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3

在某个寺院,年轻的修行僧问老师:“听说在那个世界有地狱和天堂,地狱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在那个世界确实既有地狱也有天堂。但是,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儿的人们的心。”  老师继续讲道:“地狱和天堂里各有一个相同的锅,锅里煮着鲜美的面条。但是,吃面条很辛苦,因为只能使用长度为一米的长筷子。住在地狱的人,大家争先恐后想先吃,抢着把筷子放到锅里夹面条。但筷子太长,面条不能送到嘴里去,最后抢夺他人夹的面条,你争我夺,面条四处飞溅,谁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条。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然而每一个都因饥饿而衰。这就是地狱的光景。  与此相反,在天堂,同样的条件下情况却大不相同。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长筷夹住面条,就往锅对面人的嘴里送,‘你先请’,让对方先吃。这样,吃过的人说‘谢谢,下面轮到你吃了’作为感谢和回赠,帮对方取面条。所以,天堂里的所有人都能从容吃到面条,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即使居住在相同的世界里,对他人是否热情、关心就决定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这就是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世人的道理。  我也多次向员工说起“利他之心”的重要性。为了完善经营,必须心存“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精神——我一直反复强调这一点。  “利他”是经商的出发点  在弱肉强食的商业社会,对于我屡次说“利他、爱、同情心”,有时也有人反驳说“尽说些好听的话,美言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呢?”但是,我并非花言巧语、也没有任何企图。只是直率地把自己的信念传授给他人,同时自己牢记在心并认真实践。  回顾历史就会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督教社会,其中也有严厉的伦理说教的新教社会。  初期的资本主义旗手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新教信奉的宗旨是为了贯彻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需遵守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的同时,把经济产业活动中获取的利益用于社会的发展。  于是,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必须用大家都认同的正确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最终目的一定是有益于社会。  “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利他精神——即谋求公共利益甚于私利的精神——曾经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对己以严格的伦理自律,对外则以利他为自己的义务。其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飞速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倡此观点。当时,正值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社会上兴起一股风潮:在等级制度下,商业被置于最底层的地位、商业行为本身是极其卑下的。  针对此种情况,梅岩说“商人的获利就如同武士的俸禄”,商人获取利润如同武士接受俸禄一样是正当的行为,绝不是可耻的行为,这鼓励着很多受到鄙视的商人。  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利润并非罪恶。但是,方法必须是符合人道的。并不是不管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行,为了获取利润必须走正确的道路。  “真商人须思客立则己立”----这是梅岩先的原话。就是说,既对他人有利、也对自己有利才是生意的秘诀。或者说必须包括“利己利他”的精神。  贯彻利他思想,视野也将开阔  牟利之心是经商或其他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有赚钱的“欲望”。但是,欲望不能只停留在利己的范围内,同时也要有利于他人的“欲壑”并谋求公共利益。因为利他精神终究也将有利于自己,而且,该利还将继续扩大。  就拿经营公司这一行为来说,行为的本身就包括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为了他人的“利他行为”。  尽管终身雇佣制现在正在逐步废除,但是,雇佣职员也就意味着有义务照顾该员工一辈子。所以,五个人也好,十个人也好,雇佣职员本身就已经是“为了他人”。  具体到每个人情况也一样。单身时以过好自己的一个人的生活优先,结婚组织家庭以后,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妻子工作,养育并保护小孩。此时,人的行为在无意识中已经包含利他的行为了。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人总是辩证的关系。也就是,小单位中的利他在大单位看来就转变为利己了。为了公司、为了家庭的行为中,同时也包含利他之心,但那种认为“只要自己公司赚钱就行”,“只要自己家人好就行”的观点,就已经转变成自私,并将永远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了。  为了公司的“利他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公司,从社会看来也就是公司自私。为了家人的个人意义上的利他,如果眼里只有家人,从另外的角度看来,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私。所以,为了不停留在低层次的利他上,重要的是养成更广视角看事物,立足更大范围对待自己的个人行为。  例如,从事经营活动,不要以为只要公司赚钱就可以了,应该也为合作方获取利润,还应该为消费、投资方、区域性利益作出贡献。而且,从个人、家庭、地域到国家、世界、地球、宇宙,将利他精神尽可能扩散、延展开来。  这样,就能从渺小的自我扩大到更大视野,就能关注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样,就能客观地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也能规避失败。  入睡前扪心自问参与新事业的动机  利他的“德行”是克服困难、召来成功的强大动力,这一点在我投资电气通信事业时就有所体会。  现在,几个企业竞争是常有的事。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营企业电电公司垄断了通信领域。后来,政府决定引进“健全的竞争原理”,开展自由化工作,降低与外国相比较高的通信收费。  于是,电电公司向民营企业转变,改名为NTT公司,同时,其他公司也可以新加入电气通信事业。也许是因为害怕和至今为止一手遮天垄断该事业的巨大挑战,所以没有出现新加入的企业。这样官办变为民办也只是徒有虚名,没能引起充分的竞争,国民也没有享受到降低收费的实惠。  “那我来做吧!”我认为具有风险企业特质的京瓷公司正适合迎接这样的挑战。  对手是NTT公司,我们不但处于蚂蚁与大象的不利之战争中,而且行业也完全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但是,袖手旁观不能发挥任何竞争的作用,所谓降低收费对国民来说最终只不过是画饼充饥。看来,只能由我来做这个理想主义的唐吉诃德了。  但是,我没有马上报名申请。因为此时我首先要严格扪心自问自己参与这项事业的动机是否混杂了私心。每晚就寝前,我必定审视自己的参加意图。“你加入电气通信事业真是为了国民吗?是否混杂了为公司或个人谋利益的私心?