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爱越孤独-3

不同的人对这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着眼点。从道德的角度看,有人认为陈冠希和女星们该道歉,有人则认为看了照片的网民们该自省。从法律的角度看,陈冠希的律师宣称陈冠希对这些照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而香港的警方昨日则彻查陈冠希在香港的寓所,据说是怀疑陈冠希拍摄非法,譬如他拍女友杨永晴浴照时杨还未成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最想知道的是,陈冠希为什么要拍照。并且,尽管有消息称陈冠希是摄影发烧友,部分照片用了准专业相机,但显然这些照片谈不上是作品,他显然没有从美感的角度出发去拍照,而是从纯记录的角度拍摄。此外,他所拍摄的内容也多集中在一种特定的性行为方式上。这都是为什么?照片比爱更可靠?可能的答案有许多种,而最好的答案自然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其实,在一首歌曲《即影即有》中,陈冠希已透露了自己爱###的秘密,同时也透露了他为什么会钟情于###的原因。在这首据说是自创歌词的歌曲中,陈冠希唱到:如相纸把现实替代而色彩并未残留太耐不要答案但要知快门无声记录片段会比爱长情这段歌词显示,陈冠希之所以把性爱过程拍下来,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记录片断”比爱更长久更恒定。这可以理解,因为谈恋爱是最累的一件事情,对方的心思很难琢磨,并且爱注定是一种冒险,对方总有可能会离开你。但是,照片是不会的。当然,“艳照门”这一事件最终证明,照片也有可能会背叛你。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艳照门”涉及的照片是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所拍摄,都存在陈冠希的一部笔记本电脑里,电脑坏了,他送去修,没想到照片被电脑修理人员盗窃,并由他们发到网络上。不过,我怀疑这些照片之所以泄露,可能并不仅仅是意外,起码有陈冠希自己的潜意识的责任。因为,非常诡秘的一点是,透露着陈冠希为什么钟情于拍照的歌曲《即影即有》所在的专辑名是《Please steal this album》,其中文意思是“请偷走这部相册(也可以理解为‘大碟’)吧”。这首歌和这本专辑的名称,和“艳照门”的事件,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或许已不能单纯用“照片被别人偷窃”来解释了。他重照片甚于重性我所看到的“艳照门”照片中,只要有陈冠希在的,多有一个特点:他对拍摄很在意,有相当的一部分注意力不在性爱上,而在拍摄本身上。这个特点显示,陈冠希的确对记录性爱行为有极大的兴趣,甚至这一兴趣有可能会超出他对性爱本身的关注。这一特殊兴趣的背后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在歌曲《即影即有》中,陈冠希唱到:只有你让他世界不会为了任何人等待错过了也没有人怪只有你让他一旦不留意就会失去了精彩我干脆把他全都拍下来他说“不会为任何人等待”,其实应该是他自己惧怕等待后是“错过”,是“一旦不留意就会失去”。因为这种惧怕心理,他难以沉浸在性爱行为本身上,相反是将注意力放到了“全都拍下来”。“全”,也的确是他拍摄行为的特点,使用相机的时候,他常常会进行连拍。为什么会如此没有安全感?陈冠希的经历可以给出答案。据报道,陈冠希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但一直没向他明说,他只是纳闷为何很少见到父亲。到14 岁,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因而觉得被欺骗,从此以后对人深有戒心。此外,他也坦言入行前有过5 次恋爱经历,15 岁时便有一个女友,相处###个月,天天都在一起,但突然有一天女友告诉他,她与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发生了性关系。遭遇亲情的欺瞒和恋情的背叛,这种经历想必会令他对亲密关系彻底失去信任,这想必也是他不愿再“为任何人等待”的根本原因。我在网上看了大量网友对“艳照门”的评论,有很大一部分男性网友对陈冠希表达了艳羡,甚至有人戏称“生子当如陈冠希”。然而,这种艳羡,是一种误解。生出这种艳羡的人,以为陈冠希这样做很幸福,但殊不知这种行为的背后更可能是痛苦。衡量亲密关系的指标有广度和深度。广度,即拥有过多少人;深度,即和一个人的关系究竟深入到什么地步。男人更容易渴望拥有很多异性。然而,有过太多性关系的人,他对亲密关系的信任感会瓦解。国外对多种滥性行为的调查都发现了这一点。并且,陈冠希的故事也显示,一个滥性的人,很可能是先已经丧失了对亲密关系的信任感。这样的人,不敢再去深爱一个人,甚至不敢再珍爱一个人。从此以后,他对亲密关系的深度的渴望,转向了对亲密关系的广度的渴望。照片显示了对女性的羞辱还要看到的是,陈冠希所钟情的特殊性行为模式中,藏着对女性的羞辱。这种羞辱,可以说是一种攻击,甚至是一种报复,而它的源头,则可能是源自早期恋爱中的受挫,以及在原生家庭中所产生的愤怒。照片显示,陈冠希对于自己的男性生殖器过于在意。考虑到有报道称,陈冠希的父亲有可能是同性恋,那么,他的这一刻意彰显自己男性性征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必须强调的是,我这样说,并不是对有这种性行为模式的人的谴责。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性冲动中藏着强烈的攻击欲望。