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者:孔庆东-2

这里说的温柔多情,不仅体现在对女朋友之情,也是对江山的多情,对国家的多情,对人民的多情。一个温柔多情的人是充满爱的能力的人,当然如果只有温柔多情也是不够的,因为爱是体现在付出上的,所以还要有大爷的魄力和气度。爱江山也爱美人,这就是孔大爷的非凡之处。  这个"表里不一"的人,是个比正常人还清醒的疯子,是个骨子里透着雅气的俗人,是个温柔的大爷,很真实,很可爱。这疯子、俗人和大爷对人精神的侵略,很俗、很暴力。  但我想很多人是欢迎这种侵略的,因为他侵向真诚,略向自由。第29节:孔庆东黄昏猎书遇李鬼  孔庆东黄昏猎书遇李鬼  古远清  别看孔庆东是北大名教授,可他上班没有专车接送。他赚的稿费虽然可以买「宝马」,但他在家里没有当上财政部长,连买摩托车老婆大人也不拨款,只好逆历史潮流而动,每天骑着一辆给咱们社会主义丢尽脸的破旧自行车,不知羞耻地在祖国首都大街上一边吹口哨一边乱逛。  有一天,孔博士黄昏时分来到琉璃厂,突然见到地摊上有一本署名曹雪芹著、由天山出版社出版的《贾宝玉日记》,便想购来做伪书案例研究。当时正下小雪,书贩急于收摊,孔庆东仅以六元拿下。见孔庆东得「宝」,虬髯黑面的书贩又随手附搭了一本据说是曹雪芹妹妹曹雨芹所著、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秦可卿日记》。豹头环眼的孔庆东忽然想起《文学评论》主编杨义当年教导他,买便宜菜一定要到下班后。孔氏举一反三,买禁书、伪书也得等到黄昏时,因而又以日本人的「薄暮攻击」战术将这本书以五元成交。  回到家里,孔庆东用皮糙肉厚的手翻了翻,发现「初试云雨情」被膨胀为八万字,「淫丧天香楼」则连淫了十九天,他决定为保护曹雪芹的著作权请律师打官司,可曹氏是古人,而所谓「曹雪芹」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李鬼,因而只好一会儿揪头发,一会儿拍桌子,奋笔直抒《真真假假两难知》,感叹许多人穿着假名牌,吃着假食品,挺着假乳房,装着假正经,读着假小说,拿着假文凭,使打假英雄打不胜打,越打越多。典型的是最近坊间流传一本未经孔氏授权的所谓《孔庆东日记》,其中爆料孔庆东一度被捕,可就没有人认真去想一想,曾在哈尔滨寒风里拣煤核的穷孩子如果是「间谍」,他怎么可能评上「北大十佳教师」,又怎么能荣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著名坛主?  色狼是「彩色的狼」?  老不死的孔庆东,说曹雪芹是喜欢在大雪天里采芹菜的一位风流寡妇,还把唐诗「停车坐爱枫林晚」诠释为「先停车,后做爱」,未名湖畔的一些女生感到这位对「色」情有独钟的讲者,在课堂上是「北大十佳教师」,在台下很可能是搭建词语陷阱的色狼。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市井黑话的孔庆东,则感到自己失职,讲古典名著时未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摧毁假道学的碎甲弹,便用朱青生老师也就是江湖上通称「老朱」这位奇侠教导青年的口气,撒娇撒谎带撒泼地说:色狼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彩色的狼,在拉丁文中意为红娘,在梵文中意为骗人的魔鬼,在爱斯基摩语中意为狐狸,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意为神色慌张,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在爱情上积极进取的勇士……  一位喜欢老师道貌岸然而不习惯插科打诨的女生,并没有被孔庆东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她忽然感到狼来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恶狼正向自己扑来。孔庆东这厮是抬杠专家,只听他慢条斯理地说:「就是狼来了,也有老师保护你呀」。他边说边唱:「活着,却不知为什么;活着,只为了嘲笑我!把一切都看得寻常,在心碎之后……」  「空山疯语起苍黄,背着书包上学堂」  孔庆东在读书界有「生猛」之美誉,这和他善于通过活剥前人的诗句书写自己的荒唐言有关。「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金庸万古流」,活剥的对象是杜甫,当然不会有争议。「空山疯语起苍黄,百万熊狮落大江」,活剥的物件是伟人,令某些人又恨又怕,说他这是在亵渎最高指示。孔庆东狡辩说:受金大侠影响我这两句诗中包含有佛意,它暗示读者不要迷信语言,语言都是空洞的,好比一百万头狗熊、狮子企图跃过长江,结果都落入水里;语言本身是不能达到彼岸的,迷信语言就要落空,禅宗讲「不立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认为问题严重,因这两句诗会使人联想到百万雄狮如此不堪一击,全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打落到长江里。孔庆东听了这种恶解,每个牙缝里几乎都藏着悲愤。迫于现实环境,他只好把「落」改为「乐」,可人家并不认为他是「一字师」,仍要他动大手术。于是这位有一流文豪大脑的幽默家,灵机一动将这两句歪诗整容为「空山疯语起苍黄,背着书包上学堂」。哪知道这种「装修」又招来「狗肉贴在人身上」的诘难,外加剽窃伟人诗词和流行歌曲《小小读书郎》的罪名。孔庆东听了后,按了按腿肚子,感到蕴满了反弹的实力,他觉得这就是青春;可花白胡子就不行,他的肌肉硬得像棵树干,其大脑也已僵化,硬得毫无感觉了。第30节:跟索罗斯谈哲学(1)  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  跟索罗斯谈哲学  三两得趣知己,四五宫廷私菜,数十红灯摇曳,百年紫藤青青,八百载凤凰福地,一千年北宋琴音……6月12号傍晚,在诞生过两位皇后的北京桂公府,中国传媒、金融、文化业界的几位闲人,与前来中国传经送宝的著名国际投资大鳄、全球金融界第一杀手,急先锋索超的后代索罗斯先生,进行了一场私人聚会形式的"桂府夜宴"。  孔和尚因近日担负国家重要工作,迟到片刻。美丽的主妇率众女侍迎上前来告知:"就等您和索罗斯先生了。"在中国传媒大师刘沙白仁兄陪同下,先赏庭院,后品香茗,孔和尚略侃了一番北京东城区的风水,忽然隔墙花影动,索大爷来矣。  只见老索白发皤然,二目如电,腰不塌,背不驼,昂首阔步,如老骥出枥。孔和尚一打听,索大爷今年虚岁80,果然是属马的。  宾主落座,老索随意中带着气派,一副"威而不猛"的神态,假如鼻子小一点,眼睛浅一点,那就是个美国版的金庸。我跟身旁一美眉说:"这老索一看就是个英雄。"美眉问什么意思,我说我们文化人不按照职业给人分类,把人分成什么经济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那都是傻掰干的事儿,我们都是按照精神气质给人分类的,比如英雄、绅士、王子、屠夫、地主、汉奸、人妖、淑女、妖精、公主、二奶、地主婆等等。美眉急问,那你和我属于什么呀?我说我是地主、你有点像地主婆。美眉说呸,宁可当二奶,也不能当地主婆啊。孔和尚赞曰:"此志可嘉,真当世奇媛也。"美眉似乎没有听懂,茫然点了点头。  寒暄过后,共赏步长集团总裁赵涛先生收藏的古琴。孔和尚多次聆听过当世高人演奏唐琴,而今面对这支赵匡胤听过的宋琴,倒也并不吃惊。难得的是,这支其实造于晚唐的"复古殿"古琴,声音居然非常年青,听去明亮清丽,毫无苍老之感。倘若当年莫大先生得到此琴,断不会奏那一曲《潇湘夜雨》了。北京奥运会古琴演奏者、中国古琴大师陈雷激先生舒袖敛容,奏了一曲《流水》,满座听得如痴如醉。孔和尚班门弄斧,讲了一番古琴的美学风格和《流水》的意蕴。索罗斯非常聪明,马上明白了曲中对他的敬意,并与西方音乐进行了比较。于是夜宴开幕,屋里院里是红灯红幔红酥手,席左席右是玉人玉腿玉芙蓉。索罗斯胃口大开,光烤鸭就自己吃了一盘子,还亲手递给美眉一卷。至于豌豆黄、爱窝窝、炒虾仁之类,老索也造了不少,我看廉颇活着,也赶不上这位索大爷啊。  话题徐徐展开,众哥们少不得要问问人民币怎么办哪、索大爷挣多少钱哪、金融风暴啥时候结束啊、中国真能崛起吗、崛起了之后美国揍不揍俺们哪……之类非常高雅的问题。索罗斯举重若轻,老叟戏顽童一般答得天衣无缝。刘沙白兄提醒众哥们,索罗斯不仅是金融家,而且还是哲学家,今天主要是想谈点哲学问题。孔和尚便问老索,是否受德国法国哲学影响较大,老索说No,影响最大的还是英国哲学。孔和尚说中国人多把老索看成一个伟大的投机家,这是绝对的错误,也是索先生每次来中国都感到孤独的原因。索罗斯先生其实像一个伟大的将军一样,每战都冷静仔细地分析了所有的资料情报,既高瞻远瞩,又细致入微,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操作的。大多数人跟不上他甚至根本无法理解他,是因为既没有他的高度,也没有他的理性,所以大多数人的举动才是投机,而索罗斯是"庙算胜"则战无不克也。  所以,我从索罗斯身上看到了跟毛泽东、林彪一样的气质,当他们决策时,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甚至疯狂地反对和嘲笑,而当他们成功后,又盲目地崇拜和奉承。索罗斯还有一个伟大的优点,就是搞阳谋,不搞阴谋。他每次都把自己看到的金融危机的风险,老老实实地告诉世人,但世人不听,那老索只好自己闷声发大财啦。大师不是依靠武器优势或者隐瞒信息成功的,而是给你一挺机关枪,他只拿一支步枪,你一梭子都打到天上,人家一枪命中你前列腺,你还有啥说的?  我问索大爷能否理解我把您跟毛泽东进行类比时,老索想了想说,他绝对佩服毛泽东不断革命的思想,他也是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的,但是他不会像毛泽东那样收拾很多人。老索的这个回答,显然是考虑到了所有在场者的感受,既是真话,也充满外交智慧。我说中国人文领域的学者佩服索罗斯,是因为他像毛泽东一样,亲手建立一个强大的世界,当发现这个世界出现重大问题时,敢于毫不犹豫地打倒这个世界。索罗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超一流成功者,但是他坚持批判资本主义的金融体制,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他提出的"反身"理论,至今都没有得到中国人的重视,只把他看成一位下凡的财神,这真是老索的悲哀。第31节:跟索罗斯谈哲学(2)  索罗斯喝了不少波尔多红酒--一种比较便宜的酒--神采奕奕地说,他的哲学主要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跟那些研究哲学的哲学家不同。他年轻时涉猎过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还有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也读了很多。但后来形成的自己的哲学,主要是能够用诸实践的。我说我以前读您的论著时,发现您的哲学的主要精髓是强调人的主体思想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射作用,您认为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应对人生各种场面已经炉火纯青的老索,似乎听出了孔和尚的弦外之音,把话题又转到中国哲学上,问我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我说千万不要被表象蒙蔽,以为中国那些当官的真的热爱传统文化,他们都是蒙您哪。很多官员高举着俺家孔夫子的"和",不过是想让老百姓安分守己,不要抗争,谁要是上访闹事,那就是"破坏和谐"。而孔子本来的和的思想,是人要主动跟自然和谐,统治者要主动跟被统治者和谐,强迫老百姓去"和",去"笑",那恰恰是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的。索罗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不喜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因为从头到尾太完美了,太和了,就说明每个人都不敢犯错误,那是多么紧张的状态啊。我说其实也不完美,硬伤和软伤很多,但那个画轴、还有古琴和舞蹈,确实美不胜收。令人反感的,是那种向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世界如泣如诉的整体上的二奶情调。索罗斯说,他对现在的中国领导人是比较满意的,他担心将来的中国领导人会重新搞专制。在座的几位哥们似乎并不赞同老索,都认为中国会"越来越好",从小就会上网的人,一定是懂得"民主自由"的,怎么会搞专制呢?我从这个场面中,再一次看出了索罗斯的伟岸和深邃。  美丽的主妇笑问索哥哥,这次来中国,主要目的是赚钱呀,还是推广您的思想呀?老英雄豪迈地答道:两样都想要!能赚的钱当然要赚,另外也要推广我的思想。我希望中国更加开放,还有,中国强大了以后,不要成为专制的国家。这番话,大家均表赞同。如果说老索是个"帝国主义英雄"的话,他确实光芒四射着"帝国气度",但是并没有那个"主义"的蛮横无理。举手投足之间,他就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既堂堂正正,又老谋深算,环顾当世,真是罕有其匹。孔和尚论人品,不看思想立场,只看神采风骨。数当今风流人物,索罗斯绝对是"五虎上将",明显超越其祖索超先生,已到林冲武松之境界也。  刘白沙兄讲了一段索罗斯父亲的侠义之举,问老索是否传承了父亲的精神,老索曰然。能够看出索罗斯的成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傻大胆和撞大运,而是精打细算、未雨绸缪,这就已经不俗了。如果能够进一步看出索罗斯的天下胸怀,看出他"善于赚大钱,功夫在钱外"的侠义精神,则更加重要。索罗斯做为美国的民族英雄,当然首先要站在美国立场,为美国的利益而斗智斗勇。但同时他的心底藏着一些另外的思绪,既然我能够依靠公平和正义的法则获取成功,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呢?  夜色阑珊,索大爷吐出了一句他的格言:"我首先是个遵守规则的人。但是当规则不能保护我时,我就要推翻这个规则,重建一个新的规则,好的规则。"孔和尚听了,马上在手机的记事栏中,打下了"造反有理"四个字。而同威的李总和招商银行的马总,则记下了索大爷的另外一句格言:"我永远感兴趣的是未来。"是的,帝国的胸怀,永远是向未来敞开的,这是阳谋。但通往未来的道路,都是从遥远的历史发端的。用孔和尚的格言说:"路,都是追认的。"  索大爷似乎越谈越矍铄,但夜已经很深,深得像哲学了。于是打开殿门,涌进记者和粉丝,一通拍照,签名。然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上车。  车到北大西门,那一对狮子还没睡,瞪着四只大眼,披着两肩月色,用"隔音传密"之法向我幽幽地问道:"我们那隐形的翅膀,哪里去了?"第32节:怀念孟二冬(1)  怀念孟二冬  前几天翻旧影集,蓦地发现了几张跟孟二冬的合影,遂油然想到,老孟离开我们,已然3年了。  3年前的4月份,记不清是哪一天的早晨,温儒敏老师告诉我们,孟二冬已于凌晨走了。在场的人没有一句话。中文系的教员,似乎应该不拙于表达感情,但在那一刻,都呆呆地无语,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的太阳。  当夜,我致函系领导:"惊悉孟二冬老师辞世,不胜凄婉哀痛。我一向敬慕老孟之人品才学,今夜敬撰挽联一副,略表寸心。望转治丧委员会录于花圈之上。孔庆东"  那副"痛悼孟二冬老师"的挽联曰:"为学为师无伪无华半百生涯真表率,待人待己诚心诚意千秋日月照忠魂。学弟孔庆东敬挽"。  孟二冬比我大六七岁,我读本科时,他已经是系里著名的研究生了。80年代,硕士生就已经很威风了,何况又是袁行霈先生的高足呢。北大学生都要强,低年级的喜欢跟高年级混,本科生喜欢跟研究生混,我就经常去"混"研究生的各类活动,早早结识了一批老大哥老大姐。