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凤姐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这里我们仅举一例,比方说,放债生息这样的一个细节,凤姐是把月钱拿出去放高利贷,那么小说里面不止一次地写到。那么她放出去的话,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能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字都很具体。那么这样的经济细节,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他们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是不理财,连戥子都不识,就是说,是完全不会做。也包括探春,探春虽然很精明,但是探春是循规蹈矩,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只有王熙凤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够承担起把这样一类经济细节概括到我们的作品里面去。所以凤姐这个形象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也可以伸向宫廷,等等。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那就要受到极大地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凤姐这个人物,就是这样地能够开拓人的视野,能够增长无数阅历,就是开拓人的心胸。那么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靠堆砌故事,就说把一些知识堆积起来,能够办到的。它的关键在于写人。如果凤姐这个人写活了,那么我刚才说的那样一些东西,就是说,她艺术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她就是一个活的东西。我们说,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在这里,我没有那个意思,因为《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是林黛玉,那么宝、黛、钗他们自然在《红楼梦》里头处于主要位置,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说,像宝、黛这些人物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他们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当然,文学作品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它是作家心智的结晶,同时它也应该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我们看《红楼梦》,凤姐这个人好像要从纸上活跳出来。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那么,王熙凤这个人写得这样地鲜活、生动,这样丰满,我们怎么来把握这个人物,怎么样来领略这个人物的风采?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薛宝钗的文章,那个标题叫做《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这是二十多年的事了。其实,这个也完全适用于王熙凤。就是她的形象这么丰满,那么我们有的时候很担心,由于我们评论的贫困,把这个形象损害了,把它简单化、表浅化了。那么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来把握这个人物的,努力把握她全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那么怎么样来概括凤姐这个人物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者用这样六个字,第一叫做“机心”,第二叫做“辣手”,第三叫做“刚口”。“刚口”,我们借用一个说书女艺人夸奖凤姐的话,来讲凤姐的语言才能。那么我们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凤姐这个人物。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分开来说一说。 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机心”。尽管“机心”深藏于内,但同样是有迹可寻的。那么人们常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先可以从凤姐的一些日常的表现来看,凤姐的一些日常的,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失的算计。咱们举个例子: 有一次,为了大观园诗社的费用,凤姐、李纨姐妹就在那里说笑,因为你这个诗社要有点花销,凤姐就笑李纨:“亏你还是大嫂子呢”!她就算,她说:“你一月有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还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年终分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们通共算起来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你又挑唆他们来闹我。”就说了一大堆的话,那么李纨就回她,李纨说:“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她就说了两车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的话。”李纨说:“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李纨这句话虽然也是丝丝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凤姐真是一个确评,叫做“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凤姐,大家知道,她的算计,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但是把下人的月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的、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扣住不发,而且即使是十两、八两,她也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分斤拨两、算计”是一点没有冤枉她。 那么王夫人屋里的金钏因为投井以后,那么丫鬟就出缺,就是缺了一个名额,那么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因为好多人都看上这个缺,因为觉得这是一个“巧宗儿”,那么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王熙凤就拖着,延宕着,等大家送礼送足了,才补。 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大闹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那么要来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所以这些地方,凤姐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都知道,她跟平儿说,她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足见凤姐的放债,凤姐的聚敛,那是出了名了。这个是我们讲她的算计,讲她的“机心”用在这方面。其实,凤姐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凤姐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那更加有很精彩的表演。在这个处事应对当中,我们觉得,凤姐常常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你看看,一出场,林黛玉刚进府,那么王夫人说,是不是应该去拿一匹料子出来,给你妹妹做做衣裳?王熙凤怎么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其实,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他说:“其实阿凤并没有。”给林黛玉做衣服这件事并没有--“她是机变欺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就相信了。脂批说:“说明凤姐欺人成功。”那么像这类的例子,是多得很。比如,大观园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刚出口,说:“凤姐姐,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想必是要赞助了,是不是?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我走马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会社慢慢做东道。就是说,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那么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说凤姐“通体透亮”。那么凤姐在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举的那些,还是一些比较平常的。那么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后来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这个例子可以举邢夫人要讨鸳鸯,那么先来找凤姐商议。邢夫人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那么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她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何况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也不好生做。”就劝告邢夫人,说:“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进去,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花白胡子的一个儿子来……”,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也未必驳回。”反而埋怨凤姐,说:“我还没有说,你就先派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是听不进去,邢夫人“左性”大发。邢夫人这个人,大家知道,也是一个倒三不着两的人,凤姐就知道,刚才那番话全不对路,所以她立刻掉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又说出一番话来。她怎么说呢?她说:“太太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我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是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一个例子,因为贾琏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嘛,她说:“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仍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就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是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语何等现成!而且何等有说服力!所以,当时邢夫人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立刻就欢喜起来。所以,同样一件事,同一件贾赦要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两番说辞,居然都能说得通情达理,动听入耳,而且都不露痕迹。