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凯风》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疚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23自序这本书开始写作系在民国十七年夏间,翌年春,付北新书局印行,到目前为止,算来差不多经过三十年了。原书写成以后,自觉极不惬意,本不想公之于世,谁知印成后倒成了一本畅销书,十余年间,销达十余版,并且文坛上一致推此书为我的代表作。我常说自己一生惯于承受“不虞之誉”,这本《棘心》和另一本《绿天》,都是一想到便使我自己双耳发烧的作品,何以二书都能获得广大的读众,并且历数十年而不衰,实非我当初意料所及。这当然又由于读者“偏爱”的关系,说来只有教我既感谢而又惭愧。我在某书局曾出书二种,鉴于索取版税之难,遂以很低廉的代价,把本书版权卖给了北新书局。原印本以校对欠精之故,错误指不胜屈,我屡次向北新书局提议,请他们设法改正。大约为剜改纸型的较费手脚,人家只潦草做了一张仅仅十行的刊误表,附于原书之后,所改正者不及原来错误十分之一。这件事每令我异常不快,觉得非常对不住那些偏爱本书的读者,对他们像负了一笔债一般。五年前,作者自海外回到台湾,便有朋友来劝我在本省重印《绿天》和《棘心》,并说《棘心》已有香港的翻印本了。她们把那种本子给我看,印刷纸张都相当精美,可是其中错字脱句,比原印本更多,因错字脱句而致文理欠通之处也不少,一看之下,我气得发昏,重印本书的兴趣,竟因此而被打得烟消云散,况且整理一本旧著作,比写作一本新著作,有时更感困难,我的功课又忙,实在也抽不出工夫来作这种事。后来那种翻印本,竟由香港打入台湾,并且有两种以上的版本。原印本署名是我的笔名“绿漪”二字,翻印本未征求我的同意,居然用我的真姓名“苏雪林”三字。朋友们都误认为是我自己印行的,见面便问,颇使我难为情,看来修订之事,实在是势所难免了。前年才抽出一部分时间,把《绿天》增订出版。本想接着便修改《棘心》,无奈究竟为了生活太忙,写了一二章便又搁下,直到去年寒假,才全部补成,算了却这个多年的心愿。原印本只有十二万字左右,现增为十八万字以上,所有原本错字,固一一改正,文句也颇多修饰窜易之处。我对读者多年所负之债,现在总算偿还,并且还加上了一点儿利息,不敢说现已可以告无罪于读者,至少自己良心可以稍觉平安。照出版法,一本著作售了版权,满了二十五年即可收回。《棘心》版权自民国十八年一月起卖给北新书局,迄今已超过了法定的年限。北新不肯改正书中错误,伤害著作者的名誉,照出版法,原著作者也可以将版权收回。北新书局现在大陆,我无法而且也不必去同它交涉,不过现在流行香港及本省的一些翻印本,所托的名义有的是北新书局,有的是诈称北新转售版权的印刷机关,谅必会向我提出抗议,所以我在此声明一下。印刷机关,谅必会向我提出抗议,所以我在此声明一下。有人或者要说《棘心》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一种名实相符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也并不讳此言。若说本书人物典型的塑造尚属相当的成功,所叙情节,尚富于真实性,应归功于这种“写实主义”;若说本书因被事实所牵掣,写来未免拖泥带水,笨重不灵,则也应归咎于这种“写实主义”。