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3

一位在北京某大学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女大学生说,她的志愿是老师帮助定的。那天,要填志愿了,老师身边围满了咨询的同学。她很想报上海复旦大学,可又拿不定主意。她挤到老师身边,问老师是报上海的学校还是报北京的学校,老师想了想说:“你就报北京吧,听说上海人很排斥外地人,再说,北京离咱东北也近些。”于是她就在志愿表上填上了北京的一所学校;她又去问老师应该报什么专业,老师又想了想说:“女孩子嘛,学管理吧,学管理的一般都是坐办公室。”于是她便在专业那一栏里填上了行政管理。一位学园林专业的大学生说他的志愿是父亲定的。那天,县招生办给他家来电话,说有两所大学都愿录取他,一所是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一所是化工大学的自动化专业。那天,他刚好不在家,接电话的是他父亲。父亲是老林业工人,对林业情有独钟,当即就告诉对方,上林业大学。这位大学生说,如果是他选择,他肯定会选择去化工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可是父亲已经代替他选择了,他想改变也不可能了。上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当事人却没有选择的能力,或者轻易放弃选择的权利,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一天,我去一所工业大学采访,中午在学生食堂吃饭时,见邻桌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大学生,正一边吃饭,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看一本《财经》杂志。见我在注意他,他抬头朝我微微笑了一下。我说:“你喜欢看《财经》?”他笑着点点头。“你是哪个系的?”我端着碗坐到他对面。“材料科学。”“你喜欢这门专业吗?”“不喜欢。”他回答得很干脆。“既然不喜欢,当初为什么要报这个专业呢?”“当时很幼稚,稀里糊涂就报了,那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进来后才发现我对它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我知道他叫陈忠,是99级学生,来自湖南湘西。陈忠的家在湖南湘西一个傍依沅江的小镇上,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那是一个充满了灵气的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不过,当年沈先生看到的石板路如今已铺上了沥青路面,当年卖麦芽糖、竹背篓的店铺早就没有了,已建起了钢筋水泥的楼房。可是在陈忠的眼里,那里仍很封闭和落后。还在上小学时,他就有一个理想,这就是考上大学远走高飞。其实,这个理想是父母告诉他的。从小学时起,当工人的父母就不断在他耳边灌输着上大学的理想,他们告诉他,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过好日子。“大学”像一个诱人的馅饼,高高地悬挂在他的面前。考上大学一直是他最高的理想,他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考上大学以后学什么,从没思考过自己喜欢什么。因为,在父母对他进行的“理想”教育里,就从没谈到过这一点。他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他家住的那条街上来了一位捏泥人的中年人,那中年人能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像变戏法一样捏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也有面如桃花、身似蛇身的白骨精、美丽可爱的“美人鱼”,还有弱不禁风的林黛玉、雍容华贵的杨贵妃。他着了迷一样地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段日子,几乎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去泥人摊前看一会儿,看那双灵巧的大手如何变出一个个人物来。他用悄悄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下了几个他最喜欢的人物,还买了一堆橡皮泥,有空就照着样子偷偷捏起来。他将自己捏的泥人带到学校去,同学都说他捏得好。那时他甚至忘记了考大学的理想,捏泥人成了他最大的快乐,他甚至想像那个街头捏泥人的艺人那样快乐地捏一辈子泥人。这种念头,很快就被父母的呵斥吓得无影无踪。他们没收了他的橡皮泥,将他买的几个泥人捣得稀巴烂后丢进了垃圾桶。他们气急败坏地责骂他,骂他没出息,说如果他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去做苦力。从此,他成了一个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的、循规蹈矩的学生。从此,他再也没有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他每门功课的成绩都说得过去,但却没有一门是特别冒尖的;他机械地看书,机械地做题,谈不上有什么热情,似乎只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的终点是考上大学。高考那年,他的总分达到了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得知成绩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好像一场马拉松长跑终于跑到了终点,拿到了金牌。老师通知填志愿,他拿到志愿表不知所措,不知该填什么。他去问父母,父母说:“就拣你的分够上的大学填吧。”分数够上的大学不少,该填哪一所呢?学校的招生资料大同小异,很难看出高下,他仍举棋不定。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离家最近的半径里找。当然,前提必须是大城市。他将一根直尺放在地图上,寻找离湘西最近的地方。在直尺下他看到,往南,最近的是广州。往北,最近的是武汉。考虑到广东人的粤语难懂,恐有语言障碍,他决定填报武汉的高校。报什么专业呢?他又犯难了。那些专业似乎都很陌生,他不知道那些专业开什么课,毕业后是干什么的。后来他看到有一个“材料科学”专业,他觉得这个专业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一定不错,于是便将它填写进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他苦笑着说:“当时,我之所以会填报材料专业,可能潜意识里仍有少年时的那个‘橡皮泥情结’,可是我大错特错了,此材料非彼材料,这个金属的、陶瓷的材料在我眼里是僵死的,是冷冰冰的,毫无乐趣可言。”考上大学的苦恼考不上大学的苦恼(6)进了大学后,陈忠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专业所学的课程,他毫无兴趣,每次进实验室都是一种痛苦。同时他还发现,他根本就不是搞科学研究的料,因为他几乎无法忍受每天关在实验室里的那种枯燥、单调的生活。他渐渐地看清了自己,渐渐地明白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渐渐地知道了自己最适合做什么。陈忠发现,在过去的日子里,由于背负着高考的压力,由于父母的管制,他的天性有意无意地被压抑了,他成了一个听话的、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可是那个好动的、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生活的天性,其实仍一直在他的身体里蛰伏着,当高考的压力释放了,当远离了父母的管制和束缚,那种一直蛰伏的天性便苏醒了。天性苏醒后的陈忠发现,他最喜欢、最愿意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他最适合做的工作是市场策划。可是,当他发现了这个真正的自我时,当他真正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时,已经是大二下学期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他为自己当初轻率的选择痛悔不已,为自己要白白浪费四年时光痛悔不已。因为他已决定,一出校门就改行。那么,这四年的学习就几乎是无意义的了。已经上大三的陈忠说他不会中途退学,他说他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混到毕业,因为出校门后改行,大学文凭仍是一块敲门砖。没有大学文凭,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从湘西一个小镇来的打工仔。在学非所爱的大学生中,类似陈忠这样糊里糊涂进错了门的人还真不少。一些大学生是走进了大学以后,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在大学,他们不再像在中学时那样背负着高考的压力、无暇或无心去观看教室外的风景,他们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热闹的,充满了各种各样机会的世界,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路,重新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可是这时他们发现,白纸黑字填写的志愿,已经使他们几乎失去了重新选择的可能性。糊里糊涂进错了门的学生,还有的是缺少信息,缺少指导。招生学校提供的信息和介绍大都简短而空泛,要么是笼而统之、充满溢美之词的介绍资料,要么是简单的、没有专业介绍、只有招生人数的招生计划。不了解详情的学生,就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像掷骰子一样抛出去。撞对了,是运气;撞错了,也许就错了一生。某大学一位在读的研究生,当初考大学时填报的专业令他自己也啼笑皆非。因为家庭贫困,他填报了一所师范院校,这所学校设有几十个专业,填报哪个专业呢,他拿不定主意。他很想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填报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可是招生资料上没有这方面的介绍。后来,他看到招生计划中有一个“特殊教育”专业,这“特殊教育”是干什么的,他一无所知。于是他就想当然地认为,“特殊教育”会比一般的教育更有学问,会比一般的教育更有发展前途。于是,便在志愿表上填写了“特殊教育”专业。进了大学他才知道,这个“特殊教育”专业并不是特别有学问、特别有发展前途的专业,由于它针对的是一群非正常智力儿童的教育,所以才冠以“特殊”二字。得知真相,他仿佛掉进了冰窖。他无法想像自己一辈子要去跟一群痴呆的、自闭的孩子打交道,不是他缺少爱心,而是他的性格根本就不可能干好这一行。调换专业的可能性为零。他要么退学,要么硬着头皮念下去。好不容易才考出来,好不容易才摆脱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不能再回去了,即使能让他第二年重新参加高考,谁又能保证一定能考得上呢?他只能选择后者,虽然这种选择太痛苦、太无奈。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大都是女孩子,五大三粗的他坐在她们中间,连他自己也觉得别扭。最令他难堪和无奈的是去这种“特殊”学校实习,面对那些无法正常交流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很笨拙很无能,他无法进入角色,更无法走进那些孩子的心灵。四年的学习是痛苦的。更让他痛苦的是,毕业后他果然去了一所这样的“特殊”学校,做了一群弱智儿童的老师。他本不想去,但是他所学的专业限制了他的选择,他的就业方向在学这个专业时似乎就已经确定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错误的“志愿”会影响自己的一生。他在那所学校痛苦地呆了一年后,决定报考研究生。这也许是改变命运的惟一机会和惟一途径。经过一年的准备后,他如愿以偿,改学了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走了一段对于他来说是错误的航程后,虽然他终于抓住机会改正了错误,驶进了一条自己重新选择的新航线。但是,他为那个错误付出的代价毕竟太大了,那是整整六年啊,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本应该快乐地学习和工作的一段人生。而且,那次错误的选择给他带来的痛苦和身心折磨,又怎会说忘就忘了呢!学非所爱,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它还给本就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带来一种浪费,造成了一种隐性的低效率、低回报。因为,如果有40%的大学生在痛苦地或无奈地学习,那么,用于这40%大学生身上的教育资源,所得到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较低的。据一位教育专家估计,大学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只有50%左右。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不喜欢本专业而改行的。对于这部分用非所学的人来说,国家投入在他们身上的培养经费是低回报的,而他们为了改行重新学习,又造成了国家在教育经费上对同一个人的复投入。另外,尽管一些不喜欢所学专业的人走出校门后仍在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他们中,真正学了这行渐渐爱上这行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也许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能改行。这些想改行而没有能改行的人,如果仅仅将工作视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而缺少工作热情,缺少创造冲动,那么对于社会来讲,这实际上仍是一种低回报。志愿上什么大学,志愿学什么专业,本应是一种自觉的、快乐的选择,它不应该是一种苦涩、一种无奈,更不应该是一种痛苦。要达到这种美好的境界,需要建立起一个真正科学、真正合理,并能充分激发每个人创造性的教育体制,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才会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选择和选择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美好的境界,需要建立起一个真正科学、真正合理,并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招生体制,只有在这样的招生体制下,“志愿”才能回归真实,才能真正体现本人意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有的学校开始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开始实行双学位制,允许学生在学习一个专业的同时学习一个新的专业。有的学校开始打破壁垒,允许少数学生转系、换专业。这些措施在专业的壁垒上凿开了一条缝,在专业的鸿沟上搭起了一座座可以通行的便桥,给一些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自由的学习环境,给那些有意或无意报错了“志愿”的学生,提供了改正“志愿”的机会。但是,面对近40%学非所爱、希望调换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这种改革目前仍是有限的,这种改革的步子仍是迟缓的。在许多大学,专业之间的流动、院校之间的流动仍步履维艰;转系、改换专业仍困难重重。即使是在一些已有松动的学校,受名额限制,因经济原因,大部分有此愿望的学生仍望门兴叹,难以如愿。因为学非所爱,学习便成了一种负累,因而变得索然无味。然而,这并不是一些大学生逃出或想逃出大学的惟一原因。记得那天小路骑自行车到报社来找我时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之所以愿意见我,是因为我是第一个关注到他们这个群体的记者。当他说出“我们这个群体”时,我心里曾暗暗吃惊,我一直以为逃出大学的小路只是一个个别案例。可是当我走进大学校园,走近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我发现,这些经历了炼狱般的苦难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的大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并没有胜利者的喜悦,许多人心里充满了失望和迷茫。我缺乏灵魂上的导游者,我们的大学教育者从来就没有被赋予灵魂导游者的使命无意间,我读到了一位大学生的自述。自述者是2000年从某著名高等院校计算机系毕业的许知远———我对于1995年的9月印象深刻。那是个不太炎热的秋天,19岁的我背着一个破烂军挎书包在第三教学楼里乱窜。这时候,我刚刚成为不可一世的大一新生。因为第一个月没有安排正式课程,于是,我开始在三教里寻找消遣。我无比怀念那时候自己拥有的勇气和热忱。我常常是上课时间在楼道里逡巡,一双拖鞋和我左摇右晃的身体完美地搭配着。我会一个教室挨一个教室地观察授课教师的样子,让人满意,我就会摇摇晃晃地推门进去,直挺挺地坐下来开始听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听了十几门课程,其中涉及了文学、历史、政治、法律、计算机,甚至还有一门有机化学。当然,大多数课我都没有听完,我常常是在把凳子坐热之前就离开。这些课程,让我生硬地知道了一些名词,听到了一些朦胧的概念……我怀疑,这一个月耗尽了我对上课的所有热忱。因为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上课只给我带来了无休止的厌倦与疲惫。我和宿舍里的同学们,积极去抢占教室的最后一排位置,然后通过睡眠与交流色情笑话熬过漫长的50分钟。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干脆逃避上课。我总觉得,讲台上那个正说话的人,与我缺乏关联,他讲的东西只是为了帮助我通过考试,获得某项资格证书。一种致命的平庸与现实感死死地围困着我,周围的同学要么疯狂地学习,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生;要么就终日无所事事,通过玩电脑游戏消磨时光;还有一少部分乐此不疲地加入以舞厅与录像厅为核心的社交场所……快结束大学生活的时候,我阅读到阿兰布鲁姆的一段话,这位芝加哥大学教授认为,作为老师,他得到的最大奉承,是他最欣赏的一个学生在游历意大利时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你不但是一个政治哲学教授,而且还是导游。”阿兰感慨道:“作为一个教育者,没有什么比这能更好地表达我的动机。他认为我已经给他的所见所闻作好了准备,然后他可以独立地思考了……在我们的时代,教育应该去发现学生们渴望完美的任何东西,重建一种知识体系,能让他们自发地去追求完美。”这段略嫌口罗唆的话精确地说明了我厌倦的原因———我缺乏灵魂上的导游者。我回忆起入学的第一个月,如果说得夸张与抽象一点,那应该是颗充满稚气的灵魂在三教里游荡,它本能地在寻找着一些东西,它渴望与某些目标发生亲近。我想起来了,我当时执著地在三教里游荡的一个主要原因,源于对大学的幻觉。对于样子懵懂的19岁少年来讲,前方的道路光明却无序。他希望在这充满分岔的路口寻到一条归属自己双脚的路。而在此之前,我阅读到的一切书籍都向我暗示,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有许多充满智慧的长者,向你传达他们积累多年的经验,帮助你辨明方向。