那么像这样顺应对方的心理,能够急转直下,像这样一种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面,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说,凤姐她的“机心”,她的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说到“机心”,我们就要来讲一下《红楼梦》里面,最著名的关于凤姐的“机心”谋略,就是说,如果刚才还是讲一些普通的人际关系,普通的跟家族成员之间的一些交往,如果说遇到那件事,是碰到了利害,碰到凤姐是利害悠关的,如果是损害到凤姐的尊严,危及她的地位,凤姐就会使出她浑身的解数,她的“机心”谋略,在这个时候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来说一下那两个著名的事件:一个叫“毒设相思局”,一个叫“赚取尤二姐”,就是所谓“用小巧借剑杀人”这样的两件事情。那么在这里我们着重是来讲凤姐的“机心”,因为凤姐这个人她对人的这种优势,她的优势不止于金钱、权势;在心理状态上,她也常常保持一种强者的优胜地位,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优势。那么贾瑞和尤二姐,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他们的死也是不同性质的死,但是有一点是类似的,就是说,开初,就他们对凤姐而言,开初都有某种优势,接着都是在凤姐的导演下,转为劣势,最终走上绝路。 我们先说贾瑞。贾瑞是男性,他怀有调戏凤姐的一种非分之想,他是主动地开始,他是来挑起这件事的。那么这种非分之想,尽管是一种幻想,也可以看做一种优势。当然我们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种优势是带有很大的虚妄性。所以对于贾瑞,凤姐只需要略施小计,稍微地调兵遣将,就把贾瑞把他置于一种又冻又饿,又脏又臭,欲进不能,欲罢不甘这样的一种境地。当然,贾瑞之死的确属于自投罗网;但是,这个罗网恰恰是凤姐张设的。凤姐一次又一次地假意地挑逗,虚情地承诺,完全合于“诱敌深入,围而歼之”这样一种用兵之法。那么贾瑞他以假做真,执迷不悟,屡中圈套,而且还声言,说是“我死也要来”。那么当贾瑞最后不行了的时候,曾经到贾府来求人参,那么王夫人找凤姐,凤姐就用那些须啊、末啊,渣渣末末去搪塞他,见死不救。那么眼睁睁地看着贾瑞送命,果真应验了那句话,因为开初凤姐说过嘛:“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那么应验了她这句话。应该说,置贾瑞于死地,凤姐带有相当的自觉性的。这是她充分掌握贾瑞性格弱点的必然的结果。在这一个回合里面,凤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运用了自己所谓“模样极标致,心机极深细”,这是冷子兴的话,运用了她这样的优势,陷贾瑞于非常歹毒的相思局里面。 那么底下,我们就来谈尤二姐,就谈“尤二姐事件”当中,凤姐的这种“机心”。那么比之于贾瑞了,尤二姐当时的那种优势不是虚幻的,应该说是实在的。因为贾琏已经娶了尤二姐做二房,已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了;况且把贾府的内幕,凤姐的劣迹都告诉给尤二姐,那个小两口的日子,小日子过得非常富足、和美。那么在这个时候,不能不说,尤二姐之于凤姐是有相对优势的,不仅指的是容貌、脾气,尤二姐也很标致,她的脾气比凤姐当然是随和多了,待下人也很宽和。那么不只是这些。尤其重要的是,贾琏钟爱,并且尤二姐有生子育嗣的可能,这是凤姐无法比拟的,凤姐无可企及的。那么尤二姐可能生儿子,这一点是凤姐深知,也是她深忌的,深深忌讳这个。所以她估量要“反败为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她就要煞费苦心,以退为进,造成种种的假象。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写凤姐亲自出马,素衣素盖,这个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是国孝家孝嘛,所以她是素衣素盖到了小花枝巷。她的那一番话,你去看,那番话很长,里面完全是自责自怨:“只求姐姐进去,和我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姐妹,和比骨肉。……只求姐姐在二爷跟前替我方便方便,容我一席安身……”这一席话,不要说尤二姐把她认作好人,她把尤二姐迎进去了,连大观园里头,除了少数比较有头脑的人,都觉得凤姐真是改弦更张了,这下都觉得她很“贤良”。那么这是一个方面,是她“赚取尤二姐”。 同时,凤姐有胆量发动一场官司,唆使张华去告贾琏,她就说,你就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就是告他仗势依财,强迫退亲,停妻再娶,等等。并且,把贾蓉扯出来,同时她就借此生事,就大闹宁国府。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吓得“威烈将军”贾珍,贾珍这个“威烈将军”既不“威”也不“烈”,立马就溜走。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把尤氏和贾蓉母子,搓揉得面团一样,赔罪不及。那么在凤姐,衙门不过是一个手中的傀儡,收和放的线头都在她手里面。那么从都察院这官府来说,它两边受贿,何乐而不为呢!收了贾珍、尤氏那边的贿,又收了凤姐这边的贿,什么“吃了原告吃被告”,这不是乐得的事嘛!所以我们说,凤姐是紧紧抓住了尤二姐的弱点,所谓“淫奔无行”--一女侍二夫。那么牢牢地抓住张华这张王牌,收放自如,行云布雨,凭借衙门的法,凭借家族的礼,造足了舆论,布满了流言,使得二姐陷入一种软绵绵、黑沉沉的一个陷阱当中,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绝路。 所以,这个也像用兵一样,凤姐她是知己知彼的,她在明处,对方在暗处,即使她暂时处于被动,但是她也能够充分地利用对方的弱点,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的限度,使得事态沿着她设计的轨道来发展。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凤姐不仅要越过种种外部的障碍,而且,还要克服自身种种的矛盾。我们说,比方说吧,她同贾琏是合法的夫妻,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这种真情来维系;比方说,她要巩固自己在家族当中的地位,但是,她又没有子嗣,凤姐没有儿子;比方说,她要博取“贤良”的美名,但是她又容不得贾琏娶二房;比方说,她要唆使张华告状,又不使他把贾府告倒。那么还有,她要把尤二姐至于死地,但又不能够丝毫地露出行迹,所谓“不露丝毫坏行”。你想想,要越过外部的种种障碍,要克服自身的种种矛盾,这需要怎么样一种深细的“机心”和周密的谋略!所以这个事件所展示给世人的,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事件的本身。所以说“机关算尽太聪明”--这个“机心”是凤姐的过人之处,也是凤姐最后身败名裂,凤姐致祸的一个内因。《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下) 吕启祥内容简介: 王熙凤这个人处乱不惊,明察务实,无论什么难缠之人,难缠之事,只要经她之手,便即刻了断。这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但是,王熙凤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的场合下,则是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 王熙凤的这种“辣手”在贾府其他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而同样,她的口才,在别的人身上也是无法领略得到的。同是一件事,王熙凤却能说出“三处有益”的话,显示她高超的语言技巧。作为荣国府的总管,王熙凤在同府内外各色人等打交道,无论对下,还是对上,她都能够应对自如,做到分寸得宜,不卑不亢。而她的语言的幽默、谐趣,更非常人能比。她的那些幽默、谐趣的东西,好就好在,她的精彩的地方,是所谓“对景”。她是有一种随机性,她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经常是这样的。她的语言里面,独多那种俗语、俚语、歇后语,这是口语里面的一些精华。曹雪芹在王熙凤这个人物语言里头,提炼了很多这种老百姓语言里头的精华,她的语言里面独多这个东西,她拟人、状物、叙事、言情都很生动,充分地显示了她的智慧与亲和。王熙凤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不仅使我们眼界大开,可以看到种种的生活态和社会相,而且心智大开。 对于王熙凤其人,作者曹雪芹固然有非常深刻、犀利的批判,和洞幽烛隐地揭露,却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赞赏,赞赏她的才能和叹息她的命运。就王熙凤而论,她的才干,她的欲望,她的命运,就如同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只是《红楼梦》里讲的“风月宝鉴”,它更是一面“人生宝鉴”,它正面那样的光彩照人,它反面是身败名裂;如果能够从王熙凤这样的人物身上,把这面“人生宝鉴”来照一下,它会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 (全文) 我们先谈“辣手”。这就是所谓的“杀伐决断”,“杀伐决断”这个是在《红楼梦》第十三回里头贾珍的话:“大妹妹从小就有杀伐决断。”那么什么是“杀伐决断”?我理解,杀伐决断的威严,它既包含着一种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一种凌厉之风,同时它又挟持着一种不择手段、不留后路的肃杀之气。 “肃”这个是秋天秋风肃杀,那是让人心寒的。 那么我们先看前一个方面,《红楼梦》里头有关贾府非常著名的情节,是“协理宁国府”,这个大家很熟悉,电视连续剧里面,表演也是相当成功的,这是小说用浓墨重彩来写的所谓“阿凤正传”,凤姐是受命于危乱之际,就是对于宁府这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这个你去看十三回写得非常地具体,她就立刻找出宁府的五大弊端,大家都很熟了,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要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那么这几条,这几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外乎人事、财务,人权和财权,那么凤姐上来以后,那就都踩到点子上,她就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而且自己是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而且是过失不饶,惩一儆百。那么在这里,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注意,就是说,“协理宁府”是充分展示了凤姐的治理的手段的,也就是所谓“辣手”。那么除了人们通常赞赏的才干而外,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凤姐说了:“既托了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的嫌了……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律清白处治”。凤姐不怕得罪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她没有绕着矛盾走,而是迎着矛盾上,结怨树敌也在所不计。小说里面写嘛,有一个仆妇她迟到了,也说了情,最后是不饶,打了二十板子,出去回头来还要跪下来叩谢,而且还要罚去银米什么的。那么脂批有提示,这些地方都是伏下后事。当然,心里是抱愧含恨而去的,那么凤姐她是树敌的。那么这种作风呢,就说凤姐这种,我讲这种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这种凌厉之风,这种作风,还得到了宁府多数人的认可的,因为治理下来,宁府里面很多人都说,“论理,我们里头也须得她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要整治整治了。所以,凤姐这种手段是快刀斩乱麻,那么这个是她的杀伐决断,有她的这种,所以就能够威重令行。那么这样一种凌厉之风,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当中,也可以见出来。比如说,有什么难缠的人,什么难缠的事,凤姐一来,顷刻了断。比如,那个李嬷嬷--宝玉那个奶妈,年纪大了,说她是老背悔,经常唠叨啰嗦,凤姐一来,连捧带哄,一阵风脚不占地就把她摄走了。那么像赵姨娘,也是一个倒三不着两,凤姐来了,指桑骂槐,只要几句话,那么赵姨娘立刻就不敢吭声了。 另外,像宝玉挨打以后,王夫人、贾母是又疼又急,那么下面那些人,是乱成一团,只有凤姐上来,就骂下人糊涂,打成这样子,你们还要搀着走,还不赶快地把藤屉春凳拿来抬。凤姐这个人她是很务实的,她有一种处乱不惊,有一种明断务实的这样一种作风,所以我说,这种凌厉之风,在日常的这种生活当中,也可以见出来。 