如果一个男人彻底没有攻击欲望,他就不再“性感”,女性会对他失去“性”趣。甚至,即便男性有时也会渴望在性中被女性羞辱和攻击。所以说,不管意识上多么相爱,在性中我们都会释放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攻击性。并且,在性中,我们不仅会去攻击,我们也渴望被攻击;我们不仅会去羞辱,我们也会渴望被羞辱……我认为,性爱中藏着我们的所有欲望,这一端是对爱与融合的渴望,那一段则是对恨与攻击的表达。性中藏着人类的所有欲望,而一个特定的人所钟情的性的模式,则藏着这个人的所有心理奥秘。一次,一个很动人的女子对我说,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她的情人从来不肯有前戏,这样子她很痛,最后尽管她意识上想满足他,但身体上做不到,她的身体再也不肯为他打开。他彻底不照顾她的感受,她的内心深处自然会有愤怒产生,自然会彻底拒绝他。性爱前的前戏并不难,但他为什么一点都不愿意做?我想这是因为,他的内心中一定积攒着对女性的强烈的愤怒甚至仇恨,他的性的欲望中,恨与攻击的成分太强了,而爱与融合的成分太少了。他们通过性来释放愤怒他的身上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每当和一个女子交往,他会百分百地对她好,譬如送很多礼物、阿谀奉承、满足对方所有小小的愿望,以显示对她的绝对在乎,其程度,你可以说他是低声下气。然而,一旦到了性爱中,他会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他说他知道怎么做对方会更满意,但他就是不愿意那么做,偶尔那样做时,他会觉得恶心。遇到这样的男子,女人很容易动心,因为他不仅如此在乎自己,还似乎很有男子气概,但时间一久,这个关系便会成为她的地狱。一个人拒绝在性爱中照顾对方的感受,可能既反映他潜意识深处的仇恨和攻击欲望,也反映着他对以前的爱人抛弃自己的恐惧和愤怒。普通人的普通世界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男人拍了某个女人的裸照,然后以此要挟她不要离开自己。那么,陈冠希的拍照,单纯就是一种情趣吗?“艳照门”的照片,果真就是单纯被别人偷窃吗?_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倒屋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这是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大山临盆》,因被已逝的著名文学家王小波引用而广为国人所知。把这则寓言故事反过来用,就可以理解喧嚣一时的“范跑跑”事件:自以为伟岸的大山中突然跑出来一只耗子,大山觉得很没面子,于是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响声,试图让人以为这只耗子很不一般,但耗子毕竟还是耗子,无论大山怎么扭动身躯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范跑跑:宏大的理由只是自欺的泡泡在四川灾区的一周时间里,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英雄,越是内疚。现在看来,这个道理反过来也大致是成立的:内疚越轻,越不英雄。能诠释前一个道理的例子很多,我所知道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都江堰新建小学学前班的一个老师。大地震发生后,她不顾危险将被吓傻的孩子们一个个地扔到了安全地带,最后她执教的班中没有一个孩子遇难。但这位英雄老师却陷入了巨大的内疚中,她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把她以前教过的孩子也给救出来。能诠释后一个道理的最佳例子当属“范跑跑”。当时,同为都江堰的一名老师,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范美忠先是以为是小地震,于是对班里的学生们说了一句“别慌”,但当明白这是一场“地动山摇”的大地震后,他极其敏捷地逃了出去,并成为第一个逃到操场安全地带的人。范美忠为何能有如此敏捷的反应,他10 天后发在天涯论坛上的帖子《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或许透露了秘密,在帖子中,他理直气壮地宣称:“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此外,他还细致地写了当时的情形:两个女生跑到操场上后问:“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范美忠回答:“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回答。逃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依照范美忠的回答,他好像那一瞬间做了很多思考,不仅考虑了母亲、女儿和自己生命的取舍难题,还考虑了“自由和公正”等伟大的话题。这自然是一个后来加上去的辩解,套用心理学的术语,可以说这是合理化的处理。即,做了一件令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但意识上不愿意忍受这种矛盾,于是就费心费力地用一个看似漂亮的道理来捍卫自己这种做法,令其看上去非常合理。但这个道理,别人很容易觉得不对劲,逃命就逃命吧,你扯什么自由和公正啊。