或者,是否是为了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自我表现呢?动机是否纯粹、没有一丝污点?”我这样反复自问自答。也就是说,一次又一次地扪心自问“动机如何,私心如何”,拷问自己动机的真伪。  半年后,我终于确信自己毫无邪念,于是,下决心成立了DDI(现在的KDDI)公司。  当时尚有另外两家公司申请参与进来。三家公司中以京瓷公司为基础的DDI公司最为不利。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但没有通信事业的经验和技术,而且通信电缆和天线等基础设施必须从零开始建设,销售代理店网格的建立也必须从零起步。  为社会和他人不妨牺牲一点个人利益  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公司开始营业不久,DDI公司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于同期参与的其他企业。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很多人都问其中的原因,我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希望有益于国民的、无私的动机才带来这样的成功。  自DDI公司创业以来,只要有机会,我就经常对职工说:“为了国民,把长途电话费降下来吧!”“让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吧!”“现在我们得到了百年难逢的好机遇,感谢机遇的惠顾,并珍惜机遇吧!”  于是,在DDI公司,所有职工同有一个“工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民”的纯真志向,衷心希望事业成功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因此,我们不但得到代理店的支持,而且得到客户的广泛支持。  在DDI公司创业后不久,我也给一般员工提供按票面购买股票的机会。因为我想,DDI公司迅速成长发展,迟早要上市,我要用获得资本收益的方式去报答员工的辛勤劳动和表达我本人的感谢之情。  另外,我作为创业者,原本可以持有更多的股权,但是,实际上,我连一份股票都不曾持有过。因为在DDI公司创业之际,我不想掺杂任何私心。  假如我那时哪怕只持有一份股票,别人也会认为我到底还是为了赚钱,而且DDI公司其后的发展也会与现在不同。  在开始手机事业(现在的au)时,也有类似的经历。自从开始DDI公司的事业以来,我确信手机市场前途光明,并认定它的普及将为国民的生活带来巨大方便。于是,决定参与该事业,但是这里也出现了大问题:  原因是紧跟DDI公司之后,又有一家公司参与了进来。由于频率方面的原因,在同一区域,除NTT公司以外,只能由一家公司运营。因为受其制约的缘故,新加入进来的两家公司必须把事业区域一分为二。  从事业收益性考虑,双方都希望得到人口集中的首都圈的区域,所以很难达成共识。我建议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公平决定。当时的邮政省指责通过抽签方式决定这样的事业是不慎重的。  但是,这样没完没了、看不到目标的拨河,事情将无法得到解决。如果这时某一方不让步,移动通信事业也许就不能在日本扎根——抱着该想法,我决定把首都圈和中部地区这个最大的市场让给对手,而把其余的区域留给自己。  由于是自己提议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在DDI公司的董事会上,大家面面相觑,指责我把包子馅让给别人吃而自己只打算吃包子皮。我说“舍一时利益得长远利益,忍一时之负以求最终的胜利”,希望大家努力把馒头皮变成黄金皮。于是,事业终于起步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事业一开始,我们的业绩就不断增长。大家都知道,现在手机事业部改名为au,和NTTDoCoMo公司激烈竞争,难分胜负。  DDI公司和au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信念赢得了上天的保佑。我认为这就是动机善则事必成的证明。 经营利润取之社会,用于社会  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员工的幸福生活。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的话,那将是为某一个企业牟利的自私行为。作为社会的公器,企业有为世界、为人类尽力的责任和义务。  正因为如此,公司在开展后来业务时也很顺利。这表明,从利己经营转变为利他经营,这种经营理念正在传播开来。  创业伊始,我就用心这样来经营。创业数年后,公司经济基础得到稳固时,我把年终奖金一个个交到员工的手里以后,建议他们考虑一下拿出奖金的一部分捐献给社会。职工拿出一点点钱,公司也提供与从等同额度的钱,捐献给那些连新年年糕都买不起的穷人。  员工们对此很赞同,爽快地捐献了一部分奖金。这是京瓷公司今天所从事的各种社会贡献事业的开端,这种精神今天仍在继续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从创业不久起我就努力实践利他精神,即把自己辛勤汗水的结晶哪怕是一小部分用他人,使它有益于社会。  出于“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工作是一个人最崇高的行为”的个人信念,在1985年,我创设了“京都奖”。投入我所持京瓷公司的股票和现金等个人财产200亿日元成立稻盛财团,挑选出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颂扬他们的功绩。在这种宗旨下成立的奖项,现在,已经成为与诺贝尔奖匹敌的国际奖,深受大家的好评。  由于京瓷公司发展的结果,我的个人资产也意想不到地剧增,这是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的,决不能据为私有。社会给我的、或者说社会暂时给我保管的资产以有益于社会的形式还原于社会才符合道理。这个京都奖在回报社会的同时,又是我的利他哲学的一种实践。  我的社会慈善事业受到高度评价,在2003年,我被卡内基协会授予“安德鲁.卡内基博爱奖”。在过去的获奖者中,有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特德.塔纳等世界级慈善家。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人,我在颁奖仪式上这样说道:  “我是工作‘一边倒’的人,我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并幸运取得了超出预想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我对卡内基说的‘个人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的利益’这句话十分认同。因为我自己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财富得自于天,应该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因此我着手开展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事业和慈善事业。”  先前讲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认为“君子疏财亦有道”,也就是说用钱比赚钱难。用利他精神赚取的钱财应该以利他的精神使用。尽管微薄,我希望用这样正确的“散财”方式为社会作贡献。  日本啊,把“富国有德”定为国策吧  善意的思考和恶意的思考自然而然就导致事物最终走向不同的结果。  比如,在和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特别想驳到对方,让对方自己承认缺点。我想,还是体谅对方,与对方一起寻求解决良策,这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有无对对方的“体谅”是产生差异的原因。  以前,围绕日本市场的封闭性,日美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我提议成立“日美21世纪委员会”,以两国的民间人士为中心,就两国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坦诚的对话,以此促进日美关系的改善。  当时,我建议相互之间不要剑拔弩张指责对方不对。