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对话 - 王江月-11

胡兵坦言制作这本《亚细亚写真》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审视”。“因为我看到了自己以往走的路的缺点和挫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在长大,对我来说每张照片都代表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是很艰辛的,甚至现在看有一种辛酸的感觉。让我欣慰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胡兵在《亚细亚写真》中担任着多重角色,除了“模特”,他还是创意指导。曾亲眼目睹他和美术设计在电脑旁为每一张图片、每一页的设计苦思冥想的场景。那天夜里,当我顶着夜色回家时,收到胡兵的一则短信,他说跟好朋友分享创作中的快乐是他的一种享受。  审视这本《亚细亚写真》,我看到了胡兵的一个变化。虽然画面中的他依然“百变”,但这种“变”是有基调的,即健康、阳光、向上。对此,胡兵也有同感:“与以往拍摄写真的理念不同。因为我是做模特出身,摄影师和我自己都希望我能千变万化,并有一种‘角色’的互换。我做到了,甚至曾以它为自豪。但是,经过了那个阶段,现在的胡兵想做回自己,演绎胡兵真正的个性心情,就是做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向上的、有质感的男人。”  胡兵不否认作为“模特”的胡兵是被动的。当别人要“塑造”他的时候,虽然有些造型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那是他的工作。“模特这种职业的特点要求他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样子。”  胡兵不喜欢别人用妖娆、妩媚形容一个男人,他希望他拍出来的照片给人的感觉是“后现代”的。  正是对现在的自己有了太多的“要求”,形象俊朗的胡兵很怕别人再说他是偶像演员。“做偶像演员难,做好的偶像演员更难,做一个优秀的偶像男明星难上加难。”胡兵不无感慨,“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如果不在乎,说明他活得太超脱了,也太不现实了。我愿意活得有血有肉。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证明我不是靠这张脸吃饭的,但这个过程很艰辛,每个偶像艺人要突破这个防线都很难。”  ------------胡兵如何标新立异------------  胡兵很庆幸这时他有机会演了一个警察的角色,不仅让自己的造型很干练硬朗,行事、作风上也少了几分优柔寡断,变得干脆利落。剪短了头发,留了胡子,很多朋友都很喜欢胡兵的新形象。  但是,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胡兵永远不想丢弃自身“童真”的一面。在他看来有童真的男人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它可以还原自己。胡兵认为他的童真体现在笑容上。  当他微笑着面对杨澜的提问(作客《杨澜访谈录》节目),坦坦荡荡地说出他曾爱过瞿颖时,他觉得自己很轻松,那是一种“童真”的释放。“对你爱的人表白不要太迟,爱要不说出来,对方永远不会了解,甚至连自己都感知不到。我有几个好朋友,他们永远在说:‘用行动比说要更好’。我觉得这种想法是偏颇的,因为人和人不可能是同步的,不要说两个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怎么可能互相知道对方此时在想什么!”  也许正是有所醒悟,我们看到了胡兵在众多媒体面前,对林熙蕾的种种“呵护”。虽然,结果他们未必走到一起,但这种付出胡兵心甘情愿。“一个人只注重工作,不看重感情和家庭,那他的生活是没有质量的,我不希望自己是这样一个状态。要享受过程,不要去看结果,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也让我整个人变得很豁达。”  胡兵说情感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寄托。“我觉得一个男人,没有寄托,就没有了方向。”在“情感”还是空白的状态下,胡兵新的寄托是办好杂志、拍好戏,做好明年二月的日本演唱会。  做一本体现自己理念和时尚观点的杂志是胡兵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实现了,说明我进入了一个新的跑道,在跑道上我能跑成什么样,要看我自己了。多了一个跑道就多了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  现在有关男人的杂志不在少数,问胡兵如何标新立异?他的回答很坦白也很坦然:“我倡导平淡中求真谛。也就是从细节上去找一些相同的东西,而不是一味追求独一无二、标新立异。有时,从平淡中去找相同的东西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对奢侈品的介绍和引导,应该以平常心来介绍其优点与缺点,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这些,你才会觉得你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件心爱的东西,这是一种美好和高级的向往。我不赞同那种‘越贵越好’的主张。”  作为一个涉猎面很广的艺人,胡兵让人羡慕的同时,也招来一些非议。所谓术业有专攻,不能一心二用。对此,胡兵有自己的态度:“我没刻意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变得很专业,只是觉得我现在还年轻,有足够的精力,所以我要拼命跑,不要走。当我的精力超负荷了,我肯定会停下来。也就是说当你还不够成功时,最好多尝试一些不同的领域;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就要把最想做的事做精。”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胡兵自言现在的他还是“在路上”。  胡兵的好友靳羽西在给胡兵《亚细亚写真》的序中写道:“作为艺人,胡兵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这份认真,对从事演艺、大众传播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也造就了胡兵今天的成绩。”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胡兵希望用这句“俗语”与所有有进取心的男士共勉。  ------------后记 朋 友------------  胡兵出道很早,我也很早就知道他。但近距离接触不多,甚至没做过他的专访。  从不同渠道了解他的表达能力很好,出道10年他的阅历应该也不少,一度想坐下来跟他好好聊聊。  2004年春夏,经友人介绍,我跟胡兵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那天我起的很早,从城西到城东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他住处的会所。  胡兵是一个很好交流的人,作为记者来说他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采访对象,尤其对一个功课没做好的记者来说,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一定不难交差,因为你只要给他一个话题,他就可以滔滔不绝讲下去,甚至会带给你很多惊喜。  那一天,我做功课了,我们交流得很顺畅,胡兵没有掩饰他由此的愉悦,他说很久没有跟人聊得这么开心了。  那天,胡兵带给我很多意外。其一,言谈中我能感觉到他的伤感和落寞,比如他说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才发觉一切冷冰冰的,外界的光环跟家里的冷清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二,那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他主演的电视剧《啼笑因缘》,这是他投入很多心血和热情的一部戏,但外界的评论并不乐观,这让他有些失望。其三,那天他要赶飞机去上海拍摄《摇摆女郎》,因为采访,收拾行李的时间变得很紧张。我跟他来到他的居所,可能是租的房子,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屋子里甚至有些凌乱。胡兵的助手帮他打理行装,胡兵也一起忙活,头一次见识他有那么多的鞋,几十双不同款式、不同颜色,他用了满满一个旅行箱来盛。他说这些都是为拍戏用的。因为是时尚中人,胡兵对着装很在意,每次拍戏,他都把自己精心购置的服装派上用场。  那次,他还让我看了他在西藏拍摄的写真集照片,其中有他吸氧和生病的照片,头一次感觉原来荧屏上如此光鲜的他还有这么真实普通的一面。  第二次见到胡兵是在上海,我们专程去拍摄他和林熙蕾的封面照片。胡兵待人很周到,与拍摄有关的细节,他都想得很细致,无论服装、化妆还是请摄影师,都是他一手操持,让远离北京的我工作起来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事先本来计划封面发胡兵和林熙蕾两人的合影照片,但因为我们杂志的封面通常只上女明星,最后封面发的是林熙蕾。这让我对胡兵有些过意不去,为了这次拍照,他无偿为我们安排了很多事情,结果……  杂志出来后,我甚至不敢给胡兵打电话,我想象得到他失望的神情,觉得有点愧对他。  终究是要面对的,当胡兵从网络上看到我们的报道后,我们通了电话。他没有埋怨,还宽慰我,说版面做得挺好的,照片处理得也不错。那一次,我对胡兵刮目相看。  之后,我们偶尔会通电话。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胡兵在机场候机时打来的电话,他说了很多,感觉他的心情不是很好。他说这些年他一直背着一个“黑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我们都没有挑明这个词的具体内涵,但我明白他指的是什么。我说让“事实”来证明吧,“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  之后,网上有报道大肆渲染他和林熙蕾的恋情,我没有去问他究竟。感觉上他们蛮相配的,从内心里祝福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从后来与胡兵的接触中,感觉到他对林熙蕾的用心和呵护。但感情真的是随缘的,一切只有天注定……  与胡兵成为好朋友,是在巴黎。  以最快的速度办妥去巴黎的手续,拿到签证那天,还没有跟先到巴黎的胡兵取得联系。  第二天,到了机场,收到胡兵的短信。他说他前一天忘了带手机,没有看到我的短信。并嘱咐我尽管放心,一切他都安排好了。他写得很细,包括机场接机人的特征。我踏踏实实开始了巴黎之旅。  这一次,胡兵邀请了几个好朋友一同来巴黎,也包括从纽约赶来参加巴黎时装周的吕燕。  一直有很多工作加身的胡兵难得有这几天的轻松,于是跟好朋友们尽情挥洒着。看电影,喝咖啡,吃法国大餐、蹦迪、购物……  一直到现在,我们在一起小坐时,他经常会提起巴黎那段美好的休闲时光。从巴黎回来,他的工作就没停下来,在香港拍电影,筹备写真集,拍摄电视剧《非常24小时》等,以致于圣诞节他都是在片场度过的。  