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氏被逐,后宫从此空虚。功臣们琢磨着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后宫,中宗的后宫自此也成为功臣角逐的名利场。与朝廷上的功臣派阀遥相呼应,后宫也形成各自的势力:敬嫔朴氏,功臣南衮、沈贞为其代理;③禧嫔洪氏,以其父洪景舟为靠山;王妃尹氏,代表为年轻功臣尹任,但是势力最为单薄。后来,敬嫔朴氏为中宗产下王子福城君,其势力随即因母以子贵而变得炙手可热。禧嫔洪氏则产下锦原君、凤城君,尹氏也于入宫之后十年生下世子天胤。后宫女人们长达十数年的明争暗斗,终于拉开帷幕。意外登上王位的中宗,在权臣与权术女人的包围下沉沦苦海。他常常怀着怅恨的心情,登上景福宫的楼台遥望前妻慎氏的居所。慎氏了解到中宗的深情,也在庭院岩石上挂起在自己的红裙。沉浮于政治漩涡的中宗,只能远眺爱人的红裙以抚慰自己焦躁不安的内心。走肖为王单纯的权力转移并不能消弭党派之争。但是作为治标的权宜之计,类似策略又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政坛才会出现风水轮流转的状况。成宗时代一度得势的士林,在燕山君时代遭受毁灭性打击。而到了中宗时代,读书人又再度活跃政坛。归根究底,是制约与平衡的思维默默发挥着调节作用,至于朝野势力能否因此达至均衡,则视乎执政者的个人能力了。为了制衡功臣,中宗也重蹈成宗的老路、起用以赵光祖为首的士林儒生。新进的士林儒生多数身居监察职位,他们涉世未深,常常不知轻重地针砭时弊。儒生对积弊多时的朝政多有不满,革新弊政的呼声十分高涨。政治变革的要求与既得利益者的功臣发生冲突,士林与功臣的矛盾也随之与日俱增。士林官员血气方刚,同时也疾恶如仇,他们在评议时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是非观评判标准。他们认为,功臣凭恃滥竽充数的特权阶级身份,无时无刻在进行着些祸国殃民的无耻勾当。这种只图私利、罔顾国家的风气迅速败坏朝廷之纲纪,制造了无数利害冲突,使忠诚之士望而寒心,令玩忽渎职者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残害士庶。归结起来,功臣是使国家衰亡的祸首,人人得而诛之。以这一方针团结在赵光祖周围的儒生,在朝野大肆制造反对功臣的舆论。他们有如烈日秋霜,启奏公事不依不挠,甚至会拖住中宗的衣裳、直至中宗对所奏之事首肯为止。中宗对士林儒生既爱又恨,他发现热血的儒生已经渐渐难以驾驭。针对功臣势力膨胀引发的种种问题,儒生急于从人事方面入手,以根除功臣早已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首先,他们主张废除功臣们“靖国功臣”的头衔;又,增开“贤能科”录取贤能之士,以扩大士林的政治基础。然而,政治并非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显然目下的环境并不容许过激的政治改革。中宗十年(1515)士林得势,其政治生命仅仅维持四年。中宗十四年,一直深受中宗倚重而平步青云的赵光祖被诛,士林势力遂告土崩瓦解。事出突然,其内幕耐人寻味。一个流传于稗官野史的故事,或许能够提供当日状况的一些蛛丝马迹。士林儒生连日的扰攘让中宗异常烦心,因此,他一退朝就立即避入后宫。然而,这天的后宫也满是关于赵光祖的传闻。熙嫔洪氏拿出几片从御苑拾得的树叶,上面的细孔密密麻麻地显示出四个不成句的文字——走肖为王。走肖,即为赵。这些树叶散落在御苑的地上,拾获树叶的宫人相互传言:“赵光祖图谋不轨,暗中遣人用蜜糖在树叶上写上文字,使虫豸咬食而形成文字。”——这样的解读一旦传播,赵光祖必然陷入百辞莫辩的境地。——走肖之辈,奸似(王)莽、(董)卓!不多时,中宗颁下密旨,命令功臣南衮、沈贞、洪景舟发兵逮捕赵光祖为首的士林人士,祸及士大夫二百余人。后来,士林首脑赵光祖更在流放地被赐死。赵光祖面向着京城的方向,朝他一心效忠的中宗作了四拜,之后喝下了毒酒,血出七窍而死。④后宫妇道人家有意无意间对一片叶子的评论,就引发血流成河的“己卯士祸”(1519)。然而,她们始终没有抛头露面,而是躲在后宫的殿阁里、幸灾乐祸地观看着朝廷上的血腥杀戮。灼鼠之变中宗命中注定没有齐人之福。他先后拥有三位正宫王妃,但是除最后一位文定王后之外、前两位皆未能善终。原配慎氏被废后一直居住在宫外,此后中宗册立坡平尹氏家族的女儿为王妃,是为章敬王后。章敬王后在婚后长期没有生育男丁,只生下一位公主。在入宫的第十年,她终于生下世子天胤(日后的仁宗),但这次生产也耗尽了她的元气,产后不久章敬王后随即病亡。章敬王后之死在后宫引发轩然大波。章敬王后的兄长、国舅尹任为保有自己的权势,向中宗推荐自己的同族女子为新王妃。由于中宗之母慈顺大妃也出身于坡平尹氏家族,尹任的建议当即为中宗所接受。不久,这名尹姓妙龄女子入宫,即文定王后。文定王后的入宫不过是尹任的策略。由于有新王妃作为天胤世子的养母,其他诸如敬嫔朴氏、熙嫔洪氏等育有王子的嫔妃就无法觊觎世子之位。在文定王后的庇护下,天胤世子确保王储的地位。天胤世子温文尔雅,尤其受到儒臣们的崇敬。他好学不倦、涉猎经史,举止庄重得体。据说一次他与侍讲官读书忽然面色煞白、以至不得不暂停讲学移步内室,不久,又重新回到座位上继续读书。事后,侍讲官问及当时情况,年幼的天胤世子作出令人惊叹的答复:“当时有虫子在袖内不断叮咬,忍无可忍只好到内室稍作休整。”世子越是聪明伶俐,一些人越发骚动不安。天胤世子十二岁(丁亥年,中宗二十二年)生日之际,一桩宫廷阴谋浮出水面。世子生日前后,宫内各处不断出现异常状况。各处殿阁的窗前、梁柱先后发现悬挂着灼烧过的死鼠。死鼠的形状可怖,尖细的嘴巴被砍去、四肢也被削短,体毛则被火灼烧。在特定的时间,这些经过特别加工的死鼠有着特殊的含义。丁亥年为猪年,天胤世子属猪。被砍去嘴巴与四肢的死鼠形状似猪,灼烧则代表着恶意的诅咒。灼烧死鼠,其象征含义极其险恶。事情非同小可,宫廷内外舆论哗然。满朝文武义愤填膺地表示,将不惜翻遍宫廷内外,定要将凶手绳之于法。于是,大规模的审问开始,王宫顿成鼎沸之势。对事实真相一无所知的宫女内侍们,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言不由衷地捕风捉影。一些众口铄金的不实之辞,再度在宫廷引发一场风暴。调查的重点,渐渐转移到敬嫔朴氏身上。朴元宗、南衮先后逝世,辉煌一时的敬嫔派日趋没落。这时,不利于敬嫔的供词层出不穷,进而一些声称目击敬嫔诡异行迹的证人也相继出现。敬嫔及其王子福城君最受中宗宠爱,因此诅咒世子的嫌疑最大。人们以这种逻辑得出了最终判决,罪人的帽子被扣在敬嫔头上。事已至此,功臣派最后的巨头沈贞也不敢庇护敬嫔,反而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中宗无法抗衡朝廷大臣的压力,他再一次驱逐了自己的妻子。敬嫔与福城君被逐出宫,之后被杀害于流放地。世子派继续纵深发掘,硬是罗织了勾结敬嫔的罪名,将作壁上观的沈贞定罪处死。靖国功臣横行的时代至此谢幕。⑤处死敬嫔母子之后,中宗心力交瘁。中宗末年,国舅尹任与金安老的倾扎激化。金安老与王室关系密切,章敬王后之女是他的儿媳妇。即便如此,金安老还是无法逃过浩劫,他被尹任指称谋逆,身为王亲就此随意地被处死。中宗朝廷政局的黑暗由此可见一斑。自从即位以来尝尽苦难耻辱,一路的风雨不断地蚕食着中宗的健康,他以五十八的年龄寿终正寝。中宗在位期间的众多政争,从此永远隐没在历史的重重黑幕之中。文定王后在儒家政治理念中,女主当国被认为是国之不祥。细想之下,这种说法在古代并非全无道理。由于婚姻与血缘的纽带关系,女主徘徊于王室与外戚之间,欲顾全外戚利益则不免任用娘家子弟,而由此造成的不良效应又往往贻害后世。这种情况,即使英明如武则天也无法完全规避。文定王后作为李朝的一代女主,其争权夺势的历程颇为崎岖。她先天不足,仅仅作为空虚中宫的填充物而入宫。之后,文定王后长期没有诞下王子。不过,即便生下王子又如何?她的亲生儿子庆原大君降生以后,其身份也不过是王储天胤的弟弟,与王位无缘。