请。” “还是曹老爷请。” 两个人略一谦让,还是张先生先行了一步,曹借张先生出门之机,转身对丁汉臣和曹霑说了句:“你们也来。” 老天作美,这个时候雪停了。曹陪着张老师穿过几个院落,走在去往西堂的路上。曹指了指丁汉臣跟张老师说:“他叫丁汉臣,是舍间的管家,张先生搬过来之后,有什么事情自管吩咐他去办。” “岂敢,岂敢。” “哎,千万不要客气。老丁,你也记下,要尽心伺候好张老师。” “嗻嗻。回老爷,西堂到了。” “好,我来为张老师引路。”曹说着先一步跨入院门。 原来所谓的西堂却是一座占地两亩的小花园,如在春秋季节必然是树荫匝地花木扶疏。花园的正中间是五楹书斋,前廊后厦草茵铺地,枝头偶有燕雀声声,而后腾空飞去。这环境幽幽然,使人如入仙界。 曹一行四人步入书斋,几案上整整洁洁一尘不染。书架上层层叠叠插架万千,桌椅床榻俱为檀木制成,香案上香炉、宝鼎还横陈着一张瑶琴,架几上花瓶、古镜应有尽有。 曹颇有几分感触地说:“这西堂原非汉府所有,是家父自建的,专为读书而设,不独幽雅而且远离外衙,也远离内宅,十分的安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斋。故而我想让霑儿在此读书,效他玛发学而有成,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在他玛发读过书的地方攻读,对他说来也是一种激励。” “曹老爷说的极是,睹物思亲自然奋发图强。曹霑。” “嗻。” “你也听见了,令尊大人为你可谓用心良苦啊!” “嗻嗻,我一定尽心竭力勤操课业,绝不辜负师长和家严的厚望。” “好好好,你也说得极是,哈……” “我也想请先生在此下榻,未知尊意……”没等曹把话说完,张老师抢着说:“这对一介寒儒来说,岂非受宠若惊了么?” “哈……先生过谦了。一旦择定吉日就派车接先生光临舍下,还望先生严加教导,使其学而有成。” “在下定尽绵薄之力,请曹老爷放心。告辞了,告辞了。” 曹带着老丁和曹霑把张老师送出署门,看着张老师上了轿车,二人恭手而别。车把式打了一声响鞭,车轮滚滚而去。 曹拉着儿子的手从大门口往回走,他边走边说:“如今请了家馆可不能再贪玩了。你玛发不想靠着咱们是旗人,十六岁进宫就当差,他老人家想让自己的子孙们有个科举出身的人才,凭真才实学为官,也为祖上增光,你明白了吗?” 曹霑刚要答话,丁汉臣从后边追了上来:“老爷请留步,老爷请留步。” 曹停住脚步,回过身来问老丁:“什么事儿,你打刚才就那么火烧火燎的。” “回禀老爷,我刚才遇见一个在江宁做织锦缎生意的商人,他刚从北京回来,他跟我说:十三的晚上大兵围了畅春园!” “什么!?”曹不由得为之一震,他下意识地松开了拉着曹霑的手:“霑儿,你去吧,回禀老太太请家教的事儿。” “嗻。”曹霑请了个安,转身要走,又被曹叫住:“等等,刚才老丁说的话,先不能回禀老太太知道,这可是大事。” “嗻。”曹霑很懂事的点了点头,转身跑了。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4) 曹看了一眼丁汉臣,满脸严肃地说了一句:“跟我来。” 曹在前边走,老丁跟在后面,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走得很快。他们又重新回到外书房。曹进了屋先喝了一气茶,然后往四处看了看,他确定这屋里没有人以后,才安心的坐下来:“你接着说。” “嗻。十三的晚上大兵围了畅春园,园内时有哭声传出园子以外。这个商人住在海淀天泰店里。十四的夜里,地保来拉伕去扫街洒水,旅店里的伙计给拉走了三四个,天蒙蒙亮的时候,康熙老佛爷的大轿进了城啦,大轿进城之后,立时九门紧闭,我说的这个商人,先到了西直门,可进不去。他又到了德胜门,连关厢都不让呆了……” “这个商人说没说,轿夫跟侍卫们都摘了红缨子没有?”