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天-6

主 演:格利高里·派克  奥黛丽·赫本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故事、最佳服装设计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罗马是一个梦想中的城市、历史上的繁华古城、银幕上的浪漫情史的发生地,而许多人对罗马的视觉上的认识更源于一部著名的电影--《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是爱情文艺片的典范,片中毫无大制作大场面,情节也简单得很,但清纯的公主和年轻的记者之间的爱情感动了每一个人,那种单纯的爱时至今日仍被许多人留恋,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成功出演以及罗马的街头风景成为了世界经典。  此片播出后,奥黛丽·赫本所饰演的安妮公主风靡了整个欧洲,赫本也因此一举成名,并掀起时尚狂潮。很明显,她让这世上的女人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既是灰姑娘,又是公主;既是时尚的演绎者,又是乡下刚进城的贫家女;她既成熟又天真;既是男人眼中的可人儿,又是女人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化身。她成为时尚的典范和象征人物,她不仅提供了一种穿着的品味,更启发了女性对自我形象的扩展。人们开始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赫本从此以后的事业果然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罗马假日》是一部叫好叫座的经典之作。导演威廉·惠勒将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般配,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演绎得十分温馨悦目。  --著名影评人 唐 瑶  如果没有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也许不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也许不会有今日的经典地位。而23岁的赫本第一次主演电影就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可谓绝无仅有。时近50年,《罗马假日》仍是浪漫爱情电影之代表,至今无出其右。  --网友 阿 乌  这部浪漫爱情喜剧几十年来一直是电影观众和影评人必提的经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的老片都被处理成彩色,只有包括本片在内为数不多的几部黑白影片遭到禁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的艺术性都完美无缺,堪称黑白片时代的完美佳作。  --佚 名  《罗马假日》像一张朴素别致的小小圣诞卡,令我深深体味梦幻般的浪漫,又像可口可乐,甜蜜里带有一丝苦涩,你会希望天天喝到它。  --网友留言  大不列颠王室的安妮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将出访欧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传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安妮公主很想尽情地饱览一下她的优美风光,可侍从们以公主身份高贵、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为由拒绝了,并给她注射了镇静剂,公主假装睡着了,待侍从们出去后,她偷偷越窗溜了出来。然而没逛多久,医生给她注射的镇静剂就发生了效力,她在广场附近喷水池边的一条长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这时,美国新闻社的穷记者乔·布莱德里恰好经过这里,以为这是一个在狂欢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辆出租车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别沉,怎么也叫不醒,无奈,乔只好把她带回了自己的住所。  第二天,报纸上的特别公告使乔意识到他带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于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写一篇关于公主内幕的独家报道。公主醒后发现了陌生的乔,乔连忙解释,公主才安心了。她向乔借了一些钱,然后告别了他,又到罗马大街上闲逛了。  乔连忙给他的摄影师朋友欧文打电话,同时跟踪公主,在花园广场上佯装和她偶遇,便自告奋勇地要为公主做导游,骑着摩托车带着她游览罗马城,同时,欧文也驾驶着小汽车跟在他们后面,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而这一切,公主浑然不觉。  公主的失踪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国王秘密派出了许多便衣四处寻找公主的下落。乔带领公主来到水上舞厅参加舞会时被便衣警察发现了,他们请公主和他们回去,而公主坚决不肯,警察们要强行绑架她回去,乔和欧文同他们撕打起来,而任性调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开心。趁着混乱,乔带着公主逃之夭夭……  一天过去了,公主终于要回宫了,可此时她和乔发现彼此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坠入了情网。怎奈公主毕竟是公主,平民终究是平民,两人只能依依惜别。乔抛弃功成名就之良机,将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对望中,公主轻轻地对乔说了声再见……  体验《罗马假日》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神话源自于古老的传说,现代的童话则出自文明古城,短暂的造访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罗马假日》,一段永难忘怀的愉快经历,一段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  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罗马假日》中男女主角演绎的那段爱情故事让我感动,也使我充满了对罗马这个城市的兴趣。今年7月,我有幸踏上了罗马这块令我神往的土地。  罗马这座历史古城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按当时的古罗马城市规划,以威尼斯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构成了古罗马的城市建筑群。帝国大街两侧是古迹最集中的地方,大街以东是著名的罗马竞技场,它是为了纪念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数万名犹太俘虏于公元80年建造的。随着光阴的流逝,竞技场早已百孔千疮,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在竞技场旁边是君士坦丁凯旋门,上面雕刻着各种雕像和铭文,兴建凯旋门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古罗马对外作战的胜利。当将军得胜归来,罗马行政长官和长老院的议员在前面带队,后面有号手和锁着铁链的战俘,他们沿着圣道,直奔神殿。市民们站在圣道两侧高呼口号,对胜利者表示欢迎。离威尼斯广场不远的古罗马集会场是古罗马的政治活动场所,市民们常到这里来看古罗马政府公布的告示、听对犯人的审判,或者聚集在这里讨论和交换对时政的见解。  漫步在广场上--这里曾是电影《罗马假日》的一个场景,傍晚的霞光洒落在一级级的石阶上,仿佛又回到了影片中安妮公主在这里游玩的情景。如果你不介意,花2000意大利里拉向小贩买一个冰淇淋,悠闲地坐在石阶上,一边品尝一边欣赏着广场上的景色,体验一下安妮公主在这里与男主角相识相爱的爱情故事,你不觉得爱的无私、神圣、崇高和伟大吗?(浩 丁)  《罗马假日》中爱情停止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堪称永恒,电影《罗马假日》就是其中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以亿计不同种族、国籍和年龄的观众,被银幕上大不列颠公主安妮和美国记者乔·布莱德里的爱情深深打动--尽管他们的邂逅只持续了短短24小时。  爱情电影最大的悖论是:爱情没有模式,但爱情片却必须有套路。也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量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从一块银幕被复制到另一块银幕。然而《罗马假日》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全部要素,却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影片。他们的相逢喜而不俗,他们的离别哀而不伤,增之一分减之一毫都会过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威廉·惠勒属于那种不出世的天才,他用一种很有节制的笔触,令这段爱情逐渐走上高潮,然后就让它停留在最美的一个点上。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想拍摄《罗马假日》的续集,让两位主人公的后代来接续他们的情缘,但最终没有成功--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自那个点后,一切美丽都会不可阻挡地消逝。相爱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却永远相望而不能相见,这是"刻骨铭心"4个字的最好注解。  《罗马假日》是方形银幕时代的最后一场繁华,奥黛丽·赫本则是神殿中的最后一尊神像。从那个1953年爱情停止的地方开始,好莱坞由神话时期进入英雄时期,直到大约20年后,它又被现实主义的人间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从《罗马假日》大约再往前追溯另一个20年,1934年,正是开创了这个神话时期的《一夜风流》公映的那一年。