文定王后早期的处境就是如此的尴尬。也正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文定王后几乎牵涉入每一宗政治变动中,“大尹”(尹任)与“小尹”(尹元衡、尹元老,文定王后之弟)的倾扎无日无之。尹元老大肆造谣天胤世子将迫害弟弟庆原大君,企图离间中宗与天胤的亲子之情。尹元老更加胆大包天,他竟涉嫌纵火世子东宫、企图将天胤烧死。中宗驾崩,仁宗(天胤)即位,这对于文定王后而言犹如末日降临。她带着年纪尚幼的庆原大君向仁宗哀告:“我们母子的生死,尽在殿下掌握之中。”仁宗生性仁柔,躬亲向文定王后请罪以使之安心,却丝毫没有加害之意。⑥文定王后的运势极强,她最大的威胁仁宗在位不足一年便死去,并且没有留下子嗣。庆原大君得以作为王弟入承王统(即明宗),文定王后则以国王生母的身份垂帘听政,开始了她掌权二十年的女人天下。文定王后掌权之后,立即清洗前朝以来的政敌。前国舅尹任立即被流放处死,连尹元老也因为恶行昭彰而被灭口,文定王后的心狠手辣可想而知。此后,朝政由尹元衡独自担纲。历史上,文定王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形象几乎成为定说。然而,她却远远称不上具有卓识的政治家。她在私欲的驱使下夺取权位,她建立的政权也处处为尹氏外戚的利益所服务。文定王后撤帘还政之后仍然紧抓权柄,其弟尹元衡长期盘桓相国之位,李朝外戚专权的恶例由此而开。尹氏专权之下,李朝儒学治国的方针被破坏,品行恶劣的妖僧普雨之流的卑劣人物趁机乱政。至文定王后死亡之日,尹元衡、普雨等人立即被激愤的吏民排挤攻击、最后都不免身败名裂的下场,文定王后外戚政治的恶劣本质不言而喻。文定王后的女人天下仅仅持续了二十年便政息人亡。讽刺的是,无论死于非命的敬嫔朴氏还是得以善终的文定王后都不是最终的赢家——文定王后的儿子明宗仅仅比母亲多活两年,死时没有留下子嗣,王位落入中宗一位默默无闻的嫔妃昌嫔的孙子手中(宣祖,德兴大院君之子)。难以想像的是,中宗、仁宗、明宗三朝历史的主要内容,居然尽是围绕着后宫妇人轻浮的权术阴谋而展开的,余事更为不值一提。韩国当代作家朴钟和,以中宗时代的女人政治为题材,创作历史小说《女人天下》。作品最初在报纸连载,进而出版、乃至被拍成电视剧,在韩国国内反响轰动,甚至被遵奉为权术样板教材。《女人天下》的小说原著与电视剧均被引进国内,然而反响并不如预期般热烈。大概文定王后意义消极的历史故事,在中国观众看来远远不如国史来得荡气回肠吧。-------------------------------------------------①事见奎章阁《本朝纪略?中宗朝》。②奎章阁《李朝实录?中宗实录》卷第一。③实录等史料称其为尚州正兵朴秀林之女。朴钟和《女人天下》中,将朴氏表述为朴元宗秘密从寒微宗族中收养的养女。④此事见诸历史小说朴钟和《女人天下》,在奎章阁《本朝纪略?中宗》奎章阁《李朝实录?中宗实录》卷第五十八,对灼鼠事件有详尽记载。中可找到其史实根据。⑤见奎章阁《本朝纪略?仁宗》。六、倭乱在李朝士大夫忙于内斗倾扎之际,怀有野心的日本侵略军对朝鲜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腐朽的李朝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倭军一路势如破竹,蹂躏朝鲜八道。最后,在明朝援军的支援下,七年后倭军被驱逐回国。倭乱大大影响了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进程。七年旷日持久的战争,明朝耗费军饷七百余万两,居“万历三大征”之最,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元气。战后不久,明朝立即陷入国用告匮的困境,这是明朝灭亡的灾难性前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七年的战争促成日韩之间无形的文化交流,儒学、印刷术、陶瓷器由朝鲜战俘源源传入日本。倭乱终战四百余年,战争所造成两个民族之间的心结,至今尚未完全解开。同时,入朝明军军纪败坏,明朝将领专横跋扈、索求无度,任意处死、凌辱朝鲜官吏,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①为着参战诸国的复杂性,对倭乱进行中肯客观的评说尤为不易。通信使倭乱爆发前夕的朝鲜政坛,分裂为东人、西人两派势力。两派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宗时代(16世纪中叶)。权相尹元衡当道之世,世人竞相趋附,日后飞黄腾达的名士金孝元,当时还是一介贫寒书生,寄食于尹元衡门下。而同样在之后声名鹊起的外戚沈义谦,一次造访相府,尹氏家人将他延入屋内。路过食客房间,心血来潮的沈义谦指着寝席逐一询问食客姓名。当问及金孝元时,家人介绍说:“此人虽未及第,但颇有文名。”沈义谦听后,露出不屑的神色:“果真是豪杰之士,又怎会与权门的无识食客为伍?”一句有意无意的评头品足,成为金、沈二人私怨的肇端,也成为日后延续数百年党争的导火索。然而,沈义谦并无知人之明,在他印象中只懂拍马溜须的金孝元,最后竟然一举登科、与自己同朝为官。沈义谦对金孝元已有成见,自此之后抵触抗拒的情绪更是根深蒂固。一方面,沈义谦在尹元衡倒台之后扶持士林,颇以功臣自命。另一方面,金孝元则以两袖清风的人格魅力,在身边形成自己的小宗派。两位政坛巨星均有各自的拥趸,两人一旦交恶,对抗的情绪便迅速扩散到各自的集团。所谓门户之见,于斯形成。金孝元与沈义谦的拥护者们,正是以私人感情好恶为施政的基点,在朝廷上利用舆论公器行私斗之实。由于金孝元与沈义谦的宅邸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人们在谈论两派党争时便以东、西为各自代号,这种私底下的说法逐渐约定成俗。——东人、西人。初期东人、西人之间的斗争,还只局限于暗中的较劲。宣祖初年,因为争夺人事铨选的要职,东人与西人终于大打出手。东人与西人对立的焦点,在于吏曹(掌管官员任免的部门,相当于中国吏部)铨郎一职。最初,金孝元被荐举为吏曹铨郎,但是遭沈义谦出面阻止。失去这个升迁的机会,金孝元不得不屈居下官六七年,方才升任铨郎之职。金孝元对此心怀不满,为此他曾指责沈义谦毫无容人之量、不适宜委以重任。两度交手,东人、西人的矛盾已近一触即发的状态。沈义谦苛刻待人,却并未自觉避嫌。他意欲将吏曹铨郎一职,委以自己的弟弟,此举无疑授人以柄。果然,金孝元趁机弹劾沈义谦:“朝廷官职,岂是外戚囊中之物?!”此言一出,东西两派顿成剑拔弩张之势。东人与西人的士大夫们犹如市井骂街的泼妇,新怨旧账一起清算,相互口诛笔伐不遗余力。西人斥责东人蓄意报复,东人则指摘西人的所为是倚老卖老、排斥后辈士林……纷纷嚷嚷,不一而足。②既可笑又可悲的是,李朝政坛此时的精英人物,均罔顾是非曲直而只知意气用事。曾经为之不懈奋斗的信念早已被践踏脚下,代之而来是唯党派门户是问的是非之争。宣祖时代的士林歪风一旦形成即不可遏止。这种类似家族世仇的对抗情结,在士大夫阶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势头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在学术分歧、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诸多利害关系的掺和之下,东人与西人作为士大夫党派的两大始祖,此后又因为利益冲突而不断分化成南人北人、大北小北、骨北肉北、老论少论等等诸多名目,士大夫们就各自跟随着不同党派的旗帜、在政坛上互相撕咬。揆诸世界各国历史,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热衷于党争内斗的统治集团了。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士大夫纪律的崩溃,直接导致朝鲜王朝的衰颓——当儒教纪律无法有效约束政界精英时,赖之以为基础的极权统治也难以为继。