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中国》文 / 梁冬 前言刷新纳斯达克数项纪录的新贵百度,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也是凡人凡胎,经历了所有企业大体相似的五味杂陈、甜酸苦辣。这个亚洲最大的网站,在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中,同样接受着尖刻指斥:MP3风波、GOOGLE的威胁、竞价排名争议、版权官司以及曾经有过的弹尽粮绝、迷茫失落。身价逾9亿美元的37岁掌门人,在被誉为“完美男人”的同时,也被嘲笑为“隔壁傻小子一不小心娶了个漂亮媳妇”。本书以首次曝光的大量一手资料,揭开百度谜局,以一个企业成长的真实面貌给人以真切的启示。梁冬,离开凤凰后首次操刀,揭示百度在沉静中成为亚洲最大网站的秘密。一不就考个阳泉一中嘛,多大个事儿啊!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小时候老跟着姐姐们玩丢沙包、跳皮筋。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在床上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棍子当枪哗哗地耍。一个人不断地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把在家里练的那套演练了一番,虽然只是从电影里学的几个架子,但剧院的老师还是从一招一势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假如,这个人成长规划被坚持,人们可以期待在山西阳泉出现一位梨园精英,但同时,也不应不做另外一种假想,在幕布拉开时,首先冲上来翻跟斗的,是一位才华被严重浪费的名叫李彦宏的小喽罗。幸好,那时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已经很淡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讲关系,做父母的没有什么后门可托,在饭桌上,父亲开始引领孩子们制定个人成长计划,规划的结果是,摆在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将来若要想找个好工作,就得考上大学。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的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想极尽所以挥发一种影响力,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上学了,李彦宏就读于山西阳泉晋东化工厂的子弟学校。那时,大多数国营单位的子弟学校教学水平都一般,是因为升学压力不大,孩子大了可以去上技校,然后接父母的班,人们对孩子能否考上省重点高中——阳泉一中都不报奢望。李彦宏的学习还算过得去,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来读。在考高中前,李彦宏对下棋着了迷,在街巷的阴凉处,一群人围上,拱卒跳马地支招。他初中老师后来跟他讲,说他上初三之前从来不学习,老是看他去下棋去,对此,李彦宏浑然不知,他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挺刻苦挺下功夫的学生,但很奇怪为什么在别人看来却是属于不学习的那种类型的。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摆在面前。初三升高中是全市统一考试,有一个最好的学校摆在那儿,那就是阳泉一中。老师们发出动员令:“进了阳泉一中,80%能上大学”。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巨大的标语,也在催促大家进行最后的冲刺。晚自习,在做了一张张模拟试题后,李彦宏静环视一下仍在埋头演算的同学们,看到都是“紧张、严肃”的表情,而少了平日里“团结、活泼”的气氛,夏日的炎热聚集在教室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被点燃爆炸。他忽然意识到,哎哟,这是一个挺严重的事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此言不虚。冲过去了,将从阳泉走出去,在像北京那样的城市里过那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生活,若掉了下来,就可能在阳泉进一所技校,最终成为一个穿着蓝布工作服的粗俗的野小子。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具大的压力。第一场考试是数学,他有些紧张,每一个填空题,每一个选择题,都要演算许多遍,但交了卷后,他忽然发现有一道题可能审题有误,瞬时,脑袋上如同挨了一记重拳,没了和同学们相互对题的兴致,他是如此沮丧,似乎美好的前程已被自己亲手击碎,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之中。李彦宏的三个姐姐都是从阳泉一中毕业的,看他忧心忡忡的样子,她们觉得很可笑:“怎么考个阳泉一中这么紧张,我们都从那儿出来的。看来你不行!”听到这种嘲笑,李彦宏反倒不紧张了,不就考个阳泉一中嘛,多大个事儿啊,等中考的成绩出来以后,李彦是以502.8分列学校总分第二名。而第二名第一名的差距是多少呢?总分差0.1分。李彦宏在描述这0.1分的差距时很认真,显然,这是一个不能容忍自己稍逊于人的人。我发现,这是有些人能很成功,而像我这样的人总是不能做到第一名的原因。二顺利进军决赛,结果一塌糊涂。现在,百度的托管机房里,有上千台服务器。有一个小组在做维护,据坊间传说,那里机器的机箱都是敞着的,如果哪台机器出了问题,就咔嚓换块硬盘,感觉像搬砖。20年前,李彦宏上高中的时候,这种方头方脑的叫计算机的东西还很娇贵,为了防尘,机房要铺地毯,进去要穿拖鞋。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也无从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脚臭。另外,它对温度也极其敏感,怕热,机房里还得装空调。机器贵不说,仅机房的设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李彦宏第一次见到计算机时,他正在山西阳泉一中上高中。因为阳泉一中是省重点,才得以配备了一批苹果机,但这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学校就从各班里挑选了一批成绩不错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学习小组。李彦宏因为数学成绩突出,得以入选。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这个感性化的称谓,“计算机”的命名偏重技术性,对外行人来说,屏幕上看到的情景,就如《骇客帝国》中展示的那样,雨点般地落下1和2,至于编程语言,看上去就枯燥无味,而穿孔打印出的纸带则如同天书。在李彦宏上高二时,山西省举办了一次计算机编程大赛,李彦宏在阳泉赛区排名第二,顺利进军太原参加决赛,结果却是一塌糊涂。上机考试,计算机上的考题,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竟然没做完。好在,从阳泉来到省城的新鲜感冲淡了比赛不顺的不愉快,考试之后,他和同学们相伴去逛书店。在太原的书店里,他找出了出师不利的原因。这里关于计算机的书,一书架一书架的,许多书在阳泉根本看不到。李彦宏由此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别人有这么多的资料这么多的书帮助他去理解计算机这个东西,而自己在阳泉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放眼全国的高中生,那么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不可能排到特别靠前的名次上。这个判断过程是一次幼稚的思考,却最终导致他在高考填志愿时,刻意避开了计算机专业。2005年,最火爆的音乐事件,是超级女声大PK,李宇春和她的FANS们主张“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我还要勇敢地自我欣赏!”,但20年前的1985年,李彦宏的高中时代,被广泛传唱的校园歌曲都透着一种无奈:“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要东张西望,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样讲……”学习计算机,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而高考的冲锋号,从高一的第一天起就吹响了。李彦宏虽然偶尔也会对某个女同学很有好感,但功课没受到影响,而且还能全面发展,由此带来的负作用是,高三的文理分科让他左右为难。中国的学科教育要把文科与理科搞成对立的关系,这很可能和世界的真相不符合,否则,爱因斯坦就不会喜欢去拉小提琴,而终生行医的契诃夫也不可能会写小说了。当然,这些报怨不该由一个高二的学生提出,他所能做的,只是选择。其实,他很喜欢文科,那时候,全国的中学生都会有一个小本子,摘抄作家、诗人们华丽的词藻。从小爱看历史书的李彦宏,很想进一步亲近中国文化,只上,内心的冲动遭到了强有力的打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长者的劝告,不容置疑。选择理科,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种更为现实的考虑。内心的冲突很激烈,分不出高下,李彦宏决定抛开兴趣的因素,从成绩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以便扬长避短。结果显示,他物理、化学分通常很高,而历史地理的成绩也很不错。其实,那些所谓的成绩好的人也很痛苦,听“分”由命的方法也行不通。李彦宏到各班里去转一了圈进行了个小调查,他发现每个班的第一名都去学理科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只有二流的人才会去学文科,于是,李彦宏在不太认真倾听自己心里声间的状况下,选择了理科。文理分科之后,更大的选择,是高三填报高考志愿。对一个中学生来说,第一次白纸黑字地填写一份重大而严肃的文件,会满怀希望,也会忐忑不安。诸如第一志愿、是否允许调换等词句,看上去就觉得庄重而威严,每一个中学生都会反复权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时填志愿,是在考试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的情况下填写的。