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3

(二)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总结读书最佳处所为“枕上、厕上、马上”,被称为“三上读书法”,堪称利用零碎时间的典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有这样的“小时间”,它看起来很不起眼,只有十分钟、五分钟,但日久天长,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发起的一项“到现在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前3位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6位,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他历时六年完成此书。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这样写道:“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那时间,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他充分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零碎时间读书,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惊人的阅读量:“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对于中学生来讲,不至于如此玩命--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后不久就死于肺功能衰竭,但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我在前文中提到,从开始看书到进入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这样的小时间不应该用来看正儿八经的教材。有人觉得用五分钟的时间背十个英语单词不错,我尝试过在公交车上背单词,觉得效果很差,因为背单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在短时间内难以集中注意力,后来改为在公交车上看《ChinaDaily》等英文报纸,上面的时事报道很有意思,效果就好多了。我觉得象上厕所、做公交车、课间休息零碎的时间最佳的选择是看一些短小有趣的课外书,比如《余秋雨散文》--它至今仍是我的重要“厕上读物”。这样不至于使你白白的浪费掉如此多零碎的时间,也可以趁机休息休息,放松一下精神。在高三阶段,我喜欢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一看《余光中散文》或者《余秋雨散文》,看上个一两篇文章,十来分钟,然后再关灯睡觉。因为晚上长时间的复习使得头脑高度紧张,难以入睡,看上一会儿“闲书”,头脑轻松了许多,很容易就睡着了。可别小看这每天的十来分钟,我用它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把两位余先生的作品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对于我写作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三)将一些不得不做的琐事集中起来做繁忙的学习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不得不去做。比如,你的牙膏用完了,你必须去超市买一支;你的袜子太脏,需要洗一洗;你的一个很重要的朋友给你来信了,你觉得很有必要给他回信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琐事,除非特别紧迫,应该把它们集中起来处理。你可以把每周的周六下午作为处理这些琐事的时间,你先到超市去买牙膏肥皂,回到宿舍把袜子衣服洗干净凉起来,然后再坐到书桌旁给你的朋友写回信,再到邮局把信寄出去,然后去踢踢足球或者逛逛街,晚上回来给家里打个电话。总之,把一周的学习之外的事情都集中在这个半天来完成,可以使你在其它时间能够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所谓“周六下午”只是举例,有的同学喜欢在每天睡觉之前的半个小时做这些事情,还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忙完之后轻松的上床睡觉,也是不错的选择。第40节:琐事是做不完的你要知道,琐事是做不完的,如果你一有点什么小事就打破自己的时间计划,那么你根本无法有效执行任何计划。不必要的琐事,不做;必要的琐事,集中起来做,是按时作息的重要保障。(四)要学会说“不”中央电视台95年春节联欢晚会就有一个小品,郭冬临演的,名字叫《有事您说话》,演的是一个热情过头的北京小伙子,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结果费力不讨好,反而耽误了本职工作。我对有个片段记忆犹新。某个朋友托他买火车票,他就去熬夜排队,终于买到一张,领导很高兴:小刘啊,辛苦你了。“他装出很牛的样子说:“嗨,没事,我在车站有熟人,别说一张,就是十张八张也没问题。”一听他这句话,领导更高兴了:“是吗?好啊,我正好还有两个朋友也着急着订票,这样,你明天再给我弄两张。”结果,他又去排了一晚上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叫:“风啊一个劲儿的吹,鼻涕啊一个劲儿的流,我算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夜风流‘。”他这样累死累活的给别人“帮小忙”,在单位得了个“好心人”的名头,但为此耽误了正常的工作,业务能力老是提不上去,所以工作了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提拔。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小品的结局不太符合现实。在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专靠溜须拍马、拉关系钻营而步步高升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但是,如果把这个小品的思想用到中学学习中,那就非常恰当了。因为在社会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在中学学习则不然,决定你考上哪所大学的唯一标准是高考成绩,就算上至校长、下至一年级新生,都跟你关系好,你高考成绩差了一分还是照样不会被录取。所以你要善于和勇于说“不”。当有朋友邀请你去逛街的时候,你本来不愿意去的,但不知为什么“不”字到了嘴边就成了“好”。于是你迷迷糊糊的跟几个朋友去逛街,他们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你也顺便买了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最后损失最大的是你自己--既损失了时间又损失了钱。其实,你只需要一秒钟的勇气,只要温和的说一句:“我还有点事。”没有人会因此怨恨你,他们照样会很高兴,照样会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忙,那就要看他是确实需要帮忙,还是想偷懒。比如同桌找你讲题,如果这确实是一道很有难度的题目,你可以认真思考给他讲解,这样对自己对朋友都有好处。反之,如果他上午刚问过一道类似的题目,现在又拿来问,说明他不动脑筋,就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别人。帮他解答过于简单的问题,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会使他产生一种依赖性。于是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他越不会自己动脑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就越会来问你,你就会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上。最后,看起来你在乐于助人,他在虚心请教,结果却害了对方。(五)避免不必要的闲聊闲聊也许是人类从古至今浪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有人曾经很明智的指出:“魔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给舌头找工作。”我认为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因为恶意的闲聊而闹出的是非真是数也数不清。一个不能坚决果断避免闲聊的人,不可能获得成功。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座现代桥梁。在读中学的时候,茅以升为了能够专心致志的学习,在他的住处最醒目的地方贴了一张纸,上书十一个大字“来客闲谈不得超过五分钟”。美国电视网的老板凯·柯波在会见客人的时候,如果她觉得时间到了,就立刻开始埋头整理文件。她说:“我尽可能防止失礼,但在转身时,却不免有些失礼。可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有时站起来把对方送到门口。这样的话,反而不浪费什么时间。”你首先要让自己避免陷入毫无意义的闲聊,其次要学会如何果断的中止和别人的闲聊。对学生来说,闲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课堂上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的同学讲话。而且这往往是由某种非常“正当”的理由所引起,比如问问题,然后就对时事政治的相关话题聊开了,最后越扯越远,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避免这种闲聊的办法就是“决不开口”,无论什么事情,不管是正事还是闲事,问问题也好,讨论也好,你突然发现窗外有个千年难得一见的景观也好,都不要开口说话,而等到下课再说。话是越说越多的,有了第一句就有第二句,有了第二句就有第三句,子子孙孙无穷尽矣。所以,要想少说话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如果开始了说话,而且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陷入无意义的闲聊,这个时候就需要勇气,坚决的停止。其实你要知道,除非你的同桌破罐子破摔、已经不想学习了,他也是在想着怎样结束对话。但双方都陷入一种“不好意思”主动中止谈话的窘境,如果你开口,对方的感觉是一种解脱,甚至感激,而不是对你有什么意见。有的时候对于熟悉的朋友没有必要过于委婉,只需要很直接的说:“好,就这样。”或者:“咱们别聊了,干正事吧。”就行了。四、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用智慧来做出正确的取舍,用意志来坚决贯穿自己的计划,用乐观的精神来面对现实的无奈,智者、勇者、达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方为合理安排时间之最高境界。第41节: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问他怎样才能把公司管理得更好。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使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最重要的六件事。”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张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情,那不要紧。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艾维·利又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实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钟头。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五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还为舒瓦普赚得一亿美元的利润。艾维·利这个价值2.5万美元的方法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方法人人都应该去尝试,每天写出你要完成的六项最重要的事情,并按照重要性排列,先专心做完第一件,然后做第二件。只消一个月,你就会发现,你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你居然完成了许多看起来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做完的事情,而且时间也突然变得好像花不完一样。如果你想体验这种感觉,那么请立刻行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方法能让你做出选择,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而不会被琐事干扰,而实际上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是花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的。你养成了只做重要事情的习惯,就等于获得了比别人多出一倍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拿破仑·希尔归纳了四条做不值得做的事情的坏处,十分经典:1.不值得做的事情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2.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消耗时间与精力;3.不值得做的事情会浪费自己的有效生命;4.不值得做的事情会生生不息。所以,《论语》说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就是说,就算是一些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恐怕它们会妨碍我们做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情,所以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台湾作家李敖在《选与落选》中谈到人生的选择,把这个问题说得更加深刻:“你的生命是那么短,全部生命用来应付你所选择的,其实还不够;全部生命用来做你只能做的一种人,其实还不够。若再分割一部分生命给’你最应该做的‘以外的--不论是过去的、眼前的、未来的,都是浪费你的生命。”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童话作家王尔德有一次对一位来伦敦寻求发展的作者说:“我知道有好些人,满怀光明的远景来到伦敦,但是几个月后就崩溃了,因为他们有回信的习惯。”余光中在《如何谋杀名作家》中不无刻薄的把给作家写信的读者也作为“名作家谋杀团”的成员,“回信,可以剥夺他们的时间,不回信,可以鞭打他的良心,无论如何,对于谋杀名作家,总是有贡献。”在生活中,类似于回信的琐事实在太多,看起来有一定做的价值,但你忘了,其实用这些时间你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勇气在一开头就予以“封杀”的话,它们就会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直到把你的所有时间和精力耗费得干干净净。