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心理学史》,黧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Ⅰ版,浙江出版1998年 Ⅳ版《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 叶浩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现代心理学史》,杜·舒尔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西方心理学大纲》 唐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成稿于1956)《实验心理学史》,柏林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商务印书馆 1980年《心理学通史》,杨鑫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绪 论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人类最初的探讨是“灵魂”。这是因为人们当时的知识不能解释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只能归于存在着一个“灵魂”。灵魂(Psyche)这个词,指“生命的气息”,它在一个人死亡是就离去。心理学(Psychology)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对后来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就是一个例子。理性主义者否认真正的认识来自知觉,所以对真理的探求便转向内部的理性和固有的观念。经验主义者相信真实外见的方法可以建立在感性经验的资料上。理性主义者害怕感官的错觉,经验主义者则害怕理性的欺骗。心理学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结合生理学的知识,依靠科学知识来解答哲学问题。这样心理学在哲学母体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只是这一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心理学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梅兰克森(1497-1560)曾用这个词作为学术演讲的题目,沃尔夫(1679-1754)才使这个学名流行起来。培根(1561-1626)的科学分类将心理学列为灵魂的哲学。一般学者认为是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独立。实际上,威廉·詹姆斯早在1871年就在哈佛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用作教学的辅助(当时是他从哈佛得到300美元为心理学购置实验室和演示设备),但冯特的实验室是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室,“创立”的功劳归于冯特,部分是因为他创办实验室的目的,部分是由于莱比锡大学正式承认了这个实验室。我们可以把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在我国第一次公开使用可以说,作为学者是康有为在1896年首先接触到“心理学”一词,而梁启超在1897年首先公开以“心”、“心理”的简称认可了这一学科,1898年出版的《日本书目志》首先出现“心理学”三字联用,其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渐渐广泛使用了。二、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西方心理学史是以心理学在西方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我们从习惯上讲,把西欧和北美称之为西方国家。在西方心理学史中美国心理学史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原因是进入了20世纪以后,美国心理学逐步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19世纪后期,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于德国,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心理学中心。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如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学派都产生于德国。但是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迫使犹太血统的心理学家移居美国,德国的心理学力量散失了,而美国心理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等都在美国产生和传播。时至今日,美国心理学仍在西方心理学中据主导地位。三、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学习心理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心理学。心理学到是什么?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这就是心理学。同时,可以用心理学史上学到的知识来建立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历史进程中人物和事件,他们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那我们作为一个心理学者如何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有这样一种魄力和进取心。学完西方心理学史之后,才可能了解心理学为什么是当前这个样子,才可能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研究,才可能将自己的研究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待。学习西方心理学是有助于我们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think historically)指的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历史事实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有四个典型的特点。首先,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掌握历史事实,还要理清事实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次,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第三,在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中,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事件的直接原因,还要把握事件的间接原因。不仅要分析近因,也要分析远因。最后,历史思维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各种历史事实。学习心理学史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满足求知欲。从不知到知是有一种快乐在其中的,快乐就对我们的奖励。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科学起源、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人的灵魂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圆形的,是可以四面滚动的,所以灵魂是能动的。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于身体内的灵魂原子与直接来自外物的原子团相接触的结果。感官有孔道,由外物来的原子团自感官孔道传入,与灵魂原子接触使灵魂动荡,就产生感觉,进入孔道的原子的大小、形状、粗滑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感觉。柏拉图 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本体是由理念构成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只有理念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灵魂也来自理念世界,灵魂进入身体来支配身体活动。而且灵魂是与理性不可分割的。当神创造世界的时候,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所以理性不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外在世界的根源。不是万物产生了理念,而是理念产生了万物。学习是把生来具有的理念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或回忆出来的一种过程。亚里士多德 经验主义者 他相信这个可以觉察的世界的真实性和感性知觉的价值。《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第一部心理学的专著。亚里士多德也是欧洲历史上对心理现象作过全面系统描述的第一人。他论述了四因说、灵魂的定义和类型、理性灵魂、人的灵魂的结构、感官知觉、心灵、想象和记忆、动机。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和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产生于英国,后来流行于英国和法国。后者诞生于法国,后来流行于荷兰和德国。笛卡尔 理性主义者反射和反射弧是笛卡尔的一个重要贡献。心身交感论是笛卡尔在身心关系上二元论的典型表现。关于身心问题一直是在古代存在争论的问题:心和身(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或本质吗?从柏拉图时代起,流行的是这样的二元论:认为心和身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质。这个观点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心和身的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笛卡尔的看法,心和身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身体和物理世界与心之间没有质的相似性。物质和身体是有广延性的实体。这种实体是按照机械原理来操作的,我们也可以根据机械原理来解释他,灵魂和心是无广延性的,自由的,非实体的或缺乏实体的,分开的和有区别的,但在人的有机体中都能相互作用,心能影响身体,身体能影响心,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3、先天论的理性主义者——笛卡尔笛卡尔的先天论和柏拉图有着一定联系。笛卡尔找到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例如关于树木和岩石的观念,找到了心灵创造的观念,例如“海妖和半鹰半马的有翅怪兽”他还找到了无法追溯至任何感觉的观念,由于他们是普遍的观念,所以他并不认为他可以发明他们,这些观念包括“上帝、心灵、躯体、三角形等观念,以及所有那些代表真实的、不变的和永恒的东西”,笛卡尔认为,这些观念并不来自感觉,而是来自“自然存在于我们灵魂中的真理萌芽”。由此推论,那些无可置疑的真理是与生俱来的。4、我思故我在这是一个著名的命题。现代人演绎出了种种话语,我在,故我思。你在,故我思。培根 经验主义者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从培根开始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重视感官经验的作用,重在探讨人的心理如何获得知识,在英国表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在法国表现为感觉主义心理学。(一)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传统霍布斯他是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先驱。他虽然没有使用“联想”这个名词,但他对联想有过研究。他认为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时间上紧接着发生。他还区分了两类联想:一类是无指导、无计划的,另一类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这正是后来人们所谓的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洛克洛克(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人类理智论》其主要主张是经验论和联想论。洛克的经验论集中体现在他的“白板说”,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才在这块白板上留下了印迹。联想(association of ideas,观念的联结)一词,在欧洲心理学史上是洛克最先提出的。洛克处理心理现象的方法是先把心理现象分析为简单成分,然后再把这些成分合成复杂的观念,这种方法是受当时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这个方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对于心理的统一性重视不够,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联想主义(associationism)。洛克认为,观念的联想由“自然的联合”与“习得的联合”两种,他更重视后者,例如,做手术而感到痛苦的人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医师,一个年轻人学舞蹈时房间中有一只旧箱子,他在这里学跳舞,达到了很好的程度,可是这只箱子一拿走,他就跳不好舞蹈。在别的地方他也跳不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否认有物质客观地存在着。他以为物只是色、声、香、味等等感觉组合在一起。感觉停止了,物也就没有了。所以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贝克莱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被感知之物,就是说没有感知的人也就没有了物质世界。一切大地河山和一切别人都只是我的感觉,我一不感觉(例如在打瞌睡那时刻),山河大地和一切别人也都消灭了,这就是唯我论。空间知觉观点。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例如距离知觉,他以为距离知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判断作用。休谟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是知道其感知,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则是值得怀疑的,也是无法知道的。同时他又重新强调了洛克关于简单观念的观点,发展了联想的概念并使之加以明确。哈特莱《对人的观察:其结构、其义务及其期望》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著作。首先,在心物关系上,哈特莱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源泉。儿童开始生活时,只有接受感觉经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感觉经验互相联系,构成复杂的联想和哲学、宗教、道德之类的思想体系。其次,在身心关系上,哈特莱虽然是一个平行论的二元论者,但是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认为神经是固体,不是空心的管,所以神经的传导不是“动物精气”的流动,而是极其细微的分子震动。这些强调的是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分析,强调感觉对外在刺激的依赖性。这是他在心理学史上的一大功绩。另外,他还用神经的振动和脑内的微振来解释联想。他认为联想就是两个事物同时或者相继影响着神经系统,它们在脑内所产生的微振由于所次重复就联结在一起,后来,其中之一再次发生,微振便从它的相应部位扩散到另一个部位,同时我们便有了另一个事物的观念。穆勒父子詹姆斯·穆勒坚持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把感觉和观念看作是心理的元素,认为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形成的。还坚持心理力学的观点,把机械主义的观念直接而广泛地用到了人类心理的解释上,病人为人的心理只不过是一架机器,像钟表那样以同一的机械方式起着作用,外来的物理力量使它启动,若内部的物理力量使它运转。他认为心完全是被动的,它接受外部刺激对它的作用。这样,认得心理就没有创造性机能。他的儿子约翰·穆勒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心具有主动作用,并借用当时的化学成就把他父亲的心理力学说该为心理化学说。他认为复杂观念不是简单观念的机械联结,而是简单观念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成的新观念,具有与原先观念性质不同的新的性质。这个观点对于后来的冯特提出创造性综合学说有直接的影响。老穆勒认为接近律是联想的根本法则,小穆勒则提出三个联想法则,相似律、接近律和强度律,后来又改为四个联想法则,相似律、接近律、频因律。联想律的不断演变也反映出英国联想主义者对联想法则并没有给予令人满意的解决。培因他于1876年创办的《心灵》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杂志。拉·美特利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人是机器》、《人是植物》。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他则提出“让我们大胆地断言,人是机器。”