但是,凤姐的“辣手”在更多的情况,更多的场合下,是表现为成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这方面,《红楼梦》里头有很多描写,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是怎么样啊?说“垫着磁瓦子,碎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那个小丫头,发现了以后,就喝命“拿绳子来,把那眼里没有主子的小蹄子给我打烂了”,而且还威吓她,说:“我要用烧红的烙铁来烙你,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那个簪子叫“一丈青”,来戳这个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毒、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脸上立即就紫胀。 另外,你看在清虚观打觉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很冒撞,撞到凤姐身上,凤姐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一个趔趄都站不住。那么我们说,“辣手”在这个地方,凤姐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这个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这个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也是不多见的。所以在下人的眼里,那些丫头、小厮,像那些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战。这个时候,凤姐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一些,奴仆要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这个时候,所谓杀伐决断,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那么这里,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件,最著名的所谓“弄权铁槛寺”。那么这个老尼求凤姐办这件事,那么凤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们也常常引用的,就是凤姐说:“我是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那么这句话,大家经常引用,而且有的人还认为,凤姐好像不迷信。的确,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气概,好像真是鬼神难挡,有这样的气魄;只可惜,这种气魄用在险恶的方面,这个地方,我们说,并不说明凤姐不迷信,凤姐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她也(给)女儿也送痘神,也请人给女儿起名,并不说明她不迷信,是说明她没有顾忌,凤姐毫无顾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后果。所以在这个地方,回目点明了她是“弄权”。如果说刚才我们讲,治理宁国府就是用权,那么这里就是弄权。这个铁槛寺的这一段,说她玩弄权术,她在府内外勾结官府,依仗权势,在府里是欺瞒长上,她假借贾琏的名义,神不知鬼不觉,做成这样一桩肮脏的交易,贾琏并不知道。那么说,如果协理的时候是用权,权在威随,威重令行,那么在这里就是弄权,就是玩弄权术,是假权营私,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小说里头还点名,自此凤姐胆识越壮,越加恣意作为。可见“弄权”这一节,正是让人们领教凤姐手段的一个案例。 那么我们说,她这个“辣手”,还有一种不计后果,赶尽杀绝,就说,她的心狠手毒,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凤姐和其他的妇女,和王夫人这些比起来,她没有这种妇人之仁,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做了什么事情以后,她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的话,贾雨村对于知道他底细的那个门子,最后是把他远远地充发了,那么凤姐对于握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治死。那么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来凤姐她的这种“辣手”,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 下面我们再谈“刚口”。这个是在《红楼梦》五十四回里面,大家可以去翻,这个是在庆元宵的时候,请了女艺人来说书,女先生来说书,就是贾母掰谎的那一回。那些说书的女艺人说嘛,就是讲凤姐,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了”。“刚口”是指的口才,连说书艺人都甘拜下风,足见王熙凤的口才不凡。这个并不是吹捧,女艺人不是说一味地吹捧,凤姐确实是当之无愧的。那么我们借用说书女艺人的话,来标举凤姐的语言才能,也就是冷子兴介绍的时候说,“言谈极爽利”这样的风采。 凤姐曾经很赞赏一个小丫头,叫红玉。这个小丫头把什么奶奶爷爷一大堆四五门子的话,说得齐全,说得利落,凤姐就很赞成,她说,我就喜欢这样子,她说,我就喜欢“声口简断”的,不喜欢哼哼唧唧的。其实,这也是凤姐本人的话风,凤姐的话风,你看她一出场,从凤姐一出场开始:“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还有像凤姐去劝架,跟宝、黛劝架,说:“黄莺抓住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这都是凤姐的语言,就说:“我要不入大观园花几个钱,我不入社,我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吗?”这些话就是凤姐有她的话风,包括她,就是说,联诗的起句“一夜北风紧”,这个话虽然浅,但并不俗。关于凤姐的语言才能,我们也想从几个方面来看看。 首先,我们说,会说话不等于就是会耍嘴皮子。像我们今天说,什么什么人的嘴很贫,这个并不是说,他会说话,并不是说,他很有语言的才能。所谓会说话,言谈极爽利,和心机极深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来领略凤姐的语言风采。我们先从一个角度,就说同一件事,别人说和凤姐说,它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五十四回“元宵夜宴”的时候,贾母就问,袭人为什么没有跟宝玉来啊?言下有责怪的意思,贾母不高兴。那么王夫人立马就回,说:“她妈前日没了,去世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不以为然,她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说,如果袭人还跟自己,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奴才她没有什么个人的自由,跟了主子,一切就要以主子的意志为转移了。所以贾母在这个地方,对袭人没有跟来,她不满意。那么王夫人这个解释,贾母也觉得不以为然。凤姐听了以后,她马上接过来,解释,说出一番三处有益的话来。凤姐怎么说呢?她说:“袭人没有跟来,”一则因为那个是元宵节,她说:“灯烛花炮是最耽险的”。那园子须得细心的袭人来照看;这是从安全的角度;再则“屋子里的铺盖茶水,袭人都会精心准备,宝兄弟回去睡觉,色色都是齐全的,”;三则“又可全袭人的礼”。凤姐就这样说,那么这番话,既符合主仆上下名分次序,而且更投合老太太的心理,一个,老太太很怕元宵节到处是灯火,灯花花烛,怕失火。另外,更投合了老太太疼爱孙子的心理,那么宝兄弟回去了,色色都是齐全的,袭人在屋里妥当。那么贾母听了以后就称赞,说:“这话极是,比我想得周到。”她不但不怪袭人,反而是关爱有加,反而说袭人自己在屋子里头,那么让鸳鸯,因为鸳鸯的母亲也故去了,让她们两个做伴,还说应该拿点心,拿什么给袭人吃。你看看,同是一件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王夫人说了以后,就是这样子,那么凤姐就说出三处有益的理由。我们是讲,这个是同一件事,由于凤姐说,它就有不同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说,同一个主体,同是凤姐,对待不同的人,她可以对待不同的对象,那么她就有不同的语言。因为凤姐是个当家人,凤姐要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她的交接对应,我们说,凤姐能够分寸得宜,不卑不亢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个语言的艺术也是很值得我们来欣赏,来体味的。这里我们也可以举两个例,一个我们可以举大家熟悉的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很熟了,也许不以为意就看过去了。那么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来打抽风,凤姐怎么样来接待刘姥姥?怎么说话呢?因为刘姥姥,就是凤姐要揣度对方的身份,和彼此的关系。刘姥姥是一个年高积古的,她年岁很大,辈分很高,那么也很有生活经验,她是一个年高积古的一个农村的老太太,她跟贾府并不沾亲带故,只不过偶尔来走动,那么也不能够简慢。那么凤姐揣度着对方的身份和彼此的关系,那么神态之间,当然她有一种凤姐的那种高贵,凤姐的那种矜持,自然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她说话还是很得体的。怎么得体呢?说出来的话,比如说,她既有谦辞,有比较谦逊的地方,说:“我年轻,不大认得,也不知道什么辈数,不敢称呼”。那么知道自己是小辈,有谦辞。另外,就是说,自己家里“不过借赖祖父的虚名,做个穷官儿”。同时她又告艰难,说:“外头看着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这句话很有名了--“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常被引用,甚至在国际关系里头都引用,“大有大的难处”。这是凤姐的话。她就说,“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既有谦辞,又告艰难。而且她还不乏人情味,她对刘姥姥讲:“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才有照应才是,那么你又是第一次来,第一次开口,不好叫你空手回去,如果你不嫌少,这五十两银子暂且拿了去。”你看,这样一些语言,这样的接待,应该说,凤姐这次接待,她是请示过王夫人的,她的语言应该说是符合,既不过分地热络,又不过分地简慢;既不丢份,也不炫耀,还是很得体的。可以算作一个上对下,就说看作一个豪门的一个当家的一个人,来接见打抽丰穷亲戚的这么一个例子。 那么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下对上,就是凤姐怎么样对待宫里来的那些太监,这是一个下对上的例子。这个也在小说里面,在七十二回,宫里的夏太府打发这个小内监来借银子。他怎么说呀?他说:“夏爷爷买房子,短二百两,上回借的一千二百两,年底再还。”其实说是借贷,其实也是一种勒索,那么凤姐在这个之前,她就听说,太监来了,她就叫贾琏先躲起来,她打发贾琏躲起来,自己出面来应付。这个地方,贾琏是不如凤姐的,贾琏不灵,要凤姐出马,她就叫贾琏躲起来,她说,我来。那么小太监说了这个话之后,凤姐怎么说啊?小太监说借二百两,还说上次欠的一千二百两就是没得还,年底再还。凤姐就说,接口就说:“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放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一面说这个话,一面打发人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押了银子,拿去抵押了银子,来开发那个小太监,他不是要二百两吗?那么让他拿走。 那么刚才我举的凤姐这几句话,看上去她并没有得罪小太监,其实这个话是软中有硬,还是绵里藏针的,她有一种警示,就是说,像这样子名为借贷,实为敲诈,不知多少回了,已经“不知凡几”了,已经不止一次了,很多回了。她不是说嘛,若这样都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而且她一方面命人去抵押,就预告我这个府里头就已经被掏空了,我要靠典当度日了。所以你看凤姐她就会这样来应对宫里的太监,所以有的评论者,就把这个细节拿出来评论的时候,就说,弱国的使者若能这样对付,贪得无厌的强国,也算得上“不辱使命”了。就说,凤姐她这个人她还真具有当“外交使节”、“公关经理”这样的一种潜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这个是我们讲凤姐的语言才能。我们说,同是凤姐这个主体,对不同的人,各色人等,她都能够分寸得宜的,能够不卑不亢地,这样来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下面我们再谈一个方面,就是说,她的语言的幽默和谐趣。