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价值”,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价值”。做没有价值甚至负价值的事情的人是傻瓜,做有价值的事情的人是庸才,唯有只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的人才是人才。正因为我们只做最有价值的事情,而不做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总会感觉到痛苦--因为你放弃的东西其实是有价值的。你不去杀人放火而来读书学习,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因为你放弃的东西没有价值;但要你不去学习音乐美术而来学习化学物理,就需要意志了,所谓“丢车保帅”“壮士扼腕”,其间既有勇气,更有智慧。正如李敖所说:第42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你所面对的是两个方面,一面是选择做什么,一面是拒绝不做什么,然后进一步对你的选择,寄以前瞻;对你的拒绝,砍掉反顾。注意我用的动词是砍掉,有很强的意志在内。这就好象是摊开菜单,这一次,你选了红烧明虾就不得不拒绝干烧明虾、吉列明虾,你吃红烧明虾的时候,也不能再想干烧明虾、吉列明虾多好,你的胃口没那么大,一如你的生命,没那么长。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使你认为选红烧明虾最好;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使你砍掉干烧明虾、吉列明虾的沾恋与矛盾;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吃了红烧明虾泻了肚子,坐在马桶上还在笑。”第二章第四节二、时间安排的几个重要原则(二)下面智者、勇者、达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方为合理安排时间之最高境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融洽的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确实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获得成功。”--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万珍珠一、“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事情做好的方法有很多,但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有人问孔子:“听说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邻里相亲全都很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这样固然很难得,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所有有德操的人都喜欢他,让所有道德低下的人都讨厌他,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呢。”孔子关于君子的具体标准也许并不适合现代人,但有一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要做滥好人,不要试图去赢得所有人的欣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做事情,道不合不相与为谋。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这样总结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两千年前的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认为是极为明智的。如果你希望和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去给别人帮忙,不欣赏你的人仍旧不欣赏你。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做到: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很欣赏你,很少或基本上没有人讨厌你,你的为人处世就算是很成功了。那么,我不妨再把人性说得险恶一些,以前不知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有些人是这样,你帮了他十次忙,九次成功了,有一次没帮好,他就记你这一次,你费了那么多力,最后还是得罪了他。”这句话也许有点恶毒,不过,世界上确实有不少人,你越是努力和他结交,努力给他帮忙,他越是不把你放在眼里。反之,如果你认真学习工作,在学习上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了,又不狂妄自大,自然能赢得别人的敬重。然而即使你做得再完美无缺、也没有招惹任何人,仍然会有人看不惯你,仍然会有很多不利于你的传言。对某些心胸比较狭隘的人来说,你不需要招惹他,你在某方面比他优秀,这就已经招惹他了。也许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但倾向于相信对某个优秀人物不利的传言却是大多数人都有的阴暗心理。这种情感几乎是不自觉的,比如在我们班上有某个同学成绩一直和你差不多,某一次考试你考的差极了,于是在别人谈论他的时候,如果你得知他也考的跟你一样差,你就会感到一种心理的安慰。而如果有人说他虽然考的不错,但却是靠作弊得来的,你虽然不至于去添油加醋或者四处宣传,甚至还会说一句“不会吧”,但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理会完全不自觉的感到一阵满足。我并不认为一个人有这种“幸灾乐祸”的感受就在道德上有多大缺陷,它应该是一种正常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种心理反应,已经足够为流言蜚语提供生存的沃土了。更何况还有很多不正常的心理存在,所以说别人坏话的人,总是能够找到知己,各种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的谣言,总会有人来传播。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因为有少数几个人说你坏话而心有不安。其实对你不满的人未必是坏人,只是他们不欣赏你,而且多少有点爱搬弄点是非、说点闲话而已,也不能说有什么大错。但其实反过来一想,无论你怎么做人做事,总是有人欣赏你,让所有人喜欢是件不可能的事,想让所有人讨厌也不那么容易。你做任何事情,来自外界的评价都是两方面的,所以不要只看到杯子有一半是空的,还应该看到它还有一半是满的。对于别人的批评,要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没有必要影响自己的心情;对于看不惯你的人,如果他发现了你的缺点,应该勇于改正,如果是误会,应该解释,解释不清,就不去解释,不妨敬而远之,敬而远之尤不可得,就鄙而远之。你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用来潜心学习还不够,哪里来那么多功夫去向每一个对你有看法的人解释误会呢?你的家人是爱你的,你也有那么几个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朋友,做人无愧于心,又没有违法乱纪,这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和精力,还是用来好好学习要紧。如果你为了澄清某一句流言,改变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而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最后高考失败,伤心难过的是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感到高兴的则是那些制造流言的人,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呢?第43节:学会真诚的赞美他人把事情做好的方法有很多,但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二、学会真诚的赞美他人请记住,如果你突然发现了别人的某些优点,那么不要犹豫,请立刻告诉他。没有比这个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的赞美对方,会让你迅速获得对方的好感。莎士比亚曾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心理学家威廉·杰尔士也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其他人的欣赏。”正因为如此,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他人真诚的赞美,正如沙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的心灵受到滋润。而当你赞美他人的时候,别人也就会在乎你存在的价值,你对他人的赞美也让你获得一种不容易获得的成就感。在由衷的赞美给对方带来愉快以及被肯定的满足的时候,你也十分难得的分享了一份喜悦和生活的乐趣。当然,仅仅赞美是不够的,你的赞美还必须是真诚的。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而不是虚伪的赞美。毫无根据的夸奖,会让人产生你在拍马屁或者说至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实际上,对于那些喜欢别人过分夸奖的人,也未必适合和他做朋友。只有当你真的发现了别人身上的某些优点的时候,你才把它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种优点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一些细微处的赞赏可能更能感动别人。比如你发现对方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那就请立刻告诉她:“你今天这身衣服真好看。”请记住,如果你突然发现了别人的某些优点,那么不要犹豫,请立刻告诉他。没有比这个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了。实际上,为了不辜负你的赞美,受到你赞扬的人会在这方面竭尽全力。邱吉尔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你想要其他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如何的去赞美他。”反之,对于别人的缺点,你也应该学会用更加委婉的方式指出,使之听起来更像是赞美而不是直接的批评。在你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也应该这样,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他人内在的动力,使其自觉的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这种办法比你去责怪、去埋怨有效的多。这样将会让你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三、“作揖主义”不明智的争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你要知道,当一个人辩论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单纯的用理智分析问题,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自己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左派作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曾写过一篇叫《“作揖主义”》的文章,其间为人处世的思想至今仍然很有借鉴意义:沈二先生与我们谈天,常说生平服膺红老之学。红,就是《红楼梦》;老,就是《老子》。这红老之学的主旨,简便些说,就是无论什么事,都听其自然。听其自然又是怎么样呢?沈先生说:“譬如有人骂我,我们不必还骂:他一面在那里大声疾呼的骂人,一面就是他打他自己。我们在旁边看看,也很好,何必费着气力去还骂?又如有一只狗,要咬我们,我们不必打它,只是避开了就算;将来有两只狗碰了头,自然会互咬起来。所以我们做事,只须抬起了头,向前直进,不必在这抬头直进四个字以外,再管什么闲事;这就叫作听其自然,也就是红老之学的精神。”我想这一番话,很有些同(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相象,不过沈先生换了个红老之学的游戏名词罢了。不抵抗主义我向来很赞成,不过因为有些偏于消极,不敢实行。现在一想,这个见解实在是大谬。为什么?因为不抵抗主义面子上是消极,骨底里是最经济的积极。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假使不实行这主义,就不免消费精神于无用之地。我们要保存精神,在正当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这就是以消极为积极:不有消极,就没有积极。既如此。我也要用些游戏笔墨,造出一个“作揖主义”的新名词来。“作揖主义”是什么呢?请听我说:──譬如早晨起来,来的第一客,是位前清遗老。他拖了辫子,弯腰曲背走进来,见了我,把眼镜一摘,拱拱手说:“你看!现在是世界不像世界了:乱臣贼子,遍于国中,欲求天下太平,非请宣统爷正位不可。”我急忙向他作了个揖,说:“老先生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第二客,是个孔教会会长。他穿了白洋布做的“深衣”,古颜道貌的走进来,向我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现在我们中国,正是四维不张,国将灭亡的时候;倘不提倡孔教,昌明孔道,就不免为印度波兰之续。”我急忙向他作了个揖,说:“老先生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第三客,是位京官老爷。他衣裳楚楚,一摆一踱的走进来,向我说:“人的根。就是丹田。要讲卫生,就要讲丹田的卫生。要讲丹田的卫生,就要讲静坐。你要晓得,这种内功,常做了可以成仙的呢!”我急忙向他作了个揖,说:“老先生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第44节:当一个人说不第四五客,是一位北京的评剧家,和一位上海的评剧家,手携着手同来的。没有见面,便听见一阵“梅郎”“老谭”的声音。见了面,北京的评剧家说:“打靶子有古代战术的遗意,脸谱是画在脸孔上的图案;所以旧戏是中国文学美术的结晶体。”上海的评剧家说:“这话说得不错呀!我们中国人。何必要看外国戏;中国戏自有好处,何必去学什么外国戏?你看这篇文章,就是这一位方家所赏识的;外国戏里,也有这样的好处么?”他说到“方家”二字,翘了一个大拇指,指着北京的评剧家,随手拿出一张《公言报》递给我看。我一看那篇文章,题目是《佳哉剧也》四个字,我急忙向两人各各作了一个揖,说:“两位老先生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第六客是个玄之又玄的鬼学家。他未进门,便觉阴风惨惨,阴气逼人,见了面,他说:“鬼之存在,至今日已无丝毫疑义。为什么呢?因为人所居者为’显界‘,鬼所居者,尚别有一界,名’幽界‘。我们从理论上去证明他,是鬼之存在,已无疑义。从实质上去证明他,是搜集种种事实,助以精密之器械,继以正确之试验,可知除显界外,尚有一幽界。”我急忙向他作了个揖,说:“老先生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末了一位客,是王敬轩先生。