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3

在印度教中,脚也被看作是不洁之物,如果把脚放在桌椅上会被视为粗俗无理。进入别人的住房和进入寺庙时,一般都要脱鞋。  塑像、照片及其他  尼泊尔人喜立塑像。在加德满都市内一些重要街道的马路中间、街边绿地上或大大小小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全身或半身尼泊尔人的塑像。这些都是为纪念不同历史时期各方面的名人而立的。  尼泊尔人喜挂照片。不管是在公共场所、办公室里,还是在个人的家中,墙壁上都挂着许多照片。这些照片,除了家庭个人的照片外,多是国王、本部门最高长官照片,或个人与国王、与本部门最高长官的照片。  尼泊尔是一个不忘先贤的国家。  沙阿国王们的塑像  在街头的众多塑像中,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国王们的塑像最引人注目,不仅塑像本身高大,雕塑、建筑精致,而且都有高高的基座和台基,也都处于显赫和重要位置。  沙阿王朝的国王一般是去世之后才立塑像,目前在加德满都河谷有4位国王的塑像。  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系近代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的第一代君主。他于1768年攻占加德满都,接着建立了沙阿王朝。他的塑像竖立在首相府门前丁字路口中央高高的石柱上,黑色、全身,一身戎装。  特里布文·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国王,是沙阿王朝的第8代君主,也是当今贾南德拉国王的祖父,1911年即位。他的塑像有3座:一座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东侧的十字路口中间,黑色;一座在体育场南侧三岔路口中央,白色,并有白色方亭相护;一座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南部坦考特特里布文公园内。前两座均为戴王冠、着皇袍的全身国王标准塑像,后一座为纪念推翻拉纳家族独裁统治而修建,是一座身着尼泊尔国服、头戴国帽并高扬右手的全身塑像,这也是特里布文国王在那个时期的典型形象。  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国王,贾南德拉国王的父亲,沙阿王朝第9代君主,1955年即位。他的塑像立在王宫大道南端的三岔路口处,与新王宫大门遥遥相对,也是戴王冠、着皇袍的全身国王标准塑像。  比兰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贾南德拉国王的哥哥,沙阿王朝第10代君主,1972年即位。他的塑像为2002年6月在其逝世一周年时所立,位于帕坦的贾瓦尔克尔街心花园。  尼泊尔沙阿王朝,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王朝之一。国王和王室在尼泊尔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人们不仅把国王看作是尼泊尔王国的象征,也把国王看作是尼泊尔人民的保护神。这些国王的塑像,坐落在加德满都不同的地方,就仿佛国王与民同在。市民们每日经过他们的身旁,也好像天天沐浴在国王的恩泽里。平时,政府有人负责这些国王塑像的清洁和周围花木的管理。重大节日时,这些塑像周围都会装饰彩旗或彩带,并献以鲜花或戴上鲜花扎成的花环。有时这些塑像前也是政府或民众举行纪念活动的场所。每年1月尼泊尔全国统一日,尼泊尔政府都要在普里特维国王的塑像前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2001年6月1日王室惨案发生后,人们自发地到马亨德拉国王的塑像前悼念比兰德拉国王和王后,塑像前的鲜花堆积如山。  第45节:马拉国王纪念柱的故事  (德赛节宰牲祭祀现场)  马拉国王纪念柱的故事  到加德满都,不能不参观老王宫:哈努曼多卡老王宫、帕坦老王宫、巴德冈老王宫。徜徉于老王宫的杜尔巴广场之上,总会看到有高高的石柱上盘坐着铜人雕像。开始时,还以为那是什么神的雕像,因为印度教的神很多,在加德满都市内市外,到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神像。时间久了,才慢慢知道,这些雕像都是当年这个王国比较著名的国王的纪念柱。并且,围绕着这些纪念柱,还记载或流传着动人的故事。  位于哈努曼多卡老王宫杜尔巴广场的普拉塔普·马拉国王纪念柱,是竖立时间较早的一座。普拉塔普·马拉国王于1630年登上王位。他勇敢而博学,是一位很能干的施政者,在尼泊尔马拉王朝诸王中比较突出,但也天性淫荡。据系谱记载,他的王宫里有300名少女供他寻欢作乐,其中4位是他合法的王后。有一次,他在强奸幼女致其死后感到恐惧,为求自己的罪过能得到宽恕和赦免,就到帕苏帕蒂纳特住了3个月,在那里举行了"俱致护摩"(一种类似古代旺祭的祭祀仪式),塑造了几尊湿婆神像,又在帕苏帕蒂纳特和加德满都之间修建了许多庙宇。他和王室成员一道称量了他们自身的重量,然后以等量的黄金分别赐给婆罗门。他还修复了德古塔勒、比姆森、塔拉珠等神庙。除了这些虔诚的宗教行为外,他还在他修建的猴神门旁的德古塔勒庙前竖立了自己的雕像。由于他知罪、认罪,并自觉赎罪,因而获得了尼泊尔人的宽恕。当人们看到这座至今犹在的国王纪念雕像时,已经忘却他曾犯过的过错,只记得他是尼泊尔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国王了。  加德满都河谷最好的一尊国王雕像,是立于巴德冈老王宫55窗宫前石柱上的布帕亭德拉·马拉国王合十盘坐镀金铜像。这是他的儿子拉纳吉特·马拉国王于1754年建造的。布帕亭德拉·马拉国王于1696年登上巴德冈王位。他的名字在尼泊尔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为使巴德冈王国的宫殿比加德满都的王宫更为华丽,他在杜尔巴广场修建了著名的55窗宫;为使湿婆神变得温和安详,他在陶马迪广场修建了著名的尼亚塔婆拉五层塔庙;为了表示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虔诚,他还塑造了许多神像,修建了许多其他神庙……这些建筑、神像连同他本人的纪念柱,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至今仍为尼泊尔人和前往一游的外国游客们津津乐道。  关于国王纪念柱的最有趣的故事,莫过于对帕坦王国第四代国王约加·纳伦德拉·马拉的记载了。1684年,这位国王即位,当时只有18岁。他在世时,在帕坦老王宫杜尔巴广场德古塔勒庙前为自己立了一座雕像。这座雕像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他身后的蛇头上站着一只小鸟。据尼泊尔编年史记载,他因儿子少年早逝深受刺激,而把大权交给了大臣们,自己则带着王后和妃子等30余人去长谷居住,并最终死在那里。弥留之际,他对大臣们说:"只要我雕像头上的那只鸟不飞走,你们就应该确信我还活着。"大臣们谨尊其命。从此,在帕坦老王宫的一个房间里,便总是为他预备着一个床位,房间的窗户也总是敞开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因为那只鸟至今仍在。  国王在世时就立自己的纪念雕像,并且与他的王宫相对而立,似乎已成为尼泊尔马拉王朝王宫建筑的一种风格。其目的,无非表示将与岁月同在。而像帕坦国王约加·纳伦德拉·马拉那样的雕像造型和他那别具一格的遗嘱,可算是匠心独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座马拉王朝国王的纪念柱,都竖立在加德满都老王宫、巴德冈老王宫和帕坦老王宫的显眼处,可谓这三个马拉王国的标志。但当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先后攻占这三个王国时,不仅没有杀死当时的国王,没有焚毁这些王国的宫殿,而且连这三座国王纪念柱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尼泊尔才得以有可以穿越时空去追溯历史的实物。  照片的世界  拜访尼泊尔人,无论是去家里还是去办公室,都可以看到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摆在桌上、柜上,还有的就放在茶几上。  这些照片中,国王和王后的照片最多,每一个家庭、每一间办公室或者每个公共场所的正面墙上,都非常庄重地挂着。办公室里,另一侧墙上显要处还挂着本系统最高领导人的照片:军事部门挂皇家军队现任参谋长的照片,警察系统挂现任警察总监的照片,政府机构挂现任首相的照片,等等。而在家庭中,则以主人或家庭成员不同时期的照片居多。  照片一般都装在镜框里,大到一两米,小到三四寸,或简陋、或豪华,或古老、或现代,或木质、或金属,或一照一框、或一框数照,或一墙数框、或满墙都是……总之,家家如此,但又家家不同。  我曾到过一位尼泊尔上层人士家中。宽敞的客厅墙上,挂着一排排真人大小的半身照片。交谈中才知,他是1951年前曾经统治尼泊尔105年之久的拉纳家族的后裔,墙上照片中的人物都是他的先人。说起他的祖父、曾祖父、曾曾祖父……他的话语中流露出无限自豪和诸多感叹。不难想见,这些照片寄托着主人多少追思和激策。  我也曾到过一位尼泊尔记者的家里,他家的照片以他同国王、多届首相及一些社会名流的合影照片为主,其中比兰德拉国王接见他的两幅大照片挂在正面墙上的两侧。说起那些往事,他滔滔不绝。看得出,他是很以这些经历而感到自豪的。  第46节:剃头悼至亲  (圣河岸边的火化台)  我还曾去过一个年轻的尼泊尔商人家,落座不久,他便引我到另一个豪华的小厅去看一幅照片。那是王储到他家做客时同他的合影。很明显,这是主人有意以他同王储的关系非同一般来表明自己的身阶。  最使我难忘的是在一位退休老将军家中,一踏进他的家门,就发现满眼都是照片。走廊、楼梯、客厅等几乎所有的墙上都挂满了照片,茶几上、桌子上、书柜上等几乎所有的家具上也都摆满了照片,这些照片大大小小,都是老将军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与不同高官、名将在一起的留影。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家庭中看到这么多照片,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照片的世界!他拉着我一一观看这些照片,并不厌其烦、津津有味地讲照片背后的一个个故事。看这些照片,仿佛在回顾这位老将军走过的足迹、体味他的人生。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尼泊尔人似乎从中读出了寄托,读出了炫耀,读出了慰藉,读出了自己想读的一切……大概正因如此,照片成了他们生活、工作、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尼泊尔,关于照片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很值得称道的现象,即在重要的公共场所,一排排地都按部门分挂各自历任最高行政长官的照片:新老王宫悬挂历代国王的照片或画像自不必说,尼泊尔皇家军队军官俱乐部里悬挂历任参谋长的照片,警察总部里悬挂历任总监的照片,首相府里悬挂历任首相的照片,学院里悬挂历任院长的照片……也许,现任最高行政长官对他的前任并不喜欢,或者他还猛烈抨击过他的前任,亦或就是他把前任赶下台的,但他一旦就任,还是会把他前任的照片按序列堂而皇之地挂起来。这,不仅显示出了个人的宽容、大度,更显示出了对他人、对历史的尊重。  剃头悼至亲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尔王室惨案发生后,第二天中午,当电视台正式播发了比兰德拉国王已于昨晚9时15分去世、今日晚些时候要举行葬礼的消息后,加德满都的许多男子都纷纷剃光了头发,其中还包括政府要员和军警将官。在当日下午开始的为国王、王后、王子、公主及国王大姐等5人举行的送葬队伍中,就出现了不少光头男人。6月3日,加德满都的大街上,光头男人更多起来。他们有的手捧鲜花来到新王宫门前排队向国王献祭、致哀,还有的手捧国王遗像,打着尼泊尔国旗,排着队伍在街上游行。  剃头悼念亲人,是尼泊尔人的一种习俗。按过去的传统,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儿子们都要剃光头发,仅留下头顶一小缕,以示哀悼;以后每月还要剃一次,直到周年忌日,共剃13次;再以后,每年的周年忌日都要再剃一次,同时要举行宗教悼念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一些尼泊尔人已将这种传统习俗简化为两次,即至亲死后剃一次、周年忌日时剃一次。国王、王后去世后,男人们自愿剃头一次即可。  由于比兰德拉国王在尼泊尔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剃头者甚众,以至于在6月2日后两三天里,街上的理发店和路边的理发摊全部爆满,等待理发的男人们不得不排起长长的队伍。  街头漫步  有人说,尼泊尔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所在。的确,尼泊尔由于处在北面中国和南面印度这两个大陆文明之间,自然会受到这两大文明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尼泊尔处在从喜马拉雅雪山到特莱平原这样一个巨大的山坡上。这个山坡就像一个台阶,从南向北一步步升高,尼泊尔所受印度文明和所受中国文明的影响度,也随着这个台阶的升高而递减或递增地变化。但是,尼泊尔毕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就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文明与传统一样,尼泊尔也有着她自己传承千百年的独特文明与传统。  漫步在加德满都河谷三市的街头,其实就是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层台阶上。在这里,我从一些侧面看到了尼泊尔传承千百年的独特文明与传统。  民宅的多样与无序  走在加德满都街头,首先见到的是房屋。尼泊尔基本上没有高层建筑,7层以上的楼房屈指可数;民用住宅,以三四层者居多。  尼泊尔是个私有制国家。在住宅方面,除首相、尼军参谋长、警察总监等有官邸且严格实行即位搬进、卸任搬出的政策外,其他住宅均为私有。谁有钱、有地,谁就可以盖房;而且,谁想怎么盖,就可以怎么盖。因此形成了民宅的多样性与无序性。  在加德满都市内和市郊,一些高官、富贾的豪宅大院,有的甚至可以与五星级饭店相媲美;而普通的民用住宅,基本都是楼式建筑,从二层到五层不等,每座小楼的样式和颜色几乎都不相同。此外,尼泊尔人盖房不讲究采光,且不一定非要南北或东西走向,因此许多房屋都是斜向;盖房也不讲究形状,不一定非要方方正正四边形,而是有什么样的地方就盖什么样的房子,锐角三角形的房子我就见过。由于建筑的随意性很大,民居整体上感觉有些杂乱无章,但仔细欣赏每一幢房子,还都挺漂亮。尼泊尔的民用建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大多下小上大,即第二层要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向外扩充一些,第三层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可能还要再向外扩充一些,并且依此类推。看到这样的房子,总让人免不了发出一把汗来,这样的建筑能牢固吗?住在里面安全吗?一般说来,民房的顶层大都有晒台,可以晒衣、种花或凭栏远眺,很有些味道。但由于楼顶堆物晾物过多、过滥,也给人以烦乱的感觉。  传统的尼泊尔民宅多为二三层楼房,每层均有外廊及廊上坡顶,显得敦厚、古朴,一如尼泊尔人的风貌。但楼层很低,门更低矮,有的还没一人高。我曾问过尼泊尔朋友,为什么过去的家门、屋门那么矮,他们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尼泊尔人个子矮的缘故。楼房窗户多为落地窗,上部开窗,下部是固定的花格窗栏。沿街望去,常可看到窗内有人凭栏外眺。如今,此类古屋在加德满都市内已不多见,市郊和乡间尚存。  第47节:雕刻繁复的门窗  (圣河岸边火化现场)  雕刻繁复的门窗  传统的尼泊尔建筑,都使用雕刻木件,王宫和庙宇建筑自不必说,就是普通民居也是如此。  使用雕刻木件处,主要是一些外露部分,如门、窗、廊柱、栏杆、屋顶及廊顶的撑柱等。可以说,凡是外露的部分,有木件就有雕刻,而且都是人工雕刻。  木门窗的雕刻最为繁复,无论门槛、门框、门边、门板,还是门楣、门顶,以及窗户的相应部位,都雕有各种图案,如神像、人物、动物、花形或构思十分精巧的几何图案等。门的各部位雕刻均为浮雕,而窗格和窗栏则是细密的透雕,且不糊纸或装玻璃。  在加德满都河谷,除老王宫和庙宇等古建外,传统的民宅已不多见,因此古木雕刻的门窗亦渐稀少。但许多高官、富商和一些比较讲究的平民百姓仍喜欢这种传统的装饰形式,在普遍采用现代建筑方式的同时,仍使用传统的雕刻木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微缩雕刻木窗,因此也是加德满都各个旅游景点到处出售的具有尼泊尔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男子国服与女子纱丽  在尼泊尔期间,出门即见到尼泊尔人。