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种稳健的发展方式。海军中,最大的反对者就是腾耀辉,甚至可以说,腾耀辉从来不认为应该稳步前进,而是把打大仗当成海军建设的主要目的。虽然在牧浩洋的努力下,腾耀辉的态度有所改观,比如没再坚持建造中型航母,对技术不太成熟的第一代核动力巡洋舰也有所放弃,但是在基本观念上,腾耀辉仍然认为,应该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迅速扩大舰队规模。这么做就错了吗?绝对不能简单的认为谁对谁错,因为海军既要为国家战略服务,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归根结底,牧浩洋的建军思想是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军事建设为国家战略服务,因此军队没有主导权。基于这个判断,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确实没有必要太快,因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之内,中国没有能力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至少要到二零四五年之后,才有资格挑战美国。在此之前,中国海军的主要使命就是保卫本土、以及战略航线,而不是到远离本土的地方与美军作战。显然,保持一支精干的海军队伍,更有利于长远发展,也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腾耀辉的观点完全相反,在他看来,海军应该影响国家战略。准确的说,由海军决定扩张速度,因此只要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就能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也就能影响国家战略。没有实力自然办不了大事,只有具备了实力,才有资格挑战强大的对手,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之内捍卫国家利益,而不是龟缩在家门口,争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利。由此出发,自然应该尽快扩大海军规模,打造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舰队,从而获得全球影响力。这下,问题出来了。只要牧浩洋还在负责海军装备建设,腾耀辉就无法打造理想的大舰队,也就无法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结果就是,腾耀辉必须想办法让牧浩洋离开总参谋部。在个人感情上,牧浩洋有点愤怒,因为他觉得被腾耀辉耍了,或者说被腾耀辉暗地里算计了。可是换个角度,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也许腾耀辉是对的。海军的基本职责是捍卫国家安全,拒敌于国门之外,如果连这个职责都尽不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面对现实威胁,腾耀辉的主张并不过分。这一点,在二部提供的情报中反映得非常明显,外部威胁迫使中国必须尽快打造一支超越了所有威胁的舰队。现在的威胁,不止是来自日本、也不止是来自印度,而是来自日本与印度。按照二部提供的情报,日本已经把造舰计划提前了五年,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造三艘大型核动力航母,而且计划在二零三零年动工建造第一艘攻击核潜艇,其他战舰的建造安排也将相应提前。虽然日本暂时还没有制造核武器的计划,但是二部已经提到,只要日本突破了“无核三原则”,动工建造核动力舰艇,那么制造核武器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以日本掌握的核技术水平,以及储备的核原料,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能够在半年之内制造出第一枚具备实战能力的核弹头。必须承认,二部的评估相当保守。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日本官员宣称,日本能在一个月内制造出原子弹,并且研制出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即便存在夸大成分,也不应该怀疑日本的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是,日本储备的核原料,足够制造上千枚核弹头。限制日本制造核武器的不是技术,而是政治。即便不考虑核问题,日本大力扩军的威胁仍然非常致命。如果二部提供的情报没有错,最迟到二零三七年,日本将拥有四艘大型航母,战舰的总吨位超过一百万吨,拥有各类作战飞机近两千架,甚至有可能获得航程在三千公里以上的轰炸机。虽然日本地面部队的扩充速度并不快,但是决定胜负的是海军与空军,而日本正在这方面奋起直追。与日本相比,印度的扩军速度稍微慢一些,但是更有威胁。按照二部提供的情报,印度将从日本购买两艘大型航母,其中很有可能包括现役的“赤城”号。果真如此的话,印度海军将在二零三五年左右恢复元气,获得挑战中国海军,夺回印度洋制海权的基本实力。