他的说话最多,洋洋洒洒,一连谈了一点多钟。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发挥得详尽无遗,异常透切。我屏息静气听完了,也是照例向他作了个揖,说:“老先生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再会罢。”如此东也一个揖,西也一个揖,把这一班老伯,大叔,仁兄大人之类送完了,我仍旧做我的我:要办事,还是办我的事;要有主张,还仍旧是我的主张。这不过忙了两只手,比用尽了心思脑力唇焦舌敝的同他们辩驳,不省事得许多么?何以我要如此呢?因为我想到前清末年的官与革命党两方面,官要尊王,革命党要排满;官说革命党是“匪”,革命党说官是“奴”。这样牛头不对马嘴,若是双方辩论起来,便到地老天荒,恐怕大家还都是个“缠夹二先生”,断断不能有什么谁是谁非的分晓。所以为官计,不如少说闲话,切切实实想些方法去捉革命党。为革命党计,也不如少说闲话,切切实实想些方法去革命。这不是一刀两断,最经济最爽快的办法么?我们对于我们的主张,在实行一方面,尚未能有相当的成效,自己想想,颇觉惭愧。不料一般社会的神经过敏,竟把我们看得像洪水猛兽一般。既是如此,我们感激之余,何妨自贬声价,处于“匪”的地位:却把一般社会的声价抬高──这是一般社会心目中之所谓高──请他处于“官”的地位?自此以后,你做你的官,我做我的匪。要是做官的做了文章,说什么“有一班乱骂派读书人,其狂妄乃出人意表。所垂训于后学者,曰不虚心,曰乱说,曰轻薄,曰破坏。凡此恶德,有一于此,即足为研究学问之障,而况兼备之耶?”我们看了,非但不还骂,不与他辩,而且还要像我们江阴人所说的“乡下人看告示”,奉送他“一篇大道理”五个字。为什么?因为他们本来是官,这些话说,本来是“出示晓谕”以下,“右仰通知”以上应有的文章。到将来,不幸而竟有一天,做官的诸位老爷们额手相庆曰:“谢天谢地,现在是好了,洪水猛兽,已一律肃清,再没有什么后生小子,要用夷变夏,蔑污我神州四千年古国的文明了,”那时候,我们自然无话可说,只得像北京刮大风时坐在胶皮上一样,一壁叹气,一壁把无限的痛苦尽量咽到肚子里去;或者竟带这种痛苦,埋入黄土,做蝼蚁们的食料。万一的万一竟有一天变作了我们的“一千九百十一年十月十日”了,那么,我一定是个最灵验的预言家。我说:那时的官老爷,断断不再说今天的官话,却要说:“我是几十年前就提倡新文明的,从前陈独秀、胡适之、陶孟和、周启明、唐元期、钱玄同、刘半农诸先生办《新青年》时,自以为得风气之先,其时我的新思想,还远比他们发生得早咧。”到了那个时候,我又怎么样呢?我想,一千九百十一年以后,自称老同盟的很多,真正的老同盟也没有方法拒绝这班新牌老同盟。所以我到那时,还是实行“作揖主义”,他们来一个,我就作一个揖,说:“欢迎!欢迎!欢迎新文明的先知先觉!”所谓“作揖主义”,不是不坚持真理,不是当滥好人,而是不把时间花在与人无用的争论上,全心全意做自己的事情,用事实来说话。《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道理。《庄子·齐物论》提出“辩”的反命题,认为“辩无胜”--靠辩论获得的胜利没有意义:“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大意: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输了,我说的就一定错误吗?我赢了,你输了,我说的就一定正确吗?其实无论辩论结果如何,我俩谁对谁错,或者都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仍然无法断定。)不明智的争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你要知道,当一个人辩论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单纯的用理智分析问题,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自己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美国心理学家奥佛斯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而本意也确实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他身体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总之,整个神经和肌肉系统形成了一种抗拒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要让他冷静的分析问题并放弃自己的观点,简直难于登天。本来除了辩论,你还有其它方法可以证明你正确的,但现在,他把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等同起来,恐怕再好的方法也要归于无效了。第45节:每个人都有优点所以,如果你是正确的,事情的发展自然会证明你的看法,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也会慢慢改变态度。而一旦辩论,往往会使人将坚持自己的看法视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事实证明你是对的,他仍然不会服气,会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不仅不会信服你,反而有可能产生敌意。也许有那么一种人,天生杠头,即使用事实来说话他仍然不愿意承认错误。但既然客观事实都无助于改变他的看法,口头的争论又如何能够呢?徒然增加别人对你的反感而已。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著名的大争论,比如洋务派与顽固派,保守派与立宪派、革命派与保皇派、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等,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历史发展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例子能否反驳我前面的观点呢?我觉得,首先,总的来说,即使这样的辩论,也没有哪一方让另外一方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李鸿章洋务运动失败了,但他至死都反对君主立宪;康有为辩论不过革命派,但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还是保皇派;在每次辩论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某一派举白旗投降的情况,只是后来革命形式的发展,迫使他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已,并没有被说服。也有放弃旧观点接受新观点的,比如梁启超、杨度,但只是特例,而且是在他们从事的活动--维新和复辟失败以后认真反思的结果,而不是别人跟他们争论的结果。其二,真正因为这种讨论而受到思想启迪的是“旁观者”,也就是那些青年学子,他们从中接触到了新观点,通过自己的比较选择了更为先进的观点,从而使得大讨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效果。第三,某种观点正确与否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实践,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相信政治影响,以为靠着影响就可以解决问题。那是迷信。一九三六年,我们住在延安。离延安四五十里的地方有个地主豪绅的土围子。那时候党中央的所在地就在延安,政治影响可谓大矣,可是那个土围子里的反革命就是死不投降。我们在南面扫、北面扫,都不行,后来把扫帚搞到里面去扫,他才说:“啊哟!我不干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经过陈独秀、李大钊大力宣传、争论,但说服的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是广大农民和工人。最后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取得胜利的,还是靠武装斗争的实际行动。明白了争辩的无用,我们就要尽量避免与人争辩,而要坚持“作揖主义”,不要把时间花到既得罪人又不能解决问题的争论中去,而要踏踏实实下功夫把事情做好,用事实来说话。对中学生来说,就是少管闲事,对于种种同学之间的纠纷谣传,不妨听之任之,全心全意把成绩提高,这不是消极,而是最大的积极。四、每个人都有优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并主动去发掘。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多半是好事者的编造,但其中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必然心胸广阔,老是看到别人缺点的人,往往心理阴暗。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既可以使自己心情愉快,也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相信你也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示。有一天,一个人开车到某市市郊的一个加油站加油,在加油的空当和工作人员攀谈起来:“我还没有来过这里,这个城里的人如何?”那个工作人员反问道:“你从前住的那个城市的人如何呢?”他回答道:“他们都精明得很,但很不友好。”听了他的话,工作人员耸耸肩说:“这个城市的人也一样。”于是那人很失望的开车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也来加油,他也问了一个问题:“这个城市的人如何?”那个工作人员同样反问道:“你从前住的那个城市的人如何呢?”他面带微笑地答道:“他们好极了,真的十分友好。”于是,那位工作人员也十分高兴地说:“你会发现,我们这个城市的人也完全一样。”--学会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世界将会变得美好。我们常常举半杯水的例子,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满的,有的人看到它有一半是空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比方的含义,还应该把这种思想用到生活中去。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混合体,有的人总是从别人身上看到缺点,有的人总是从别人身上看到优点。看到缺点的人总觉得人心险恶、社会阴暗,变得孤僻,难以与人交往;看到优点的人就会觉得生活美好,变得热情大方,自然左右逢源、朋友众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并主动去发掘。第46节:退后一步海阔天空要想让别人欣赏你的优点吗?那就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吧。五、退后一步,海阔天空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带着两个儿子--小拿破仑和詹姆斯前往公园,去喂园里的小鸟和麻雀。小拿破仑买了一袋花生,詹姆斯买了一包“乖乖”,詹姆斯突然想到要拿点花生看看。他没有得到小拿破仑的允许,就自己凑过去抓住那一小袋花生。他没有抓到,小拿破仑立刻施予“报复’,左拳打出去,重重地打在詹姆斯的下巴上。这时候,拿破仑·希尔对詹姆斯说:“儿子,你拿花生的态度不对。打开你的‘乖乖’,拿一些给你的弟弟,看看有什么结果。”拿破仑·希尔费了一番唇舌说服他答应这样做。接着,发生了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小拿破仑尚未伸手接过“乖乖”,就坚持把他的一些花生倒进詹姆斯的外衣口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这样的争执,双方都没有恶意,仅仅由于缺乏沟通或者不愿意让步,最后造成了对两方都最不利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双输”。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方冷静地分析问题,指出误会或者主动提出让步,以避免最不利的后果。我在法学院念本科的时候,选修了一门“法律诊所”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玩了一个叫“红蓝选择”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1)把我们30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占据一间教室,互相之间不能沟通;(2)两个组各自做出“红”或“蓝”的选择,两组都选“红”,则双方都得0分,两组都选“蓝”,则双方都得-1分,一组选“红”另一组选“蓝”,则选“红”的一组得4分,选“蓝”的一组得-2分;(3)每选择一次,由老师向双方公布结果,然后双方再选,总共可以选择十次;(4)最后统计总分,每得一分可以得到十元钱的奖励。从这个规则可以看出,选“蓝”是绝对没有便宜占的,要么得-1分,要么得-2分;反之,选“红”是绝对不会吃亏的,要么得0分,要么得4分。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双方都认为红是最优选择,结果就是谁也别想得分。第一轮下来,双方都选了十次“红”,都是零分。然后老师决定改变游戏规则,双方在做出选择前,可以派出一名代表谈判,达成协议,然后再做出选择。我们小组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合作的可能性:“头五次我们选蓝,他们选红,这样我们得-10分,他们得+20分,后五次我们选红,他们选蓝,我们得20分,他们被扣10分,这样双方各得100元钱。”大家都对这个想法表示赞成,并委派我前去谈判。就在我打算起身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发言了:“不如这样,反正扣分也不罚钱,干脆我们选十次蓝,他们选十次红,这样他们能得到400元,然后回头再给我们200元,岂不是更好?”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有点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确实很有道理。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我们退一步,就可以获得利益,更奇怪的是,让步越大,获利越多。于是这个建议被很快通过了。我作为全权代表前去谈判,对方表示完全接受,于是双方签订密约,合伙“骗取”老师的四百元奖金,全班同学出去猛吃了一顿。其实老师并没有“上当”,一切的结果都是她设计好的。通过这个游戏,她成功的让大家明白了,很多时候,“合作”比“竞争”往往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但“合作”的前提是双方都能理智的分析问题,互相沟通。同学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摩擦。比如,你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你有急事想问他借10元钱,可是他最近刚借了50给另外一个人,那人死活不还了,正在生气,看见你来借钱,硬生生的来一句:“没钱!不借!”于是误会就产生了,你横下一条心要跟他赌气,:“十块钱都不借,算什么兄弟?”他也觉得没有解释的必要:“为了十块钱就跟我赌气,这种小气的哥们,不要也罢!”也许一段友谊就此破灭,其实一个朋友岂是能由十元钱来比较的?同学时的友谊尤其值得珍惜,也许过了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你历经世态炎凉人海沉浮,想起来怕是肠子都要悔断咧。这时其实只要有一方肯让步,或者你不要把此事放在心上,或者他向你解释当时心情不佳的原因,事情就过去了。