实际上,并非作者敢于自己吹嘘,这本书的结构还算紧凑,情节安排得也颇为自然,似是一种有机体,不像一般自叙传作品之往往为了牵就主观的叙述,妨碍了客观艺术节奏的和谐,说《棘心》是一部小说,我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将自己的身世及人生经验,搀入虚构的小说,中外作家均有此例,譬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迭更司之于《大卫·考伯菲尔》皆是。安知我写《棘心》不是采用这种手法,何必硬要咬定说此书是我的自叙传呢?本书的主旨在介绍一个生当中国政局蜕变时代,饱受五四思潮影响,以后毕竟皈依了天主教的女性知识青年,借她故事的进展,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国家及国际各方面动荡变化的情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烦恼、苦闷、企求、愿望的状况;更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恋爱问题的处理,立身处世行藏的标准,救国家救世界途径的选择,是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方式。这等于把时代大轮退转到廿世纪的初期,而后顺着时序,放映电影般,将那些情情色色的景况,一幕一幕在银幕上显出。为了本书既算小说体裁,并非某个人的回忆录,当然不能把那些情况写得十分仔细,不过鼎尝一脔,可知全味,我以为这样也仅够了。此书对于五十几岁以上的知识分子,颇可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为的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本书主角杜醒秋的身世是他们的身世,杜醒秋的人生经验也便是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现代青年呢,则这本书是会使他们感到隔膜的,不过也可以教他们由本书而认识一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以及宗教各方面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影响。要说这本《棘心》有什么贡献,这便算是它的贡献吧。本书真正的主题,杜醒秋的故事尚居其次,首要的实为一位贤孝妇女典型的介绍,这位妇女便是醒秋的母亲杜老夫人。她是一个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妇女,一个大家庭制度和旧礼教观念的牺牲者。她一生所受的痛苦,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妇女所受的。现在还有人在大骂五四运动推翻了中国旧的一切,未免太伤天害理,甚至可说是罪大恶极。现在也还有人妄想扭转时代之轮,恢复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面貌。作者认为说这话的人,若非顽固成性,则必诞生于一个比较单纯而和睦的家庭,或者他诞生时代较晚,未曾感受旧社会的迫害之苦。前者是他个人的好恶不同,后者则由于他的机会好。试想一个民族的运命随个人好恶为转移,又系于个人机会之优劣,则岂不危险万分么?因此作者一直偏袒着五四运动,认为这个运动之发生,有它百分之百的理由,也有百分之百的必要。至于五四流弊,诚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我要请问世间哪一种主义,哪一个运动没有流弊呢?