稍加留心,就会对尼泊尔人的穿戴感兴趣。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男女服饰和打扮自然各有特色,但男子的国服和女子的纱丽还是普遍流行。  男子的国服一般分内衣和外衣。内衣为长衣,类似我国旧时的长衫,但长不过膝,斜对襟,无扣,侧面系带,多为白色或其他浅色;裤子颜色同上衣,裤裆大而裤腿瘦;上身外套一件黑色或浅色西服,不打领带或领结;头戴黑色或彩色的圆形国帽,尼泊尔人称之为"套披"(音译)。男子参加重大节庆活动或重要外事活动时皆着国服、戴国帽,平时则不着国服,也可戴国帽。尼泊尔人有时把国帽作为礼品送给贵客。  成年女子一般着袒腰露肚的短上衣和纱丽。纱丽多为色彩艳丽的丝绸或麻纱布料,长约6米,穿时按一定顺序缠绕下身并别在腰间,下垂如裙,最后留下一段向后搭在左肩。妇女除参加重大节庆活动或重要外事活动着纱丽和短上衣外,平时上班工作或下地干活也多是如此装束。妇女很注重纱丽的质地与颜色,但却不讲究鞋子的品牌和式样,通常都是穿"人字带"拖鞋,有时在正式外交场合也这样。天冷时,她们常常裹一较厚的披肩或线毯。  尼泊尔女服还有一种叫"蓬加毕"(音译),这种装束是下穿长裤、上着同色连衣裙,一条长长的丝巾搭在双肩,丝巾弯部垂在胸前,丝巾两端飘在身后,走起路来似行云流水,风姿绰约。此服装,未成年女子也可穿。  尼泊尔人很讲究戴首饰。女子除戴戒指、手镯、项链和耳饰外,有的还在左侧鼻孔戴金制或镶钻的鼻饰。男子亦时兴戴手镯、戒指。此外,已婚妇女常在头发披缝间洒放朱粉,而少女和少妇则在眉心点上或贴上吉祥痣。  尼泊尔人的御寒习惯与我国恰恰相反。按我国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寒从脚下起",因此特别注意双脚的保暖;尼泊尔人却是"顾头不顾脚",在冷季的街头、路边,常可见有人把头部包裹得严严实实,但下面却是光脚穿拖鞋。  尽管尼泊尔人时兴在街头沐浴,但平时,无论老幼,亦无论贫富,都少有赤膊光膀者。  多彩的民间歌舞  走在加德满都街头或老王宫广场,常常能够看到击鼓奏乐或载歌载舞的队伍。  尼泊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传统。因此不管是在重大节日期间、宗教仪式上,还是在集体生产活动中,尼泊尔人都喜欢奏乐、唱歌、跳舞。假日里,山顶林间、谷地草坪,也常有郊游者歌舞自娱。一些具有尼泊尔风味的饭店里,宴席间,歌舞相伴亦是一项特色服务。无论在什么场合,乐手和歌者、舞者都非常投入。  尼泊尔歌舞可分为民间、古典、现代三大类,其中以民间歌舞最为流行。歌舞时总有器乐伴奏。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一种尼泊尔长鼓,伴奏时,用一条长带把鼓斜挎在肩头,鼓面恰在腰间,双手击打鼓面,鼓点清脆而热烈,或伴歌,或助舞。除长鼓外,还有其他一些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近年来电声乐器也开始为人们接受。  尼泊尔民间歌舞大致分为四种,即传统歌舞、宗教歌舞、抒情歌舞、部族集体歌舞,场合不同,表演的歌舞也不同。  在尼泊尔,似乎没有话剧、舞剧、戏曲、曲艺、杂技等舞台演出形式。近几年,尼泊尔的剧院里也能看到舞台表演节目,但还是以民间歌舞为主。而且,在外国人看来,舞台上由专业人员表演的歌舞,同普通的民间歌舞表演,无论内容上,还是技艺上,似乎都没有太大区别。  尼泊尔的电影、电视业也不发达。电视里的文娱节目,大都还是民间歌舞。对于尼泊尔人来说,拍一部电影似乎很难,但拍一集MTV歌舞,好像容易许多,在一些景点,拍摄此类节目的小班子常能看到。  统一的校服  每次外出,几乎都会在街上见到身着统一校服的小学生。  尼泊尔儿童4岁即可入校学习。一般的学校校舍都很简陋,有的就是民房改用,但在校学生都统一着装,且不同季节校服的颜色与款式也不同,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是如此。学生上学或放学,有的学校还有校车接送。  尼泊尔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总起来说教育也很落后。全国人口识字率仅为39.6%。  第48节:点头不算摇头算  (河岸边送葬仪式)  尼泊尔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相当于从小学到初中。其教育制度分为6个阶段:学前教育(6岁以前)、初等教育(1~5年级,6~10岁)、初级中等教育(6~8年级,11~13岁)、中级中等教育(9~10年级,14~15岁)、高级中等教育大学预科(11~12年级,16~17岁)和高等教育(13~17年级,18~22岁)。要获得学士学位,需要三年高等教育。学生从小学开始即学习英语,因此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说英语。  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尼泊尔还为不能上学的6~14岁儿童提供校外教育。此外,还有职业教育、女童教育、教师培训、特殊教育、开放教育等各种方式。  目前,尼泊尔全国共有5所大学,即特里布文大学、马亨德拉梵文大学、加德满都大学、博克拉大学、普尔阪查尔大学。  人人点红  在尼泊尔,不分城乡,不分场合,时时处处都可看到前额有点红者。  这些点红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职业,也不分高官与庶民。红点小者如豆,大至鸡蛋般。红点的位置,下在眉心,上可至发际。所点红点,多为清水调红粉,如糊状,有的还掺杂着红色的米粒和花瓣。  点红,对于尼泊尔人来说,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生活、一种礼仪、一种祈祷、一种祝福。  点红活动有多种:可以自己给自己点,特别是到外面去敬神后就常常会把神像、神树、神石上的红丹粉取一些点在自己的额中,以期神佛保佑;家人之间可以互相点,比如丈夫早上出门前,妻子为其点红,以祝愿丈夫一天顺利、平安;请别人为自己点,在重大节日的庙堂前,常有人专门为别人点红,人们置身敬神过节的热烈气氛中,花钱请人点个红,就像买了一件节日礼物带回家一样喜庆。另外,在一些大的宾馆、饭店里,来了贵宾,主人在献上鲜花的同时,也常常为宾客点红,以示欢迎与祝福。  在尼泊尔,最隆重的点红活动每年有两次:一次是在德赛节的"十胜日",国王、王后在王宫分别为男女臣民点红。点红从上午开始,先为王室成员点,然后为政府官员及军警人员点,最后为民众点,等待点红的队伍往往长达数百米。另一次是灯节的第5天,被称作是姐弟点红日,这一天,男人们都要回到家中,让姐妹为自己点红,不论国王还是百姓,无一例外。家中没有姐妹的男人,则到王后池中的巴尔廓帕尔庙里去请人点红,在这里点红的队伍亦常长达百余米。  钟与铃  加德满都街头,庙多、神像多,有庙、有神像的地方钟与铃也多。  钟与铃,形状相同。按中文习惯,大者为钟,小者名铃。但在尼泊尔,很难界定多大者为钟、多小者曰铃,因为大大小小的钟和铃常常悬挂在一起,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与作用。  如果把最大者称之为钟,那么在加德满都河谷三市的老王宫广场上,都建有石雕的钟架,上面都悬着一口大钟。这些钟,过去也许另有用途,现在则主要用于宗教活动。  除老王宫广场外,在河谷三市数千座神庙里和各种神像、神树前,都挂有一些钟或铃:多者二三十,少者一两个;大者粗如桶,小者如茶盅。所有到庙里或神像、神树前朝拜、祈祷的人,都要手拉钟锤或铃坠儿,敲响一下或几下。我问尼泊尔朋友,敲钟或拉铃表示什么意思?他们对我说,这在尼泊尔人中间已成为习惯,是以此向各位神灵表示,我到这儿来了,来向你献供、朝拜了!  在尼泊尔,钟与铃同为宗教用品,敲钟拉铃,成了尼泊尔人敬神时必不可少的程序。  点头不算摇头算  去尼泊尔之前,看一些书报上讲,尼泊尔人有个独特的习惯,就是点头不算摇头算。  来到加德满都后,我特意留心观察了一下,"点头不算"的情况没发现,"摇头算"的情况倒常遇到。但是,与其说那是"摇头",倒不如说是"晃头"或"歪头"更确切,因为他们并不像我们中国人摇头那样以颈椎为轴心把头转来转去,而只是把头向一侧歪一下。  当你同尼泊尔人交谈时,他们常常在说"是"或"好"的同时习惯性地歪一下头,以表示同意或满意。  当你在街上或商店里买东西时,经过讨价还价,对方笑眯眯地歪了一下头,即说明他同意了你的价格,你尽管交钱、取物、走人,但如果卖主把手平放在颏下做一个抹脖子的动作,那即表明你说的价钱等于是想要他的命,他决不会同意卖给你。  头"背"重物  在加德满都街头,一般见不到人力推车或拉车,除长途运送货物用大卡车外,短距离运物,都是用头来"背"。  说是用头"背",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并不确切,因为那是一种似背似顶的状态。具体的"背"法是:用一根长绳或长带,结成环形,其中一段为宽带;将所运之物或包成大包,或摞成一摞;将环带一端兜住所运之物下部,人进环带内,背对运物,将宽带一端顶于前额;然后,头、颈、背一齐用力,将重物背起,一步步走着运至目的地。  出门上街,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头"背"重物者,特别是在新街或塔迈尔街等主要商业街上,如此头背者更多,有时还可以看到这样背运同一种货物的队伍。他们有的背物较少,尚不觉奇,有的竟可一人背起大件家具,如大衣柜、写字台、电冰箱等,或者背起高达2米多的一摞用纸箱装着的电器产品,箱与箱之间有的连绳子都不捆绑,也能保持平衡、安然无事,实在叫人有些吃惊。  第四部分:  第49节:熟悉的那些街巷  (美丽幸福的新娘)  在加德满都市郊,不论男女,平常运送肥料、庄稼、柴草、粮食,以及盖房时运送水泥、砖瓦、沙土等,也都是用头"背"送。如果所背之物过于沉重,背者常用双手紧抱后脑,以增加背力。如此情景,常常令人担心背者细细的一根颈椎,如何吃得消!  廓尔喀刀  在加德满都河谷三市的一些商业街和旅游景点,常见有的商店、摊点出售或兜售一种尼泊尔弯刀,这种刀名"库库利"(Khukuri),俗称廓尔喀刀。  这是一种弯形的长刀,刀形有多种,长短型号也不一。刀身由高标准的碳钢人工锻造而成,上面刻满了图案,刃口锋利;刀把多由牛角制成,也有骨制或木制把柄;刀鞘质地有牛角、皮革和硬木多种,向外的一侧镶嵌着金属图案;鞘上可穿绳带,或挂于腰间,或别于腰间。  廓尔喀刀在尼泊尔北部的廓尔喀王国很早就开始使用。在尼泊尔历史上的诸多战争中,此刀是主要而有效杀敌武器。1814年11月1日,英国发动侵尼战争,在战争中,尼泊尔人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尼史书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英勇的尼泊尔人,甚至连妇女们都顽强、勇猛地战斗着……试图闯进堡垒的敌人无一不在廓尔喀人锋利的腰刀下丧命。"  虽然,尼英之战以尼泊尔失败而告结束,但英国人非常惊叹廓尔喀人的勇敢善战和他们手中熟练使用的"库库利"腰刀,于是,英国在《萨高利条约》中就提出,每年要从尼泊尔招募一些廓尔喀兵。这一约定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大约有3000余廓尔喀兵在英国被雇佣服役。  在尼泊尔国家博物馆历史馆中,陈列着许许多多古时使用过的各种规格的廓尔喀刀。当然,廓尔喀刀也是多用途的工具,可以发挥一切刀具所具有的功能。比如,尼泊尔人宰牲祭祀中,廓尔喀刀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长长的刀片,可以将水牛头一刀砍下。  廓尔喀刀,是刚毅、真诚和勇敢的象征,因此也是尼泊尔的国刀。在尼泊尔皇家军队的军徽和军衔上,就有两把廓尔喀刀相交叉的图案。在尼军军事学院每届毕业生的典礼仪式上,首相总要向优等生颁发"廓尔喀刀奖"。制作精美的各式廓尔喀刀,也是深受欢迎的最具尼泊尔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熟悉的那些街巷  加德满都,说大也不大,从地图上看,环路以内的市区呈半椭圆形,南北纵向约6公里,东西横向不过七八公里,尽管市区路窄车多,经常阻塞,但在加德满都市内活动,最远的路程也不过车行半个小时。在加德满都居住近三年,少不了外出办事、购物或游玩,因此对一些街巷比较熟悉。这些街巷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但都各具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尼泊尔的手工业、商业、旅游业以及加德满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习俗。  一条小街  我们的驻地在加德满都市区的东北角上。由于外出办事或购物、游玩大多是向着市中心的方向,因此,我们驻地前的一条南北小街就成了外出的必经之地。  这条小街名叫巴特巴特尼(Bhatbhteni),长不过三四里地,路面也不宽,仅能容两辆车相错。街两旁均建有楼房或小院。和我们门对门的路西,有两家小店,北面的卖杂货,南边的卖蔬菜水果。再向南路西,又是一排店铺。其中南边一家鞋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店主不仅卖鞋,还自己做皮鞋和修鞋,手艺不错,价格也合理。我的一个同事花300卢比(合30多元人民币)量脚定做了一双黑皮鞋,穿上后对我说了好几次:"真舒服!"  鞋店向南,路西有一个小院,同普通住宅一样,但墙上画了些花花绿绿的卡通画。一问才知,里面是一所家庭幼儿园。  幼儿园的斜对面,有一条小胡同,胡同口挂一招牌:俱乐部。我没进去过,但因俱乐部就在我们驻地院子的前面,仅一墙之隔,因此俱乐部里的一动一静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双休日或尼泊尔重大节日时,奏乐声、唱歌声更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这条街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地处街道中部的一家超市。超市的名字就是这条小街的名字:巴特巴特尼。超市设在临街一座4层楼的下面3层,货品多,价格低,生意一直很红火,许多人都开车从很远的街道前来购物,超市院中的停车场因此常常车满为患。围绕这个超市还有一些饭馆、快餐店、水果店、银器店、花店、药店、洗衣店、彩扩店等,俨然一个小小的商业区。  在此超市的北面路西、南面路东和这条小街的南端,分别有三座印度教庙,香火都很盛。尤其是南端的巴格瓦蒂庙,据说是加德满都惟一一座杜尔加女神庙,每逢德赛节时,从早到晚,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献供、祈祷,有时国王和王后也要到此膜拜。每当看到这些庙顶拉上彩旗、挂上彩灯和庙院里奏起鼓乐、挤满了人群,我们就知道,尼泊尔人又过节了。  小街的中段路西,是一个要害部门-尼泊尔警察总部的所在地。总部的南门开在向西的一条短街上,门的西边有一个加油站,也是重地。在尼泊尔反政府势力的武装暴力活动活跃时,天一黑,警察总部的周围就会增加许多岗哨,还在路上架起铁丝网障碍。通过这些铁丝网障碍架设的多少和架设时间的早晚,大致能分析出尼泊尔国内政局是紧张了还是缓和了。  一条小街,好像是尼泊尔人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第50节:新街和塔迈尔  王宫大道  从巴特巴特尼小街向西不远,就到了新王宫前的东西路上。新王宫的正门正对着一条南北大道,尼泊尔人称这条大道为杜尔巴·玛格(DurbarMarg),即王宫大道的意思。大道长约500米,宽有多少,没有量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加德满都市最宽的一条街道。  王宫大道,也是我们外出活动的必经之路。路两边的建筑物并不高大,却有一些在加德满都市很有名气的店铺,五星级饭店牦牛饭店、安纳普尔那饭店就分别坐落在大道的东西两侧,路东还有耐克专卖店、雷达表店、新秀丽箱包店、瑞士冰激凌店等,路西有金银首饰店、高档皮革制品店、古董店等。加德满都市比较有名气的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印度料理、意大利料理等饭店都落户在大道的西侧。坐在日式饭店的榻榻米上,一边品尝日本料理,一边欣赏窗外的街景,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王宫大道的南端,是一个三岔路口,路口中央是一个街心花园。花园中部有座高高的石台,台上竖立着头戴王冠、身着王袍的马亨德拉国王的全身塑像。  从新王宫大门到国王塑像,中间有一段宽敞的大街,平时车水马龙,是加德满都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当重大节日王宫内举行盛大活动时,这里也是各级官员、黎民百姓聚集待命的地方。比如国王生日庆典或德赛节国王点红日,等待进入王宫参加活动的人群常常在这条大道上排起四五百米长的队伍。有时,一些政党和民众也来这里举行游行活动。2001年6月1日王宫惨案发生后,被一些西方电视台反复播放的民众骚乱镜头,有的就发生在这条大道上。  