不过孟二冬对我并不热情,他待人温厚但不主动,不像我这样,看见师弟师妹就"好为人哥"。老孟是你问他,他才回答,你冲他笑五分,他冲你笑三分,标准的儒生风范。  老孟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也上了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我是从头旁听到尾的。80年代北大的硕士答辩,条件虽然简陋,但气氛隆重得不亚于遵义会议。一群大师级的专家围攻老孟,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袁行霈老师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开口道:"二冬,你再说一遍。"我们这群旁听的师弟,使劲鼓掌,非常羡慕,心想将来我的硕士答辩也能这样,何其乐哉!或许是受了老孟一点影响,我后来的硕士博士答辩,都对老师们的质疑逐一进行了辩驳,但语气却没有老孟那般温和自信也。第33节:怀念孟二冬(2)  孟二冬硕士毕业后,去烟台大学任教几年,再回北大读博士。到我读博士的时候,还是比他低了两级。不过,所有博士党员组成一个支部,老孟是书记,他亲自给我们发放《邓小平文选》,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比以前多了。  但接触是需要"资格"的,我的资格太差,够不上老孟的境界。第一是喝酒的资格,假如说孟二冬是酒博士的话,那我连幼儿园还没毕业呢。我在整个20世纪所喝的白酒加起来,也不超过一斤。到了21世纪,全国人民都嚷嚷着孔庆东是什么"北大醉侠",逼得孔庆东走投无路,只好舍命提高酒量,一年好歹也能喝个五六斤了。而孟二冬呢,一个晚自习,二两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二锅头。喝完面不改色,继续写论文,读唐诗。我后来多次跟老孟同桌喝酒,我一般就抿一口,尝尝味儿而已。孟二冬呢,别人不喝他也不喝,也从来不强迫别人喝。要是这一桌有人喝,就没人能够喝得过他,而且不管喝多少,也没见他红过脸--没人知道孟二冬酒量深深深几许。老孟成了全国英模后,温儒敏老师到人民大会堂去宣讲孟二冬同志的英雄事迹,我不知道老温讲了这段没有。我以为,不讲老孟的酒量,他的风采就必然黯淡一两分,他的"度量"就显示得不够充分也。  第二是玩球的资格。我是国家级排球裁判,打排球还凑合,其他球都臭得很。让我罚篮或者罚点球我还比较有把握,考试的时候我十罚十中,但真打比赛,不整进两个乌龙球就算万幸了。而孟二冬的篮球足球都是健将级的。他身材高而壮实,一尊小铁塔似的,胳膊腿都硬梆梆的,场上随便碰一下就让你疼半天。我看过他玩球,勇猛但不野蛮,以高技术和好身体取胜,威风里透着儒雅,所以赢得你心服口服。常跟他一起踢球的吴晓东、陈宝亚,后来都成了中文系教授足球队的骨干。而读博那阵,我是没有资格与老孟同场竞技的。  真正有资格跟孟二冬混在一起,是留系当老师之后的事了。我因为不愿意当班主任,就被分派当了几年的科研秘书,"政绩"还算可观吧,特别是趁机与各个专业的老师都套上了近乎。中文系一百多教员,多数都互不相识,至今我可能仍是中文系里认识本系教师最多的教师之一。特别是组织跨专业的活动时,孟二冬从来不摆架子,秘书让干啥就干啥,而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你赞美他时,他谦逊地一笑;你调侃他时,他也不客气,引经据典地反击你两句。有一次宴会上我俩一桌,老孟身边坐了一群美女。我坏坏地说:"老孟啊,你们搞古代文学的,是不是都表面上特君子,实际上很好色啊?"老孟一本正经地说:"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的差异,可能就是有道与无道吧。"美女们听了哈哈大笑,弄得我倒不好意思了。听说最近孟二冬的事迹拍成电影了,我觉得老孟活泼智慧的一面,是应该多表现表现的。  我们一起教留学生,一起带学生去旅游考察,偶尔也一起唱歌、跳舞。天长日久,老孟的形象就定格在一个"大哥"的位置上了。但我经常不服他是"大哥",我对他说:"老孟啊,按照韵部,我是一东,你是二冬,你应该在我后边啊。"他很赞赏我能够把韵部都背下来,所以就宽让我说:"对,你是第一,我只是第二。"我们还用韵部行过酒令,他输了喝酒,我输了喝可乐。一边出拳,一边嚷着:"东冬江支微呀,鱼虞齐佳灰呀……"别人听不懂我们嚷什么,还以为我们喝高了发疯呢。第34节:怀念孟二冬(3)  中文系崇尚的风气是"不争",但实际上或明或暗的竞争还是有的。而老孟似乎什么都不争,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他才学很大,什么都能看透,却不轻易发表意见。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在人生的各方面都是出色的,那出色是靠他的勤奋,靠他的诚实,靠他的友善。他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本来没有什么太值得惊异的,但就是因为当今很多人做不到了,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当我们今天竟然把不抄袭不剽窃作为治学的底线时,我为这个底线如此之低,感到深深的羞愧。此时再看孟二冬,确实"须仰视才见"。  再后来,孟二冬去了石河子。北大跟石河子大学是合作单位,我们都去过石河子。那里天高地阔,馕香肉美,瓜甜果肥,本来是个调整学术节奏的好去处。没想到老孟竟然在那里发了病,你说这找谁说理去?他身体好,心态好,学问好,工作好,人缘好,家庭好,怎么病魔偏偏就会落到他头上?后来各大媒体展开对孟二冬的宣传时,我特意跑去很激动地跟领导提过:"千万别把咱老孟给宣传成陈景润!他的病,一不是累的,二不是四人帮迫害的,三不是自己憋屈的。只能说天有不测,人有旦夕,所以才令人悲从中来,无比惋惜。千万别给青少年造成这种印象--好好的一个人,只要勤奋工作,诚恳待人,最后就必然是这个下场。那样的舆论导向岂不完全错了吗?"温儒敏老师完全赞同我的看法,提出要实事求是,多讲孟二冬"阳光"的一面,讲他如何关爱学生,如何乐观看待生活,如何手术后还学会了驾车等等。我还给孟二冬发信,劝他放松,不要老写什么"寸阴是竞"(许多媒体都把这四个字写错了),而该多出去玩玩,多吟咏一些"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和"仰天大笑出门去"之类的诗句,调剂心境。我们都相信他能够把病魔抛到魏晋南北朝去,精神抖擞地重返学海,跟袁行霈老师明窗朗月之下,再话唐诗。  然而天不佑圣贤,孔子叹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老孟终于悄悄地走了。也许过些年,人们就会如同忘记大多数英模那样忘记他,只有他的亲友同事还觉得音容宛在。老孟生前不慕名利,殁后更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优秀党员"或"模范教师"。他自己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人生,他即使活一百岁,也依然是这种风姿的延续。我们所感到悲伤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欠缺。正如《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所唱:"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可爱的脸庞。……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第35节:鲁迅是恶搞的祖宗(1)  鲁迅是恶搞的祖宗  当今网络,流行恶搞,但恶搞不一定"恶"。  有些是善意的,比如给国内外领导人和大明星画漫画,取外号,比如借用经典文艺的段落或者图片讽刺其他现象,属于"新式用典"。只要不是对原来素材的人身攻击,就都属于一种艺术。看不懂这种艺术的,认为三毛流浪记和阿Q正传是侮辱中国人民形象的,则需要先补习有关文化课再说。  而有些恶搞确实是恶意的,直接篡改历史本身,把日军改成八路军,把英国警察镇压群众的镜头换成中国警察,那就过分了。所以,从形式上看,恶搞只是一种"技艺",正如山寨文化,不能一概肯定或者否定,其价值取向只能根据具体内容去判断也。  大约十年前,网络上刚开始出现恶搞时,我曾经大言不惭地说,孔和尚是恶搞的祖宗。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搭积木,喜欢通过拼接不同的材料,造成一个新奇的世界。因此我后来的几何成绩特别好,不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记忆中就不曾有过做不出的几何题。我专门有一个大本子,里面都是我创作的恶搞图片,比如让小孩儿骑在老虎身上,老虎嘴里含着冰激凌等。这个本子准备三十年后卖个大价钱,养老金就解决了。  上大学后,我的恶搞转向政治讽刺,比如给自己画个脸谱,冒充某位大领导,恶形恶象的。但那时不叫恶搞,都叫"解构主义艺术"。我把报纸上的一些标题拼接在一起,就读出了另外一层含义。这样的"作品",贴满了我的墙壁,常常是同学们观赏的对象。我读博士时,门上也贴满了这些东西。一次我在午睡,有人敲门,我说请进,却没了动静。过了一分钟又敲,我开门一看,是我的导师严家炎先生。严老师平常满脸严肃,是北大有名的"严上加严",此时却满脸笑意,对我说:"庆东啊,你真是才华没地方用啦。"但谈完事情,临走时,严老师又说:"庆东啊,不要再弄这些吧,当官的又看不见,遇到小人,跑到上边瞎告你一状,也不值得啊。我是经历过文革的,那种时候,小人都冒出来了,给你胡说八道一气--你以为你能够启蒙,世界上的小人是永远除不尽启蒙不尽的呀。"  严老师的话我明白,但是我又想,刘胡兰董存瑞怕死不革命,怕小人就不过日子了?怕蝲蝲蛄叫唤还不种地了?再说这种先锋艺术其实也不是我发明的,鲁迅才是现代史上恶搞的老祖宗啊。  随便举个例子吧。鲁迅某天写罢正经文章,大约是累了,就半躺在竹椅上,看点"准色情文学"《花间集》,读到张泌的一首《浣溪纱》:"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鲁迅读得兴起,就给人家恶搞了一把,翻译成现代白话诗:  夜赶洋车路上飞,  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  乱丢俏眼笑迷迷。  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  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  好像听得骂道"杀千刀!"  鲁迅对自己的恶搞很得意,舍不得丢掉,于是敷衍成一篇文章,叫做《唐朝的盯梢》,收在《二心集》里。如果那时候有博客的话,这样的题目大约是要被放在首页,置顶三天的。而其实,是鲁迅对那位张泌大诗人怀有恶意吗?或者是他仇恨伟大的唐朝文化吗?都不是,他恶搞的对象,其实是当时幼稚的白话新诗。同样的情节,古人写得那般情趣盎然,而经周树人先生用白话诗一写,就成了周迅周涛周星驰的水平了。倘若张泌活着,他不但不会抗议鲁迅,还会笑眯眯地得意呢。如果有人抗议鲁迅的话,那应该是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诗歌界的"太狂生"吧。第36节:鲁迅是恶搞的祖宗(2)  想起我初做老师时,有一次某领导来听我课。我从来不上表演课,不论谁来听课,都跟平时一样的。那天是讲朱自清的《匆匆》,我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说一分钟也是很珍贵的。有个学生问我:"孔老师,您认为一分钟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呢?"我顺口答道:"那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呢,还是等在厕所外呢?"学生们哄堂大笑。  没想到那位领导回去散布说:"这个孔庆东,真庸俗下流。我没想到北大毕业生是这样的。咱们学校的厕所虽然小了点,那也不能用这样下流的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攻击呀。"  我实在是百口莫辩,因为领导并没有当面对我谈,只是通过大量的"其他老师"向我转达了他的愤怒。这位领导也是个著名的优秀教师,我很尊敬他的。但是我想不通我怎么就"庸俗",怎么就"下流"啦?而且我当时也根本没想到学校的厕所小不小的问题,我觉得学校的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说联想的话,我瞬间联想到的是一段相声,说有个等着上厕所的人,为了缓解内急,一边等一边唱京剧,唱到"分分秒秒急煞人"的时候,已经憋得不是正常人的动静了。  遇到高层次的人对你产生了高层次的误解,或者低层次的人对你产生了低层次的误解,那都是比较正常的。倘若遇到了高层次的人对你产生了低层次的误解,或者低层次的人对你产生了高层次的误解,那就只有怀着悲悯之心,苦笑而已啦。  鲁迅先生的很多集子里,都有这样那样的恶搞文本。他那么多的恶搞,或许就是出自这种悲悯吧。第37节: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1)  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  09年春晚的主打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向毕福剑展示自己的"精辟"时,赵本山借话赶话,针锋相对来了一句:"他呀,就是个屁精。"按照剧情的上下文,这里的"屁精",就是"马屁精"的意思。其实整个小品中,不但小沈阳拍老毕的马屁,丫蛋和赵大叔也都为了走上"溜光大道"而对老毕大拍特拍,以至于弄出了人人都有一个"姓毕的姥爷"的笑话。这是此届春晚唯一没有被剪掉批判锋芒的好节目,而且批判的锋芒就是指着央视自身--为了到人民的央视去露一下人民的脸,多少人民必须自甘委屈、争相堕落啊。  但是赵本山的那句台词被李银河指责为"歧视同性恋",因为过去对男性同性恋的蔑称中,就有一个"屁精"。这是比"相公"、"相姑"更带贬义的称谓,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鸭子"。不过该项词义很早就几乎消失了,只有李银河这样的专业学者和孔庆东这样的写过《青楼文化》专著的闲人,才会记得这些一百多年前的"旧概念汉语"。在当今的东北华北广大地区,"屁精"就是"精于拍马屁"的意思,或者说是"拍马屁成了精"。孔庆东有一篇批评张艺谋的文章《从灯笼鬼到琵琶精》,也是调侃那些光着白花花的大腿弹琵琶的姑娘,都被老谋子整成了精,而并非讽刺她们在琵琶方面有什么"性倒错"的倾向也。  随后《不差钱》的作者就出来解释了"屁精"在小品中的意思,表示并不知道该词还有其他义项,用调侃的语气对李银河的指责有所反讽。李银河很快便在博客上大大方方地表示误解了赵本山,说她不知道"赵本山不知道这个词义",于是一场"解词纠纷",烟消云散也。  在孔和尚看来,这其实是两个好人之间的一场误会。赵本山一方固然没错,李银河的指责也不能说是杞人忧天,因为除了"屁精"在历史上确实是指同性恋之外,就拿《不差钱》本身来说,恰好小沈阳的扮相就是"男不男女不女",所以,那个词儿用在这里,客观上存在着讽刺人物的"性取向"的可能。李银河老师一贯为同性恋的平等身份不懈呐喊,出于专业敏感,对文艺作品的用词要求严格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如果没有李银河这样的学者打开一片天地,那些同性恋朋友即使遇到真的歧视侮辱,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阵地也。我们经常鼓励弱势群体自我维权,但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就在于他们"维权能力"有限,他们的声音发不出来,或者无处可发,需要我们这些稍微有点话语权的人多为他们呐喊几声。我在某次人大会上,亲眼看见农民代表倾诉他们的痛苦时,被人家告知"请使用法律术语"。于是我多管闲事,用"法律术语"代他们倾诉了一遍。