“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在于我们明智的抉择。有百分之百的必要。至于五四流弊,诚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我要请问世间哪一种主义,哪一个运动没有流弊呢?“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在于我们明智的抉择。本书杜老夫人的行谊,一“忠”字可以括之。所以她的人格是完美的,纯粹的。作者不怕现代青年笑为头脑陈旧,我对德行素认为是高于一切,素说它是世间最美丽的事物,我抱着莫大的虔敬之忱来介绍“一代完人”杜老夫人,其故在此。前年台湾文坛上发生“拥护德行运动”,笔者也曾追随发起人之后,摇旗呐喊了一阵,其故亦在此。我并不是敝帚自珍的人,对于本书的写作既自认很糟,本来是不愿修订的。因为一件破旧衣,打上“补丁”,并不足使它变得完整如新,反而弄得满身疤痕累累,更觉不堪入目。不过既有许多人不惮其烦,愿意义务地宣传此书,又不肯负责地搞上许多错误,我自然不能永久坐视,只有编个修订本出来,将这种混乱的局势澄清一下了。修订以后,自觉这件破烂衣服,补得还相当光鲜,只有强颜像那年重印《绿天》,再来灾梨祸枣一次。当此读者购买力衰落,出版界也难于振作之际,我写不出新书,只管把隔宿冷饭一盘一盘炒了托出,不顾主顾吃了腻胃,实在是太不应该。不过这都是义务代人宣传者逼迫出来的,尚望读者多多海涵,不胜幸甚!这本《棘心》是在故神师徐宗泽神父鼓励之下而写作的。各章原稿都先经过他的审阅而后付排,他算是第一个“偏爱”本书的人。现恰逢徐公逝世十周年,这本增订本出来,就算我对他在天之灵所奉献的一种小小的敬意。1957年6月19日于成功大学 第一章 母亲的南旋醒秋一夜翻来覆去地不曾好好安睡。她本来是和母亲对床而眠的,母亲的床,和她的床,相去不过六七尺远。她听见母亲帐中微微有鼾声,很调匀,很沉酣,有时衾褥轻轻转动一下,像母亲在梦中翻身,知道母亲正在熟睡。平常的时候,醒秋若是睡不着,必定唤醒母亲,母女两个谈谈日间的事,或过去的一切,消遣那漫漫的长夜;但今天晚上,醒秋却不敢唤她,因为母亲明天要乘火车到天津,到天津后改搭海轮回南,在路上有几天难受的颠顿,所以今夜必得让母亲好好安睡。匀,很沉酣,有时衾褥轻轻转动一下,像母亲在梦中翻身,知道母亲正在熟睡。平常的时候,醒秋若是睡不着,必定唤醒母亲,母女两个谈谈日间的事,或过去的一切,消遣那漫漫的长夜;但今天晚上,醒秋却不敢唤她,因为母亲明天要乘火车到天津,到天津后改搭海轮回南,在路上有几天难受的颠顿,所以今夜必得让母亲好好安睡。这时候,胡同里的车马声和远处喧哗的市声,早已寂静,不过有时听见巡警喝问半夜尚在街上游行的人,又远处风送来的几阵狗吠和一声两声小孩的啼哭,除此之外,外边真是万籁俱绝,大地像死了一般。但室中各种细微的声音,却真不少:桌上时钟的滴答滴答,过于干燥的板壁毕毕剥剥地爆裂,鼠儿悉悉索索的走动,飞虫头触窗纱,咚咚似小鼓的响..这些声音,白昼未尝没有,但我们偏偏听不见,更深夜静之际,便加倍的响亮与清晰,一一打入人的耳鼓。这才知道:白昼是“色”的世界,黑夜呢?应该说是“声”的世界了。醒秋记得去年在所谓“岭下”的故乡山中,和母亲睡在她家一间所谓“绿槐书屋”中避暑。那间书屋,是醒秋的祖父在浙江做官时寄钱回家建筑以为归老之计的,位置在半山间。开窗一望,一座十几丈高的青山,几乎伸手可以摸到,松影绿压屋檐,潺oe..那迦K坪踉谡砼狭鞴..U馇寰..挠坝肷..往往把她携带到一个不可知的梦和诗的世界里去。一夜,醒秋睡不着,便下床打开窗子,向外眺望。那夜的景色,真教她永远难于忘却。