曹问。 “我问了,他说没摘红缨子,但只是十五的一大清早儿,畅春园里的太监们都出来排着队剃头。四阿哥雍亲王代替康熙老佛爷祭天。” “为什么不是八阿哥哪?”曹是在自言自语。他端起茶碗来想喝口茶,可惜茶碗里的茶水已被他刚才喝干了。 “我去让他们送开水。”丁汉臣刚要转身,却被曹用手势拦住,他看了一眼老丁,那目光是那样的惊恐、呆滞又含有几分失落,像是自说自话,又像是对老丁而言:“怕是大事出啦!” “大事出!……” “这是宫里的一句隐语,就是说皇上驾崩啦!”曹思索片刻,突然站了起来:“不行,我得禀报老太太去。” “老爷,您先等等儿,”丁汉臣拦住了曹:“这个信儿并不可靠,三老爷见多识广,心眼儿也来得快,依老奴之见,不如您先跟三老爷商议商议,再做道理。” 一句话提醒了曹:“对!我这就去。”他丢下老丁,拔腿就走。 曹桑格跟三太太住在一座三合院里,因为院中种了四棵桂花,所以取名“桂香斋”。如今桂树长得很茁壮,枝条也很丰满,每年中秋花香四溢。老太太总让仆妇丫环采集许多花朵腌制起来,以备调佐佳肴之用。桂香斋的建造结构很简单,三间北房两间耳房、三东三西六间厢房,除去抄手游廊之外,并无其他。 此刻曹已然走进桂香斋,站在屋门口喊了一声:“三哥!”便推门而入,兄弟们见过礼之后便围桌而坐。曹把刚才老丁的话,跟三哥、三嫂又学说了一遍。曹桑格是个很精明的人,高鼻梁儿,大眼睛,蓄着短须,让人一望而知便是阅历很广、经验较多的人。尽管如此,此时此刻他听了这个消息也不免有几分紧张。三太太再乖巧能干也是个女人,对于这些国家大事,自然不甚了了。 曹桑格沉思半晌,他用手指蘸了点茶水,在桌面上划了个圈儿,然后说:“没摘红缨子,是说康熙老佛爷硬朗着哪。”他又划了一个圈儿:“太监们排着队剃头,是说已然大事出啦,因为百日之内不许剃头。矛盾哪!” 曹点头称是:“老佛爷的大轿进了大内,十五日又让雍亲王代祀圜丘,这顶多只能说明皇上不豫、龙体违和呀……” 三太太插了一句:“圣体欠安又何至于九门紧闭呢?” 曹轻轻地敲击一下桌面:“九门关闭只能是手足相残、兵戎相见啦!” 三太太大惊:“打起来啦?” 曹桑格瞪了她一眼:“谁跟谁打起来啦?你们俩呀……”他思索片刻接着说:“若论掌握重兵、大权在握的人,目前只有两个人,一是把守西安的年羹尧,一是咱们家姑老爷、平郡王纳尔苏辅佐的那位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可这二位都远在西陲啊!八阿哥、九阿哥虽与雍亲王水火不同炉,可他们手无寸铁呀,就凭府里那几十号人……你们可别忘了,雍亲王的舅舅隆克多可是九门提督,两万大军在他的指挥之下呀!” “十四阿哥胤祯将来继承皇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啊。”曹接着说:“仅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否则为什么委任他为抚远大将军王呢?我虽愚钝不才,可是也想过,平郡王纳尔苏跟咱家是至亲,他老人家跟十四阿哥过从甚密,交往极深。将来十四阿哥继承大宝,咱们家的靠山可不比康熙老佛爷差多少啊,可现而今……要是四阿哥占了上风……”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5) 三太太插了一句:“那就准没咱的好果子吃!” “嘿嘿,嘿嘿……”曹桑格一阵冷笑:“妇人之见,岂止是没有好果子吃,你就等着抄家吧!” “啊!”曹下意识的一颤,几乎失手摔了茶碗盖:“那,那可怎么好!赶快禀明老太太,再派个可靠的人,去趟苏州,通知舅老爷早做准备吧。” “老四啊,你可真是的。老太太心里比咱哥儿俩透亮多了,当年大爷在的时候总说:‘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谁是树啊?