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 作者:张建明 第一部分: 第1节:雪山北望 雪山北望 中国和尼泊尔,是一山相连的友好邻邦。这山,就是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这边是中国,山的那边是尼泊尔。 尼泊尔王国(ThekingdomofNepal)的版图为一微弧形窄长条:东西长880余公里,南北最窄处不过140余公里。由于其北面与我国西藏接壤的国境线基本上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线,且境内地势高峻,山地占全国面积的3/4以上,海拔900米以上的土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40余座,故有"山国"之称。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就屹立在中尼边境线上。如果把喜马拉雅比作一位世界巨人,那皑皑雪峰,当是巨人的苍苍皓首。 长居北京,总觉得距离喜马拉雅十分遥远。到了尼泊尔,才恍然发现,自己已处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加德满都位于尼泊尔中部偏东北的一个高山谷地,距北部边界不过70余公里。住在加德满都河谷,就像是依偎在喜马拉雅余脉的臂弯里。 去尼泊尔之前,听人说在加德满都就可以望到喜马拉雅雪山,因此,到加德满都后天天都要北望,期盼着喜马拉雅能在某一天突然雄踞于我的视野…… 初见雪山 初到加德满都,是在8月初。不久,我便发现,街上很多摊店都出售印制精美的雪山明信片或窄窄的一长条雪山照片,非常壮观、漂亮,便盼着能早日一睹雪山真容。可当时是雨季,天天云飞雾涌,就连近山都常常隐在朦胧中,哪里还能见着远处的雪山。 直到10月底的某日,下午无事,同事开出一辆车来,约我们几人去市南约10公里处的廓达瓦里(Godawari)度假村逛逛。那是一处建在一个小山坡上的半天然、半人工的假日休闲胜地:数座既有尼泊尔风格又有现代气魄的红色小楼,高低错落在坡上坡下;一条条红砖小路弯弯曲曲、互相连通;小路两旁,植有花草树木、竖着凉亭阳伞。在暖而不热的阳光下漫步于小路、草坪,直觉得通体舒泰。举目远望,小河、坡田、青山、蓝天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看呐,雪山!" 正当我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时,同事在我身后忽然喊了一声。顺着他的手指向北望去,一座绿树葱茏的小山背后灰蓝色的天幕下部,从西向东出现了一条高低起伏的白色山脉:初看似一股奔涌的白云,又像是一排翻卷的巨浪;定睛细看,她的上部边缘曲折清晰、有棱有角,边缘以下则凹凸分明、有明有暗。啊,这的确就是雪山,就是喜马拉雅! 我的故乡地处冀中平原,从小见到的只有一马平川的黄土地,看山、登山成了我幼年时耿耿于心的沉重期望。离开家乡工作后,走南闯北,见到过不少崇山峻岭,也攀登过一些名山大川,但还从未见到过积雪的高峰。因此,能够踏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去领略世界屋脊的风姿和喜马拉雅的仙容,成了我心仪已久的神圣冀盼。没想到,这神圣而惊喜的一刻,居然在异国他乡这样一个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了。我有些激动,甚至激动得有些慌乱。我紧跑几步,想再靠近一些,不想这里是高山谷地,愈向前,雪山愈向下缩隐。我只好气喘吁吁地停住脚步。 为了看得更多、更清楚一些,我们回转身走向身边的小楼,沿着外楼梯步步登高。随着我们所在位置的升高,天边那一脉雪峰也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升高,继而在近山和雪峰之间又升起一道深灰色的山影。前为青山、中为山影、远为雪峰,恰似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墨图画。只是由于时近傍晚,远方有些雾霭,一座座雪峰融在淡淡的云气之中,像是隐在一层薄纱后面的一个个皓衣仙子,恬静而优雅。此时正当夕阳西下,灰蓝色的天幕和隐约的雪峰忽然增加了些许透明的亮色,因而也使这美景多了些神秘、飘渺的意韵,让人觉得它并不是真山,倒像是一幅巨大无垠的灯箱照片。 据说,在加德满都河谷周围的山上,到处都有观看雪山的理想地点,比如东面的纳加考特(Nagarkot)、东南的杜里克尔(Dhulikhel)、南面的哈提班(Hattiban)、西北方的加玛乔(Jamacho)、北部的卡卡尼(Kakani)等。廓达瓦里也是加德满都河谷南面一个观看雪山的好地方。在这里,我第一次靠近了喜马拉雅。 初见雪山,虽然并不十分真切,但也让我领略了她特有的风韵。在回返的路上,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车窗外的雪峰。随着车子的向北行驶,那些雪峰不断地向近山背后缩隐,但直到我们回到市中心广场,一些峰尖仍依稀可见。看来,如果天气好,在加德满都市内确实能望见雪山,这使我心中不由得生出丝丝暖意:喜马拉雅,就在我的身边! 屡欲观雪山,不见雪山面;今日无意间,了却一心愿。这正应了一句古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又见雪山 岁末,到哪儿去辞旧迎新呢?有人提议还是去东山吧。 所谓东山,是一个名叫纳加考特(Nagarkot)的地方。那里是一片海拔2000来米的青山。由于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东方,所以我们这些在加德满都的中国人都习惯地称它为"东山"。据说,此地过去曾是通往西藏的商道要冲,又是加德满都河谷第一批移民的栖息地,因此一直是加德满都河谷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由于这里山路弯弯,山花烂漫,山高林翠,视野开阔,近年来已成为加德满都河谷一个比较有名的旅游胜地。 第2节:雪山奇观 (加德满都河谷尼泊人人家) 熟悉这里的同事告诉我:去东山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爱抚,还可以登高望远,观看辉煌的日落与日出。如果天公作美,甚至可以领略雄伟壮美的喜马拉雅雪山的英姿。我国的国庆节期间,我们照例放了几天假,于是便相约去了东山。当时,雨季虽过,但山谷间仍是云雾弥漫。站在山顶,看云飞雾走,瞬息万变,一幕幕奇景倒也赏心悦目,可就不见雪山的影子。 元旦前夕,天晴气朗,按常规应该能看到雪山。于是在一个下午,我们再访东山。走出河谷平地,即是曲折盘旋的山路,车行一个半小时才到达东山顶上。黄昏夕照时,我们在最高处的一家旅馆安顿下来。爬上楼顶的平台,夕阳下,彩霞满天,却因暮霭太重,还是没能看到雪山。 旅馆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早上7点才日出。为保险起见,第二天早上6点半,我即起床爬上了楼顶。此时,仍是夜幕四合,惟东方天边微现鱼肚白。稍顷,白色转亮,亮色的天空下东北部显现出高高的山影。山影宛若巍峨无比的城墙,一个个基本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高高低低的峰尖恰如参差错落的垛口。随着天色渐明,山影上方的几缕暗云由褐变红,一些峰尖的右部渐渐现出金色的亮点。旋即,亮点变大、变长,就像有人在一些垛口处燃起了烽火;当星星点点的烽火慢慢燃烧成一簇簇烈焰的时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不知什么时候,我身边的平台上已站满了来看日出和雪山的人。朝晖下,一张张不同肤色的脸庞,无不洋溢着同样的兴奋,一句句不同民族的语言,欢呼着同样的惊喜。 随着朝日的冉冉高升,一簇簇烽火的颜色也由金变赤、变橙、变粉,并逐渐显露出山峰的脉络。啊,那就是雪山,喜马拉雅雪山!那些变幻莫测的烽火,竟是山顶处积雪映射的霞光!或许是积雪不多,亦或是日光照射角度的缘故,当雪山清楚地展现于眼前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一座座雪峰并不完整,而只是一条条、一块块雪面,因此在朝晖的映照下才如一派延绵的烽火。 我又一次直面喜马拉雅。她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高大,如此的灿烂! 当我正要仔细观看这些雪峰时,不知何时,山脚下已然升腾起一阵浓重的雾霭,刹那间就把那一处处粉红色的亮块遮住了。望着渐渐隐去的粉红亮块,我忽然又觉得她们就是一张张少女的脸,刚刚婉尔一笑,便羞答答扭头而去。 待到那些雪峰重又露出脸时,已是艳阳高照。那一条条、一块块雪面,现出本色。放眼望去,高处蔚蓝色的天空犹如大海,下部灰褐色的山影犹如海滩,而那些白色的雪面就好似海水冲击海滩所溅起的一排浅浪。当我再次想细看这浪花般的雪峰时,一股流云又吞噬了那些白浪。久等不见雪山复出,我们只好怀着丝丝眷恋,下山而返。 第二次看雪山,又应了一句古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雪山奇观 位于加德满都以西200公里处的博克拉市(Pokhara),人口约10万,是尼泊尔西部的重要城市,历史上曾作为西藏和印度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如今已成为尼泊尔最繁荣的旅游城市。这里处在一地势低平的谷地之中,平均海拔827米,四周青山环抱,景色秀丽,每年都有大批西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或从这里出发徒步前往尼泊尔北部旅行。 到了博克拉,不能不看雪山。位于博克拉市西北的鱼尾峰海拔6993米,因其山头形似向上尖尖翘起的鱼尾而得名,是一个著名的雪山景点。在鱼尾峰附近是安纳普尔那山脉,海拔8091米的安纳普尔那1号峰、7555米的安纳普尔那3号峰和7219米的安纳普尔那南峰等诸峰也都是著名的雪山景点。天气晴好时,在市区各处,均可看到蔚为壮观的连绵雪山。无云的晨昏,在朝日、夕阳的映照下,原本银白色的雪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颜彩,更是一大奇观。 我去过博克拉多次,但只是在第三次才真正看到了那绮丽的雪山奇观。 第一次去博克拉,是在2月,正是观看雪山的季节。从博克拉机场出来,在乘车前往饭店的途中,透过车窗,我的确看到了横亘北天的一脉雪峰,当时非常高兴,心想到了饭店一定要好好看看雪山,再拍些照片。但不承想,一到饭店即开饭,吃饭的时候,云雾开始聚集,饭还没有吃完,刚才还清晰可赏的雪山已经隐入云中。我和同伴们都期待着雪山能够重现身姿,但雪峰似乎有意躲藏,直到天黑也没有再露峥嵘。第二天早上,仍然阴云满天,雪山日出也没有看成。 第二次去博克拉,在同年的9月。当时尚在雨季,大雨滂沱,飞机未能按时起飞,到达博克拉时已是傍晚,天上阴云密布,半夜即下起了小雨。这次博克拉之行,连个雪山的影子都未看到。 转眼到了我国春节,放假期间,我第三次去了博克拉。这一次,我们没有乘坐飞机,而是由陆路驱车前往。当时,冷季将尽、热季初始,不仅气温回升,而且多为晴日,常常碧空万里,正是观赏雪山的大好季节。 汽车行驶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临近博克拉时,不时看到有雪峰从群山背后跃出或沉没。到了博克拉市郊,一片开阔,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群峰连成一线,清晰地挂在碧蓝的天边。时近中午,阳光正强,雪山的积雪闪着银光。无雪处,碧蓝碧蓝,同蓝天相接相融,清澈而明丽,反衬得一座座雪峰宛若一幅版画上的刀刻留白,棱角分明,对比强烈。蓝天在上,雪峰在下,与远处博克拉市的建筑及近处的翠竹、野花组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天然油画!因担心雪峰顶上丝丝云气再度弥漫成云雾,我赶忙叫司机停了车,抓拍起这晴日的雪山景观。 果然不出所料,待我们的车子开进博克拉市安顿下来时,雪山顶上云气大增,转瞬间,雪山的轮廓便模糊了。看来,雪山午后云生,是一个规律。也许是经过一个上午的日晒,雪山上水气升腾,在高空中遇冷凝聚的缘故吧。 第3节:加德满都河谷的传说 (加德满都河谷三市街头常见的卖笛人) 下午,我们去博克拉著名的琵琶湖荡舟,参观"大卫瀑布",还游览了地下河等景点。返回饭店时,已近黄昏。站在饭店客房的阳台上放眼北望,雪峰上的云气渐渐散开,那些在中午时分呈现着银白色的一座座雪峰,仿佛披上了淡黄色的轻纱。夕阳西下,淡黄色的轻纱逐渐变暗,转瞬即变成了耀眼的金黄。"啊,好一派灿烂辉煌!"见此美景,我真想如许高声赞叹。随着日落,蓝天变橙、变红,金黄色的雪峰也变成橙色和红色。黄昏来临,雪峰下的博克拉市渐暗下来,楼顶、屋尖及生长其间的树木渐渐地暗成了剪影,但仍有一缕霞光笼罩着雪山的顶峰。在霞光的映照下,刀削斧凿般的峰尖每一个突起都闪着红色的光辉。这红光也在不断地变暗。当西天最后一缕晚霞收起的时候,雪峰顶上仅有的几片暗红也倏尔消失,原本转暗的天空一瞬间仿佛又亮丽起来。无光的雪峰突兀在天际,暗处是石,白处是雪。 无云的傍晚,让我们对第二天观看雪山日出充满了信心,于是相约次日清晨一定要早早起床。 观看雪山日出的最佳地点在博克拉市西北面一个叫撒朗廓特的小山头上。因为这里是距鱼尾峰最近的一个山头。当我们凌晨5时半出发,车行半个小时来到撒朗廓特时,仍是夜色浓浓。我们裹紧临时外加的长衣,引颈东望,盼望着夜幕卷起。 大约6时10分,东方晨曦微现。不一会儿,暗黑的天空就变成了清亮的乳白。北面的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诸峰显现出高低错落的轮廓。由于鱼尾峰距离我们最近,所以在我们的视野里是最高的山峰。随着天边逐渐变亮,鱼尾峰尖开始出现一抹橘红色的霞光。这霞光好似一位画家在山顶上挥笔涂抹的色彩,一笔一笔,橘红色的画面便扩展开来,稍顷即覆盖了整个山头。由于朝向问题,我们看到的鱼尾峰,并没有呈现出双尖形的鱼尾状,而是一个三角形,俨然一座橘红色的金字塔,无遮无拦地耸立着。鱼尾峰背后的安纳普尔那诸峰峰顶,也都染上了明亮的橘红色,一派雄伟、壮丽。东方的霞光更浓重了,雪山顶上的霞光也由橘红变为了橙红。待那霞光红得耀眼时,一轮朝日喷薄而出。巍巍雪山被照耀得骤然一亮,红色的雪峰旋即由红变黄、由黄变白,露出雪的本色,而山顶以下,依然是橘红色的肌理。这红的山体托着山顶白莽莽的雪山,让我不由得想起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旭日高升,霞光渐敛,雪山的颜色也渐渐变淡。半个小时后,火红的朝日变成了金色的太阳,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诸峰也基本恢复了白雪皑皑的原貌。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很庆幸,第三次博克拉之行,让我尽情领略了雪山的英姿与神采。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诸峰在蓝天丽日下的清美,着实令人陶醉;傍晚时分的辉煌,着实令人赞叹;而那相伴日出的妖娆,更是令人振奋! 