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5

但这个时候我又要说,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  在这里我可以算一笔帐,《焦点访谈》按常规一年应该播出365期,但由于“两会“等特殊情况,一年大约播出340多期,在这340多期之中,批评性报道满打满算也就200期,而在我们新闻评论部,每个接到的各种反映问题的来信和电话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您看,我们一年播出的节目数量都赶不上一天之内人们反映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您能说《焦点访谈》是解决具体问题吗?  也因此,在制作批评性报道时,选题便力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希望对这个问题的报道能带动与此相似事情的处理。归根到底,媒介行使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力,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处理具体问题,因为媒体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力。  三、 问:很多百姓把你们当成“青天“,有什么冤屈就找你们,不知你们是怎么面对他们的?  答:最初是“铁肩担道义“的喜悦,人家这么信任咱们,咱们得帮助人家解决问题啊!于是这个也想帮,那个也想帮,一段时间过后,忙了个精疲力竭,总是也没解决几个,喜悦感开始丧失。  第二阶段是痛苦的自卑阶段,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倾尽全力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这个时候面对来信面对上访群众盼望的目光,我很想告诉他们:我也无能为力,但又怎能说的出口,于是“所有痛苦都自己扛“,向你倾诉说的群众以为事情这下可解决了,但把重担接过来的我们都清醒地知道,能被具体解决的事情只是少数。  第三阶段是超越了喜悦与自卑的低头前行。这个时候终于开始明白,新闻记者并不是救火队员,今天东边明天西边,恰恰相反,新闻人正是要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典型事例的报道去推动社会良性运转机制的建立,只有一个社会拥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才会解决有门,那一张又一张悉苦的脸才会尽量笑容。  也因此,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在初起时把建立社会良性运转机制当做自己真正的目标,而当机制建立之后,要监督的则是这个机制的运转。  而在今天,当想到机制正在建设之中,而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又大多无法帮助解决的时候,面对信任新闻人的百姓,我就有种负疚感,但负疚和愤怒一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只有咬紧牙关看着很美丽的将来争取快点脚步努力向前走。  四、问:看一些报道,我们得知,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有两条长龙,一是来告  状的,二是不好的事被拍摄之后来求情争取别播出的,你怎么看待后面这支队伍,他们会消失吗?答:我认为这后一支队伍出现的很正常,连犯了罪的都可以请律师来为自己争取权益,那当官的把事演砸了,事情曝光以后挣扎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我相信这种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  但要申明一点,这后一支队伍可是隐形的,在电视台的门口,你绝对看不到这支衣冠楚的队伍,他们大多星级宾馆住着,拨打着各种有权力人士的电话,当然也有直接撞进电视台的,但这样的求情效果大多不好。  说求情的一个都没奏效那是不可能的,但奏效的不多那是事实,因此当人们问我:这么一支求情队伍什么时候能消失?我的回答一般是:只有当求情大多落了空的时候,这支队伍才会慢慢萎缩,但完全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声明,进京来求情的大多是公款消费,各地的监察单位也应该把这一点放到监察内容之中,求情大多是为保官,这该算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腐败,我想将来不久,哪个地方处理它这么三四起,进京的队伍也能消停点!  电视台这边严格把关,让求情的不好使;某些领导自重一些,不把求情电话打到电视台;当地监察部门处理一些公款保官的行为;电视台在适当时机也曝光几起进京求情的事儿……相信齐抓共管多头进,电视台门口求情的队伍会短一咪少一点。  四、 问:你们的很多节目一播出,当地的领导便拍案而起,一番批示和督促,问题便得到解决,你怎么看待这种领导出面问题才得以解决的方式?  答:首先是感谢,其次是希望将来问题的解决不必再麻烦领导出面。  1998年3月份,由于要制作《焦点访谈》开播四周年特别节目《再聚焦》,因此追踪了好多以前播出节目的结果,还真像您说的,很多节目播出以后,省委书记、省长立即做作出批示,很快的时间里,问题解决了,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有的省区还决定:把《焦点访谈》的这一期节目在该省电视台连续播出几天。另外,还有的省领导在看过《焦点访谈》对该省某一事件的曝光之后,第二天就赶往事发现场,总是也自然得到解决。  