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7

第二十一章 远离烦恼就是快乐(1)  王卫宾  能远离烦恼就是慧,能享受快乐就是福。与其为烦恼而烦恼,不如主动用快乐驱赶烦恼。  活着就会有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使人沮丧、悲哀、痛心、寂寞、内疚、懊恼、愤怒、恐惧、焦虑甚至绝望。所有这些情绪,都让我们心如乱麻,这种感觉比身体上的痛更令人难以忍受。  一个人坐在公园里抽烟,陷入深深的苦闷里。  一个牧师来到他的身边:“您一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吧?说出来让我帮帮你。”  这个人看了牧师一眼,然后冷冷地说:“我的问题很多,我厌倦了,没有人能够帮我。”  牧师把自己的名片留下,约这个人明天见面。出于好奇,这个人如约而至。牧师把这个人带到教堂后面的墓地里,指着一片墓碑对他说:“你看一看吧,这里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问题。”  是啊,只有在地下躺着的人,才不会有任何问题去烦他。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一旦真正想通了这层道理,我们就能超越它。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难重重的事实,我们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人生也就显得不那么多灾多难了。  什么才是没有问题的生活呢?  想来应该是一生都顺顺当当,心想事成。所遇到的都是好人,凡发生的都是好事,考试从来都是以满分通过,工作刚一着手就已经完成。  可是这种“没有问题”的生活,可能吗?  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他们不断怨天尤人,要不就自艾自怜,彷佛人生本来应该既舒服又顺利似的。他们坚持自己的难处与众不同,认为所有最难以想象的困难总是降临在自己和家庭的,甚至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国家和民族上,而任何一个别人偏偏都能得以幸免。  解决人生难题最重要的工具是自觉。某方面的自觉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唯有完整的自觉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每天都有问题来麻烦我们,有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只能说明我们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问题层出不穷,唯有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有出路。有些问题是由于我们自己造成的,有的则是别人的影响,但不管是哪一类问题,我们都要尽快解决掉。否则等最后问题堆积如山之时,无论是我们有多少机会,都已经没有能力把握了。  明氏有一个孝廉名叫陈琮,性情洒脱。他曾在一个叫二里冈的地方建了一所别墅。这地方虽靠近外城,但还是在城的北面,别墅前后密密麻麻,排满坟墓。有人到他别墅拜访后说:“眼睛中每天看的是这些东西,心情肯定不快乐。”  而他却笑道:“不,每天都看这些东西,就使人不敢不快乐!”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个问题需要我解决,说明我能够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说明它本来就是留待将来解决的。”  有人曾经送给笔者一幅字,写的是《陈眉公醒世三十六语》。每次读完以后,都如醍醐灌顶一样: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钻什么?  前途止有这些路,急什么?不礼爹娘礼世尊,诌什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恋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愁什么?奴仆也是爹娘生,凌什么?  当权若不行方便,逞什么?公门里面好修行,凶什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唆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什么?他家富贵生前定,妒什么?  前生作孽今受苦,怨什么?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才过咽喉成何物,馋什么?死后一文将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赢了官司输了钱,讼什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辨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恼什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什么?十个下场九个输,赌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人争闲气一场空,恨什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气什么?冤冤相报几时休,仇什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什么?世事真如一局棋,算什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什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天命由人因果报,愁什么?  也许在这个人人争先,个个逞强的世界上,反而是那些做如是想的人,才能真正的远离烦恼,才有快乐可言。  那此无法这样想这样做的朋友,就只好去在下面几节中学会避开烦恼。  把烦恼挂在门外  有一个人开车在山里游玩,结果迷路了。  这时他看到一辆车陷在泥坑里,怎么也无法挣扎出来。站在路边的中年人挥挥手要求搭车,他请他坐了上来。  这位中年人告诉他,他住在山下的一个镇上,是到山里来钓鱼的,但运气特别不好:车子的轮胎就在路上爆了,换备用轮胎耽误了一个小时,来到水库以后,钓鱼杆又被水底的树根挂住,拉断了,返程时车又陷在了泥坑里,所以只好搭车回家。  在中年人的引领下,他们把车开到了镇上。  到了家门口,中年人邀请农场主进去坐坐。