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实情和背景,一味地说“你不对”,“不,你让步才对”,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一致的都达不成共识。仅仅以得失或争论的输赢为目的的谈话一定无果而终,甚至造成更加不信任。  所以,首先要尊重对方立场的态度,不只固执于自己的意见,也充分关心对方的想法,把利他思想作为基础就能够促进对话。而且,我认为如果有必要的话,日本应该率先让步。为什么呢?因为战后的日本是得到美国的很多恩惠——不遗余力地提供粮食和技术或者为日本产品开放了一个巨大市场等——才复兴、成长起来的。  即使它是美国世界战略的一个环节,但是,他们对我们非常宽容,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次我们向对方表示“体谅”,该让步的让步,掌握利他之心,这难道不是已成“经济大国”的日本应尽的职责义务吗?  基于这样的宗旨,该委员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讨论后,向日美两国政府递交了建议书。  在设计今后的“国家的模式”中,关键词除体谅(关心他人)的精神外,还有以德为基础的建国方略。  以前,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川胜平太教授曾说过“富国有德”。他提出“立国不凭富而因德”。即有效使用财富的能力,以德行报答他人和他国的建国模式。不是通过武力或经济经济实力,而是以德行为他国做“善事”,获得信任和尊重。  我也认为应该把德作为国策的基础。这才应是曾经因追求本国利益而遭受惩罚的日本先于他国率先垂范的事。  日本的目标既不应是经济大国也不应是军事大国,而应是以德重建国家;既不是擅长打小算盘的国家,也不是忙于炫耀军事力量的国家,而是以人类崇高精神之德作为国家理念,并与世界接轨。  一旦成为这样的国家,那么,日本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而且,也不会有企图侵略日本之辈。从此意义上讲,它应该又是最妥善的安全保障政策。  这样的“美德”是否被遗忘  中国革命之父孙文先生1924年在神户进行一次著名的演讲。在此次演讲中,孙文比较了欧美文化和东亚文化的“王道和霸道”。  以武力支配人的文化,起源于欧美,中国古语称之为霸道。与此相对,王道在东亚源远流长,引导人们遵守道德。  孙文警告当时向扩张军备、扩大领土方针倾斜的日本应该选择“王道”而不应该选择“霸道”。遗憾的是,日本选择霸道,径直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战争结束后,一直到最近几年,采取的都是经济上的霸权主义政策。  但是,今后国家和人民如果不把以同情心、利他之心为根本“德行”的王道的生活态度作为基础,我担心日本又要犯大错了。  天台宗中有“忘己利他”的说法,意如其字。这是忘记自己,为他人尽力的佛教的教诲。因为“忘己利他”的发音听起来像“已是惩戒”,所以,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曾教导我:“追求物欲就已是惩戒。今后,自己的事情暂且不管,必须为他人竭尽全力。”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我强烈感觉到同情心和利他的美德在当今日本的社会已经丧失殆尽。  同情心或利他信念如果被遗忘,剩下的就只有一己私欲了。容忍和放任私欲的结果不就表现在现今的世态上吗?  以前,日本曾发生过年仅19岁的少年惨杀一家四口的事件。由于罪行重大,尽管罪犯没有成年仍然被判为死刑。该少年自解法律,自认为没有成年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判死刑。  关于此事,报道该事件的杂志记者写道:“如果少年了解法律,那么该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但是少年了解法律,那么该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但是,少年在知晓法律之前更应该知道不能杀人这个根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因为不能杀人、不能伤人,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人生态度,也就是道德观的范畴。  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呢?为什么忘记了同情之心、利他之心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主要是因为大人没有教导孩子。战后大约已经过去了60年,可以说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受到任何道德方面的教育。我是战前接受了教育的人,所以,我非常清楚这些情况。  把尊重自主性扩大解释为放任自流,只是授予相当多的自由,而对于自由对等的做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却没作任何教育。作为人,理所当然应该具备的道德,甚至应该掌握的经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规则都被我们忽略了。  从前,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指针的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这些宗教教诲成为我们经营生活时的道德规范。  即使暗中做坏事,也逃不掉神佛的慧眼,所以必遭报应。而默默无闻积累善行的人也不会被神佛视而不见的。这种观念来源于信仰,让人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做人准则”。  但是,近代的日本,伴随科学文明的发展,这样的宗教被不当一回事了。与之相伴的是,人应该具有的道德、伦理、哲学等等逐渐被忘却了。  哲学家梅原猛先生曾说:“道德缺乏的根本在于宗教的缺失”。我也深有同感。特别是战后的日本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几乎从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消失了,这与战前以国家神道为核心的专制思想统治形成了两个极端。  政府一方面强调综合教育,一方面却看不到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格教育的任何实施措施。再加之重视“个性教育”之余,根本不好好教导做人最低限度应该掌握的道德规范。幼儿园也标榜“自由教育”,让身心没有发育的幼儿们放任自流。于是,在成人之前,连掌握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规范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一来,处于身心成长期中的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严肃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他们创造这种思考的氛围。  而且,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现在的日本,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被区分开来,形成优待前者、重视学历的社会环境,这样大大歪曲了年轻人的职业观。因为取得好成绩就可以顺利进入政府部门和大公司,而心灵手巧、善于接人待物等学业以外的特性都被抛弃了。  为了纠正现状,应该从小学生起,告诉他们开展教育,社会有365行,很多人都在各自行业里勤奋工作,因此社会才得以成立,人们才得以生活。应该实施职业教育,传授实用知识,比如,让希望当理发师的孩子知道要进什么样的学校学习、取得什么样的资格。  前面章节介绍了专门修建神庙的木匠,无论是木匠还是做家具的工匠、裁缝师、或者庄稼人、渔夫等,无论何种职业,在努力工作中能够磨砺心智、提高人格。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教授劳动的意义以及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构筑新日本,勿让历史重演  日本进入近代以后,在大约40年的周期里迎来一个个大转折:  (1)1868年——脱离以往的封建社会,通过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国家。