宣祖二十二年(1589),应日本丰臣秀吉之邀,李朝朝廷派遣黄允吉、金诚一作为通信正、副使出使日本。日本与朝鲜互为通信之国。名臣申叔舟在死前曾留下遗言,指日本为朝鲜不能轻视的重要邻国,自此,朝、日两国定期互派通信使节遂成为惯例。醉翁之意不在酒。丰臣秀吉此番招徕通信使团的目的,自然并非在于修好睦邻,他让远道而来的黄、金二使坐了五个多月的冷板凳,然后才将二人召至跟前、只以杯酒招待。丰臣秀吉面见朝鲜通信使的情况颇为冷场,他既不摆宴亦不设乐,反而命令随行的朝鲜乐工演奏朝鲜音乐,态度极度傲慢无礼。末了,丰臣秀吉冷冷抛下一句“回港口等消息吧”,便起身离席而去。黄允吉目睹丰臣秀吉嚣张之状,心中暗叫不妙,他急急忙忙回到馆驿、立即向国内驰书告急:“兵祸必至矣!”通信使团遭受日方留难,使臣脱身归国之日,已经离出使之期两年之久。黄允吉、金诚一分属西人、东人,这样的使团组合纯属阴差阳错。归国后,使团即因为出使报告的分歧在朝廷上争得难分难解——宣祖询问正使黄允吉:“日本是否有发兵侵犯朝鲜的意图?”黄允吉答:“必有兵祸!”金诚一则反驳:“绝无此事!黄允吉妖言惑众其心可诛!”宣祖又问:“丰臣秀吉为人、长相如何?”黄允吉答:“其人目光如炬,怕是胆大包天之徒。”金诚一则反之:“此人鼠目寸光,根本不足为患!”③……两人同为使节,意见却针锋相对,宣祖一时无所适从。主持朝政的东人巨头李山海、柳成龙力主金诚一之议。壬辰倭乱,就是在如此荒唐绝伦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壬辰倭乱壬辰年(1592),十余万日本侵略军横渡朝鲜海峡。四月十四日,倭将小西行长率先登陆釜山,揭开战争的序幕。之后,倭军兵分三路北进。十七日,倭将黑田长政攻破金海。二十七日,一直声称倭军不足惧的大将申砬,在忠州遭遇倭军火牛阵夜袭,全军溃散。三十日,倭军已经突破汉城的屏障,鸟岭。故作镇定的宣祖秘密大肆收购市面草鞋准备出奔,朝廷开始烧毁历代藏书珍玩。五月初二,倭军接踵而来攻陷汉城──从登陆朝鲜国土到进入几乎不设防的汉城,倭军总共就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其间,李朝官方值得称道的抵抗仅有一次。东莱之战,朝鲜军队可谓虽败犹荣。釜山登陆后,倭军长驱直薄东莱城下。倭将对软弱无力的朝鲜军心生鄙夷,特在城外竖立一巨型木牌,上书九个大字:“战则战,不战则假我道。”——要打就快来,不敢打就干脆把城池让出来好了!倭军气焰嚣张至极。东莱府使宋象贤,也在城头上以一木板回敬:“死易,假道难!”——誓死不让寸土!于是,倭军蜂起,城破。倭军冲入城内府使衙门,只见宋象贤衣冠整齐居中端坐,他一见倭军即大声呵斥道:“忘恩负德的倭贼!这难道就是你们的交邻之道吗?!”言罢,奋起拔刀与倭军厮杀,力斩数敌而死。宋象贤临终留下了遗句,曰:孤城月晕,列镇高枕。君臣义重,父子恩轻。而史书上紧接着这则事迹的记录,则显得无比龌龊,尽是“倭陷梁山、蔚山、密阳,金海郡巡察使金晬走灵山”、“左兵使李珏、府使朴晋、徐礼元、李惟俭等弃城走”之类云云。④恐惧与怯懦在士大夫中间迅速蔓延,局势瞬间恶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宣祖不得不大驾播迁,朝廷行列在百姓的夹道谩骂、袭击中,黯然从汉城一直向后方撤退。倭军的锋芒势如破竹,一口气占领了半岛上除西北平安道、南部庆尚道部分沿海地区之外的所有土地。面对倭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宣祖的流亡朝廷疲于奔命,最后无处可逃,只能龟缩在西北一隅的义州。宣祖的两位王子(临海君、顺和君)和众多大臣已被倭军掳去,逃亡路上朝臣纷纷私逃,坚持扈从宣祖者不过寥寥数十人。走投无路的宣祖小朝廷,已经开始为明朝是否接纳他们君臣入境避难而犯愁了。⑤壬辰年的倭乱爆发不过三、四个月,倭军即纵横朝鲜半岛三千里的江山,战局的发展大出交战双方意料之外。丰臣秀吉吉得知战报,欣喜异常,以十分轻浮好色的语气遐想着战争的前景:“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 ——攻取朝鲜半岛作为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此后印度乃至全世界也就唾手可得了。陆上战场朝鲜军一溃千里,而在海上则呈现截然相反的态势。汉城沦陷的两天后,水军大将李舜臣首次率领全罗道左水营水军出海作战,五日内歼灭数十艘敌船之后返回母港,得知都城沦陷、大驾播迁,李舜臣悲不自胜,失声痛哭。自此之后,李舜臣与朝廷远隔两地,他了一切奥援,不得不孤军奋战于敌军后方的海域。陆上疆土迅速沦陷,而东南一角的小片陆地依旧为朝鲜水军所掌握,李舜臣凭恃这片天涯海角顽强抵抗,为西北后方的宣祖争得点滴喘息的时间。苦苦支撑大半年,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五万援军,终于赶在倭军蹂躏朝鲜最后一块国土之前到来。壬辰年的颓势终被制止,李朝侥幸避免了覆亡惨祸。宣祖君臣在义州这个边境小城度过了壬辰年,直到明朝援军入境,次第收复平壤、开城、汉城之后,才缓缓动身南返,又在路上耽搁观望十个月,才回到已成丘墟的汉城。其间,朝鲜方面真正投入作战的,似乎就只有李舜臣一人。李舜臣登场李舜臣字汝谐,号德水,公元1545年生于汉城乾川洞。李舜臣的家族德水李氏属于名门望族,李朝一代思想家、政治家栗谷先生李珥,即出自这一家门。然而,当李舜臣出生之时,他的家庭已经陷于没落。在李舜成诞生的当年,李朝仁宗大王即位,在位仅仅八个月便驾鹤西归,他的弟弟明宗继之,由母亲文定王后摄政,此后,李朝长期陷入外戚专权、朋党之争的漩涡中。李舜臣的父亲李贞,由于出身于士祸(李朝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殃及的家庭,终身无法取得功名,家庭生活相当清贫困苦。为着中落的家道,幼年的李舜臣不得不迁居到母亲的故乡、忠清道的牙山,关于李舜臣童年时代的记载,多半以牙山为背景。出人意料的是,李舜臣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顽童。关于这一点,史籍中有婉转的记载。少年时的李舜臣喜好舞刀弄枪,常常带着弹弓在乡里游荡、做出射击行人的恶作剧,搞得“长老皆惮之,不敢遇其门”。他时常兴致勃勃地与玩伴们模仿行军布阵,而且还指挥得井井有条、在打闹中将“敌人”击败。李舜臣是孩子王,后来在政坛上声名鹊起的宰相柳成龙,也是他当年的亲密玩伴之一。从十一岁开始,李舜臣开始与兄弟们进入私塾读书,文章作得像模像样,看似将来可以有所作为。不过,李舜臣始终与父亲的希冀背道而驰,他一有空又骑马狩猎、耍拳弄棒内心似乎早已作好随时投笔从戎的准备。到了二十二岁,李舜臣终于下定决心放下儒生的身份,正式开始佩剑习武。由于自小留心武艺,李舜臣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加之他文化功底深厚,《孙子》、《吴子》等兵家经典无不通读。苦练十年之后,三十二岁的李舜臣才大器晚成、通过了武科科举,成为从八品的戍边武官。在李舜臣考取功名的历程上,也有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事迹。在三十二岁最终中举之前,李舜臣曾参加过一次武举,在当时的马术考试中,李舜臣的坐骑突然反常、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在场的武生和考官大惊失色,纷纷站了起来观望,以为这个倒霉蛋不死也得重伤了。哪知李舜臣居然支着一条腿站立起来,一瘸一拐跳到一棵柳树跟前,折了一些树皮和枝叶,自行包扎起来。这次考试因为意外事故而无法继续,但是李舜臣的勇气却相当令人感服。考中功名之后,李舜臣的官运却一直磕磕碰碰。北部边境的童仇非堡,是李舜臣仕宦生涯的起点,他在那里以低阶武官的身份服役,之后辗转来回于南部海疆与北部边境,所任职位多数是六到八品的芝麻小官。