当然要首先感谢这些领导,一来解决了具体问题,二来他们的批示和赶往现场本身就是对舆论监督的尊重和支持,三来要感谢他们眼里装不下沙子般看见问题就要解决的工作态度。  但如果慢慢地各种媒介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上那就大错特错。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舆论监督的一个目标正是人治理念的淡化,政府的官员也不该如救火队员一般盯着媒介,而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一个又一个事情的解决都该由法律来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不外乎是违反了法律或相应法规,那么事情既已败露,法律就应该显现尊严,违法者必然得到相应处罚,而不必非得等到领导发话之后才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依法治国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  当然,这还是个长远目标,也许目前的很多事情,还应该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式来办,但希望过渡期越短越好。  六问: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是不是更应验了那个说法:记者是无冕之王?  答:绝对不是。在中国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和认为顾客是上帝的说法一样可笑。  所有的商店都高喊着“顾客是上帝“,但在我们这个不信上帝的国家里,上帝和普通人几乎是一个概念,因此上帝购物依然要战战兢兢是再正常不过的。  同样道理,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安慰剂的意思,但它不如安慰剂的地方是:安慰剂一般没什么副作用,可这句话有。如果你要不信它还罢了,一旦诚惶诚恐地信了,然后在工作中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那你的麻烦就大了,相信没多久,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你就会气愤地回头找那位教你这句话的老师了!  因此奉劝所有刚刚走上新闻道路的同仁,还是把自己当个记者为好,而对于那些因为听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而想走进记者队伍的朋友来说,最好先考虑一下如果不是什么什么王,你还打算不打算当记者?  也许很久以后,新闻的力量在社会中越来越大,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一根良心的支柱,相信那时正直而优秀的记者,自身的发言权自然会不可小视。但这还都只是目标而非今日的现实,其实即使明天真的如期而至,记者心中也未必会有无冕之王的可笑想法。因为容易让自身膨胀,而什么东西一旦不正常地膨胀,就离破碎不太远了。  不过我相信另外一种对记者的形容,那是上大学时一位老师偶然给我们转述的,他对我们说:记者就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一旦你们失职,这艘大船的命运就令人担忧。  我很喜欢这个形容,如果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说法让人感受到的是膨胀是力量,那么这个形容则更多让记者感受到的是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感。  泰坦尼克号是本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船,它最后撞上冰山沉入大海,真正的原因一直是个谜,其中一个是:到今天人们搞不懂,为什么泰坦尼克这艘大船上的领航员竟然忘了带上望远镜。结果当他们用肉眼看见冰山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如果他们能够带上望远镜,那场海上悲剧是不是就可避免呢?  而我们每一个社会都是艘泰坦尼克大得多的船,新闻人还是这艘上的领航员,他不仅肉眼敏锐,还必须配带望远镜,,然后把航线上的蛛丝马迹都能及时地通知船长大副和乘客行驶在正确的航向上。说白了,我们不过是乘客和船长的耳目,但如果我们失职,这艘大船就有可能重演泰坦尼克的悲剧!  这么一想,便常常不得不提醒自己,我们都带好望远镜了吗?  七问:如果千辛万苦做了一个心爱的节目,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认为暂时不合时宜,然后被领导枪毙掉,滋味如何?怎样面对?  答:滋味非常不好,但不管怎么不好,这种情况都属于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能遇到一次,因而,面对这种隔三岔五的打击,必须想好办法去面对,否则新闻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先说一种“官方“颁布的处理方法,这一系列方法刊登于我们新闻评论部的工作手册第12页上,白纸黑字,非常正式。  1、 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  2、 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3、 忘记把素材卖给市场的想法。  4、 先假设自己是错的,然后试着证明之。  5、 总结经验,确定下次的应对策略。  6、 给你的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什么选题可以马上做。  