再看看一开始小拿破仑和詹姆斯的故事,连三岁小孩尚能化干戈为玉帛,取得“双赢”的结果,难道我们要连三岁小孩都不如吗?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六、“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这叫做不敢为天下先。”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老子》第六十七章有云:“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句“不敢为天下先”历来为人所诟病,被认为是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其实《老子》的思想以辨证为核心,所有的话都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在《老子》六十六章,还有这么一句话:“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七十章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善于指挥之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之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善于用人之人总是甘为他人服务;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所谓的不争,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就是所谓的能与天道配合--这才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境界)。“第47节: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不敢为天下先,故天下莫能为之先。”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的“乌龟哲学”,更不是反对时代进步、固步自封的“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哲学”,而是“大智若愚”的人生哲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曾这样解释这句话,我觉得这才是正解:“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这叫做不敢为天下先。”人人都有优点,有的时候你的优点比较突出,切不可因此就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甚至“老子处处天下第一”,那就危险了。第一会做错事,第二要得罪人。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这种谦虚,不是虚伪,也不是缺乏信心,相反,正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这是一种宽容,因为确信自己真的有实力,所以才不会为了别人的某一个看法某一句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相反,只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会四处与人争强好胜,通过一点点“阿Q”式的胜利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教父》是英美现代文学的十大畅销书之一,描写了一个美国地下黑帮--考利昂家族的发展历程。书中主角之一的维托·考利昂是纽约势力最大的黑帮首领,为了将一个犯罪分子奈里发展成考利昂家族忠心耿耿的“保镖”,考利昂想办法将他从监狱里弄了出来,并在家里热情招待了奈里。临走的时候,考利昂极近恭谦的一番话非常经典,堪称《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和“善用人者为之下”的完美应用:“你这小伙子很好。我儿子迈克尔也在这儿,我不妨把一些情况当面给你说说:我本来一直在教他做橄榄油生意;我上了年纪,想退休了。他找到我说,他想干预你遇到的那个小问题。我告诉他说,好好学着做橄榄油生意,别的事他甭管。但他老是跟我蘑菇,缠得我不得安宁。他老是说,有个很好的小伙子,还是个西西里人,人家在用卑鄙的手段陷害他。迈克尔说了一遍又一遍,缠得我想安静一下也不行,逼得我本人也插手了。我对你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要你知道,迈克尔坚持对了。如今我同你见了面,也算是认识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们担当的风险是值得的。因此,如果我们还可以为你再出点什么力的话,请你只管提出来好了。明白了吗?我们愿为你效劳。”这番话给奈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立即加入考利昂家族。后来维托·考利昂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迈克尔·考利昂接任,但他威信不够,其它几个纽约主要黑帮联合起来想整跨考利昂家族,而家族内部也出现了离心倾向。在这种危机关头,奈里表现出不可动摇的忠心,并冒险去刺杀了对考利昂家族威胁最大的黑帮头子,使得考利昂家族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见面的时候,奈里当然早就知道考利昂家族的势力,但教父却只说自己是“做橄榄油生意”;奈里确实是因为杀人罪进去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教父仍然说“人家在用卑鄙的手段陷害他”;最后,明明是希望奈里为家族的事业效劳,却完全反着说:“我们愿意为你效劳。”其实教父与奈里之间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救命恩人与被救者之间的关系、黑帮老大与普通罪犯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教父说两句谦虚的话发生任何改变,更不会因此动摇考利昂黑帮老大的地位。相反,你要考虑别人的自尊心,别人处在这么低下的位置,自尊心是很敏感的,妄自吹牛托大,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你那么牛皮轰轰的干什么?不就是有两个钱,有点势力么,老子就是不服。”这种怨气,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显示不出来,一旦你遇到了困难,各种问题可能都会显现出来,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那时候再后悔,就已经晚了。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教父这样说:“我们家族的势力想必你早就知道了吧,不要说在纽约,就是在全美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你杀了人,我们把你救出来,是觉得你很有才干。以后你就到我们这里来做事吧,我们是不会亏待你的。”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奈里还会在教父去世以后,考利昂家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仍然忠心耿耿的为迈克尔·考利昂卖命吗?恐怕很难。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你喜欢踢足球,但球技欠佳,就老老实实多传两脚球,甘当配角,非要自己一个人猛带,只能证明你的愚蠢,大家也就不愿意和你一块踢了;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情况和别人有差距,就不要与人比吃穿住行用,把别人用来逛街的时间用来踏踏实实学习,把成绩搞好了,自然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在某些方面有了过人之处,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关注,但在这些关注的目光中,既有敬佩也有嫉妒,更多的则是疑惑,如果你表现出骄傲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就伤了别人的自尊,等于为各种谣言的传播提供市场;相反,你表现得谦虚谨慎,你的成就摆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不会因为你没有自我吹嘘就没人知道,而将成就和谦虚的品德结合起来,将会让你拥有巨大的魅力。不敢为天下先,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善于守拙,既不会影响你优势的发挥,还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何乐而不为?不敢为天下先,故天下莫能为之先!第48节:热情可以激发最大潜能对学习充满热情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热情,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没有热情,再伟大的奇迹也将被慢慢侵蚀,直至毁灭。一、热情可以激发你的最大潜能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唤醒你心中的巨人。热情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73岁的时候已经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难以起身。教皇的特使来到他的床前,请他去绘制圣彼得堡教堂圆顶。他思量再三,终于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几个月,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干一两年。既然注定无法完成,也就不应该索取报酬了。教皇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起了床,颤微微的来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越画越有干劲,体力与智力越来越好。教皇老死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还在画,新教皇死了,又来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又死了,一直死了三个教皇,他还在画。他足足画了16年,到他89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项永载史册的艺术巨作。最后一次走下支架的米开朗基罗显得容光焕发,他兴奋极了,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骑上战马,像个疯子一样到旷野中奔驰,欢呼自己的胜利。在完成这项任务以后不到一年,米开朗基罗去世了。这个小小的故事中,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艺术史上的奇迹--圣彼得堡教堂圆顶壁画,一是生命的奇迹,一个垂死的老人不可思议又活了十六年,而且越活越精神。是什么力量让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这两个奇迹呢?答案很简单--热情,创作的热情。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热情,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没有热情,再伟大的奇迹也将被慢慢侵蚀,直至毁灭。类似的例子还有汉朝的班超,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听说他年轻的时候本是一个高官子弟,有一天在家里写字的时候,听到了匈奴骚扰边疆的消息,将笔猛掷于桌案,愤然而起,说道:“国家有事,大丈夫当骑马杀敌,岂能在此空做道德文章!”于是上书请求出使西域,这就是有名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在这种高昂的热情的驱使下,班超一生纵横西域、灭国无数,为汉朝夺回了因为王莽之乱而失去的对西域的控制权。在西域呆了几十年之后,当年“投笔从戎”的少年英杰终于须发竞白,产生了回家乡看看的念头,于是上书请返,奏章中写道“不敢望返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英雄垂暮之情,读来令人落泪。后来皇帝准许他返回故乡,他回到洛阳后在家里住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我想,如果他还呆在西域的话,一定可以再活更长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英雄业绩。几乎在所有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士都曾留下关于热情与成功的名言:勃兰特·罗素是二十世纪哲学家中最生命卓著的一位,他在所有方面的工作都对同时代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哲学上创立的逻辑分析方法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他对基础数学的贡献导致了第三次数学革命,他在社会政治各个领域的论著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总结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的时候,他认为有三种激情支配了自己的整个生命:“对真理的不可遏制的探究、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和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另一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雷达和无线电报的发明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德华·亚皮尔顿也曾经说:“在我看来,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热忱的态度远比专门知识来的重要。”美国人希尔顿靠5000美元起家。在他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印刷了自己的名片,在大街上到处发放,上面的内容是:“肯纳特·N·希尔顿,热情的创造者,爱情的经纪人,亲爱的创始人,热吻拥抱技术天下第一。”二十年后,他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连锁旅店的老板。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一定表现为快乐,埋头苦读也有可能充满热情,它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关于热情在学习中的作用,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李阳的疯狂英语口语学习法。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激情,尽管他的方法看似比较极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读英语、每天对自己大喊“Icandoit!”等等,说不定人家会把你当疯子。但是如果要在过度的激情和没有激情之间选择一个,我肯定原意选择过度的激情。