这一张薄薄的纸,会左右自己以后的命运,这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因为太原比赛的失利,李彦宏没敢报计算机专业,他认为这个领域有太多牛人,他要避其锋芒,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图书情报专业,这是一个相对交叉的新型学科,在中学里,谁也不可能接触到这种专业,这样的话,大家平起平坐,起跑线是一样的。 在大片未被开垦的领域里,大家都能有机会。在采访的时候,我一再置疑当时的李彦宏是不是真有那么聪明和冷静,人有时候会忘了自己当时怎么想的,大多数时候是他后来追想的,就如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在后来的访问中洋洋洒洒的那样。这个选择,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李彦宏的文科情结。文理分科时,李彦宏还不敢或者是没有真正地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其实,大部分人在面临重大选择时,都会去看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常常被竞争对手,或是环境决定了我们内心的选择。然而,自己内心的倾向,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迸出来,李彦宏所选的图书情报专业,是理科专业中比较偏文的,属于北京大学的文科系。三置身北大图书情报专业,却觉得没面子。1987年,过完了高中最后一次暑假,李彦宏来了北京。穿行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看了想像过无数遍的未名湖的湖光塔影。这个以阳泉一中第一名的成绩来到北京大学的青年,入学的快乐、骄傲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发现,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转专业发配而来的。他置身其中,很没面子,更令他不能忍受的,是这个系的计算机教育非常简单、浮浅。尽管当初刻意回避了计算机专业,但李彦宏并未放弃对计算机的兴趣。当初选择图书情报,李彦宏也为计算机的兴趣预设了通道,在他的设想中,情报学除了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理论,还会学习一些计算机数据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要比计算机系更加专业,假设计算机系有10门课,自己可能只学3门,但一旦结合自己的专业,那么,在某一个领域起码要比计算机系学得更深一些。李彦宏这个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对于图书情报专业而言,计算机根本不是专业,课程就要学得很浅。专业,令李彦宏失望,枯燥的学习之余,他对前途有了一种担心:如果说自己这方面学的不如人家的话未来怎么办?自己的优势要从哪里展现出来?显然,他的理想不是去做一个穷经皓首的图书管理员,虽然许多大知识分子,例如老子,都曾是图书管理员,但是对一个意气风发的北大青年来说,稍显不够刺激,那是风起云涌的80年代(作为同事,我们其实很懦弱地没有问他一个最关心的问题,80年代的性自由的思潮对他有没有影响)。在北京大学大讲堂的南边,有一个“T”字路口,这里是教学区通往宿舍区的交通要道。在路与路的交汇点,立着几棵塔松,于是,围着塔松就形成了一片极小的三角地带。这就是北大著名的信息集散地“三角地”。在塔松周围,有一圈栏杆,无数块布告板一块接一声摆放在那里,上面糊着各种海报。专业让人沮丧,李彦宏开始在适应中寻找突围的方式。他的第一个决定,是有意识地去感受这座中国著名学府所能够带来厚重与活力。他常去三角地,那里的告示栏里贴着各种讲座的海报,讲课的都是名人,而且来自极其不同的领域。崇尚自由的北大有点像东周列国时代,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不同,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家可以争论,又可以共存;而这一点,又跟现在的互联网格局很相像,在思想上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野心勃勃,哪怕板砖横飞,但依然可以共存于一个BBS。任何一个人,只要听得多了,就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建解,不再人云亦云。当然,李彦宏不只带着耳朵,他小时候那个舞台上亮相的愿望,实现在了北大的辩论台上。李彦宏的大学时代,1990年前后,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大专辩论会”如火如荼,大学校园里,也常举办校际辩论赛,争论诸如“真理是不是越辩越明”、“体育商业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类本来就说不清的问题。多年以后,有人总结人生感悟时说:“不要为你没有利益的东西争论,除非你是在参加‘大专辩论会’。”而李彦宏就曾活跃在这种口舌之争当中。据百度技术部的同事们形容,李彦宏“打球像跳舞,跳舞像擦玻璃”。打球像跳舞,是指运动量极大的羽毛球,奋力抽杀时他会双臂齐挥,一心想一招致敌。至于跳舞像擦玻璃,就比较难以想象,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一部《霹雳舞》上映,一种如机器人擦玻璃的舞蹈风行一时。让性格沉静的李彦宏会去跳霹雳舞,实属强人所难。同事大约是说李彦宏跳什么舞都像擦玻璃。其实,李彦宏身材不错,曾入选舞蹈队参加了在天安门的集体舞大联欢。当然,集体舞中的舞技,很难评判。在高中时,李彦宏强烈地感受到了排名带来的竞争压力。学期考试后,张榜公布成绩,谁在班里排第几,在年级是第几,都要被同学们议论好几天,成绩好的,面上平静但心里得意,混在放学拥挤的人群中,他会感到背后别人的指点和投来的敬佩的目光。尽管那时政治课上已经学过辨证唯物主义,但大家还是会静止地看问题,如果谁排了一次第一,那整个学期人家都认为他是NO.1,如果他下次得了第二、第三的话,同学们就觉得他不如那个第一了。但无论是做领跑者,还是做追赶者,十六岁的花季,都过得挺艰苦卓绝的。(弗洛伊德说,童年对人的影响很深久,我几乎有理由相信,正是在从小被排名的压力和快感之下,在20年后推出竞价排名这种让百度平步青云的商业模式的。这是后话。)四心仪的大学不招生,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录取在北大,没有了排名的压力,李彦宏开始为自己寻找压力。他的第二个决定,是重拾对计算的热爱。既然自己的专业中计算机课程太简单,那就干脆去听计算机的课,搞专业的学什么他也学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专业的信息检索就不用功。而事实上,百度搜索,与两个专业密不可分,一个是计算机、互联网,一个是信息检索。那时的李彦宏,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会结合的如此完美。李彦宏最重要的决定,是准备出国。当时,有一本薄薄的名为《北京人在纽约》小书在社会各阶层中被传阅,后来,姜文主演了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有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更多的中国人来讲,那里是天堂地狱并不重要,出国,是一种时尚和风潮。在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激变在短时间内造成了脑体倒挂,正如有两句顺口溜说的:“搞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还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校友毕业分配,进了工厂,机关,最终也都碌碌无为。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身处这种环境下,李彦宏的选择也变得明朗起来,出国。当初精心选择的专业,不仅味同嚼蜡,也成了出国的障碍。那时候,学数学的或者学物理的出国比较容易,学历史的或者学地理的出国就很难。李彦宏打听了一下,他们这个专业在美国好像没有什么对应的专业,拿奖学金将会异常困难。当然,图书情报系不是没有人出国,有些人是读完研究生之后才去的,有些是因为要结婚才去的,而本科一毕业就能拿到奖学金到美国去的例子非常少。这个调查结果未免让人心里一凉。《音乐之声》中的嫫嫫曾说过:“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一定会在别处为你开一扇窗”。图书情报的门,或许关上了,计算机的窗却打开了。出国的前提是要先考托福,李彦宏开始过上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他同时申请了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两个专业,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他要与计算机结缘,本来高考的时候想避开的这个专业,给了他出国的奖学金。能到美国去学计算机专业,让李彦宏感到兴奋,当然,他所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第一,他要改专业;第二,他误了有一个学期的课,因为他是到1991年底才走的,而学校9月就开了学了。在考托福的那段日子里,李彦宏常常生发一种郁闷,因为是中国人,就必须要花很多的经历去学语言,而一个美国学计算机的学生,就可以省下这30%的精力。北大有很多听力教室,没有老师,自动放些英文的东西,李彦宏有空去戴上耳机练听力。李彦宏英语一直还不错,但也必须要花很多时间耗在上面,(据说,他大学时还以替人家考四级勤工俭学,但是这个传闻,始终没有得到他的亲口确认。)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需要他花这么多时间。最终,李彦宏收到了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录取通知。因为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滞后,李彦宏心仪的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根本不招中国大陆留学生。1991年的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又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眼前,对于未来,可以用憧憬来形容。他出国之前,北大南墙还没有推倒,但是南墙外面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电脑公司,中关村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那时候,北大南门对面的理想国际大厦还是一片民房,附近的街两边,都是卖衣服的,像自由市场。