在尼泊尔,几乎各地都可以看到雪山。且不说在山区的各个峰顶,大都能够看到北部横亘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到了尼泊尔南部平原,有时也能看到挂在北部天边上的白色金字塔般的雪山峰尖。这些雪峰,或坐落在尼泊尔境内,或矗立在边界上,基本上都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或喜马拉雅山的余脉。数百座雪峰中,海拔8000米以上的名峰有8座,它们分别是珠穆朗玛峰(Sagarmatha,尼泊尔名萨加玛塔峰,位于中尼边界交界处,8848米)、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位于尼锡边界,8598米)、洛泽峰(Lhotse,8511米)、马卡卢峰(Makalu,8475米)、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8167米)、马纳斯卢峰(Manaslu,8162米)、卓奥友峰(Chooyu,8153米)和安纳普尔那1号峰(Annapurna1,8091米)。 余秋雨先生在其《千年一叹》书中曾把喜马拉雅比作祖国的国墙、国门。他说:"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这座国门的高度和气派,当然是世界之最。"站在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南面,我的确感觉到她就是我们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堵高墙。墙北,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家园。 记得有一次在尼泊尔皇家军队参谋长官邸举行的晚宴上,我同尼军一位将军站在阳台上谈起了这座官邸的方位。他微笑着指指左手的方向说:"那是北。你朝那个方向一直走下去,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就可以回到中国了。" 每当面对着喜马拉雅雪峰,我都会激动不已,那位将军的话就会不自觉地在耳边响起,心里就默念,向北走,向北走,翻过这面中国的西南墙,就可以回家了。甚至还忍不住暗自琢磨,哪一座垭口,可以作穿墙而进的国门。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世代睦邻友好关系,对于中尼两国是多么重要。 加德满都河谷的传说 尼泊尔是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印度教立宪君主国,是一个信教、信神的国度。无论是在尼泊尔的史书上,还是在尼泊尔民间,都有一些关于名胜古迹和重大节日的记载或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或繁或简、或实或虚,但都能找出一些实物予以佐证,这就使得这些名胜古迹和重大节日有了饶有趣味的文化渊源和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来到尼泊尔,最早听到的,就是关于加德满都河谷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在尼泊尔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尼泊尔史书的开篇中也有记载。 第4节:首都揽胜 (加德满都市鸟瞰) 加德满都河谷原本是一个名叫"纳加达哈"(NagaDhaha)的湖。尼语"纳加"是大蛇的意思,"达哈"是湖的意思,"纳加达哈"就是有大蛇居住的湖。在很早的古代,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来到这里,住在湖西北角的一座山上。不久,他受神灵启示在湖中播下一粒莲籽,并预言这里将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面亦将变成富饶的国土。恰好6个月后,莲籽果然开出一朵奇异的莲花,花朵中间,创造神大梵天(Brahma)的辉煌形象放射着灿烂的光芒。随后,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师利从中国来到纳加达哈湖,连续三天三夜参拜大梵天的灿烂光芒。后来,文殊师利菩萨想排干湖水,就把他的两个亥母(法力)"解肢施"和"胜施"分别安置在大湖南面的富尔科基山和卡特瓦尔达哈山,并用利剑在这两座山之间劈开了一道石缝,让水流出。住在湖里的大蛇们纷纷离去,文殊师利菩萨害怕因此而引起祸患,要求蛇王留下来,并把它安顿在湖底还留有水的一个大池里。再后来,他在流干水的湖底塑造了一尊法力女神古耶斯瓦里的神像,还修建了一座城池,留下众弟子,这才回去。从此,人们便开始在这里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帕坦,有了巴德冈,有了加德满都,有了整个河谷的繁荣和兴旺。 现在的加德满都河谷,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和巴德冈、帕坦三市所在的一块高山谷地,在"加德满都"这个名字出现之前被称为"尼泊尔谷地"。这里海拔1300多米,约500平方公里,四周山峦环绕,田园秀丽,气候宜人,四季长青,素有"山中天堂"之美誉。 加德满都河谷西北边缘有一个叫加玛乔(Jamacho)的小山。这里现为皇家园林,也是一个佛教胜地。山南有蜿蜒的公路供汽车达顶,山北有小路供游客徒步攀登。据传,远古时候的毗婆尸佛来到纳加达哈湖就是住在这座山上,并由此向湖中投下了一粒莲籽。站在山顶佛祖庙前的平台上凭栏远眺,加德满都河谷像一个大盆。如果把一览无余的田园、楼舍比作盆底,那么四周绵延起伏的青山,就似带有花边的盆沿。如果这"盆"中全是水,那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湖了。眺望加德满都河谷,几多遐思。一阵轻雾从脚下飘然而过,如烟似浪,仿佛古时候浩淼的湖光一般。 加德满都河谷西侧边缘有一座突起的小山。山的东坡,非常陡峭。山顶护栏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佛塔,这便是加德满都河谷著名的佛教圣地斯瓦扬布纳特(Svayambhunath)。佛塔所在的位置,正是传说中当年毗婆尸佛种莲、开花和大梵天在花中放光之处。尼语"斯瓦扬布"就是"自体放光"的意思,斯瓦扬布纳特因之而得名。在斯瓦扬布佛塔东面的山坡上,至今尚有一双脚印,据说这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来到纳加湖参拜大梵天时留下的。 加德满都河谷西南边缘,有一个名叫乔巴尔(Chobhar)的峡谷,相传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挥剑劈山的地方。峡谷南端横一索桥,站在桥上向北回望:两厢石壁陡峭险峻;中间一峡似缝,下部窄处不过五六米宽;谷底是河,著名的巴格马底圣河之水卷着白浪争拥而出。怪不得住在加德满都的中国人都习惯地把这里叫做"一刀砍",这个峡谷确如两山之间被砍了一刀。那个被文殊师利菩萨安顿下蛇王的大池,就在这峡谷北面不远的谷地边缘处,尼泊尔人仍称它为"纳加达哈"。说是湖,其实不过一个大水塘而已。但这水塘,却是加德满都河谷中惟一的天然大水塘,因而备受瞩目。 远古时候,加德满都谷地是不是大湖?后来湖水是否被神佛从乔巴尔峡谷放出?面对尼史书的记载和这么多的实地佐证,而且这些实地佐证又是如此环环相扣、无隙可击,不能不让人相信这是真的。 后来,《加德满都邮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一些专家、学者对加德满都河谷起源研究结果的报道文章。文章说:加德满都河谷原来的确是一个大湖,大约形成于200万年以前,这已为河谷里发现的鱼类、鳄类、藻类等水生动植物化石所证明;当时的湖面覆盖了整个加德满都河谷,达500多平方公里,水平面高达海拔1450米,即水深约150米。文章还说,湖水的泄干是地壳运动所致,并非神力所为。湖水的排泄有5次:第一次始于3万年前,同时期后来又发生过两次,致使湖面迅速下降,一个大湖变成了数个小湖,并且由于湖水从河谷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因而造成了河谷许多具有特殊地质结构的地形;第4次大的泄水是在1.4千年之后,河谷里几个小湖的湖水找到了下泄渠道;最后一次是在1万年前,河谷南面的一个地方坍塌,湖水泄干。 现在的加德满都河谷,河水仅有一个出口,那就是乔巴尔峡谷,但乔巴尔峡谷的陡直和狭窄,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天然形成的。那么,远古时候的湖水又是从哪里泄出?如果是从现在的乔巴尔峡谷泄出的,这个峡谷又是如何形成的?对于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尼泊尔人,一代代延续着古老的传说,一代代辛勤地劳作,从而创造出了加德满都河谷的历史与文明。 首都揽胜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Kathmandu)坐落在尼泊尔中部的加德满都河谷之中,曾是马拉王朝加德满都王国的首都,1768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加德满都王国后建都于此,延续至今,是尼泊尔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人口约为100万。 第5节:纳拉扬希蒂新王宫 (赛马节时广场上人山人海) 加德满都主要的名胜当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努曼多卡老王宫、斯瓦扬布纳特、帕苏帕蒂纳特和浮屠纳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古迹和重要的地方。也许是民风所致,尼泊尔人的防盗和防止破坏的观念比较淡薄,从官方到民间都是如此,尤其在由于反政府势力暴力活动加剧而导致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前,更是没有什么防范意识。因此,在加德满都,差不多什么地方都对民众开放,甚至包括国王的居所、首相办公的府邸等。当然,这开放是有区别的,有的就是市民的活动场所,有的是允许进入观览,有的则是定期开放。参观游览这些地方,不仅可体验异域风情,亦可从不同的侧面接触和了解尼泊尔的历史、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 纳拉扬希蒂新王宫 尼泊尔王国的新王宫位于加德满都市南北中心线偏北处,名为纳拉扬希蒂(Narayanghiti)。王宫大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米,有正门、东门、西门三个大门。这三个大门,各有所用:南门是正门,正式礼仪活动、重大节庆活动都走此门;东门为王室内部使用;西门由王宫秘书处使用。王宫四周,有高墙和墙内高大的毛竹相护。正门前是加德满都最宽阔的街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王宫大道。 纳拉扬希蒂新王宫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一座既有尼泊尔传统建筑风格又有现代韵味的塔庙式建筑和它旁边的一座细高的纪念塔形建筑,它们的外观颜色一反老王宫暗红色的基调,而为浅蓝色。这座王宫建筑其实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最初建于1793年,是沙阿王朝大臣们的官邸,一度成为首相府。1970年翻修扩建后成为国王、王后的住所和王宫秘书处所在地。王宫建筑占地40820平方英尺,分三部分,即客厅、国事厅和皇家住宅,共有30多个厅室。王室一些盛大而隆重的典礼及外国使节递呈国书等都在这里进行。 最初,纳拉扬希蒂新王宫平时不开放,只在每年德赛节点红日开放一天,届时男女文武百官和庶民可进入王宫院内分别接受国王和王后的点红。所谓点红,即是在前额正中点一红点,以示吉祥与祝福。自1993年11月1日起,新王宫主门厅、接待厅、接见厅、王冠、御座及宴会厅等,每周一、四收费开放两天,供国内外游人参观,雨季或有重大活动时停止对外。2002年6月1日夜,震惊世界的王室惨案在这里发生后,停止了每周两次的对外开放。 2002年7月7日,贾南德拉国王登基后的第一次生日庆典活动在新王宫隆重举行,数万尼泊尔各界臣民一早就来到王宫大道,排着长长的队伍,举着国旗、彩旗、横幅,捧着鲜花,奏着器乐,顺序到新王宫向贾南德拉国王献礼、祝寿,整个庆典活动长达七八个小时。同年10月15日,德赛节国王、王后点红日在2001年暂停了一年后又在这里重新开始。 通迪凯尔广场 从纳拉扬希蒂新王宫的南门沿王宫大道约1公里,在路的西侧有一个巨大的广场--通迪凯尔(Tundikhel)广场。广场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广场的北端建有一排敞棚,敞棚下是5个观礼台,台前有一条通道连接着进出的西门和东门,中部观礼台对面路南一侧,建有典礼台,是国王检阅部队和向部队授旗、授勋的地方。广场的其余部分是草坪,广场的四角分别竖立着高大的尼泊尔先王戎装跃马的塑像。 这里地处加德满都市中心,是交通要冲,四周交织着加德满都市内少有的机动车单行线,形成了一个以广场为中心的大型环岛。过去,广场周围仅竖矮栏,且有多处小门,居民和游人尽可在草坪上休息、游玩,甚至可以摆些地摊。自2002年起,东、南、西三面陆续建起高栅栏,草坪不再允许闲人踏入。 通迪凯尔广场是尼泊尔皇家军队举行盛大庆典活动的场所。每年的军节、德赛节、赛马节等重大节庆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活动期间,广场的北部为观礼区和活动区,南部为礼炮鸣放区,国王、王后、首相,以及内阁大臣、高级将官、外交使团等均出席。围观的人们则挤在场外路边,或爬上路边的大树,或站在周围的建筑物上,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这个广场上,曾住着一个叫通迪凯尔的巨大魔鬼,经常出来伤人。愤怒的当地人为了除掉这个祸害,自发地组织起一支精壮的马队,想办法踩死了这个魔鬼。当宣布魔鬼已经死亡时,人们觉得终于从恐怖中获得了解脱,于是驱马在魔鬼通迪凯尔的胸膛上来回奔跑、践踏,以欢庆胜利。后来,为了防止通迪凯尔魔鬼复活,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赛马活动,以示反复在魔鬼的胸膛上奔跑与践踏,于是便形成了加德满都一年一度的赛马节。 如今的赛马活动由尼泊尔皇家军队组织实施,时间约在每年湿婆节一个月之后的3、4月间。赛马节有10多个项目,如:军乐声中盛装马队的分列式表演,分组环场速度比赛,妙趣横生的占旗淘汰赛,技艺精湛的劈刀、拔旗、跨越障碍比赛等。当夜幕即将降临时,广场中央燃起两个火门,数名骑手催马相继冲过火门,把比赛活动推向高潮。比赛结束,国王还要亲自向各个项目的优胜者颁奖。 