与胡兵接触多了,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单调”。他很少有休闲活动,比如泡吧、去歌厅唱歌、参加聚会等。最多是跟朋友吃饭聊天。  原先一直以为他的生活是光怪陆离的,他的周围不乏美女相伴。事实,差之甚远。  胡兵一直被称为多栖艺人,名副其实。他可以做自己的造型师,在巴黎参加各种时尚活动,他都是自己打理形象。去参观LV博物馆那天,他绅士儒雅的装扮赢得很多赞赏。  胡兵对电脑也很在行,无论是文字输入、照片处理、还是网络操作,他摆弄起来都很熟练。  这次,胡兵担当了写真集《亚西亚胡兵》的创意总监,因此受益匪浅。也为他做《芭莎男士》主编积累了一些经验。  胡兵的精力很旺盛,即使是日夜拍戏如此紧张,他也按时去杂志社开会,夜里挤时间写卷首语。工作中的他总是神采飞扬的。  新的一年,胡兵最大的期望就是做出一本有品质的男士刊物。  那天吃饭,他还聊起了他自编的一个剧本,是写爱情的,感天动地的那种,他说他加进了自己的体会和经历。戏里的感情开始在飞机上,是一段姐弟情缘,期间有很多纠葛和误会,故事的结局是悲剧。那个故事把我们都打动了。  胡兵想自己投拍这个戏,演员他都想好了……那是一段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我们期待着。  ------------陈坤 痛并快乐着------------  在约定的咖啡厅,陈坤比我早到。他坐在一个角落,背对着门口,陈坤的背面轮廓也很鲜明。面对着他坐下来,今天的陈坤一身休闲的打扮,看起来很清爽。因为我把原定的采访时间推迟了半个小时,陈坤说他索性在家里又懒了一会儿,桌上的一杯白水和一块蛋糕就是他的中饭。可能看别人吃饭和被别人看着吃饭都挺尴尬的。当蛋糕还剩半块时,我们的聊天正式开始。  “我享受这种孤独的感觉”  早就听陈坤的朋友说起他的家事,那是一些沉痛的往事。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陈坤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后来,姐姐又被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生命,陈坤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个是同父异母。少年陈坤迫于家里的经济压力,过早地开始为生计奔波。但陈坤从来没怨恨过这些,在他眼里妈妈是最伟大的,说起妈妈我看到陈坤眼睛里的光芒,笑容里透着一种温暖。  陈坤小时候就喜欢唱歌,那时他根本没想到用它来赚钱,纯粹是爱好。16岁,他上高中的时候去歌厅打工,发现当歌手比做服务员收入高,于是他就做了歌手。高中三年他是半工半读过来的,白天上学,晚上唱歌。  拿到高中毕业证时,陈坤觉得自己的学生生涯该结束了。“高考我连想都没想,说实话没考大学我连遗憾的感觉都没有,因为家里没有这个经济条件,我觉得我应该更早地去工作。”陈坤说着这些,语气没什么变化,从他的脸上也没有看到那种悲天悯人的神情。  命运有一天开始了转机,歌厅的一个歌手介绍他认识了重庆歌剧院的王明元老师,王老师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独具气质的男孩儿,“他觉得我素质很好,直觉告诉他我一定能出来。”于是王老师就一直追着陈坤上课,连学费都不要,并鼓励他考东方歌舞团,还帮陈坤联系了他的侄女东方歌舞团的歌手郭蓉。“没想到我真的考上了,本来我都定了回程的车票。”陈坤不否认那段时间他一直不太自信。  1996年,陈坤的命运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本来是陪朋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的他,却以专业课男生第一名的成绩成了表演系的新生,赵薇是她的同班同学。现在回首4年的大学生活,陈坤的脸上掠过一丝无奈,“为了一年8000块钱的学费,我必须在歌厅唱歌。凌晨1点钟回学校,2点钟睡觉,6点钟起床出晨功,再上一天课,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特别累,上课的时候恍恍惚惚的,人在那,脑子是空的,我清楚记得有几次我站着站着就晕倒了。”怕我不信,陈坤特意补充道:“真的,不骗你。”  “那时你觉得自己是学生还是艺人?”我禁不住有这样的疑问。  “我没有具体想过我的身份,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来挣钱的人,目的很直接。”陈坤停顿了一下,继而悠悠地说:“那段生活我跟普通人过的完全是颠倒的,除了挣些钱,我觉得我浪费了很多时间。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才意识到我太来不及了,我的时间经不起浪费。”  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陈坤特有的个性,他说他很容易游移在自信与自卑之间,比如我问他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好看吗?他很强烈地点头:好看,好看。再比如潜意识里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但是了解他的人又告诉我,陈坤是忧郁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在电影学院陈坤很少跟同学交流,他找不到跟人说话的契机,掌握不好跟同学交往的分寸。“我喜欢跟不说话的人交朋友。我害怕特别敏感的人。”当陈坤告诉我他信佛时,我一点都没感到奇怪。他说在东方歌舞团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佛缘,上大一时候,他接触了很多学习佛教的人,突然觉得佛学太有意思了。“我特别希望自己成为特别纯净的人。”  可能就是内心深处这份佛缘,陈坤说到现在为止他从来没想过给自己买房子,买车,他觉得这些都是成年人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我真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怕我不信,陈坤又特意肯定一下:“骗你,是小狗!”陈坤这种孩子似的天真特别可爱,我注意到这时他的坐姿从很端正变得比较随意,脚自然地搭在座位旁边的台阶上,人看起来很放松。我喜欢这种采访氛围。  陈坤自认属于心理晚熟的人,“我18岁拍过的一张照片,特别清晰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认为我现在的状态跟那时没有多少变化。”  陈坤直言他有年少轻狂凭冲动做事的时候。“我记得武则天说过:你会为你的冲动后悔的。我把这句话分称两半,我依然保持我的冲动和感觉,但我又告诉自己数5下之后,再决定自己做不做。我不要自己连冲动都没有了,但又不希望自己被冲动所左右。我希望我在生活中和事业中都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人。”  陈坤现在最期望的是看到妈妈和弟弟过得好,他现在可以承担起这份责任。“我妈妈生活安逸,弟弟受着很好的教育,这对我是一种成绩,我要向人证明我有这个能力。我承认我有一些比较狭隘的想法,有快乐、有忧郁。我毕竟是一个普通人,做不到像圣人那样对什么都很清高。”  陈坤很享受这种孤独的感觉,“我有一种习惯性忧郁症,一段时间会很忧郁,喜欢一个人呆着。但是我很享受我的不快乐,它是激发我创作的一个兴奋点。我不能太幸福,比如住特别好的房子,穿特别好的衣服。我很讨厌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生活会让人变得很麻木。”  ------------我是一个很有欲望的人------------  大家提到陈坤,都说他的步子走得很稳。大学的前三年没有拍戏,第一部戏就是电影《国歌》,接着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一下子就出来了。陈坤不讳言自己的运气挺好的。“我是一个心里非常急的人,我对许多事情的欲望很高,但是我的妈妈和身边的朋友经常告诫我:欲速则不达。他们说那种着急对成事没有多大帮助,只会增加你的虚荣心。所以我能沉得下来,并不像外人以为的那样没有欲望,其实我是一个很有欲望的人,我记得有一句话叫“有欲则刚”,所以我就一直在等待。运气恰好在我需要的时候来了。”  陈坤自认是一个晚熟的人,电影学院的前三年有不少戏来找他演,但他从不去试镜,只送照片,还是请别人捎带上的。“我当时对表演一直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一是觉得我不太自信,二是觉得不到时候。我觉得我很有状态的时候去演一部戏会有一种共鸣。”  “上学时同班同学赵薇已经‘火’上天了,你还能沉得下来?”很多人都不太理解陈坤此举。“我有一种预感,觉得自己以后会走得比较扎实,在这方面我有很强烈的自信心。我觉得我一定能成功,现在只是一个过程,我一定会演到我想要的那种状态。如果是为了出名去拍一些很低劣的角色,我决不做,那会让我觉得自己没份儿,没有质量。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和身边的朋友经常告诉我要做一个有实力有质量的人。这时,人家并不会计较你的个性,但是你如果你没有实力,你的这种狂妄的个性就是一块绊脚石,人家可用你,也可不用你。”陈坤说当他意识到自己个性很强的时候,只能加强他的实力。  “我的热情变得内敛了”  听说陈坤接演第一部电影《国歌》是很无意的,当时只是陪同学去试戏,没想到让吴子牛导演慧眼识中。“你觉得这其中是偶然还是必然?”我问。“其实是偶然。之前我也想过我的第一部应该是一个电影,但《国歌》是在我有了这个计划的半年后拍的。我只有在拍完《像雾像雨又像风》后才会主动争取角色,在此之前我从来不主动,碰上了就演,不合适就不拍。大家目前看到的我的两部作品,我自认我的表演不是很成功的,但那种状态是当时最好的。现在逐渐成长了,才会看到那时的不足。”  陈坤坦言他在电影学院时的心态特别平和,当时他根本没想以演戏为生,一直打算毕业后去国外读室内装饰设计,他认为这是一种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专业,以后会比较有生命力。其实拍完《国歌》后,他还是很平静的,只是在《像雾像雨又像风》之后,他突然觉得被人放在一个圈子里,刚开始我还想挣脱得出去,逐渐地便和周围的人融合在一起了。“于是我承认了这样一个现实,我可以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并且能够成为我所期望的这个圈子里的那种人。因此我特别怀念以前那种平和,没有欲望的心境。”  “你是说《像雾像雨又像风》把你内心的激情燃起来了?”  “陈子坤的角色是热情的,现在我演每个角色依然是热情的,只是热情的程度慢慢的从外在收敛为内在。就像我的个性一样,小的时候别人让我这样做,我偏不,我觉得这种叛逆很有个性。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很儒雅的导演比如像李安,他们外在很平静,但他们的内心是澎湃、热情的。这些不是用眼睛看到,而是用心感觉到的,我期望我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以前会很激情、语速很快地表达表达我的想法,现在我会放松下来,用心体会生活中细微的东西,我觉得我的热情内敛一些了,正处在一个成长的现阶段。”  陈坤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快乐。以前的客观环境只能让他如此表现,只能感受到那么多东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领悟能力的增强,自然会有更高层次的感受。