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

“如得参议前去东京,种某最为放心。”刘锜的建议,正中种师道下怀,他看到刘锜如此机敏,十分满意,不禁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趁势说,“况且令嫒已经成长,正该为她完姻,毕了人生大事。只怕参议年来体衰多病,不胜跋涉之劳,这倒还要从长计议。”  种师道还要客套几句,赵隆不禁豪爽地笑起来:  “主帅在公事上有所差遣,赵某怎敢推辞?何况俺这把贱骨头,虽然使用得长久了,倒也还禁得起风霜雨雪,哪里就在乎这几千里路!”  赵隆热心地接受这项任务,并非因为他已转变立场,支持起这场战争来了。恰恰相反,他仍然在内心中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深信种师道与他是完全一致的。他在这里,或跟随种师道去太原,都不能够再作什么来阻止战争,除非他到东京去和王黼、童贯等伐辽决策人进行辩论。他甚至想得那么远,最好能当着官家的面,与他们廷争伐辽的利害得失,使官家听从他的意见,这样他还有最后的机会来阻止战争,改变朝廷决策。  自信力很强的赵隆,一经产生这种希望,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立刻进京。他与刘锜约定了日期,作伴同行,意味深长地向种师道暗示道:  “主帅如先已到了太原府,千万等候赵某的信息,再与童贯那厮定夺下来。”  种师道点头不语,这个表情在赵隆看来是像说话般明白的,他默默地表示认可了自己的意见。  十九年前赵隆丧失了妻室,便舍弃自己的家,带着孤女亸娘一起住进部队,在部队中把她养活,从此他就没有了自己的家,同时也割断了和非军事的人间世界的联系。  这个职业老军官的生活是完全、绝对地按照部队生活的板眼进行的,十分简单,却有着严格的纪律性。他自己早就习惯了它,不在乎有没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可是女儿毕竟是女儿,有许多超过军事生活范围以外的麻烦事情要他照顾,她成为他公生活中唯一的累赘。特别当他出去打仗,不能够再把女儿带在身边时,少不得要操点心,把她寄托到同僚家里暂时安顿一下,自己才能脱空身体,了无牵挂地出去征战。可是在另一方面,长期来,父女两个相依为命,女儿又成为他私生活中最大的安慰,那种儿女子的柔情的爱,与军队的严肃气氛格格不入,与他的为人行事也格格不入。这就是说,他摒弃了那种人间的,普通的方式,而用自己独特的硬派作风爱着女儿。没有人料想到在他的铁石心肠中也有一个柔软部分,女儿常常用她的独特方式的柔情打动他这个部份。结果是:他离不开她,她离不开他。  现在他们三言两语就决定了要他把女儿遣嫁到东京去,马扩家住保州,女儿嫁过去以后就要定居在保州,不得和他相见了。要是想到这点,也许他也会感到痛苦。可是,现在盘据在他思想中的那个重大问题,足以排斥一切、压倒一切个人问题。他连想也没有多想一下,马上就跟刘锜约定,后天一清早动身,首途进京。  刘锜诧异了,遣嫁女儿也是人生大事,虽说军队中一切从简,谈不上什么置备嫁妆,饯别亲友,但是化个十天、八天时间,略略摒挡一下家务,总还是必要的。刘锜要他再考虑考虑行期。没想到得到的回答是:  “今天回家去跟女儿说一声,少不得到几家诸亲好友处去辞辞行。明天收拾一天,后天一早就走,还有什么牵挂、放不下手的?”  刘锜莞尔地笑了,原来他的老上司还是跟当年一样的急性子,还是跟当年一样,除了军旅大事外,他对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干不了的。  (六)  渭河早已冰冻,舟楫不通,他们只好赶陆路走。但是东去的官道也被漫天大雪封锁起来了。  大地变成白茫茫的一片,银子般地闪着亮光。  所有光秃秃的树枝,都好像盛开的梨花,这千树万树梨花不仅点缀了树枝,也在漫天飞舞。  那似乎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招手就会落入他们车马之间的山谷陵丘,平日飞扬浮动的黄土尘埃和重重叠叠的磴道山沟这时全被干燥的白雪松松地覆盖起来,一切都变得臃肿不堪和界限不清了。它们欺骗着人和牲口的视觉,一个不小心就会岔出正道,跌落到同样被白雪松松覆盖着的干枯的涧沟中去,跌得头破血流。因此在这日子里,除了绝对必要以外,很少有人出门。  他们几乎独自垄断了这条官道,稀少的辙痕,又被新的白雪遮没,只有经过好半天,才偶而听到一连串清脆的铃铛声和吆喝声,逆着他们的方向慢慢过来。  他们一起挤在颠颠簸簸的大车里,一任那几匹喘着气、口中不断冒出热气的牲口拖着他们艰难地前进。进程显然是缓慢的。有时车辆一歪,半个轮子就陷进坑洼,这时赶车的和坐车的都得下来,费了很大的劲,托起车轮,端正车身,才能继续前进。有时大车转过一个山坡,正好迎着风口,朔风怒涛般地狂吼着,把浮在表层的干雪重新吹入天空,和天空中的飞雪,混在一起,迷糊了赶车者的眼睛。这时大车就不得不顾着风势暂时转过来避避风头。只有碰到风势较弱,又走在还没有被破坏、比较好走的官道正中,肯定不会岔出去时,赶车人才活跃起来,大声吆喝着,把马鞭在天空中甩得噼啪作响。这不但为了赶车,也为了活动活动身体取暖。  大车周围用粗毡围起来,它好像船帆一样,饱满地盛着风雪,一会儿在这里鼓起来,一会儿又在那里瘪下去。有时,毡幕突然裂开罅缝,朔风就带着拇指大小的雪花飞舞进来,刀子般地割痛着人们的头脸,脖子和手。人们却趁此机会呼吸一口清冷的新鲜的空气,并且从还没有来得及掩盖上的罅缝里看到在眼前延展着的无穷无尽的银色的道路。  在人们的思想中,也延展着无穷无尽的道路。  自从爹告诉她,将要把她送到东京去完姻以后,亸娘就陷入深深的迷惘中。  亸娘是一个在特殊坏境中培养出来的特殊的少女,但她仍然是个少女。  严格地说,亸娘没有体验过一般人所谓的“家庭生活”。还在手抱的婴孩时间,她就失去了母亲,由爹带到部队去养大。那时,她实在太幼小了,不明白失去母亲的悲痛意义,不明白她今后一生中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缺憾所要偿付的代价。在部队里,她和其他由于类似的情况带来的男孩一起玩耍,一起受到锻炼。在部队严肃而紧张的空气中,在那绝对的男性化的集体中,她是唯一的例外。她是一朵花儿,可不是在暖房里养大,而是受到山风谷雨滋润培育成长的一朵野山花。她受到男伴们的欢迎,她受到士兵和军官们普遍的钟爱,她有点撒野,然而是活泼伶俐的,爱娇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少女,她很快就达到并且超过了那个社会所许可的女孩子跟外界接触的最大限度的年龄。这一条铁律是那么森严,即使在没有女性的部队里也没有例外,一道无情的帷幕落下来,隔断了她与外界的接触。人们仍然对她抱着友善的态度,可是无形中跟她疏远了。她又不像其他的女孩,家里有母亲、姐妹、养娘和女伴们,外面还可以和亲戚女眷们走动。她几乎是在女性的真空中生活着,她反复而刻板地处理着日常事务,她劳动得多么勤快,她应付爹和自己的生活多么简单,多么有条不紊!但在她的意识中,却感觉到这里缺少一点什么东西,缺少一种随着她年龄之长大、特别是为了弥补她的由衷的缺憾所要求的温馨的柔情。  她要求温柔地对待别人,爱抚别人,也要求别人温柔地对待她、爱抚她。她要求自我牺牲,要求献身于人,却不要求别人给她以同样的酬答。所渭“自我牺牲”,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来,就是一种不要求酬报的执拗的爱。她把所有的柔情都倾注在爹身上,这不但因为她发现在严厉的表面底下,爹在内心中确是爱她的,更因为除了爹以外,她接触的人是那样少,使她无法满足自己不断发展着的自我牺牲和献身的要求。  只有那个将要成为她丈夫的人和他的家庭才是她生活孤岛中的一片绿洲。她带着特殊温馨的柔情回忆起十年前的往事。那时,爹出去对西夏作战,把她寄养在马家,“他”的父亲和哥子们也一起赴前线了,家里只留下母亲,嫂子和尚未成丁的他。他们很快就成为亲密的伴侣。他比她大五岁,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委托,就主动担负起教育她的任务,教她读书、骑马、挽一张小小的角弓,教她射箭。这一切,他都是那么内行,显得完全有资格做她的老师。他是严格的——作为一个老师,给她指定了一天之内必须完成的功课,绝不容许拖延,他也讲了许多古代和当时发生的故事,多半是关于战争方面的,要求她第二天能够一字不易地回讲给他听。她按照他的要求做了,却产生一点学生对于过于严厉的老师常有的那种反感。“爹还没有那么严咧!”她想,“你倒管得这样紧!”于是她逗着他玩,故意没有做完功课,或者有意讲错故事,惹他生气,等他说要责罚她的时候,一口气就做好功课,讲对故事,使他没有理由可以责罚她。  有一天,他们并骑出去驰驱,他对她的骑术已经很信任了,可以允许她离开他的视线纵骑奔驰。