所以,范的这个帖子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而最有名的帖子当属知名网友五岳散人的回帖《自由与道德——从“范跑跑”事件说起》,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事范先生做的不能说是错的,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或者心理建设也没问题,但你在这里说出来并且洋洋自得,虽然有言论自由的底线管着很多人手上想抽人的冲动,毕竟是件异常###的事情。”五岳散人本来对范美忠“一直尊重”,但仍受不了范的合理化处理,写了一篇犀利的文章来拆穿他的小把戏,而其“范跑跑”的戏称也被广为流传,成了这一事件的代名词。网友们的攻击引起了范美忠进一步的合理化处理,他后来又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帖子《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以对自己的行为做辩解: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我相信,新建小学的那位老师以及其他众多英雄之所以奋不顾身地救人,是他们的自愿选择,而我有幸认识的几位英雄,也不以高尚自居。但是,作为旁观者说出“无所谓高尚”的话来,就分外刺耳,如果“先人后己和牺牲”都不是“美德”,那么什么是美德呢?难道“利害权衡”是美德?所以,范美忠的第二次合理化处理又遭到了新一轮的攻击,而他也随即做了新的合理化应对,到了最近接受广州日报社记者徐峰的采访时,其合理化处理又达到了新高峰:“我大学是学历史的,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提供一个个案研究,你要知道,中国的历史研究向来讲究宏大叙事,却缺乏个案和活生生的有现场感的记载。”“我是用头撞墙的思想者,用实践来进行思考,有我自己的独特之处。”“当时写此文,也有挑战孝道伦理的意思。”这样说起来,地震发生时连滚带爬地逃到安全地带,不仅不是自私,而是伟大的献身了,都可以引用希拉里自传的书名了——《亲历历史》。通过这样一个三步走,范美忠将自己逃命的行为不断拔高,先是说这是“自由和公正”,接着暗示“利害权衡”是“美德”,最后则说,他这是“用实践来进行思考”。貌似一座大山搭建起来了,但这个大山只是个肥皂泡,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他的人都知道,这个大山里面藏着一只耗子——懦弱。我在灾区听到了大量关于老师的故事,他们多数人的故事可歌可泣,也有少数老师表现出了懦弱。我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英雄。并且,我极度反感当地有关部门的新规定:灾难再发生后,老师必须最后出来。这个规定是非常无知且背离人性的。本来,是我要牺牲自己,这是我的意志的选择。但是,现在别人要我牺牲自己,这就成了别人的意志的选择。是人都讨厌别人的逼迫,于是,我可能会故意和这个规定对着干,不再做英雄,以此表示我的意志的独立性。因而,这个逼老师们做自我牺牲的规定反而令老师们远离英雄行为。所以,我认为,我们既要向英雄们表达敬意,也要尊重一些人的懦弱。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无意中的共同认识,范美忠也因而一开始并没有遭到自己同事和学生们的攻击。但是,范美忠为什么站出来为自己辩解,并用那么多宏大的玩意来为自己的懦弱做合理化处理?范美忠自己的两段话或许是答案。在接受徐峰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不仅有智力优越感,还有“很强的道德优越感。因为我在遵守道德底线上比很多人都强,比如我从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抽烟、碰到假币立即撕毁、不接受学生贿赂等。”此外,他还自称是“中国最优秀的文科教师,不管是在业务上,人格上,还是遵守道德底线上,比如我的知识、思想在中国是最顶尖的。”这两段话显示,范美忠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这是比较不好听的说法,比较好听的说法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我所知,范美忠的一个核心理想是教书育人,这是他为什么作为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却大多数时间一直坚持做中学老师的原因。他渴望通过改变尽可能多的中学生来影响中国的未来,而他的朋友也说过,他是个教育“疯子”。并且,他才华横溢,不仅掌握了无数的知识,也有相当难得的独立思考,也因而得到了他的很多学生的崇拜。然而,和很多狂热而自恋的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容不得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和他有过一面之缘,感觉很难和他沟通,因为他很敏感,很容易把别人关于他的言语当做批评。这种敏感可能是他不断换工作的原因。由此,可以想象,一个把教育中学生当作至大理想的人,他可能很难接受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懦弱表现。逃命是本能性的,但当他的逃命行为受到了本来崇拜他的女学生的质疑后,他开始对逃命行为这一懦弱的小事进行伟大的辩解。但他辩解时引用的理由越伟大,可能说明他越心虚。他说自己“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这句话如此过分地斩钉截铁,那很可能表明,他其实和那些英雄们一样是有内疚的,只是英雄们不能接受这内疚并将其化为自我牺牲的举动,而他不能接受这内疚而围绕着它建造了一座合理化的大山。每个人都有两面性,范美忠的理想主义不能掩盖他那一瞬间的懦弱,他那一瞬间的懦弱也不能否认他的理想主义精神。