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本山则是"体制内"最有社会良知的艺人之一。他的每部作品,都竭力表达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呼声,即使再三被枪毙、被修改,最后展现在台上的,依然是笑声背后那悠长的苦涩。演艺圈都说赵本山艺德高,肯为别人让时间,肯为徒弟当垫脚石,但赵本山最大的艺德,在于始终坚持把人民当成"心中的太阳"--他多年前唱过的这首歌恐怕很多人都忘了。其他一些小品演员,有的演技并不在赵本山之下,但是每年尽演出那些歌功颂德的假大空节目,只要让上春晚,啥无耻的台词都说,结果把自己的大好年华荒废了。  写到此,想起刚读过的《学术界》09年1期刘蒙之《从批判的理论到理论的批判》,该文回顾了世界上四十年来对"失声的群体"的理论研究。The mutedGrouptheory最早是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后来发展成一个社会传播议题。从性别歧视的角度来看,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女性是"失声"的群体,她们的声音或者不被重视,或者必须采用男性话语才能得到认可。就拿我的东博书院来说,来此长篇大论的多数是男性,相互争论得昏天黑地乐此不疲的也是男性。而女性网友一般只是抒发感情和提些具体问题,如果加入争论的话,往往不自觉地就转为男性话语。还有一些女学者的博客,关闭了评论留言功能,李银河老师就是一例,为的是不受那些无聊的辱骂和人身攻击。而孔和尚的博客却任人笑骂,基本上一字不删,这除了性格不同外,也跟男性"皮糙肉厚",相对不太在乎"语言暴力"的攻击有关。第38节: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2)  "失声的群体"是1968年文化人类学家阿登纳(Ardener)和雪莉(Shirley)在剑桥大学提出的,随着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由男性规定并为男性服务的。其实孔和尚觉得,女人的语言天赋比男人强,我们男人经常说不过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和女同事,如果你跟女人吵过架,你一定会对女人的语言才华有深刻体会。孔和尚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公共场合跟中年妇女吵架,那些妇女简直就是"话精",一通机关枪般的扫射,管你什么文学博士哲学烈士,两分钟内就让你任何铁汉也像央视大楼一般在冲天大火里轰然倒塌。开句唐突美人的玩笑,请设想梅超风具备了于丹的口才,那将是何其恐怖之事也!  然而女性尽管会"说话",但社会却规定了女性的话语是"没有价值"的。多数国家为了表示男女平等,都选出几个女性担任高级领袖,但那些女人一旦当了领袖,就仿佛婚后的黄蓉或者薛宝钗一样,整天说的都是男人的话,用贾宝玉的话说:"都是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我们看那些女领导时,也不再注意她们的性别。她们实际上成了男人统治这个世界的最乖巧的"同谋"。  网络时代据说是民主时代,但控制网络的仍然是男性。从政治到文化,从聊天到情色,都是按照男人的需要来设计和拓展的。社会"规定"了男人的工作很重要,而女人的家务劳动是"次要"的。我们到某些附庸风雅的茶室去喝杯茶,要花几十元到几百元,而在家里妻子温情地给我们端上一杯热茶,我们却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关乎社会进步的重要演说,大都是由男性完成的,我编入语文教材的演说词,作者都是男性。如果有女性擅长演说,人们的潜意识中会觉得"此母"乃是另类,于丹遭受大量男性学者的攻击,便是一例也。  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文艺中,女性是男性的玩偶,这已经尽人皆知。即使在最注重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革命文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革命,仍然是由男性主导的。比如《红色娘子军》,不论电影、舞剧、京剧,从艺术上说都是一流的精品,从思想上说也是革命的经典。但是,里面最重要的人物不是代表女性的吴清华(吴琼花),而是代表男性的洪长青。这个党代表为什么一定要是男性呢?他不仅是男性,而且是英俊的、性感的、高尚的、睿智的、文武双全的,是绝对偶像级的。这样的一位男性党代表以气壮山河的一死,演绎了《圣经》中耶稣的文化功能,使得吴清华等女性革命者完成了"革命洗礼"。--看,在革命叙事中,女性仍然是男性的肋骨。江青正是敏锐地看到了早期样板戏的性别歧视,所以在她亲自领导的后期样板戏中,进行了有力的性别颠覆--《龙江颂》,《杜鹃山》,《沂蒙颂》,先知先觉的革命领导者或者道德高尚者是女性,由女性对男性进行思想启蒙和培训。整体上看,文革作品确实存在着拔高人物形象和泛阶级斗争等左倾幼稚病,但在性别问题上,那个时期的女性,不是作为供男性观赏的意淫对象来塑造的,而是作为至少与男性一样的"不失声的人"来塑造的,那样的女性,可以敬,可以爱,但是不可以亵渎,更不可以买卖。正是在这样一大批文艺作品高扬的女性价值观基础上,才产生了新时期之初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要求两性在极高的精神境界上完全平等但又各领风骚的爱情诗,在思想上更属于"文革",而与"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改革开放美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第39节:李银河赵本山都是英雄(3)  美国教授卡拉玛拉(Kramarae)认为文字的登场,加剧了女性的劣势。世俗以为男性是依靠身体暴力统治女性,这种看法是表面的。文字其实是男性统治女性的最佳工具,传统社会首先剥夺的就是女性的受教育权和书写权。孔和尚的《青楼文化》一书指出,部分青楼女子因为拥有吟诗作赋的才能,格外获得古代文士的垂青。征服具有高级文字功夫的女性,显然只有最优秀的男性才能做到。如果说在政治领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很多人认同的真理的话,那么在性爱领域,"笔杆子里面出挚爱",则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卡拉玛拉发现英语中形容性行为混乱的男人的单词有22个,而形容同样行为的女性的单词却有200个。我们想一下汉语中侮辱女性的词汇,仅普通话中就大约与英语相当,要是加上各地方言,例如孔和尚在《脍炙人口说脍炙》中论述过的"马子",那将可以编一本专用词典。  这个"失声群体"理论,在西方主要用于女权主义运动。而孔和尚结合鲁迅思想认为,一切弱势群体,都可以看作是"失声群体"。下岗的工人,失地的农民,落榜的考生,老幼病残,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有意无意扼住了咽喉。一百年前的整个神州,也曾经被帝国主义欺凌成了一个鲁迅笔下的"无声的中国"。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头一声响遏行云的高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胡风诗曰:"时间开始了。"中国这才有声了。从周恩来万隆会议提出"五项原则",到乔冠华联合国大会的慷慨发言,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尽管我们在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旅程中付出了从资源到人权的十分惨痛的代价,但中国的声音已经不是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了。一个小女孩唱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尽管声音柔弱,而且"声画不一",但全世界都侧耳倾听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内部,还有许多"失声族"。李银河关注的"性取向弱势群体",赵本山关注的"阶级地位弱势群体",就都是我们需要给他们话筒,给他们键盘的兄弟姐妹。把"苏格兰情调"故意念成"苏格兰调情",就是劳苦大众对洋奴买办文化的锐利而又无奈的反抗。在不许人民革命的时代,人民最佳的反抗方式就是把统治阶级灌输给他们的文化弄得"男不男女不女"。你在俺们头上盖个大裤衩,俺就把你裤衩里的玩意给你烧了,反正你们这些屁精也"不差钱",差的就是良心嘛。  还有在每个单位内部,在每个家庭内部,都存在着是否声道齐全而和谐的问题。有位女性网友来信说:"好多人不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我看了你的阿蛮语录,竟然自作多情地转泪儿了,……那些污言秽语的文章,点击量超过几万,都不及你记录的孩子的一句话。"我回信说:"我其实是个非常软弱善良的人,多愁善感。为了制造一个有利于多愁善感的好环境,才经常伪装得无比坚强。孩子、老人、妇女、劳动人民,都可以让我落泪。但是,我不让人看见我落泪。"第40节:李白与样板戏(1)  人的力量有大小,不能要求大家都去"肩住黑暗的闸门",但是扛不动大炮总能拿个苍蝇拍。李银河不顾流言蜚语,常年为同性恋朋友和"性工作者"仗义执言。赵本山也是顶着"低俗"、"土气"的文化帽子,几十年如一日为亿万人民贡献着沉甸甸的批判性幽默。从孔和尚"脍炙英雄"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中国当代的文化英雄。  然而我却希望有一天,他们英雄的光环黯然失色,他们成了真正的俗人。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所代表的人群不再是"失声的群体",而是挺胸抬头,和我们一起放声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李白与样板戏  今天一早,主任来电话,要我赶到学校去阅考研试卷。遂匆匆赶去,见到许久未见的一些同事,彼此都很高兴,说了些腰瘦肚子胖的问候语,便人自为战。  每年的阅卷,也是老师们开心的一天,因为报考研究生的五花八门,每本卷子除了几个严肃认真的以外,多数都是胡乱答的,真搞不懂很多朋友为什么花了报名费,却几十个填空题一个都不对,也许就是为了满足一把"咱也考过北大"的瘾?  比如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有人答曰:"摩罗,巴塞罗那"。论述题之一是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共通处,30分。有高人答了8点:第一都姓李,第二都是唐朝的,第三都是诗人,第四都爱国,第五都很勤奋,第六都文笔流畅,第七写诗都合乎格律,第八都很有才。孔和尚主张给零分,但其他和尚害怕考生告状,主张尊重丫人权,言论丫自由,特别是此题假如放在美国,能答出这八点的就绝对是高等中国通,已然达到小布什他爹的汉学水平了,其文化意义不亚于"八荣八耻"也。最后大家的意见一中和,还是给了8分。孔和尚私忖这对于那些答得特别精彩的考生未免不大公平,比如有人不屑于论述,而是拿出真功夫,默写了4首李白的诗,三分之二都写对了,只出现了一些"窗前明月光"和"下流直飞三千尺"之类的奇怪句子,却只得了4分。  另外一道要求论述"新批评"的题,是文学理论的老掉牙的题,对于欧美的文学专业考生来说,熟悉程度应该相当于"三李"的,却也有很多人都不会。或谓胡锦涛提出的,或谓茅于轼提出的,或谓孔庆东提出的,还有人说是窦唯、陈忠和提出的。还有人不答题,专门作诗。有位哥们写道:"本来想学孔庆东老师提前交卷,可是监考老师不让交卷,题又看不懂,真他妈难受呀。"另有奇才,写了一篇专门教训北大老师如何尊重传统文化的檄文,得分20。还有个愤青写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北大老师出的题呀?他妈的老子一个也不会!请问你们出这种题有什么用?看来北大真是堕落了。老子明年还来考,再出这种题,老子就骂死你们!"远东兄总结说,考场上最能发挥出人的才华,一是愤怒出诗人,二是绝望出诗人,我们的考题把这两种奇才都给召唤出来了,建议把这些考生都录取到文学创作专业,由曹文轩老师或者孔庆东老师亲自栽培。孔和尚说饶了我们吧,俺宁可在博客上率众打狗,也比玩这个开心哪。第41节:李白与样板戏(2)  晚上看戏曲频道年轻演员们演的京剧《红色娘子军》,演得非常幼稚,但看出非常用功了,观众们每每报以热烈的掌声,一是赞扬这个戏,二是鼓励演员们。要这些80后90后理解革命文艺,确实太难了。里面的坏人演得好,因为不用费力,本色即可。而好人演得艰难,因为演员要竭力去想象"好人的样子"也。今天《新京报》发表文章《红色样板戏重焕"青春"专家观众热议经典》。上海京剧院副院长黎中诚说,在近些年的演出中,有些院团曾试图软化样板戏特有的政治情节,对一些极左的台词做过微调,可是这样的演出却换来了观众的倒彩。"观众闹得太厉害了,演员不肯再用新词演唱。"  是的,我们能够允许那些充满封建思想的旧戏原汁原味地演出,为什么不能容许革命文艺原汁原味呢?一系列样板戏的重演证明了一点,样板戏是人类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很多演员演出旧戏可以照猫画虎蒙混过关,可是一演样板戏,就立刻露出真实的水平。从主题立意,到人物塑造,从唱词念白,到音乐武打,样板戏样样都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确实是京剧演员的试金石也。样板戏演不好,就甭谈什么弘扬京剧艺术,更甭谈什么走向世界了。经过三十年的笑骂侮辱,样板戏像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歌一样,更加巍然屹立,傲视人间,让今天这个苍白无耻的文艺时代战栗发抖。正如娘子军党代表洪长青所唱:"众望所归根基牢,宏图大展云路遥。且看明朝椰林寨,万紫千红分外娇。"第42节:胡适与鲁迅--关于语言问题的回答(1)  胡适与鲁迅  --关于语言问题的回答  (根据孔庆东老师讲课部分录音整理)  有一个同学提问,提的是语言的问题,鲁迅的语言为什么这么别扭,好像觉得胡适的语言好。  其实背后有这么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不如胡适?  这个问题是个具体的问题,但是背后反映了当下一种雄厚的、雄伟的、伟大的思潮,就是不断有人举出另外一个人来打倒鲁迅。现在弥漫着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潮,说鲁迅是偏激的、甚至是堕落的。为什么堕落呢?就是因为他和共产党关系比较好。胡适是伟大的,为什么伟大呢?是因为与共产党关系不好,共产党批判过他--凡是共产党批判过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伟人,和共产党沾亲带故的都是"堕落者",鲁迅前期很伟大,后期就堕落了。这是大背景的话,不去管他。  具体说到语言问题,胡适有什么好的语言吗?胡适的哪句话你记得住吗?哪句话有特点吗?哪句话说得特别好呢?具体的讲一下,鲁迅也好,胡适也好,他们这一代人,处在一个转折的时代,他们是开创现代语言的一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一套白话文,是从他们那个时候开始发轫的,是那个时候的人开创的。在这个开创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贡献,做出了探索,当然这些探索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其中也有失败的。在探索中每个人的功劳是不一样的。那么胡适在这场改革中最大的功劳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文学改良刍议》,就是说文学要改良。