可是那一次,她刚从一个小山坡冲下时,忽然从驹背上滑下来,掉在地上。她听到他从后面气急败坏地驰上前来,她闭上眼睛,装作受了重伤的样子。他啜泣着,唤着她的小名儿,问她怎么啦?一连问了几声,她噗哧一声笑出来,飞快地跃上马背,头也不回地飞驰回家。他从后面赶上来,超越了她,转过马头拦住她的去路,恨恨地骂道:“小蹄子摔了一跤不够,难道还想再拌一跤?”  这是多么愉快的回忆,他平日老是一面孔正经地说:“好汉子要像把衮刀那样,用上好的精铁,灌了钢汁,经过千锤百炼,才打得出来。”没想到背着人时,他也会啜泣流泪。她在飞快的一瞥中,看见他用乌黑的手背去擦眼泪,把脸都弄脏了。她想:上好的镔铁,打了几百锤、几千锤也不会淌出水的……  这些愉快的回忆好像荡漾在天空中的游丝,只有在漫不经心中,才会偶而发现,而当她认真要去抓住它时,它却飘飘荡荡地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她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关系忽然变得疏远了,他即使到爹这里来,也只找爹说话,看见她,点个头儿就走开。她惹他生气了吗?她竭力在自己稚小的心灵中找寻这个使他疏远了的原因,而找不出答案。后来,他从军去前线,愉快的回忆就完全中断了。不管她多么努力要用记忆的丝线把他们之间前前后后的关系绾结起来,可是做不到。她再也不能够把断去的丝线续上。对于她,他是既亲密又疏远、既严厉又体贴的人。可是他只是一个梦里的幻象、一个镜中的影子。  现在爹明确地告诉她,这次出门是要把她遣嫁出去。她和爹一起首途出行,回来的时候可只剩下爹一个人了。完婚对于她只是一个模模糊糊、飘飘忽忽的抽象的概念,和爹分离却是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她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爹离不开她。  当爹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绷着脸回来时,有谁逗着他,使他破颜一笑呢?每年深秋季节,爹发起气喘的老毛病,半夜里起来坐在床头咳嗽,有谁照顾他吃药,给他轻轻扯上被子,免得受到风寒呢?还有爹这个老军人,几十年熟练地使用一杆三十斤重的铁槊,却拈不起一支细小的针。他的袄衲绽了缝,露出棉絮来,有谁绘他缝补?他原来就是落拓不羁、不修边幅的,没有了她,他还会记得修剪须发、还穿得上一件像样的衣服?  这些生活的细节,在设想得特别周到的女儿的心目中,都放大成为无法克服的灾难了。  可是她还是不能不离开爹,被遣嫁出去,嫁给这个既亲密又疏远,既像是梦幻又可能是真实的人。这是在她生下来几百年、几千年以前就定下来的老规矩,所有的少女都离不开这个命运,她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是一条多么使她迷惘,又多么使她为之神往的道路。坐在颠颠簸簸的大车中,她回肠荡气、反反复复地就想着这一些,最后她下定了决心,既然不得不离开爹,既然必须走上这条道路,那么她就坚决地迎上去吧!如果在他们之间失落了什么东西,她决心要把它找回来,如果联系着他们两人的丝线中断了,她要主动地把它续上。她是个勇敢的少女,要求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当她在生命发轫之初,当她对于那个她不了解的、正待去参加入内的世界抱着美丽的憧憬的时候。  (七)  他们好不容易在傍晚时分来到郡河边,人与牲口的精力都已使用殆尽了,可是还有整整一半的旅程在等待他们呢!  他们在河边的一个小驿站里打尖过夜。  虽然在那一天的旅途中,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活动,经过了那种消筋蚀骨的劳累以后,他们达到了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有一间足以遮蔽风势,挡住寒流的屋舍,让他们歇一歇脚,忘掉疲劳的白天,舒服地享受一个安宁的夜晚,明天的事情到明天再安排。  在郡河边的这所驿站是属于最小型的、简陋的驿站,统共只有一个驿卒在里外照顾,兼顾人和牲口。房舍早已破损不堪,东歪西斜,到处是罅漏,就是要起到遮蔽风势,阻挡寒流的起码作用,似乎也很难做到。晚上,风势又重新变得猛烈起来,使得这所驿站好像在洪波惊涛中漂浮着的一叶孤舟一样。说它像孤舟,那倒是真的,因为在周围十里之内,它是独一无二的建筑物。  所幸在这种气候里,没有其他的旅客,他们可以完全占有它。他们加旺了地炉里奄奄一息的火力,围坐在土坑旁取暖假寐,并且迅速沉入真正的酣睡中。  夜已经很深了,夹杂在狂吼的风声中,忽然听到门外有性急的铃铛声和叫门声。  “这早晚还来投宿,”被吵醒的驿卒一面拭着睡意犹浓的眼睛,不满地嘟哝着,“二更早过了。也不怕掉进冰窟窿里去见水龙王,那才叫你好受哩!”一面用职业性的,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清醒的动作,披上老皮袄,点起灯笼,出去开门。  来客似乎是骑了一匹火烧着尾巴的火焰驹疾奔而来的,似乎他的一只脚还没有跨下鞍桥,就大声在询问什么。驿卒不确定地回答了一句,他们的对答被关在门外,并且被锐利地呼啸着的西北风吞没了。只有最后一句是清楚的,那时,他俩都已经跨进门内。“俺进去看看!”来客有力地说,然后嘱咐驿卒喂饱他的牲口,天亮以前,他就要动身赶路。  这一切都是在所有驿站中随时可以碰到的情况,不值得注意。人们只是抱怨这个意外的干扰把他们的瞌睡打断了。只有第一遭出门,对于遇到的一切事物都产生新鲜感觉的亸娘才注意到它,听它,并且对它发生兴趣。她在自己的想象中刻划出这个来客究竟是怎等样人?为什么这样性急?并且在她的想象中出现了这个来客的形象。有一种遥远的记忆把她和这个来客联系上了,当她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忽然明确无误地断定这同乡人的口音是一个她曾经听到他说过话的熟人的声音。  “爹听,是谁在说话?”她轻轻把瞌睡中的爹推醒了。  刘锜也同时惊醒了,听到了由于房门已被打开,很清晰地钻进棉帘子里的熟悉的声音,他们交换着惊讶的眼光,仿佛彼此在问:“这样的巧遇,难道可能的吗?”但是棉帘掀处,说话者本人已经大踏步走进来。借着驿卒手里提着的灯笼微弱的摇曳不定的光,他们看清楚了来客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千里迢迢要去寻访的老战友,马扩的父亲马政。他们三个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  “巧遇!巧遇!”  马政是为了多赶一站路,冒着去见水龙王的危险,策马陟冰渡河过来的。他的随从们由于脚力追不上,早被远远地甩落在几站之后了。他的已经习惯了黑暗的眼睛,也在第一瞥中就认出朋友。  “果然是信叔,”他欣然欢呼道,“还有钤辖,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俺找得你们好苦呀。”  驿卒给新来的,有急差的军官送来分例的滚水,酒和蒸饼,剔亮了油灯,在地炉中又加上几块新的炭就走开。炭爆出欢迎新朋友的噼噼啪啪的炮仗声。由于人们的往来走动、水蒸气、酒香、灯光和炭的爆炸声,给这间冻结着的房间平添了不少生气,它好像从假寐状态中甦醒回来了。  马政顾不得寒暄几句,就一面擘开手里的蒸卷,大口地塞进嘴里去,一面谈起正经来。  原来从刘锜离开京师的一个多月来,时局又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先是马扩从金朝回来,把金朝的正副使节女真贵族遏鲁和渤海人大迪乌带到东京。这两个都是完颜阿骨打的亲信,是金朝的用事大臣,地位重要,不同于过去派来仅仅传达双方口信的泛泛之辈,因此受到朝廷的隆重接待,官家亲自在崇圣殿延见他们。  接着就正式谈判出师夹攻的具体日期。  奇怪的是夹击之议,虽由宋朝首先提出,及至对方同意,讨论到具体问题时,宋朝方面竟提不出一个确定的日期。王、蔡二相因为没有把握使自己方面迅速出师,又不愿对方出师过早,免得落了后手,采取了排日宴饮、陪伴游览等方法,使谈判长期拖延下去。他们绝没有想到,就在这段时间里,完颜阿骨打对辽发动一场闪电进攻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昼夜急行军四百多里,袭破了辽的首都中京。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匆遽南逃,路经燕京时,只勾留得两天,就携带一批军队、官员、宫眷直往云中的阴夹山方向逃去,从此躲着不敢出来。  现在的局势是:金军以全力封锁天祚帝的出路,三面兜捕他。