以“坡上的云朵”为目标踏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2)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加入世界列强的行列,国际地位飞跃提高。后来,又富国强兵,尤其向“强兵”的方向倾斜,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突飞猛进。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从一片焦土中向“富国”的方向推进,经济奇迹般地增长。  (4)1985年——为煞住日本巨大的贸易黑字、诱导日元升值、促进进口,日本与其他四国签署广场协定。此时,日本迎来了作为经济大国的高峰期,在泡沫经济崩溃后,一直持续低迷至今。  看看每40年一次的盛衰循环就会明白,日本总是一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与其他国家保持竞争。特别是战后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旗帜下,追求企业、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野心和欲望不断膨胀。  即使在社会、经济继续停滞不前、要求转变观念的今天,情况也没有丝毫改变。为GDP的百分之零点几的变动而忽喜忽忧,把经济指数的增长作为唯一的“善事”,为此争先恐后,乐此不疲。  这是以欲望的烦恼为原动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原理下,以物资的丰裕为最优先的霸道哲学。所谓“君子求财,不择手段”,我们仍然没有从这种建国模式和个人的生活态度中脱出身来。  很明显,我们已经不能只凭借这样的价值观继续下去了。像过去一样,从经济增长中寻找国家的定位,这只能使国家重复过去的每40年一次的盛衰,甚至衰落到堪与“败战”匹敌的“再一次大谷底”。这种下滑的速度将难以遏制。  国家与地方的财政赤字日益增大,行政、财政改革迟迟不能推行,因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社会活力下降,这些征兆已经明显凸现出来。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的话,在下一个40年即2025年,别说展望美好的未来,国家本身恐怕都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现在,我们需要确立取代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新的国家理念和个人生活哲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国际社会和地球环境的极其重大的课题。只要不改变人类对经济增长和消费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有限的地球资源和能源终将枯竭,而且地球环境也会遭到破坏。  如此下去,不仅日本这个国家将毁灭,而且,人类也将用自己的双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明知如此,或者在不知不觉中,在即将下沉的船舱中,穷奢极侈、贪图安乐——我们必须尽早觉察此类行为的空虚和危险性,以新的哲学为基础规划新的航海图。  共存生物链中,人类应学会知足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新哲学呢?  作为今后日本和日本人人生观的根本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知足”。而且,还包括因知足之产生的感恩、谦虚的态度,以及体谅他人的利他行为。  自然界中有知足生活方式的模型。食草类动物吃植物,食肉类动物吃食草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的粪、尸体回归土地,滋养植物——站在宏观角度来看,弱肉强食的动植物世界也是处于“调和的”生物链中。  但是,与人类不同,动物不会自己破坏生活链。食草类动物如果被欲望驱使吃光植物,食物链被切断,别说自己的生存,后面的生物也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它们本能地节制,没有超出自身需求的贪婪。  雄狮在饱腹时不掠取猎物。这既是本能,同时又是造物主给予的“知足”的生存方式。正因为掌握了知足的生存方式,自然界才得以长久保持协调和稳定。  难道人类不也应该学习自然界中的“节制”吗?人类原本也是居住在自然界中的,曾经从自然界摄理,把自己也作为生物链中的一环。后来,人类从食物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摆脱了生物循环法则的束缚的同时,也丢掉了与其他生物共存的谦虚态度。  在自然界中,只有人类具有“高度的”智慧,能够大量生产粮食和工业制品,并拥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但是,不久,人类智慧就演变成傲慢,产生了意在支配自然界的欲望。同时,知足的节制崩溃,还想要更多,还想更富有,终于陷入威胁地球环境的恶性循环当中。  人类觉醒时,“利他”的文明之花就将盛开  为了不和地球这艘船一起下沉溺水,我们必须重新恢复自然节制的美好品行。应该把神给予人类的智慧当作真正的睿智,掌握如何控制自私欲望的艺术。  也就是说,有必要实践“知足”精神及知足的生活方式。如果,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知足的话,当更想要的也得到了的时候,你肯定也仍然不会满足。  过度地追求的财富应该适可而止了。不应把国家和个人的目标放在追求物质上的富有,精神富有才是“知足”生活方式。有句格言道“无法得到渴望的东西时,就珍惜现在拥有的”。“满足才是贤者之”,知足才有人类的安定,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私欲,要有知足、与他人共享的宽容之心、或者给予他人、满足他人的体谅之心。尽管也许有人认为说得太好听,也许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相信这样的思维方式一定能够拯救日本,更广一点说能够拯救地球。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知足的生活态度绝对不是满足现状、不进行任何新的尝试或停滞不前碌碌无为。拿经济情况来作比喻,虽然GDP总值没有变化,而内涵或者产业结构本身不断发生改变。也就是陈旧的产业不断消亡,新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使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健全的新陈代谢不断交替进行,人与社会都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么我们不就能从成长走向成熟,从竞争走向共存,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景,走上协调发展之路吗?  甚至,也许利他之德将催生新的社会文明。今天人们的愿望是生活更轻松、食用更美味、赚取更多的钱财。在新的时代,让对方过得更好,让他人更幸福,基于同情心或“爱”的利他文明之花一定能够盛开不败。这将是怎样一种和谐美好。  第五章 与宇宙相和谐  左右人生的两股力量  人生受“看不见的手”的驾驭。而且,“看不见的手”有两只。  第一只手是命运。人们带着各自的命运来到世上,而且在不知命运如何的情况下被命运牵引或催促着度过一生。也许有人持有不同观点,但我认为命运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人确实受某种力量支配着,它不受个人的意志或思想所左右。它不顾人类的喜怒哀乐,像奔流不息的大河,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一刻也不停地把我们带向大海。  那么,人类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吗?并非如此。因为,还有另外一只从根本上掌控人生的无形巨手。即“因果报应的法则”。  简而言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善因产生善果,恶因产生恶果,这是原因和结果直接相关的简单明快的“陈规”。