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对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思想,同时他也反对在感觉问题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孔狄亚克孔狄亚克把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发展为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他认为心灵有自己发展的能力,知识是由感觉引起的观念形成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转化来的,都是变相的感觉。例如,注意是一个新的感觉获得了比前一种感觉更大的强度,记忆是一种曾经产生的感觉再现于我们的眼前。狄德罗他认为没有超物质或者离开肉体的精神和心理,他把人比作一架具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他还把心理的发展和心理的过程都看作物质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同时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观念和思维能力都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这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心理学思想。爱尔维修霍尔巴哈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重视心理与脑的关系,认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脑是思想的器官,这对心理科学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感觉主义者片面夸大了感觉经验,看不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质的差别。同时他们把人看作是机器,忽视了人的主管能力,犯了严重的机械主义错误。(二)理性主义心理学传统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他对心身关系提出了“预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他认为,灵魂单子和身体单子也是互不影响的,其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们按各自的内部活动规律活动。但是由于上帝事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子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莱布尼茨用连续性这个概念说明单子的等级,也用于观念的等级、观念按它的意识性的不同程度而分成许多等级。人的观念比无机物、植物、动物的观念更有意实性。但人的观念也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最无意识性的观念叫做微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叫做统觉。莱布尼茨以为微觉是意识性等于零或者几乎等于零的观念。许多微觉可以集合成极明晰的统觉,这就像许许多多听不见得水滴声汇集成汹涌澎湃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一样。统觉最具有意识性,主动性也比较大,他能使人认识到内心状态和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他关于微觉和统觉的学说,对于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意义的。莱布尼茨拥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认为人具有天赋的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感觉经验不是知识的源泉,而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通过它使人觉察出先天固有的理性原则,使心中不清晰的知觉变成清晰的观念。总之,莱布尼茨是近代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开端,是后来心身平行论的起源,对后来的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沃尔夫沃尔夫首先使用了德语“心理学”(psychologies),后来由鲁斯齐首先使用了英语的心理学。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世界观改成了二元论。莱布尼茨说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沃尔夫则主张单子有两种,一种是心的单子,即灵魂,一种是物质担子,即物质原子。沃尔夫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的认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说,他人为人的心理不是空白的,被动的,而坚信人心有一种主动活动的,富有理性的固有观念。沃尔夫是近代官能心理学体系的建立者,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各种官能,心灵利用其不同的活动,如用记忆官能去进行识记和回忆。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他的《作为根据经验、形而上学、数学的科学的心理学》一书中曾经明确地对心理学作了界说。赫尔巴特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特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同时他也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的思想和当时力学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的关系。他的一些思想后来被冯特所采用。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他认为两个互相冲图的观念虽然可以相互抑制,但不会消灭于无形,受了抑制的观念由于其势力减弱,就由一种现实的状态退为一种被一致的状态。就是说,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是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赫尔巴特认为,意识阈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意识和无意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意识阈限上的观念可以转入阈限下而成为无意识的。相反被抑制的观念,可以通过有关的意识观念的吸引从意识阈限下进入意识阈限上。赫尔巴特还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他的统觉团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他成为近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他在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很大,他的学说对韦伯、费希纳、冯特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陆宰是实验心理学建立前的最后一位哲学心理学家。陆宰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关于空间知觉的部位标记说。所谓部位记号说,是指空间知觉是由于接受刺激的部位所留下的特殊记号,同某种运动经验逐渐结合的产物。陆宰指出,人的空间知觉不是先验的空间形式的显露,也不是现实空间关系的直接反映,而是一个依靠经验逐渐形成的过程。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起源19世纪,各门学科的发展为心理科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由于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这些学科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使得一些心理学家意识到,若要使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引入心理学,把心理学建成一门实验科学。一、天文学与心理学1796年,格林威治观察站的马斯基林辞退了其助手金内布鲁克,因为他的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纪录慢0。8秒。当然马斯基林肯定以为自己的观察时间是准确的。这件事情引起了德国天文学家贝赛尔的注意,他开始系统对比不同天文工作者的观察时间。发现天文工作者报告星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而这种误差导源于个别差异。后来提出了人差方程式。以便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这个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也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复合实验和反应实验。生理学与心理学关于脑机能的研究1、加尔的颅相学加尔是德国的解剖学家。曾经对人的心能和头颅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观察研究,并根据个别例证提出了面相学和头骨学,认为脑的各个区域是各种心理能力的特殊器官。后来他的学生改称为颅相学,使它流行起来。进一步详细地把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标明各种不同的心能。颅相学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但是他以脑为心理的器官的观点以及关于脑的机能分区说,刺激了后人对脑的不同部位的机能研究。2、弗卢龙的大脑同一机能说是法国的生理学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解剖为根据神经系统分为大脑两半球、小脑、延髓等六个单元。他使用局部切除法和刺激法的实验测定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他认为,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其性质和机能分为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但仍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是统一的。他用大脑机能统一说反对传统的大脑机能分区说。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对脑科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他所使用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3、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法国著名的外科医生。他首创临床法。这个方法是他对一个多年不能清楚的说话的人死后做尸体解剖是创立的。他在解剖是发现词人的大脑皮层第三额回处出现损伤。他便把大脑的这一部分称为言语活动中枢,也称作“布罗卡区”。临床法作为一种死后解剖,未发现损伤区提供了机会,这个损伤区被认为是病人生前存在的某种行为条件引起的。布罗卡的发现对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又进一步激起了对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同时,由于切除法不能用于人类,所以布罗卡所采用的临床法称为切除法研究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关于大脑机能究竟是定位还是统一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信念,大脑研究中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法和电刺激法等方法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工具,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二)关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1、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贝尔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在贝尔之前,生理学家还以为凡是属于神经都具有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的机能。贝尔1807年发现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是传导运动冲动,证明了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的,这就是命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1819年,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弗朗西斯·马戎第也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所以这个定律也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这个定律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觉神经的特殊能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2、反射动作的研究早在盖伦的时代就已经有现代所谓瞳孔反射的描述,17世纪笛卡尔提出反射的思想,但是直到1736年阿斯特律克才首次提出“反射”这个词,他把反射分为感觉神经、中枢神经低级部位和运动三个部分,指出随意动作和反射运动的区别。到了19世纪,约翰内斯·缪勒把反射概念引入生理学体系,认为反射动作也通过大脑,只是在大脑里面不起什么作用。3、神经冲动的电性质的发现和研究178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发现,用两根金属棒分别连结蛙腿神经和蛙腿,当两棒接触时便引起蛙腿的踢跳动作。这一发现证明冲动具有电的性质。伽伐尼实际上发明了一套供应电流的湿电池组,使蛙腿肌肉发生抽搐。后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从而发现了可以用感应电流来刺激神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法国生理学家杜布瓦·莱蒙完成了有关动物电的著名研究。4、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测定关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在19实际上半叶,生理学家还以为跟光速差不多,不能测定。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第一次对神经传导的速率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发现蛙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不到50米,后来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是50-100米,实际上是123米,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没有考虑对心理学的影响,但是后来被用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研究。赫尔姆霍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使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从而打破了心理不能实验和测量的神话。5、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说缪勒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和能,感觉所反映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感觉神经自身的性质和状态的知识。例如,对声音的感觉只不过是关于听神经性质霍状态的知识,对光色的感觉只是关于视神经的性质霍状态的知识。其主要依据是;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引起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引起同一感觉。其贡献:首先,他用“能”的概念代替了动物精气、原动力、生命力或神经力等神秘的概念。其次,在生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映像以来与反映机构的问题,肯定了感官机构对形成一定感觉的作用,促使了生理心理学家对感官神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三)关于感觉生理学的研究1、视觉的“三色说”和“四色说”赫尔姆霍茨发展了托马斯·杨的色觉学说。确定了三原色为红、绿、蓝。他指出,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末梢器官,分别具有能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但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刺激起化学分解时,神经细胞就产生神经冲动,然后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是分别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感觉。这就是三色说。德国的黑林则提出了红、绿、黄、蓝的“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上有红绿质、黄蓝质和白黑质三种视质,这三种视质受到刺激后即产生以化和同化的作用,例如红绿质受到红光刺激因异化而产生红色感觉,受到绿色刺激则因同化产生绿色感觉。