这个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凤姐语言的幽默和诙谐,这个也是很有名的。谁都知道,凤姐是贾母的一个“开心果”,可以说,是一个“顺气丸”。曾经有一个回目点明,我们说,所谓叫做“王熙凤戏彩斑衣”嘛。“斑衣戏彩”是“二十四孝”的一个故事,老莱子娱亲,鲁迅对这个很反感的,对这个,鲁迅觉得很矫揉造作,老莱子这么大岁数了,还要来娱亲。那么我们说,在《红楼梦》里面,贾政的娱亲倒有点这个味道,贾政因为他也是在贾母面前,他是儿子,也要承欢取乐。贾政不是说过一个笑话嘛,讲裹脚布什么的,特别恶心,讲那个笑话。另外,贾政他要逗贾母喜欢是很笨拙的。有一次他出了一个谜语,他就悄悄地把这个谜底告诉贾宝玉,然后叫宝玉告诉老祖宗,让老祖宗猜着,就是这样子。所以贾政的承欢娱亲,就是很笨拙,王熙凤就要高明得多。对王熙凤来说,最精彩的还不是“聋子放炮仗”的那一类的笑话,王熙凤她的那些幽默、谐趣的东西吧,好就好在,她的精彩的地方,是所谓“对景”。她是有一种随机性,她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经常是这样的。 这个例子很多,我们稍微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贾母的饮食,贾母每天轮流着根据水牌来吃,都想绝了。那么王熙凤就会说:“老祖宗就是嫌人肉酸,如果不嫌人肉酸,早就把我都吃了呢。”那么她就会这样说。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大家都是很熟的,在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从小因为淘气,跌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一个窝。凤姐马上就说,可知老祖宗从小的福寿就不小,鬼使神差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老寿星头上原来是个窝,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就凸出来了。咱们都看过寿星的那些年画,那个寿星的年画,不是像个桃子凸出来的,那么凤姐这个笑话没说完,大家都笑了。 你看看,一个疤,一个疤痕都能讨出吉利的口彩!虽然像这样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她是随口编的,可是编得这样地喜庆,编得这样地圆满,而且她是随机就编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凤姐的这种即兴地发挥。而且像这样的,应该说还比较容易,难就难在如果贾母很生气,你要使贾母在气头上,让她转怒为喜,这就更难了。这也有一个例子,邢夫人要讨鸳鸯,那么贾母气得浑身乱颤,简直就把谁都怪了,不仅怪邢夫人,还怪王夫人,怪宝玉,统统地怪,连凤姐都怪了,那么空气很紧张。在这种情况底下,谁都不敢吱声,只有凤姐她开口了,她一张嘴,怎么说呀?她说:“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大家很奇怪,怎么老太太还有不是呢?那么凤姐就说出理由来,她说:“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如果我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就有点奇兵突出,贾母先是愣了,怎么我有什么错呢?原来,她就说凤姐的这个说法,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刺激性,看起来,好像说是贾母的不是,其实她是夸奖贾母会调理人,像鸳鸯这样的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所以,贾母很快的,她就转怒为喜,气也消了,心也开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的了。 那么类似这样的,贾母是长辈,就说,在尊亲长辈面前,凤姐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取笑,就是对着大人物,说小家子话。不仅对贾母,比如说,对张道士,张道士是很有地位的,是一个人人尊敬的,叫做有职的法官,他有一个职务的。那么大家见了都是要敬着的。那么凤姐见了张道士托了个盘子,她就会取笑,说,你这个老道,你是来化布施了,就会这样说。那么就说,对于薛姨妈,对贾母,她都经常会用这些会躲债,就是说会用一些,好像是对这些尊长说一些失调少教的,好像是很冒失,是没有礼貌的,很粗俗的话,而且实际的效果,恰恰会使得对方开心大笑。那么因为凤姐的这种笑,总是伴随着一种新鲜感,和一种刺激性。可见凤姐的承欢取乐,也是不一般的,跟一般不一样。那么王夫人,曾经对于凤姐的这种说笑,提出过异议。王夫人对贾母说,说:“惯得她这样,明儿越发无理了。”但是贾母怎么说?贾母说:“我喜欢这样。”她说:“在家里娘儿们原该这样。”如果整天都是很正经的,贾母反而不喜欢。正因为贾母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情趣不俗的长辈,才能够容纳,才能够赞赏凤姐的这种所谓“放诞”。所以凤姐的这种承欢取乐,少有一种媚态。你奉承人,你讨人喜欢,有的人有一种谄媚相,但是在凤姐那里应该说,比较少,不是那么俗气。当然,凤姐为了行权,为了掌握大权,为了固宠,为了要老太太宠她,她巴结、奉承老祖宗的这种功利之心,应该是很清楚的,连小厮兴儿都看得清楚,这一点是不能抹煞的。但是凤姐的巴结、奉承,确实不同庸流,我们刚才举过了,也不同于贾政了,也不同于尤氏,不同于别人,她很有特色,这个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个例子。 五十四回里面,贾母跑到大观园来赏雪,自己跑来了,凤姐随后就跟过来,贾母就说:“你真是个鬼精灵,到底找了来,”贾母说:“以理,孝敬也不在这上头。”凤姐怎么说?她说:“我哪里是孝敬的心找了来?我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雀静的没声了。我疑惑间,来了一个姑子,我连忙把年例给她们了,这个姑子已经打发走了,如今来回老祖宗,债主已去,不用躲着了,可以回去了。”她第一句话就说:“我哪里是孝敬的心跟了来。”可见凤姐,她至少她不把所谓孝敬、奉承挂在口边上。当然这也是一种取笑,骨子里面还是孝敬的。就是说,凤姐这种地方很放得开,我们说,像这样的,还是很难得的。 那么关于凤姐的语言,我们可以就是联系作品,可以有很多的方面,包括她的谐谑。总体来说,凤姐的语言,比起红楼诸钗,比起那些姑娘小姐,就是那些读书作诗的姑娘小姐,凤姐的胸中应该说是欠缺文墨,她的语言没有什么书卷气。但是,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生活的蒸气。朋友们可以仔细地去看、去品味,凤姐的语言里面,独多那种俗语、俚语、歇后语,这是口语里面的一些精华,曹雪芹在凤姐这个人物语言里头,提炼了很多这样,老百姓语言里头的精华,凤姐的语言里面独多这个东西,她拟人、状物、叙事、言情都很生动。她会说,赌钱嘛:“钱箱子里头的钱,得了得了,把我面前这一吊也拿进去得了,里头的钱在招手了,你就一咕脑儿拿进去,省得里头的钱费事。”这是一种拟人的办法。其他是用什么谐音,不会做诗,她就说:“我也不会做什么干的、湿的”,用谐音,用对偶,用拟人,无论她叙事、言情、状物、拟人都是很生动的,好像无师自通。那么她的源头不在书本,而在生活,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当然,凤姐的语言里面,也还有很多粗俗的东西,凤姐骂人有的时候是很俗的,很粗的,这个也免不了。但是总体来说,凤姐的语言是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说,我们看凤姐的语言,不仅使我们眼界大开,可以看到种种的生活态,和社会相,而且心智大开,可以窥见一个聪明绝顶的、变幻莫测的机心。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是相联系的。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当中的一个人物,她也是入于“薄命司”的,她是归入“薄命司”的。所以对于凤姐其人,作者固然有非常深刻、犀利的批判,和洞幽烛隐地揭露,却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赞赏,赞赏她的才能,和叹息她的命运。要不然,怎么入“薄命司”呢?我们前面谈的所谓“辣手”、“机心”、“刚口”,不能简单地说,是褒还是贬,不能以简单的褒贬来概括她。那么就算王熙凤的判词和曲子而言,也充满着一种很精辟的、很警策的一种箴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箴”就是一种告诫。判词和曲子也有一种反复地咏叹。可见,无论是作者的态度,还是读者的感受,都是很复杂的,不是用一个褒,或者用一个贬,或者用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尽的。何况文学作品还有作者意识不到的,曹雪芹也意识不到的,一些远期的效应和永久的魅力。《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不错,多数是女性。但是,这些女性的形象,她的悲剧的意义,和人性的内涵,远远超出了性别的界限,我觉得,是这样的。不错,《红楼梦》是以中国女性,特别是传统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但是因为它写得很深,那么这些艺术形象,它的悲剧意义和人性内涵,远远超出了性别的界限了。就王熙凤而论,她的才干,她的欲望,她的命运,就如同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只是《红楼梦》里讲的“风月宝鉴”,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面“人生宝鉴”,它正面那样地光彩照人,它反面是身败名裂,它也是一面“人生宝鉴”,不只是适用于女性的。在今天,当今那些才华横溢的,而又贪欲难遏的风云人物,我觉得,王熙凤的形象对这样的人,有一种特殊的警示的作用。有时候在我们当今,在当今社会里头,确实有很多人非常有才,真是才华横溢,或者是政绩卓著,但是他没有很好地节制自己的欲望,由于他的贪欲逐步地发展,不能遏制,最后走到身败名裂的地步,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够从《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从王熙凤这样的人物身上,把这面“人生宝鉴”来照一下,我认为,有一种警示的作用。因此它的意义,不限于一个女性,不要说,光光讲“女强人”,或者说,谈到这些,我们才来谈《红楼梦》的意义,这个是远远超出了这个的。那么这个大概是曹雪芹,他是想不到的。但是杰出的作品,我认为,都会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好的作品,它必定会有比较深的人性的内涵。我觉得,一定在这方面是会有它的,就是会这样的。那么像《红楼梦》里的人物,当然不只是王熙凤,它对人性的丰富性,对人性的复杂性,对人性的局限性,它会展示得相当地深刻。那么有些作者,他本人不一定从道理上这样意识到,但是他确实是写出来了。那么今天我们再读作品的时候,应该对我们有这样的启发吧。那么至于在艺术领域内,王熙凤永远是创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峰,和评论家善说不尽的一个课题,对于读者来说呢,王熙凤也是一个话题,《红楼梦》它既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我们日常可以谈论的话题,我们都还有很多话可以说,以至于可以永远说下去。《红楼梦的断臂之美》 梁归智主讲人简介:梁归智,男,1949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山西祁县。1995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园林系,1978年至1981年师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姚奠中(章太炎的研究生、关门弟子)读研究生学习古典文学,毕业后曾长期在山西大学中文系任教,1991年评为教授,1999年调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元曲研究和传统诗词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开创了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分支“探佚学”,影响巨大。已版学术著作《(石头记)探佚》、《神仙意境》《箫剑集》等十余部.梁归智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研究与元明戏曲研究方面,特别在《红楼梦》研究与元曲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红学研究领域开创了“探佚学”新分支,认为只有通过“探佚学”严格区分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续书,才能真正进入、区分、理解、鉴赏《红楼梦》的思想与艺术。 