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芳草”三句:意谓心境孤寂,纵环境优幽雅、天气晴好,仍觉寒气逼人。②管是客来唦:准是客来了。唦:口语,表语气,与“啊”略同。③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这里当指临安。④酴醾:落叶灌木,初夏开白色花。“酴醾落尽”意谓春天业已远去,又带走自己一分归乡还都之望。⑤活火分茶:苏轼《汲江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这里“活水”指流动的深水,而“活火”即指旺火。分茶:见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注释〕④。⑥流水轻车:犹轻车熟路,此处以之比喻习以为常之事。⑦“不怕”三句:紧承前意,谓当年曾尽情享受生活,时至晚春亦不以为意。⑧“如今”三句:意谓眼下已经国破家亡,心情十分沉重,与从前那种无忧无虑的光景,不得同日而语。【讲解】此首原有多处阙文,虽然影响到对词意的理解,对其不宜做出整体评价,但隐约可以看出这样两点:一、所描写的是初夏杭州西湖一带的景物;二、词中充满了深沉的家国之情,这除了体现在结拍的“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三句中之外,从作者将其流寓之地称为“海角天涯”这一点上,看得更清楚。“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如今海南三亚有一名胜曰天涯海角。李清照未曾过海远渡,其晚年只在两浙流寓,后定居杭州二十馀年,直至逝世,故其实际行踪,谈不上什么“山高水远”、“海角天涯”,况且此首所写之“芳草池塘”、“绿阴庭院”云云,当非他处,实系杭州西湖一带。她之所以谓之“海角天涯”、“晚晴寒透窗纱”,当属以下三种所指:一则当指“心理”距离和感受,意类“甜言蜜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谓;二则当指“时代政治”距离,李清照内心所向往和亲近的是故都汴京,今居杭州,远离汴梁,故谓之“海角天涯”;三则当指“情感”距离,当时一班苟安之辈,称临安为“销金锅儿”,此辈以临安为“安乐窝”极尽享乐之能事,而李清照面对半壁江山,为之不胜忧戚,备感寂寞,忧愁流年……【辑评】一、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转调满庭芳》,宋词常有于调名上加“转调”二字者,如《转调蝶恋花》《转调二郎神》《转调丑奴儿》《转调踏莎行》《转调贺圣朝》等等,(元曲中亦有《转调货郎儿》)今人吴藕汀所编《调名索引》,尚未遍收。《词谱》卷十三释《转调踏莎行》云:“转调者,摊破句法,添入衬字,转换宫调,自成新声耳。”此说未全确。据现在所能见之“转调”各词,并不全摊破句法、添入衬字,《词谱》盖未深考。(《词律》对“转调”二字无说。)今按戴埴《鼠璞》云:“今之乐章,至不足道,犹有正调、转调、大曲、小曲之异。”张元干《鹊桥仙》词云:“更低唱、新翻转调。”《鼠璞》以“转调”与“正调”对立并举,盖非其正调者,即为“转调”,如《蝶恋花》原入商调,为正调;如入其他宫调,则为“转调”。“转调”非宫调名称也。又各词标有“转调”之称者,各书征引其词,有时亦无此二字,如徐伸《转调二郎神》(据《乐府雅词拾遗》卷上、《挥麈馀话》卷二、《张氏拙轩集》卷五),《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则仅作《二郎神》;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篇》卷一有《转调丑奴儿》,明刻祠堂本《豫章黄先生词》则仅作《丑奴儿》;张孝祥《于湖先生长短句》中《南歌子》,目录上所注宫调名称曰“转调”(转调实非宫调名称)。盖“转调”二字,并不构成调名一部分,仅以别于非“转调”之词而已。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三十一有《转调二郎神》《二郎神》二首并列,盖亦此意。宋人常称之《商调蝶恋花》《越调水龙吟》《黄钟喜迁莺》等,其调名上所冠之宫调名称,亦非调名本身之构成部分也。《满庭芳》调,据周邦彦《片玉集》卷四,乃“中吕”(殆为“中吕宫”),李清照之《转调满庭芳》属何宫调,无可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二、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仅见《乐府雅词》,系怀京洛旧事之作。脱文较多,《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妄为缀补,不可从。“晚晴寒透窗纱”句“晴”字;“恰才称煮酒残花”句“残”字:恐均系误文。三、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转调又称转声(现在称为移调),是与本调相对而言。戴埴《鼠璞》:“今之乐章,至不足道,犹有正调,转调。”张元干《鹊桥仙》词:“更低唱,新翻转调。”转调从音乐上说,就是转变本调的宫调,即所谓“移宫换羽”。本调一经转调,就犹如一个“新翻”之曲,不能再和本调相混。 词调中的转调,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转换宫调,并不变动字句。《词谱》卷十三沈会宗《转调蝶恋花》调下注:“转调者,移宫换羽,转入别调也。字句虽同,音律自异。”如李清照《转调满庭芳》,沈蔚《转调蝶恋花》,字句与本调全同。一是转换宫调,同时变动字句。《词谱》卷十三曾觌《转调踏莎行》调下注:“转调者,摊破句法,添入衬字,转换宫调,自成新声耳。”如张先《转调虞美人》,黄庭坚《转调丑奴儿》,徐伸《转调二郎神》,陈亮《转调踏莎行》,曹勋《转调选冠子》,金王喆《转调斗鹌鹑》,侯善渊《转调采桂枝》,王吉昌《转调木兰花》,字句都对本调有所变动。一是转换宫调,字句不变而叶韵变动。如《贺圣朝》本调叶仄韵,《花草粹编》卷四引《古今词话》无名氏《转调贺圣朝》,即改仄韵为平韵。