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智谋-5

【新说】  武则天真是够狠毒的了!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押上去做了赌本。  她的委恶于敌,根本就是栽赃陷害了。  不过,撇开道德判断而论,栽赃陷害也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手段,目的正是为了委恶于敌,从而彻底打垮敌人。而且,在真正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实在也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战胜对手就是你的唯一目标,胜者王侯败者寇,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可就太多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还不得不承认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等的谋略高手。当然,说是阴谋家也未尝不可,或者说更为准确。但还是那句话,不作道德判断,阴谋本身也就是谋略。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武则天本身所付出的代价也够大的了,一般的女人是绝对做不到的。正因为这样,她做了皇后,更做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个名正言顺的女皇。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把自己付出巨大代价的怨恨和怒气发泄在了迫使她付出这种代价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身上,以致做出了灭绝人性的报复,令人发指。  再来说到智谋,委恶于敌就是想方设法使敌人陷于“恶”的地位之中,然后加以名正言顺、得道多助的狠狠打击。在历史上,郑伯克段于鄢,贾南风废黜太子等都是用的这种手段,只不过没有做到武则天那么“绝”的地步罢了。  【典源】  委恶于敌,武则天扼死亲女:事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十六》。移花接木,献妹妹李园夯权【原典】  春中君黄歇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在楚顷襄王时开始做官,当过太子的老师,顷襄王去世,太子继位为楚考烈王,拜春申君为相国。  考烈王没有儿子,作为相国的春申君为此感到非常忧虑,到处找会生儿子的女子献给考烈王,但仍然没有儿子。  赵国有个人叫李园,非常工于心计,他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又怕楚王真的没有生育能力,自己的妹妹生不了儿子便得不了宠,那岂不是白送了吗?后来,他想到了一条移花接木的妙计。  李园先到楚国去见春申君,在春申君那里做了一个门客。过了一段时间,他请假回家探亲,故意晚了几天才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什么回来晚了,他说是齐王派使者到他家里说亲,要聘他的妹妹作妃子。自己因为接待齐国的使者,所以耽误了几天。春申君问他是否已下定聘礼,他回答说还没有。春申君问他可不可以把妹妹带来楚国一见,李园说当然可以。于是把妹妹带到春申君家里,春申君一见便喜欢上了,李园就干脆把妹妹献给他了。  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和妹妹商量,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她。  妹妹同意了。  这天,李园的妹妹对春申君说:  “楚王对你的信任超过了亲兄弟,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必然是兄弟继承王位。兄弟继承王位后必然重用他自己的人,你就会失去信任。何况,你做了二十多年的相国,平时难免有得罪楚王兄弟的地方,一旦他们中的哪一位继位,必然要报复你,你不是很危险吗?”  春申君感到她说得很在理,便问她可有什么好主意。李园的妹妹于是说:  “我现在已有了你的孩子,但是还没有人知道,如果你现在把我献给楚王,过一段时间,楚王知道我有了孩子,必然会宠爱我。如果上天保佑我生个儿子,今后就会继位做楚王,这样,你不是做了太上皇了吗?整个楚国都是你的了,还愁什么相位保不保得住呢?”  春申君沉思了好一会儿,一方面舍不得已有了自己孩子的爱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信服她的见识,最后终于同意了。  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考烈王后来果然生下一个儿子。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妹妹被立为王后,李园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王舅,权力日益膨胀。  李园担心春申君泄露秘密,于是收养刺客想除掉春申君。  春申君任相国二十五年这一年,考烈王病重,门容朱英劝春申君说,李园这个人靠不住,私下收养了很多刺客,一旦楚王去世,李园作为王舅必然争权,很可能要对春申君不利。朱英并自告奋勇让春申君提前任用他做宫中的卫士长,到时候如李园有变,他好助春申君一臂之力。春申君认为朱英多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朱英于是离楚国而去。  十七天后,考烈王去世,李园以王舅的身分先入宫中,把刺客埋伏在宫门两边,当春申君入宫时,刺客一拥而上杀了他,把他的头甩出宫门外,并灭了春申君的三族。  李园妹妹所生的儿子,继位为楚幽王,李园终于得以独揽大权。  【新说】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去,使之开花结果。