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很多老师唯一的本事就是误人子弟五、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如果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怀疑是个印刷错误,如果你认为从不逃课是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表现,如果你只是担心老师点名而被迫乖乖地端坐在教室里,又或者你逃课是为了睡懒觉和上网聊天而成为“逃学威龙”,那么,接下来的这道菜你不妨尝一尝。逃课的三大理由大学里有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女生)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坐在了教室前排,记笔记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他们认为逃课是不上进的表现,并觉得自己从不逃课的行为难能可贵甚至非常崇高。这种人完全就是在用读中学的思维读大学,能学到的东西恐怕比中学也多不到哪去。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还有一些人属于“逃课游击队”,如果老师和蔼可亲并且从不点名就逃之夭夭,如果老师非常严厉或者每节课都有点名的雅兴,那就成了遵纪守法的一等良民。这种人还停留在“有组织,无纪律”的初级阶段,尚不能变被动为主动,所以无法享受逃课的乐趣。因为逃课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所以很多该逃的课没逃,不该逃的课却逃掉了,得不偿失。那究竟什么课该逃、什么课不该逃呢?为什么有一些课非逃不可呢?大致说来,逃课的理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老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老师唯一的本事就是误人子弟美国学者罗尔斯是当代社会学的大师,也是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以《正义论》一书奠定了在当代学术界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中国留学生吴咏慧曾经在哈佛大学听过罗尔斯的课,她在《哈佛琐记》一书中描述了课堂上的情景:“罗尔斯讲到紧要处,适巧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他身上,顿时万丈光芒,衬托出一幅圣者图像,十分眩眼。”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罗尔斯教授讲完最后一堂课,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自己下判断。说完之后,罗尔斯缓缓地走下讲台。这一瞬间,教室里的全部学生立即鼓掌,向这位尊敬的老师致谢。罗尔斯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于是他频频挥手,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罗尔斯走出教室后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冬天拍手是件苦差事,吴咏慧的双手又红又痛,便问旁边的美国同学,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说:“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这样的场景对于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了。我想大部分中国的大学生也愿意像哈佛的学生那样“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也愿意为罗尔斯这样的学术大家献上经久不息的掌声,可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就看不到这一幕呢?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没有罗尔斯。中国不但没有罗尔斯,而且连小罗尔斯、小小罗尔斯都没有。大学的围墙纷纷倒下,学术和商业之间的藩篱也轰然倒塌。大学纷纷变成了出售文凭的工厂,大学老师也纷纷变成了出卖学术良知的商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逃课便成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无奈之举。学生没有权利选择优秀的老师,但他们有权利拒绝一切学术投机分子。对于一名交了大笔学费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消费者最起码的权利。大三的时候,我们一位专业课老师是个所谓的著名教授,他上课非常威严,对学生也要求极为严厉,不但每节课都要复习一下全班同学的名字,而且还经常检查我们的笔记。他念讲义的速度一慢下来,大家就得赶紧做记录员,如果谁无动于衷,这位老师就会恶狠狠的盯着他,恨不得用眼睛吃掉不记笔记的学生。我就被他盯过很多次,起初还以为是我上辈子欠了他两百块钱忘记还了。这个老师的讲义明显已经用了多年,说不准现在还用来念给我的师弟师妹们听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很多年前出版的书,书上的内容跟这个老师上课的内容一模一样,而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我们老师,所以我敢断定: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完全就是在念别人写的书,而且年复一年。当时我心里既愤怒又激动,决定好好利用这本书。我和同学好歹是学政治的,平日在课堂上学了那么多关于政治斗争的方法和谋略,如今终于可以牛刀小试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们拿出那本书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学术成果怎么被人剽窃了呀?而且这个家伙太缺德了,虽然天下文人一大抄,但也不能一字不差啊!要不我们去向学校反映一下,让学校起诉这家出版社和这个冒牌作者,让法学院的教授集体出动来维护您的权利,您觉得如何呢?”听我们这么一说,老师早已如临大敌,只好摆出一副非常大度的样子,说不想跟这种学术界的小人计较。我们赶紧接着说:“老师您真是拥有学术大家的胸襟啊!如果这种剽窃您的学术成果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我们肯定学不到什么东西,期末考试恐怕全班不及格。幸亏我们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所以我们每次上课都能受益匪浅,相信期末考试也一定能够得高分。老师,您说是不是呢?”老师明知道我们是在威胁他,但也只好尴尬地微笑着点头。此后我们再也不怕他点名了,全班同学都变得“有组织,无纪律”,每次上课只派几个代表去捧场。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班竟然全部得了80分以上,皆大欢喜。但是欢喜之余更多的是悲哀。我们学校的学术骗子何止这个老师一个人?而活跃着这种冒牌教授的舞台又何止我们一个学校?听这样的老师讲课还不如回家种地!如果你发现你的老师也是个这样的人,那就赶紧逃课吧,别把宝贵的青春用来记无聊的笔记了。浪费一个笔记本不要紧,但是浪费的光阴却永远也要不回来了。/* 32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填鸭式教学唯一的作用就是扼杀精英二、教学方式陈旧落后,填鸭式教学唯一的作用就是扼杀精英“填鸭式教学”,这个词语早已被诟病多年,可是,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随着大学扩招而得到了加强。上至北大清华,下至每一所专科院校,无不是老师在台上读讲义,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在课堂之上,老师是绝对的中心,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和高中有什么区别呢?读大学,更多的不是要记住一种学术观点,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大学之所以为大,就是因为它的包容。大学应该包容各种各样的观点并让这些观点平等地获得机会加以表达。可是,当课堂成为了老师的一言堂,怎么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相互辩驳?学生又怎么可能通过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来学会思辩?我读书的时候不管老师有多权威,也不管老师能不能接受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我只要发现老师的观点有不当的地方,我就会直截了当地提出异议。如果老师能够接受我这样的方式,不管我跟他争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非常敬重他。