他们可以激发出你的热情,激活你的心智。我怀疑,我不知疲倦地在三教里乱窜,正是出于这一本能性的渴望。可是,我渴望寻找方向的灵魂遭受了粗暴的冷遇。我的老师似乎更习惯于让我的大脑塞入各种公式数据或者理论,他们没有热情或者没有能力赋予这些公式数据理论以意义,更糟糕的是,他们似乎压根看不出台下那群头发乱蓬蓬、满脸一触即发的热情的家伙们,是一颗颗灵魂,而这些灵魂是如此渴望被引入某种奇特的旅行之中……我不知道阿兰布鲁姆是如何去充当这个灵魂的导游者的。但是后来,我读到一本有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德勒的书。这位教授的授课方式是这样的,他每周布置一本经典著作让学生阅读,在下周的课堂上,将就这本书展开讨论。每个学生都必须阐述其独特的观点,而艾德勒像一位窥视者一样,深入每一个发言者的内心世界,逼迫它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诱导他进入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于是,每一次讨论都演化成了一次心智上的格斗。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峰体验。我甚至可以猜想出,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家伙,如何在课堂上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气急败坏,时而不知所云的模样。但正是在这过程中,他们最大限度地探索了这种可能,让自己的思维在不断撞击中成熟起来。这也正是阿兰布鲁姆所说的让他们获得思考的能力。当然,我并非奢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具有艾德勒的这种能力。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我们的大学教育者从来就没有被赋予灵魂导游者的使命,他们更多地从事的是知识的灌输者。于是,一届届的学生茫然走进大学校园,然后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在进入大学时,他们怀着某种渴望,走出校园时,却带着深深的失望。我无法忘记我第一次进入大学时的奇特,南门那两排黑压压的树给我扑面而来的压抑感。那是一个有着小雨的天气,在通往南门的那条主干道上,我看到一片红旗招展,上面写着各个系的名字。我看到一群和我一样茫然多于兴奋的孩子,他们来自全国各个角落,正在有点慌乱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队伍。我置身在喧闹的人群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恍惚感,这种恍惚感甚至在整整一周之后还没有消除,它让我睡在六个人一间的拥挤的宿舍里有点不适应。然后,我就被人流带到了教室,令人厌恶的课程不由分说地拥挤到我面前,看着我周围的同学每天定时去上自习,钻研四级的考试,显然他们已经把中学生活带到了这里。我们的课程表里除了数学就是物理。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是否现在的生活就已经是我向往已久的大学了。这里似乎并没有孕育着某种伟大的情感,也没给我带来特别的兴奋。考上大学的苦恼考不上大学的苦恼(7)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望去。”可是走进大学的我们,仍然在伏案学习,因为没有人扶我们站起来,我们既没有站起来的能力,更没有眺望的能力。我们过早地就经历了专业的折磨。从高中起,大多数学校已经实行文理分科,在思想成之前,我们的视野就被局限在狭窄的一块小天地上。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许多人在父母与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专业。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课程仍按照文理科被严密地切分开了。在大学里,文科生与理科生被显而易见地区分着,即使在纯文科或纯理科之内,也很容易察觉到那条深深的鸿沟。除了英语,本科生之间几乎缺乏任何共同的科目。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说:“在短短的四年中,他必须了解,在以往他所知晓的小小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亲自领略它的乐趣,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以支撑自己去征服那片注定要穿越的知识荒漠。”可是,我们从来就缺少这种意识,也从来没有人引导过我们。从小学到中学,我忙于如何成为一个大学生。而进了大学,我又在忙于应付各种课程,或者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材。我的课程里缺乏所谓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我们的人生意义先是被强行地与空洞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当这种大而空的话变成一种谁都明了的滑稽之后,我们就变得茫然无措甚至玩世不恭。在大学教育中,我们的灵魂是被忽视的,大学缺少基本的人文精神。它已经沦为一种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一些针对就业开展的训练。许知远的自述,强烈地震撼了我。因为他就读的那所大学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它曾是中国现代大学的象征,曾是中国百年“民主与良心”,曾是思想最活跃、最能畅所欲言的地方。他的自述是一个学子对“大学是什么”的一种质疑,一种追问。“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蔡元培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可是在许知远的笔下,今天的大学校园,却缺少灵魂的导游者。这位学子也许是失望之极,又写了一篇《乏味的大学》:我走在世纪末的校园里,呼吸着北京日渐污浊的空气,痛楚地看着我身旁那些和当年的孔庆东们一样年轻的生命已经不再“好玩”。一位师姐曾经感慨道:现在的校园不比从前,放眼一望,学子们个个山清水秀,走在一起分不出赵钱孙李,很像是批量生产出来的,花色品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大学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分数、出国、赚钱,现在的学生的道路似乎被限制到如此狭窄。他们日益繁忙,却不知道为何繁忙,我们过多地把大学看成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死亡的知识拥挤着我们充满活力的心灵。大学也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学习机构,我们在这里寻找到生存的技巧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我们越来越被要求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保持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让自己有趣味。趣味需要的是自由,而这种自由和趣味又可以增加个人本身的抵御力……大学本来应该成为发挥个人独特性的场所,在这里,年轻但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生命不会遭受太多的损害。读牛津剑桥大学的校园文章常令人心驰神往……剑桥大学的莘莘学子以对待科学研究同等认真的精神来玩耍,甚至是胡闹、放肆的程度。科研圣殿三一学院的门楼上,站着创建者亨利八世的雕像,左手托球,右手握节杖。50年代在一次学院的晚会上,闹疯了的学生大概为抒发对亨利八世曾砍掉剑桥大学校长费雪脑袋一事的愤慨,想出了一个荒唐无比的恶作剧:竟然爬上了“伟大之门”把皇帝老子的节杖扔掉,换上一截破椅子的木腿。从此,满脸庄严的万岁爷便拿着破椅子的木腿站着,一站就是几十年。这种自由甚至疯狂的氛围其实是每一所推崇“独立健全人格”的大学的共识。但是这种气氛在目前的中国大学极度欠缺。“现在的校园气氛一点也不好玩,学生都挺傻的。”一位外校的大学生在闲聊中说道。在他的记忆中,9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越来越像中学生,除了脸上稚气未脱,在思维上也呈现出幼稚的倾向。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校园日益变得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种压力冲淡了学生本来应该“务虚”的青春。没有理想,不会胡闹,不会浪漫,在这个最应该放肆的年纪,我们的心灵却自觉地禁锢起来,生命力的活跃是大于任何实用知识的掌握的,因为我们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或许我真的就该纵情声色之中,就如拜伦勋爵多年前在剑桥的荒唐一样。刚刚走出大学的许知远,回望身后,有许多感慨,有许多惆怅。在这种感慨和惆怅中,他追问和思考着:那个19岁时背着书包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见教室就钻,见课就听的年轻人,为什么会丧失上课的热情?那个希望在充满分岔的路口寻到一条归属自己双脚的路的年轻人,对大学的幻想是怎样破灭的?他的追问和思考不仅仅是对某一所大学的,更多的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追问和思考。一份来自校园的调查也许能说明这种追问和思考的重要性。据这份调查指出,在大学校园里,已出现了一群“逃课族”,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调查统计,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在50%以上。大学生费尽心机逃课,到底都去了哪里?据调查者在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47%的同学在图书馆自习,16%的同学在上网,11%的同学在忙着找工作,20%的同学在外兼职。而真正因为贪玩贪睡逃课的同学只占6%。好不容易走进大学校园,本应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抱怨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太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像抄笔记的机器。有的说:“老师上课内容太老套,很多课只要考前背背笔记就搞定了,所以,不如多花点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有的说:“本以为到了大学,上课会有趣一些,结果很让人失望,还不如自学。”在调查中还发现,教材陈旧也是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大学课本大多是80年代的产物。如现行的《古代汉语》是1981年4月第2版、1998年4月第27次印刷;《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1984年3月第1版,1998年5月第17次印刷。而大学里选用的计算机教程更是跟不上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引进国外最新原版教材,但能学习这种教材的大学生毕竟仍是少数。在逃课的大学生中,还有一类人是“缺乏灵魂的导游者”。一位大学教授指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是学习的惟一动力。部分学生进大学后,没有了原来的支撑点,新的目标又没有确定。在这个空档里,他们学习松懈,没有寄托,不知何去何从。”因为没有“灵魂的导游”,他们找不到方向,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激情,便成为了逃课一族。每天都跟大学生打交道的杨东平,说他在与一些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不少学生走进大学后都有类似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在重点大学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越是优秀的学生,这种失落感越强烈。他说,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过去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以考试为中心、读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而我们长期提倡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以及国外那种以解决问题为主、鼓励不同见解、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型学习基本还没有确立。这种工厂化的、大规模培养标准件的人才培养方式,对那些具有创造潜质的优秀学生是一种伤害。在目前高校教学尚未大面积改善的情况下,他认为至少有一件事是可能做到的,这就是: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更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综合性。大学之大,原本意味着广博、综合、自由开放,在大学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应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名言之一,是告诫新生不要说自己是某某学院的学生。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生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一位研究生投书一家报社,标题是《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我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儿心虚。我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在实际工作中,我感觉不到自己这个硕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里去,虽然学校给我们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内的高级人才。回想起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很多遗憾。在读研之前,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满怀憧憬:即将就读的学校和学科在国内很有名气,拥有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研究生的学习非常自由,我可以大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知识结构;可以彻底摆脱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那种学习模式的折磨,跟讨厌的考试、分数说“拜拜”。可是一周的课上下来,我感觉又回到本科时代。按规定,读研的三年里,我们要修满58个学分。可是在这期间,有一个学期要实习,最后一年要做论文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我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五十多个学分几乎都是必修课。对这样的培养计划,导师们也意见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第一门课是公共课。我以为老师会布置一些书目,大家回来自己读书。一上课,发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老套路。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低着头匆匆记录,与读本科时并无两样,我感觉又回到了本科时代。对专业课我也深深失望。首先,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连课程的名称都差不多。本科学的是中国新闻史,现在叫新闻史研究;本科时叫新闻编辑学,现在叫新闻编辑学研究。虽然后面加了“研究”,但内容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细化了些。比如,新闻摄影研究,老师讲的还是照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感光片的种类这些基础知识。中国新闻史研究,老师居然从新闻的起源讲起。且不说我这种专业出身的,就是那些跨专业学习的同学经过入学考试,对这些内容也已经烂熟于胸。不但如此,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人类已进入21世纪,闻传播业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可是学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还在重复那些讲了几十年的东西。新闻评论学研究,关注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政论家和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写作特点、主题思想不厌其烦。梁启超的评论确实写得漂亮,我们应该有了解,可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总结、记忆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风格,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更何况,这些知识在新闻史的课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启超的著作里都有论述。这种重复学习又有多大必要呢?新闻评论和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一下当代新闻评论新的发展趋势和其承担的功能呢?考上大学的苦恼考不上大学的苦恼(8)现在连中小学都提倡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大多数课却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有一门课主要是介绍名记者和他们的报道作品,按说,这门课完全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者进行研究,然后互相交流心得和成果,再一起研讨,既锻炼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可是,这门课的教授方式还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这种课听起来不但乏味而且收获甚少。到了第二学期,逃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各忙各的,“出国派”时间用在考托考G上,“实践派”整天忙着在外面兼职打工,既锻炼实践能力,又解决生活费用。