《红楼梦》是一部残缺不全的著作,人们没有看到曹雪芹笔下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后来一个名叫高鹗的清朝文人续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他笔下营造了这样一个结尾,王熙凤巧使掉包计,薛宝钗成了贾府的宝二奶奶,林黛玉为此含恨而死,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是这样吗?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专门创立了探讨《红楼梦》遗失原稿的探佚学,努力接近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辽宁师范大学梁归智先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探佚《红楼梦》丢失的原稿内容理出了这样一个结局:林黛玉并非含恨而死,而是受赵姨娘和邢夫人诬蔑诽谤死去,后来由元春赐婚,贾宝玉与薛宝钗结为夫妇,而后贾宝玉抛弃了薛宝钗,遁入了空门,但他在空门里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偶遇史湘云,与她结合。《红楼梦》的故事到此结束。这个结尾得出的根据是什么?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到底是什么样子? 红学研究者仔细研读《红楼梦》,得出《红楼梦》丢失的文稿它是什么内容,从而去完善《红楼梦》的结尾。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利用中国汉语表达含蓄的优势,把一些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字眼很模糊的表达,来传达他的思想,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只要我们仔细琢磨《红楼梦》里的文字,就会发现曹雪芹的别有用心。他通过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来叙说着《红楼梦》里的故事,红学研究者也正是利用这些方法去还原《红楼梦》的结尾的,可以说《红楼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主持人: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是清朝乾隆、道光年以后,社会上热读《红楼梦》流行的一句口头禅。这也说明《红楼梦》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后三十回丢了,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成了断臂的维纳斯,那么给广大的红学迷们,红学家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像和探佚的空间,今天我们就请梁先生为我们讲断臂维纳斯--红楼探佚,大家欢迎。 主讲人:那么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原稿并不是没有写完,而只是八十回以后的原稿丢失了。“佚”就是丢失的意思。那么这个丢掉的原稿,我们有什么根据来探索呢?会不会是一种主观的猜测呢?它有没有科学性呢? 那么下边我重点讲一下,第一种根据,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个应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证明的。否则的话大家总是会有点神秘感,说曹雪芹就那么神吗?其他作家怎么都没有那样做呢?每一句里边都有那么多玄机,这是不是你们研究者主观臆断的呀?我们下边就把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几种表现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听了以后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研究者臆断的,还是它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红楼梦》的文本之中。 第一种就是谐音法。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象形字,这样一种文字的特点,就产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许多不同的字,却读同一个音。但是我们由于在上下的语境之中,它不会发生误解,因为它有着上下语境的制约了。这样一种谐音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字的谐音文化,这是散布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比如说年前我到南宁桂林去旅游,那是在春节之前,我到外地商品店,我看有什么礼品卖,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礼品,它是用金纸做成一个棺材,死人的棺材。我就问售货员,我说过年过节谁买你这个棺材做礼品呢?售货员说棺材是又升官又发财。这不就是一种谐音文化的产物吗?那么曹雪芹非常艺术地把这样一种谐音文化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我们知道主要是体现在《红楼梦》的人名这个方面,大家都很熟悉,小说一开始就是两位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小说的正文也交代了,它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当然那个“村言”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应该是存在的“存”,语气虚词的那个“焉”,但是文本里边是村子的“村”,言语的“言”,因为要跟这个对仗,那个“隐去”和“存焉”应该是对仗的。咱们不管是“存焉”还是“村言”,总之它是说,我这是隐喻曹家历史的。那么“贾”和“甄”,这两个姓氏就是谐音“真假”那两个字的。同时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一位贾宝玉,经常还提到一个甄宝玉。京城的贾家,又说到江南的甄家。这个小说妙得很,到了第五十六回,贾宝玉就梦见那个甄宝玉了。甄家的人就进京到贾府来拜访了,我们知道小说原著结构是108回,第五十四回是前一半,正照风月宝镜,五十五回以后的,后五十四回是反照风月宝镜。你看刚过了五十五回,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了,甄家的人来了,这就是一个大象征。就是假的已去,真的要来了,假的是荣华富贵,真的是什么呀?破败毁灭,这是《红楼梦》的根本的宗旨。所以假和真,这在《红楼梦》它是一个大的隐喻,它也是通过谐音来体现。我们再看贾家的四位小姐,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 所以《红楼梦》的人物很多具有这种谐音的暗示,它暗伏了情节的发展和走向,这是第一种方法谐音法。 第二种方法是谶语法。谶语就是我们对语言有一种迷信,所以咱们讲究要说吉利话,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好话,那么曹雪芹呢,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种谶语文化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以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我下边分别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诗,我们知道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回里边,警幻仙姑带贾宝玉到薄命司,看那个册子,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不都是一幅画,后边是四句诗嘛,隐喻了她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一围玉带,两株枯木,一堆雪里边一股金钗,那就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是隐喻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比如说贾探春,她的册子上,画的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那掩面啼哭呢,还有两个人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就是隐喻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嘛,这是一种诗谶。这个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举例。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谜语,“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回目上说得非常清楚。那一回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送到贾府一个灯笼,灯笼上有一首诗,然后其他小姐们也都做了一些灯谜,然后大家都挂着灯笼娱乐了。我们看贾元春的那首诗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的谜底是爆竹,就是比较原始的鞭炮了。我们看这不就隐喻她封了皇妃“一声震得人方恐”,但回头一看粉身碎骨了。二小姐贾迎春她做了一个算盘诗谜,后两句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我们知道算盘珠上边两个那是阳数,下边那五个子是阴数,这样子拨拉来拨拉去,它是很乱的了。阴阳当然是象征夫妻关系了,我们知道最后贾迎春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被她的夫婿孙绍祖是给虐待死了,所以算盘诗谜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暗示了她的结局。此外,其他一些回目里边,也都有类似的这样一种谶语式的谜语。所以我看第二十二回的回目叫做“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就是贾政看这些小姐们的谜语后,感到一种悲哀,一种不详的预感,小说是有正文描写的,这是第二种谜谶。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演戏,我们知道贾府里边有一个家庭戏班子,贾元春归省的时候买来的一些小戏子经常演戏。我们看贾元春归省的时候,点了四出戏,旁边有脂批说得非常清楚,“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那就说这四个戏它们所象征的四个关键性的情节。一个是《长生殿》里边的一出,那是伏元妃之死。我们知道《长生殿》是清朝洪昇的剧本,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元春也是贵妃,所以它要用杨贵妃的结局来影射贾元春的结局。另外一出戏是《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旁边脂批说伏黛玉死。它用杜丽娘的悲剧来影射林黛玉未来的悲剧。还有一出是伏贾家之败,那是《一捧雪》里边传奇《豪宴》。还有一个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个是《仙缘》的那一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这是影射了八十回以后的四个关键性情节,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贾家抄家,贾宝玉出家。这就是戏谶。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它是具有谶语性质的,我就举一个最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七回刘姥姥走了,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汇报。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娘家的关系,正好王夫人到她妹妹薛姨妈那儿去了。周瑞家的就找到了薛姨妈那儿,薛姨妈就抓差,拿出了12支宫花来,让周瑞家的送给贾府的各位小姐和王熙凤。第七回送宫花的那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送宫花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我们看送到贾惜春的时候,作者设置了一个个具体小说的情境,就是贾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儿呢。