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它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有这些思想和行为成为原因,产生结果。你现在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原因,必然导致某种结果。而且,对这个结果的反应又转变为导致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因果定律无限的循环又是支配我们人生的天意。  在第一章我论述了“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就不可能靠近自己”,即人生如其心中所想,这也是基于因果报应法则的。因为我们的所思、所做都成为种子,带来相应的现实结果。  另外,在第三章,我强调了磨砺、提高心智的重要性,这也是根据因果定律,高尚的善心必将带来美好的人生。  命运和因果定律,这两大原理支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是经线,因果报应则是纬线,经线和纬线织成我们人生这块布。  人生并不能完全被命运所掌控,是因为因果定律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善行并不一定带来善果是因为命运的干扰。  重要的是,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比命运稍微强大一些。掌握人生的这两个力量之间也存在力学关系,因果定律的力量略微超过命运的力量。所以,即使是与生俱来的命运,我们也能够通过利用因果报应的法则加以改变。  因此,思善事,做善事,就能将命运引向美好。人类一方面受命运的支配,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善事善行改变命运。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不是宿命,能够通过因果报应的法则而改变——这不是我胡思乱想的,而是对许多政治家和经济界人生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思想家安冈正笃先生,通过中国古典名著《阴骘(zhi)集》总结出来的。《阴骘集》汇编于明代,书中介绍了袁了凡这个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  袁了凡出生于医术世家,早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养育。在继承祖业学习医学的少年时期,有位老者突然来访,告之:“我是研究《易经》的,顺应天命来传授易学精髓的。”并对其母亲说:“也许你想让你儿子成为医生,但是,他不会走这条路的。恐怕过一段时间以后,他将接受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吏”,并一一预言了该少年的命运,除了几岁参加什么考试,  在多少人中以第几名的成绩考取之外,还有年纪轻轻就任职地方府官,非常有出息以及婚后不能育子,53岁时死亡等等。  在这之后,了凡的人生全部与预言所说的一样。一天,当上地方府官的了凡造访一位赫赫有名的长老,和长老一起盘腿打坐。此时,他万念皆空,非常了不起,所以,长老非常感动,问道:“你打禅时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非常好。你在哪里修行过?”了凡介绍了自己没有任何修行的经历,还告诉他自己少年时曾经遇到老者的事。  “我走过的人生和老者所说的完全一样。不久我将在53岁时死去,这也是我的命运吧。所以,我现在没有任何烦恼。”  但是,长老听到这里大声呵斥了凡:“我还以为你是因果年纪轻轻就达到醒悟境界的人物,其实你是一个大白痴。难道你的人生就是顺从命运吗?命运虽是上苍赐予的。但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思善事、做善事,那么,你今后的人生就能够超越命运并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长老解释了因果报应的法则。了凡认真听取了长老的话,而且,从那以后,他不做恶事、积累善行。结果,被预言不能生孩子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寿命也大大超过预言的年龄,终其天寿。  上天决定的命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不断思善事、做善事,因果报应的法则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度过一个比命运好得多的美好人生。安冈先生称这为“立命”。  但是,现实生活中,相信天命、相信因果报应法则的人不多,更多的人认为这是非科学的而付之一笑。根据近代科学,这都属于迷信的范畴,因果报应也只不过像在道德教育方面哄小孩似的,说成“做坏事遭报应”。当然,凭现在的科学水平无法证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  如果做好事以后即刻表现出好的结果,也许人们会坚信不疑。但是,某个原因即刻导致某种结果的事情几乎没有,并不一定今天做了好事明日就有好报。  而且,像1+1等于2那样,产生结果B的原因一定是A,但因果关系很少以如此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什么呢?正如刚才讲的那样,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是互相交织着支配着我们的人生。它们相互影响,比如在命运恶劣事情,即使做了一点好事、微小的善行被强势的命运抵消,不能带来好结果。同样,在命运极佳时期,即使做了一点坏事,也不会因为一点恶因就造成恶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稍安勿躁,因果一定有报  因果报应法则难以被人看清并轻易相信,是因为人们只用很短的时间来衡量和判断事物。思想、言行作为结果表现出来还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三年这个短暂的时间单位里难以看出结果。  但是,如果用20年、30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原因和结果是非常吻合的。我开创事业也已经过去40多年了,期间,见过许许多多人物的盛衰历史,如果用30年、4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人生中得到了与日常言行和生活态度相吻合的因果报应。  长远看来诚恳地不吝惜善行的人不会永远时运不济,而懒惰、敷衍了事的人不可能荣华一世。  确实,做了坏事的人也许会小人得势,而努力做善事的人也许会一时命运不济,人生低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将慢慢得到修正,终将得到与各自言行或生活态度一致的结果,逐步趋近于与此人相称的境遇。  原因和结果是如此可以用等号连接,真是令人惊讶。短期不一定如此,而长远角度看,  善因通向善果,恶因招致恶果,因果关系非常符号逻辑。  几年前,京瓷公司曾经支持陷入经营困境的复印机制造公司——美达工业公司,组建了新公司“京瓷美达”,开始公司重建工作。在那以后,公司业绩稳步改善,提前偿还了巨大的债务,现在已是京瓷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重建工作中,当时担任京瓷公司信息设备部门本部长的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担任京瓷美达公司总经理,负责重建工作,而在多年前,他曾是某个新兴通信设备厂的厂长。  该公司趁着一股热潮迅猛发展,在热潮退去的时候,业绩也恶化了。在接到支持的请求后,京瓷公司决定把它作为集团的一员给予救济扶持。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  重建的辛苦不言而喻。加之有部分激进的工会员工,他们向我们提出各种非分要求,甚至闯进我家进行诽谤中伤,不仅我本人留下了很多不愉快的回忆,而且当时京瓷公司也受到负面影响。  拯救了一个陷入困境的公司及其员工,却遭受如此难堪,而我只能拼命地忍耐。但是,不久许多员工终于逐渐理解,感谢得到京瓷公司的拯救和稻盛的帮助。其中的一人,就是刚才提到的京瓷美达公司的首任总经理。他从曾经被救济的人现在变成拯救别的公司的人。对此,他常常感慨万千。  “我从一个被拯救的人变成了一个拯救他人的人。不能不感到命运的轮回。那时受到的恩惠现在能够通过重建京瓷美达公司的机会进行回报。我感到非常高兴。”  