黑林的色原色中的红绿和黄蓝都是颉颃成对的,因此能较好地解释色对比、后象和红绿色盲等现象。2、关于听觉的“共鸣说”1863年,赫尔姆霍茨提出了共鸣说。他指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纤维发生共鸣而产生的。短纤维感受高频率的声音,唱纤维则感受低频率的声音。这个学说虽能解释听觉的机制,但由于声音的频率(20-20000赫兹)与纤维长短的比例并不适应,因此后人认为声音频率与纤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不同的频率与一组纤维发生共鸣。生理学的发展表明,各种研究技术和发现都是支持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哲学为关于心理的实质研究铺平了道路,而生理学正开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作为心理现象之基础的生理机制,然后就是把是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四、物理学与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物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是物理学中的实验方法通过生理学研究这一中介而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的直接结合而形成的心理物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心理物理学先由韦伯奠定基础,然后由费希纳正式建立。(一)韦伯定律K=△I/I这一定律表明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微薄的研究却显示出身体与心理之间,刺激与感觉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实验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从而体现出了赫尔巴特曾经设想过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对于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数量法则,不久费希纳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它的心理物理学,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同时,韦伯也开始了引人入胜的心理学实验,连他本人也承认其研究“是个耐人寻味的心理学问题”。(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费希纳本是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是由于身患疾病,长期卧床思考,研究兴趣便转向了宗教和灵学。他用一种寓于诗意和神秘的眼光考察世界,认为凡是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至此,费希纳就由一位自然科学就转变成一位地道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扬的泛灵论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做精确的数学测量。人们感觉虽有量的差异,又怎么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呢?此时韦伯已经完成了对韦伯定律的表述,这是费希纳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同时他也发现了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则按算术级数增加。于是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因为这个定律实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的出发点是为他的唯心主义泛灵论做论证,他没有考虑到刺激与感觉之间的关系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公式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等等。但是费希纳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抹煞的。他所使用的心理物理法经过加工,沿用至今。人们是在费希纳的经典心理物立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费希纳的更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力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可以说,费希纳为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找到了一种数学的说明。第三节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哲学为心理学的独立已做出了它所能作的贡献。它确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具体观点以及思辨的方法,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19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及方法更直接地促进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科学的形成。事实上,唯物主义、机械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思想与实验、测量等科学手段紧密结合,称为19世纪30年代以来生理学突飞猛进的强大动力。一、实验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在心理学独立以前,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与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都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然而,实验心理学却建立于德国,而且首先将实验方法应用与心理学对象的四位著名学者---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都是德国人。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在德国而不是在英国或法国建立的呢?德国的资本主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较快的发展。出世过迟的德国资产阶级虽然由于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安于唯心主义的思辨,但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工商业以便与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竞争,有迫切要求发展科学和技术。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立场和要求使得哲学心理学再也不能满足于内省思辨与简单的观察方法,时代已经向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会。为什么只是德国才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呢?舒尔茨对此作了分析。他认为,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的气质比英国人和法国人更爱好细心的和精确的分类和描述工作。英国人和法国人喜欢用演绎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而德国人则更重视对观察到的实施进行认真的、彻底的和谨慎的搜集,他们爱好分类或归纳的方法。”这里面有涉及到英国、法国与德国对于“科学”理解上的差异。英法两个民族的科学观把自己限制在能用定量方法研究物理学与化学方面,对于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如生物学等则拒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而德国人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发展科学,他们研究一切可能研究的领域,像语音学、语言学、历史、考古学、美学、逻辑学甚至文学批评等等,都成为他们研究的科学对象。因此,等其他国家的人怀疑是否能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像人的心理这样复杂的现象时,德国人就已经打破偏见,带头尝试,开始用科学的工具探索和测量心理世界了。二、实验心理学创立的主要贡献者(一)缪勒(二)赫尔姆霍茨(三)韦伯(四)费希纳在创建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上,费希纳并不次于冯特,若没有费希纳的心理物理说,就不可能出现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五)冯特费希纳是创始人之一却不是一个建立者,因为他并没有要尝试建立一门新科学,冯特则正好相反,他一心一意要建立一门新的科学。他总结了哲学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并吸收了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宣称要建立一门新学科------生理心理学,也就是实验心理学。为使这门新学科的以巩固,他作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种刊登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学术刊物,吸收并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总之,当心理学离开哲学的母体而降临这个世界时,是天才而勤奋的冯特自觉地充当了“助产士”的角色。意识的心理学派别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内,西方心理学都是以意识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冯特探讨意识的内容,试图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布伦塔诺与之相对,他要研究意识的活动,美国心理学的先驱、实用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则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则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承袭了冯特的传统,把意识结构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与之对立的机能主义则继承和发展了詹姆斯的基本观点,反对意识结构的分析而主张意识机能的探讨,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尽管他们观点不同,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都离不开意识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统称为“意识心理学”第二章 内容心理学第一节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一、冯特的生平和著作威廉·冯特(1832—1920)生于德国。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1881年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专门用于发表心理学的实验报告。主要著作是《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心理学导论》、《民族心理学》(10卷,1900-1920)。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他在序言中明确说明了他的目标是“勾画出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就是实验心理学,他用生理心理学作为书名,目的在于强调以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的问题,使心理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完成了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巨著。他从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社会风尚、法律和道德等方面来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心理学史上,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影响较小,然而它的重要性正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二、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在他去世前出版的自传中指出,从他发表第一部著作之初,他就设想把心理学分成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他花了38年研究实验心理学,而用生命的最后20年去研究民族心理学。因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由于冯特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通常把它的实验心理学体系称为“内容心理学”。这便鲜明的区别与同时代的另一个德国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二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的民族心理学,即社会心理学。(一)心理科学观1、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冯特为使心理学赢得独立,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的彻底分离,因为他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心理学也不例外。在20世纪初期,冯特甚至害怕实验心理学走的太远而失去与其哲学基础以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的联系。2、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冯特认为生理学的研究给了心理学许多启发,它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为心理学所应用,但是冯特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冯特早期是一个生理学家,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为“生理心理学”,但是冯特之所以没有陷入“生理学化”的泥潭,是因为他持有心身平行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虽然心理过程总是有生理过程相伴随,但心理过程并不依赖生理过程,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支配。冯特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莱布尼茨的影响,是一种唯心主义二元论。但是冯特在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中并没有贯彻它的心身平行论。因为假如认为心身是平行的,是两个独立的系列,那么刺激身体怎么能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呢?假如刺激导致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不会引起相应的心理过程的变化,那么又怎么去用实验法来研究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的变化呢?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心身平行论的观点是行不通的,这是冯特心理学体系中的无法克服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3、心理学的应用性冯特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的研究。他研究的是正常的成年人心理,即现在的普通心理学。作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只应该研究意识经验的自身,而不考虑意识经验的功用和意义。把心理学视为纯科学自然限制了冯特的心理学研究范畴,使冯特只是局限于感知、联想、反应时等课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从一独立便脱离了社会生活,从而大大削弱了他的生命力。(二)心理学的对象冯特认为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相,但是其出发点不相同。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例如,对于“光”这一经验来说,心理学研究的使人对光的感觉,而物理学研究的是光的粒子、波动和波长等等。(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冯特认为心理学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因为传统哲学心理学所使用的内省法是不充分的,经常使人误入歧途。但是冯特诱人为心理学不能完全抛弃内省法,因为个人的直接经验只能为自己所觉察,只有通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才能接近直接经验。