“就好象唱歌一样,你开始没学过的时候,主要是唱的你的感觉。但是要进步必须得学习唱歌的方法和技巧,而当你学到忘记技巧去唱感觉的时候,那是最高的境界。就好象‘独孤求败’高就高在没有招数。我希望做人、演戏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当然我现在到不了,也不着急。如果我有悟性那一定行,如果没有,我可以观赏别人达到。”  ------------成名挺好也挺累------------  “拍摄《像雾像雨又像风》期间,想过因此会走红吗?”  “不明确,只是觉得当时压力蛮大的。因为剧组有一些很有实力的演员,我是新人,担任的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时很紧张的。没有估计到自己会多么受欢迎,因为每个角色都很有光彩。我还是比较清醒当时自己的实力的,没有想太多一飞冲天的事,但隐约觉得是一个机会。”  之前陈坤曾错过一次大“红”的机会。《永不瞑目》的男主角,导演赵宝刚对陆毅和陈坤都比较看好,但幸运最后属于陆毅,之后陆毅一夜成名。“我朦朦胧胧感觉那个角色是不属于我的,那时我正上大二,对表演及今后的路都不很感兴趣,我更喜欢唱歌。所以当失去的时候,我真的没有切肤之痛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它离我很远。”  “ 第一次发现自己‘红’了,是什么时候?”  “我真的‘红’过吗?(反问又像是设问,思忖片刻……)我第一次感觉大家关注我是在张家界拍《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时,有人追到房间里找我签名,我刚开始面红耳赤,特别紧张,到处在看旁边的人怎么看我。后来,我走在街上,有人会跟我打招呼‘你是陈坤吧。’当时心里蛮高兴的,因为你为大家认识了,说明你的角色被认可了。再后来,有媒体说我是偶像,评我是有潜力的新人,也有人骂我,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有人关注你了。”  说话的时候,我注意到陈坤在跟隔了两层落地玻璃窗外的几个人打招呼。一会儿那几个人进来了,坐在我们的邻座。我以为他们是陈坤的朋友,陈坤说不是。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他们来到陈坤面前,说他们是从东北来的,是他的忠实影迷,很喜欢他演的陈子昆。刚才在外面经过无意中看见陈坤,平时很少进咖啡厅的他们破例奢侈了一回,就为能跟陈坤拍张照片。当陈坤和他们站在一起时,我看到了他们热切的目光和满足的神情。送走了这拨远道的客人,咖啡厅的小姐又拿来一沓卡片,请陈坤签名。陈坤抬头的瞬间我冲陈坤会意一笑。  “说实话,被人喜欢的感觉挺好的,也挺累的。我觉得我现在的发展远没有到我梦想的阶段,这是很狂妄的一句话,我希望能像一些有实力的演员那样让大家从内心接受。”陈坤自认他一直有这种狂妄的心态,电影学院的前三年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歌手,现在想成为一个好的演员。  过早承担生活的压力,陈坤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并不多,我很惊讶他流畅的表述和言谈中的思想性。“我一直认为智慧和知识不是同一个概念,知识可以通过苦读来获取,但智慧是一种悟性,可能你的一句话胜过我读10的书,这就是老话说的‘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觉得我所谓的浅薄的思想来自我生活的经历,我看到的我就会记住。我并不想表现我很有思想,我只是在表达我的一种感觉。”   陈坤是典型的B型血,敏感、善变。属于那种‘没有巧克力想要巧克力,有了巧克力就不想巧克力’的人。  陈坤喜欢旅游,愿意去那些比较原始的地方,比如说希腊的海岛,葡萄牙的海边,还有那种淳朴的小乡村。  陈坤有打坐的习惯,这是他一种减压的方式。  陈坤的思维经常是跳跃性的,他的言语中充满着感叹号,让人情不自禁为他的喜怒哀乐所感染。  两年前曾在相邻的两家咖啡厅与陈坤有过两次愉快的对话。时光荏苒,其中一家咖啡厅已不复存在,另一家也改弦更张。  如今的陈坤也不同当年。不停在拍戏,不断有好的作品播出,又将推出第一张专辑《渗透》。  《渗透》、《透彻》、《彻底》是陈坤给自己前三张唱片起的名字。虽然后两张还是未知。但,陈坤值得期待。这三个词语也是陈坤希望跟歌迷达成的一种渐次向上的沟通途径。“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成为了演员的人,一个从事了娱乐界的年轻人,对音乐简单的看法。”这是陈坤第一张专辑要传达的信息。  “陈坤是与众不同的。”无论形象、个性、气质还是思想。  “忧郁”曾经是他的一个侧面。随着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提高,现在的他冷静、平和、澹定。  戏外,他是一个慢热的人。他笃信渗透的力量,无论对人对物。  ------------正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不知是不是巧合,陈坤在《像雾像雨又像风》中扮演的角色叫陈子坤,正在拍的《风雨西关》,他的角色名字叫梁锦坤。都有一个他名字中的“坤”字。陈坤笑言可能冥冥中是一种缘分。  有报道说陈坤是主动申请演“梁锦坤”这个“反派”。但是陈坤不想把这个角色简单定义为“反派”,他认为是“亦正亦邪。”“我觉得这个角色有比较丰富的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想一味地演那种单一的忧郁或是快乐的角色,我一直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更加丰满的角色。”  “往往这样的角色更人性化一些。以前,我的表演经验不丰富,理解力不强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个角色演得单一,这个角色的出现很适时。我觉得人有时候需要一个机会,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陈坤深邃的眼神,透着一种坚定。  “你怎么定义一个好人?”知道陈坤信佛,对佛学也很感兴趣。通常对佛学有研究的人对“人”的评价很客观。  “我觉得学佛的过程让我学会了自醒和自我修正,这个方法对我个人的成长蛮有效的。自我修正的过程开始可能会有点刻意,但是慢慢会让自己很有原则性,这样你的行为就会有一种潜意识的约束,原则性也越来越强。所以我理解的‘好人’是有牺牲精神,可以为别人放弃自己利益的人。”  “当然,有一些小毛病的人并不算是‘坏人’。就如同演戏一样,有时候‘高大全’的角色并不好演,因为它脱离生活,不真实。所以要演好一个完美的人是很难的,演着演着会突然发现自己没了七情六欲。”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常有采访对象被问到这个问题会一时语塞,甚至有些茫然。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自己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因为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凸显不同的面。所以很想听听陈坤怎么定义自己。  他似乎陷入了沉思。“年纪小的时候很容易给自己找到一个形容词,比如阳光、健康。那时的我比较任性,经常会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快乐的人,只想着单一发展自己的某一个侧面。现在随着自己理解力和感受力的增强,我很少再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我正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普通,那就会有不完美,就应该被自己和别人容忍。这样想来会发觉自己真的快乐了!”  记得有一段时间,媒体一直在渲染陈坤个性中的忧郁,以致于后来陈坤很怕听到这个词。也许,忧郁只是他个性中的一个侧面。  “因为我在长大,我越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还不能很好认识自己不同侧面的每一种颜色。我现在很开心的是意识到做一个真实的、开心的、娱乐的艺人,应该各个方面都是均衡发展的,所以我的个性不该是固化的。”  “娱乐的艺人”?!我捕捉到陈坤刚刚说过的这个词。很多演员尤其是一些有成就的演员,很介意被人界定为“娱乐的艺人”。  陈坤似乎很坦然。“首先我要直面我的工作,我真诚希望比我有智慧的人对我有一个更准确更真实的界定,以便我能从容地在特定的氛围中面对我的工作。不可否认,我的工作让我成为娱乐行业的一分子,艺人要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但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让别人快乐,我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我的。在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通过我的角色和大家建立一种共鸣,这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行为。”  ------------渗透 透彻 彻底------------  早就知道陈坤在准备自己的第一张新专辑,率先聆听其声的人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我似乎并不感到意外,毕竟陈坤曾是东方歌舞团的专业歌手。我更想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陈坤挖掘了自身哪些潜在的能力。  “这张专辑的机会对我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抓住机会又要付诸行动的确曾让我头痛。当很多人对我在这方面有认可的时候,反倒让我更紧张。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我觉得我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所有演员包括歌手都不能逃脱一个前提就是你是一个普通人。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环境的改变,我对音乐的喜好有了不同的认知。怎样把我现阶段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这张唱片表现出来,于是我就把喜欢的音乐类型都做了尝试。  “我知道我会承载一个很大的难题—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我选择了‘诚实的态度’,告诉大家我只是简单喜欢,我想去尝试。如果大家愿意跟我交流,可以陪着我在音乐的道路上共同成长。现在,我再也不想去摇旗呐喊你们一定要喜欢我!”  “曾经有这种要求?”  “曾经这种要求非常强烈。现在的我更崇尚顺其自然,如果你喜欢,那我非常高兴你能跟我一起聆听我还不十分完美的音乐,这于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陈坤说这张唱片想表达“一个喜欢音乐的普通人,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的感悟。”  