此外,印度还打算采购更多的新式战斗机,甚至准备与日本共同研制第五代战斗机。与日本相比,印度的最大威胁来自核武器。虽然二部已经证实,在战争结束之前,印度已经丧失所有核弹头,但是没有丧失研制核武器的能力,而且印度具有研制核武器的经验,只要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印度有能力在两到三年内制造出核弹头。如果仅仅面对一个敌人,问题还不到。致命的是,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印度与日本的同盟关闭不但没有破裂,反而变得更加紧密。此外,随着美国出面干预,很有可能成为印度与日本全面同盟的催化剂,而且将以主导者的身份,决定印度与日本的未来。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再次爆发战争,美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即便美国不会介入战争,也会成为战争的策源地,而且会选择在对美国最有利的时候发动战争。如此现实的威胁,还有什么理由不进行扩军备战,不把海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第八十章 另寻出路第八十章 另寻出路牧浩洋非常了解腾耀辉,在强大的威胁面前,腾耀辉绝对不会退缩。在这个时候,腾耀辉提出“两强标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按照他提交的海军建设报告,在二零三七年之前,C2级航母,也就是被国外媒体命名为“昆仑山”级航母将建造六艘,因此在二零二八年与二零三零年必须各动工建造两艘,以确保在两个战略方向上,都对主要敌人拥有兵力优势。为此,腾耀辉还对舰队部署做了规划。按照他的部署,“昆仑山”号与“天山”号服役后,将编入南海舰队,“长江”号转投东海舰队,“黄河”号则编入印度洋舰队。到二零三五年左右,“秦岭”号与“太行山”号服役之后,前者编入南海舰队,后者取代“长江”号,而“长江”号则增派给印度洋舰队。第三批的“南岭”号与“武夷山”号服役后,将用与“秦岭”号一道编入印度洋舰队,两艘中型航母则转调东海舰队。到这个时候,在印度洋上将有三支航母战斗群,本土方向上则有五支航母战斗群。也就是说,即便日本到时候拥有四艘航母,印度拥有两艘,中国海军也能确保在两个战场上都有兵力优势。设想很美好,实现的难度却非常大。别的不说,仅六艘“昆仑”级航母的造价就高达二千四百亿元,相当于今后每年平均投入二百四十亿,在二零三零年与二零三一年的建造费用都将超过四百亿,占到了原计划的海军造舰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仅是几艘航母,问题还不大。按照标准配制,航母的建造费用仅占航母战斗群的百分之二十五,护航战舰占百分之三十,舰载航空兵占百分之四十五。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内,海军在航母战斗群上就要花掉九千六百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海军至少得把装备费用增加百分之六十,不然不可能完成全部建造任务。与装备建造费用同步增长的,还有维持装备的开支,特别是人员开支。一支航母战斗群需要八千到一万名官兵,其中百分之十五是军官、百分之七十是技术士官,只有百分之十五是水兵。仅此一项,一年就需要花掉四十亿元。如果常年在外执行作战部署任务,人员开支还要增加百分之三十。在海军军费中,舰队只占了大概百分之二十。原因很简单,海军是三大军种中,作战能力最全面的一个,比如海军航空兵的作战能力就不会比空军的战术航空兵差多少,海军陆战队则直接向陆军看齐,此外海军还拥有一些极为独特的兵种。也就是说,舰队只是海军的一部分。虽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为了把舰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其他作战力量的建设工作也得同步跟进。按照木桶原理,任何一块短板,都会降低海军的作战能力。拿航空兵来说,多一艘航母,就要多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增加数十架舰载战斗机,还得在后方安排相应的补充力量与训练设施。此外,为了支持舰队在远海作战,还得购买更多的反潜巡逻机、战略电子侦察机、大型加油机等等,扩大岸基航空兵的规模。同时还得增加潜艇的数量,以便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随之而来的,则是修建更多的航空兵基地与潜艇基地。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以牧浩洋的经验,在他看来,如果腾耀辉的扩军计划全面展开,海军在未来十年内需要二十万亿的经费投入,相当于平均每年两万亿,而海军在二零二七年的军费预算还不到六千亿元。如此大的缺口,怎么补得上?显然,腾耀辉根本不在乎军费预算,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却绕不过去,海军建设就是吞金怪兽,没有钱,什么也办不了。可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日本与印度已经转移了国家重点,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把国家资源集中到了军备建设上。