来到门口,满脸晦气的中年人并没有马上走进去,而是站到门口,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根突出的栅栏。  打开门,中年人笑逐言开地和孩子紧紧拥抱,又给妻子一个热吻。然后,中年人高高兴兴地向家人介绍这位新朋友,并请他吃一了顿饭。  这个人离开的时候,中年人送他出来。  他问中年人:“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  中年人回答:“这是我的解决烦恼的方法。我到外面时,不顺心的事情总是能遇到,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不能带给老婆和孩子。我就把它们挂在门口,准备明天出门再带走,可第二天我来到门口时,烦恼已经不见了。”  这位中年人把烦恼挂在门外的方法,就是情绪的积极转移,即通过自我疏导,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注意力,把烦恼慢慢抚平。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有意义的启发,一旦遇到烦恼、郁闷不结时,如果我们爱好文艺,不妨去听听音乐,跳跳舞;如果怀喜欢体育运动,可以打打球、游一游泳等,借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如果我们天生好静,那也可以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和刊物。  以笔者为例,总喜欢把烦恼挂在历史书里。  在烦恼的时候,笔者会走进书房,来到走向专放历史书籍的那排书架前,闭上眼睛,伸手拿下一本书,比如说钱穆的《国史大纲》。  把书放到桌子上,随便翻开一页。然后从这一页开始读。读的越投入,就越能体会到人类文明总是濒于破裂边缘,历史上充满悲伤:战争、饥荒、穷困、瘟疫……  几页历史能够让我们的眼光扩展到几千年前的远方,让我们明白,即使象目前这样坏的情况,实际上也比以前好多了。这使我们能够正视我现在所遭遇的困难,并明白世界正不断进步,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种近似永恒的观点,这时“自己的”烦恼就会变得微不足道,我们就能学会耐心等待,而不再为了约会对方迟到半个小时而恼火。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找到把烦恼挂在门外的“栅栏”。这不仅可以舒体宽怀,消忧排愁,怡养心神,把所有的烦恼和怒气发散掉,化为无形。我们作完这些后,心情就可以宽松下来,这样才没有做无用功。  如果一件烦恼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时时把它牢记在心里,随时带着它,那我们就是铁了心与自己过不去,还是及早去为家人多买几份人寿保险的好。  ==================================  ==================================  ==================================  ==================================  第二十一章 远离烦恼就是快乐(2)  王卫宾  主动地避开烦恼  烦恼是心灵的不速之客,总在不经意中来拜访我们。发现它已经登堂入室的时候,我们虽然明知道没什么大不了,它一定会走,但当下却束手无策,无法摆脱烦恼的羁绊。  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付烦恼的办法,有人凭意志来抵抗它,有人靠酒精来麻醉它,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刺激或放纵一下自己,比如酒精疗法,电话疗法,购物疗法和性爱疗法,靠感官的刺激来淹没它……  这些都可能有效,但却不是最好的办法。严格来说,刺激也是一种有益的感觉,但几乎象所有的感觉一样,分量对于效果有着极大的关系。过度的刺激不仅损害健康,而且自己的感官对一切的快乐变得麻木。  因此,我们不妨试验下面的方法:自己主动避开烦恼呢?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烦恼对于自己来说都是那么实实在在,似乎永远也无法避开,也无法逾越!就象李宗盛的歌里所唱:世界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遭遇的烦恼将近一半左右是出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而剩下的一半,我们只需要用一点力量把它和问题剥离开来,然后避开它就是了,这就是远离烦恼的智慧。  在烦恼面前,我们可以是弱者,也可以是强者,但决不能把自己关在幽怨的黑屋子里自己折磨自己,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是避开,晒晒太阳,吹吹风,和朋友聊聊天,暂时忘记他,甚至能够永远忘记它,我们的心境会豁然开朗,从而获得自信。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又向哪里避开呢?  第一,向交流里避开。  通过彼此的交流,让自己避开烦恼,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办法。如果我们正处于烦恼中,那么说出来,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更彻底地把烦恼和问题剥离开来。  假如我们各有一只苹果,那么交换之后我们每人手里仍然才一只苹果,可是如果我们交流的是方法,那么我们会得到两个以上的避难所。  瑞士物理学家席勒尔说:世界上唯一成倍增加幸福的办法是将其分享。正如我们希望与人分享快乐一样,我们有时也需要与别人一起分担烦恼。  没有什么比得上爱的力量,在交流的避难所里,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对方的爱,进而平静下来,较为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情结,烦恼的人内心会变得非常浮躁,爱能使人沉静,坦然地接受现实。  第二,向智慧里避开  避开烦恼的另一个避难所是智慧,智慧让我们明白是什么样的魔鬼纠缠着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去对付它了。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缘于对自己要求太多,如果不合现实的欲望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会心生烦恼。  我们还可以向别人的智慧里避开烦恼。准备一本能够提供智慧的剪贴本,贴上自己喜欢的可以鼓舞我们的诗歌或是格言。这样,如果我们感到精神颓丧时,马上可以找到别人的智慧在面对同样问题时的反应,找到有效的药方。