因此,冯特主张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冯特意识到实验内省法的不足,因为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观察着观察的是自己的经验,观察者与观察物是混淆在一起的。为了做到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就必须利用各种客观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而不仅仅依赖被试对自我观察所作的报告。在这一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冯特搜集了示波器,速示器,测示仪等工具,这些工具构成了冯特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尽管冯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省法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但冯特更注重实验。他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把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一套实验方法引进心理学,把传统的经验性内省改造成实验性内省,即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内省,特别是注重利用各类仪器和工具等客观实验技术,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获得明显的进展,也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但是,冯特把实验内省限制在只能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而反对把实验内省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诸如记忆、思维和反应时间,这不但显示出实验内省法的极大局限性,也使冯特的同时代人以及冯特的学生对他不满,以至于在学术上分道扬镳了。(四)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冯特设想了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即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结合,并探讨心理复合的规律。1、经验的分析冯特认为各种意识状态无不以复合的形式出现,因此为便于研究,首先要把意识分析为最基本的意识状态,即心理元素。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和情感。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有性质和强度两种特性。不同的感觉的复合构成知觉和观念。情感则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着感觉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情感也有性质和强度的特性。他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情感由三个纬度,其一是愉快与不愉快,另外两个纬度是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每个纬度代表一对情感元素沿着相反两极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三个纬度相交于零点。每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就可以按照这三个纬度而确定他所处的位置。情感是意志的动因,决定因素,意志既包含感觉也包含情感,概括一切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特殊地位。( “意志心理学”)2、经验的结合心理元素是怎样结合成复杂的意识状态呢?冯特是用联想,统觉和几种心理复合的规律来加以说明。联想 联想是传统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冯特利用这一概念来说明心理元素的被动、消极的结合方式。他认为联想的方式有下列几种:融合、同化、合并和相继联想。统觉 联想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过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组合方式,通过联想,成人可以复述一个困难的概念,却不理解它的意义,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的注意,才有可能理解这一内容和意义,这一过程冯特称之为统觉,统觉就是那种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那种过程,后人发现冯特所说的统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选择性注意”。各种心理元素就是通过统觉形成于原来成分不同的具有新的性质的复合体。心理复合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元素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性质)、心理关系原则(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心理对比原则(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五、民族心理学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同他的实验心理学一样,都是他所构建的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实验法仅仅能研究反应时,感知觉和联想等简单的心理过程,而对于记忆、思维、想象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实验方法无能为力这一问题,冯特求助于民族心理学。因为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可避免的同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产物的分析,从中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由于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以群体心理为研究对象,强调了社会文化中的心理因素。因而支持了社会心理的研究,有利于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但是他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除了偶尔提到一些同社会心理学有联系的问题,他的民族心理学更多的是同文化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心理学相联系。第二节 对冯特的评价一、冯特的贡献由于冯特的努力,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冯特的最大贡献。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3、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的体系时,在心理学问题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二、冯特的局限首先,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统一在经验的范围内,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科学化是有帮助的。但是,以经验待其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无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其次,尽管冯特公开宣称反对传统内省法,在其实验中也尽量使用实验的内省法客观化,但是,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第三,冯特的理论体系即庞杂有混乱。第三节 德国的其他内容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冯特被公认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组织者和系统化者,莱比锡大学也的确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但是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诸如艾宾浩斯、缪勒、布伦塔诺、斯顿夫、屈尔佩等人,他们在德国的其他大学都参与了发展心理科学的事业。由于冯特与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德国称为新运动无可争辩的中心。冯特虽然建立了心理学,但是未能统一心理学。在上述这些人中,有的人在方法上反对冯特将实验内省法局限于简单心理过程的做法,主张将它应用到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去,有的人则在观点上反对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主张研究意识的活动或机能。前者如艾宾浩斯和格奥尔格·缪勒等人,其主要工作仍属于或接近内容心理学范畴,后者如布伦塔诺和斯顿夫等人,其主要体系是意动心理学。屈尔佩是冯特的学生,最初也属于内容心理学阵营,后来转向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并把两者调和为二重心理学。艾宾浩斯生平与著作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人/ 1885年艾宾浩斯发表了实验心理学经典著作《记忆》一书,由此名声大振。1897年出版了他的大学教科书《心理学概论》第一卷的上册。该书文笔优美,可以与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相媲美。1908年出版了《心理学纲要》。其开卷语:“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艾宾浩斯的心理学观点接近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在理论上属于联想学派,但他不受冯特框框的限制,也不为旧联想主义所束缚。他创造性地用实验法开辟了研究记忆的新途径,从而为实验心理学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二)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1、研究手段—无意义音节、节省法艾宾浩斯用字母拼成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就使联想的内容结构划一,排除了成年人用意义联想对实验的干扰。这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对记忆实验材料的数量化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工具。例如,他先把字母按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拼成无意义的音节,构成zog、xot、gij、nov等共2300个音节,然后由几个音节合成一个音节组,有几个音节组合成一项实验的材料。由于这样的无意义音节只能依靠重复的诵读来记忆,这就创造出各种记忆实验的材料单位,使记忆效果一致,便于统计、比较和分析。为了从数量上检测每次学习的效果,艾宾浩斯又创造了节省法。他要求被试把识记材料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第一次或者连续两次能流畅无误地背诵出来为止,并记下诵读到能背诵所需要的重读的次数和时间。然后过一定时间(通常是24小时)再学再背,看看需要读多少次数和时间就能背诵,并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次数和时间比较,看看节省了多少次数和时间。这就叫做节省发或重学法。2、研究得出的结论A、艾宾浩斯发现,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这一心理现象古已有之,但精确地找到遗忘数值变化的规律,则艾宾浩斯为第一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使人们具体地了解了遗忘的进程,从而针对遗忘的客观进程采取相应的措施与遗忘作斗争,所以影响深远。B、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他发现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艾宾浩斯用实验证明和数量分析解释了联想主义的“频因律”。C、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对一定的识记材料,每天重复学习到恰好成诵所需诵读的次数,约按几何级数逐日递减。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习,比集中一天学习的效率要高。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分布学习和几种学习比较研究的开端。3、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工作的评价艾宾浩斯的研究是心理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他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意义: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所为高级心理过程,如学习、记忆、思维等。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虽然对记忆实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主要缺点是:艾宾浩斯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做出了定量分析,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是个复杂的主动过程,他以自己做被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而且他自己知道实验意图,也会使实验结果带来微妙的变化。同时从他一个人身上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也令人怀疑。其他研究工作1894年法国的狄尔泰发表《关于一种描述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一文,提倡描述的文化心理学运动,反对分析的实验心理学。两年后,艾宾浩斯针锋相对地发表了《关于解释和描述的心理学》一文与狄尔泰进行论战,这是心理学史上一场著名的论战。他们分别代表心理学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条以人文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另一条以自然科学为模板的心理学。艾宾浩斯对心理学理论和体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事实上他没有形成正式的体系,没有建立学派,也没有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的追随者。但是他的巨大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他所开创的学习和记忆的研究上,而且表现在整个实验心理学方面。他在实验心理学上的确重要,尤其是因为当时学术界欲求心理学脱离哲学,而他则能迎合这个要求。艾宾浩斯的著作也不想冯特、布伦塔诺和斯顿夫等人那样具有哲学味。1909年铁钦纳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校庆演讲中说:“假如艾宾浩斯还能活下去,他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将堪与冯特和布伦塔诺相匹敌。”二、格奥尔格·缪勒(一)生平和著作格奥尔格·缪勒(1850-1934)德国人,1881年-1921年他在哥廷根建立了一个设备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室,仅次于冯特的莱比锡大学实验室,并且吸引了从欧洲和美国来的许多学生,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学生。缪勒的著作都是关于心理学的专题,没有像冯特那样提出一个心理学体系。(二)主要实验研究缪勒虽然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富于批判精神,但是他并不像冯特和斯顿夫那样关注于哲学和理论问题,而是专心致至地从事实验研究,强调实验、量化和逻辑上的严谨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的心理物理学问题取自费希纳,视觉问题取自海林,记忆问题取自艾宾浩斯。(三)缪勒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论战缪勒的工作主要是属于内容心理学,但是他的实验室中的研究并不都是对于心理内容的分析,不少是现象性的观察。缪勒的学生多由内容心理学向意动心理学过渡,并进而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他的学生舒曼、卡茨、鲁滨等人作了一些实验都属于现象学的描述,都是从他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前驱。但是他不承认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以为他的学生已发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谓发现的新现象。这引起了格式塔心理学家创始人的强烈抗议。他与苛勒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论战在当时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在3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家移居美国以后,这场论战还没有结束。