《满庭芳》本调叶平韵,《乐府雅词》拾遗上刘熹《转调满庭芳》,即改仄韵。 周邦彦《意难忘》:“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宋人好新声变律,移宫换羽就是其主要方式。词调的变体,遂亦以转调为最多。柳永《乐章集》,张先《张子野词》中,同名词调往往分隶不同宫调,其间即有正调、转调之分。不过《乐章集》、《张子野词》并未标明,因此何者为本调,何者为转调,难以分辨。《碧鸡漫志》卷三至卷五考证曲调源流,谈到唐宋乐曲很多转调的情况,但何者为本曲,当时已不能尽知,如《荔枝香》“今歇指、大石两调,皆有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 转调又名“过腔”。晁补之《晁氏琴趣外篇》卷一《消息》,自注:“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永遇乐》一调,《乐章集》注歇指调,晁补之过腔为越调,改名《消息》。过腔又名“鬲指”。姜夔《湘月》自注:“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今谓之过腔。”《念奴娇》本大石调,姜夔转入商调,中隔高大石调,于管色中隔一指,故称“鬲指”。 宋词运用转调,对后来的南北曲也有影响,《词谱》卷十三陈亮《转调踏莎行》调下注:“宋人精于音律,凡遇旧腔,往往随心增损,自成新声。如元人度曲,或借宋人词调偷声添字,名为过曲者,其源实出于此。”(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四、《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此词著录于《乐府雅词》卷下,文有缺遗,亦无他本可校正。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之《乐府雅词》抄本,虽有补正,但颇不类,疑为馆臣妄增,王仲闻《校注》已指出,且不据之校补,甚是。故后无鉴赏。(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清平乐①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②,萧萧两鬓生华③。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④。【注释】①传本《梅苑》收录署名李清照五首咏梅词。其中《满庭芳》、《玉楼春》、《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无可怀疑。另两首《清平乐》和《孤雁儿》显系赵明诚卒后的悼亡之作。赵卒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那么咏梅兼悼亡之作最早似应作于翌年初春梅开之时,而蜀人黄大舆所辑《梅苑》系成书于建炎三年冬。看来,《清平乐》和《孤雁儿》恐非《梅苑》旧本所载,所以这两首词的写作日期不受《梅苑》成书时间所限。这首《清平乐》便是写于晚年的,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海角天涯:见前《转调满庭芳》之〔讲解〕部分。③萧萧两鬓生华:见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注释〕①。④“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的深层语义,当与《菩萨蛮》(归鸿声断)和《忆秦娥》的“西风”埒同,均当喻指金兵对南宋的进逼。因此,结拍的“梅花”除了上述作为头饰和遣愁之物外,尚含有一定的象征之意。同一位词人在《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中,明明认为“梅蕊”有俗气的一面,而她又这样念念不忘地关切它,这当中无疑含有比自然界的“梅花”本身更值得关切的喻指之事——这就是词人的那颗对故国故家的无比悃诚之心。【讲解】为进一步理解这首带有总结性词作的意义和现存《漱玉词》的价值,不妨先与蒋捷的一首词对读一下,蒋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蒋词和李词除了分别以“听雨”和“梅花”为线索外,在谋篇行文方面几无二致。李清照约早于蒋捷七十馀年,那么蒋在写“听雨”前,对李的这首“梅花”词恐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对这位先辈女词人又当不知抱有多么憧憬的心情,方能写出与之如此共鸣共振之作!由此可见,李清照和她的作品宛如一条母亲河,她不知哺育过多少后人对于江山社稷的忠荩之情,从而留下了不知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词章!此其一。其二,从此词中还可以读出这样的意蕴:即李清照在其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把她的经历分成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并且以具体形象极有说服力地显示出,从中年就开始了“无好意”以至“满衣清泪”的悲怨境遇,到了晚年则更有破国亡家之恨。这样,就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找到了对其不应一刀切为前后期、而应分为早中晚三期的有力内证,同时还形象地说明,早在汴京失陷和丈夫赵明诚亡故之前的中年时期,她的处境已相当难堪,而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从其传写心曲的身世词如《声声慢》、《诉衷情》等等以及本书的“前言”中,可以找到某些答案。从文本的具体词句来看,此词上片的时间跨度约有二十六七年。前二句是说词人在汴京待字和出嫁不久,那时每当雪如飞絮,梅吐清芬,她便以应时香梅作饰物插在自己的秀发上,那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挼梅”以下二句所回顾的是中年时光,“梅花”已由娇贵的头饰变为在她手中揉搓的遣愁之物。