在通迪凯尔广场南面,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广场,有围栏圈护,是尼泊尔皇家军队广场。过去,一年一度的尼军运动会、尼军军官夫人协会庆祝王后生日的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尼军招募新兵,以及新兵的集结也往往在这个小广场的西侧进行。尼军总部和尼军俱乐部就建在广场的东面和南面。 第6节:烈士纪念碑和英雄纪念碑 (尼泊尔军乐队乐手) 烈士纪念碑和英雄纪念碑 在通迪凯尔广场南端大道的街心花园和广场北部观礼台的中部,分别建有尼泊尔烈士纪念碑和英雄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为红褐色的大理石建筑,碑座上分别有特里布文国王和四位烈士的半身铜像。1846年,尼泊尔亲英将领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发动政变,夺得了军政大权和世袭首相职位,建立了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国王徒具虚名,此后的尼泊尔实际上落入了英国的势力范围。1950年11月,特里布文国王联合各政党发动武装斗争,推翻了拉纳家族长达105年的独裁统治。为纪念在那场斗争中牺牲的四位青年和所有为国家独立而献身的英雄,1963年修建了这座烈士纪念碑。 英雄纪念碑为一组尼泊尔皇家军队战士雕像,用于纪念所有为保卫尼泊尔主权和君主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尼泊尔军队、警察及平民中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此碑于1963年11月由前国王马亨德拉揭幕。 外国国家或政府首脑访尼,都要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邀请外国军队高级代表团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是尼军的传统和荣誉。 尼泊尔最高的建筑--比姆森塔 烈士纪念碑西侧不远处,有一座细直的白色建筑,即加德满都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比姆森(Bhimsen)塔。此塔也叫达拉哈拉(Dharahara),圆柱形,通体白色,共9层,尖顶,每层及塔顶有黑色圈饰和圆形小窗,第八层有一圈带栏外台。塔高50.5米,不仅是加德满都最高的建筑,也是尼泊尔最高的建筑。无论在加德满都河谷周围的哪一个山坡或山顶,俯瞰加德满都全貌,都能看到它像一支白色的巨笔,突立于加德满都河谷所有的建筑物之上。 比姆森塔建于1832年,为当时的比姆·森·塔帕首相所建。比姆·森·塔帕生于1775年,11岁时就开始侍奉拉纳·巴哈杜尔·沙阿国王,由于多才多艺,很受国王赏识,后被任命为首相。比姆·森·塔帕首相一生致力于制止英国人的入侵,并在国内进行了近20项改革,被称为尼泊尔"这个美丽的独立国家的缔造者之一"。 关于修建此塔的目的,尼泊尔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此为穆斯林塔,因其形似宗教建筑;二说此是军事瞭望塔,在其上可环视整个加德满都河谷的敌情;三说此是国王为体恤民情所建,重大节日时国王可在塔上观察全城百姓生活得怎样。 据《新编尼泊尔史》记载,比姆·森·塔帕首相"修建了一个高柱和一些金制水龙头,用以纪念特里普拉王后",而特里普拉王后正好死于1832年,因此推测,所谓"高柱",当指此塔,真正的建塔目的,应该是为纪念王后。 王后水池 在通迪凯尔广场的北端,有一个比较大的水池,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40米。此水池名曰拉尼博卡里(RaniPokhari),即"王后水池"之意。 在加德满都河谷,由于地势高低不平,落差较大,因此很少有天然的水塘或湖泊,但由人工挖掘的水池却星罗棋布于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三市。这些水池,小者百十平方米,大者上万平方米,多为长方形,内有石砌池壁,外有围墙或围栏,大都为尼泊尔过去不同王朝的国王们挖掘、修筑。每挖筑一个水池,都有一个原由,或者一个故事。 关于这个王后水池的来历,尼泊尔史书上有专门记载:马拉王朝加德满都王国著名的国王普拉塔普·马拉在世时让他的五个儿子轮流管理政务,可他的二儿子在掌管政务的第4天就去世了。王后非常悲痛。为了安慰王后,国王就在王宫东边不远处挖了一个大水池,并从许多圣地取来清水注入池中,但王后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起来。国王只好又想了其他办法,才使王后转悲为喜,加德满都就留下了这个大水池。水池的南面立有一头石雕大象,象背上坐着三个人,据说那就是国王、王后和王子。后来,水池中央又建起了一座巴尔廓帕尔(BalGopal)庙,灯节的姐弟日那天,家中没有姐妹的男子就到这座庙里来点红。 在尼泊尔史书中,有许多关于国王开挖水池的记载。挖筑水池和修建庙宇,都被尼泊尔历代国王作为一项政绩而载入史册。尼泊尔人认为: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了水,才有生命的成长和延续。国王们挖筑水池,大概就是期望他们的国家与臣民能够不断发展与昌盛吧! 狮子宫 从通迪凯尔广场东南角向东,是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的东端,有一个丁字路口。路口正东,有一栋白色的欧式建筑,中为拱顶主门,宽阔敞亮,与传统尼泊尔建筑的矮门形成了鲜明对比,主门两侧为一二层建筑,上为红顶房,下为小旁门,这便是尼泊尔王国陛下政府的首相府大门。 首相府名为辛哈·杜尔巴(SinghaDurbar),又称狮子宫或政府大厦,建于1902年。上世纪上半叶,为历代拉纳首相的官邸。1951年,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被推翻后,此宫成为尼泊尔王国政府所在地。1973年7月1日,这里曾发生严重火灾,主楼后部被烧毁,以后又重建。 首相府大门前,竖有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的第一代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的全身塑像。大门里为一花园,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花园中有一长形水池,池中立有女神喷泉。水池东端即狮子宫,这是一幢雄伟壮观的庞大欧式白色宫殿,据说是模仿法国凡尔赛宫之作。现设狮子宫内的主要部门有首相办公室、国防部和内政部等。狮子宫内最富丽堂皇的大厅是二楼的招待厅,另一豪华厅堂是长形宴会厅,盛大的国宴都在这里举行。 第7节:国家博物馆 (尼泊尔政府大厦) 在狮子宫的南侧,有一黄褐相间的二层欧式建筑,这是议会大厦。议会每年两次例会:一次在2、3月,称"冬季会议",历时一个月左右;一次在6、7月,称"夏季会议",历时两个月左右。两次例会均在这里召开。 狮子宫大院原是开放的,人、车均可自由出入,也可在院中参观游玩或拍照。2001年11月26日全国紧急状态后,这里加强了门口警戒,不再对外自由开放。 国家博物馆 从首相府向南,即是加德满都南环路。沿环路向西,到卡里马底路口再向西北,接近佛教圣地斯瓦扬布纳特时,路南有一家博物馆,即尼泊尔国家博物馆。这是尼泊尔众多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家,院内有三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分别是三个分类博物馆。 东侧的白色建筑是艺术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不同历史年代雕刻精美的神像。这些神像按石雕、金属雕和木雕等不同种类分室展示。另外还有专门的展室陈列古代绘画珍品。 南边的红色建筑是佛教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有大量不同质地的古代佛像,有佛祖诞生地兰毗尼遗迹中出土的各种历史遗存,还有佛经、佛教用品等文物和佛教圣地斯瓦扬布纳特沙盘模型等。 西侧的建筑是历史博物馆。此馆分三部分:一层是自然历史,陈列着尼泊尔各种珍稀动植物标本,还有各民族服饰等;二层是国家历史,陈列着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沙阿王朝国王们的画像、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和大量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战争中使用过的刀枪等各种兵器;三层是货币馆,不同历史时期的流通货币和纪念货币在这里大都可以看到。 尼泊尔全国共有博物馆18家。加德满都河谷有13家,如国家博物馆、特里布文纪念馆、马亨德拉纪念馆、比兰德拉纪念馆、货币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帕坦博物馆、巴德冈国家美术馆、木雕馆、祭祀器皿馆等。博克拉有2家。还有3家分别在兰毗尼和另外两个城市。 尼泊尔国家博物馆内的大量珍贵藏品,是研究尼泊尔历史、文化和宗教的资料宝库。在每周一至周六开放的时间内,总有许多尼泊尔人和外国游客前往参观。 巴拉珠水公园 从国家博物馆向西不远,即是西环路,沿路向北,在环路西北角处,有一公园,名巴拉珠(Balaju)水公园。 加德满都市区,虽然也有几个公园,但大都很小,有的与其说是公园,倒不如说是街边绿地更确切,因为其中只不过有片绿草、有些树木、有几张座椅罢了。 坐落于加德满都闹市西北3公里处的巴拉珠水公园,算是加德满都公园中的佼佼者了。不仅公园的面积大,而且园内可游、可赏、可憩,还有开展宗教活动的依托物。在马拉王朝时代,这里已是国王和王室成员们开展宗教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既然称之为水公园,自然以水为特色。步入公园,小径弯弯、纵横交错,路边绿树繁茂、绿草茵茵,造型独特的喷泉和水池星罗棋布,树间鸟雀争鸣,池中龟鱼悠悠,令人赏心悦目。但园内的最惹眼之物,还是位于公园中心的22个雕刻精美的石质水龙头,它们一字排开,中间一个最大,高约2米,清水自龙头口喷出,蔚为壮观。水龙头的东北处,有一神庙,庙旁水池中,是一座毗湿奴的化身棗布达尼拉·坎塔睡神雕像。 每年4月的月圆日,是尼瓦尔人的沐浴节,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排队来到这里,先是在水龙头下圣浴,然后,印度教徒去向睡神献供、祈祷,佛教徒则爬上北边的加玛乔山顶,去敬拜佛祖。 在加德满都,几乎处处都是敬神拜佛的场所,公园也不例外。 沙阿王朝的摇篮廓尔喀 直升飞机从加德满都起飞半个多小时后,驾驶员告诉我们,廓尔喀(Korkha)县城马上就要到了。 临窗向下望去,山谷间的房舍渐多起来。在一处比较密集的房舍一侧,矗立着一座青山,山头上两三个金黄的屋顶格外显眼,似庙宇,又似宫殿。我问驾驶员:"那就是廓尔喀的老王宫吗?""是的。"驾驶员回答,"现在先让你们在空中看看。"话音未落,飞机已调转方向,向那座山头飞去。 山头载着老王宫迎面而来,只不过一两分钟,飞机就已飞临老王宫附近上空。从机窗向外俯视,可以清楚地看到:绿树掩映,整个山头被一个人工垒砌的石头平台所代替,平台四周有高高的石墙相护,高墙内是一长形的院落,三座宫殿和一些小房舍坐落其中……待要细看,飞机已把山头和老王宫甩在身后,开始向廓尔喀县城降落。 在廓尔喀县政府,县长向我们介绍了廓尔喀县的基本情况和实施尼政府安全与发展一揽子计划的情况,然后嘱咐工作人员带我们去参观老王宫。 廓尔喀位于加德满都西北约140公里处,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人口29万。县城廓尔喀是一个很小的城镇,只不过在一条主路两边密集着一些房舍。这里曾是古老的廓尔喀王国的首都,是当今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国王们的故乡。 公元16世纪前,廓尔喀王朝诸王是卢纳尔族麦瓦尔王朝的后裔,自称月神是他们的祖先。1559年,征服了廓尔喀的拉姆忠国王亚索·布拉马·沙阿的次子德拉比亚·沙阿,在这里创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当时,在尼泊尔中西部和甘达基地区聚集着24个由一些小酋长统治着的王国,而在远西部地区更有22个小的王国。廓尔喀就是这些小王国中的一个。但在此后的200多年间,廓尔喀王国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尼泊尔,建立了近代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 第8节:沙阿王朝的摇篮廓尔喀 (巴拉珠水公园的大水池。每年4月的月圆日,尼泊尔沐浴节,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要排着队到这里圣浴) 就像所有弱小民族最终发展成为强大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一样,廓尔喀这个地处尼泊尔中西部甘达基河流域的古代小国能够最终统一尼泊尔,缘于该国有几任开明能干的国王。他们一方面在本国大胆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则是抓住时机出兵征伐,扩大疆土。17世纪初在位的拉姆·沙阿国王,就是一位杰出的施政者和非凡的勇士。他于1606年登上王位后,看到尼泊尔谷地(即现在的加德满都河谷)各个小国各行其是,感到急需改革,遂在14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诸如采用新的标准度量衡制度、建立农田灌溉制度、保护乳牛、保护森林、发展贸易、把土地收归国有、鼓励开荒、建立法度等,由此为廓尔喀王国的繁荣发展及取信于天下奠定了基础。"要寻求公正,就去廓尔喀。"尼泊尔这句著名的谚语,就是从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与此同时,拉姆·沙阿国王还先后征服了许多地区,开始向外扩展领土。18世纪初期的纳拉·布帕尔·沙阿国王,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国王,他勇敢、不畏艰险,一生都梦想着征服当时正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的富饶的尼泊尔谷地,把小小的廓尔喀王国变成一个大帝国的摇篮。他的这一弘愿,最终由他的儿子得以实现。在他死去26年后,沙阿王朝的国土扩大到了整个尼泊尔,沙阿王朝的王宫自然也就迁至了加德满都,而廓尔喀老王宫则完好地留在了原地。 在县城中心的县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王宫叫山下的王宫。这座王宫是沙阿王朝的国王们来廓尔喀时的居住地,我们去的时候正准备建成一座博物馆,但还没有对公众开放。