由于加德满都市的街道普遍比较狭窄,因此路边树木很少,但王宫大道两侧都种了树,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花树,春时开紫花,很漂亮。大道两边有宽宽的人行道,并铺有水泥花砖。走在这条大道上,才有了一种走在一个国家首都的感觉。  新街和塔迈尔  新街(NewRoad)和塔迈尔(Thamel)是加德满都的两条著名的商业街。  历史上,加德满都以商业为主,曾是西藏和印度之间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手工艺品的出口和中间贸易,加德满都一度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近年来,加德满都的工业、旅游业以及个体和集体服务行业有所发展,商业还是比较繁荣,不管是繁华的要道,还是比较偏僻的街巷,凡是临街建筑的一层,大都做了开门营业的店铺,因此,居民日常购物比较方便。  在加德满都,最繁华商业街当数位于市中心通迪凯尔广场西侧的新街。这里直通老王宫的杜尔巴广场。此街原为老城区,1934年大地震时古老房屋倒塌殆尽,只好盖起新房,故而改名为新街。位于新街的楼房都相对较高,多为五六层,偶有七层。这些楼房的一层均是商店,主要经营一些高档商品,如家用电器、金银珠宝、照相器材、手表钟表、服装箱包、化妆用品、办公用品等等。这里基本上没有大的综合商场,大多是一间一个铺面,只是或大或小罢了。在这里,相对国内而言,高档商品,如名牌照相机、手表、箱包等,多比国内便宜,但数量往往很少,有时一个品种就一件,基本没有挑选余地。我在这条街上买的高级手表和照相机,价格就比国内同样产品大约便宜1/3,而买的新秀丽箱包,价格居然比国内大商场的价格便宜2/3。  在加德满都,还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叫塔迈尔,在新王宫以西。这条商业街主要经营各种特色旅游商品,如地毯、衣帽、羊绒披肩、绣花皮包、金银铜器、木雕石雕、古旧器物、图书画片和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是外国游客在尼泊尔购物的乐园,但这里的商品价格随意性较大,如果还价不到位,常会吃亏。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主要街道上,也有各种商店,但特色不很明显。另有几个大的超市,分布在不同的街区,如大蓝鸟、小蓝鸟、中国山、巴特巴特尼等,主要经营食品和日常用品。  卖菜的地方  虽然,加德满都各个街巷都有菜店、菜摊或菜车等卖菜,但在尼的中国人买菜,一般多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新街南端一条小街的南头,小街的名字叫帕廓(Pako),这里几家菜店连在一起,店主多能讲些中文,因此在这里买菜,对于不大会讲英文的中国夫人来说方便了许多;另一个地方是位于帕坦市北部的蔬菜早市和批发站,这里的蔬菜比较新鲜,价格也便宜得多,夫人们想自己腌制些萝卜白菜,都喜欢到这里来买。  尼泊尔的蔬菜,与我国的蔬菜大同小异。我们中国人喜欢吃的大路菜如白菜、萝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芹菜、韭菜、土豆、洋葱、油菜、菠菜以及葱、姜、蒜等,在加德满都都能买到,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只是某些蔬菜的外形或味道与国内的略有不同,比如尼泊尔的黄瓜,外形粗短,色发白,无刺,更像小一号的西葫芦,要削皮,吃起来味道倒与国内的黄瓜差不太多。  在尼泊尔众多品种的蔬菜中,有一种在国内少见,这种蔬菜外形粗如手指,长20厘米左右,色绿,有棱,头尖,炒吃有些发粘,略涩。不知是谁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娇好的中国名字:仙人指。细看,倒也贴切。  尼泊尔人卖菜、卖粮,使用的衡器多为古老的天平式挂秤,即中为挂钩,两边各一秤盘。称量时,一边放菜物,另一边放铁铸的砝码。小秤可手提,大秤要悬于铁架或木桩之上。  第51节:铜器一条街  尼泊尔人卖菜计量,除用秤称外,还有一种方式,即论捆卖。论捆卖的菜主要是一些可以成捆的菜,如大葱、芹菜、青蒜、韭菜、菠菜等,一般5~10个卢比(1卢比相当1角多人民币)一捆。但他们捆菜很繁琐,要先用稻草把菜捆成大拇指粗细的小捆,有时仅一棵大葱也要用稻草捆一下;然后5小捆再捆成巴掌形的一大捆。如此这般,卖者捆起来费事,买者回家吃时拆捆很费事,真叫人想不通他们为何要如此费事。  铜器一条街  铜器,与尼泊尔人的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  尼泊尔人传统的液体容器,不管是酒器还是水具,大多为铜器,大到铜缸、铜罐,小到铜壶、铜瓶。尼泊尔人传统的餐具也是铜器,如铜盆、铜盘、铜碗、铜杯、铜勺、铜叉等。尼泊尔人的宗教活动,也离不开铜器,如铜供盘、铜灯台、铜钵、铜盒以及大大小小的铜神像、铜佛像等。其他铜制品,更是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都已广为流行,但尼泊尔人仍然如此热衷于古老的铜器,不免让人颇多感慨。  由于铜器的需求量很大,尼泊尔铜器产销业都很兴旺。加德满都新街的北面,有一条叫阿散·陀尔(AsanTole)的街道,数十家铜器店铺集中在那里,住在加德满都的中国人都习惯地称之为"铜器街"。街上各个店铺经营的铜器产品各有特色,又互有交叉,既有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用品,又有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不仅店内摆满了铜器,一些店铺的外墙上还挂着铜器,店前的地上、台阶上也被店主人们利用了起来。这些置放于户外的铜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灿灿的光芒,人走在这条街上,就仿佛置身于这种辉煌灿烂之中。  除铜器街外,在加德满都其他一些街道,也有一些铜器店混杂在其他店铺之中,但没有形成规模。  在使用铜器方面,尼泊尔人有一种发明:2001年1月,南盟会议在尼泊尔召开,会议期间,帕坦老王宫广场的附近,出现了一种用一些较大的铜器搭建而成的标语牌楼,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帕坦工业区  我国军政代表团访尼,尼方常安排的一个项目,即是参观帕坦工业区。  说起工业区,总会让人联想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但位于帕坦市东南的这个工业区,却只是一个大院子。进入简陋的大门,十多栋建筑不规则地坐落在路的两边,从外面看,这些建筑同普通房屋没有多大区别,但走到里边,才发现是一家家商店。每家商店所经营的商品略有侧重,但大部分都是手工艺品,如木雕、铜雕、石雕及金银珠宝、地毯、挂毯、编织、刺绣等。与普通商店不同的是,这里都是前店后厂,从内门再往里去,即是一间间车间。车间里的工人或雕、或凿、或铸、或织,全部手工制作,而且每一间车间都对外开放,可以自由参观。确切地说,这个工业区,实际上是一种手工业、商业和旅游业三位一体的特色经营!  由于缺乏矿产资源,原料、燃料不足,技术管理落后,消费水平低下,尼泊尔的工业起步较晚,发展也很缓慢。其特点是大都为个体的小型企业,这其中又以分散型的家庭传统手工作坊居多。为使这些传统工艺能够继续下去并得以发展,尼政府采取了集中生产管理的措施和政策。自1960年建起第一个工业区起,至今已发展为11个,遍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加德满都河谷有三个。  这些工业区的建立,为分散经营的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尼泊尔的传统工业和其他的小型工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除手工业制品外,还有些工业区企业生产有食品、饮料、烟草、塑料、皮制品、化工、纺织、纸、医药、家禽家畜、机械加工、小钢铁等,除极少数产品出口外,大部分以内销为主。  一个董事长侄女的婚礼  已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参加尼泊尔人的婚礼,只记得以前参加过的婚礼都是家长为儿子举办,但这一次却是尼泊尔著名的K.T集团董事长为其侄女举办。这一次婚礼与以往的婚礼有什么不同,我不知道,但收到请柬后,出于友情,也出于好奇,我还是按时出席了婚礼。  出发前,有同事告诉我,在尼泊尔参加家长为男子举办的婚礼,不用送礼,但参加家长为女子举办的婚礼,一定要带上礼品。这一习惯,似乎恰同我国的婚俗相反。我于是问同事,为什么结婚贺礼送女不送男?同事也答不出个所以然。  婚礼并没在这位董事长的家中举行,而是在加德满都有名的五星级饭店苏尔蒂饭店举行。这同我参加过的其他婚礼是一样的。在尼泊尔,家长为子女举行婚礼仪式,有的在自己家里举行,但如果家中的院落不大,或者为了讲究些排场,一般都要选择在一家与举办人身份相当的饭店里举行。  汽车一进苏尔蒂饭店的大院,我立刻就感觉到气氛已与以往不同:路两边的树上挂满了灿烂辉煌的彩灯,参加婚礼的车辆已排起了长龙。这场面,即便在苏尔蒂饭店,也是少有的。饭店门口,董事长和新娘的家人们迎接着来宾,走进婚礼现场,现场早已是宾朋满堂。  婚礼现场设在苏尔蒂饭店最大的宴会厅里,大厅约600平方米,我驻尼使馆曾在这里多次举办过国庆招待会和"八一"招待会,大厅内的地毯、墙壁装饰和天花板上的灯饰都非常豪华。大厅的南端是一个舞台,台中有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彩棚,棚下放着沙发,一身盛装的新娘和新郎并排坐在沙发上。来宾们一个个走上舞台,向新娘送上贺礼,然后双手合十表示祝贺与祝福,也有的来宾同新娘、新郎一一握手,表示祝贺。新娘收下礼品,放在面前的小桌上,稍顷便有人将礼品拿到了后台。  随着来宾的队伍,我也上台送了礼,表示了祝贺。在大厅内拥挤的来宾中,遇到不少朋友、熟人,互致问候后,话题自然而然就转到了尼泊尔人的婚俗上。  第52节:一个董事长侄女的婚礼  尼泊尔人原则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仍普遍存在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早婚的情况。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做主,但边远地区的抢婚和城市里的自由婚姻也同时存在。按照传统习俗,有的女子一生中要举行三次婚礼。  在尼泊尔一些地方,包括居住在首都加德满都的一些人群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女孩子在5~10岁间与贝尔果结婚的习俗。贝尔果是贝尔树结出的果实,色黄、壳硬,易于保存。尼泊尔人把贝尔果看作是金童子,即长寿男子的象征。父母让自己的女儿同贝尔果举行婚礼,即是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找到一位健壮长寿的如意郎君。女孩儿与贝尔果的婚礼,是尼泊尔女人一生中的第一次婚礼。这次婚礼,其实只是一个祈祷性的仪式,不需要大操大办。  尼泊尔女人的第二次婚礼,在10~12岁间,这是一次与太阳神举行的结婚。这一婚礼,同样是一种仪式,相当于男人的成人礼,但仪式的时间长达12天之久。在这12天里,女孩儿要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能出门,也不能见任何男人,包括自己的父亲和兄弟。  尼泊尔人把女孩儿和贝尔果、和太阳神举行的婚礼叫作真婚礼,即表示女孩儿永生忠于神灵,决无二心。女孩儿长大成人后与自己未来丈夫举行的婚礼,是尼泊尔女人的第三次婚礼。尼泊尔人把这次婚礼称之为假婚礼,因为这次婚姻,并非一生不可改变,而是可以离婚和再婚的。  尽管尼泊尔女人的第三次婚礼被称之为假婚礼,但这次婚礼却最为隆重。在加德满都,男方迎娶新娘,一般都有装饰华美的轿车和盛装行进的乐队,所到之处,街人竞相围看。在男方家中,通常要支起一顶顶帐篷,邀请亲戚朋友前来,新郎新娘则端坐在一顶小帐篷里接受宾客们的祝贺。不仅男方可为儿子举办婚礼,女方也可为女儿举办婚礼。  说到女方也可为女儿举办婚礼,我一下子想起了出发前向同事提出的问题,于是忙问尼泊尔友人:"为什么你们尼泊尔人参加女方的婚礼要送贺礼,而参加男方的婚礼不必送贺礼呢?"友人想了想说,其实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原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女孩子出嫁时父母要送很多陪嫁,花费很大,亲戚朋友送些礼物,以示帮助;而男方因为不必送很多彩礼,花费不大,因此不需送礼帮助。听友人如是解释,我恍然大悟,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因为我曾听说过,尼泊尔女人出嫁,父母不仅要为女儿准备好方方面面的嫁妆,还要为女婿的家人一一准备礼品,开支之大,实不难想象。  说话间,不时有人招呼我们可以到大厅外去用餐,这时我才注意到,平时举办招待会时关闭着的两个西门都已打开,门外也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看便知,那里是用餐的地方。尼泊尔人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婚礼,都要管饭,这同我国农村的婚俗很是相似。  随人流走出大厅,外面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院落,地上种植着地毯似的草坪,四周绿树环绕,绿树上挂满了彩灯,院落两侧搭建了十余顶帐篷,帐篷下摆放着各种食品。主帐篷里摆放着一长排自助餐主餐,其他小帐篷里则分别摆放着酒水和尼泊尔人必不可少的甜食,还有一些现场制作的烧、烤、煎、炸、煮等食品,来宾想吃什么,就可以随手取食什么。差不多所有在场的人手里都端着盘子、拿着叉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随随便便地聊着。在有现场制作食品的帐篷前,人们还排起了长队。一时间人声喧嚷、锅勺叮当,整个院子,俨然我国春节期间北京大庙会上的一条小吃街。  这种大操大办的婚礼,其实就是一种对外公开的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同喜同贺的大型聚会,是新郎已经把新娘娶到家后的一种庆祝仪式,此前的求婚、订婚和迎娶等婚礼过程其实还有很多。按照印度教从远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习俗,印度教徒的婚礼要分五步,每一步都有一个尼泊尔语名称,具体是:第一步,新娘选定自己的丈夫。举行这一仪式的地点在新娘家,时间则由占星家选定。这天,新郎来到新娘家,新娘的父亲要送给新郎一个非常豪华的邀请卡,然后新娘和新郎互戴花环、交换戒指。第二步,拜神和拜祖。先要找一个神圣的地方,朝拜宇宙大神因陀罗的妻子因陀罗尼,再由年轻女孩儿把一些谷物晒在地上、把米粉捏成丸子,并由已婚妇女用香叶和花瓣熏香新娘的身体,然后朝拜自己的祖宗。第三步,新郎向新娘宣布赠送彩礼。同时,新郎要在一块白布上按两个金黄的手印,由婆罗门祭司带着这块白布和礼品送到新娘家。这个仪式很神圣,就像过节一样,有乐队和人群簇拥。那块印有金黄手印的白布,新娘在婚后要长久保存。第四步,选择队伍。这一步实际上已经到了婚礼的进行中,是整个婚礼中最有趣、最愉快的过程。新郎要由亲戚和朋友陪着到新娘家。出发前,新郎的母亲要给新郎吃些神圣的东西,新郎的父亲则送给新郎一套衣服,以此来表示父母的祝福。迎亲的队伍由一罐圣水和一尊象头神神像打头,随后是女人们唱着圣歌,来到新娘住处。新娘的父母由神职人员陪同,出门迎接,围着交通工具转三圈,给新郎送上鲜花。第五步,新娘的父亲作口头承诺。在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会很快被领到一个专门的场所,再次拜神。然后,新娘的父亲讲话,表示愿意把女儿嫁给新郎。这是印度教中婚礼的最后一个部分。新郎把新娘迎娶回家后,就可以择地举办婚礼宴会了。男方举办的婚礼宴会,新郎、新娘都在场;女方举办的婚礼宴会,新郎一般不在场,但有时也在场。  婚礼宴会的规格因家庭而异。一般情况下都是备有五六个菜、炒饭、炒面和其他一些水果、甜食等自助餐。野猪肉是尼泊尔自助餐中最高档次的肉类食品,一般的婚宴上少有,但这位董事长给他侄女举办的婚宴上有。在这个婚宴上,除了野猪肉,我还吃到了在其他婚宴上不曾吃过的一些现场制作的叫不上名的食品。耳闻不如一见,我不能不承认,无论场地的大小、还是来宾人数的多少,亦无论婚礼现场的装饰、还是婚宴上的饭菜,这个婚礼的排场都绝对豪华,与K.T集团在尼泊尔商界的名气和地位,当是相配了。  第53节:圣河岸边归天路  婚礼结束,我们与主人道别,然后驱车返回。回来的路上,我们又发现几个灯火通明处。司机告诉我,那也是当夜举办婚礼的人家。我不由得感叹,好一个尼泊尔的"结婚季节"!其实,按照传统习俗,尼泊尔人的结婚吉日不是由个人随意决定的,而是在每年的几个结婚时段内选择具体的婚日,而在非结婚时段里,是不会有人举行婚礼的。结婚时段通常是每年的1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7月15日、11月15日~12月15日,而这3个时段,又各有吉日、吉时,所以在尼泊尔,某一时段的某几日内结婚的人家很多,白天常见迎亲的队伍,晚上常闻婚礼的喧闹,不足为怪,倒成了风景。