康熙老佛爷!如今消息未确,你禀明了老太太,再把老太太吓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再一说,消息传到苏州,万一不是真的,你自个儿可琢磨着,是个什么罪名?” “那……三哥,您说可怎么办呢?” “我倒是有个妇人之见。”三太太斜了一眼曹桑格,接着说:“请三爷连夜过江,赶到江北驿站,仗着全是熟人,总能打听着一个准信儿吧。” “着!”曹欣喜异常,立刻表示赞成。 曹桑格似笑非笑地看着三太太:“要不老太太怎么那么喜欢你呢,都夸你什么来着?这……” “行了,当着兄弟的面儿,我不跟你斗嘴。您就更衣起程吧。”三太太说着站了起来走进里间屋,去给三爷拿衣服。 “好!说走就走。”曹桑格也站了起来。 “三哥辛苦啦。”曹马上离位,一安到地。 曹三爷带了个小听差的,匆匆忙忙地走了。约摸晚饭之前,三太太来到后花园,这个花园很大,花草树木池塘假山应有尽有,只是时值冬季,又加上这场大雪,花园里自然荒无人迹。只有一个护院的大汉叫谌勇的住在这里。谌勇除了夜里巡视巡视宅院各处,白天也就无所事事,所以他此刻正用扫帚扫净一片场地,打算练一趟拳脚,活动活动筋骨。可是没有想到天仙似的三太太竟会飘然而至,她故意提高了嗓门儿说:“谌勇,三老爷今天不在家,上江北了,夜里你可得勤快着点儿。”说完之后瞟了他一眼,向其莞尔一笑。转身便走。 “明白,明白。哎……”谌勇追了两步,三太太突然止步回身:“不许喝酒,听见没有!”然后她压低了声音又说了一句:“能熏死谁!”言罢飘然而去。 三太太来到内宅的正厅,这是当年历代织造老爷都居住的地方,五间大北房东西双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中迎着北屋是两棵龙爪槐,东屋南侧有一棵枣树,西南上是一棵杏树,自然是取“早兴”之意。正厅内是满堂的红木家具,而且还镶嵌着螺钿,色泽光芒富丽堂皇,室内的陈设既显得豪华而又富贵,例如在一张紫檀雕螭的大案上,摆着青铜鼎、錾金彝和玻璃盒,都不是一般官宦家庭所具备的。 三太太若无其事的走进正厅。正赶上在开晚饭,丫环、婆子们往来穿梭,摆布碟、放筷子、温黄酒、设酒杯,忙而有绪一丝不乱。 三太太紧走几步来到老夫人跟前,给请了个蹲儿安:“请老太太安、老太太吉祥!” “你来得正好。开饭吧。” “嗻。我先扶您入座。”三太太搀扶着老太太坐好,跟佣人们说了句:“开饭吧。” 佣人答应一声,传菜的传菜、盛饭的盛饭各司职守。 曹霑给三太太请安,四太太吴氏向嫂子见礼,曹也伸手让座:“三太太请。” 大家按往日座次坐好,头一盘菜上的是“什锦大拼盘”。有个丫环拿着酒壶给曹的杯中斟满了酒,然后举壶请示,谁还要酒。大家都摇头示意,丫环便退在一边。 热菜上来了,是“素烧青菜薹”。 小曹霑一向坐在老太太身边,老太太为他挟了一筷子菜薹放在碗里:“宝宝,既然请了家教,咱就必须认真读书,既读书就必须刻苦,咱们是旗人,十六岁成丁自然可以进宫去当差,你也许能世袭下江宁织造这份差了。但是,你玛发虽然一生荣耀,可他更盼望自己的子孙们走科举仕宦之途,凭自个儿的真本事金榜题名。咱们家在北京有一处老宅子,叫“芷园”。园内的大厅上是你玛发亲笔题下的横额“鹊玉轩”三个字。你能解得其中之意吗?”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6) 曹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解其意。 “庄子说过:‘鹊上高城之垝,而巢高榆之颠,城坏巢折,陵风而起。故君子之居世,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其意在乘时崛起,见机而行。唉——”老太太叹了口气:“你们只知道奴才两个字怎么写,可你们不知道当奴才是什么滋味。