以上方法,虽然很“官方“,但应用起来的效果还算不错,除去这些,每人也都有着各自的绝招,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对我来说,心爱节目被毙,还有以下两招常用。  1、 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猛骂一通粗话,但一定要事先提醒自己,只能对事不能对人,因为从某种角度说,领导可能比我们还痛苦,比我们还无可奈何,所以要互相提醒。  2、 不仅仅女编导,实际上男编导也同样可以进商场购物,这属于破财免灾法,,但小心,气愤痛苦委屈之下,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这种火候要很好掌握。  其实无论官方的还是个人的,方法都有些“阿Q“色彩,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因此当我们听说哪一个同事要去审片时,都会齐声祝福:祝你好运!  八问:面对“舆论监督,群众喉舌“这八个,你们想说些什么?  答:什么也不想,只想开始慢慢地做。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认为,舆论是党的喉舌,因此如果要提“群众喉舌“这四个字,那就是和前一种说法对立。  但1998年10月份,中央一位首长说,党的喉舌与群众喉舌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这句话是在朱总理题词之后说的。  统一了好,因为对立着让人觉得心不平会导致不和。  这也证明,“群众喉舌“这个说法开始被接受,这就是前进。  1998年10月7日下午,朱 基总理要来电视台和我们座谈,那之前。对于朱总理能不能给我们题字,我们没抱太大希望,因为知道,朱总理哪儿都不题字。  我们几个主持人和编导记者在演播室门口恭候,朱总理一过来,见到我们就露出笑容:“天天和你们在电视上见。“  总理在演播台上坐下,我们把题字本拿出来,提出题字的“非分要求“,朱总理出人意料的爽快答应了。于是有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十六个大字。  座谈时,总理开着玩笑对我们说:不是即兴之作,想了一宿,血压都高了。  座谈中总理的很多精彩话语也许我们以后可以说得更多,但这两句不妨先听为快:  “我不仅喜欢《焦点访谈》,更喜欢焦点访谈现象。“  “正面报道多少合适,99%?98%?我看51%控股就可以了!“  ……  送走总理,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于是知道应当少说多做,因为前面的路还长。  九问:这条前路究竟有多长?  答:要咬牙才能走到我们都希望走上的光明大道。因为舆论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新闻改革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说,已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份,因此,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  要有耐心,要有韧性,要有绝大多数新闻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要能在一时的原地踱步中不失去信心,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会真正用事实说话,要……  就这样,向前走,不管是大步还是小步,只要向前就好。〓〓〓第八节·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 1998年,在制作改革二十年的回顾节目时发现,在众多的资料中,有两件重大事件巧合地相逢在同一天,这让我们很多人感到惊奇。  1982年12月4日,在印度的新德里,中国体育代表团以61块金牌战胜日本,成为第九届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国家,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亚洲的赛场上扬眉吐气。消息传来,举国欢腾,长久渴望胜利的中国人,在体育健儿夺得的一个又一个冠军中,体验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种激动时至今日似乎都能回忆得起来。  而就在同一天,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恢复《义勇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不再面对敌人的炮火,但是多年的大门紧闭,我们和别人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不追赶就是死亡。于是《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达了最危险的时刻,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词让每一个中国人体验到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和奋起直追的愿望。  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天,当然是个巧合。但在历史的巧合中,却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长久以来,我们落后了,但我们要追,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赢。  