他也有他的一定功劳。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没有胡适这个人,历史便也这么过。胡适的作用就相当于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孔乙己不来的时候,大家便也这么过。"五四运动可以没有胡适,但是不能没有陈独秀,不能没有蔡元培,不能没有鲁迅,不能没有周作人。当然人越多越好,有了胡适啊、有钱玄同啊、有刘半农啊,但是这些人都是可以替代的,有一些人是不可替代的。就拿语言来讲,胡适给中国贡献了什么新的语言么?贡献了哪个词汇么?那个句子是他说的,影响了我们的人生么?没有。  莫名其妙,这么多人崇拜胡适,到底崇拜他什么,不知道。就说反共产党吧,但反共产党的英雄有的是啊,数一百万个反共产党的英雄也数不到胡适啊,从反革命的角度讲,他也数不上。  你为什么觉得鲁迅的语言别扭呢,是鲁迅有问题,还是我们有问题?比如鲁迅说"绍介",我们现在说"介绍",我们说:你看我们多说"介绍"么,鲁迅说"绍介",鲁迅错了。到底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原来也没有"介绍",也没有"绍介",那么鲁迅那代人,他们那个时候开始使用双音词,双音词都是从日本来的,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双音词都是日本人的功劳。比如说科学、干部、社会,这些词都是日本人发明的,是大批留日的学生把这些带回了中国--像鲁迅啊、郁达夫啊,这些人带回来的。他们有的时候用"介绍",有的时候"绍介",都一样。我们今天只选择其中作为我们常用的一种用法,是为了减少事务的复杂性,让事情变得简单,这是为了给我们这些智商不太高的人用的。因为我们不能适应那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必须标准化。比如说"直截",我们今天都用直接,我们今天用"介绍",不代表"绍介"是错的。我们看到"绍介",应该看到这里面有"绍"有"介",你看到"介绍",也应该看到这里面有"绍"有"介",这意思是一样的。你为什么看到绍介不能理解呢?这说明我们的理解力有问题,我们不能以今去贬古。  我们今天用的一些词汇,是大师们给我们规定好的一些快餐,一些便捷式的东西。大师们给我们制作了快捷的筷子、碗、勺,让我们吃饭,但大师们可以不用这些吃饭。我们不能因此说他比我们野蛮,是因为我们水平很低,没有勺不会吃饭。现在很多小孩,没有标准的卫生间他不会上厕所。我们常用的这些语言,就像我们今天都用钢笔一样,我们不能因为用钢笔就贬低用毛笔的,我们不能看着书法家写得匾额上面少了一个点就说他写的是错别字。做人永远记住一个,决不能轻易的贬低一个人,除非你对他有非常多的了解,掌握了很多的材料才行。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套标注的语言,主要是朱自清、叶圣陶、冰心的这套体系下来的,朱自清、叶圣陶、冰心的语言是流畅的、标准的,适合于我们写作文用的。你看哪个老师提倡学生写鲁迅那样的作文?不是说鲁迅不好,而是你学了之后画虎不成反类犬,根本学不了。鲁迅是现代中国第一语言大师。有鲁迅不认识的字吗?他是章太炎的学生啊,他早期写得文字很多字我都不认识,我得查着字典去读鲁迅的文章。所以从语言这个角度说,朱自清、冰心、叶圣陶这些人是一路的,适合于我们广大中学生练习作文的,我们一想起朱自清的文章那么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非常美,我们稍一翘脚就能够着的这种美,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像周氏兄弟,像张爱玲,像钱钟书,这些大师的语言,你能模仿来么?你根本模仿不来,因为你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学问,没有那么深刻地对生活的领悟,他们是佼佼不群的。我们只能去欣赏,像一个永远不能爬上去的山峰一样,远远的看着山上皑皑的积雪,是这样的一种心情,不要因为自己爬不上去的山就贬低这个山,说其实上面什么也没有,不能这样。第43节:胡适与鲁迅--关于语言问题的回答(2)  还有一些呢,是词汇本身的不同,不如说两个"年轻"(年青)的问题,鲁迅为什么用这个青春的青,不用这个轻,鲁迅是不是用错了?没有用错,这两个青都可以,意思是不一样的。轻重的轻带有比较的意味,青春的青是指青年时代。"我年青的时候",是指青年时代;另外一个轻是一个相对的是一个比较级的概念,两个老太太在一块,70岁的跟80岁的说"我比你年轻"必须用这个轻重的轻,不能用青春的青。  至于胡适呢,胡适是在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胡适学问很高,为现代文化作了很多贡献,但他的贡献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是在那个数量级上的贡献?难道说反共阵营、反革命阵营里再也找不出比他更厉害的大师了么?把胡适捧得这么高,已经像当年神化鲁迅一样神化胡适,我就不知道,我学现代文学出身,胡适有什么成就么?胡适哲学上有什么学说么?胡适有哪一条至理名言,就类似于鲁迅最低级的话,比如说:"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胡适哪怕能拿出这样水平的一句话也行啊,没有啊,我就不记得胡适有任何一句话对我的人生有任何正面的帮助,没有。胡适文学上有建树么?胡适什么都写过,写过诗,新诗、旧诗、解放诗,剧本,小说,什么都写过。有哪一篇有三流以上的文学价值么?有哪一篇人家说胡适这篇作品写得好,有艺术价值,胡适的作品之所以能留在文学史上是因为他适逢其时,赶第一拨儿,博客上叫"坐沙发",就是做了几回沙发和板凳而已。没有什么水平阿,你写一个沙发,也就留下了,没有什么东西啊。政治上独立吗?很多人说胡适政治上独立,政治上怎么叫独立呢?跟共产党不好就叫政治独立么,共产党当时是草根阶层阿,是被杀被打的弱势群体的代表啊,你不接触共产党说明你有独立性你有气节,你多厉害,你不跟要饭的在一起能说明你有气节?胡适是政治上常年屈服于专制政府,赞成国民党政府对自由人士的屠杀,这是胡适的政治表现。在学校里作为北大校长,打压进步学生。著名的冯挺杉事件,冯挺杉为了抗议学校乱收学费,跟学生一起闹学潮,他们这个学潮胜利了,但冯挺杉本身被开除了,他去找胡适,胡适说他活该。这算什么教育家?算什么思想家?在每一次事情上,能和稀泥就和稀泥,和不了稀泥,必须表态,那他一定站在政府一面。现在有很多人吹捧胡适的个人生活,个人生活吹来吹去也没什么值得赞扬的阿,不就搞了两回婚外恋么?这也成了自由精神代表啦?  我没觉得胡适这个人有多坏,但也没觉得他有多好,就是一个很聪明的、比较博学的、又适逢其时、命运很好的一个学者,在很多方面起了开风气的作用,而且不"揣"自己的水平低下,勇于尝试。胡适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人家写的第一本诗集叫《尝试集》,说得很对,所以这个人比较坦诚,他对自己政治上的幼稚、无所作为,他都知道,他是个比较坦诚的人,承认自己水平不高。第44节:胡适与鲁迅--关于语言问题的回答(3)  那就拿一个与我们今天要讲的《伤逝》有关的胡适写的作品来讲吧,在个性解放的浪潮中,胡适写了一个剧本,很有名,叫《终身大事》,我上学期讲戏剧时讲过了。他的思想就是要学习易普生,走出家庭,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终身大事》写的是一个叫田亚梅的小姐,爱上一个陈先生,这属于自由恋爱嘛,然后家长反对,家长不同意,还是老生常谈:自由恋爱家长一定是不同意的,不同意一定得找些理由,一个是说"属相不配",什么"牛配猴,不到头"之类的,这些中国的陈芝麻烂谷子;再一个是姓陈的跟姓田的不能结婚,因为姓陈的和姓田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家,两千年前姓陈的就是姓田的,这具有乱伦的危险。反正就是一套封建礼教阻止青年人恋爱。怎么办呢,人家田亚梅女士不管这一套,愤然离家出走,给父母留了一张纸条,写着:女儿的终身大事要由女儿自己决定,女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走了--小说就结束了。戛然而止,多么伟大的艺术作品,这么轻易地把问题就解决了,男女恋爱,这问题解决得多好,你只要找到一个有汽车的男朋友,就可以了,坐上他的汽车就走了。你想想,在将近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有汽车的男人。你必须具有这样的水平你才有资格谈个性解放,也就是现在估计你得有个直升机才行,没有直升机你不要谈什么个性解放,谈什么平等。胡适的思想,我不知道当时的人怎么评价,就是他想的东西别人都想得到,有什么深刻之处么?我也不好意思说他就浅薄到小学生的水平。说这个作品,无论思想、无论艺术,都乏善可陈,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在新文学初期,没什么作品,他就写了这么一个。那时候写什么都能留在文学史上,所以人为什么要生逢其时呢,人就要生逢其时,假如你在1977年写一篇研究鲁迅的文章,那你现在就是鲁迅研究权威了,胡适就是生逢其时写了一篇《终身大事》。  胡适这种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不要说和鲁迅比,你跟当时的所有人比,那都没法比。胡适的诗有什么"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剩下另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全部能背下来的就我一个吧,那些吹捧胡适的人没有一个能背出这么糟这么烂的诗,我是学现代文学的,怀着一种敬业精神,这么烂的东西也得背呵。当然这不是胡适最好的诗了,胡适最好的诗已经被谱成台湾校园歌曲了,就是"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这是胡适先生最伟大的作品。这么烂的东西吹为国学大师,我为那些人感到害臊。  鲁迅的思考,这是从田也梅女士坐了汽车走出家门之后开始的,因为父母不同意,你纷然反抗就走出去了,这种思想,唐朝人就有了,元朝人就有了,还用得着五四的人去说么,《西厢记》不比你深刻得多啦。《西厢记》根本没有汽车,"隔墙花影动,疑是有人来"--那才是伟大的作品。个性解放了,又怎么样呢?走出家门又怎么样呢?你看涓生和子君,那一段一开始就过去了,那一段不演了,就是到吉兆胡同来了,问题就出在搬到吉兆胡同之后。问题一点点来了,你说这两个人不好么?两人有学问,有文化,有共同的信仰,一同吃苦在一块奋斗,可是悲剧还是这么发生了,一点点地来了--这才是直逼人生的真相。第45节:前途无量的周立波(1)  前途无量的周立波  近来很多上海朋友狂吹周立波的清口如何如何精彩如何如何棒,春晚导演组也问我请周立波上春晚靠谱不靠谱,我听着好像有点"东方黑(he),太阳落,中国出了个周立波"的感觉。开始没大在意,后来一些学者也跟我大吹耳边风,孔和尚是最他舅舅的尊重学者的,于是就上网听了几段,而且害怕听一次感觉片面,特意分为饭前便后文东武西听了好几次,什么三十年哪,大上海呀,我为财狂啊,然后又浏览了好多评论和各方面的反应,再复习了一番上海通俗文艺史,于是乃敢讲几句闲话。  第一句话要称赞周立波本人确实是个很出色的演员,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比较全面,扮相嗓音都很适合上海观众,脑子比较机敏,具有不少幽默细胞,读书也算勤奋,跟得上时代潮流,节目里还有很多知识普及的内容,而且一个人一演就是一百多分钟,这样的独角戏高手在上海很多年未见了。余秋雨说一百年也产生不了一个周立波,此话虽系明显夸张,但由此却可看出,余秋雨起码是对近三十年的上海文化有点小小的失望。  第二句话要说的是,如果以周立波为上海文化的杰出代表,那未免太贬低上海文化的成就和上海人民的智慧了。上海是全国人均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不论大洋古还是封资修,其他三个直辖市合起来也未必超过上海。光数一数钢琴扬琴小提琴的数量,就可以把北京吓傻。上海文化的代表人物太多了,从"重量级"的视角来看,一个沈宏非,至少抵三个周立波吧?尽管有些人看不起余秋雨,但一个余秋雨,起码抵五个周立波吧?那一个张爱玲,还有一个王安忆,又抵得上几个余秋雨呢?更不要说鲁迅故居、一大会址、十里洋场和那"装不完、卸不尽的上海港"了吧。  第三句话,可能有人说周立波是民间文化,不能跟余秋雨张爱玲乱比,我们要比的是小沈阳!孔和尚知道,这才是上海朋友拼命鼓噪周立波的真实心理。由于多年来全国人民觉得上海人就知道精打细算,性格不够开朗幽默,上海人听在侬格耳朵里,憋屈在阿拉心坎里。这回忽然发现阿拉上海尼终于也有了一个幽默大师啦,于是奋然决起而飞,枪榆枋而不止。这就把本来还有几分幽默的事情,搞得很不幽默了。孔和尚不明白,为啥非要跟小沈阳比呢?有谁鼓吹小沈阳是幽默大师了吗?这种心理首先就把"大上海"的那个"大"字给引刀自宫了。人家沈阳人民可没说过小沈阳是沈阳文化的代表啊,小沈阳他师父赵本山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也仅仅就敢代表个铁岭而已。上海文化优秀之处甚多,何必非要争这么一个笑星冠军呢?  第四句话,如果真要比的话,那周立波恐怕处于明显劣势。不要说跟小沈阳比,东北一带随便找个二人转的草台班子,都可以做到走遍天下满地知音。很多人以为二人转就是低俗的说笑打闹,不知道二人转对演员的综合素质具有最全面最严格的要求。二人转演员首先是杂技演员,主要演员都要有几样身上的绝活,而你看周立波,一上台就显出脚步虚浮,腰胯无根,根本没站过梅花桩踢过紫金冠,只是台风很好,严谨认真而已,他的舞台感是歌星级的,往高了说,已经达到了朱军白岩松的水平,但跟郭靖郭达郭德纲还差着一个京沪特快的距离。其次二人转演员都是艺术多面手,说学逗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各地方言、各种地方戏、中外歌曲从早练到晚,而周立波模仿的三代领导人都不太像,模仿费玉清蔡琴等通俗歌星倒是比较像,但这是许多普通歌迷也能做到的。他号称上海清口,实际上很多时候在讲标准的普通话,这说明上海方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衰落--离开普通话就不那么灵光了。在上海演出尚且如此,出了上海,首先南京和苏州这两关就过不去,至于扬州以北、杭州以南、武汉以西,就更是想都别想了。第46节:前途无量的周立波(2)  第五句话,如果抛开那种比试心理,踏踏实实就做为一种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来锤炼的话,那么周立波的表演是大有前途的,也是上海人民所真正需要的。孔和尚不认为上海人天生缺乏幽默细胞--上海人本来也都是天南海北的外地人嘛--而是百年来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担负的沉重任务使得上海人难得轻松。毛泽东时代,东北三省曾经创造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产值,东北人觉得很牛。而上海一个市,就创造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产值,这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也是精打细算省出来的,所以,我从来不嘲笑上海发行过半两的粮票。只要是毛泽东时代生活过的人,谁没得过上海的好处呢?如今,上海人开始休闲了,舍得花380元去听周立波而且捧周立波了,这就给了周立波一个百年难逢的契机。周立波表演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基本功要多深和会学多少方言、会唱多少戏曲,而是敢不敢批判当下的黑暗现实。