儿时的陈坤就喜欢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唱着歌,抬头看星星。15岁,少年陈坤在一个朋友家偶然发现一张黑胶唱片,当时他突然有一种渴望,想把自己的声音刻上去。后来,他真的有机会唱歌了,不过是为了生存。他在歌厅唱的第一首歌是《新鸳鸯蝴蝶梦》……  看出我的疑惑,陈坤很真诚地表示:“其实我不是简单地想表达一种谦虚的态度,我只是很平实地告诉大家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这跟有没有自信是两回事。我希望大家平心静气地来听这张专辑,并且找到它的争议点。我记得有一个很棒的人说过‘你为什么要骂我,你一定要讲出道理。’有时候在别人的骂声中自己进步会更快。所以我称自己是‘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不完全是谦虚的心态,而是一种包容和接受。”  “这张专辑圆了你的一个梦?”  陈坤没有马上回答,略有沉默。“有时候听某人描绘对音乐的那种亢奋的热情,我都有些悍然。因为类似的话我一点说不出来,我不知道是缺乏了说这些话的激情还是我已把这种激情融到我的心灵深处。我不想给自己太多的梦想,而是抱有一种冷静等待的心态去面对梦想。如果一味地做梦,心会很慌很躁动,那梦想可能永远是梦想。我真的希望儿时的梦想都能实现,只是不愿高调地谈论这些。因为我很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  “是不是有了这种心态,这张专辑卖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参与了这个过程。”我很从容地下了这个结论。  “重要的!”陈坤给了我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我的这种心态只是表达我个体对这张专辑的态度。但是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是一个需要被人认可后才能得到第二次机会的新歌手。’所以我当然希望它能卖得好。但是我的第一态度是你要真的喜欢才去买。那天在北京的预售会现场,我看到那么多歌迷来捧场,有人买了很多,我就劝他说,不要再买了,可能你根本不需要,只是因为你喜欢我这个人才来买专辑,但这样我很心疼。”  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很多人是因为喜欢陈坤才来买他的专辑。也许,到他出第二张专辑的时候,有更多的人会因为喜欢陈坤的音乐才来买他的唱片。陈坤期待这一天。  《渗透》?让人产生诸多联想的词语!这并非专辑中任何一首歌的名字。“为什么这张唱片取名‘渗透’?”  陈坤带着些许得意。“这个名字是我取的。我认为‘渗透’是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它开始并不强烈,只是默默存在着。我希望这张专辑有这个力量,让人在不经意间接受,那我的目标就达到了。通常渗透进来的东西最彻底,刹那的激情我也欣赏,但我好像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运气。”  “我想好了如果有第二张专辑就叫《透彻》,第三张专辑就叫《彻底》。”陈坤的目光投向远方,灿烂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人。  “渗透”,如同陈坤给大家的感觉,他不是一个一打眼就立即让人爱上的人,而是需要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让别人认知和接受。生活中的他对周围的人和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渗透的过程,他坦言与人交往中他是一个慢热的人。  “好像前几年我跟人会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通常聊上几句就觉得很兴奋,然后就成了朋友。现在我发现做不到这样了,我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更理智了还是戒备心增强了……可能两种因素都有吧。”陈坤喃喃作结,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烟花火》,专辑中一首歌的名字。陈坤很喜欢“烟花火”的意境。“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觉得生命可以肆意地挥洒,认为青春和热情是用不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这种认识存在误区,必须承认和面对这个事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体,永远不会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明亮,也许只有烟花火那样短暂的璀璨。即使如此,也要它灿烂的那一刻尽兴燃烧。”  “你是不是觉得我有点伤感啊?”陈坤反问我。  “这是你现实生活态度的一种折射吗?”我问。  陈坤略有所思:“我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大家给了我太多的关注,不免让我有点紧张。得到太多的时候,人心会有些躁动。所以我经常刻意地告诉自己我并不像太阳和月亮那么亮。一路走来,我很感动那么多影迷和朋友对我的关爱和支持,他们的付出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以前我没有这么强的感恩心态。  我希望我的事业能长线走下去,我并不是排斥一夜走红,只是每一个人的境遇不同。我可能永远都不是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但是我甘愿静静地守候。我很憧憬10年后,当我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会觉得自己赢了。这种赢不一定是现在,我想赢得更长久,所以我必须要求自己有一个低调的心态。”  ------------始终在期待的过程中------------  记得两年前在一家咖啡厅采访陈坤,当时有很多人认出他来。他那时很忐忑,因为他觉得大家只是因为一部《像雾像雨又像风》认识了他,由此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他感觉受之有愧。  两年后,那家咖啡厅不存在了。陈坤也已然不同——有很多影视作品奉献给大家,马上又要交出唱片的答卷。“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坦然面对掌声了?”  “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前我也沾沾自喜过,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没有什么是你应该的,这种心理很制约我,无形中会让我懈怠,我不想自己没了‘拼’劲儿。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坦然面对那些了,那我可能离退休不远了。”  陈坤如今的知名度和人气有目共睹。“真的没有过一丝躁动或窃喜,这现实吗?”我不解。  “你说这种被关注我当然能感受得到。所以我很感谢我身边的朋友和我妈妈,他们经常告诫我要善于自省。如果我现在认为自己很好,那真的会制约我往前走,因为我的目标很高,我始终处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说不清楚那个目标是什么,可能只是一个信念。如果我到50岁的时候,还觉得没有达到那个目标,那我陈坤就是挺不错的。”  前几年,陈坤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出国旅游,那时的他很是标榜“享受生活”。但现在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许多想法近乎变得“奢侈”。“会有不平衡的时候吗?”我问。  “以前我很容易把一件事情简单地归结为不是白就是黑,觉得工作就是累,放假就是轻松。随着工作量的增多,我已能找到一种中庸的心态。比如,我一直练瑜珈和打坐,以前只是兴趣而已,现在我会把这些当成一种放松的方式。另外,我现在很享受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忙碌,某种程度工作量的增加表明你现在是为人关注的。”  “我专辑中有一首歌叫《逆行列车》,那种感觉很像我,列车是前进中的,就像生活的轨道一样是往前延伸的,但是有时逆反一点,生活会变得更真实,起码我认为是这样。”能想像得到“逆行列车”的特立独行。  憧憬简单平实的爱情  本以为陈坤的这张专辑会以情歌为主,因为他演过很多情感丰富的角色,又处在谈情说爱的年龄,唱情歌肯定会信手拈来。  陈坤称专辑并非以情歌主打,他觉得用声音表达情感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录音时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声音很陌生。当你还没有把声音当成工具时,很难用它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对爱情有过憧憬吗?比如勾画一下未来的家庭生活图景?”  “有,就是简单和舒服。以前,我一直觉得爱情要有个性和激情注入,现在我更注重简单和平实。记得有一天我去买家具,当我看到一套家具时,突然觉得很舒服。以前我曾经很讨厌这种风格,甚至觉得有点土。但是那一刻我喜欢了,因为它是舒服、实用、温暖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  “是因为某个人让你有了这种改变吗?”  未言先笑,似乎察觉了我的动机。“我现在的感情生活跟从前一样,我还在等待对方的出现。另外,我现在工作比较多,也无暇考虑这些事……”  “借口?”我打断陈坤的“外交辞令”。  他还是笑。“有点算是。但实话实说我真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要花很多时间……我妈妈还好,从来不干涉我这些,我一直是一个自主性比较强的人。”  “戏里你演绎过很多心动的感觉,生活中从来没有人让你心动?”  “有啊。但生活中我会追求那种平实的浪漫,可能没有大海、鲜花和蜡烛,只是握着对方的手,如果这种感觉是你需要的,那就是一种心动。”  陈坤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就分开了,跟母亲相依为命一路走来的他对婚姻和爱情如果缺乏足够的信心,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坤承认小时候这些的确对他有影响,但现在不太会。“我父母他们现在各自的生活都很健康,这足以让我感到安慰,所以我还是很憧憬爱情、相信婚姻的。”陈坤的神情,让我看到了陈子坤的不屈不挠、金燕西的执著和罗毅的坚定。  ------------黄奕 小燕子就是我------------  在约定的咖啡厅门口报出黄奕的名字,服务小姐热情地把我引进靠里面的一个座位。黄奕跟她的经纪人正聊得起劲,嗑着瓜子的她慵懒地坐着,眉飞色舞,不时还传来没遮没拦的笑声。  黄奕把头发随意地盘起来,显出的几分贤淑配她爽朗的个性,让人觉得有些卡通。可能是看出我的诧异,黄奕有些难为情地说:“天太热了,就把头发盘起来了,不过我也感觉怪怪的。”简单的几句沟通就会发现黄奕“小燕子”的一面。  给“小燕子”画句号感觉挺好  都说《还珠三》中的“小燕子”长大成人了,其实最有资格评价“小燕子”的应该是黄奕。