离开这里时,李彦宏的理想在遥远的美国。但仅仅7年之后,李彦宏又回到这里,把一个网络的梦想在这里实现。回想北大的生活,现在的李彦宏依然充满了感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赶上了北大90周年的校庆,那时,出了一本叫《精神的魅力》的书,他经常背诵其中精彩的段落。在季羡林先生为《精神的魅力》做的序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用这句诗描述李彦宏倒也贴切。五每个中国学生都有个阿Q在肚子里尽管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在美国能排到前20名,李彦宏心里却自视甚高,他只想去那里呆上一段时间,熟悉一下美国,补习一下功课,然后再去申请麻省理工这样的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他刚到美国时,先去了洛杉矶,在姐姐的陪伴下,在美国各地游玩。圣诞节期间,美国的城市小镇都装扮非常漂亮,他们乘兴还去拉斯维加斯去赌了一把。(若干年后,他又赌了一把,让一个叫梁冬的人帮他管市场部,天知道这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他之所敢于这样悠闲,是因为他并不担心功课。那时候,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中所向披靡,尽管引发了一些教育学者对应试教育的质疑,但由此给人一个误解,大家认为美国学生基础教育差,再加上比较懒散,功课都不如中国人。两个星期的快乐日子过完后,她的姐姐给他买了一张飞往布法罗的机票。布法罗在伊利湖的南边。伊利湖北边是是加拿大,加拿大的风经过湖面吹过来,很湿润,一到冬天就下雪,而且下的很厚。冰天雪地的布法罗,一下子就把李彦宏骄傲与兴奋结冷却了。进入学校后,他就有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不像在在国内传说的那么笨,在学习上,大家的竞争很激烈的。后来他发现,在国内大家说美国学生很笨,中国学生到美国都没有问题,倒也不是空穴来风的盲目自信,但那是指学物理,学化学的。而学计算机的学生都不笨,美国的孩子都极赋创造性。再加上误了半个学期的课,别人学过的东西李彦宏还得拼命去补,这使得他头半年过得很困难。因为功课的吃力,他与教授、同学谈论问题时,常常说不到点上,这让教授们觉得他可能不行。这对他的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挑战。一直以来,李彦宏都是一个优等生,他也认为自己还是比较聪明的,但在那儿,同样一个程序人家做了两三个小时做完了,他做了五个小时还没有搞通。过去,都是别人抄他的作业,有难题也是别人来问他,但到了布法罗,他有时候不得不问别人,对李彦宏来说,说一句“你帮帮我看看这个东西怎么弄”是挺难做的事情。另一个没想到,是李彦宏忽然发现自己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北大的时候,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宿舍啊、食堂啊什么的都给安排好了,当学生的不用考虑去续水费、电费,也不用去买菜做饭。而在美国,这一切都要自己去考虑。在洛杉矶时,姐姐知道他所住的地方将是一栋别墅时,很高兴。别墅比公寓应该高档很多。而在李彦宏的眼里,她姐姐所住的公寓已然很豪华了。但当他一下飞机,看到一辆破旧的汽车在等他时,就感到一切可能与想像的不一样。果然,那所别墅有七、八十年历史了,一进去就会闻到一种怪怪的味道,设施也很落后。如果现在一个大学生去,可能会想到《哈里·波特》里的鬼屋。李彦宏租了其中的一个房间,其他房间住着别的同学。同处一室,电费、水费、取暖费大家要分摊,厨房也是大家分着用,每个月计算电话费时,要拿着话单按打出的电话一个一个地勾,哪个电话是谁打的,打了多少钱,明明白白。(在李彦宏说到这一段时,我居然在想每天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老婆在拿着老公的电话单核对——万恶的电话单啊。)李彦宏上课回来,厨房里通常有人在做饭,只好等他们做完了之后再去,一个人做饭了无生趣,也就随便做随便吃了。别墅里,还有一个打扫卫生的值日表。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的李彦宏经常忘了打扫卫生,同屋的同学对此很生气,并直言相告,“你看你把这个东西弄得这么乱,你今天没有打扫卫生”,有时,大家也会嫌他浪费取暖费,说他屋里打的温度比较高,因为取暖费是要平分的。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李彦宏除了通过电子邮件向他姐姐求教,更重要的尽快的自我调节。他很快找到了安慰自己的依据,相对来说,美国同学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系科班出生,而自己本科并不是学这个的,加上误了一个学期的课,即使暂时比不过人家也情有可原。鲁迅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阿Q在肚子里,这话可能是对。当然,安慰自己不是就此安心,李彦宏小时候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一切,得让成绩说话吧。六买辆车2000美金,修一下花了500美元布法罗那种冰天雪地的鬼天气,对于交通来说是很麻烦的事,李彦宏的住处离校园还挺远。那时,校园附近有一种巴士,从学校走到巴士那儿大概要七八分钟,遇到下雪天会走得很慢,当然,更遭的是,要是遇不上最后一班巴士,那么就只好待在学校的机房里了过夜了。在若干次赶不上班车被困学校后,李彦宏决定买一辆车,没有车,一切都不方便,比如说自己要做饭,就要去超市买东西,一买就是一个星期的东西,没有车,只能大包小包地拎着,冰天雪地的艰难地走。(我突然又想起了一个故事,传说,冰天雪地里有一位老人家在走着,一不小心摔倒了,后来有人为了纪念他,就叫他圣诞——剩蛋——老人。)虽然有奖学金,李彦宏的生活不并宽裕。那个时候,他认为钱是最值钱的时候,因为自己不怎么挣钱。而且中国和美国的消费品差距太大了,在北京,喝碗豆汁嚼两根油条,也就块儿八毛,可乍一去美国,一只汉堡就2美元多。一直到很多年以后,他观察到,在美国的中国人,出去越早的人越省钱,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中国还是吃不上饭的感觉,他们觉得美国什么东西都很贵。反倒是近来去美国的这一批人,觉得美国的东西并不贵。买车之前要学车。有一个来自香港的朋友,当时与他同系读本科,他先买了一辆车,非常大方地建议李彦宏,先拿他的车学,学会了再去买。在美国,学车也是一大笔钱啊。他接受朋友的好意,借朋友的车练习,结果,头一次开就奔着大树撞了过去,这辆车买的时候可能就是2000多块钱,可修一下500美元就出去了,很令人心疼啊,这相当于他2个月的生活费——这是多少根油条啊,这可能是李彦宏人生最痛心疾首的一次花钱经历了。后来,李彦宏终于有了车。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他经常忙碌到凌晨两点。寒冷的夜里,他那辆1500美元买来的二手车,总是要预热10分钟才能启动,寒夜里车在抖他也在抖,窗外弥漫的风雪,成了他对那段生活的典型记忆。对国人而言,有车有房,至今都是成功的标志,但在美国,一辆二手车,只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只有有了车,才能迅速地溶入当地的生活之中。车,是生活所需,而非奢侈品。2003年,已回北京好几年的李彦宏终于敢自己开车了。李彦宏曾就此感慨良多:“以前对北京的交通状况很担心,不敢自己开车出去,现在敢了。这说明我已经适应了环境,逐渐在北京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车,依然不是奢侈品,而是工具。对李彦宏来说,车也是他溶入一种生活的标志。布法罗大学的暑假,从5月开始一直到8月,极为漫长。1993年4月,暑假即将来临,李彦宏觉得呆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意思,决定去打工。对在国外的中国人来说,一提打工,大家的第一联想是到餐馆里刷盘子。刷盘子,每小时能挣5美元左右,收入还算可观,虽然辛苦一点,但也不至于像国内想像的那样,演变成一种典型的异乡生活的悲惨场景。李彦宏并没有去刷盘子。从机会成本上讲,刷盘子是无法写入个人履历的,它不能为履历增值。李彦宏在网上看了不少招工广告,觉得合适的,就发一份简历过去。所谓合适,是指要和自己的专业有关,毕竟,自己是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另外,这家公司必须有Internet。这一点,绝不让步,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那时候,李彦宏已经常使用E-mail与远在洛杉矶的姐姐联系,打电话对他来说太贵了。二是,他对Internet的痴迷已深入骨髓,一刻也离不了。有一次生病住院,他最关心的是病房有没有网线,而不是医疗设备。浊酒一杯家万里。在美国的留学生都很关注中国在发生的事情。中国留学生自发编辑了电子出版物不定期地发到网上。早期的网络,没有现在这些浏览器,完全是纯文字的界面,当时流行的是一种叫做新闻组的形式,其中有一个新闻组在讲中国的事情,大家常泡在那个网站上。除了政治经济新闻,李彦宏最喜欢看古诗词,有人不停地整理,同时会做一些评论,充满了思乡的情绪。离家的游子,特别愿意中国好,那个时候中国变得很快,每一大事发生后,大家都会聊一聊,每一届的新生过来从国内来到,大家都会去询问一下中国的状况怎么样。七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愿意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这家公司给李彦宏开出了每小时25美金的实习报酬,待遇之高,令同学们艳羡。不过,李彦宏的兴奋还是有所保留,毕竟,这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回到住处,那位来自香港的朋友问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时,他有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郁闷,讪讪地回答,说“是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这位朋友听后大惊,“这还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来,Matsushita这个拗口的单词,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怪不得他的导师给他写推荐信时非常高兴呢。1993年5月,李彦宏来到了位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普林斯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曾在这里在大学讲学。