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另一半钱,却依然为有这样一个学生感到高兴。在这场官司中,师生二人都运用了一个二难推理,使对方陷于进退两难的地步,法官也被弄得无所适从。要判决就要依据协议;要依据协议,就要涉及本案的判决,必然使法官陷入一种互为根据的恶性循环。但是逻辑上能解决这个问题,逻辑上要求一个正确推理,前提必须真实,既然是打官司,就必须以判决为依据,如果再根据协议,那么根据协议的前提就是假的。如果师生按协议解决,再根据判决,那么根据判决的前提就是假前提。死里逃生 从前,有一位哲人漂流到大西洋的一个岛国上。岛上立着两尊神像,一尊称为“真理之神”,另一尊称为“错误之神”。这个岛国有个骇人听闻的风俗,凡是漂泊到岛上来的外乡人,都要被杀死,作为祭品。同样有一个神圣不可改动的规定:允许外乡人在被杀之前任意说一句话,然后由法官来判定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误的。如果是对的,那么外乡人就在“真理之神”前被杀;如果是错的,那么外乡人就在“错误之神”前被杀。这天,岛上的法官当众向哲人宣布了岛国的规定,然后让哲人随便说一句话。哲人思索片刻,大声说道:“我必定死在‘错误之神’面前。”法官听了哲人的话,一下子呆住了,他无法断定哲人的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因此无法做出这位哲人应该在哪尊神像前被杀的决断。在这里,哲人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悖论”,从而把岛上的法官引入谬误和惑乱之中不能自拔。设谜招亲 聪明可爱的少女鲍西娅,家资丰厚,父亲过世以后,她决定选一位如意的郎君同她一起生活。一天,来了许多求婚者。鲍西娅对大家说:我这里有三只匣子,一只金的,一只银的,一只铅的。我的肖像就放在其中一只匣子里。你们看,每只匣子上都写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个匣中。”银匣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个匣中。”铅匣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匣中。”“请注意,这三句话当中只有一句话是真话。如果哪一位能通过这三句话猜中我的肖像在哪个匣子里,那么他就将作我的丈夫。”鲍西娅的话音一落,众求婚者即刻陷入沉思之中。继而,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眉头紧锁,有的……这时,一位逻辑学家非常自信地说:“尊敬的少女,我猜中了,你的肖像在银匣之中。”于是,鲍西娅一锤定音,当众宣布:“遵照先父的遗嘱,我现在就是这位逻辑学家的妻子了!”逻辑学家之所以猜中,是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帮助了他。金匣上写的“肖像在这个匣中”,铅匣上写的“肖像不在金匣中”,这是一组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指出:两者之间必然是一个真的,一个假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的。而鲍西娅又指出,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金匣、铅匣中已经有一句真话了,那么银匣上的话肯定是假话,而银匣上的话是:“肖像不在这个匣中”,那么,肖像肯定就在其中。歌德让路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那位批评家走过去以后更加气急败坏了,可他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歌德对那位寻衅污辱他的批评家,不仅表现出豁达的情操和高雅的风度,而且只用一句话就对他进行了妙巧的还击。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合关系的三段论,即大前提——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小前提——你是蠢贷;结论——所以,我不能给你让路。他只说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说,以不让路的事实来表明他的结论。歌德的推理是:“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货都给他让路;你是蠢货;所以,我给你让路。歌德也只是说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行动表明结论,省略的小前提则是——你是蠢货。伦琴的回信 现在我们的医院里都有 X 光科。X 光是一种光线,只要往人的身体一照射,那么皮肤里面的骨骼和内脏就一目了然了。这件东西是医生的一个大帮手、好帮手。这件东西造福人类,真是功德无量。X 光射线也叫伦琴射线,它的发现者是德国科学家伦琴。有一天伦琴接到一封信,信中说,我的胸腔残留着一颗子弹,需要用射线诊断部位治疗,请您给我寄来一点射线吧。伦琴在回信中写道:“实在对不起,我手头的射线刚巧用完了,况且邮寄这种射线也太麻烦。我看还是请您把您的胸腔寄来好了。”伦琴的回答是一种假言易位推理法。假言易位推理法就是通过变换假言判断前后事件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的假言判断的推理方法。当然这种推理符合逻辑形式,但是却不一定符合事实。“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俄国 19 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在这个故事中,赫尔岑对“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这个判断的虚假性,采取了把它引入荒谬的方法,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砝 码 从前,国外某个城市有家面包厂,该厂制作面包需要的黄油,就由邻近的一家黄油生产厂常年供应。面包厂的老板听伙计们报告说,近来买到的黄油不知为什么斤两总不足,影响厂里的生产计划。