天粘在四周山峰上似一张剪圆的暗云蓝纸,没有月光,但星光分外明朗,更有许多流萤,飘忽来去,像山的精灵们乘着炬火跳舞,满山熠熠烁烁,碎光流动。夜已三更,空间非常寂静,也没有一丝风,而耳中却听见四山幽籁、萧萧、瑟瑟、寥寥、飕飕,如万箔春蚕之食叶,如风水相激越,如落叶相擦磨。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做弄琤琮曲调,与夏夜虫声,齐鸣竞奏。这些声响都像是有生命和情感似的,白昼潜伏着,一到夜间便像被什么神秘的金刚钻解放了它们的灵魂,在黑暗中一齐活动起来了。醒秋的心和耳也似乎得了什么神通,凡世间不能和不易听见的声音,她此时居然能够听见。她仿佛听见松梢露珠的下坠,轻风和树叶温柔的亲吻,飞虫振翅的薨薨之声,繁星的絮语,草木的萌芽,宇宙大灵的叹息。她坐在窗前,整个身心,沉浸在空灵凄清的感受里,一直到天明。“明天母亲就要回南去了!”醒秋心里这样想念着,不觉涌起无限恋别的情绪。她的母亲一生没有到过北京,这次为醒秋的三弟完婚,才特别和父亲到京里来。婚事完毕以后,本想在北京好好逍遥一下,因为母亲半生生命都已消磨于大家庭家务的忙碌中间,难得有几时清闲岁月让她享受的。但她在北京还未住上一个月,祖母却于南方的故乡不住寄信催她回去,说家务没有人照管,她自己又上了年纪,不能操劳的了。母亲对于祖母一向是绝对服从,奉了严符之后;只好和此生必不能再来的北京作别,决定了南归之计。醒秋那时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因离家太远,只能暑假回乡一次。这一年母亲到京,她没回乡,由学校搬出来和母亲同住。母亲那时是寄居于一个表亲家里——这个表亲论行辈是醒秋的叔父——父亲却寄住在同一条胡同的某一亲戚家。这一年母亲到京,她没回乡,由学校搬出来和母亲同住。母亲那时是寄居于一个表亲家里——这个表亲论行辈是醒秋的叔父——父亲却寄住在同一条胡同的某一亲戚家。但是,政治的变革,虽然发展得如火如荼,一般社会却还是死气沉沉,受着传统礼教观念,宗法制度的支配。皇帝虽然已从宝座上颠覆下来,家庭尊长的地位,仍然巩固得铁桶相似。“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虽然不过是句空洞的话,但也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律。一个诗礼之家,倘使父母真要儿女去死,做儿女的恐怕也只有乖乖儿的献出他们的生命。翁姑对于儿媳,也如父母之于子女,掌握着无上的权威。但两者相较,翁姑又不如父母。因为后者义属亲子,有骨肉情感的维持,而前者则本为异姓,仅凭名义相结合。若位居尊长的一辈,滥用他们的权威,那末,卑幼一辈的命运便够悲惨了。舅翁与姑嫜两者相较,姑又不如舅。男人的心胸阔大,阖内之事,他们也不便多所干涉,惟有那做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历史上姑媳间的悲剧,像孔雀东南飞那首长诗主角刘兰芝,陆放翁之妻唐氏,都是比较著名的。若把那几千年间所产生的无名悲剧,汇集一处,则血泪之深,深逾海水,怨毒之气,上干霄汉,日月亦将为之失明。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她虽然并没有遭遇兰芝和唐氏的命运,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由。醒秋母亲姓舒,家里世代务农,到外祖父始改业为商,早死,外祖母青年守寡,抚育着膝下三个儿女,上面有个严酷非常的婆婆。