“小燕子的个性还是前两部的延续,只不过她要面对结婚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经历了一些考验,在逆境中成长,所以会觉得小燕子在可爱中变成熟了。”  黄奕看过赵薇版的小燕子,那时是以观众的角度看的,但拍《还珠三》前她没有刻意再看。“我觉得我就是小燕子,我要用我的感觉去塑造这个人物,没有说去参照别人什么的,因为你演的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不过,《还珠三》拍到一半时,黄奕偶尔在电视里看到了《还珠一》,“当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黄奕仿佛陷入了回忆,拿着小勺搅动杯里的咖啡,然后轻轻品一口,“觉得小燕子真是好傻哟,哎哟这人(小燕子)从前怎么是这样啊?虽然那个小燕子不是我演的,但会觉得特别亲近,包括剧里那些人物都离我很近。”  我赶紧把黄奕的思绪拉回来,“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看,你怎么评价赵薇版的小燕子?”“她很可爱,当时就觉得这女孩的眼睛那么大,那么漂亮。我觉得赵薇演得挺好的,而且如果能达到那个点,我相信演其他戏也会游刃有余。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女演员,演喜剧是挺不容易的。因为大多数的女演员都喜欢演一些漂亮、温柔、可爱的角色。”  在黄奕眼里“小燕子”的个性里面有喜剧的成分,不是每个女演员都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在《上错花轿嫁对郎》中尝试过“喜剧表演”的黄奕不敢称演“小燕子”是“驾轻就熟”,只能说“小燕子的个性跟我比较贴近,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  黄奕是第一次演琼瑶剧,之前她曾经参加过《情深深雨氵蒙氵蒙》的试镜,后来因为“没有适合她的角色,哭相不美”而与琼瑶失之交臂。这次与琼瑶阿姨终续前缘,问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太多了!”可能是觉得下边要说的话太好笑,还没来得及说出下文,她就自顾自笑起来。“阿姨写的台词有很多是那种嗲嗲的,我记得有一句是:‘紫薇,我的好紫薇,亲亲紫薇’。我当时特别不好意思念出口。后来我就用最快的速度,含糊地说了一遍(学着当时的腔调,一边学一边笑)。其实这是一段感情戏,但试戏的时候一说就想笑。导演说黄奕你在干什么呢!等到实拍的时候,我就投入进去了,我发现当你用另一种心情去感受这些词,再把它表达出来,一切就会觉得很自然。”  拍《还珠三》黄奕切实体会到了琼瑶特有的台词风格。“阿姨写的台词虽然是大段大段的,但读起来琅琅上口,每一段台词都像一幅山水画。我说的时候,会感受到美的意境,阿姨描述感情,描述亲情,都会触动你那根筋。”  感受到了台词的美,黄奕也感受到了台词的压力。这时黄奕又嗑起了瓜子,我发现她嗑瓜子的功夫一流,莫非是背台词练的,反正都是嘴上的功夫。“有一场戏是小燕子报菜名,有120个菜名,写了半页纸。我刚一接戏就把它背熟了,但是快拍摄的时候,阿姨又加了二十几个,而且顺序都打乱了,加上去的又都是不太顺口的。那些天我简直头疼死了,只能拼命背。”其实报菜名对黄奕并不陌生,之前在《上错花轿嫁对郎》中她已露了一手。“但跟这次相比可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说那是早餐,这次就是晚餐。”  “当时我嫉妒死其他演员了,为什么你们都那么轻松,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累,每天在现场我总是目送别人回去睡觉。”黄奕嘟着嘴,现在还替自己鸣不平。“小燕子的戏是最多的,紫薇的戏都比我少一半。经常是我在这边打得热闹,马伊莉她们则在树荫下边吃水果边聊天,我刚想加入进去,就听导演喊:黄奕!(抻着长声学着导演的声音)我又得回去拍,一拍就下不来了。”  ------------被男生视为“哥们儿”------------  小燕子的动作戏,也让黄奕尝到了苦头。“我每一次拍打戏都受伤,因为我总想挑战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有一场是跳骆驼,骆驼不仅舔我还吐唾沫,我很害怕,就找一个柱子叭叭(惟妙惟肖地学着)爬上去,再吊一个威亚。但是那些木头都有一些钉子、毛刺什么的,我第一次试的时候,工作人员威亚拉得太快,我的手腿全划破了,到了上面杆又被拉过头了,头就卡在那里,当时就肿了。”黄奕学着当时的情景叫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黄奕是第一次近距离看骆驼,“一点没有印象中的好。天太热,它们的驼峰都耷拉下来了,简直像老太婆骆驼。”戏里黄奕要跟十几峰骆驼打成一片,还要从它们身上踩过去,从它们的身体下穿过去。“有时把骆驼惹急了,它就吐唾沫。哎呀,那个恶心!”骆驼一向是比较温顺的,本来是惹了人家,黄奕还在那儿强辞夺理:“我都不屑理它,离它越远越好,拍戏跟它接近那是没办法。”  这个戏还让黄奕有了第一次穿“旗鞋”的体验。“我平时都穿不了高跟鞋,刚开始穿上这种跟在中间的鞋,走起路来简直像木偶。那时我觉得赵薇、林心如她们特别厉害。后来导演还要我穿旗鞋打,只得硬着头皮练。后来我竟能穿着旗鞋从高处稳稳落下,还可以跑步,才觉得自己也可以这么厉害。” 兴之所致,黄奕站起来,把脚端着,又想找找穿旗鞋的感觉。  听黄奕绘声绘色讲着,仿佛看到了“小燕子”。“我比较爱说笑,我的性格的确属于不安分的那种,‘小燕子’身上有一些我自己的本色。”这时,一旁的经纪人“投诉”了一次黄奕的“小燕子似的马虎”。原来,黄奕有一次打车被司机认出来,两人在车上聊得火热。到了目的地,黄奕看到了经纪人,推开车门就径直跑过去。急得后面的司机边追边喊:“黄奕,你是不是私家车坐惯了,下车都不付钱。”  “我已经和小燕子融为一体了,我就是‘小燕子’。”说到这儿,我发现黄奕的眼睛有泪花闪动,近半年的时间,她已经和“小燕子”及那个集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大家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拍摄的景点多、演员也多,每换一个景地,我们的部队一杀进去就感觉气势浩大,看看其他剧组那么几个人,我们由衷地为《还珠三》自豪。”  黄奕至今还没见过琼瑶,她们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电话。拍摄期间,黄奕挺怕琼瑶打来电话的,“就像小孩子怕老师批评的那种紧张。”“她批评过你吗?”我问。“她说我的动作有时候太粗了,不够细腻,不够有女人味,这让五阿哥怎么去爱呢。她让我不要很男人的样子,也应该有柔情似水一面。但是一演成那样,我就有点不好意思。”  剧组的人都知道黄奕这种紧张心理,有时想吓她故意说:“黄奕,阿姨让你打电话给她,有事跟你说。”正疯着的黄奕每每听到这话,马上变得怯怯的。一旁的经纪人解释黄奕跟琼瑶的关系是,“既陌生又亲切,既远又近,很微妙。”  “那阿姨表扬过你吗?”一听这话,黄奕马上来了精神,“有一场戏是小燕子堕胎后(其实是流产,整个把主动跟被动的关系搞反了),听五阿哥说孩子没有了,她很难过,非常揪心的那种感觉。之前阿姨说过我没有女人味,但是这场戏阿姨说我演得特别感人。”黄奕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事,“古巨基告诉我阿姨还说我歌唱得不错,之前他们都说我唱歌只有四个音,听阿姨这么说,基仔无言以对。”  让黄奕欣慰的是琼瑶说她已经哭得很美了。“这之前演哭戏我不太注重自己的形象,老觉得要真实。后来我意识到艺术跟真实、跟美应该结合在一起。不可能是那种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眼睛找不着,嘴张着的样子,那样太丑了。演员真的要注意形象,尤其是女演员,大家都喜欢美的东西。”  虽然在戏里黄奕认识到艺术要高于真实,但是生活中,黄奕爽直的个性仍然显露无遗。“有时看自己做的访问,会觉得自己讲的话很白痴,人家都不讲这样的话,我却讲个没完,觉得自己挺傻的。你知道吗?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内敛一点、有深度一点,但来了就忘记了,又做回自己了。年轻的时候我经常刻意要求自己变深沉一些,刻意接演一些悲剧人物。但是经过一些磨砺,我觉得还是做回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和观众都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黄奕更好。我希望带给大家一种健康向上的形象,希望有我的存在让周边的人每天乐融融。”  刚刚25岁的黄奕竟然用“年轻的时候”形容早前的自己,有些不可思议。还是听听她自己的解释吧:“我这个人比较晚熟,人家20岁可以做许多事情,我却什么都不懂,真的是不懂,反正是理解不到。比如我20岁时还会处在喜欢人家、单恋的那种感觉,可是同龄的其他女孩在感情上已经很老练了,很多都可以独当一面,讲话也很得体,我那时看到生人都不知道说什么。”  黄奕的依赖性我倒是有所体会,之前几次见她,都是父亲陪着。“今天父亲怎么没来?”“这两年拍戏多了,会觉得自己变化也多了,感觉一下子就长大了,许多事突然间都恍然大悟。但是即使我不需要爸爸陪着,他还是执意跟着,因为他离不开我。在我的潜意识里也觉得跟爸爸在一起,会有一种安全感,好像别人都欺负不到我。但是我现在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期望跟“他”走完一生------------  现在让父亲担心的是女儿身边的男性朋友多于女性朋友。黄奕则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其实爸爸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他们都不把我当女生,我们是哥们儿。我喜欢跟男孩儿玩,是因为女孩子心眼太小,喜欢讲琐碎的事情,又喜欢逛街,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东西,跟她们沟通很难达成默契。我一直觉得我比较大气,跟男孩子能玩在一起,沟通的东西也比较实在。”  但是黄奕觉得这样也好也不好。不好的是因为每个男生跟她处久了,讲话都太没距离感。“有时候我也很生气,我也是女人嘛,为什么没有距离感?为什么人家女孩子可以得到男孩子怜爱,而我还要照顾别人?跟我谈过恋爱的人都说,‘黄奕,你太像哥们了。’然后会变成我像男生,他们像女生了。”黄奕当然也看到好的一面:“这样的话我反而没有在意要找个男朋友,因为我的生活现在也多姿多彩呀!这样的生活也蛮健康的,没有什么杂念在生活里头,生活变得很简单。简单了,心思定下来了,倒让我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底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前的想法就是我要找个人,跟他结婚,要生个小孩儿。现在会觉得自己还很独立,除了生活之外我还可以做许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我想去旅游,想去学习,想去运动,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啊。所以就想要找一个跟我的想法很合拍,也喜欢这一种生活的人。我一直憧憬有一个陪我走完一辈子路的人,我希望我和他的感情是那种很深很深的感情,我愿意尽我所有的力量把我们的感情培养好,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如果不是亲耳所听,很难相信这番对爱情的感悟是出自黄奕之口。