因此也有人总结,这些结婚时段该叫"结婚季节"。  在这样一个"结婚季节",在这样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此时此刻,有多少对幸福的新人在喜结良缘?愿天下的有情人皆成眷属,我黙黙地为他们祝福。  圣河岸边归天路  尼泊尔人死后一般实行火葬。但有些地方,未婚或未生育过的妇女不能火葬,只能把尸体放在河边,用石头压住,待涨水时让大水冲走。相对而言,有的民族丧葬方式灵活一些,如马嘉人、古隆人,死后可采用水葬、土葬或火葬等不同方式,最终采用哪种方式,则由主持丧事的喇嘛决定。林布人死后实行土葬,坟墓周围用石头砌起阶梯式围墙,男人的围墙是4层台阶,女人的则是3层。  在尼泊尔,印度教徒死后一般都要火化,并且要在24小时内进行。他们认为,火化得越早,死者的灵魂就能越快地升入天国。火化台,一般都设在河边或两条河的交汇处。  加德满都的印度教徒不仅把帕苏帕蒂庙视为圣殿,也把流经帕苏帕蒂庙下的巴格马底河视为最神圣的河。他们平时经常要到巴格马底河岸祈祷、在河中圣浴;临死前的最大愿望,就是躺在帕苏帕蒂庙下,把双脚伸向河边的石阶或河滩,一任圣河之水将它洗净;而死后能在这里火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灵魂奔向天堂的最理想的始发站。  帕苏帕蒂庙东侧,就是巴格马底河的西岸。岸边分别建有一些长宽各三四米的方形平台:平台的西边,同帕苏帕蒂纳庙下的道路相连;平台的前面凸进圣河;平台的上方,有的有一些由金属支架支撑的瓦板顶棚。这便是印度教徒的火化台。  我曾去过帕苏帕蒂纳特多次,每一次去,都看到有死者在那里被火化。虽然,没有一次我能从始至终完整地看完一位死者遗体火化的全过程,因为那样不仅要时间赶得很巧,而且时间还要等得很长。但在多次参观之后,还是能了解到火化的各个阶段。  首先,当死者的遗体被布包裹着用临时捆绑的担架抬到这里后,一般先是将遗体斜放在帕苏帕蒂庙下巴格马底河岸的台阶上,头朝上,正对着备受人们敬拜的一座阴阳石,脚则浸泡在河水中。然后,死者的男亲属们按顺时针方向绕遗体三周,并向遗体做些献花环、洒牛奶的仪式。仪式之后,亲属开始大哭。男亲属一般是坐在河岸台阶上掩面大哭,女亲属则坐在河岸上大哭,有的至亲女眷还俯在遗体上嚎哭。通常情况下,死者遗体停放在河岸上要任河水冲脚半个小时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男亲属还不时地从裹尸布里扯出些布条或衣物,扔进河中,任河水冲向远方。与此同时,有人用粗木段在火化台上搭起单人床似的空心木架。木架的大小,没有具体的规格,依死者家属所购木材的多少而定。我曾见过有的穷人家所搭木架,仅能容死者上身,膝盖以下竟是上无布盖、下无木架,让旁观者不免感慨:贫者不仅在生前不能享受大富贵,死后归天路上也不能风风光光。  当死者遗体准备抬上木架时,先是有人用淡淡的颜色水在地上刷几道水印,然后在水印上放上绳子,绳子上再铺好苇席,席的四角再分别放上一件东西,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用布围裹的遗体才被放到席上,捆好,再抬到已经搭好的空心木架上,将遗体头北脚南地放好。死者的亲友们有男有女,但大都不着丧服,男人们是平时的衣帽,女人们仍是红红绿绿的纱丽。此时,他们肃立在火化台的边上,为死者祈祷,但没有哭声。一死者至亲身着丧服按顺时针方向围着死者绕行三周,同时不断诵经并向死者身上撒放花瓣。接着,有人出来将燃着火焰的数根小木棍分别置于木架的空心处,任其燃烧;又有人抱来干草,覆盖尸身,并再用较大的火把,于木架下方不同处引燃木段及干草。许是为了防止干草一燃而尽,覆盖尸身的干草都是先在河水里蘸湿。也正因为草湿,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先是滚滚烟起,而后才熠熠火明。待火势升腾时,火化台旁的殿堂内鼓号乐起,钟声轰鸣,死者的亲友们逶迤离去。  虽说巴格马底河是穿过加德满都河谷的最大一条河流,但却并不太宽,不过十来米,水亦深不过胸。火化台上进行点火仪式及火化的整个过程中,火化台边的河水里,始终有不少男女在游水、洗浴。河对岸的游客,或驻足观看,或来往穿行。一切如常。  在尸、柴熊熊燃烧了一段时间之后,年轻力壮的汉子开始不时地手持一根长竿,用力地翻搅尸、柴,大概是为了让尸、柴烧透。随着长竿的翻搅,阵阵烟灰升腾起来,巴格马底圣河两岸就飘荡起异样的糊味。但是,在这里举行活动和观看的人们对此似乎都已习以为常,并无人作惊慌状或掩鼻状。一些西方游客甚至还坐在河对岸的石阶上,饶有兴趣地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当持竿人确认尸、柴已经烧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便用力将那闪着余火的一堆骨灰和未燃尽的木炭推入河里。随着骨灰、木炭入水时激起的烟汽腾起,一个曾经有着十分活跃或不太活跃的灵魂的实体,就此灰飞烟灭。人们都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顺着巴格马底圣河之水进入了天堂。  第54节:不同寻常的饭店  恰在此时,河边有女人"扑通"一下跳入水中,但不要以为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实际上,这有着很深的寓意。因为印度教徒认为,在死者骨灰落入河中的同时,若死者的女性家属下河洗浴,死者还会到她的身上投胎转世,再结一世缘分。  法则、因果、轮回和解脱,是印度教的四大教义。印度教徒认为:人们应该遵守"宗教规则"或"道德密码",这是维持世界和谐的法则;果皆有因,因必结果,善恶都会遭到报应;生命根据各自的善恶,处于不断的转世轮回之中;从转世轮回中解脱出来,才可与宇宙合为一体。因此,印度教徒的火化台总是建在供奉有阴阳石的印度教神庙前。因为,在他们看来,生者总要死,死者还会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可分离。  据说,尼泊尔的印度教徒火化后,有身份的人家通常要在帕苏帕蒂纳特旁边的空场上为死者做长达13天的法事,以为祭悼。  尼泊尔的佛教徒死后也要到河边火化,但他们一般在其他河段。有的印度教徒也可能到其他河段举行火化仪式,但佛教徒肯定不会到帕苏帕蒂纳特下的河边来与死者作最后的诀别。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姓的人群,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寄托美好的祁望,不仅对今生,而且对死后、对来世。于是,人类便有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丧葬文化也不例外。  不同寻常的饭店  在一次尼泊尔饭店协会举办的招待会上,一位尼泊尔老太太热情地同我打过招呼后自我介绍,她是一家饭店的主席,然后递上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有些特殊,质地为尼泊尔的手工草纸,土黄色,正面文字左边印着一个类似我国华表的雕花石柱图案,柱顶有一个变形的D字。我仔细端详着,记下了这位老太太的姓氏什瑞斯塔和她的饭店名字:德瓦利卡(Dwarika)。  事隔不久,国内来人,尼泊尔方面恰恰要在德瓦利卡饭店举行欢迎晚宴。我不知道这家饭店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这是一家什么样的饭店。于是便让尼泊尔司机带路,先行去了解情况。在加德满都东环路接近特里布文国际机场的十字路口处,向南一拐不远,车子在一座红砖建筑物前停下。司机说,到了。  这里没有一个像其他饭店那样可供汽车进出的大门,仅在红砖墙上开了一扇类似房门一样的典型的尼泊尔雕花木门。进门即是一敞厅,如同我国南方园林中的轩。厅内置有沙发座椅、服务台之类所有饭店进门处应有之物。敞厅外面,是一小院,遍植花木。树下、花旁,摆放着一组组桌椅,间或有一些传统的尼泊尔陶器点缀其间。整个环境恬静而幽雅,给人以回到自家庭院那样的亲切感。  这就是德瓦利卡饭店吗?当一位男士走过来时,我不由地发问。男士递上名片,笑着对我说,这里就是德瓦利卡饭店,他是餐饮部经理。他向我介绍,这座饭店同其他饭店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的一切都是尼泊尔式的:客房是尼泊尔传统的建筑风格,庭院是尼泊尔传统的布置格局,餐饮是传统的尼泊尔风味,特别是各座建筑物的门窗,不仅是传统的尼泊尔木制雕花,而且还都是古老的原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向这座四层楼房仰望,果然,这敞厅的木柱都是雕花方柱,所有的门窗也都是棕黑色的雕花木窗。  哪儿来的这么多古木门窗呢?我禁不住再次发问。这位部门经理说,是他们的老板从民间收集、购买来的。说着,他还指着墙上挂的和厅内摆放的一些雕花木件告诉我,这些都是老东西,有的还是千年古物。  对于古木雕刻,我情有独钟,在国内时就经常去逛旧货市场,还买了一些明清时期的硬木雕件挂在客厅和画室。如今,看到这些尼泊尔传统的古老木雕,自然是喜上心头。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这些木雕有的已经开裂,甚至已有些发朽,但无论人物、神仙、动物及花卉图案,无不雕刻精细、造型生动,洋溢着尼泊尔传统的意趣和古老韵味,让人不由得生出些许怀旧思绪,以及对这家饭店老板什瑞斯塔夫人的由衷敬佩。这一刻,我很想找她聊一聊,谈谈她的这家饭店,谈谈她收藏这些古木雕件的甘苦,但很不凑巧,她不在饭店,因此只好寄希望于以后。  再次见到什瑞斯塔夫人时,是国内来人后在这家饭店用餐。我们进门后,先是坐在敞厅前的一排椅子上,边吃晚餐前的尼泊尔小吃,边看厅前空地上正在表演的尼泊尔歌舞。什瑞斯塔夫人坐在我们中间,向我们介绍这家饭店的由来与发展。她的介绍,让人出乎意料。原来,这家饭店的创始人不是她,而是她的丈夫德瓦利卡·达斯·什瑞斯塔先生。  德瓦利卡·达斯·什瑞斯塔先生生于1925年,卒于1992年。生前,他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为保护加德满都古老建筑物上的辉煌,筹划和设计了这一独特的工程,并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这一饭店的建筑和发展。  1952年,当看到两个木匠从一个传统的民宅上拆卸下一根许多世纪以前的雕刻十分精美的木柱,要把它当作木柴扔掉时,德瓦利卡先生震惊了、心疼了。他想,这些记录着先人聪明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木雕原件就这样行将毁灭,实在可惜,而且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他到别的地方买了新的木材给这两个木匠,换回了那件古木雕柱,并告诉他们,以后如果再有了古老的木雕梁柱,他都用新的木材来换。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像着魔一样,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来保全他所能得到的古老建筑物上的一梁一柱、一门一窗乃至一个木雕零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瓦利卡先生的古木雕件的收藏,逐渐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开始成为一个比较费钱的追求。为确保这一事业能够继续和光大下去,他想到了开饭店:用这些古木门窗梁柱盖一座饭店,既可以让这些古木雕件在它们该在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又能够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利用开饭店创造出的经济收入为继续和进一步扩大对古木雕件的收藏提供足够的资金。于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领导数百名尼泊尔最好的技工和建筑者开始盖起了这座极具传统尼泊尔风格的星级饭店。  第55节:街头洗浴  什瑞斯塔夫人站起来,用手指着饭店院内东北角上游泳池边上的一座建筑物说:"25年前首先盖起来的就是那座1号楼。"然后,她又指着敞厅前的一座建筑物说:"随后建起来的是咱们面前的这座2号楼。"接着,她又扭转身指着左后侧的一座主体建筑:"这座主楼是4号楼,于1998年10月15日竣工。当时,比兰德拉国王陛下和王后陛下还到这里亲自出席了竣工典礼。"说到这里,什瑞斯塔夫人的脸上洋溢出幸福与自豪。她还介绍说,饭店里各个建筑物上所使用的木雕构件,都是古老的木雕原件。这些古木雕件到底有多少,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有些古木雕件还被作为艺术品放在厅里或挂在了墙上。  什瑞斯塔夫人说:德瓦利卡饭店现在有74间华美的客房;由于门窗都是利用古木原件,因此每一个房间的布置都不相同,各有特色;除客房及餐厅、会议室、商业中心等饭店必备设施外,还有古木雕件的修复车间,从而保证了对搜集来的古木雕件的修复、使用与防护。  什瑞斯塔夫人的介绍,让我对他们夫妇的这一创举产生出由衷的敬意。实际上,这座饭店已不仅仅是一家饭店,它已远远超出了商业定义,正如印制精美的饭店说明书上所载德瓦利卡先生生前的一段话所说:德瓦利卡饭店是一家收容所和医院,在这里可以照料和修复受到伤害的木制品杰作,使它们能在原来的岗位上重新焕发青春;德瓦利卡饭店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训练和实践传统的木雕技能;德瓦利卡饭店是一个实验室,在这里可以调查和研究古老的木雕艺术与技巧;德瓦利卡饭店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和了解这个不仅仅属于尼泊尔,也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尼泊尔共有8处古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了两项世界遗产奖:一个是保持中世纪城市风貌的巴克塔普尔,即巴德冈;另一个就是德瓦利卡饭店。的确,德瓦利卡饭店在尼泊尔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的创建,为保护和利用人类文化遗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卓越的贡献,因此而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最高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在我国,如果有哪位有心人能够从事类似的事业,而不是毁掉真古迹、乱造假文物,对于当今及后世,那功德可就无量了。  街头洗浴  12月上旬,是加德满都最好的郊游季节。  这天,我们一行人一吃过早饭即驱车前往加德满都北郊山区登山游览。车子行过街市,不时有人惊叫:"嗬!这大凉的天儿,还有人在街上洗澡!"闻声向车窗外望去,每见街边公用水龙头旁,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赤膊、或露肩,有不少人在洗浴。  街头洗浴,是加德满都常见一景。到加德满都后不久,我即发现,尼泊尔普通百姓都是在街上洗衣和洗身。一般的公用水龙头都安装在墙边,且两侧多有矮墙相护。讲究些的,或是古老些的,则是在路边挖个一人多深的方坑或圆坑,四周砌砖石,有台阶通下,水龙头安在坑中一侧,出水口处多装有石雕的兽头,水从石兽口中流出,水龙头对面坑墙上还常砌有数个凹龛,供人放置衣物,靠路一侧坑上有栏杆,以防人车掉下。人们洗衣,都是将衣物平铺在地面石板上打肥皂,然后或刷或搓,再在水龙头下的盆中洗净。洗浴时:男着短裤,女着遮胸长裙;或用湿巾擦洗,或用桶水冲浴;男女同在一个水龙头下,互不避讳;洗浴完毕,再巧妙地一层层换上干衣裤。如此街头洗浴场景,夏日里司空见惯,但在冬晨,亦是如此,不免令人惊讶。  虽说加德满都的冬天并不像北京那样寒风刺骨,但一早一晚还是很凉的,最低气温也有零度记录。我们中国人在这里算是比较耐寒的,但也得穿上毛背心和夹克。即便这样,夜晚和清晨,有时还会觉得有些阴冷,可在街上洗浴的男女老少,一个个赤膊露肩地洗头冲身,竟然毫无冷意,着实让人叹服。望着初阳照耀下的那些熠熠发光的黝黑皮肤,惊叹之余,常让人禁不住发问,这么冷的天,他们怎么就受得了呢?!  车子驶入市郊及山区,仍时见路边有不少这样的洗浴场面。与城里有所不同,山区的人洗浴,多是用长长的胶管将山泉水引到家门前、房屋边。有的小孩子,仅四五岁的样子,竟赤裸着全身在水管下一边冲洗一边玩水,似乎一点儿也不怕冷。  车到目的地,我们开始登山。先是穿过一个小小的山村。极原始的石阶两边,是一幢幢尼泊尔古式的两层民居小楼。每幢小楼临街的一侧都有外廊,一些妇女在廊上做着家务。几声婴啼传来,循声望过去,北侧二楼的外廊上现出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一个正在哇哇啼哭的婴儿。婴儿不过四五个月大小,光着小身子,躺在地上一个小垫子外边,小腿直蹬,年轻的母亲坐在里边,一边在身旁的铜器中蘸些油样的东西,一边往婴儿身上抹着。  