因为尽管过度的热情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但至少能让你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没有热情则既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也不能取得进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想要取得成功的激情,只是这种激情常常处于“沉睡”的状态,需要想办法把它唤醒而已。现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唤醒你心中的巨人”。这个巨人是什么?就是“热情”。热情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缺乏热情的人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比充满热情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倦、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你一直把学习看成一件死气沉沉的事情,你的学习效率必然低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爱默生做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概括:“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第49节:怎样获得对学习的热情有一位商界成功人士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他把热情的作用说得更加清晰明了:“我越老越更加确定热忱是成功的秘诀。成功和失败的人在技术,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别通常不大,但是如果两个各方面都差异不大,具有热忱的人将更能如愿以偿,一个能力不足,但是具有热忱的人,通常会胜过能力高强,但是欠缺热忱的人。”毫无疑问,你现在需要更多的热情。二、怎样获得对学习的热情热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你需要具有旺盛的虚荣心如果你缺乏热情,你不妨装着很有热情的样子去行动。对成功的幻想可以唤起热情兴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一)热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热情的源泉,当然是越崇高越好,象班超那样为国家强大而拼搏当然最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热情。并不一定需要整齐划一的为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而奋斗,这样要求少部分觉悟高的人可以,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就不太现实。而且,伟大的成就不一定非得需要多么高尚的激情不可,关键是要有热情,这种激情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这就行了。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热情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一生创造的童话数量超过了安徒生,拥有数千万读者,相信很多跟我一样生于八十年代的同学都曾经是他忠实的读者。他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当一名作家,他就说:“那时候我还没有结婚,我就想写作出名赚钱,娶个老婆。所以我就是为了娶老婆而忘我的写作。”英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王尔德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文坛对手的照片摆在面前,才能写出好作品,是出于对对手的仇视才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尽管这显然只是他创作热情的一部分。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则是把耻辱感作为热情的来源。相信大家都还记得第一章中我所将的浙江理科状元陆文的故事,她就说她努力奋斗的原因就是为了使妈妈高兴,将来能够让妈妈过上好的生活,而我所讲的老孙的故事,他的动力更直接--就是为了拿奖学金,为家里减轻负担,如此而已。挣钱、成家立业、竞争、亲情……都可以作为热情的来源,并且确实有人靠着这样的激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要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热情,可以好好想想父母对你爱,想想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的美好生活,可以寻找某人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和他叫劲……只要能真的令自己激情澎湃,而不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就可以,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进步提供不懈的动力。(二)你需要具有旺盛的虚荣心二战结束后的一天,年老的邱吉尔来到英国下议院,坐在一个年轻的议员旁边,突然问道:“年轻人,你知道是什么东西支撑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吗?”这个年轻的一员用非常渴望的眼神等待着这位德高望众的伟大人物的教诲,他说:“我非常想知道。”“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邱吉尔大声说道,随即哈哈大笑,起身而去。我们常常用“爱慕虚荣”来贬低某些不踏踏实实工作、一味追求名气的人。不过,从好的方面来讲,企图获得他人赞赏的心理其实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渴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他就会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也就丧失了做好任何事情的热情。反之,那些虚荣心强烈的人,才会不断的寻求事业的成功,充满热情的学习和工作。英国著名外交家查斯特菲尔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反倒认为:人类具有虚荣心乃是一件好事,假使人们喜爱我的某一点,而因此造成我的某种虚荣心,这种虚荣学还是敦促我向上的原动力。……我认为若无虚荣心的推动,就绝无今天的我。为此我强烈主张,你应该和年轻时的我一样,拥有旺盛的虚荣心。没有任何方法比虚荣心的助力,更能使人快速的成功。”学习中也应该具有旺盛的虚荣心,从每一次成绩的提高中感受成功的快感,把成绩的下降视为一种耻辱,这将为你提供强烈的努力学习的动力。不要试图去否认自己原本已经具有的虚荣心,更不要以此为耻,而要把这种心理作为热情的来源,敦促自己不断的去取得进步。这将是你一生的财富。(三)用行动激发你的热情你是否觉得你几天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浑身乏力?对任何事情--尤其是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呢?立刻行动。我在《立即行动》中引用的威廉·詹姆士的话在这里仍然有效:“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大多都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如果你缺乏热情,你不妨装着很有热情的样子去行动。我自己的一个很深刻的体验就是在足球场上,玩到一半比分落后的时候,总觉得很不爽,渐渐的就没有“斗志”。这个时候,如果我大喊一声,装做很有激情的样子,猛的冲上前去,积极跑位,过了一会儿,我就发现我又重新获得了热情,变得很有斗志了。是行动重新点燃了我获得胜利的渴望。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如果你对某门科目缺乏兴趣,你可以在上数学课之前试着搓着自己的手心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我将要充满热情的去学习。”你会发现,这堂数学课的效率会明显提高。第50节:对成功的幻想唤起热情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在《童话大王》中的《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中读到这段话的,当时觉得很受启发,当时我正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我就学着试了一下发现真的很有效果。真的,你也不妨试一试。除了那位教育学家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更强烈的行动来激发自己的热情,比如立刻让自己挺直胸膛,用充满渴求的眼神看着老师,心里想:“啊,这节课他又要教给我多少新的知识,我又将懂得多少以前不懂的东西,这真是太美妙了,我一定要好好听课,不漏掉任何一点新东西。”也许这些行动都是“装出来”,可是你的行动其实已经带动了你的热情,不知不觉之间,你已经认真的听完了这节课,你对这门科目的兴趣也将与日俱增。试一试吧,立刻行动。(四)对成功的幻想可以唤起热情在管斌全的《学习成功--中学生成就梦想的15堂必修课》中讲了一个教授如何激起一个叫林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故事。他先让林刚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考上北京大学,然后,让林刚拿起笔写下自己如果我真的能考上北京大学,可以获得哪些美好的前景,于是林刚构思了很久,写道:①让所有认识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②为自己争气,为爸妈脸上争光。③成为65中历史上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学生。④找到一份挣大钱的工作。⑤领略燕园的秀美风光。⑥游故宫,逛天安门,爬长城。⑦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⑧对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说:“我是最棒的!”⑨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⑩获得足够的自信,我有信心去实现其他的目标。相信不仅是林刚本人,很多人在看了这十点之后,也会觉得学习成功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枯燥的目标一旦转化成为生动的想象,自然会给人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当我在高三冲刺的时候,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度过一天又一天单调而重复的时光,最大的动力,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畅想,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以后的美妙生活--那里一定有很大很大的图书馆,可以任我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到了北京,我可以去看天安门、故宫、长城,考上大学的消息一定会让我的父母欣喜万分,亲戚朋友们也会说出很多夸奖我的话来,我可以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暑假……很多,很乱,但是很生动很具体,有的时候自己想着想着,就会莫名其妙的笑出声来,这样,我的心情就会顿时欢愉起来,觉得眼前的奋斗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当我重新捧起书本,拿起笔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要认真学习,不要浪费现在的一分一秒的冲动。直到高考结束,分数出来,我如愿以偿的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现在,所有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当我在图书馆数百万的图书中穿行,和同学们一块四处游玩,每次回家走亲戚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高中的那些梦想。现在,我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我总是喜欢把目标想得很好很美,尽管有的时候前进路上的挫折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多,但是,正是这种热爱幻想的习惯,让我在面对失败、寂寞、单调的时候,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总是能鼓起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热情,一直至今。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但人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你勇敢的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实际上你就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信心,并获得了不断成功的渴望。尽情的想象,才能尽情的奋斗;尽情的奋斗,才能不断把梦想变成现实,并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做更新更美的梦想,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五)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更加轻松。兴趣可以通过多读一些课外书来培养。0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章文颖在《兴趣给你学习的冲动》中这样写道:“要学会培养对各门科目的兴趣。有了这些兴趣,你学习起来就有无穷的动力。常有学生对我抱怨自己对某科没有兴趣。我想说的是,其实兴趣是可以自己培养的。比如语文,可以在课外抛开老师交给的条条框框,自己去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三国演义》等。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啃这些大部头,那么平时也可以阅读一些比较轻松和短篇的文字,比如文摘杂志或散文集,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每月必买的杂志是《读者》,看过两遍以上的散文集是《文化苦旅》。阅读这些文字,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课外书”的范围应该扩展,包括各种影音读物。