少数立志搞学术研究的同学,精力也没放在课堂上,而是转移到了图书馆。我开始失望,我问自己,读研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浪费这三年的时光值不值得?导师是什么,导师应该是引导我们走进学术研究之门的人,应该是经常能给学生以指导的人,应该是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学术切磋的人。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切实的指导呢?且不说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导师有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探讨都成问题。我的大学同学晓寒,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和导师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逢年过节在饭桌上进行的。晓寒的导师带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职务,根本就无暇顾及每个学生。有时候在外面遇见学生,拍着学生的肩膀连声说“你好,你好”,却叫不上名字。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认真严谨的导师,还不时地抽查我的读书笔记,或是要我汇报生活和学习情况。不过,他老人家也经常感慨:“哎,事情太多了,没有多少时间管你,主要靠你自己学。想当年,我带你大师兄时,每两个星期就要谈一次话。”最近,打电话问候导师,导师抱怨说,他现在带的学生比我那时多了一倍,“到毕业的时候,连每个人的论文认真看一遍的时间都不够”。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可是研究风气淡薄,研究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下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培养计划,每个学年我们都要写一篇学年论文,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据我所知,我们班有一半同学的学年论文都不了了之。我恰好当时帮老师做了两个课题,最后就当做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该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是现在,毕业生论文大都是粗制滥造之作,既无新的创见,又无学术价值。我一位师姐关于第四媒体的硕士论文被答辩委员评价甚高。你知道她用多长时间写的吗?一个星期。她一直忙着联系出国,哪有时间专注于论文,她是在网上找的资料,“再找一个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组织好”。这位师姐说,“答辩委员都是我导师亲自请的,能为难我吗?”她还说,“他们都不太了解因特网。”那时,我对师姐的话半信半疑。直到自己走过一遍后,才知道,硕士论文,真的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到了研三,大家忙着出国、忙着找工作,论文只能凑合。在校图书馆,我查阅了不少学长的论文,有的水平真不敢恭维,简直就是资料的堆砌,有些连错别字都没有改过来。尽管如此,绝大部分论文都能顺利通过。没有哪位导师会卡自己的学生。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一般都由导师选定;答辩时,答辩委员们也会提一些问题、挑一些毛病,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同意授予某某同学硕士学位”。在外面等候的导师也就进来表示感谢,然后大家共赴学生准备好的宴席,皆大欢喜。说实话,我们也想好好做一篇论文,毕竟是对自己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总结,可确实身不由己。我的论文着手比较早,开始也下了一些功夫。研三暑假一开学,我就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也做了一些调研。但一个半月之后,随着校园招聘会的开张,我就踏上了求职路,论文只好暂时放下。12月份,在导师的催促下,草草列了一个提纲,做了开题报告,但元旦前后正是招聘高峰,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应付大大小小的招聘考试上,论文再次搁置。春节之后,工作还没有着落,只好一边参加各种考试,一边写论文,直到四月中旬才把论文初稿交上去。这在我们班还算是比较早的,有位同学五月份才动笔,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回想我的研究生生活,要说一点收获都没有也不客观,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自认为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距离很远。我有自知之明,反正我不是什么高级专业人才。读了这位研究生的信,人们不能不追问: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什么?无庸置疑,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它应该是富有想像力地传授知识,而决不应该是批发知识的场所。大学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能激发人创造力的知识,而决不应该是陈旧知识的拷贝。正是由于缺少这种富有想像力地传授知识的环境与氛围,大学成了令许多年轻人失望的地方。他们怀着热望走进大学,潜心地寻找理想并时刻准备实现它,但是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多少有益的启示,于是,他们中有的人感到理想的缥缈和希望的破灭以致无所适从,有的人则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有人尖锐地抨击目下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而“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也似乎不足为怪。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硕士学位本身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而仅仅意味着能过上一种收益可观的生活。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的退化和悲哀。今天,不难看到,在一群又一群应试高手和创新低能儿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时,大学教育所固有的理念和初衷也正在遭到破坏。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他们又有几人能无愧地说“我是合格的毕业生”?也许,他们谁都不想这样混日子,谁都不想做一个腹中空空的人。但是为什么大学校园里会弥漫着这种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为什么偌大的校园难以放下几张平静的书桌?那位学新闻的研究生羞于自己是研究生,一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理工科学生却羞愧自己所受到的大学教育。他说:“我的大学是一所理工大学,尽管校方在介绍里称之为综合性大学,事实上是,我们除了应付考试,文、史、哲、经、法的书籍一概拒之门外。大学‘重理工轻人文’的程度远超过我的想像,而且从校方到学生似乎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回想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实在令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一天都在愚蠢地打发时间:背烂了的英语单词一个也没记住,寒冷的夜里无休止地自习却依旧什么也不懂。身边的人更使我打不起精神来。几乎没有人读过《唐诗三百首》,也不曾读过诸子的任何一家,尽管他们都有很高的GPA;没有人看过《莎士比亚戏剧》,也没有人看完过《悲惨世界》,尽管他们的‘寄托’(GRE,TORFL)都考了很高分;没有人看过《资本论》的一页,也没有人读完只短短几十页的《共产党宣言》;没有人倾心于安娜的高贵和反叛,也没有人为玛格丽特黯然神伤。我羞愧我所受到的大学教育:它不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年轻的心根本无处探索闯荡,更谈不上具备独立的人格自由地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我只是被当做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而整齐地按统一规格打造。年轻的头脑毫无例外地被圈禁直到麻木,丧失激情。我终会离开我的大学,而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同样的悲剧还在继续。”当明白不能学到多少真本事时,他们走出了校园每个星期,易民都要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两天班。他像那些上班族一样,一大早就起来,匆匆赶到车站去挤公共汽车。易民是某大学在读研究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他上班的地方在亚运村附近。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是从研二上学期开始的。易民的本科是在东北一所大学念的,学的也是会计专业。毕业那年,易民本打算找份工作,可是心里却有点虚,因为他觉得学了四年,虽然书也读了不少,考试成绩也都说得过去,但对这门专业似乎还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考研的决定是在大四上学期做出的。他说,我不想报考本校,在这所学校呆了四年,我已知道,即使在这里再呆三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那里的学术空气太沉闷,而且那些老师思想陈旧、知识老化。举个例子吧,有一位在专业领域颇有声望的老师,居然连上网查资料都不会,他给我们上课时,拿出的参考书还是80年代的版本。考上大学的苦恼考不上大学的苦恼(9)易民决定报考北京的一所学校。他认为,北京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中心,是专家学者云集的地方,思想一定更活跃,学术空气一定更浓厚,视野也一定更开阔。经过几个月的拼搏,易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一所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活。可是进校没多久,易民就失望了。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并没有大的差别,没有应该有的梯度;老师还是那样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学生还是那样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让易民失望的还有带他的导师。他的导师是在这所学校一直读到博士、后来留校的新秀。按说,这样的导师应该有真学问,有真见识,应该思想活跃有创见。可是易民听他讲课,常常觉得一堂课下来所获甚少。导师上课时,要么是先吹嘘一通最近有哪家哪家公司请他做顾问,他最近又会见了中国经济界或金融界某某名人,或与某某名人一起共进晚餐。要么就是一上来就讲一通经济界或金融界的轶闻趣事,博得满堂笑声。往往讲完这类“课”,一堂课就过去了一多半,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是念教材。这一届,导师共带了五名研究生。开学没多久就是国庆节,导师将他们都喊到家里,师母做了一桌色香味美的饭菜,大家围桌而坐。席间,导师对他们说:“最近我接了一个活儿,是编写一本教材,你们一人编写一章,最后交给我,由我来统稿。”“我们行吗?”一位师妹问导师。“怎么不行?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编写了好几本书。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找。”易民和他的同学接受了任务后,就泡进了图书馆。他们将有关资料都检索出来,然后复印、剪贴、装订,一本所谓的新教材就编写好了。他们将“书稿”交给了导师。不久,那本书果然出版了,编写者的名字是导师和一位他们不知道的陌生人。易民和几个参加编书的同学每人拿到了300元报酬。按培养计划规定,在校期间,易民他们必须有两篇论文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否则不能拿到学位。研一下学期,易民想写一篇论文,确定题目之前,他很想得到导师的指导。可是他几次打电话给导师,导师都说没空。一天,易民拿着论文提纲终于在教学楼里堵住了导师。导师将他的提纲草草看了看后说:“你要注意两点:论文的角度要巧妙,不要嚼别人嚼过的馍;所引用的资料要新,要去网上找。”说着,导师将提纲塞到他手里匆匆地走了。易民愣愣地站在原地,想想导师说的那两点意见,是没错,是很有道理,但是,那两点意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他并没有就易民的论文提纲提出任何意见和看法。易民很失望,也很苦恼。他觉得如果这样学下去,到毕业时,除了一张研究生文凭,除了装了一脑袋死知识,很难有能在社会立住脚的真本事。读了研究生,他不但没有成为研究型人才,出去后,恐怕连一般的会计、出纳的事都做不了。易民从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口里得知,他们中有不少人一直悄悄在外面兼职,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为将来就业积累资本,因为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看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他还得知,这种在外面兼职的现象,不但他们这个专业有,其他专业也有,研究生中有,本科生中也有。这在校园里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位师兄告诉他说:“如果你去中关村找工作,那里的老板不会问你的成绩怎么样,而会问你会干什么,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师兄还告诉他说:“大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光环,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本事,那个光环很快就会破灭,很快就会消失。”师兄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易民觉得,与其在学校死啃书本,学一些没有多大用处的死知识,还不如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学习。在师兄的介绍下,易民去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易民是以实习的身份去的。去了后,也就是跑跑腿、打打杂、接听一下电话什么的,虽然如此,易民却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是一家业务量比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天工作纷繁复杂,在这里工作不但需要娴熟的业务,更需要有与各种类型客户打交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易民无比惊讶地发现,他们正在学习的一些知识其实已经过时,已经被淘汰,而一些已为社会运用的新知识却迟迟未能进入大学教材,他们不但没学过,有的甚至没听说过。有人作过估计,大学生学完四年课程走出校园时,所学的知识有70%已成为无用的知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裂变的时代,新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涌现;新领域一片又一片地被发现,被急速地打开。可是大学的教材却仍熟视无睹地多年不变。一位教育界人士无奈地说,现在学校用什么教材有上面管着,不但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甚至还规定统一的教材,不但教师没有权利更改,连学校也无权自己选择教材。如果想动一动教材,要经过一条漫长的审批之路。可是,这种僵化的大一统,这种麻木不仁的低效率,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让成千成万的年轻人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去学习一堆无用的知识。易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还发现,书本知识只能给人以营养,却不能给人以能力,大学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说本科四年主要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打好基础的时期,那么作为研究生,就应该是术业有专攻的时期,应该是具有动手能力的时期。可是易民惭愧地发现,读了一年多研究生课程,他仍只有本科生的眼界,本科生的水平,更别说能力。三个月后,易民结束了“实习”期,成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准职员。他说,他现在每周用30%的精力学习他不得不学习的课程,为的是那张文凭,但他却用70%的精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他还悄悄告诉我,除了去会计师事务所上班,他偶尔还去给成人大专班讲课,从研二开始,他就经济独立了,不但没找父母要钱,存折上还有了五位数的存款。我问他:“你在外面兼职,上课怎么办?”他一脸坦然地说:“能逃就逃,能混就混,只要考试能拿60分就行。”在大学校园里,像易民这样逃出校园的“打工族”并不在少数。有的人是急功近利,有的人是对学习的厌倦,有的人是想练一练工作能力,有的人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找一个多样发展的空间。大学生变相逃离校园的现象,也许并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在这个充满了诱惑,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浮躁的社会里,年轻的心很容易被校园外的喧嚣吸引,很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机会诱惑,要守住一张平静的书桌,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更需要有一种能抵挡种种诱惑的坚毅。但是,大学生变相逃出校园的现象,使我们不能不对目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是不是太僵化和死板?学习内容是不是太陈旧而缺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不是太落后以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激情?