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阴谋:其他国家成为牺牲品(2) 谢国忠指出,2004年,美国经济再次加速,增长率达到了4。5%。实际上,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也已经陷入停滞。中等收入经济体,比如韩国,即使从根源上来讲,经济增长的步伐也已经放慢。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已经减速。全球经济周期进入了减速阶段,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他认为,在IT技术经济泡沫破裂以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而减税和维持超低的利率,美国一直在鼓励过度消费。这是美国经常项目账户赤字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谢国忠指出,解决赤字问题的正确方法应该主要是提高美国的利率和税收,以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但是,这样会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因此,为了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美国政府采取美元贬值的方法,通过牺牲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这就像入侵伊拉克,没得商量1谢国忠这样描述韩国人对美元贬值政策的抱怨。他透露说,美元贬值后,韩国的国内需求已经停滞。家庭部门的债务高企对任何的消费复苏都构成了强大的障碍。中小企业部门也受累于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疲软的销售,这限制了任何的外汇储备复苏。韩国的出口正在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价格下跌和中国的进口减少所致。 谢国忠认为,如果韩元持续升值,正如很多市场参与者所期望的那样,韩国经济将会陷入萧条。他指出,对于美元贬值政策的实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对今天的一切负有责任。当美国人持续消费狂欢的时候,世界上其他的人乐于给美国的消费繁荣提供供给,甚至用它们过剩的美元来资助美国的消费狂欢。 对于亚洲来说,美国的这种做法将会推动亚洲经济进入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和强势货币的三重陷阱。亚洲经济体的制造业将会负担沉重。强势货币将会引起去工业化后果,这将导致资本过剩,并使得强势货币更加强劲。 谢国忠向亚洲国家发出警告,当美国继续推进其经济政策的时候,如果亚洲保持被动接受的状态,世界经济将会进入一种新的均衡状态:亚洲经济体将成为一群僵尸,特征是低增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常项目账户盈余以资助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 他认为,亚洲各经济体应合作一起对抗美国,并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除卖掉美国国债外,亦应减少持有美元外汇存底的时间;第二是亚洲各经济体的央行应准备将政府债券证券化,以稀释当地货币值,来阻止热钱推高亚洲货币;第三则是亚洲各经济体应组织起来共同和美国谈判,以探讨如何修正全球经济不平衡。 谢国忠以第一个步骤为例,认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如果利用热钱和贸易盈余提供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则可以人为地造成了美国的债券收益率过低,这将会通过抵押再贷款刺激美国住宅市场和消费繁荣。如果亚洲各中央银行能够把它们的美元储备投放到短期资金市场,美元货币将会回到美联储,因为货币市场是以短期利率为目标的。因此,通过亚洲各中央银行压制热钱使美元流回美国,会促使美国的货币供给保持中性,其贬值政策也就难以兑现。2009年,美元走强还是转弱(1) 美国次级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房市持续下滑,美元资产吸引力降低。而美联储为刺激经济,从2007年9月份开始新一轮的减息周期,从5。25%降至2%。这些因素也进一步推动2008年美元的贬值步伐。美元弱势仍将持续,2008年上半年美元继续贬值了4%。鉴于美国经济在2008年比较疲软,联邦基金利率也将维持在2%的低位,美元弱势仍将持续。然而什么时候美元才会走强?有专家预测说,在2009年,美元将会反弹。 走强,还是转弱?2009年的国际美元汇率依然是一个谜局。2008年11月,美元指数从3月最低点70。68回升到了88。44,回升率超过25%。因此,金融界猜测,短期内迅速走强的美元,是否能在2009年依然保持强势? 关于2009年美元走势问题,金融界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元难以继续走强。持此种观点的人士认为,在2008年11月,美元的大幅走高,主要是全球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流动性压力(特别是美元流动性压力)之所致,虽然此前各国政府已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一些信息透明度较高的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紧张已先行有所缓解(比如银行),但诸如对冲基金之类透明度相对较低的机构,此后可能还未面临最为严峻的偿付压力。因此,专家认为2009年年中之后,市场可能难以继续看到强势美元。 并且,有专家指出,财政赤字攀升削弱美元强势根基。专家认为,一国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国际货币,其本质上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该国偿付能力的信心,而这一点,则取决于该国的财政状况。如果一国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想要持续维持国际社会对于该国货币的信心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2008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钱救市,已进行的百亿注资,再加上千亿元的救市预算,以及美国新政府还将投入新的救市资金等等,都需要增加其财政支出。专家由此认为,不断提高的债务赤字水平,已显示出美国偿付能力越来越没有保证,这种态势似乎不应该支持美元持续维持强势。美元当前的强势,只不过是人们当前乱世中的权宜选择,不太可能是一种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持续稳定的趋势性行为。 此外,美国经济基本面疲软无法维持美元强势。一般来讲,一国的货币走强需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基础上,而处于疲弱的美国实体经济状况必然无法支撑起持续的强势货币。2008年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其经济增速已只有-0。3%,明显已跌入衰退区间——经济衰退与货币强势并不匹配。 基于上述原因,专家得出结论,在2009年,美元难以继续走强。而持相反观点的金融人士认为,2009年,美元强势可能延续。 首先,周期经验显示美元或已见底。从美元贬值的周期来看,平均持续时间为6。8年,而自2002年5月开始的本轮美元贬值,截至2008年4月,持续约6年时间,以历史时间计算,其可能意味着一轮美元贬值的半周期可能已经离去,而未来美元将会展开升值半周期。 其次,新兴市场增持美元可能令美元延续强势。专家指出,即使外汇储备分列全球第三和第七位的俄罗斯和韩国,都在此轮西方国家从本国撤资的过程中受到巨大货币压力,那么按照欧元之父蒙代尔的逻辑: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越差,各方对美元的需求就会越强。如果这样,可能在金融机构对美元流动性需求告一段落之后,新兴国家增持美元的需求可能会接过延续强势美元的“接力棒”。 第三,利率前景利于美元走强。截止到2008年11月,联邦利率已经降至1%,继续降息空间极为有限。在全球经济同步走弱背景下,降息空间较小的货币贬值压力相对较小;如果进一步拉长视界,当前已接近触底的联邦基金利率,恰恰意味着未来美元最有可能先步入升息周期,由此可能构成预期美元维持强势的因素。 事实证明,在2009年上半年,美元仍是强势货币。2009年4月30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华盛顿指出,从短期来看,美元仍可能保持强势,不会出现大幅贬值。 林毅夫指出,美元保持强势有三大原因。首先,当前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促使美国在外的投资回流,这将推动美元汇率上升。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支撑着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同时,其他国家也经历着经济衰退。