我们看贾惜春在小说里边,从作者描写的计划里边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因此在第七回之前,她虽然露过面,但并没有描写过她的一言半语,这是第一次开口说花。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她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这是符合当时的那个情境,因为她和尼姑在一起玩,这时候贾惜春大概就是五六岁吧,很小,她这时候绝对不会有要出家当尼姑的想法。但作者却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暗示了贾惜春未来做尼姑的结局,这是小说中贾惜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就是语谶,当然这个语谶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就举这样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是谶语法。 第三种影射法,影射法也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大家都很熟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每一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明显的感觉。确实是这样子的,晴雯和林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会做人等等。因此作者在写到晴雯花袭人的时候,其实她们的结局,她们某些命运的故事,它是影射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类似的结局,这就是影射法。我们也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们看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晴雯死了,贾宝玉怀念晴雯,写了一个诔文,“贾宝玉杜撰芙蓉诔文”。然后在芙蓉花前念这个诔文,念完以后,突然听到有一个人说,“好新奇的祭文”,定睛一看原来是林黛玉,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贾宝玉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的改法,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原来是“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公子、丫鬟”不太文雅,最后改来改去,改成这个了。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等于当面说你我呀,“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那个“卿”,就等于是贾宝玉当面和林黛玉说,咱们两个没缘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就用林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影射关系,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林黛玉的死,这都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我们也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另外一种影射办法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用物品来影射人。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讲到了,比如说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此外小说中给一些重要的女儿,都有一种特定的花卉做吉祥物。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吧,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四种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还不叫巧姐,后来刘姥姥给起的名。两个人交换了柚子和佛手。旁边脂批指得非常清楚,“小儿常情,伏脉千里”,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暗示了八十回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所以第五回册子判词上,巧姐是画着一个村妇在那儿纺线呢,那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遇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她最后嫁给了板儿了,这就是说前面的这个情节,两个小孩交换水果,实际上是引导着八十回以后他们的结局。还有一个完整的回目,它引导着后边一个相应的回目,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梦》是个大对称的结构,那是非常具有文学慧眼的,确实是这样的。前面的五十四回写兴盛,后边五十四回写衰败,就是风月宝镜的正面和反面,所以它甚至在某一个回目上,它后边和前边它都有一些对应的。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脂批,说“此回文章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你还懂不到它的妙处呢,这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只有三十回。然后说怎么妙呢,他说“此回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则写二仆,后者则直指其主”。现在我这回写的是袭人和平儿,这是两个仆人丫头,那么后边则要直接写到她们的女主人了,那就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说“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不可箴”,说二十二回的时候,花袭人劝贾宝玉,贾宝玉虽然是根本不接受,但是表面上还是接受点。但是到了那一回以后,贾宝玉的逆反思想就非常彻底了,根本不接受任何的劝诫。然后又说“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不能救耶”,二十一回的时候,王熙凤还占贾琏的上风,还威风八面,而到了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的时候,已经是勉强在挣扎了,她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即将走向衰败了。然后脂批就感叹,说盛衰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呀。我们看它这里边影射一个完整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第二十一回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后前呼应的。也就是说二十一回是直接引导着后边的那回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引导的文章,这是引文法。 最后一种化用典故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史,汉赋、唐诗、楚骚,宋词、元曲、民间戏曲小说,浩如烟海。这样一些浩如烟海的典籍里边,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我也举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吧,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有那个品种了,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呢,叫做湘妃竹,这个典故是非常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他一个很有名的诗,里边有两句,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那首诗,其中就说到,“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想像娥皇女英,仙女下凡了,“斑竹一滴千滴泪”。我们看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都知道,第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看她册子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个《乐中悲》曲子里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那就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的爱情的两个象征,这是分阶段的。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那个段,所以你看鹅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多么巧妙啊。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没有明确说,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潇湘妃子是个别号。你细分起来那是不相上下的。你别号名说了,我这暗说,但我这是正式姓名里边的。妙不可言,你看多么巧妙,这就是化用典故法。当然这个化用典故法,说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我们看曹雪芹用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天衣无缝地照应了八十回后情节的发展,这是非常可靠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探佚的最主要的根据。 那么下边我就讲一讲我们根据探佚的这样一种方法,八十回以后的某些具体的情节发展。我就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黛玉之死。我们先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后四十回续书影响比较大的。我们看续书写的是掉包计,钗黛争婚。而原著却不是这样子,这里边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原著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宝玉的婚姻问题,是和家族内部的争夺财产的权力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贾家地位由兴盛到衰败,这个走向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知道贾宝玉结婚不是一个单纯的娶媳妇问题,它是意味着财产权力的再分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贾宝玉一结婚就意味着成人了,成人要继承财产,宝二奶奶就要管家了。我们看贾府的基本矛盾,它是两个,荣国府了,一个是二房中的嫡子派和庶子派,王夫人和贾宝玉是嫡子派,那么庶子派赵姨娘、贾环,前面有好多描写了,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举例,斗争很激烈。包括魇魔法,要害死凤姐宝玉,凤姐虽然是大房儿媳妇,但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归依在二房管家。因此她实际上是二房嫡子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基本矛盾。另外一个基本矛盾就是大房二房的矛盾,老大贾赦继承荣国公的爵位,结果管理家产的权力却落到了王夫人这边了。当然这有些历史情况,我们就不说了,尤其是要从鸳鸯那回以后,这个矛盾日渐激化。我们看从五十五回开始,作者就写这两个矛盾不断发展,交错发展,发展到接近八十回的时候,已经由贾赦借说笑话讽刺贾母偏心,又夸奖贾环做得诗好,说他可以继承荣国公的爵位,这个就非常明显了。就是随着后来情况的发展,这两个在野派的力量,逐渐结成同盟,然后共同对付贾母宠爱的二房的滴子派,就以贾宝玉王熙凤为代表。我们看发展到后边,那就是贾宝玉要娶媳妇,那就是一个财产权力的争夺,我们可以分析几方面的力量。