我们的大学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否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我是否给了学生面对社会竞争所需要的能力?我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他们多样发展的空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指出:“由于教材更新速度太慢,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脱节,这使他们不愿为那些陈旧的知识费功夫,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和社会接触紧跟社会发展,这种取舍是明智的、合理的。”当综合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时,当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时,大学生逃出大学,在校园外学习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不能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有当教育赋予人更强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赋予人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尊,才会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前不久,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发现了小路母亲发来的邮件:“小路已于9月1日去了巴黎,开始了他的电影学习。你的那篇文章我已看到(指2001年6月13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我为何逃出大学》),是小路的同学告诉我的。”小路走了,带着对大学的失望,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留给我们的却是沉重的思考。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1)———一位母亲和她儿子的故事曲兰一位原本醉心于事业的母亲,因儿子令人头痛的学习成绩而导致离婚,离婚的痛楚促使她转而全身心投向儿子的学习。她整天督促儿子做作业,不惜血本给儿子买来各种辅导资料、请家教,母子俩疲惫不堪痛苦不堪但得不偿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儿子最终只考上了中专。万般无奈的母亲只得教儿子学电脑,没想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却让原本顽劣的儿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儿子不但因不屑于中专文凭毅然中途退学,有一天竟然还走上大学讲台给学历和年龄都高于自己的大学生讲课。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年仅18岁的儿子因闯过了微软认证考试中难度最高的两项国际性考试而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向分数宣战如果有人问我:命运是什么构成的?我会回答:是选择构成的。人生,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离婚后,把儿子接到身边时,我就面临这样一种选择:我是选择自己的前途,还是选择儿子的前途?如果我牺牲自己的前途,能不能挽救儿子的前途?如果你能举起50斤,而有人每天让你举100斤,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训练你讨厌举重。我想,儿子对学习的厌倦,就是这样让我给“督促”出来的。我得了一种病。什么病?我告诉你,叫塔尖儿焦虑症!快走到街道办事处门口时,他停住了脚步:“你可想好了,到底要不要孩子?”“我要孩子。”我执拗地说。我知道,从这里再出来,我们就变成路人了。就在这个瞬间,我们俩要确定儿子的抚养权。“你平时做事总是很冲动,但我希望你这次能慎重。离婚后如果你自己带这个孩子,可就别想到处去采访了,你要想想你的前途,这是一。再一个,带着孩子,凭你这个年龄,恐怕也就别想再找人了,你有没有独身的准备?孩子的事我已经和我妈谈了好几次了,现在她非要这个孩子。如果你已经想好了,真想要孩子,我就得跟我妈死磕。”“我要!”他叹了口气:“你呀,永远改不了这副牛脾气。好吧!我尊重你的意见。我妈说了,你要把孩子带走,她就不活了。不过只要我坚持,她最终也得同意。再说了,”他脸上又露出我熟悉的那副玩世不恭的笑容,“不行你还可以打官司嘛!”其实从我内心里,我甚至比丈夫还清楚一个单身女人把孩子带在身边可能产生的后果,操劳自不待言,前途就会更暗淡了。拖着孩子这个小油瓶,我再热爱我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记者,我可能也无法再外出采访了。而且,我能把这个从小娇生惯养、顽劣执拗的儿子教养好吗?心中一点把握也没有。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顺水推舟地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可是老人一直非常溺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曾多次发生冲突,而且每次都以我的退让宣告结束。如果离婚后我撒手离开孩子,我简直无法想像这种溺爱会导致什么结果。为了儿子能够健康正常地成长,再苦再难,我也得把他带在身边。“这些问题我都想过了,我没有别的选择。”“好吧!既然你下了决心,那我也无话可说了。你好自为之吧!”他说。他办完离婚手续后,很快就飞回广州。我相信,他在走之前肯定与他母亲在孩子的问题上有一番激烈的交锋。我和前夫为了把孩子要过来又不伤害老人,小心翼翼地一次又一次与婆婆谈判。婆婆还是深明大义,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终于同意孩子回到我身边。把孩子接走时,我对她老人家说:“妈,等淘气长大了,我就把他送回您身边,给您养老。这几年您可一定要保重身体!您要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我马上就来。”婆婆含泪点点头,在我们给孩子搬东西时,她一直默默地抚摸着儿子的头。那情景让我心中十分难受。心中叹道:”唉!这个臭儿子,如果他能自觉一些,成绩好一点,我也就把他留在奶奶身边了,何苦让他们祖孙分离!”儿子的学习成绩让我五脏俱焚。我必须尽快把他接到身边,严加管教,这样才有可能使他在中考时成绩能赶上去。现在,中考是比高考还要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直接关系他的前途。办完转学、迁户口的种种手续之后,我领着13岁的儿子来到我位于团结湖的家中。我记得,那天晚上月亮很明亮,影影绰绰的树影撒在窗前。儿子已经睡了,我靠在床上,望着他那稚气的面孔,陷入沉思。我真的有能力教育这孩子吗?这些年,对于孩子我一直有一种歉疚的心理。在他学习最关键的那几年,我经常在外地采访,而他父亲又一直在广州工作,儿子基本上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隔代人不会像父母那样管孩子,常常失之于溺爱。淘气的爷爷奶奶也是如此,对他是百般娇惯,也没人辅导他的学习,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不好。为这点,我和前夫没少争执,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在外面闯,而女人是应该为孩子牺牲的(即使是记者)。他说:“过去说忠孝不能两全,那是对男人,现在已经不提这茬儿了。不过现在用在女人身上倒挺合适。女人首先应该是好母亲,其次才能去做记者。这些年,你在儿子身上下了多少功夫?你看人家德贵儿(他的一个朋友),他老婆为了孩子最后把职都辞了,那可是个优秀教师!现在专门辅导自个儿孩子了,人家的孩子学习就是好,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你天天往贫困区跑,你以为你就能成名记者吗?是你的前途重要还是儿子的前途重要?女人要是想当好记者,干脆就别结婚,别生孩子。事先就想好喽,想不想做贤妻良母?不想作,就别结婚!若是我养不起你们,那是我的责任,谁让我是男人呢!若是你也像我似的在外面摸爬滚打,那你算什么?!”这样经常的指责,让我自己现在也迷惑了。现在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就算我以后不再采访,牺牲自己的前途而去拯救儿子的前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就能救得了这孩子吗?现在是不是太晚了点儿?尽管我每次都竭力同他争辩,但那也只是嘴上硬,我想,最终导致我们分手,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些年,我真觉得自己的心灵备受煎熬,因为我这个人本质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既想当好记者,又想当好母亲。我总是活在一种深刻的心灵矛盾中:不断为自己未尽母亲的责任而苦恼,可同时又被自己甘于平庸的自责所折磨。活得既焦虑又无奈。总觉得自己到头来是什么也没做好。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觉得自己整个人生是挺失败的,心里十分悲哀。现在,儿子算是要过来了,而且是我自己非要把儿子要过来的,实际上我也就没有退路了。在我们这个只有母子组成的小家庭里,能够拯救儿子的,只有我一个人了。过去还有一大家子人帮我,现在是谁也帮不了我了。那一刻,对于我这个母亲来说,真有一种背水一战的感觉。把儿子接到身边后,我们的生活渐渐走入正轨。儿子转学后在我这里上初二,学校离家很近。我平时不坐班,每天早上起来,先为儿子做好早饭,他走之后我便逛一圈早市买了当天的菜,然后再做自己的事。那一段时间我的全部生活内容除了工作上那点儿事,就是围着孩子转,为儿子做一天三顿饭,检查他的功课。“贤妻”是做不成了,当好记者的愿望也跑到爪哇国去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只剩下做良母的愿望了,这愿望异常强烈起来。我开始调动自己的全部潜能,向儿子的分数开战,争取让儿子在初中阶段把成绩赶上来,若能考上一个重点高中,他今后也就是坦途一片了。我开始实施我的教子计划。晚上我几乎很少看电视,吃完晚饭先检查儿子的作业。作业本上的那些3分,经常深深地刺激我:“这是怎么回事?”“我看错题了。”儿子嚅嚅地说。“你怎么老看错题呀!”我顿时火了。不知为什么,一到这时我就搂不住火儿。儿子不语。“你这粗心的毛病老是改不了!作题之前,先要审题!审题懂吗!考试的时候要是这样,不是白丢分吗!这样吧,你先把昨天错的题重做一遍,然后再做今天的作业。”电视是绝不允许他看的。因为怕声音传到他的房间影响他学习,我也不看电视。单位里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她说:“没别的,就是法西斯手段管的!”这是经验之谈———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所谓“乱世要用重典”,我决意用最严厉的手段来管教他。过去他在奶奶那里是太舒服了,简直成了一匹野马。到了这儿,得好好勒勒嚼子!一个小时之后,我来到儿子房间,见他虽然趴在桌前,作业本也摊在桌上,但似乎心不在焉,心里登时又火了,但我还是忍了下来:“作业做完了吗?”“还没呢。”“作业没做完,你发什么呆啊!赶快做!”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2)第二天,儿子上学去了,我来到他的房间,发现在桌子旁的墙上,有他用小刀划的人名,这些名字我都不认识。看来他的心思根本不在作业上!我气得火冒三丈。儿子一放学,我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儿子自从到我这里来之后,就变得蔫头耷脑,我无论怎么发火,他也不反驳,但依然我行我素。我知道,他肯定是怀念在奶奶那里的好时光。所以每个周末,无论功课多紧张,他都一定要回奶奶那里去。几个月过去了,儿子的学习成绩毫无起色。面对冥顽不化的儿子,我真是感到束手无策。这些年为了怕伤老人的心,在公公婆婆面前一直不敢严厉管教他。现在我终于可以不受束缚地管教他了,早积了一肚子的教子韬略,可有施展的地方了。因为我总觉得他是让奶奶惯坏了,不严厉就不能矫正过来。我的教子计划的第二步,就是带他到书店去买各种辅导书。我想,他在奶奶那里时,奶奶不可能给他买辅导书,因为老人也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书。而儿子所以每次考试分数不高,肯定与他缺少辅导书有关。我从小儿就没学会“计划”经济。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基本就是把每月工资剩下的存起来,没有计算的习惯,每月究竟花多少钱,从来都没数。可现在得计算了,因为我每月都得存一部分钱,为儿子以后上大学作储备。我想,现在大学学费年年涨,到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才能保证他读完大学。所以,他父亲每月给我500元的抚养费,我基本都存起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只用我一人的工资,多少有些拮据。尽管如此,只要是对他学习有好处,再花钱我也不吝惜。我带儿子来到东单一家专卖教材的书店,里面琳琅满目地摆着各种辅导材料。他东看看西看看,却不吭气。我急了,把所有初二的教材挑了一堆:“这不都是适合你的吗?怎么就挑不出来呢?!”儿子不置可否,我也就不再征求他的意见,把这些辅导材料一古脑地都买了下来,反正总会有用的。几百元的辅导材料,我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而我平时为自己,上50元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当我们气喘吁吁地把这一大堆书扛回家时,我心中暗忖:“这下可好了,有了这么多辅导材料,我就可以不费那么大劲,他的学习也能上去了!”这些辅导材料都自称为学生提供学习某门课程的捷径,儿子有这么多诀窍在胸,还愁分数上不去吗?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带儿子到那家专卖教材的书店去。终于有一天,儿子坚决不肯去了:“我不去了,那些辅导材料都没什么用!好多都不适合我。光学校发的辅导材料上面的题我都做不完,这些书上的题我就更没时间做了!”我固执地说:“妈不怕花钱!只要你学习上需要。”“你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辅导书!买了还不是搁在那儿占地方!”这时我才发现,我给儿子买的那一摞一摞的辅导书还是崭新的,没有翻过的迹象,已经落满了尘土。现在想起来,大概不少出版商就是靠像我这样盲目的父母,赚了不少钱。儿子的学习仍然没有起色。我到学校去了几次,老师认为:这个孩子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很难集中。班主任老师说话非常含蓄,她没说我的儿子傻,而是说:“我觉得这孩子各方面发育都比同龄的孩子要晚一些。上课的时候他注意力老是不集中,他倒不影响别的孩子,就是老在课桌下面鼓捣什么。”我很伤心,因为儿子不仅个头儿比同龄孩子矮,好像智力也真的是不太好。我心里头一直有些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缺陷。吃晚饭的时候,我问他:“淘气,你上课的时候是不是注意力很难集中?”“好像有点儿。”“你有没有想过注意力集中不了是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师提醒我一下,我就注意点,可过一会儿又忘了。”“是因为你对现在学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吗?有没有你感兴趣的课?”我记得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书中都提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很了解儿子,由于他的自制力比较差,所以只要他没兴趣,肯定就学不好。“我也不知道我对什么课感兴趣,可能数学还有点兴趣吧?”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我焦虑的心态恰恰相反。现在儿子已经13岁了,个头儿已经与我一样高了,不能再打了,再打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心中虽然怒火万丈,却只能压住火儿和颜悦色地同他谈,可他还照样儿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恨得我牙痒痒:“这孩子怎么软硬不吃呢?!”据说历史上寡母抚养的孩子成才率特别高,像人们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怎么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可圈可点,那么有造就?我这儿子就油盐不进呢?!我也没少下功夫啊?不爱看书?他会不会对电脑感兴趣呢?我和他商量这件事,琢磨着给他买一台电脑,据说当时有一种软件叫“科利华”,分初中辅导和高中辅导,编得很好。我是个电脑发烧友,我知道用软件学习,比书的效果要好,因为软件的辅导材料都是多媒体的,对提高他的成绩可能帮助更大。“我是得有一台电脑,你那台又老不让我动。”儿子立马表示赞成。“你老想玩游戏,给我招上病毒怎么办?再说你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到时候你净玩游戏了,影响学习怎么办?”“不会的。老妈。拉勾怎么样?”“我不跟你拉勾。这次期中考试你能考好,我就给你买一台电脑。”话说出口了,我就开始攒钱。到了期中,这个人不大鬼大的东西,果然还考得不错,于是我只得兑现诺言,给他买了电脑,同时还不惜血本地花了1800元,为他买了一套科利华的初中辅导软件。这套软件内容很全,初中各门课程的辅导都有。可儿子装模作样地用了没几次,就扔在一边了。过去,我总把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他奶奶的溺爱,以为让孩子离开奶奶后,严加管教,就能把这顽劣的家伙给管过来。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孩子的成绩仍无起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中考越来越近,我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挽救儿子报纸上关于就业严峻形势的报道也在不断地加深我的焦虑。儿子如果中考考不好,上不了重点高中,将来就不能上大学,上不了大学,能找到工作吗?还不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这是连锁反应,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这时一位朋友给我出主意:到中考这个关键时刻,得给孩子请个“家教”。他认识一个残疾人没有工作,专门在家做家教,现在教着好几个孩子。于是我提着礼物和那位朋友一起来到这位残疾人家中。说好每次两小时,每小时10元,周六和周日孩子都到他这里补课。每到周末,儿子总是高高兴兴地哼着小曲就出门了,到这个残疾人家里去补课。两个学期过去,儿子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我急得抓耳挠腮,一上班就打听,有没有更好的家教。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又一位朋友向我介绍北京五中的辅导班,说那里辅导得非常好,一学期750元钱的学费。上!