总体而言,美国经济形势相对良好,这也会促使美元反弹。 林毅夫说,美国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援助刺激经济增长,若其政策得当,美元完全可以在政府大量注资的情况下保持价值。他表示,各国要渡过经济危机,以增加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是不错的选择。他举例指出,基础建设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瓶颈”,而对高收入国家而言,政府应加大在环境方面的投资。 “发达国家有资金,但缺少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发展中国家有项目,但没有资金。若两者实现优势互补,危机也可能转变成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林毅夫说。 从林毅夫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美元在短期内会保持强势。不过,来自花旗投资研究部的观点是2009年下半年美元会走上贬值道路。这是因为,在2009年上半年由于风险规避情绪以及停滞的信贷市场将支撑美元和日元的升值。到了下半年,当市场充斥着过多流动性以及在长期基本面明朗化之后美国对外赤字的担忧会迫使美元走上贬值道路。西方世界转嫁热钱危机(1) 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当热钱大量流入一个国家,并在最后迅速撤离时,就会致使一国的金融市场异常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例如,在1990年代,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将大量国际“热钱”推入新兴国家,当逼迫这些新兴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后,美元再次升值引发8000亿美元“热钱”外逃,从而制造了亚洲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亚洲四小龙”风光不再,并使得1998年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全球失业人数增加1000万。危机导致印度尼西亚出现30多年来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乱,通货膨胀一度高达80%以上,70多家银行倒闭。分析家计算出当时从该国抽逃的“热钱”为400亿美元。 热钱危机严重地影响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2008年5月8日,《环球财经》在文章中称,美国次贷危机正在酝酿下一波更大的危机,美国为救市不惜滥用美元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通过美元贬值饮鸩止渴,转嫁美国已经爆发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借机搜刮世界财富。并再次动用制造亚洲金融危机的手法,引领国际“热钱”,以各种金融潜流的非法方式,绕开外汇监管大规模进入中国资产市场,制造泡沫,控制高增长企业股权,以期在人民币完成升值后全方位收割。如果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在西方虚假信息的干扰下丧失金融主导权,中国很可能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在一篇金融研究报告中发出警告称,“目前中国承受的‘热钱’流入规模,已超出亚洲金融危机前整个东亚所承受的规模,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至多只有亚洲金融危机时日韩加上东盟GDP规模的四分之一。” 大量热钱的流入,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热钱”抽逃风险,钟伟说:“在资本流动逆转时,中国能有效地阻挡‘热钱’的撤出吗?”他指出,中国不能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由“热钱”抽逃引发的金融动荡不会出现,而是一旦“热钱”抽逃时该怎么办,是否有切实有效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针对国际热钱对中国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问题,长期关注中国金融安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王俊峰副所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有效的预防和给投资者坚定的信心是消除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最好办法。 王俊峰说,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特别关注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美国滥用世界货币基础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西方金融势力不断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制造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如何顺势而为,配合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力度,做好各项政策调整改革的组合配套,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崛起,是摆在经济决策部门和研究者面前的艰巨的时代命题。 由于形势严峻,王俊峰所在的研究所对“热钱”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除去国际金融市场的原因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变化也在逐渐增加“热钱”抽逃的动因。数据显示,“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始于2002年,伴随着“热钱”的涌入,股市、楼市等虚拟资产价格被大幅推高,但时至2008年,中国股市早已走熊,楼市在看到“天花板”后价格也开始下跌。 中国股市、楼市的动荡与热钱的抽逃有着很大的关系,2007年9月,央行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研究》曾刊文指出:“如果出现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集体撤离中国,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上突然出现了1。5万亿的资本品供给。这会大幅度压低资本品价格,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会出现灾难。” 楼市、股市的动荡让央行行长周小川变得满脸凝重。在200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举行的会议上,他一再表态:中国央行正在密切监测资本流动。但是否找到了防止“热钱”抽逃的办法周小川却没有说明。 大量热钱的抽逃使一些金融专家及学者担忧中国可能面临金融危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认为,中国要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准备,并要能够识别危机,对金融危机的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够确定48小时应急措施的起点。 按照学者的分析,“热钱”抽逃前后,一般会制造金融动荡,从而达到卷钱走人的目的。很多经济学家也均警告,“中国将是下一个被剪羊毛的目标。”“剪羊毛”者,是国际金融寡头对一个国家进行财富掠夺的一种办法。大量的“热钱”,以缓慢的、隐藏的方式进入一个国家的股市和房市,吹大泡沫,然后撤出把钱卷走。即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占有他人的财产。 财经评论员纽文新说,一旦发生这种状况,中国三十年的改革成果有可能被“热钱”席卷而去,“一朝回到改革前。” 中国政府究竟在这场战争中将如何过关,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热钱抽逃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向中国敲响了警钟。热钱大进大出引起股市动荡(1) 在2006年,股市火爆是金融市场最受关注的大事。进入2007年以来,股市的升势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股市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不断成长和壮大,等等,除此之外,境内外“热钱”对股市行情的演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境外角度来讲,“热钱”可以通过资本项目进入,如虚假投资、提前注资或增资,撤回境外投资或利润汇回,QFII的非证券投资安排等;也可以通过贸易项目进入,如进口少付汇出口多收汇,进口不付汇以及无真实货物出口的贸易收汇等。