燕京周围,局势云扰,抗辽义军蜂起,辽政府群龙无首,实际上已处于土崩瓦解的垂亡状态。  正在边境侦事的马政探听到这些千真万确的消息,认为这是收复燕云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也怕金军先下手为强,分兵南北,略取河北、河东之地,对我国防线构成莫大的威胁,因此立刻飞驰京师奏报。这时王、蔡二相也看到时势紧急,匆忙奏准官家,决定对策:一面仍由赵良嗣,马扩两个接伴金使,继续与他们酬酢宴饮,羁縻时日,一面就派了解这一切情况的马政赍着朝命,前去西军,严令种师道迅即集中全师,限期三月底扫数开往河北前线雄州,听候进止。原定的太原会议取消。如有愆误,即以抗旨论罪。  这不是宛转的疏通,而是严厉的朝命了。官家毕竟是官家,当马政陛辞之时,官家又作了口头指示,以缓和命令中严厉的措辞。官家嘱咐马政到渭州时先去找刘锜,两人会商后,再向种师道传旨。在口头解释时,“务要讲究措辞,使种师道以下将吏心悦诚服,前去赴命。休得严词迫令,寒了他们的心。”同时又给了马政新任务,传达命令后,就留在军中参赞戎务,督同大军克日开拔,免得有所愆误。  屈指计算日程,马政估计到刘锜亟待复命,可能已经启程回京了。他们西军中人的应用数学和东京一般官场中的应用数学不一样,后者的数值表现在口头和文字上,前者表现在实用意义上。因此他一路沿着西去的官道,留心打听刘四厢的行止。却没想到在这深夜中,在这小小的驿站里和他们一行忽然邂逅相遇了,这真使他非常高兴。  马政急于要知道西军将领对于伐辽战争的反应,刘锜扼要地介绍了他西行的经过,两人一起研究执行进军令的可能性和困唯。马政赍去的朝旨既然如此严峻明确,种师道除了迅速、切实执行以外,别无他途。刘锜估计到马政此去已无重大的阻力,他自己也该早些回京去缴旨复命、等待后令,还要考虑到赵隆晋京的任务,因此决定分道扬镳,各人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在马政、刘锜长篇大论地交谈着的时候,赵隆一反常态,很少插进话去。  “好慌!好慌!”他已经得出带着成见的结论,对他们的计议评价道,“这样匆忙、慌张之间决定的事,哪会有好结果?”  他也对他们的谈话进行分析。他承认时局的确起了急剧的变化,正因为变化这样大,这样迅速,决策者更应冷静考虑,沉着应付。让一缸带着泥沙的水澄清了再去舀,不要急于喝混浊的水,这是他们军部中人处事的原则。宁可失之迂缓,不可失之孟浪。他认为我方平时既缺乏准备,临时又没有周密的计划,匆忙决定,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怎能打好这一仗?他又找出理论根据,“千里趋利者蹶上将军”,这种做法,正犯兵法之大忌。你们对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加以认真的考虑,一心只想执行朝命,真可谓是利令智昏了。赵隆是个很难掩盖自己感情的人,当他产生了这种想法之后,听着他们谈话,他的不满情绪不禁流露出来。  在马政的一方面,也并没有忘记亲家在座,他几次向赵隆移樽就教,都得到冷淡的反应,于是他明白了刘锜谈到的阻力就是来源于种师道的核心集团,而他这位亲家恰巧就是这个集团的中心人物。他必须承认这个:他们的意见已经有了分歧。可是他没有时间向亲家从容解释了,更不想与他争辩。他们西军中人情逾骨肉,分同生死。不管他们间有多大分歧,到头来总要被共同的利害关系捏合在一块的,他以亲切、热诚的态度,回答了他的冷淡、不满,力图冲淡他的气忿,这样就使他在他们相处的关系中占了上风。  直到他们谈完正经大事后,赵隆才说到他这次东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送女儿到东京去完姻。接着就把女儿唤来与公爹见礼。  马政这才想到除了军国大事外,他们间还存在着儿女私事。他满意地看了看已经完全成长的亸娘,连声夸奖:“好姑娘,好姑娘!”借以弥补刚才对她的疏忽。他又转过头来感谢他的老上司,老亲家亲自送亲的盛情,却不明白在这样军务倥偬、刻不容缓的瞬刻里,他的亲家怎么可能离开军队来料理儿女私事。  显然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感情、把握战机之缓急是各趋极端的。  但是儿女私事在不妨碍公务的前提之下,也不得不办一下,他抱歉在前道:  “儿子目前在京,尚有数月勾留。等到战事一起,不特愚父子必将去前线从事,就是亲家身为种帅左右手,也必要亲莅前线,参赞戎务的。因此婚事只得凑在战前办好。”他特别向亸娘表示歉意道,“时间如此匆促,彼此又都有军务缠身,定不下这颗心来。婚事必然办得草草,亵慢了姑娘,于心更为不安了。”  “都监王事倥偬,眼见不得回京去主持婚礼,”刘锜义不容辞地把这副担子承担下来,“渐叔向来又不惯于俗务。如不见外,子充的婚事就交与愚侄去经办了。东京的事好办,两位都可放心,只是要都监写封家信给子充说了,此事才妥。”  他们两人一齐称谢。  马政还有些不放心地说:“这事让信叔去办,最是千妥万当。只怕信叔回京后,朝廷又别有差遣,不得闲儿,如之奈何?”  “都监放心,办事的人总是有的。”刘锜微笑一下,想起官家的诺言,料定自己也要上前线去的。只是计算日程,还有一段空隙,来得及给他们办好大事,再则,就算自己不得闲儿,家里还有个比他更能干,更可靠,更加千妥万当的人在等着呢,怕什么!  他向驿卒借副笔墨,剔亮了灯,就地炉边去烘开早已冻上的笔尖,让马政写了信,收在自己行囊中,才算了结了这件大事。  更漏将阑,这个残余的夜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了。马政只是略略打个睏儿,又立刻忙碌起来,准备上路。  马政是有权利可以谴责别人的人。  要说服和帮助种师道,使他在短促的三个月时间里,把分散在各军区的十万大军集合起来,输送到几千里外的河北前线去,按照常识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为可能。从受命以来——实际上这个任务就是他自己向朝廷提出来的——他就感觉到自己的手里好像握着一团火球。他必须珍重、吝惜每一个瞬刻。为了争取时间,他赍着朝命,独自西行,连伴当们也都远远地甩掉,没有一个相随。为了争取时间,在这样严寒的深夜中,他还冒险涉冰,投宿驿站。他宁可缩短自己十年的生命来换取大军提早三天集中,因为他了解每一天的拖延对整个战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对待自己、要求自己简直到了苛刻和残忍的地步,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一齐把他送出驿站。  大门刚打开,一阵刺骨的寒冽,好像一群正在嚎叫着的猛兽向人们猛然扑来。这时天色犹黯,只有大面积的层冰和积雪把大地照得雪亮。他们仰头望见月亮缩成一根弧形的细线,孤单地、不稳定地搁在一颗大树上。树枝抖下一点积雪,月亮就跟着抖动一下。凭借着这条孤单的线索,才使他们憬然地省悟到这将要来到的黎明就是大年初一了。  “行程匆促,”刘锜感喟地说,“连得除夕晚都记不得了。”  “可不是又到了大年初一,真是马齿徒增,所事无成。”这时马政正向驿卒讨来一把稻草,亲自把四只马蹄裹紧了,免得踏在冰上打滑,他回过头来对送行的亸娘道,“过了一晚,姑娘又长大一岁,现在可是整整的二十岁了。”亸娘没来由地脸红起来,似乎长大了一岁年纪,是她的过错,要她对它负责一样。然后她看到公爹紧一紧行装,捎上包袱,一翻身就跨上坐骑,借着反映到冰面上来的月光和雪光的指引,走上征途。  刘锜、赵隆一齐道声,“珍重!”  “俺这匹老马呀!”他挥挥手,在策动坐骑之前,还来得及把这句话说完,“一旦拴上大车,就得横冲直撞,把行旅者直送到目的地。却顾不得自己力薄能鲜,叫人坐在里面,颠着晃着不舒服。”  亸娘感觉到这句谦逊的话是公爹特别向她说的。它连同“得、得……”的马蹄声以及被马蹄踏碎的冰裂声,搅和在一起,长期萦回在她的回忆中。  ——————————————————————————  ①这是《孙子兵法》里的话,意思说不能幻想敌人不来进攻,而要寄托希望于我已作好准备,敌人根本无法对我进攻。  ②宋朝特用的量词,这里指三十万匹绢,二十万两银子。  ③马植逃到北宋后,先后改易姓名为李良嗣、赵良嗣。  ④当时西北人自称为自家,读为“洒家”;懑为“们”的意思,但有时也用于单数。  ⑤军饷。  ⑥“弼”是木制的弓夹,弓不用时用木夹夹起来以防日晒、受潮而发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⑦当时北宋人称从辽的统治区域逃亡归来的各族官民为“归朝人”。  ⑧宋人习惯称河东、河北为两河。  ⑨景德,宋真宗年号。澶渊之盟订于景德元年(1004年)。《金瓯缺》  第三章  (一)  刘锜等一行人结束了长途跋陟的旅行,来到东京城。  赵隆在东京别无愿意借寓之处,父女俩就理所当然地在刘锜的寓所中住下来。