体育是我们最初的武器。  国门关了那么久,大门一开,太多的方面我们都有距离要追赶,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轻或重的自卑。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一种胜利的鼓励,证明我们自己能行,于是体育就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为全民族关注的焦点。  八十年代初,中国的体育健儿也真是争气,女排拿下世界冠军,男排0:2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击退韩国队,中国足球队3:0击败科威特,4:2击败沙特,栾菊杰扬眉剑出鞘,拿下世界冠军,邹振先在沙坑旁挑战世界高手……一个又一个赛场上的胜利把一种民族需要的自信慢慢地注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这时候的体育迷大都不是看门道的内行,但都满怀着一种赤子之心急切地盼望着国旗在世界赛场上升起,国歌在它国的体育场内奏响。  于是,体育便在刚刚走上改革之路的中国扮演了精神引导和塑造信心的重要角色,这种对胜利的渴望在奥运赛 场上更是达到了巅峰。  1984年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天赐良机,苏联等国家抵制未能参赛。急切盼望金牌的中国人顾不上金牌的质量,而是把目光盯在了金牌的数量上。第一块金牌来得似乎有点象征意味,许海峰用手中的枪把面对奥运赛场憋闷了许久的中国人震荡得心花怒放,很自然地,许海峰成了民族英雄。有了第一块,金牌便接踵而来,一共15块金牌,让中国体育健儿圆满地班师回朝,迎接国人的鲜花与掌声。  那种激动的情绪持续不退, 太多中国人在欢呼的同时眼含泪花,体育赛场上的大捷帮助中国人不再自卑地面对这急剧前行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太多的方面无法和别人一争高下,但体育可以,于是体育健儿便成了中国整体冲击世界的先行者。也因此奥运情结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这就难怪,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只拿回五块金牌的时候,媒介会用“兵败汉城“这样的字眼来显示不满,国人也用沉默来表示自尊受到了伤害。  在整个八十年代,这种奥运情结在国人的心中难以解开。一起一落的两届奥运会又让中国体育界感受到自己承担着体育之外的诸种职责。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有人去发问:我们应当让体育去承载这么多的热望和职责吗?  进入九十年代,奥运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的心中又有了新的含义, 我们不光要在赛场上扬我国威,还盼着自己能当一回主办国,分享一下奥运的荣光。申办奥运不只是想夺得举办权,还成了国家进步的助推器和世界是否接受我们的试金石。  正是在九十年代,从第一次申奥的失败到第二次申奥的平静,奥运情结慢慢被中国人解开,体育终于开始回归赛场,中国人的自信随着国力的增强已从更多的方面获得,中国人开始以更轻松的方式面对体育,这是我们在九十年代的收获。  但依然没人能忘得掉1993年那个举国不眠的申奥之夜。  直到今天,在很多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当中,通过一些经典照片和电视上的画面仍然能感受到那申奥一夜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重重痕迹。  1993年9月23日,《东方时空》刚开播不到五个月,申奥这件大事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远在蒙特卡罗的投标票表决现场直播,但国人的反映却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来展现。《东方时空》作为CCTV全天第一个新闻栏目,,承担这个责任是必须的。但可怕的是,从凌晨两点宣布到早上7:00播出,我们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这对一个新栏目来说是个挑战。  我们采用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出动了十八套摄像机分散到北京火车站、北京大学、长城、首都机场、天安门、国家体委、军营等二十几个地点开始拍摄,而灯火通明的电视台内也拉开了阵势,节目领导全部出动,等着前方记者拿回素材进行编辑,一切都跟打仗一样。  我的任务是在台内和另外三位主持人一起,凌晨四点走进演播室,把或悲或喜的串联和评论讲给观众。  领导把写串联词的任务交给我,我自然不敢临时抱佛脚,也当然不会只准备申奥胜利这一个方案。我绞尽脑汁,写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方案。一个成功时用,另一个失败时用。这两个方案内容不同,但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凌晨两点,我们留守台内的人们聚集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远方的最后决定。普遍的英语不好加上心中的高度紧张,使我们在萨马兰奇感谢北京的时候出了和国人一样的错误。瞬间,啤酒、饮料满天飞。我一会儿要进演播室的西装也被洒满了啤酒,欢快的同事还鼓励我,一会儿穿着带啤酒的西装去演播室,那多有喜庆气氛啊!  好梦不久就醒来,最终的结局是悉尼获胜。我相信在这一瞬间。整个中国都安静得怕人。