我的好朋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董熠晶同学就说自己对地理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来自看美国的科普节目Discovery,通过它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么奇妙,也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读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男生每次都考班上第一名,尤其是物理学的特别好,我就看见他买了好多当时特别畅销的《第一推动丛书》,包括什么《时间简史》、《可怕的对称》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成就感中获得兴趣。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人总是爱好虚荣的,很容易从每一次细小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而有了这种满足感,他就更有动力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遇到挫折,慢慢的就会对此丧失兴趣。所以,要提高兴趣,可以先从获得成就感入手。可以先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来做,做着做着,发现自己都会做,就会产生成就感,于是慢慢的就对这门科目产生兴趣了。相反,本来你对某门科目,比如物理,很有兴趣,但是你总是喜欢找一些竞赛题来做,耗费了一个下午,发现一道题都不会做,自己也就丧失了兴趣,看见物理题就头痛。这同时也涉及到一个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的问题。每做对一道题,你都对自己说:“嗯,不错,我水平越来越高了。”这样一来就越来越有信心。我在考试的时候,每做对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我就会暗示自己:“这么有难度的题目,都被我做出来了,我真是太聪明了,别人肯定都做不出来,我又比别人多拿了多少分。”然后很得意地往下做。第51节:培养兴趣有很多种方法培养兴趣还有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兴趣只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有不少人问我:“对某门科目没有兴趣怎么办?”我的回答就是:“没有兴趣要想办法培养兴趣,实在培养不出来就强迫自己没有兴趣地去努力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区别。兴趣是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来源,不过,没有兴趣却有热情,也有可能学好,只是和有兴趣的人相比,学习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痛苦。没有兴趣而能够把中学的学科学好的例子太多了。我认识一个北大女生,是个对文学、历史、政治毫无兴趣的人--实际上很多女生都对政治没有兴趣,但照样能学好--为了实现自己考上北京大学的目标,她仍然要求自己认真踏实的学好每一课,结果成了当年全省文科状元。没有兴趣而必须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非常讨厌法律,家里逼着他去上法律学院,他一直都学不好,老想着毕业以后回家继承家产也做一个庄园主。但当他父亲破产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找一份公职,才能生活下去。当时要找公职必须通过法律考试,于是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突击法律,终于通过了考试,从而走上了政治道路--在以后的道路中,他仍然不喜欢法律,而喜欢强权和战争。邱吉尔小时候数学不及格,用他的话来说:“我爸爸从前数学就不及格,看来我也不是学数学的料。”但是后来阴差阳错,竟然被任命为财政大臣,这个职务对数学要求很高,财政收支数额庞大而且项目繁多,于是他找了好几个专家来给他“补课”,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终于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财政预算。总之,尽管兴趣非常重要,但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总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必须去做,那么就不能以没有兴趣作为偷懒的理由。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在艰苦的学习中坚持下来,就不能让自己生活得过于安逸,在追逐时髦中丧失了对学习的枯燥和艰苦的忍受能力,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小时候,我妈经常跟我念叨一个故事来教育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确实对我启发挺大。我家对门有家太平洋电脑,经理是个女的。我妈说她们小时候是一个村的,她上了初中以后,觉得学习实在是太累的,实在受不了,于是跑回家说她再也不想学了。家里就说,不想学也行,就回来干活吧,天天让她上山砍柴。砍了几天之后,她终于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比学习更痛苦的事情。于是又回来上学,从此以后发奋图强,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做了这家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忧患意识,或者说压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没有压力,就很难有动力,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就应该主动选择过一种有压力的生活。《教父》中维托·考利昂的儿子迈克尔·考利昂曾经被一个警察重重的一拳把脸都打得变形了。后来他父亲因为被仇家雇佣杀手枪杀,虽然没有死掉,但是失去了指挥家族的能力,他就担当起了为父亲报仇和振兴家族的重任。不少人劝他去治疗一下脸上的伤,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只有保持每天受脸部疼痛的折磨,才能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松懈。最后,他终于杀死了他父亲的敌人,重新夺回了考利昂家族在纽约的老大地位。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而且更加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为了相曾经吞并越国的吴王夫差报仇,身为一国之君,却让自己每天都睡在“薪”也就是木材铺成的床上,每天尝一下苦胆的味道,以保持自己要复仇的热情。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吞并了吴国、杀掉了吴王夫差,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其实他的对手吴王夫差也曾经是一个“生于忧患”的典型,他的父亲被楚国杀死,为了报仇,他每天上朝的时候都命令士兵大声提醒自己:“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吗?”夫差于是大声回答:“虽死不忘!”后来果然击败楚国,称霸一方。但是后来却沉迷于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忘记了自己其实仍然身处楚国和越国的夹缝之中,过起了安逸的生活。终于被勾践击败,身死国灭。后来有人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破釜沉舟的故事相对照,写成了一幅对联,千古之下,尤令人读来热血沸腾: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的时候每顿饭只能喝粥和吃粗面馒头。有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看见他又在啃馒头,就走过去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份肉,给你吃吧。”却被范仲淹拒绝了。那个同学很不理解。范仲淹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如果我怕我吃了你的肉,以后吃起馒头来就不那么舒服了。”类似的故事我在小时候还听说过一个。当时我们乡里有一个考入了清华的学生,这是我们乡有史以来第一次考入清华的。正好我上初中的时候的班主任就是以前他的老师,常常给我讲他的故事。说他在江津中学读书的时候,住校,家里人去看他,他都坚决不让家人给他带好吃的东西,即使有的时候带了一点,他就很快吃完,继续每天按部就班的在食堂吃。据他自己说,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只有相对比较艰苦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干劲和热情。如果常常吃好的,穿好的,就会使自己成天去想着如何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而对每天单调的学习丧失兴趣。想来,其实范仲淹在拒绝他的同学的好意的时候,也是这个意思吧。唯有每天都吃粗面馒头,才让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事情,能够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现状,取得成功。第52节:优越生活会让人不思进取过分优越的生活条件会让人不思进取,过分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会让人忘记自己主要的奋斗目标。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里比较有钱,为人也十分慷慨,跟我关系也好。于是常常拉我出去玩,比如打游戏、吃吃喝喝之类,全都不用我掏钱。说实话我很感谢他,可是不知不觉中,我也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慢慢的对艰苦的学习丧失了兴趣。直到后来高三,我才发现问题的严重,于是出去自己租了一间房住,独自学习,周末也不再跟任何人一块出去玩,终于把成绩提了上来。到了大学以后,我见到一个同学。他家庭条件并不好,生活的艰辛激发了他要通过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热情,经过刻苦学习,以他们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周围家里有钱的同学太多,大家知道他家里比较穷,常常出去玩也不让他掏钱、买了电脑之后他想用也没有人说三道四。大家都是好心,但是慢慢的他就满足于这种生活,天天玩游戏上网,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家庭条件,也忘记了自己在高中的时候曾经如何的艰苦奋斗,最后成绩一落千丈,由于多次考试不及格。到了大二期末的时候,竟然累计九门成绩不及格,人送外号“九门提督”。学校打算开除他,但后来班主任给他求情,最后给他一次机会,下学期必须把这九门全部补上,而且再有一门不及格就要开除。他的父母也到学校来了,母亲当着他还有老师的面就哭起来了,他又受了感动。这才如梦初醒,开始拼了命的学起来。最后这学期所有补考的科目都过关了,最后顺利毕业,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老子》曰:“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当然这句话有它更深刻的含义,但是从比较浅的层面来讲,何尝不是在说,对物质上的东西享受多了,人的精神就会钝化,难以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希腊著名哲学家伯拉图也曾经说:“我不相信真正的哲学家会喜欢锦衣玉食的生活。”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次在餐馆吃饭之后,只给了侍者十美分小费,而当时的惯例一般是给十五美分,那个侍者很不高兴的说:“我要是有你这么多钱,是决不会吝啬这五美分的。”洛克菲勒笑着说道:“这就是为什么你没有我这么多钱的原因。”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应该仅仅从“勤俭致富”的层面来理解。实际上,要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在生活上的节俭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是要使自己的热情能够投入的更重要的方面。不能想象一个成天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的人,能够有多大的热情来从事伟大的事业。要在艰苦的学习中坚持下来,就不能让自己生活得过于安逸,在追逐时髦中丧失了对学习的枯燥和艰苦的忍受能力,丧失了学习的热情。“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薄无以明志”,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要安于现状,用生活的贫困来鼓励自己学习的激情,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则不要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更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而应该立志靠个人奋斗来赢得成功和别人的尊敬。当然节俭并不是绝对的,在学习上则不应该为了节约一点小钱而浪费时间和精力。相反,有的时候,甚至应该通过对学习的投资来给自己制造压力。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读过一篇刘墉的文章,五年过去了,具体内容忘得差不多,其中有一个事例却一直记忆犹新:刘墉说他在教授油画的时候,有的学生家里比较穷,买不起很好的绘画材料,就想用比较差的来代替,但他不允许这种情况。他要求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仍然必须买最好的画布、最好的油墨、用高级的面包来擦画。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个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艰辛,能够明白自己任何的马虎大意都会带来经济上的困难,因而能够始终对学习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用面包擦油画,就是一种压力的体现,不过这正好与前面说生活上提倡节俭相互补充。戴尔·卡耐基在《论口才与人生》中举了一个例子: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家里很穷,为了节约钱。他买一件衬衣都要跑很多家商店,抄下衬衣的标价,然后进行统计,选择最便宜的。大家都为他这种精神感动。而还有一个同学家里也很穷,但是他从不这么做,每次买东西总是挑最近的买了就行了,如果没有钱。他就问别人借,或者申请助学贷款。大学毕业后几年,大家发现第一个同学还继续抄他的衬衣价格,而第二个同学则成了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再也不用为买衣服发愁了。