此外,还包括非贸易形式下的居民、非居民收入以及非法地下钱庄等。 境内“热钱”流入股市的路径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信贷资金直接流入股市。一些企业通过虚拟贷款用途或挪用,将银行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的信贷资金投入股市。二是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借款企业将信贷资金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或企业之间的虚假往来,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之后,通◇T◇X◇T◇小◇说◇共◇享◇论◇坛◇过“第三方”汇入股市。三是银票资金和贴现款项辗转流入股市。通过企业单方造假或银企“串谋”,无真实贸易背景或增值税发票做依托的银行承兑汇票,以及经贴现后的资金余额,由于没有具体用途的约束,或银行业疏于监控,很容易流入股市。四是个人消费信贷径直流入股市。一些金融机构对一部分人群发放“无抵押、无担保、无指定用途”的所谓高端类的“三无”个人信贷。这部分资金十有八九都殊途同归流入股市。五是个人经营贷款变相流入股市。一些金融机构为尽快做大零售贷款,放松对个人经营贷款的审查和贷后的监控,致使这部分资金因失控而进入股市。六是证券公司融资注入股市。证券公司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或以存量股票质押等方式,套取银行资金,参与新股申购或二级市场运作。 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股市后,操纵着股市的发展动态。2007年5月9日首次突破4000点,到2007年10月中旬攀升至6124点的历史高位,上涨2000多点,涨幅超过50%。在2006、2007年A股牛市中,当时很多着名国际投资家、私募股权基金都在打中国股市的主意,投机资金通过贸易、外商投资、进出口信贷、个人资金汇入、地下钱庄等手段,无孔不入地钻进中国股票市场。 然而,到2008年3月,我国的股市又回落至4000点以下,跌幅达35%。在这10个月里,沪深两市总市值从16万亿元左右上涨至近34万亿元,到2008年3月17日又跌落至25。8万亿元。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说,2007年股市的大起与2008年股市的大落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容易引起恐慌和不满。 2008年7月2日,《中国财富》报称,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走低以来,已经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中小股民资产损失大半。与此同时,境外投机热钱正以加速度向中国境内汇集,据称已达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东亚国家境内热钱的总量。 专家认为,高通胀、股市下滑,与“热钱”涌入不无关系。报道中说,中国政府因为允许资本自由流入中国,扩大了美元流入的口子,中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结果导致了中国通货的持续膨胀。因而,2008年1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危险的7%,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大米、玉米、肉类和牛奶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无法承受的程度。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和给股票及房地产市场降温,中国中央银行2007年间已连续6次提高了银行利率。 中国中央银行为应对通货膨胀而提高银行利率的政策反而鼓励了外国投机者,因为他们投资中国所能获得的回报与从外国借钱必须支付的利息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样不幸的是,因为国内利率的提高和国外投资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担忧,中国的股市一落千丈,中国股票投资者正在经历一个难熬的季节。 受2007年8月中旬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破产银行和对冲基金经理纷纷从亚洲市场抽走资金,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恐慌性下滑。因为“许多投机者是为了撬动更多的资金而运用它们的海外股权的,所以,当股票价格下降的时候,他们只好清算他们握有的股权,以满足追加保证金的需要。如此一来,又势必引起股票市场的进一步下滑”。另外,因为次贷危机导致的信贷紧缩,许多投资者利用中间商筹钱变得困难起来。又因为许多基金是通过玩弄以小撬大的杠杆游戏来赚取巨额股票投资回报的,所以,资金链的中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中国股票市场迅速由牛转熊,自2007年10月份以来市值减少了一半,变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蔚为壮观的熊市之一,账面财产尽损失2。5万亿美元。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股民无疑是本轮熊市的最大受害者,他们是股票市场的新手,不少人拿出了全部积蓄投入股市。另外,中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参与了股票交易,他们15%~20%的收益是来自股票市场。 依靠投资股票市场获益对企业来说是不健康的,专家提醒说,中国企业似乎正在重复美国赌博经济当年走过的老路。因为分出了部分资源投入金融投机部门,中国企业不仅要冒资产损失的风险,而且必然对生产性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产品研发、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和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实际工资增长来说,生产性活动才是最重要的。这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的未来显然不是吉兆。海外热钱能否抄底中国房地产(1) 2007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1/5以上。伴随外资的进入,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业已成为各方面必须面对的事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至8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371亿元,同比增长65。9%,增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30。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占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计的比重达到24。1%,比2006年全年比重提高近11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在部分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如四川省2006年19个上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中有12个是房地产项目。2007年1至2月,四川省外资实际到位200万美元以上的18家企业中有一半是房地产项目;外资实际到位达16915万美元,占同期该省利用外资总计的79。3%。 伴随外资进入的还有大量热钱,2007年10月下旬,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在其完成的《境外热钱在国内非正常流动调查报告》指出:“大量境外热钱在国内进行非正常流动和投机已经成为事实,流入量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并且还有继续扩大流入量的发展趋势。境外热钱具有明显的投机赌博特征,其主要投资方向是房地产和股市等高利润增长行业。”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境外热钱趁机通过操纵市场,提高房价。又由于境外热钱在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境内外很多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房价越炒越高,房地产价格与真实价值脱离,出现了明显的“效用失真”问题,而当房地产价格泡沫一旦破裂,房地产行业就会呈现长期低迷的状态。 