然而,此物遣愁愁更愁,她那沾满泪水的“罗衣”所饱和的正是与班姑相类似的“婕妤之叹”。下片指国破后的晚年境况。她把自己晚年居住的临安叫做“海角天涯”,说明故都汴京在其心目中有多么重的分量!“萧萧”句言其鬓发之花白稀疏。“看取”以下二句,是以“梅花”将被寒风侵袭的命运,比喻金兵对南宋的进逼,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这首词特别值得关注的尚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曾见于《诉衷情》一词中的“挼梅”意象。它不全是李清照的杜撰,而是由前代积淀下来的作为宫、闺怨情,亦即“婕妤之叹”的揭櫫;二是可见李清照把自己的一生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一点是正确解读《漱玉词》的关键所在。【辑评】一、王延梯、胡景西《读〈清平乐〉》: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名篇之一。词人借咏梅表现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痛苦,寄托作者对国势衰颓的深沉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人生道路上乐哀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说的:“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作者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从而使人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首词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从章法上看,词人摄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赏梅片段,从早年,经中年,至暮年,次序井然不紊。但三层写来又非平叙。早年是“常插梅花醉”,中年是“挼尽梅花无好意”,晚年是“难看梅花”。这一“醉”,一“挼”,一“难”,使词意一转再转,跌宕生姿。另外,词的对比衬托手法也很突出。上片以往年梅花开放时节两次赏梅的不同心情作对比,而上片的两次赏梅又有力地衬托了下片的难以赏梅,从而深化了主题。(《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二、王延梯、聂在富: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是为国势衰颓而担忧。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熔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为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上片忆旧,“年年雪里”二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同赏梅的欢快情景,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三四句当写丧后,“挼”的动作,将女主人触景伤神的状态,形容得惟妙惟肖。“满衣清泪”与“醉”对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处境、不同心境。下片叙今。词人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首二句所描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表面写自然现象:看风势晚上赏不成花,实指南宋形势甚恶,极不安定,纵有梅花,难以赏玩。将赏梅与家国之忧联系起来,提高了词的境界。(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四、杨海明:在自然界众多的花卉草木中,宋人似乎特别喜爱梅花;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创作里,就产生了大量的咏梅诗词。对此,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有过一段评论:“《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黄大舆至辑诗馀为《梅苑》十卷;方回作《瀛奎律髓》,凡咏物俱入著题类,而梅花则自立一类。此倡彼和,沓杂不休。名则耐冷之交,实类附炎之局矣。”(《梅花字字香》提要,见该书卷一六七)这段话说出了这样一个总体的情况:“梅花”这一意象,在宋人诗词中大致象征着一种“高情雅趣”;而在一些品格低下的作者那里,写作咏梅诗词甚至更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手段。不过,李清照的这首《清平乐》,却非一般的咏梅词可比。在它里头,实际上寄寓了深切的身世家国之感,所以堪称是首“寄意”之作。它虽也被收录在黄大舆所辑的《梅苑》一书之中,但却显得迥然不群、别具一格……“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风吹落梅,片片飘飞,它的“命运”不正同于作者自身的命运吗?所以,同是写梅花,前期的李清照和后期的李清照,其笔下所呈现的梅花形象,其风貌神情却大异其趣。而究其原因,实在于它们凝聚着不同的生活情致,“反照”着不同的身世心情。在这首《清平乐》中,“梅花”已由前期的“高情雅趣”之象征物,“转化”成了晚年飘零身世的象征物。所以梅花似人,人似梅花,两者浑然打成了“谁怜憔悴更凋零”。