所有的人都用沉默表示了自己的震惊,喜与悲的转换太过戏剧性,谁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在心情快沉落到冰点之时, 我们的一位领导发话:各回各位主持人赶紧进演播室,大家开始工作。  紧张的工作就在眼前,大家来不及品味心中的酸甜苦辣,就开始各就各位。由于我的西装已经被“胜利“的啤酒喷得惨不忍睹,那一个节目,我是穿着衬衣进的演播室,录下了那为申奥失利写下的串联词。  当我们从演播室出来的时候,各个机房都在进行紧张的编辑工作。我们这四十分钟的节目分为表决瞬间、名人谈话、国际热线、申奥反应、烛光仪式(几个青年人在长城举办的特殊仪式)等内容,这些几乎都是在申奥这一夜拍到的。各路记者在拍完之后马上返回电视台,等候的人们再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原始素材编成节目。  时间的急迫再加上申奥未果的压抑,整个机房的气氛是凝固的,除了简单的工作指令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  离7:20《东方时空》开播还差8分钟的时候,我们这个申奥特别节目终于制作完成。一位同事跑步将完成带送到播出间,人群沉默着涌回办公室。  7:20分特别节目准时播出,主持人开场白之后便是动人心扉的表决瞬间。  也许是忙碌造成的短暂遗忘重新被镜头唤起,也许是申奥失利之后继续工作而将心中的委屈累积的太多,人群中的哭声先是个体而分散,不一会儿便齐声合奏。我自己是在骂了一句粗话之后便从办公室冲到了外面,伤感的屏幕已是不忍再睹了。  在节目开始前的几个小时里自己是个新闻人,无论申奥的结果怎样在心中制造着冲击,工作的忙碌都将其强行压制下去,但7;20之后, 我们看着自己节目的时候,我们是中国人,几小时工作中压抑的遗憾和失落、伤心和不平都被释放出来,哭也许是最好的载体了。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想:如果要是北京获胜,那我们将在怎样的激动中制作完这个节目,记录的又将是人们怎样的一种狂喜,太阳升起时,中国又将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我相信那一夜,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刺痛,甚至是重新感受到一种屈辱。我们还不习惯于这种大庭广众下的分出胜负。再加上申奥之前的乐观急剧膨胀,因此不幸的结果传来导致举国沉默。但正是这次深深的刺痛,教会了中国人很多很多。输过便会在今后的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平常心,输过便真的知道,面对竞争,我们不能天真的只抱赢的念头,也要在心里作好输的准备。  节目播完了,大家哭过了,于是都意识到,这一夜对于中国是难忘的,然后大家都走出电视台的大楼,去照一张悲痛和忙碌后的合影。  那一个早晨,北京晴空万里,哭过的眼睛面对亮丽的阳光有些不适,但还是聚拢在一起,照了一张没有集体说“茄子“的合影。  然后就散了,我独自打车回家,长安街上车流穿梭,日子如往日一般开始,只是我知道,已经有一种刺痛被所有的人收藏在内心。让中国更强大!这句话也许在这一天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都暗暗地思量过。  之后不久,我采访了去蒙特卡罗参加申办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在电视直播中我们看到,在最后申办权花落悉尼的时候,北京代表团的成员眼含热泪仍然为获胜者鼓掌,因此我问张百发:那一刻,为别人鼓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张百发回答:第一心情上自然不好,第二别人争取到了主办权,应该向人家表示祝贺。我们中国是大国,这也是一种大国风度。第三,总有一天奥运会会在中国举行。接着张百发向我们透露:开始也想不通,感觉我们费这么大的心血,而且接触了70多个国际奥委会的委员。绝大部分都向我们许过愿。可能我们中国人太实在,认为许愿都算数,所以结果出来了和自己卢的不太一样就会感到遗憾。不过从这件事上倒是体验到世界上的事真复杂。  张百发告诉我,后来有奥委会委员向北京市写信,信的内容很好:一向北京市道歉,他们没投我们的票。第二没估计到中国能得到这么多票,第三希望我们主办2004年奥运会,保证投票。其中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写的那封信让很多人读过之后掉眼泪。还有一位加拿大委员在信中讲:这不是北京的遗憾,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遗憾,这不是中国的遗憾,而是世界的遗憾。  但不管这些信中表示了怎样的安慰和遗憾,主办权毕竟落到了悉尼的手中。在最初的失落和遗憾过去之后,申奥的前前后后让我们开始必须反思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把申奥的成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得太紧密。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一旦申奥成功,中国的改革将大步前进。从今天 来看,这是个美丽的错误,申奥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好的润滑油,而中国的改革和进步应当有着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节奏。  其次,申奥的全民族热情掩盖了我们的很多不足。和悉尼等城市相比,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太多要追赶的东西。