二人转在北方到处受欢迎,其中确实有些低俗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二人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有什么是二人转演员所不敢讽刺不敢糟蹋的,这就给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发泄愤怒的空间。而周立波迄今的节目主要还是一些不痛不痒的生活讽刺,特别是暗含着大力歌颂改革开放、欢喜赞叹今非昔比的主旋律,政治立场基本正确,相当于一个上海市政府的"滑稽托儿",或者说是"政府白相人"。这一方面不能使观众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艺术构思和创造。把周立波的节目分解来细读,几乎没有什么独创性的笑料和一针见血的包袱,都是连一些普通主持人也会的短信水平的幽默,让人稍微一乐而已,心里的感觉是"这位哥们还行",给80分吧勉强,不给80分吧又不忍。其撞击人心的效果,非但比不了东北的二人转、京津的相声大鼓,也比不了巴蜀的龙门阵和江南的评弹,听那台下的笑声,多不够爆,用钱钟书的话说:跟着笑的居多。节目中普及一些知识当然也好,但是那种大路货的知识很有可能隐含着错误。张口闭口不离市场经济和股票房子,就跟上海高考作文题"金融风暴中的我"一样,未免也太掉进钱眼里了。如果周立波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针对主流文化、上海文化的批判色彩,哪怕敢于解说两句"瓮破公如瓦,闸开甲落门"的典故,则必名垂当代中国艺术史矣。  孔和尚是东北人,这番话可能会让上海朋友疑心有点不公正,那俺就引用一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化大师之言来助阵吧。余秋雨先生在《关于赵本山的表演》中高度称赞赵本山是"当代杰出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并总结赵本山的艺术成就有四: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余秋雨谈文化,好几个人给他挑错,但戏剧是余秋雨的本行,他对赵本山的这番评价,可谓是高屋建瓴,洞若观火。希望周立波不要满足于当前的本地上座率,不要满足于在沪语的一亩三分地独步翩跹,更不要在乎上不上娘希皮的春晚。不论自己艺境的提升还是今后带徒授艺,倘能在余秋雨所说的这四个方面潜心精进,那就真的是前途无量了。第47节:记殷占堂先生(1)  记殷占堂先生  番茄为什么这样甜?  2007年的金秋,在林祁博士东京的家里,当我接过大名鼎鼎的"爽健堂"堂主的名片时,读出上面的"殷占堂"三个字,脑子里立刻创作出一条谜语:番茄为什么这样甜?番茄一般都是酸的或者酸中带甜的,那么为啥这样甜呢?你说为啥?--因为蘸了糖呗!于是,我就记住了"因蘸糖"这个名字。  很多同学亲友称赞我博闻强记,阿忆等人,还编造了孔庆东过目不忘的神话。其实我的机械记忆力并不好,电话和门牌一般记不住,能记住的东西,大半都靠着"形象记忆"。特别是人,往往跟一个人已经很熟了,却仍然管老鹿叫老马,管老桑叫老槐。所以,我喜欢用人名编谜语或者开玩笑,这样,我就记住了大部分亲友熟人的名字。不要以为俺这是不尊重人啊,连我祖父的名字,俺也是照开玩笑不误的。我爷爷叫"孔昭礼",多么大气的名字,是给当宰相预备的。可是俺小时候弄不明白其深奥的涵义,于是就叫他"孔笊篱"。笊篱是捞饺子用的,一听就特别亲切解馋。我祖父虽然操着山东腔骂我"妈了巴子,没礼貌",但据我观察,他老人家其实并未生气,反而为他的孙子能够把他跟饺子联系起来暗自得意呢。  当然,我用很多人名开玩笑,是并不告诉当事人的。殷占堂先生也是如此。我开始叫他"殷老师",后来就径称"老殷"。老殷是干什么的呢?一言难尽。他是电视人,他是作家,他是画家,他是外交家,他是慈善家,他是教育家,他是中日友好的使者,他是一位温厚的长者,又是一位谦逊的学人,他炒得一手好菜,也能炒得一手好股,他不但是旅日华人中的大能人,也是孔庆东最尊敬的那类"啥都能干"的全人。所以,我用他名字编的谜语,就突破了一般的文字游戏的意义--老殷为啥这么能干?因为他蘸了糖。他像蜜蜂采蜜一般,到处去蘸取知识、蘸取友情、蘸取正义、蘸取良知,所以,他的爽健堂才兴旺发达,像他的本人一样,爽快健康。  老殷的英雄业绩多如牛毛,各种媒体均有揭载。我只说我最佩服的两点。一是他长年帮助一群日本的老八路,为中日友好不遗余力。那些曾经当过"鬼子",后来成为"八路"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几十年来,对中国倾注了满腔热血。如今年事已高,是殷占堂先生陪着他们走访当年的抗日部队,走访革命老区,帮助他们联系老首长,联系各种援助事宜。一次我有幸参加了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的聚会,他们一丝不苟地商讨着如何纪念抗日战争,如何揭露日本右翼军国主义,而老殷不但时而汉语时而日语地忙活,还细致入微地照顾他们的行走出入。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八路军开会时的欢乐气氛。作为中日关系史学会的理事,老殷还搜集了很多珍贵的日军侵华资料,可惜我们很多出版社只顾赚钱,对此不大感兴趣,老殷只好自己写文章披露,那字里行间的道义感,是堂堂正正的。第48节:记殷占堂先生(2)  我佩服老殷的另一点是他的画。在日本的中国画家很多,一般都各有神通,各有市场。老殷画路很宽,人兽山水都来得。但我觉得他最拿手的是"达摩"。老殷还编辑出版了很多其他画家的作品,在中日美术沟通方面厥功甚伟。比如韩美林的猫头鹰全集,老殷送我时,在扉页给我画了幅达摩,他还说要给我画条龙。老殷的达摩,不假雕琢,自然生动,富有山野气息,又颇有点像个"厨子",看着倍感亲切。怪不得在他的个人画展上,很多日本观众排着长队,争购他当场一挥而就的达摩--每幅一万日元,一天就暴富起来也。怪不得老殷能在日本海边住上豪宅呢。达摩是中国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使佛法从山林来到了人间。而我看老殷的面相,居然很有几分达摩的影子也。  我从日本回国的前夕,老殷带我去看郭沫若的日本故居,在东京附近的市川。郭沫若为了逃避蒋介石政府的通缉,在此东京城郭之外的"桃源"之地,笔耕十载,成为一代史学和考古学大师。同去的还有林祁博士,警官学院的张玲教授,著名日本八路小林清的儿子小林阳吉和一位日本老八路水野正昭先生。参观过后,我题词道:"郭外自有桃园地,沫若二水连市川。"并给日本的讲解员做了讲解。老殷则还是画了他拿手的达摩。我在旁边看着,那达摩的光脑袋颇有些近似"tomato"的意味,这个"土馒头",到了中国来,就变成了"番茄",正像那个达摩,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个文化"厨子"。  是的,中国佛教的精髓,就是只要好吃好用,何必拘泥名目焉?食物如此,文化也是如此,治学也是如此。西红柿也好,番茄也罢,何必一定要争论它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一个人,何必一定要规定他是"什么什么家",一个达摩,何必一定要证明他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人的才华和智慧,只要清爽刚健,那么超越了国界之后,自然能够广蘸文化之糖,结出更加香甜的精神之果吧。第49节:记季羡林先生  记季羡林先生  我和罗文华提名季羡林当人大代表  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估计肯定会有一大批记者要来采访我。我第一声明,我不大了解季羡林先生,没有资格评论他。第二我建议记者朋友多多采访以下十几位各方代表人物:唐老鸭钱文忠汤一介张承志萧夏林余秋雨王蒙王朔韩寒聂元梓江景奎易中天罗文华阿忆铁凝,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季羡林先生的"客观"形象。第三我其实跟季羡林先生还是有不少接触的,但是在北大校园里,我那点接触根本不值得一提,只能在这里简单回忆一件往事,希望记者朋友们不要给我打电话啦。打电话我也不接,因为我正在中国醋都吃饺子哪。  记得大约是在1984年,中国人对民主还比较认真的年头,北大让全校师生员工推荐海淀区人大代表。我们中文系文学83班由英俊而温情的班主任温儒敏老师主持,专门在本禅房--32楼416召开了一个提名推荐会。因为每逢开会,五十多人挤在我们十个人的宿舍里,男生女生被迫要亲密接触,所以这次仍然出席率达到95%。  会上,有人提名副校长沙健孙(教过我们中共党史),有人提名系团总支书记李小凡、有人提系主任费振刚,有人提名党史老师沈大姑……周长庆同学提名系教务员冯世澄,说这位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为师生服务,而且对所有同学都很亲切。王清平同学马上就喊:"冯先生人好,坚决同意!"朱芹芹等同学也赶紧跟贴。此外,大家还提了王力、朱光潜、冯友兰等名教授。正在扰乱纷纷之际,我班国学大师罗文华同学郑重提出:"东语系的季羡林先生虽然当过副校长,但人确实不坏,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多次为新入校的同学指路、看行李,大家都看见过,应该让这样的老师当人大代表。"我知道季先生和老罗在校园里聊过天,老罗向季先生请教过关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问题,而且季羡林当了人大代表,绝对不会假公济私。就立即表态:"我同意老罗的意见。季先生为人朴实、热情,像个老校工,爱学生,爱北大。这样的同志当人大代表,会为老百姓说话。"  但是我班当家花旦朱丽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说:这几位老先生年纪都太大了,哪有精力当人大代表?沈光同学等也同意朱丽的意见,非要提名年轻学者。我和老罗据理力争,又说了季先生很多优点。阿忆同学是副班长,本来站在朱丽那边,后来架不住老罗伶牙俐齿,特别是害怕罗文华说他大事小事都讨好朱丽。因为我们班都知道,老罗早就宣布他跟朱丽是北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季老而得罪罗老,后患无穷。所以很快改变了看法,说:就按老罗和老孔说的办吧。  最后,温儒敏老师总结性地拍板:根据孔庆东、罗文华同学提议,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83级全班师生经过认真讨论,推荐季羡林等同志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然后就往上报了。  其实,当时季羡林早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了,我们应该推荐的是基层人大代表,没季老什么事,我们的提名等于让国务院总理兼任街道主任。但那次郑重其事的提名推荐,也反映了我们当时对季羡林先生为师为人的认可和表扬。  许多年后,季羡林被捧为"国学大师"/"文化泰斗",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师生基本不评价此事。关于季老在文革中究竟是个什么状态,我们没亲眼见过,也不敢随便相信任何人的回忆。但仅就我们读书思考的80年代来说,季羡林在北大的形象确实是既德高望重又平易近人的。仅以此文纪念季老和无数先贤走过的沧桑岁月。第50节:云到凌霄自有根(1)  云到凌霄自有根  苍生之道--读吴志攀《闻道与问道》  元月8日是北大教代会。我一早赶到会场,坐在边上浏览周其凤校长的报告,心里正想着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要给学校多提几条意见。吴志攀教授默默走过来,送给我一本书,是他的《闻道与问道》,北京大学出版社08年11月版。扉页上题道:"春节好!请孔庆东学长雅正。弟志攀。"无论从年龄还是学术造诣上,他都应该是我的学长。如此谦逊的称谓,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跟费孝通先生学的,费孝通给晚辈签书时,都写上"请指教"。吴志攀说:"真正的大家,尊重所有普通的人。"(39页)在北大的头头脑脑中,吴志攀是公认的"书生领导",经常穿着件前边比后边长的西服,拿着一支破笔,做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说些不像领导说的书生话。北大的师生们,似乎对这样的领导更加宽容些。  这本书是吴志攀对师道的探究和思索,包括十二篇对北大名师的追忆和十一篇涉及教育问题的杂文。文笔深挚坦诚,耐人回味。自序中说:"老师教学生,不仅是教给知识,还要教做人的道理。"这句普通的话,二十年来几乎被教育界给忘记了,谁要这样坚持,说不定就会遭受打击迫害,包括吴志攀自己,近来也遭遇了颇为无聊的污蔑和误解。但是他身正不怕影斜,默默地都承受了。他在《赵存生书记二三事》中写道:"特别能忍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也是管理干部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眼界就宽阔了,思想更加深沉,语言表述也更加含蓄。"(83页)其实,这就是"道"啊。  在写他的百岁导师芮沐先生一文中,吴志攀所归纳出的芮沐先生的教书育人之道,可谓是北大优秀导师共同经验的结晶,比如读书要博,每周要汇报,"不要与人商榷","要多看原著,不要多看解释文章","研究问题,要结合实际",要锻炼身体等,是我们中文系的导师也倡导的,也是我自己坚持并对我的学生们传授的。书中还有许多吴志攀对师道学道的深切体会。比如他在《陆卓明老师的魅力》一文中说:"我自己的专业是国际金融法,但我从来不认为,国际金融的这一套制度和秩序代表了"普适价值"。我始终要求我的学生,注意研究这背后的国家利益、国家战略。这是我治学的基本立场之一,也是陆卓明老师教给我的。"  北大法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他们的学术思想我不懂,也没有资格评价,但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有很深的人文情怀。朱苏力、贺卫方都是如此,他们的著作我都拜读过,不管我是否赞同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表达都大大方方,从不故弄玄虚。吴志攀也是如此。有一次朱苏力对我背诵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的开篇,我吃了一惊,我还以为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能背呢,从此不敢在法学家面前太牛。而吴志攀在回忆何芳川的文章中写道:"当我们看到《暴风骤雨》、《红旗谱》、《艳阳天》和《白鹿原》这样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或较长历史过程、拥有综合的社会观察视角的文学作品时,总会被其史诗般的气势所震撼……"(76页)我一下就想到,对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给出这么高的评价的法学家,不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而且一定是一个对人民疾苦恫瘝在抱,对社会公正极力追求的良心学者。从二十年前开始,法学界的一些激进人士开始叫嚣杨白劳死了活该,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更有甚者,笑谑曰喜儿就应该嫁给黄世仁,不嫁给黄世仁就是"仇富",就是敌视"先进生产力"。幸好我们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法学家没有忘记,法律从来不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从来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无论革命、自由还是民主、法律,都不能比"人"更高,更不该成为束缚人的绳索。