“有没有分析一下过往的爱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个性?”“也不是,就是太年轻了,没有把握好。我相信我的性格和男孩儿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和我在一起比较真实,也不累吧,不像别的女孩子要别人哄着,我都不用哄。”  有时男性在恋爱中是愿意充当“英雄”的,我建议黄奕也要练练撒娇耍嗲。黄奕颇有几分无奈:“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我学不来。其实,小燕子个性跟我差不多,她照样得到五阿哥真挚的爱。”  “那你跟古巨基有发展的可能吗?”外界都在盛传他们的绯闻,趁着黄奕还没回过神来,我一探究竟。“我跟基仔只是好朋友,没有发展的机会,这种事还是要看缘分。”  “我还是会傻傻去追我的梦。”黄奕又来了不管不顾的劲儿。  了了奶奶的心愿  自从演了“小燕子”,幸运就成了黄奕的修饰词。黄奕不想否认这一点,但她也说曾经演过一些小角色,那时她从未怨天尤人。“不管试什么戏我都会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借此可以认识多一些的人,说不定他们会看到我的演技,会有更多的人找我。”  看来黄奕颇有点阿Q精神,她连连点头:“对,那时就这么想的。所以每天都过得挺愉快的。当时的心愿也很小,我只要当个演员,一辈子有戏拍就开心了。”  那段时间,有一件事给黄奕印象很深。有一次父亲看了《北京青年报》上一篇章子怡的报道后说:“你看看人家章子怡好厉害啊,演了那么多有影响的戏,找她拍戏的人肯定把她家的门都挤破了。”“我当时随口接了一句‘有一天你女儿也会这样子的。’爸爸当时还笑我‘你想呦!’”  如今的黄奕虽然不如章子怡大红大紫,但她自认抓住了每一个机会。“我觉得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的,如果碰到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而且要两个手抓,不要让它放掉,放掉了就找不回来了。”  听说乖孙女演了“小燕子”,一手带黄奕长大的86岁的奶奶乐开了花,“当时赵薇版小燕子播出时,奶奶和爷爷每次都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他们非常喜欢古灵精怪的小燕子,还说要是我孙女演多好啊!”这回,奶奶终于了了心愿,奶奶还喜欢看黄奕演的《上错花轿嫁对郎》,都看了十几遍了,但每次还能看出新的感觉新的故事来。不过奶奶对黄奕这次演婉容非常不悦:“前两天还给我打电话说‘你怎么会演这种抽大烟的女人?’”黄奕学着奶奶的腔调,非常滑稽。  “我觉得现在是我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很多的选择,是选择金钱?还是要选择艰辛的道路?我觉得要珍惜现有的一切,同时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关心我的观众。”这是黄奕现在想得最多的问题。  ------------刘孜 多情总被无情扰------------  很早就认识刘孜了,当时是她的经纪人把她介绍给媒体的朋友。让人意外的是大家在一起吃饭,她竟然没什么话说,说也是问一句答一句,很蔫的一个女孩儿。让我吃惊的是,数月后,在《财神到》剧组,再见刘孜,却发现她简直变了一个人,跟张国立、刘威在一起说说笑笑,闹得很。  即使是这样,刚听到她要主持《欢乐总动员》的消息时,我还是寻思了半晌。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挥之不去,那个时候如果把她和《欢乐总动员》联系起来,打死我都不信。  说实话,听到的夸刘孜的话不多,但也很少有人指出她的戏有多么不好,可能也是这种原因让她这几年一直“温着火”。但你不得不承认,她的确上了一些许多演员削尖脑袋都想演的戏,比如《永远有多远》、《我这一辈子》、《白领公寓》等。  约刘孜采访时,她还在外地拍戏。等她打回来电话时已是夜半十分,她说外景地那边天气变幻无常,她生病了。她还说她经常有厌倦拍戏的时候。  这次,我第一次听她讲到了初恋,娓娓到来的是她对那段时光的美好追忆……  放下电话时,已是凌晨1点。再过几个小时,刘孜又要化妆了,新的一天继续拍戏……  “漂亮会让女演员少走些弯路”      记者:毕业到现在,你怎么评价自己的星路历程?  刘孜:我的运气还算不错,97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拍戏,也遇到过很不错的角色。我属于随遇而安的那种人,主观上不是特别努力。在电影学院读书时,我的成绩不是特别拔尖的,我一直觉得我们班的刘琳戏不错,徐静蕾的气质很有人缘。  记者:你在你们班不怎么显眼?  刘孜:不显,我属于个性比较闷的那种,但我的专业课一直不错,台词和表演的成绩都挺好的。上学的时候我没拍什么戏,看别人拍自己心里也挺着急的。有一年我出了点小问题,上大三的时候我经常上课迟到,老师为了教育我,那一年坚决不放我出去拍戏。其实刘汁子老师平时对我挺好的,她把我们都当当成自己儿女似的,别人说那她怎么一年都不让你拍戏,太残忍了。当时我也有一点想不通,后来想想那次教训对我是一笔财富,让我学会了怎么做人,我现在拍戏从不迟到。  记者:你们班好象只有徐静蕾、你和刘琳发展得不错。有没想过你能出来靠的是什么?  刘孜:我属于综合起来还不错的那种,人不笨,外形还能被人接受,身材也比较适中。  记者: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刘孜:漂亮?我自己没有这种感觉,我对自己是否漂亮没有明确的定位,有的时候也是跟着情绪走的,状态的好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挺好看的;心情不好,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拍《白领公寓》的时候,安在旭说我长得还行,最好下巴做一下整容。还说我应该把皮肤晒黑,做个阳光美人。  记者:你觉得漂亮是一个女演员的通行证吗?  刘孜:我觉得漂亮起码会让女演员少走些弯路,就像我们看男演员也一样,长得帅的就容易让人接受,像木村、梁朝伟拍的照片都那么有吸引力,观众自然愿意看他们演的戏,他们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记者:为什么提到他们两个,他们是你的偶像?  刘孜:只是欣赏而已,我觉得小女孩的时候会崇拜某一个人,长大了就不会了。我现在也不可能对某一个人着迷,想自己的事情都想不过来呢。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F4其中一个人拍的MTV,当时还想这么娘娘腔的一个人还敢拍MTV,没想到表弟说你不怕别人拿板砖拍你,你没看过《流星花园》吗,可火了!我问《流星花园》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看!  记者:现在一般把演员分为两类:实力派和偶像派。你通常被归为偶像的行列?  刘孜:可能是我第一眼给人的印象挺清纯的,另外我的心态很健康,再加上也演过一些青春时尚的剧集,容易被人视为偶像。其实,我自认没有天使般的面孔,是比较平常的一个女孩子。我自己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偶像,我更愿意同别人平等的交流。另外一提偶像,就好象和实力对立似的,可能我还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  ------------重新来过可能不会再做演员------------  记者:就如你说,这几年你演过很多角色,正面的、反面的,古装的、时装的,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温着火,总是差那么一点。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  刘孜:我也说不清。演艺这条路谁也不知道彼岸是什么样,也许有一天很成功,也许有一天就陨落了。每一个人都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成功的人毕竟寥寥无几。尽管这样,我还是很自信地往前走,我觉得只要你保持好的状态,永远都会有机会;但状态不在了,你可能红这两年就过去了。其实我挺佩服港台的演员,他们能很多年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状态。  我觉得做演员压力挺大的,每年有那么多新人出来,还有许多名气大的人压着你,竞争真是挺残酷的。心态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能够尝试不同的戏,演技慢慢被人认可,知道自己现阶段该做什么,就等于找到了目标。有了目标就是一个好的 开始。  记者:你属于比较知足的那种人?  刘孜:什么叫知足,什么叫不不知足,我想每个人都不能分得那么清楚。任何一个人潜意识里都想尝试新的事情,比如当我拍戏特别辛苦的时候,我就想找一个做办公室的工作,朝9晚5挺规律的。转念又想,真是那样我就知足了;我做过主持人,有时也想不拍戏了,专门做主持人,做完节目就没什么事了。但别人说做主持人也累呀,尤其是名主持人赶场的活随时都有。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无非就想过安定的生活,但真的安定了,你就会满足吗?我觉得知足与不知足挺难说的,关键看你面前有什么动力。  记者:演戏有厌倦的时候吗?  刘孜:累的时候经常有,可是不拍戏,你还能做什么?另外有什么职业能让你很短的时间名利双收?我现在特别羡慕拍电影的演员,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既精致生活又比较规律。但这不完全是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好的本子不多,电影市场也不景气,你不可能做在家里等大导演,好角色来找你,所以做为演员挺无奈的。  记者:如果重新让你选择职业,你还会做演员吗?  刘孜:可能不会。演戏是件挺可怕的事,它占了我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相对于我们来说就特别单一,你要生活就得拍戏。我爸爸就经常让我多接触一些其他行业的人,跟一些有深度的人打交道,视野开阔些别把自己局限在娱乐圈里。但我自认没办法突破,这跟我的个性有关,我不是那种主动接触别人的人。  记者:我觉得你的性格变化挺大的,早前刚认识你的时候你几乎不怎么爱说话,后来有几次在片场见到你,发现你可以玩得很疯,你属于那种双面个性的人吗?  刘孜:我的个性比较内向,但这几年逐渐变得开朗一些。因为剧组是一个很开放的环境,你不能显得与其格格不入。另外我的个性也是随着角色在变化的,我演过的角色中比较闷的那种不多,多数都是反差比较大的那种,比如西单小六等。一般角色痕迹比较重的,我的个性也就不是十分清楚了,我必须往角色上靠,不能用我的个性表现角色。  刚出校门,我的个性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比较孩子气,不太会跟别人打交道。我记得我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从头到尾只说了两句话。当时那个记者说的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你这样没法当演员。让我的个性有很大的转变的是做《欢乐总动员》的主持人。它逼着你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不熟悉的人打成一片。  