但如果老师觉得我这样做太不给他面子,我就再也不会给他面子了。我并不主张每个同学都像我一样张狂,但我希望大学生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要以为老师说的就是真理。大学生应该理性地选择知识,任何一种观点都要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之后再做出判断。否则,名义上的大学生就只不过是呆在大学里的中学生罢了。如果老师坚持用教中学生的方法来教你,那与其等着被灌输观点,还不如早早地逃之夭夭。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既然大学开设的某些专业只能用来误人子弟,那么只能用来浪费青春的大学课程似乎就没什么大不了了。公共课除了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其他的好像基本上都没什么用。如果我没记错,政治基础理论课应该包括马哲、毛概、邓论、社经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一我们开设了《中国革命概论》,那个满嘴仁义道德的老师着实龌龊不堪,而且将课堂进行得无聊透顶,所以有一次课堂上我很不给她面子,当着一百多名同学的面尖锐地指出了她的几个常识错误,然后夺门而出扬长而去。当时我心中无比的惬意,可期末考试的时候却因此而得到了报应。那个老师给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分数只有40分。为了避免再跟这种课程的老师发生冲突,此后的马哲、邓论等课程我干脆一律逃掉了。对于这些课程,我们不应该抱任何希望能够从大学的课程表上取消,但作为一名花钱上大学的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政治经济学老师肯定会在课堂上详尽地阐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可是,他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全部要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将自己出卖,将自己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出让。当一栋又一栋楼房拔地而起,当一个又一个小区盛大开盘,他的学生却在节衣缩食地为下个月的房租而四处奔波。在这样的时候,那些滔滔不绝的老师们干什么去了?政治经济学干什么去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又干什么去了?我并不是说必须用就业之类的功利性指标来衡量大学课程的价值,更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光荣、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当你和几十几百个人同时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你是不是能够用这些时间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如果你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那不妨去图书馆找出《资本论》来看看,这样的话你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多么让人热血沸腾;如果你对这些东西统统没有兴趣,也还完全可以去看别的书,诸子百家或者天文地理,值得学的太多了。哪怕是租一张影碟回宿舍细细品尝也可能比听老师讲第二次土地革命更有意义,至少周星星同学的《审死官》会让你体会到一种对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叛逆,姜文的《鬼子来了》能让你不得不面对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悲哀。有些准备考研的人可能认为听这些课对考研有好处,这实在有点儿异想天开。希望从这种课程上学到对自己考研有用的东西无异于与虎谋皮。老虎虽然不愿给皮但毕竟还有一张皮,而大学的政治公共课老师又有几个胸怀真才实学?如果拿考研政治试题给他们做,有几个能够及格?我原来的邓论老师估计已近花甲,但学识和年龄丝毫不成比例。他曾担任过很多门课程的老师,甚至还教过冶金,因为什么都教不来,最后只好来邓论课上念教材。想找这种老师学东西,那还不如去找拉登借武器呢!/* 3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几门公共课倒是要认真对待了。体育课是我大学四年受益最多的课程之一。大二的体育课可以自由选择方向,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球类项目或者武术游泳之类,唯独我选择了田径。田径班的上课内容基本上是长跑,先跑6圈热身,然后跑12圈半,一次体育课下来感觉像是见了一次阎王爷。但我跑着跑着竟然还上瘾了,大三没有了体育课,我还经常在晚自习下课以后去操场跑上若干圈。毕业以后我很少锻炼了,一没有足够的客观条件,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想必等你毕业以后也是如此。但愿到时候你不要后悔大学四年没有上过几次单杠没有跑过几次步。法律基础概论这门课也不应该太轻视。在一个法制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你可以不知道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也可以不知道法的渊源,但当你毕业后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需要用到劳动法,当你独立门户开始创业的时候需要懂得公司法,当你跟别人贸易往来的时候需要用到合同法,当你通过艰苦的研究开发出一种技术时又离不开知识产权法。所以,只要老师不是太差劲,法律基础课还是值得去听的,至少也得弄清“法人”、“诉讼时效”之类的概念吧。除了公共课之外,专业课同样有很多无聊的课程。有一些专业课纯属屠龙之术,学得再好也是徒劳。譬如我原来学过的某门专业课,连老师都觉得无聊,索性在课堂上跟我们一起玩起“碟仙”来了。有一些专业课早已被市场淘汰,若干年前或许有用,但现在早就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请不要说成“昨日黄花”,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词语)了。这种课程在一些知识更新非常快的专业屡见不鲜,计算机专业最为典型。不过这些课程是否逃课还要看老师而定: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那当然溜之大吉;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授很多最新的思想和观点,就算教材过时了也是应该认真去听的。其实有很多专业课程原本是很值得好好研究的,但是教材上和课堂上研究的却都是跟专业相关却毫无用处的问题。秘书学、商务社交礼仪等课程都是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美国,这些课程的第一节课便是学习如何接电话,而在中国,可能好几节课都会被用来谈“秘书”这个词语的渊源,谈这门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谈目前学术界不同派别对于这门课程研究范围的不同观点,甚至还会谈到秘书的阶级属性。如果老师按这样的思路来上课,不逃课实在是对不起烈祖烈宗了。不过,在判断一门课程是否有价值的时候不能太功利,目光不能太短浅。事实上很多目前看来没用的东西以后就会觉得非常有用了。我一个朋友曾经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他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英语同步翻译。大学期间那些看上去跟翻译没有太直接关系的课程他都逃掉了,《英美文化》这门课他也没上过几次。后来工作中他才发现做翻译其实需要对外国文化有很全面很深入的了解,否则就很可能犯一些低级错误,就如外国人将“红楼梦”翻译成“在红色包厢里做的一个梦”。上海产的“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 Feather”,可英语中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所以这个品牌的钢笔出口到英语国家以后一直无人问津。所以说,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 34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为考英语强说愁为考英语强说愁英语课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说,每个大学生都很明白。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会成为英语课的逃兵。我是不主张英语课逃课的,就算老师比较差也应该坚持去上课,因为英语老师就算不会教书,但英语水平比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高一些。