在这期间,在官场中崭露头角的柳成龙并未忘记李舜臣,他曾向担任吏曹判书的李栗谷推荐了这位将才。凑巧的是,栗谷与李舜臣同是德水李氏的宗亲。谁知,李舜臣却拒绝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说:作为族亲我可以去拜见他,但是作为吏曹的首脑则万万不可。又一次,全罗道左水营水军节度使看中水营中的一棵树,想砍下树干作为琴瑟的木材,当时任职该地的李舜臣一点也不肯通融,义正词严地说明公家财物、虽一草一木也不可私自挪用,左水使拗不过这位倔强的部下、只得悻悻而退。由于其耿直的性格,李舜臣无法与上司磨合,在驻屯北方边境鹿岛的时候甚至一度被削职为一般士兵。凡此种种,李舜臣官运不济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李舜臣在其不惑之年,终于迎来了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巡察全罗道的高官李洸曾对李舜臣叹道:“以你这样的才干,抱屈至于今日,真是可惜。”未几,即推荐他为全罗道的武官“助防将”。与此同时,已经官居从一品左议政的柳成龙,也极力向宣祖大王推荐李舜臣,就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李舜臣的命运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从助防将晋升至珍岛郡守,还没来得及赴任就被擢升为加里浦水军佥节制使,水军佥节制使任命公文刚刚到手、李舜臣即将出发之际,宣祖再一次提拔他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这已经是三品官的待遇,晋升速度之快实在令人目眩。时为1591年,李舜臣屹立在南海之滨,他正是46岁的年纪。⑥龟船与巨鹤李舜臣是乱世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他上任未久,立即着手加强驻地水军的军力,建造各式战船,包括闻名于世的新型战舰龟船。当代的一些意见认为,龟船是传统战船板屋船的一种变体。所谓的板屋船,顾名思义就是在甲板末端设置楼塔的战船。类似的战船在东亚地区使用广泛,并无特别值得称道之处。李舜臣的私人日记《乱中日记》记载,他赴任水军节度使之后,为防备倭军来袭而研制新式战船。朝鲜半岛古代也曾出现一种类似龟船的战船,李舜臣即承袭这种设计理念,在板屋船的基础上改装出新战船,即龟船。龟船的外观类似海龟,正确地说是在一般战船的甲板上增添了许多装备:在船头有一龙头,可以发射弹丸或火焰、烟雾;船的两舷设置炮位,根据当代的复原模型,船上的总炮位达二十门以上,不过射程一般在数百公尺之内;甲板犹如龟壳,其上以铁甲防卫,并有防止敌军登船搏击的利刃;龟船设有二桅,两侧有人力划桨,船桨齐划急驰如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龟船作战的情景尤为壮观,犹如怪兽一般的庞然大物迅速冲入倭军船阵,前后左右弹丸箭矢乱射,周遭的倭船走避不及、立即化作一片火海。然而由于建造龟船耗费浩大,龟船在军中的地位应当归于秘密武器、杀手锏之类,而并非大量装备的常规舰艇。李舜臣锐意加强军备,在战略方面也可圈可点。李舜臣部下的水军,在玉浦海战中首次获胜,其后,更在闲山岛海战中取得空前战果。当时,倭军舰船潜伏在地形狭隘、隐屿众多的见乃梁海峡,朝鲜水军则在闲山岛前的广阔洋面与之对峙。为将倭军主力诱出,李舜臣决定以少数兵船孤军接近见乃梁水域,在闲山岛面前聚歼敌军。朝鲜水军的小股部队,与倭军稍作接触便调头后撤,倭军见状立即迎头追赶,当倭军大部主力战船出现在闲山岛前,李舜臣的舰队立即划桨改变一字排开的阵势、将船头调转向后,同时,帅船两旁的战船向两翼展开,整个水军编队犹如巨大的鹤鸟在海上振翅舞动。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瞬间转变队形并非易事,然而平日训练有素的朝鲜水军却得心应手,左右两翼将倭船牢牢压制之后,编队的中坚部分如鹤的胸部,配合两翼攻击处于核心的敌军舰船。鹤翼的阵势由远及近逼近倭军,倭军相应不断集中,这个时候,两翼的战船挥动分散后退,倭军集中的火力不得不分散攻击散落的目标,相对而言,倭军密集的队形则成为朝鲜水军两翼、中坚的火力集中点。大鹤如此这般来回拍打双翼,倭军的战船在翼下渐渐失序、最终被雨点般的炮箭淹没。闲山岛海战便是依照上述的战略进行,倭军在李舜臣攻守结合、收放自如的双翼下灰飞烟灭,损失大小战船六十余艘,堕海、战死的倭兵不计其数,据说人数达九千之众。此后,诱敌、鹤翼的战略,成为李舜臣指挥作战的典型阵势,对此,倭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击之了力。闲山岛一役,倭军丧失了朝鲜南部海域的制海权,使倭军水陆战线无法协调步伐,倭军再也无法通过水路补给北面陆地上的部队。补给线上出现困难的倭军自此攻势顿缓,加之明朝援军在陆上的作战,朝鲜半岛的总体战局终于得以扭转。由于此战的功劳,李舜臣被晋升为正二品的正宪大夫。李舜臣在战场上常常奋不顾身。一次交战中,一发火枪子弹射中李舜臣、贯穿左肩,鲜血流至脚跟。将帅的伤亡,在战时会大大动摇士兵的士气,甚至影响战斗的进程。有鉴于此,李舜臣中弹后不动声色,依旧如常挥动武器指挥作战。海战结束后,李舜臣才卸下盔甲,用尖刀将体内的子弹剔出,伤口深至二寸,血液流淌不止。由于终日穿戴盔甲,伤口流脓化水,筋骨疼痛万分,将士见之无不失色,只有李舜臣本人依旧谈笑风生。身先士卒的将帅,麾下自然是以一当百的士兵,是故,李舜臣的作战团队,在陆上朝鲜军队连连败绩的时候、却在海上屡屡打破敌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⑦丁酉再乱丁酉年(1597)二月某日,李舜臣率军出海与倭军作战,小规模的战斗轻松结束,倭军在朝鲜水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当舰队返航、李舜臣刚刚踏上闲山岛土地的刹那,从汉城来的义禁府官员立即宣布李舜臣欺君罔上、不遵军令等罪名,将身为三道水军统制的李舜臣逮捕。在押送汉城受审之际,李舜臣将战船、军粮、花名册等物交割给继任的统制使元均,这是一位曾被李舜臣当面斥责为“不知兵”的水军将领。李舜臣遭到逮捕的数月前,都元帅权慄特意造访闲山岛,向李舜臣传达出海截击倭将加藤清正的指令。匪夷所思的是,这一鲁莽的作战方略,是汉城朝廷的衮衮诸公根据倭军的传言而制定的。此前,从倭将小西行长阵营传来信息: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素不睦,现特来告知加藤清正将于某时横过某处海面,希望贵国出兵予以截击。从敌军阵营传来的谍报自然荒诞不经,不过个怀鬼胎的朝廷大臣们,将这条毫无价值的情报列入议程。加藤清正,是宣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人物。壬辰年的战事中,加藤清正的倭军肆虐各地,自釜山登陆之后,半个月内踏破汉城,之后又一口气追逐宣祖的逃亡队伍,甚至一直深入到朝鲜最北方的国境线上。在加藤清正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宣祖疲于奔命,一次次瘫坐在行宫的地板上与所剩无几的朝廷大臣相对而泣。加藤清正是宣祖的头号死敌,当他听说擒拿加藤清正的机会近在眼前,该会是如何的欢欣雀跃呢?相对于宣祖毫无战略头脑的纯报复心理,朝廷大臣们的考虑则更为深远险恶。李舜臣与柳成龙关系密切,被视为是柳成龙(东人党内南人派系)一手提拔的实力派武将,与柳成龙争坐交椅的另一政坛巨头李山海(东人党内北人派系)必欲除之后快。出于这种目的,北人们大肆鼓动李舜臣出海截击加藤清正,这种自杀式攻击行动下场只有两种:要么李舜臣抗命不从,要么遵令出海中伏兵败。而无论结果如何,李舜臣都必然要为此负上全责。在国难当头之际,拘于门户之见的朝廷大臣们就在李舜臣面前设下这么一个陷阱。