对比这两部喜剧风格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基本剧情上有着惊人的巧合。都是富家女简装出逃,都是半途偶遇英俊的青年记者,都是爱情与身份选择两难--惟一的差别或许只有结局,《一夜风流》收于团圆而《罗马假日》止于哀怨。就在这一喜一悲之间,跨越了整整一个时代。  今天,好莱坞的主流不知又经历了几轮更替,《罗马假日》的繁华更已经是50年前的历史。21世纪的人们又能留下点什么东西让半个世纪后的人们去凭吊? (王 崴)  ☆《一夜风流》改编自杂志上的一篇爱情故事,描述富豪千金艾丽因迷恋一名飞行员但遭父亲反对愤而离家,搭长途巴士赴纽约途中遇上失业记者彼得,两人因争夺座位而结识。彼得发现报上登有艾丽父亲的悬赏启示,因此对她多方照顾,却不料这趟甘苦与共的旅程最终使两人坠入爱河……  全片格调简洁明快,单一的剧情铺陈却在两位男女主角鲜活、爽朗的表演下显得丰富有趣,同时它是奥斯卡史上第一部囊括了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主角及女主角5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此纪录保持了足足40年。  ☆由著名影星朱丽娅·罗伯茨和休·格兰特联袂主演的影片《诺丁山》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喜剧,"一个普通人与一个名人不可思议地相遇、相爱,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这是影片的切入点。朱丽娅·罗伯茨在片中饰演一位著名的明星,而休·格兰特只是一家旅游书店的老板,由于两人生活背景和环境的巨大差异,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别人都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之间还会发生感情纠葛,但就当他们偶遇在诺丁山附近之时,故事发生了……一切就如同影片的宣传语所说的那样--"缘分总是有些突然,爱情让人迫不及待"。             后窗            宾虚  宾虚  优美绝伦的战争巨片,奥斯卡史上令人瞩目的奇迹  经典史诗式的巨著,历史宫廷片的巅峰之作  极具时代张力,蕴涵着无可比拟的神圣与深沉的神秘力量  1959年出品  导 演:威廉·惠勒  主 演:查尔顿·赫斯顿  休·格里菲斯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对于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为影片中最具张力的一种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时"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乡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势",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来没有露出过面容,"那只手仿佛从天而降,从银幕之外伸进来,递给苦难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但这种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骄傲,一种信仰,一种坚毅而深沉的力量。  《宾虚》一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宾虚和玛瑟拉的斗争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前者代表着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罗马原有文化的维护者,后者的死亡说明守旧的东西总是要消失的。从深层意义上讲,《宾虚》还带有美国政治的冷战情结。  --纽约影评人协会  屈指算来,米高梅公司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算多,且大部分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夺得的,而《宾虚》则是个异数,它被提名12项,夺奖11项,堪称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高峰之作。其波澜壮阔的布景和宏大雄伟的战争场面确实取悦了观众,因而被视为名垂影史的力作。  --乔治·萨杜尔  《宾虚》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影片,因为我一直迷恋希伯莱文化,宾虚是个犹太王子,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入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另外,我震撼于片中表现的男性的美、男性的力量和男人之间不同于女性的友谊的方式,在这部史诗片中,音乐、画面、故事、演员……所有的细节都让我着迷。  --影评人 Maggie  故事发生在古代罗马军队入侵以色列国的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奎忒斯抵达以色列,其部下、军团司令官玛瑟拉凯旋回到故乡,得意非凡。他遇见了儿时的伙伴--改信基督教的犹太王子宾虚,玛瑟拉希望宾虚配合他治理此地,并要宾虚将那些犹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诉他,正义的宾虚严辞拒绝了,两人成了冤家。  宾虚偷偷地爱上了贩卖奴隶的商人的女儿埃丝特。一天,奎忒斯率领官吏巡市,宾虚的妹妹伊拉丝在自家的楼上观看欢迎队伍,无意中将屋顶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总督的头上。  于是玛瑟拉下令将宾虚一家当做谋反者统统抓起来,宾虚被流放,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被罚做苦役。  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热、口渴和疲劳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宾虚,遇到了一个与他同样年轻的、有着神奇的力量的年轻人,他不但救了宾虚的命,而且还给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宾虚被卖做奴隶,在兵舰上当了一名划桨的水手。一次,兵舰遭到了海盗船的袭击,在危难时刻宾虚救了舰队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并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杀。也许是宾虚特有的气质、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打动了阿列斯,他给了宾虚自由,并将他带到罗马,收为养子。  宾虚来到罗马的竞技场上,他英勇无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角斗士。后来他重返耶路撒冷时又和玛瑟拉相遇了,玛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竞争场面十分残酷,玛瑟拉不时地暗害宾虚,而宾虚却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坚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艺战胜了玛瑟拉,玛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马蹄和战车从他自己的身上碾过……  当宾虚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时,他赶去带走了母亲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动着仇恨,不久以后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丝特劝宾虚不要在仇恨中生活。宾虚在不经意间遇到了当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钉在十字架上,原来他就是耶酥!宾虚舀了一些水去给耶稣喝,他在耶稣的脸上读到的是"宽恕",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复仇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仇杀与痛苦,于是他放弃了"流血"的念头。  突然间天地黑暗、暴雨倾盆,耶稣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奇迹发生了--宾虚和他的母亲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阳光下终于团聚了,天主赐给了他们生命的永恒……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制片商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业意图一览无余。1959年的电影《宾虚》称得上是这股巨片热潮中的巅峰之作,它同时也宣告了这个巨片时代的结束。  从无声片时代起,《宾虚--基督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资拍摄、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宾虚》,场面壮丽,气势雄伟,其出色的对白、多彩的异国情调和赫斯顿的粗线条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共获得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由于获奖,《宾虚》的身价猛增,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放映。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也贴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广告海报,几百家在"倒闭危机"中苟延残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机。  