听到此言,我也深表同感。长远来看,还是“因果轮回”。善行不会以恶果的形式结束。尽管历经艰难,但最终重建成功,职工感谢。我确信“善行循环”将更加扩大开去。  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写道“行善而不见其益,犹如草拟冬瓜,自行暗长”。即使行善后的回报没有马上表现出来,那也是好比草丛中的冬瓜一样,即使人眼看不见,它也依然会茁壮成长。  因果报应需要时间。牢记这句话,不要为暂时没有好的结果而焦躁,每日孜孜不倦、一心一意积累善行,最终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促进万事万物成长的宇宙运行规律  因果报应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它顺应了自然的法则。从长时间跨度来看,善因招恶果,恶因招善果,那样因果关系扭曲的事不会发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那是顺应天理、天意的。  思考一下宇宙的起源就明白了。高温、高压的基本粒子在130亿年前,发生大爆炸形成宇宙,而且现在它还在继续膨胀——这是(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力量,是在现在的宇宙物理学中几乎已成定论的观点。  宇宙犹如一个生命体,可以说它将无止境地成长(膨胀)下去,其成长的过程大致如下:  形成物质的是原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介子构成。再分解质子和中子后,就发现基本粒子。进一步分析物质后就知道又还原成基本粒子了。  总之,在宇宙起始时,首先是通过大爆炸基本粒子之间结合起来。由此,产生质子、中子和介子,它们形成了原子核,加入电子成为原子。而且,通过核结合产生多种原子,原子之间结合产生分子。分子结合形成高分子,高分子取得DNA遗传基因后诞生“生命”。  这些原始的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创造出人类那样高等的生物——所谓宇宙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从基本粒子向高等生命体进化发展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发生了如此进化呢?原始存在的基本粒子就保持原样不行吗?或者说也可以在原子阶段选择停止。那又为什么一刻都不停息、不断地反复生成、发展,进化到人类的高等生物呢?  有人认为是由于偶尔因素的重叠所致。但是,认为如此孜孜不倦的发展进化只是因偶然因素引起、完全没有目的地进行,这种想法太不自然了。相反,我认为这是基于天意,必然形成的。这样的想法才是合乎道理的。  宇宙具有一种生生不息,促成万物的生成与发展的意志和力量,或者说气与能量之类的东西。它是一种“善意”力量,从以人类为代表的生物到无生物,使一切都通向“善意方向”。  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法之所成立,基本粒子不停留在基本粒子状态,而是反复与原子、分子、高分子结合,不断进化,都是这个力量促使的。  使包罗万象的一切成长发展并引导生物转向善的方向——这就是宇宙的意志,换句话说,宇宙中充满这样的“爱”和“慈悲之心”。  因此,遵循这个大的意志(爱),并具有与之协调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善思善行本身就符号向善的宇宙意志,因此带来好结果,取得优异成果也是理所当然的。  也就是说,前面论述的感谢、诚实、勤奋工作、率真之心、不忘反省的心情、不憎恨、关心他人的利他之心……因为这些善思善行都是顺应宇宙意志的行为,所以,必将引导人们走向成功、命运也将变得更好。或者说,与宇宙的意志或趋势和谐与否将决定人生或事物的成败。  原理是很简单的。宇宙自身具备使一切更好的意志,促使从属于它的一切万物成长发展。因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断成长、发展是必然的,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如果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宇宙的意志相同,工作和人生必定都会通畅顺达。  伟大力量为世间万物注入生命  生命不是偶然因素的重叠,而是宇宙意志的必然产物。这种观点早就存在了。前面提到的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先生说“somethinggreat”,明确说出了造物主的存在。  村上先生是世间有名的遗传基因研究的权威,据村上先生所说,从事遗传基因研究后,不得不认为宇宙中有不为人知的不可思议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所谓遗传基因,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酶或大肠杆菌等原始的生物,全都使用由四个文字构成的“密码”,写入各种信息。令人惊叹的是,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也是由这四个文字组成的信息构成的。  人类的每一个细胞中,写入了30亿个的遗传基因信息,把此信息量用书籍的厚度来换算的话,竟然有1000册厚达1000页的书那样庞大。在构成人类基因的60亿细胞中,每一个细胞都被写入了如此庞大的信息。  更应该惊叹的是,写有这些遗传基因信息的DNA相当地精致细微。地球上居住的60亿人的所有DNA聚集在一起,也只不过一粒米粒的重量。  在如此细小的空间里,整然有序地写入了如此惊人、庞大的信息,没有丝毫的杂乱无章。而且,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生物,都由相同的四个文字构成的遗传基因密码形成。  这简直就是奇迹,很难想象那是因为某个偶然原因自然形成的。若不假想存在着超出人类想象、掌管宇宙整体的“某种伟大的东西”,就无法做出说明——村上先生把这种存在取名为“somethinggreat”。  Somethinggreat,虽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是创造宇宙和生命的伟大的存在。种种说法因人而异,有人说是神,而我认为是宇宙的潮流或意志。无论是什么,这些单凭人类有限的能力是不可知的。  但是,我认为应该肯定存在着“某种伟大的东西”。否则的话,就不能说明宇宙的生存发展以及神秘精细的生命结构。  我们人类只不过是从这个伟大的存在那儿借来生命力并加以使用。亦即宇宙遍地存在着成为造物主神奇之手的生命能源,给任何事物不断地注入“生命”。这就是“使所有存在都有生命”的宇宙的爱和力量。  例如,30多年前,京瓷公司首次成功合成再结晶宝石时,我曾感觉到宇宙的意志。这种与天然宝石完全相同结构的人工宝石,是将与绿宝石成为完全相同的金属氧化物从高温状态慢慢冷却制成的。  在冷却过程中,需要加入像种子那样微小的天然结晶再培养使之重新结晶。但是,加入种子的时间很难把握。太早,会因为高温而熔化,太迟又不能很好培养。结果,经过7年的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合成了再结晶。在分毫不差的合适时间里放入天然小结晶,看见它们“成长中”的样子,就像看见生命的成长似的,我认为其中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然。  正如此例所示,我感觉宇宙中确实“存在”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它把物质看作生命体、使一起都有“生命”,沉静且有刚强的意识、愿望、爱、力量、能源……  这股力量遍布于无限的空间,成为所有生命力的根源,掌管着万物的诞生、成长、灭亡,既是一切事物、现象的母体,又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动力。  “宇宙的意志”、“Somethinggreat”、“造物主看不见的手”,无论把它称作什么,我认为因为它不仅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而且能消除人类傲慢的罪恶并带来谦虚之美德和善行。  我为什么决意皈依佛门  那么,宇宙的意志、造物主出于何种期待让我们降临到人世呢?为什么授予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而且让其不断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怎样生存才能报答这么大的恩德呢?