到了2008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滑坡的局面。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负增长7。2%,而200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21。5%,2008年上半年比2007年同期同比增长慢了近在30%;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2008年上半年负增长为3。0%,而2007年同期同比增长为33。8%,2008年比2007年同比增长慢以近在37%。 当国内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与价格下跌时,外界的猜测声高涨,媒体在报道中称,在2008年初,国内出现了一些外资抄底上海楼市的现象。如2008年1月,英国高富诺基金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高档酒店式公寓“华山夏都”;2月,凯雷集团以19。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服务式公寓项目“济南路8号”;同月,韩国未来资产基金以9。6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酒店式公寓“翠湖天地御苑18号”。并且,有媒体在报道中称,海外的热钱有几百亿美元进入中国抄底房地产市场。一时间,关于海外热钱抄底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议论声四起。 在2008年,“海外热钱能否抄底中国房地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众多专家认为,海外热钱不可能抄底中国房地产,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钱流入难度加大,决策层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控制投机资本的流入。无论是2006年关于海外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171号文件,及以后相关的几个文件,对海外资金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都有严格的规定。海外资金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不在商业性原则及居住性原则下是不能够进入的。也就是说,即使海外资金最多,国内房地产市场利润最高,海外热钱要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是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的。特别是从2008年公布的《中国外汇管理条例》来看,无论是外资进入,还是外资流出;无论是外资通过经常项目还是通过资本项目流入,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海外热钱无论是通过正式的渠道还是非正式的渠道,要想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并非容易的事情。 第二,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在增加,盈利空间很校面对国内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以及高企的通胀,盈利空间在逐步下降,但风险却在逐步提高,因此楼市无法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 第三,全球的经济都处于一个下行的趋势,流动性资金也会出现短缺。经过一年来的美元次贷金融危机,不仅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严重缺乏,而且各国政府为弥补这种流动性不足,已经向市场注入巨大的流动性资金,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缺乏的情况下,海外热钱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海外热钱能否抄底中国房地产(2) 第四,房地产市场还没到底,因而也就谈不上抄底。即使到了房价到了底,热钱也未必会去抄底。 既然海外热钱不能抄底中国房地产,那么媒体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要大力地炒作海外热钱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抄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员认为,声称大量海外游资即将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应该维持、甚至进一步推高房价,以免外资低成本攫取中国资产。 有专家指出,这种对“海外热钱抄底国内房地产市潮的炒作,更清楚地看到国内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如何否认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见利忘义而丧失了自己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公民。因为,这些房地产企业为了维持其暴利发展模式,宁可不卖一套房子也不降低房价,而宁可把房地产巨大的暴利让国外投资来获得,也不愿让中国老百姓来分享。也就是说,这种对“海外热钱抄底国内房地产市潮的炒作,其实包含一种深刻理念,即一些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维持暴利模式,宁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把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成果让海外的热钱来获得,也不愿让中国广大民众来分享!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分析,炒作“抄底说”的目的,一则是诱导国内居民重新进入房地产市场,二则借此来推高当地房价,以便维持房地产的暴利模式不改变。易宪容认为,海外热钱无论是通过正式的渠道还是非正式的渠道,想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并不容易,要受严格限制。他指出,正由于限制多多,2008年上半年外资进入房地产也仅345亿元,占整个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比重1。8%左右,这个比重不会对国内房地产造成多少影响与冲击。因此,就目前的情况下,炒作大量的海外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是不符合实际的。热钱输入,中国面临货币危机(1) 2008年4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组《境外资金在国内异常流动研究》组长、经济学教授黎友焕博士在接受新闻媒体专访时表示,境外热钱的流进流出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形成巨大干扰,对金融体制造成很大挑战。我国政府应正视境外热钱的存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热钱进出的成本。 黎友焕说,由于热钱流入量无法统计,进入的渠道五花八门,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往往没有考虑热钱。因此,这样一股政策视野之外的力量,在政策体制内的搅动往往直接导致政策失灵。 在2008年,热钱的大量涌入,使我国暴露于输入性货币危机的风险也有所加大,这对货币危机的爆发无疑似雪上加霜。 首先是存款或M2受到热钱流入影响走高。据统计,5月份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19。6%,较4月17。7%大幅提高1。9个百分点,也是2006年5月以来的单月最高增速。 专家分析,资本市场疲弱,房地产观望气氛浓厚等因素导致资金回流银行,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2007年末以来愈演愈烈的外汇大量流入现象,可能也大大增加了银行存款量。另外,专家认为,地震导致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放、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占款增多等引致基础货币扩张和5月信贷同比多增导致货币乘数扩张,是推动M2反弹的两大因素。 其次是热钱吹胀,出口数据超预期。据统计,在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8。1%,比4月份21。8%大幅反弹6。3个百分点,增速为2007年3月以来第四高位。专家认为,5月份较高的出口增速并不足以改变政府2008年对出口前景的预期。 