2008年5 月18日~ 24 日期间,由47 名心理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组成的广州心理救援组在四川地震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灾区,我们这一队伍只是抵达四川的庞大的心理救援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据了解,在18日前,仅北京就已有20 支心理救援队抵达灾区,而作为广州心理救援组的一个成员,我在四川的一周时间内,不断听到我在北大心理学系的同学和我在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的朋友抵达灾区的消息。同时,我从电视、报纸和电台中,也频繁听到媒体对心理专家就心理危机干预这一话题的采访。可以说,与以往的重大灾难相比,这一次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这个庞大队伍中的一员,我想谈谈我这一周的观察和体会。地震后,我们为什么愤怒和内疚18 日抵达成都后,看着街头井然有序的情境,我突然有了一种恍惚感:地震真的发生了吗?这种感觉令我有点惊讶。因为,12 日晚得知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同胞遇难的消息后,我一度泪如雨下,在后来的几天内,也在看报纸照片和电视画面时数次落泪,那时我觉得自己的心仿佛已在汶川,已和灾区同胞共命运。但是,为什么来到成都后,反而有了这种恍惚感呢?就好像是,以前我觉得和大地震这个悲剧是没有距离的,但现在,看着没有遭到明显破坏的成都的街头时,我却忽然觉得,我和地震这个悲剧拉远了距离。这种感觉一直滞留到19 日才消失。当日,我们救援组分成几个小组,而我所在的小组去了都江堰,我们第一个要干预的对象是新建小学的十余名老师,他们讲述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虽然我们此前劝说自己,做心理志愿者要有一颗“大心脏”,但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听到地震中的悲情故事,我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流下了眼泪。譬如,新建小学三年级的几个孩子被压在废墟下,其中一个女孩拿到了一瓶水,但她不肯喝,而是分给其他孩子喝,饿极的时候,她就啃桌子角,想象这是方便面。当其他孩子情绪沮丧的时候,她就唱国歌鼓励他们。最后,这几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获救,而这个最勇敢、最有爱心的小女孩走了。讲这个故事的是这个小女孩的女班主任,她的班里有17 个孩子遇难,这令她的心理陷入崩溃状态。从地震发生后到19 日,她没怎么吃东西,更睡不着,因为一合上眼便会看到许多双可爱的眼睛在看着她。她说她已不能再继续做老师了,这个班的孩子就是她永远的孩子,她不能舍弃他们……这个故事令在场的所有救援组成员泣不成声。下午,我们去了新建小学,后来又去了伤亡更惨烈的聚源中学,看着眼前的废墟,无比强烈的悲伤冲上心头。直到这一刻,我感觉我才彻底地接受了地震的事实,已不能否认,已不能拒绝。看到事实,才能让自己接受悲剧也正是在聚源中学,令我明白了什么叫“灾难性旅游”。这个词是奥地利媒体发明的,专指那些蜂拥而来参观一个地窖的人们,这个地窖是一个73 岁的男子所造,他在这个地窖中将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关了24 年,并与她生下了7 个孩子。灾难性旅游也出现在聚源中学的废墟上。当时,有一个十多人不知什么身份的团队纷纷在废墟前摆pose 留照,而一个男子离我只有两米处也在摆pose 让别人给他拍照,他的旁边就是两个花圈。看到这一幕,我有失控的感觉,忍不住地大声对他说:“你干吗要在这个地方给自己拍照?!”这声呵斥令他醒过神来,他赶紧制止了正准备拍照的伙伴,并感谢我对他的提醒。这让我想起了2006 年我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在一堵墙上看到了许多用各种文字的留言,我严重怀疑那些都是“到此一游”的东西。奥斯维辛的这些文字和聚源中学废墟上的拍照留念,让我当时很愤怒。但回过头来写这篇文字时,我想我似乎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心理含义:我见证过了最悲惨的惨剧的发生。他们只是最普通的市民,尚不能从情感上接受悲剧的发生,于是必须要看到事实,但看到了事实仍然不敢让悲伤从心中自然迸发,所以对这一事实仍然有距离感,于是自己摆个pose 留念,这样就可以在以后告诉自己,这件事的确发生过,你看我都曾经来过这里。见证灾难,让心理拥有确定感我想,追求这种心理上的确定感,或许是很多志愿者奋不顾身地涌向灾难第一线的重要原因。尽管知道自己未必能做什么,尽管知道自己还可能添乱,但还是忍不住要奔向前方,这就是因为很微妙的心理因素。例如,你没有登过珠穆朗玛峰,那你就只是理性上知道它的存在,但假若你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面前,甚至攀登过它,那它对于你就是真切的存在了。许多人奋不顾身地奔向各种“前线”,这种“我来过这里”的心理需要或许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广州招募志愿者时,和一些志愿者聊天时,我都感觉到了“不到前线非好汉”的这种微妙心理。大地震发生后,无数人都想为受灾的人们提供帮助,不过,提供帮助的办法很多,我们最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而不必都到前线中来,无比渴望到灾区第一线的志愿者,可以深思一下,你真的就是百分百想去提供帮助吗?