他们受到居停主妇刘锜娘子殷勤的接待,这种接待是纯粹东京式的:豪侠、好事、热情、包揽兼而有之。  刘锜娘子母家几代都住在东京,在东京扎了根。她本人的足迹最远也没有超过东京郊外几十里方圆的范围。那是和女伴们一起到市郊去踏青、探春,暂时领略一会农村风光,犹如吃惯了山珍海味,偶而也想吃点清淡的蔬菜一样。长期的都市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她满心喜欢地接待了丈夫给她带来的宾客,把接待外路朋友,并使之彻底、完全的东京化,是她眼下最重要的职责。她给赵隆请了安,以她特殊的敏感,马上感觉到这位老世伯不像是个随和的人。可是她不在乎这个,她满有信心地相信到头来总是要让他来适应她,而不是她去适应他。纯粹的东京人,都是这样充满了自豪感的。  然后,她一把拉住亸娘,不住地上下打量她,最后得到结论,断然地称赞道:  “好俊的闺女!”  她用了外路人必须认识到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达到的亲密程度说:“哪阵好风把妹子吹到东京来了!这一来得在这里住上三年五载,这里就是妹子的家,休再想着那边了。”  “多谢姊姊!”被刘锜娘子的这种东京式的速度骇异了的亸娘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话可以回答。  刘锜娘子十分喜欢这个简单的回答和伴随着这个回答的直率的表情。  刘锜背着亸娘,把她此来的任务告诉娘子,这使她更加高兴了。她立刻把亸娘拉进自己的闺房,用了必须经过三年的耳鬓厮磨才能达到的那种亲密程度,小声地告诉她:  “咱虽说还没见过马兄弟,你刘锜哥哥一天却要几十回叨念着兄弟,念得咱耳朵也起了茧。这回兄弟回东京来了,好歹要把他抓来,与妹子完婚。这件事就包在咱身上,他们男子汉省得什么?”  亸娘的生活经验是那样贫乏,她认识这个非军事的人间世界,就好像是个刚落地的赤婴一样。她不明白处在待嫁少女的身分上,被提到这种尖锐的问题时,理应红一红脸,忸怩一下,利用这点娇羞来增加客观上的媚态的。  “多谢姊姊!”她还是这样简单地回答。  她简单、直率得使刘锜娘子着迷了,刘锜娘子决没有料到她会得到这样一句回答。她又拉起亸娘的手,继续说:  “可是这两天东京的灯市真是热闹极了,普天下哪有这样好看的灯市?咱非先陪妹妹去逛逛不可。逛过了灯市,再办妹子的喜事不迟。”  亸娘也曾在渭州逛过灯市,可是她决不能理解一个东京人逛灯市的重大意义:  东京人主要不是以年龄,而是以逛灯市的回忆来划分生活阶段。  一个白发如银的老婆婆可以从六十年前那次逛灯市的回忆追溯到她的无邪的少女时代,还可以从逛灯市的伴侣中追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她们有的墓木已拱,有的已经是子孙绕膝……她们流逝的一生犹如一串用回忆的丝线串成的数珠儿,每一个灯节就是一颗数珠儿。她捻到哪一颗,就会想起哪一年灯市的情况和气氛——它们似乎都是相同的,又各具有特殊性。她想起她和游侣们挤来挤去的那些街坊,如今名称虽还如旧,有一半的房屋已经翻造过,一半的店铺扩大、缩小或者已经打烊了。她还记得跟哪个游伴小声地说过的一句话,这到现在想来,还要为此赧然红脸。她还会想起她第一次穿上身的那件青莲色的刻丝锦袄,当时是怎么哄动了九城阛闾的!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亸娘所能理解。  她惶惑地看看刘锜娘子热情横溢的神情,不可抗拒的建议,她再一次回答道:  “多谢姊姊!”  (二)  刘锜娘子说得不错,普天之下,哪有一所城市比得上东京,哪有一个节日比得上东京的灯节?绝对没有!把人类精心创造的有关的形容词,“繁华”、“缛丽”、“热闹”、“喧闹”、“金碧辉煌”、“光采夺目”等字眼都用尽了,也不足形容东京的灯节于万一。  每天清早就向四面八方重重洞开的各道城门——南薰门、陈州门、戴楼门、新宋门、新郑门,封丘门,陈桥门、万胜门,固子门……都展开笑靥,张开两臂,欢迎一切初来的和重来的客人。它们毫不怀疑人们将带来更多的富足和更大的繁荣,为它添毫增色。它们带着那样的好心好意,站在人们来到东京的第一道关卡上,热情焕发地介绍道:“你们快进城来啊!进城来寻欢作乐,尽情享受。俺这里什么都不欠映,什么都不悭吝,俺代表东京城站到这里来欢迎您老人家进城,祝您愉快,可千万不要给俺带来愁苦和灾难就好。”  陶醉于一切愉快,新鲜、热闹的事物,乐于为居民和客人们提供无穷无尽的享受,这是作为帝京、国都,过着一百多年“熙来攘往”的和平生活的东京城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性格。  作为一座城市的东京城有这种特殊的“城格”,而它的居民们,也发展着与此相适应的人生哲学。  东京人总是喜欢把各种色采鲜艳的油漆不断地往它身上涂刷,在没有铲去的老底子上涂上一层层新的,又在新底子上再涂上一层层更加新的漆。在光洁夺目的表面后下面,还可以看到旧的痕迹,因此显得更加绚丽多采。  东京城每天都在踵事增华。  新年春节的本身就是一种矞丽堂皇的橙黄油漆。  去年腊月中,朝廷又玩出了新花样,明令规定把预赏灯节的日期提前半个月,这也是一种投合人心的轻倩的绯红油漆。  而在春节中刚透露出来,几天中就已遐迩遍传,妇孺皆知的征辽消息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大红油漆。  东京人的生活方式虽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他们生活目标却很单纯。他们只追求官能上的快乐和刺激以及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热闹的节目就是他们的食料、饮料,点心和零食,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来填满他们饥渴的精神胃口,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将要感到索然无味了。  使赵隆等十分惊异的事情是:在西北军事会议中那么激烈地争辩着的一场战争,在湄河边的小驿站中目击有人那么急如星火地传送出去的战争动员令,反映到东京人的生活中,满不是那回事。现在东京人都知道这场战争即将爆发了,但他们一点也不着忙,更谈不上什么紧张、兴奋,反而感到十分新奇和轻松。征鞍甫解的刘锜甚至觉得今天的东京比几年前,比他两个月前离开它的时候变得更加繁华,更加接近升平时期的颠峰,何况很少到东京来过的赵隆,更不必说从未来过的亸娘了。  东京人引以自豪的见多识广特别表现在他们对战争的无知上——在抽象领域中自命为最渊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最无知。东京人夸耀他们在市场上看见过的各种加工装饰的武器甲马,他们看见过挎刀带剑的军官们在城门口进进出出,还有,他们在官家的卤簿①中见识过连人带马都披上铠甲的所谓“具装甲骑”,据说合天下都没有这样精锐的骑兵部队,他们还在“讲史”场中听到说话人讲“三分”,讲“残唐五代”有关的战争故事。这些就是他们对于战争的全部知识了。东京的上层人物和绝大多数的中层居民并不真正明白。或者是不想认真弄明白战争究竟是什么。他们既没有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它,为它作出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也没有从消极的方面想过它可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或将迫使他们改变什么?他们对于传闻得来的战争的消息,第一个敏捷的反应就是把它当作一件新鲜玩意儿,当作一个最新加添出来的娱乐节目,当作一种掺和在日常生活中醇冽可口的美酒嘉酿。总之,轻飘飘的东京人不可能持有与战争相适应的刚毅沉着的观念。如果说,他们中间也有少数人想得远些,想到战争不一定是那么轻松愉快,可能有一天会像个不速之客那样挑一担愁苦的礼物,登门前来拜访他们,那么它仍然也是遥远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到战争爆发,时间上还有几个月的余裕,从东京到前线,空间上还有一千多里地的距离,何必过早地、过逞地就为它操起心来?东京人对于时间、空间的概念,一向采取现实的态度,只限于此时和此地。  疯狂地掠夺、尽情地享受、毫无保留地消费、完全绝对地占有。只要今天的这一天过得舒服,那管它明天来的日子是甜酸辛苦?东京的上层人物就是用这样的浅见和短视、这样的豪奢和挥霍、这样的荒唐和无耻来制造和迎接自己的末日,使自己和追随者一起像雪球般地在战争的烈焰中溶化掉,并且祸延到中下层市民,使他们受到莫大的灾难。  