经过直接交涉,黄油厂不承认付货有任何问题,于是面包厂老板就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告了一状。为了调节这起经济纠纷,工商局长带着面包厂老板一同来到黄油厂。他们首先检查了黄油厂的秤,没发现其他问题,只是拿不出砝码。工商局长对黄油厂老板说道:“卖东西的秤没有砝码往出付货当然要出问题了。”黄油厂老板机智地应对说:“您瞧,这不是砝码吗?”他边说边拿起面包厂生产的面包,“这就是我们厂的砝码,每个 1 公斤,我在天平的这一头放面包,那一头放黄油,这样计量付货会有什么问题吗?”工商局感到这件事挺奇怪,但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不过,没等他说话,面包厂老板却紧张地、难以为情地说:“没问题,没问题……”砝码是确定的重量单位,以一定重量的砝码称了的面包和黄油是等值等量的。等量的面包和黄油又可以互为砝码。聪明的黄油厂老板利用面包一砝码一黄油三者之间的联系,用不足份量的面包做砝码卖黄油,引起矛盾,揭开盖子,戳穿了面包厂的面包份量不足、坑骗顾客的行为。面包厂老板在事实面前只能低头认错了。这位黄油厂老板的方法是成功地运用了寻找媒介思考法。寻找媒价思考法是通过在两个事物之间寻找一个媒介物,并以此为过渡,从而实现两事物间联系的一种思考方法。马克·吐温的回答 美国有一个百万富翁,他的左眼球发生疾病,于是摘除后,装上了一个价值昂贵的假眼。这只假眼确实装得好,以至于生人乍一看,谁也看不出是假的。当然这是要花很多的钱了,不是一般的患者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百万富翁十分得意,逢人就夸耀。有一次,这个富翁碰到了作家马克·吐温,见面就问:“大文豪,您能猜得出来吗,我的那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耐心端详了一会,便指着他的左眼说:“恐怕这只是假的。”“真被他猜中了,难道我的假眼出现了什么破绽,让人一看便知?”这个富翁有些惊异和不安起来,不断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根据是什么?”马克·吐温既好气又好笑,他十分平静地回答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马克·吐温运用“间接中的”思考法,达到了嘲讽富翁的目的。“间接中的”思考法是指在思考过程中,考虑如何通过采取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马克·吐温回答问题的思路不是个直道,如果是直道,应该从假眼装制上回答问题,但他从猜假眼中,另辟了蹊径,引入了“慈悲”这一概念,似乎有恭维之意;但慈悲又与“假”相连,这“恭维”就很耐人寻味了。“你胜利了” 1939 年 10 月 11 日,萨克斯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一封长信,信上提醒罗斯福总统注意纳粹德国把核裂变理论用于军事目的的危险,建议美国抢在德国之前研究原子能武器。开始,罗斯福总统看不懂那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的信件,反应十分冷淡,婉言推却了。后来,萨克斯利用第二天总统请他共进早餐的机会,给罗斯福讲了一个拿破仑的故事: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美国的年轻发明家富尔顿,向拿破仑建议将法国的战船砍掉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可是拿破仑却想,船没有风帆能走吗?木板换成钢板,船能不沉没?拿破仑眉头一皱,把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一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稍动一下脑筋,郑重考虑一下富尔顿的建议,19 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罗斯福听后沉默了几分钟,然后取出拿破仑时候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杯子,递给萨克斯说:“你胜利了。”显然,萨克斯这位总统私人顾问,运用类比论证法,说服了罗斯福总统,批准了“曼哈顿工程”。类比论证法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一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萨克斯用拿破仑对改制木帆船为铁甲舰的建议置之不理,而使他的海战屡遭失败的历史教训,同当时研制原子弹进行类比,由于这两者有相同的属性,就使罗斯福总统看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意义。可见,萨 克斯对类比论证的运用是多么的成功。耳环与项链 很多人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电影。这是根据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作改编的。克里斯蒂写过几十本畅销的侦探小说,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有一天晚上,克里斯蒂应邀参加一个晚宴,直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回家时,她一个人走在又长又冷清的大街上。突然,从一根电线杆背后,冲出一个高个子男人,手持一把尖刀,向克里斯蒂扑了过来。克里斯蒂问:“你想干什么?”强盗说:“想要你的耳环。把它们摘下来!”克里斯蒂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她努力用大衣的衣领掩住自己的项链,同时,用另一只手摘下自己的耳环,一下子把它们扔在地上,气呼呼地问:“拿去吧!现在我可以走了吗?”强盗见她对耳环毫不在乎,只是试图要保护住那串项链,就说:“把你的项链给我!”克里斯蒂说:“先生,这一点也不值钱,给我留下吧。”强盗说:“废话,快点!”克里斯蒂的手颤抖着,不情愿地摘下了自己的项链……当强盗一走,她拾起了地上的耳环。其实。刚刚她用衣领掩住项链,后来扔下耳环,全是做给强盗看的。她那条项链只值 6 英镑,而那副金耳环却值 980 英镑。克里斯蒂运用了欲擒故纵思考法,保住了价值昂贵的金耳环。