在《假若危机明天来临》中,吴志攀说亚洲人不能做美国梦,并自忖道:"我过去有时可能会忘记康德的名言,但是现在我不敢忘:人只能是目的,永远都不能是手段。"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共识的今天,这句话值得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大声朗读三遍。第51节:云到凌霄自有根(2)  吴志攀在《呼唤"手工精神"》中说他曾经想设计一种笔记薄,  "插页用毛主席的"老三篇"中的警句,或用《论语》、《孙子兵法》中的名言,或用《水浒传》中的人物绣像……"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其开阔的文化视野,豁达的时代胸襟。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立场,才会让思想飞得高,落得实。在最后一篇《学生是谁?》中,吴志攀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审美、热情、兴趣、爱好,如果他善良、诚实、忠厚、和助人为乐,那就不在乎考试是不是能拿高分。"(177页)此言所包含的精神,不就是活生生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么?以人为本还是以人之外的秩序、体制、规定、数字为本,是毛泽东跟那些铁血官僚的一个重要区别。  吴志攀跟朱苏力等人一样,属于多才多艺之辈,文学之外,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倘若潜心于丹青,绝不是那种十几幅字画才卖6万块钱的滥竽充数之辈。北大教授,艺多不压身的大有人在,再多几门绝技也不值得张扬,也没有人敢妄称大师。人们钦佩的是那些艺高之后,不是胆子大了,而是胸怀大了之人。吴志攀在光华管理学院EMBA毕业典礼的致辞中,呼吁同学们关注"几亿农民兄弟姐妹的就业问题",他最后说:"无论事业做到了多大,也无论地位有多么荣耀,都请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要忘记你们的历史责任!"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为学之道、为师之道,是闻不完、问不尽的,但是把握住以天下苍生为念,我们就跟前辈的圣贤一起,站到了那条道上。第52节:让大地重光 --读慈林的诗文  让大地重光 --读慈林的诗文  2008年大约是诗人的不幸之年,我所知道的诗人里,就有几位陷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危机。我也参与了一点微薄的援助,但这一年的大事太多,诗人似乎已经从社会的收藏夹里被删除了。孔乙己说:"写诗的事,能算事么?"  元旦过后,收到一本厚厚的、在美诗人慈林自印的珍藏版《慈林的诗和他写诗的日子》。这是一位坚强而深挚的诗人,诗文俱从生命最根底处生长出来,而且越往后写越有力量,越透出一种涌动的慈悲。一个经常往返于洗肾路上的随时面对死神的诗人,一个忍痛告别了心爱的小情人的诗人,对生命的感受是超越了所谓人道主义的。他说:"我仍站立着/因为我的根/深深扎在大地"(《塔与树》)。  住在洛杉矶的王丹给他写的序,称作者为"一个大写的人"。我跟王丹在那条宽阔的马路上彼此挥手后,有20年没见了。只从偶得的文字和消息知道他的思想越来越稳健成熟,不知道他现今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写下的"文学不能离开社会,个人的感情也是与周遭环境息息相关的",还有他推崇慈林的"赤子般的真诚"和"对国家,对民族,对基本价值的坚守"(《用写作面对命运》),都是我十分赞赏的。王丹对慈林的诗,判断得十分准确,这是与命运的搏斗,而不是粗浅的"政治"和虚伪的"学问"。  慈林新诗之外,还写点旧体诗和打油诗,大概是一种调剂和休闲吧。我觉得这部分比较平庸甚至不好。例如《戏李敖》的那首曰:"李敖是个王八蛋,一生最爱肏女人。少女叫床最动听,一介文痞一色狼。"(241页)虽然句句都有李敖本人的文字作证,但毕竟太直白了,再说色狼未必与文痞有直接联系也。慈林还是新诗写得入骨入髓,而且敢于指出很多故弄玄虚的著名诗人和诗作不过是"皇帝的新衣"。集子里的《昙花》、《自白》、《招魂》、《英雄》、《选举》诸篇,都是可与名家一比的好诗。  诗作卓然有成之外,慈林的散文杂文也写得甚有见地,这些文章可以看作是他诗歌的思想注脚。例如他读了两个大右派的后代"二章"写的攻击共产党的文字,"听说反响很大,我却有些不以为然"。慈林看出了那些"民主人士"不过是"功利心较重且心态有些投机"。比起对待普通老百姓和对待共产党干部自身,共产党对待这些"民主人士"已经非常优厚了,一个拥有72间房子的章家的生活消费可以养活我们三座楼的平民百姓,"许多冒枪林弹雨历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革命的官位都不如"二章"们",但是他们还要倚仗以前跟着共产党反对国民党"闹民主的那些本钱,选择投靠共产党,以谋求分一杯羹。"(244页)这些分析都与孔和尚不谋而合。倒是最近茅于轼先生一针见血地坦承,当年被划成右派是毫不冤枉,不是右派难道是左派么?有跟共产党要求"轮流坐庄"的左派或者中间派吗?那些虚伪的右派写了无数篇文章辩护自己不是右派,要求平反或者咒骂平反太晚了,给的钱太少了,结果茅于轼先生以"孤篇压倒全唐",你们都别叫唤了,俺们就是要跟共产党对着干!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慈林指出:"因此,那些"最后的贵族"们,请不要再呻吟了。"慈林目光如炬,不愧是一个赤子般的诗人。他并非从政治学社会学的分析中得出这些观点,而是从基本的人性中自省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像他《自白》中所写:"饿了我就啃我的肉/渴了我就饮我的血","留给世人/是我一具清清白白的骸骨/交给上帝/是我一个干干净净的灵魂"。更难得的,他作为一位身在美国的诗人,看清了美国侵略伊拉克的罪恶。"美国攻打伊拉克,用武力打垮一个国家不难,但要征服一个民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政客们高高在上,轻言启战,在他们眼中,死亡的士兵只是一个个数字……"  无罪的国家可能偏遭劫难,善良的诗人可能偏遇不幸,让我们祝愿慈林能够重新获得健康和爱情,并且永远不要忘记,故乡是最理解你的,故乡是我们最慈悲的茂林。正像他《故乡的颜色》中写下的:"故乡是金色的/丰收的颜色就是这样/大地是最慷慨的母亲/养育我们却不要我们偿还"。大地虽然不要我们偿还,但是我们有义务,让这大地重光。第53节:云到凌霄自有根--读孔祥庚《云根诗词》(1)  云到凌霄自有根--读孔祥庚《云根诗词》  今年初春,我与几位艺术家同游云南,一路上他们作画的作画,摄影的摄影,剩下一个四体不勤的我,只好写诗。于是夤缘际会,后来便有一位文友,送给我一本厚厚的《云根诗词》,说写得颇见功力,作者乃是我的本家孔祥庚,请我给轩轾几句。我听了顿生兴趣,一边同意一边道,这可并非仅凭本家之故便答应他也。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觉自己很喜欢云南,这一点似乎殊不可解哉。  本人生长于东北,偏偏对西南文化情有独钟。西南诸省中,我跟多数北方人一样,先是喜欢上四川重庆的,而后来却对云贵两省更多留心。曾有人问,这是不是受了导师钱理群的影响,因为钱老师生于重庆,大学毕业后在贵州"蛰居"十八年,近年还策划编辑过贵州文化读本,每每以"半个贵州人"自居。但钱理群一向鼓励学生,不要受老师影响太深,从学术到为人,都要走自己的路子。为了实践钱老师的教导,我是经常有意跟老钱保持距离的。经过反思,我觉得此事与导师无关。  那么是跟同学有关了?我考入北大中文系那年,西南三省的文科状元都在我们班,其中云南状元张鹂、贵州状元邓圯都是女生,可我并未像我们班的阿忆那样,见了女状元就跟人家谈恋爱呀。我有一阵跟张鹂同学倒是来往密切,但那是因为她父亲是云南大学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张文勋,还是北大中文系的老系友,我跟同宿舍的罗文华都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经常找张鹂聊点学术界的花絮,罗文华还给我推荐过张文勋老前辈关于《文心雕龙》的论著。本科毕业时,我在张鹂的纪念册上用拆字法题词曰:"鸟实丽矣,弓其长乎?"隔了一个暑假,我和张鹂一起上了研究生。张鹂说,她父亲对我的题词评价很高,说这小子不简单,你要留心啊。可是不久,张鹂便有了男朋友,而我做为张鹂的党支部书记,更要跟她保持单纯的革命友谊了。张鹂毕业论文写的是"意境"问题,曾经趁着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时候,跟我讨论过几回。她觊觎过我的一本好书《文镜秘府论》,是我很不容易淘来的,但我没舍得给她,可见她在我心中尚未达到绝顶的"意境"。所以我之喜欢云南,跟同学也没关系。  那么是跟文学艺术有关吧?我小时候读过艾芜的《南行记》,很迷恋里边的云南边疆风情,以致于看纪录片《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幻想要是率领一群骑着大象的土匪,该有多么威风。后来又看过电影《五朵金花》,《芦笙恋歌》,觉得云南人民活得真有意思。特别是《阿诗玛》,我听过多次录音,大学时可以将全剧从头唱到尾,至今还可以唱上好几段。经典影片《摩雅傣》,被我称为"傣族的《白毛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凭直觉认为该剧的结构源自傣族经典长诗《召树屯》,也就是后来李秀明唐国强主演的《孔雀公主》。另一部题材相近的影片《景颇姑娘》,让我感到云南文化的复杂。我更喜欢听这部电影的戏曲版,特别是评剧《黛诺》,里面那一段"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虽然是北方的唱腔,却令人仿佛置身云南,那一句"黛诺不是路边的草,我怎么能够任牛踏马踩受欺凌。"唱得直入心扉。70年代有一段云南题材的山东快书《扎义打虎》,我也能说得津津有味:"在祖国西南边疆一个地区,群山连绵多壮丽……层层梯田入云霄,潺潺流水百鸟啼。你要到那里走一趟,真像是进入了,水墨丹青国画里。(白)嘿,真美呀!"还有杨丽萍的孔雀舞啊,以及整整一个系列的云南各族的红色经典歌曲,比如《阿佤人民唱新歌》、《歌声飞出心窝窝》、《苍山歌声永不落》、《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哈尼人民热爱毛主席》等等,这些合起来,织成了一张云南文化风情的大网,使我感觉一个云南,比整个欧洲还要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第54节:云到凌霄自有根--读孔祥庚《云根诗词》(2)  然而这些"蝴蝶泉边采花蜜"和"燕子双双飞上天"的良辰美景,与平平仄仄的旧体诗词又有什么关系呢?与我们孔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两次拜谒了建水孔庙之后,才慢慢悟出点道理的。我以前从不晓得,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居然有天下面积最大的孔庙,而且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在云南,我看到了保存得极为完好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孔夫子到王阳明再到西南联大,中华文明的一条红线,不仅把云南与中原联结在一起,而且把云南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所以作为中国民族最多最复杂的省区,云南却没有发生过尖锐到令人头疼的民族问题。这种局面,习惯了单一民族国家概念的西方人非常难以理解,而熟悉孔孟之道的中国人却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和谐社会"嘛。而孔子后人在云南,已经繁衍为相当兴旺的一支,副省长孔垂柱就是其中的一个,孔祥庚也是其一。云南人的厚道朴实,云南人的彬彬有礼,云南人的谦和坚忍,甚至云南人吃饭的长筷大碗,我都觉得像建水孔庙的匾额所书,是"洙泗渊源"。2009年的早春二月,我为建水孔庙赋诗曰:"未卜滇疆有泮池,弦歌千载颂先师。南天一点浩然气,谁谓斯文不在兹?"  带着这般复杂的"先入之见",我一页一页翻阅着孔祥庚的《云根诗词》。首先我确认,这是一部"斯文在兹"的高水平的诗词著作,不能以"官员诗作"视之,而当以"诗人诗作"视之。云南诗词学会会长张文勋先生等专家已经给予了评点和评论,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征前辈亲自作序,诗坛前辈张力夫先生誉为"格调高雅",都说明了这部诗集的分量。我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腐败的旧体诗》,批评一些老干部退休之后无聊涂鸦,胡乱写些只有格律却无病呻吟、歌功颂德的"新台阁体"。但孔祥庚的诗词功底是源于家传,他父亲孔繁猷是当地名医,从识字开蒙一直到讲解诗律,都完成于孔祥庚从政之前。所以《云根诗集》的200多首作品里,你看不见官气,也看不见商气,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书生气和隐隐的几分战士气。  孔祥庚16岁参军,当了炮兵,正赶上抗美援越。少年意气,跃然指间。他1971年写的《入伍》:"钢枪手中握,不胜岂能归。未敢轻流泪,恐添慈母悲。"还显得比较幼稚。到1975年的古风《从军行》,"古来军人报国死,岂敢论理讨功勋?"气调开始比较沉稳。1978年当了|福哇小說@下載站|实习教师,写下"军衣一件换粮票,裤带三提显虎神。"则于幽默中显出,他已经能够根据内容需要,独造诗语。我认为写作旧体诗词,识得格律而运思成篇,属于入门;能够不违格律而独造诗语,才可称为创作;待到自由驾驭格律乃至突破格律而独造诗境,方可算得佳作;佳作成林,令人喜读乐诵,则为大诗人。  1980年在建水朱德故居写的《忆朱德》:"昔日义军曾驻马,今朝依旧有兰香。"虽然尚未达到朱德当年的水平(我在《十大元帅的情缘》中赞赏过朱老总的诗才),但出句自然,读来流畅。1982年的《杜荀鹤》:"民冤向谁诉,天地最穷人。"1983年的《司马迁》:"自信人生终有用,无期何必怨天公。"1984年的《苏轼》:"九死回生怀正义,五州贬逐爱苍天。"则开始显露出正义的政治抱负和平民立场。第55节:云到凌霄自有根--读孔祥庚《云根诗词》(3)  1985年的《红烛》:"朱颜玉貌体纤高,黑夜韶光照幼苗。蜡泪轻垂怜学子,此芯不尽便燃烧。"在传统的咏物诗里,别开新意,可与闻一多的那首著名的新格律体的《红烛》进行对比。不过我认为,末句的"芯"字,或许直接就用"心"字更好。古诗"道是无晴却有晴",隐去"情"字,诱人联想。而这里的"芯"与"心"本为同源字,联想反而有点不大气,不如点透更佳。  1989年后的数载,似乎是作者修身养性的一段时光。古风《游泳歌》:"浪起浪沉自从容,雪打霜冻不回首。"意象天成,令人赞叹。七绝《茶斋》:"人间雅士多清福,静坐能将天下知。"《茶商古情》:"佳人总误茶商意,更惹诗家泪不收。"巧用鲁迅和白居易的典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上世纪末的一些诗作,如1996年的《垂钓》:"香饵悠悠晃,金钩暗暗藏。游鱼贪美味,岂料送身亡。"1998年的《忆东坡》:"沉浮淡淡随天意,荣辱茫茫任水流。"则无疑来自官场感喟,我想广大干部肯定都有共鸣。  新世纪以来,作者的境界似乎臻于成熟。如2003年的《彝寨穷孩》:"丈夫方去世,农妇忧思长。新愁儿辍学,卖尽度荒粮。女儿命多苦,背柴又放羊。穷根思可断,免费上学堂。"我认为这首诗的人民性思想已经超越了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作为镇守一方的市级领导,能够如此直面群众的疾苦,不怕给自己的政绩抹黑,写得这般悲惨伤痛,这种精神是绝大多数干部(不论会不会写诗)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杜荀鹤只是一味铺陈那位寡妇的痛苦,最后慨叹"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而孔祥庚没有停留于简单的同情落泪,经过充分调查后,他提出了让山区孩子免费上学的建议,并于2005年通过实施。