“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句申办口号其实从那一个角度透露出一个信息: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但只有你让我办,我们全民总动员,就一定能成功。于是也有了北京一旦拥有主办权城市建设将提前四十年这样的说法。但申奥未成,人们也发现中国和北京城市建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也许随着我们自身的强大,这种申办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第三,申奥归根到底只是申办一次奥运会的主办权,但我们偏偏给它加上了太多体育以外的事情,看得出来,在世界的面前我们急于证明自己。其实,申奥成功不意味着我们一夜之间就进步了多少,而申奥的失利也不说明我们的进步会停止。  当然那次申办奥运,我们在当时也不知道后面有那么些黑幕。回头翻看资料,当时张百发接受采访时还对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国际奥委会1994年一月份开会时请我们去,征求我们对国际奥委会有什么意见,他们也正逐步走向民主化,我们希望能公开投票,如果公开投票我们有绝对的把握。“  这段话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听出太多的弦外之音,但几年之后,在申办奥运的贿选丑闻公开之后,我们才感觉到其中的言外之义。  就在中国人已慢慢淡忘了那次申奥的1999年初,当年申奥的丑闻突然爆出,悉尼组委会用金钱收买了两个奥委会委员,结果悉尼胜出,而北京差的就是两张票啊。  这个丑闻传出以后,我很自然地想到93年那一年我们全民族围绕申奥的热情、悲伤和眼泪,当然还有极度的失望。几年后这丑闻的传出,却不得不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热情和眼泪竟是被强奸过一样。  中国人是宽容的,相对于其它索赔的城市来说,更接近胜利而损失最大的中国,针对丑闻的言辞却不够激烈。也许我们有自己的考虑,也许我们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也许我们还要申办奥运会因此不想得罪太多的人,于是放弃了愤怒的机会。  但谁对当初一个民族的热情负责?谁对我们当初的泪水负责?在心中我真的想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包括热情及眼泪。93年的申办奥运就象一个分水岭,之前中国的奥运情结一路攀升,在申奥那一夜达到巅峰,而那一夜过去,中国人面对奥运日益冷静下来。虽然和其它一些国家比较起来,我们面对奥运的热度还是高的,但和我们自己前些年的狂热比起来,已经冷静得多,应该说,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事隔十二年之后,奥运赛事依然在美国举行,但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和乐趣,再不是全体国民眼中的唯一。金牌依然得的很多,但获金牌的选手不再会享受民族英雄的待遇。他们只是体育赛场上的英雄,国旗升起和国歌奏响时,我们依然会激动,但我们知道,如果有更多写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上获得冠军,那中国才会更强大。  我们做电视的人也不再只盯着金牌。在96年奥运结束之后,我们《东方时空》推出奥运人物专访,十多位中,只有四个金牌选手,还是都有感人故事的。比如最小的冠军伏明霞;常胜将军邓亚萍;屡战屡挫最终成功的熊倪;还有甘当绿叶扶红花的乔红。其他的几位都是亚军、季军甚至是第四名,还有根本没参加奥运的人物。他们中有挑战年龄极限的游泳老将林莉,悲壮的女足和女垒教练,离领奖台很近的蒋丞稷,为奥运冠军作陪练的柔道选手张颖,,一枪打走金牌的老将王义夫等等。我们给这组节目定位于“在成功与失败之间“,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希望能够把视点回到体育,回到体育赛场上的人。并不是金牌才能给我们震撼和信心,恰恰是在向胜利冲击的过程中,一些感人的故事出现了,体育的魅力显现了。  观众的反应和我们一致,短短十二年的时光,中国的观众已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熟态度来面对奥运赛场,我们的节目播出之后,观众的反应一直很好,结果在这种热情的鼓励下,我们这组奥运人物的精彩语言和故事又被集成一集《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我给这期节目起名为《精神的圣火》。  从对金牌的关注到把目光投放到赛场,去寻找感动自己的故事和人,奥运慢慢地在我们心中回到了正常的位置。  1998年初,一条消息让很多人忽略了,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到瑞士洛桑,向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很快,我们又将有一个申奥之夜,但93年那一幕不会再来,不管是成还是败,中国人都能以绝对的平常心去面对。  但我还是惊讶于这条消息被很多人忽略,而和上一次申办时的轰轰烈烈相比,我们仅仅走过了十年的时间;可是想一想又觉得必然:,现在的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下岗职工能不能少一点,经济能不能往上升升,国企改革能不能快一点,出口状况能不能好转一点……  而北京的市民更关注的则是:大气污染指标降的速度怎么样?路这么堵,有关部门得想想办法,别让二环三环成了流动停车场,房价那么高,想个什么办法才能让它降下来,出行能不能看见更多的绿?……  在这种务实的心态里,申办奥运只是申办奥运,再不会像往日那样负载太多,我猜想,这一次北京市的申奥代表团该比上一次的轻松一些压力少一些吧!  