《宾虚》空前的放映收入不仅成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骄傲,也使陷入财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时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调整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想方设法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大成果。例如在宣传中,他们还大力抬高在《宾虚》中大显神通的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和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价。  上一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电视这一大众消费品日益崛起的时期,由于电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曾几度显得不甚景气。1959年美国各公司拍摄的影片只有160部,后来,正是由于《宾虚》的出现才再一次唤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注意力,使电影界重新活跃起来。  导演威廉·惠勒在谈及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时说:该片的拍摄是一次对电视"防卫性的突击",相对于电视而言,充分显示了电影场面的宏大、人物的众多、镜头运动的强烈和画面的宽广等优势。  《宾虚》的成功似乎带有某种偶然因素,而好莱坞则从《宾虚》身上发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摄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可以赚到数额可观的钱,还可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集团蚕食鲸吞。  总之,在电影史上,《宾虚》的成功被看成一个奇迹,它不仅为它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并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影重获生机。  ☆《斯巴达克斯》是一部大制作的古罗马史诗式的电影,它叙述了古罗马的奴隶因不堪奴隶主的暴虐而奋起反抗,但最终被镇压的史实,是一部歌颂罗马奴隶斗士追求自由解放的影片。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高的价值体现。其中的细节堪称经典--奴隶主以死来威胁敢于反抗的奴隶斯巴达克斯,他狞笑着问:"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的吗?"而斯巴达克斯的回答是:"有,人格的受侮比死亡更可怕!"  影片在雄伟壮丽的外观之外,亦有着细腻生动的对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戏剧的描写,因而呈现出远胜同类作品的悲壮气氛和深度内涵。  ☆《决战猩球》改编自1986年的科幻冒险片《浩劫余生》。故事发生在2029年,它的起始点设置在一个由猩猩统治的混乱国度,人类在这里沦为次等公民,只能做猩猩的奴隶。为了自由,人类同猩猩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决战猩球》颠覆了以人类为主体的思考模式,给了人们更深意义上的思索,被誉为是"2001年必看的十大影片之一"。             西区故事  西区故事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爱情悲剧  1961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怀斯  杰洛姆·罗宾斯  主 演:娜塔莉·伍德  罗斯·坦布林  理查德·贝默  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歌舞片配乐、佳艺术指导十项大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西区故事》原是由著名舞蹈家杰洛姆·罗宾斯设计的歌舞剧,经常作为百老汇的保留节目,久演不衰。1961年,电影导演怀斯与罗宾斯合作,运用电影手段,将它相当完美地再现在银幕上。  影片从摄影棚布景的圈子里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流氓阿飞的暴力活动情景。《西区故事》是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歌舞场面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罗宾斯设计的舞蹈动作奔放明快,充满活力,颇具纽约芭蕾舞剧团的风格,加上导演的处理富于跳跃感与社会气息、摄影机的移动自如,结果使影片大获成功。片中许多歌曲如《玛利亚》、《晚上再见》等都随着影片的热播而迅速流传开来。  当时好莱坞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对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来的人才比较推崇。《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这些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因此独占第34届奥斯卡10项大奖,其获奖项之多仅次于《宾虚》。  以动作为主导的中国武侠电影进入西方人的电影视野,首先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具大的商业潜力。其实,在动作设计上由于美国电影缺少像中国电影那样完整的根基--就像中国歌舞片缺少像美国百老汇那样坚实的舞台剧的根基一样--所以中国至今没有像《西区故事》那样脱胎于完美的舞台艺术的音乐歌舞片。  --著名影评人 贾磊磊  这是一部根据百老汇的闻名舞台剧改编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歌舞片。影片运用电影手段,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剧和现代芭蕾舞融为一体,摒弃了传统的舞台表演模式,让演员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随着摄影机的运动,银幕上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为美国的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影评人 王 纲  《西区故事》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华模仿,也没有大牌明星压阵,根据莎翁名剧改编的革新模式也并不新鲜,但它却能以充满动感的韵律而博得人们的好感,其处处体现的热情奔放的现代风格让人们陶醉,而街头舞蹈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也成为此后好莱坞歌舞片公认的模式。  --佚 名  这部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剧获得的巨大成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剧中多处直指美国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著名指挥家兼作曲家伯恩斯坦创作的音乐理性而感人,也是影片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  --佚 名  20世纪上半叶,西区是纽约的贫民窟集中地,那里鱼龙混杂,来自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汇集在一起,种族矛盾尖锐。在不断的争斗中,有两个流氓集团势力逐渐强大,一个叫"火箭帮",由当地的白人组成,它的头目是里弗;另一个叫"鲨鱼帮",由外来的波多黎各人组成,头头是贝尔纳多。两个帮派势不两立,经常挑衅争斗,酿成流血事件。本地区的警官克拉基曾多次在其中调和,才使他们之间的争斗没有升级。  一天夜里,西区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舞会,两个帮派之间也展开了一场独特的"竞赛"。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和妹妹玛利亚也参加了这场舞会,艾妮塔警告玛利亚不要接近"火箭帮"的人,可玛利亚并没有在意。  在众人的呼喊声中,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贝尔纳多的妹妹玛利亚相遇了。两人一见钟情,全身心地投入,就像在梦中似的一起跳着舞。贝尔纳多发现了他们,他暴跳如雷地扑过来,强行让手下带走了玛利亚。  回到了家的玛利亚还在回味着同托尼跳舞的情景,正当她收拾停当准备上床时,忽然听见有人在窗子下面呼唤她。她走近窗口,看到了托尼。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在月光下互诉衷肠。  可是,两个人的恋情公开后,"火箭帮"和"鲨鱼帮"的人都被惹恼了,他们相互警告、威胁着,警官克拉基努力从中斡旋,但都无济于事,他们约定展开决斗。  玛利亚听说这件事后,便偷偷地去找托尼,希望托尼能去阻止他们。托尼答应了。  晚上,"鲨鱼帮"和"火箭帮"在街头相遇了,两伙人正准备动手,托尼匆匆赶到,他试图阻止他们之间的斗殴,但贝尔纳多不但不理睬,还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见状便动了手,当里弗用刀逼住贝尔纳多时,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犹豫,贝尔纳多的刀先捅进了他的胸膛。托尼奔过去抱住了里弗,贝尔纳多又持刀向他刺来,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进了贝尔纳多的胸口。  玛利亚对哥哥的死十分伤心。贝尔纳多的女友艾妮塔用最污秽的话骂她,责备她,但她始终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从哪儿获悉玛利亚忧思而想轻生,便陷入了绝望。  贝尔纳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给他的好友奇诺。