你的强烈的愿望里,有没有杂质存在?问问灵魂: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内疚”?按计划,20 日我们的团队应该去绵阳,但因为预报有6 ~ 7级的强烈余震,且灾区还会有中到大雨,所以我们将去绵阳的计划推迟了一天。当日,我听说一个儿童活动中心有60 名孤儿,想去那里做一些事情,但还在路上时,接到新的消息,说这里的孤儿都得到了心理辅导,所以活动中心不接受其他志愿者或专家为这些孩子再次做辅导,因重复辅导其实意味着重复创伤。于是,20 日这天,我临时“失业”了,这令我感觉到明显的内疚,并立即开始想,我要大大提高我对灾区的捐款额,我要做很多很多事情……类似的内疚在心理志愿者、其他志愿者、救援人员和幸存者中非常常见,可以说是灾后最普遍的情绪之一。20 日调整一天后,我们由15 人组成的小分队21 日按计划奔赴绵阳,先后给永安镇救助站帐篷学校的170 名师生、沸水镇150 名师生和花亥小学150 名师生做了心理辅导。在永安镇,我和来自广州的心理咨询师晏嫣一起合作,负责辅导二十余名十来岁的孩子,先由晏嫣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指操”活跃气氛,等气氛活跃起来后,我们给每个孩子一张纸和笔,让孩子们画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梦,如果没有梦,就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任何画面。距离北川县城二十余公里的永安镇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了解,我们负责的二十余名孩子差不多都有亲人遇难或受重伤,所以不出所料的是,孩子们画的都是与地震有关的画面。等孩子们画好后,我和晏嫣再根据画面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做一个直觉上的评估,然后视情况或做单独对话,或让孩子站出来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感受。我先和一个孩子单独对话,等结束对话后,我们回到帐篷里,看到晏嫣让一个神情落寞但又有点要强的9 岁小女孩在讲她的画,讲完后,晏嫣问她有什么理想,小丫头大声地说:“我长大了要发明一个仪器,可以控制地震的仪器。”这个小丫头的理想真好,我想,有这样的一个理想,她就从灾难中找到了积极的意义,而不会单纯地陷入悲伤中。于是,我走上前说:“你的理想真好,你会记住它的,是不是?请大家为她的理想鼓掌!”孩子们激动地为她鼓掌。但是,等她坐回座位后,我却发现,她的神情仿佛更加落寞。于是,我走到她的小课桌前,蹲下来,拉住她的小手,轻声问她:“愿不愿意跟叔叔单独说会儿话?”她摇了摇头,并且隐约有点拒绝我的身体接触,虽然不坚决。等离开这个帐篷学校后,这个小女孩的那种落寞和倔强的神情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突然有一瞬间,我想到一个可能的答案:她很内疚,她很自责,她认为她对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她才有了要控制地震发生的理想。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并不一定就是答案,晏嫣就不大认同我的看法,她认为我给出的反应非常好。当日,我们的第二站是沸水镇帐篷学校。这里的灾情比永安镇稍轻一些,我们是四个志愿者一组,在一个帐篷里为四十多个从初一到初三的孩子做心理活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特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中如果有谁觉得自己心中有强烈的内疚、愤怒或悲伤,可以留下来和我们单独交流。结果,几个学生留了下来,其中一个女学生对我说,她觉得自己是废物是饭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问她,“能不能详细给我说一下?”她说,地震发生时,他们刚午睡结束正赶向教学楼,大多数同学都逃过了一劫,但有两个学生遇难了,其中一个是她的朋友,虽然关系不是特别紧密,但也算是好朋友,她看着这个同学被送上担架,听说这个同学医治无效死亡后,她觉得很内疚,并想,如果她早一点起床叫醒大家一起下去,那么也许这个同学就不会死了。不过,真正令她觉得自己是饭桶的,是爸爸的受伤。她说,地震发生前,她缠着爸爸给家里买冰箱,因为她爱吃冰镇的食物,爸爸工作有点忙,想晚两天再买,但她不干,要爸爸立即买。爸爸爱她,就专门抽时间买了冰箱,因为这个原因,地震发生那一天,他恰好留在家里,结果腰被砸伤了,伤情挺重,现在还在医院里。这就可以理解了,她认为是她要爸爸买冰箱给她弄吃的,这一点导致父亲受了重伤,所以她内疚,恨自己是个饭桶。她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但其实是一个扩大化的、错误的心理连接。她要爸爸买冰箱是一件事,地震的发生是另一件事,这两件事的轨迹凑巧相遇,结果她将两件事混淆在一起,认为是她导致了爸爸的受伤,但爸爸受伤的唯一原因是地震的发生,而不是她,这是两码事。我给她讲了这个道理后,让她大声说:“我不是爸爸受伤的原因,爸爸受伤的原因是地震。”说了几遍后,她的神情有些释然。接着,我给她讲了一下“冰箱-地震-爸爸受伤-我是饭桶”这四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她明白,她自责为饭桶的心理是怎么来的。