--生活上的节俭,是为了保持危机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但前一个同学却把节俭变成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为了节俭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而第二个同学不在生活细节上浪费时间,通过贷款来给自己学习和奋斗的压力,最后取得了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四、热情是可以传递的热情是一块巨大的磁铁,能够把人们吸引到你的身边来,和你交往,倾听你的意见。如果你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朋友,那就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听过李阳疯狂英语演讲的人恐怕很少有谁能够不被他煽动得心潮澎湃。我第一次听到李阳的演讲是大一的时候,一次英语课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放了一段给大家随便听一听。当时大家都坐在位置上,带着耳机,聚精会神的听着他在说中国人的发音特点,然后很大声的鼓励大家要进行“口腔练习”,大声吼出来。这时候就听见教室里突然所有人(包括我)就跟着他大声读起来,把老师吓一跳,说道:“大家小声些,隔壁还在上课。”第53节: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这就是热情的力量。李阳的演讲永远是充满激情的,我没有听过他的现场,但听过几盘录音带,他的声音永远都是激越的、高昂的、充满信心的,总是在号召大家立刻开口,马上就会见成效。疯狂英语的学习效果暂且不论,但这种热情的吸引力是显然无穷的--不然疯狂英语就不会如此成功了。热情是一块巨大的磁铁,能够把人们吸引到你的身边来,和你交往,倾听你的意见。如果你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朋友,那就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当你与他人握手时,不是轻轻的碰一下手而已,你要让人感觉到你手上的力度。我有一位法学院的师兄,是人大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的创办人之一,曾经接受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他后来这样描述和总书记握手的经历:“总书记走上前面主动和我握手,脸上充满笑容,他的握手很有力,他的手掌给人的感觉是很大、很柔软。”显然,他是被国家领袖的魅力所吸引了。其实你也可以用这种热情去吸引别人,那就是充满热情,把热情表现在你握手的力度上,表现在你的微笑上,表现在你的眼神里,用一种真心诚意的口气说:“很高兴认识你!”或者说:“很高兴有一次见到你!”你就会发现,你突然变得很受欢迎,大家对你的态度都比以前更友善了,这就是热情给你的魅力。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热情,那么多和具有热情的人交朋友不失为改变自己的一个好办法。热情会使一个人具有改变他人的力量,你和一个浑身充满热情的人交往久了,自然会受他的影响。用你的热情去感染别人,也让别人的热情来感染你。你就会充满魅力,你的世界就会更加生气勃勃。其间的美妙,只有真正去实践的人才能体会。坚持不懈“神和坚持到底的人在一起。”--《古兰经》“永远不要绝望。就是绝望了,也要在绝望中努力。”--18世纪英国大政治家埃德蒙·柏克一、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坚持走完下一里路,任何成功或进步都是一点一滴不断努力的结果。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人的人生轨迹:21岁--生意失败;22岁--角逐议员落选;23岁--再度生意失败;26岁--爱侣去世;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这个“大失败者”,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无数次的失败,没有让他泄气,反而激发了强大的信心与敬业热忱,他始终坚持不懈,终使得他在52岁时登上了总统宝座,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伟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作者,著名的成功学专家奥格·曼狄诺则说道:“要知道你无法使成就加速到来,正如同你不能使田野间的百花先期盛开。哪一座金字塔不是一块一块的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没有耐心的人是多么的贫乏!哪一处创伤不是渐渐的痊愈?没有耐心,任何智者开给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所必备的珍贵良方也将一无用处。勇而不能忍常常能致命。空有抱负而不能忍,常能摧毁最有前途的生涯。耐心就是力量。用它来支撑你的精神,舔化你的脾气,窒息你的愤怒,埋葬你的艳羡,抑制你的骄傲,勒紧你的口齿,限制你的拳掌。当时机成熟时,送你完整的攀登成功之阶,因为你已经值得享受最后的成功。”重庆有句俗话,叫做“心急吃不到热汤圆”;说得稍微文雅一点,就是“一口气吃不下一个胖子”;再文雅一点,就是“欲速则不达”;再文雅一点,就是“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论表达方式是俗是雅,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任何成功或进步都是一点一滴不断努力的结果。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学全书》中也曾说道:“有些时候,一些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夜成名,然而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过去的历史,就知道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他们早已经投入了无数的心血,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都是由一块块独立的石块砌成的。单独的一块块石块本身并不美观,然而当它们按照规划被堆砌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却变得那样美轮美奂了。”外国人这么说,咱们中国的圣贤也这么说,《曾国藩家书》有云:“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历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颓然自馁。‘坚忍有为’四字,最为办事要着,勿畏难中辍,勿滋生蔽窦,勿贻人口实。照此行事,何患不达目的。”(意思就是说,我认为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咬牙顶住,坚持不懈,而不是自暴自弃。“坚忍有为”这四个字,乃是我们做事情最重要的原则。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半途而废,不要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滋生琐事,不要落人口实,按照这三条原则做事情,就一定能达到目的。)有人向一位纽约商人推荐一个少年,在他向他的友人列举了那个少年的各种优点后,商人这样问道:“他有耐心吗,这是最要紧的事。他能坚持吗?”坚持,尤其是在不利的局面下坚持,往往是痛苦的。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美国著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西华·莱德先生,曾经在《读者文摘》上撰文,记述了他走向成功的历程。他在文章中表示,在他的一生中,他所收到的最好忠告就是:继续走完下一里路。第54节:快与慢-学习的辩证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逃生,结果被迫降落在缅甸和印度交界处的森林里。当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印度走,全程长达140英里,必须在8月的酷热和季风所带来的暴雨侵袭下,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走了一个小时,我的一只长筒靴的鞋钉就扎了另一只脚。傍晚时双脚都起泡出血,象硬币那般大小。我能一瘸一拐的走完140英里吗?我们以为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晚上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路…………当我推掉其它工作,开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来,我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也就是说几乎不想干了。最后我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怎么写,而非下一页,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以外,什么事情也没有做,结果居然写成了。”“坚持走完下一里路。”便是这位著名地战地记者地成功之道。而世界著名的拳王阿里也曾经说他在拳击场上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还需要再打一个回合才能击败对手。”学习的枯燥和痛苦,应该不会比在丛林中光着脚走140英里更甚,高考的竞争,也不会比拳击场上的殊死搏斗更加残酷,所以,我们也就不应该再抱怨什么,不应该把学习的提高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唯有象西华·莱德那样去忍受痛苦,坚持走完下一里路,象拳王阿里那样坚持打完下一个回合,才能取得进步。二、快与慢--学习的辩证法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我在各地演讲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向我提这样的问题:“我某某门科目不太好,请问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的成绩尽快提高?”这样的问题反应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寄希望有一种走捷径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成绩迅速提高,后来居上。我对这种问题的答案是:世界上没有所谓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要真正取得成效,都必须依靠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出成果。拿破仑·波拿巴在远征意大利的时候写信给法国的督政们说:“你们要求我创造奇迹,我做不到……只有谨慎从事,怀有智虑和远见,我们才能完成伟大的目标。从失败到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我从众多重大的事件中得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终来说,决定每个事件的往往是个细节。”实际上,后来的人们都知道,拿破仑实在太谦虚了,如果他的事业都不能算是奇迹,那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奇迹了。而这种奇迹,所依靠的无非就是每天坚持不懈的做一些看起来非常琐碎的工作:在他成为总司令的前20天之中,光是解决军队供应的书面命令他就颁布了123项,对于如何处理盗用公款、短斤缺两、伪劣用品等问题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且这些命令都是在行军途中,利用战斗的间隙发布的。著名的营销专家汪中求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中在分析了世界上无数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后,这样说道:“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从拿破仑远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奇迹的创造,无非就是每天都坚持不懈的从事一些细节罢了。我在讲我个人的学习经历的时候,很多人都为我在高三冲刺阶段所取得的成绩的突飞猛进感到惊讶。其实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那么多,也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我只是每天都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认真的去做而已。每天晚上11:45上床睡觉的时候,我都觉得疲倦不堪,可是又想到明天又不能睡好,而必须在6:25起床,后天又是这样……确实令人绝望。但是我仍然一天一天挨过来了,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是实现目标的唯一的聪明做法;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才行。”所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学着拿破仑的样子,对自己说:“要创造奇迹,我办不到,我只有谨慎从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前进,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戒骄戒躁,每天按部就班的按计划学习,反而有可能取得不可思议的巨大进步。比如说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半学期死活上不去,我想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指导作文的书,也读了许多高考范文,还读了许多名家散文、诗歌、统统没用或者见效甚微,60分的作文老是拿个四十五六分。在高三下半期我只用了两周就迅速提高到每次拿52分以上。方法很简单,我把我最喜欢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阳关雪、洞庭湖、废墟、柳候祠以及其它一些写得好的段子背了一遍。就这么两周的功夫,比你费尽心思去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评分标准,老师的判卷心理都要有用得多。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第55节:将英语听力视为畏途--这就是学习的辩证法。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和成绩好的同学拉开了距离或者感到时间紧张了,一定要认真体会这几句话。很多人将英语听力视为畏途,不管怎么练,就是上不去。可是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懂英语、通过自学,一年以后就成为英语翻译。这个人就北京逆向英语学校的校长钟道隆先生,这个速度可以算是神速,应该说已经逼近了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速度的极限了吧,那么他如此速成的秘诀是什么呢?也是用的“笨”办法,他从最简单的ABC开始,听任何听力材料都要坚持把内容用笔写出来。