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种剪贴本保存好多年,他们说这等于是替自己在别人的智慧里找到了一个避难所。  第三,向乐观里避开。  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比如正在刮台风下雨的时候,我们正在街上,把雨伞打开就够了,犯不着去说:“该死的天,又下雨了!”这样说对于雨滴、对于云和风都不起作用。我们不如说:多好的一场雨啊!这句话对雨滴同样不起作用,但是它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同时也可以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有一天,一个小孩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顽皮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  一位老师见到后问他:“孩子,我们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孩子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件欢乐的事情,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他后来成为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  第四,向宽容平和里避开。  通常烦恼者只看得到自己的烦恼,于是怨天尤人抱怨命运。可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变换角度,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想想对方,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人的心理非常微妙,所有的处方都不具有大众性,每个人的烦恼绝对是个例外,但为什么不能尝试用宽容的态度理解事由,挽救我们低落的情绪呢?  第五,向顺应自然里避开。  人重要的在于活得明白,为不可能改变的事烦恼实在是一种弱智,一旦悟出了禅机,我们的内心便会一片通明。海胆在遇到墨鱼攻击的时候会丢下自己的一副肠子得以偷生,蜥蜴也会断下尾巴扔给敌人……  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道理就这么简单。海胆和蜥蜴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所以它们不哭不闹,不像我们瓶瓶罐罐什么都想要,我们就多了许多负担,不是吗?  既然更多时候烦恼是庸人自扰,我们就应该积极梳理如麻的心境,从烦恼的身边避开。上面避开的几种方法不是万能,但总有一种对我们是有效的。  运动中忘记烦恼  人是动物,活着就要运动;坐久了,会变成植物;躺久了,会变成矿物。而且,用运动来忘记烦恼,也是避开烦恼的一个值得单独一提的方法。  当我们运动时,肉体疲倦了,我的精神却随之得到休息。  如果发现自己有了烦恼,或是开始为了某个问题而在头脑里团团转,那么,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远离这些烦恼。  那些活动可能是跑步,或是徒步远足到郊外,或是打半小时的沙袋,或是打篮球。不管是什么,体育活动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每到周末从事多项运动,工作在城市里,没有必要每天到俱乐部健身房去待上几个小时,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打高尔夫球或者去滑雪,我们只需要做一些运动就可以了。例如在公园里跑一圈,打一场乒乓球,或者去爬山。等到肉体疲倦了,烦恼的大山很快就变成微不足道的小丘,精神也随之得到休息,当我们再度回来时,我们会精神清爽,充满活力。  在运动中我们忙得没时间烦恼,新的灵感和和决心很容易就会出现。  一位实用心理学的权威曾经说:“行动似乎是随着感觉而来,可是实际上,行动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如果我们使自己在意志力控制下的行动规律化,也能够间接地使不在意志力控制下的感觉规律化。”  因此,我们说运动是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其科学依据就在这里。  我们也许可以坐在沙发上改变自己的烦恼,但是当我们变化身体的动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了我们的感觉。如果感到不快乐,那么快乐的方法,就是振奋精神,运动想来,让身体处于感觉到快乐的状态。  当我们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这种方法对所有还能从床上爬起来的人来说,都是很有效。  不是为烦恼而活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馀,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回,他为了弘法讲经,而外出云游四海,临行前,他特意吩咐弟子们要看护好寺院的几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待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满院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籍遍地。  弟子们后悔不迭,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几天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  他看了看枯死的兰花,宽慰弟子们说:“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和香客们听了以后,不由得在肃然起敬之余,如醍醐灌顶一般大彻大悟。  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它时刻在提醒我们扪心自问:难道我们是为了烦恼而活的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吸烟和酗酒有害于健康,实际上,烦恼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据有关学者统计,健康和长寿有20%来源于遗传因素,25%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5%来自医疗条件,其余的50%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选择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若能用积极的行为方式远离烦恼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活得很快乐。  