针对我国现行情况,金融专家指出,为避免外汇继续大量流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应立即不动声色地加强外汇流动“双边管理”,既加强流入管制,同时相应强化流出管制。 专家认为,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往往发生在资本流出放开、从而带来外汇大量流入之后。因为流出风险的降低往往鼓励了危机前的外汇流入。虽然在资本管制是否有效问题上依然存在争议,但加强管理无疑大大增强了投机资本预期的不确定性,由此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投机动机。 2008年6月,专家发出警告称,尽管目前对于热钱的所有研究均为理论估值,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我国货币安全的隐患。 中国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由于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显露出金融脆弱性的强烈征兆,这使得中国也面临货币性危机风险。为了化解风险,中国政府应该从关注“热钱”规模转变为更关注“热钱”方向,从而有备无患。 鲁政委指出,受“原罪理论”和“归类逻辑”影响,个别新兴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往往很快就会传染给在其他新兴国家。而当前阿根廷、越南、韩国已经显露出金融脆弱性的强烈征兆。 2008年4月26日,为应付美元抢购潮,阿根廷央行单日抛售3亿美元储备,创6年之最。 2008年5月17日,越南央行将利率大幅调高3。25个百分点,由8。75%升至12。0%,而越南4月份通胀高达21。4%;而1998年以来,越南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且由1998年1月1。8亿美元扩大到了2008年4月的111。0亿美元,10年间扩大了61倍。 2008年5月21日,韩元兑美元跌至两年来低点,韩国政府入市干预,买入了价值达5亿美元的韩元。 鲁政委说,而2008年4月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出现近年罕见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无疑也在敲响货币危机爆发的警钟。 他介绍说,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原罪理论”是最经常被援引、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广泛认同的。所谓“原罪理论”,是指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这一先天不足即存在“原罪”,所以金融市场极其落后,由此也就无法应付较为剧烈的外部冲击。这种“原罪”特征是所有新兴经济体的共性。由此进一步推演出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传染过程中的“归类逻辑”:一旦货币危机首先在A国出现,那么,在本来经济形势依然不错的B国投资者就会马上幡然醒悟,迅速撤出投资。正是这样的危机传导逻辑和链条,在上世纪80~90年代导致从拉美到东南亚再到俄罗斯接连发生了范围广泛的金融危机。而2008年阿根廷、越南、韩国等国家显露出来的金融脆弱性是货币危机爆发前的征兆。热钱输入,中国面临货币危机(2) 鲁政委表示,鉴于中国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强对“热钱”监管,但监管重点应该从本来就纠缠不清的“热钱”规模上,转向关注“热钱”方向。 鲁政委认为,“热钱”统计上存在太多误差性因素,例如:央行与中投公司的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转账;银行以外汇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金额和时间;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货币资产的价值波动调整记账原则;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是否计入当期外汇储备余额等等。并且在正常公布的统计数据中,也难以区分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正常统计数据中到底存在多少“热钱”流入的虚假成分。从而致使非法流入的外汇具体数额就更难以获得。 鲁政委表示,实际上“热钱”方向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因为,一旦“热钱”流出动力强于“热钱”流进动力、且货币当局并未及时察觉并采取必要措施,就可能诱发货币危机。 作为货币风险防范的第一步,鲁政委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中国政府应当强化当前的外汇监测体系,做到对外汇流向异动及早察觉。 第二,注意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可逆性。正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泰勒尔在总结新兴市场危机时所指出的:这些国家的危机“总是出现在金融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之后,尤其是解除对资本流出的控制导致大规模和快速的资本流入”。因此,当前在面临外汇过度流入困扰、从而采取措施努力促使外汇流出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必要时政策和制度的可逆性问题。 第三,努力打破“归类”思维定势。在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的国际传染初期,“归类逻辑”起到了支配性作用。应当逐步采取措施,让市场更多了解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质,以便阻断其传导链条。 第四,应密切监测新情况,保持理性政策态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宏观调控已进入到当前阶段,务必应当强化对经济中新情况的监测,充分读取其中的信息,保持政策操作的适时适度和充分的灵活性。从趋势上讲,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始终是稳定一国货币和金融体系最根本的要件之一。全球热钱豪赌亚洲货币升值(1) 受美国经济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贸易放缓,商品市场降温,全球股市经历调整,国际机构投资者的避险倾向上升。在此时期,蠢蠢欲动的国际资本不得不寻求避风港和长期投资机会。于是,全球大量的资金开始投入亚洲市场,对亚洲地区货币全面升值的预期日益高涨,买入亚洲货币和亚洲各国的资产。 而作为亚洲货币升值的核心和焦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牵动各方的神经,投资者在将大量资金投入亚洲国家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并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亚洲地区货币的升值以提升资产的价值,投资者大量买入亚洲货币,他们预期亚洲国家的本币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值。 对于亚洲国家而言,国际热钱比较青睐中国市场,这首先与人民币升值息息相关。在2007年12月,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5日,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已达10。7%,2007年的升幅则达到6。59%,而自17日以来的短短6个交易日中人民币中间价的上升幅度则达到了0。72%。 进入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更是飙升,在1月份,仅前8个交易日就4次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由此可见,在2007年底2008年初这段时间内,人民币升值趋势日益明显,而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商务部公布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出现惊人的增速。 商务部2008年4月份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FDI金额274。14亿美元,同比增长61。26%。其中,1月FDI金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2亿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78%。一月份FDI同比翻番的增速,当中不乏国际游资的身影。