这便是移花接木。  引申为计谋,移花接木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手段,但使用这种手段的人却不是绝无仅有。著名的如吕不韦送已有身孕的爱姬给子楚而生下秦始皇。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吕不韦与李园施行移花接木之计,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只不过,吕不韦原本是着眼于奇货可居,移花接木是无意插柳柳成荫。而李园则是专心致力于移花接木,有心栽花花便发。  所以,要说起来,移花接木的高手还是李园。只不过因为秦始皇的关系,吕不韦的名声更大些罢了。  当然,作为计谋,移花接木也不仅限于暗送贵子这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只要是采取转嫁过渡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可以叫做移花接木。  报载,某官员受贿若干万元,在东窗事发的关键时刻,他让某公司向原行贿单位出借据一张,自己把款转到该公司帐上,这就顺利地完成了移花接木,自己安然逍遥于法外了。  正所谓:  “断鹤续凫,矫作者妄;移花接木,创始者奇。”(《聊斋志异·陆判》)  你不得不承认其巧妙啊!  【典源】  移权接木:语出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二)》:“接果移花看补篱,腰镰手斧不妨持。”宋·叶适《月波楼》:“此村风景淳且鲁,接树移花今复古”。另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献妹妹李园夺权:事见《战国策·楚策四》、《史记·春申君列传》。左右开弓,司马伦篡守皇位【原典】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由他的二儿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是一个有名的“傻皇帝”,昏庸无能。他之所以当上皇帝全靠妃子贾南风的阴谋。他当上皇帝后,贾南风成了皇后。贾皇后生性酷虐好妒,又有政治野心。先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密谋杀死了辅政的太傅杨骏,假托惠帝的诏令,废杨太后为庶人。又命司马玮杀死了新上任辅政的太宰司马亮和太保卫■,然后反过来加给司马玮以擅杀司马亮和卫■的罪名,予以谋杀。除掉了这些人后,贾皇后在朝廷中广置自己的党羽,独揽大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逐渐长大,太子不是贾皇后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贾皇后的专横跋扈表现出不满。贾皇后于是设法把太子废为平民,又杀死了太子的母亲谢氏。  贾皇后废太子,杀太子母亲的行为激起了不少大臣的公愤,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等人密谋废贾皇后而恢复太子的地位。当时,掌握兵权的是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司马伦虽然也是贾皇后的党羽,但司马雅等人认为他性贪,可以利用,于是便去做司马伦亲信孙秀的工作,让孙秀去劝说司马伦反贾皇后,迎太子回宫。孙秀向司马伦转达了司马雅等人的意思,司马伦同意了,司马雅等人于是加紧了废黜贾皇后的准备工作。  就在事变将起的时候,孙秀对司马伦说:  “太子是个聪明而刚猛的人,如果得以回宫,必然不会受制于人,大人素来受贾皇后信任重用,这是谁都知道的。现在如果反贾皇后而助太子回宫,虽然会立下大功,但最多不过是立功赎罪罢了,不可能得到太子的信任和重用,弄不好,还可能连罪都免不掉哩!”  司马伦一听慌了,连忙问孙秀怎么办。孙秀说:  “大人不如先让贾皇后知道司马雅等人迎太子回宫的计谋,贾皇后必然会抢先害死太子,那时,大人再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反贾皇后,这样左右开弓,既利用贾皇后除掉了太子,又名正言顺地废了贾皇后。那时候,大人可就不是免罪的问题了,还可以另有所图啊!”  一席话说得司马伦笑逐颜开,连称妙计,马上决定依计而行。  于是,孙秀派人将司马雅等人废贾皇后立太子的计划密告贾皇后,并劝贾皇后先下手为强。贾皇后果然假传惠帝圣旨毒死了太子,司马伦一看时机已到,便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逼进皇宫,废贾皇后为庶人,杀死了贾皇后一应亲信党羽,又逼迫惠帝下诏任命自己为大都督和相国,集文武大权于一身,就像当年他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控制曹魏政权一样,惠帝成了傀儡皇帝。第二年,司马伦干脆逼惠帝让位于他,自己坐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建始”。  【新说】  左右开弓本指左手和右手都能同时拉弓射箭,后来也指两手交替做同一动作(如打自己或别人的耳光)或同时做两项工作。  借来代指一种计谋,左右开弓指居于两敌相争的中间,两面利用而又两面打击。它与一箭双雕有相同的功效,但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发一枝箭射中两只雕,一举两得,而是打了左面打右面,各个击破,当然,两面都有成效,所以仍然是“两得”。  以司马伦用孙秀的计谋来看,左面利用皇后害死了太子,右面又用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废黜了皇后,左右都有所得,自己居于中间获利,竟然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不止“两得”,而是“三得”了罢——  这左右开弓可真是了得啊!  其实,贾皇后自己也是左右开弓的高手。