欲擒故纵思考法是指为了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故意造成一种假象,麻痹对方的警惕性,使之放松戒心,从而回避主要的或重要的问题,乘机达到一定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纵”后必须“擒”回来,因为“纵”仅仅是手段,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而把它“擒”回来才是实质,才是目的,否则,损失就大了,就失败了。三个裁缝 在伦敦的一条商业街上,住着三个裁缝。有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裁缝店的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不甘示弱,也在同一天挂出了招牌。招牌上用大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看了后,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有一天,这个裁缝在街上走,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几天后,他也在自己的裁缝店的橱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的却是:本街最好的裁缝。这个办法果然很灵,许多常到前面两家裁缝店的顾客纷纷走进了这家“本街最好的裁缝”店,店老板乐不可支地招呼着顾客,忙得不亦乐乎。这三个裁缝,都运用了逻辑划分的知识进行市场竞争,为自己大作宣传。划分是明确普遍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它指出普遍概念的邻近几种概念,从而使人们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以“命”还债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晚年贫困潦倒。后来,他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花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想以此改善一下眼前窘迫的生活。但是,这本书上市后,销路很差,各大书店几乎无人问津。不久,一筹莫展的理查德·萨维奇又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的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然而,他却因此欠下了一笔医药费,无法偿还。最后,医生也不耐烦了,便亲自登门催债了:“你要明白,你是欠我一条命的,这么久了,你对我总该有所报偿吧。”那位医生非常生气地说道。理查德·萨维奇大病初愈,身无分文,情急中他说:“这个我明白,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了他那个两卷本的《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医生看罢,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走了。从此,那个医生再也没追着要理查德·萨维奇的医疗费。理查德·萨维奇诡辩论的手法是随意运用概念的灵活性,以一般概念代替具体的事物,任意抹煞事物间的价值不平衡性,故意混淆事物的联系关系,玩弄概念的游戏,完全是一种无赖的思想和作风。换一种说法获成功 有一所医院,院长花钱很吝啬。一次护士洗面盆上面的镜子破了,打报告请求换一个,但是院长没批。这位护士灵机一动,重写了一份报告,把镜子写成了“人体反映器”,院长很快就批准了。美国军方在军人住宿问题上常受到国内女权运动者的批评,说军方重男轻女。于是军方把“单身汉宿舍”一律改成“无人陪伴人员宿舍”。果然,批评声从此没有了。1840 年 2 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撒克斯·科巴格·戈萨公爵的儿子阿尔巴特结婚。他俩同年出生,又是表亲。虽然阿尔巴特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女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阿尔巴特也渐渐地关心起国事来,终于成了女王的得力助手。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嘴,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女王理事完毕,很是疲惫,急于进房休息,怎奈阿尔巴特余怒未消,故意漫不经心地问:“谁?”“英国女王。”屋里寂静无声,房门紧闭如故。维多利亚女王耐着性子又敲了敲门。“谁?”“维多利亚!”女王威严地说。房门仍旧未开。维多利亚徘徊半晌,再又敲门。“谁?”阿尔巴特又问。“我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女王温柔地答道。门立刻开了,丈夫双手把她拉了进去。这次,女王不仅敲开了门,也敲开了丈夫的心扉。上面例举的事例说明,概念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词或词组。同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词语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同一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因此,在讨论问题中必须把概念弄明确,同时又必须把反映事物的词语掌握好,深入了解概念与词语间的关系。国王的肖像 古代有一个国王身有两残:缺一目外加少一腿。有一次,这个国王心血来潮,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老实本份的画师被杀掉了。国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个画师来给他画像,这个画师知道了前边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不曾想国王一见画像大发雷霆,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这难道还是我吗?”