虽然英语可以自学,但通过自学来掌握一种语言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种捷径。学语言必须要听,要大胆地说出来。绝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所以更加应该多去课堂听英语、说英语。因为大学扩招的缘故,很多学校的英语课也被迫改为了大班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应该抓住任何可以发言的机会。不要因为人多而害怕丢脸,学英语如果不丢脸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学英语贵在积累,永远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能够奏效。我原来有几个同学考了好几次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每次失败的时候都决心认真准备下一次,可是在教室自习没几天就按捺不住了,抱希望考前突击能够通过,可真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再怎么突击也没有用了。直到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仍然没有通过四级,自然也没有得到学位证。有些学校如果没通过英语四级毕业证都没有。读书期间没考过,毕业以后自然就更加难了。最近四、六级考试做了改革,情况跟几年前已经有了些变化,但是据我所知,人事行政部门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英语四六级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此次改革而发生任何的改变。就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不再与英语等级挂钩,但是,从其余的现实角度考虑,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英语角是个学英语的地方。去英语角的人大都just so so,我原来就见过有不少自认为英语很棒的人总喜欢去英语角show off,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还有一些人去英语角是另有所图,尤其是一些男性研究生、博士生。从整体上来说,越是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水平就越低。跑过步的人都知道,跟比自己跑得快的人一起跑,自己也会跑得快一些,而跟比自己跑得慢的人一起跑,就会跑得慢一些。所以,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好不要去英语角被别人同化,除非你另有所图。当你第一次说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You good, you come do what”之类的中国式英语时,你可能会心里没底,但如果你在英语角听别人这么说了几次,你就会觉得非常地道了。可以尝试着跟一些留学生交朋友,这样不但可以多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而且你们可以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但有一些外国人的英语可能比你更差,譬如日本人。有一个跟我相同专业的师姐大学期间跟学校的不少留学生关系相当不错,她从那些美国人、欧洲人或西亚人身上肯定学到了不少东西。毕业的时候她去一家大型的外贸公司应聘,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击败了其余英语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应聘者。英语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学英语上。毕竟语言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是为了手段而丢了目的,舍本逐末了。我曾经在岳麓书院看到几个学生大声地朗读英语,心里很不是滋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如今虽然还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所读的书竟然成为洋文了。那时我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一句话:“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就算是中文系的学生,四年大学当中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恐怕也比用在自己母语上的多一些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英语对于就业来说确实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用到英语的并不多,所以就算英语学得再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生疏了。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就倒退了很多,很多单词都只是似曾相识了。我原来求职的时候有些公司要求我翻译大段的文章,但是入职以后连最简单的英语都用不上。在这种时候,英语彻底沦落成了一块敲门砖。所以,大学期间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还不如分一些时间用来学习那些以后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到的东西。浙江大学一位叫高强的高分子物理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言辞尖锐地谈到了中国高校的诸多弊端,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全民学英语”的: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一定要取消六级考试。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英文考六级干什么?研究生写的论文语句不通错字连篇,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就只知道考英语。他们的托福、GRE能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这样的人能干什么呢?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 35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一部分计算机:第三只手计算机:第三只手高强教授对计算机似乎非常不屑一顾,他是教授,所以有这个权利,但是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还是不能太过偏激。各个专业都会有计算机公共课,这些课最好还是不要逃。工作以后可能不需要用到英语,但几乎不可能不用到计算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说,C++、HTML这些东西自然没必要知道,但起码的计算机操作总是需要知道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在日常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东西要在课堂上掌握恐怕很不现实,所以必须利用其余的时间其余的条件不断摸索。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就算自己有电脑也未必会用Word、Excel制作像样的文档,更不用说制作精美的PPT。不要什么东西都等到毕业了再学,因为招聘单位是用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很多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已经把熟练操作Excel、PowerPoint等基本技能列入到职位要求之中了,有些公司甚至对非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也提出了Photoshop、CorelDraw等方面的要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平顶山工学院的一名叫小杜的应届毕业生请求前来我当时任职的房地产公司实习。本来大部分公司都是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但考虑到小杜学的是房地产策划专业,而公司正好需要招聘几个策划方面的人员,所以公司接收了他,并表示只要他实习表现好,公司肯定予以聘用。对于内地一所不知名学校的专科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机会啊!可是小杜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却被他自己浪费了。