这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成果,没有什么比拥有一种成熟的心态来得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对当初的那个申奥之夜说声谢谢。  从最初胸前写着“中国“字样的运动员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到黑头发黄皮肤的学子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成绩名列前茅,再到更多写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中国人的自信已经慢慢增强。改革二十年,从统计数字上看,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还多;从建设成果上看,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长高了,让人认不出来了;而从我们民族的心理来看,还是今天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给人的感触最深。  2008年的奥运申办,也许我们还会有很多的人为此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也许还会有泪水有欢呼有叹息有失望,但是一切都只因为:我们有一个几年前破碎过的梦想圆。〓〓〓第九节·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内容暂缺〓〓〓第十节·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自从香港回归CCTV七十二小时现场直播结束之后,一直到今天,都不停的有人问我:你认为你们的直播怎么样?  我知道提问者的潜台词是: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我同意他们的看法。  所以我在回答这样的提问时都会说:面对这次直播,你如果表扬我们,我会羞愧难当,甚至无地自容,但是,如果你激烈的批评我们,我也会有深深的委屈感。  香港回归直播报道,我们如同没有参加过亚运会,就直接参加了奥运会的比赛,成绩并不尽如人意,但积累了参加世界大赛的经验,并且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下一次就不再是参与第一,而是要站在领奖台上。  对于我们很多做现场直播的人来说,这一次报道仿佛参加了一场百米竞赛,但在过去的比赛生涯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跑百米的体验和训练,直播报道该怎样做,怎样计算直播时间,怎样设计报道内容,怎样在现场和前后方沟通,怎样处理应急事情,这一切几乎都是空白。虽然直播前很久,我们就到了前方,但直播最大的魅力和压力恰恰就在于,无论你怎样精心准备,但一切要以直播时你真正的所见所闻和那一刻具体问题的处理为最后结果。这样一个大型事件,你作为新闻人,也无法完全预知事情进展的细节和内容。所以形象地说,在跑这次百米之前,我们的训练是和百米有关的,比如长跑练耐力,铅球练力量,跳高练弹跳,跳远练对助跑的算计等等,但真正的百米我们并没跑过,因此直播的发令枪一响,我们才真正地离开起跑线,努力跑向终点。在这个全新的体验中,便暴露出我们种种的不足来。  这次报道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之后我又参加了一系列大型的现场直播报道。回头再看香港直播报道,太多的遗憾便显现得更加清楚。什么事情都无法再有一次,但还有种固执的念头,如果昔日重来,我们会报道得更精彩。  但如果总是停留在遗憾之中,那就真正低估了香港回归报道对之后一系列大型直播和新闻改革的意义。香港回归报道不同于之后的大江截流和珠海航展直播或黄河小浪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2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3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4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5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6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7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8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9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0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1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2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3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4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5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6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