在学习远离烦恼的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要从观念上知道:  我不是为了烦恼而工作的;  我不是了为烦恼而交往的;  我又何尝不是为了烦恼而生儿育女的;  我又何尝不是为了烦恼而生活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况且事已如此,烦恼又何益?在现实生活里,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我们错过了许多的快乐。  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在生活中却有那么多人坚定不移地为烦恼而生活着,为烦恼而破坏着生活的和谐与快乐。  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而且没第三者插足的任何迹象。可是他们离婚了。离婚的起因是女方的一个同事。一次办公室里有位同事离婚了,整天找她诉苦。告诉她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有了一点小钱,就在外面风流。  她说不会吧,总不能一概而论吧,他们感情就很好。同事说,你们是才结婚么,总是浓情蜜意,等激情一过就无聊了,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还说,你老公是经理,应酬多,最容易出花头,一定要看紧点。  她越想越不放心。先是每天检查他换下的衬衣有没有香水味,继尔搜查他的公文包,后来动辄盘问老公,最后还发展到了盯稍。最后她的老公终于受不了她,提出离婚。但她死也不信。她逢人便说,他虽然事业有成,可有什么用,男人根本靠不住。  这真是一个悲剧,男女结婚本来是为了更圆满更快乐地生活,可是结了婚以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却象是故意为了闹别扭、为了制造麻烦而怀疑对方、破坏共同的幸福?  在很多类似的离婚案中,双方并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只是因为小小的争吵和怀疑,导致感情的裂痕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挽回。  一些社会学家发现,夫妇年龄差在7岁以上的婚姻稳定性非常之强,其中尤以9-10岁左右最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谦让,当一方有火气时,另一方总是能够以孩童般的处理方式冷却,一笑了之,并且能够很快淡忘,不让鸡毛蒜皮影响人世间最重要的两件珍宝——快乐和健康。  在烦恼之际,我们如能多禅师的话“我不是为了烦恼而种兰花的”,然后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为了烦恼而做事”、“为了烦恼而交朋友”、“为了烦恼而养育儿女”,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本书的最后,让我们合上眼睛问自己:我们不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多少人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个人世,如果我们烦恼不安地浪费生命,对得起他们离去时对美丽生命的眷恋吗?  如果我们把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开辟出一番安详的天空,让自己盈满快乐。  ==================================  ==================================  ==================================  ==================================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1)  王卫宾  融合自己,也融合别人,融合得到的一切,也融合失去的一切,才能活得圆满而快乐。  人生中的定和慧  佛教讲究戒、定、慧三种修为,以达到超脱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俗世人生,要想快乐,也同样需要这三种修为。  所谓戒与定,就是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目标,不受任何影响。我们用下面这个小故事来形象的说明。  某个时代,有一个国王想找一个宰相。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才华可以充任宰相的人,但不知道他的修养如何,于是就想试探一下他。  国王召来这个人,随便找了个罪名要杀他。于是就有大臣解劝,国王答应暂时不杀他,命令他用一个盘子盛满油,从东城捧到西城,不准滴出一滴,否则仍然要杀头。  这个人捧上油盘,战战兢兢上路了。  在路边,他的父母和妻子认为他必死无疑,悲伤地哭泣,他没有看见。接下来又有倾国倾城的美女从他身边走过,围观的人不计其数,但他没有看见。后来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头疯象,吓得满街的人乱跑乱跳,可是他一心一意在盘子上,仍然没有看见。  不一会儿,路边的一座建筑突然失火,人们都跑来纷乱不堪地救火抢求救东西,而且殿梁上的一巢马蜂,被熊熊的大火一烧,全飞了出来四处螫人。这个人脸上接连被螫了几下,可是始终没有感觉到,仍然专心致志的捧着油盘往前走。  最后,这个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且一滴油也没有洒出来。于是国王便拜他做宰相,以为一个人做事,能够这样专心,即使是喜马拉雅山也可以推平,何况其它事情!  对身处佛门净地的出家人而言,这是一种基础的修为,也有一些方法可循。但对身处纷扰世间的我们来说,却只能求其近似,而无法真正做到戒除人生的一切欲望,面对任何事物时心如古井之水,波澜不惊。  正因如此,慧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现实无可奈何的困境中想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  曾经有父子两个贼,老贼年纪一天天大了,可是儿子的技艺却并不精湛。  有一天,他的儿子问他:“父亲!您老了,告诉我找饭吃的法子吧!”