后来由于他于1934年逝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论战才休止。(四)缪勒的学生舒曼 他与缪勒共同发明了记忆鼓。他本人以研究视觉的空间知觉著称。他在视知觉研究中,强调知觉的完形原则,例如他证明了当孤立的成分在刚刚低于感觉阈限的强度之下以快速而连续的方式呈现时,会产生空间完形的知觉。在理论上,舒曼在法兰克福大学士曾邀请惠特海姆前往作访问教授,他用自行车的轮子做成惠特海姆用于似动实验的仪器。这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缪勒及其学生。杨施 1920年提出了 “遗觉” 一词。卡茨 以研究颜色现象闻名。鲁滨 因研究图形和背景的实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以上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缪勒及其弟子在实验心理学上的贡献。他的实验工作比冯特的要晚,事实上他是最早以实验心理学为专业的人。他以哲学的才智,精密的逻辑,深刻的批判去进行实验的研究。他不拘泥于冯特的内容分析,支持他的学生们以现象学描述。随着1934年缪勒的逝世和1936年斯顿夫的逝世,德国实验心理学的繁荣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第三章 意动心理学在冯特所处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以冯特、艾宾浩斯、格奥尔格·缪勒等认为代表,这一阵营的心理学家所主张的心理学即后来人们所说的内容心理学,另一阵营则以布伦塔诺、斯顿夫、厄棱费尔、麦农、威塔塞克等为代表,他们主张研究意识的“活动”,故称为意动心理学。两大阵营的心理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持己见形成了一种僵局,为打破这种僵局,屈尔佩及其领导的符茨堡学派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来调和双方的矛盾,提出了“二重心理学”的主张。这场争论是新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次重大的争论,被认为是以后心理学史上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对立的先声。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生平与著作布伦塔诺是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在维也纳大学他工作了20年,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意动心理学派或称奥国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抗衡。他的学生有很多著名学者: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斯顿夫,现象学的建立者胡塞儿,心理学性质学派的开创者厄棱费尔,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等人。他终生只有38种著作。其中只有8种是心理学著作。最著名的是《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冯特以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感觉、情感等直接经验,并把心理学的任务规定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和确定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的原理和规律。布伦塔诺不同意冯特的这种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意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指出,意动和内容是有区别的。例如,我看到一种颜色,颜色就是内容,看见则是意动,我听见一首歌,歌就是内容,听见就是意动。由此可见,布伦塔诺的意动指的是各种心理的活动或动作,内容则是意动所设计的各种对象。布伦塔诺对意动作了分类:分为三种,表象的意动,包括感觉、想象活动等,例如我见、我听、我想象。判断的意动,包括知觉、认识、回忆活动等,我承认、我知觉、我回忆;爱憎的意动,包括情感、决心、意志、欲望活动等,例如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研究要运用经验的方法。他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心理学上我的立场是经验的,只有经验才是我的老师。”在这点上,他与冯特的主张似乎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因而,同是经验的立场,却各有侧重。冯特心理学对象是心理内容,内容是可以用实验法来分析的,所以,冯特的经验乃是一种实验的经验,重在实验。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动,意动的经验,确是难以放在实验条件下分析研究,因而,布伦塔诺的“经验”乃是经验的经验,侧重于观察而不是实验。虽然布伦塔诺并不反对实验,但是他认为,科学心理学不应局限于一些细节的实验上,而应着眼于对心理想象作大体的解释,这样才不至于是心理学迷失于实验法之中。也正是这种原因,布伦塔诺从未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的心理学是经验心理学而不是实验心理学。具体说来,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即自我观察。内省是把经验回忆起来加以观察。他以为这种观察不必要实验室,虽然他不反对在实验条件之下进行内省,布伦塔诺除了主张用自我观察的方法之外,还主张对别人的言语、动作和其他的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动物、儿童、变态的人以及不同水平的文化进行研究。三、评价布伦塔诺并未像冯特那样建立一个完整庞大的心理学体系,对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也没有作深入的研究。他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总体主张。他提出的意动与内容的对立,对后来心理学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培育了奥国学牌,推动了关于形质的研究。他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后来不满于冯特心理学的各种心理学的推动力。后来的欧美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意动心理学的影响。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斯顿夫的生平和著作卡尔·斯顿夫(1848-1936)出生于德国符茨堡。将布伦塔诺的思想印刻在柏林实验室上,一致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冯特的主要的、直接的对手。他培养了一批学生,如舒曼、吕普、苛勒和考夫卡等。主要著作是《乐音心理学》和《关于空间观念起源的心理学》。有重要影响的两篇论文是《现象与心理机能》和《论科学分类》。在这两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机能心理学思想,从而将意动心理学作了一定的推进。二、斯顿夫的心理学思想斯顿夫在哲学上的主要倾向是现象学。现象学起源于康德。斯顿夫的老师布伦塔诺和陆宰都有现象学的思想倾向。但现象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哲学体系,则是斯顿夫的学生胡塞尔在1900年著的《逻辑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胡塞尔曾将此书献给斯顿夫。(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斯顿夫以为,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均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有四种:现象、心理机能、经验之间的各种关系、内部的客观结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现象,诸如音、色、味等感觉、意象,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机能,如知觉活动、组合活动、理会活动、欲望活动,意志活动,它们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两者分别是关系学和结构学的研究对象。斯顿夫将感觉映像、意象等现象(布伦塔诺所谓的心理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大门之外,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乃是心理机能(即布伦塔诺的意动)。因此,在理论上,斯顿夫所站的立场与布伦塔诺是一致的。也是以为意动心理学家。但是他又指出,机能与现象既不可分而又各自独立存在于经验中。例如,我看见红色,看是机能,红色是现象,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彼此不可分的。又如,黄昏时光线渐暗,我们不加注意,这是现象变而机能未变。由于现象和机能既是不可分的又是独立存在于经验之中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对机能和内容都要研究,而不排除内容,在实际研究中,斯顿夫也正是这样做的。(二)乐音心理学斯顿夫的乐音心理学,包含了对音缀、混合和音、不合音、原始音乐、母音和语音分析等问题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总之,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机能,同时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他的主张实为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并为他的学生苛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节 形质学派一、形质学派概述形质学派起源于1890-1900年间,由布伦塔诺的弟子厄棱费尔和麦农创立的,他们接受了布伦塔诺的思想,将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具体运用到形(form)、形质(form-quality)的形成有赖于意动。到了1910年,这一学派的思想又通过威塔塞克的努力继续传播于世。由于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就或课题在于形质的形成,故称为形质学派。这一学派对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在知觉理论上,它是由元素主义到格式塔心理学的桥梁。在形、形质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是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分歧的具体体现。形质学派也正是在批判内容心理学的知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前所所述,在冯特看来,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与感情。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元素的集合。感觉是知觉的元素,它只有强度和性质两种属性。知觉则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在说明具体的知觉问题时却常常遇到麻烦。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说看见一个红斑点在一个黑斑点之旁得到的是两个感觉,那么,看见两个距离很近的黑斑点得到的究竟是一个感觉还是两个感觉呢?我们好像不应该说两个黑斑点是一个感觉,而白色的背景又是一个感觉。但如果我们称两个黑斑点为不同的感觉,那么我们对元素的辨别显然是以空间的隔离为根据,而不是以属性为根据了。这便与元素主义的假定发生了矛盾。又如,我们如果用一条黑线连接两个黑斑点,结果得到的是什么呢?究竟是一个感觉呢还是两个感觉?或者是一系列的感觉,如果是一系列的感觉,那么又有多少感觉呢?一个元素在空间上究竟以什么作为他的界限?很显然,元素主义不能圆满的回答这些问题,针对元素主义知觉论的困境,形质学派对它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与元素主义不同的主张。形质学派在提出自己主张的过程中,也注意吸收了马赫关于形式的感觉学说的部分内容。1885年马赫出版了《感觉的分析》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把一切经验都看成感觉,例如,一个圆周是空间形式的感觉,一首乐曲的连续音程是时间形式的感觉,。这样,马赫扩大了感觉的概念,把属性和形式都包含在感觉之内。马赫还认为,形式可以独立于属性而存在。我们可以改变一个圆周的颜色和面积,而不改变其圆周性或者其空间的形式。我们也可以更换一个乐曲的实际音符符号,而不更换其曲调或者其时间的形式,形式是独立地为我们所经验,经验就是感觉,因此我们仍有形式的感觉。这上,通过承认形式的单独存在,马赫就似乎回避了元素主义所遇到的困难。但这也仅仅是回避而已,在形质学派看来,马赫并未真正解决形质形成的问题。这样,在形、形质的形成问题上,形质学派既反对元素主义的知觉论,也不同意马赫的形式的感觉论。他们认为,形、形质的形成即不是感觉的复合,也不是马赫所说形式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于意动,才使形、形质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形质学派在形、形质上的特有见解。二、形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厄棱费尔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1859-1932)厄棱费尔认为,时间或空间的形式并不是感觉的集合,而是一种新属性。例如,一个四边形由四条直线所组成,直线是四边形的基本的感觉,可称为基素,合起来,便可以说是组成一个基体。但是四方形并不附着于这些元素的任何基素之内,因为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不含四边形的性质。只有当基素(直线)构成基体以后,四边形才可呈现出来。形式显然是直接经验的,所以应该是一种新元素,即一个形质。厄棱费尔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形质,即时间的形质和非时间的形质。时间的形质包括音调、“色调”及感觉的任何时间上的变化,如变红或者变冷。非时间的形质大部分是空间的,但也包括音的混合、响乐的铿锵、香味及运动的知觉。从厄棱费尔的上述观点来看,还未见得厄棱费尔就是一位意动心理学家。因为在意动与形质之间本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但厄棱费尔却使形质和意动联系起来了。他所持的理由是,比较或集合的心理的意动可把形质从基体中抽出来。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把四点形成一个四边形,而再通过经验的集合作用,便完全可以了解这个意动是实在的了。这样,厄棱费尔就站到了布伦塔诺的立场上,成为一位意动心理学家了2、麦农(A.Meinong,1853~1920),奥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格拉茨学派领袖。他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又是厄棱费尔的老师。1870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德国语言学和历史,后受布伦塔诺影响,对哲学和心理学发生了兴趣。1882年任维也纳大学副教授,1889年起任格拉茨大学的哲学教授,直至去世。研究领域为理论心理学和知识论。代表作有《对价值论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1894)、《科学体系中对象论的地位》(1907)等。(二)主要观点◆两个基本术语及其关系提出了“创造的内容” 和“被创造的内容”两个基本术语,前者相当于厄棱费尔所讲的基素,后者相当于厄棱费尔所讲的基体即形质。“创造的内容”与“被创造的内容”存在等级关系,“创造的内容”称为下级,“被创造的内容”称为上级。◆关于“复型”的含义“创造的内容”与“被创造的内容”合在一起,可构成一个“复型”。实在的复型等于知觉,依赖于被认识的物体所固有的关系;思想的复型等于概念,依赖于创造的意动。3、威塔塞克 威塔塞克的知觉心理学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威塔塞克认为,复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心理的创造意动。并且,复型可以是简单的(如在响乐和简单的曲调之内),在这时,创造几乎是自动的;复型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在复调乐曲的创造中),在这时,复型既取决于客体刺激物的外在因素,也决定于内在的创造的意动。 由此可见,威塔塞克在知觉心理学上与厄棱费尔、麦农的见解差异不大。他在形质学派中的主要贡献在于,形质学说的延续形质学派的初衷是对元素主义进行批驳。他们自称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由注重形质而研究复型,后又由复型的分析发现倾向于意动的探讨。但是他们仅想提供一种新元素,而不想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点,因而他们的观点一方面受到了元素主义的反对,另一方面又遭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批驳,最终不得不归于失败。但是,形质学派一方面发展了马赫的感觉理论,另一方面又为格式塔心理学派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形质的概念与理论根据,这不能不说是形质学派的贡献。在知觉理论上,形质学派乃是由元素注意向格式塔心理学过渡的桥梁。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互相对峙,形成了心理学发展中的僵局。为打破这种僵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的二重心理学便应运而生。