她左面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和卫■,右面又以擅杀司马亮和卫■的罪名除掉了司马玮,这不是左右开弓又是什么呢?  想不到,请君入瓮,高手自己落入了彀中辽不自知哩!  好生令人叹息。  智谋之道,胜算无穷,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赢家。  【典源】  左右开弓:语出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司马伦篡夺皇位:事见《晋书·赵王伦传》、《晋书·惠贾皇后传》。美人诱惑,献貂蝉王允除奸【原典】  东汉末年,董卓废灵帝立献帝,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又收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故。因此,满朝文武官员虽然恨董卓奸贼,但又拿他无可奈何,只有敢怒而不敢司徒王允为此十分烦恼,为汉朝江山忧心如焚。  这天晚上,王允正在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长吁短叹。他循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伎貂蝉。貂蝉从小就被王允选入家中,虽是歌伎,但因她聪明伶俐,相貌与歌舞伎艺都非常出色,所以被王允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王允见是貂蝉,便问她为什么在这里长吁短叹。貂蝉回答说:  “贱妾从小蒙大人抚养,又为我训练歌舞,以礼相待,真是恩重如山,近来见大人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知道大人为国家大事操心,又不敢乱问。  刚才见大人行坐不安,不禁叹息起来,没想到惊动了大人。如果大人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着貂蝉的话,看着她楚楚动人的姿态,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他把貂蝉请入自己的房间,突然叩头便拜,惊得貂蝉也连忙下跪叩头,不知如何是好。  王允说:  “想不到汉家江山的命运在你手中了。眼下董卓将要篡夺皇位,满朝文武官员都把他无可奈何,董卓有一义子名叫吕布,勇猛无敌,但我见他们二人都是好色之徒。刚才我想到一条计策,想把你先许配给吕布,再暗中献给董卓、利用你在他们二人之间挑起仇恨,让吕布去杀死董卓,以此来为国除奸,但不知你是否愿意?”  貂蝉态度坚定,发誓协助王允除掉董卓。  过了几天,王允托人送给吕布厚礼、吕布登门拜谢。席间,王允故意让貂蝉出来给吕布斟酒,让吕布看得目瞪口呆,一见钟情。然后王允把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大喜,再三拜谢而归。  又过了几天,王允以司徒的身分请董卓到家饮酒,董卓正是用人之际,欣然前往。酒后,王允又请美女献歌献舞,待貂蝉出场时,董卓大惊,深为貂蝉的美所征服。王允乘机把貂蝉献给董卓,并于当晚就送到董卓府中。  吕布知道后大怒,王允解释说,是董卓要求把貂蝉带入府中,选择良辰吉日为吕布成亲,吕布这才息怒。一心等待董卓为自己成亲,没想到过了几天竟发现董卓已占有了貂蝉。吕布怒不可遏,貂蝉乘董卓不在时勾引吕布,说是董卓强占了自己。恰好董卓撞见吕布和貂蝉在一起,以为二人私通,貂蝉又哭诉说是吕布调戏侮辱自己。这样,终于挑起义父义子反目成仇,董卓把貂蝉带到■坞的别墅里去了。王允乘机设计,假传圣旨叫董卓回朝接替皇位,当董卓洋洋得意地入朝时,被吕布从旁一戟刺死。  【新说】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于戈不用兵。  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用十万大军办不到的事,满朝文武官员无可奈何的事,竟因一美人而办到了。  在各种计谋中,美人计无疑是最具诱惑力也最富戏剧性的了。有人专以中国历史上的美人计成书,居然皇皇四十万言,蔚为大观。  以美人计的用法而说,有利用美人魅惑他人使之淫乐而意志衰退的。“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就是《六韬·文伐》所说的:“进美女,淫生以惑之。”肉弹敌过炮弹。有利用美女去讨得某人的欢心而达到用计者的目的如父凭女贵,兄因妹贵,甚至夫赖妻贵(当然免不了要戴上一顶绿帽子)的。“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今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枕头胜过枪头。也有美女自己发挥姿色以达到某种目的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颦笑赛过利刀。  三种之中,以第一种最为典型。而像王允那样,将一个美女同时送给二人,实际上是把美人计与离间计、连环计套起来使用,又更是出神入化,战则必胜的了。  美人计的成功率固然很高,但毕竟要以美人作为代价,对于怜香惜玉的人来说,是万万舍不得的。所以,“三十六计”将其归为“败战计”一类,与空城计、苦肉计一样,是敌强我弱,不得已而为之的计谋。何况,并非人人都可以用得出神入化,也就是说,美人计也并非笃定百战百胜。像周公瑾那样,“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是个冤大头。尤其是那些想以自己的姿色讨生活的美人,弄不好就会让人自占了便宜。  因此,计要用,美却不可以浪掷啊!  【典源】  美人诱惑:通常说“美人计”。“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另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  献貂蝉王允除奸: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回、第九回。