因时间有限,这个个案我处理得急了些,用了太多说教,如果时间稍宽裕一些,我会让她自己找到“冰箱-地震-爸爸受伤-我是饭桶”之间的连接,那样会好很多;也会让她做角色扮演,如让她扮演女儿,对我扮演的“爸爸”表达她的内疚和自责,接着会让她扮演“爸爸”,对我扮演的“女儿”说他的想法,还可以让她扮演“地震”,对“女儿”说话,这样她会更清晰地理解,她的自责只是她一个人的孤独的想法,“地震”会嘲笑她的这种自大的想法,而爸爸更是根本就不会怪罪她。内疚情绪是不容忽视的负面情绪内疚是我们在这周的心理干预中遇到的非常普遍的情绪。20日,我们的志愿者中有一大半虚度了一天,于是感到内疚。但21 日,我们所有志愿者都忙碌了一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内疚却是当晚我们分享感受时最集中的情绪。我们尚且如此,那些前线救援人员的内疚估计更为普遍和严重,例如那些给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做截肢手术的武警和士兵们,他们肯定会有更为严重的内疚,是亟须心理辅导的一个特殊群体。22日,我们的心理救援组特地派了一个23 人的分队,前往绵阳市安县,为驻扎在永和镇上的广东省边防总队115 名官兵做了团体心理辅导。期间,救援组巧遇深圳市副市长李铭,他得知救援组是来自广东的心理志愿者后,立即向我们表示了敬意,并向工作组赠送了慰问金。内疚情绪是必须进行处理的一个关键性的负面情绪,否则,当事人就容易出现自毁倾向,严重者会自杀。前面提到的那个自责为饭桶的女孩,如果不处理她的内疚情绪,她就会产生进食障碍。放弃愤怒,别和一瞬间的丧失“控制感”较劲除了内疚外,愤怒是这次地震后出现的另一种常见的情绪。绵阳市魏城镇在地震中遭遇的主要是财产损失,大部分房屋倒塌,但人员伤亡较少,而其中大多数集中在魏城小学六年级二班。这个班在教学楼的最高层的三层,据了解,地震发生时,这个班的班主任带着孩子们向下跑,但跑到走廊正中间时,楼顶的一大块水泥板掉下来,砸塌了三楼和二楼的走廊,最终令13 个孩子遇难。其他班的老师都没带着孩子逃跑,所以都没有人员死亡。这一明显的对比引起了六年级二班的部分家长们的愤怒,他们认为这个班主任该为这一灾难性后果负责,其中一个家长在举办孩子的葬礼时,强令这个班主任在葬礼上捧孩子的遗像,而在当地风俗中,捧遗像的都是晚辈。迫于多方面压力,这个班主任接受了这一结果,但他的心理因而崩溃了,长时间处于“傻了”的状态。在辅导中,他第一次透露了他的苦衷,他认为自己是在带孩子逃命,自己是绝对的善心,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想要的,凭什么要让他负责?但他无处诉冤,也难以被人理解,所以濒临彻底绝望的状态。不过,整体上而言,我们通过这一周的工作发现,尽管一些学校遭遇了惨烈的人员伤亡,但多数家长对老师们的处境还是理解的,对老师无比愤怒的家长尚是少数。但愤怒却是网络上最常见的负面情绪,国内人气最旺的天涯杂谈和新浪论坛中,首页差不多有一半帖子是网友在表达他们的愤怒。姚明竟然“只”捐了200 万元人民币,这遭到了多数网民的口诛笔伐,新浪留言中多数都是黑姚明的。万科房地产公司一开始捐了200 万元人民币,遭到了一边倒的抨击,而当万科追加了1 亿元后,很多网民说,瞧,压力生效了,我们令万科又多掏出了1 亿元。愤怒和内疚均源于丧失控制感为什么愤怒和内疚情绪会如此普遍?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回答一个问题:重大灾难对心理造成的冲击是什么?主要的冲击是两点:1. 重大的丧失,包括受伤、亲人伤亡和财产损失;2. 控制感瓦解。第一点冲击会导致悲伤等很多情绪,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点。所谓控制感,即我感觉世界在我掌控和预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事情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预料到我的人生会去向何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维护自己的控制感可能是第一要义。假若我预料事情会朝什么方向发展,那么一旦我发现事情没有这样发展,我就会很恐慌,并会尽一切力量将事情朝我推动的方向发展。假若一个人的人生没有外界事物的强力侵入,那么他的这种控制感就会一直得以保持。但是,像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一定会撕毁这种控制感,以强有力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受到严重影响的人,你根本掌控不了什么,你的控制感是幻觉。控制感被破坏后,一个人就会有强烈的无能为力感,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彻底的无能为力感是极其可怕的,为了逃避这种感觉,内疚和愤怒这样的情绪就会产生。在地震中,无能为力感深藏的逻辑是:“大自然是控制者,你们不是。”内疚感深藏的逻辑则是:“我是控制者。”愤怒深藏的逻辑则是:“他是控制者。”由此,可以看出,内疚和愤怒其实都是在大自然以外寻求归因,而将灾难的原因归结到人身上,就好控制多了。这当然是一种虚妄。但在重大灾难发生后的那一小段时间,这种虚妄可以保证我们适度逃避无能为力感,于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掌控感不至于被彻底摧毁。但是,等灾难过去一段时间后,我们重新建立了一些新的控制能力,这时就可以把内疚和愤怒给放下了。我们得承认,在大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我们在相当程度上的确无能为力。不过,我们可以顺应地震,可以预测它的发生,可以改善房屋的构造,可以掌握更好的逃生办法,可以改善我们的救援体系……从而最终让地震对我们的危害减至最小。