醒秋母亲自幼在专制压力下长大,因此倒养成了她的“忍耐”“顺从”的德行,又造成了她“勤勉”“节俭”的习惯。她天性仁厚,资禀又聪明,对于家务,粗细都来得。在家庭里,她是个孝顺而能干的姑娘,嫁到杜家,她又立志要做个好媳妇,相夫教子,做个贤母良妻。她嫁来时,婆婆年纪也不大,只有三十二三岁。杜家家道也甚贫寒,醒秋的祖父以佐杂官游宦浙江,以屡次捕盗有功,很快升到抓印把子的县太爷。俸禄虽有限,但那时物价低廉,佣人工资极薄,祖母身边也算有一两个丫头、女仆之类。但祖母宁可让她丫头打扮得妖里妖气,到前面门房找男仆们厮混,女仆则或由她们请假回去,多日不来;或由她们随意偷懒,却把个冢媳当作牛马一般支使起来。这个媳妇是她从家乡带出来的,在她身边多年,已被她训练成为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所以一直要使用着她。使用着她。整个上午拆破衣破袜。午餐后,祖母便上床午睡。这一睡至少两个钟头甚或要睡到晚餐上桌,才肯起床。晚餐后,又上床睡了。当她躺在床上的时候,要媳妇替她捶背脊、捶膝、捻肩脊筋。捻筋的差使最为辛苦,要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撮起两肩井或脊背相连的筋,撮得“骨笃”“骨笃”地响。祖母说这样她才会感觉血脉流通,浑身骨节松爽,否则第二天便嚷头痛,四肢沉重,以及诸般病患了。午睡的时候,捶捻一小时左右,看祖母已深入梦乡,母亲便替她覆上衾被,放下帐子,轻轻退出,回房做一点私事。晚餐后,那套按摩手术一开始,便要延长到十一二点钟才得休止。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祖母固然是血脉流通,骨节松爽,可怜母亲的拇指和食指,却长年瘀着血,变成紫黑色,指甲也给磨秃了。并且长年弯着腰背用力,使母亲终身留下腰背疼痛的毛病。祖母的年龄既不大,生儿育女,并不甘落于媳妇之后,并总要跨前一步。媳妇隔年一胎,她几乎一年一养,并且还要来个双胞胎。她妊孕期内和产育以后,母亲的辛苦加倍。母亲一生育了五胎,三男二女,祖母除小产四胎,共育了九胎,却胎胎都是弄璋之喜。因此她常常自负是一个善于生养的女人,瞧不起醒秋的母亲,对于醒秋姊妹自幼便有憎嫌之感。实际上,祖母对于孙儿也并不欢喜,她爱的只是从她肚皮里爬出来的。县署的膳食是包给厨子办的。开饭的时候,祖父自在外边和醒秋的父亲及二叔三叔们同吃,祖母则在上房和几个小儿子共用。醒秋姊妹有时也在桌面上,有时则大人们盛碗饭夹点菜教她到旁边去吃。醒秋幼稚头脑铭刻最深的一件事,便是每当菜肴开上桌后,祖母总要巡视一下,挑选一色荤菜,退回给厨房,用示体恤下人之意。剩下一色荤菜,男孩子们风卷残云,一霎扫尽,醒秋姊妹和母亲只能吃到点残汤剩水和一点子素蔬。祖母一年到头喊着身上这里病,那里不舒服,银耳、燕窝、洋参也便一年到头滋补着。另外又吃若干种零食,譬如盐水花生、冰糖核桃汤、芡实莲子桂圆红枣羹,每天变换着花样。她房间里不论冬夏,总有一个大木桶,内有一钵炭火,覆着热气,慢慢煨煮这些东西。洗银耳,用小镊镊去燕窝上的绒毛,热水脱核桃皮,脱皮后再和冰糖舂碎,这些都是醒秋母亲的事。醒秋姊妹略为长大,这件差使又落在她们肩上。二三俩叔完婚,两位婶子都是从家乡娶来,闺训本来不错,看见做伯姆的醒秋母亲,这末贤孝勤勉,两个也想努力追随。无奈先天素弱的二婶,嫁来不久,便患了痨病,三婶不知怎么也染上了。她们同时躺倒,病了一二年,先后去世。醒秋的母亲不惟得不着她们分担劳苦,在她俩卧病期内,侍奉汤药,调理饮食,反倒费了不少的气力和精神。俩叔续的弦却是外面做官人家的女儿,以千金小姐自居,对公婆只有外表的恭敬,服侍则半点不肯,并且背地常笑醒秋的母亲傻。