这情景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观看。那年轻母亲倒并不羞怯,依然全神贯注地忙着。本想上前问个究竟,可那母亲不大懂英语,我们只好把略懂汉语的尼泊尔司机叫过来询问。司机告诉我们:那是在为小孩抹菜子油,菜子油抹在身上会发热,可以御寒;在尼泊尔,婴儿出生后,从当年冬天起,天气一冷就给他抹一次,一般连抹两个冬天,小孩长大后就不会怕冷了。  第56节:广而告之的春宫图  一次偶然所见,我们得知了尼泊尔人冬浴不怕冷的秘密。  后来,我在加德满都和巴德冈市街头又多次遇到过母亲为婴儿抹油的情景,由此看来,这还真是尼泊尔人一个饶有特色的生活习俗。  广而告之的春宫图  一次参观帕苏帕蒂纳特,跨过巴格马底圣河上的石桥来到东岸。在一一观看了山脚下一些塔庙里的阴阳石后,沿石阶而上,观赏起林中的猴群。至山顶,又见一片塔庙,只是雕花庙门大都关着,不知内中供着何神何佛。  徘徊间,一青年男子凑上前来用英语同我搭话。他高高的个子,白晰的肤色,衣着整齐,谈吐儒雅,从相貌到气质,全不似当地普通人。他给我介绍那些塔庙,又要拉我从门缝中看那庙中神佛。我不由得从心中感谢他的热情,但看同伴们已开始下山,便向他告别。不想他很热情,说山后有景也有路,从那边也可以边看边下山。  我辞谢,大步追赶同伴。他却忽然拉住我,变魔术似地拿出一本手掌大小的小册页,一边问我要不要,一边打开那册页。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幅幅裸体男女春宫秘戏图。我赶忙使劲儿摆手,一连串地"No桸o桸o"着奔山下而去。而背后那青年,似乎仍在喊着什么。  当我再一次在山脚下看到那些撒米、涂红的阴阳石时,心中蓦地涌上一个个问号:春宫画在这里悄然流通,是偶然有人为之?还是一直如此?是对性力崇拜的张扬?还是对神佛的亵渎?  在石桥上,我追上同伴,把有人向我推销春宫画的事儿告诉了他们。一位同事指指桥西的一座小庙说:"我们可以到那里看看。"  这是一座有着两层垂檐、名为瓦特萨拉德维的女神小庙,外观造型与其他的印度教庙没有什么区别,但4面外墙壁上却画着些似人似鬼的怪物,在墙顶支撑一层庙檐的撑柱下部,雕刻着春宫秘戏图。我围着小庙转了一圈儿,发现每面都有4根撑柱,4面一共16根,根根如此,而且每幅图案都不重复。  同事说,在尼泊尔的一些印度教庙的撑柱上,常能看到雕刻有这种图案,春宫图在这里广而告之于大庭广众之下,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后来,我在参观加德满都老王宫时,看到在哈努曼多卡宫猴神门前有一加甘纳特神庙,此庙一层外墙的24根撑柱下部同样是浮雕彩绘的春宫秘戏图。帕坦老王宫杜尔巴广场上纳拉扬庙的16根撑柱上,以及巴德冈杜尔巴广场东南角上亚克舍希渥庙的24根撑柱上,也都有类似的春宫秘戏图案。这些图案有同有异,所描绘的情景,有的是二人交合,有的是多人性戏,个别的还有人兽之交,其男女性器不仅裸露,而且夸张逼真。在一些书店和地摊上,我也看到过春宫图画册。这些画册装帧精美,其内容有的是春宫图画,有的则是这些庙柱上的木雕彩绘秘戏图的集锦。  每当国内来人参观这些老王宫,尼泊尔方面陪同的人员总会带着去看这些庙宇,并作一些讲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春宫秘戏图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国粹,但起码这是一样比较特别的东西。我也曾经问过一些尼泊尔朋友,为什么古代的国王都喜欢在王宫广场或神庙里雕刻或张挂这些春宫图?他们的回答大致是,历代国王都认为男女性事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不好,利用这些秘戏雕刻做些宣传,一可以张扬湿婆神的力量,二可以进行性知识教育,让每个家庭的夫妻生活都更加和谐、幸福,三可以促进人口繁育,为战争补充人力。  生殖崇拜是印度教的一个方面。在尼泊尔的古代王宫广场和一些印度教庙里,印度教的性文化得到了充分张扬。一幅幅赤裸的性戏图高悬于广场的塔庙之上,数百年来一直原封不动地保留、展示着到今天,却似司空见惯,人们不但不羞于说,也不羞于看,这大概就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不同之所在吧。  虾皮与照相机  尽管在去尼泊尔之前,对于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曾经向许多人咨询过多次,但去了加德满都之后,我还是发现有许多令人后悔的事。其中最大的后悔,莫过于没有带虾皮和带了照相机。  离京赴任前收拾行装,妻拿着平时吃剩下的一包斤把重的虾皮就要往行李箱中塞。我一看赶紧夺过来扔回到壁橱里:"在家都不吃,出去了谁还吃它!"可万万没想到,到加德满都之后,我还真是想吃,而且非常想。  在加德满都,自己起火做饭,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总起来说还是比较方便,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肉吃。虽然在加德满都也有卖猪肉的,但因没有检疫,不敢吃;牛在尼泊尔是神的象征,绝对禁止宰杀,因而别说吃,连卖的都没有;尼泊尔是内陆国家,没有海鱼、海虾、海蟹,所以海鲜没的吃;看过在河边火化尸体并将骨灰推入河中的场景后,即便看到淡水鱼虾,也倒胃口;羊肉有些,但宜炖不宜炒,解决不了炒吃的问题。因此,平日里开荤解馋,主要是鸡肉和蔬菜炒鸡蛋,但鸡肉和鸡蛋吃久了,还是会腻,所以就备加怀念那扔回到壁橱里的虾皮,如果炒油菜、炒小白菜、炒冬瓜、炒韭菜等,或用这些菜包素馅饺子、素馅包子,能放些虾皮进去,那该多好啊!于是,我们出去买虾皮,但跑遍了加德满都大小商店、超市都买不到,好不容易在地摊上碰到了,一看上面嗡嗡叫地飞着些苍蝇,还是不得不作罢。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妻的抱怨,所以也就常常为了这小小的虾皮没有带来而后悔。  虽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卖,但后悔的事却似乎依旧止不住再发生,很快,又一件后悔的事发生了。  第57节:出乎意料的辫子画展  我比较喜爱摄影,妻出于对我的关爱,在离京赴任前慷慨拨款8000元让我买了一架日本原装佳能50E照相机,并一个劲儿地说:"国外胶卷贵,多买些带去吧!"于是又花400元买了20个富士胶卷,从北京带到曼谷,又从曼谷带到了加德满都。  照相机好用,照出的照片效果也比同事们的普通相机照出的照片效果高出一大截,心中不免有些洋洋得意。不想,在用了七八个胶卷后,一次郊游照相,和同行者谈到我的照相机的价钱和我带去的20个胶卷,同行者吃惊地叫起来:"你这不是多花钱找累受吗?!"一问才知,在加德满都,照相器材很便宜。旅游手册就常有这样的宣传:这里是购买照相机的天堂。我这架相机,如果在加德满都买,比北京要便宜2000元左右,而富士胶卷,每一卷才合人民币12元。开始时,我还有些不信,待到后来去照相器材商店一问,才知果然。心里后悔不已,就只好找平衡,理直气壮地抱怨妻。  在加德满都,正如街摊上依然使用古老的衡器而超市里已用上电子计算机一样,在商品流通领域也是既保留着其原始落后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外来商品越来越多地占领市场,并且大概是由于关税的差异,出现了一些高档商品价格比在其他国家还低的现象。不仅照相器材,高档手表、高档箱包等也是这样。  出乎意料的辫子画展  来到加德满都,一直想见见尼泊尔的画家、画作和画廊,但总也没有机会。谁知,四个月后的一日下午,这三个愿望竟出乎意料地一下子都实现了。  一天晚上,尼泊尔电视新闻里说,王后出席了一位著名画家的画展开幕式。第二天,我和同事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去看了画展。  举办画展的画家塔帕先生,57岁。其作品多用油画颜料和丙烯颜料绘制,或人、或物、或兽,主要以几何线条和色块表现,线与面交织在一起,色彩丰富,抽象却和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画作不仅展览,而且还卖。展出作品的目录单上,标着每幅画售价2.5万卢比(约合30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在加德满都该算不低,而能把王后请来宣布画展开幕,也表明了画家的身份,但相对而言,展室却比较简陋。一问才知,这里原是一所学校的教室楼。  看完画展,工作人员带我们穿过走廊,来到了画家塔帕先生的画室。刚寒暄落座,又进来两位先生。经介绍,才知他们也是尼泊尔著名的画家,老相一些的叫沙阿,刚好60岁,另一位叫马南达尔,53岁。见到一位画家,已是幸运,出乎意料地一下子见到三位画家,更觉幸运有加。因为年龄相仿,又都是画家,所以彼此间很快便多了几分亲近感。  马南达尔引我们上楼去他的画室,这里的油画作品更抽象一些,在或蓝、或绿、或亮、或暗的底色上,一簇簇不同的油彩,像山、像树、像水、又像云,类似风格的作品,在国内时我曾见过。三位画家告诉我,他们都在国外办过画展,还为庆祝中尼建交45周年在拉萨举办过联展,而且据说西藏还要到尼泊尔办一个画展。我们都为中尼间的艺术交流感到高兴。  分手时,画家们告诉我,这里是NAFA(尼泊尔高级美术家协会,英文简称NAFA)的所在地,塔帕先生就是NAFA的主席。本想见见画家,竟见到了主席先生,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又介绍,走廊一侧的房间都是画廊,我这才注意到,每一个门楣上都有尼泊尔文或英文标识。  信步走进一间画廊,迎面竟矗立着一根直径约30厘米粗的用红色绒线编成的辫子,画廊的墙上,更是挂满了表现各种辫子的素描作品:单辫的,双辫的;整根的,半截的;大到1米,小不过盈尺。虽只有黑红二色,倒也琳琅满目。在国内时看过那么多画展,如此辫子画展这还是第一次!  我沉浸在这些辫子里,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套间的门口。门楣上挂着一排垂至人脸的黑色发辫,门内黑乎乎的,我正在纳闷,画廊工作人员走过来,示意我可以进去。  撩开黑辫,里屋是一间空荡荡的暗室,惟有左侧地上一盏小射灯的光圈印在迎面的墙壁上,墙壁上,一个各边均约一尺的黑色毛发倒三角处在光圈之中,倒三角底下的那个角上垂挂着两条逐渐变粗、逐渐分开的红带,红带伏地后弯曲着一直延至射灯处。  德赛节看宰牲  尼泊尔是个多节日的国家,一年之中有100多个节日,包括宗教节日、民间喜庆节日、国王和王后的生日及国家重大纪念日等。其中政府法定放假的节日就有60余个,每个节日短则放假1天,长则放假10天。在尼泊尔,可以说是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因此被称为"节日之邦"。由于节日太多、假日太多,实在影响工作,于是近年来政府法定放假的节日逐年减少。2001年4月中至2002年4月中,政府法定放假的节日已经减至10个,共计放假18天。尼泊尔的节日均按尼历计算,因此在公历中没有固定的日期,要靠尼泊尔年历每年公布。  德赛节(BadaDashain)是尼泊尔诸多节日中最隆重、最盛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受人们重视的传统节日,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这也是一个全家团聚、互相祝福、交换礼品、忘记宿怨与不和、进一步发展亲密友好关系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人都穿上新衣,家家都摆开盛宴,并且互相走亲访友。商人和政府部门都举行活动以为当年的事业和工作做一个小结,  德赛节一般在公历的9月底至10月中旬开始。在当月月圆之前的两周里,全尼泊尔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庆祝德赛节。过去庆祝活动通常达两个星期之久,但主要的庆祝活动是在第8天后的几天里。就像我国的春节,过去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但真正的过年则从大年初一算起。过去,政府机关放假10天,学校放假15天。现在,随着尼泊尔各个节日的时间相应缩短,德赛节的放假时间也不再是10天。2002年的德赛节即从10月12日(周六)开始放假至20日(周日)。  第58节:和尼泊尔人一起过节  和尼泊尔人一起过节  德赛节是尼泊尔人自己的节日。到尼泊尔之后的两年中,我没有参加和观看过节日期间官方或民间的节庆活动。2002年的德赛节时我想,这可能将是在尼泊尔期间的最后一个德赛节了,因此有意识地参加和观看了这个隆重节日的主要活动。10月12日,在通迪凯尔广场西侧,我观看了尼泊尔皇家军队在那里举行的庆祝活动;13日,我走上街头,观看了加德满都市民到各个街道庙宇敬神拜神的活动;14日,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边的一个军营里,我观看了宰牲祭祀活动;15日,在纳拉扬希蒂新王宫,我还接受了贾南德拉国王的点红。我的本意是想实地了解一下德赛节的活动方式与内容,拍一些照片作为资料,但不经意间,竟与尼泊尔人一起过了一个十分充实的德赛节。  在德赛节期间,尼泊尔人敬拜的主要神灵是女神杜尔加。在印度教中,杜尔加是8位神圣母亲女神中的一个,也是大神湿婆的妻子。有时,她化身成一个象征物,譬如一个非常简朴的神罐;有时,她是一个有着绝对权威的长着18只手、拿着18件兵器的化身;有时,她化身为凶猛残暴、伸着长长的舌头、戴着头盖骨项圈的卡里;有时,她又是尼泊尔可怕的保护女神塔拉珠,或者是活女神库玛丽。当人们宰牲向她献上动物祭品和向她表示无比崇拜时,杜尔加女神则非常仁慈而宽容;但当人们对她的献祭和敬拜有所疏忽时,杜尔加女神又极富报复心。因此,在印度教徒中,人们对杜尔加女神的敬拜和献祭的热忱都非常高。传说古时候,有个魔鬼叫麦苏瑟,变成一只雄性水牛,在人间横行,残害生灵。后来,法力无比的杜尔加女神终于把这个魔鬼杀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便每年庆祝德赛节。节日期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们或在家里、或在街上、或在庙里、或在场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并宰牲祭祀,以表示对伟大的母亲女神杜尔加的尊崇和敬拜。  德赛节开始的第一天,尼泊尔人除了要把节日期间需要的宗教用品准备好外,还要从河里搬来一些沙土、装回一些河水,然后把沙土整洁地平铺在家庭敬拜神灵的房间的一部分地面上,把大麦种子播种在这沙床上,并在这沙床上及其周围把各种神圣的宗教器皿摆放好。这些器皿通常由红色的黏土烧制而成,里面装满了从河里打回来的圣水。家庭中的家长或者一位请来的祭司向杜尔巴女神祷告,祈求女神能够下凡降福他家。以后,家庭成员每天要把圣水淋洒在种子上。在避光的条件下,大麦种子10天左右即能长出4~5英寸高的黄色麦芽。这些麦芽聚集在一起,即象征着来自杜尔加女神的祝福。  德赛节的前9天,每天早上,人们都要到位于河边不同的神圣的宗教场合去做沐浴仪式。白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到老王宫广场的庙宇,以及附近的庙宇去向神佛献供、祈福,有时队伍能长达上百米。特别是在为数不多的杜尔加女神庙前,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极盛。晚上,人们则穿上镶满了宝石的衣服,戴上大地母亲女神的面具和白拉瓦神的面具,去到杜尔巴广场及其周围的街道上跳舞。在节奏极强的鼓乐的伴奏下,舞者们不停地抖动着身体。这种舞蹈,在杜尔巴广场上的克里希纳神庙周围最为热烈,在火把火光的映照里,在神职人员的圣歌中,经常是一直持续到半夜。与此同时,各家各户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在家中作庆祝节日的准备,例如把各屋的地板擦洗干净,在墙上画上一些图画,把门、窗和家庭进行节日庆祝仪式的地点装饰一新。对于孩子们来说,德赛节是最开心的时候,他们嬉戏玩耍,开始放飞风筝。尼泊尔人认为,丽日蓝天下风筝满天飞是一个信号,它告诉宇宙大神因陀罗(也是雨神):庄稼已经成熟,就要收割了,雨季应该停止了。据说,如此这般,就能保证在德赛节期间日日天晴气朗、阳光充足。德赛节期间,孩子们还把4根高高的竹竿的顶部捆绑在一起,再架上一根横竿,搭起一座座像帐篷框架一样的秋千架。于是,这秋千架上及其周围,就从早到晚闪着孩子们的身影,欢乐与笑声就回荡在节目的空气里。这与我们中国民间春节期间放风筝、打秋千的传统习俗非常相似。  因为德赛节是尼泊尔最大的传统节日,因此王宫和政府也要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10月12日是尼泊尔政府假日的第一天,国王和王后先是到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的通迪凯尔广场参加尼泊尔皇家军队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并为军队高级将领颁发勋章或奖章,然后在军乐的伴奏下,在各级高官的陪同下,到哈努曼多卡老王宫举行敬拜杜尔加女神的仪式。  10月14日,政府假日的第三天,是印度教徒的斋戒日。在一些杜尔加女神庙里,通常有成百上千的水牛、山羊、绵羊、鸡和鸭,都是准备向杜尔加女神献祭的。