领导这一运动产生的是符茨堡学派的领袖屈尔佩,第一个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则是麦赛尔。而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则是促进以上二人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重要动因。符茨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一)屈尔佩奥斯瓦尔德·屈尔佩(1862-1915),1888年任冯特的助手。1893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并把此书献给冯特。在这本书里,受阿芬那留斯的影响,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研究依存于经验着的个体的经验事实,以有别于物理学研究的不依存于经验着的个体的经验,并试图弥补冯特心理学定义的不完善之处。1894年,屈尔佩来到符茨堡大学任教,由于以前艾宾浩斯已成功地将实验运用到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受其影响,屈尔佩坚信思维也可以运用实验来进行研究。因此,在符茨堡大学工作的十多年里,他指导学生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思维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了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符茨堡学派。在发现无意象思维的实验面前,屈尔佩的心理学立场由内容心理学向意动心理学转变。(二)马尔比马尔比于1901年做了大量关于重量比较判断的实验。他让被试先后举起了两个重物,要求被试判断孰重孰轻,并报告在重量比较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发现,被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却不知道判断是如何做出的,被试在判断时并未出现普遍所依据的意象,只有那么一种模糊的、无法描述的状态,马尔比称为“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被试的理性结论可能是产生于非理性的思维过程。这一实验结果与冯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发生了冲突。传统观点认为,被试做出正确判断的心理条件是将两个重量的意象进行比较,思维的过程像逻辑学上三段论的过程那么清晰明确。(三)瓦特的控制联想研究瓦特在1904年做了控制联想实验,如种-属联想(植物-树)整体——部分联想(房屋-门)。瓦特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时期,刺激词出现时期,需求反应词时期,反应词的出现时期。通过研究发现了“定势”,他起到预先选择的作用。明确课题,确定方向,,是意识的,由课题到课题的解决是无意识的。(四)彪勒的思考研究彪勒在1907年采用了一些需经过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并用问答法,要被试报告在解答问题时的意识过程,结果和瓦特等所发现的相同。他更明确地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维元素,也就是“无意象思维”。符茨堡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表明,他们没有发现思维过程中包含有冯特等人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认为感觉、意象并非思维的必要条件,因而提出了无意象思维的主张,符茨堡的研究和主张引起了心理学界很大的兴趣和争论。1903年法国的比奈和美国的伍德沃斯在不知道符茨堡研究的情况下,也都独自得到了与符茨堡相同的发现,从发现的优先权意义上说,比奈甚至认为,“符茨堡的方法”应称为“巴黎的方法”。但是,符茨堡的无意象思维研究遭到冯特和铁钦纳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符茨堡学派是假实验,和捏造,采用不可靠的安乐椅式的内省方法,缺乏严格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如经过适当分析,无意象的内容还是有意象的。也有人提出,某些类型的心理具有无意象思维,二另外一些类型的心理则没有无意象思维,到1909年屈尔佩转至波恩大学时,虽然还有些人继续研究无意象思维,但是符茨堡学派基本上解体了,不过,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延续很久,一直到1938年才暂时告一段落,这可能与武德沃斯的建议有关,即对这个问题总是争持不下又无法解决,不妨把它暂时搁置一边。二、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奥古斯特·麦塞尔毕业于吉森大学,后来任吉森大学的教授。1904年听了屈尔佩的《试论抽象》的论文后,深受屈尔佩的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所打动,决定在屈尔佩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所以,尽管他工作的地点不在符茨堡,他的研究仍可以看成是符茨堡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著作有《思想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感觉与思想》、《心理学》等。麦塞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家。他的这一主张的提出一方面得益于符茨堡无意象思维研究的启发。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胡塞尔接受了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活动总是涉及某种对象的观点并对之进行了发挥。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指的是意识对于某对象的内部倾向性,是一种特有的“有所感觉”,它包含有三种要素: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意向性活动和意向性的对象(客体)。这样,在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中,就把内容和意动同时包含进来了。麦塞尔接受了胡塞尔的观点,并首先把他引入心理学,从而实现了对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的结合。麦塞尔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一切有意的经验,即广义的意动。其中既包含着不易理解的意动(狭义的意动),也包含着易于理解的意动内容。这样,麦塞尔把意动与内容都包含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来了。他区分出三种有意的经验,并指出每种有意的经验中都既包含着意动的元素,也包含着内容的元素。麦塞尔还指出,意动与内容不仅有难于理解和易于理解的差异,而且就特殊的事例来说,他们还可以互相分离。他为此举出了例证:假使你要知道没有意动的内容究竟为何物,你只须设想意识的边缘,在意识的边缘上有赤裸裸的、无意义的内容。假如你要知道没有内容的意动,你便只须查考无意象思维。麦塞尔的心理学之所以叫心理学,有相当的原因就是基于他这种认为意动与内容有差别且可分离的观点。三、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屈尔佩做冯特的学生和助手前后由8年之久,所以他的心理学观点深受冯特的影响,他原本是一位冯特式的内容心理学家。但到了符茨堡大学以后,由于符茨堡学派发现了“意识的态度”、“决定倾向”和“无意象思维”的事实。他的心理学立场逐渐向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靠拢。不过,屈尔佩很慎重,他并没有完全倒向布伦塔诺,他把布伦塔诺的意动改称为机能,并认为内容和技能都是心理事实,都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提出了他的二重心理学。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的主要论点:内容和技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如梦和纯粹感觉就只有内容而无机能,而毫无目的的注意或没有具体的期望则只有机能而无内容。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例如当人从知觉一个客体转向知觉另一个客体时,是内容变而机能不变。而在对一对象先感知后判断的情况下,则是机能变而内容不变。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内容稳定,易于实验分析;机能变动不居,不易做实验分析,只能用经验的反省进行研究。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但彼此各不相关。比如,一个强烈的音和一个强烈的欲望,他们既不相关,也不能比较。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内容的规律为联合、混合、对比等,而机能的规律则为定势、决定倾向、意识的态度等。屈尔佩、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的目的在于调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他们把内容与意动同时包含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内,力图使实验心理学和意动心理学相互为用,这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屈尔佩53岁就去世了,如果假以时日,他或许能最后建立其心理学体系,获取更大的成功。但是屈尔佩、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却未能使意动和内容之争获得真正的解决。他们只是兼收并蓄,这是极端的折中主义的懒汉办法。二重心理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他们未能把内容和意动看作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相反却认为二者在经验中可以互相分离。为此,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证据,而事实上,他们提出的证据却没有一点能说明意动与内容是可以互相分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二重心理学以后,意动与内容之争并未完全结束,后来心理学史上发生的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争正是这场争论的继续。第四章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欧洲作为世界心理学的中心经历的繁荣和兴盛,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而走向了衰退,那一切都成了逝去的繁荣。美国代替了欧洲的历史地位,成了世界心理学的中心。美国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和詹姆斯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思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对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乃至整个美国的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节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一、詹姆斯的生平和著作威廉·詹姆斯(1842--1910)出生于纽约的一个著名的富豪之家。1890年他的《心理学原理》出版了,该书文笔流畅优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大家认为那是一部心理学的不朽之作。詹姆斯在哈佛大学任教20多年,手下培养成才的学生屈指可数,1870年代晚期霍尔曾经就教于詹姆斯,但时间很短。90年代,安吉尔、桑代克、武德沃斯都算是詹姆斯的得意门生。詹姆斯还整理了《对教师谈心理学》(1899)和《宗教经验种种》(1892)的心理学著作。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间詹姆斯致力于哲学研究中。詹姆斯一向以“哲学家”自居,否认自己是心理学家,他否认在当代的美国存在任何新的心理学,本人也没有创立什么心理学派,更没有收录任何心理学的弟子,不敢称为“心理学家”。二、詹姆斯的思想背景虽然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建立是在他的心理学思想提出之后,但在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里早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因此,我们说詹姆斯的心理学是实用主义的。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的提出与美国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紧密联系相关的。正值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整个社会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实际用处,看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詹姆斯的心理学特别看重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正是受到了这种社会条件和思想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提出,也受到了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1882年,他去欧洲度假一年结识了诸多心理学家)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成果,常常在他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简明教程》中得到引用、吸收。法国沙科、让内及其研究癔病、催眠术和精神分裂症的学者的著作,也使詹姆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直接影响了他关于人格结构、人格变异问题的种种看法。对于德国实验心理学,詹姆斯虽然有敌对情绪,并明确提出莱比锡运动并不像冯特学派所人为地那样提供了什么心理学的新篇章,但是对于赫尔姆霍茨和冯特的方法和成果,他还是予以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促使他邀请德国实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伯格来哈佛大学做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并在《心理学原理》中用了将近二百页的篇幅论述赫尔姆霍茨和冯特的成果。他认为莱比锡运动是大量有用资料的来源。詹姆斯在一些问题的探讨上常常表现出对德国心理学提供的事实资料的尊重态度。三、詹姆斯的心理学体系(一)研究对象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中写到:“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即包括心理生活的现象,又包括其现象产生条件。”(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of Mend Life, both of its phenomena and of their conditions.)以后,他在《心理学简编》中又做了更明确的规定:“心理学是描述及解释意识状态的科学。”(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of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s such)詹姆斯拒绝感觉主义的原子主义,它只是把对象的可见部分当成持久的经验对象,从而错误地截断了意识流。詹姆斯发现意识的内容不如它的效用重要,值得重视的是机能而不是内容。意识的主要机能是选择,“它总是对对象的一个部分比另一个部分更有兴趣,每当他思考时,它总是欢迎和排斥,或者说选择。”意识引起机体的目的并服务于这些目的,其首要目的就是通过适应环境以求生存。詹姆斯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的心理学把心理现象人为地分析为若干元素,反过来又认为心理仅仅是这些元素的集合的做法,他称这种做法是“心理学家的谬误”(Psychologist,s Fallacy)。詹姆斯主张,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A Flow of Consciousness)。意识共有五个重要的特性:第一、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每一个思想都倾向于成为某个人的私人意识的一部分。每一个思想都属于某甲或某乙所有,而不会互相融合。任同时间、同空间、同性质、同内容也不能打破这层障碍,把思想融合在一起。第二、意识是常变的。每一种意识状态都是变动不居的,只能出现一次,不能复返。第三、意识是连续不断的。詹姆斯认为意识虽然不断变化,却从来不会中断。或许表面看来存在着某些意识上的间断,但这都不足以否定意识的连续不断的性质。第四、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即意识是认知的或具有认识的功能。但他所说的对象指的只是在当前意识状态之外的对象,并不一定是指存在于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Human thought appears to deal with objects independent of itself; that is, it is cognitive, or possesses the function of knowing. )第五、意识具有选择性。意识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为关切,总是选择一个对象或对象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排斥这其他对象或对象的其他方面。