中国不跟进的话,那么在十年、最多二十年之后,就会遭受惨败,输掉已经赢得的所有利益。跟进的话,则会在这场局部军备竞赛中损失更多,哪怕打赢了下一场战争,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很显然,真正的赢家是美国。不管结局如何,美国都能从中获益。受这个问题困扰,连续几天,牧浩洋都有点魂不守舍。他觉得应该找腾耀辉谈谈,可是又觉得谈了也没用。腾耀辉肯定会坚持己见,而且现实威胁非常迫切,除非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不然就得扩军备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想着事情,牧浩洋对其他事情都有点心不在焉,在家的几天也是寝食难安,让陆雯感到很不安。“工作上出了问题?”利用吃早饭的机会,陆雯主动打破了沉默。“没有,舰队那边没什么大事,不然我也不会回来了。”“那是什么事?”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老腾搞出来的麻烦,让人很头痛。”“腾耀辉就是那种性格,你别往心里去。”“你很了解他?”“算得上了解吧,你在瓜达尔港那几年,我负责技术工作,经常跟海军打交道,他还多次提起你。”陆雯笑了笑,说道,“老腾心直口快,而且藏不住话,不过做什么都是对事不对人,所以……”“这个我知道,我也很了解他,只是……”“只是什么?”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他提交了一份海军装备发展计划,我觉得很不稳妥,又想解决办法。”“步伐太快了?”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你有时间的话,应该去见见钱仲泰教授。”“见他干嘛?”“虽然我不是上战场的军人,但是作为技术工作者,对海军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我觉得,你应该转变一下思路。”“怎么转变?”牧浩洋来了兴趣。“战争拼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即便在大规模战争中,技术依然非常重要。现在海军面临的问题很简单,要么追赶敌人、要么转变发展方式。说得直接一些,争取通过技术突破获得战术突破,来一次技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问题是,这个不由我决定。”“所以,你应该去见见钱仲泰,也许有些帮助。”牧浩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陆雯的意思。“你要有空的话,我陪你过去,反正这几天也没什么事。”“钱教授搞的那个什么科技战略有眉目了?”陆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行,我也不急着回去,而且好几年没有拜访过钱教授了。”牧浩洋看了眼手表,“时间还早,赶得快的话,晚上就能回来。”“这么急?”“说做就做吧,留在这里我也是魂不守舍,还不如出去走走。”两人没多说,陆雯去换衣服的时候,牧浩洋给勤务员打了电话,让机场安排他的要员专机做好起飞准备。半个小时后,两人已经在飞往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的路上了。趁此机会,牧浩洋对实验中心的工作情况询问了陆雯。因为跟随牧浩洋一起回到总参谋部负责技术工作,所以陆雯也不大清楚具体情况,只是知道钱仲泰最在乎的项目已经有了眉目,而且收获非常大。现在他主要负责国家战略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即充当充当科研带头人,组织其他科研工作者,利用军方提供的经费搞一些前沿研究。这些研究有多“前沿”,连陆雯都说不清楚。只是,谁也不能否认,钱仲泰等科研工作者做出的巨大贡献。因为是军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以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应用。比如定向通信技术就来自钱仲泰负责的科研计划,成功解决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问题。此外,具有最高保密级别的光子通信技术也在测试之中,一切顺利的话能在二零三零年定型,彻底解决军事通信的保密问题。类似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只是牧浩洋与陆雯都不大清楚。来到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见到钱仲泰的时候,牧浩洋不得不承认,钱仲泰老了,八年时光,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极为明显。只是,钱仲泰仍然那么精神,而且风格一成不变。不认识他的人,肯定会把他当成实验中心里最不重要的角色之一,比如看门的大爷、或者是在食堂里的清洁工。在钱仲泰眼里,牧浩洋的变化也很大。不是变老了,而是变得更加成熟,跟八年前那个海军上校相比,不但更加稳重,也更有气魄。搞清楚牧浩洋与陆雯的来意,钱仲泰带两人去了自己的办公室。