别说750元钱了,就是砸锅卖铁,为了让儿子考上好高中,这钱也得出。于是,每个周末儿子又开始上五中的辅导班。据儿子说,为了向中考冲刺,他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上各重点中学办的辅导班,因为他所在的学校不是重点中学。人家成绩好的孩子都上辅导班,我的儿子更得上啦!儿子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除了睡觉,几乎每时每刻都陷在题海中。儿子就是这种状况,在学习上一点儿动力都没有。我管得紧点,他的成绩就稍微好点,只要稍一放松,他的成绩马上就下来,让我又气又恨。临近中考了,大战前夕,儿子竟在电脑上玩起游戏来。我到他房间里探了一下头,他大概感觉到了,但没理我,仍然玩他的游戏。我心中十分不悦,想说,但忍住了。最好是靠他的自觉性。可能是学累了,玩一会儿就会作题的。我自己安慰自己。但心里总不踏实,一边做饭,一边竖着耳朵听着他屋里的动静。看看表,一个小时过去了,从键盘的敲打声分析,他还在玩游戏。我终于忍不住了:“淘气,该学习了,你玩了多半天了!”“知道。”儿子头也不抬。“已经一个多小时了,你知道不知道?!”我终于火了。“我休息一会儿。”“这是一会儿吗?你玩多半天了!现在离中考已经没几天了,你还想不想考好?”儿子突然站起来,满脸怒气地冲着我:“妈,我不想像你那样活着!你别强迫我!”“像我这样活着?我怎样活着了?”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儿子一脸讥笑地看着我,那神色没有一点儿孩子气,竟像个成年人:“你不觉得你活得太累吗?你从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连娱乐的概念都没有,是不是希望我也这样活一辈子?”我直发傻,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当妈的突然给儿子教育了一下,这下傻了。儿子在我对面坐下来,声音不高,却一字一顿地说:“我不会,我不会这么活着。我有时候就是想玩,就是什么也不想学!”“你怎么这样和我说话?”我心里疑疑惑惑的。我不懂他的敌意从何而来,是因为学习太紧张精神要崩溃?还是他长大了,有主意了?他懂什么是“娱乐的概念”!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气,孩子所以这样不听话,都怪我没早点儿让他离开他奶奶。小时候能打的时候,总被老人拦着;等把孩子弄到身边,想严厉管教时,孩子又大了,打不得了,于是就把孩子惯成这样!心里也十分后悔当初给他买电脑,正经的东西没学什么,净玩游戏了!早知道真不该给他买这破电脑!回到妈妈那里时,忍不住会把心里的苦楚向妈妈倒出来:“我真是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淘气的功课就是上不去!我们编辑部的几个人,人家孩子的学习都挺好的,谁家孩子也没像他这样让人操心的!我也不知道是我的教育方式不对,还是别的原因。”妈妈也直叹气:“这个淘气,从小就不让人省心!你们姐妹仨小时候,学习上从不让我操心。我那会儿工作忙,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长大的,一眨眼功夫,你们就长大成人了,我也不懂得怎样教育你们哪!我那会儿带三个孩子也没你现在带一个孩子累!”我想,妈妈那一代人,反正好几个子女,只要有一个有出息就行,也不枉为人父母一场。或者妈妈压根儿也没有指着我们杰出的奢望。而我们不行,我们这代人就这一个孩子,我们惟一的孩子只能赢不能输!他们只能杰出,就好像宝塔上那尖儿,他们只能做那尖儿,否则就没出路,所以谁也不能做塔身或者基座。三个孩子出一个塔尖儿的概率与一个孩子出一个塔尖儿的概率能一样么?我怎么能不焦虑呢?!无奈的选择在与儿子分数的战争中,满以为把儿子接到身边后,凭着一肚子的教子方略,能够挽救残局。但儿子中考的分数,彻底打破了我的幻想。上不了重点高中等于什么?等于上不了大学,或者即使上了大学也读不了好专业,二者结果都一样找不到好工作。这样一个等式,就好像一个锥子,刺伤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中考前的那些日子,儿子也有点儿急了,每天都学到深夜,这孩子就这毛病,照老辈人的话说就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这会儿着急有什么用啊!这臭儿子!要早知道这样用功,何至于如此!他那边苦学苦赶,我这边惟一能为他做的,就是每天都趴在儿子学校发的一大本全市高中和中专的名册上,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研究,反复权衡儿子该报考哪所学校。上普通高中吧,如果孩子的成绩还像现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很可能以后考不上大学,而如果上不了大学,高中三年学的数理化对他以后的工作又毫无用处;可上中专吧,虽然学了一门技能,但学历又太低,找工作也还是麻烦事。唉,在中国就是如此,当了塔尖儿,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不了塔尖儿,就哪条路也走不通!我问儿子:“你的意见呢?”“我想上大学。”这个不长进的东西,竟还有脸说想上大学!听这话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想上大学你平时不好好学习?现在呀,什么都晚啦!上中专吧,妈妈这些日子也想了很久了,就报计算机专业吧,以后找工作可能还稍微好点儿。何况咱家学计算机还有比较好的条件,妈就是个电脑发烧友,以后咱俩还能互教互学。”“那就上中专吧。”儿子这弯儿可转得真快,马上就爽快地同意了。我发觉,这臭儿子一点儿也不像我,我是一根筋,什么事儿喜欢一条道儿走到黑,老是自个儿跟自个儿过不去。他不,他可善于给自己台阶儿下了。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3)在焦虑不堪中,终于熬到了中考。那一年中考的作文题是:我有一双××的手。中考一过,单位里的同事们一上班就纷纷打听、交流起来:“你们孩子中考作文怎么写的?”这中考对我们大家可是大事儿,自然是大家伙儿的热门话题,我也凑上去。让我惊奇的是,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他们的孩子竟全写的是“我有一双笨拙的手”!中考前,与我儿子一起到五中补课的那个同学,平时在班上学习很好,一模、二模成绩也很好,据儿子回来说,他这次写的也是“我有一双笨拙的手”。怎么都是一双笨拙的手!难道是老师规定的?连用词都一样?可我那顽劣的儿子写的却是“我有一双灵巧的手”!瞧瞧,最差的学生,手倒最灵巧。这个厚颜的东西!15岁的儿子颇为得意地讲述了自己这双手在电脑上做了许多他过去不曾做过、甚至不敢想的事。当儿子向我叙述他中考的作文时,我未加评论。其实,儿子与别人不一样,正是我心里欣赏他的地方,说明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非但没有责备他,还暗自窃喜:没准儿就我儿子分数高呢!别人都千篇一律,惟独他与众不同———平时我常鼓励他做事不要模仿别人,要善于另辟蹊径,看来儿子颇得我真传。可我得意太早了。中考成绩出来了:儿子比别人的分数都低。那些“有一双笨拙的手”的同学,都如愿以偿地上了重点高中,我那“有一双灵巧的手”的儿子连第一志愿也没考上,只好上了那所工业学校。这件事对我震动挺大。想想儿子到我这里的两年中,除了分数总是上不去这一点外,我的教育在其他方面还是挺有成效的。比如我教育他凡事不要随大流,要学会独立思考,我告诉他走别人走过的路,就永远不会有出息;我教育他男人要有责任感,这是男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祖国的责任,还有对亲人,对自己所爱的人的责任。中考时,他功课再紧,周末也时常回去看望奶奶,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我教育他与同学相处,在小事上不要计较,抱吃亏态度,他也这么做了……其实,假如反省一下我自己,即使是我自己的本性,也是习惯随大流的,比如我对儿子分数的追逐。我也像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儿子学习出类拔萃,将来能到美国留学。如果我是阅卷老师,我会怎样?会欣赏这种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学生吗?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终于得到结果的儿子呼呼睡去,他从来不与自己为难,反正有学上就不再担忧了。我却睡不着:是不是我错了?也许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新学校开学了,儿子将大本大本的课本拿回家:“妈,你看,这是我们学校发的新书。跟初中不一样了,全是大本的!”“你没翻翻,那上面的东西有没有你会的?”我随口问。“翻了N次了!”“瞎扯!刚拿回来的书,就翻了N次了?”“那可不是!尽是讲DOS系统的,我都会。”儿子满不在乎地说。“都是DOS的?怎么会呢?”晚上,等儿子睡了,我把他的课本全抱到我的房间,一本一本认真地翻了一遍,结果大失所望。这时已经是1997年了,图形界面的WINDOWS95操作系统早已出现两年,非常普及了,可他们学的课程还主要是DOS操作系统和基于这个操作系统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语言,而这些课本上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语言,都是近两年已经很少有人用的。真正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我在课本上又没看到。1997年,虽然那时网络在中国还不普及,但已初露端倪,前景无限。WINDOWS95操作系统已经很普及,很少有人用DOS了,DOS已经可以看出被淘汰的趋势。此前,我曾采访过一位网络专家,他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计算机这个行业,在网络时代,每隔2~3个月,就会出现一项改变全行业的新技术!”我天天上网,也十分关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了,快到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他说得一点儿也不过分。如果说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一代新技术诞生的话,各种大大小小的新技术则更是随时随地、层出不穷地出现。我注意到,在计算机这个领域,除非学最前沿的知识,否则很快就成为垃圾知识,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像计算机这个行业一样,淘汰率这么高!儿子在中专要上四年,那么四年以后,装了满脑子DOS的儿子,还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呢?晚上躺在床上,心中十分忧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觉得眼前一片迷茫:儿子这个年龄,我们有个名词,叫学龄,学龄的孩子就该上学。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可整整四年,就让孩子学这些西?我不知道儿子的出路在哪里,总不能无缘无故地休学吧?15岁,别说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也是童工,谁敢要他呀!第二天早上,我忧心忡忡地问儿子:“你们怎么光学DOS的东西呀?WINDOWS的呢?”“我们老师说了,到四年级才学VB(基于WINDOWS的一种编程语言)呢!”我的天!四年之后,没准儿VB又过时了呢!这还不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学校离我们家不远,班上的同学大部分是北京东郊的农民子弟。从成绩上来说,在班里,儿子的中考成绩是第九名,因此还当上了课代表。我想,这臭儿子总算当了回课代表,也许真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他是个促进。可是,学这些淘汰知识,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不久,在学校开家长会时,我得知儿子的成绩又开始下降了,据老师讲,他的成绩落到了班上第21名。这时,我真有点儿心灰意懒:连中专这样的学校,他都学不好,成绩不断下降,你说这孩子还有什么救呀!我突然不想再苦口婆心地同他谈了,我知道谈也没用!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家长是否有过我这样的经历,我时常会感到很绝望:一方面,你爱他,强烈地希望他成才;另一方面,你可能使出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真是黔驴技穷啊!都说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怎么我这儿子就像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呢?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很长时间,我处于一种既无奈又焦虑的心境中,好像一个人站在黑暗里,看不到出路。在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这种超值期待可真折磨人,常常让你痛苦不堪。这些年,生活中最让我牵肠挂肚的事,就是儿子的分数了。每次考试多少分、在班上是第几名成了儿子每次必报的情况。按说人生的痛苦中,比这严重、比这折磨人的事儿可多了,怎么这小小的分数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我来教儿子很多家长一提起孩子用电脑玩游戏,就恨得牙痒痒的。就是因为怕孩子玩游戏,于是家中的电脑就成了摆设,一摆就是几年都不动它。我的看法与大多数家长不一样。我认为,电脑恰恰是玩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我认识的电脑高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游戏迷!关键是让孩子们怎么玩,怎样玩出智慧,玩出知识。那几天我一直很沉默。“妈,你这两天怎么了?没生病吧?”儿子注意到了,问我。我气哼哼地说:“我是有病,心病!”我是有心病,儿子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在学校既学不到东西,还要老为他绷着一根弦儿,防止他心思用在别的地方。用在学习上没用,不用在学习上又会走歪路……我该怎么办?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这份苦恼,朋友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你不是懂计算机吗?你自己教他啊!”自己教他?我还真没想到这点。要说教计算机,我还真有点儿资本。从1990年,我就开始换笔了,这么多年一直是用电脑打稿子。从1995年开始,我发现电脑的多媒体趋势,给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用处,不仅是工作,娱乐和学习有了电脑的帮助,效果也大不一样。比如,我后来就不爱用录音机听音乐了,而是把CD盘上自己喜欢的歌曲都压成MP3,写东西时,从电脑的桌面上打开MP3,边写边听,悠然自得。我也因而成了个电脑发烧友,很快又成了一个网虫。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既然学校学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我为什么不能教儿子最新的知识呢?虽然我没当过教师,可我熟悉互联网啊,我可以指导孩子怎样上网去学。网上那么多高手,那么多雷锋,还怕儿子学不到东西么?我自己这点计算机知识就是在网上学的啊!儿子这个年龄已经能够自学了,何况网上什么新知识都有啊!想清楚这事儿,我也就认真地筹划起来,既然打算自个儿教了,就多少要有个计划:从哪儿教起?让儿子学些什么?我知道,儿子现在所学内容将来对他职业的选择将有很大影响。怎样才能让他对我教的东西感兴趣?以我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我把当前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基本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图形设计;二是网络知识;三是编程语言;四是数据库。以我的经验,在让孩子学习计算机知识之前,家长对计算机知识的这四个方向应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有所了解,你的孩子适合学哪些知识?他在哪方面有兴趣?尽早确定学习的方向,这叫知己知彼,这样才不会让孩子盲目地学很多无用的知识。因为计算机领域知识淘汰的速度很快,因而在这个领域,所谓的垃圾知识也最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一般女孩子就比较适宜学图形设计,因为女孩子相比之下右脑比较发达,艺术感觉比男孩子好。而男孩子比较适合学编程和数据库,因为男孩子天生逻辑思维比较好。而计算机知识的这四部分,比较容易学的这部分就是图形设计,而且随着我国广告业日益发达,将来找工作也比较容易。于是我就先从图形设计入手,开始实施对儿子的教育计划。不过,我知道,儿子现在已经得了“学习恐惧症”了,我要是摆出一副教育的姿态来,他马上会兴味索然。要想让他学好,首先得想办法引起他的兴趣。过去总用强迫的方法逼儿子学习,效果很差,现在我要改变策略,引着儿子学。怎么办呢?我发现儿子有一个特点,很善于找乐子,对可笑的事情很有兴趣。他平时说话也很幽默,常常让我忍俊不禁。那么,我就先来幽他一默!我先把他的一张照片用扫描仪扫进计算机里,然后用最常用的图形软件PHOTOSHOP将他的形象做了一个变形处理,使他的脸变得滑稽可笑,然后叫他过来:“淘气,你看妈这张图做得怎样?”儿子凑到我的机器前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妈,你怎么做的?”这时,我又用这个软件一下把屏幕上他的鼻子拉长到一个可笑的长度:“这样你是不是显得更英俊一些?”儿子来精神了:“嘿,有意思啊!这是什么软件哪?给我的机器上也装一个!”于是我趁机把PHOTOSHOP这个软件找出来,递给他:“你自己装吧!”那时PHOTOSHOP这个大型软件还没有中文版,初学时,让人两眼一摸黑,不知道该从哪儿学起,我摸索了很长时间,才对这个软件熟悉起来。我把这个软件给儿子装了以后,并没有主动教他,假装不再管这事儿,好像并没想教他,只是拿他的照片逗他玩玩儿。我若是上赶着教他,他可能反倒没兴趣了。在引导孩子自学计算机的第一步,我就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段,先为难为难儿子,他就是问我,我也爱搭不理的,问多了,才教他几招儿,等他真上了瘾,便趁机把我买的学习PHOTOˉSHOP这个软件的光盘给了他:“你自己学吧,妈也不是很精通。”15岁的孩子,仍然会对玩感兴趣,而且这时他还有极强的好奇心,最好的办法是利用这两点,并且让他在玩中学。儿子刚学会这个软件时,兴致很高,不停地做各种图形,然后用其中的滤镜做变形处理。其实,那时我对PHOˉTOSHOP这个软件学得也不好,于是我就与他互教互学,我学会一点儿,立即教给他,他学会一点儿也马上教给我,而每当他教我的时候,我常常会鼓励他:“不错!你还掌握得挺快。”儿子受到鼓励,更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我们俩都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这个软件。因为互教互学,我们母子之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儿子还用这个软件为班上同学自己制作的班刊做了一个漂亮的封面,他在上面用这个软件的滤镜做出火焰的效果,得到同学们一致的好评。他告诉我:“同学们都说我这个封面做得挺棒的!”据说人的艺术思维与他的右脑有关,而逻辑思维与他的左脑有关。我想我儿子的右脑可能不太发达,他对艺术的兴趣似乎不很大。这个软件学会以后,他就没那么大兴趣了,又开始一有时间就玩游戏了。