在城镇中,有一座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帕提·沙阿的金属雕像立在一根高高的石柱上。普里特维·帕提·沙阿是尼泊尔沙阿王朝的开国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的曾祖父。从城镇中部开始,渐有石阶向上,可直达小山顶上的老王宫。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原以为廓尔喀老王宫就在眼前的山上,一会儿即可以到达,没想到山路绕到了山背后,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直升飞机不过一两分钟的航程,汽车竟颠颠簸簸地爬行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山顶老王宫一侧的门外。门外山石前,竖立着一尊猴神哈努曼的雕像。这尊雕像,没有像加德满都河谷三个老王宫门前的猴神那样头遮红布,让我有幸看清了哈努曼的真容。 老王宫远望似殿,近看却如碉堡。这座据说是17世纪初由拉姆·沙阿国王修建的王宫,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了古老的韵味。走进宫门,是道道古墙和层层石阶,老王宫建筑仅见屋顶。几个曲折,攀上王宫院内,先是一座寝宫,即国王和王室成员们重返故里敬拜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住所;然后是一小院,院中建有法事房,房侧有帕苏帕蒂神庙,供奉着4面湿婆林伽,院内横一木桩,每日午后要宰杀一只活鸡祭祀;再往里走,是王宫宫殿,共三层,有400余年历史;和此宫相连的,是廓拉克神庙,亦有三层,约400余年历史,是祭祀和祈祷的地方,据说,每年德赛节都要在这里宰杀84头水牛、1000只羊和鸡鸭。 尼历1779年9月1日(即公元1723年1月7日),今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的开国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PrithviNarayanShah)就出生在这个老王宫里。据尼泊尔史书记载,一天夜里,廓尔喀国王的第二王后高萨丽雅巴蒂梦见自己吞吃了太阳,醒来后,她把梦境全部告诉了纳拉·布帕尔·沙阿国王。国王听了非常高兴,但却把王后痛打一顿,王后大哭。天亮后,国王对她说:我之所以打你,是因为你做了一个非常吉祥的梦,要实现这一好梦,你就不应再睡。7个月后,注定要改写尼泊尔历史的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王子出生了。 导游告诉我们,据当地传说,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王子童年时曾接受过廓拉克大神的赐福。一天夜里,王子听到王宫院里跳进一个人,开门一看,是一位衣衫褴褛但气质不凡的老者,年幼的他断定老者是神,于是忙上前施礼朝拜,并请赐教。老者说,你给我以尊敬,我将给你以加德满都河谷。说完,老者倏尔不见。还据说,一天又来了一个神,向王子要奶喝,但得到奶后喝了一口又吐在地上,让王子把地上的奶喝掉。王子没有喝,而是用脚上的鞋子把地上的奶擦掉了。那神说:如果你按我说的把奶喝掉,将来你用言辞就可征服全国;如今你用鞋子把奶擦掉了,将来你就只能用武力来征服全国了。 1742年,20岁的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登上了廓尔喀王位。和他父亲一样,他也梦想着占有富饶的尼泊尔谷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即位前受他父亲的指派在巴德冈王国住了3年,掌握了谷地的全部情况。他即位后,先是于1745年攻占了谷地的门户努瓦科特,待努瓦科特得以巩固后,便开始了对谷地周围所有地区的进攻。经过长达20余年的征战,到1768年9月26日,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果然以武力攻占了加德满都王国。当时,加德满都王国贾亚·普拉卡什·马拉国王正在和他的臣民们欢度因陀罗·贾特拉节(即童女神节),面对廓尔喀军队的三面包围无从抵挡,败逃帕坦,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随即轻而易举地于当晚登上了加德满都的王位。接着,他又攻占了帕坦,并于1769年11月12日征服了加德满都河谷的巴德冈王国,正式结束了马拉王朝,建立起近代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9节:郊野散记 (山国尼泊尔仅有20%的土地适合耕种,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人力) 在征服了尼泊尔谷地3个王国后,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并没有止步,又开始了西征东战。虽然征服西部24个小国的计划一度受挫,但东部的征伐却长驱疾进,一直打到了尼泊尔和锡金的边界。正当战事节节胜利时,1774年1月,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在东征中逝世。对于这位国王,尼泊尔史书给了很高评价,说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雄心壮志,是一位豁达大度的统治者和能干的施政者,不仅把一个小小的廓尔喀王国建设得非常强大,而且终于把当时由于内战而陷于四分五裂的所有小国统一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史书还称颂他是"尼泊尔命运的缔造者和国父"。 如今的廓尔喀老王宫,是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纪念馆,游人可从前山山路步行到此参观,当地居民也可以到此进行祭祀或其他宗教活动。每年的德赛节前夕,沙阿王朝的诸国王都要从加德满都回到廓尔喀老王宫,进行朝拜和祭祀活动。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王宫右侧有一个直升飞机停机坪,是专供国王和王室成员到这里时使用的。 从直升飞机停机坪向下,有一条整洁的石板山路,可以步行返回廓尔喀县城。在苍郁的松林枝干间,间或可见北部逶迤连绵的喜马拉雅群山和近处山坡上的层层梯田,景色秀丽,让人留恋。行至半山腰,止步回望,坐落于山顶的老王宫更显雄伟。让人不由得想起加德满都首相府前的普里特维国王雕像和每年1月尼泊尔统一日在那座雕像前举行纪念仪式的情景。普里特维国王在尼泊尔享有崇高的威望。就像这座老王宫高高耸立于廓尔喀青山之上一样,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国王高扬右手的形象,也高高耸立在尼泊尔人民的心上。 郊野散记 初到尼泊尔,飞机降落加德满都前,从机窗下望,莽苍苍大地,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逶迤奔涌的群山上,林木葱茏,坡田积翠。林田之间,细带般的蜿蜒小路,串起一座座民宅,直至山顶。如此景观,让人不禁联想:这里,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房又有多高? 后来,乘小型直升飞机斜向飞越尼泊尔连绵的群山之后,更感到加德满都河谷的确是上帝赐给尼泊尔人的一块高山之中的天堂。这里群山四围,绿林覆盖,梯田环绕,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在田间生长、都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看到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我常常走向加德满都的郊野,看山、看水,看田、看路,看树、看鸟,更看尼泊尔人的春种、秋收和一队队西方游客艰难的徒步旅行。除了雨季天天有雨外,在加德满都河谷郊野的大多数时间里,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风是轻的,四周是静谧的。置身其中,不仅令人神清气爽、留连忘返,尼泊尔人的经济生活亦不难领略一斑。 近乎原始的农事劳作 尼泊尔全国土地中,仅有20%适于农业生产,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却占到了全尼人口的80%。农业,在尼泊尔经济中居重要地位。 尼泊尔的农作物同我国相仿,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菜籽、荞麦等。一般情况下,雨季开始即可插秧种稻,雨季过后种小麦、菜籽、荞麦等。在加德满都河谷,玉米主要在雨季生长;但在南部,冷季也有生长。除北部高寒地区外,其他地区一年四季都可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 由于缺乏综合的灌溉设施,尼泊尔的农业主要依赖季风气候,靠天吃饭。好在老天帮忙,每年的雨季雨量充沛,一般都能保证水稻的插秧、生长和成熟。雨季外的冷季和热季雨量较少,是时农作物菜籽、小麦等相应需水也少,因此也都能有所收获。 在加德满都市郊,除有少量小型打稻机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农业机械。耕地也很少用牲畜,主要依靠人力。翻地时所用农具,非锨非镐,是一种带弯把的铲形物,用此刨地需弯腰,看上去很累,用镐翻地者也有,但相对较少。水稻的播种、插秧、收割,也都是人力。割稻用镰刀,割后就地晾晒或收打。打稻主要靠人工摔打,打后脱秕的煽、扬、簸,都由人使用一种圆形的浅笸箩完成。 在尼泊尔,除南部边缘有小部分平原外,大多数农田都是山地、梯田,因此没有、也用不上农用车辆,不管是人力推车还是拉车。菜农进城卖菜,一般用自行车驮或用扁担挑,平常运送肥料、庄稼、粮食或柴草,则由人背。 富有特色的旅游 在加德满都河谷的谷地及四围的山坡、山顶上,经常可以看到具有尼泊尔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物,它们有的是绿树掩映中的一座,有的则是带有多种娱乐休闲设施的一组。这些都是旅游饭店。 尼泊尔是个自然风光美丽、人文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都吸引许多外国游客来尼。旅游是尼泊尔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尼泊尔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20世纪70年代,每年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约10多万人。1999年,到尼泊尔旅游的人数已近50万,旅游创汇1.79亿美元,占尼泊尔商品出口总值的1/3。 外国游客,特别是西方游客到尼泊尔后,一般都不会像我们中国人外出旅游那样跑马观花,而是要住下来,细细地享受与观光。我在加德满都河谷和其他一些地方,就曾多次见到过西方游客或一家人住在山野别墅般的饭店里安然地生活;或成群结队地坐在某个旅游景点观看尼泊尔人的某项宗教活动,并且一坐就是半天;或三三两两地肩背行囊,在山路间长途步行……为适应外国游客的需要,目前,尼泊尔旅游部门已开辟了多项特色旅游项目:游览加德满都河谷的7大世界文化遗产、宗教寺庙和在市区观光、购物;在河谷周围的山村别墅观览山川风光和雪山日出;远足喜马拉雅山、木斯塘、安纳普尔那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揽胜;在色迪河、卡纳里河、贝里河等地划橡皮艇漂流;乘坐直升飞机、小型客机或热气球作雪山飞行;到博克拉市观看鱼尾峰、泛舟费瓦湖、游览大卫瀑布等;去奇特旺皇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骑大象入密林、欣赏珍奇动物;到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圣园参观礼佛等等。 第10节:长途车顶也坐人 (活跃在加德满都的机动三轮车队) 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尼泊尔各种旅行社和远足、漂流服务公司应运而生,一些航空公司还开辟了旅游项目。在主要旅游胜地均开通了飞机航线或长途汽车。每天有飞机从加德满都飞往博克拉、兰毗尼,长途汽车也日夜对开。在加德满都市内旅行,可乘市内公共汽车、出租车、机动或人力三轮车等。 由于游客人数逐年攀升,宾馆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尼泊尔有星级宾馆70余家(床位6000多张);400余家非星级宾馆,(床位2.1万张)。在加德满都,除了有星罗棋布的尼泊尔小餐馆,还有多家中餐馆和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国的饭馆。在星级饭店里,大都能够品尝到各式西餐。 长途车顶也坐人 在加德满都河谷的几条并不宽敞的公路上,常有装饰得花花绿绿的货运大卡车车队在行驶,还常常可见车顶上坐满了旅客的长途客车隆隆驶过。 尼泊尔是个多山的内陆国家,交通不发达,以公路为主,总里程为1.4万余公里。公路长途客货运输很是流行。长途陆路客运主要是大巴。不知是由于车少人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的大巴除车内坐人外,车顶也可坐人。有时车顶上还人满为患,实在坐不下了,有人甚至干脆站在车顶上。车在山路上行驶,不停地拐弯、摇晃、颠簸,车顶上坐着或站着的人随之摇晃、颠簸,看得人心惊胆战,他们自己却悠悠哉不以为然。 在尼泊尔,民航十分重要,有国际机场1个、其他机场40余个、直升机停机坪上百个。在南部尼印边境,有一条50余公里的窄轨铁道。从加德满都到巴德冈,另有13公里无轨电车。此外,还有两条架空索道。 在加德满都,市内交通工具主要有出租汽车、中巴、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等。出租车多为印度产的类似我国奥拓的小型车,无底价,按里程计价或协商计费。中巴分路设站,但可随时上车或下车。最活跃的是机动三轮车,车上常常拥挤不堪。光顾人力三轮车的多为外国游客。或许是地势高低不平的缘故,在个人交通工具中,主要以摩托车为主,私人汽车也占相当比例,但骑自行车的人却很少,而且大多是居住在尼泊尔的印度人。 尼泊尔公路多为山路,雨季常有山体滑坡或塌方,故雨季交通事故或车队受阻事件时有发生。大约在七八年前,我驻尼使馆三对外交官夫妇开车去中尼边界我方重镇樟木,途中遭遇塌方,车队被堵在山路上。三位外交官下车抽烟时,一块巨石落下,坐在车中的三位夫人顷刻罹难,教训惨痛。 "雨树" 在加德满都河谷,有一种树被尼泊尔人称之为"雨树",因为这种树开花时正是尼泊尔雨季开始时。这种树学名紫薇,俗名"百日红",在我国为小乔木,在尼泊尔却长成了十多米高的大树。 