家里丫环女仆好几个,放着自己一个“大少奶”的身份,为什么事必躬亲,弄得这末劳苦呢?二三俩叔完婚,两位婶子都是从家乡娶来,闺训本来不错,看见做伯姆的醒秋母亲,这末贤孝勤勉,两个也想努力追随。无奈先天素弱的二婶,嫁来不久,便患了痨病,三婶不知怎么也染上了。她们同时躺倒,病了一二年,先后去世。醒秋的母亲不惟得不着她们分担劳苦,在她俩卧病期内,侍奉汤药,调理饮食,反倒费了不少的气力和精神。俩叔续的弦却是外面做官人家的女儿,以千金小姐自居,对公婆只有外表的恭敬,服侍则半点不肯,并且背地常笑醒秋的母亲傻。家里丫环女仆好几个,放着自己一个“大少奶”的身份,为什么事必躬亲,弄得这末劳苦呢?委屈太甚,便回娘家去,一年半载不归,反要夫家赔小心,说好话,才请得銮驾返。婆婆的尊严,一次二次受打击,气焰也便为之大减,以后难道敢再触犯她们,自讨这种没趣?只有醒秋的母亲,天性既过于善良,又自幼钳制于婆婆积威之下。婆婆一生她的气,她便吓得战战兢兢,怒若不解,她便扑通一声跪倒,流着眼泪,满口认罪不迭,只求婆婆息怒。人就是这末没出息,专拣软弱的欺,祖母系在母亲颈脖间这条无形绳索,始终没有放松,直到醒秋长大到能够明白事理的时候,还常常看见母亲对祖母长跪乞恕的情景哩。杜家是个大家庭,份子复杂,人心又不齐。光复以后,祖父丢了官,经济上又破了产,回到故乡,不久病故。那时家里上下还有二三十口人。祖父做官时所置的几亩薄田,收入有限,一家衣食靠在外面当点差事的父亲和二叔,寄钱接济。祖母说这个家难当,一齐卸在母亲肩膀上。祖母却又说她要为几个小儿子打算,拿公家的粮食叫人喂猪养鸡。猪长足了,卖给屠肆,鸡生下蛋,叫贴身使女整篮提了出去卖。又雇工开藕塘,种莲子,种芝麻。春天养蚕,冬季塘里捉鱼。攒了点钱,凑上儿子们孝敬她的月费,便找亲族中人给她收买田地,或放高利贷。她这些事,都瞒着家里人做,自己脚小又不能亲去勘察,人家利用她这些弱点,又欺她不识字,常跑来报告,甲说:“×婶子,我替你看中了某处几分地,水旱无忧,一年准收几担谷,你中意便买下好么?”乙说:“×叔婆,某处有座桑园,收的桑叶,可养几张蚕种的蚕,你若买了下来,以后家里养蚕,用不着向人家买桑叶了。”丙说:“某处有一头水牛,已经怀了孕,牛主因家有急事求售,买下后,几个月后便是两条牛了。大好机会,万不可失。”祖母听见这话,每笑逐颜开,捧出雪花花的一叠银洋,凭中立契,立契后,中人高声念给她听,并逐句加以解释。但临到收租收利息的时候,每每半文不见。找了中人来,支吾一大阵,还是没有结果。有时候连契文都是空头支票。她做这些事时本未敢公开,也只有吃“哑巴亏”算数。有祖母例子在上,各房对于公物,任意滥费,公共大锅才煮出的白米饭,大钵盛去养私人的鸡鸭。冬季铲取灶里薪炭装取暖的火笼,还要用脚踏上几踏,踏得结结实实。从十五里外村镇上长工挑回的煤油,各房用来点瓦孚灯,夜里都上床睡觉了,灯芯还要旋得高高的,点个通宵达旦。人家一不如意,便埋怨当家的人。母亲上受婆婆无理的压制,下受妯娌们琐屑的絮聒,亏得她任劳任怨,大公无我,宁可自己吃亏,让他人占点便宜,所以这副重担,她还算挑了下来,否则便有布袋和尚的肚皮,也早给胀破了。母亲不但德性好,才干也很优长,虽然家庭漏洞太大,无法弥补,不免有三月新丝,五月新谷,卯年收粮,寅年先吃之事,但她总努力设法,平衡收支,用极少的钱,维持一个相当庞大的家。男女工友在她精诚感召之下,种田的春夏耕耘,养蚕的昼夜无休,有时还很有些赢余的利益。母亲对于乡党间那些赤贫无告的人,有时请准婆婆,有时自己作主,每慨然予以援助。岁时祭祀祖宗,轮到醒秋家当值,作为祭品的猪鱼每比别家肥腯硕大,果蔬等品,也是必丰必洁。乡里间举办什么公益的事,母亲出的份子一定比别人为多。对鳏寡孤独之人,母亲必定解衣推食,厚加招待。