咱们家世代为奴,世代包衣,所以你玛发才题名‘鹊玉轩’,取鹊羽洁白如玉,玉鸟凌风而鹊起之意,盼望着他的子孙能应此愿,出个展翅凌云、鹏程万里的人物。” 曹霑频频点头:“我一定刻苦攻读,让太太如愿以偿。” “好宝贝。”老太太倍加关爱的摸了摸孙子的头顶。 这时一个婆子又来上菜:“清蒸糟白鱼。” “嚯!好大的一条鱼,老太太您趁热吃两口。”三太太挟了一块,放在老太太的布碟里。老太太把布碟递给曹霑:“给你,多吃鱼聪明。” 曹的妻子四太太吴氏站起来,又给老太太挟了一块:“奶奶,您可真是的,这么一条大鱼……” “嘿嘿,嘿嘿……常言说得好:‘不冤不乐。”老太太吃了一口鱼:“嘿,味道还可以,也给我一杯酒。” “嗻。”小丫环急忙执壶为老夫人斟酒。三太太举起杯来:“也给我一杯,我陪老太太。”丫环为其斟满酒。三太太举着酒杯让吴氏:“四妹,你也来一杯。” “不不,我可不行,还是三嫂陪老太太吧。”吴氏看了一眼曹,曹会意赶紧举起酒杯:“我也来陪老太太。” 三个人喝了门杯一同吃鱼,老太太突然放下筷子:“哎,桑格哪?又吃花酒去啦?” 曹一愣,看了一眼三太太,三太太其实看见了,但她故作不知,却向老太太说:“老太太,您今天可是冤枉了他啦。他是办正事儿去了。余杭县有一批茧子价钱便宜,去晚了就怕买不到啦。” “怎么不等明年买春茧?” “啊,是因为春天他们抗价没有出手。如今只好便宜卖了,这些茧商也真够奸的。” “是啊,奸商奸商无商不奸么。” “可不是吗。”三太太的马虎眼总算打过去了。 接着上的是饭菜,仆妇丫环们给主人上饭,大家开始用饭。 老太太叫了一声:“翠萍。” 翠萍走了过来:“老夫人请吩咐。” “儿。翠萍一直伺候霑儿,我想西堂学馆也让她代管,你们的意思?……” “嗻嗻,还是奶奶想的周到。”曹在老太太面前从无异议。 吴氏接着说:“索性午饭也陪老师吃。翠萍早上送霑儿过去,午饭茶水都归她管,下学后再陪霑儿回来。” 老太太点点头:“我正是这个意思。” “晚上的事儿,我让老丁派个可靠的小子伺候老师。请示老太太,是四菜一汤还是六菜一汤?”三太太展示自己的职权。 “这是你当家人儿的事,我不管,只是午饭不要备酒。” “那是自然,否则,师徒二人都喝得跟醉猫儿似的,还怎么念书啊!”三太太一言未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太太一边擦着嘴一边说:“就数你会说话儿。” 越是心急日子过得越慢,曹桑格走了五六天音信全无,曹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度日如年,在签押房可以唉声叹气,在老太太面前又不能露出半点声色。对于曹这个老实人来说,真是难哪!所以后两天他干脆就不去内宅的正厅吃饭了,谎说偶感风寒在自己屋里躺着哪。老太太吩咐让厨房给煮点儿稀粥烂面的吃,其实天天晚上曹都在喝闷酒儿。 这天翠萍在给曹霑洗头。屋里两架炭盆都烧得旺旺的。吴氏还在往盆里添炭。曹坐在桌边没完没了的自斟自饮,唉声叹气。吴氏也是一筹莫展:“可也是,这个三哥……没准信儿不要紧,你倒是送个话儿来呀!” “我有一种预感。”曹认真地看着吴氏。 “什么预感?老爷。”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7) “大事不妙!” “何以见得?” “有一年冬天我进京述职,在咱们舅老爷的亲家佛保家里看见过一幅雍亲王的画像,画像上题着七个篆字:‘破尘居士行乐图。’人是立像,穿宋人服饰,手握一串念珠,一头鬈发、眼小、眉细、两腮无肉,配上鹰鼻、薄嘴唇和下垂的八字胡……”曹看了一眼翠萍,压低了声音在吴氏的耳边说:“一望而知,是个极其阴险的人。” “只要老爷认真当差,秉公办事,他长的什么样跟咱什么相干。常言说得好:‘馒头一笼一笼的蒸,皇帝一代一代的换,这有什么稀奇的。” “唉——”曹长叹一声,把多半杯酒一饮而尽:“这也难怪你,在娘家当姑娘的时候,谁跟你说皇阿哥们的事呢,八杆子都打不着。