这是目前的人类智慧尚解答不了的问题,但我认为除了“提高人性”以外没有其他答案。  我多次讲过,当自己死亡时一定要比出生时心灵更善、更美,哪怕只是一点点。在生与死的夹缝中,积德行善,陶冶情操,这样,与出生的起点相比,处于终点时的灵魂品格至少要有所提高。自然或宇宙授予我们生命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在这个最大的目的面前,今生建立起来的财产、名誉、地位等没有多少意义。无论多么出人头地,无论失业如何成功,无论积累多少财富,这些与提高心智相比都如同一介尘土那样微不足道。  宇宙意志决定了人类生命最终的目标,就是砥砺心灵,我们的一生就是灵魂不断修行和提炼的漫长过程。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反复说了日常生活中的精进对磨砺、提高人性是多么重要。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在每日的生活中要不断地留意这些被概括于释迦牟尼说的“六波罗蜜”里的修行法,以使我们的灵魂不断提高。  一直以来我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以上这些道理。正如刚才所讲,在迎来65岁的时候,我想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又想拥有真正的信仰,于是决定出家,皈依佛门。  在很久以前,我就想过60岁以后,从现在的职位上退下来皈依佛门。但是花甲之年,恰逢手机事业刚刚起步,没能如愿地把工作交出去,在65岁时,我认为不能再拖延了,于是退居二线,担任京瓷公司,DDI公司的名誉会长,终于完成夙愿。  我原本把自己的人生划分为三个时期。一生的寿命为80年,第一个二十年里,是出生来到世间,自立谋生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为20岁到60岁的40年,是进入社会努力自我钻研,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工作时期。第三时期为从60岁后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之旅)做准备的时期。正如走向社会需要20年世间。  我们的肉体会因为死亡而毁灭,但是灵魂将永存世间。我相信这一点,死亡其实意味着灵魂新一轮旅程的开始。所以,在最后的20年里我再次思考人生的意义,为新的旅程做好周密的准备。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我决意皈依佛门。  无需完美,贵在坚持  出家及其后的修行对我来说是即严肃又新鲜的人生体验。通过化缘行动,我深感佛的大慈大悲,出家以后,如果说有新的认识,那就是修行需一如既往,持之以恒。  有句禅语说:“悟道前,伐木、运水;悟道后,伐木、运水。”进入佛门以后,我依然一边一心向佛,一边在尘世沾染风尘。但是我自己知道,其实我的内心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通过修行,我再次痛感自己的不成熟。一直以来我作为企业的领导对部下或干部进行指导,装模作样地训示,把本来明了的事理写在书里或演讲稿中,我感到潜伏在自己心中的得过且过与令人嫌恶之处,需要进行深刻自我反省。  我再次体会到,其实真正了不起的人在“无名的田野里”。我以为真正出色的人是那些心灵美好的人。她们是住在街道小巷的心地善良的老太太,他们是在城市一角朝着目标奋进的小青年。  与那些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人相比,这些无名的人更加“上等”,他们更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美好的心灵!  反过来,不管如何努力修行,我们凡夫俗子都不能达到醒悟的境界,对此我深感痛心。  在剃度仪式上,导师问我是否能遵守10条戒律,我的回答是“能保证”,这样出家才得到认可,郑重宣誓持戒后才加入和尚的行列。尽管这样,我仍然认为我不可能完全遵守戒律。  无论怎样努力持戒、反复精进、几百小时坐禅,我也不能最终达到醒悟的境界。像我这样意志薄弱、不能完全脱离烦恼的人,为了磨砺心智,无论怎样积累善行,恐怕我也不能完全消除私欲,经常保持利他之心。无论怎样努力持戒也不能避免破戒。包括我在内的人类是多么愚蠢、不完美的存在!  但我认为,这也就够了,虽然最终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但是为此努力本省就值得尊敬。  对戒律有坚守之愿,必守之志;或者有真挚的反省、自戒之心,这些都非常重要。以如此的心情度过每一天,即使不能大彻大悟也能足够地磨砺心智、拯救灵魂。通过出家和修行,我更加笃信这一点了。  神、佛或者宇宙意志并不是爱做过什么的人,而是爱努力做过什么的人。想做没有做成,对自我能力没有达到自行反省,而且从翌日起又孜孜不倦继续努力,这样的人才能得到拯救。  只要努力遵守、努力做到就能磨砺心智吗?回答是“YES”。提高心智的愿望和行为才值得尊敬,因为这是符合佛的慈悲胸怀、顺应宇宙意志的行为。  新村美好的心理内核  我认为人的内心有多重结构,是由多个同心圆分层组成的。从外层说起:  1.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和伦理;  2. 感性——掌管五感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  3. 本能——为了维持肉体的欲望;  4. 灵魂——是围绕在真我之上的现世的经验与孽;  5. 真我——在内心深处,是核心部分。充满真、善、美。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真我”,周围缠绕着“灵魂”,而本能覆盖在“灵魂”外侧。我们就是这样来到人世。例如,刚刚出生的婴儿,肚子一饿就想吃妈妈的乳汁,这就是位于心的最外侧的“本能”在起作用。  而且随着不断成长,在“本能”的外侧形成“感性”,还慢慢具有“知性”。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生、成长的过程中,内心从里到外逐渐变得多层。相反随着年龄的老去,从外侧起逐渐“剥离”开去。比如痴呆的进程是,首先知识、理论等推论方面的知性作用减弱,产生出孩子般的感情,不久感情或感性迟钝,本能开始暴露出来,最终本能淡薄,慢慢接近死亡。  这里重要的是构成内心的核心部位的“真我”和“灵魂”。这两者有何区别呢?瑜伽里也说真我,如文字之意,是指组成核心部分的芯,本真的意识。佛教中说的“智慧”,即一旦大彻大悟,就能明白贯穿宇宙的真理,也可以说是佛、神的思想的投影、宇宙意志的表现。  佛教中说,“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亦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真我,就是佛性本身,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睿智本身,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万物的真理,这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真我就是佛性,因而也是及其美好的。它充满爱诚实和协调,兼备真、善、美。人类是极其崇尚真、善、美的,那是因为人类心中存在具备真、善、美的出色的真我。正因为是心中具备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不停地追求。  灾难是洗去罪孽的清洁剂  包裹真我的是“灵魂”。如果说真我是一丝不挂裸体,那么,灵魂就相当于覆盖其上的衣服。衣服里面蓄积着格子灵魂所经历的思想、行动、意识、或经验等一切,也附加了自己在现世中的一切思念和行为。  宗旨,所谓灵魂,就指在多次脱胎换骨中积累的、无论是善意还是邪念、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亦即包括我们人类“孽”的东西。它们作为灵魂,包裹着真我这个内在核心。从而,真我是万人共同的,与此相对,灵魂是因人而异的。  记得小时候妈妈曾说过我“你的灵魂丑陋”。在鹿儿岛,这样说是指性格不好或性格乖僻,我幼小的灵魂里,就含有某种不好的孽,它曾经歪曲、玷污了我部分心灵。也许这一点我的母亲当时就看出来了。  那么,像污垢那样附着在灵魂上的“孽”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深深教诲了我的是层在我出家时关照过我的西片担雪老师(现在任临济宗妙心寺派管长)。  