结果,第二个画师也没有逃出被杀害的命运。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要给国王画像,这下可把画师们着实地吓了一跳。小画工画啊画啊,终于把国王的肖像画完成了。国王一见画像,紧崩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画工聪明。原来,这个机灵的小画工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加涂彩。机灵的小画工画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这样一安排,画面上则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个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那个挑剔的丑陋国王这次也毫不吝啬地奖励了那个小画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学习变换视角的思考方式,不要让旧框框去限制自己的思维,总“钻死胡同”,要尽可能地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面。小孔融妙讽陈韪 东汉著名文学家孔融自幼聪明过人,为人恃才傲物,语多讥嘲之辞。在他 10 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棣校尉李膺在洛阳一带极负盛名,许多品行端正的读书人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拜师求学。孔融出于好奇心,也非要到李膺家去看看。一天,他来到李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烦你通报一声。”李膺听说亲戚来访,不知哪位,便请孔融进来了。入座以后,李膺一见是个陌生的孩子,心中奇怪,便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很自信地说:“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李耳)。我的祖先孔子曾问师于您的祖宗老子。孔李两家多少年来有过多少代的厚交啊,难道我们不是亲戚吗?”李膺和在坐的客人对眼前这个小孩的回答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对他的聪明伶俐而甚感惊奇。一会的功夫,大夫陈韪也来到李膺家坐客。有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陈韪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倒未必聪明!”孔融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脸上阵阵发热。但他灵机一动,马上面带笑容地说:“这么说,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陈韪一听小孔融这不软不硬的顶撞,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小孔融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他从陈韪的议论中,合逻辑地、恰如其分地引申出陈韪愚蠢的结论。但是导入这个结论的前提又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这就使陈韪只能哑巴吃黄连,无法辩驳了。吞 阄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死里脱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时心血来潮,命一书法家为她的一把心爱的扇子书诗一首。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七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的字写得浑然天成,慈禧也无可挑剔,可是她发现题诗中竟然漏掉一个“间”字。她好不气恼,进而又认为这是对她的不敬,是故意欺她没学问,于是便传那个书法家,当场问成死罪。书法家死到临头,忽然想到,我何不重新断句,避开丢掉的那个倒楣的“间”(题扇诗是不加标点的)字。他急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奴才用王之焕的诗意,新为老佛爷填的词。”并当场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连连叩头,说:“这是奴才苦心孤诣的创作,想必能使老佛爷耳目一新……”慈禧听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如若杀之,可要被人耻笑了。于是冷冷地说道:“赐银子压惊。”书法家能从死里逃生,同他临危之际运用借鉴移植思考法是分不开的。书法家借鉴词的长短句,重新标点唐诗,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借鉴移植不仅要熟悉所研究的事物,而且要了解被借鉴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所包含的相通之处,否则就是生搬硬套。“孔雀为何东南飞” 1935 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作者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动静,旋即又都静了下来,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近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奇怪的回答:“西北有高楼。”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先生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