老贼不好推却,便答应了。  到了晚上,老贼就把小贼带到一富人家,挖了一个洞,进到屋里。用百宝囊的钥匙。将一个大柜子的锁开开,打开柜门,叫他儿子进到里边。  等儿子钻进去之后,他又把柜子锁了,并且大喊:‘有贼!有贼!’他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急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没丢,贼也没有看见,仍然回去睡觉。  这时锁在柜子里的小贼,不晓得他父亲什么用意,只想怎样才能逃出去,于是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屋里边的太太听到了,就叫丫环掌灯来看衣服。  丫环刚一开开柜子,这小贼一跃而出,一掌把丫环打倒,把灯吹灭,飞快地逃走了。富人家马上派人追。一直追到河边,小贼情急智生,把一块大石头抛在河里,自己绕着道儿回去了。  到得家里,看见他父亲正在喝酒,就埋怨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柜子里。他父亲只问他怎样出来的。他把经过说了之后,老贼便掀髡微笑道:“你此后不愁没有饭吃了!”  这也是人生中的突破障碍的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在面临外界的诱惑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矛盾时,我们就陷入了类似这个小贼一样的困境。  如果说这种困境代表了人生的一个悖论,那么它的解决也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步之中。只要我们把欲望和节欲融合起来,把定和慧融合起来,就有快乐。爱与欲的统一、定与慧的融合,本来应该象山与水一样和谐从容。  中国古人以乾坤为天地的代称,认为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和谐地处于宇宙之中,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人的天性是终极道德的本原,人心中天然具有一种能够达成定和慧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与外部世界达成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后天的名利欲望蒙蔽,人往往不能发现和动用这种能力。诚意正心等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欲望蒙蔽,把心彻底地解放出来,也就是达到“放心”,从而具备这种能力。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没有像山那样固执的形象,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是多变的,柔和而又锋利,  破除我执方圆满  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把很多东西圆满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人生本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只是因为我们为浮尘所染,而且固执着不肯清洗,世界的一切就变得面目全非,不可通融。  但要做到融合,就必须破除执迷。  在这一点上,犹太一基督教与禅宗思想是相通的,它们都主张为了达到完全的快乐、开放和生气盎然,必须摒弃对于自我与外界的执着。  汉朝时,飞将军李广驻扎在右北平。那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李广箭法如神、臂力过人,经常只用一箭就能把遇到的老虎射杀。  有一次,他出外巡营晚归,他率领一群随从来到一片小树林外。走着走着,李广猛抬头,在朦胧的夜色中忽然瞧见前面草丛里,伏着一只吊睛白额的斑斓猛虎。他迅速抽出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弦响处,一箭正中猛虎。  手下的随从见他射中了老虎,正要跑上去看。李广担心猛虎未死伤人,马上一摆手,率领他们疾速离开了。第二天,他又带人来到昨晚那片小树林旁。  他们走近一看,不由全楞了:昨天他射中的并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李广射出的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  李广打马走近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几束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孩子到一个寺庙里玩耍,看到了一口很大的钟,他走上去,轻轻抓住,竟然一下子举起来了。  他把钟放下,突然想到:“我才不到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于是他就再次上前抓住钟,可是再也举不动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是事奇理不奇,说明人在没有对一件事的执着时,本能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一旦有了执着,力量反而受到抑制。  李广在昏暗中能够一箭射穿石头,是因为他的心里和眼里只有箭和老虎,;当他知道这是一块石头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执着,只把它当作一块石头,当然就就射不进去了。  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得到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可能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只有破除了分裂与执迷,才能得到圆满与和谐。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好的东西容易执迷,容易在坚持中迷失自己,这是容易理解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我们对于很多不好的东西也容易执迷,这种执迷对于人生的伤害更大。  一位和尚云游四方,晚上见一小屋内有光发出来,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  打过招呼,这和尚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  老叟答曰:“菩萨咒。”  