人们把宰牲流出来的血洒在杜尔加母亲女神像上,还把血涂抹在小轿车、大卡车、公交车和飞机上。这样做,是祈求神明保佑,不发生意外事故。一些从事手工业的人,还把血涂抹在诸如斧子、凿子、铁铲等工具上,以求杜尔加女神保佑他们平安无事。这天最隆重的宰牲祭祀活动,是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边上的一个军营里由尼泊尔皇家军队参谋长亲自主持的宰牲祭祀仪式。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山羊和小水牛被一刀砍下头颅的宰牲祭祀场面。  德赛节真正的节日高潮在10月15日。这一天也叫"十胜日",是为了庆祝罗摩和杜尔加打败宇宙恶魔的伟大胜利的。这一天,印度教徒们穿上最好的衣服,去恭敬地拜访老亲、世交、长辈和上级,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祝福。祝福的形式叫"提哈",即把用朱红颜料与凝乳、大米混在一起调配而成的糊状物点在前额上,以此来保证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一个好的身体和繁荣、幸福,因此这一天也称提哈日。提哈日里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加德满都河谷各市、各村以及河谷以外很远的地方来到加德满都,不管是高官还是庶民,都一律沿着王宫大道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进到新王宫里,获得一个由国王或王后给他们点红的机会。  第59节:隆重的宰牲祭祀  德赛节的最后一天,人们要装扮成各种神在大街上跳舞。印度教徒从这天起,开始长达一个月的斋戒,许多人甚至到帕苏帕蒂纳特去斋戒。佛教徒敬拜者的游行则从黎明一直持续到傍晚。晚上,人们或留在家中守夜,或聚在一起打牌,或者出去散步,总之都不睡觉。人们坚信,这样醒着一直等到半夜时分,就会获得兴盛和财富女神拉克希米的赐福。这与我们中国人除夕之夜守岁的习惯相类似。所不同的是,我们中国人是在春节的第一天夜里,而尼泊尔人是在德赛节的最后一天夜里,虽然时间和形式上都有所区别,但表达的意思却大致一样,即都是守望神灵降凡赐福、新岁康安。  隆重的宰牲祭祀  宰牲祭祀,是尼泊尔一项传统的宗教活动。在加德满都河谷三个老王宫里,都有院子里专门竖着或石头或木头的宰牲柱,就是宰牲祭祀用的。宰牲祭祀多用水牛、山羊和鸡鸭等,根据祭祀的事由、场合而定。大概是为了纪念杜尔加女神战胜水牛怪,因此德赛节期间,水牛便成了宰牲祭祀时最常用的主要牺牲。在宰牲祭祀仪式上被宰杀的都是黑色的水牛,因为黑色的水牛代表着被杜尔加女神杀死的可怕的恶魔。在加德满都河谷颇有势力的少数民族群体尼瓦尔人就把这一天称之为"斯亚廓·特亚廓",这句尼瓦尔语的意思是"你杀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  过去,曾在书报上读过一些有关宰生祭祀的场面描述,但没有到过宰牲祭祀的现场。10月13日,有位尼泊尔军队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14日早上9时左右,可以到位于哈努曼多卡老王宫西北角的一个军营里去看宰牲祭祀的全过程。  14日早上,当我赶到哈努曼多卡老王宫广场时,广场上已是人如潮涌、万头攒动,到处都是身着节日盛装的尼泊尔人。他们手捧着鲜花和供品,在塔拉珠、女神之家等几个神庙门口和黑神像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去向神灵献供、朝拜和祈祷。特别是塔拉珠庙门前的两行队伍,更长达百余米。因为在这一天,也只有在这一天,那座高高耸立于哈努曼多卡老王宫东北侧的塔拉珠神庙才对印度教徒开放。穿行在人流之中,我一时不知军营在何处,徘徊间,一队身着礼服的军人击着鼓、奏着乐由南向北而来。有人告诉我,他们就是去宰牲祭祀现场的,你可以跟着他们走。  没走多远,来到一个有着绿色栅栏门的大院门口。约我来看宰牲祭祀活动的尼军朋友已等候在门口。当我们走进大院时,院子内已经站了许多人。我还是来晚了些。尼军朋友说,刚才在参谋长的主持下,已经进行了宰牲祭祀前的典礼,现在正进行分组的祭旗仪式。这时我才发现,尼军的高级将领几乎都在现场。  我赶紧向院中闯去,想靠得近些,以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拍些照片。但一位军人拦住了我,示意我不能再向前越过那根拉着的红绳。尼军朋友解释说:"按照印度教的传统习俗,穿着牛皮鞋、扎着牛皮带的人是不能进入宰牲祭祀现场的,而你……"经他一指点,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穿的牛皮鞋、扎的牛皮带阻止了我!遗憾中,我只好在尼军朋友的引领下,登上院内东南角的一个矮屋顶,坐在一把空椅上,而我的身边,同样早已坐满了前来观看宰牲祭祀的人。  从我所处在的位置,环顾院内,视野倒还宽阔。长方形的院中,分两排树有7组军旗,每组军旗数量不等,多者七八面,少者两三面。院的南侧,则是盛大的乐队。我问尼军朋友:"那些是什么旗?"尼军朋友说:"那是军队的营旗,按组建的不同历史时期分组树立。"  尼泊尔皇家军队建立于1769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统一尼泊尔时期,最初的建制是营,后来升格为旅,2002年刚有师的建制。对于尼泊尔军队来说,营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一级建制。因此,不仅各旅有自己的旅旗,各营也都有自己的营旗。  院中每组营旗下的红砖地面上,都摆满了祭品和鲜花,有的营旗下,还摆放着几只羊头,大概是我到场前刚刚宰杀的。在离我所处的位置距离最近的一组营旗下,尼军参谋长塔帕上将正为营旗做着祈祷仪式。他未着军服,只穿着传统的尼泊尔内衣,亦未戴帽,盘腿坐在地上,双膝上面铺着一块白布,面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祭品和鲜花。在不间断的军乐声中,他一会儿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做一些宗教祈祷的手势,一会儿又向营旗下的祭品上撒放些什么。在他的两侧,各有一名身着红衣、头戴红帽的年轻人在随时侍候。他的周围,则站立着一些身着迷彩服的军人和身着尼泊尔国服的高级将官。整个祈祷程序繁复而漫长,20多分钟后,宰牲祭祀才开始进行。  四五个身穿短袖白衫和白色短裤的士兵把一只小羊拉到参谋长的面前。参谋长一边口中嘟念着什么,一边拍抚着羊头和羊颈,还向羊的额头上撒放些花瓣等碎屑,仿佛在说:你高高兴兴地走吧,早走早托生,我们为你送行。然后,白衣士兵把羊拉到旗杆一边,一人把着羊身,一人把着羊头,把羊按在一个稻草捆儿上。不知是参谋长的拍抚、祷告起了作用,还是士兵在按着羊身、羊头时使用了一种什么手法儿,小羊没有鸣叫。一个白衣士兵后退两步,双手举起一把廓尔喀刀,使劲儿向下一劈,只听"叭"地一声脆响,以为羊头已经落地,我忙细观,却发现小羊还在那里站着,刀下劈开的是一个大冬瓜。我不解。尼军朋友告诉我:这是试刀,那响声是一种没有弹头的枪响。说话间,那个白衣士兵又高高地举起了廓尔喀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刀光一闪,又是"叭"地一声,小羊已成两段。随后,手把羊身的士兵,拖着无头羊尸围着这组营旗绕行一周,任羊脖子里流出的鲜血在红砖地上画出一个红色的圆圈,然后把羊尸拖到一边。把着羊头的那个士兵,则把羊头放在这组营旗的一侧,与原来已经摆放的羊头排成一排。  第60节:灯节盛事  参谋长依然坐在地上,又进行了一些祈祷程序,几个士兵牵来一头小水牛。参谋长再次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拍抚着牛的头颈,一边撒放些花瓣等碎屑。之后,那几个士兵把牛牵到营旗一侧,一人按着牛头,两人按着牛身,一个士兵换了一把更长的廓尔喀刀,双手举刀,先是"叭"地一声试劈了一个大冬瓜,稍顷,又一刀劈下去,牛颈立断。按着牛身的两个士兵,一人手拉一条牛的后腿,拖着无头牛尸绕旗一周,红砖地上便画出一个更为明显的红圈。另一个士兵则手捧着牛头,把牛头与那排羊头摆放在一起。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西班牙斗牛的血腥场面:在数万人的围观下,斗牛士屡屡挑逗着牛,先是由骑马而至的长矛手向牛背猛刺一枪,然后是3个短枪手伺机向牛的后背插上6支花枪,最后由一位著名的斗牛士再做种种惹牛生怒的表演,用一柄长剑从牛背一直插进牛胸,待牛倒地后又有人用匕首在牛头一穴位上猛刺,致牛猝死。或许因为那不是祭祀,而是一种运动、一种表演、一种娱乐,因此人们在感觉惊心动魄的同时,难免感觉残忍。而如此的宰牲祭祀,虽然也让人看得心惊胆战,但终究是一项宗教活动,它的每一个步骤里都具有很丰富的宗教内涵,因此反倒觉得几分神圣。在印度教徒看来,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被宰杀的牛和羊来说,也是如此,这些被宰杀献祭的水牛、羊和鸡鸭们将赢得足够的能够托生成人的资格,人类宰牲,其实是人类给了它们一个能最后逃脱世俗苦难的机会。在宰杀它们之前的拍抚与祈祷程序,也许就是在祝它们好好上路,而宰牲一般要用小牛、小羊,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它们早死早托生。  尼军朋友对我说,无论平时还是节日,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庙堂,抑或在这样隆重的祭祀场合,宰牲时必须一刀就将牛、羊或鸡鸭的头砍下,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特别是对于一个士兵来说,如果不能一刀把牛、羊头砍下,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士兵。因此,即使是宰牛,也要刀落、头落,干净利索。是时所见,的确如此。  宰过一头牛后,这组营旗算是完成宰牲祭祀。接着,参谋长又转移到另一组营旗下,以同样的程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祈祷和宰牲祭祀。如此一组组地进行下去,程序大体相同,但有时在一组的宰牲祭祀中,宰的羊可能是一只,也可能是两三只,但宰牛都是一头。宰过牛、羊之后,不知为什么,有人还在地面牛、羊拖出的血圈上撒盖一层白灰,那些红圈遂又变成白圈。尼军朋友说,参谋长一一祭祀完营旗后,还要宰牲,今天在这里要宰54只羊和54头牛,总数为108。那些被宰的牛和羊,在献祭后其主人可拿回去剥而食之。  我很想看完宰牲祭祀的整个过程,但到了11点半,第6组营旗仍未祭完。为了不耽误下午的事情,我只好告辞离开。  第二天,宰牲祭祀现场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参谋长坐地祈祷、白衣士兵挥刀宰牛、宰羊和那牛、羊鲜血喷溅的场景,都一一留在了我的照片里。看着这些照片,我又想起了西班牙的斗牛场面。斗牛的杀牛和祭祀的杀牛,同样是让牛死,但前者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及时享乐,后者则是以牛为牺牲品来换得神灵的保佑,这大概就是西方人和东方人处世观念之差异吧。  灯节盛事  在加德满都已经过了一个尼泊尔灯节,但由于工作关系当时没能到街上一览节日的盛景,因而总是心存遗憾。又一个灯节来到了,我下决心一定要投身到加德满都市民中去,亲身体验一下尼泊尔人的节庆气氛。于是,在2001年11月灯节期间的一个晚上,我带着妻子,上街观灯。  灯节,尼语称之为提哈(Tihar)节,是尼泊尔人的第二大节日,时间约在公历11月中下旬。就像我国的灯节是在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后15天一样,尼泊尔的灯节也在其最大的传统节日德赛节后15天。虽然,这个节日没有隆重的官方聚会,也没有浩浩荡荡的拉着高车的游行队伍,但是,这是一个在尼泊尔人看来最充满温情和趣味的家庭节日,因而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灯节前外出,我曾看到尼泊尔人乘着德赛节的余兴,早早就开始了布置:在门前和建筑物上挂起各种各样的彩灯;在街道上悬挂一道道横幅和彩旗;用橘黄色的金盏花穿成的花环或花带装饰门楣和窗头;或者用各种鲜花的花瓣在当街的地面上簇成吉祥的标语和图案。灯节期间,尼泊尔人最喜欢用的装饰物是金盏花花环和花带,因此节前到处都有卖金盏花的。特别是加德满都闹市区新街,街南一侧全是金黄一色的金盏花花环和花带,而且非常畅销,使得灯节早早地就焕发出辉煌的色彩、洋溢出兴旺的喜气。  灯节,是一个由彩灯和五颜六色的饰物装扮起来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把拉克希米女神请到家中供奉。拉克希米是毗湿奴的妻子,是主管兴盛和财富的女神,因此人们要向她祈求发财和好运。同时还要向死亡之神雅马献祭和表示谢意。据说雅马坐在死亡之门上,决定着世上所有人从始至终的幸福和灾祸的轮回。他把每个人的幸福和灾祸都写在他的一本大书里,不能撤消,也不能更改,但他总是能够非常英明地想方设法来保持好的一面。因此,人们也就特别敬拜他。  灯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尼泊尔人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节日时间持续较长,有5天之久,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节庆活动:第一天是乌鸦日;第二天是敬狗日;第三天是敬财神和敬牛日;第四天是尼瓦尔人的新年;第五天是姐弟点红日,也称姐弟节。我曾就这每天的活动内涵问过一些尼泊尔朋友。有的,他们能说清楚;有的,他们则说不大清楚。  第61节:狗是死神雅马的看门者  尼泊尔人认为,乌鸦是死神雅马的报信者,也是人的来世。因此人们在灯节的第一天要敬乌鸦。这天早晨,人们要把用一种树叶做的类似盘子一样的器皿放在屋顶或空地上,盘子里放着炒米、饼干等食品以及灯盏、薰香等物,供乌鸦自由啄食享用;乌鸦飞来的越多,说明向死神报信的越多,人的来世越兴旺,主人也就越高兴。这一天,对于传统的医师来说非常有意义,因为他们相信这天是医药神丹曼塔里的诞辰,因此医师们和一些患过病的康复者在这一天都要敬拜医药神,并向医药神问字求福。  灯节的第二天是敬狗日。尼泊尔人认为,狗是死神雅马的看门者,也是人的前生。因此在敬狗日这天,家庭成员先要给死神雅马举行一个敬拜仪式,然后围着狗转圈,在狗的前额和爪子上点上红,给狗戴上一个用鲜花编织起来的花环,并给自己的家狗和家狗的同伙准备好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在此之后,家庭成员要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在这一天,如果有人看到母狗生小狗,会把小狗弄死。他们认为,如此小狗就能很快地投胎成人降生世间。  我和妻子上街观灯的那天是灯节的第三天,应是敬财神日和敬神母牛日,是整个灯节期间最热闹、也最令人愉快的一天。早上,人们要给母黄牛戴上花环,并在牛的前额点上红点。晚上,则是迎接兴盛和财富女神进家的重要时刻。据说,这天晚上兴盛和财富女神拉克希米要循着灯火降临人间,并且看谁家的灯火最盛就去谁家。因此,家家户户都在窗户、门口和小路口点起灯盏。传统的灯盏是在土陶烧制的小盘子里放置灯芯,但也可以用新式的电灯泡。当通过灯盏和在地上画线把拉克希米女神引进家中后,还要把女神引至敬拜处。敬拜处都放着一尊拉克希米女神像,这个神像通常是放在当年新收获的大米堆的顶上、或是放在家庭存钱的盒子上。家庭敬拜兴盛和财富女神的同时,还要一一敬拜家里的所用之物,如罐子、盘子、花园用具和家用打字机等。  我和妻乘着暮色走上街头,彩灯已初放。五颜六色的灯泡不仅勾勒出一些突出的建筑物的轮廓,平时比较昏暗的街巷也明亮了许多。除了建筑物上的彩灯外,门前的油灯或蜡烛也非常引人注目。不管是居民住家还是商店、饭店,都早已在自己的门前点燃了灯烛,多者成排,少则三盏,并且其中一盏一定要摆在门口正前方处,这盏灯,据说就是用来招引兴盛和财富女神来家的。  夜幕下,空中彩灯、彩旗和门窗上花环、花带以及地上的灯盏交相辉映,大街小巷都笼罩在璀璨、祥和、热闹的氛围里。街上的行人比平时的夜晚增加了好多倍,到处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而且大都换上了节日的新装。我特别观察了一下过往的人流,他们或一家数口相携而出、或同龄人结伴而行,不是津津有味儿地观赏着街巷的彩灯、彩旗,就是顺便进店购物,亦或边走边吃着节日食品,还有的则燃放着小型的礼花……街道旁的地摊上,卖鲜花的、卖气球的、卖小吃的、卖小礼品的……五花八门,随处可见。这时,沿街的商店也大都延长了营业时间,敞开用花环、花带及彩灯装饰的店门,迎接着进进出出的顾客。无论顾客买不买东西,店家老板都非常热情地与之互致问候和祝福。是夜的人们,仿佛一下子都成了熟识的朋友,打个照面都会点点头、招招手,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喜气。  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前,除了像其他店家门前一样点着一排灯盏外,还点了一盘灯盏,吸引了我的视线:撒满花瓣的地上,有一小小的方台,一个圆形的托盘放在上面,盘内簇簇鲜花中点燃着12盏麻油灯,灯盏虽小,却很别致,小指肚儿般的火焰悠悠地燃着,温馨而亲切。