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中国市场的热钱增长速度非常快,可见现在国际资本豪赌人民币升值,赌中美利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红利,以及对中国资产升值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红利。” “除了人民币汇率强烈的升值预期之外,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市场短期波动加剧,使得热钱短期内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进行套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分析师谭雅玲说。 冲着升值以及进入相对安全的经济体是人民币吸引国际资金的主要动因。就连国际着名的投资家罗杰斯也表示出对人民币的极大兴趣,罗杰斯说:“与美元、港元相比,人民币应该是最主要的可投资货币之一。” 人民币升值使外资抄底中国股市和楼市的叫嚣声不绝。荷兰国际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了新的房地产信托基金,部分资金将投向于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瑞银集团则与金地集团签订协议成立房地产投资合伙企业。 而在股市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资本市场走出了相反的方向。谭雅玲认为,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牛市高涨之后,从2007年10月份开始出现了半年多的低糜状况,超出了市场预料。 “人民币升值应该来说对股市有利好刺激,但是人民币在快速升值,A股指数在往下走,那这就不正常了。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没有变,企业和上市公司业绩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亏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热钱!投机的因素在中国板块运作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谭雅玲认为。 “在投资者信心稳定的情况下,流入的钱越多,对资产价格会起支持作用。可是要看到,虽然现在国内流动性在增加,但投资者信心跌得更厉害,有钱进来并不见得会推高股市指数。”沈明高持不同看法,但他也承认,“一旦投资者信心稳定下来,反弹就会比较强烈”。 谭雅玲说:“亚洲货币的升值正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据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相对美元表现最为突出的10种货币中将有9种来自亚洲。例如,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跌破7元,这是1993年以来首次突破7元这一重要的整数关口,新加坡元兑美元创出历史新高、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汇率接近10年来最高水平。此外,追随美元兑亚洲货币汇率跌势,美元兑泰铢、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等亚洲地区货币持续走软。 “很多东南亚国家货币处于上升通道,一些货币比如美元/泰铢汇率与1997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相当。”中行外汇交易员表示。 基于此,买入亚洲货币和亚洲各国的资产受到因美元贬值和次级债危机影响而短期内离开美国市场的国际资本的青睐。 “市场已经普遍接受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现实,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疑虑继续加速了美元的贬值,美元兑亚洲货币汇价总体来说不断走低。”渣打银行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谈及2008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展望与投资机遇时说,“这个时候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还是不错,未来12个月内,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平均预期市盈率是12倍左右,而这一数据在1999年最高是20倍。从PE水平降低角度看,投资亚洲市场是个机会。” 经济专家提醒说,对于亚洲国家而言,本币大幅升值将使其外汇储备的价值降低,相当于资产缩水,从而导致巨额损失并引发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亚洲货币升值的核心中国而言,在其外汇资产中,外汇储备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30%,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影响到美元资产的质量。 目前亚洲各国已经看到美元贬值的长期性,而且一旦美元暴跌对亚洲各国的冲击将会更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在本币升值问题上,亚洲各国政府2007年开始采取允许的态度,正是看到这一变化,投资者开始预期亚洲货币全面升值的时机正在来临。 在2007年和2008年,中国政府鉴于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而未来人民币需要兑其他货币加速升值,亚洲各国政府必须意识到面对未来全球经济格局所产生的变化,本币升值将规避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亚洲货币升值将提升本国的购买力,从而有效地应对目前能源价格的上涨,抵御美国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热钱撤离打开港元升息空间(1) 在2007年,当中国内地资金如潮水般争先恐后涌向香港的同时,国际热钱也正浩浩荡荡向港股市场前进,据有关专家预计,这一股陆续流入香港市场的国际热钱规模很有可能高达千亿美元。 平安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罗念慈指出,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推算,2007年以来,尤其是在2007年初,国际热钱进入中国A股的规模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前3个月,每个月涌进内地的资金分别为50亿美元、90亿美元、140亿美元。最高点为2007年4月份,涌进内陆的国际热钱高达264亿美元。此后,则呈直线下降趋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际热钱进驻内地规模逐渐回落的同时,国际热钱进入香港的规模则呈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年初,涌进香港的热钱规模为40亿美元,此后几个月一直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热钱”持续流入香港,使香港股市连续攀升。2007年10月16日,港股恒生指数最高冲至29920点,收盘为28954。551点。自此,从8月17日至10月16日收盘,恒生指数大涨了42%。尤其在10月份,恒生指数连创历史新高,一度逼近32000点大关;恒生国企指数也上涨至20000点大关。港股日成交额保持在1500亿港元的历史高位。 “热钱”持续流入香港,除了股市节节升高外,港元兑美元汇率也一路走强。在2007年11月,汇率一直保持在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迫使香港金管局多次主动入市承接美元沽盘。 然而,进入2008年3月中旬以来,港元对美元汇率持续走软,并于6月创出7。8175的近10个月新低。与此相对应,港元拆息逐步攀升,6月初更是出现了加速上扬态势。针对此现象,金融专家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热钱开始撤离香港市场。 专家认为,热钱撤离香港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2007年以来国际资金流出美国、涌入香港,令港美息差一度拉大到100基点以上,而随着2008年通胀水平高企以及次贷危机略为缓解,市场各方普遍预期美国降息周期将结束,美元汇率将触底回升,这是引发资金流出香港市场的主因。 其次,从内部因素来看,香港资产市场的疲弱表现也是导致资金撤离的重要原因。自2008年5月以来,受内地货币紧缩措施及A股市场疲弱影响,港股市场抛压沉重。房地产市场方面,来自中原地产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1月份以来,香港楼市无论成交量还是成交金额均呈显着下降趋势,随着利率见底,楼市顶点或已过去。 此外,越南金融市场动荡令国际资金对亚洲区内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担忧增加,其中包括货币政策和汇率的稳定性,而港元作为交易最广泛的亚洲货币承受抛压在所难免,这也是导致资金流出香港市场的一个因素。 多数金融界人士认为,如果热钱持续撤离香港,香港各银行或先于美国加息。