李舜臣当然无法服从这等放血的命令,在私敌元均与北人大臣的联手弹劾下,李舜臣处境异常孤立,宣祖急于取得加藤清正的性命,完全看不见事件背后的真相,他不断在朝廷面对众臣歇斯底里地咆哮:“绝对不能轻饶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逮捕下狱,对水战毫不在行的元均代替了李舜臣的位置。水军官兵们闻讯大悲:“舟师不久必败,我辈不知死所矣!”⑧李舜臣在狱中仅被关押两个月。期间,领议政柳成龙对事件缄口不言,只有判中枢府事郑琢上书为李舜臣辩护。李舜臣并未被进一步施加刑罚,被降职为士兵出狱。不久,元均率领的水军在漆川海面大败,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倭军杀害,李舜臣苦心经营多年的舰队至此化为乌有。水军败亡,汉江顿时失去屏,倭军随时可能溯海北上攻击汉城。丁酉年七月,宣祖不得不再度任命适逢母丧的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重临水军营寨,清点军力,仅存将士一百二十余人、战船十二艘,从前的得力战将李亿祺等人已于漆川之役战死。纵然如此,李舜臣还是以悲壮的语气,向朝廷表明必死的决心:“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贼不敢侮我矣。”仅仅因为宿敌倭军的存在,李舜臣才得以死而后生。此时李舜臣的内心,也应该和秋季的大海一般翻腾不已吧。内有奸佞中伤陷害,外有顽敌虎视眈眈。闻知朝鲜朝廷的变故,倭军不失时机地从海路挥军北上,企图打通直达汉城的水道。丁酉年九月中旬,倭军三百三十艘战船进入西海岸的水道,李舜臣麾下仅存的十二艘战船奋起迎击,两军在鸣梁水域爆发大战。是为世界海战史上著名的“鸣梁海战”(1597)。鸣梁,是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一处绝地。这里的海水潮来潮往、瞬息万变,长达两公里、宽度短处仅四五百米的海峡之间,时而顺流、时而逆流,一昼夜的时间里海水流向变化达数次之多,航行于其上的船只如履薄冰,不知何时会被卷入突如其来的漩涡之中。海水涨潮、落潮之际,巨响震动远近,故有“鸣梁”之名。只有在这里,仅存十二艘战船的李舜臣才有险中求胜的可能。李舜臣决意火中取栗。丁酉年九月十四日,海面波澜不兴,离潮水汹涌、月光明朗的十五夜尚有一日。当夜,朝鲜水军十二艘战船装载所有士兵出海,水营附近的百姓则被疏散到附近的山头上。日出时分,朝鲜水军的十二艘战船一字排开,其后只有一片无垠的大海。海水巨大的逆流随时会将船队阵营冲散,浪花拍打着船帆,划船的水手们随着战鼓节奏奋力划桨维持队形,好不容易才将单薄的横队驶入鸣梁海峡的西侧入口处。船队在来回翻腾的波涛中努力保持阵势,等待倭军舰队的出现。倭军大型战船安宅船分为十列横队前进,顺着海潮于中午时分从东侧入口进入鸣梁海峡,华丽装饰的战船浩荡行进、挤满了狭窄的鸣梁海峡,相对于十二只朝鲜战船而言犹如泰山压顶。在山头上避难的朝鲜百姓,见状无不大惊失色,继而绝望痛哭。在战船上的朝鲜官兵新丧之余又临大敌、个个肝胆俱裂,朝鲜战船遥遥望见倭军的船阵,无法自已地连连后退。眼看溃堤之势即将发生,李舜臣仗剑砍杀一名胆怯后退的士兵,一举登上船头对各船将领大声喝斥:“你想违抗军令被杀吗?你以为后撤就有生路吗?”持续后退的朝鲜水军终于止住了脚步,穷凶极恶的倭军战船蜂拥追击,很快就进入了鸣梁海峡的腹心地带。海峡全长不过两公里,朝鲜水军再无退路,面对顺流而下的倭军却毫无还击的力量,第一队列的倭军战船对朝鲜战船的横队穷追猛打。眼看横队即将退出海峡、进入广阔的洋面,海峡内的潮流突然扭转,原本顺流的倭军陷入逆水行舟的处境,原本逆流后退的朝鲜水军却乘着海浪反冲向倭军的阵营。逆转的海水将倭军庞大的战船编队向东冲走,措手不及的倭船已经开始自相撞击,为了抵挡逆潮,这时轮到倭军拼命划桨。朝鲜水军号角长鸣,火箭与炮弹乘风射向倭军的前列横队,突然的反击为倭军增加混乱,倭军的前锋战船顷刻烟火四起、撞击更加激烈。然而以单薄的火力攻击敌军前锋作用十分有限,李舜臣指挥将士射击倭军队列的后方,中间的战船不明就里,与从前方后撤的战船相互拥挤碰撞,后方的战船受到突袭也惊慌失措,原本雄赳赳的阵势登时大乱。倭军令人胆寒的船阵,便是这样磕磕碰碰的过程中自动消耗殆尽。李舜臣十二艘战船的横队,反而步步进逼、将乱作一团的倭军赶出鸣梁海峡,山头上的朝鲜百姓目睹奇迹,不禁欢呼雷动。晚霞与硝烟满天之际,朝鲜水军乘着西北的涨潮凯旋回港。这一天的战斗,李舜臣以悬殊之兵力摧毁倭船三十三艘、收复了西海岸的制海权,创造了海战史上的传奇战例。鸣梁之战配合了陆上明、朝联军的攻势,封锁了倭军北上进军的路线。而此期间,陆上明军与倭军战斗异常激烈。明军在蔚山之战得胜,但旋即被倭军反攻、大败退守汉城,经理军务的杨镐被革职。随后,刘綎、陈璘、麻贵、董一元所部四路明军全部败绩,损兵折将无数。邢玠临危受命经略军务,将陆上明军兵分三路,同时派遣水军提督陈璘南下,与李舜臣的朝鲜水军会合。明、鲜联军水陆并进的决战部署,至此已初步完成。⑨最后的战役公元159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死亡,倭军开始退却。明、鲜联军在水陆两路发动追歼,陆路明军进逼倭军的最后阵线岛山、泗川,水军则在海上予以截杀。为严密监视倭军的动向,李舜臣将水军阵营移动到古今岛上。十一月的隆冬季节,倭军纷纷登船大举逃窜回国,李舜臣与陈璘的联合舰队出海迎敌。大战前夜,李舜臣在战船上指天为誓:今日固决死,愿天必歼此贼!联军与倭军在露梁海上爆发激战。倭船倾巢而出,向东逃窜,途中遭遇李舜臣的截击。大战中,陈璘所部大发火器,深入倭船阵中来回冲杀,倭船被焚者数以百计,堕海者更是不计其数。陈璘的帅船遭到倭军围攻,形势非常危急。李舜臣见状立即擂鼓驰援,这时,一颗子弹射穿李舜臣胸部,一代名将留下“战方急,慎勿言我死”的遗言,言毕而逝。时值黎明将曙的清晨时分。露梁大战之后,海面上狼藉一片,诡异的空船与浮尸满布海上。战中倭军阵亡两万,七年倭乱至此终结。陈璘得知李舜臣噩耗,悲痛欲绝、抚膺恸哭良久。史载,明朝水军将士皆不食肉以表哀悼,朝鲜士庶闻讯则奔走巷哭,纷纷制文以祭之。⑾七年倭乱之后,李朝在长达三百年的和平时光中苟延残喘,朝鲜朝廷成为士大夫们明争暗斗的名利场。李朝江河日下,李舜臣已经无缘目睹王朝没落腐朽的光景,他以壮烈战死作为武将生涯的句点——波澜壮阔的大海,才应该是他最后的归宿。李舜臣被追赠为“效忠仗义迪毅协力宣武功臣”、左议政、德丰府院君,奉祀于显忠祠。当代韩国每年一度表彰有功军人的显忠日,即是为缅怀李舜臣的忠烈而设定。--------------------------------------------------------------------------------①《李朝实录. 宣祖实录》卷三六中,有明朝户部主事杖杀朝鲜知中枢府事金应南、户曹参判闵汝庆的记载,《纪年东史约》中,更有朝鲜大臣尹斗寿跪哭请求李如松坚守的纪录,李戏称之为“泣阁老”。②以上沈、金两人的争执,可参阅李源益《纪年东史约》宣祖朝的各条记录。③此段对话,摘自李源益《纪年东史约》卷之十七本朝纪,辛卯二十四年。④事见李源益《纪年东史约》卷之十八。⑤宣祖君臣希望入明避难的史实,见《李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卷二六,“二十五年五月条”。转引自崔孝轼《明朝出兵参与平定壬辰倭乱缘起考》。⑥李舜臣的种种生平事迹,参考奎章阁《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九附录一《行录》。⑦见奎章阁《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九附录一《行录》。⑧《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九附录一《行录》。⑨鸣梁海战,参考:《外国历史小丛书: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商务印书馆;《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九附录一《行录》。