(《临江仙》)的一片可怜意象,从而把作者哀哀无告、只得与落梅“同病相怜”的家国身世之感推向了一个更加引人同情的新的境界。总观全词,从梅花写起,又以梅花作结;从往昔之赏梅写起,到今日之怜梅告终,其中展示了今昔生活之强烈对照,又充分地显示了作者抚今而追昔、怜花而自伤的痛楚心境,寄寓了远较一般的咏梅词所少见的深广的思想内容。所以称它是《梅苑》中超群之作,此言非为夸张。(《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五、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可能是李清照南渡后漂泊流离中所作。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一、全面分析这首词,上片起首“年年”两句是写女词人南渡前许多岁月的生活情景,一个“醉”字最能说明她前期爱梅赏梅的美好情意;接着“挼尽”两句则是写女词人南渡后的生活情景,“清泪”二字最好地说明了她南渡后悲苦凄凉的心情。很清楚,从内容分析,上片托今忆昔,表现了她南渡前后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情景;从艺术分析,是一种对比形式:下片“今年”句,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虽与上片“年年”是明显的对比,但仔细深入地分析,这里却又不仅仅是对比,而是深入一层,达到层层对比,层层深入,而且突出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与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同,故而结尾“看取”两句既说明风势很大,又暗喻国势危急,从而集中有力地表现了女词人南渡后的飘零之苦、家国之忧。这也正是此词的主旨及用力之所在。二、全面分析李清照现存作品,她南渡前的言愁之作,或伤春惜花,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衰之叹;或离情别恨,有独处深闺,寂寞孤苦之怨,不是“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这样凄凉悲苦的沉重伤痛,这只有在南渡后写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家国之忧的词作中才时有表现。此词文笔流畅,明白如话,情调凄婉,含意深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六、刘瑜《李清照全词》:……“风势”,暗喻当时金兵进犯,南宋国势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故”,所以。“应”,是。“故应难看梅花”,所以是很难看到梅花的。未言风势之大,而风势之大自见。“梅花”,有隐喻苍生之意。两句的意思是,我痛心地看着晓来狂风吹打,所以料想难以看到烂漫的梅花。言外之意,金兵的凶残侵犯,南宋的国势岌岌可危,生灵涂炭,身陷水火。此词的艺术特色。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白描这种艺术手法。“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之一,不着彩色,只用墨线勾勒轮廓。这种方法用在写作上就是抓住事物特征,用洗练的文字,不加渲染,不用烘托,质朴自然地勾勒出鲜明形象的表现方法……但李清照《清平乐》较苏轼《江城子》更含蓄。她用白描手法,通过伤今追昔,表现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思、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身世飘零之感“晚来风势”,蕴蓄金兵疯狂进犯之意。“难看梅花”,隐含着南宋王朝的岌岌可危,人民深陷水火。对南渡前生活的留恋,对丈夫的深情怀念等,都是“以不言言之”,含蓄蕴藉,馀韵娓娓李清照擅长白描手法。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都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词林佳作。易安《清平乐》词对比手法的运用,其艺术效果也是显明的,对主题的表达,起重要的作用。作者抚今追昔,家国之思深沉浓重,忧虑国家前途,关心人民命运,这种思想感情十分可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孤雁儿 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①,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②,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③,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④。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⑤,肠断与谁同倚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⑦。【注释】①藤床:用藤、竹所编制的床。纸帐: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②沉香:见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注释〕③。③笛里三弄: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此乐曲的主调反复出现三次,因称“三弄”。④春情意:借取春日的情景,喻指当年令人难忘的夫妻深情。⑤吹箫人:原指善吹箫的萧史。秦穆公女弄玉喜好吹箫,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