考虑到很多大学生没有“亲自”使用过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所以我一早就让文员教小杜怎么用这些东西。公司给小杜安排了一台电脑,小杜既高兴又不安地说:“我打字速度很慢的。”我还以为这只是他的谦虚之词,可当我看到他打字时只用两根颤抖的食指在键盘上缓慢地移动,我彻底绝望了。经理让小杜打一份不超过600字的文件,可是小杜用了两个小时仍然没有完成。我过去一看,发现文件中的文字内容全部打好了,但是一个很简单的表格却让他束手无策。我只好放下工作教他怎么用Word制作表格,本来还想告诉他怎么用Excel做表格的,可一个Word就让我折腾到了下班时间。两个月后,小杜要回学校了。我问他这次来深圳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邓小平画像前拍一张照片。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让他以后再也别来深圳了。因为非典的缘故,他回到河南以后被隔离观察了好几天。不知道那几天他有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并不主张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定要去考个计算机二级证,但是像小杜这样的大学生未免让人哭笑不得。英语和计算机因为只是工具,所以不应太过投入,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工具,所以在毕业之前总要能够适当掌握的。逃课的五大法宝虽然有一些课如果不逃则天理难容,但很多时候逃课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如果因为逃课而被老师“额外照顾”,运气好一点还能及格,但本学期奖学金恐怕就成问题了,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专项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运气不好就会被老师红牌罚下,要么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要么给个59分把你气个半死。这样一来损失可能就无法估量了,不但要交几百块钱并花上一段时间去重修,而且有一门课不及格很可能导致奖学金、入党、三好学生、专项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和保送研究生全部一票否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逃课又让老师给高分呢?这方面我可谓是“前科累累”。大一入校不久我便开始逃课,并且此后四年我将逃课进行到底,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课被我逃掉了。按照学校的规定,我至少够开除几十次了吧。但是我不但没有因为逃课而不及格,反而几乎每门课都拿高分,每个学期都是一等奖学金,还拿过台湾的天下教育奖,毕业的时候论文得了优秀,还评上了校优秀毕业生,如果不是执意报考北大,保送本校研究生也应该不成问题。很多老师的课我基本上没有去听,但是老师却非常喜欢我,期末考试我胡乱交一份答卷也能得高分甚至全班最高分。这其中的玄机究竟何在?第一,不要跟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大一的时候我在《中国革命概论》课堂上夺门而去,跟老师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结果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只给我40分,并株连九族,班上一大半同学的分数都是40分。后来幸亏我们院一位非常赏识我的领导拔刀相助,我才得以涉险过关。贵人相助之事我是在几年以后才知道的,但60分这个分数已经足以让我收敛不少。此后我吃一堑长一智,再也没有去跟老师搞阶级斗争了,就算偶尔还会充当人民教师的公害,也只是就事论事,严格局限在学术的范围之内,不至于让老师下不了台。第二,要尽可能地混水摸鱼,并针对不同老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逃课战术。越是大班上课就越好逃课,如果一两百个人一个班,多你一个少你一个根本看不出来。老师就算点名也只可能每次抽查一小部分,而且一般是按班级轮流来,有章可循。有些老师喜欢第一节课上课时点名,有些老师喜欢第二节课上课或下课时点名,如果摸清了老师的规律,就可以在他要点名的时候才溜进教室,或者一点了名就溜之大吉。还有些老师点名的时候只要听到台下有反应就打了勾,这样的话你完全可以和同学分工合作,每次派个代表去上课,点名的时候多应几次“到”就行了。不过不要弄巧成拙,尽可能随机应变。第三,要尽可能在没逃课的时候多给老师留下印象,这样一来,就算你没上过几次课,老师也会觉得你“劳苦功高”。其实老师对于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是非常感激的,我当过老师,所以这一点感触颇深。要给老师留下积极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课堂发言,并尽可能让自己的发言有思想深度,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博学多才思想深刻的人。原来我有一些课程整个学期只听过两三次,但每次去上课我都会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慷慨陈辞。因为那些课程我并不在行,我就尽可能从法学、哲学或者其他我熟悉的角度来阐释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非常奏效,但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学识,不能在课堂上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否则就适得其反了。另外,还可以耍些小聪明让老师加深印象。记得有一次老师点名的时候我没有说“到”,而是字正腔圆地说了两个字:健在。顿时全班哄笑,老师也笑了。不过这一招不能乱用,如果老师正处于更年期或者她母亲的姐姐来做客了,那就很可能阴沟里翻船的。第四,需要跟老师尽可能多接触,跟老师打成一片。偶尔去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跟老师聊聊天,天南海北一通瞎侃也无妨。课后在校园里跟老师相遇了就热情地打个招呼,顺路的话就多聊几句。这样做只需要耗费几粒米饭的能量,但说不准就能让你期末考试的分数从59变成60。另外,还可以约老师一起打球,或者买上一瓶好酒带上几个兄弟去老师家里“煮酒论英雄”。这些事情看上去很夸张,但原来我们班上的同学都用遍了。有些同学整个学期都在逃课,但跟老师一起打几场球以后期末考试就搞定了,毕业以后还仍然跟老师称兄道弟。最后一种办法便是破财消灾。有时就算是用尽了以上各种江湖绝学也可能无济于事,那就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一些老师明明是块当官的料,却偏要窝在大学里教书。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于是在改卷的时候故意让一大批学生不及格,并在将分数上交教务处以前将这一情况透露给学生,然后在家等着礼品上门。这种龌龊的老师在大学虽然不成气候,但也绝非个别。如果不幸成为了这种老师的猎物,那就只有自认倒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破财消灾未尝不是明智之举。刑法中有一个罪名叫“传授犯罪方法罪”,最高可判死刑。如果逃课构成犯罪,那我就算有N条命也活不成了。如果我的逃课法宝被你如法炮制,并且你逃课的目的是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更积极更自主的学习,那我就算被判了死刑也值;但如果你逃课是为了呆在宿舍睡懒觉或者去网吧玩游戏或者聊天,那我就真是死有余辜并且永世不得超生了。/* 36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俭以养德六、勤工俭学的辩证法伴随着大学学费和住宿费不断上涨,读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有的家长在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巨额学费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这种悲剧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说不准还会一次接一次地重演。很多农村家庭和城市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超过一万,就算家里没有别的任何开支,这1万块钱全部用来上大学也还不一定够用。很多学校的装潢设计、临床医学等专业一年的学费就要7000以上了。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到了8月份就四处借钱,将所有的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才能勉强凑齐学费打发孩子上路。