尼泊尔的气候总的来讲属亚热带气候,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很大,大致分为三季:2~5月为热季,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1月为冷季。由于南北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各地区气候差异颇大。北部高山终年寒冷,冷季最低温度可达-40℃;中部山区与河谷气候温和,冬不冷、夏不热,四季长青;南部平原则常年炎热,热季最高气温可高达45℃。全年90%的降雨量集中在雨季。 在尼泊尔,雨季来临,天天有雨,说下就下。云来即雨,雨住即晴。上午多晴,夜间常雨。雨多且急,却少雷声。因为雨多、气爽,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并不闷热,很舒适。 雨季一过,即日日天高云淡,艳阳朗照,鲜有雨水,因此白天气温总也凉不下来。在加德满都,至11月上旬,最高气温仍在27℃左右,夏时T恤还可照穿,但到夜间,会明显感到多了些寒意,昼夜温差逐步加大至近20℃。这个季节,多数尼泊尔男人一早一晚穿夹克,女人则披上厚些的线毯或披肩。最冷时在元旦前后,但鲜有结冰。 到次年2月,天气明显暖和,偶有滴雨。通常情况下,4、5月间始有阵雨,6月上中旬雨季复至。 现在,尼泊尔报纸每年都公布雨季的起止日。而在过去,许多尼泊尔人是根据紫薇树的花期来判断的。2002年6月15日,是这一年雨季开始的第一天。当日观紫薇,果见三五红花始开枝头。一个月后,雨季盛时,花开亦最盛。也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 刷子花树 尼泊尔的树木高大繁茂,种类很多。虽然也有为我们中国人熟知的杨、柳、松、柏,但更多的树木我们却叫不上名字。有的树种,在我国不过是丛生的灌木,大概由于气候的原因,在尼泊尔却能长成高大的树木,如迎春花、杜鹃花、扶桑花、一品红等。 2001年2月,我国一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尼泊尔。一次饭后散步,代表团团长见路边有一排树开满了红色的花朵,遂问我:"这是什么树?" 我答不出,转问尼方陪同人员塔帕将军。塔帕将军介绍说:"这是刷子花。"说着,还随手捡起一支落花给大家看:一根黄绿色的花梗上,长着一圈针状的红色花瓣,长长的,圆圆的,绒绒的,其形的确像一把刷瓶子、刷试管的红色毛刷。尼泊尔人叫它刷子花,实在形象。 刷子树为乔木,高可达10余米;其叶下垂,呈圆刷状,一般在1月开花,花期长两三个月,花谢即落,偶有结籽。在加德满都机场路和其他一些地方都可见这种树。 第11节:河谷菜花半年黄 (行进在山路上的长途汽车) 河谷菜花半年黄 11月中旬,我国已进入冬季。在北京,该是寒风怒号、万木凋零的季节。但在加德满都,该是什么季节呢?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尼泊尔员工:"你们这里几个季节?"他们说:"三个。"我又问:"有春、夏、秋、冬的说法吗?"他们很是茫然。我只好再问,"那现在是什么季节?""冷季。"他们答。我仍有些疑惑,便有上层人士解释:"我们也说四季,过了春是夏,过了秋是冬,现在是冬季。" 其实,冷季也好,冬季也罢,此时的加德满都河谷杨叶已然落下,草花也已开始凋零,当地人的最后一季庄稼--稻子也已收割完毕。之前不久,一次因事外出,见到郊区一如我国南方深秋时的景象。不想没过几日,竟一派江南春色,真是令人心怡。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人要到加德满都河谷东南边缘一个叫杜立克(Dhulikhel)的地方看雪山。车进山区,路两边梯田层层,山坡上小楼幢幢,田园美景,目不暇接。 快到目的地时,车窗外忽然一亮,一片嫩黄的色彩映入眼帘。凭着曾在南京生活多年的经验,我一下子就断定那是油菜花。但时至这个季节,怎么还能有菜花呢?然不容我多想,眼前一片一片黄花便扑面而来…… 我让司机放慢车速,顺着山谷坡田上一片片黄花望去,绿树掩映间,居然还有一棵棵粉红色花树,宛如杏花。斯时,天上薄云仍遮蔽着朝日,淡淡的晨雾仍未消散,远山、近坡、黄花、绿树、红杏、农舍,一切皆在蒙蒙细雨般的飘渺中。呵,好一幅天然巧成的《杏花、春雨、江南》图画! 像在石城江畔多次赏春时一样,我的心不由得有些醉了。 车到目的地,因云雾太重,无法看到雪峰的倩影,于是顺来路步行回返,欲再赏春色。当下至谷地,我终于看清了那黄色的确是菜花,而那粉红的花树却不是杏树,只见它树形瘦高,枝条挺直修长,粉红的花朵间还有片片嫩绿的小叶。 我问正在田间干活的当地人:"油菜为什么现在开花?"他们笑了:"我们这里油菜就是这个季节开花呀!"我又问:"那花树是什么树?"他们说:"那就是一种花树,在这个季节开花,但不结果。" 虽然这花树不是我国的红杏,让我有些失望,但在异国他乡,能够看到如此熟悉的故国景色,对于无时不在思念祖国、思念亲友的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吧! 第二年10月初,我去加德满都河谷南部的廓达瓦里度假村周围观览河谷秋光。此时正是稻熟时节,沿途早见一簇簇农家男女在喜气洋洋地割稻、打稻。度假村往下是谷底,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两岸是绵延的梯田,田中稻谷该早熟了,秋收场面应更热闹,不想放眼望去,却是一片金黄迎面扑来。仔细一看,又是油菜花。油菜花两边,成熟的稻谷还没收完,也是嫩黄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穿插在嫩黄的稻谷间,一时间搅乱了季节概念,让人真不知是春还是秋了。 又一年2、3月间,我又数次看到一片片的油菜花盛开在灿烂的阳光下。最末的一次在4月初,梯田里的小麦已经吐穗、灌浆,麦垄间片片菜花仍在怒放。 油菜花开,金黄一片,是我国江南最典型的春景。但在尼泊尔,虽其纬度同我国的江南差不太多,却不能以菜花黄来判断是否是春,总让人有些转不过弯儿来。 雨季过后至次年热季前,加德满都河谷气候温和,仅在元旦前后偶有短暂的霜冻,很适合油菜生长,故可随时播种。也因此,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黄灿灿的油菜花浪随时可见。 尼印边界行 去尼泊尔之前,曾读余秋雨《千年一叹》,书中《车轮前的泥人》一文讲的是作者一行几人从印度到尼泊尔出入关口的7个半小时的经历。文章开头处写到:"同样是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摆尽了国威,但与尼泊尔就不同了,来来往往挺随便,只是苦了我们第三国的人。" 到尼泊尔之后,也听到不少人说,尼印边界对于尼泊尔人和印度人来说,形同虚设,彼此可以自由来往。也因此,很想有机会到尼印边界走一遭,亲眼看看那形同虚设的边关景象。 2002年春节期间,我和妻随旅行团再次参观了佛祖诞生地兰毗尼。返回途中,有人提议到尼印边界看一看,因为是时距尼印边界已不过5公里左右。于是,当车行至白拉哈瓦丁字道口的释迦牟尼佛像时,调头向南,直奔尼印边界的小镇别利亚而去。 那天启程较早,漫天大雾还未消散,沿路的房舍、树木、田野在乳白色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及至到达别利亚小镇,一切都仍笼罩在朦胧之中。 别利亚说是小镇,其实只不过是路边的房屋稍微密集一些。因为在尼泊尔其他地方,不管是山区还是平原,道路两边也都建有或疏或密的一些房舍。这里的房舍像其他地方的一样,两三层小楼,一座座杂乱无章地排列着。楼前路边搭建着一些低矮的陋棚,一些商贩在其中出售着各种杂货和食品。时间才8点多点儿,对于尼泊尔人来说还不到上班的时间,但路上已是车水马龙。出人意料,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尼印边关,竟比其他地方还繁闹得早些。 马路的前方,是一座尖顶红砖门楼,四柱三开。两侧小门供行人出入;中门宽可两车相错,宽柱上绘有皇冠、尼泊尔国旗等图案,门的尖顶上立有一个绘有佛眼的小形塔庙。整座门楼极富尼泊尔建筑特色,一望便知是在尼泊尔境内。 穿过门楼,有一块三四十米宽的空地,大概是尼印边界的中间地带。空地另一侧的马路上方,横着一个铁架,上挂蓝地白字横幅,分别用印地文和英文写着"印度欢迎你"。走过横幅回身再看,文字变成了"印度边界终止地"。这说明,跨过这一横幅,就进了印度境内。 第12节:夜闯大森林 (尼印边界) 横幅一端铁架的柱子旁,竖着一座白身绿帽的矮碑,碑文是一行印地文,下有一个"0",表明这里是印度国土的零公里处。碑旁搭建着一座蓝顶塑料棚,棚内一张旧桌、两把破椅,如此简陋和寒酸,让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和印方边防检查站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样一个寒酸的边防检查站前,一辆辆装饰得花花绿绿的印度大卡车、大货车轰轰地交错驶过,一群群行人急匆匆地来来往往,间或还有一些自行车、三轮车夹杂其中,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塑棚下有两名印方边检人员,穿着如普通人。一个懒洋洋地坐着,一个悠闲地站着,并不上前拦问过往的车辆或行人。眼前的车水马龙,对于他们,可能早已司空见惯了。我们很想到印方境内去看看。为保险起见,我们的领队主动走上前去与印方的边检人员交涉,说明情况。印方边检人员了解了情况之后告诉我们:一不要入境过远,二不要停留时间过长。然后把手一挥,就放行了。 进入印度境内,公路两边的建筑密集了许多,但仍多为两三层小楼,上居室下店铺。铺内的布料、衣被、杂物、食品,以及地摊上的蔬菜、水果等,亦与尼泊尔境内大同小异。街上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少,从肤色到衣着,也同尼泊尔境内无异。因为在尼泊尔境内的大小城镇里,有不少下层印度人做贩卖蔬菜、水果及其他小杂品的生意,大概就如这里的人一样,从印度境内贩些货品,然后进入尼泊尔境内去卖。于是,这些印度人几乎成了尼泊尔人群中的一部分。这个边关小镇,虽在印度境内,但也有不少尼泊尔人相杂其间,大概因为尼泊尔的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尼泊尔人到这里谋生的缘故。尼印双方的民族特色,在这里交融了。 由于街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和商品,因此尽管我们一遍遍地安慰自己,"也算是来了趟印度",但却始终没有到了第三国的感受,于是在转了几个店铺后便开始兴趣索然地往回走。走近尼方红门,才发现尼方海关就设在红门一侧,房屋不高,但却是正式建筑,门顶写有正规的尼文和英文"海关"字样,海关人员亦着正式服装。相对印方,尼方的海关倒更像些边关的模样。 尼泊尔地处中国和印度之间,除北部一线与中国以喜马拉雅山相连外,其东、南、西三方均与印度接壤。尼印间1700多公里的边界,都对尼印两国人民开放,两国公民可以自由往来。特别是南部一线,多平原,尼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更是便捷。 尼印边界之行,满足了我的好奇,也让我从地缘关系上加深了对尼印关系的理解。 夜闯大森林 尼泊尔虽然相对落后,但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却非常注意。在尼泊尔,只要注意一下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尼泊尔地图上标有10多块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绿块,此即尼泊尔划出的14处皇家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2001年我国春节长假期间,我们参观了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后,在返回加德满都的途中恰巧要经过一处森林公园--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RoyalChitawanNationalPark)。大家一致主张去体验一下原始森林的韵味,于是,在车行3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纳龙嘎的小镇后,草草用过午饭,虽然已是午后3点多钟,但还是坚持向奇特旺进发了。 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是尼泊尔王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于1973年为保护独角犀牛而建。这个森林公园位于尼泊尔中部发展区的南部特莱平原,覆盖纳拉亚尼专区帕萨、奇特旺、马克万普尔三个县和兰毗尼专区的纳瓦尔帕拉西县,原来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由于人为的破坏,面积减少,现在约有930平方公里,多为低地,也有丘陵。这里属于热带季雨和高湿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4℃左右。 在加德满都各五星级饭店的客房里,大都为客人准备着一种旅游杂志,杂志上印有对奇特旺国家公园的介绍:这里是许多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乐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和数百种动物,其中有56种哺乳动物、526种鸟类、42种爬虫类、9种两栖类、135种鱼类,还有247种蝴蝶和飞蛾;骑乘大象进入原始林中或草地,比较容易见到的有犀牛、鳄鱼、梅花鹿、猴子、孔雀、野鸡等,如果运气好,有时也可以看到孟加拉虎。尼泊尔国家日报《新兴尼泊尔》曾载文说:"奇特旺国家公园不仅仅是尼泊尔王国的自然资产,也是整个南亚和全世界的自然资产。"1984年,奇特旺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奇特旺国家公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地。每年到这里的游客多达10万人次,约占到尼泊尔旅游人数的1/4,对尼泊尔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为适应游客的需要,这一地区的很多人都做旅游生意,譬如赶大象驮人游森林就是当地人的一个很大的谋生来源,也成为尼泊尔一个重要的特色旅游项目。 我们赶到奇特旺国家公园原始森林东侧的河边时,不巧所有的大象都已被租完。我们只好在河滩上等待领队另想办法。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太阳西斜,灿烂的阳光映照在不宽的河面上,仿佛一片片耀眼的金色鳞片在河面上缓缓流淌。河的上游处,几头大象正驮着一些西方游客涉水走向对面的原始森林。夕阳辉映下,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古穆、幽深而又神秘。 