实验中心的规模扩大了不少,生活与居住环境大为改善。虽然钱仲泰的要求不高,但是仍然给他安排了单独的卧室,以及一间面积在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室,比很多大公司老总的待遇都要高得多。只是,办公室里非常凌乱,到处都是带着“绝密”字样的文件。显然,钱仲泰仍然不大爱收拾,也许从来没有收拾过。搞得陆雯不得不亲自动手,腾出了两张椅子。第八十一章 前沿科技第八十一章 前沿科技“你要前沿科研项目?我这里到处都是,随便拿一份,都能让科学家花上一辈子的精力与时间。”钱仲泰随便挥了挥手,说道,“这几年,国家的支持力度大大提高,军方也给予了很大方便。科研工作顺利了,奇思妙想也多了。不过大部分项目都是年轻人提出来的,我们这种老头子,也该退休了。”“年轻人?”“就像你。”钱仲泰看了眼陆雯,笑着说道,“你要不回总参,肯定大有作为,说不定能接我的班。”“钱教授,你太看得起我了。”“小陆,你的能力如何,我最清楚。说实话,我给黄总打了几次电话,希望你能回来工作,结果都被拒绝了。”“我怎么不知道?”钱仲泰笑了笑,说道:“黄总肯定没有告诉你,而且你也不会回来。”陆雯有点尴尬,因为钱仲泰说得很对,她不可能回来工作。如果她回到实验中心,两个孩子怎么办?“钱教授,再过几年,陆雯就有空了。”牧浩洋怕钱仲泰把话扯远了,赶紧把话题拉了回来。“我不是科学家,对你们的搞的研究也不大了解,我只想知道,有哪些前沿项目具有**性意义。”“只有两个。”牧浩洋皱起眉头,等着钱仲泰说下去。“一是具有商业用途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二是量子通信技术。”“这……”“前者的主要技术难题都已得到解决,我们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模拟测试,准备在五年之内建造第一座科研反应堆。一切顺利的话,十年之后就能达到商业应用标准。”钱仲泰笑了笑,又说道,“当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谁愿意投资。仅靠国家提供的经费,进度肯定快不起来。如果能够获得商业投资,前景将非常光明,说不定能在八年之内拿出成果,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呢?”陆雯问了一句。“有了应用前景,还怕其他研究跟不上吗?”钱仲泰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个人非常看好这个项目,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愿意投资的企业,而且上面也没有表态,让我们不好出面拉赞助。”“你是说,最快也要八年之后才具备实用能力?”牧浩洋赶紧把话题拉回来。“差不多吧,也许要十年。”“军事应用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之前,军事应用前景并不看好。此外,初期的可控聚变核反应堆肯定非常巨大,小型化工作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最重要的是,军队现有的装备都不具备改进能力。按照我的估计,等到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商业化运作之后,军方才会考虑军事用途。”“这么说,那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如果用到海军上,也许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量子通信呢?”“更加遥远,我们现在主要在搞光子通信,而且是军方的科研项目,结合定向通信技术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特别是保密问题。说得直接一点,光子通信技术不可截获,也不可破译。只是从应用范围上讲,光子通信技术离军方的要求还有点遥远。下一步,我们准备发展中微子通信技术。”“然后才是量子通信技术?”钱仲泰愣了一下,笑着说道:“量子通信技术与‘通信’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应用在计算机上。”牧浩洋笑了笑,觉得自己知识确实太少了一点。“乐观一点的话,也许二十年内能有突破,商业应用则要等到二十年之后了。”“有没有在十年之内能够达到应用标准的前沿技术?”牧浩洋直接问了出来。“十年?能在十年内实现的技术,都不能称为前沿技术。”“钱教授,”陆雯赶紧出面,说道,“浩洋的意思是,军方需要能用的技术,而且最好能够改变战争方式。”钱仲泰皱起眉头,思索了起来。陆雯看了牧浩洋一眼,让他稍安勿躁。思索了好一阵,钱仲泰才说道:“就我所知,有两项技术具有**性。”“什么?”牧浩洋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一是我搞的太阳模型。”“这……”“数学模型已经得到演算验证,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进行实验。”“怎么实验?”“向太阳发射一枚当量足够大的核弹头,然后……”“等等,这么做,是不是疯了?”钱仲泰笑了笑,说道:“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反应堆,每秒钟都要烧掉成百上千吨氢元素,我们的核弹头最大也就只有两亿吨,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相当于往太平洋里滴了一滴水。