专家指出,对于当前香港经济来说,也有加息的必要。 在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下,当国际资金流出香港,外汇市场上港元对美元汇率贬值至7。8上方,且偏离幅度大于交易成本时,香港发钞银行就会用港元现钞以7。8的汇率向外汇基金兑换美元,之后在市场上卖出美元,从中赚取差价获利。这样,港元现钞回笼使港元货币供给减少,港元拆息上升,从而使市场汇率回落至联系汇率水平,这也是联系汇率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因此,资金外流的直接后果是港元拆息攀升。换句话说,在没有大型招股的情况下,拆息走高意味着国际资金流出香港市场。 数据显示,2008年5月27日以来,HIBOR港元1月期已从1。389%升至1。909%,2月期和3月期也分别从1。661%、1。838%升至2。141%、2。348%。金融界人士认为,从这个情况看,港元拆息短期内仍有继续攀升的可能,因为港元与美元仍存在约50基点息差,一旦美加息预期落实,而香港资产市场表现持续低迷,国际资金很可能进一步流出香港。在这种情况下,港美息差不排除会拉平。 一般情况下,香港银行的最优惠利率会跟随美联储升减息而变动,但港元拆息高低是左右最优惠利率短期变动的主要参考指标。2007年以来,资金的持续涌入以及港元拆息不断走低,令香港进入负利率时代,2008年2、3、4月份香港CPI升幅分别达6。3%、4。2%和5。4%。因此,无论对于香港银行还是对于香港经济来说,都有比较强的升息需求。此次国际资金的流出以及港元拆息高企则为香港银行升息创造了条件,一旦港元拆息走高的趋势延续,不排除香港银行将先于美联储调升最优惠利率。星展银行在6月中旬宣布调升按揭利率20基点,此举或拉开香港各银行升息的帷幕。 当然,若香港银行业选择提前升息,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香港资产市场而言。但从2008年6月份股市和楼市的反应看,升息预期已被部分消化。在当前条件下,香港银行业升息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作用。2007年以来,由于联系汇率制度的作用,香港经济周期与其货币政策背离,高通胀的状况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香港经济仍维持高增长,2008年一季度GDP增幅达7。1%,较2007年四季度的增幅仍有2个百分点的增长,而失业率连创新低,2008年2~4月的失业率维持在3。3%的低水平。因此,专家认为,对于当前香港经济来说,既具备升息的条件,同时也有升息的必要。热钱作祟,越南经济濒危(1) 受到长达22年全面“革新开放”政策刺激和激励的越南经济,不仅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扩张,而且成功挤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显眼位置(越南已经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然而,正当国际社会看好越南的时候,一场辐射越南经济各个角落的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在2008年以来,越南股市一泻千里,越南盾大幅贬值,通胀持续攀升,贸易逆差迅速扩大,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使得各方对越南经济忧心忡忡,而国际“热钱”作祟正是使越南经济滑向危机边缘的重要因素。 2006年,越南股市跻身全球最火爆市场行列,主要股指涨幅达145%,2007年头两个月又上涨51%,推动越南股市总市值从2006年初的不足10亿美元猛增到150亿美元。 到2008年6月,越南股市从2007年最高点的1170点跌破400点,跌幅超过60%。随着股市的暴跌,房地产投资者也面临绝望的困境。越南产权投资市场达到了2年来的最低点,房地产行业以及地产投资者都受到沉重打击。胡志明市是越南的经济中心,该市的住房价格在2008年大幅下滑,并且许多买房者现在发现要偿还银行贷款有困难。 胡志明市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人Nguyen TrungVu表示,该市房价最高时达到每平方米3000万越南盾到3200万越南盾,现在则跌落到每平方米2000万越南盾。胡志明市的房价从2007年底的5600美元/平方米下跌至目前的2800~3100美元/平方米,下跌达到一半。许多办公室和住宅的租赁价格也比2007年底有所下降。 他介绍说,2007年,许多能够一次性付款买下一套公寓的投资者都决定用这笔钱作为首付来买3套房子。开发商通常只要求购房者支付房款总额的20%~30%作为首付。在地产热潮中,投资者认为每套房产至少可以赚数百万越南盾。但是他们却没有预期到贷款利率的不断增加。2008年越南央行把基准利率从去年的12%提高到14%,以控制通胀。贷款利率的增加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使贷款买房者苦不堪言,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建筑成本上涨,房产开发商们也感觉到了压力。据悉,在胡志明市,一个建筑公司为了应付成本上涨的困境,要求投资者支付比合同要求更多的钱以分担成本。一时间,房地产投资商抱怨声四起。根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越南建筑成本上涨了40%。 越南经济为何转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经济专家认为,在2007年,越南还是世界投资机构的宠儿。如此迅速地从成功巅峰跌入悲剧谷底,首先在于越南政府犯了“一犬搏二兔”的理想主义错误,越南政府既希望大量引进外资,刺激经济发展,又想肥水不流外人田,竭力扶植国营企业“做大做强”,结果导致金融信贷政策过于宽松,摊子铺得太大,经济过热难以遏制。 此外,对于越南经济危局的解读,不少观察人士将其归因为国际资本或者“热钱”之所为。如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高涨的背景下,外资成为了传递通胀的罪魁祸首;原先为追求越南盾升值目标而涌入的热钱直接吹大了越南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而在2008年越南盾发生狂贬的背景下,热钱又迅速抽身而逃,进而引发了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等。专家指出,在国际投机资本和“热钱”于越南国内肆意妄为的背后,可以发现更多的深层诱因。 注重速度、“超印赶中”是最近几年越南政府的最主要经济思维。在这种激进的思想主导下,越南货币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资料显示,2006年越南的M2(广义货币)增长34%,2007年又增长46%,国内贷款余额2006年上升29%,2007年上升54%。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无论是从货币供给还是从原材料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都具备了现实基础。 问题的关键在于,越南宏观经济政策对关键经济数据的反应极度迟钝。该国CPI上行趋势形成于2007年初,恶化于2008年初,但在国际通胀和商品暴涨的大背景下,越南当局对其CPI看似“温和”的走高却毫无防备。一年的时间内,越南国内基准利率没有进行任何对应调整,通胀最后如脱缰之马肆意狂奔。 不仅如此,为了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内资金供给和外汇储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南在几年前就制定了号称“最激进”的吸引外资政策,其在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宽到49%。随后外资如潮水般涌向越南。热钱作祟,越南经济濒危(2) 由于越南国民资本积累有限,因此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外来资本。特别是,在越南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前期介入的外来资本不仅得以从容脱身,还利用后期通胀恶化的局面,在外汇市场反手做空越南盾来放大利润。越南政府的管制措施仅仅是在泡沫已经显化并行将破裂前夕,仓促出台房产交易税和股票收益税,这反而助推了泡沫的破裂。 金融专家经过观察发现,外资在越南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的统计,2007年外资在越南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占社会总投资的15。8%,占出口额的19。8%,越南经济已经染上了十分明显的外资依赖症。然而,尽管外资支撑起了越南经济增长的庞大身躯,却并没有改变越南进口增长远远快于出口增长的外贸局面,相反,为了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越南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其国际经常项目收支不断恶化,逆差日益放大。 为了维持资本内流,越南货币当局又不得不维持本币高汇率,特别是为了防止越南盾对美元的贬值,越南央行不断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卖出越南盾。