你嫁过来吧,年份也浅,平常过日子也谈不到这些。今天没事儿,我也跟你念叨念叨,曹霑也听听,将来未必没用处。”曹说到这儿停了停,自己给自己斟了杯酒,可是没喝,他好像心里很乱,极想理出一条思路来,而后慢慢地说:“想当年康熙老佛爷两立的太子是二阿哥胤礽,可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啊,结党营私,揽权滋事,招摇过市,肆无忌惮。到如今只落得跟大阿哥胤禔一块儿被高墙圈禁,听说还得了神经病,没有翻身的指望了。三阿哥诚亲王胤祉雅慕文事,不问朝政。五阿哥恒亲王胤祺秉性平和,这二位绝非阋墙之人,六阿哥夭亡。七阿哥淳郡王胤祐,残疾在身,况且此人亦无大志。至于九阿哥贝勒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跟八爷胤禩一直是一个鼻孔出气。十四阿哥胤祯跟雍亲王都是德妃所生,一奶同胞。十四阿哥为人宽厚、慈祥、克己奉公,故而内定为太子,只要八阿哥不跟他争,九、十两位也绝对听八爷的……” “难道说,四阿哥会跟亲弟弟相争?”吴氏问。 “是啊,三哥去江北驿站为的就是这个。咱们是十四爷这边的,万一十四爷这回要是落了空……” 曹霑一直没说话,这时突然插了一句:“那就叫:‘神仙打架,小鬼倒霉!’” “不许胡说!”曹满脸严肃的申斥曹霑:“小孩子家的!” 吴氏也跟着说:“还有你,翠萍,可不能出去乱说,尤其是在书房,跟张老师。” “您放心吧,我们懂事。有分寸。”翠萍替曹霑回答。 “天也不早了,快回你们那边睡觉去吧。”曹吩咐着。 “再把头发擦擦干。”吴氏又拿起来一块干布递给翠萍。 曹这两天茶饭懒进,早上起来喝了大半碗稀粥,吃了两个小素菜包子,无精打采的来到自己的签押房,翻翻账目,看看宗卷也不知道自己干点儿什么好。就在这个时候,丁汉臣在门外喊了声:“回事。” 曹听出来是老丁的语声儿:“进来吧。”丁汉臣推门进来,手里举着一封信:“回老爷,三老爷打发人送了一封信来,请老爷过目。”丁汉臣说着把信递了过来。 “三老爷打发人送来的,好,好。”曹接过信来看了一遍,立时喜形于色:“老丁,马上给我传轿,你跟你儿子丁少臣骑马跟我到夫子庙六朝居,其余差役一个不带。三老爷从江北驿站带了个人来,想必是得了准信儿啦。快,马上走。” 丁汉臣也挺高兴,一连答应几个“嗻”字,连忙退了出去吩咐传轿、备马。 一轿二马从织造署向南,过了朱雀桥不远便到了夫子庙。江宁的建制是府,由江宁、上元两个县组成,朱雀桥以北为上元县,朱雀桥以南为江宁县。六朝居饭庄南对秦淮河,西侧夫子庙。曹在六朝居门前落轿,丁汉臣的儿子急忙下了马,紧走几步来到轿前搀扶老爷下了轿。跟着曹桑格去江北驿站的小听差,已经站在饭庄子门口等候多时了。一见曹便迎上来请安:“回老爷,三老爷在楼上,我这就去通禀。”说完磨头就走。 曹为了不失官体、慢条斯理地走上楼梯,曹桑格已在楼梯口迎候了:“老四,先等一等,我来安排好丁家父子。”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8) 丁汉臣带着儿子给三爷请安:“请三老爷安。” “罢了,罢了。”曹桑格凑近丁家父子,压低了声音说:“你们爷儿俩一个在一号雅座儿,一个在三号雅座儿,桌上有菜自管吃你们的,千万防止有人偷听,如有发现就敲三下隔断的板壁。明白吧?” “明白。”丁家父子答应过后,各自离去。曹桑格转身看了一眼曹:“老四,跟我来的人在二号雅座。” 曹桑格引着曹走进二号雅座,屋里坐着一个下级武官,一见曹赶紧站起来请安:“给曹老爷请安。”曹一把抱住:“不敢当!不敢当!” 曹桑格过来代为引荐:“这位是两江总督衙门专给范大人跑密折的顾把总。还得回总督衙门哪,就让我给拉来啦。这是舍弟,江宁织造曹。”