我不禁举起了相机。  围在门前的尼泊尔人见我们是中国人,都非常友好地向我和妻子致以"纳摩斯德"的问候。门前一位抱着小孩儿的妇女还热情地邀请我妻子同她一起站在柜台里合影留念。当我按下快门后,她的丈夫还带头鼓起掌来。掌声中,店铺老板让一个年轻的伙计从里面端出一盘红、黄、白等不同颜色和圆、方、扁等不同形状的小点心一样的东西,请我们品尝。盛情难却,妻子从一个黄球上掰了一块放在嘴里,我也掰了一块。这时那个伙计又用手比划着在额头上点红的样子。我以为这是示意我这东西不是吃的,而是要点在额头上的,于是忙把那块黄东西摁在了眉心上。妻见状也以为吃错了,忙把那块刚吃进嘴里的黄东西又吐了出来。年轻的伙计见状,赶忙说:"这是尼泊尔的甜食,是吃的。我刚才是说,吃了这点心,再给你们点红。"说着,从柜台里拿出一个小铜碗,用手蘸了蘸碗中的红色,轻轻地给我和妻子在额头上点了一个红印。这一连串的动作和年轻伙计的解释,引起了围观的尼泊尔人的阵阵欢笑。我们也笑起来,双手合十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贺。他们也都合十还礼,气氛友善而热烈。  突然,一阵歌声合着鼓乐从旁边的店铺门前传来,我和妻告别人群向那边走去。原来,几个高矮不一的男孩儿女孩儿正在一家店铺前,有的敲着小鼓,有的唱着歌。鼓声清脆,歌声悠扬。这也是灯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联合在一起,沿街到各个店铺或住家的门前一家挨一家地奏乐、唱歌,以为主人祈求财运与吉祥。唱过之后,主人总要出来赏给这些孩子们一些零钱,作为节日的贺礼和酬谢。本来,尼泊尔人在这天是禁止从事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事务的,但惟一的例外就是这天晚上可以给这些孩子们组成的歌唱小组一些硬币或食物。在我们返回的路上,仍能不断地看到有类似的歌唱小组在街上活动。  第62节:我们决定下车看个究竟  快到驻地时,路过一家超市,院内同样灯火辉煌,一群青年男女在击鼓奏乐、边歌边舞。可以断定,这又是一处欢庆灯节的热闹场面。于是,我们决定下车看个究竟。  这家超市名叫巴特巴特尼,在加德满都算是比较有名的。无论双休日还是平时,这里总是生意兴隆、人气很旺。大概是这里的老板发了财,而且还想发大财,因此这个超市今年的灯节庆祝活动格外隆重,不仅把超市院中的三座楼房从楼底到楼顶全都装饰了彩灯,而且还专门雇来一班歌舞乐队在院中尽情地奏乐和歌舞。  我们刚到超市门口,超市老板就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热情地邀请我们进院入座,并让服务人员送上溢香的奶茶。我们一边观看歌舞表演,一边聊着尼泊尔灯节的趣事,十分惬意。这里虽然不是剧场,也没有舞台,但楼上一串串小灯流光溢彩,楼下一阵阵鼓乐激越悠扬,院中空地上一队队身着节日盛装的舞者婀娜多姿……置身此中,仍如梦幻一般。  看过几轮歌舞之后,超市老板又请我们到超市楼顶的平台去看看加德满都的灯节夜景。当我们走进老板办公用房的楼道时,发现从楼门口前的一盏明灯开始,地面上一条用颜色画的宽宽的红线顺着楼梯拾级而上,一直通到4楼,再沿楼道直达老板办公室的办公桌下,并且,宽宽的红线上,每隔一米左右还点了一盏油灯。老板告诉我们,这条红线和红线上的明灯,是为引领拉克希米女神进楼入室的。惊奇之余不无感叹,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尼泊尔人在室内画的兴盛发财线!红线从楼门口一直非常认真地画到办公桌下,足见尼泊尔人,特别是尼泊尔商人,在这灯节之夜,是何等虔诚地期待着兴盛和财富女神的到来。  从老板的办公室出来,我们又上到五楼的平台。老板指着超市院中几座楼房说,为了吸引拉克希米女神的注意,今年还特别注意增加了建筑物上的彩灯。的确,这家超市院中三座楼房上的彩灯与周边相比,算是最为突出的。从楼顶向下看,彩灯闪烁,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神秘莫测。抬头远望,整个加德满都都沉浸在灯火的海洋中。我很兴奋,这可是我第一次登高远眺加德满都的夜景!夜景如此灿烂、又如此恬适,仿佛近一个时期以来尼泊尔国内安全形势的日趋恶化都不曾存在过,而那光天化日下的明争暗斗、刀光火影以及人世间的诸多烦恼与疾苦也一下子消失殆尽了。今夜,欢声笑语、吉庆祥和属于加德满都,属于尼泊尔人民。  灯节的第四天,是尼瓦尔人的新年,也是尼瓦尔人自己敬自己的一天。这一天,全体家庭成员都聚集在一起,愉快而亲热地围坐在地板上。作为家长的父亲首先用石灰粉在地板上画出两个几何图形,其中一个是画给全家每个成员的,另一个是画给死神雅马和他的报信者的。然后,全体成员要共进一个特别的家庭盛宴,吃些象征幸运和昌盛的食品,譬如煮熟的鸡蛋、油煎鱼等,再喝一点儿葡萄酒。盛宴之后,从父亲开始,全体家庭成员一个个要轮流向死神雅马献一些供品,同时向每一位家庭成员送一些礼品,如灯盏、鲜花、水和特制的食品等,以祈求来年好运。这是一种非常文雅、也极具亲情的象征家庭团结、和睦和友爱的仪式。  灯节的第五天,是姐弟节。关于姐弟节,在尼泊尔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一家的男孩儿身染重病,地狱的阎罗亲自来捉他。男孩儿的姐姐非常聪明,想方设法搭救弟弟。她一面热情地款待阎罗,一面为弟弟举行着很长很长的送行仪式,又是给弟弟点红、戴花环,又是点灯、敬青果,结果,阎罗捉人的时辰已过,仪式还没有结束。阎罗只好空手而归。就这样,姐姐机智地搭救了弟弟。从此,尼泊尔人便开始庆祝姐弟节。在这一天,男人们都要回到家中,让姐妹为自己点红,以求健康和幸运,不论国王还是百姓,无一例外。点红的仪式很讲究,先是由姐妹们围着坐在地板上的兄弟们洒上一个油和水的圈子,以保护兄弟们不受恶鬼的侵犯;然后,姐妹们伴着薰香,用蘸过水、花瓣和彩米的手摸一下兄弟们的头、肩膀、胳膊和膝关节;最后,姐妹们非常认真仔细地在兄弟们的前额点上一个精巧的红点。点红之后,兄弟和姐妹们交换礼物。一般情况下,兄弟们在这天对姐妹们都比较慷慨大方。接着,全家人还要坐下来共进灯节的又一个盛宴。家中没有姐妹的男人,可以到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王后水池中的巴尔廓帕尔庙里去请人点红。我没有进入到尼泊尔家庭中去亲眼目睹尼泊尔人姐妹为兄弟点红的场面,但在头年灯节,路过那座水中的小庙,我还是亲眼目睹了长达百余米的等待进庙点红的男人队伍。  灯节过后,我去上街购物。那天是周一,各商店本该开门,可许多店铺的大门都半掩着,并不营业,而是在打扫店堂、整理货架。问老板为什么不做买卖,老板告诉我:对于尼瓦尔人来说,灯节过后是新的一年开始,因此一般要打扫打扫卫生、整理整理货品,让自己的店铺面貌一新,以期在新的一年里生意能更兴旺、更有发展。我表示理解,因此虽然没有买到东西,但心里还是很高兴,隐约中竟生出一种好像我国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那样的感觉。  第63节:节日的震撼  节日的震撼  或许少有人会被一种节庆活动震撼,但有一次,我却被真真地震撼了。  那是在巴德冈,那个节日是牛节。牛节又叫盖·加特拉节(GaiJatra),是尼泊尔众多节日中比较隆重的一个,依过去的传统,每年尼历5月1日(公历8月间)开始,要持续8天。节日期间,人们赶着牛或化装成各种各样的牛,在街上列队行进,击鼓奏乐,歌舞狂欢。随着时代的发展,节庆的时间和内容不可避免地有了变化,但上街游行还是要照例进行的。  黄牛是尼泊尔的国兽,是神牛,备受尊崇与保护。但是,这牛节却并非因牛而起,倒是与人相关。据尼泊尔编年史记载,17世纪中叶,加德满都王国著名的国王普拉塔普·马拉的次子死后,为了安慰王后,国王想了很多办法,包括为王后挖了一个大池塘,也没能令王后转悲为喜。于是,国王设计了一项大的活动:让整个加德满都王国当年所有失去亲人的家庭都赶着牛上街环城游行,并到王宫去向王后表示失去亲人的绝非仅她一人。此后,这天便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悼念亡灵的节日,并在整个加德满都河谷流行起来。  2001年8月初的一天,因购物要去加德满都老王宫附近的新街。刚出门不久,便见路边的小庙挂上了许多小彩旗,当地居民们也出出进进像过节一样。特别与以往不同的是,平时悠然漫步于街头的神牛们有不少还穿上了黄色的"衣服"。一打听,才知牛节到了。我早就想亲身感受一下尼泊尔人节日游行的气氛,想不到恰巧赶上,于是便让车随着人群往前行,路上的人、牛越来越多。到了在新街与老王宫的三岔路口,我们下车,街上已人流如潮。  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帝的安排,在这牛节,我最先见到的游行队伍恰是牛的队伍。四五头黄色或黑色的黄牛背上披着黄地红字的"斗蓬",在主人的呵护下慢悠悠地走过来,一些身着彩色纱丽的妇女赶上前来从手托的盘中或肩挎的包中取出一些食物喂到牛的嘴边。牛群的后面是乐队,六七个男人分别敲着尼泊尔传统的长鼓、吹着用长棍儿支起的细长小喇叭。随后的一个红色华盖下,三四个盛装的男孩儿腰围草裙、颈挂花环、头戴用鲜花、彩盘、小旗和彩绘装饰起来的纸做牛头,脸上大都画着夸张的黑胡须。当这些男孩儿们走过来时,又有许多身着彩色纱丽的妇女赶上前来把一些类似小饼一样的食物塞到孩子们手里。转眼间,这些食物就被陪伴着孩子的大人们装进了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在这些装扮成牛的男孩儿们的后面,是基本上由年长的男人组成的歌唱队伍。他们和着前面乐队的旋律,放声高唱着宗教圣歌。再后面即是随行的队伍,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们拥挤着行进在狭窄的街道上,分不清哪儿是行人、哪儿是游行队伍,个个脸上都挂满了欢乐与虔诚。  我问身边的一位尼泊尔老者,这些游行的队伍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老人用比较生硬的英语告诉我:这些男孩儿大都是今年家中死了亲人的,他们从不同的街区游行到这里,然后再到哈努曼多卡老王宫去,人们给他们食物,是祭奠死去的亲人,那些死者的灵魂今天也都要到老王宫去,他们见到孩子们得了食物,就等于他们自己也享用了。  说话间,又一队游行的人群走了过来,依然是黄牛领头,后面仍然是乐队、男孩儿、华盖、歌者、人群。顺着游行队伍向后望去,一个个华盖似一条长龙,自远处慢慢地蠕动而来。无疑,游行的队伍已经首尾相接,延绵了整条街道。我站在路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倒看了个仔细:乐队中有尼泊尔传统鼓乐、外来的铜鼓洋号,也有现代的电子器乐等;扮牛男孩儿的衣着有的是白衣白裤、蓝衣蓝裤,也有的是黄衣白裙;华盖伞也有黄色、白色与红色等多种颜色……各个游行队伍虽有同有异,但乐队所敲鼓点都很欢快,所奏音乐也都非常热烈,圣歌亦悠扬、嘹亮。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鼓手、乐师和歌者,都是那么尽心、那么投入,听着他们的鼓乐和歌声,不由得让人心动、血涌……  根据尼泊尔人的传统习惯:行进在这一节庆狂欢队伍中的主要是信奉印度教的尼瓦尔人;信奉佛教的尼瓦尔人自己并不装扮成牛,但他们有时也会沿街跟随着游行的队伍;游行结束之前,人们不能进食;游行结束之后,人们还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求在节日的欢乐中,消除一年的劳累和艰辛,忘记忧愁和痛苦;还有就是牛节这天,那些即使不上街游行和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也不再上班和干活,而是悠闲地在家休息、享受,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这天过得舒心、幸福,那么这一年都会舒心、幸福。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跟随游行队伍去老王宫再看一看那里肯定是更为热闹的节日景象,也无法到尼泊尔人中间去参加他们在游行之后所进行的其他庆祝活动,而只能在这街头巧遇时经历一下牛节的节庆场面,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尼泊尔人自发的节日热情。而且,牛节本是由悲而起,可人们在节庆活动中却追求着一个消悲忘忧的效果,这实在是一个聪明之举。由此,我也仿佛更加明白了尼泊尔人为什么要过那么多节日的内涵。  2002年8月下旬,牛节又要到了。当加德满都河谷最小的一座城市巴德冈市市长来函邀请我去观看牛节的庆祝活动时,我还有些犹豫,因为2001年在加德满都市我已巧遇了牛节,看到了人民欢度节日的场面,心想,巴德冈市的节庆场面估计也不过如此。但盛情难却,最后还是去了。  第64节:我的心还是被强烈地震撼了  出乎我的意料,巴德冈人对这个节日的过法与加德满都市民还真是大有不同。在巴德冈街上,虽然也偶有男孩儿装扮成牛,但在一支支长长的游行队伍中,其中心部分却是由四人抬着的一种当地人称之为"达哈玛擦"的塔状物。此塔状物多用毛竹搭成,高约两三米,用布缠裹;下部挂有死者的遗像,往上缠挂着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如男人的围巾、女人的纱丽等;再向上,则饰以松柏树枝和鲜花;顶部插一彩伞,据说是为死者遮阳挡雨用的;顶部前后各扯一白色长布,以起稳定作用。在游行的队伍中,此塔状物有时是一两座,有时则是七八座排成一排。那情景,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节日的主题,并且从心里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不由得联想到,这些排成一排的"达哈玛擦"塔状物,就是附有死者灵魂的一个个高人,他们在亲人和街坊四邻的簇拥下,正互相手牵着手、一步步走向天堂。  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巴德冈人参加这一节日比加德满都市民更加踊跃。原以为巴德冈市人口总共不过七八万,节日的规模不会很大,但我们一进入巴德冈市,就立即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无论是街道还是广场,全都挤满了身着节日盛装的人群。一支支游行队伍接着一支支游行队伍,沿全市主要街道缓缓行进,并不时停下来歌舞。人们或坐在门前、站在路边,组成一道道彩色的人墙;或跟着游行队伍涌在街上,走出一条条滚动的人河;或聚集在宽敞的广场上,沸腾成一个个万头攒动的人海;或挤站在古庙的一磴磴台阶上,簇拥起一座座壮观的人山。市长告诉我们,今天全城的男女老幼,差不多全都上街了。置身于这人山人海之中,我仿佛也成为了巴德冈人的一员,身不由己地随着节庆的队伍,走过一条条街巷和一个个广场。  让我大受感动的是,巴德冈人欢庆这个节日的执着、投入与热烈。我们到达巴德冈时,是上午10时,游行的队伍和观看的人群早已走上了街头和广场。市长说,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游行队伍。除抬着本街道当年死去的人的"达哈玛擦"外,还有开路队、鼓乐队和舞蹈队,在鼓乐声中,边行边舞。我发现,数十米长的游行队伍都是男性,即使有的舞蹈表现的是女人为男人敬酒,那女人也是由男人扮演的。队伍最前方的开路队,由男青年和男孩儿组成,人人手持一根竹棒,随着鼓乐的节奏,做出不同的动作,同时互相击打竹棒,发出"梆梆"的响声。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叫一切鬼怪让路,让死者顺利升入天堂。游行队伍每过一条宽敞的街道或进入巴德冈市的三个主要广场,都要停下来进行舞蹈表演。这些舞蹈,多是青年男子戴着面具,在节奏极强的鼓乐声中做一些节奏极强的舞蹈动作。所有参加开路队、鼓乐队、舞蹈队的老年、青年和少年男子,表演得都非常尽心尽力,那神情、那步态、那一招一式,都十分到位,仿佛这就是他们的专场演出。而观者,不仅踊跃,而且十分专注。他们观看着一队队游行的队伍或一场场精彩的表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8月下旬的晴日,称得上骄阳似火,巴德冈人似乎都拥在街上,游行者在流汗,表演者在流汗,观看者也在流汗,但他们依然在游行、在表演、在观看。市长告诉我:这场面,要一直持续到傍晚,而且类似的节庆活动还要持续9个晚上。  牛节,本是追悼亡灵的节日,但从节庆的场面上,根本看不出悲伤,倒处处洋溢着欢乐。长达一天的游行、表演和观看,应该是很累的,但从人们的情绪上,根本读不出疲惫,人人流露的只是尽兴。也许,这节庆活动就是巴德冈人日常生活和自身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为了应付某个命令、单纯的表演、配合旅游、或者赚得一些金钱,因此才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真诚和热情。而惟有真诚和热情,才是最能打动人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我不是没有经历过盛大、壮阔的群众场面,也不是没有感受过恢弘、热烈的节庆气氛,但在牛节这样一个并不十分重大的节日和在巴德冈这样一个并不十分繁华的小城,我的视觉还是经受了巨大的冲击,我的心还是被强烈地震撼了!  