这里也是工业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Matsushita的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一进门的大厅里有一个室内花园。工作之余,李彦宏经常坐在花园里看报纸,《华尔街日报》是他最喜欢看的报纸。而他的同事,反倒没有一个日本人,美国工程师们的开朗、随兴,创造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李彦宏一直在从事 OCR(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在实习期间,他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8月底,当李彦宏结束暑期实习要回学校的时候,松下决定打破常规,继续聘用他在学校里兼职。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李彦宏发布了这个研究成果,一位国际OCR学术领域的权威人士非常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李彦宏的实习经历,其实在很多年之后对另外许多年青的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就加入百度,在实习的时候就上第一线工作,并且在大学毕业时已经成为百度的高级经理,这了成就了百度的实习生文化。)这件事除了证明李彦宏的学术才能,也像一粒棋子,给李彦宏的人生棋局进行了定势:博士——教授——学术权威。攻读博士期间能写出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导师认定他的博士文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这篇论文,也同时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此人是华尔街的一家隶属于道·琼斯的小公司的老板,他是耶鲁大学的博士,虽然身处工业界,但在学术上也是非常优秀的。在做公司之前曾在“贝尔实验室”做了多年的研究。1994年,他邀请李彦宏去他的公司做带工程师性质的高级顾问。而此时的李彦宏,也越来越意识到他喜欢是那些实际的东西,对理论性的东西没有多大兴趣。他决定进入工业界,放弃博士学位。自从中国清代有学童赴美求学以来,就有一种强大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学生到美国一定要学有所成,标志是读取博士,以至于一些像《围城》的方鸿渐那样的游学生,在归国前也得匆忙去买张博士文凭来掩人耳目。但美国人却对文凭并不在意,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去大学演讲,第一句话就是叫大学生们不要念大学了,结果还没有说三句话,就被校方给请下了台。这个口无遮拦的人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得甚为精彩: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再来一点证据吧,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他提到了艾伦,是比尔·盖茨的合伙人,戴尔,早几年前已在中国直销他的戴尔牌电脑了。——后来,有人证明,这段演讲其实不是埃里森说的。在暑假的实习,李彦宏接触过一些很好的计算机系的博士生,但他觉得这些人的研究水平不过如此,而且,他的理想不是去当大学教授,这就没有必要去还在学校学习了。话虽如此,但在大家这种传统的思路下,没有足够的信心是不行的,尤其是中国学生。当李彦宏把告诉导师,说他的兴趣是想进入工业界时,导师像武林中的高僧,面对要闯荡江湖的弟子,没有阻拦,而是给予了祝愿:“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了”。“总是在正确的地方遇到正确的人”,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极其幸运的事。这种幸运的人,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比如郭靖,行走江湖,处处得到高人的指点。李彦宏认为他也享有这份幸运。他的导师是就是一位能指点迷津的高人。导师的研究项目其实并不是搜索引擎类的技术,但他能因材施教,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要求李彦宏跟踪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一直倾心实用技术的李彦宏向系里申请得到硕士学位,像他这样的学生,只要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是不需要再写硕士论文的,什么时候想走,去申请文凭就可以了。八从布法罗的穷学生,变成华尔街的高级白领其实,进军华尔街之前,李彦宏曾将它与硅谷进行了一些对比的。李彦宏去硅谷的时候是三月,加利福尼亚州虽然到处鸟语花香,但是,李彦宏看到许多跟他一样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工作得非常辛苦,开的车还破。要录取他的公司也不是很大。而华尔街却处处洋溢着一种神秘感,到处都是腰缠万贯社会名流,到华尔街的公司面试,大家很讲排场,来接的都是很豪华的车,在价格昂贵的餐馆里吃饭,各方面都非常讲究。至于工作,大家看上去也不是很辛苦,而给出来的工资,比硅谷给的要高10000多美元。离开象牙塔,进军工业界,是李彦宏的又一次重要选择。高中分科,高考填志愿,以及出国的决定,有太多可供参考的因素在影响着他,而这一次选择,他做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另类,尽管,创立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玩转电脑直销的迈克尔·戴尔早就这样做了。若干年后,李彦宏评判这个决定时说:“这个选择是不对的,只是看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去分析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他感到,在华尔街的三年,是浪费过去的。华尔街(Wall Street)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它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也仅仅11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现在,大门前依然立着华盛顿像。不过,人们提起华尔街时,首先想到的绝非是其政治上的意味,华尔街是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华尔街两旁很早就矗立起无数的摩天大楼,这使得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数不清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都在这里驻扎。华尔街设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每天,成千上万的白领阶级涌到这里上班。而住在郊区的金融巨头们,则不必受挤车堵车之苦。他们上下班乘飞机,直升机场就设在华尔街东端不远的东河畔。立志“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的李彦宏,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尽管兜里装的是硕士学位,但在华尔街却拿到接近博士工资。26岁的李彦宏从一个布法罗的穷学生,变成华尔街的高级白领。有钱了,一个人租了一套很大的房子,买了新车。在美国,相比于同龄人,几乎算是年轻的成功人士了。开明的老板给了李彦宏很多自由的时间,让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热衷于技术的李彦宏为公司设计了一套实时金融信息检索,这个系统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在技术层面,李彦宏最大收获,是获得了超链分析的专利。这项1996 年的发明,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我们不妨举浅显地解释一下:李彦宏学信息检索时有一门课叫做页面链检索,根据一个关键词,如何去查询相关的论文,反过来想,你会发现一篇论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有多少其他的论文在引用这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这篇论文的影响力就越大,它的价值也就越大。对于互联网来说,超链其实就是一个引文,就是引用。而超链分析,就是在辨析引用的质量。网民都希望在互联网上找到有用的信息,但是互联网上的网页良莠不齐,比如,当你检索“超级女声”的时候,跳出来的网页,也许只是一个泡网吧的孩子做了一个网站贴满了“超级女声”这个词而已。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信息检索理论,这个网页就跟“超级女声”有技术关联,尽管它不是超女的的官方网站。这就是当时搜索引擎的狼狈之处。而超链分析,运用的是引文索引,他关注不仅是一个网页的内容,更关注一个网页的内容被引用的次数,对于一个网页来说,看互联网有多少链接指向它,一个垃圾的无聊网站是没人去引用的。而被引用的次数多的网页才有价值,才值得被搜出来优先推荐。这就是李彦宏归纳的搜索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九仅仅6个月,李彦宏如愿让马东敏成了自己的新娘务实的华尔街,并不知道李彦宏归纳的搜索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有多大价值。那时候,股票市场中最激动人心是IT领域,在1996年前后,IT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华尔街日报》的重要版面却几乎被来自硅谷的消息充斥着,1996年4月12日雅虎公司股票上市,开盘每股价位定在13美元,由于需求惊人,价格迅速被推到24.50美元,最高时达到每股43美元,最后以每股33美元收盘。上市当天雅虎公司的市场价值即达到8.50亿美元,比一年前行家估计的价值高出200倍。当然,这一切,在兴奋的华尔街眼里,只看到飘红的网络概念,而对近在咫尺的李彦宏的专利视而不见。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超链分析的专利,就是行走江湖的剑客之剑,刀客之刀。身怀利刃的李彦宏,在华尔街却深感英雄无用之地,毕竟,道·琼斯只是一家金融公司,对技术发明并不敏感,更别说推广了。