陆战:《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第四章《壬辰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⑩李舜臣战死前后,见《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九附录一《行录》。在李朝士大夫忙于内斗倾扎之际,怀有野心的日本侵略军对朝鲜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腐朽的李朝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倭军一路势如破竹,蹂躏朝鲜八道。最后,在明朝援军的支援下,七年后倭军被驱逐回国。倭乱大大影响了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进程。七年旷日持久的战争,明朝耗费军饷七百余万两,居“万历三大征”之最,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元气。战后不久,明朝立即陷入国用告匮的困境,这是明朝灭亡的灾难性前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七年的战争促成日韩之间无形的文化交流,儒学、印刷术、陶瓷器由朝鲜战俘源源传入日本。倭乱终战四百余年,战争所造成两个民族之间的心结,至今尚未完全解开。同时,入朝明军军纪败坏,明朝将领专横跋扈、索求无度,任意处死、凌辱朝鲜官吏,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①为着参战诸国的复杂性,对倭乱进行中肯客观的评说尤为不易。通信使倭乱爆发前夕的朝鲜政坛,分裂为东人、西人两派势力。两派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宗时代(16世纪中叶)。权相尹元衡当道之世,世人竞相趋附,日后飞黄腾达的名士金孝元,当时还是一介贫寒书生,寄食于尹元衡门下。而同样在之后声名鹊起的外戚沈义谦,一次造访相府,尹氏家人将他延入屋内。路过食客房间,心血来潮的沈义谦指着寝席逐一询问食客姓名。当问及金孝元时,家人介绍说:“此人虽未及第,但颇有文名。”沈义谦听后,露出不屑的神色:“果真是豪杰之士,又怎会与权门的无识食客为伍?”一句有意无意的评头品足,成为金、沈二人私怨的肇端,也成为日后延续数百年党争的导火索。然而,沈义谦并无知人之明,在他印象中只懂拍马溜须的金孝元,最后竟然一举登科、与自己同朝为官。沈义谦对金孝元已有成见,自此之后抵触抗拒的情绪更是根深蒂固。一方面,沈义谦在尹元衡倒台之后扶持士林,颇以功臣自命。另一方面,金孝元则以两袖清风的人格魅力,在身边形成自己的小宗派。两位政坛巨星均有各自的拥趸,两人一旦交恶,对抗的情绪便迅速扩散到各自的集团。所谓门户之见,于斯形成。金孝元与沈义谦的拥护者们,正是以私人感情好恶为施政的基点,在朝廷上利用舆论公器行私斗之实。由于金孝元与沈义谦的宅邸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人们在谈论两派党争时便以东、西为各自代号,这种私底下的说法逐渐约定成俗。——东人、西人。初期东人、西人之间的斗争,还只局限于暗中的较劲。宣祖初年,因为争夺人事铨选的要职,东人与西人终于大打出手。东人与西人对立的焦点,在于吏曹(掌管官员任免的部门,相当于中国吏部)铨郎一职。最初,金孝元被荐举为吏曹铨郎,但是遭沈义谦出面阻止。失去这个升迁的机会,金孝元不得不屈居下官六七年,方才升任铨郎之职。金孝元对此心怀不满,为此他曾指责沈义谦毫无容人之量、不适宜委以重任。两度交手,东人、西人的矛盾已近一触即发的状态。沈义谦苛刻待人,却并未自觉避嫌。他意欲将吏曹铨郎一职,委以自己的弟弟,此举无疑授人以柄。果然,金孝元趁机弹劾沈义谦:“朝廷官职,岂是外戚囊中之物?!”此言一出,东西两派顿成剑拔弩张之势。东人与西人的士大夫们犹如市井骂街的泼妇,新怨旧账一起清算,相互口诛笔伐不遗余力。西人斥责东人蓄意报复,东人则指摘西人的所为是倚老卖老、排斥后辈士林……纷纷嚷嚷,不一而足。②既可笑又可悲的是,李朝政坛此时的精英人物,均罔顾是非曲直而只知意气用事。曾经为之不懈奋斗的信念早已被践踏脚下,代之而来是唯党派门户是问的是非之争。宣祖时代的士林歪风一旦形成即不可遏止。这种类似家族世仇的对抗情结,在士大夫阶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势头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在学术分歧、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诸多利害关系的掺和之下,东人与西人作为士大夫党派的两大始祖,此后又因为利益冲突而不断分化成南人北人、大北小北、骨北肉北、老论少论等等诸多名目,士大夫们就各自跟随着不同党派的旗帜、在政坛上互相撕咬。揆诸世界各国历史,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热衷于党争内斗的统治集团了。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士大夫纪律的崩溃,直接导致朝鲜王朝的衰颓——当儒教纪律无法有效约束政界精英时,赖之以为基础的极权统治也难以为继。宣祖二十二年(1589),应日本丰臣秀吉之邀,李朝朝廷派遣黄允吉、金诚一作为通信正、副使出使日本。日本与朝鲜互为通信之国。名臣申叔舟在死前曾留下遗言,指日本为朝鲜不能轻视的重要邻国,自此,朝、日两国定期互派通信使节遂成为惯例。醉翁之意不在酒。丰臣秀吉此番招徕通信使团的目的,自然并非在于修好睦邻,他让远道而来的黄、金二使坐了五个多月的冷板凳,然后才将二人召至跟前、只以杯酒招待。丰臣秀吉面见朝鲜通信使的情况颇为冷场,他既不摆宴亦不设乐,反而命令随行的朝鲜乐工演奏朝鲜音乐,态度极度傲慢无礼。末了,丰臣秀吉冷冷抛下一句“回港口等消息吧”,便起身离席而去。黄允吉目睹丰臣秀吉嚣张之状,心中暗叫不妙,他急急忙忙回到馆驿、立即向国内驰书告急:“兵祸必至矣!”通信使团遭受日方留难,使臣脱身归国之日,已经离出使之期两年之久。黄允吉、金诚一分属西人、东人,这样的使团组合纯属阴差阳错。归国后,使团即因为出使报告的分歧在朝廷上争得难分难解——宣祖询问正使黄允吉:“日本是否有发兵侵犯朝鲜的意图?”黄允吉答:“必有兵祸!”金诚一则反驳:“绝无此事!黄允吉妖言惑众其心可诛!”宣祖又问:“丰臣秀吉为人、长相如何?”黄允吉答:“其人目光如炬,怕是胆大包天之徒。”金诚一则反之:“此人鼠目寸光,根本不足为患!”③……两人同为使节,意见却针锋相对,宣祖一时无所适从。主持朝政的东人巨头李山海、柳成龙力主金诚一之议。壬辰倭乱,就是在如此荒唐绝伦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壬辰倭乱壬辰年(1592),十余万日本侵略军横渡朝鲜海峡。四月十四日,倭将小西行长率先登陆釜山,揭开战争的序幕。之后,倭军兵分三路北进。十七日,倭将黑田长政攻破金海。二十七日,一直声称倭军不足惧的大将申砬,在忠州遭遇倭军火牛阵夜袭,全军溃散。三十日,倭军已经突破汉城的屏障,鸟岭。故作镇定的宣祖秘密大肆收购市面草鞋准备出奔,朝廷开始烧毁历代藏书珍玩。五月初二,倭军接踵而来攻陷汉城──从登陆朝鲜国土到进入几乎不设防的汉城,倭军总共就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其间,李朝官方值得称道的抵抗仅有一次。东莱之战,朝鲜军队可谓虽败犹荣。釜山登陆后,倭军长驱直薄东莱城下。倭将对软弱无力的朝鲜军心生鄙夷,特在城外竖立一巨型木牌,上书九个大字:“战则战,不战则假我道。”