过了一会儿,领队回来了,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此处再也找不到大象了。我们只好上车,再行20余分钟来到另一个地方,才租到了4头大象。抬头看天,夕阳欲坠。我们都有些担心:天马上就要黑下来,夜闯大森林安全吗?赶象人却说:没问题。我们这才忐忑不安地攀梯爬上大象旁边的木架平台,再经平台骑到象背上。 第13节:万一老虎突然窜出来… (居民老院) 这四头大象,每一头背上都驮着个方形木栏。栏底木板上垫着棉垫,四角各有一柱。每栏可坐4人,各占一角,双腿叉过角柱,两手可扶着围栏。大概因为我年龄最大,所以给我选了一头最高的大象,并且仅我和妻及另一同事三人骑乘。当我上栏坐定后,赶象人一声吆喝,小山似的大象便向密林而去。 奇特旺国家公园森林约占70%、林中河流约占7%、草地约占20%,但这种比例并非一成不变。森林中最多的是婆罗双树,树种高贵、树形高大,挺直的树干可高达50余米。林中河流主要有纳拉亚尼河、拉普提河和留河等河系,还有9个大小不等的湖泊。草地上生长有70多种不同种类的草,通称"大象草",其中许多种草,可长至6米多高。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一片森林。原以为象身如山,坐在象身上亦该有山一样稳固的感觉,没想到却如山摇地动一般。大象每迈一步,象身就剧烈地摇晃,坐在上面的人也就随之摇晃,而且是全方位的,从头到屁股、从肢体到内脏,仿佛整个身子都成了象身的一部分,任赶象人用铁钩子驱赶,高高低低地颠簸进密林深处。 夕阳没入天边,一缕晚霞残照着林木。林木的种类已渐渐难辨,只现出它们或粗或细或曲或直的倩影。干粗者需数人合抱,枝曲者如虬龙飞天。粗细不一、种类不一的林木密密匝匝,上遮天,前无路。但大象毕竟是林中之王。它机灵地寻着树的缝隙前行:若有横枝挡路,大鼻子当空一勾,"喀嚓嚓"--横枝便应声落地;若遇丛生灌木,大鼻子左右一扫,"嚓啦啦"--灌木便倒向两边;若遇高草,大鼻子向前一揽,高草顷刻间便成了口中之物;偶有劲草一下揽不断者,象脚一踢,草便齐地而折,像刀割一样。看着大象的出色表现,我们禁不住大声叫好,竟慢慢习惯了象身的摇晃,觉得这摇晃倒平添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惬意。 霞光渐去,夜幕低垂。瞬间的黑暗之后,反觉又明亮了许多。原想,夜晚林中,一定萧森、恐怖,但眼前的景物竟俨然沉浸在淡青色的乳液里,朦朦胧胧,似有似无,更多了几分恬静与趣味。赶象人骑在象的脖子上,时不时侧耳倾听。我问他听什么,他说在听动物的声音,以便循声而去。我问:"有老虎吗?"他说:"这个林子里过去有人见过。"一听说林子里曾有人见过老虎,我一阵紧张:万一老虎突然窜出来,那该怎么办?!由于心里总想着老虎,林中的每一点儿动静都不免让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忽然,"扑棱棱"--前方一声大响,吓出人一身冷汗。"老虎!"我脱口而出。"什么老虎?孔雀!"妻在前面说。我忙侧身向前望去,只见一只长尾巴大鸟正飞落在一棵枯树梢上。过去,在动物园里曾见过不少孔雀,但如此腾空展翅的孔雀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还能看到别的动物吗?"我有些兴奋,问赶象人。他又侧耳听了听,然后点头:"安静点儿,兴许能看到犀牛和鹿。"我们于是忙闭口,不再作声,任大象驮着我们走向神秘而幽深的森林深处。 据说,1950年以前,奇特旺地区的森林和草地还是一片天然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但也是疟疾滋生地,因此除少数几个当地塔鲁人(据说他们自身能抵抗疟疾)的村庄散落其间外,基本上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地区。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奇特旺地区的疟疾被消灭,修建了一些与其他地区相连的道路,从其他地区移居这里的人才渐多起来,原始森林才逐渐被毁为耕地。仅仅几年里,奇特旺的森林面积就减少了62平方公里。另因狩猎活动流行,除一些高级官员发给狩猎证外,不少平民百姓有时也瞅准机会到林中一试运气,因此,原来生存在这里的野生动物要么被捕猎、要么被迫跑到其他地区,致使这里的一些珍稀动物和植物锐少。特别是独角犀牛,1950年时还有800来头,但到1968年竟只剩下81头。 后来,尼泊尔的自然主义者、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国外的一些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共同发起了保护奇特旺地区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的活动。对奇特旺地区独角犀牛的巡查和保护措施最早始于1957年。到1973年,尼泊尔政府正式宣布建立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1975年,尼泊尔皇家军队开始参与对奇特旺国家公园的管理,才使得对独角犀牛等野生动物的巡查和保护落到了实处。至今,尼泊尔皇家军队总部还设有国家公园及野生动物保护局,由一位准将任局长。这位准将第一次和我聊天时就极力鼓动我一定要游一游奇特旺,他不无自豪地说:"在那里你会看到许多野生动物。" 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游奇特旺竟是夜游,满目的扑朔迷离。当眼前赫然开朗,一片不大的沼泽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不远处忽然闪动起几对小小的亮点。仔细观看,才发现几只小鹿正机警地注视着我们。我们一行人一下子都屏住了呼吸,生怕把这些林中的小精灵们吓跑。大象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待到我们就要挨近那群小鹿身边的时候,小鹿们似乎突然感到了异常,倏地一下便钻进了杂树丛中。后来,我们又见到了几只栖息在沼泽地边缘的孔雀和一只行进在林间空地上的大鹿,老虎没有看到,紧张的心才慢慢放松下来。 约定两个小时出林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忙叫赶象人驱象回返。掉头时,我们同乘一头象的三人才突然发现,象队早已走散,其他三头大象已不知去向。我们有些紧张,开始不住地大喊:"啊哈哈,回去了!"喊声惊动了林中的憩鸟,它们尖叫着飞向了他处,但同伴们却没有回音。直到快近林边的时候,远方才传来同样的"啊哈哈,回去了!"的喊声。 第14节:野生动物觅踪三记 (大松果) 四头大象重又汇成一队返回河边小镇的时候,仍然坐在象背上的我们十几个人兴致再次高涨起来:"嗨,我们看见了小鹿!""我们见到了犀牛!""我们见到了大鹰!""我们见到了鳄鱼!"……相比之下,我们虽然乘坐的大象最高,但动物却没有见到更多。我的那位同事不服气了,冷不丁大喊:"我们见到了白脖老虎!"其他人猛地一愣,转而明白了什么,群起而攻:"我们还看见黑毛长颈鹿呢!""那我们看到狮子吃大蟒了!"……嗓门儿一声高似一声,所说一个比一个邪乎,笑声也一声比一声开怀。十几个成年人,瞬间仿佛变成了顽皮的孩童,欢声笑语,带走了初入森林时的担惊受怕,让夜闯大森林更生出一番情趣。 野生动物觅踪三记 尼泊尔山多、林密、草深,其间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飞在天上的鸟、跑在地上兽、游在水中的鳄鱼,等等等等,似乎什么都有。再加上尼泊尔人除捕食野猪外,并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见什么逮什么、逮住什么吃什么,对野生动物保护得较好,因此,这些野生动物都和人类安然相处。 在尼泊尔居住期间,我曾在山上、在林间、在草地里多次与野生动物谋面,其中有三次印象较深,特匆草以记。 观鳄 夜闯大森林后,车返纳龙嘎(Narayangadh),宿一江边小店。 次日晨起,大雾弥天。江畔散步时,恰遇在当地工作的一位中国公司经理小周。周讲:此镇西南,也有一片原始森林,林间有一湖,名"两万湖"。湖光树影,甚是幽美,且湖中有鳄鱼,可近观。如先览此湖,再返加德满都,时间仍来得及。此提议获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早饭后,一行人直趋两万湖。 公历1月底,为我国早春时。这里亦满目春光。雾开处,路边块块平田,冬麦绿,菜花黄。还有一片片鲜嫩的粉红,车行至近处,才看清是荞麦正放花。这绿色、黄色、粉红色,被框在开放着浅紫色野花的不规则的田埂中,如色彩斑斓的抽象画,令人赏心悦目。 "孔雀!"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投向了车外:色彩斑斓的田间,横一汪静水;水的彼岸,同样色彩斑斓的10多只孔雀漫步在田间池边。动物园看孔雀,司空见惯,不觉得希奇。于林畔田边见到孔雀,且是一群,大家来了兴致,一个个争先下车,沿田埂向前细观。孔雀们或饮水、或觅食、或漫步,旁若无人。孔雀另侧,一群白色大鸟轰然飞起,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 登车继续前行,渐入林中,不时可见各色飞鸟,还有一群小鹿。林愈深,车越难行。林深树密疑无路时,却天开水亮见一湖。小周说,这就是两万湖。 湖,被一路分开。 路南,与其说是湖,不如说是林中水地。水中有树,多枯死,若被雷击、火烧后仅剩光秃秃的树干,与其倒影相连,成一排黑色立柱,使这林中湖景弥漫着荒寂的氛围。不经意间,一对水鸟飞落湖面,相依戏水,在黑色立柱的倒影间画出一个个同心涟漪,让荒寂的氛围漾起一些生气。 路北,与路南相反。绿树环绕的湖面,长满了绿色的水草,一片片、一簇簇,如一个个水中小洲。无水处,树影倒映,与水草连成一片青绿。绿树边,间或一两株枯干,似告示着人们,这里是一片荒湖野林。放眼北望,湖面豁然开朗:近处,湖水澄碧如镜,绿树倒影如真;远处,湖面被丛丛绿树隔成几个湖汊,伸向天边。这蓝天、碧水、绿树、倒影,一如画屏,又似仙境。听小周说,雨后还可见到天际雪山。若此,当更美不胜收。 大家啧啧称赞着,分散开来,忙着取景拍照。 突然,约20米外的湖面上,一道水纹划破绿色树影。俄顷,一条灰色的东西浮出水面。"看,快看,那就是鳄鱼!"小周突然大叫。我们忙循着小周指示的方向望去,果见一条大鳄:前面一个三角,是鳄头、鳄眼;中部一个长梯形,是鳄身;后端一个长长的尖三角,是鳄尾。从头到尾,足有2米多长。只见那大鳄时而慢游,时而停滞。游时,宛若一片枯木朽板漂在水上;停时,好似一块浅灰色的条石静卧水中。顺着大鳄游去的方向看,绿树下的对岸,不知何时冒出五六只大鳄,另有一只大鳄正大摇大摆地向岸上攀爬。大家惊愕地瞪大了眼睛,向岸边围拢过去,争睹这些林中野鳄,有的还站在水边,竞相与湖中鳄鱼"合影"留念。那些鳄鱼,似乎并不理会我们的存在:水中大鳄,依然游游停停;岸上鳄群,照旧懒懒散散地伏在地上,兀自晒着太阳。 真是不虚此行!午前,我们尽兴而返。 后来,有新同事到加德满都。我同他谈起两万湖观鳄,津津乐道。他竟突然冷不丁问我:"当时拍照,就不怕鳄鱼突然上岸咬你们?它的嘴巴一合,可有千斤之力;尾巴一扫,也会让你们的腿骨粉碎!"他的话让我一愣,猛地忆起在泰国鳄鱼湖见到的群鳄争食肉骨和活鸡的惨烈场面,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说,头天夜闯大森林,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那么这次两万湖观鳄,实际上却是一次无惊却有险的行动!万一湖中之鳄一时性起扑上岸来咬我们,后果不堪设想。可当时,好像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万一"。两万湖的风光实在是太美太美了!尽享美时,谁会去想灾祸?!置身美境,怎会记起险凶?! 第15节:这是什么声音? (白脖老鸹) 搜狐 拜谒佛祖诞生地兰毗尼,夜宿中华寺,颇多见闻。一次搜狐经历,印象深刻。 在中华寺斋堂吃晚饭时,寺外不时有阵阵"嗷儿--嗷儿"的好似婴儿嚎哭般的声音传来。这是什么声音?我很是好奇,却又不好在斋饭间插问。及至斋毕走出斋堂,"嗷儿--嗷儿"的声音更加清晰,而且时强时弱,此起彼伏,叫人心惊不安。同行的其他几个人也都莫名其妙,纷纷问方丈:"这是什么声音?"方丈笑了:"你们没有听过?这是狐狸的叫声啊!" 原来,这中华寺四周全是一人来高的荒草,其间栖息着许多狐狸。许是尼泊尔人喜爱保护野生动物,抑或此乃佛国净土禁止杀生,使得这些生灵得以自由和放任地繁衍,荒草滩成了狐狸们的乐园。这些狐狸昼伏夜出,在荒草间觅食、嬉戏、嗥叫。方丈说,平时晚饭后出寺散步,常可在草中、甚至路上见到成群的狐狸。 在方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出山门,沿着窄窄的土路去找狐狸。黄昏时分,我们见到的那些沐浴着霞光的枯草,此时已融入暮色,仿佛一片灰黄的海,涌着不动的浪,伸向迷茫的深处,空寂而神秘。除了身后寺内点点灯光,四处一片幽暗。抬头望天,星星出奇的多,而且一颗颗都贼亮贼亮。繁星璀璨的穹隆下,那"嗷儿--嗷儿--"的叫声仍此起彼伏,仿佛妇产医院产房里嘹亮的婴儿大合唱。 我们刚出山门时,近处的狐狸们还在竞相嗥叫着,可当我们循声走近时,嗥叫声戛然而止,草丛中旋即响起一阵窸窣声。显然,那些狐狸们已有所警觉。我们忙停下脚步,屏声静气。结果没多大工夫,狐狸们又在不远处嗥叫起来。于是我们不再说笑,轻手轻脚地一步步向前挪动,心里却恨不能立刻冲到狐群跟前,打开手电,看个究竟。大概是野生动物的听觉或嗅觉都很灵敏,而我们又终究人多步杂,狐狸们还是很快发现了异常,没等我们走到跟前就又突然停止了叫声,陡然钻进草丛深处不见了。 如此再三,我们没了耐性,一起打开了手电。一个年轻人突然大喊:"狐老仙儿,你出来啊!狐老仙儿,你出来啊!"叫喊声划破了夜空,一条条光柱射向荒野。刹那间,光与声交织在一起,远近的狐嗥声骤然而息,四野寂然。 最终,我们还是没能看到狐狸的影子,但那寂静中尤显空灵的狐嗥声和诡秘的遁形声却让人真切地感觉到那些狡猾的小东西们的确就在我们身边。方丈能经常在无意间见到这些生灵,我们可没有那么多无意间。看来,这荒郊观狐,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既然不可求,我们遂渐渐失去了观狐的兴趣,一边往回走,一边谈论起《聊斋志异》中那些妩媚的狐仙。四围的狐嗥由远而近地复又响起。及至我们回到寺院,"嗷儿--嗷儿--"的狐嗥声再次响成了一片。 坐在回廊廊凳上聊了一会儿天,我们便分头早歇。迷迷糊糊间,忽然有人敲门,说附近一家饭店里有歌舞表演,忙起身下床,前往观看。只见草滩边盛开着密密的红莲,莲中平台上一群荷花仙子正翩翩起舞。那上下翻飞的水袖,忽红忽白,转瞬即变成了土黄。瞧,那不是《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么!有人惊奇地叫道。正疑惑间,四周的确传来一阵阵"嗷儿--嗷儿--"的狐狸叫声,那些荷花仙子们也都露出了土黄色的狐狸尾巴。好啊,刚才找你们没找着,原来你们在这里迷惑人啊,可恶!我心里暗想,扑上去欲抓狐狸尾巴,忽然"当"地一声,狐狸跑得无踪无影,我猛地一惊,从梦中醒来。 寺院的晨钟已经敲响。中华寺外,狐嗥依旧。 寻虎 参观哈努曼多卡老王宫中的特里布文纪念馆,见墙上挂着虎皮。解说员讲,这是特里布文国王在南部森林中狩猎时的收获。