有一次,在加拿大开了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学术会议,李彦宏去讲超链分析的应用与前景,来自硅谷的诸如Microsoft、Infoseek等公司都去了,他们对李彦宏做的东西都很感兴趣,硅谷做事的风格,不讲学历,不看阅历,看到好东西就动用拿来主义。只有在那里,会聘用根本没有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国人在做工程师。许多公司对李彦宏发出邀请,但Infoseek公司的威廉·张更能明白李彦宏的心思,他说:“Robin,我知道你是技术工程师,对于工程师来说,除了技术创新,最有成就感的东西是能够让千百万人使用它。但你现在的公司是没有能力实现它的,如果你到Infoseek的话,你做的东西很快会有近千万人使用。”。这一番话打动了李彦宏。他到硅谷的Infoseek看了看,感触很深,当他讲到他认为很精彩的东西的时候,听者的眼睛里面也在放光。大家家说这个东西真的很棒,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在东部的华尔街,大家表面也会尊重自己,但那是社交味道很重的礼貌,他们不会因为这项技术创新而尊重你。尽管李彦宏曾感叹华尔街工作的三有些虚度岁月,但他也很难假设自己一出学校就选择硅谷将会怎样。1994年,李彦宏去华尔街时,互联网的概念尚未形成,几乎是零。到了1997年的时候,在纳斯达克已经有四五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了,这个时候他选择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是很自然的事。在东部,有失也有得,李彦宏收获了爱情。在百度贴吧里,一大群网友在探讨什么样的女人才能打动李彦宏。也有网友在贴李彦宏夫人马东敏的照片。马东敏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两人认识时,她正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看到马东敏的第一眼,李彦宏想到了一见钟情这个词,仅仅用了6个月,李彦宏如愿让马东敏成了自己的新娘。 李彦宏所说:“反正我认为,只要自己想清楚了的事情就要做,有意思的是,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她当时为什么只用6个月也能想清楚。”谨慎稳重的李彦宏会因为一见钟情和一个认识不到6个月的女孩结婚。李彦宏还曾开玩笑地说起这种直觉小学五年级时就出现过,因为和一个女孩的作文经常同时被老师当范文念,于是觉得和对方是一类人,就给女孩写纸条,结果被老师和父母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他不靠直觉,而是靠搜索——确定好气质、学识、外貌,众里寻她千百度。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的威廉·张说动了李彦宏。那时,他刚被提拔起来,要找个人替代他原来的位置,这个人必须能够了解搜索引擎到底是怎么回事,听了李彦宏对搜索技术的讲解,他知道他遇到了他要找的人。李彦宏虽然一直在做搜索技术,但对于工业界来说,实用的搜索引擎系统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他也不是很清楚。他来到后的头两个星期没干活,威廉·张把他关在办公室里像武功宗师传授秘笈武功般一一讲解,哪些地方度很关键,哪些地方用了小的技巧可以避开一些难解决的问题,同时威廉·张也把实现各个模块的很优秀的工程师叫过来给李彦宏讲细节。在他看来,李彦宏是惟一一个能够听懂所有模块的人。李彦宏在硅谷的生活舒适而悠闲。SILICON VALLEY,硅谷,不是一个城市,它是由许多小城市如圣荷西桑尼维尔、佛利蒙市、圣大克拉拉、库帕蒂诺等小城市组合而成;硅谷,也不是一是山谷,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30英里长、1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在这个背靠山脉,面朝大海的海湾边,星罗棋布布满了与高科技有关的公司,著名的苹果、惠普、升阳、英特尔、IBM等都位于此。十公司在不断犯错误,在这样的公司里,他感到了迷茫中国传统文化中,田园生活是一个符号,陶渊明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往往弄得“草盛豆苗稀”。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寄身曹操篱下,也伺弄了一个菜园子,天天浇水施肥,那是韬光养晦。在硅谷,李彦宏和马东敏也在院里种瓜种菜。花开花落,每年都会品味一次种收获的踏实感。只是,寄情田园的李彦宏,没有误入尘网中的感慨,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读了博士的马东敏,有根深蒂固东方价值观,跟随李彦宏来到硅谷,以李彦宏的公司为半径,画一个圈,寻找工作的第一个条件,是离家近。百度上市成功后,在北京,许多记者采访李彦宏时,通常会被安排在李彦宏家楼下的一个茶馆。李彦宏选择这里也是因为离家近,他一脸坦诚地向记者们解释:家里4岁的女儿还要他照顾,他不能走得太远。(我曾经这么恶毒吹捧李彦宏说:“你这样不太好。现在的男人,或者有钱却不帅,或者帅但没钱,或者又帅又有钱但对感情不专一,或者既帅又有钱又专一却不喜欢异性,可是你却具备了所有的优点,让我很有压力。”)李彦宏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网景当时是华尔街的宠儿,它开发的一个称作“领航者”的浏览器软件,在市场中披波斩浪,独领风骚,公司股票也颇受股民追捧,是大家心目中的“富翁速成机器”。李彦宏常去网景公司附近散步,看着一栋栋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工地几个月就变成了漂亮的网景工业园区,让他一次次地感叹新经济的魔力。Infoseek作为早期的互联网公司,李彦宏进去的时候股票5块钱,一年以后涨到100块钱。在美国,对成功的定义是,在30岁时拥有100万美金。Infoseek股票起起落落,让他在三十岁不由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个努力的时间,是1个月。李彦宏在30岁零1个月时,成为美国标准的成功人士。不过,在他手中仍有50多万美金的股权没有兑现时,他却决定要离开Infoseek了。1998 年,Infoseek公司的决策者认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传统媒体,于是引入了迪斯尼40%的股份,由此,对搜索引擎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这无疑会让李彦宏感到很郁闷。更糟糕的是,市场部那些人是从MIC请来的,MIC是什么?那是美国的百货商店。他们行事的方法,传统而保守。比如,当时大家都看好E-mail业务,那个时候Yahoo!还没有推出E-mail,但有许多专业的E-mail服务提供商。经过一番准备,公司拿出提供的服务域名后缀是@Infoseekmail.com,李彦宏对此强烈反对,说这样的东西到市场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它个地址比任何能见到的都长,谁愿意放弃一个已经用惯了的东西再申请你这个。他建议,不如就用Infoseek.com推出E-mail服务。Infoseek当时在美国有很好的名誉,大家都很尊重Infoseek,虽然Infoseek本身的名字也比较长,但是名誉好毕竟是优势。市场部却并不认可,他们有种担心,如果公司用Infoseek.com去提供E-mail,用户在使用中一旦有问题,会来告Infoseek,这个风险不能冒。李彦宏意识到,他们这些人不是一个领导者的心态,而是一种跟随者的心态,尽管争论的场面很激烈,却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公司在不断犯错误,在这样的公司里,他感到了前途渺茫。那时候,李彦宏经常被国内邀请回国参观考察,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业机会。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无论是人的心态还是行动,跟李彦宏出去时已有天壤之别,这样的变化让他很激动。他印象很深,他出国的时候,大街上的餐馆大都是国营企业,要吃饭都得在那儿排队,你在那儿吃饭,后面站着一拨人等着你的座位。等他1996年回到中国的时候,都有领班的经理了,见人都特客气,对所有人都点头哈腰的。这样的变化不断地展现。1998年4月,李彦宏与威廉·张远赴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来宾的二分之一与搜索引擎有关,大家对李彦宏好奇心很重,要求与他交流技术的人士一个又一个。于是临时搞了个小型聚会,在会议的留言板上把自己的姓名和聚会地点留下,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人,颇有武林大会的感觉。这群人中,有两个人,也曾与李彦宏交换过心得,一位叫塞吉·布林(Sergey Brin),一位叫拉里·佩奇(Larry Page),没多久,这两个当时只有20出头的小伙子推出了Google引擎,相继把Infoseek、Yahoo砍于马下,颇有宝刀一出,谁与争锋的劲头。这次大会,让李彦宏坚定了做搜索引擎的决心。寻找·百度连载稿11在送上门的大把美元面前,李彦宏希望投资者对搜索引擎的前景要乐观。李彦宏,这个纽约华尔街的技术高手却到了硅谷。他在美国的那几年,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回到北京看一看。他在寻找创业的最佳时机。(当然,据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乱糟糟的集市时里蹭一蹭,挤得很舒服,在美国,人少到常常让他感到不自在,就凭这一点,他都只能是个中国人。)到了1999年的10月,那个时候搜狐,新浪都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劲头,网民把上网当成时髦,各大聊天室里都挂着一堆人在闲扯,知名的BBS上也开始板砖横飞地打架了。互联网的兴奋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李彦宏行走在街上,有穿着“.com”文化衫的行人和他擦肩而过。网络让李彦宏很激动,迫切地想从“海鳖”进化成“海归”。对于网络应用,在网页内容还不多时,搜索引擎还可有可无,门户网站随便做做就足以应付网民。大多数也的确是那样做的。李彦宏看到的是未来,可以想象,随着网上内容的丰富,人们对搜索引擎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它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当时,被互联网各种概念包围的人们,一听他这个想法,都觉得特“土”。