但奇诺看到玛利亚钟爱的竟是杀兄的仇敌,一时狂怒之下,身藏着手枪去找托尼算帐。玛利亚得知之后迅速赶到托尼处报信,但就在那一刹那间,奇诺的枪响了,无情的子弹夺去了托尼的生命。玛利亚悲痛欲绝……  评百老汇的名作《西区故事》  一部音乐剧的诞生是整个创作团队齐心协力创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制片人必须与作曲者、编剧和舞蹈编导不断沟通,以寻找大家共同的创意诉求。  良好的人员配备可以打造梦幻创作团队,这一点可能在百老汇名作《西区故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作品可以说集合了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最为出色的大师们,无论是编曲、剧诗创作还是编舞,都是当时最为显赫、最为有名的创作大师。让我们看一看《西区故事》豪华的创作阵容:配乐者伯恩斯坦是当时在百老汇乐坛闯荡20余年的领军人物;剧本作家亚瑟·劳伦斯在当时百老汇剧本改编界是最为著名的;制作人兼导演普林斯是当时刚崛起的导演大家,日后更是一手开创了百老汇的导演时代;舞蹈编导罗宾斯更不用多言,在当时的舞蹈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炙手可热;剧诗作家是年轻的桑德海姆,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百老汇历史上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但在这部作品中他向世人展现的是他同样出类拔萃的戏剧才华。除此之外,这部剧作的蓝本是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无疑成了剧作的"活广告",观众们在理解剧情方面几乎不会遇到任何困难,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西区故事》将取得极大的成功。  伯恩斯坦在剧中的音乐创作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专业技巧,他的音乐极富时代气息,充满活力的节奏和新颖别致的曲调完美地结合起来,生动地刻画了纽约西区街头帮派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粗俗率真的性格特征。剧中那首婉转动人的《玛利亚》已经成为百老汇的经典歌曲,而《晚上再见》则让你可以领略年轻人那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绪。可以说,伯恩斯坦的音乐为《西区故事》提供了一个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灵魂。  劳伦斯在剧本创作方面也毫不逊色,他成功地将戏剧主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实现和昭示。剧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美丽善良的玛利亚、热情正直的托尼、血气方刚的贝尔纳多……他们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该剧的悲剧结局也揭示了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人的悲惨境遇,以此来呼吁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年轻的桑德海姆尽管是第一次参与到这么大的创作团队中,但他没有显示出半点的生疏和胆怯,他的戏剧才华在他创作的剧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罗宾斯在舞蹈方面的贡献,这里就不用赘述了。《西区故事》正是罗宾斯最为得意的一部代表作,他创造性地引入芭蕾,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现代芭蕾和谐地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歌舞片的陈旧模式,为现代歌舞片闯出了一条新路。  普林斯作为该剧的导演和制作人之一,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剧作的排演和编导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整个团队中的大腕们很好地团结起来,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沟通,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最佳状态。  《西区故事》上演之后,该剧的深刻内涵和高超的编排技巧让观众们为之神魂颠倒,随之风靡百老汇,并最终成为经典剧目之一。可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该剧豪华的梦幻创作团队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只有齐心协力的梦幻团队,才能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音乐剧作品的问世。(黄定宇)  ☆由舞王金·凯利自导自演的《雨中曲》被公认为是电影史上的最佳歌舞片。本片虽然没有在奥斯卡角逐中赢得任何奖项,但并不影响它在影迷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金·凯瑞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一场戏更是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呈现出好莱坞电影在歌舞片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雨中曲》的原创音乐由纳斯可·哈勃·布朗和兰尼·海顿联合谱写,片中几首插曲如《摩西以为》、《让他们笑》以及《早晨》等配合舞蹈场面的演出都发挥了不俗的烘托之功,词曲与情景的水乳交融,气氛与技艺的相互辉映,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不朽之作。  ☆ 《红菱艳》的故事是从安徒生童话《红舞鞋》演变而来的,它被誉为是一部观赏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影片。影片描绘了一个年轻的芭蕾舞女演员和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爱情悲剧,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当爱情跟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到底应该怎样抉择?  ☆ 影片的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影片用特技手法避开舞台限制,让人感觉新鲜。影片还穿插了不少芭蕾舞剧片断,如《红舞鞋》、《吉赛尔》、《天鹅湖》等,充分体现了芭蕾浪漫而轻盈的美,令人陶醉。  《红菱艳》在英国上映后,得到了"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一个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压倒一切的是色彩"等赞誉。在美国,《红菱艳》被列为当年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并荣获奥斯卡最佳故事片提名。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  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  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1965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怀斯  主 演:朱莉·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  ·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影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国际巨星 成 龙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影评人 Waddle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永远带来欢乐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EDELWEISS》)。 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注:采用薛范译词)  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佚 名)  《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佚 名)  ☆ 古典与流行精妙融合的音乐影片《艾薇塔》讲述了阿根廷人心目中"伟大的女性"艾薇塔传奇的一生,包括她对阿根廷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 本片女主角由麦当娜主演,据说她为演好该角色,专门学习了3个月的声乐,她所付出的几倍于他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当麦当娜出现在总统府阳台上,高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时,4000多名群众演员和摄制人员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红磨坊》是澳大利亚的国际知名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一部融合了古典绚丽与美感的音乐歌舞片,被美国《娱乐周刊》列为"2001年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  导演鲁赫曼细腻地自当代的视角望出,看到了下层社会自成一格的绚丽与斑斓,以及无数个悲喜夹杂的动人故事,成就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场高格调的、令人陶醉的盛宴。