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地震是很可怕,但它只是那一瞬间,而我们的人生是一条长河,我们可以不和这一瞬间较劲,但可以在人生长河中将失去的适度弥补回来。假若我们的人生一直是在和这一瞬间被瓦解的控制感较劲,内疚和愤怒等情绪就可能会控制我们一生,而让我们自毁或不当地攻击别人。失控爱心或源自你自己的痛苦  任何事情都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怎样对一件事情进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东西。  这次地震也不例外。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景象之惨烈,令很多人痛哭失声,受难同胞们的不幸也激发了我们极大的同情心和爱心。  不过,如悲伤或表达爱心到了严重失控的地步,这很可能反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为灾区受难同胞们难过,但其实我们无意中是在处理自己内心的问题。捐助强迫症常是因为对自己亲人内疚  前不久,我随同一个心理志愿者团队去了四川灾区做心理干预。其间,我一位朋友差不多每天都会给我发两条短信,嘱咐我多关心灾区的孩子和老人。  她为什么这一段时间频繁给我发短信?原来,这次大地震导致的大规模集体性创伤引发了她自己心中的创伤。去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而她的母亲也已早早去世。她无法接受父亲的离世,一直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虽然这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降低,但对她仍是不能承受之重。并且,她多少有一种倾向:尽力逃避父亲去世的事实。  这两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就会令她这样的人有一种特殊的行为习惯:看上去很坚强,对自己的痛苦貌似不怎么在乎,但对别人的不幸极其关注。  这样做是一种投射,即将自己潜意识中的被安抚的需要投射到了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的身上,他们极度想帮助其他不幸的人,但其实他们是渴望自己得到帮助。短期内,帮助其他不幸的人对他们自己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从长期看可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痛苦并不会因此消失甚至都不会有减弱多少,而一旦他们觉察到这一点后,便容易出现拼命帮助别人的失控性行为。这样做,是因为,帮助别人似乎是减少了他们的痛苦,但只要帮助别人的行为一停下来,他们内心的痛苦又会被唤起。于是,他们只好尽可能连续不间断地投入到助人行为中。所以,这样的人看上去极有爱心,但他们不适合做志愿者,因为他们的失控行为会伤害他们自己。  在筛选志愿者时,我很关注这一点,如果谁的神情中写着“我可以为了灾区人民付出所有”的奋不顾身的精神的信息,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pass掉。  据报道,一位老婆婆出现了“捐助强迫症”。她每天都督促亲人去捐款,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她出现失控性反应的原因很可能也是自己有一些过去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处理好,而且她们可能还都有逃避自己问题的倾向。但这些问题逃不掉的,因为问题就在自己心中。所以,她们会时刻感受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痛苦,她们热衷于消除别人的不幸,其实是她们想化解自己的不幸。  例如,这位老婆婆或许心中藏有内疚,她觉得对某个亲人没提供足够多的帮助,但这位亲人要么是逝去了,要么是关系很僵,总之是她没有机会去化解自己的内疚,于是,现在有机会去帮助其他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时,她就会提供帮助。  但无论她帮助多少其他人,都不能化解她内心的歉疚,因为灾区同胞并非是她的心理问题的答案。但同时,给灾区提供捐助只能令她暂时感觉到有一些好受,所以她会不由得去追逐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于是出现了强迫性的捐助行为。  另据报道,四川女孩叶子在刚堕胎后便奔赴灾区,一直奔波在救灾的第一线,但回到成都后却得不到马来西亚籍华裔男友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与男友分手。  叶子的精神固然可嘉,而她叙述的男友也有些可恨。然而,叶子之所以如此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灾中,一个可以看得出来的大原因,是她对堕胎的胎儿的深深的内疚。她的救灾行为有自毁的倾向,而自毁常源自内疚,“我对不起你,我令你受苦,现在我和你一样苦,是不是我就可以稍稍被原谅了?”知道内疚从哪里来,就可以不失控了  我认识的几乎所有故事都显示,堕胎后的女性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对胎儿的内疚,叶子也很难是例外。  这次地震中学校普遍成了伤亡最惨重的地方,灾区受难的孩子们也成了灾后报道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那么,可以推测,叶子很可能是怀着对孩子们的担忧和关爱奔向灾区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通过救助灾区的孩子们的方式来缓解自己对堕胎胎儿的内疚,同时也表达对胎儿的爱。  