我们要做的,只是测量一些数据,然后确定太阳的内部结构,是否与我预测的完全一致。”“然后呢?”“如果是,那么我们就能干预太阳的黑子活动。”牧浩洋一惊,说道:“你的意思是,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引发黑子爆,人为制造一场太阳风暴?”“差不多吧,不过不完全如此,我的意思……”“钱教授,你绝对是个天才。”牧浩洋一下兴奋了起来,“除了搞测试,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制造太阳黑子爆?”“一枚更大的炸弹,以及准确的投放时间。”“还有比两亿吨当量的氢弹更大的炸弹?”钱仲泰笑了笑,说道:“当然有,不过不是我们认识的核武器,而是由正物质与反物质构成的核武器。”“这……”“如果能够制造出一千克反物质,就能制造出一枚当量为两百亿吨的核弹头,达到引发太阳黑子爆的水准。”“一定要用反物质炸弹?”钱仲泰点了点头,说道:“如果不用反物质炸弹,只能在黑子活动高发年份,提高黑子活动的强度,而平均每十一年,才有一年是高发年份,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没有多大的军事意义。”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为此,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建造一座更大的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或者说是能量级别更高的加速器,并且提供足够的电能。一切顺利的话,在加速器开始运转之后,我们能在五年之内,生产出足够的反物质。”钱仲泰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技术上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主要就是投资,没有钱办不了大事。”“需要多少钱?”“加速器至少需要一万亿,而且需要足够大的场地,此外每年需要消耗大概一千亿元的电能,而且以今年的电价为准。如果为此修建一座核电站的话,还得另外投入大概一千五百亿元。”这下,牧浩洋松了口气,因为与腾耀辉的扩军计划比起来,这点投入不算什么。“钱教授,你说的第二个**性技术是什么?”陆雯主动带出了新话题。“电磁武器,准确的说是高能电磁炮,而现在较为可行的是线圈电磁炮,而不是军方重点研制的轨道电磁炮。”“有可行性吗?”“关键还是资金投入,只要资金到位,五年之内肯定能取得突破,最迟七年之内就能具备实用能力。”“有多大的意义?”牧浩洋问了一句。“我不是军人,不大好说,不过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眼光,我觉得高能电磁炮将淘汰现在的所有火炮与火箭炮,说不定将来某一天,还能淘汰大部分作战飞机。”钱仲泰稍微停顿了一下,对牧浩洋说道,“你是海军中将?”牧浩洋点了点头,这还用问吗?“这样的话,你更应该支持这个项目,因为首先获益的就是海军。”钱仲泰笑了笑,又说道,“高能电磁炮搞成功了,肯定只能装在大型战舰上,小型化是今后的事情,陆军与空军暂时用不上。”“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几百亿吧,从效费比来看,这是最值得投资的军事项目。”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钱仲泰的观点。如果能够用几百亿引发一场战术**,那简直太划算了。要知道,几百亿,也就建造一两艘“昆仑山”级航母。陆雯看了眼牧浩洋,说道:“如果搞成功了,绝对是一次技术**,也绝对能够彻底改变海军战术。”“算不上彻底,但是有很大的震撼性,而且肯定能改变海战的基本面貌。”“怎么样,海军打算投资?”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我做不了主,不过会向黄总提起这件事,有机会还要找老腾好好谈谈。”“最好搞一次计算机模拟演习。”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雯的意思。“两位,能让我说句话吗?”钱仲泰不干了。“钱教授,你看我们……”“海军要搞什么,我们肯定大力支持,只是我觉得,最值得投资的不是我前面提到的几个项目。”“那是什么?”“你们今天要回去吗?”钱仲泰绕了个弯子。牧浩洋看了陆雯一眼,真有必要的话,他愿意留下来住一个晚上。“看情况吧,有必要的话,我们就明天回去。”陆雯很狡猾,以此让钱仲泰亮出底牌。“你们留下来,绝对不会后悔。”钱仲泰也很狡猾, “明天一早,我给你们安排一次现场演示。看过之后,你们就知道是否有必要在这个项目上花钱了。到时候,我还会给你们介绍一位同行。他的年纪跟你俩差不多,你们肯定能说到一处去。”第八十二章 理论突破第八十二章 理论突破演示安排在高能电磁实验室进行,牧浩洋与陆雯进去的时候,都穿上了屏蔽服。主持演示的是一名看上去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经钱仲泰介绍,他叫典誉清,清华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电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