在学习中,兴趣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兴趣也常常与人的潜质有关。我的小外甥就对绘画非常有兴趣,他不仅学PHOTOSHOP,还会主动学3DMAX等软件。可我发觉儿子对这类图形软件就没太大的兴趣。要想搞图形设计,一是艺术感觉要好,再就是对此类软件有高度的兴趣。既然儿子对此兴趣不大,我也就不再在这上面下功夫了。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4)下一步就是要观察儿子在网络、编程或数据库方面是否有兴趣了。近两年的计算机热,使电脑成了中国家庭必备的大件了。在我们单位,编辑部门的同志买电脑,大多是为写东西。但后勤行政部门的同志家里也都买了电脑,不少是给孩子买的。但他们把电脑搬回家后,才发现电脑成了“鸡肋”———这个东西自己不会用,似乎也没有用的必要;孩子又除了玩游戏,也不会用电脑干别的。“怎么能让他们沉溺于游戏呢?这不是玩物丧志吗?影响学习怎么办?”于是电脑只好尘封在那里,一摆就是几年都不动。据说,北师大心理系对北京4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94.6%的儿童在回答“在因特网上你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时选择了“玩游戏”一项,而选择“浏览图书资料”的只有0.9%,这与家长们买电脑是为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初衷南辕北辙。究竟应不应该让孩子们玩电脑游戏呢?据我的观察,男孩子,几乎百分之百的是游戏迷。看着儿子对游戏这么痴迷,我也曾很担忧,怕影响他学习。从一开始,我就简单地限制他玩游戏的时间,因为这样省心。其实很多电脑游戏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十分有利,玩游戏表面上看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因为使用电脑要掌握很多知识,而游戏能高度调动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电脑知识。我认识的电脑高手,无一例外都是游戏迷!电脑恰恰是玩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我并不准备放任儿子玩游戏,我要想办法引导他。作为家长,在教育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止,这不用通过思考就可以做到。而这种方法也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我发觉,如果你不让孩子做某事,最好的办法是装作对这件事很不屑,有时挺有效果。一天,我到儿子房间,看他又在玩“大富豪”,便不以为然地对他说:“这个游戏档次太低!妈这儿有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要是玩好了才叫棒呢,不过你的英语不行,估计玩不了。”“什么游戏?”儿子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眼睛并没从屏幕上移开。他不认为我这个从不玩游戏的妈会给他推荐什么好玩的游戏。“CIVILIZATION.”“文明?”他反应了一下才说,“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游戏?”“帽儿了吧?(土老帽的简称)这是微软出的一个特棒的战略游戏。你都这么大了,玩一般的打来打去的游戏还有劲吗?都是些战术游戏。那些战术游戏都是小打小闹的功夫———花拳绣腿。真正的玩家是玩战略游戏,那才是高度智慧的较量,什么叫大军事家呀?那都是玩战略游戏玩出来的。而且玩这个游戏还能练练英语。”儿子来精神了,立刻就要在他的电脑里装上这个游戏。我想,可能所有男孩子本性中都有好斗的一面,所以他们才会喜欢足球,喜欢争强好胜、打来斗去的电脑游戏,而女孩子中,很少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哎,别那么忍耐不住!周末再说。你呀,先把作业做完,特别是英语,好好练练,要不那个游戏你也玩不了。况且那是战略游戏,得且琢磨呢。再说了,没玩过《文明》的,那还叫高手吗?”“那可说好,周末你让我装!”儿子立刻把“大富豪”的界面给关了,进入DOS界面,开始做学校新学的程序。第二天下班回家,我发现放光盘的柜子已经让儿子翻过了,他想趁我不在时来个突袭,悄悄把“文明”找出来装上,但我已经给藏起来了,就是想吊吊他的胃口。因为他现在英语程度很低,玩几下总玩不会,就会因失去兴趣而放弃。以他现在的程度,必须一边玩一边钻研英语才行。玩这个游戏,一方面促进他的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他的英语学习,实是一举两得。周末,儿子早早地把所有作业本都摆在我面前:“全做完了,我在学校就都做完了。”然后一伸手,“老妈,把密电码交出来吧?”这是我的口头语,因为他对样板戏并不熟悉,但他很善于模仿。我把盘递给他的时候,顺便问了一句:“要不要装金山词霸?我觉得你英语可能不灵。”“行,拿来吧。”早就想给他装金山词霸,但想想还是与这个游戏一起给他比较好。若是单给他这个翻译软件,他可能新鲜两天就不用了。而和游戏一同给他,为了玩儿,他不得不依赖这个软件时,就可能使他习惯于将它当作常用工具来使用。儿子把“文明”装上以后,我就坐在他旁边看他玩儿,不时还问一句:“这是什么意思?”“嗨,这还不懂?”他就开始给我解释。因为经常给我解释,在将这个全英文的游戏玩会之时,他的许多英语单词也掌握得更好了。有人曾对我说:“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人把刚学到的东西去教别人,教一遍比复习一百遍都管用。”而且儿子还因为比我懂得多而洋洋得意。不时地,我还给他出出主意:“哎,这样,这样!”让他把鼠标移过来。“去!你这招儿太臭!妈,你不是这料儿,该干嘛干嘛去吧。你让我自个儿玩好不好,我这是一整套战略呢!像你那样,我两下就得输。”儿子玩上瘾了,我也就悄然退出了。为了不让儿子在电脑前坐太长时间,每隔一个小时后,我就叫儿子起来运动运动。家里没有什么健身器材,我就叫他举凳子,举30下,然后再跳100下。有时,他玩得上瘾了,就敷衍我,迅速蹦两下。“不行!没到100下,重跳。”上中专一段时间后,儿子在学校开始学基于DOS的编程软件了。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同时自学基于WINDOWS的编程软件了。我把我所订的《电脑报》等计算机类报刊中关于编程的文章都给剪下来,分类贴在不同的本子上,DELPHI是一类,VB是一类,POWERBUIDER是一类,JAVA是一类,并将它们由易到难按顺序剪贴起来。同时,我还到中关村的软件店搜集有关学习编程的光盘,买了一些,又上网将一些有关编程的网站都夹在浏览器的书签中,并把一些个人主页上有关学习编程的文章下载下来,分类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那时有很多个人主页上有交流编程经验的文章。这时,我已经上网一年多了。那时,上网费还很贵,国内上网的人数还很少。碰巧,我所在的小区,新安的电话全部是每月只交36元,可以无限时地打,这让我捡了个大便宜!我的一位记者朋友又给了我一个一家ISP专门给记者的网号,于是我就有了每天可无限时上网的条件。那时,这个条件可是得天独厚,太难得了!互联网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眼界,我想不到网上有这么丰富的信息,几乎是人所想得到的信息网上全有。我的很多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全是在网上学的。有一次,我爸爸得了痛风症,当了一辈子医生的妈妈也有点束手无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我上网在搜索引擎上打出“痛风”两个字,有关痛风的文章全搜索出来,我打印了一大本,看完这大本,几乎就是痛风病的专家了,妈妈看了大为吃惊,爸爸也因此受益匪浅。这使我知道,由于资料的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在短时间内成为“专家”。尽管我对编程一窍不通,却完全可以教儿子!因为我身后有互联网这个大宝库。尽管我不懂编程,但由于我经常上网,因而对整个计算机行业都比较了解。而且做新闻工作这么多年,养成了一种记者的思维:我在采访中最注重报道的就是趋势性的现象。因而,在指导儿子的学习中,我也很注意这个领域中那些趋势性的东西:比如哪一种编程语言已经过时,哪一种比较有前途,哪一种比较简单,哪一种比较繁琐,都多少有点儿数。而且,即使儿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老师,网上这种自愿帮助别人的雷锋多得是。有一次,儿子让我看他刚编的一个程序,是他在学校新学的。我根本看不懂,但煞有介事地看完了,然后假装很内行地对儿子说:“儿呀,妈觉得你可以再用VB试试,没准儿也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四年级才学VB呢!我现在根本不会。”儿子说。“不会就不能学啦!你可以自学呀。”儿子有点儿懵:“自学?自学编程可不容易!”我把剪贴的关于学习VB的那一本拿出来,还找出VB的软件:“嗨,试试嘛!学不会也没关系!妈这就有VB,你先装上,然后在这些文章里找个简单的小程序,尝试一下,看能做出什么?”晚上散步时,我假装无意地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工作?”儿子想了想说:“我想编游戏软件,我觉得那挺好玩儿的。”“那你就得学编程。妈不知道你对编程是不是感兴趣?”“还行吧!我觉得比图形设计的那些东西有趣,编程能锻炼脑子。”“好啊!就是别三分钟热度,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要学,就得下功夫。”“好嘞!”儿子一边说,一边做了一个姿势,“妈,我给你打一套军体拳怎么样?这次军训刚学的!”在阿里巴巴的宝库前拥有两亿多个网站的互联网上到底有什么宝藏?在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有没有一座明亮的灯塔,引导我们进行智慧的远航?我们能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网络?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陷阱?我们怎样躲避它?它会不会吃掉我们的孩子?这些可能是很多家长焦虑的问题。然而,把网络与孩子隔绝,将使孩子失去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怎样才能走出两难的境地?哲人们曾经说过: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条件是一同产生的。互联网航行的海图在哪里?让儿子上网之前,我也是犹豫了好久。我不知道,像儿子这样顽皮的孩子,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限制才行?这时在中国,网络还没有热起来。有一次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讲一位美国的母亲,有一次无意中打开一封给她10岁儿子的电子邮件,上面竟是一幅极端淫秽的图像!我不知道我的儿子上网后,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1997年,中学生还很少有上网的。因为那时网上中文信息还不十分丰富,而英文网站又太芜杂,不良信息很多,特别是那些众多的黄色网站,让人防不胜防。如果让儿子上网,我就必须在丰富与危险之间作选择。据说,人类在教育史上,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农业社会,人们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下各种符号。象形文字的诞生,使人类结束了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工业时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课本的出现让教育得以普及。那么第三次革命就是数字化了,它打破了教育的单一灌输的方式,变成双向的;它超越时空,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行教育;知识的载体由纸变成数字,从而可以承载大量信息……数字化并不等同于网络。网络,只是知识数字化方式的一种。它将怎样改变教育,至今还是个未知数。不过,积我这多年老网虫的经验,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使学习不再需要大量记忆了交给数据库吧!用的时候去查就行了,反正方便!(数据库和网络,就像一根藤上的许多瓜,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就储存在数据库这个“瓜”里。)因此,网络这东西大受我等懒虫的欢迎。过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变了,脑瓜再好使,能比数据库存的东西多吗?我只要熟悉网络,知道用什么东西,到哪儿去搜索就行了。脑袋瓜还是省下来做更有用的事吧!过去我总是通过剪报来收集资料,现在不用收集了,需要什么到网上找就行了。我是在上网一年多之后,已经对网络比较熟悉了,才考虑让儿子上网的。这好比我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宝库,当我手牵儿子站在这宝库门口时,我突然停住了:能贸然领他进去么?会不会迷路?那堆积如山的宝藏后面,会不会有陷阱?互联网太大了,谁也无法真正了解它你不知道它有多少宝藏,也不知道它有多少陷阱。我很了解我的儿子,他从小就是惹祸精。这孩子一是好奇心极强,二是胆子大,对这样的孩子,绝不能让他信马由缰地跑,那他就不知道会跑到哪儿去!对付我这个儿子,马嚼子得老那么勒着一点点!再说,网络这么大,全世界有几亿网站,从哪儿入手呢?哪里是路?最开始让他上网时,掌握一个“度”非常重要,既要防止他沉溺于网络,又不能使他对网络失去兴趣。这样,最开始从哪儿进入,怎样为他选择网站,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孩子上网之前,我就开始“攒”网址了。首先是从我订的那些电脑报刊上搜集网址。这些电脑报刊上经常分专题刊登许多的网址,我把这些网址分类剪贴在几个大本上,有的是对我有用的,有的是对儿子有用的。我的做法是,国内的网站,我攒的网址主要以学英语的网站为主,还包括一些教育网站和一些电脑高手自己做的个人主页。在这些个人主页上,不仅有很多做网页的JAˉVA小程序,而且还有很多编程技巧。那一段时间,互联网在国内兴起不久,有关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教材非常匮乏,想学都无从学起。但有不少”网上雷锋”把他们的智力成果放在网上进行交流,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教材。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5)国外的网站,我在选择上就比较谨慎。因为国外的网站在安全性上很难保证。一个是容易对电脑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病毒、黑客程序什么的,有时你只要进入一个网站,马上会感染病毒,或者不知不觉地被删掉什么东西,让人防不胜防。二是色情网站很多,在我注册的“HOTMAIL”的信箱里,每天都被人塞进大量色情网站网址的广告,不胜其烦。一开始,我是让儿子上国外那些儿童网站。因为上这些网站有三个好处:一是这些网站内容健康,没有下流内容;二是对儿子学英语有好处,这上面的语言浅显易学;三是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口味,儿子看起来有兴趣。我把这些儿童类网址,从易到难分别贴在不同的本上。然后分别到这些网站上逛逛,主要是英文网站,借助翻译词典,我大致弄明白这个网站的内容,再夹加到浏览器的书签里。其次,每年春秋两季的书市,我是必去不可。因为在这些书市上,平时很贵的电脑类图书和光盘会非常便宜,而且自1996年以来,每年的书市都有专门卖光盘的区域,几元钱就能买到很好的正版光盘。我把这些专门登载网址的书和光盘全都搜集起来。最后,就是通过搜索引擎,查出针对儿子学习用的网址和让儿子有兴趣的娱乐网址。作为父母,在把孩子领到阿里巴巴的宝库面前,一定要想清楚。不是把他领来就万事大吉了———得,你自个儿走吧!那他可就不知道会走到哪儿去了!在他进门的时候,要让他知道两点:一是要有度,只选你需要的,并且要知道到哪儿去找你需要的。二是要知道路怎么走,哪里是捷径,哪里是陷阱。在指导孩子上网的过程中,父母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一条路径,让孩子学到东西,而又能避开那些不良网页。我在最初让儿子上网时,就在三个方面对他限制:一是时间限制,每天只有一小时。二是内容限制,只许他上我给他做的书签上的网站。三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用一个叫ACDSEE的软件检查电脑缓存区里孩子浏览的内容。不过现在不用了,IE6浏览器只要在脱机状态下,就可以检查了。我的第另一个经验是不要让孩子在国外的免费信箱注册电子信箱,只让他们在国内的信箱注册。比如国内网友们都很熟悉的HOTMAIL,常常被人塞进一些黄色网站的网址,我就曾有过教训。我没在儿子的电脑上装网络系统,只让他在我的电脑上上网,这样我就可以控制他。在电脑技术上,我什么都教儿子,惟独查看电脑缓存区的内容这点,我没教他,那个软件也藏在硬盘的一大堆文件中,不让他发现。就像我小时候看的一个故事,猫把什么本领都教给了老虎,惟独上树这一招没教,后来终于有一天老虎长大了,虎性暴露,想要吃掉猫,最后猫爬到树上才逃出虎口。我也留着这一招,到关键时刻用。在儿子最初上网时,我没少与儿子谈话,这种恩威并重的谈话贯穿在儿子上网的整个过程中。在限制的同时,我会像对待电脑发烧友那样,兴致勃勃地有意谈论一些网站,或者有意用孩子们常用的语言评论这些网站,引起他的兴趣,引导儿子上这些能对他学习有帮助的网站。而且,在他上网时,我尽可能坐在他身边。不过,我在一旁时,尽量不让儿子感觉我在监督他,我和儿子一起学习。有时,我只是在旁边埋头编我的稿子,并不理会他,这样,他也不敢上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加之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后来,我得到的那个免费的网号被取消了,每天也只能让他上一小时的网,所以在一旁监督他也并没耽误我多少时间。要想充分利用互联网这座宝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早期的互联网上只有文字,没有图像和声音,而且网站数量也不多。但自从1993年互联网上出现了最早的Web浏览器后,互联网就迅速发展起来。站点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于是人们就无法用传统的记忆方式来应付与日俱增的站点。这时,搜索引擎诞生了。现在,人们为了在几亿网站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要借助搜索引擎。在指导孩子上网时,我首先让他学会在国内几家著名的搜索引擎上查找资料,比如:新浪,网易,搜狐,263等。我教给他,如果需要搜索的结果中包含有查询的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内容时,可以把几个条件之间用“+”号相连,而在查询某个题材时,如果不希望在这个题材中包含另一个题材,这时你就可以使用减号。如果想查网站,在限定的条件中,就要注明是网站;如果只是想查找一篇文章,那么在限定的条件中就要注明是网页。如果需要查找得更精确,就要输入短语。不久,儿子在网上找到一个叫“ME”的聊天室,上这个聊天室的都是像他一样的半大孩子,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世界各地。有一段时间,儿子每天都要上这个聊天室和世界各地的孩子聊天、骂架,彼此攻击,包括互相交流怎么瞒着家长玩游戏、怎么和老师作对,甚至怎么追女孩子。