以上的这些例子中,当事人首先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心理问题。譬如,叶子可以接受心理治疗,理解并接受自己对胎儿的种种情感和体验,她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例如去一些宗教场所为她的孩子做一些祷告,并最后和胎儿做一个告别仪式。  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说,胎儿已有灵性,尽管未出生,但他们其实在我们心中,也在我们的家庭系统中存在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存在,这样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发生。  至于我那位朋友,她首先需要直面并接受失去父亲的事实,也许还要去处理多年前失去母亲的痛苦的真相,这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等她完成这个过程后,她面对灾区和她有同样命运的人,就会既无比敏感又可以有一定的镇定,那时她会是比普通的志愿者更合适的助人者。  那位出现了有“捐助强迫症”的老婆婆,如果她知道了自己的内疚是从哪里来的,她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失控行为了。  说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的内疚可以说是一种孤独的自恋。我们以为,我们对某个失去的亲人心有亏欠,但实际上,这个失去的亲人并不需要我们的这种亏欠感,更不需要我们和他们一样苦。  这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就可以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适当与灾难保持一个距离  例如,你可以找一个人或一个物品来扮演失去的亲人的角色。你先对着“失去的亲人”表达你对他的感受。接下来,你再扮演“失去的亲人”的角色,让那个人或物品扮演你的角色,然后对着“你”表达你的感受,这样你就会发现,已离世的亲人绝不会希望看到你在受苦,他更希望你好好活着,希望你记着他,但也希望你幸福和快乐。  感受到这一点后,你可以再以死去的亲人的角色,给“你”写一封遗书。对于那些没有见到死去的亲人的最后一面的人,或亲人死去前已失去话语能力而没有留下遗言的人,这种方式非常重要。 做了这些工作后,你就可以做一些告别的仪式。例如,你可以给死去的亲人写一封信,并在他的坟前或其他标志性的地方烧掉。你还可以举办一个没有完成的葬礼,用这种仪式承认亲人已离世的事实。  如果自己现在有比较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但假若自己目前的人际网络缺乏很亲密且质量很好的人际关系,做到这一点就很难。像我那位朋友,她早早失去了母亲,而她其他的亲密关系的质量也一般,这时让她承认并接受父亲的离世,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在地震灾区中,有许多人同时失去了多名亲人,他们需要时间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网络,在亲密关系网络没有充分建立前,让他们承认失去亲人的事实,也是很艰难的。但这个工作不管多难,最后必须要去做,否则我们就会一方面在意识上活在幻觉和错觉中,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上沉浸在根本无法逃避的痛苦中。  汶川大地震不只是冲击了灾区人民的生活,也冲击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这时,我们都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以防这次灾难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冲击。  1.告诉自己,适当与灾难保持一点距离。  2.保持一个正常的日常生活节奏。不要没日没夜地看大地震的新闻和画面,并整日以泪洗面。  3.如果从灾区归来,要明确告诉自己,自己已不在灾区,自己已回到了安全的、不一样的地方。  4.如果自己有任何一种失控的反应,那一定是反映了自己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去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令自己如此失控。  总之,在大地震发生后的这种极端情形下,我们不要只盯着别人,我们仍需要适度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越明白自己,就越可以在救助别人和自我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那时,我们才可以有力量提供更有效率更长久的救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为何越爱越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2
为何越爱越孤独-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为何越爱越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