由此,我知道了尼泊尔林中有虎,并由此生出有机会一定要去寻一寻、见一见这林中之王的念头。 2001年我国春节放假期间,骑大象游齐特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是在傍晚,赶象人说林中有虎,我们都很紧张,欲见虎又怕虎出伤人。但两个小时的林中夜行,未见一丝虎踪,有惊无险。 2002年我国春节放假期间,骑大象再游齐特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是在下午,入林的地点与前次不同。我问赶象人:"能见到老虎吗?"赶象人答:"有时可以。"有了上次夜游的经验,这次倒不紧张,但盼着能够见到老虎的心情却很强烈。赶象人还是那样不时地停下来侧耳倾听四周的动静,或者低头察看有无老虎的足迹。但两个小时的林中寻觅之后,仍是一无所获。赶象人只好说:"看来,今天是见不到老虎了。" 待我们返回出发地拉坡提河河边时,夕阳夕下,一欧洲人肩扛摄影器材向河边走来。我走上前去,和他打招呼,问他去干什么。他说去拍老虎在河边饮水的照片,已等了三天,还没有拍到。如此看来,林中还真有老虎,只是轻易难得一见罢了。 之后不久,尼军军节到了。军节第二日,尼方组织我们乘英制小飞机作了一次喜马拉雅雪山飞行,然后,又到了我们春节时刚刚游过的齐特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并再次骑大象进入林中观看野生动物、寻找老虎。 齐特旺公园的确很大,前两次到此,只游了它的中部,这次则靠近西端,是该园最好的地方--"老虎顶"(TigerTops)。由于这里比较接近尼泊尔反政府势力活动区,为确保安全,我们所到之处均有荷枪实弹的官兵警戒,还有将近两个班的兵力前后护卫,随我们行动。我们一行人来自不同国家,但都身着迷彩服、脚穿作战靴、头戴贝雷帽,俨然一个国际特种排。由于人多,我们分乘11头大象,浩浩荡荡进了密林。前面的战士端着枪,我则端着"炮"(我的长镜头相机),寻寻觅觅,边走边看。 第16节:没见过你这样的白脖老鸹 (骑象进森林寻虎) 我们先是看到了林间纷飞的孔雀、草丛中疾驰的小鹿,还有相伴而行的三头犀牛。后来,我们穿过密林,来到一片荒草滩上。滩上长满了两三米高的似苇似荻的大象草,但不知是人为还是天火,草的叶子全都烧光了,仅剩下光秃秃的草杆,高高低低、密密麻麻地立在地上。地表则是一层草灰,草灰间一些嫩绿的草芽正蓬勃而出。草丛中还偶有几棵高大的木棉树,树上的木棉花正开得火红。过火草杆虽然给人以枯衰之感,但刚刚钻出地面的绿芽和那树上正在盛开的红花,却生机盎然,让人感觉春光无限。穿行于草滩树间,真好似走进一个童话世界。我尽情地观赏着风景,竟忘记了寻找老虎。 突然,赶象人把赶象棍儿向前一指:"老虎!"我一怔,忙向前望去。前方大约30米处,一团金黄色带有黑色条纹的东西在蠕动,定睛细观,的确是一只斑纹猛虎!只见它歪着头,悠哉悠哉的样子,在草杆丛中穿行。由于我们这头大象走在最前面,因此我和妻子及同乘这头大象的一位尼军军官都看得真真切切。 听说我们看到了老虎,另10头大象都赶了来,呈扇形向前包抄过去。赶象人用赶象棍儿拼命地抽打着大象,大象们奔跑起来,象脚趟起地表的草灰,扬起一阵阵尘雾,好似一场激烈的包围战,场面好不壮观! 我紧盯着草杆间的老虎,举起相机想拍下照片,但身下的大象不停地前行,摇摇晃晃,我怎么也对不好焦距,最终拍照未果。老虎大概听到了动静,还没等象队赶到,已紧跑几步,倏地钻进密林深处,没了踪影。"张大校看到了老虎"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成为这次活动的一大新闻。 在林中走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涉过一条小河,我们来到"老虎顶"饭店一个圆形的大厅中小憩,并观看了饭店播放的幻灯片。一张张图片,介绍了当地的历史、风情和齐特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的情况,其中大部分篇幅介绍林中动物,尤其是老虎。还说森林公园里共有130余只老虎,其中有50只是有名的孟加拉虎。从播放的幻灯片看,这些老虎大都是傍晚或夜间出来活动,很少有在白天被拍下照片。 原以为"老虎顶"不过是个饭店名字,冠以"老虎"二字只为招揽生意,没想到在"老虎顶"这地方居然真的看到了林中野虎,而且还就我们前面几个人看到,实在是幸运。 返回加德满都后,参加尼军参谋长举办的军节招待晚宴。晚宴间,尼军带队人把"张大校看到了老虎"的消息告诉了一些高级将领,闻者都非常吃惊,因为他们有的去"老虎顶"十多次都扫兴而归,继而纷纷过来同我握手表示祝贺,说能够见到老虎,一定会交好运,张大校又要加一颗星了!我的军衔已是4颗星,不可能再加了。我于是说,要那样,我可就成"五星级"了!说罢,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传递着尼泊尔朋友的友情和好意,但愿借他们吉言,今后好运! 鸟事三题 白脖老鸹 到达加德满都的第一天中午,刚刚午睡,就被一阵乌鸦般哇哇的乱叫惊醒。推窗一看,院内高树上一群黑鸟正腾挪翻飞,心里就嘀咕,这儿的乌鸦可真多! 第二天早上,睡梦又被一阵鸦噪惊扰,就心想,真是哪儿的乌鸦都这样让人讨厌! 这以后,每日清晨在院中散步,常会见到一群群脖颈上长着很宽一圈儿灰白色羽毛的鸦状黑鸟,在树下、在草丛中悠闲觅食,又开始纳闷,这大概是一种尼泊尔特有的什么鸟吧?! 鸦噪依旧,还是那些白脖黑鸟!乌鸦呢?一日,在树下散步,我忽然问自己,随即抬头,向树上望去:树枝间到处都是这种白脖黑鸟,发出分明是乌鸦才有的"呱呱"的叫声。我一下子又糊涂了,这到底是不是乌鸦? 馆里一位当地员工恰好过来,我忙问,这是什么鸟?他说,这种鸟叫"呱哇",也就是你们中国的乌鸦。我又问,乌鸦?这是乌鸦?这里有全黑的乌鸦吗?他说也有。 在咱们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没见过你这样的白脖老鸹!大概言其个别。的确,我们在国内,大都只能看到黑色乌鸦,没想到在尼泊尔,却见到了白脖的老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此话不假。 后来听说,尼泊尔人甚是喜爱乌鸦,认乌鸦为人的来世,并把每年灯节的第一天定为乌鸦节。乌鸦节这天早晨,人们还要把炒米、饼干等食品放在屋顶或空地上,供乌鸦自由啄食享用。乌鸦飞来的越多,说明人的来世越兴旺,主人也就越高兴。 如此一来,尼泊尔到处都乌鸦成群也就不足为怪了。 鸟的天堂 尼泊尔人爱鸟,不准打鸟,也没有人吃鸟,因此鸟儿很多。 屋檐下,庭院里,大街上,田野间,山林中,无论哪里,都可以看到鸟,各种各样的鸟,大到鹰,小到雀。因为人鸟相处友好,所以它们大多也不太惧人。在尼期间,我曾多次去山乡拍照,常遇见各种小鸟在脚前刨土觅食,毫无惊飞之意,煞是可爱。 在加德满都市区,最常见的鸟群是乌鸦和鸽子。乌鸦是野生的,一群群到处飞翔、觅食,"呱呱呱"的叫声常常惊醒人们的晨梦。尼泊尔人喜欢养鸽子,无论是在老王宫、各个庙宇,还是在居民住宅,到处可见成群的鸽子。在加德满都市郊,成群的白鹭常在田间嬉戏,与劳作的农民相安共处。在南方森林区内,五彩斑斓的孔雀群最惹人注目。无论在市区或是在乡间,鹰翔、鹦舞更是常见,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美丽的飞鸟,让人叫不出名字。 第二部分: 第17节:鸟多亦为患 (2001年6月1日,尼泊尔王宫惨案中遇难的前王室成员。左起:王储潘迪德拉、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王子尼拉真) 尼泊尔是鸟的天堂,也是鸟类爱好者的乐园。在尼泊尔,共有鸟类800余种,几乎占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10,仅加德满都河谷,就栖息着500多种鸟类。 鸟多自然有好处:可观其形,可赏其鸣,更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加德满都到处是垃圾,但却不曾听说有瘟疫流行;尼泊尔到处是森林和田园,却不曾听说有虫害发生。这些都是鸟多的功劳。鸟多,可食尽垃圾中的腐物,也可吃光林中和田间的害虫。 尼泊尔人爱鸟,鸟也帮助了尼泊尔人。人与鸟,共同生活在一个绿色的世界里。 鸟多亦为患 鸟多有好处,但也有弊端。 我们驻地周围的松柏树上,栖息着成群的乌鸦。每日清晨,鸦粪一地,极不雅观。 一日,我去加德满都中心广场路边照相,收机时,忽见我那佳能"小白"镜头上"开"出了一朵黑白相间的"花",细看才知是头顶树枝间的大鸟在我专心拍照时随意所为,害得我心疼极了,小心翼翼地用酒精擦拭了6遍仍郁闷不已。 我和同事们在屋边空地上种了些菜蔬。每当菜苗长出两三片小叶时,就有几只绿色的大鹦鹉在清晨时分落地啄食。其情状倒也可爱,但却苦了我们的菜苗。无奈之下,大家只得竞相在地边插起竹竿,挂上彩布、彩纸,以吓鹦鹉,结果菜地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 同事家厨房的油烟机一日忽然不再排烟,仔细一查,原来是两只鸽子无处安家,把油烟机排烟筒的外端口当作了新房,并生儿育女起来。待到被我们发现时,一只雏鸽已然破壳而出…… 这些,还都是些生活方面的琐事。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曾因鸟而起。 2000年10月10日,我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加德满都机场即将起飞,忽然一只大鸟撞入左发动机,导致发动机起火。所幸机长发现,赶紧刹车,使飞机在距跑道尽头百多米处急停,机上19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因机长提前2秒钟的果断才幸免于难,但飞机左发动机报废,8个机轮爆了7个,损失近千万元。 从2000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在加德满都机场,仅鸟撞飞机事件就发生过五起,因鸟多,飞机不敢按时起落之事更是时有发生。对此,尼泊尔政府着实头疼了一把。后来,在驻尼各航空公司的强烈要求下,加德满都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一是在机场周围清除和禁倒垃圾,以免引来群鸟刨食;二是不顾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成立打鸟队天天赶鸟,保证各航班的正常起落。 由此看来,对立统一之规律,也存在于人鸟之间。 松果"拾"趣 刚到加德满都时,正是8月初,到同事老宋家去串门,见其窗台上有一个人头大小的深灰色的东西,如花似塔,不知何物。老宋见我好奇,笑着说,"这是松果。""哪儿有这么大的松果?!"我和妻都大吃一惊,因为我们见过的松果,最大的也不过拳头大小。 "不用说你我以前没见过,就连咱们派到联合国在这里专门研究生态环境的专家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松果。但这的确是松果,就是咱们院西墙边那排松树上结的果!"老宋告诉我们,这果每年7月底基本成熟,届时群鸟啄食,常有脱落。每到这时,人们在树下散步,常可捡到几个。这种果其仁可吃,果体晾晒自然开裂即如花似塔,可以观赏。他还说:"你们晚来一步,现在树上的果子已基本落尽,要看,只好待来年了。" 这以后,我们对西墙边那排松树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说实话,如果不是别人告诉,我们还真不会认为那是一排松树,因为它同我们见过的针叶松、马尾松、雪松、罗汉松等各种松树都不一样。它树干笔直,足有30余米高,从六七米以上便开始一层层轮生出细长的枝条,而且每一枝条的顶部都向两侧互生有羽状叶片,叶片为枣核形,约三四公分长,质地厚硬、顶部有刺。整个树呈塔状,四季常青,春夏季时生长新叶,片片新叶在枝头镶起一条半圆的嫩黄色叶边,整排松树仿佛一扇扇新绿。由于枝叶茂密,树冠又高,那些松果何时萌生、如何发育、又怎样长成,我无法看到,只是到了来年的7月上旬,待有同事指着高高树顶枝条间一个个黑乎乎的东西告诉我们说那就是一个个松果时,我才算见到了它的影子,并油然而生出它们快些掉下一个来让我看看的期盼。 7月末的一天,第一颗松果终于掉下来。捡拾者又是老宋。那松果比人头略小一些,深绿色,表面有一层层鳞状物,每片鳞状物的中间都有突起的深褐色硬尖,如不仔细分辨,它简直就是一个大个的菠萝。老宋说,先落的,个头相对要小一些,以后掉下来的,个头会大些。 此话一点儿不假。第二天一早,老孙在松树旁散步,果然捡到两个大个的。随后小马又捡到三个。他们兴奋地跑回来,还一个劲儿地嚷:"等会儿抱着它们照个相,寄回北京,也让家里人开开眼!" 松树开始落果了!消息不胫而走。工余饭后,同事们绕着院子散步,目光便会不自觉地投向西墙边的那排松树,间或还三三两两地背着手、弯着腰在树下寻觅,不时发出兴奋的大呼小叫声。每到这时,不仅捡拾者兴高采烈,循声而来的人们也会饶有兴致地评说一番。捡松果,成了这一时节同事们难得的乐趣。 某个周末,妻和三个同事"搓麻"至夜半。收牌后,有人提议捡松果去。时值雨季,外面的大雨还在下着。几个精力旺盛的人换上雨靴、拖鞋,打着手电、撑着伞,便直奔松树而去,不一会儿,他们捡回一大一小两个松果。待到妻一身湿漉漉地抱回一个松果时,我说:"大雨天,又黑咕隆咚的,你们可真有瘾!"妻却兴奋地说:"这才有情趣呢!"只见她一边说,一边捧着个松果左看右看,还告诉我,大个的给了同事小米,他女朋友就要来结婚了,小米要送她作特别的礼物! 第18节:比兰德拉国王的葬礼 (比兰德拉国王及王室成员遗体火化现场) 我也捡到过松果。当背着手、弯着腰,在铺满落叶的松树下寻寻觅觅、忽然发现眼前一个大大的绿果时,那惊喜、惬意的感觉,无异于抱了个金娃娃。而且,有时还会让人生出"天上掉馅饼"的联想。 一次,我在院中漫步,忽然,一只大鸟"扑棱棱"从松树顶上飞起,随之一阵"噼里啪啦--咚"的响声传来。我立刻断定,松树又落果了。走近一看,果不其然。还有一次,大雨刚住,已是夜里10点来钟,我和妻到院中散步,走了几个来回后忽然发现路灯光亮照到的地方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妻上前一看,原来是个老大的松果。此处距松树少说也有十五六米,而且我们几次从这里走过都没有发现,为什么恰恰在这时突然冒出一个来呢?莫不是松果落下来,在树枝上弹跳飞跃之后才落到这儿的?妻捡起松果,不由自主地惊叹:"真是天意!" 有此幸运和感慨者并非我妻一人。小徐家已积攒了不少松果,都是他捡到的。一日,他们夫妻二人又在松树旁散步,妻子小刘望着树梢叹道:"唉,我怎么就没有运气,一个也捡不到。"话音刚落一会儿,就听"噼里啪啦--咚"、"噼里啪啦--咚"连着两声,树上掉下两个松果。这下,小刘高兴了,逢人便说:"这可真是老天爷特意送给我的呀!" 没过几天,家家的窗台上就都晾晒上了三五个或七八个大大小小的松果。再往后便经常听到"咚--咚--"的犹如重物摔在地上的声音,那便是人们在剥松果取其籽了。 不仅捡拾松果有趣,剥果取籽亦有趣。外形极似菠萝的松果,也像菠萝一样结实,鳞片与鳞片之间结合得非常缜密,要想把它弄开,简直无从下手,甚至用刀子剜、改锥撬,都相当困难。后来发现只要用菜刀把它拦腰砍开,或在硬地上把它摔裂,只要有一个鳞片松动或脱落,其余的便能很容易地用手一个个剥开。生长成熟的松果,每个鳞片里都裹着一个松籽。松果大,松籽也大得出奇。每个松籽都像个小扁桃,米黄色的籽壳比松木还硬。每个松果大约能剥出四五十颗松籽,大个儿的松果能重达6斤左右。 