☆2002年的音乐电影《芝加哥》是一部光彩夺目又载歌载舞的黑色幽默片,它以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浮华气氛和爵士乐为背景,讲述了两位能歌善舞的女主人公在同样因为涉嫌谋杀被关进大牢的时候,各自利用案情大做文章,一面争夺报纸头版头条,一面争夺她们那位英俊的代理律师的青睐。虽然影片的主题曲名为《他只在乎爱》,然而电影的真实主题其实根本与爱情无关,而是虚荣、欲望与嫉妒。  《芝加哥》的成功令行业内外都热衷于谈论音乐电影,据说就连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说自己想拍一部音乐电影,而在此之前,他从未对人谈及在音乐电影方面的想法。             教父  教父  反映一个家族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力图重生的轨迹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_  1972年出品  导 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 演:马龙·白兰度  艾尔·帕西诺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  ·第三十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五项大奖  ·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电影《教父》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好莱坞青年导演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黑帮片。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外来移民为生活所逼,铤而走险,靠走私、赌博、贩毒、谋杀而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依赖非法营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其势力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政府枢纽部门也有了他们的代理人。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便不满足于现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会,毫无恐惧地享受他们的财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十分悠久的经典类型--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它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取得了商业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带动的"马龙·白兰度热"像旋风一样几乎波及整个世界,而导演科波拉也从此奠定了他在好莱坞中的"教父"地位。  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  --美国《旧金山时报》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败。  --《纽约时报》  在《教父》里,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似乎已不存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单一的世界,科莱昂早已通过暴力建成庞大的家族,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匪帮也已从过去对商业组织的模仿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这里,自然与文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著名影评人 冯凯 国胜连  纽约的教父维托·唐·科莱昂通过与政府要人互相勾结,不择手段地扩展势力,成为科莱昂家族的首领、黑手党的头子。他与美国东部地区和纽约的其他几个大家族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科莱昂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桑尼性格凶猛,脾气暴躁,是他的主要助手;次子弗莱德胆小怕事,有些窝囊,不受重用;小儿子迈克尔刚从军队回来,长相斯文,遇事稳重;女儿康妮年轻貌美,性格温柔。  康妮同卡洛结婚了,但婚后不久即遭到卡洛的暴力,桑尼痛打了卡洛一顿,对方一直怀恨在心。贩毒黑帮头子索洛佐要同教父合作,但由于他最近已同塔塔格利亚家族有了联系,而塔塔格利亚家族又和巴士尼家族串通一气。为此教父拒绝了索洛佐的要求。  一天,教父在上街的时候被暗算,连中数枪。与此同时,他的军师汤姆也被索洛佐劫持,但索洛佐的目的是要他为自己跟桑尼讲和进行斡旋,之后就将他放了。这时一个手下匆匆从外面回来,轻声告诉索洛佐,教父并没有死。  教父的险遭不测使桑尼怒火中烧,他根本不理会汤姆的劝告,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并不让弟弟迈克尔参加,迈克尔只好决定先去探望父亲。在医院里,迈克尔发现警长麦克洛斯基已加入敌对的一伙,自己和父亲差点丧命,十分震怒。  桑尼派了上百个人去跟踪索洛佐,图谋暗杀。而索洛佐却托人捎信来,建议谈判,并要求迈克尔去。于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安排,迈克尔赴约了,在会谈中,他以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大胆干掉了索洛佐和麦克洛斯基,为家族报了仇。  教父基本伤愈出院,返家疗养,他得知迈克尔因杀了索洛佐和警长后已经躲藏起来的消息后很不以为然。由于卡洛的出卖,桑尼被暗害了,教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不愿追查下去,倾向于和谈,而各大家族虽然举行了会谈,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暗中的仇杀、倾轧、排挤并没有结束。  流浪在西西里的迈克尔被一位名叫阿波萝妮娅的女郎迷住了,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当他得知大哥桑尼被害后,复仇心切,决定马上回纽约。然而临行前,被收买的保镖法勃利齐奥在迈克尔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尔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尔回到了纽约,教父见他有雄心,有魄力,便让他继承了家业。不久,迈克尔找到了以前的女友凯,两人结婚成家,并生有一子。教父病故了,迈克尔一方面觉得失去了依靠,一方面又觉得从此可以自行其道了,于是开始执行多年的复仇计划。他先是除掉了几个其他家族的仇敌;为了给桑尼报仇,他亲手勒死了出卖桑尼的卡洛;接着又一枪结果了法勃利齐奥的性命,为前妻报了仇。  迈克尔终于满足了,他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小说《教父》  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教父》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它详尽地描述了美国纽约5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唐·科莱昂一家采用各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帮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的全过程。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帮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许多人在评论《教父》时都说:"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小说。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  《教父》这本小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由于这本小说的出版,黑手党在美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美国政府和人民在震惊之余开始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对黑手党的扫荡。黑手党再也不能像在西西里那样肆无忌惮,他们在FBI的穷追猛打之下,逐渐地分崩离析,步步瓦解。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教父》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至少它是一剂催化剂,调动了社会的关注情绪,使黑手党暴露于公众面前,加速了它在美国的衰灭。  ☆在《教父》获得成功后,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为主线,并在这条主线延续的同时,不断插入第一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作为影片的副线。影片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对两代教父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而这种有历史渊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写,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摄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义更为系统和深刻。  ☆影片《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的一部反映越南战争题材的精心力作。