这就是从现在到收复燕京(那是使他们的欢乐达到最高峰的日子)的一年多时间中东京人普遍存在着的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  打从去年腊月开始,以州桥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几条最热闹、宽敞的大街,诸如天汉桥街、临汴大街,马行街、潘楼街,界身、桃花洞,炭巷等街道两侧都已搭起采棚露屋,作为临时商场,用来平衡市场上求过于供的拥挤现象。连宣德门外御街两侧的千步廊上也列满了这种临时商场。临时商场里面铺陈着冠子、幞头、衣衫、裙袄、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匹头以及鞍辔刀剑、动用家伙、书籍古董、时果腌腊,鲜鲊熟肴等各种档次的消费商品,达到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程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顾客,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在这段时期中,顾客们甚至形成了一股风气,专喜欢在流动的摊铺中去选购货品。他们宁可舍弃百年老店,作成摊铺的交易,认为那里的货品更新鲜、时髦,连越陈越香的老酒和越古越吃价的古董也是从摊铺里买来的好。这样一来,使得久已脍炙人口的李和儿炒栗、王道人煎蜜、孙好手馒头、宋四嫂鱼羹、曹婆肉饼、薛家羊饭、赵文秀笔、潘谷墨、张家乳酪、李生菜小儿药铺等老店,不得不放下架子,随着大流在大相国寺、五岳观和其他庵庙寺院的两庑下租赁了摊铺,开设分店,应市买卖。就中潘谷墨店的掌拒又别出心裁地从老店里搬来苏东坡的赠诗和题跋,用个檀木框子,罩上碧纱,张挂在板壁上,以广招徕。惹得多少风雅之士都跑来欣赏东坡的墨宝、议论它的真伪,从一点一撇一划一钩的色泽光采中鉴定它是否用了潘谷墨,或者是别人的墨。苏东坡大约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墨迹已经产生了广告的效果。  在自由竞争中的高潮中,老牌子不济事了,做买卖的也要适应时势,别出心裁。  大相国寺是东京第一座大寺院,本京人称之为“相蓝”,不懂得这个简称,还是一板一眼地称之为“大相国寺”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外路来的乡巴佬。相蓝有相蓝的架势,平时每逢初八、十八、廿八以及初一、月半才向外开放一天,一个月内只开放五天。前年冬季,为了配合朝廷的新鲜玩意儿——预赏灯节,居然打破成规,逐日开放。相蓝在东京宗教界中一向居于领袖群伦的地位,它既然带头破例,一马当先,东京城郊大大小小的一百六十八所庵庙寺观也乐得跟进,每天大开方便之门,广结仙佛之缘。人们到这里来,不但要礼神拜佛,烧香求签,同时还忙着讲斤头、做生意,零买趸批,一应具全。更多的人到这里来是为了看杂剧、听说话、赌博弈棋以及观看别人的看戏、博弈,人们的广泛活动,使得这些寺观真正成为东京社会中的宗教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当时全国各地著名的杂剧班子,每到腊月将届,就纷纷涌到东京来献艺。东京是一座“不收门票”的开放性的城市,凡是到这里来消费的人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愉快和享乐的人一律被宣布为受欢迎的人。这些艺员们有的搬演杂剧、有的玩百耍杂技,有的讲史,有的卖唱,有的相扑,有的弄虫蚁等等。他们一个个来自三江五岳,都是身怀绝技,名播江湖。他们走遍了天下二十四路、二百三十八州、一千二百二十个县。今天好不容易挨到天子脚下,谁都想露一手儿,博得个名利双收。春节前后,他们暂且在寄寓的寺观里逐日就地献艺。其中出类拔萃的节目,到了正月初九以后,就要被选到灯市中心的“棘盆”去连续演出十天,直到灯市结束为止。开封府为了选拔节目,特派乐官孟子书(有人说孟子书是他的艺名,以专讲《孟子》一书中的诨话出名,后来以假代真,就成为他的真姓名)、张廷叟两个主管其事,而当时的开封府长官开封尹盛章本人也是这方面的行家,自然要参加选拔。所谓“棘盆”,就是在禁城口的宣德门外一片大广场上,临时用采缯色绢,芦席竹架围成的大剧场,容得几万观众,可算是演剧界的龙门。哪个节目被选上了,顿时声价十倍,成为事实上的国定节目。以后在外路演出时,就有权在一面两丈见方的锦旗上绣上一副金字对联:  “今日江湖卖艺,人山人海。  当年棘盆献技,倾国倾城。”  灯节前在寺观中的演出,实际上只是一种预演,含有互相竞赛的性质。江湖上最讲义气,哪个班子里发生了生老病死、衣食不给等意外事故,大家醵金募捐,演义务戏,十分卖劲。可是在竞赛性的演出上决不含糊,谁都要争这口气,争得在龙门榜上题名,谁也不让谁。他们竞争得越激烈、演出越卖力,就越加饱了观众的眼福,因此内行的观众更喜欢去看寺观中的预演。  亸娘刚到东京的几天,刘锜娘子实践了诺言,每天出来赏灯、逛庙会、看百戏。刘锜娘子不但热情地介绍了她所知道的一切——在这类事情上她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并且坚决相信她感兴趣的一切也必然是亸娘感到兴趣的一切——她几乎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到兴趣。  在最初的周旋中,她根本没有考虑到亸娘是否希望知道这些,是否对它感到兴趣?好像热情的主人摆出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客人,没有考虑到这些酒菜是否配合客人的胃口。  相蓝是不必说了,她好像是长期预订着座位的。可也不能忽略比较偏僻处所的寺观,譬如说,远在水西门口的醴泉观就是个例子。刘锜娘子指点亸娘道:在相蓝的演出甭说是好的了,可是醴泉观里却也常有出人意外、爆出冷门的节目。到相蓝去看戏,为的是“温故”,到醴泉观去是为了“尝新”。  她们到醴泉观先去东大院欣赏张金线夫妇演出的悬丝傀儡。张金线练就一套出神入化的指上功夫。他用十根丝线缚在每只手指上牵动着十只木雕傀儡,同时登场。依靠他的灵活的手势,傀儡们不但可以做出同样的、还可以做出各各不同的动作,竖蜻蜒,翻筋斗,扑打扭杀,样样都来,临到大轴戏上场,哑剧忽然变成歌舞剧,男脚色变成女脚色。他的浑家,外号“一条金”的一条金嗓子随着木偶的舞蹈动作抑扬顿挫地伴唱着。她有时唱得响遏行云,有时又轻微得像一缕幽泉在空谷中回旋呜咽。观众的心似乎也被他们用一根丝线悬起来了,上上下下地忐忑着,这才不愧叫做“男舞女歌,妇唱夫随,各擅一时胜场,共树千秋盛名”(这个戏班子刻在海报上的自我宣传)。  接着她们又去西大院看丁仪、瘦吉的“乔影戏”。影戏原是一种利用灯光设备演出的皮偶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丁仪、瘦吉,一肥一瘦的两位艺人推陈出新,首创发明让真人来扮演脚色,代替皮偶的演出。于是一块素幔上出现了亭亭玉立的李夫人和气象威武的汉武帝的影象,同时也出现了肥丁自己扮演的梨园界鼻祖李延年和瘦吉扮演的影剧界鼻祖李少君的影象。可惜他们找不到“一条金”那样的好嗓子为影剧配音,只能出之以哑剧的形式,是一种无声电影。但是银幕传神,栩栩如生,李夫人含颦凝睇,脉脉不语的神情和汉武帝立而望之,内心充满着“是邪非邪?偏何姗姗其来迟”的疑问,都宛庄目前,维妙维肖。无怪东京的观众为它拍掌叫绝。这种新品种,目前虽然还在试演的过程中,肯定不需多少时间,就会风靡天下。  外院连着一片广场搭起一座硕大无比的帐篷,都归“浑身眼”杂耍班使用。“浑身眼”是这个杂耍班的主要演员兼组织者和经理人。凭着他在江湖上饮誉二十年的声望,网罗了当时杂耍界所有的好手,使他这个班子在杂技界中高踞执牛耳的地位。  张七哥吞剑,麻猴子滑竿,董十七、赵七对舞砍刀蛮牌,还有一捻红走钢丝。据说前年春节中,她玩了个新花样,化妆成为仙女,在两所又高又大的住宅顶上系上钢丝,往来行走,还袅袅娜娜地走出各种身段和姿态,惹得人们真以为有这样一位仙女凌虚下凡了。所有这些脍炙人口的节目都是每场必上,每上就会哄动一时,使人百看不厌。  所有这些演员中,也许没有比“角抵李宝”更得人心,更受观众欢迎的了。李宝原是禁卫军步军司的士兵,早以角抵绝技闻名全军,三衙中没有他的对手,大家都称他为“小关索”,这个绰号是对他表示绝大的敬意。殿帅高俅也喜欢这个玩意儿,几番使人示意于他,只要在一场角抵中让他三分,就可提拔他当个教头,他都没有答理。一天,高俅喝醉了酒,当着许多权贵面前,定要跟他角斗。他不容情,一跤就跌翻了高俅。从此高俅对他恨之入骨,他在禁军中容不得身,索性到艺场上来卖艺。高俅三番两次寻他生事,当不得观众欢迎他,掩护他。风声紧了,他到外码头去兜个圈子,不久仍回东京来,照样有人礼聘他登台演出,把高俅气得个瞪眼吹胡子,一时却也奈何他不得。  对角抵一道深有研究的刘锜,虽是高俅的下属,却是李宝最有力的保护人。他曾经表示意见说:李宝有的是真才实学,不是江湖上骗人好看的勾当。