第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第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就这么反复地听,直到能把每一个单词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为止。一年下来,听完的磁带放了一箱子。有很多同学是什么时候练听力的呢?睡觉的时候,特别是在宿舍里,带上耳机还可以屏蔽室友的高谈阔论。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马马虎虎地听懂一两句,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然后把耳机一关,睡得还挺快,听力材料成了催眠材料了。有的人一学期下来还是在听那一盘磁带,有的人走马灯似的换,什么原声电影,美国之音、疯狂英语,全都“睡”过一遍了。两三年下来,随便拿出一盘他听过的带子,还是一句话也听不懂,到了考场上还是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同学想节约时间,实际上却大大的浪费了时间,想在“不知不觉”间把听力搞上去,结果却养成了一听说英语就想睡觉的习惯,这才真正叫得不偿失呢。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就要每天拿出专门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听,那怕有一个单词没有听懂,也不能算听“过”了。这个方法,刚开始的时间会很慢,很烦人,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总会先慢后快,进步惊人的。就像钟道隆用这样迟钝的方法一年就听完了一大箱子磁带,诸位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不说听懂、写下来有完完整整地听过的英语磁带有没有超过一百盘的。你们比比看,到头来到底是谁的速度快,谁的效率高?前几年有本书叫《学习的革命》,炒得火得很,号称用他的方法一天可以看完八本书,还有很多很多种神奇的功效。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去买了,我就没有买,因为我不相信那一套。我们寝舍有人读完了之后果然能够一天看八本书了,看什么书?漫画书,学习的方法当然要遵守科学规律,漫无目的地努力只会事倍功半,但要想一跃十步,只能摔得很惨。我还好一点,虽然也曾经被虚荣心所迷惑,但一旦发现不行了,还能最后下定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重新开始。有的同学经过一番好大喜功之后,发现快速成功的梦破灭了,却再也不肯亡羊补牢,反而怨这怨那,沉迷于武侠小说或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那就危险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把英语学好的例子,大家知道托福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总分640,上600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个人想考托福,但他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他怎么学呢?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所有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你随便抽哪一课,比如说第12课,不用说课文的标题,他就能一字不漏毫不停顿地背出来。然后去考托福就考了630多分。后来到美国留学,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给大家布置作业叫大家交一篇论文。他很快就写了一篇交上去了。过了一天,教授叫他到办公室去,然后把他的论文拿出来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他说不是。教授说不可能,这样的文笔流畅的文章就是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也写不出来,你刚到美国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实话,这个教授也蛮不讲理,明显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意思,你怀疑人家的文章是抄的,你得找到证据呀。这倒好,举证责任倒置,叫人家证明为什么不是抄的,不过这也跟咱们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关,中国人考托福考GRE的分数世界第一,但很多人到了美国连日常交谈都很困难。这个人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说,好,我证明给你看不。他就把新概念拿来递给这个教授,然后就从第一课开始背,果然一字不差。还背了不到六课,这个教授就哭了起来。这个教授为什么哭啊?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而良心发现?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不过教授自己解释说,没想到新概念里面这么好的文章,没有一个美国学生背过,却被一个中国学生背了,让我很难受。不管他这种难受是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不再会怀疑这个学生的文章是抄的了,也不再敢随便歧视中国学生了。所以,正如本书开篇所言,学习讲究的是一种素质,而不是某种方法。方法可以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素质则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很多,大部分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那么多书、那么多人看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受益了呢?不得而知。或者说,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有人能够通过它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而有的人却毫无起色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无论什么好方法,拿过来用,都必须能够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天一天坚持不懈的去做。将一点一点的努力汇聚起来,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我们的学习也有类似“悟”的道理。这个所谓的“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学习进步的阶梯-----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阶梯。只要平时多努力,坚持下来了,总有一天会实现成绩的飞跃。第56节:所谓的机缘佛教的分支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教义:“悟”。认为修道者经过长时间的苦修,会在某一个时间突然“开悟”,一下子明白人生和世界的终极真理.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说是一个和尚,修道修了很久都不能开悟,心中特别烦闷,终日郁郁不乐.有一天,他一边走路一边想:“我怎么就悟不了呢?是不是没有这个天份?”不知不觉走上了一个独木桥,突然脚下一滑,“咚”的一下掉进河里,被冷水一激,顿时恍然大悟,还立刻做了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他到底悟了什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永远无法得知了。不过,多年的修行,至此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也确实令人替他高兴。“悟”固然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但却是跟平时的苦修分不开的。禅宗有云:“人人心中皆有佛.”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悟道,但是必须经过长期的修行。所谓的机缘,虽然有一定的巧合成分,但总有一天会到来。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路人皆知,其实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悟”,就是平时经常思考,研究,所有的想法都汇聚起来了,就差那么一点机缘。终于有一天“咣当”一声,树上掉下来一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他脑袋上,于是立刻“开悟”,大喊一声:“哎呀,万有引力!”新东方副校长、著名英语教学专家江博曾经发明了一个学习英语听力的方法,叫做“黄昏顿悟法”。他说他以前在大学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每天都反反复复的听大量的英语材料,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努力,听力水平还是提不高,心中十分苦恼。一天,那是一个黄昏,晚霞满天,他一个人在一个湖边戴着耳机边走边听英语。这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个美丽的白衣少女,她是那么美丽动人,害得我们这位一心求学的江同学顿时忘记了耳中的英语,呆呆的看着这位白衣少女,遐想万千,一直目送她离去,直到消失在满天的晚霞中,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这时,他突然发现,耳边的英语竟然是如此清晰,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这是一个十分罗曼蒂克的故事,实际上,这也就是学习中的“悟”。那个少女的出现是个偶然事件,但是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必然会有那么一个偶然事件,会让你突然之间“开窍”,好像昏睡了数百年突然醒来一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即使遇不到白衣少女,说不定会遇到红衣少女、紫衣少女。禅宗有一个宗派叫“临济宗”,就是它的创始人临济义玄擅长于在弟子经过长期修行之后,选择机缘突然冷不防对他大喝一声,经过这么一吓,他就能够“悟”了。还有一个宗派“德山宗”更猛,不用喝,突然当头一棒敲下来,也能让人开悟。于是有了“德山棒、临济喝”之说,所谓“当头棒喝”就是由此而来。总之方法是很多的,关键不在于能否遇到什么少女,而在于多年的积累的突然爆发。也许有一天,就是你平时非常讨厌的英语老师突然对你大喝一声,你就觉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所以,有很多同学曾经这样向我抱怨,说:“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很努力学习,可是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可以用“悟”的思想来回答,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什么叫“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呢?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也有类似“悟”的道理。这个所谓的“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学习进步的阶梯-----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阶梯。只要平时多努力,坚持下来了,总有一天会实现成绩的飞跃。学习的进步与努力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严格的比例关系,比如,你上次考试考了90分,不会说你努力学习一天,就能考91,两天,92,一周,97,一个月120--没有这么严格的正比关系,而是体现为一种阶段性的进步。这种阶段大概是20分左右。你上次考了90分,努力了一周、一个月,但是你的水平仍然会处在80-100这个分数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考出任何分数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下一次考试可能略有进步,可能没有变化,甚至略有退步,都是很正常,不能借此说明努力没有用。实际上,你的成绩正在80-100这个阶梯上水平向前运动,可能再努力一个月,你就可以跨越这个阶梯,达到下一个20分的阶梯。你会突然发现,从此以后,你的成绩再难下110了--这正是你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所以,对学习来讲,坚持就是胜利、胜利还要坚持,这是压倒一切的真理。在你最痛苦、感到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直到实现成绩的阶段性突破。这也正是“悟”的一种体现。我03年的时候在我的母校--江津中学给毕业班的学生们做报告的时候,他们的班主任,也就是我高三时候的历史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孩子感觉心态特别浮躁,老是想一下子学好。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提高,就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干脆放弃了学习。现在虽然还有三个月就要高考了,很多人三年来都一直认认真真学习,可是感觉他们却在最后关头松了劲了,真是令人担忧啊。”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为什么总会有人在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以后,反而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进步的阶梯型曲线,坚持了这么久,眼看就要跨入下一个多达20分的阶段了,以为没有多少时间了,自己再努力也最多前进一两分到头了,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了。实际上,如果你继续努力,你可能很快就能实现阶段性的突破--这种突破不是你短时间努力的结果,而是以前的所有努力加上现在的短暂努力共同促成的。相反,如果你放弃了,那么你前面所有的努力也都前功尽弃了,你仍然停留在那个比较低的阶段,跟没有努力学习结果完全一样。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看到奋斗的终点了,人就越容易急躁,老想着一步跨过去。但其实,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和高一的头一个月是一样的漫长,不会因为高考即将到来而变得快些,所以一定要咬牙顶住,最后关头千万不能松劲。--(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改变命运-2
学习改变命运-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改变命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