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之心》,体现了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深切反思。在影片中,科波拉巧妙地将古老的情节模式与现实主义的主题融合在一起,以旅程本身为情节,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这种战争题材与"歌剧式"手法的叠加使影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和荒诞感,它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也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马丁·斯科西斯的新作《纽约黑帮》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把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对美国社会底层场景的描述。它淡化了影片的故事性,而着力描述了1846年到1863年间发生在美洲新大陆上的移民纷争,力图向人们展现19世纪中期混沌无序和血腥的社会画卷。黑帮的火拼,儿子替父报仇等等都是背景,真正走在前台的是那些邋遢肮脏的人群、狡猾的女扒手、交易的政客、无耻的警察,甚至是那些骚乱后留下的焚埋了4天4夜的尸体……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美国诞生于街头"这个论点,这种不同寻常的铺排而成的历史画卷对每个影迷来说无疑是一次饕餮大餐。             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  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科幻影片,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  科技因素与精神力量并重,追寻自由和民主的胜利  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1977年出品  导 演:乔治·卢卡斯  主 演:哈里森·福特  马克·哈米尔  凯瑞·弗舍  ·第五十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作曲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在美国一百部科幻电影排名中列第三位  科幻片《星球大战》曾在全世界引起过极大的轰动,影片中现代尖端科技的运用对未来世界做了神奇的展示,片中的科技效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制作过程有不少至今仍是不解之谜。甚至有传言说,是外星人帮助导演卢卡斯完成了这部影片。这种说法虽然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影片的制作水准无疑是超前的,它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技术观念,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来评价这部影片是丝毫也不为过的。  《星球大战》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它的最突出之处并不在于特技的出神入化、情节的新奇热闹或故事的曲折离奇,而在于其对玄学或者说是宗教的透彻理解和表达。影片中对"力"的描述无疑是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的,在高科技的背后,导演却把精神力量推到了最高的位置,这是影片观念上的一大变革,或许也可以算是西方人对物质世界的发展所做的某种反思。  《星球大战》一向被全球影迷视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我们曾广邀读者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50部电影作品,结果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入围,其中第1集《星球大战》(《新的希望》及续集《帝国反击战》更包办了冠亚军宝座,可见人们对《星战》系列的认同和热爱。  --英国权威电影杂志《Empire》  《星球大战》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它给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想像。我要承认,我的许多部科幻片都是受了它的影响。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星球大战》是一部关于太空的神话史诗,充满了强烈的英雄冒险主义色彩,它满足了我们平凡人生中无法体验的视觉高潮,孕育着正义、和平、自由、飞翔这些梦想,包含着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穿越时空的虔诚守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卡斯是一个忠实于自己梦想的导演,他让电影成为一种世俗的信仰,一扇释放梦想的窗口。  --记者 连秋慧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  --著名影评人 于 瑞  银河系有一个古老的共和国,它的广袤无垠和悠久永恒远非时间和距离所能衡量。在参议院的英明治理和杰迪武士们的保卫下,共和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然而,野心勃勃的参议员巴尔拜廷窃取了政权,改制称帝,帝国的总督和其他官吏们又用阴谋欺诈的手段消灭了星系里的正义卫士--杰迪武土,着手在星系内被暴力慑服的星球中建立起恐怖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督们建立起了一个威力无比的终极武器基地--"死星",用来镇压反抗者。为了使人们免受暴政之苦,奥尔德兰行星的丽亚公主准备联系其他行星的人们共同起义,她窃取了死星的构造蓝图,准备送给反抗军做分析,以便找出死星的弱点,不料秘密泄露,公主在沙漠行星附近被帝国军俘虏了。  公主的机器人伙伴R2和C3P0来到了沙漠行星,在青年卢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杰迪族的老武士克诺比,向他求助。而卢克为了给被帝国军杀害的亲人报仇,也决心和克诺比一起行动。  卢克和克诺比一起搭乘梭罗船长的飞船来到了已被死星毁灭的奥尔德兰星球所在的星域,却被死星上的帝国军所俘虏。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卢克等人和死星上的黑勋爵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他们终于用巧计救出了丽亚公主,但克诺比却在与黑勋爵的光剑决斗中不幸牺牲了。卢克保护着丽亚公主来到了反抗军的基地,并参加了反抗军对死星的总攻击。在克诺比所教给他的"力"的帮助下,卢克终于击中了死星的弱点,摧毁了死星。反抗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好莱坞超级技匠:乔治·卢卡斯  远在1977年,远在现在的年轻影迷还处在幼儿时代的时候,在美国有一位电影人通过他的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相当绚烂、迷人的未来世界景象,也许他所描绘的未来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但这足以使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能使世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上,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位电影人对世界的贡献就无可限量--这就是乔治·卢卡斯和他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全球影迷的至爱,影片讲述了杰迪武士的后代帮助共和国成员之一的丽亚公主摆脱帝国总督的追击,帮助击溃杀人武器死星,并最终加入到反抗军行列的故事。撇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制作不谈,影评界对该片始终有两种评价。一方认为:该片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主题的陈旧,就像是古罗马时代的宫廷争斗片,卢克代表农民阶级,黑勋爵代表邪恶的国师或大主教,丽亚公主代表善良的宫廷贵族,克诺比代表帮助反抗力量的圆桌武士。于是整个故事就变成农夫小伙子在圆桌武士的帮助下击败邪恶的大主教,帮助善良贵族登上王位的故事。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杰迪武士并没有使用激光枪等有代表性的未来武器,而是使用光剑这种复古的武器。  而另一方的意见认为,《星球大战》向我们展示了在未来科技的高度发展中,人类社会的政治、人文以及发展等却并没有质的变化,贪婪、势利、恐惧、争权夺利等种种人性的弱点都依然存在。同时影片安排正义的化身杰迪武士依靠光剑和"力"来解决问题,表明了影片编导对高科技的不信任,主张人类的问题还是应该由人类自身来解决的观点。  卢卡斯写小说很有想像力,但他更高明的绝技是能够把自己的想像力变成真实的画面呈现给观众,正因为这样,他才成了好莱坞排行榜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从特技制作的技术上来看,乔治·卢卡斯是整个好莱坞的先锋,这也就是我们将他称为"超级技匠"的原因。除了《星球大战》系列影片和20多年前的《夺宝奇兵》外,乔治·卢卡斯并没有太多的作品流传于世,他埋头于他的特技世界而乐此不疲。而我们也愿意看到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这些著名导演背后始终有乔治·卢卡斯来做他们的坚强后盾。我想全球的影迷都希望如此。(佚 名)  ☆在美国网上影评人学会推选的历史上最经典的100部科幻电影中,已故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名列榜首。此片的电影剧本是由库布里克和小说家亚瑟·C·克拉克合作编写的,该片成功地表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恒的依赖和争斗,而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结合更让人赞叹不已。  ☆《夺宝奇兵》又名《印地安纳·琼斯》是一部出色的、名副其实的科幻历险片,影星哈里森·福特在其中塑造了琼斯博士这个充满智慧及冒险精神的考古学家的形象。故事讲述了印第安那·琼斯博士受雇于美国政府去追寻失落的圣约柜,据说柜中至今仍保存着传说中的"十诫",有着神奇的力量。与此同时,希特勒的机构也在追寻圣约柜的下落,于是在从尼泊尔到开罗的寻宝途中,琼斯博士和他的助手玛丽莲躲过了希特勒爪牙的一次又一次追击……  ☆《星球大战前传》的故事发生在《星球大战》三部曲之前。讲述的是银河帝国准备武力进攻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和平行星--那卜星,统治那卜星的14岁女王阿米达拉派出两位杰迪武士向外求援,他们终于在塔土印星发现一名拥有强大"原力"的小孩--阿纳金,年仅7岁的他怀有平衡宇宙"原力"的使命,于是他被训练成一名杰迪武士,参与了这场正义之战。             人证  人证  一幕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  一部探讨人性沦落的杰作  以反省历史来揭露世俗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1978年出品  导 演:佐藤纯弥  主 演:冈田茉莉子  乔治·肯尼迪  三船敏郎  ·一九七八年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  ·世界侦探推理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森村诚一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想像奇特,充满了社会责任感,最著名的作品是"证明三部曲"系列,即《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其中,《人性的证明》在10个月内再版30多次,半年中畅销300万册,被认为是日本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的一部精品。  1978年,《人性的证明》被拍成电影《人证》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世界各国,在我国上映时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片所讲述的女主人公八杉恭子与她的黑人儿子焦尼之间哀婉动人的故事让人感伤不已,儿子对母亲的眷恋与失去母爱的悲哀同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杀害了千里迢迢来寻找自己的儿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不同种族之间面对亲情的尴尬人性。影片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展示被社会扭曲的人性的同时也揭露了日本社会上层的黑暗与腐朽。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曾携着凄厉的气息飘过大江南北,催人泪下--"妈妈,就在那个夏天,我那草帽,不知怎么啦,跌进了深渊,你还记得吗?妈妈……"  在我的小说里,我所描绘的全是人间的戏剧。我认为一个作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以反省历史来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生存的意义。  --小说《人性的证明》的作者 森村诚一  《人证》可以说是日本旧电影向新电影发展的历程中的一条分界线,也正因为它是分界线,所以当时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太写实,有人说它违背了日本电影讲求含蓄的传统。现在过了很多年,这部影片在日本仍然受到欢迎,作为导演,我的心情也很复杂,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也应该有所变化。  --本片导演 佐藤纯弥  《人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一部推理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来的主题,它反映出了许多其他电影没有反映出来的东西,不但风格富有悬念,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入微,并且更深一步地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总之,这是一部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的好电影。  --日本著名评论家 小泉健一郎  善恶本是一念之差,在名誉与亲情的抉择中,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亲生儿子……这是人的魔性战胜了人性。影片展现了隐藏在人的内心中最黑暗的一面,它是那样丑恶,那样鲜血淋漓。而主题曲《草帽歌》更是凄婉动人,流露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哀怨,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网友 唐 离  在东京皇家饭店的高楼上,一年一度的服装设计奖展出大会正进入高潮。国会议员郡阳平的妻子、著名服装设计家八杉恭子参加了这次展出大会,也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时,有消息说饭店电梯里死了一名黑人青年,据电梯服务员讲,被害人死前嘴里直用英语喊着"麦秸草帽,麦秸草帽",在他的风衣里面还有一本《西条八十诗集》……黑人青年怎么会死在这里?杀人凶手是谁?警方紧张地展开了调查行动。  警犬从被害人的死亡地点一直嗅到了皇家饭店附近的清水谷公园,警察在草丛里发现一滩血迹和一顶草帽,说明这才是真正的罪犯作案地点。一对曾在公园里幽会的年轻人报告说,他们在公园里见过死者,而且在此之前,一个穿西装的女人也离开了公园,驾驶一辆白色皇冠轿车走了。  从海关很快查明,被害人叫焦尼·赫瓦德,是3天前从纽约来到日本的。他遗下的《西条八十诗集》和麦秸草帽,都是入境时从美国带进来的。  经过多方搜索,警方得知焦尼的父亲威尔歇·赫瓦德曾作为二战结束时的美国驻军,在日本横须贺居住过。正好同那顶麦秸草帽和那本诗集处在同一时期。而被害人临死时留下的"喀斯密"一句话,也正好在诗集的一首诗中被发现了,指的是一个叫"雾积"的地方。  于是警官栋居决定到雾积去,把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当地的人都说,中山种老奶奶最了解情况,但当栋居赶到中山种家时,已经有人抢先一步,把了解内情的这位老妇人谋杀了。栋居又调查了一些线索,得知当年在福岛县久之浜海滨,中山种是开小酒店专做外国驻军生意的,当时在店里同时做工的还有八杉恭子……  而正在此时,设计师八杉恭子的儿子居恭平因驾车撞死了人而逃到了纽约,警长栋居也追到了纽约,在纽约国际刑事警察希弗坦的配合下,他们也同时展开了对黑人青年焦尼案件的调查。他们根据线索找到了一个叫阿达姆斯的男人家里,他反映说在几个月前,自己在驾车时,路上突然蹿出一个黑人老头,他来不及刹车,就把他撞倒了,结果被敲去了6000美元。那人名叫威尔歇·赫瓦德,而钱是根据他的要求给了他的儿子--焦尼·赫瓦德。 于是警方推断焦尼的父亲是为了弄到一笔送儿子去日本的钱而去撞汽车的。可是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把儿子送到日本呢?  居恭平因开枪拒捕而被击毙了。栋居得到新线索,找到了焦尼的父亲。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威尔歇在任战后驻日美军士兵时同八杉恭子同居生下了儿子焦尼,美军撤出日本时他把儿子带走了。而八杉恭子不久嫁了个黑市小商人郡阳平,对他隐瞒了过去,生下了儿子居恭平。在美国的焦尼长大成人思念母亲,威尔歇于是通过撞车为儿子挣了一笔钱,让他来日本。而此时郡阳平成了一个有相当实力的资本家,八杉恭子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服装设计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家庭的名誉,八杉恭子亲手杀死了来找自己的黑人儿子焦尼,同时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她又杀害了知情的老妇人中山种。正当服装设计的颁奖礼即将结束时,栋居告诉了八杉恭子她的儿子居恭平被击毙的消息,两个儿子都死了,八杉恭子的精神崩溃了。  从授奖大会出来,八杉恭子驾车向雾积的山峦飞驰而去。她用尽力气把手中的草帽投向山谷,自己也纵身跳下了山崖。麦秸草帽在山谷里飘落、飘落,山谷里又响起了焦尼关于草帽的歌声……  悲伤的草帽  许多人对于电影《人证》的记忆似乎更多地源于那首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草帽歌》。《草帽歌》的歌词出自日本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原是一首儿童诗,诗中模仿孩子的口吻向妈妈倾诉着一种孩子式的失落感和忧伤情绪。西条八十的《草帽歌》开头是这样的:  妈妈,我的那顶草帽怎么样了?/在那夏日从碓冰去雾积的路上,/落在溪谷里的那顶草帽!/妈妈,我爱那草帽!/可是,一阵清风将它吹走,/那时节,我是多么懊恼!  影片的主题曲《草帽歌》是一首地道的黑人歌曲,有趣的是原唱者乔治与他扮演的剧中人焦尼的身世极为相似,也是美国黑人与亚裔的后代。歌曲以焦尼的口吻唱出,深沉、哀婉的歌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悲哀。  八杉恭子的扮演者冈田茉莉子在年近古稀时回顾这部影片说:"《人证》是我表演转型时期的一部作品,在这之前我没有塑造过心理如此矛盾复杂的母亲形象。虽然这部影片是一部推理片,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八杉恭子这个人物很真实,在她身上蕴涵了太多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东西。"在谈到《草帽歌》时,冈田茉莉子说这是她最喜爱的一首歌曲,每次听这首歌曲,她都忍不住会掉下眼泪。  文艺爱好者陈贤庆曾根据《草帽歌》的形式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对电影《人证》的感触,读来仍觉凄婉动人--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我千里迢迢来到你身边,/就为了这个?