刘锜娘子加上自己的意见,评论道:“李宝的玩意儿是实力加巧劲。”这个评语可能是中肯的。李宝每次上场都有禁卫军的官兵们冒着冒犯高太尉的风险,前去为他捧场,这还可以解释为军人们喜欢看角斗,相扑这一类的武技,奇怪的是不少太学生也十分欣赏他的演出,那是为什么呢?据刘锜娘子的分析:官兵们来看他的实力,文人们来看他的巧劲,这样把实力加巧劲的一个混合体截然分家,就不中情理了。人们不禁要问她自己又为什么这样欣赏李宝的角抵呢?她既不是军人,又不是文士,也不像丈夫那样对角抵一道有兴趣、有研究,她只不过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罢了!  其实不仅刘锜娘子,场子里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孺老幼,他们也都不是文人武士,可也同样喜欢看他的演出,为他捧场、打气。他赢了对方,大伙儿发疯似地喝彩,偶而失手跌翻,大家叹息惋惜,仿佛丢失了心里的一件宝贝。对于李宝的角抵的癖好,在东京已形成为一种狂热。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人们其实并不是喜欢这个节目,而是敬重他之为人。敬重他不肯在高太尉面前低头的那股刚劲儿,敬重他虽然每天都在高俅的罗织中,险象环生,他却仍然行若无事,并且常在插科打诨中有意挑动、激怒高俅的那副英雄气概,敬重他虽明知刘锜和其他几位高级军官是他的保护者,他对他们也并不格外另眼看待的那副丈夫意气。  群众憎恨权贵,敢于触犯权贵的人,就是群众心目中的英雄。由于人们尊敬他的为人,连带也喜欢上他的节目了,只是他们自己也没有完全明确地意识到这个。  以上这些演出都博得观众的欣赏和赞叹,可是具有最大吸引力的还是台柱子“浑身眼”自己演出的飞刀绝技。浑身眼凭着他特殊设计的一套行头,在镶着金边的黑缎底子的短靠和扎脚裤上绣着几十对闪闪发光的火眼金睛,成为他本人的绝好标志。  浑身眼一天只演出一场,出场前先有四名徒弟分别站定在场于四角,抚弄着八把扎了红绸子的明晃晃、寒飕飕的厚背薄刃柳叶飞刀。他们各自摆好架势,单等师傅出场,刚在中心点站定,八把飞刀就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向师傅身上飞来。浑身眼张开了浑身的眼睛,用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有的正确和速度,先伸出双手接住最先从正面飞到的两把刀子,立刻侧转身子,翻过刀背,把第三、四把刀子敲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锵铿声,接着又掷去手里的刀,同时用两腋夹住从背后飞来的第五、六把刀,稍微偏一偏头,躲过擦耳根飞来的第七把刀,然后转过身子,张开大口,一下就咬住劈面飞来的最后一把刀。飞刀是用纯钢铸就的,浑身眼的牙齿好像是用更高级的、经过百炼百淬的优质锋钢铸造的,飞刀一经他的牙齿咬住,就像落网的鸟儿一样,只有发抖、挣扎的分儿。  紧接着,他以意料不到的神速的动作,把腋下夹着的两把刀子交叉着换到自己手里,只听得刀环叮当,红光飞处,两把飞刀闪电般地向徒弟的头上飞去。两个徒弟急忙歪头缩颈地躲闪,飞刀好像有灵性一样,偏偏向他们躲闪的一边飞来。只听得“嚓”“嚓”两声,两把刀子恰巧钉在他们靠背站着的木柱上,距离头顶只有毫发之差。  “险呀,险呀!这一刀稍微低些,就把徒弟的眼睛戳瞎了!”  “险呀,险呀!那一刀稍微偏些,就飞进人丛,把观众们误伤了!”  但是这些动作都是在观众来不及说句话、来不及喘口气、甚至来不及眨一眨眼睫毛的瞬刻中完成的。这些杞人忧天的议论都是事后的议论。刘锜娘子虽然泼天大胆,在浑身眼表演的过程中,也不禁闭上眼睛,同时推推亸娘,要她照样紧闭眼睛,仿佛这样做了,就可以防止不测,免得飞刀飞上自己头上来的危险。然后在她们还没睁开眼睛以前,听到一阵震天撼地的叫喊声、喝彩声、鼓掌声,人们大幅度地摆动着身体,怪声叫好,几乎要把这座扎缚得十分牢固的帐篷喝垮、鼓塌了。等到她们张开眼睛时,只见浑身眼嘴里仍然衔着那把飞刀,满面含笑,罗圈向三面的观众唱肥诺、道谢。  这时,场子中间忽然涌出十多个执事人抬着大筐箩,一一向观众们收戏钱。当时的剧团还没有进化到按座次发售门票的制度:当时的观众也没有聪明到看完白戏拍拍屁股就溜之大吉的文明程度。他们彼此间成立了“你要吃饭,我也要吃饭”、“要看戏就得化钱”的默契。观众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慷慨程度以及特别喜欢在大庭广众之间表示阔绰的虚荣心慷慨解囊,随缘乐助。有的摸出一文钱,有的摸出十多文钱,有的掏出大把钱,铿然有声地丢进箩筐里,执事人员一律唱诺道谢。  刘锜娘子是老主顾,是剧团收费的主要对象。红演员一捻红托着一张盘子亲自跑到她面前来。刘锜娘子既不吝惜,也不特别炫耀,她按照老主顾的身份,而不是按照她丈夫的身份、地位,从绢包里掏出一两的小银锭,轻轻塞进一捻红的手里。一捻红会意地笑笑,行个屈膝礼走开。  东京的市民们就是这样在街坊、庙会、摊铺、剧场中打发日子。他们一年到头,都有许多闲工夫,而到了节日,就更像一锅滚水似地沸腾起来。  当然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到相蓝摊铺上挑购旧书旧画的,固然有宰相的儿子赵明诚夫妇等风雅之士,但主要还是老百姓。那些惊心动魄的杂剧节目,基本上是投居民们之所好,是为了适应他们的胃口、爱恶而设计、编导和演出的。居民们带着欢乐、兴奋以及唯恐它们将在霎那间演毕散场的害怕心理,欣赏这些节目。他们也带着同样的心情赏灯,逛庙会。东京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浮糜的、轻佻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一切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在任何情况之下,它都能创造出各种生活方式来让各种人适应。  东京一般居民的悲剧在于他们虽然在道义上谴责、在理智上反对、在感情上深恶痛绝当时的达官贵人,而在事实上却跟踪着达官贵人的脚步,不自觉地,一天天地堕入无以自拔的泥坑中去。一直要到东京的末日,他们才真正了解到那个罪恶的阶层为他们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惜为时已晚,他们不得不成为它的牺牲品、殉葬品,跟它一起落进地狱。  东京居民们的悲剧是处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中层城市居民无法避免的悲剧,可是在串演那出悲剧时,却出之以喜剧的形式,上场的角色们都自认为正在演出一出喜剧,这才是更大的悲剧!  (三)  高踞在东京社会颠峰上的是那些用老百姓的脂膏喂养肥大以至得了严重肥胖病的皇亲国戚、豪门权贵、大贵族、大官僚们。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难得去逛庙会、看杂剧。他们另有寻欢作乐的场所和方式。当朝太师蔡京有一天得意地说:“老夫忝一官之荣,诗酒风流,自有三十三洞天胜境在,岂可溷杂尘俗,现迹人世?”真可谓是一语泄露了天机。  宣和年代特别标榜“与民同乐”,在灯节中,在正对大内的宣德门外搭起的大牌楼上,就挂着“宣和与民同乐”的六字金牌。在那狂欢的几天中,也的确有了那样的气氛,老百姓甚至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宣德楼上透过重重珠帘采幕而泄漏出来的宫嫔们嬉嬉哈哈的嘻笑声和咭咭呱呱的谈话声。但是双方心里明白,把老百姓暂时升格为“钦定”的观众,允许与官儿、甚至与皇家同乐,只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那是朝廷需要钦定的百姓们来证明它统治的成绩的确像字面上表现的那么好,妆扮出一个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  可是招牌还是招牌,并不代表实质,即使它填着金字,也填不平官儿们和老百姓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蔡京说的才是真话。  官儿们愿去并且常去的地方,所谓三十三洞天都是一般老百姓进不去的地方。仙凡有别,社会的阶梯给他们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他们也拿不出那块到哪儿去都可以通行无阻的腰牌——银锭。在通行证还没有被发明以前,代替它行使职权的就是这块腰牌。譬如说,要欣赏灯节,老百姓只好在宣德门外的御街和州桥大街那一带挤来挤去。