在美国混了那么久,随便想个什么点子都有大把人嚷着要投钱,搜索引擎,听着就枯燥,即不时尚,也不煽情。以至于有一家杂志报道了百度要做搜索的消息时,引来一片谩骂,说这也叫新闻?都是别人几年前玩剩下的,这稿子肯定是给了钱的公关稿。创业,最怕选错行。李彦宏坚持向前多看几年,看一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在中国发现了机会,他又回到硅谷寻找创业伙伴。在一个中餐馆里面,他约见了多年的好朋友徐勇。餐桌上摆放着一份保密协议。这两个在美国多年的人,都适应了美国的这种处事方式。那时,他们用彼此的英文名称呼对方,李彦宏叫Robin,徐勇叫Eric。听了李彦宏的设想,很兴奋,决定加入,徐勇对搜索技术并不太明白,但他明白一点,眼前这个Robin不简单。他们刚刚相识时,李彦宏就曾给徐勇提出一个电子商务的模式,但徐勇当时并未意识到,最终错过了。李彦宏和徐勇相识于1997年。徐勇,是李彦宏的北京大学校友,1982年毕业于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硕士学位后,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美国10年期间,徐勇先后任职于两家著名的跨国高新技术公司(QIAGEN, Inc.和Stratagene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并且获得过杰出销售奖。那时,李彦宏的妻子Mellisa也从事生物销售,李彦宏建议他成立成网站,把网站做成生物化学仪器或药品的交易平台,当时,就希望徐勇一起来做。但当时徐勇并不觉得这个网站是一个机会。两年之后,有一个类似模式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徐勇才意识到两年前李彦宏想做得东西竟有如此高的含金量。这次,李彦宏提出要做搜索引擎时,他已拍完了大型专题纪录片《走进硅谷》,硅谷创业文化也感梁了他,加上他对风险投资机制的了解,他不能再放弃和李彦宏携手的机会。随后,他们在李彦宏家里开始讨论细节,这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架构以及股权分配方式等。当时,定下来的融资计划是100万美元。李彦宏给了徐勇两种选择,一个是按硅谷通常的做法,由徐勇去找钱,按1%或更高的比例拿提成。他不用放弃自己的职业。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他们俩一起做,如果是徐勇找到钱的话,在未来的公司中,按实际情况分配股权。 徐勇他选择了后者。(据说,当时徐勇之所以选择和李彦宏长期合作,而不是拿了提成就走人,是因为徐勇的太太也认为他要和李彦宏这样的人在一起,而Mellisa也觉得,内向正直的李彦宏需要一个热情洋溢的伙伴。所谓旺夫的女人也就是这样。)徐勇是那种激情四射的人,而李彦宏相对沉静的多。许多同事都感慨,这两个人在性格与是如此互补,相得益彰。机会稍动即逝,他们立刻展开行动。徐勇在拍摄《走进硅谷》时认识了许多VC(风险投资商)。尽管硅谷VC成堆,不巧的是,他们的兴趣转向了电子商务,不过,徐通把创业的想法一抛出,还是引来了好几家要追着投钱。在送上门的美元面前,李彦宏希望投资者对搜索引擎的前景要乐观,更重要的,是对创业者要充分信任,毕竟,在技术层面,李彦宏最懂,如果投资者不信任他们,随便派个财务或什么别的什么高管去中国,会形成外行干涉内行的局面,这会影响做事的效率与热情。这不是杞人忧天,多年来,水土不服的洋管理横插一杠子的荒诞剧,一直在中国上演着。12、威廉·张说:“在搜索技术方面,排在世界前三位的专家中,一定有李彦宏!”李彦宏他们最终选定两家投资商,分别是Peninsula Capital(半岛基金)和Integrity Partners。VC是玩钱的高手,他们对技术本身不见得有多精通,但商业敏感却超出常人。在硅谷,商业模式相似的创业计划满天飞。在同样的创意撞车时,聪明的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执行这个计划的人,投资的关键是要投对“人”。李彦宏与徐勇与投资商坐在一起,他们对这两个中国人要做的事情很认同,一说起来就非常兴奋。兴致所至,投资人问:“Robin,你多长时间能够把这个搜索引擎做出来?” 李彦宏想了想,说需要6个月。对方想大干快上,说:“多给你钱,你能不能做得更快些?”这个问题让李彦宏措手不及,多给钱,当然是好事,但他还是迅速地拒绝了对方的提议:“我不能这样做。这个必须让我想一想。”对VC来说,李彦宏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个年轻的中国人,不会说大话,他对需要承诺的东西是极为认真的。李彦宏承诺的是6个月,事实上,他们用4个月就做出来了。(后来,每次有人胸口碎大石,拍胸脯说一年超过百度,一年后又说两年超过百度时,李彦宏总是不语微笑。)谨慎的VC当然不会对他的技术能力置若罔闻。他们问李彦宏:“在搜索技术方面,你认为谁排在前三名?”李彦宏列出了包括他原老板威廉·张在内的三个人,出于中国人的谦虚,没有提到自己。投资人又问:“你和他们熟吗?”李彦宏表示都认识。投资人不懂技术,他们想出旁敲侧击的方法来确认这位叫Robin的中国人的能力。在其他投资者继续与李彦宏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人离席,李彦宏也没有在意,过了一小会儿,他回来了,带着一种满意的微笑:“Robin,我刚才打电话问了一下你提到的著名的Infoseek的CTO威廉·张,他说,在搜索技术方面,排在世界前三位的专家中,一定会有你。”本来,要融资100万美元,而VC们怕他们不够花,执意给了120万。占去了百度25%的股份。随着百度的盈利与上市的骄人战绩,这一笔风险投资是他们有史以来在亚洲最成功的一次投资。12月26号,冬天的北京已经很冷了。再赶上一个阴天,显得有些萧瑟。正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崔珊珊骑着自行车,赶到位于北京大学西南角的资源宾馆,参加一次面试。在资源宾馆的大堂,她见到了李彦宏,这位被称为Robin的海归,脖子上戴着一条金项琏,大冬天的穿着件白色T恤短袖衫,按崔珊珊的话说:“非常年轻,就像大学校园里刚刚冲完澡的男生一样。”这还说明,北京的供暖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彦宏是1999年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回国的,此前,百度公司已在开曼完成了注册,并在国内注册了它的全称“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而徐勇早就回来了,他和百度的第一位员工刘建国做了些前期的筹备工作。北大资源宾馆的一个标准间,既是徐勇和李彦宏的栖身之处,也是百度的筹备处。李彦宏回来的第二天,就在北大和清华的BBS上发了招聘软件工程师的帖子。那一天,来面试的有好几批,都是在校学生。没办法,那时候国内懂搜索的人太少了。最感到有意外收获的是郭眈,当时在北京交大读博研三年级,那天他来的目的不是要参加面试,他的主要目的是陪同他的朋友,为人家壮胆。崔珊珊见到Robin的时候,表明自己是想做实习生的,她那时候还有半年才毕业,而且,那一年全国的研究生只毕业3万多个,找工作特别容易,她只是想找个地方实习,出于对搜索引擎的兴趣,就来了。但1月1号,她接到了一个电话,给她的却是带薪实习的职位。这导致她的这个“实习”比她预期的要花去更多时间,天天要做到半夜。好在论文基本上写完了,学业倒成了忙里偷闲的事儿,工作之余,也回实验室去做做论文的收尾工作,在七月正式毕业的时候,顺理成章转为正式员工。而本来陪人来面试的郭眈,在回去的路上,就接到了徐勇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百度。最终,他也来了,以至于到现在仍然没有博士毕业。那次面试,他们还招到是北大研究生三年级的雷鸣和北邮研究生三年级的王啸。(这几个人,当时拿到了数量不等的百度期权,只是,谁也没有觉得这意味着什么。)13、刘建国在想:“李彦宏是否值得他舍弃北大教授的头衔和平台。”李彦宏寻找到的第一位员工是北大副教授刘建国。这个寻找的过程就如在华尔街寻找风险投资一样,双方都小心翼翼,反复权衡。那时,年轻的刘建国已是北大的副教授。1997-1998年,他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深受系里重视。只在学校里那种繁文缛节和积重难返的体制上的弊端令人愉快不起来。一切都要论资排辈,所谓的权威,需要去熬。有一次,他申请了一个“863”项目,第二轮审核就被刷了下来,人家说你才是副教授,哪有这个资格啊。刘建国在1995年就开始做中英文搜索引擎,他在北大研发的“天网”,是当时最好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在IT界已颇有名气。但那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研究成果,都与国际上差距很大。刘建国意识到,在学校,他不可能做到世界领先的影响力。当时的刘建国,除了做天网,也给别人做软件去卖,他领导的开发小组,有点像公司运作。“银燕”就是一个银行使用的软件产品,广东省建行,交行都在用。这让他感触颇深,他感觉到,进军工业界,有可能做出不俗的成就,关键是影响力不一样。在学校里,他只能影响几个学生,而做出产品,对网民、用户的影响力将更大。1998年夏天,李彦宏到清华参加一个讲座。也是从学院派中出走的李彦宏,发现了天网。作为网站的负责人,刘建国的E-mail在上面挂着。李彦宏就给他发了一个E-mail,邀请他去参加讲座,有机会做一下交流,不巧的是,刘建国有事儿没有去,错过了第一次见面。1999年,当李彦宏决定回国做搜索引擎时,又给刘建国发了封E-mail,问他是否感兴趣。对于搜索引擎,刘建国当然有兴趣,现在的关键是,李彦宏是否值得他舍弃他“北大教授”的头衔和平台。“我们俩大概是来回有数十封的E-mail吧,我记得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搜索引擎了,包括天网,GUU啊,那我们的需求在哪儿?”这个问题很锋利,李彦宏的感到刘建国就像风险投资家一样,在问那些最关键的事情。李彦宏回复说:“我们一定要成为最好才有机会!”两个素未谋面的人,E-mail你来我往,尽管在技术探讨中英雄所见略同,但刘建国还是迟疑不定,李彦宏干脆把自己的简历发了过来。同样技术出身的刘建国很重测试,“我在美国时也交了一些朋友,所以我实际上是调查了李彦宏的简历的,包括他在Infoseek的经历,还有整个学习的过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大概技术怎么样……”这个调查让刘建国感觉非常的好,这个要创业的海归很有创新性,INFOSEEK的奖励也获得过好多次,技术上很牛。同时,这个人的人品也非常好,由此,坚定了他一块儿出来做的决心。其实,在刘建国四处打探李彦宏的底细的时候,李彦宏也没有闲着,先期回国的徐勇约刘建国吃了一顿饭,并拍了照片以后给他发回去——李彦宏仔细相看了一番,颇有点网恋的味道。当刘建国走进领导的办公室递上辞职信时,一项器重他的领导非常不理解。北大为了留住人,当时刚长了工资,在评级上刘建国是极为靠前的。