贾母,我们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她是喜欢林黛玉的,而王熙凤根据自己的利益,她也是赞成林黛玉的。而薛宝钗则是王夫人所喜欢的,这样的话,最后是要围绕着这样一个来进行斗争的。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它的整个后来的大致轮廓,就是八十回以后,首先贾母死病危或者病重病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失去了保护,然后赵姨娘和邢夫人等人,为了打倒贾宝玉,争夺财产,找不到别的借口。就攻击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着不正当的关系。那么没有了贾母保护,于是斗争非常激烈。然后呢,林黛玉在受到诬蔑诽谤之中而死,这就像晴雯受诬蔑诽谤一样。王夫人为了反击赵姨娘和邢夫人这样一个攻击,她就借助贾元春的力量,由元妃赐婚。这就是八十回以后,关于贾宝玉婚配的问题,那么由于时间有限,关于探佚基本的情况,我就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引逗吧。《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梁归智曹雪芹,一位两百多年前的文学家。他的思想却能穿越时空,引领后人。他是一位封建统治时期的文人,却能打破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抒写女性的赞歌。他反对封建社会女子从一而终的节烈观念,树立一个崭新的婚恋观。他以情作为人类社会最高的极致,化解人间所有的恨。曹雪芹的女性观、婚恋观是什么?他思想的超前表现在哪里? 《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的心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大家族兴衰的历史,还深深地融入了曹雪芹的思想。而了解《红楼梦》真正的结尾是理解曹雪芹的思想的一个关键环节,梁归智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探讨,理出了这样一个《红楼梦》结尾的轮廓: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后,抛弃了薛宝钗,而遁入空门,但他在空门里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又偶遇史湘云,与她结为夫妇。让人奇怪的是,贾宝玉一直钟情于林黛玉,为什么后来又移情别恋,与他人结合呢?而事实上,曹雪芹思想的超前也正体现在这里。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各类文学作品大多是以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女性往往处于从属位置。《红楼梦》打破了这一局面,它给女性极大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限于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如果这样理解曹雪芹,就陷入了一种狭隘的局面,曹雪芹赋予这些女儿们的智慧和才能绝不是这句话所能概括的,他甚至以极端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曹雪芹超前的婚恋观、女儿观,在《红楼梦》里很艺术的表达,使《红楼梦》这部小说也因作者思想的超前而变得与众不同,人们会惊讶于曹雪芹的智慧和哲理。事实上,曹雪芹超前的还不仅限于此,他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那个社会的要求,这一点也深深地潜伏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思想家,他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小说当中,让后人知晓。贾宝玉就是他思想的一个载体,这个人物形象不但是《红楼梦》中的另类,在整个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透过贾宝玉曹雪芹在肯定什么?敬请关注《曹雪芹的超前之思》主持人:到了今天都21世纪了,我们每每阅读曹雪芹《红楼梦》的时候,还不禁感叹和钦佩他思想的超前性。那么也可看出《红楼梦》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延续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超前的思想家,早在240年前就流露出了超前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的超前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体现的,我们请梁归智先生为我们演讲曹雪芹思想的超前性,大家欢迎。 主讲人:我们看曹雪芹的妇女观、情爱观、婚恋观,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曹雪芹的超前。咱们过去都比较赞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的爱情悲剧,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也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结局都是殉情自杀。传统的婚姻观是节烈,大家都很熟悉了,年轻时代,丈夫如果死了,那就要求女子不能再出嫁,守节,甚至要自杀。 而我们知道《红楼梦》原著所写的贾宝玉,是爱情婚姻三部曲,第一部是林黛玉,那是爱情。但是林黛玉眼泪还债而死,第二部是薛宝钗,那是婚姻,但是以贾宝玉“悬崖撒手,抛弃宝钗,麝月出家”结束,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到这里停止,并没有让贾宝玉在空门里边找到出路,而是要写到他又和史湘云的结合。至于说那个形式上,情节是怎么发展的,贾宝玉到底怎么当了和尚,后来怎么又是回来了,还是又怎么着,具体情节我们读者自己可以去创造想像,咱们不要拘泥于那个具体情节,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思想。要看情节演变所得出的思想的那样一个倾向。曹雪芹最后是大旨谈情,情榜证情。他肯定的是情,不是空,所以以贾宝玉出家作为最后的结局,绝对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此我们过去批判所谓色空,那就是真假《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不区分的结果。你拿后四十回贾宝玉出家来说曹雪芹的色空观念,那是完全错误的。曹雪芹不把空门作为最后的归宿,而是要以情来反这个空。就是我要肯定情的,要肯定痴的,痴就不空,痴就是有情才痴。我们还说婚恋观,前边有一个非常有象征性的情节,那就是贾宝玉维护,烧纸钱怀念同性恋人的藕官,就是十二个戏子里边有一个藕官、菂官,说这两个女戏子经常演爱情戏,就产生了感情,然后就有了同性恋的感情。后来菂官死了以后,藕官逢年过节都要烧纸钱怀念,正好在大观园里烧纸钱,被老婆子发现了,就抓住她去报告,那么贾宝玉出来维护了她,说这是我让她烧的等等。于是藕官很感激贾宝玉,贾宝玉当时问,你到底怀念什么人?看着你这好像不是一般的朋友,内情是怎么回事?当然同性恋的关系,藕官也不好说,就说你去问芳官吧。因为她很感激贾宝玉了,也不愿意隐藏这个秘密了,后来芳官就告诉了贾宝玉这一段情缘。说菂官死了以后,藕官哭得死去活来,然后又和补上来的那个演旦角的蕊官好上了,又有了一个新的同性恋人。别人就奇怪了,说你难道有了新的,就把死的给忘了不成,藕官回答说,好比男子死了妻,也是要续弦的,只是不要把那个死了的完全忘记就是多情的,说这是一番大道理。贾宝玉听了这番大道理以后,独合了自己的呆性,就合了贾宝玉的呆性。贾宝玉很欣赏藕官这番大道理。就是说爱人死了,我非常怀念他,我对他非常有感情,但是我并不能因此就殉情自杀,或者是孤守一世。而我还要建立新的家庭,有新的爱人,有新的感情,但是同时还是对我过去的爱情还是永远纪念的。这个情节是非常有象征意味的。从情节上来说,它是影射了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进展。那就是林黛玉死了以后,贾宝玉先和薛宝钗有婚姻,后和史湘云结合,这是符合这样一种爱情观、价值观的。我们看蕊官就是给了薛宝钗,你看那个菂官实际上是象征林黛玉,但她已经死掉了。所以作者说是藕官给了林黛玉,藕官是演生角的。演正旦的芳官给了贾宝玉,演小旦的蕊官给了薛宝钗。那么这位藕官在菂官死了以后,又和蕊官好上了,正是象征将来林黛玉死了以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但是我们要注意,还有个芳官,为什么藕官要让这个秘密让芳官告啊,就是芳官、菂官、蕊官、藕官,这也是关系非常密切的,芳官就是史湘云的影子。我在《红楼梦学刊》写过一篇文章,我做了很多论述,你看后边芳官晚上喝醉了酒,睡在贾宝玉身边,白天史湘云睡在石凳子上,玉即石,石即玉。那就是隐喻将来史湘云要和贾宝玉结合,芳官就是史湘云的影子。你看写这两个人情况都差不多,都有点男孩子气质,都比较豪爽,所以芳官和贾宝玉在一起赌钱,大家都说芳官和贾宝玉简直双生弟兄两个。史湘云有一次穿着贾宝玉的袍子,贾母把她认成了贾宝玉,这不都是些非常微妙的隐喻嘛。所以我们看,藕官、菂官、蕊官、芳官,这四人的关系,就是象征了贾宝玉在林黛玉死了以后,和宝钗、湘云的先后的婚恋关系。大家看这个蕊官,为什么叫蕊呢?薛宝钗吃的冷香丸,是四季白花蕊做成的,巧妙极了,像这些微细的地方,包括我们许多红学家都还没有注意到。我们看这样一种婚恋观,不是从一而终,而是说我的感情对前一个人的感情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他一旦去世之后,我还是应该有新的感情的。但是我同时过去的感情也是永远珍贵地藏在我的心里。这样一种婚恋观难道还不超前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婚恋观也无非如此,你要想,曹雪芹是在二百四五十年以前,居然表达这样一种婚恋观,实在是要让人惊叹,那这比梁祝,比罗密欧朱丽叶,尤其比封建节烈观念,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本质的不同,更人性化。而这个我们只有通过探佚的情节,你才能够了解到,所以探佚就是了解《红楼梦》思想不可逾越的中介。 那么我们看相关的女儿观。我说女儿观不说妇女观,因为妇女观,第一是现在的名词,第二是曹雪芹把女儿和妇女有着严格区别的。女儿是特指年轻的少女,没有结婚的少女。贾宝玉不是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吗,说少女是一颗珍珠,结了婚珍珠就褪色了,等再老了染上男人的气味,就变成鱼眼睛了。所以贾宝玉肯定的是女儿,不是说整个妇女,因为实际上他是把女儿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象征和寄托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男子是第一性,是掌权的,女子是受压迫的,那么尤其那些少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就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她就更具有某种象征的资格,更纯洁,曹雪芹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女儿的。因此我们对“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句贾宝玉的话,你要注意你引这句话一个字都不能随便改的。我经常听到有人改成“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这个就不行,他说的是“女儿”,你不能改成“女人”的,因为“女儿”就是特指那些少女,不包括结了婚以后,受男人污染的女人的。大观园里边的老婆子,你说她是水做的骨肉吗,王夫人也不是水做的骨肉,赵姨娘就更不是了。同样“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也是说“男人”特指成年男人,或者是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已经是变质了,像贾环这一类的,至于像贾宝玉,甄宝玉、柳湘莲、秦钟、北静王,这些仍然是水做的骨肉。 我们再看甄宝玉说过一句话,他说“女儿这两个字是极清静、极尊贵的,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那两个宝号还要珍贵无对呢”。大家注意阿弥陀佛、元始天尊是佛教道教的祖师爷呀,在那个时代,儒、佛、道,那都是时代的正统意识形态,你居然把女儿抬到元始天尊,阿弥陀佛的上面。这在当时来看是非常超前的。同时我们看曹雪芹写那些女儿都是那么有才能、美丽,当然实际上他有很多理想化的夸张了,你看探春理家,那哪里是一个女孩子在理家,那时候探春才十几岁,实际上他是把宰相治国的内容给搞进去了,王熙凤管理丧事,秦可卿的丧事,后边不是说“紫金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紫金万千”是这些做官的男人们万万千千,谁知道治国呀,“裙钗一二可起家”,王熙凤这一两个人就达到你们的水平了,而且比你们还高呢。