北大的曹文轩老师有句名言:"写一手好文章是一个人的美德。"当初我不太理解。后来慢慢明白了,文章里边有道德,写文章的同时可以提高自我修养。孔祥庚能够写出这样的现实主义诗篇,跟他的执政为民的良好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我自己的思想境界很不高,但是我为孔家继孔繁森之后还有这样的好干部感到骄傲。  云南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景观奇特,文化深厚,反映在作者的诗里,自然是风起云涌,气象万千。云南之外题材的诗作也颇多意趣,如2006年的五绝《沙尘暴》:"苍天仇怨深,大地心胸小。骤起暴沙尘,民声苦多少。"于自然的沙尘暴感慨中,别有寓意,同时又是一首精致的仄韵诗。  而总体上最值得赞赏的,就是作者热爱日常生活、热爱普通人民的一片朴素的真情,流荡在字里行间。从艺术上讲,驾驭诗句和格律都越来越随兴老到,不时有佳句耀眼。但作为本家,我还是想对作者提出一点不客气的批评,有些语句,未免随便,没有进行推敲打磨,例如"应用新科技,耕田不再穷。"(《观赏烟草》)而有些语句,又拘于格律而显得生硬,如写"嫦娥一号"的:"玉桂芬芳思枉在,中华儿女志相随。"其实这不是作者的水平问题,仔细分析,凡写得不太好的,都是作者不大熟悉的事物或者没有投入深情的即兴之作。我们老孔家历代受礼教约束,诗人不多,老祖宗孔仲尼先生的拿手好戏是整理和评论前人之诗。我非常怀疑他老人家可能在《诗经》里混入了自己的作品,说不定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他的得意妙笔。但是圣人也必有凡庸之作,我就不过多责备贤者了。  最后回到书名,孔祥庚为诗集取名"云根",来自诸葛亮的"石为云根,云为文彩"。我由此想到孟郊《游终南山》的首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韩愈在《荐士》诗里评价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孟郊的"盘空险语"深刻感人,是因为他有人性的慧根。所以他的石上不仅能生云,还能生日月。我对云南的好感,本质上可能就来自这种石上生日月的充满原始审美感的神秘的文化奇观吧。而我对孔祥庚的希望,不是一定要越出自己的风格,写几首"险硬之语",而是想说,不论云飘到多高,都不属于天,云来自大地之水,云永远属于地。这部诗集的最后一首是《母亲去世二十年祭》,从诗中对母亲的一片纯孝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性根基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我就借作者《黄山雄峰》中的一句"飞龙瞭望光明顶",接上一句曰:"云到凌霄自有根。"(本文删节版发表于2009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56节:在台湾度国庆(1)  在台湾度国庆  新中国60周年大庆,谁不想在伟大的首都北京度过啊?但是没办法,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孔和尚亲赴台湾祭孔,跟宋楚瑜等宝岛精英人士,共诵圣人之教诲,展望统一之前景。所以今年的国庆,就只好在海峡对岸过了。  在听众达一万多人的中华文化大讲堂上,孔教授做了《中和致美,礼运中华》的演讲。看着坐在台下首排的宋楚瑜先生,孔和尚灵机一动,脱稿发挥道:"宋国是北方之国,楚国是南方之国,瑜乃美玉之意。宋楚瑜先生的名字,组合得非常高妙。北方南方统一起来,才是一块中华文明的无瑕美玉。倘若今天宋国打楚国,明天楚国打宋国,把中华大地搞得四分五裂,好端端的一块美玉,不就打破了吗?"台下掌声雷动,据说宝岛顿时就掀起了一股"孔旋风"。  "十一"那天上午,胡哥的座驾"京V02009"逆行于长安街头,胡哥昂首高呼"孩儿们困乏啦!"众儿郎齐声道:"为了乡党们,不乏!"当此之际,孔和尚的座驾"2288AA"正沿着台湾东海岸一路北上,过花莲港、穿太鲁阁、走苏花公路、履清水断崖。左侧是巍峨的峻岭或起伏的丘陵,右侧则是碧绿宏阔的太平洋。从车上一个猛子扎下去,直接可以游到洛杉矶。孔和尚怂恿同行的温州美女黄玲琍小姐游过去,黄美女推说舍不得孔和尚,死活不肯。  午后到达台湾最宜居城市宜兰,跟台湾著名的育才国小的师生进行交流。年轻精干的刘文胜校长和他的孩儿们、还有家长会和"爱心妈妈队"的成员,热烈欢迎我们。孔和尚赠给育才国小一幅"孔子行教图",并在讲话中借屈原"滋兰九畹"的典故,称赞宜兰是教育事业之沃土,祝育才国小"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之后是表演节目,育才的学生演奏了陕北民乐《十八里铺》等器乐,北京国子监的刘杨表演了古琴,朱慧鹏表演了《剑舞墨韵》,银汉晴表演了《太极茶道》,赢得满堂彩声。这都是在郭昭、纪捷晶两位馆长的指导下精心排练的。第57节:在台湾度国庆(2)  随后我们游览校园,到教室里观看孩子们上课,那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情景,使我想起了毛主席时代的小学教育,孔和尚就是在那样的气氛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实在太困乏了,我们反而要向台湾学习了。我们跟着学生唱闽南语的《教师节》歌曲:"老师你好,你真辛苦。为阮上课,对阮帮助。替阮改错,共阮毛路。你的引导,予阮进步。"俺一边唱,一边想起另一首内容相似的歌:"自从踏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  恋恋不舍地离开宜兰,继续北上。傍晚完成环岛之旅,再次望见508米的台北地标--世界最高摩天大楼101大厦。其实台北也就这一片繁华地带,大部分城区也就相当于大陆的地级市水平。趁别人在澎湃免税店疯狂购物的时间,孔和尚找到三民书局一逛,买了两本跟现代文学有关的资料,听到店员在议论:"北京的国庆,好雷人啊"。  晚上住在台湾最著名的圆山大饭店,可惜这里的硬件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连上网都要先登记交费,床和浴缸也很小。不过仍能看出当日的豪华,能够想象宋美龄张学良等人住在此处的风韵。急忙打开电视,所有的频道都在转播或者评论北京大阅兵。民进党的政客还是那一套,什么"只有最专制的国家才能办出这样的庆典"啊,什么"用刀枪逼迫老百姓来强颜欢笑"啊,什么"炫耀暴力恐吓台湾"啊,什么"流氓国家穷兵黩武"啊,没一句新鲜的。看着他们那副气急败坏的嘴脸,就知道国庆阅兵大获成功,让世界上所有的反动派胆战心惊。他们越是鸡蛋里挑骨头,就越表明阅兵搞对了,他们越是咬牙切齿地攻击这个领导人、那个艺术家,就越是说明那些领导人和艺术家在这一天为13亿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其实这些可怜的政客,并不能代表台湾人民。一周的台湾之行中,孔和尚处处看到,从省市级官员,到普通台湾民众,绝大多数对大陆充满了友善、向往、尊敬。十月一日这天,我们大陆赴台人员,担心刺激台湾朋友的情感,所以我们相约,不在人家面前提起国庆。孔和尚还说:"咱们想想60年前的今天,老蒋小蒋在广播里听到毛主席开天辟地响遏行云的那番话,人家心里是个啥滋味啊?咱们叫国庆,人家心里没准觉得是国耻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咱就别得瑟了吧。"可是没想到,台湾朋友却一再主动提起国庆,不但提起,还直接表示祝贺!9月30号,一位台湾朋友说:"明天是你们共产党的国庆啦,祝贺祝贺!"10月1号下午,育才国小家长会的会长陈志豪先生,在祝辞中特别讲道:"今天是你们的国庆,我代表所有的家长表示祝贺!"此话令我们这些"共匪"深深感动。于是到了晚宴,我们就公开把酒欢庆,一边吃着蒙古烤肉,一边觥筹交错,"生日快乐"、"祖国万岁"之声此起彼伏。旁边几席台湾朋友大受感染,也随喜起来,其中一人竟然举杯嚷道:"祝贺祖国国庆!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众人都没注意他说的不是"你们",而是"祖国",孔和尚在旁听得真切,鼻子一酸,几乎当场老泪纵横也。第58节:在台湾度国庆(3)  其实这种心情我们一到台湾就感受到了,只是因为往往表现得比较微妙,不容易察觉而已。9月28日的晚上,我们在南投县国姓乡的一家老字号里,买冻顶乌龙,问老板收不收人民币。老板说:"收、收!当然收啊!我活了57岁啦,什么世道我不清楚?难道我还看不出来吗?我们台湾,用不了几年,就要被你们,那个那个啦!"大家哄堂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这次环岛一周,进一步知道台湾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依赖大陆。我们所住的每一个大酒店,都是满满的大陆旅游团。高雄因为热比娅事件,遭到大陆旅游团抛弃,结果高雄市面一片萧条。各地的商场,都涌动着大陆客。为了吸引内地游客,商家不仅改用简体字,更有甚者,竟然摆出了毛主席的塑像甚至"共匪的国旗"。从北到南,到处都可以听到北京话、东北话、山东话。所以孔老师才说,不要打,不要骂,慢慢咱就统一啦。  最感人的是台湾忠信学校的创校人高震东老先生,年届八十,声若洪钟,60年来,坚持在台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决反对西化、奴化、皇民化。9月27日傍晚,我们到贵宾厅等车,正好他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只听高震东老先生说:"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以为共产党是什么洪水猛兽。还要搞什么光复大陆,简直是千秋大梦!人家共产党,现在三民主义搞得比我们强,我们天天在干什么?无耻的政客绑架着民众,经济停滞,民主成了笑话。统一有什么不好?我们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下,国家不是更强大吗?大陆所有地方的大学,我都有去讲座过。我要以身作则,让他们看看台湾是有正气的,台湾人不都是陈水扁那样的!我不要他们的钱,除了字画,我也不要他们的礼物,吃饭我就吃一碗面条。我就是要传播老祖宗的文化,传播忠信。"高震东先生的儿子高天极现在接过父亲手中的火炬,继续开拓着忠信的事业。高震东很幸福地说:"我儿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我说:"您儿子岂止有两把刷子?我看他有两百把刷子啊。"我们大陆的知识分子,更多的看到我们政府的缺点,而海外华人,则更多看到大陆的成就。高天极让他的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我也在祭孔大典上,把此话送给我的台湾本家孔维暄同学,鼓励她不但要为孔门争光,还要为全台湾、全中国争光。  读了杨天石先生的近作《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其人》,杨先生认为:"蒋介石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蒋介石有两大功,第一大功是领导北伐,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集团,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17年的混乱局面。第二大功,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挽救了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亡国危机。蒋介石的两大过。第一大过,1927年到1937年的清党剿共。第二大过,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内战。"  孔和尚认为杨先生的总结基本成立,但还需作重要的补充。蒋介石消灭旧军阀的同时,纵容了新军阀,而且消灭旧军阀所采用的是纯军事手段加上阴谋诡计,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消除军阀产生的土壤,所以共产党还得再费一遍事。蒋介石坚持抗战,立场是对的,若跟汪精卫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一是抗战抗得很糟糕,单纯军事路线,士兵多是抓来的,不训练就送去当炮灰,结果国土丧失大半,人民沦陷三亿,死亡三千万;二是抗战思想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跟日本勾勾搭搭的行径很多,给自己留有后路;三是借抗战消除异己,把反共灭共放在抗日之上。至于北伐之后的剿共,孔和尚倒认为不是蒋介石的过错,这是阶级本性使然,历史发展到1927年,蒋介石不剿共,也会有别的新军阀来剿共,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评价蒋介石的功过,应该放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天平上来考量。从这个角度看,还应给蒋介石记上两大功劳。一个是到台湾后,痛定思痛,学习共产党,实行土改,铲除腐败,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于使台湾在他死后实现了经济崛起,一度位居四小龙之首。另一个最大的功劳就是顶住美国的巨大压力,严厉打击台独分子,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对毛泽东炮轰金门的伟大战略意图心领神会,表现出一种"我不同意你的立场,但是我坚决不跟你分家"的堂堂中国人的气度。孤悬海外,保得金瓯无缺。将来两岸真有统一的那天,蒋公的名字是应该刻上统一纪念牌的第一排的。第59节:在台湾度国庆(4)  这次旅途中,看了几部片子。一个是一群汉奸攒的专题片《毛泽东》,总而言之就是把毛泽东说成古往今来第一大魔鬼,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反而显出了汉奸们惊人的无知和无耻。比如说到毛泽东畅游长江,汉奸们竟然说那是因为毛泽东肚子大,一下水就成了气球,所以自然就可以漂浮起来,欺骗人民。还说刘少奇是总理,在监狱里被酷刑折磨死,邓小平被毛泽东三次流放到劳改农场等。看得我们哈哈大笑,顿时明白了文革中那些造谣害人的家伙,正是跟这群汉奸一样的货色。第二部专题片是《张学良》,虽然立场是国民党的,但是风格严谨,用材料说话,所以同样是骂毛泽东捧蒋介石,大家却能接受。张学良一口幽默的东北话,使人倍感亲切。著名解说员的旁白里多次念白字,比如"不啻"都念成"不帝"。很多人以为台湾用繁体字、学文言文,就觉得台湾的语文水平高于大陆。孔老师早就指出不是那么回事。这次一路上处处留心,发现台湾街头的文字错误很多,普通台湾人讲国语时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跟大陆的语文水平不是一个级别的。陪同我们的一位台湾摄影家兼作家,非常热情,跟我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国语也讲得很清楚,但非常遗憾的是,他的口头表达,不但意思含混不清,而且一周下来,几乎没有人不觉得那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很多次都是孔老师另外加上简洁的叮咛,才使大家知道"何时何地该做何事"。以后有机会孔老师再写一篇《港台国语论》吧。  看了3部故事片。一部是《海角7号》,典型的台独片。马英九还推荐这部片子,不知他是没看懂还是看不懂。影片借两个时光交错的"台日恋爱"故事,表达一种潜在的"愧对皇军"的惶惑。