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人人都赞美母子之情,/这事怎么评说?  妈妈,你为什么杀我?/人世间虽有贵贱之分,/但就该惹来这灾祸?  妈妈,你杀了我,/你又怎能心安理得,/继续过你上流人的生活?  妈妈,你杀了我,/也杀了弟弟,杀了自己呀,/人性会证明你的罪过。  ☆根据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砂器》可看做《人证》的姊妹篇,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国铁蒲田停车场发现一具男尸,今西和吉村警士对案件展开了调查。蒲田站前小酒店的服务员提供线索说,曾有一男子与被害者在此饮酒,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推理,最后终于查出了真相。原来,被害人是岛根县的三木巡警,他的养子和贺本名本蒲秀夫,其父本蒲千代吉得了麻疯病就要死了,于是三木将他送到了医院,并将本蒲秀夫收为养子。后来本蒲秀夫改名为和贺英良,成了知名的作曲家,他怕暴露自己和麻疯病父亲的关系会毁掉名誉、前程,于是杀死了养父三木。  影片含有极深刻的人生意义,它将生活剖析为"生下来,活下去",即生活的价值在于质而不是量,要靠自己的奋斗,要活出生命的理想状态,让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都无愧于己,这在某种意义上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著名影片《追捕》是根据日本推理作家西村京太郎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检察官杜丘为人正直,却被诬告犯有强奸和抢劫罪,杜丘一面逃避警察追捕,一面独自侦察,途中巧遇牧场主女儿真由美,二人产生爱情。杜丘在真由美的帮助下突破各种险阻,终于查明诬告人横路的下落,并使事情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因杜丘对警方判定某国会议员自杀一案持保留态度,真凶、某制药公司经理长冈便买通横路诬告陷害杜丘,以除后患。案情终于大白,长冈被击毙。  影片在我国上映时曾引起过极大的反响,导演佐藤纯弥的执导风格再一次被肯定,而著名影星高仓健和中野良子饰演的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远山的呼唤》是日本著名女作家三浦绫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溢着悲悯情怀与宽恕的爱心的作品,小说后来被搬上了银幕。影片由著名演员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联袂出演,他们的倾情演出将一个逃犯和一个村妇的不寻常经历演绎得凄美动人。影片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曾经感动并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  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  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1982年出品  导 演:吴贻弓  主 演:沈 洁  郑振瑶  张 闵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本片导演 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影评人 凌 梦  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爸爸是大学教授,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  胡同还住着个卖唱的人家,卖唱的小姑娘妞儿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伙伴,妞儿是个弃儿,生性老实,受尽养父、养母虐待,有时还受外人的欺侮,英子总是替她不平。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发现,妞儿的耳朵后有一个痣,她想起秀贞曾说过女儿小桂子的耳后也有一颗这样的痣,原来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就在这个晚上,秀贞带着妞儿去寻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贞母女的那个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后,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课堂上,她跟着老师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离英子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在草丛里掩盖着什么。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这个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  英子有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父亲,他喜欢书和花、鸟,更喜爱英子和弟弟。在他身边经常聚拢着一些进步的学生,他们共同商讨着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把父亲埋在北京郊区山间的台湾义地里,他们要回台湾老家去了。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英子怅惘地望着宋妈,似乎她在北京所拥有的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城南旧事》中,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是得当的,英子(沈洁)的那双明亮、纯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们带入那个痛苦的年代。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其实影片只表达了两个字"离别"--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在影片最后的5分钟里没有一句对话,而且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也无所谓情节,然而却用色彩(大片的红叶)、用画面的节奏(一组快速的、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感的叠化技巧等等,充分地传达人物的情绪,构成一个情绪的高潮。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下,观众会自然地去总结全片给予他们的感受,因而也就达到了感受上的高潮。这个"高潮"并不是导演直接给予观众的,而是在观众心中自然形成的。清代文学家梁廷楠在《曲话》中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影片《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国美学传统中这一最高境界。(佚 名)  ☆"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这是电影《童年往事》的开场白。《童年往事》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一部自传电影,影片以侯孝贤从小生长的凤山眷区为背景,纪录了他从国小到当兵之前的点点滴滴。在这里,侯孝贤以他特有的纪实手法,透过固定镜头与画框的空间感,以及画面与旁白的交织,不但记录了他的成长,也同时记录了台湾当时某些角落里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历史真实上有多少不同的讨论,这部影片确实记录了过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与另一些人的成长,就像电影的英文片名一样《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电影《红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据女作家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而成,通过一个16岁女生安然的目光体味和展现着变革时代的社会和人生,意味深远。影片抨击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带有封建色彩的陈腐的世俗观念,揭示了发人深思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在变革时期,老一辈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年轻人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衣少女》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个少女的生活,那种青春懵懂的意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却又在朦胧之间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这种细腻的手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比较少见的。             莫扎特  莫扎特  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  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1984年出品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一个夏天
一个夏天-2
一个夏天-3
一个夏天-4
一个夏天-5
一个夏天-6
一个夏天-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一个夏天
一个夏天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