那样的挤法,据说是有失体统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从初九到十八的十个夜晚,人们被踏掉的鞋子每夜就有五、六千只之多,这在老百姓犹可,如果一个官儿被挤掉了靴子,再加上丢了幞头,松了头巾,科头跣足地在大街上打旋,这还像什么官儿?他们享有赏灯的特权,可以按照品级在指定的地段上搭个临时帐幕前来赏灯。有的官儿还嫌看不畅快,宁可把这个特权转让给同僚,自己就在马行街大货行转角的丰乐楼上订个临街面的阁子,坐下来笃笃定定地赏灯,连带喝酒、听曲子,他们还怕拿不出腰牌?  丰乐楼原名“樊楼”,是驰名全国的高级酒家,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楼”。它本来有五座格式相同、彼此独立,只有在底层中才能走通的两层楼房。去年秋冬大大翻建了一次,不仅油漆重施,丹雘一新,并且都翻造了三层楼。各层之间又都增修了飞桥露梯,既可互相走通,又可凭栏俯眺。除了底层全部作为散座之用以外,每座二、三两层各有几十个大小阁子,全部开放。珠帘绣额,翠飞红舞,布置得十分富丽堂皇。  每届灯节,有头面的官儿们,早就预订好阁子,到期携带内眷、歌妓,或者约几位同僚好友,一起到这里来浅斟细酌。这才不愧是欢赏灯市的龙门。他们居高临下,一眼望去,可以全部清楚地看到搭制在宣德门外以及重要街道上的几十座鳌山灯楼。鳌山灯楼上都扎有硕大无比的龙凤,在它们的口、眼、耳、鼻、鳞甲、羽翼之间都嵌着大大小小的灯盏。它们振鬣张翼,昂首向天,似乎都有飞升之势。在它们周围又张挂着各式各样,多得不可胜计的灯采:有成组的天下太平灯、普天同庆灯,有单独的“福”字灯、“寿”字灯、“喜”字灯、长方胜灯、梅花灯、海棠灯,有制作繁复的孔雀灯、狮子灯,有虽然简单却也维妙维肖的西瓜灯、葫芦灯……。说得夸张一点,天上、人间一切有形可象的事物都被复制在灯采中了。这些灯,有的大至数丈方圆,有的小到可以袖珍,有的需要很多人一齐动作,才能把它挥舞起来。它们一经点亮,霎时间就涌现出一片光明世界,把千门万户、工巧绝伦的鳌山灯楼照得洞中彻里,一览无遗。  这时遥遥相对的大内宣德门楼上也点起价值连城的琉璃灯、藕丝灯和裁锦无骨灯。这几种特制高级的灯都是两浙、福建等路的三司长宫不惜工本,派人做了专程进贡朝廷,供朝廷“与民同乐”的。其中琉璃灯一种,据说是用玛瑙和紫石英捣成粉屑,煮成糊状,再加上香料,反复捏合而成。福建南剑州一州三个月的田赋收入,刚够制作和进贡这对琉璃灯。它们点燃起来,挂在琼楼玉宇的最高处,晶莹透明,宛如平空升起两轮人造的明月。  用金银珠玉串成的流苏坠穗,也挂在宣德楼的四角,微风一过,敲金振玉,仿佛从天上蕊珠宫阙飘来一阕阕仙乐。  这时坐在丰乐楼上的官员们,仰看碧空中三轮皓月正在万顷琼田中相互争辉,俯瞰一片融融泄泄的灯光把整个东京城罩上一层银色和金黄色的光采,再看到楼底下的群氓熙往攘来的太平景象,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蕊珠宫里的仙姝不一定有缘相逢,人间的仙姝,却是随时可以邂逅的,不过会仙也要那块腰牌。当时除了丰乐楼、长庆楼等几家高级酒楼之外,官儿们平日最喜欢溜达到东鸡儿巷、西鸡儿巷一带去“会仙”(东京人有意把它们叫成姊儿巷),那里真是群仙萃荟、粉黛满目的洞天胜处。名噪一时的歌妓崔念月、赵元奴都住在东姊儿巷。她俩住在贴邻,却是各立门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她俩的见面,只限于在第三者的应酬场合中。奇怪的是,当她们见到面时,是一对亲密的姊妹,嘘寒问暖,轻言密语,她们彼此同病相怜,友谊并不虚假。但这并不妨碍她俩争胜斗妍,同行嫉妒。她们在背地里总是打听另一个最近新添置的头面衣饰、布置陈设,以及在笙歌弦乐、饮食酒肴方面翻出了什么新花样?当对方超过自己,就一定千方百计地要学习、模仿、竞赛,直到胜过对方为止。同样的命运和同样的身世,使得她们彼此爱怜起来,同样的职业和同等的地位,又使她们彼此嫉妒,彼此竞胜,这真是一对奇怪的姊妹花。  不用说,她俩对于当朝权贵、文武大员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她们的两扇乌漆大门是用吸铁石制定的,权贵们的铁靴子一经走过这里,就不能不被吸进去。  成为东京人民憎恨对象的高俅,是这里的常客。高俅出身于东京的破落户,多年在街坊混日子,后来当王晋卿驸马的听差,遭际官家,扶摇直上,一直做到太尉,殿前司都指挥使,成为合朝最高的军事长官。高俅的一生都和东、西姊儿巷结不解之缘。不同的只是,前半生他在这里鬼混,给鸨母、角妓当些杂差(这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东京街坊中,像他这样的混混儿,何止成百上千),后半生他做了大官,却成为这里的阔客(这是当时社会的特殊产物,一个街坊的混混儿要爬到太尉这样高的地位,需要无数偶然因素凑合起来才行)。他时常左脚刚跨出赵元奴的门,右脚就跨进崔念月的门,用来平衡两人之间的均势。  官儿们到相好的歌妓行馆、勾栏曲榭中去寻欢作乐、饮酒买笑或者把歌妓请到外面去奉觞劝杯,歌舞侑酒,这不但不需要躲躲闪闪,反而成为相互追逐、相互夸耀的风流韵事。那些既要到行馆中去寻开心,又怕别人指摘,掩掩盖盖、藏头露尾的初出茅庐的官儿,才是十足的蠢汉哩!  从政和、重和、宣和以来,东京社会中忽然流行起一个“韵”字。漂亮的妇人被称为“韵致”,新奇的服装被称为“韵缬”,美好的果品被称为“韵梅”,后来发展到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非用一个“韵”字来形容它不可。韵天韵地、韵人韵事,无一而不韵。这个新兴的“韵”宇,风靡全城,骎骎乎大有代替祖辈相传的“有巴”一词之势。甚至太宰王黼奉敕撰写的《明节贵妃墓忘》一文中也用了“六宫称之为韵”一句,明节贵妃就是官家宠爱的安妃刘氏。想当年,蔡京曾受召见,从她手中接过一杯御赐的酒,在他的进御诗中受宠若惊地写道:“玉真轩里见安妃。”如今这篇墓志不是敕令蔡京撰写,而让王黼主稿,自然要引起他的怨恨。他的一派人抓住这个把柄,大肆攻击王黼不该把这个市井俗字写入碑版文章,亵渎宫闱。其实蔡京的一派人自己也曾用这个字。派系攻击是排除自我的,只要抓到对方的辫子,哪管自己头上也长着同样的辫子。没想到官家本人也喜欢这个市井俗字,王黼的这句,可能出自官家的授意或修改,他引经据典地为它辩解,还责令攻击者回答:“何俗之有?”  当这个韵字风行全城之时,各式各样的人对它有各式各样的理解。有人简单地认为只要穿上一身奇装怪服、招摇过市就算是“韵”了,有人进一步地认为一定要做到风流倜傥,不拘泥于礼俗才算是“韵”,又有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太放肆了,韵是高华清雅的意思,要有高级的品味,才谈得到一个“韵”字,到歌肆行馆去,固然是风流绝俗,并且已成为一时风尚,但要高雅一点,最好还是在自己的第宅里,置酒高会,邀请一些贵胄世家、文人学士,自然也免不了有些清客、帮闲相陪,谈论古今诗文,即席吟诗作赋,兴会所至,随手填两首小词,这才是真正的风流韵事。当然宴会也不能风雅到枯燥无味的地步,凡事都有个程序,风雅一番以后,大家酒酣耳热,形骸俱忘,这时光主人家才端出自家精心培养的一批家妓出来享客,使宴会进入最高潮。  家妓们的风度打扮,摈照高级贵族的标准,也称得上是十分“韵致”的。  她们梳一个当时最流行的朝天髻,穿一件织成“心”字图纹的合欢襦,系一条百褶凌波裙,踏一双用红白双色罗缎交错缝制的高帮凤头鞋。这种双色风头鞋,当时称之为“错到底”,叫不出它的名色,就算不得是熟悉东京行情的人。东京人不错则已,一错就要错到底,这才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家妓们娉娉婷婷地走到筵席前面,用—个媚笑劝嘉宾们干了门前杯,替他们斟上一巡热酒,然后轻敲檀板,慢启朱唇,用着滞人的、有时是慢得不能再慢的延长音唱个周学士的《意难忘》:  “衣染莺黄,爱停歌驻拍,劝酒持觞。  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  檐露滴,竹风凉,拚剧饮淋浪。  夜渐深,笼灯就月,仔细端相。  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  些个事,恼人肠。试说与何妨?  又恐伊:寻消听息,瘦损容光。”  家妓们特别喜欢唱这支曲子,因为它是她们生活的写照,道出了她们的痛苦、心思、生涯和理想。她们唱到过拍时,多情地把星眼乱睃,希望在许多宾客之间发现一个真正的“知曲周郎”。如果真的碰到他了,她们真愿把自己的衷曲,倾箱倒箧地向他诉述。别瞧她们现在满身裹着绫罗,谁知道她们在赋税和债务的重重鞭挞下,被逼卖到这里来,当着主人和宾客的面强颜欢笑,背地里却是热泪暗注的苦况?可是她们哪里作得了自己的主!慢说找不到这样一个周郎,就算找到了,自己的心里刚有一点根苗,他又像烟雾般地消逝了。