有急难者上门求告,宁可自己典当衣服钗钏也要让人家渡过难关。故此乡党间对她人人钦佩,称之为“贤人”而不名。“贤人”二字虽来自俚俗的小说,但用之于醒秋的母亲,倒也另有一种意义。醒秋想到母亲一生劳苦和不自由的生活,每深为痛心,但对于母亲的盛德懿行,则又感服不已。她常说大家庭一个好媳妇,等于衰世的一位贤相。她每读诸葛孔明、谢安、史可法等人的传记,便感觉到母亲的脸影隐现于字里行间。由于母亲的痛苦,她愈了解这些名臣的用心,也由这些伟人的行谊,她愈钦仰母亲人格的伟大!母亲不但德性好,才干也很优长,虽然家庭漏洞太大,无法弥补,不免有三月新丝,五月新谷,卯年收粮,寅年先吃之事,但她总努力设法,平衡收支,用极少的钱,维持一个相当庞大的家。男女工友在她精诚感召之下,种田的春夏耕耘,养蚕的昼夜无休,有时还很有些赢余的利益。母亲对于乡党间那些赤贫无告的人,有时请准婆婆,有时自己作主,每慨然予以援助。岁时祭祀祖宗,轮到醒秋家当值,作为祭品的猪鱼每比别家肥腯硕大,果蔬等品,也是必丰必洁。乡里间举办什么公益的事,母亲出的份子一定比别人为多。对鳏寡孤独之人,母亲必定解衣推食,厚加招待。有急难者上门求告,宁可自己典当衣服钗钏也要让人家渡过难关。故此乡党间对她人人钦佩,称之为“贤人”而不名。“贤人”二字虽来自俚俗的小说,但用之于醒秋的母亲,倒也另有一种意义。醒秋想到母亲一生劳苦和不自由的生活,每深为痛心,但对于母亲的盛德懿行,则又感服不已。她常说大家庭一个好媳妇,等于衰世的一位贤相。她每读诸葛孔明、谢安、史可法等人的传记,便感觉到母亲的脸影隐现于字里行间。由于母亲的痛苦,她愈了解这些名臣的用心,也由这些伟人的行谊,她愈钦仰母亲人格的伟大!醒秋从十五岁起,就离开家在省里读书,现在又负笈北京,客中凄凉的况味是尝惯了,但她的心总萦绕在母亲的身边。她平日看见本京同学,随着她们的母亲到处游玩,便不禁万分的欣羡,只恨自己的母亲不在北京,不能享到这样天伦的乐趣。照普通人的心理讲:二十以上的青年男女,正是热烈追求两性恋爱的时代。他们所沉醉的无非是玫瑰的芬芳,夜莺的歌声;所梦想的无非是月下花前的喁喁细语和香艳的情书的传递;所能刺激他们的只有怨别的眼泪,无谓而有趣的嫉妒,动摇不定,患得患失的心情。但在醒秋,这些事还不能引起她什么兴味,一则呢,她幼小时便由家庭替定了婚,没有另外和别人发生恋爱的可能;二则呢,她诞生于旧式家庭中,思想素不解放,同学们虽在大谈并实行恋爱自由,她却从来不敢尝试,况且她的一片童心,一双笑靥,依然是一个天真烂漫,憨态可掬的小女孩,只有依依于慈母膝前,便算是她莫大的快乐,最高的满足。现在母亲来到北京,她可得意极了。她若在公园等处遇见同学,必定远远地跑过去,将那个同学一把拖到母亲跟前:“姊妹,我给你介绍,这是家母!”同学若和她母亲说话,她就替她们双方翻译,因为母亲听不懂北京话,而且又是满口乡音的。这时候,她对于母亲,对于那同学,甚至对于她所接触的一切,都发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柔情;她灵魂深处涌起感谢的眼泪,同时又充满了类似虚荣心的骄傲。啊!这一幅天性描成的“慈母爱女图”不值得展示于人么?有时她特意到学校邀几个同学来家吃饭,想教大家都知道她家里有一个母亲,一个慈祥和蔼的母亲。“明天母亲便回南去了!”醒秋心里仍然想念这句话。她本想挽留母亲在北京再住几天,但这又有什么用?住了几天,结果还不是仍要回去的么?她又想跟母亲回南,因为那时暑假未满,距离开学上课还有一段光阴。但父亲说:他自己要留在京里等候什么差使,母亲虽去,他可以陪伴女儿。况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