勤工俭学,这个曾经在20世纪初非常流行的词语再一次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很多学生几乎是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始便想方设法挣钱的。可是,大学生究竟该怎么勤工俭学呢?自己挣钱究竟有哪一些途径?勤工俭学又有哪一些陷阱?如果说读大学是一种投资,那这种投资的成本则越来越大,而产出却越来越小。受大学疯狂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寻找兼职甚至全职的工作,以求毕业求职的时候多一些筹码。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不是社会实践经验越丰富就越好呢?如果不是,那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只能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实践,究竟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事半功倍呢?开源节流,自食其力对于家境困难的同学来说,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业,一方面需要勤俭节约,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免除义务或获得收入,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相结合。俭以养德大学虽然相对社会而言比较清静,但其实也是一个大染缸,再怎么忠厚老实、积极进取的人都可能在大学里变得堕落不堪。骄奢之风便是大学里很多不良习气中的一种。一位报社记者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深入采访后对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做了这样的描述:贷款买车,消费哈根达斯,看700元一张门票的《大河之舞》,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喜欢,钱不是问题,大不了可以贷款。“有车族”在高校越来越多,很多同学纷纷加入贷款买车的行列,一年下来光是养车的花费就差不多要一两万元。高档的笔记本电脑、最新款的高端手机、录放机、CD机、录音笔等产品在大学里几乎随处可见。很多同学只用“兰蔻”、“欧莱雅”等世界名牌化妆品,买衣服只去Esprit、Only、Apple、Balina之类的专卖店,心情不好就坐飞机去别的城市兜风,心情好了就叫上几个朋友去酒店喝个痛快。一位接受采访的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表示,他们班有的同学4年下来竟花掉了20万。按大学生的一般标准粗算下来,供养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普通学生,不穿名牌、不吃大餐,四年差不多也要10万元。或许这位记者所描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但我相信骄奢之风在大学的迅速蔓延是确定无疑的。对于这些一掷千金的人,我不想评价什么。如果他们花的钱是自己挣来的,那算他们有本事,我佩服都还来不及;如果这些钱是他们向父母要的,当他们工作以后发现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交半个月的房租,自然就知道钱和纸的区别了。随着这种风气越来越浓,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也逐渐变得大手大脚了。小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苏就读于上海一所大学,她家境非常贫寒,父母都是安徽农村的农民。刚进大学的时候小苏非常勤俭,身上穿的都是高中时的旧衣服,在食堂打饭的时候看到菜里面有点肉便不敢要了。可是,小苏的同学却都很有钱,每个人都有电脑,动不动就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到了周末就一起逛专卖店。小苏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也开始跟着同学一起去逛街,偶尔也买点东西。见了世面以后,小苏的思维方式渐渐改变了,当同学都说某件原价599元现价399元的品牌服装非常便宜时,小苏在心里也会觉得很便宜了,并且总会在同学的鼓励下把衣服买下来。眼看着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被自己一两个月就花完了,小苏只好写信给家里,让父母给自己寄钱过来。父母当然担心孩子在上海滩受苦,每次收到信以后都会想方设法凑钱寄过去。小苏的生活越来越小资了,跟同学一起买名牌化妆品,一起去咖啡厅,还买了一台高端手机和一台电脑。大四的某一天,当小苏坐在宿舍悠闲地擦着粉底霜,家里给她打来了一个电话。她母亲过世了。繁重的劳动加上长期缺乏营养,她母亲病倒了。为了不让女儿担心,母亲不但没有去医院治病,而且临死都不让家人告诉小苏,怕影响了她的学习。一个多么典型的中国母亲啊!如果人死后会有灵魂,那么,当小苏母亲的灵魂飞到她生前从来没去过的上海,看到自己的女儿用她的血汗钱享受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她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而小苏这种大学生又何止她一个人?我原来读书的时候就见过不少类似的人:有些人家庭条件非常普通却把自己当成公子爷,不但肆意挥霍,而且还侮辱、蔑视马加爵那样的穷人;有些人有大把的时间坐在网吧视频聊天,但就是没有时间洗衣服,等脏衣服凑足一桶了,便拿到洗衣店花几块钱搞定;还有些人明明是个穷光蛋,可到了女朋友面前却阔气十足,女朋友生日的时候得花掉父母一个月的血汗钱去准备礼物……所以,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挣钱,而是省钱。比尔·盖茨尚且自己开车而没有雇用专门的司机,一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摆阔呢?“俭以养德”,诸葛亮这句话在三国时适用,在1800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那些一掷千金肆意挥霍的人有几个人有很好的人品?又有几个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很多人读大学的时候只抽“红塔山”或者“万宝路”,可毕业工作以后发现就算只抽普通“白沙”或者“好日子”都可能导致交不起水电费,那种感觉肯定非常难受吧。/* 37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该出手时再出手该出手时再出手有了节俭的意识之后还得知道怎么节俭。首先应该剔除自己的虚荣心,不要觉得穿得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也不要觉得不用名牌化妆品就有多么土气。就算会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又不是比阔气的地方,也不是给皇帝选后宫佳丽的地方。如果现在有人穿着Esprit在你面前炫耀,你大可不必去买一件Apple来挣回面子。只要你不断努力,几年以后当你开着Benz去自己的公司,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人正在挤公交车呢。有些人其实是非常节俭的,稍微多花了一点钱就如丧考妣,可他们照样花掉了很多钱。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将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我大学时有一个同学非常舍不得吃,一个星期都难得见他吃几块肉,但他却非常舍得花钱治病,随便一点感冒都要跑到全长沙最好的湘雅医院去。舍不得吃当然就营养不足,体质差了也就容易生病,治病花了钱以后只好更加舍不得吃。还有一个校友经常在食堂只打饭不打菜,回宿舍用一点从家里带来的辣酱下饭。可她非常热衷于参加社团,学校大大小小的社团她都去报名参加。这些社团组织很少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但这位校友交给社团的费用却不少。参加社团当然不算挥霍,但大学里很多社团都纯粹是骗钱的,这位校友还不如将缴纳的费用用来饱食几餐呢!很多在大学生看来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可能花很多钱买回来的必需品毫无用处。就如康德所说:一切重要性都是想象的。现在很多大学生觉得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可买了电脑又怎么样呢?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大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我读书的时候电脑在大学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我们宿舍的人到2002年6月份毕业离校的时候还没有一台电脑。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几个人成为博士、董事长或总监。