兵韬·兵略“韬略”一词由古代兵书《六韬》、《三略》而来,因此,指的是有关军事斗争的智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夺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人类的智慧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兵贵神速,曹操精兵击蹋顿【原典】  三国时,郭嘉投奔曹操帐下,担任谋士。在他的帮助下,曹操的霸业蒸蒸日上。  曹操东征吕布,三战三胜,迫使吕布退到城内坚守。当时曹操的士兵连连征战,疲惫不堪,曹操打算就此班师回营。但是郭嘉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力劝曹操对吕布发起急攻。结果此举将吕布生擒。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胜袁绍,袁绍随后病死。袁绍的幼子袁尚乘此机会自立为冀州牧,他哥哥袁谭对此心怀不满。郭嘉随曹操讨伐袁氏兄弟,连续作战,屡屡获胜。  一次袁氏兄弟战败逃跑,曹军将领想乘胜追击,郭嘉却说:“袁绍很喜欢这两个儿子,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现在他俩肯定会发生内讧,不久就会崩溃。现在我军急攻,他俩会相互支持;如果缓攻,他们之间会争权夺利。  不如让他们斗出事来再去进攻,就可以一举平定。”  果然,袁氏兄弟不久就发生争斗,袁谭最后被杀,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投奔了北方的蹋顿单于。蹋顿决心支持袁氏兄弟,经常派兵南侵。  几年后,曹操决定亲自领兵讨伐北方,消除北方边患。由于曹军的人马辎重太多,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  郭嘉见此心中焦急,对曹操说:“用兵以行动神速为可贵。眼下我们进军千里袭击敌人,辎重太多,难以取胜。再说敌军听到风声后,必然会有所防备。我们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前进,昼夜兼程,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亲自率领数千精兵,轻装秘密北上。部队翻山越岭,直奔蹋顿单于所在的柳城。在离柳城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几万名骑兵遭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曹操没有慌乱。他登高■望,见敌军队形不整,命令先锋张辽带兵猛冲。曹军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拼杀。蹋顿的军队大败,蹋顿单于和众多将领死在乱军之中。  【新说】  兵贵神速,在对方毫无准备、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使之一败涂地。因此,这一谋略撞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首先要求对敌方有充分的了解。运用这一谋略的情况,往往是敌手比较强大,占有数量和力量上的优势,或占有地理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单纯硬拼只会吃亏。无论敌手多么强大,都有弱点,都有疏恩的时候。事实上,越是强大,自恃优越,就越容易疏忽麻痹,因此,行动前掌握敌手心理,抓住其弱点,找准攻击要害,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行动前切不能打草惊蛇,否则结果会如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甚至可以制造假象,施放烟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样就为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迅速行动中集中精锐力量,以气势、准确和力度取胜。拖泥带水,犹豫不决,面面俱到,是最大的忌讳。  决策者和行动者的决心,意志尤为重要。至少应作好成败在此一举、“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思想准备。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  【典源】  兵贵神速:语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曹操精兵击蹋顿:事见《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不厌诈,晋文公计胜楚军【原典】  春秋时,晋国和楚国将进行城濮之战。当时晋军力量不如楚军强大,晋文公重耳担心难以取胜,便问他的舅父狐偃说:“我军即将同楚军开战了,敌众我寡,您看怎样才能取胜呢?”  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喜欢礼物的国君,收受礼物再多也不嫌华美;喜好打仗的国君,打仗再多也不厌诡诈’。就请用诡诈的办法打楚国吧。”  晋文公把这个看法告诉了大臣雍季,征求他的意见。雍季劝谏说:“放干了池塘里的水捉鱼,哪里会捉不到?但是第二年池塘里就没有鱼可捉了。  烧光了丛林中的草木打猎,怎么会打不列猎物呢?但是第二年这里就没有猎物可打了。用诡诈的计策也是如此。现在偶尔用一次会取得成功,但下次再用就不灵了。因此,这不是长远之计。”  晋文公经过考虑,决定采纳狐偃的意见。  战斗开始后,晋文公命令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军的右路陈国和蔡国军队发起攻击。晋军的突然袭击使战斗力不强的陈、蔡军队立刻土崩瓦解,蔡国公子在战斗中被杀。同时,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扯起两面大旗,装着撤退,中军却潜伏下来。