记者:在你演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人?  刘孜:有。首先我非常感激电影学院的刘汁子老师,我12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了,跟父母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很多真实的感受不愿意和父母说却能告诉刘老师。她目睹了我的初恋,也看到了我跌倒了、爬起来的过程。在老师面前,我永远可以敞开心扉。再有我非常感激北京的姨妈,她对我的生活照顾很大,而且不计较回报,不管今后我发展得怎么样,在她眼里我永远都是最好的。  ------------我的初恋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夭折了------------  记者:你的初恋?什么时候发生的?  刘孜:大一的下学期,我认识了他,他比我大两届,是学摄影的,长得不是很帅。我先看上他的,我从小就对摄影特感兴趣,自然对他挺有感觉,就总跟着人家。但是刘老师不同意我和他相处。我的父母也不希望我那么早谈恋爱,我16岁上的电影学院。可我觉得只要双方心态是成熟的,就不算早恋。就这样迫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我们最终分手了。  记者:看来你不是一个不管不顾的人,分手是谁提出的?  刘孜:他当时特别在意我,我的一点细节都让他有很大的反应,他对我的爱无形中是一种负担,奇怪之后我在很多剧本中都看到过这句台词。我承认他对我是真心付出,但让我感觉很累。一年后我提出了分手,分手后他比我痛苦……之后我们很少联系,但我知道他发展得不错,也有了女朋友。有一次特别偶然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们,我们很自然聊了一会儿,我跟他的女朋友打了招呼。  记者:初恋对你意味着什么?  刘孜:我一直很珍存初恋这种感觉,挺美好的,那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很纯粹的爱情。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中也许有人伤害了你,说明你爱上他了。不是愿望好,结局一定就圆满,这要看你认识的态度,其实经历了就没有枉过。我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独身主义,我很不理解。  记者:你仍然憧憬美好的爱情?  刘孜:大多感性的女孩儿都是渴望爱情的人。我现在既有对爱情的憧憬,也有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记者:现在选择男友你更注重哪些?  刘孜:我一直以来都不太注重外表,他要比我大,让我感觉到安全感;另外要有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我们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可以了。在感情上我一直很相信缘分。有意思的是,我不谈恋爱的时候,父母倒很急,爸爸说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我的个人问题。  ------------田海蓉 珍惜爱我的人------------  田海蓉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在女人眼里,田海蓉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人;在男人眼里,田海蓉是一个充满魅惑的女人,那种由骨子里生发的性感无处不在让人屏息。田海蓉觉得”性感“是一个很美丽的词汇,性感可以是对等的也可以是失衡的。解读性感,从田海蓉开始;解读男人和女人,由田海蓉说起。  作女  《作女》描写了两个女人的两种“作”法,一个为精神而“作”,一个为物质而“作”。田海蓉扮演的是为物质而作的桃子。  海蓉理解的“作”就是折腾。她称自己就是一个不停折腾的人,本可以在安庆过着很安逸的生活,一边做着琵琶演奏员,一边做着节目主持人,拿着两份工资,让同龄人艳羡不已。但总觉得自己还有潜力,想去上海读大学。到了大上海,考上了“上戏”,又有了一个好机遇,演了《雷雨》中的四凤。之后,足可以安心做一个演员了,偏又要当制片人,大学还没毕业就制作了电视剧《情迷海上花》。  “我一直在折腾,我以前还学过杂技和绘画,一路上我始终在往前走,我觉得‘走’也是一种‘作’。”海蓉觉得人可以“作”,但“作”得要有分寸,“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小时不贱,大时有限。也就是说人小时候如果不顽皮,长大了发展肯定有局限。”  在海蓉眼里折腾有两个层面,一种是健康积极的折腾,一种是无奈的折腾。后者可能要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就如她演的桃子—她从农村出来,她的目标很现实:“我一定要穿着套装在大楼里上班;我一定要找一个很好的老公;我的孩子要上幼儿园,每天晚上我要给他讲故事。”  “其实,这是一个女人对生活最正常的要求。”海蓉不禁感叹,“桃子希望嫁一个有品质的男人,但她把男人当一个跳板……这是一种‘作’,但充满了无奈。”  桃子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女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钱。  海蓉不否认在如今的社会为物质而"作"的女人不乏其数。  她对此的看法是:“我重物质,也不轻精神。但是对物质的寻求一定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物质的来源很重要。我一定不用出卖我的灵魂,出卖我的肉体,出卖我的心理健康来获得物质。我喜欢光明的付出,光明的得到。”  ------------男人和女人------------  桃子还说“女人一定不要做女强人,那是笨蛋。女人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好’老公。”  海蓉不认为这样的女人是最幸福的,“我觉得我有才能有力量有光芒,我要做真实的自己。我不会为一个男人而假装白痴,突然有人说男人都喜欢傻女人。我希望找一个懂得欣赏我的男人,他了解我的美好,我的优点,爱我的缺点;同样我也会包容他的缺点。我觉得这才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生活的意义。"  海蓉不否认自己在很多男人眼里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他们说我是智慧女神,很睿智,还封我为‘大家’啊!”  “我也碰到过这样的男人,他说你太优秀了,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好。其实,他所感知的只是我的一个面,他不了解我很懂得疼人,也很懂得给男人空间。对这样的男人来说,‘优秀’是我的一种悲哀。我很喜欢一首三十年代的老歌《真善美》,歌词大意是‘一个人为了真善美,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你的脑髓是你的心血是你的眼泪,可是有多少人需要你这种真善美?’也就是说在你的精神领域里,你会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海蓉喃喃自语:也许这就是到现在我还孤身一人的所在。  “我需要可以心灵沟通的人,我觉得女人对男人的感情里面除了爱还应该有敬。如果一个男人值得你敬,你会对他仰视,你会更爱他。这就叫相敬如宾吧。”  “你遇到让你又爱又敬的男人了吗?”  “曾经遇到过,现在正在遇见,但是我不知道结果。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总不能不努力去做就想有个好结果,也不要担心结果的不完美而不真诚地付出。我很反感有些女人说:‘哎呀,女人去爱一个人多辛苦!被一个人爱感觉才好啊!’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一个女人只要你有勇气,有承受力,你爱一个人就要全心付出。”  在海蓉看来无论作女、淑女或是小女人,首要的一点都要爱自己。“因为一个女人只有重视自我的价值,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你爱自己,肯定会爱生活,爱生活的女人也会被爱。而且只有懂得如何爱自己才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觉得女人不要总对男人有过多的限制,没必要。男人跟女人之间是要有空间的,人就像树木一样,树木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它们才会更好地生长。人亦如此,爱情之花才会更丰硕。”  “女人应该像花一样的盛开。”海蓉喜欢把女人比作花,她很喜欢梅艳芳的那首《女人花》。“虽然花不可能永远盛开,但它枯萎的时候,那是另一种生命的美丽。干枯有干枯的美,凋谢有凋谢的美,就像废墟有废墟的美一样。女人要善于享受自己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有时凋零的美甚至胜过盛开的美……”  “我从小就喜欢花,尤其是野花。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喜欢采很多野花拿回家,找出外婆留下的水晶琉璃碗将它们放进去,看上去很美。小时候我做过一次‘采花大盗’,记得是晚上九十点钟,我和好朋友小桃子,冒着瓢泼大雨,蹲在啪啦啪啦滴水的树下,大把大把地摘大丽花、(又鸟)冠花,弄得满手、满脚、满脸都是泥巴。我在家种了很多花。凤仙花、紫罗兰、五角星花、洗澡花、菊花,我把这些花的种子埋在土里,等它们发芽了就分成盆。人们常说‘菊黄蟹肥’,每次菊花盛开的时节,我都会从院子里采几朵摆在房间里,然后赏菊吃蟹。”  海蓉自认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女人,所以她只想做一个真实的女人--我有优点有缺点会哭会笑会闹会流眼泪也会发火,但本质是善良的。  “其实做男人很辛苦!”这是海蓉在电视剧《反串》中“演”了一回男人最深切的感受。“比如你和老公一起上街,你买了东西很自然地会放在老公手里,让他提着。有一场戏,我演的‘男人’跟一个对我有好感的女人上街,我手里拎着两个菜篮子。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感叹:这就是男人啊。他手里提的不仅仅是买来的东西,而是生活的重量啊,是男人要背负的。”  “那时,我觉得我的胸膛就是一堵墙,我不可让我的女人去受伤,敌人的子弹一定要先穿过我的胸膛。”  “责任让男人变得很辛苦,甚至不能哭。但是,如果我爱的男人在我面前哭,我不会嫌弃他,相反会更疼他。我会跟我的男人讲,我的肩膀可以给你靠,当然我也会借他的肩膀哭。”  虽然完美的男人依然不存在,但海蓉却能列举出诸多优秀男人必备的品质:乐观,有才气,有才情,有胸襟,有豪气,有温情,有孩子般的天真,有幽默感,还要有好的外形。  如果选择爱人,海蓉希望对方起码要“真诚,乐观,有才情,还要疼我。”同时,她也没有用任何虚伪的做作来掩饰自己对心中“白马王子”外形要求:“我很在乎男孩子长得是不是好看,这方面我也觉得自己很苛刻。”和某些“聪明”女人很看重男人经济上的优势相比,自称思想很现代的田海蓉对这方面看得很淡,她所需要的是一个有事业心,挫折后依旧很阳光,会很美好的看待世界的,善待每个值得他善待的人。在海蓉眼里,匹配与否不是她认同某人的标准,“我并不看重男人是不是一定要比自己强,生活只是两个人相互搀扶的走过一生而已。”  “曾经有过一个男人让我很用心的惦记着,也许那个人并不知道我的心意,或者知道了也根本就没有反应,更别说有发展的可能性了……” 面对现在自己的感情空白,用海蓉自己的话说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生活------------  海蓉自认是一个十分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比如吃饭,海蓉会十分看重餐厅环境的优良,食物精致的程度和色彩是否漂亮。点菜时注意菜品的搭配,这是她感受美感生活的一部分。  再比如,海蓉家里有很多酒杯,红葡萄酒杯,威士忌酒杯,白酒杯,香槟酒杯……品不同的酒时,海蓉会讲究的找到和酒搭配的最佳容器伴侣。尤其是听到水晶酒杯碰杯时发出的那一声“叮”的脆响,流入海蓉耳朵里的声音让她感觉动听极了。这时,手指不觉在敲动着桌面的田海蓉好似在寻找着那曾经回荡在她耳畔的“天籁之声”,满足写满在她的脸上。  田海蓉一个人喝红酒时,依旧会郑重其事的把酒瓶放在酒樽里,她说那样好看;她还会不管不顾忘我的迷醉在香槟酒气泡在舌尖沸腾的感觉,她说她喜欢。  这就是田海蓉享受生活小细节的美好的方式,是她享受美的过程。  “但是我不会一味地追求生活中的浪漫和情调,因为我知道生活一定是苦比乐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开心总是刹那的。所以在我们能够浪漫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浪漫,能够有情调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有情调。如果遇到挫折,遇到低谷,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心,要让自己从心灵到身体都不会垮掉。”  海蓉印象中一件最浪漫的事是,19岁那年,她把长及腰部的头发剪掉,用粉红的丝带编成辫子,送给她的初恋男友。这段恋情大概持续了三年。“我觉得‘初恋不懂爱情’这句话很有道理,大家都在标榜初恋,因为初恋是纯精神的,不搀杂任何物质的东西。但是,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爱情’加‘情爱’两部分组成爱情。初恋有些不太真实,那三年恋爱我根本无暇顾及别的男人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三天为他织一件毛衣。”  “我现在也不敢说懂得了爱情,只能说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我爱的那个人,即使他不爱我,我也珍惜他,希望他过得好,因为我对他有爱。今年,我还做了一件浪漫的事,我从来没给男人送过花,但是今年在我欣赏的一个男人过生日那天,我专门去买了一大捧白玫瑰送给他。因为紧张,我没有留意他的反应,但我想他能感受到我的心意。”  海蓉很喜欢唐朝杜秋娘写的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其实生活充满了戏剧性,你从右边走还是左边走,可能就会步入两个世界,生活不由得我们选择,有时在一念之间生活就完全改变了。所以该表达时一定要表达,不要给人生留遗憾。”  海蓉最近在看一本书,名为《一念之间我想改变》。其中有一个故事,久久不能让她释怀。  “一个美国的小孩子跟他父亲在街上看见一辆红色的跑车,他就跟父亲说如果他考上了重点大学,想要一个同样的红色跑车,父亲答应了。于是,孩子开始拼命读书……终于有一天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狂奔到家里,却看见父亲手里拿着一个红色跑车的模型。孩子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掉头就跑,一跑20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是参加父亲的葬礼。当他走进自己的房间时,发现红色跑车模型的背面粘着提货的发票。他当时就瘫坐在地上……”  于是,海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个性—该说就说,该做就做,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家人  田海蓉非常幸福的用“得意”来形容了现在和爸爸妈妈妹妹的生活。  “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时候总把我当作享受呵护的孩子,永远都走不出他们的怀抱。”小时候,海蓉学习琴棋书画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进行的,好在这些也都是她乐意去做的。现在做演员却并不是父母所期待自己走的人生轨迹。“妈妈希望我能当个外交官或者医生,而外婆看我小时候画画很好,就想让我朝着画家方面发展。”相反,对于五岁就开始登台表演的妹妹,父母觉得她走上艺术之路做演员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干演员这行是他们意外之外的意外,当听到我要放弃做琵琶演奏员和电视台主持人的双份收入去考上海戏剧学院时,他们都不同意。但我自己心里清楚,只有进了上戏才能圆我上大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学琵琶,练画画时我都是最优秀的,可是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后来,即便考上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家里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解释这一切的变故,海蓉觉得主要还是性格原因,巨蟹座的妹妹天生就比较安静;而独立性和依赖性都很强的田海蓉是天蝎座,“有可以倚靠的地方时,我会充分的享受;一旦没有人可以让我依附时,我又会很独立。”  在说到妹妹时,海蓉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妹妹的爱怜,“我们姐妹两人之间是无话不谈,这种姐妹情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亲情太过苍白。”  ------------写在后面 1------------  很小的时候,就对电影和塑造那些生动角色的演员有兴趣,那时有关娱乐的刊物不多,我用攒下的零用钱买《大众电影》、《电影世界》,因此了解了我喜爱的演员们很多戏里戏外的故事。  妈妈常说我背课文、记公式没有这么清楚,大明星的名字倒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时我们家订了一份广播电视报,里面有很多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的演员采访,那些文章写得很生动,比如对演员形象及言行的描述,以及记者的采访心态,当时就很羡慕那些能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记者。  高考时,我的志愿大都填的新闻专业,虽然当时没想到以后有机会采访明星,但是我很喜欢记者这种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某种程度记者和演员的工作有类似之处,演员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自己的人生活得很丰富。记者则可以跟有不同经历的人对话,走进对方心灵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家经济类报纸的记者,打交道更多是商业精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报社派来北京业务培训。期间,为报社的文化版客串做了一回记者。我采访的目标是王志文、陈小艺和徐帆。  当时的王志文没有现在媒体上传说的那么“各色”,相反倒给我留下了谦和、随意、友好的印象。采访结束,他送我进电梯,我说希望以后我们能成为朋友。他笑言“我们现在已经是朋友了!”  徐帆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当时她梳的是短发,像个男孩子,眼睛很明亮,说话声音很轻。远没有现在有时在记者面前那么“冲”。后来我还做过很多次徐帆的采访,感觉到不同时期她的变化。我觉得婚后徐帆的状态跟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很接近,柔美、恬淡、踏实。婚前的一段时间,感觉她的情绪波动很大,与她对话的时候出言很谨慎,生怕一些“敏感”问题会触动她。  有了这次与明星亲密接触的机缘,我突然发现明星原来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我可以跟他们真诚、平等地对话。  后来,我考取了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重新做回了学生。在北京,除了完成学业,我有机会了解了更多我喜欢的文化娱乐资讯。在这个文化中心,我似乎跟明星们更近了。我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我的记者工作,给当时尚未改版的《北京青年》周刊和正火的《精品购物指南》采写了很多明星人物稿件。那成了我紧张单调学习生活的最好调剂。  但是,我也渐渐发现,很多人关注明星的动态更多的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关娱乐的报道也很难参加各种有层次的新闻评奖。随着娱乐新闻逐渐从文化报道中“独立”出来,“娱记”的称谓也很不雅。我开始犹豫,是否把兴趣当做职业?  于是,毕业实习我首选了《中国青年报》的经济版,我想证明我的品味和实力。然而,作为实习记者,我并没有写出我期望的所谓的“大稿”。  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北京青年》周刊,这里的工作氛围,这里的采访空间,是适合我的也是我想要的,也更能发挥我的潜力。  毕业后,我成了《北京青年》周刊的一名记者。当时看很多同学了进了中央级大报和电视台,心里还有一点失落。但是,现在我很欣慰我那时的选择,它不仅成全了我的兴趣,也让我结识了很多演艺界的朋友。目睹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甜酸苦辣,使我能为平常心来看待这些在大多数人眼中耀眼的明星们。  其实,记者本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能以平实的心态,真诚的态度,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任何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2
正序
倒序
星月对话 - 王江月
星月对话 - 王江月-2
星月对话 - 王江月-3
星月对话 - 王江月-4
星月对话 - 王江月-5
星月对话 - 王江月-6
星月对话 - 王江月-7
星月对话 - 王江月-8
星月对话 - 王江月-9
星月对话 - 王江月-10
星月对话 - 王江月-11
星月对话 - 王江月-1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星月对话
星月对话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