现在录音笔似乎在大学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了,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一个大学生要录音笔干什么呢?难道上课不认真的人课后还会认真整理笔记吗?单放机、CD机似乎对学英语非常重要,但很多人买回来以后几乎只用来听流行歌曲。就算真的要用来听英语,那也完全没必要买太好的机器,要知道考英语听力的时候那个效果可能是非常糟糕的。印度人在收割后的稻田摆一张桌子考GRE,听力部分是通过挂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来播放的,可人家就是能考出满分。所以,请别用学英语来给自己买最贵的单放机、CD机寻找理由。更何况当你买回一台索尼、爱华或者松下,不知道日本人又可以多造多少颗子弹了。/* 38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免费午餐,焉能不要?免费午餐,焉能不要?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不但需要“节流”,还需要“开源”。一方面应设法免除自己的一些金钱义务,另一方面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挣钱。每一所大学对特困生都有一些扶助措施,包括免除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发放困难补助、发放常规贷款、对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发放特困奖学金,等等。很多银行也在高校设立了助学贷款,贷款发放面也越来越宽。虽然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贫穷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碍于面子而不去积极争取这些扶助。更何况羊毛都出在羊身上呢!如果你不积极争取,当你看到比自己宽裕得多的同学拿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几千块钱,上帝也帮不了你啦。为了得到相关的困难补助,需要在申请书中对自己的经济困难有恰到好处的描述,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要太过夸张。同时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生活举止,如果你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恐怕是很难得到这种福利的。原来我一个同学得到一大笔特困助学金以后赶紧去买了台配置非常好的电脑。后来被同学举报了,学校向她追回了所有的助学金。另外,还要提防一些同学私下里的小动作。很多大学生搞政治斗争是很有一套的,他们为了避免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得到某项补助,很可能会去院系学工组说一些颠倒黑白的话,甚至会去给辅导员送礼。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么龌龊的人,一定不要一味忍让,不能让自己的生活费被别人拿去大吃大喝。对这种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对于经济条件没有好到可以将一两千块钱忽略不计这种程度的大学生而言,奖学金是一块必争之地。不同学校的奖学金设置不尽相同,但不管评选标准如何,也不管奖学金数额的多少,都是应该尽量争取的。期末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心态,不能抱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糊弄一通。考前用两三天认真复习一门课,可能就会考试多得几十分并获得一项奖学金,而如果将复习的那两天时间用来勤工俭学,恐怕很难挣到比奖学金更多的钱。得了常规奖学金,还可能获得专项奖学金,这种奖学金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奖励,而且还可能得到现金以外的利益。譬如,海南航空公司在我的母校设立了“海航奖学金”,获得这一奖学金的人不但可以得到3000元奖励,还可以在暑假期间去海南航空公司实习并获得经济补助。毕业求职的时候这种证书也是比较容易打动用人单位的。除了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有一些方面在评选奖学金的时候也具有影响作用。学生干部不一定为同学做过什么事情,但绝对为学校出了不少力,所以很多学校为了给学生干部一点小恩小惠,规定评选奖学金的时候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加分。如果你不想因为担任学生干部而影响学习,那就别去担任学生会干事、团支部书记等职务,但混个班上的宣传委员等清闲的职务来当当也未尝不可。我大一的时候拒绝担任班长,但当了一年的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此后三年就一直混在宣传委员这个位置上,从未做过什么事,评奖学金的时候倒每次都有加分。是不是很无耻呢?在校内外某些比赛中获奖、在校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文学性作品和新闻作品往往也能获得加分。这些都是一石多鸟一本万利名利双收的事情,不妨多花点心思。我大学期间在校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不但锻炼了文笔,而且得了不少稿费,还为我一直蝉联一等奖学金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毕业以后,那些诗歌和散文的原件还成为了我求职时最重要的法宝。/* 39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累并快乐着累并快乐着除了困难补助、银行贷款和奖学金以外,就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挣钱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五花八门,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文系的可以去为书商编书,外语系的可以去做兼职翻译,会弹钢琴的可以去做钢琴家教,商业头脑发达的可以去做某种品牌的代理……关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将在后面两节专门探讨,这里只谈谈校园内的勤工俭学问题。大部分学校都为家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岗位一般包括如下几种:保安——站在自行车棚放哨站岗;园丁——在某个时段守住某片草地,防止被人践踏,偶尔还担任除草之类的工作;服务生——在食堂收盘洗碗,或者在食堂贵宾区、西餐食堂、咖啡厅为同学端饭上菜;勤杂工——清洗投影厅、舞厅地板上的口香糖,撕掉张贴栏过期的或者违禁的宣传海报;营业员——在学校内部的商店为老板打理店铺,等等。对于这些勤工俭学的工作,首先应该放下面子,不要以为在自己的同学面前干这些工作就觉得丢人。很多时候只是自己觉得颜面无存,别人才懒得在乎呢!对于家境非常困难的同学来说,与其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坦然接受这种工作,得到的或许远远不止那点儿工资。我大学时一个家庭非常困难的老乡争取到了在食堂收拾碗筷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给自己的同学收拾碗筷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可我每次在食堂看到那个老乡的时候,他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愉快地哼着歌,似乎把那种机械化而且又脏又辛苦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了。勤工俭学用掉了不少时间,这位老乡便在其余的时候更加懂得珍惜。后来,他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而考试的前几天,他还在食堂收拾碗筷呢。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一般都工资不高,但大部分比较轻松,不会过多地影响学习,所以每个职位都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如果你想获得这方面的机会,一定不要守株待兔,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因为勤工俭学的事情一般是由学生会相关部门负责落实的,所以如果你想获得一个工作比较轻松而工资又相对较高的职位,恐怕不能单纯指望运气。学生会的那些人可也是官啊,只要是官,就没几个不龌龊的。他们总会将最好的勤工俭学机会安排给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你为了也能得到这种机会,就只有进行适当的公关活动了。走出象牙塔有调查表明:有26%的大学生正在做兼职,大四学生的兼职率更是高达41.2%。82%的未兼职者表示只要工作适合就愿意去做。