因为曹的职务品级与把总较为悬殊,何况曹又有钦差的头衔,能和两江总督平起平坐,所以顾把总仍要给曹请安见礼,却被曹桑格拦住。曹恭手让座:“一路辛苦,快入座,吃杯水酒,权当洗尘,改日定在舍间为阁下接风。” “岂敢!岂敢!曹大人太多礼啦。” 三人入座,曹、桑格举杯敬酒:“请!请!” 一号雅座里是丁少臣,十五六岁,高鼻梁儿,浓眉大眼的挺有个相儿,可惜是个五短身材,显着矮了点儿。这小子进了雅座,先抄起酒壶来嘴对嘴儿,喝了一大口黄酒。然后拧下一只鸡大腿儿咬了一口,这一号雅座自然在尽头上,向南向西都是窗户,窗下是大街。少臣把朝西的窗户开了条缝儿朝下看了看,又把朝南的窗户也开了条缝儿,再朝下看了看,车马行人井然有序,一切都很正常,并没瞧见什么行迹可疑的人和事。但是他仍然不放心,走到桌边拿起酒壶来刚要再喝一口,他却把手停住,自己告诫自己:“酒能误事,不能再喝了。还是吃鸡大腿吧,把这只鸡全吃了也没事儿。”丁少臣放下酒壶,又拧下一只鸡大腿儿,边吃着边巡视窗外的街道。 他父亲丁汉臣比他老练多了,桌上的酒菜连看都没看一眼,进到三号雅座直奔四号的板壁,听了听没有动静,是个空间。他还不放心,从身上带着的荷包里掏出来一把小镊子。在板壁木质疏松的地方钻了一个小洞,眇一目从小洞窥测四号雅座,果然空无一人。老丁放下点儿心,又打开窗缝向下看了看,没什么动静。他这才走到门口,隔着布帘向外窥视,以观动静。 这时二号雅座里已然酒过三巡了。曹见三哥还不提京里的消息,心里有点儿沉不住气了。他用试探的口吻问了一句:“顾把总,京里的情形到底怎么样?” 曹桑格听到谈话进入正题,立时从靴掖儿里取出来一张一百两银子的银票,双手递给顾把总:“这点儿小意思……不成敬意……” “不不不!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顾把总跟曹桑格两个人推让了有一阵子,终于顾把总还是把银票收下了。他把银票放进靴掖儿之后,一边解着上衣的纽扣一边说:“咱先不说别的,我给二位看几道宫门钞,二位就明白了。”顾把总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内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一个油纸包儿,油纸裹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打开之后从里边拿出来几张纸,他从其中取出一张递给曹:“曹大人您先瞧这张。”曹接过来与三哥共同展视,只见上面写着:“上谕:谕内阁:命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克多总理事务。” “这是谁的上谕?”曹发问时脑子里似乎已然变得一片空白。 “自然是新君啊。”顾把总把声音压得很低。 曹桑格这时感到有些歉疚地说:“刚才忘了告诉你啦,雍亲王已然即位啦!” “啊!”曹慢慢地坐下来,神态木讷心情沉重。他自言自语地说:“其实,我也想到啦……但是……” 顾把总等了一会儿,是为了缓和一下这样的气氛。他又递给曹桑格一张纸:“这是第二道宫门钞。”曹桑格接过来,坐在曹身边,小声地念给曹听:“谕总理事务大臣:朕苫块之次,中心纠瞀,所有启奏诸事,除朕藩邸事件外,余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谕旨,必经由四大臣传出,并令记档。至皇考时所有未完事件,何者可缓,何者应行速结,朕未深悉。着大臣等将应行速结等事,会同查明具奏。”