下军主将栾枝让士兵们砍下树枝,绑在战车后面拖来拖去,扬起漫天尘土,伪装晋军主力溃逃。  楚军元帅子玉和左军主将子西不知道自己的右路已被晋军击溃,信以为晋军由于畏惧而逃跑,还以为狐毛率领的是晋军主力,便下令追击狐毛。子西立功心切,枪先追赶,形成孤军深入,两翼空虚。  晋军见楚军中计,主帅先轸、副帅■漆指浑精兵拦腰冲击,狐毛也率兵杀回马枪,前后夹击,歼灭了大批楚军。子玉见楚军大部分被消灭,立即下令收兵撤退。  晋军在城濮之战获得了重大胜利,歼灭了大批楚军,缴获战车百辆,俘虏楚军上千人。晋军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带着战利品班师回国。  【新说】  兵不厌诈,其实说的是在前提既定的情况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  就打仗而言,前提无疑是要取得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包括伪装和欺骗的手段。换句话说,为了达到取胜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把这个道理再往前推一步,似乎可以说,只要目的正确,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用一切手段。这当中包含着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狐偃的看法和雍季的看法之间的区别,在于狐偃抱着清醒的实用主义的态度,而雍季却抱着糊涂的理想主义态度。不能说雍季的看法没有道理,但放长线钓大鱼的办法丝毫无助于解决眼下面临战胜楚军这一极其现实的问题。因此,从现实出发,面对现实选择手段,便是这一谋略的要义所在。因为,现实常常是难以超越的;幻想代替不了现实。  “诈”即伪装,欺骗。这一点最容易受到道德家们的指责。他们往往撇开现实情况,撇开目的将手段孤立出来,然后空泛抽象地批评欺骗不道德、不符合人们行为的准则。然而,这种指责,如果不是迂腐,就是别有用心。  因为,很明显的是,兵不厌诈是将目的与手段联合起来说的。在这里,手段为目的服务,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才应该是行为的最高准则,因而也是最符合道德的。  “诈”,可以使对手防不胜防,造成种种假象,使对手迷惑昏乱,从而乱中取胜。“诈”的手段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全看你怎么在具体情景中加以运用了。基本的原则应是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人的智慧便在手段的运用中显现出来。  但愿我们在面临和处理各种难题时,做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切不要做愚蠢的理想家或伪善的道德家。  【典源】  兵不厌诈:语出《北齐书·司马子如传》:“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晋文公计胜楚军:事见《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兵不血刃,陶侃不战平叛乱【原典】  陶侃是东晋著名将领。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坎坷境遇的磨练,使他成人后具备了非凡的才能,但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仅仅在县城里当了个小官,后来经过一位名士推荐,陶侃被召到郡里任职,并被推举为孝廉。从此,他的名声逐渐增大。  陶侃四十六岁时被荆州刺史刘弘起用,当上了江夏太守,接着受命去迎战叛乱将领陈恢。这时有人怀疑陶侃的忠诚,背地里对刘弘说,弛恢的哥哥陈敏是叛将头领,与陶侃是同乡,假如陶侃倒向陈敏一边,荆州便危在旦夕。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陶侃那里。为了表明自己对刘弘的忠诚,陶侃叫儿子和侄子去见刘弘,作为人质留在荆州。刘弘被陶侃的忠诚感动,不仅让陶侃的儿子和侄子回家去,而且还给陶侃加了官,表示完全信任他。  陶侃消除了后顾之忧,全力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获全胜,威名大振。  当时有个屯骑校尉郭默,骁勇善战,曾与后赵的创建者石勒等人打过仗,石勒等人十分惧怕他。郭默恃才自负,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为了发泄私愤,杀了平南将军刘胤,并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宰相王导知道这件事后,生怕朝廷无法惩治郭默,不仅不向他问罪,反而为他加官晋爵。  然而,陶侃对此事愤然不平,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同时写信力劝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消除隐患。陶侃斩钉截铁地说:“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要是他杀了宰相,就让他当宰相吗?!”  王导被陶侃的劝告打动,决定派陶侃带兵去讨伐郭默。  郭默驻守在江州,得知陶侃率兵来讨伐,内心十分恐惧,他深知陶侃作战非驰骁勇,难以匹敌。他打算放弃江州向南逃跑,还没有来得及出发,就被出兵神速的陶侃大军围困在江州城内。  陶侃知道郭默色厉内荏,并不急于攻城。郭默在城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坚守城池,却又知道敌不过陶侃,一旦城破性命难保;如果打开城门投降,又可能被朝廷砍头,要打要降都不是办法。  郭默手下的一名叛将见他陷入困境,大势已去,便将他抓起来,打开城门向陶侃大军投降。最后陶侃不费一兵一卒取得了胜利,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将们对陶侃也更加畏惧。  