她通过种种下层组织去打听他的消息,不知不觉间为他消瘦了,却还担忧那个幻想中的对象周郎也像她一般多情,为了寻访她而瘦损容光。  家妓们是最懂得风雅的主人家笼子里的黄莺儿,她们的存在,只为了让主人家和他的宾客们共同风雅一番。她们只有一立方尺的空气可供呼吸,实在闷得透不过气来,巴不得要飞出樊笼,而没有想到,即便飞出这只笼子,仍然要关到另一只笼子中去。她们的命运早被铸定了。  客人们也喜欢这支曲子,因为他们兴之所至,也不妨偶而客串一个知曲周郎。他们自己家里的鸟笼子还有余额哩!逢场作戏,讲几句知“心”话,填一曲新词,都费不了多少本钱,就此窃取了一个女孩的心,何乐而不为?他们用廉价的同情去骗取歌妓们所幻想的爱情,正是各投所好,互相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可是他们的同情毕竟是廉价的,而她们的爱情也只存在于幻想中。只有残酷的现实生活一点一点地打破她们的幻想,一寸一寸地磨掉她们的青春,使得她们逐渐在清歌曼舞的红氍毹上站不住脚,最后终于变成为一个衣垢发腻,皱纹满脸的老婆子时,这桩风流韵事才算真正告一段落。在这些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中,深刻地印刻着她们被剥削、被蹂躏。最后被人家像一面破鼓似地丢在垃圾箱里的一生,透过它看到反面,不也正是反映着上层阶层人物的空虚、无聊、腐化、罪恶的一生!  东京的达官贵人们(当然也包括外路的达官贵人)心里本来就是空荡荡、软绵绵的。他们全部的生活背景就是一些海市蜃楼和舞台布景。他们的两条腿站在一堆轻飘飘的云絮中。他们的自身和他们的立足点都是空宕宕、毫无重量的。如果没有这些豪华的饮食起居,没有这些浮糜的笙歌弦乐,没有彼此之间的争权夺利、斗心勾角,没有打情骂俏、欺骗买卖的男女关系来填补心里的空隙,他们就更加显得一无所有了。  他们以昼补夜地追逐这种生活,他们用一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刀子在老百姓身上刮下维持这种生活必须的血肉脂膏,想用来充实自己,结果他们心里的空隙却越发扩大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就更加疯狂地追求欢乐,借以证明他们至少在富贵荣华方面还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如果他们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值得在人前夸耀的话。  (四)  东京贵族三十三洞天的最高层就是官家本人居住的皇宫。刘锜回到东京的第二天就上第一洞天面圣复命。  那天官家特别忙碌,他手里有三件大事正待自己动手处理,处理的前景并不太顺利,心里感到烦懑。由此可以推想到管领三十三洞天的神仙们也并非一直住在洞天福地中纳福,永远无挂无碍、永无烦恼的。  前些日子,他随手画了一幅《鸂鶒②戏水图》,准备赐给乔贵妃,不料她有意泄露天机,到处张扬说:画中的一对鸂鶒指的就是官家和她。这样的宣扬照例不会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能成为一场风波的导火线。她也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却偏要如此做,可见神仙有时也不免要自寻烦恼。风波果然扩大了,最后只好由他自己出来善其后。其实他画的时候,并没有这样明确的隐射,乔贵妃也不是他理想中的鸳侣,现在既成问题,处理起来倒感到非常棘手,画已经裱好,要收回诺言,不再给她,这未免使她过于难堪了。托词技术上还有缺点,把它毁掉,这倒是干脆、彻底的办法,无奈他珍惜自己的作品,好好一幅画,把它毁掉了,岂不可惜!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画面上多添几对鸳鸯,使它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大家看了,皆大欢喜,那就可以天下太平了,可惜这样做的结果要破坏这幅画的全局结构,再加上它已经裱好,要加添上去,也不容易。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8
正序
倒序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4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5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6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7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8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9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0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1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2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3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4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5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6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7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8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19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0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1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2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3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4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5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6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7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8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29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0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1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2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3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4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5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6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7
金瓯缺(徐兴业)-第三届-3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金瓯缺
金瓯缺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