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9) 曹点了点头,顾把总递过第三道宫门钞,曹桑格接过来继续念:“上谕:封贝勒胤禩为廉亲王、十三阿哥胤祥为怡亲王、胤祹为履郡王、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 曹跟三哥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曹颇有几分欣慰地说了一句:“八爷封了亲王啦,好,好。” 顾把总把最后一张纸在手里掂了掂,满脸严肃地说:“这一道就不是宫门钞了,不是通发的上谕,是朱谕的抄件,而且对府上关系不小。” “!”曹一惊,站起来双手接过抄件,他很想知道内容,但是又怕知道,只好仍然顺手递给三哥。桑格接过抄件,轻声地读道:“朱谕:谕总理事务四大臣等: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胤祯,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着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将印敕暂交平郡王纳尔苏。 军前事务,甚属紧要。着公延信驰驿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并行文总署年羹尧,俱同延信总西安管理总督事务,及时具奏。” “十四阿哥跟平郡王的军权一解,其安危自然……”曹桑格正想阻止曹说下去,这个时候正好堂倌来上菜,一个堂倌端着一盘油炸过的滚烫的锅巴放在桌上,另外一个堂倌端着炒勺,里面是烩好的什锦鱿鱼,往锅巴上一浇,就听见“吱啦”一声,那菜的香气扑面而来,引人食欲。 曹桑格举杯敬客:“来来来,干了这杯,吃锅巴,鱿鱼锅巴。” 顾把总吃了两块锅巴,把三道宫门钞和那道朱谕仍然收好,站起来恭恭手:“多谢曹大人跟三爷赏酒,事不宜迟,我得去参见两江总督范大人啦。” “还有菜呀。”曹也并非诚意留客。 “不不不,回去晚了不妥当。二位也千万不要送,六朝居人多眼杂。下官告辞啦。”顾把总言罢一安到地,起身离去。 “多谢!多谢!”曹和桑格恭手为礼,与之拜别。 客人走了,曹仍旧坐下,长出了一口气:“唉——” “你先别着急,四阿哥初登大宝,给康熙老佛爷发丧,还有众多国家大事,够他忙一阵子的,江南三处织造的事儿,他且顾不上来,咱们正好借此机会把自己的首尾弄清爽……”曹桑格一言未尽,让曹摆了摆手给挡住了:“亏欠国帑几十万两银子,怎么把首尾弄清爽?这是仨瓜两枣儿的事儿吗?这其中的内情您比我还清楚……唉——凶多吉少啊!” “唉!可也是。”曹桑格端起门杯,喝了个底儿朝天。 曹跟三哥议定,这消息已准就不能再瞒着老太太了,可是白天不能回禀,人多嘴杂耳目甚重。只有等吃过晚饭之后才好。 这哥俩好不容易挨到初更时分,双双来到老太太住的内宅大厅。正好晚餐刚过,三太太、四太太正陪着老太太聊天儿,里间屋的圆桌上,曹霑指点着翠萍描红模子。 曹跟曹桑格无精打采的走了进来,先给老太太请安,三太太、四太太也都站起来在一旁侍立。曹霑过来给曹和三大爷请安。然后各自落座。 “老三,茧子收得怎么样了?” “啊!”老太太一句话,把曹桑格问了个蒙头转向,前几天三太太的谎言他哪里知道。所以一时回答不出。这回曹透着聪明,他马上插话说:“老太太咱先不谈茧子的事,我们哥俩有件大事回禀您老人家,但是您老人家得多镇静!” “什么事这么正经?”老太太并没有怎么以为然。 “圣祖仁皇帝驾崩啦!”桑格回答。 “什么时候?” “上个月十五日,甲午。” “何人嗣位?” “雍亲王,辛丑即位,明年改年号为雍正元年。” 老太太手一软,茶碗落地摔了个粉碎,同时高呼一声:“康熙老佛爷,您走的太早啦!”继而扑倒于地嚎啕大哭。 曹和桑格俱都跪在老夫人的两侧,极力相劝:“老太太您得节哀!”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10) “老太太您得保重福体啊!” 