【新说】  陶侃大军未动刀枪,未经血战就取得了胜利,可说是达到了用兵之法的最高境界,即不战而胜。  这是历代兵家和谋略家们所向往的境界。  孙子早就作过总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用今天的话来说,最好的用兵之道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靠外交手段取胜,然后是凭借武力取胜,最下等的办法是攻打城池,这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才用的手段。  看来,陶侃是深明用兵之道的。目标已明,决心已定,而手段必须考究。  用兵不是目的,只是威慑手段;目的是克敌制胜,而克敌制胜最好不过是征服人心。所以陶侃围而不攻,因为他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  作为谋略,“兵不血刃”自有其前提:心理上和实力上的优势作后盾。  在心理上,坚信自己行为的正义性,有坚强的意志,能够从容不迫地剖析并利用对方的弱点,使之最终屈从于自己的优势。在实力上,应具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对方放弃努力的威慑力量,使对方明白任何抵抗最终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尽早归降。  因此,陶侃不战而胜,正是胜在心理上和实力上。兵战如此,商战如此,一切的竞争都是如此。  【典源】  兵不血刃:语出《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陶侃不战平叛乱:事见《晋书·陶侃传》。攻心为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原典】  三国时,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仅作战英勇,在少数民族中很得人心,就是在汉族中也有一定威望。因此决定亲自率军南征,收伏孟获。  孟获虽然英勇,但不善用兵。第一次交战,见蜀将败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结果闯入诸葛亮布置的埋伏圈,被魏延活捉。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处死。不料诸葛亮竟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倔强地加以拒绝。诸葛亮也不勉强,好酒好菜招待了一顿,然后放他离去。  众将都感到不理解,问诸葛亮说:“孟获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既然被抓住,南方也就平定了。丞相怎么把他放了呢?”诸葛亮笑笑说:“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正平定。”众将听了都不以为然,认为像孟获这样的野蛮人是不会口服心服的。  孟获回去后重新组织力量与蜀军对抗,又重罚抵抗蜀军不力的头领。殊不知醉后被手下两个头领绑了来献给诸葛亮。  这一次孟获更是不服,认为是被自己手下人暗算,不是被蜀军所捉。诸葛亮不仅不计较,反而还让孟获参观蜀军的兵营情况,然后把他放了。  孟获在蜀军兵营里看得仔细,觉得蜀军兵力并不雄厚。于是当晚便去偷袭,结果正中了诸葛亮的算计,第三次被活捉。不过,与前两次一样,诸葛亮还是把他放了。  这一次,孟获纠集了数十万大军,决心与蜀军决一死战。但诸葛亮却坚守军营,并不出战,气得孟获暴跳如雷。数日后,蜀军竟在一夜之间撤离,只留下了空空的兵营。孟获大喜,认为必是蜀军国内有事而匆匆撤退,于是挥师急追,没想到又落入蜀军的包围之中,孟获再次被捉。  第四次被捉又被放后,孟获再也不敢蛮战了,居然跑到一个叫秃龙洞的险要之地躲起来负隅顽抗。蜀军虽然历尽艰辛,但在当地土人的引导下,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奇袭秃龙洞,第五次抓住了孟获。  接着,蜀军又分别战胜了孟获请来的各部族首领,大破怪兽兵,火烧藤甲兵,第六次,第七次抓住了孟获。  孟获被第七次抓住后,诸葛亮派人去对他说:“诸葛丞相已羞于与你相见了,叫我放你回去,再招人马来一决胜负。”孟获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听说过。我虽然是边野之人,也懂得礼义,难道真的这样不知羞耻吗?”于是率兄弟妻子及各部族首领一起跪拜于诸葛亮面前,甘心情愿永远归服,绝不再反。  南方就此平定,诸葛亮凯旋而回。  【新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上的这一联集中表达了诸葛亮的思想。  为了攻心,不惜七擒七纵。这在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就是能理解,也很难有耐心做到。所以,运用这种策略,必须有远大的眼光和过人的耐性,否则是不能成功的。  当然,诸葛亮之所以敢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够做到捉孟获“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然是开不得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为放龙归海,放虎归山,有自食其果的危害了。  由此看来,攻心还得与攻力结合起来,或者说,攻心有赖于攻力,文斗有赖于武斗,礼有赖于兵,政治有赖于军事。  不过,攻力、武斗、兵、军事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攻心,只有政治才能长治久安。  诸葛亮完全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导演了一出七擒七纵的好戏,虽然以很多“演员”的性命作为了代价。  后世演这一类戏的人就太多了,可以说是举不胜举,直到现代。