和尚大为高兴,心想自己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听唵、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吽”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吽(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小屋外,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吽”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  和尚进门一看,老叟正按他教的念大明神咒,最后“吽”总念不好。和尚疑窦顿生: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吽”反而无光?  回到庙里,他去求教于方丈,方丈说:“念咒是把心定住,心定后人的真精神就发出光来。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真精神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真精神当然出不来了。真是罪过!”  大自然中中,有热情的红、明艳的黄、深邃的蓝、活泼的绿;更有沉郁的黑色、无言的白色和浪漫的粉色,并且都十分普遍地存在着。我们很难说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都是真精神,大自然之所以为丰富多采的大自然,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合乎我们心意或者不合乎心意的颜色。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偏执地拒绝生活中的另一份色彩,拒绝另一种答案和解释呢?  佛家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戒所指向的,正是生活中各种的偏执。正是由于执着于生命以外的东西,我们的心灵才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环境的攀援中。  对常人来说,比如说性格中的缺点,比如粗心、比如脾气不好,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而在时间的历练中慢慢成熟,这些缺点的影响也就会慢慢减弱。  可是一旦有人给我们指出来,或者我们自己意识到了,下定了决心要消除它们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执迷。人们常说,对于缺点和不足要“有意识地克服”,这就是执迷的开端。这并不是抹杀教育的作用,而是在指出教育的片面和反面。  如果把不快乐的人生比作地狱的话,那么我们走向地狱的台阶,是由一系列的执着铺成的。  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准了是邻居家的年轻人偷了斧子。  在这个时候,他不仅因为斧子丢了而烦恼,而且看到那个年轻人就觉得烦恼。过了一段时间,他早就忘记了丢斧子的事,可是仍然见到那年轻人就烦恼,自己都觉得奇怪。  后来,斧子找到了,他心头的迷雾才豁然开朗,再看那年轻人,怎么也不像小偷。他也不再为这个年轻人而烦恼了。  他为斧子而烦恼是正常的,可是因为怀疑年轻人而烦恼,就是一种无妄的我执,后者对他的折磨比前者更严重。  如果问题当前,苦恼是一种无奈的话,有人的烦恼——或多数人的烦恼,完全是出于对问题的执着。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想把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分析得完全透彻以及考虑得十分详尽,因而执着于这些东西,举步维艰。反而是那些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人,能够用智慧把自己从这种执着中解脱出来,心情安闲地解决问题,或者放下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坐下来,首先把各种执着而具体化一些,再具体化一些,静静地问自己:什么是我所执着的东西。是考试,还是领导?我怕其它人吗?什么可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坏的事情?我一起害怕的是死亡,还是仅仅是嘲笑?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8
正序
倒序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2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3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4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5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6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7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8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9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0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1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2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3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4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5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6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7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1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