用刀劈开松籽外壳,果仁乳白色,煮熟食之,味道与口感仿佛栗子,但有松子的香味,且比栗子肉更劲道。烹饪果仁,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带壳用高压锅煮、烤箱烤,也可以剥去外壳后再用油炸或和米饭一起蒸,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间,交流松果的吃法和不同的口味,又成了人们的一个话题。 不知是谁,大概觉得一个个捡拾太不过瘾,干脆叫来当地员工,爬上树去,用手摘、用竿捅,或使劲儿摇……一下子弄下三四十个松果,然后堆到楼门口,大家喜气洋洋你三我四地抱回去,一边往回走,还一边说,这下可省事了,不用天天在树底下转悠了!话虽这么说,可是没过两天,人们又凑到了一起。甲说:"我这次一下子搬了3个,怎么还没有捡拾一个时那样兴奋和惊喜?"乙说:"唉,看来接受别人送的一筐鱼,还真不如自己钓到一条鱼更有意思!"丙更诗意大发:"我还是想在遛弯儿时享受那'噼里啪啦--咚'的落果声带给人的心动!"一时间,人们七嘴八舌,感慨得好不热闹。 于是,工余饭后,人们绕着院子散步、溜弯儿,目光便又会情不自禁地投向西墙边的那排松树;松树下,就又会不时有背着手、弯着腰在地上寻寻觅觅的身影儿…… 比兰德拉国王的葬礼 2001年6月2日,星期六,凌晨,还在熟睡中,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我拿起电话,心想恐怕又是什么人打错了电话。万万没有想到,晴空风云起,电话里对方告诉我的竟是一起震惊世界的尼泊尔王室惨案,叫人不寒而栗。 空气,仿佛骤然凝固;窗外,依然是沉静的夜色。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消息逐步被证实,惨案的大体情况也渐明朗化:由于个人婚姻问题,王储迪潘德拉在星期五王室例行的家宴上,向国王、王后等王室成员开枪射击,然后开枪自杀;比兰德拉国王、艾什瓦尔雅王后、尼拉真王子、希露蒂公主、香蒂公主、沙拉达公主、贾扬蒂公主、卡德加驸马等8人已经去世,王储本人和比兰德拉国王二弟迪兰德拉处在弥留之际(后于6月4日去世);比兰德拉国王的大弟贾南德拉亲王不在现场,正在从博克拉赶回加德满都的途中。 早晨8时,打开电视机,尼泊尔国家电视台已停止了正常的节目播放,一直是凄楚哀惋的尼泊尔音乐和三人合唱哀歌的画面,听之、视之,让人心颤。9时,电视台播发了尼文通知:全体国务委员会委员马上集合开会。当我走上街头,加德满都市内一片沉寂。虽然也有一些人聚集在新王宫和国务委员会办公楼附近,但一个个都目光呆滞,一副茫然的样子。中午1时30分,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亚玛吉宣布:比兰德拉国王等8人已于6月1日晚9时15分逝世;按照宪法程序,迪潘德拉为新国王,但鉴于迪潘德拉仍处于昏迷之中,现暂由贾南德拉亲王摄政;今日晚些时候,将举行比兰德拉国王等王室成员的葬礼。 根据尼泊尔电视台的报道,下午2时30分,在尼泊尔皇家军队医院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王室成员、政府要员、军警将官和一些驻尼外交使节向国王等献上鲜花,双手合十,垂首志哀。4时整,送葬的队伍从位于加德满都市西部的尼泊尔皇家军队医院出发,经过几条主要街道和纳拉扬希蒂新王宫的正门,步行向位于加德满都东部的帕苏帕蒂纳特行进。尼泊尔电视台实况转播了送葬队伍和举行葬礼的全过程。 第19节:无不为这一悲剧而深感痛惜 (尼泊尔现任国王贾南德拉及王后柯玛尔标准像) 送葬队伍的前面是盛大的军乐队、仪仗队、宪兵队和王宫卫队,之后,是分别由身着白衣的婆罗门(印度教中的最高种姓,并主管宗教仪式)抬着的比兰德拉国王、艾什瓦尔雅王后、尼拉真王子、希露蒂公主和国王的堂姐妹贾扬蒂公主等5具遗体。按照印度教的习俗,死者的遗体不放在棺材里,而是裹着黄缎放在形似担架的灵床上。灵床用白布缠裹,遗体仰卧在盖满鲜花的白布之下,脸面朝天露在外面,以供瞻仰。国王的头部伤处用纱布缠裹着;王后则两眼圆睁,像是惊悸,像是盛怒,又像是死不瞑目,让人不忍直观。在灵床之后,是由王室成员、政府要员、军警将官及民众自发组成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里。 在从尼军医院到帕苏帕蒂纳特的大约10公里的沿途,数十万加德满都市民和从外地赶来的尼泊尔人拥挤成一条长长的人河。他们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职业,或手捧国王和王后的遗像,或手捧哈达,或手持鲜花,或手拿燃香,惊愕而悲痛,静静地伫立在街边、阳台上、窗后或屋顶,希望能与他们十分崇敬、十分热爱的国王和王后再见上最后一面。当送葬的队伍过来时,许多人向灵床抛撒鲜花和哈达,以至灵床上的鲜花和哈达高高地堆起,状若小山。雄壮的军乐和悲凉的哀乐交替着回响在街头,让人不禁想起国王辉煌的一生和悲惨的结局。 比兰德拉国王全名比兰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BirendraBirBikramShahDev),1945年12月28日生于加德满都,是马亨德拉国王和英德拉王太储妃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三个姐妹。1970年,他与艾什瓦尔雅王后结婚,生有二子一女。他早年在印度大吉岭圣约瑟夫学校接受初等教育,1959~1964年在英国伊顿公学校接受中、高等教育,1967~1968年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他于1955年3月15日被宣布为王位法定继承人,于1972年1月31日即位,1975年2月24日举行加冕典礼,成为沙阿王朝的第10代君主。 比兰德拉国王是一位深受尼泊尔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开明君主。尼泊尔人每每说起比兰德拉国王,都充满幸福和感激之情。尼泊尔各界普遍认为,比兰德拉国王不仅给了尼泊尔人民民主与权利,而且体恤民情,提出了发展经济、解决贫困、实现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目标,并为此做出了努力。 1959年2月,比兰德拉国王的父亲马亨德拉国王在位期间,颁布了尼泊尔结束拉纳家族独裁后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并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大选。1960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下令解散大会党内阁和议会,逮捕首相和各政党领袖,亲自执政,并于次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在全国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此后近30年间,被禁的尼泊尔大会党和尼泊尔共产党等,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反对君主制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的活动。1972年1月31日,马亨德拉去世。比兰德拉继位后曾举行全民投票以决定是否保持改革的评议会制度还是实行多党制,结果评议会制度以54%的多数票获胜。1990年初开始,各党派共同发起全国人民运动,要求废除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实行多党制,与此同时,加德满都河谷三市和其他一些城市连续发生大规模抗议游行、集会和暴力事件。当局出动警察镇压,警群冲突中造成近百人死亡,全国主要地区处于严重混乱状态。在此紧要关头,4月8日晚,比兰德拉国王接见尼泊尔大会党和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宣布开放党禁,成立修改宪法委员会,一场政治风波才得以平息。当年11月9日,比兰德拉国王颁布新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立宪君主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和多党议会制度。此后,虽然尼泊尔首相频繁易人,国王亦曾多次在首相的建议下宣布解散议会,但多党议会民主制度一直没变。这同比兰德拉国王严格遵守宪法的精神、着力维护国家的团结是分不开的。正如路透社记者在一篇新闻分析中所说:"比兰德拉国王是一位绅士。他很随和,可以容忍不同意见。""尽管以'和蔼'著称的比兰德拉国王主要扮演礼仪性的角色,但在尼泊尔成为民主国家的第一个10年里,他是非常关键的稳定因素。" 在对外关系方面,比兰德拉国王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友好,建立和平、谅解与和睦的关系,先后访问过50多个国家,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比兰德拉国王在世界人民中间也享有崇高的威望。比兰德拉国王曾先后10次访问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突然不幸去世,对于尼泊尔人民来说,不啻为一晴天霹雳,难以接受;对于世界人民来说,也无不为这一悲剧而深感痛惜。 加德满都市万人空巷为比兰德拉国王送行,场面非常浩大、壮观、感人。当送葬队伍到达帕苏帕蒂纳特时,夜幕早已笼罩加德满都,惨淡的夜色更增添了哀痛的气氛。帕苏帕蒂纳特庙前的巴格马底圣河岸边,早已紧急搭建起5座火化台,台上铺满了鲜花和彩带。王室成员、政府要员和军警将官们分别列队肃立于圣河两岸的台阶上。稍顷,8个身着白衣的婆罗门抬出用黄绸包裹着的国王遗体,顺时针方向绕火化台三周,然后把国王的遗体放在火化台上。这时,一男子手持燃香,向河中撕撒纸符。随后,王后和其他三位王室成员遗体也被一一按同样的程序放置在火化台上。 晚上9时50分,火化仪式开始。一个赤露上身、腰围白布的国王男性亲戚双手捧着火把,按顺时针方向绕放置国王遗体的火化台三周,又做了一些宗教祈祷动作,之后把火把放在遗体颈部。与此同时,乐队奏起尼泊尔国歌,所有在场的人肃立;国歌之后,《安息曲》奏响,人们垂首默哀;接下来是《奋起曲》,军警将官敬礼;礼毕后,战士们朝天鸣枪,向国王致敬、为国王送行。国王遗体上的火焰随之燃起。礼炮响起。 第20节:贾南德拉国王的登基大典 (遭尼泊尔反政府武装杀害的尼武警总监克里希纳·莫汉·施瑞斯塔先生生前与本书作者在一起) 王后和其他三位王室成员的遗体随后以同样的礼遇被一一点燃。5座火化台上火焰一起升腾起来,映红了巴格马底圣河。56声礼炮每隔一分钟响一声,一声礼炮,代表比兰德拉国王生命中一年时间。那一直响到半夜的隆隆炮声,响在加德满都上空,响在尼泊尔人的心上,也震动了整个世界。 贾南德拉国王的登基大典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流传着一句俗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尼泊尔王国,即是如此。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尔王室惨案发生。第二天上午,尼泊尔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亚玛吉即宣布:迪潘德拉王储继任国王,但因迪潘德拉国王伤重不能履行职权,现由贾南德拉亲王摄政。6月4日3时45分,迪潘德拉国王终因伤重不治去世。当日上午11时,国务委员会主席拉亚玛吉在召开紧急会议后又宣布:摄政王贾南德拉继任尼泊尔王国国王,并将于当日举行登基大典。 尼泊尔现行宪法规定:尼泊尔是印度教立宪君主国;国王陛下是尼泊尔国家的象征,是尼泊尔人民团结的象征;"陛下"一词是指信奉雅利安文化和印度教的先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的后裔、当今在位的国王和根据有关法令指定的王室代表、王室代表会议、摄政或摄政会议。根据宪法规定的国王继承顺序,在比兰德拉国王不幸逝世后,由于迪潘德拉王储一息尚存,因此自然要由他来即位。当迪潘德拉国王亦去世后,和国王最亲近的"陛下"是贾南德拉亲王,因此由他来继承王位既合理合法,又名正言顺。 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GyanendraBirBikramShahDev),1947年7月7日生于加德满都纳拉扬希蒂新王宫,是已故马亨德拉国王和英德拉王太储妃的次子,其兄为已故的比兰德拉国王,他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姐妹。早年,他在印度大吉岭圣约瑟夫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后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并于1969年获特里布文大学学士学位。1970年5月,他同已故王后艾什瓦尔雅的妹妹柯玛尔公主结婚,现有一子一女。据报道,贾南德拉亲王除经商外,还兼任许多职务。1975年2月24日比兰德拉国王加冕典礼时他任顾问委员会主席;1976年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国际成员,并代表尼泊尔先后出席过在西德举行的第三次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会议和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第四次国际会议;1977年成为尼泊尔国务委员会成员;他还是英国一尼泊尔协会的赞助人,是尼摄政委员会和皇家代表委员会的主席,还兼任特里布文大学和马亨德拉梵文大学校长等职;他喜欢研究自然,是马亨德拉国王保护自然信托基金会的主席。他爱好文学,曾以G.沙阿的笔名发表过一些诗歌,其中有的诗歌后来还成为歌词。贾南德拉对中国很友好,曾于1975年和1994年两次访问中国。他还于1976年正式出访印度,1986年正式访问日本,1987年正式访问美国。此外,他还曾出访过不丹、锡金、孟加拉、巴基斯坦、英国、丹麦、荷兰、西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 贾南德拉国王的登基大典于6月4日中午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隆重举行。尼泊尔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电视画面上,纳萨尔庭院内的方形平台的台阶和四周都铺着大红地毯,平台中部则是白色地毯。平时保存在老王宫纪念馆里的国王登基宝座放在白色地毯的西侧中央。宝座后面有一红衣侍者打着红色的华盖。平台的南北两侧,分列着王室要员、内阁大臣、军警将官、政党领袖等。平台的东侧,是盛大的军乐队。贾南德拉国王乘车来到老王宫时,全场肃立、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