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智谋来说,攻心为上还是值得重视的,哪怕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典源】  攻心为上:语出《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在引《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七擒孟获: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又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回。先礼后兵,刘备大义劝曹操【原典】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处境危难,孔融派人请来刘备的军队解了围,紧接着,徐州太守陶谦又向刘备告急,称徐州被曹操兵马围困,请刘备派兵解围。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  陶谦请刘备进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给刘备说;“现在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朝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愿将徐州相让。”  刘备推辞说:“我功微德薄,今天来救助本是出于大义,哪敢有吞并之心?”  在一旁的官员们见这样推来推去难以有结果,劝解说:“现在曹操兵临城下,最好先商议退兵之计,以后再议让位之事。”  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他在信中写道:“国内现在忧患无穷,董卓的余党还没有肃清,到处都是造反的农民,你应以朝廷为重,不要图报私仇。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将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后大发雷霆地说:“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教训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斩首,我倒要看看刘备到底有什么能耐!”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解说:“刘备远道而来,先以礼相待,行不通再动兵。  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慰他,以松懈他的斗志,然后以兵攻城,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劝告,善待送信的使者,并给刘备写了回信,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吕布已攻克兖州,正在进攻濮阳。  曹操得到消息后心惊肉跳,大叫:“兖州丢失,我们无家可归了,立刻撤出徐州!”  郭嘉下令撤兵,并对曹操说:“我们可以趁机给刘备卖个人情,说看在他面上,我们退兵了。”  曹操心领神会,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新说】  常言说:“兵不厌诈。”这话虽有道理,但时常如此,不免让人觉得有偷鸡摸狗的小人之感,老是靠阴谋诡计取胜,正如专门趁火打劫,会遭人们耻笑。  倘若对胜利有充分的信心,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有充分的信心,总应该表现出大家风范,以信义为准则,一举一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先礼后兵”,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公平的竞争,必须依规则行事。没有规则,就谈不上公平,不公平的竞争,即使赢了,却在道义上输了,很不光彩;公平的竞争,即使输了,却在道义上赢了,虽败犹荣。照此来看,“先礼后兵”也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规则。  鲁迅先生生前最痛恨那些专门躲在阴暗处放冷枪射暗箭的无耻之徒,并且认为在亮处明火执杖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阴暗之处的敌人。因此,在遵守竞争规则的同时,也应防范阴险之敌,以免作出无谓的牺牲。  “先礼后兵”是不适用于小人的。因为小人寡廉鲜耻,毫无规则的概念,应该毫不客气地把他们逐出竞争场,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先礼后乒”并不意味着软弱;“兵”(强硬手段)是“礼”(规则)  的后盾,二者相辅相成。  照规则行事,自有王者的气度。  【典源】  先礼后兵:语出《三国演义》第十一回:“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刘备大义劝曹操,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以逸待劳,三通鼓曹刿败齐【原典】  鲁庄公十年,齐国的军队进犯鲁国。曹刿随鲁庄公出战,与齐军对垒于长勺。  齐军求胜心切,战鼓齐擂,主动出击,恨不得一下子抓住鲁庄公。庄公也想擂鼓迎战,曹刿劝阻说:“不可以。”庄公于是传令按兵不动,只是严守阵地。  齐军一鼓作气冲锋过来,却没有遇到迎战,要冲阵又冲不进去,只好退回。  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庄公又想迎战。曹刿说:“还是不可以。”于是鲁军依然不动。齐军冲了一阵冲不破鲁军的阵营,只好又退回去了。  齐军首领大怒,跟着又命令擂响第三通鼓。