兼职的大学生当中有76.9%的人在做家教,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只有23.1%。关于兼职的目的,59.6%的人表示兼职是为了挣钱,30.8%的人表示“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大四的学生,有57.1%的人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能力,获得社会经验。我是一个对数字很不敏感的人,但上面这些数据却足以让我提出好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走出校园寻求兼职,那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兼职的机会?兼职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在做家教,那除了家教之外,还有哪些工作更适合大学生去做?大部分人兼职的目的是挣钱,可怎么样才能通过劳动获得尽可能多的报酬?不少人兼职是为了锻炼能力,可怎么样才能做过兼职让自己真正得到锻炼?对于一个想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而言,这几个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 40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雾里看花雾里看花寻找兼职的途径多种多样。大一新生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所以基本上通过自己寻找兼职的机会。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来寻找兼职的方式便逐渐普遍起来。另外,学校勤工俭学中心也会成为很多同学寻找兼职的中介。报纸广告、招聘网站也往往有不少兼职的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获得兼职的机会,一大批非法分子也开始在大学校园内活跃起来。他们打着“校园中介”的幌子,利用贫困学生们渴望勤工俭学的急切心情,一次又一次地骗取学生的中介费。以下便是两个真实的案例:案例一:小李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听说最近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校园中介公司,专门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服务,便找过去交了80元的登记建档费,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结果过了好久也没有接到上岗通知,便又去找他们理论,这才发现中介公司早已卷款而逃。案例二:一天中午,小吴正在寝室睡午觉,有人推门进来说是上门中介,之所以上门服务,是为了节约成本。小吴看了那人手上的人员登记表,上面果然有很多自己熟悉的名字。于是也就放心地交了“建档费”,并记下了那个人的手机号。当几天后小吴拨打那人留下的手机号时,电话那边是一个女生。女生在电话里愤怒不已地告诉他,她是被陷害的,自己根本就不认识那个人,请不要再打这个手机号。所以,通过中介找兼职一定要格外小心。随着大学生对中介机构越来越不信任,很多不法分子纷纷改用别的途径,最典型的是报纸广告。其实,报纸广告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也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根据我的经验,凡是要你交钱的地方就千万别去,哪怕他只要你交5块钱,你也赶紧走人。有些人可能会拿出很多资质证明文件来让你放心,但你最好相信他是欲盖弥彰,就好比“此地无银三百两”,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这年头处女膜都可以随意伪造了,还有什么证明文件不可以造假?相比之下,通过老师、朋友的介绍寻找兼职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式。但是老师、朋友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你介绍兼职,所以需要自己有一个比较广泛的交际圈,这个圈子的人跟自己有相当的交情,而且对方知道自己存在现实的困难,需要通过兼职来解决这种困难。另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让对方确信你能胜任他将介绍给你的工作。如果某位老师给你介绍了一份英语家教的工作,但如果你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到最后给你介绍工作的那位老师会非常尴尬,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家长心存芥蒂。/* 41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不拘一格觅兼职不拘一格觅兼职目前大部分兼职的大学生主要是从事传统的家教工作。做家庭教师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在经济发达城市做家教的收入也相当不错。我在深圳认识一位经常做家教的朋友,她每年的五一和国庆都用来做家教。以每天辅导8个小时、同时辅导4名学生、每个学生每小时50元计算,一个黄金周下来就可以挣11200元。如果是做钢琴等艺术类的家教,学生的学费至少会翻一番。不过就全国而言,做家教能做到这个份上的恐怕凤毛麟角,在内地大部分省会城市,普通家教每小时的收入也就只有15元~30元,在经济欠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则可能更低。做家教可以锻炼跟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这种锻炼是非常有限的。原来我不少同学有过做家教的经历,但是我很难看到他们通过做家教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多少提升。虽然说“教学相长”,但是,如果一个大学生给一个小学生教数学,他自己的数学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吗?就算可以,那也绝对无穷小趋向于零。所以,我不是很赞成大学生在寻找兼职的时候优先考虑做家教。就算不做家教,也还有很多种现实的选择。有一篇文章对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可以考虑的兼职做了如下的列举:1. 在各大小企业利用员工回家休假的空档去实习,当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2. 利用自己特有的电脑技术上门给客户维修电脑(硬件和软件兼有)。3. 在旅游胜地涉外导游。春节外出旅行的外国人很多,领着老外旅游不仅可以得到并不算少的导游费,还可以通过介绍游客到指定商店购物,从而获取高达50%的“回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英语对话水平,还能更多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为自己将来出国提前念“预科”。4. 外语翻译。国际间沟通与合作的加强,也为当翻译的学生提供了赚钱的良机。通过网络和朋友等寻找翻译兼职机会,在寒冷的冬天既可以不出门,又可以赚到钱,何乐不为?5. 春节期间,很多公司都会搞促销活动。利用这个机会做礼仪模特,时间短,来钱快。除上述兼职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其余的选择,比如兼职记者、现场活动主持人、市场调研员等。不上网的大学生可能几乎没有了,但习惯在网上找兼职的恐怕还不多。虽然绝大部分招聘网站主要是面向毕业生的,提供的职位也主要是全职,但只要多加留意,其实也可以找到很多不错的兼职机会。如果是在网上找兼职,你就会发现就算不做家教,也还有的是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以下表格中各职位都是我从某招聘网站中整理出来的。工作职位工作地点职位要求美工企划成都兼职。广告、美术类专业,能熟练使用Corldraw、Photoshop等设计软件促销济南周六、周日兼职,大专以上学历,五官端正,普通话流利;有促销工作经验优先“写手”沈阳有较强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文体写作,可以兼职。待遇:提成加补助。市场部信息员重庆大专文化以上,沟通、协调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有敬业精神,勇于接受挑战,专兼职均可。待遇:800元/月+提成英语兼职翻译南京英语专业或理工科背景,英语六级以上;具备优秀的中英文写作功底,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采编西安专、兼职都可。对杂志组稿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网站编程青岛计算机相关专业,精通数据库及主流编程技术。