——要打就快来,不敢打就干脆把城池让出来好了!倭军气焰嚣张至极。东莱府使宋象贤,也在城头上以一木板回敬:“死易,假道难!”——誓死不让寸土!于是,倭军蜂起,城破。倭军冲入城内府使衙门,只见宋象贤衣冠整齐居中端坐,他一见倭军即大声呵斥道:“忘恩负德的倭贼!这难道就是你们的交邻之道吗?!”言罢,奋起拔刀与倭军厮杀,力斩数敌而死。宋象贤临终留下了遗句,曰:孤城月晕,列镇高枕。君臣义重,父子恩轻。而史书上紧接着这则事迹的记录,则显得无比龌龊,尽是“倭陷梁山、蔚山、密阳,金海郡巡察使金晬走灵山”、“左兵使李珏、府使朴晋、徐礼元、李惟俭等弃城走”之类云云。④恐惧与怯懦在士大夫中间迅速蔓延,局势瞬间恶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宣祖不得不大驾播迁,朝廷行列在百姓的夹道谩骂、袭击中,黯然从汉城一直向后方撤退。倭军的锋芒势如破竹,一口气占领了半岛上除西北平安道、南部庆尚道部分沿海地区之外的所有土地。面对倭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宣祖的流亡朝廷疲于奔命,最后无处可逃,只能龟缩在西北一隅的义州。宣祖的两位王子(临海君、顺和君)和众多大臣已被倭军掳去,逃亡路上朝臣纷纷私逃,坚持扈从宣祖者不过寥寥数十人。走投无路的宣祖小朝廷,已经开始为明朝是否接纳他们君臣入境避难而犯愁了。⑤壬辰年的倭乱爆发不过三、四个月,倭军即纵横朝鲜半岛三千里的江山,战局的发展大出交战双方意料之外。丰臣秀吉吉得知战报,欣喜异常,以十分轻浮好色的语气遐想着战争的前景:“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 ——攻取朝鲜半岛作为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此后印度乃至全世界也就唾手可得了。陆上战场朝鲜军一溃千里,而在海上则呈现截然相反的态势。汉城沦陷的两天后,水军大将李舜臣首次率领全罗道左水营水军出海作战,五日内歼灭数十艘敌船之后返回母港,得知都城沦陷、大驾播迁,李舜臣悲不自胜,失声痛哭。自此之后,李舜臣与朝廷远隔两地,他了一切奥援,不得不孤军奋战于敌军后方的海域。陆上疆土迅速沦陷,而东南一角的小片陆地依旧为朝鲜水军所掌握,李舜臣凭恃这片天涯海角顽强抵抗,为西北后方的宣祖争得点滴喘息的时间。苦苦支撑大半年,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五万援军,终于赶在倭军蹂躏朝鲜最后一块国土之前到来。壬辰年的颓势终被制止,李朝侥幸避免了覆亡惨祸。宣祖君臣在义州这个边境小城度过了壬辰年,直到明朝援军入境,次第收复平壤、开城、汉城之后,才缓缓动身南返,又在路上耽搁观望十个月,才回到已成丘墟的汉城。其间,朝鲜方面真正投入作战的,似乎就只有李舜臣一人。李舜臣登场李舜臣字汝谐,号德水,公元1545年生于汉城乾川洞。李舜臣的家族德水李氏属于名门望族,李朝一代思想家、政治家栗谷先生李珥,即出自这一家门。然而,当李舜臣出生之时,他的家庭已经陷于没落。在李舜成诞生的当年,李朝仁宗大王即位,在位仅仅八个月便驾鹤西归,他的弟弟明宗继之,由母亲文定王后摄政,此后,李朝长期陷入外戚专权、朋党之争的漩涡中。李舜臣的父亲李贞,由于出身于士祸(李朝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殃及的家庭,终身无法取得功名,家庭生活相当清贫困苦。为着中落的家道,幼年的李舜臣不得不迁居到母亲的故乡、忠清道的牙山,关于李舜臣童年时代的记载,多半以牙山为背景。出人意料的是,李舜臣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顽童。关于这一点,史籍中有婉转的记载。少年时的李舜臣喜好舞刀弄枪,常常带着弹弓在乡里游荡、做出射击行人的恶作剧,搞得“长老皆惮之,不敢遇其门”。他时常兴致勃勃地与玩伴们模仿行军布阵,而且还指挥得井井有条、在打闹中将“敌人”击败。李舜臣是孩子王,后来在政坛上声名鹊起的宰相柳成龙,也是他当年的亲密玩伴之一。从十一岁开始,李舜臣开始与兄弟们进入私塾读书,文章作得像模像样,看似将来可以有所作为。不过,李舜臣始终与父亲的希冀背道而驰,他一有空又骑马狩猎、耍拳弄棒内心似乎早已作好随时投笔从戎的准备。到了二十二岁,李舜臣终于下定决心放下儒生的身份,正式开始佩剑习武。由于自小留心武艺,李舜臣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加之他文化功底深厚,《孙子》、《吴子》等兵家经典无不通读。苦练十年之后,三十二岁的李舜臣才大器晚成、通过了武科科举,成为从八品的戍边武官。在李舜臣考取功名的历程上,也有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事迹。在三十二岁最终中举之前,李舜臣曾参加过一次武举,在当时的马术考试中,李舜臣的坐骑突然反常、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在场的武生和考官大惊失色,纷纷站了起来观望,以为这个倒霉蛋不死也得重伤了。哪知李舜臣居然支着一条腿站立起来,一瘸一拐跳到一棵柳树跟前,折了一些树皮和枝叶,自行包扎起来。这次考试因为意外事故而无法继续,但是李舜臣的勇气却相当令人感服。考中功名之后,李舜臣的官运却一直磕磕碰碰。北部边境的童仇非堡,是李舜臣仕宦生涯的起点,他在那里以低阶武官的身份服役,之后辗转来回于南部海疆与北部边境,所任职位多数是六到八品的芝麻小官。在这期间,在官场中崭露头角的柳成龙并未忘记李舜臣,他曾向担任吏曹判书的李栗谷推荐了这位将才。凑巧的是,栗谷与李舜臣同是德水李氏的宗亲。谁知,李舜臣却拒绝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说:作为族亲我可以去拜见他,但是作为吏曹的首脑则万万不可。又一次,全罗道左水营水军节度使看中水营中的一棵树,想砍下树干作为琴瑟的木材,当时任职该地的李舜臣一点也不肯通融,义正词严地说明公家财物、虽一草一木也不可私自挪用,左水使拗不过这位倔强的部下、只得悻悻而退。由于其耿直的性格,李舜臣无法与上司磨合,在驻屯北方边境鹿岛的时候甚至一度被削职为一般士兵。凡此种种,李舜臣官运不济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李舜臣在其不惑之年,终于迎来了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巡察全罗道的高官李洸曾对李舜臣叹道:“以你这样的才干,抱屈至于今日,真是可惜。”未几,即推荐他为全罗道的武官“助防将”。与此同时,已经官居从一品左议政的柳成龙,也极力向宣祖大王推荐李舜臣,就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李舜臣的命运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从助防将晋升至珍岛郡守,还没来得及赴任就被擢升为加里浦水军佥节制使,水军佥节制使任命公文刚刚到手、李舜臣即将出发之际,宣祖再一次提拔他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这已经是三品官的待遇,晋升速度之快实在令人目眩。时为1591年,李舜臣屹立在南海之滨,他正是46岁的年纪。⑥龟船与巨鹤李舜臣是乱世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他上任未久,立即着手加强驻地水军的军力,建造各式战船,包括闻名于世的新型战舰龟船。当代的一些意见认为,龟船是传统战船板屋船的一种变体。所谓的板屋船,顾名思义就是在甲板末端设置楼塔的战船。类似的战船在东亚地区使用广泛,并无特别值得称道之处。李舜臣的私人日记《乱中日记》记载,他赴任水军节度使之后,为防备倭军来袭而研制新式战船。