我想,儿子的生活是太枯燥了,每天都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禁锢和教育中,而在这个聊天室里,他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苦恼,聊所有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甚至为满足自尊心而交所谓的女朋友。所以尽管儿子下网后,我会把他浏览过的网页调出来,然后用翻译软件把他们聊天的内容看个半懂不懂的,但我还是没有去干涉他。这个聊天室有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英国、法国等很多国家的孩子,惟独没有中国孩子。一是中国孩子英语都不太好,很难进行交流;再一个是1997年中学生还很少上网。儿子在这个聊天室泡了很久以后,才发现了一个中国人,他告诉儿子他在山东。这使儿子大为兴奋,就好像在国外突然遇到了中国人一样,两人无话不谈起来,聊网络,聊计算机技术。儿子对我说:“他外语还真不错!我们俩特别谈得来。现在我们开始不在聊天室见了,我们发E-MAIL。”第二次他又告诉我:“妈,你猜他多大年龄?”“比你大点儿吧?”“是比我大点儿,28岁!在一家网络公司做数据库。”“难怪英语这么好!你可以跟他学不少东西呀!”两个中国人,在中国用英语不断地交流。这一段时间,儿子的英语渐渐上去了,也就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儿子的英语突然跃到了班上的前几名。儿子第一次出现学习上的爆发力。在后一段,我开始放松一点儿,允许儿子进聊天室,因为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学英语,比在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更能让他记住。过了几天,儿子又对我说:“妈,我认识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大姐姐,现在已经开始E-MAIL了。”一般在聊天室认识的朋友,一旦觉得比较谈得来,两人就同时退出聊天室开始用E-MAIL通信。有几天儿子不进聊天室了,因为他有限的时间只能用于和这个澳大利亚姐姐“单练”。这个澳大利亚姐姐知道儿子是中国人后,非常兴奋,她告诉儿子她是第一次和中国人交朋友,而且她非常喜欢遥远的中国,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以后有机会她要到中国来看望儿子。同时,她指出儿子信中一些语法的错误。儿子回信时,问她能不能向她学英语?她满口答应。从那以后,她每天都给儿子写一封信,而且信中语言的难度慢慢地增加。儿子在与她的每日通信中,英语水平大为提高,就在这半个多月中,儿子突然过了阅读关,他开始看一些非儿童的英文网页了。不知不觉中,儿子的学习越来越好。他的英语越学越轻松,大概在两个月中,他的成绩就一跃而到班上的前几名,紧接着,学校学的那点儿东西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他可以不做作业,就能考很好的分数。计算机课程也是如此,他的成绩在班里一下子名列前茅。“给你提个建议好不好?”有一天,我很郑重地说。“行啊。”“你现在16岁,应该是你一生中记忆力和理解力都达到高峰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学那些对你最有用的东西。我觉得你应该在网络和编程方面学更多的东西了。妈觉得你现在应该逐渐把重点放在自学上。有一件事妈妈一直没告诉你,但我觉得现在应该告诉你了。你刚上中专的时候,妈把你的教材全看了一遍,你们所学的东西还全部是基于DOS系统的,而现在操作系统已经是WIN98了,这就是说明你们学的东西已经很过时了。而计算机技术又发展得非常快,只有新的、前沿的东西才有价值。以妈对计算机这个行业的了解,妈觉得你应该学UNIX、VB、DELPHI了。”儿子表示同意,但又不知从哪儿学起。“你们以后不是要学到VB吗?VB还是有用的,你可以现在就学呀!”我又一头扎到中关村的软件店里,千挑万选,为他买学VB的光盘。这时,我很希望儿子以后能作个程序员,因为男孩子很适合做这个工作。这些年我订了不少电脑类报刊,一方面学了很多电脑知识,丰富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更加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多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更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从发展趋势来看问题,对儿子的未来的筹划也是如此。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考虑他今后的职业,来确定学习方向。我当时觉得,当程序员还是非常有前途的,一直在想办法给儿子打下一个编程的基础。我知道,程序员的职业生涯非常短,一般到35岁就很难有造诣了。而一般人二十多岁才大学毕业,那么他们其实只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领域拼杀。而儿子的年龄还很小,从现在开始冲击编程领域,他就可以比其他人多5~10年时间的优势年龄。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儿子提前学了VB,等到中专四年级学这个软件时,他能学得轻松一些。因为和儿子一起学习电脑,共同语言也多起来了。那天,他父亲来电话,提出想买台电脑:“老曲,你也算是电脑高手了,给我出个主意,买什么牌子的电脑好?”“找你儿子呀!他是学计算机的,对电脑比我熟!”我说。“他那两下子怎么样啊?我还要装一些软件呢!”儿子在父亲的眼中,还是孩子,买电脑这类大事不可能依靠他。“你如果觉得他不行,找别人也可以呀!”我讥讽地回了他一句。他爸爸嘟嘟囔囔地说:“找别人找谁呀?我们这儿也没人懂这玩意儿!那还不如叫淘气呢!”他爸爸对电脑是一窍不通,所以我也没法向他解释儿子的电脑水平究竟到什么程度,既不能说儿子很精通,也不能说儿子水平太低。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6)到了周末,儿子回到他那边,他们父子俩一起到中关村,千挑万选,把电脑搬回了家。我都可以想像出儿子怎样颐指气使地指挥他那对电脑一窍不通的爹,然后又怎样故作高手地把所有软件给装上。看到儿子如此熟练地在电脑这高科技的玩意儿面前指挥若定,这使他爸爸既惊奇又高兴。转眼间,他就给他爸爸装了不少新鲜玩意儿,看VCD的,听MP3的,画画的,上网的……在别的家庭里,这些东西都是慢慢买了软件才逐渐装备起来的,而现在儿子一口气都给他装上了。装上之后,还挨个儿都给他演示了一遍。一个电脑竟有如此多的功能俨然一个家庭娱乐中心嘛!让他又惊又喜,因为在他眼里,淘气还完全是个孩子,没想到对电脑使用得这么熟练。于是这当爹的什么都听儿子的,这让一直被人当作孩子的儿子特别地感觉良好,也就更加地要作专家状。麻烦的是,这还一下子激发起儿子的主人翁精神来了!我想我们都低估了儿子的这点主人翁精神。主人嘛,就要指挥一切,要有权力。而不懂的那个人,自然是要乖乖地听人家的。“主人翁”第二次去他爸爸那儿,就开始行使权力,提出要把那新买的宝贝给拆了。他爸爸心里挺别扭的:毕竟是崭新东西,就大卸八块了?可看看“主人翁”的脸色,便把话又咽回去了。一则他不了解儿子的水平究竟有多高,以为能装这些软件就必是高手;二则这一周来用儿子帮忙给调试好的电脑,让他玩得不亦乐乎,加之儿子平时又不是总在身边的,不便像过去那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因而也只好同意。儿子这时颇有点儿大拿的样子,根本不去注意当爹的脸上那勉强的表情,一脸高手的严肃状,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宝贝给大卸八块了他的好奇心太强了!这孩子也是给憋了好久了,在我这儿,我不让他随便给电脑动手术,他基本上没有决定权。因为他一旦把电脑弄坏了,我就写不了东西了,会影响我的工作。我也不让他动他自己的机器,因为我知道他的水平,加之学习紧张,因而他一直也没有机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儿子,其实根本没有掌握攒机的技术,就迫不及待地想探究“宝贝”的内脏这铁玩意儿肚子里到底是些啥东西?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倒要看看这铁玩意儿的“牛黄狗宝”是什么样儿!看到自己新买的计算机被儿子卸了个七零八落,他爸爸甚是心疼,但“门外汉”又不知儿子的计算机究竟到什么程度,只好自己安慰自己:他能拆还不能装么?反正也是给拆了,说也没什么用,倒让儿子不高兴。他爸爸耐心地在一旁等着,不时还向一脸严肃的高手问几句。没想到这一次高手算是瞎菜了。儿子左捣鼓右捣鼓,怎么也装不起来了,那一脸严肃渐渐变成了慌张。“怎么回事?装不上了?”“这不装着呢嘛!你别急呀!”其实儿子已经急出汗了。鼓捣了一天,儿子仍然回天乏力。“宝贝”终于宣告不治。他爸爸到处打电话,找了几家公司,人家都不给上门修,于是只好把散了架的“宝贝”搜罗起来,叫辆出租车送到中关村找到买机器的公司才给装好。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怕儿子回他父亲那儿。只要他父亲打电话来,多半是告状,一定是他那“宝贝”又受到侵害。“这是很正常的。”我总是这样安慰他,“如果你老怕机器弄坏而不让儿子捣鼓的话,儿子就总也学不会。学计算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大胆,敢去弄,弄弄就弄会了。为什么越年轻学计算机越快呀,就是因为年轻人没什么顾忌,敢弄。年龄大的人,老怕把机器弄坏,所以就老也学不会。为了让他学好计算机,咱们也得付出点儿代价呀!”有一天他父亲又打来电话抱怨:“嗨!这些日子,别人推荐我装了个炒股的卡。我现在也忙,没时间老上证券公司去,装了这个卡觉得挺方便,在家里就可以买单了。可这孩子这次回来又不知犯了什么邪,就跟我这机器有仇似的,又开始拆机器了。我怕他把机器再弄坏了,还告诉他我装了炒股的卡,叫他小心点儿,他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把机器拆了,结果又装不好了。机器这一坏,弄得我几天没法儿上网走单,正好赶上股市变化,一下子损失了10万!你说这孩子气人不气人!”这么惨重的损失!我一下子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嗫嚅着说:“那……那你也不能不让儿子弄机器呀?”“唉!”对面是一声长叹。怎么办?谁让我们为人父母呢?机器还得让儿子弄,没办法,这关乎他的前途!但他爸爸后来终于苦尽甘来,因为儿子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很快,软件方面不用说,硬件方面也很快熟练起来,他爸爸的机器不论出了什么问题,他都能很快解决了。他爸爸想装什么软件,想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一系列的问题,儿子都可以轻松为他办到。他根本不用花钱买软件,想用什么只要叫儿子给装上就可以了,因为我这里什么软件都有。儿子成了他那”宝贝”的保镖。他的朋友也都知道他有一个儿子是电脑高手,谁家电脑出了问题都找他,甭管什么毛病,儿子都能手到病除。他爸爸开始为他感到骄傲。退学风波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它是构成生命的单元。在文凭与儿子的青春之间,我选择哪一个?从母亲的角度,我衡量的是文凭与儿子的青春哪一个更重。然而,当我从记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考试制度时,便不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了,而不得不颇为困惑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换言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培养的却是考试机器?我们的教育在培养越来越善于考试、并且只具有此类知识结构的人才。我们造就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考试而教书的老师,为考试而存在的教育体制,为考试而忐忑不安、心力交瘁的家长。多少年来,我们就是在营造一个适合考试生存的土壤。儿子在上中专的两年中,他的学习成绩一路飙升,很快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他还学了大量课外的知识,计算机水平也越来越专业了。按理说,我应该很欣慰,终于不再为他的分数发愁了。照这样发展下去,他应该能顺利地毕业并由学校分配工作,像所有身边的孩子那样,走上工作岗位。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内心却越来越感到不安,以往的惯性思维突然停止了,我觉得我不能让儿子再这样学下去了!他将还要用两年时间去学习很多对他来说是无用的知识。在我的人生信条中,一直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单元。两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总觉得,一个人在60岁时浪费两年时光也许并不可惜,而在16岁时浪费两年,代价就太高了。因为在16岁这个年龄,是一个人记忆力、理解力、综合反应能力都达到最佳状态的年龄。在学计算机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在学习上,开始是我跑,然后是我拉着儿子跑,以后我们并肩跑,最后,我眼看着儿子甩下我,绝尘而去……他真是年轻啊!他学计算机不到两年,而我使用计算机已经10年了,我从1990年就买了一台计算机,一直用它打稿子。真正全面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有5年了,可到现在,就水平来讲,我已经无法和他相比了。我们俩虽然互教互学,但我教他的,说一遍他就会了,有时甚至只说一半他就明白了,灵得让我吃惊;而他教我时,常常要说好几遍,而且有的东西我就是学不会了。我们俩就像龟兔赛跑,乌龟很勤勉地爬着,而兔子虽不勤勉,但也没有长时间睡懒觉,他轻轻松松地跑着跳着,就远远地跑到前面去了。这个时候我发现,儿子不仅是记忆力超过我,理解力也远远在我之上。使我吃惊的是他在学习上的这种爆发力,在很短的时间,也就是三两个月的时间,他的英语突然上去了,计算机突然上去了,学习成绩一跃而为班上前几名,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连我这个做母亲的都很吃惊: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一个过程,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发生这种大的变化呢?难道男孩子就是有一个这样爆发的时期吗?我相信,在人的一生中,这种最佳状态、或者说最聪明的时期不会是很长时间,如果把这一段时间用于学习淘汰知识,就有点儿太亏了。这就好像打硬仗时要用精锐部队一样,最聪明的这一段年龄要用来学习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虽然现在儿子能通过自学学到很多东西,甚至成绩能在班里名列前茅,但他毕竟每天都要用最主要的时间学习学校的课程,真正对他有用的知识,却只能“业余”学了。我不想让儿子再在学校浪费时间了。可真是退学,我又下不了决心。这么小的孩子,退了学,让他干什么去?儿子当时不到17岁,比我下乡时的年龄还稍大点儿。可我当时是没办法,没学可上呀!儿子就不一样了,硬让他退学,当社会青年?这也没有先例呀!我周围就没有一个孩子退学的。似乎一退学就脱离了“组织”了,人怎么可能没有单位呢?这个单位是学校也好,是工厂也好,是杂志社也好,总之是得有一个地方管着你,生老病死,分子,分配工作,都是要组织上管的。我这一辈子都是非常有“组织观念”的,那是我的靠山,我所有的安全感,都是因为有了组织。儿子也应该如此呀,中专毕业或者由国家分配或者升大学,然后再由国家分配工作。一退学,岂不成了社会游民?别的不说,档案放在哪儿呀?没有转档案的地方,不跟外地民工一样了吗?犹犹豫豫中就到了暑假。我早就计划好了,让他利用这个暑假去学UNIX,这一般是作为网络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做网络管理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但是学这门知识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基础,一般中学生是学不了的。当时网络管理员的职业非常吃香,工资也很高。由于这两年不断地给儿子开“小灶”,以儿子目前的计算机水平,去学这门知识应该是没问题的。上培训班学一周,学费是1400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尽管这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目,但为了儿子的前途,这钱也得花。儿子对学这门知识没什么意见,一放暑假就高高兴兴地每天到中关村去上课了。恰恰在这时,国家的教育政策改变了。过去,按照国家规定,中专毕业是不允许考大学的,这是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但鉴于近些年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国家开始允许中专毕业生考大学了。儿子所在学校曾为此专门召开了全校家长大会,校长语重心长地讲到中专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和国家这项政策给中专学生带来的光明前景。其实家长心中都明镜似的,别说中专了,就是大专毕业,找工作也不容易。所以中专毕业后继续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儿子继续追寻传统的大学梦还是退学的选择让我备受煎熬。以儿子目前的学习成绩,上大学应该是没问题了,特别是如果能学计算机专业,他应该更是驾轻就熟。我在心中反复权衡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一纸文凭,值不值得让孩子付出几年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而到后来,儿子越学越深的时候,我越发觉得儿子别说再接着上两年中专了,就是上四年大学去学计算机也是很不划算的。他的计算机水平甚至可能不比大学教计算机的老师差了。我认为,这时就是让儿子直接读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应该都没问题,甚至他连这也已经没必要读了。因为儿子已经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善于选择。他基本上是没有学无用的知识。如果继续上学,被动地受教育的话,在学习上绝不可能突进得这么快。其实一张中专的文凭确实犯不着我这么作难,关键是儿子要接着拿下一个文凭大学的文凭。而为了那个大学文凭,儿子就要再拿出六年的时间来学对他来说可能毫无意义的课程。六年的生命啊,这让我这个做母亲的真是难下决心。敢走退学这一步吗?这毕竟是你最爱的一个人,这是他六年的青春!那些日子,我夜夜难以入眠。当妈的也真是难啊!儿子学习不好,你着急;现在他学习好了,好得老师都教不了他了,你还着急!我就想不明白,这文凭,不就是一张纸么?怎么竟有这么大魔力,这天底下就没有一个人敢与它对抗,所有人都跳不出它的手心儿?说到底,那一纸文凭是什么?不过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在你身上盖的一个戳,表明你被他验明正身,这与那产品检验合格的戳,本质上意义相同。你的一生,从此就获得一个通行证,一个不再处处受阻的通行证。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7)可这一纸文凭,又不仅是一个戳,是中国人早已渗透到骨子里的对考试制度的敬畏!若说这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可是源远流长的,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大圣人孔子也早有高论‘学而优则仕’,几千年来,入仕就是读书人全部生存的动力,远比商贾等任何职业都重要。要不,那蒲松龄何至于在70岁的皓首之年,还拼着那老身子奋战于考场?旧文人全部生命价值的体现,就是金榜题名。