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专兼职皆可兼职绘图员上海大学在校生,艺术设计类专业;擅长Illustrator8.0,Freehand8.0,Photoshop,手绘功底较好;英语听说读写较好者更佳;工作仔细,认真负责诚实,反应快效率高专栏记者广州兼职,大学文科在校生;文笔流畅,有思想、主见,能够及时洞察当今白领人群的心理;强烈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由此可见,要找兼职工作,完全不必要局限于传统的家教。以上这些职位虽然大部分并非只针对在校大学生,但只要能够胜任这些工作,获得这些工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些工作的待遇也绝对不会差于同一地区的家教。不过要胜任上述职位,一般需要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长,诸如写作、绘画、编程、翻译等。应聘这种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特长有相当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推销员,而选择做某种品牌产品的代理商。如果你想毕业以后进入商界,而且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条件允许,这未免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做普通的业务员能够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而选择做品牌代理,不但可以在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可以锻炼项目管理能力、市场研究能力、渠道拓展能力等。比如在某高校做某品牌音箱的代理,不但要具有当面推销的能力,还要能够深入研究市场、对代理的产品进行SWOT分析、深入了解消费者并进行客户细分、建立并管理一个销售队伍等。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并有意朝这方面发展,机会是非常多的。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很多社会上的人看来其实非常惊人,所以很多品牌都希望从大学生这个市场中多分一块蛋糕。如果你主动联系为其做销售代理,对方或许高兴都来不及呢!/* 42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自我保护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从事兼职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掉入形形色色的陷阱。有些用人单位会抓住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的特点,将大学生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在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报酬的时候,如果对方过于苛刻,一定要有理有力有节地为自己争取权利,不要太患得患失。事实上在你尚未开始工作的时候争取权利比工作以后再争取权利要有利得多。如果在协商工资的时候对方提出了很多“软条款”,比如规定工作成果有这个那个瑕疵就要扣多少钱,又或者工作态度不好就要扣百分之多少的工资,这些基本上都是“王八蛋规定”,一定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这只是说着玩儿。有很多公司会在大学举办有奖征集活动,承诺的奖金非常诱人。但这可能只是一个骗局而已。我大学时一个装潢设计专业的朋友参加了一项平面广告设计征集活动,征集方承诺对予以采用的作品设计者奖励5万元,可是,征集结果揭晓的时候发现一等奖空缺,我朋友只得了一个纪念奖,奖品不过是一只普通的钢笔。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朋友发现自己设计的作品被那家公司做了一点点的改动之后用于商业用途了,于是去找对方理论。对方的答复是:“我们的广告从你的方案获得了一定的灵感,但只是一点灵感而已。”我朋友气愤不已,但又束手无策。得知这件事情以后,我为他写了份民事起诉书,将那家公司告上了法庭。后来经过双方庭外和解,我朋友得到了2万元的赔偿金。所以,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要被人欺负了只知道忍气吞声。兼职也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啊!一定不要任由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维护权利不一定会有结果,但是忍气吞声就一定不会有结果。/* 4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第二部分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不过,大学生兼职也不要太功利,不要只考虑能挣多少钱。不管你多么急于去挣,这世界上的钱永远是挣不完的,所以还不如在挣钱的时候多用点精力去挣别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目的只是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以后求职做准备。那怎么样才能在兼职的过程中积累到真正有用的工作经验呢?米卢在执教中国国足时经常强调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中国男子足球——现在还包括女子足球——让中国球迷的抗打击能力以绝对优势处于世界前沿,但米卢的这句座右铭却是无可厚非的。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两个字:认真。只要认真了,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同样,要想在兼职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最首要的便是“认真”,不要因为挣了两包烟钱就洋洋得意,而要好好珍惜工作中每一个锻炼的机会。小慧是我原来的一个同事,曾毕业于苏州大学音乐系。一个普通的音乐系毕业生要想成为歌星恐怕不会比活捉拉登容易多少,所以大部分同学毕业以后如果要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只好选择去学校当音乐老师。而小慧对教书没什么兴趣,也不想改行做与音乐无关的事情,更不愿意去酒吧之类的场所做个边缘化的歌手,所以对前途感到非常迷茫。大四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慧进入苏州一家公司做了兼职。那家公司是做手机铃声的,将最流行的港台歌曲制作成不同和弦不同格式的手机铃声。大学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音乐专业也不例外。小慧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制作铃声的技巧,可是,公司里的音乐制作人都只愿意教小慧一点皮毛性的东西,更谈不上“诲人不倦”,偶尔还会说些很尖酸刻薄的话。但小慧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小慧想方设法不断改善和同事的关系,尽可能利用公司的一切条件努力学习。同事愿意教,她就认真地听清楚每一个字,同事不愿意教,她就在旁边偷偷学,记住同事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经过一段时间忍辱负重般的刻苦学习之后,小慧终于可以独立制作铃声了。最初她每天只能制作三四首,慢慢熟练了以后她每天能制作20首了。毕业的时候她已经通过一年时间的兼职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小慧来到了深圳。当时我就职的那家公司一直在四处招聘铃声制作人,但迟迟没有找到能够胜任这一工作的求职者,直到小慧的出现。人事部面试了小慧以后马上决定予以聘用,对小慧提出的月薪5000元的要求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小慧提出要招个助理。当时正值暑假,很多深圳大学的学生在四处寻找兼职。人事部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招聘了两个深圳大学音乐专业四年级的女生,虽然只是临时性的兼职,公司仍然给了这两个女生相当高的工资。可是,这两个女生只是在饭桌上非常活跃,到了办公室就“摸鱼”了。每天上班都要迟到,上班时间也很少认真工作,整天泡在QQ上疯狂聊天,后来还弄了个摄像头聊视频,只差没有对着镜头进行钢管舞现场直播了。小慧起初还认真地教她们怎么制作铃声,后来发现自己只是对牛弹琴,索性让公司将她们辞退了。等到这两位女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发现自己毕业就等于失业,不知道还会不会梦想着有一家公司成为她们最舒适的网吧?相比之下,另一位深圳大学的学生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兼职经历。以下是《深圳商报》曾刊登的一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