将近20年前,京瓷公司在没有取得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制造、销售了用精密陶瓷生产的人工膝关节,遭到舆论非议。  其实事情的经过是,在医生和患者的强烈要求下,我们把已经取得了生产许可的人工股关节应用到了膝关节。这并非我本意,但是,我没有作任何辩解,甘愿首批判。  我在拜访西片担雪老师时说道:“因为这样一些问题,我身心疲惫。”老师实现读过报纸已经知道这件事。我以为他会安慰我,结果,老师一开口便说:  “辛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活着,辛苦就是必然的。”接着,他又说,“灾难来临时,不要消沉,而是高兴。因为灾难能够把以前附在灵魂上的罪孽消除。这一点灾难就消除了你遗忘的罪孽,所以,稻盛,我应该祝贺你!”  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被拯救了。社会的批判、“天意的考验”这些我都坦率地接受了。老师的一番话比任何安慰都有价值,我领悟到了人类生存的伟大意义。  砥砺理智与良知在先,追求大彻大悟于后  说起灵魂,或许有人多多少少表示抵触,但是我们耳闻或亲历的一些事情都应显示它的存在。  “临死体验”也算是其中之一吧。因疾病、事故等一度“死亡”的人,看着久卧病床、接受治疗的自己,仿佛看到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随后又恢复了呼吸。我的一个朋友就有过这样的临死体验。  这个朋友深夜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心脏展示停止跳动,在医生们的奋力抢救下苏醒过来。听说他感觉这一段时间自己漫步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不知为什么我迎面走过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就在这个瞬间他突然恢复了意识,在病床上苏醒过来。  听到身边的人讲这样的体验,我再次相信肉体和灵魂是可以脱离存在的。因为他说在死亡边缘看见的景色其实是真实世界。肉体虽然死了,但灵魂好像在“另一个世界”里,感受到那片风景真实存在。随意除肉体外,在另外的地方一定还存在着灵魂。  根据灵魂轮回转世的佛教思想,我们是带着罪孽即前世的许多“污浊”的灵魂出生,又在今生追加一些罪孽后死亡。并且,在它里面隐藏着叫做“真我”的纯洁、美丽伴有佛性的永恒的心。真我如果直接表露,那么,人类就能像佛一样,有美好的心灵、有善思、有善行。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我周围包裹着罪恶的灵魂,甚至被充满欲望的本能包裹着……像这样壁垒层层,阻碍着真我的显露。  打禅或瑜伽等修行也是以磨砺心智为目的,它们像打磨镜头似的,从心的外层向内层不断尝试剥落外层的壁垒。  首先剥落最外层的知性到达感性,继续磨炼感性到达本能,再磨炼本能……直至最后真我表露出来。从外向内进行彻底的心性的磨砺就是修行。所谓醒悟,是指彻底磨炼心智,直至真我。  假如这样可以通向真我,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所有的真理,得到佛的智慧。而且,到达了真我的人,就不会为本能和感性所迷惑,能够尽力奉行“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人生态度。  但是正如前面所述,普通人达不到醒悟境界。凡夫俗子几乎不可能通过磨炼心智实现真我。那么,怎么办才好呢?我认为重要的是通过使用理性和良心抑制和控制感性和本能。  遵从发自真我和灵魂的理性和良心,向内心灌输坚定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也就是说,坚持“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思维方式,不随心所欲地追求或贪图超出需要的“知足”的人生态度。  以这样的理性和良心抑制感性和本能,积善行德,就能磨炼心智,达到醒悟的至高境界,修炼而成的高尚灵魂就永远不会随着肉体的而死亡而消亡。  每一个渺小事物都有其存在价值  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来到人世?这是人生追求的永恒命题。伊斯兰学、东洋哲学的大家——井筒俊彦关于人类的本质阐述如下:  如果冥思苦想力求解明人类的本质,我们就将接近精巧纯真、无限透明的意识。你会非常清晰的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其他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部消失,最后只有“存在”这种的意识状态,同时,你还将意识到世间万象都是这种“存在”构成的。这种意识状态本身就揭示了人类的本质。  听到井筒这样说以后,文化厅长官兼心理学者河合隽雄先生幽默地回应道:“你这个存在扮演‘花’的角色吗?我这个存在扮演着我“河合”自己啊,我还想对‘花’私语呢。”  通常,人们看见花时会说:“花在这儿”,是否也可以说:“存在开花”了?  总之生物就有生物的属性——肉体或精神、意识或知觉等,除去这些后,就出现了“存在“。以之为核心就产生了以人类为代表的生命,而且,这个存在的核心对于任何生命而言,都是共通的。有时是花的形状,又时又扮演人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一样,名叫稻盛和夫的人不是原来就存在的,而只不过是某一个存在偶尔变成了我这个人。创办京瓷公司和DDI公司的人,其实并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只不过偶然上天赋予,由我扮演罢了。  所有的人都得到上天赋予的作用,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存在的分量。如同本书第二章阐述的那样,所有的人,甚至生物界中的一棵树或一根草,以至路边的石头,所有的一切都被造物主赋予作用,即根据宇宙的意志存在。  实际上,宇宙中有“能量守恒定律“形成宇宙的能量的总量即使改变形状也不会改变其固定的量。例如,与树木被砍伐变成柴火燃烧产生的火相比,原来以树木存在的能量,只是换算成了热能和气能能量,其能量总和不变。  再比方说,即使一个小石头子儿也是构成宇宙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存在,无论多么渺小的东西,如果缺少了它,宇宙本身将不复存在。  美好的未来孕育于正确的“活法”中  存在与宇宙中的包罗万象的一切,都是大宇宙这个生命体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任何东西对宇宙来说都是必要的也因此而存在。  我认为,所有这些存在中,人类肩负着最大的使命来到宇宙。具有知性和理性,而且带着充满爱和同情的心灵和灵魂出生在这个地球上——的确,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被赋予了极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有义务认识自己的责任,终其一生去努力磨炼灵魂。从刚出生起,为了使灵魂变得更高尚,一点点一点点地反复精进。我认为这也是人类为什么活在世上的最终答案。  努力勤奋地工作、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诚恳地反省并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磨炼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以为没有别的活法。  在日益烦乱的而社会中,人们好像在黑夜中探索前行。尽管这样,我仍然忍不住描绘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光明未来。每一个人都过着充实、硕果累累的幸福人生——我衷心祝愿,也坚信这样美好的社会一定会到来。  如果读者朋友能够奉行本书阐述的“活法”,不管是个人的人生,或者是家庭,抑或是企业,乃至国家,就一定能向好的方向行进,最终收获累累硕果。  我们每一个人理解各自肩负的崇高使命,贯彻做人的正确原则。我相信凭借这种“活法”就一定能够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完)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活法
活法-2
活法-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活法
活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