你还真不能不佩服孔大圣人,这“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硬是挺了几千年都没断了根儿!它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机制、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或者说它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潜意识里起着作用。那天,儿子又开始抱怨学校学的东西都过时了,我对他说:“儿子,妈一直想问你这个问题:你说你现在在学校还能学到东西吗?是不是有些课程还是能学点东西的?”“学什么呀?主课是计算机课,讲的都是过时的东西,全是DOS的。就是老师现在讲WINDOWS的东西,也不如网上的新啊!其他就是英语、语文、数学。英语更是小儿科了,听和不听都没什么区别,而中专的语文和数学都不是主要课程了!”“那你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就耗呗。真觉得浪费时间!”儿子颇为不满。“咱们退学怎样?”“退学?!”儿子大吃一惊,“那我不成无业游民了?”“你觉得如果退学的话,你能找工作吗?”“谁知道呢,我没想过。”“如果能找到工作,你退不退?”我问儿子。“我不知道。再说吧。”他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想,这么大的事,光和孩子商量也弄不出什么结果。我也不能自己作主,应该跟他爸爸商量一下,就是退了,也要让他爸爸事先知道,免得以后落埋怨。于是给他爸爸打了一个电话:“我想让淘气退学。”“你疯了吧!”他爸爸一听就急了,“你怎么会想到让儿子退学呢?他才多大,17岁还不到!不管怎么样,四年学出来也是中专毕业!他现在退学,不就是初中毕业吗?你瞅瞅全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初中毕业的没有?再说了,这事我怎么跟他奶奶说?淘气是她的命根子,她这还老是问淘气的成绩呢!我都不愿意跟你说,当初你让儿子上中专,老太太意见大了!她本想让淘气上大学的,你非让他上了中专,邻居们问起来,她都不好意思说这事儿。”“孩子现在在学校已经学不到东西了,教的都是DOS那一套,早淘汰了。孩子现在上学就是浪费时间。淘气现在的水平,上大学学计算机专业都学不到什么了。”“你别替他吹了!淘气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从小就不好好学习,现在能比大学生都强?这不笑话吗!”我心里这个气呀,心想:“本来就没管孩子,到了孩子关键的时候,又老是与我作对!”一气之下,我摔了电话。那时是1999年,我一直兼职在一家报纸的网络版担任网页制作工作。开始接下这份兼职的工作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因为我的工资并不高,而供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开销又很大,学校不断地要家长出各种费用。加上这些年又不断为儿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家教,买辅导书,买光盘,使我们的生活一直很拮据。那几年,我真是节衣缩食,也基本上很少给儿子买衣服,因为他有校服可穿。儿子倒不在乎,反正冻不着饿不着就行。儿子在这方面让我挺欣慰,他挺随和,在生活上要求也不多,从来没向我提出过让我给他买名牌东西。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这份兼职的活儿,加上我又不坐班,就接了下来。有了两份收入,经济上就宽裕一些。做两份工作,开始还挺乐,可时间一长,就觉得有些疲惫。除了工作以外,要操心家中的柴米油盐,还要抓时间学点东西。家里经济状况稍微好一点以后,我就提出想辞去这份兼职的工作,而那时能做网页的人很难找,竟因一直找不到接替的人而辞不了这份兼职的活儿。我琢磨着,这也是一个机会,正好可以让儿子接替我这份兼职的工作。过了两天,我再次给他父亲打电话商量退学之事,他的口气软了一些:“淘气的学历太低啊,退了学找不到工作咋办?”“我想好了,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我同报社商量,让他接替我这份兼职的工作,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就先让他去上几个专业的培训班,边上边找工作。这孩子现在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编程序都能做,像他这样技术全面的人,我觉得北京还真不多。找工作应该不是太难。”“你光这么说,他那么小,又没文凭,谁认哪!”他爸爸忧心忡忡地说。自从把孩子接到我这里后,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爸爸一直是很支持我的,孩子每次出现问题,他都尽可能地帮我做儿子的工作。但退学这事太大了,每次打电话商量这件事,他都要质问我一句:“你让他退学,以后他生活过得不好了,他埋怨你,你负得起这责任吗?”“他以后生活得好不好,并不取决于他是不是退学。退学只是为了不让他浪费时间,浪费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命!再说了,我也不会逼他退学,是否退学,这个大决定还是要由淘气自己做出来的。关键是咱们俩意见要统一,再说服老人,别让他奶奶为此受刺激。”“他奶奶受刺激大了,我没法儿说服她。”这样的电话,我们打了多次。对于孩子的前途,我们俩都着急。我也能理解他,退学这事儿,也有点太出格儿,一般人不会这么做的。他这当爹的,平时就算很配合我了,而且基本上不干涉我对孩子的教育。可他毕竟对计算机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对儿子的水平也不那么了解谁敢去和大一统的教育体制抗衡啊?这不是鸡蛋碰石头吗?在父亲的眼中,老淘(所有人里,只有他管淘气叫老淘)同志压根儿就是个淘气包!不惹祸已是不错了,还要工作,养家糊口,这不扯淡吗!我想,我们最后终于能取得一致,是源于我们都爱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虽然分开了,彼此再有怨恨,对儿子的爱,却是一样的。取得他父亲的谅解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淘气的奶奶了。那一段时间,我也不断地与儿子商量退学的事。每次儿子回奶奶家,我都要教唆他一番,如何跟奶奶谈退学之事。儿子成了说客,每次回去都不断说服他父亲和奶奶,似乎还挺有成效。待儿子铺垫到一定的火候,我才适时地出动,给他奶奶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说明了我对孩子未来的想法和退学的原因,取得了他奶奶的谅解。别看儿子把别人都说通了,他自己却迟迟拿不定主意。这也难怪,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还不能很全面、很成熟地考虑许多问题。在我心里,这文凭的事,想得越清楚,越倾向于为儿子选择青春与未来,但我知道,我不能强迫他退学,退学的决定应该是他自己做出的。一天,儿子从中关村上课回来对我说:“妈,我想好了,现在我就退学。”“咦,你想好了?下决心了?”“我想好了。”“找不着工作咋办?你想过没有?”“不是有个现成的吗?我干脆接你那份兼职的工作得了,你也不用那么累。”“你不想上大学了?上班可跟上学不一样。”“我想好了,以后我就自学吧。”儿子似乎是一瞬间就想好了。他总是这样,让人很怀疑他是否考虑过。其实我事后才知道,他在这个UNIX的培训班上认识了不少中关村IT界的人士,这些IT白领一直是儿子心中的偶像,他们谈论的话题,对儿子影响很大。班上一个科技企业的经理,告诉他最好去学微软的MCDˉBA,儿子也深知学MCDBA的难度,学下这门课要用很多时间。他觉得如果留在学校里,大量的功课会占用他很多的时间,而这些功课对他又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这才下了退学的决心。“淘气,妈现在可是把你当作成年人实际上你也已经成年了。对于退学这件事你可想好!一旦咱们真的退了学,可就不能后悔了。妈妈也不知道退学这条路是对还是错,也许是一条捷径,也许会因此让你一生备受磨难。所以你想好,作一个大决定。妈是早不想再干这个兼职的工作了,因为太累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我,所以只好干着,你如果能接替妈的这份工作,那就太好了。”“退。我觉得我现在在学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妈支持你。不过,以后你可就像高尔基一样,是上社会大学了。从现在开始,你就要自己给自己当教授,安排自己的学习了。妈问你,你说自个儿教自个儿,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什么?我不知道。”儿子一时摸不着头脑。“最重要的是选择。在学校里,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选择不了。今后,学哪些东西就要由你自己决定了。只拣最有用的学,而且还要学有发展前景的。别费很大劲学了半天,没两天这东西就被淘汰了,白费功夫。有的时候,选择比刻苦还重要。”晚上,儿子睡着了。我蹑手蹑脚地来到他的床边,望着睡梦中还是一脸孩子气的儿子,心中感叹:说到底,他毕竟只有17岁啊,现在却要工作了!从此他便要加入社会竞争的行列。而他的同龄人,还要在课堂上坐好几年呢。他睡得好沉啊,真是无忧无虑的年龄!退学这么大的决心,一旦下了之后,他竟然不失眠,还睡得这么香!不过天天从城东跑到中关村去上课,也够他累的了。房间里是一团凌乱,臭袜子扔得东一只西一只,桌上乱七八糟地摆着书和光盘。他是否知道今天这个决定对他一生的影响?他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因为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而抱憾终生?会不会因此而经受比我更多的磨难?儿子走上大学讲台过去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今,计算机领域最典型地表现出这种情形。这些年,这个领域频出少年高手、少年黑客、少年专家。我发现,滋生少年高手最好的土壤就是家庭环境。当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数字化的时候,一个电脑发烧友无意中用数字化的方式,教育了她的儿子,于是这个普通的孩子在极短的时间里,一下子走到了专业领域的前沿,然后,他又走到了大学的讲台上。儿子接替我这份兼职的工作,到了这家报社的网络版,负责网页的设计制作及每日新闻的更新。在给儿子办退学时,他的班主任老师一见到我,似乎就明白了,说:“班上同学都说他要出国了,我估计就是这几天,家里就会来办手续了。”当听到我的儿子并不是出国,只是要退学时,老师的脸色突然严肃起来:“那你们作为家长的,可要想好,一旦退了,想再上可就不行了!”我知道,在这所学校里,不是因为出国而退学的,还没有先例。我与他的班主任老师谈起退学的原因:“我觉得中专的教材比较陈旧,计算机技术发展这么快,可孩子们还在学DOS系统的东西,很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现在WIN98都出来了,以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要基于这个平台了。可他们现在还在学一大堆DOS的东西,将来找工作也是个问题。所以我考虑让孩子退学了。”老师说:“我们也看到这个问题了,可我们的教学大纲是四年制定一次,即使是最新的大纲,到学生毕业时也不能保证他们学的都是前沿知识。我们老师也没有办法,我们必须按教学大纲来教。”我的天,四年制定一次教学大纲!我心里暗自为自己让儿子退学的决定而庆幸。四年,在计算机领域,该换多少代技术了!我真觉得这样的大纲,是吞食年轻生命的黑洞,溜之乎吧!我知道,儿子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大,在网页设计完之后,就是把每天的新闻更新上去,一旦出了技术上的毛病给解决一下,这份工作其实就是个“闲差”。所以我对儿子说:“儿子,你得自己给自己制定个教学大纲。你现在每天时间这么多,别荒过去,要充分利用起来。”我想同他商量一下,还是要让他系统地学一些计算机知识,免得他整日想着当网上大侠。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8)“我想考微软的MCDBA。”儿子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我倒抽了一口冷气,这一惊非同小可,“MCˉDBA?”我以为儿子尚年轻,对今后的发展还不会有什么想法。他若有什么想法,我们母子怎么也得研究研究吧?可听他刚才这口气,分明早已胸有成竹,而且一上来就提出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MCDBA是微软公司比较高级的一种国际性认证考试数据库认证专家。照我的思维,我们俩应该坐下来,根据儿子的兴趣和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认真地研究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案,没想到儿子竟一下子就把目标定了如此高。哪有这样学的?再说了,MCDBA的难度,搞计算机的人都清楚,就是专业IT人士,一般也不敢轻易涉足。我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顶多也就是个电脑发烧友的水平,而且考MCDBA所需的英语程度,一个中学生也是完全达不到的。以我的理解,数据库在计算机技术中,应该算最高境界了,没有专门训练,几乎是很难通过自学来达到的。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对啊。上周末我已经到清华问了,因为那儿有个培训班。价格我也问了,学一门课是500元,考一次是230元。买教材是1300元。我先买教材吧。”“真够贵的!”我脱口而出。心里却琢磨着,儿子这是怎么了?花这么多钱,去考一个毫无希望的认证,他脑子出毛病了吧,MCDBA根本不是一般电脑爱好者能考的呀!“这是便宜的呢!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照顾!要是在美国或者欧洲考,得比在国内贵好几倍呢。”我想说:“你哪能学这个呀,这不是白浪费钱吗?”但是本能让我把这句话咽了回去,说出来的却是:“行!过去不是说吗?人有多大胆儿,地有多大产,不妨去试试。妈先给你2000元,把教材先买了,第一门课的培训费也先交了。等以后你拿到工资就用你自己的工资支付吧。”儿子开始哼着歌,高高兴兴地帮我洗碗,洗完一个,就冲着我做一个拳击的动作,他总喜欢跟我玩这悬的,作武林高手状,而且总是把拳头眼看就要打到我了,突然收回去,有一次不小心还真打到了我的鼻子上,肿了好几天,气得我捶了他一顿,可他总不接受教训,老要做这让我提心吊胆的动作。说到底,他还是个孩子啊!晚上躺在床上,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他这是发什么烧啊?我了解儿子,他根本算不上是电脑高手,只能算个发烧友罢了,怎么想起去考MCDBA了呢?我知道这是当前比较难的一种考试,据说全世界也仅有几千人考过,而且大部分是英语国家的人,亚洲国家几乎没多少人考过。而国内的中学生就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考试,即使在业界知道的人也不多。尽管现在微软的考试很吃得开,但即使是IT界的人士,也大多参加微软考试中容易一些的MCSE(网络认证)的考试。MCDBA考试不仅英文程度要求很高,计算机的水平也必须很高,国内根本没多少人考!我觉得儿子几乎没什么希望。我这傻儿子怎么不知从易到难地学呢?他完全可以先考MCSE呀,能考得过去,再尝试考MCDBA呗!我真搞不清楚他那胆大包天的性格到底是谁的遗传!不过,说实在的,若考试费低一些,让儿子去考一下也无妨,因为即使考不过去,也让儿子经历一下,而且让他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也有个了解。可儿子报的这个MCDBA要考好几门,除了1300元的教材费,每考一门,培训费与考试费加起来也近千元,对于我们这个工薪之家来说,确实是沉重的负担,即使儿子每次都顺利通过,考下MCDBA也要好几千元,如果每门都考上好几次才过,那我这个当妈的可就惨了,我哪儿拿得出这么多钱哪。何况儿子这水平,能指望他每次都顺利通过吗?!我所以能一下子拿出2000元让他报名培训和买教材,也是因为不用惦记上大学的事了,加之他也有一份收入。但我凭直觉,这个时候不能阻止儿子。尽管他的胆子是太大了,但也要保护他的锐气。我知道,在计算机这个领域,少年的锐气是极其重要的。现在儿子好在也有了工作,每月也有一千多元的进项。我想好了,不妨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去尝试一下,考不过,我再把我这番道理摆出来,也让他知道自己有多少水平。我琢磨着,就让他考三次,若三次考不过,我就不再给他钱了。我也学美国家长,你要再想考,自己想办法吧!那些日子我总是无奈地想:但愿儿子能创造奇迹!可是从内心里,我又不相信儿子能创造奇迹。真退了学,儿子的学习倒抓得紧起来,天天学到很晚。过去是逼着儿子学,现在是逼着儿子早点儿睡觉。那天下班回来,儿子又对我说:“我跟网友们说了,我要考MCDBA,你猜网友们说什么?他们都说我年少轻狂!”“他们知道你多大吗?你不是尽在网上说你三十多岁吗?”“那是跟老外。跟国内的网友我就说我17岁。”“别听他们的!妈就相信你能创造奇迹。”到了这份儿上,只能鼓励他。我这儿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子大,从他计算机学了没几天,就敢拆他爸爸的机器我就看出来了。报MCDBA也是如此,说他年少轻狂其实并不为过。考试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装作若无其事,心里却十分不安,也煞是心疼那230元,也不知道要多少个230元儿子才能通过MCDBA?平时我都让儿子自己弄早饭吃,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可考试这天我早早起来为他做了早饭。我不想给儿子心理增加负担,但还是忍不住对儿子说:“儿,考完就给妈妈打个电话好吗?”这种考试都是通过网上进行机考,考完分数就出来了。我觉得如果等到儿子从中关村那边回来后才知道结果,这时间太漫长了,我可熬不了这好几个小时。“别那么紧张,老妈!考完我就给你打电话。”儿子倒是挺轻松,把挎包往背后一背的样子,倒像是去旅游。他还不知道生活的艰难,那230元在他心里也没概念。不过这也倒好,这样他没负担。若换了我,本来能考过去的,让这230元搅和得一紧张,也考不过去了。那几个小时真是什么事也干不了,我不断在心中安慰自己:就当他考不过去,也没什么!考不了MCDBA,还可以考别的嘛!不见得考不过MCDBA,他这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等来了儿子的电话:“妈,你猜我过了吗?”“没过。”我沮丧地说,“你要过了就创造奇迹了。”这时候我多希望儿子把我驳回呀!可儿子说:“没关系,妈。我觉得这次没过,可我知道我的弱点在哪儿了,而且我的分数已经很接近了,我下次肯定能过。”完了!果然这MCDBA不是好啃的骨头。“妈相信你!你就赶快回家吧。”我琢磨着,“相信你”这三个字,我有机会说三遍,三遍之后,就该阻止他考MCDˉBA了。三次都过不了,就说明他根本没有这能力!儿子回来后把考试结果给我看,果然分数差得不多。我拍拍儿子的脸:“你就大着胆子去考吧,别考虑钱的事,妈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考。”“没那么严重,妈。”儿子一边说,一边就打开计算机。我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因为焦虑也没用,而且我是一点也帮不上儿子了,在那么专业的领域,我已经望尘莫及了。我犹犹豫豫地问儿子:“要不,你再上一遍培训班,不就多花500元吗!”“现在不是500啦,涨啦,800块了。”“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2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3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4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