当然作者又是非常尊重现实,非常客观,他也不掩饰王熙凤的某些缺点,错误等等,他是非常真实地写出这样一个人物,但应该说他对王熙凤还是欣赏为主的。而且你要注意到,《红楼梦》真正的两大主角是贾宝玉、王熙凤。我们认为林黛玉是第二主角,那是后四十回影响下的误解,曹雪芹原著的两大主角就是贾宝玉、王熙凤。两条主线,一条是家族兴亡的主线,那是以王熙凤为中心,她是管家少奶奶,各种矛盾都在她那儿反映。另一条是众女儿命运悲剧的主线,那就是贾宝玉为中心,同时贾宝玉又是家族财产的继承人,赵姨娘也要害他,两条主线就交叉到一起了。你看前八十回经常把贾宝玉、王熙凤并排着写,并举着写。他们两个是贯穿全书的双主角,那么曹雪芹写了女儿们这种美丽才能,王熙凤和贾探春的治家才能,林黛玉、史湘云的文学才能,平儿的平衡搞人际关系的才能,晴雯的敢于承担责任,花袭人的那样一种委曲求全,每一个女儿都是写得非常绝的。可以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几乎对女儿是有点偏爱的,甚至他的妇女观可以说有点极端的,就认为只要是女的,即使再犯了错误,再犯了罪,也是应该可以原谅的。那个根子还是你男人的问题,所以不管是秦可卿的淫丧,还是王熙凤的狠毒,你要是读得很细的话,曹雪芹还是认为她们犯的罪再大,也还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她们是女的,因为她们是受男权社会控制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和现代女权主义做一些比较,但是完全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女权主义,曹雪芹有他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他的表达方式和他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看婚恋观、女儿观、爱情观都如此超前,同时曹雪芹说这么有才能美丽的女儿,最后的命运是那么悲惨,都入了薄命司。大家知道薄命司里边不光是林黛玉是悲剧,王熙凤、薛宝钗同样都是薄命的女儿,都是值得同情的,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里边寄托了多么深的感情,对这样一种美的事物的毁灭。所以我们看整个大观园的一个大象征,就是沁芳泉,花落水流红。周汝昌先生做过一些阐释,沁芳,它就是众女儿悲剧命运的象征。曹雪芹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对妇女问题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和观察,我们实在是感到惊讶。而且我们看到现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远远不如曹雪芹的,而且后四十回的许多改动,都是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你仔细读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真正的年轻的坏女子是都找不到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他的妇女观有点偏激,但是这正是他的超前性,因为你不能脱离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妇女就是受压迫的,所以你看这妇女观是不是非常超前呢。 我们再看,贾宝玉他是哪种类的人,我们看,作者用一种非常艺术的手段表现了,那就是贾雨村提出来的正邪二气所赋的那样一个理论概念,而具体这正邪二气所赋是什么人呢?三类人,生在公侯之家就是情痴情种,生在诗书清贫之家,就是逸士高人,即使是家里边特别贫穷,读不了书,那也是奇优名倡。具体到第一类像北静王,第二类像贾宝玉或者柳湘莲,第三类像蒋玉菡。然后他举了一串的名单,正邪二气所赋之人,从许由开始等等,一直到崔莺、朝云。这里边大家注意有三个皇帝,陈后主,唐玄宗,宋徽宗,这三个皇帝都是昏君,唐玄宗前期好,后来也是因为安史之乱,那也是被否定的。宋徽宗更是亡国的,陈后主也是亡国的,景阳宫井又何人,他和两个妃子跑到井底,被人家给吊起来。曹雪芹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个皇帝归到这三类人里边,给于这么高的评价呢?咱们过去很多论文不理解,这就是你没有把握这三类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三类人都是具有诗人哲学家性质的人。我们看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够格的皇帝,却是一个非常杰出的艺术家。宋徽宗的画现在价值连城,陈后主的那个《玉树后庭花》,唐明皇那也是多才多艺,《霓裳羽衣曲》。所以我们看曹雪芹所肯定的就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这种情痴情。因为他认为真正搞艺术的人,他的感情是真的,就不可能有伪,所以曹雪芹最推崇就是情,情和痴,因为诗人就有真情,你把握了这一点你才能够理解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那样一种性格的规定性,而超越了表面的什么阶级,什么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看曹雪芹的这个情,曹雪芹把它作为一种价值的最终基础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民族,总是要有一种价值来衬托,到底你最后相信什么呀?我们知道过去,儒冠道履白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它们共同支撑这个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但是曹雪芹却认为这三种价值观念到了他那个时代,已经都出现危机了,不足以作为这个民族的价值支撑了,他要提出一种新的价值观,那就是情。他是把它上升到一种人生观的高度,但是他同时不是一种理论化的表述,而是艺术化的表述,因此我们的哲学家、理论家,因为他们缺少艺术感悟能力,就发现不了《红楼梦》的这样一种深刻的思想。 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你说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根基何在?哪一个是最终的价值?你是空,你要是佛教、道教,那就是空嘛。你不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最后还是四大皆空。空还是最后一个最基本的倾向,儒家说治国齐家平天下,认同现实的政治。我们知道,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研究者刘小枫,写过《拯救与逍遥》那本书在八九十年代影响很大,他就提出拯救逍遥。他说是中国的道、佛两家的文化观,给人的价值观念是逍遥,让大家不关心社会了,变得冷漠无情了,而西方的基督教是要拯救,因此他说要用拯救来代替逍遥,要输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但是我们难道中华文化里边,就没有能够弥补这样一种文化缺陷的东西吗?其实不需要基督教的那个东西,当然基督教作为一种参照是可以的。你还是从本民族文化里边寻找资源,而曹雪芹提出情的文化观,那就是他提出的一个设想。他就是要用情文化来弥补我们传统的那个逍遥文化的某些缺陷,提出一种新的价值根基。其实我说这些话有点抽象,你说得通俗一点也很好理解,用我们一句通俗歌词就是说,让人间充满爱,就是说你是不是有同情心,你对别人的苦难是不是无动于衷,是不是有同情心,你是不是由于我自己受了很多苦难,然后我看到别人的苦难就无动于衷,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反正我也受了这么多的苦,你受苦我还感到一种满足一样。那么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情文化,联系到具体情节就是贾宝玉尽管经历了贾府的被抄家,众姐妹和丫头们的无情地死亡,他曾经又一度“悬崖撒手,情极之毒”,看破了,按脂批说。但是曹雪芹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让他在空门里边找不到出路,又回到人间,仍然恢复了那样一颗充满同情的心,这就是情的价值观的了不起。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不就是这个问题吗。我们现在呼唤爱心,同情心,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那么这里我联系一个具体情节,来阐释一下这两种价值观。 比如说林黛玉之死,我们曾经很赞赏高鹗的后四十回的写法,认为那个控诉了封建礼教。当然在这个浅的层次上,可以这样说。但是你要注意,从根本的价值观上来说,林黛玉最后是无情了,她最后是误会狠骂了宝玉,“宝玉、宝玉、你好……”,那潜台词就说你好负心,你怎么扔下我跟宝钗结婚了。所以最后又是焚诗又是撕手绢,林黛玉最后是含恨而死。最后她是肯定了一种恨,不是肯定爱。而原著的眼泪还债,恰恰相反,它是以爱作为最后的结局,因为你林黛玉的前身降珠仙草,欠贾宝玉前身神瑛侍者的人情债,人家用仙露水来灌你,人家对你有恩,所以说我一世要用眼泪还,所以最后原著写林黛玉的死,她是为了贾宝玉的安危担心哭泣而死的,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爱,绝对不是误会贾宝玉,她自己牺牲了,她最后是充满了对贾宝玉的爱而死,他肯定爱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最后你到底是肯定恨?还是肯定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为什么恐怖主义那么厉害?恐怖主义的罪不就是恨吗?你无论是伊拉克,还是俄罗斯、车臣,不就是恨吗?我要报仇雪恨,而一切的宗教都在肯定爱。佛教说慈悲,基督教说圣爱,伊斯兰教也是强调宽恕爱,都是要肯定情和爱。包括咱们私人之间交朋友,这个人可交,这个人不可交,我也不是直感,这个人太自私太冷酷,没有爱心。这个人可交,他很富有同情心。最后价值观就是一个字,这很重要的。所以他要肯定痴、肯定情、肯定爱。痴就是情爱的极致,你对一个东西专致到极点才发痴,所以《红楼梦》里面出现了那么多痴。像龄官爱上贾蔷,不是龄官画蔷吗?贾宝玉看着她发了痴,龄官全部的心都到了贾蔷身上了。所以作者通过一系列情节,肯定这样一种爱的价值,而是这种爱价值观,带有从根本上修正中国传统文化某些缺陷的这样一种作用的。你说曹雪芹超不超前?是不是非常深刻呢?当然由于他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的,他不是那种教条和概念,我们大多数人又没有理解到,如此而已。 过去我们一说到佛教和禅,总是说成消极的,又是一切皆空,但实际上这个是不全面的,佛教它是要慈悲要入世的。而最重要的,你要在每时每刻的禅,禅是说日常挑水打柴都是参禅。佛祖是谁呀?你家里的老母就是佛祖,你对你的母亲孝顺,那这就已经达到佛的境界了,不是说你那些什么理论,什么参悟,而我们看贾宝玉的痴,他那个意淫和情不情,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意淫是什么?情不情是什么?不管对方如何不情无情,我永远用一腔情来体贴对方,为对方着想。你看《红楼梦》里边写了多少这样的故事来证明它呀,晴雯撕扇子,晴雯生气的时候,无情吧,那么贾宝玉对她一番体贴,贾宝玉对挂在画上的美人,她很寂寞,我去安慰安慰她吧。画上的美人是没有生命的,那是无情的吧,贾宝玉说我要用情去体味她。所以我们说贾宝玉是情圣,曹雪芹写贾宝玉是把他当成,释迦牟尼耶稣和孔子这样的高度来写的,所以他是王,用大舜王的典故来比喻他。大舜王就是儒家的一等圣人,在孔子之前了,贾宝玉是遮天大王。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比喻黛玉和湘云,那就是说曹雪芹是要把贾宝玉塑造成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价值观的体现者,一个新的圣人,就是情圣。儒家的那样一种观念,有它的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有很多缺陷,因为它是等级制,压迫,我们一百年来,五四运动以来,反思得够多了,那么佛和道又有空的这一面,也有它的一定的缺陷性,那么曹雪芹通过塑造贾宝玉这样的形象,给你提供了一个样板。我们大家都应该像贾宝玉这样为人处事,对人间的一草一木,每一个人都应该贡献无限的同情,你要为对方着想,你说这样一种价值观难道不超前吗?而且对现代我们的价值迷失,是不是有一种针对性呢。所以周先生提出红学是新国学,是中华文化之学。很多人认为这好像是大而无当,问题是你没有理解其中的内涵,我们就是要把红学作为一种救治我们文化价值缺失的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资源,而具体的就需要我们每一个读者来读它,来理解它,所以我提出一个“人间红学”的概念,这个“人间红学”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读者来理解《红楼梦》,我想在座一定有很多高人,我今天就讲到这儿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