男性的日本教师走了,留下被启蒙的台湾女生。台湾的男性长大了,却在狂躁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主体,最后还是要理性镇定的日本男性出场来帮助他给自己定位,台湾的结局是再一次被女性化。不过影片反映出的台湾部分民众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倒是真实的。在台独人士看来,大陆欺负他们,美国欺负他们,他们自己的政府也欺负他们,只有皇军,那野蛮地强暴了她然后再给她买糖买米买丝袜的皇军,痴痴地等待着她呢。另一部是老片《上帝也抓狂》,典型的好莱坞娱乐片,技术熟练,表演精湛,帝国主义意识隐藏得十分巧妙。最后一部是《叶问》,台湾朋友很喜欢看。武打很有特色,甄子丹的表演也更加成熟,民族主义立场也很正确,就是故事情节和语言不够精细,很多地方如果能够精雕细磨的话,是可以成为经典的。  回到亲爱的北京,正好赶上中秋。高中理科班同学聚会,兼庆几位同学的孩子考上大学。夜色如水,酒浓沁心。想起太平洋的惊涛,想起日月潭的碧波,想起台南小吃街的"棺材板",想起垦丁的"东亚之光"灯塔,想起孙中山纪念堂,想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想起勤劳的台湾大嫂和美丽的"槟榔西施",孔和尚心中涌起一支熟悉的旋律,不禁轻轻哼道:"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夜把你们,挂在心上。"抬头看,好一轮大黄月亮正圆。从那皎洁的月亮里,我又一次看见了,一张张台湾兄弟的脸。第60节:没心没肺的七月末(1)  没心没肺的七月末  一般人都羡慕当老师的有假期,殊不知当今的高校教师,越是放假越忙。因为大部分学术会议和其他会议,都安排在假期举行。虽说有的会议附带着旅游,但那种大部队乱哄哄的走马看花,根本不是休闲,而等于是"继续开会"。孔和尚这个暑假,就已经开了4个会,做了4场报告,多数都是"有劳无逸"。其中非常难得的,是7月末的一次东北之旅,真正做到了"逸大于劳"。孔和尚跟着"北京大学联合国东方文化顾问专家组",度过了一个没心没肺的七月末。任你这北京七月流火,俺们东北那疙瘩水清风和,大白天不敢精赤裸裸,到晚上正好小扇轻罗,众施主不必望梅止渴,俺这就给你对酒当歌。  7月23日上午读了半本专业书,做了点笔记。下午大雨,请朋友帮助修电脑。本来约好与韩国学者郑己烈先生见面,但他在平壤访问金正云,就改期了。晚上看了郭郭导演的《办公室有鬼》,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职场剧翘楚。既生动好看,又蕴含了比较深的思想。年青的演员们演得本色自然同时又功力精湛。演出之前在悦宾饭馆吃的晚饭,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店小名气大,破旧的桌椅接待过3位数的各国巨头,我就早看过其报道。今天一吃,确实地道。那里的蒜泥肘条、锅塌豆腐、油炸馒头片,都很不错。送给朋友一本心理学著作,并探讨了一些心理学问题。  7月24日,中午取了电脑,与朋友吃了碗凉面。下午继续读专业书,做笔记时感觉有点累,就起来跳绳二百,顿时激情澎湃。  7月25日早上5点50,在育新北门上车。到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乘坐海航班机,10点多到达牡丹江海浪机场。匆匆看了眼牡丹江,跟上次来时差不多。然后去镜泊湖,在车上吃了根哈尔滨红肠。到达镜泊湖后,住在国际俱乐部,正是那年高考命题组所住的房间,啥啥都没变。立马给昔日的几位战友发了短信,收到回信曰:"看来缘分是世上最大的场力",并建议把房间设为"四东别馆"。  下午在十里长湖上游览一小时,遥看了邓小平、赵紫阳、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住过的漂亮房子和日本鬼子修地下发电站的万人坑。晚上在农家吃饭,茄子豆角土豆辣椒都是在房前屋后现摘的,带着黑土地富饶的浓香。鸡不用说了,都是孔老师所说的"文盲鸡",整天在野外当盲流,连学前班都没上过,更不曾听过托福雅思,所以肉香汤美,连鸡蛋都嫩黄嫩黄的。上了一条俺们东北的大鱼,横亘在桌上,长约1米5,脑袋很大,跟鲁豫似的,但身上却肉滚滚的,酷似李湘。孔和尚说:"哎,好一个大胖娃娃,这才是真正的娃娃鱼哪。"某著名法学家说:"要是在水里,就不是咱吃它,恐怕是它吃咱了。"众人闻听,顿时涌起阶级仇民族恨,十二双筷子风卷残云,将一条镜泊湖鱼霸瞬间就给饕餮了。  到了晚上,几位南方老师说,原来东北这么美这么好啊!青山绿水,比南方还绿化,天高地阔,平原是大平原,山是大山,水是大水,空气这么清新,星星这么亮这么多,东西这么好吃,姑娘这么漂亮,这根本不是"北方"啊!我说:你以为北方都是黄土高原沙漠戈壁啊?你以为北方都跟北京似的那么骗人?天像地,人像鬼,领导干部像土匪,吹牛说什么未名湖,跑去一看,不过是一盆洗脚水。要是没有我们东北,这王八蛋国家早就玩完了。你看这无边无际的大平原,能看得你绝望。知道东北人的心胸是怎么来的了吧?我每次坐火车,从哈尔滨一直到山海关,你听那车轮的声音都是:"真辽阔、真辽阔、真辽阔!"那真是"一万里平川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知道当年林彪是怎么消灭廖耀湘的了吧?放眼数百里,一马平川,连一个小山包都没有,甭管你十万二十万大军,只要被包围或者被追上,一个也跑不了。这种地形,十万人都可以包围二十万。明白东北的饺子为什么"皮薄馅大"了吧?等火车进了山海关往南去,你再听那车轮的声音,就变成"疙瘩汤、疙瘩汤、疙瘩汤"了。第61节:没心没肺的七月末(2)  吉林通化的满族老前辈关教授说:"妈的我后悔了,1644年我们要是不入关就好了,全让你们汉族给忽悠了!妈的你说,我们跟你们一个锅里搅马勺,我们落下啥好了?给你们带去了这么一大片富饶的沃土,结果你们把我们给忽悠没了,这找谁说理去?当年我们要是不入关,不往南边去,专门往北边发展,还有往东发展,那现在,西伯利亚,还有日本,不都是我们大满洲国的吗?"  孔和尚说:"对呀,这个思路好。现在不是时髦闹独立吗?你看人家扁哥、达赖大叔、还有热奶奶,闹得多欢哪,你们也闹个满洲国独立呗,我们山东人民支持你们!"老关说:"拉倒吧,我们连满语都不会说了,独个王八犊子立呀!再不听你们忽悠了,算了,就这么一块儿过吧。只要你们承认,我们满族给中华民族做出了最大贡献,我们也就满足啦。"孔和尚说,对,只要尊重咱们东北银,君是君来臣是臣;谁要敢不尊重咱们东北银,妈的从通化到北京,紫禁城杀一个乱纷纷!  北大学者不管到哪里开会,总是白天骂政府晚上打扑克,似乎要永远保持延安作风。孔和尚跑出去打了一局保龄球,多年不打,手不听使唤,只打了一次全中。然后就回屋看书,不知不觉也没洗澡就睡着了。  7月26日,起来冲了冲,去吃早饭。面对浩大的湖面,碧油油的山峦,食欲旺盛,吃了两碗烧茄子,就了几口米饭。然后去吊水楼瀑布看猛男跳水。几年前那次,几乎是我们专场。今天却有上万人挤得水泄不通,挤得大家都失散了。本和尚仗着膀宽肚圆,挤了个好位置,顺便给一位姑娘留出个立足之地。那姑娘很感谢,举起阳伞,一直连俺一块儿遮着。等那猛男从瀑布之上纵身跃下几十米高的深潭激流,万众发一声喊,便作鸟兽散了。回到宾馆开会,讨论得既庄严又热烈。北大人开会也颇有延安作风,人人畅所欲言,不大在乎领导说了什么,第一是尊重真理,其次是彼此尊重。说到热闹处,吃饭睡觉都浑然忘却。忽有人高声倡议吃饭,大家这才注意到领导早就饿了。  晚上吃的铁锅炖鱼。鱼比较小,只有6斤。但铁锅直径3尺,大家围成一圈,捞鱼肉,喝鱼汤。最后将一盘子雪白的豆腐往汤里一倒,鲜美极了。众教授都觉得,还是东北胡子的生活好哇。孔和尚建议,在北大开个铁锅炖鱼食堂,但有几人强烈反对,说北京的铁锅质量还不错,可到哪儿找这么鲜美的鱼去?北京的鱼都是饲料喂的,跟女博士属于一个品种,吃起来跟鼠标垫一个味儿。所以最好,还是北大搬到镜泊湖来,每个院系一个山头,每班一个小院,教室都在船上,保证灵感勃发,人才济济。众人纷纷赞成,只有某心理学家忧心忡忡道:"好是好,就怕毕业的时候,学生们都儿女成群了。"  饭后大家唱歌。孔和尚本来收到很不高兴的短信,但在一车歌声感染下,渐渐高兴起来。老关唱的是"日落西山红霞飞",老孙说喜欢意大利歌曲,孔和尚便唱了一首小时候的"意大利"歌:"老大赛里姆,捡钱喝啤酒,意大利的大皮鞋,踩了他的手。"后来又唱了刀郎、苏芮、阎维文等人的几首歌,就回屋睡觉了。孔和尚抓紧睡前的时间,关心国家大事,读了点民族和宗教问题材料。中国信仰回教的有十个民族: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这十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2032.06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760.21万人,增长了13.38%。今年是2009年,明年就要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了。如果这十个民族的人口增长速率保持13.38%不变,那么大致可以推断中国现在的回教徒人口总数大约是2300万。回教在中国虽然信徒不是最多,其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回教堂)的数量却位居中国五大宗教之冠,而且还在增加中。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官方统计数字,中国现有17600多座佛教寺院(包括汉、藏、巴利三大语系的佛教寺院),1500余座道教宫观,4600余座天主教堂、会所,12000余座基督教堂,清真寺却有三万余座。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中国的回教是在持续发展,穆斯林的人数也是有增无减的。第62节:没心没肺的七月末(3)  7月27号,早饭后离开镜泊湖,乘车前往绥芬河。住在该市最好的酒店,屋里能够上网,但是要收费5元/小时。中午交通局请客,吃得很丰盛。下午去商贸街购物。我上次已经来过,所以什么也没买。在周围的街区逛了逛,发现百姓消费跟大城市差不多。晚上请我们在马克西姆餐厅吃俄式大餐。伏特加酒很上头,又喝了9号啤酒和7号啤酒。鱼子、大蟹腿和虾爬子都很肥美,但几个人的肠胃都有点不舒服了。晚上上网,贴了篇青年周刊的访谈充作博客。  7月28号,早饭后就去过海关。中国这边速度正常,到了俄国这边,速度慢得可怕,多道关卡检查护照。30多个人过关,就用了将近两小时。然后到格城换车,司机是俄国个体户,所以警察都欺负他。一路向海参崴进发。沿途是苍茫大地,除了中俄联合军演坦克的蹄痕,没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令人颇起英雄之志。中间在乌苏里斯克小憩,看房屋都酷似我儿时的哈尔滨,又一次证明我真的曾经在天堂生活过。在郊区一超市买了块巧克力,甜得要死,跟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产品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掺假。傍晚才到海参崴,与北京时差3小时。沿着海岸看风景,几乎随便走过的一个姑娘,放到其他国家,都是明星级的美女。安排我们住在最好的"海参崴酒店",据说属于最豪华的团队待遇。导游小杜多次说她这次很幸运,以前陪团来,她说是"吃不上住不上"的。晚上到"北京饭店"吃中餐,大家吃得很高兴。其实就是中国的普通家常饭,土豆炒木耳,西红柿炒鸡蛋之类,但在俄国,要黑社会老大才能吃得起。我看到房间里有毛巾和一块小小的肥皂,知道这确实是当地最"豪华"的酒店了,因为国外一般四星级的酒店都不提供这些的。房间没有开水,下去找水,得知是在双层楼的15号。便去6楼,茶炊的水没有开,又去4楼,接了一大杯开水上来。睡觉太早,便下楼,见小舒,让他找几个人出去散步,他打电话,却都休息了。我看了看报纸,俄语都忘光了。便自己出去,沿海边溜达,见青年男女都在喝酒说笑。回来上厕所,洗澡,看电视。看了一阵苏联老电影,渐渐想起了许多俄语词汇。屋里热,拔掉冰箱的电线,打开窗户,让海风吹入。半夜时分入睡,梦见了小时候跟父亲在路上走,他背着手,我也背着手。  7月29日,黎明4点多醒,又睡到6点多。洗漱,下去早餐。7点半上车出发。导游是个叫热尼亚的34岁的俄国壮汉,汉语不错,但口音是羊肉串味儿。自称有俩老婆,一个在海参崴,一个在哈尔滨。先去了火车站和列宁广场,然后在码头的商店里,大家购物。他们买了套娃等。我买了个酒壶。然后去潜艇博物馆、本市制高点、中心广场。接着自费乘船出海,看金角湾、乌苏里湾和阿穆尔湾。我说中国军队有必要到这里再进行一次"三湾改编"。船上有歌舞表演和酒肴。我们喝了啤酒,吃了点鱼子列巴。一小时后上岸,去另一家"北京饭店"午餐。餐后带我们去购物。众人狂购许久,大概花了几十万人民币,中国人旺盛的购买力令俄国人仿佛吃了醋溜巧克力。孔和尚是穷人,只买了点穷人的家什,就自己到旁边去逛,看了超市、药店、书店等。在书店,跟两个高挑的美女售货员用俄语搭讪,她们俩在柜台后一边笑,一边哇啦哇啦争着跟我说,结果我一句也没听懂。最后,其中一个娃娃脸的忽然说了汉语:"你,要不要老婆?"我说:"我有老婆。"娃娃脸说:"再要两个,好。我们,俄国男人,都有很多老婆。"我说:"好,你们到北京来,问问我老婆,她说可以,那就可以。"她俩就笑,伸出拇指说:"中国男人,好的男人!"俄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已经超过了45:55,女性比男性多出一千几百万,所以稍微有个稳定工作的男人,有两个以上的妻子,都是不稀奇的。有些学校的女研究生,发起了"驱逐师母运动",公开跟师母说:"您已经霸占我们导师的青春许多年了,好事不能一个人独吞,现在该轮到我们啦。"听到这些,中国的几位学者很兴奋,连连叹曰:"俄国太好啦,俄国太好啦。"第63节:没心没肺的七月末(4)  将近3点,有人回码头买套娃,有人去海产市场。其余回来休息。我睡了一会,看电视里的俄语"红色世纪"节目,里面有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等的资料画面。16点15下去集合,共去郊外的"俄国农家乐",据说是黑社会开的高级消费场所,其实没什么好吃的。我们自带了从海产市场买的大蟹腿和虾爬子,喝的伏特加。歌舞表演很热闹,几位老师积极参与了表演。回来后将近8点,通知明天4点就要吃饭退房,早早出发。我独自又去逛街。逛了一家影院,里面在演美国大片。一家影碟店,价格比中国贵十倍。看见一大群亚洲人,约有数百,在齐声呐喊放焰火,走近一听,是越南人。据说他们在海参崴有数万。在一家超市又买了两块巧克力,遇见中国游客,高声大嗓的,好像在家里一样。又沿着海边回来。下去打了开水,就准备睡觉了。这两天跟国内信号不通,一切应该正常平安。海参崴汉化程度明显,如果不是匆忙签订了那个条约,很有可能在我有生之年,回到中国的怀抱也。  7月30日3点半起床,4点早饭,4点半发车。经过乌苏里斯克到格城换车。大家又买了些东西。过海关比去的时候顺利。到绥芬河酒店整理了行囊,午饭去乌苏里江村吃的农家饭。然后向兴凯湖进发,傍晚到达白泡子乡的陈老三鱼阁,密山交通局接待。晚上吃的一条大白鱼,约五六斤,是吃过的最美味的淡水鱼,嫩得跟豆腐一样。接待我们的副局长说,是渔民到俄国那边打的,因为中国这边的鱼已经快打光了,俄国人不吃淡水鱼,所以鱼鳖虾蟹都往俄国跑。中国渔民冒死过去打渔,成功的话,一船鱼的利润除去贿赂各方大爷,能有几十万人民币。所以兴凯湖的老百姓都很富。但是倘若被老毛子巡逻舰抓住,就惨了,轻则拘禁罚款,重则直接扔到湖里淹死,而中国政府忙着搞和谐社会,一般是没有功夫去斤斤计较的。饭后又赶了20公里,到兴凯湖畔的省计划干部培训中心住。这里不能上网,洗浴设备也不好使。打电话、洗澡、洗袜子后就睡觉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者:孔庆东
《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者:孔庆东-2
《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者:孔庆东-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四十五岁风满楼
四十五岁风满楼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