小曹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被吓坏了,他一头扑在祖母的怀里:“太太,太太,您别哭了,我怕!我害怕!” 宝贝孙子的呼叫让老太太停止了哭声,她把曹霑抱在怀里:“我的命根子,太太不哭了,你别怕,别怕。”说着用手抚摸着孙子的头顶,三太太、四太太趁此机会把老太太搀了起来。三太太边搀边说:“这地下太凉了,您快起来吧!” 老太太被扶坐在短榻上,她看了一眼老丁:“汉臣。” “嗻。”丁汉臣走上几步,请了个安。 “你去打开萱瑞堂,找几个人设好灵堂,我要连夜祭奠祭奠咱们家的大恩人……”老太太一言未尽,哀声又起。 萱瑞堂是这府里的正厅。平常日子门是锁着的,当然按规定的日子有专人进来洒扫除尘,七间两卷的正厅,就等于是十四间的面积,东西双耳房。垂花门内抄手游廊,东西配房各五间,南端皆配鹿顶。大厅一律是红木家具,不用螺钿镶嵌以示庄严。家具的尺码都比通常的大一些,中央的条案竟是一丈八尺,其余家具可想而知。据说这堂家具还是汉府的遗物,明朝的东西,抱柱上挂着雕工极细的紫檀对联,乃是圣祖所赐: 上联是:万重春树合, 下联配:十二碧云峰。 可是今夜的正厅已然变为灵堂模样,梁悬素幔,遍挂白幡,丈八的条案上五供已全,三斤的一对白蜡也被点燃,炉内一炷高香,燃烧中青烟袅袅。 三太太、四太太搀扶着老夫人,后跟曹、桑格和曹霑,人人身披白布,头裹麻巾,走进正厅,扑伏于地放声痛哭。老太太哭得很痛,别人也不能不跟着哭,可是哭过一会儿,三太太似有警觉,她左手拉了一把曹桑格,右手碰了一下四太太,向他(她)们摇摇手,示意不要再哭了。然后自己站起来,走到老太太跟前:“老太太,老太太,不能再哭啦!” “什么,不能?……”老夫人面有薄愠。 “老太太,消息虽然是准的,可滚单还没有到江宁,此时此刻除了两江总督范大人知道此事,全江宁谁也不知道。咱们家半夜三更的嚎啕大哭,倘若两江问下来,该以何言答对?倘若消息传出去……这可是一款大罪啊!再一说……” 老夫人摆摆手:“不要再说了,我明白了。多亏你这提醒。告诉老丁,传下话去,今夜举哀的事不准外传。” “是。”三太太转过身来:“老丁,听见老太太的吩咐了吗?” “嗻,我听见了,马上就办。”老丁刚要走,三太太又补了一句:“这灵堂也得连夜撤喽。” “嗻嗻。”老丁答应着退了出去。 “老太太,回去歇歇吧。”四太太过来相劝,想扶起老夫人。 老夫人摇摇头:“让我先喘口气儿……唉——也是我老糊涂了,大张旗鼓的。”她不自觉的抬起头来,看见了“萱瑞堂”三字匾额,顿时感慨万千,伸手把曹霑搂在怀里:“宝贝,你知道这块匾是谁写的吗?” “是康熙老佛爷的御笔。” “不错。那么是写给谁的呢?” “写给我老祖儿孙氏太夫人的。” “聪明的宝贝。你五岁那年,我给你说过一回,到如今也没忘,好好,是不能忘记啊!” 小曹霑频频地点头。 “我再问你,康熙老佛爷为什么要给你老祖儿赐字题匾呢?” “因为康熙老佛爷是吃我老祖儿的乳汁长大的,皇帝龙恩厚报才赐字题额,‘萱瑞堂’三字喻老祖儿为萱堂慈母。并有合欢忘忧之祝。” “好好,说得真好!”老太太爱抚备至,亲着曹霑的小手儿,面上一扫忧伤:“因为有这层关系,你玛发七岁进宫去给康熙老佛爷做侍读。宝贝,你懂什么叫侍读吗?” “就是陪着太子读书。” “对了,但则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侍读的,一般都是亲王、郡王的后代,次之是贝子、贝勒家的阿哥,再次之是大臣的儿子,权相明珠大人的长子纳兰性德也是侍读。可你玛发何许人也,无非是个包衣,下贱的奴才也做了皇帝的侍读。这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光彩啊!” 第二章滴漏声催秋雨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