朝鲜半岛古代也曾出现一种类似龟船的战船,李舜臣即承袭这种设计理念,在板屋船的基础上改装出新战船,即龟船。龟船的外观类似海龟,正确地说是在一般战船的甲板上增添了许多装备:在船头有一龙头,可以发射弹丸或火焰、烟雾;船的两舷设置炮位,根据当代的复原模型,船上的总炮位达二十门以上,不过射程一般在数百公尺之内;甲板犹如龟壳,其上以铁甲防卫,并有防止敌军登船搏击的利刃;龟船设有二桅,两侧有人力划桨,船桨齐划急驰如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龟船作战的情景尤为壮观,犹如怪兽一般的庞然大物迅速冲入倭军船阵,前后左右弹丸箭矢乱射,周遭的倭船走避不及、立即化作一片火海。然而由于建造龟船耗费浩大,龟船在军中的地位应当归于秘密武器、杀手锏之类,而并非大量装备的常规舰艇。李舜臣锐意加强军备,在战略方面也可圈可点。李舜臣部下的水军,在玉浦海战中首次获胜,其后,更在闲山岛海战中取得空前战果。当时,倭军舰船潜伏在地形狭隘、隐屿众多的见乃梁海峡,朝鲜水军则在闲山岛前的广阔洋面与之对峙。为将倭军主力诱出,李舜臣决定以少数兵船孤军接近见乃梁水域,在闲山岛面前聚歼敌军。朝鲜水军的小股部队,与倭军稍作接触便调头后撤,倭军见状立即迎头追赶,当倭军大部主力战船出现在闲山岛前,李舜臣的舰队立即划桨改变一字排开的阵势、将船头调转向后,同时,帅船两旁的战船向两翼展开,整个水军编队犹如巨大的鹤鸟在海上振翅舞动。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瞬间转变队形并非易事,然而平日训练有素的朝鲜水军却得心应手,左右两翼将倭船牢牢压制之后,编队的中坚部分如鹤的胸部,配合两翼攻击处于核心的敌军舰船。鹤翼的阵势由远及近逼近倭军,倭军相应不断集中,这个时候,两翼的战船挥动分散后退,倭军集中的火力不得不分散攻击散落的目标,相对而言,倭军密集的队形则成为朝鲜水军两翼、中坚的火力集中点。大鹤如此这般来回拍打双翼,倭军的战船在翼下渐渐失序、最终被雨点般的炮箭淹没。闲山岛海战便是依照上述的战略进行,倭军在李舜臣攻守结合、收放自如的双翼下灰飞烟灭,损失大小战船六十余艘,堕海、战死的倭兵不计其数,据说人数达九千之众。此后,诱敌、鹤翼的战略,成为李舜臣指挥作战的典型阵势,对此,倭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击之了力。闲山岛一役,倭军丧失了朝鲜南部海域的制海权,使倭军水陆战线无法协调步伐,倭军再也无法通过水路补给北面陆地上的部队。补给线上出现困难的倭军自此攻势顿缓,加之明朝援军在陆上的作战,朝鲜半岛的总体战局终于得以扭转。由于此战的功劳,李舜臣被晋升为正二品的正宪大夫。李舜臣在战场上常常奋不顾身。一次交战中,一发火枪子弹射中李舜臣、贯穿左肩,鲜血流至脚跟。将帅的伤亡,在战时会大大动摇士兵的士气,甚至影响战斗的进程。有鉴于此,李舜臣中弹后不动声色,依旧如常挥动武器指挥作战。海战结束后,李舜臣才卸下盔甲,用尖刀将体内的子弹剔出,伤口深至二寸,血液流淌不止。由于终日穿戴盔甲,伤口流脓化水,筋骨疼痛万分,将士见之无不失色,只有李舜臣本人依旧谈笑风生。身先士卒的将帅,麾下自然是以一当百的士兵,是故,李舜臣的作战团队,在陆上朝鲜军队连连败绩的时候、却在海上屡屡打破敌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⑦丁酉再乱丁酉年(1597)二月某日,李舜臣率军出海与倭军作战,小规模的战斗轻松结束,倭军在朝鲜水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当舰队返航、李舜臣刚刚踏上闲山岛土地的刹那,从汉城来的义禁府官员立即宣布李舜臣欺君罔上、不遵军令等罪名,将身为三道水军统制的李舜臣逮捕。在押送汉城受审之际,李舜臣将战船、军粮、花名册等物交割给继任的统制使元均,这是一位曾被李舜臣当面斥责为“不知兵”的水军将领。李舜臣遭到逮捕的数月前,都元帅权慄特意造访闲山岛,向李舜臣传达出海截击倭将加藤清正的指令。匪夷所思的是,这一鲁莽的作战方略,是汉城朝廷的衮衮诸公根据倭军的传言而制定的。此前,从倭将小西行长阵营传来信息: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素不睦,现特来告知加藤清正将于某时横过某处海面,希望贵国出兵予以截击。从敌军阵营传来的谍报自然荒诞不经,不过个怀鬼胎的朝廷大臣们,将这条毫无价值的情报列入议程。加藤清正,是宣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人物。壬辰年的战事中,加藤清正的倭军肆虐各地,自釜山登陆之后,半个月内踏破汉城,之后又一口气追逐宣祖的逃亡队伍,甚至一直深入到朝鲜最北方的国境线上。在加藤清正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宣祖疲于奔命,一次次瘫坐在行宫的地板上与所剩无几的朝廷大臣相对而泣。加藤清正是宣祖的头号死敌,当他听说擒拿加藤清正的机会近在眼前,该会是如何的欢欣雀跃呢?相对于宣祖毫无战略头脑的纯报复心理,朝廷大臣们的考虑则更为深远险恶。李舜臣与柳成龙关系密切,被视为是柳成龙(东人党内南人派系)一手提拔的实力派武将,与柳成龙争坐交椅的另一政坛巨头李山海(东人党内北人派系)必欲除之后快。出于这种目的,北人们大肆鼓动李舜臣出海截击加藤清正,这种自杀式攻击行动下场只有两种:要么李舜臣抗命不从,要么遵令出海中伏兵败。而无论结果如何,李舜臣都必然要为此负上全责。在国难当头之际,拘于门户之见的朝廷大臣们就在李舜臣面前设下这么一个陷阱。李舜臣当然无法服从这等放血的命令,在私敌元均与北人大臣的联手弹劾下,李舜臣处境异常孤立,宣祖急于取得加藤清正的性命,完全看不见事件背后的真相,他不断在朝廷面对众臣歇斯底里地咆哮:“绝对不能轻饶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逮捕下狱,对水战毫不在行的元均代替了李舜臣的位置。水军官兵们闻讯大悲:“舟师不久必败,我辈不知死所矣!”⑧李舜臣在狱中仅被关押两个月。期间,领议政柳成龙对事件缄口不言,只有判中枢府事郑琢上书为李舜臣辩护。李舜臣并未被进一步施加刑罚,被降职为士兵出狱。不久,元均率领的水军在漆川海面大败,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倭军杀害,李舜臣苦心经营多年的舰队至此化为乌有。水军败亡,汉江顿时失去屏,倭军随时可能溯海北上攻击汉城。丁酉年七月,宣祖不得不再度任命适逢母丧的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重临水军营寨,清点军力,仅存将士一百二十余人、战船十二艘,从前的得力战将李亿祺等人已于漆川之役战死。纵然如此,李舜臣还是以悲壮的语气,向朝廷表明必死的决心:“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贼不敢侮我矣。”仅仅因为宿敌倭军的存在,李舜臣才得以死而后生。此时李舜臣的内心,也应该和秋季的大海一般翻腾不已吧。内有奸佞中伤陷害,外有顽敌虎视眈眈。闻知朝鲜朝廷的变故,倭军不失时机地从海路挥军北上,企图打通直达汉城的水道。丁酉年九月中旬,倭军三百三十艘战船进入西海岸的水道,李舜臣麾下仅存的十二艘战船奋起迎击,两军在鸣梁水域爆发大战。是为世界海战史上著名的“鸣梁海战”(1597)。鸣梁,是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一处绝地。这里的海水潮来潮往、瞬息万变,长达两公里、宽度短处仅四五百米的海峡之间,时而顺流、时而逆流,一昼夜的时间里海水流向变化达数次之多,航行于其上的船只如履薄冰,不知何时会被卷入突如其来的漩涡之中。海水涨潮、落潮之际,巨响震动远近,故有“鸣梁”之名。只有在这里,仅存十二艘战船的李舜臣才有险中求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