他的父母也不明白,北大副教授,这么个体面的铁饭碗,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得不到,这倒好,说扔就扔了。但刘建国相信,这个将要成立的百度所做的事情,正是他原来设想要做的。投身工业界有别于学院教书,他希望自己得到再一次的历练。在学校里,他看得很清楚,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坐在夕阳里闭眼一想,能想到他十年后的样子,从一个副教授,过几天成了教授,做个什么东西不用太用心,发一点文章,水平也不用很高,直管发,完了就是教授了。然后,就老了。做公司,对这个带眼镜的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不光要技术,还要管理,经营,而刘建国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挑战”。6年的实践证明,现在已身为百度技术副总裁的他,转型极为成功。公司最终进驻了北大资源宾馆。这是典型的硅谷的选址方式。,有利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兼职。之前,他们在中关村核心地带四处寻找,他们考察了好几个地方,包括海龙,包括太平洋,当时这两个大厦第一层是电子市场,第二层都空着,尽管不算太贵,但比较嘈杂。资源宾馆的结构比较好,比较安静,而且有宾馆,每天上班、休息都可以在同一个楼里。当然,利用北大的校园网上网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花得如流水一般,租住国贸这样的高档写字楼里,出入者西装革履,一时风光无限。与嘈杂的电子市场相比,资源宾馆的房租只能算适中,但综合来看,性价比是极高的。在硅谷已百万美元身家的李彦宏,在美国可以住不错的别墅,回国创业时,就住在资源宾馆。在他的意识里,创业本身就是应该是艰苦的,创业激情可以淡化生活条件的落差。同时,他想到,如果自己住的比较好的话,会给其他的同事一种贪图享受的印象,产生一种隔阂。身先士卒、同甘共苦,这种行事风格是否就来自他小时候爱听的评书《岳飞传》,无从可考。14、办公室纪律只有两条: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2000年1月3日,百度创业的七剑客第一次聚齐了。崔珊珊骑着自行车再次来到资源宾馆,用她的话说,是“不经意地推开房间,不经意地走入了历史”。在李彦宏和徐勇住的房间里,已经来了几个人了,椅子不多,有人只好坐着床上,随随便便的。七剑客,是后来大家对百度创业时最初的几个人的戏称。这七个人是:李彦宏(Robin)、徐勇(Eric)、刘建国、郭耽、雷鸣、王啸、崔珊珊。大家寒暄了一下,就开始了第一次会议。商讨的重点,是搜索引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架构。(有了基本的想法,大家要离开时,徐勇用数码相机,拍下了一张合影,只是那时数码相机刚露峥嵘,像素极低——还没有成为历史,就模糊得无从辨认。)大家再一次来到资源宾馆时,李彦宏说,去看看咱们的办公室吧。大家爬到四楼。一看,都止不住想乐,因为一个编号是1414,另一个的编号是1417。中国人都喜欢吉利数字,至今很多电梯没有“14”层的按键。 面对这种巧合,只能一笑了之。房间里面空荡荡的,刚租下来,正准备装修。但郭眈却感到了兴奋,几天前还在想象这个公司,一眨眼,就要开始运作了,在学校里觉得运营一个公司是一件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将有多么多么的复杂的环节,但是没想到面试刚过去没有过几天,一个公司就要展现在面前了。2月初,装修完成。浓烈的天拿水的气味还有些刺鼻,七剑客已迫不及待地进驻到百度最初的办公室。1414打了十个座位,是工程师的工作间,当时并没有坐满,显然李彦宏已做了预留。1417是李彦宏和徐勇的办公室,隔间极小,因为还要做出一个会议室。值得一提是,在1414房间里,除了十个工程师的座位之外,还做了一个小休息桌。大家买了些果汁、饼干之类的东西放在上面,小休息桌上总是堆满了零食。百度的工程师到现在一直有免费咖啡、免费早餐,还有零食可吃,那个小休息桌,应该就是这种休闲文化最初的雏形。公司正式运作了,这是一家参照美国模式创办的公司,李彦宏只规定了两条办公室纪律,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之所以定下这两条规矩,有传言中说,前者是因为他不吸烟,后者是因为李彦宏对猫有些过敏,会因此打喷嚏。事实上,李彦宏更有深意。不在公共场合吸烟,这在国外已是一种绅士习惯,但国人却能对禁烟标识熟视无睹,有必要强调;而养宠物,大家还没有惯出这个毛病,要防患于未然,像Google,可以牵着狗去上班,这无疑不是创业期的百度应有景象。这两条纪律,是对中西文化的揉合与矫正。除此之外,百无禁忌,程序员们可以穿着拖鞋坐在桌子上讨论问题。李彦宏说:“在百度,我希望聪明人永远能无拘无束地工作与思考”。百度,脱胎于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早在1999年底就被李彦宏注册好了。起名不容易,因为要满足的条件比较多,首先,李彦宏认为,既然是做中文的,起的名字一定要富有中国的文化韵致;再者,既然是搜索,名字要能跟搜索联系起来;其三,名字还不能够太直白,因为国内外跟“搜”有关系的网站已经很多了;最后,名字还要足够的简单,中国人一听都能够明白。众里寻它千百度,“百度”呼之欲出,正符合这几个条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困扰着李彦宏,要找一个只有5个字母以内的名字太难了,大部分都被人批量注册了。(互联网淘金的方法极多,2005年,有人把一个“B.cn”的域名卖了9.8万,事实上,这哥们手里还有十多个单字母域名呢,注册费才270元,这就叫一本万利!)当时,百度的商业模式很明确,做出最好的搜索引擎,卖给门户网站。别人在互联网中淘金,百度就给他们提供铁锹。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有成功的榜样,有家叫Inktumi公司就是这样做的。七剑客聚在一起,要把第一代搜索引擎尽快打造出来,而且质量要好。这就是当时单纯而惟一的目标。那时的李彦宏不像老板,更像是搜索引擎的产品经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开发设计上,思路、定位他都要引导。在开发的那段时间,百度公司那两间办公室里半夜依然键盘声噼哩啪啦。1414挂着一块小白板,经常在晚上九点之后写出这样的通知:“工程师们,今天晚上10点45开会。”到了开会的时间,有技术问题没解决,那就调整时间,真正开会的时间改到凌晨两三点钟也很正常。每个工程师都这样的经历:终于,忙完了今天的工作,准备回家,可还没有走到一楼,然后上面又叫了,说“还有个问题,还需要你来,咱们在一起把它调试出来”,只好又回去接着调试。15、这些昼伏夜出的艳舞女郎住在1420,这间曾一度惊艳的1420,成了百度的大会议室彻夜奋战到凌晨三四点钟,工程师们也会另有所发现。疲惫至极,去走廊里伸个懒腰,一打开门,常常会碰到一些暴露着修长大腿的女郎很招摇地从走廊走过。这些昼伏夜出的艳舞女郎住在1420,她们很难理解,怎么会有这样一群人也这么晚不睡?他们是做什么生意的?后来,经过严打,女郎们的踪迹消失了,恰逢百度人员不断增加,要租1420。重新装修之前,工人要把以前的东西抬出来,大家围到那里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抬出来都是三人的大浴缸以及按摩床之类的东西。那间曾一度惊艳的1420,成了百度的大会议室了。对于七剑客中那四位研究生来说,应该感谢他们开明的大学导师,他们能在百度夜以继日地加班,源自导师们的开明和宽容。在公司运作前,郭眈很兴奋,也很迷茫,不知从何着手,很怕做不好,紧张的感觉一直在心里面。但等他坐到电脑边开始写下第一行代码的时候,人一下子就踏实了,写着写着,感觉也越来越顺畅。这个团队,所有的人都很聪明,大家的交流很直接,碰到什么问题,就喊一嗓子,那个谁谁“你过来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然后两个人就到那个小桌上去讨论,一讨论问题可能就是一个小时。这种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任何事情推动起来都不复杂。不像在一个大公司里,你有一个事情要把相关的人拴在一块儿很难。效率之高,让大家提高的很快,李彦宏曾对投资人说6个月内才可能做完的事,其实,只用了3个月左右基本上就开发完成。除了七剑客,公司也有财务,那时候没有什么收入,也不必做收支平衡表,他的任务就是出去花钱,大家说需要台灯,财务就下楼跑到海淀桥对面的图书城买6个台灯来。对技术人员来说,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直到有一天,有一件小事,让崔珊珊真正体会到了“用技术改变生活”的含义。崔珊珊的爸妈曾去医院看门诊,在医生的诊室听医生呜噜呜噜说一大堆,夹杂许多专业术语,再加上医生有点口音,说了什么根本听不明白,医院就诊的人多,做病号的也没办法求医生跟他多说一说。好在,有了百度的搜索技术,仅搜了500多个网页,就找到了对那种药介绍,她爸妈看明白了,再去找医生就能跟医生对话了,医生一看挺惊喜,态度就不一样,也愿意多跟他们多说两句——百度能帮助别人,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质量。有120万美元垫底,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开发,百度1.0问世。那时,徐勇和李彦宏兼做Sales,四处推销他们的搜索技术。尽管打上了IT的印迹,这种经营模式的本质,却与卖电脑、卖冰箱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研发产品,然后卖给人家,然后提供售后服务。在互联网上,什么都有可能。网络新经济的模式,从来不乏创新者。有个叫Alex的英国大学业生,手头拮据,连学费都快交不上了,他又不打算向银行贷款。他想出一个赚取100万美元的计划。2005年8月26日,他花了10分钟时间,建立了一个名叫百万首页的网站(milliondollarhomepage.com),这个网站很简单,首页被平均分成1万份,每1份是一个小格子,这就是他的产品。每个格子卖100美元,买家可以在自己购买的格子中随意放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网站的LOGO、名字、或者特意设计的图片链接等等。急于筹学费的Alex并不在乎这1万个格子是否真能卖出去,只要能卖出1%,对他来讲也算是种成功。但最终的结果让人跌眼镜,在被媒体发现并广泛报道时,这个网站仅开通了不到2个月,但已经卖出了4281个格子,算一下,他收获了42万8千美元。这些格子的买主,在里面链接公益广告、中文培训基地、个人网站、下载基地,五花八门,像一面涂鸦的墙。百度创业,靠的不是突发奇想,搜索引擎不是一个噱头,大家坚信,它最终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此时,百度的市场战略打着美国Inktomi公司模式的印迹。Inktomi,是Yahoo!等大门户网站后台搜索技术提供商,网民在用Yahoo!