(二)心理学研究方法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内省法 他认为内省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承认内省法的准确性问题,是困难的并容易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内省的困难是一切观察共同存在的困难,通过努力可以使内省法做到准确无误。他反对那种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的内省。实验法 在对待实验法的态度上,詹姆斯表现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高度评价了实验法的作用。他主张心理学家要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事实。并且,心理学研究必须依靠实验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对刚刚兴起的德国实验心理学,詹姆斯也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是另一方面,詹姆斯对当时实验方法的发展却抱着不满、轻视和消极的态度,他曾写信给闵斯特伯格表示讨厌实验工作。比较法 詹姆斯把比较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围之内。他认为比较法可以补充内省法和实验法的不足。人们把各种动物的本能研究以求助于了解我们自己的本能,并且借助于蜜蜂和蚂蚁的推力能力,野人、婴儿、白痴、聋盲人、罪犯和怪癖人的心理,来支持关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某一部分的这种或那种特殊的学说。正因为詹姆斯把比较法看作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所以后来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的倡导和影响下,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之风在美国特别盛行。四、其他心理学理论(一)双重记忆理论詹姆斯是双重记忆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记忆有两种要素组成。第一种要素是初级记忆,指的是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内容,它如实地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第二种要素是次级记忆,指的是一个过去心灵状态,已经脱出意识之外,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知识上。随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趣,詹姆斯的记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提出的双重记忆理论已经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所接受,并获得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的证实。所不同的是他的初级记忆、次级记忆的概念已经被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所代替。总的说来,詹姆斯在记忆领域内的主要贡献在于理论的构建,而不是具体的实证性的研究,虽然他也曾经作过一些记忆的实验。(二)情绪理论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最初于1884年发表在《心灵》杂志上。因为1885年兰格体的主张与其类似,后人常把这一理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发抖逃跑,而是相反。(三)自我理论詹姆斯的自我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根据自我在心里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詹姆斯划分为经验的自我(Me or Mine)和纯粹的自我(I)两个方面。所谓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指的是一切一个人要呼之为“我”(me)的或“我的”(mine)的东西的总和。他是一种被知的东西,也可以叫做被知的我或被动的我。包括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物质我的核心是对身体的自觉,衣服在其次;社会我是对他人印象中的自己的认识;精神我则是对自己意识状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在这中间,“社会我”世人所具有的最特殊的自我感,“一个人的社会我是指他从伙伴那里获得的承认……承认一个人的个体有多少,这个人就有多少个社会我。”所谓纯粹自我(Pure self,ego),也可以称之为能动我或主动我,指的是一个知晓一切(其中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詹姆斯的纯粹自我就是人们习惯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詹姆斯的这一自我理论仍然是我们在探讨自我、人格、自我意识问题是常常需要提及的,并能从中获得丰富的启迪的一种理论。第二节 詹姆斯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詹姆斯没有像冯特那样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心理学,没有广招自己的信徒,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心理学派;在实验方法风靡心理学之时他采取的都是消极态度,对于以后流行的倾向如智力测验等他也充耳不闻,他甚至否认过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但这一切,并没有损害他在心理学发展上的导师形象。他的著作和学说对美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科恩1973年调查结果说明,在心理学的一个十年1880-1889,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依次是冯特、詹姆斯、赫尔姆霍茨、艾宾浩斯和费希纳;第二个十年1890-1999,依次是詹姆斯、赫尔姆霍茨、杜威和铁钦纳和弗洛伊德。由此可见詹姆斯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詹姆斯是作为个人而不是某个学派的领袖对美国心理学发生影响的。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中道:“他所提倡的学说隐含新美国心理学的可能于其内,而这个心理学即成为机能心理学及其从弟……心理测验和儿子……行为主义。詹姆斯指示别人到达的地方,正是别人所欲到达的去处。”美国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如霍尔、安吉尔、桑代克、武德沃斯等都承认是受到詹姆斯的影响而走上实验心理学的道路的。从五六十年代起,美国心理学逐步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令人惊异的是,虽然它们的各自观点有很大不同,但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都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中引经据典。认知心理学从詹姆斯的意识流、记忆、注意、推理和表象的论述中找到依托。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从詹姆斯的自我意识,本能的见解里吸取养分。第二、詹姆斯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决不限于美国。墨菲说:“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心理学为人所知,詹姆斯的名字就会被提到。好几万人读过它的《原理》,更又好几十万人在大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一卷著作《简编》。有很长一段时间,说詹姆斯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那似乎是说废话,因为不论是学者还是一般人都承认,任何仅次于于他的人都远不及他。……欧洲心理学家……近几十年来对詹姆斯的认识超过了詹姆斯本国的人士,他们只要有重大的心理学尝试——不论是实验的还是理论的——要提出讨论,就总要邀请他的亡灵赴会。”第三、詹姆斯的影响也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他使实用主义生活化的做法,使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意识流对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总之,詹姆斯使美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家和最后一个哲学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的整个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作为心理学的一代宗师,詹姆斯是当之无愧的。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构造主义(structucalism)与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作为两个互相对立的心理学派别,是铁钦纳1898年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中提出来的。两者的对立可以说是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和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意动心理学之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构造主义学派是由铁钦纳所创立的,而冯特仅仅是构造主义的前驱。铁钦纳虽然在一般观点上接受了冯特的心理学思想,但是他本人有具体的研究和著述,在一些具体的观点上也不同于冯特,他的构造主义体系也没有包含冯特心理学的全部思想。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铁钦纳的产物,并由他提出,完全可以称为“铁钦纳主义”。机能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心理学和作为美国心理学总倾向的机能主义。前者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机能而不是意识的内容,但并不特别强调意识在人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后者则特别重视意识在适应中的作用并注重个人之间的差异。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则是旗帜鲜明地与构造主义对立的心理学派别,即芝加哥学派的机能主义。而代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总倾向的则是哥伦比亚学派的机能主义。第一节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体系爱德华·布雷德福·铁钦纳(Titchener1867--1927)出生于英国南部的奇切斯特。铁钦纳获得学位后赴美国主持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从此终身任教于此。铁钦纳在康奈尔大学的35年中,共授出54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其中不少成为美国心理学界的知名人士。主要著作有《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入门》,《实验心理学》《心理学教科书》。晚年致力于撰写《系统心理学》可喜未能完成于1927年去世。铁钦纳治学严谨、文章明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快就在康奈尔大学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构造主义学派,而与机能主义学派长期对峙。铁钦纳所倡导的构造心理学与当时美国的时代精神相去甚远,他是一位性格刚毅、孤僻和好辩的心理学家,因此在美国树敌不少,他和机能主义者安吉尔和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保持着私人友谊,但是他从未向这两个学派妥协。他在美国的三十五年中始终是德国的思想,并不属于美国的思想,可是说铁钦纳是在美国代表德国心理学传统的英国人。他远离美国心理学会,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会员,即使在康奈尔大学开心理学会,他也不参加。1904年铁钦纳成立一个“实验者”俱乐部,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学术团体。他只参加这个组织的活动,他反对妇女参加该俱乐部。但是鼓励会员吸烟。铁钦纳在美国是由他雄伟的人格支持的,这个主义因他的去世而忽然一落千丈。在铁钦纳逝世后,该俱乐部改组成今天的美国实验心理学会,但是以他为中心的构造主义学派则不复存在了。到了晚年竟然分心于钱币学。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他认为心理学和物理学都直接地研究经验,但是从不同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经验的。物理学是研究不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而心理学是研究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研究光和声,但物理学家师从物理过程来看这些现象的,而心理学家则是根据这些声、光现象怎样为人类观察者所经验来考察它们。铁钦纳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说法,和冯特所说的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自然科学是研究间接经验的说法,字面上不一样,实际意思是一样的。铁钦纳认为,心理学与生物学的形态学相似,因此,实验心理学家的主要目的一直在于分析心理的结构。把基本过程从意识的缠结(Tangle)中清理出来,或者把一定的意识组织的组成部分分离出来。他的任务类似一种或体解剖,但这种活体解剖要产生结构性的而非机能性的结果。他们极力要发现的,首先是在意识中有些什么东西和这些东西有多少数量,而不是要发现他有什么用处,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他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他反对机能主义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学技术,不是心理学本身。他认为机能主义心理学虽然有用,但是他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铁钦纳认为,既然物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都是经验,那么他们的研究方法也相同,都是观察。只是由于观察的具体内省不同,才导致物理学的观察与心理学的观察有所区别。前者是观察不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因而是一种外部观察,后者是观察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因而是一种内部观察,即内省。具体地说,内省是对意识经验的自我观察。铁钦纳的内省法是对冯特内省法的继承和发展,但对内省描述的要求更加严格,为内省法规定了种种限制。第一,铁钦纳坚持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进行内省,坚持反对使用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第二、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是根据记忆来进行内省描述,这样内省就变成了记忆,内省考察变成了事后考察。而老练的观察者则会养成一种内省态度,因而他在观察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心里默记时而不干扰他的意识,甚至可以做笔记。第三,自我观察包括注意和记录两部分。注意必须保持最高度的集中,纪录必须像照相一样地精确。第四,内省者必须在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时,在周围环境安适、摆脱外界干扰时,才能进行观察。第五,内省必须是公共而无私地描述意识状态自身,而不是描述刺激本身。否则就会把心理过程与被观察的对象即感觉与刺激相混淆,从而犯下“刺激错误”(Stimulus-error)。最后,铁钦纳赞同冯特把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的做法。总之,铁钦纳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对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加以改造,如果说冯特的实验内省法重在实验的话,那么铁钦纳的实验内省法则重在内省,只不过他对内省的限制比冯特更加严格而已。但是我们需要指出,铁钦纳晚年十分注意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他似乎逐渐放弃了以内省分析方法发现感觉元素的观点而赞同现象学的描述感觉属性的各个纬度。三、关于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在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问题上,铁钦纳与冯特的观点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稍有不同。