色彩的节日  在尼泊尔众多的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同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很相似,也是在节日那天可以互相泼洒,只不过泼洒的不是清水,而是带有红颜色的水或红色的粉末,这便是尼泊尔一年一度的又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洒红节。  洒红节是为了纪念一场击败邪恶的重大胜利而设立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社会阶层,可以尽情地欢乐,而节日的主要活动就是互相抛洒红水或红粉。这天,家长们会鼓励男孩子在脸部涂抹上红色或其他颜色,走上街头,去向别的男孩子或陌生的过路人投掷红色粉末或泼洒红水,并且,在这天,这样做用不着顾虑是否犯法。  洒红节一般是在公历2月底或3月的某一天(尼历12月15日)举行,这天应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这个节日尼泊尔语称帕加·婆尼玛(PhagaPoornima)。"婆尼玛"即月亮最圆的意思,"帕加"即用颜色进行游戏的意思。"帕加·婆尼玛"就是说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天进行色彩的游戏。这个节日还有一个尼泊尔语名字"毫里"(Holi),这个名字与节日的来历相关。尼泊尔政府是把洒红节作为一个国家的节日来看待的。在月圆日那天,政府各部门和加德满都的各行各业都要放假一天,其他地区则有所不同,比如在特莱平原地区则是月圆日的第二天放假一天,因为在这一地区,月圆日的第二天才是真正的洒红日。  不过,洒红节实际上在当月月圆日的前8天就开始了。这天,尼泊尔人要在一个重要的公共广场上竖立起一个尼泊尔语称之为"茄"(Chir)的东西。这个"茄"以一根长约7米的大竹竿为柱,在竹竿的上部绑着三层伞状物,每层伞状物上又都绑着一圈五颜六色的布条,那样子就和北京民间玩儿中幡的那个彩幡的顶部差不多。在加德满都,这个"茄"竖立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附近的杜尔巴广场上。竖"茄"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升竿仪式,人们欢呼着向高竿抛去一把把红粉,同时还可以向高竿周围自己的家人、亲友、邻居,甚至是不相识的旁观者抛洒红粉和红水。升竿仪式之后的一周里,人们通常不再互相抛洒红水和红粉,但到8天后月亮最圆的那一天,也就是真正的洒红日,男孩儿和青年人之间还会互相抛洒红色粉末或红水,或者向过路人抛洒红色,并且都是可以原谅和不必计较的。刚到尼泊尔不久,就听人说,过去洒红节期间人们泼洒红水很热闹,行走在街上的人常常会在突然间被泼洒得满头、满身红色,因此,居住在加德满都的中国人总要在洒红节前互相提醒:洒红节到了,不要上街。  第五部分:  第65节:那笑容,诡秘而灿烂  2002年的洒红节是3月28日。这天不巧有事要办,只好外出。上午10点不到,我们启程。街上的车辆和行人明显少了许多,往日喧闹、拥挤的街巷一下子也显得安静和宽敞起来。我的尼泊尔司机告诉我,因为洒红节是法定的政府假日,所以人们还都没有出门。  上街后的前半个小时里,无论是在偏僻的小巷,还是穿行于繁华的闹市,我们都没有发现热烈的洒红场面,仅不时见到路边有两三个头、脸和衣服被泼染成红色的年轻人,而且以男孩儿为多。但当我们办完事返回驻地时,街上红头、红脸、红衣服的人便渐多起来,间或还有脸上涂了白色、银白色、蓝色或绿色的人们。他们仍然大都是年轻人:有的匆匆地走在路旁,有的两三人同乘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在街上疾驰,有的手中提着一瓶瓶红水,有的则拿着不同颜色的塑料滋水枪。看来,即便是传统的节日,也加进了时代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泼和洒,还包括了用水枪滋射。每当看到有红头、红脸的人从身边经过,我就会停车拍照。他们也大都友善地与我打招呼,并没有向我泼洒红水。我放松了警惕。  车子行至一个小巷口的一间鲜花店前,只见一位年轻的卖花女身着红色纱丽、手提水桶,正在向过路的几个小伙子泼洒红水。我还没有抓到过女孩子洒红的镜头,于是赶紧让司机停车,打开车门,举起相机就要抢拍照片,但镜头里的卖花女突然转过身来,从桶中舀出一碗红水,做出一个要向我洒红的姿势。我惟恐红水泼洒到我的高档相机上,忙又缩回到车里关门启程。回头再看时,卖花女正端着红水冲我微笑,那笑容,诡秘而灿烂。  我们的车行至新王宫东侧的拐角处,前面的建筑物上立着一块公益广告。我早就想拍一张关于那广告的照片,此时正好路过,于是下车端着相机寻找合适的角度。忽见身边几个男孩儿一轰而散,紧接着一阵红水自天而降,几乎洒落在我身上。转身一看,路对面一屋顶上站着两男三女,正在嬉笑着向这边泼洒红水,而我正处在红水所及的范围内,我忙转身上车,再次"仓皇而逃"。身后,爆发出年轻人阵阵欢笑。  在尼泊尔,关于洒红节的过法是一个地区一个样。居住在都市的人们通常是抛洒不同种类的红水和红色粉末,或是用装满红水的气球投掷他人。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是用从当地植物或花朵中提取的颜色简单玩耍,因为他们那里没有红色可用。生活在特莱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是用多种颜色的水注满气球而后抛掷。  在特莱平原地区,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即洒红节的前一天,所有村民要一起出去钓鱼一天。第二天,正式的洒红日开始,他们会邀请已经出嫁的女儿、女婿和孩子们一起回娘家大吃大喝一顿,而在这个盛宴上,鱼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酒足饭饱之后,他们还要一起去当地的神庙里唱歌、跳舞和吹喇叭。他们跳的是一种民间舞蹈,以敬拜神灵赐他们以至高无上的力量来打败对手。在这一天,他们要计划他们一年的账目和事务,譬如他们把一些到他人家干活的契约口述给孩子们写下来,再送到雇主家去,作为一年劳务的担保。  在西部山区,年轻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们在他们互相洒红、尽情欢乐之后,还可以自由放纵自己。他们通过歌声机敏而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互相交流他们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有相当多的人围着他们,鼓励双方去赢得这场比赛,并期望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增进友谊。在这天,符合结婚年龄的男孩子们还要送给他们的梦中情人一些钱,这在当地的语言中称之为"赛"。如果一个男孩儿在这天把一个"赛"给了一个女孩儿、而这个女孩儿又接受了,那么这个男孩儿就可以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娶这个女孩儿为妻。  人们互相泼洒红水或红粉,看似一种嬉闹或恶作剧,但在尼泊尔人看来,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尽情欢乐、互相忘却过去曾经有过的仇恨、敌意、嫉妒等不好的东西,并开始建立起新的友谊和感情。不过,我一路看过去,并不见想象中异常激烈的洒红场面,这不免让人有些不够过瘾的感觉。  在我们快要回到驻地时,路边有一水池,池边有五六个男青年依栏而立,一个个都是红头、红脸、红衣服。他们不时地向过往的行人挥手致意,却没有泼洒红水的举动。但当我们的车在距他们不远处停下来时,他们却一齐高声喊叫起来,并纷纷向驶到路中的一辆小卡车泼起红水、扬起红粉。定睛看时,原来那车上站了满满一车男青年,脸上都涂抹着各种颜色,而且以灰蓝色居多;当他们经过水池边时,也一齐向池边的几个青年人高声叫喊着泼洒起红水和红粉。顿时,红水和红粉交织在一起,一波波慢慢扩散开来,仿佛红色的烟雾,弥漫在嬉戏的青年人中,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我还是领略了最为热闹的洒红一幕。  尼泊尔人的这种节庆方式,也像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一样,源于古老的传说。不过,在尼泊尔,关于洒红节的宗教解释,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  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克里希纳神是一个非常惹人喜爱的神奇的放牧青年,在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显示出一种威力无比的力量。他的母亲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国王甘萨的表妹。克里希纳一出生,甘萨就想杀死他,他的母亲只好把他送到一个养母那里,并想再请一个保姆。一个丑陋的恶魔女人叫普塔纳,受甘萨国王的指派,变成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来到克里希纳的养母家,说要来做克里希纳的保姆,于是便留了下来。一天,克里希纳的养母卧病在床,而克里希纳正好醒来哭着要奶吃。普塔纳一看机会来了,就把涂抹了毒药的奶头送到克里希纳的嘴边,企图把他毒死。克里希纳一口把奶头含在嘴里,便使劲儿吸吮起来,而且越吸越猛。普塔纳疼得直叫,拼命想推开克里希纳,克里希纳却死命地咬住不放,直到普塔纳现出原形倒地死去才停止了吸吮。当地的人们在明亮的月夜里把恶魔普塔纳烧成了灰烬,并且非常高兴地用玩耍色彩的游戏来庆祝克里希纳战胜了邪恶。于是,这一活动便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关于洒红节的来历,在尼泊尔还有另一种传说。相传在非常远古的时候,有一个魔鬼国王叫黑兰亚卡希雅普,为人心狠手毒。由于他的儿子普拉哈特想成为克里希纳神的热情献身者,这个国王就想把还处于童年的儿子杀死。于是,他就对儿子百般折磨。当用尽种种手段都没有达到目的时,国王就把他的姐姐请了来。国王的姐姐名叫毫里卡(Holika),是一个不怕火烧的女妖。国王让毫里卡提着普拉哈特跳进火炉,企图把王子烧死。可那炉火似乎也表现出了对恶魔的憎恨,把毫里卡烧成了灰烬,而王子普拉哈特却在克里希纳神的保护下坐在火炉里的灰烬中安然无恙。为了庆祝王子普拉哈特的胜利和恶魔毫里卡的死亡,以表达除恶驱邪的意愿,人们于是每年这一天都互相泼洒红水、红粉,并把这个节日叫作"毫里"。  第66节:帕坦的红农神节  一个节日,两种传说,但却都与毗湿奴大神的第八个化身克里希纳神战胜邪恶有关。那个"茄"被竖起之后,人们就在月亮逐渐变得最圆的8天内,把一种带有香味的红色粉末抛洒向高竿,以此向克里希纳神致敬。他们相信,克里希纳神会给他们全年的生活带来幸福与吉祥。  洒红节年复一年地过。本来,这是一个男孩儿和女孩儿们混杂在一起,互相洒红、尽情欢乐的节日,但是后来却也出现了一些与此不相协调的东西。报纸上就曾发表文章评论,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个本来是为建立起友谊和感情的节日却由于某些人的不讲道德而使这个节日转了方向。一些人不仅向行人抛洒红色粉末和红水,而且还投掷装满不干净水或有害物质的气球,甚至在节日的前一个月就开始这么做。特别是在加德满都河谷,在节日到来之前一些女孩子就成了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这种不道德的投掷行为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由于这种杂乱无章的投掷气球的不良行为造成的眼睛损伤和身体损伤的例子已有很多,人们的正常活动也受到影响,比如有的人要去上班,或者要去参加某个公务活动,结果在途中遭受了气球的攻击,衣服受到玷污或身体受到伤害,这就失去了原来的尽情欢乐的宗教意义。最终,这样做的后果是,许多人不敢上街,这无异于非正式地关闭了一些学校、部门和农村。  也许是由于舆论的压力,那些不良的投掷行为现在已有所收敛。我所看到的洒红活动,还算是比较文明。洒红日的当天晚上,尼泊尔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中专门播放了一组街头洒红的镜头。第二天,加德满都几种大报也都刊发了一些洒红的照片。那些互相洒红、嘻嘻哈哈的热闹场面,是我洒红日里所不曾见到的,而且仍然是以年轻人为主。其中,一些西方的游客也很投入地加入了尼泊尔人洒红的行列。  洒红节前我曾想,这种泼洒红水、红粉的活动似乎有些不太卫生,也有些浪费,每年不知会有多少件衣服变成红色,而且据尼泊尔人说那红色泼在衣服上是洗不掉的。因此,我有时觉得,这种洒红不如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尼泊尔人也许慢慢就会不再这样搞了。但当我亲眼目睹了街上的、电视里的和报上的洒红场面后,我原来的想法有了改变:尼泊尔的洒红节还是会延续下去的,因为年轻人喜欢它,而年轻人才是传统得以延续的真正动力。  帕坦的红农神节  2002年6月16日因事外出,走到帕坦市的贾瓦拉克尔街心广场,只见人山人海,正在进行着什么活动。一问才知,帕坦市人民正在这里庆祝传统的内衣节。  内衣节,在尼语称为福托·加特拉节(BhotoJatra)。尼文"福托"的意思是贴身内衣,"加特拉"即节日的意思。据说,这个节日源于17世纪中叶帕坦王国的希迪·纳拉·辛哈·马拉国王。相传农神玛钦德拉(Machhindra)把一件内衣送给一位农民吉亚普,让他用这件内衣为他的妻子治疗眼睛脓肿,但一个鬼知道这件事后偷了这件内衣。当吉亚普和那个鬼相遇时,吉亚普质问那个鬼为什么偷了农神送他的内衣,那个鬼不承认,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后来又打起架来。希迪·纳拉·辛哈·马拉国王知道这件事后,给了玛钦德拉农神一件相同的内衣,玛钦德拉农神就把这件内衣又转送了吉亚普。一看到这件内衣,吉亚普夫人的眼病立刻就痊愈了。吉亚普非常感激,又把内衣还给了玛钦德拉农神。从那时开始,每年的这一天,这件内衣都要展示出来。人们相信,所有看到这件内衣的人,如果他有疾病,都会很快减轻。于是,每年的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和国王以及其他王室成员都会拥挤到节日现场来敬神和争睹那件内衣,帕坦的活女神库玛丽也要来到这个虽然短暂、却很重要的场合,向人民祝福。  节日期间,那件内衣被放在一架高车里。当我下车观看时,高车早已耸立在贾瓦拉克尔广场的南端。这架像塔一样的高车,高约20米,有4个同样大小的巨型轮子,车轮上彩绘着宗教图案;在略高出轮子的位置上有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庙状神殿,神殿里面就供放着那件内衣,镀金的红农神的红色金属面具被放在一个木制的结构上,在神殿的周围,建有栏杆,以为神职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活动空间;神殿上方竖一由木柱和木杆搭起的高架,高架周围的木杆上用各种藤蔓缠裹,然后敷以不同尺寸的松柏树枝和苇草,再用绳索捆绑而成绿色塔状,顶部是铜制的莲花花冠,上插红旗,绑有许多红色的布条,还有数根粗绳拉扯。在广场的北部,还立有一架高车,形制相同,但矮小得多。  据说,高车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含义:4个轮子代表4个不同的白拉瓦神,伸在车前的主梁代表蛇王纳加拉加,放在主梁顶部的面具代表又一个白拉瓦神,用来拉车的绳子代表一种蛇,神殿门上的红佛被看作是湿婆神的一个化身,车上还有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金翅鸟和一只天鹅的小塑像,分别象征着印度教的太阳神苏尔雅、破坏神湿婆、保护神毗湿奴和创造神大梵天。  走进贾瓦拉克尔广场,只见两架高车的周围,挤满了向神献供和祈祷的人群,差不多人人都手捧着鲜花和盛有花瓣、彩米及其他供品的托盘。可以看出,这些鲜花、花瓣、彩米等供品,有的是从家中带来的,有的则是在现场购买的。一些人蹲坐在地上,出售着各种供品。除这些地摊外,另有一些摊位专门为人们点红,常见有人带着全家请地摊上的人为他们一个个点红,似乎在这样一种场合下请人点红,也是一种敬神的表现,与平时自己在家里点红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那些手捧鲜花、花瓣、彩米及其他供品的人们,在还未接近高车时就开始不住地向高车抛撒彩米和花瓣;待走近高车后,则自动地排着队伍来到车头,或俯下身来以额抵车的辕木,或举起托盘向高车献上供品。车上的四周,站着一些人负责收受供品,同时还不时地从车上的神龛里取出些什么,送给车下献供的人。大概从那神龛里取出的东西,就是神的所赐之物,车下的人便立即踊跃而深情地接下。那一双双高举的手臂和张开的手掌,无不洋溢着获得那些神赐之物的渴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2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3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