这一次,齐军虽然还是高喊着冲锋,但心里却想着鲁军不敢出来迎战,加之已连续两次鼓足劲冲锋,疲惫不堪,无形中已松懈了斗志。  还不知曹刿一听到齐军擂响第三通鼓,便连忙对庄公说:“现在是出击的时候了,擂鼓迎战吧!”  鲁兵早就憋足了气,现在一听鼓响;便像饿虎出山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去。齐军措手不及,一下子慌了手脚,只有招架之势,哪有进攻之力,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战斗胜利结束以后,庄公满怀欣喜地问曹刿:“为什么要等敌军三通鼓后才迎战出击呢?”  曹刿回答说:“凡是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第一次鼓响,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应该避其锋芒。第二次鼓响,士气开始减弱、但还是有一定力量。等到两次冲锋都没有碰到对手,又被迫进行第三次冲锋的时候,体力上疲惫,心理上麻痹,战斗力必然大大下降。而这时正是我军士气旺盛的时候,擂鼓迎战,出其不意,自然是稳操胜券了啊!”  【新说】  曹刿可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啊!以逸侍劳,后发制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以逸待劳”,本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以养精蓄锐之师对待疲劳的敌人,乘机出击取胜,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运用的显然是“以逸待劳”之谋。  以逸待劳实际上是如何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艺术,它所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之妙在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势下牢牢抓住中心控制权,支配局势的发展变化,既能静观其变。又能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  如此说来,以逸待劳之谋当然不仅仅用于军事斗争,举凡政治风云、经济跌宕、生意算计、股市观望、期货投资、棋局厮杀,乃至日常生活谋划,只要以简驭繁,沉着应变,就能做到以逸待劳,百战不殆。  【典源】  以逸侍劳:“三十六计”第四计:“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语出《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以近待远,以佚(逸)  待劳,以饱侍饥,此治力者也。”  三通鼓曹刿败齐:事见《左传·庄公十年》。后发制人,退三舍晋军获胜【原典】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作太子,逼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逼走了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辗转八国。当他到楚国时,楚成王预见他有可能回国做国君,因此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  “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  “美女和金银财宝,大王都有的是;珍贵的鸟羽兽皮和象牙,也是贵国的出产,流散到晋国去的,都只是大王不要的了。我还有什么东西可报答大王呢?”  楚成王笑着说:  “话虽如此说,但你总得拿点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想了想说:  “如果托大王的福使我回到晋国,我一定不会忘记大王的恩德,今后要是晋楚两国交兵,我就先退九十里地让大王,如果大王仍然不肯罢兵。那我才敢执鞭操弓与大王较量。”  后来重耳果然回国做了晋文公。  几年后,楚国进攻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派兵先打败了楚国的盟军曹国和卫国,然后准备援救宋国。楚成王命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兵,不要与晋军交战,因为他始终觉得晋文公经过了十九年颠沛流离的锻炼,非常不简单。可子玉却认为晋军没有什么了不起,坚决要求与晋军对阵。  子玉率军气势汹汹地迎击晋军,晋文公要求晋军后退九十里以让楚军,一些军官们对此不理解,纷纷抱怨。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过的子犯解释说:  “我们从前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退避九十里地是对他的报答。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也撤退了,那不是很好吗?如果我们退避后楚军还要继续进攻,那就是他们理亏了。那时,我们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8
正序
倒序
话说中国智谋
话说中国智谋-2
话说中国智谋-3
话说中国智谋-4
话说中国智谋-5
话说中国智谋-6
话说中国智谋-7
话说中国智谋-8
话说中国智谋-9
话说中国智谋-10
话说中国智谋-11
话说中国智谋-12
话说中国智谋-13
话说中国智谋-14
话说中国智谋-15
话说中国智谋-16
话说中国智谋-17
话说中国智谋-1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话说中国智谋
话说中国智谋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