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同自然科学的任务是一致的,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元素,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即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把这些元素跟他们的生理条件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这个心理过程。这三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有助于对其他两个问题的回答。像冯特一样,铁钦纳也把意识经验分析成基本元素,但是他又在冯特的感觉元素与情感元素之间增添了一个新的意识元素即意象。这样,人的一切意识经验或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情感三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在这三种意识元素中,铁钦纳研究最多的是感觉,其次是情感,最少的是意象。他对感觉研究比较多,他发现的感觉种类多达44 000种以上,其中大多数是视觉(32 820种)和听觉(11 600种)。铁钦纳反对冯特的情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只有一个纬度即愉快---不愉快。而冯特所说的紧张—松弛、兴奋—平静实际上都是机体感觉和真正情感的结合,可以称为“感觉—情感”。在铁钦纳临终前不久,他甚至认为愉快不愉快这对感情也可归之为感觉。关于意识元素的属性,铁钦纳也在冯特提出的性质、强度基础上增加了持续性、外延性和清晰性。性质是一个元素区别于另一个元素的特征,如热的、红的、苦的;强度是指性质从低到高的序,如明亮---阴暗,坚硬—柔软、愉快---不愉快等。持续性是指意识元素的事件特性,外延性是指意识元素的空间特性,清晰性是指一个意识元素在注意中的地位,当一个元素处在注意的中心时,就获得了最大的清晰性,而处在注意的边缘时,则是模模糊糊的。铁钦纳认为,感觉和意象都具有五种属性,而情感只有铅丝中暑性而缺乏清晰性。关于心理元素如何结合的问题,铁钦纳不像冯特那样用联想和统觉加以说明,他只说联想而不说统觉,认为统觉这一概念并无实际益处。综上所述,铁钦纳认为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内省分析为元素(感觉、意像、感情),这些元素有各种属性(质量、强度、持续性等),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或结合(联想)而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一类的心理过程。这些简单和复杂的心理过程与神经过程发生的过程相平行或以之为条件。这就是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法基本要旨。四、对铁钦纳构造主义的评价(一)铁钦纳构造主义的贡献首先、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冯特时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其影响还是有限的。由于语言的障碍,迫切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介绍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思想。铁钦纳早在正是成为冯特的学生之前就致力于翻译冯特的著作,到了美国之后,他就成了冯特著作的主要英语翻译者。他还翻译了屈尔佩等人的著作,促进了英语国家的人们对新兴的实验心理学的了解。同时,他严格按当时实验心理学订立的原则,孜孜不倦地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他所主持的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实验是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加强了实验心理学对美国的影响。总之,铁钦纳在传播和扩大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其次、铁钦纳正是打出构造主义旗帜,明确地划定了构造主义与其他学派,尤其是与美国机能主义的界限,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派别的对立。从严格意义上,早年的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只能算是心理学的观点和思想之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对立。学派的形成,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法则开展实验研究,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再次,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提供了一个相当强有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机能主义反对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结构,他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行为主义反对他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格式塔反对他研究意识的元素,主张研究意识的整体。精神分析则从他研究意识转向研究无意识。这些较新发展的学派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构造主义所开创的心理学的进一步改造。前进的运动往往需要某种反作用力,正是得助于构造主义者的观点,才是心理学远远越过他原来的边界而前进。一位学者说:“铁钦纳的心理学对发展美国的心理学起了主要作用。这不仅由于它有着杰出的连续不断的成就,而且它有着壮烈的和足以让人得到启发的失败。”最后,在具体研究成果方面,铁钦纳对感觉心理学的贡献最大。他和他的学生对感觉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二)铁钦纳构造主义的局限由于铁钦纳是在冯特的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构造主义体系的,所以构造主义存在的许多局限也是冯特心理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如内省法、心神平行论等。首先,在心理学对象上,铁钦纳只主张意识的内容或结构,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相应地,在心理学学科性质上,他仅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反对把心理学看成一门应用科学,他把儿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都排斥在实验心理学之外,即使对他们做了实验研究,也不配称为实验心理学。其次,也对意识经验的分析上,铁钦纳比其老师冯特走得更远。尽管冯特也强调分析意识的元素,但冯特并没有忽视整体,且把元素看成是一种过程。而铁钦纳只重视元素而忽视整体,对意识元素进行了频繁的分析,因而最终成为了一个元素主义者,受到激烈的批评。冯特也因铁钦纳的分析方法而受到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批评,蒙受不白之冤。再次,在内省方法上,铁钦纳也比冯特更加极端,对内省附加许多限制,一方面要剥夺内省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只能严格如实的描述主观经验,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物理刺激与感受相混淆,避免犯刺激错误。这样最终把心理学印象封闭的主观世界。他否认主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他的“刺激错误”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最后,在身心关系上,铁钦纳坚持心身平行论。他只承认神经过程是心理过程的条件,而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原因,只承认两者是平行的对应关系,而否认两者的因果关系,这样他就不可能用生理来解释心理。第二节 机能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先驱机能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历史条件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提出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的连续性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心理学的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化论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进化论导致了以个别差异为代表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高尔顿不仅是差异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它也开始了心理测验的整个观念,尽管“心理测验”是由美国人卡特尔提出的。对个别差异测量和研究作为一种实用主义哲学— 皮尔士 詹姆斯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霍尔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1878年获得詹姆斯授予的美国第一个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复演说。对问卷法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问卷法开创了现代心理测量学的先河。1、开创发展心理学研究 虽然霍尔在莱比锡大学接受过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训练,回国后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心理学实验室,但他的真正兴趣却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他认为,就心理学以研究人性韦目的观点言,实验心理学所能研究的问题太狭隘。因此,他采取达尔文进化论和当时美国新兴的功能主义所倡“适应”和“应用”的观点,强调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1893 年,霍尔在芝加哥世军诶博览会的一场演讲指出:“过去我们都到欧洲去研习心理学,从现在起我们应建立属于美国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的特色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霍尔提倡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目的,并非将发展心理学作为纯基本科学的研究,而是为了配合教育的需要。霍尔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摆脱实验法,改采取观察法和调查法搜集资料,而且研究范围包括儿童、青年、老年、奠定了今日发展心理学以生命全程发展(life - span development)为研究取向的基础。2、提倡复演论解释人类身心发展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理论,霍尔在其 1904 年出版的《青年期》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复演论(recapitulation theory),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状,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期;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霍尔采 18 世纪文学运动的狂飚期(storm - and - stress period)名之;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霍尔认为青年期之情绪不稳是必然现象,故而他主张应特别重视青年教育。鲍德温鲍德温以“心理哲学”的传统为其思想基础,他的主要目标是解释思想对于事物的一致性。他通过同化和模仿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说明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他坚持心理是感觉运动过程这样一种能主义观点,并强调心理发展过程中作为选择性工具的意向活动的重要性。20 世纪初,鲍德温将意向活动的模式应用于社会、道德、宗教、等领域。他以自身与他人经历着同样的社会发展这一事实为依据,将人际的相互暗示、相互模仿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看作是一种机制,他把这种心理学模式与通过“社会选择”和适应价值所产生的社会进步联系起来。1903-1915 年间,鲍德温转而创立了“发生逻辑”学说,也即今天我们所知的发生认识论或进化认识论。他将黑格尔哲学思想引入经验领域,试图根据意识结构的连续的和本质上的差异性,使他的理论能够解释心理的发展。在他看来,儿童经过“前逻辑”意识和记忆阶段,达到“准逻辑”水平,通过想象形成有关心理、躯体和自我的概念,从而达到双月刊行理性羊断的“逻辑”阶段,由此进入道德品质的“超逻辑”阶段,最终达到“超常逻辑”的完美意识。鲍德温的第一部书为《心理学手册》,分成两卷,上卷为《感觉与理智》,出版于 1889 年,下卷为《感情与意志》,出版于 1891 年。在普林斯大学期间,他出版了两部关于心理发展的著作,即 1895 年出版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和 1897 年出版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注释》。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结合了达尔文学派和拉马克学派的理论,用“有机选择”的假说来修改达尔学说,借此说明进化的定向性的问题。这一观点来被称之为“鲍德温效应”。 按照这个理论,生物面对环境的挑战会挑选最合适的反映,而它们的身体则通过使用会获得最适合新行为模式的形状。但是,获得的这些新形状只是使物种具有足够的易变性,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必要认为这些获得的形状可以遗传。最终,随机变异也许会产生出可遗传的同样形状,自然选择则能够使物种向着已经由新行为适应的方向变化。1898 年,鲍德温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题为《心灵的故事》,后多次再版,鲍德温称之为“我的唯一的小说”。鲍德温还从事过两项重要的合作事业:其一是他与 J.M.卡特尔共同发起,于 1894 年创刊的《心理学评论》及其辅助刊物《心理学索引》和《心理学专刊》。他们每人轮流负责一年。直到 1903 年,彼此同意散伙,杂志以投标的方式归鲍德温所有。其二为鲍德温主编的《哲学与心理学辞典》,全书分两大卷,出版于1901-1902 年间。第三节 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一、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体系杜威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创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心理学学派。他于 1896 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被认为是机能主义正式建立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在这篇对心理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里,杜威抨击了心理学的分子主义、元素主义及认为反射弧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明显区别的简化论。他认为,把反射弧中的行为再分成基本的感觉 - 运动元素是没有道理的,正像意识不能从意义上再分为它的基本的构成成分一样。行为是连续的,无法分解成刺激和反应;感觉 - 运动行为是彼此连续地混成一体的。杜威说过,对行为进行人为的分析的简化,会使行为失去一切意义;如果进行分析,那么最后所留下的一切东西只不过是存在于心理学家头脑中的抽象而已。不应把行为看作一种人为的科学结构,而应该通过它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意义来加以研究。在他看来,有机体不是刺激的消极接受者,而是积极感知者。人们可以根据行为对环境的有意义适应而研究行为。心理学的适当课题是研究有机体在其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他的机能主义观点曾受到进化论和他自己的工具主义哲学的影响,也即思想是为引起有机体对现实及其问题作出反应的活动而设计;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对那些能使有机体生存、进步、起作用的适当行为作出有意识的反应。“因此,机能心理学就是研究有作用的有机体”。杜威到过英国、前苏联、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讲学,1919 年 5 月至 1921 年曾来中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师教育学教授,由其中国弟子胡适陪同至各地演讲,足迹遍及十一省,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 125 页。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899)、美国哲学协会主席、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910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机能心理学的先驱,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也是被誉为 20 世纪影响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人物。下面详细介绍他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