搜索的时候,搜索请求都被传到inktomi的服务器上,inktomi在做幕后英雄。而每个搜索都是要收费的,比如0.4美分,算上每天几千万个搜索,利润是很是可观,Inktomi在美国异常火爆。让百度在中国尝试这种模式,为此,曾旗帜鲜明地喊出了“Behind your e-success”的口号,意为“在你成功的背后”。16、百度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砸了!百度寻找的第一个客户,是知名的IT网站硅谷动力。百度的搜索核心技术,在2000年5月份链到了硅谷动力的网站上。也就说,当一个用户在硅谷动力的网站上使用搜索引擎时,其实,提供这种技术的是百度。5月份,正值春夏之交,北京的天气很不错。那是一个下午,百度给硅谷动力提供服务的第一分钟即将来临,所有的工程师都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大家围到郭眈的电脑前面,盯着日志的滚动。所谓日志,是指每当用户提交一个搜索关键词的时候,百度的后台都会提供一条记录,记录每个搜索的关键词是什么,百度对这个关键词提供了多少条结果,花了多长时间等等内容。第一个关键词出来了,是搜当时在天安门前玩滑板的张朝阳。随后一条,居然是要找一个“成人图片”,众人在哗然中一片大笑。随后,那个日志哗哗地越滚越快,很快形成滚屏。每一条滚动日志,都代表着一个人在使用百度,几个月的紧张劳动,眼瞅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技术,这种成就感荡在每个人心里,资源宾馆的里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久久难为平复。大家很想把自己的快乐传播出去。百度决定召开自己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地点选在了香格里拉。这次的发布会,遭遇了百度历史上少有的尴尬。紧邻北大的百度,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度连前台都是北大的学生。那时,大家到网上发帖子,说要招秘书前台,立刻就有大四的女生来应聘,她们需要一个实习的机会。这使得百度拥有学历最高的前台,档次极高。当然,因为是一个刚成立的小公司,也致使任何有工作经验的人都招不到。李彦宏曾想从硅谷邀请一个人来做工程师,人家他不来,后来,又曾想在北京的IBM挖一个工程师,人家也不来。有经验的人看不上百度这样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公司。所以,百度那时候做PR(公共关系)的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经验的小女孩子。百度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重任,落在一个文弱的小女生身上。但她显然对PR的方方面面有点招架不住。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就要与多家媒体沟通,发出邀请之后,还要落实记者是否到场。在现场,组织接待,派发礼品之类,也需要很多人手才能做到尽可能不出错。那时的百度,没有找相关的专业公关公司,都由自己做,忙中出错是的概率是100%的。只是,这个错偏偏出在网络上。在发布现场,李彦宏开始给到场的媒体演示百度的搜索时,链有百度搜索框的硅谷动力的网页却死活出不来。媒体记者等得不耐烦,同事们坐在下面更是如坐针毡,急的恨不得要上天入地。李彦宏在台上的声音也一下子变了调。平时,李彦宏讲话一般是总不是紧不慢,娓娓道来,但他当时急得,每个人都听出他的声音有点发干了。做PR的小女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她应该对网线是否接通做个测试。酒店方说网是通的,她就相信了。无法给媒体们演示搜索引擎是什么东西,记者们一头雾水,在提问环节,大家都面面相觑,无从问起。一场发布会,在郁闷结束了。尽客铩羽而归,但让大家值得自傲的是,一个小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敢搞新闻发布会,太有魄力了。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关村,到处都是成立不到半年的小公司,许多人都在苦苦挣扎,根本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刚刚发布完搜索引擎1.0,全体员工被拉到密云的一个度假村进行休整,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谈一些严肃的问题。当时,度假村的天气也非常好,让大家一扫发布会的尴尬。在那次会议上,对于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的作用,李彦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给百度的工程师们传达了一个理念。每一台电脑,不管是大型机还是PC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是CPU——那个叫中央处理器的东西。Intel的CPU做的最好,所以,每一台电脑都会打上“Intel Inside ”的Logo——只有使用了Intel的CPU,它才敢说这台电脑的性能是有保证的。那么,对于互联网来讲,它的CPU是什么呢?应该是搜索引擎。百度现在所做的,就像电脑里面CPU一样,是互联网的CPU。在烧烤、打球的娱乐活动之余,很多都对李彦宏这番话印象深刻。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大家体会到,公司高层不是只想做一锤子买卖,做完搜索引擎就OK了,就可以止步不前了。李彦宏是想把这个公司做得很长久,对此,有很长远的目标和期望的,那次开会,百度员工们对公司的信心再一次增强。17、公司拥有1000万美元,员工27人,每个人值多少钱?李彦宏、徐勇开始寻找二次融资。但那时,在投资人眼时里,互联网已从火焰山变成了冰窟窿。2000年,互联网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互联网周刊》做了一个题为“一点百网舞龙年——百家优秀网站推荐”的榜单,推荐了100家网站,仅仅3年后,就有近1/4的网站不能再登录,还有一些处于许久未更新的半“休克”状态。细细数一下,有25家网站已不知所踪。2000年4月纳斯达克股崩盘后,网络概念令人不寒而栗,百度能在此时拿到投资,靠的是业绩。在第一轮投资者Integrity Partners的眼中,百度说到做到,按时做出了搜索引擎,并顺利地出售给了各大网站。一切看上去都顺理承章。出于对百度的信任和欣赏,亦为百度的市场表现所鼓舞,他们为百度引来了第二轮融资的领投者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DFJ)。Integrity Partners的创始人之一Scott Welch,早年创建一家购物搜索引擎企业时曾得到过德丰杰的投资。2000年4、5月份,DFJ中的“F”,即创始合伙人John H. N. Fisher,通过Scott Welch知道了百度,并很快对其产生了兴趣。而符绩勋的考察,让他们坚定了投资的信心。另一家创业投资巨头IDG也决心投资百度,因为他们发现李彦宏一直滔滔不绝的不是自己如何厉害,而是怎么去找“比自己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那时候的李彦宏,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能人”担任首席执行官,以取代他在公司的总裁的职务。2000年9月,德丰杰联合IDG向成立9个月的百度投资了1000万美元。德丰杰约占了总投资额的75%,因而成为百度的单一最大股东,但其仍然只拥有百度的少数股权。据估算,成立不到一年的百度价值至少应当在2500万美元以上。这次融资,在李彦宏看来,是百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关键点是,李彦宏在第一笔投资花完之前就着手了融资。如果那时很快把第一笔钱花完了,百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自生自灭。或出现另一种情况,有个投资商看到了百度的价值,过来说我没有1000万美元,但我有100万美元,我要占你30%的股份,那百度将极为被动。因为没有钱了,只好拿这样的条件去交换,公司的成长将非常受打击。在百度的存亡期,如果没有这笔钱,是很难度过紧接踵而至的互联网的冬天的。如果李彦宏的精力都放在怎么解决员工的工资上,那百度是根本没法做大的。融资,决定着百度的生死存亡。在几个月的融资过程中,没有人从李彦宏的表情上看出他的任何情绪波动。没有许诺,没有警告,一切如常,波澜不惊。工程师们一点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直到9月份的一天,李彦宏把全公司的员工召集到1420开员工大会,资金已经打到了百度的账号上了,他才向大家宣布了融资成功的消息,此时,一直引而不发的李彦宏,在平静地宣布了这个消息后,终于露出一点溢于言表的兴奋:“大家可以算算,每个人值多少钱。”员工们都很高兴,公司拥有1000万美金,可员工才27个人,大家开玩笑说:“那就分了、散了、走了吧。”那次会议后,全公司所有的员工工资涨5%。这次融资的,来之不易。除了投资者对互联网的谨慎,百度对资金来源的苛刻也是一个原因。李彦宏认为,百度这次融资是中国互联网质量最高的一次。所谓质量最高,并不是指资金额度非常惊人,因为当时亿龙融3千万、谁谁融4千万之类的新闻不时被媒体渲染着,想给互联网的寒冬增加点热乎气。李彦宏却强调一个概念,不是谁给的钱都该要。毕竟,投资商在投资以后,就有百度的股份了,那么,在百度的运作中,他们是不是很放心百度的管理,将来上市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百度,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显然,百度与投资商在这些方面答成了共识。投资人把信任交给了李彦宏,1000万美金在他的心里沉甸甸的。投资,不是扶贫,如何让这些钱越来越值钱,是百度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百度已经让当时国内所有的知名门户网站都购买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包括新浪和搜狐,对此,百度的员工都无比开心,这就好像肯德基和麦当采用了同一家的番茄酱,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他们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搜索引擎又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采用相同的技术,在搜索结果上的近似性,并不能强化门户网站各自的优势。也许他们也是无奈之举,这只能说明,百度的搜索技术远远领先于其它的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