如此对冲操作既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同时也将越南盾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经济专家得出结论,政府急于求成是越南遭遇经济动荡的主要原因。经济专家认为,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如何学会与国际资本打交道,并及时进行金融预警,已成越南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为了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越南央行不仅缩减了货币供应量,还对贷款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增加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债券发行量,同时也提高利率等。 就越南采取的措施,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的这个微妙时期,所有的银行重组都会产生复杂的效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经济学家乔纳森·平克斯说:“越南必须认识到,确实有全球问题的影响,但是越南本身也有非常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越南经济的动荡,中国专家警告说,越南所遇见的这些问题,在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也同样碰到了诸如CPI居高不下、投资过热难以控制和国企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取舍问题,境外游资同样虎视眈眈。因此,中国政府不但应了解越南悲剧发生的原因,更应随时警惕这种悲剧的重演。热钱借保险投保悄然流入(1) 当国家机关加大对热钱的监管力度时,一些投资机构又通过其他渠道将热钱流入国内。在2008年,既具保底功能也有较高收益率的万能险成了热钱流入国内的主要跳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保险业的虚假繁荣。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一线省市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普遍低于全国平均线(64%),不过,广东省(不含深圳)绝对是个例外,广东省的人身保险业务收入在上半年的增幅为92。63%,大大超过了江苏省的47。48%、上海市的56。56%以及深圳的57。2%的增幅。 不过,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并不是境外那些居于财富顶端的“富人”涌进内地来买保险,而是收入中等偏下的香港居民通过中间人来内地购买保险,但投保金额也是动辄两三百万元,而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是“热钱”流入保险业的集中地,其主要是万能、分红、投连等投资型保险,其中万能险最受青睐。 一位保险业务员向媒体透露说:“万能险更加透明,收益月月结、日日结,并且抽身也更容易。以2008年的资本市场看,万能险既有保底功能,也有较高收益率,最高收益率能冲到6%,比投连险、分红险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连险与中国内地股市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些居民虽然不是很懂投资,但也知道今年以来内地股市不景气且难以捉摸。” 热钱的投入使香港买保险的居民越来越多,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对记者说,“原来都是我们跑到内地去卖地下保单,现在变成内地业务员跑到香港来拉保单了。”他说,通常经朋友介绍后,香港居民会找到广东相熟的业务员,再约定一个时间在内地碰头,通常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实名设立保险账户。“至于投保所需要的工作证明、资产证明等,内地业务员都会帮他们搞定。”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在广东调研时发现,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许多港澳人士为了防止港币贬值及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通过在银行购买人民币计价的保险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入到内地的保险市场。在郝演苏看来,投连险、万能险和保障功能较低的趸缴中短期分红产品统统属于“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型业务,而这类业务在2008年上半年的人身保险业务收入总量中的占比竟然高达79%。 郝演苏教授解释说,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开始走低,股市资金回流银行。人身保险业的扩张冲动与银行业化解存贷差压力和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需求不谋而合,形成了以3至5年期分红产品和万能险为主体的银行保险业务高速增长的局面。大比重的银行保险产品创造了保险业务收入数字的繁荣,似乎在股市低迷的环境下成为民间资本的避风港。 虽然按照保险业内的规定:无论境内外居民,在境内购买大额人身保险或者投资连结保险都必须有相应证明。但事实证明,这种要求形同虚设。郝演苏认为,境外人士真实的养老钱希望进入内地理财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大量“热钱”希望套利就走,一旦港澳市场回暖,热钱很快就会如潮水般退去,这将会影响内地保险市场的稳定。“100亿元的资金量还只是预估数据,究竟有多少‘热钱’进入内地保险市场无从知晓。” 大多数与郝演苏教授持相同观点的金融专家指出,让热钱大肆涌入,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利差损而且费差损的风险都很大。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即使目前热钱涌入内地保险市场的规模可能不如楼市和股市,但也应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一旦香港资本市场有活跃的迹象,先前涌入内地保险市场的这笔资金将会迅速撤离,容易造成整个保险业的大起大落。” 中国保监会虽然未对“热钱”风波予以置评。但郝演苏介绍,当他在广东调研时,当地的保险监管机构已经关注到保费异动情况,也意识到港澳保单对于广东省保费的拉动作用。早在2008年9月以前,作为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已经多次提醒,要警惕寿险业“井喷”式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在资本市场走低的环境下,大量招揽高成本的理财业务制造的是虚假繁荣,制造的是市场和信心的双重风险。郝演苏教授建议,对于可能造成市场动荡的资金,监管层应该考虑做出程序上的必要监控以及风险评估。中国热钱藏身何处(1) 热钱,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翻云覆雨的词汇,如今正被越来越多中国经济界人士所论及,被视为悬在2008年中国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无论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热钱从哪些途径流入,又藏身何处。 关于热钱流入的途径,据了解,境外热钱主要以港澳地区合法的财务金融公司为组织者,直接参与热钱转移的往往是各行业涉及跨境业务的正当经营的大型企业。热钱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表面合法的投资资金,进出境相当方便,运作方式也很成熟。其流入方式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有些方法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境外热钱在国内非正常流动调查报告》课题组在调查跟踪的一个案例中,发现其有如下手法: 一个地下钱庄以境外的公司跟其在国内的关联外贸公司签订一个贸易合同,合同中约定外方为了支持中方工作需要,解决中方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意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以便中方能及时组织货源进行出口交易。但在预支货款入境后的三个月,即交货期到达时,中方以货物生产出现某些特殊困难为由,要求外方同意予以延迟交货三个月。经双方多次协商后,外方表示予以谅解并同意中方的要求。可是到预支货款入境后的六个月,即第二次约定交货期到达时,中方又以原材料价格上升为由,要求外方相应地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为此,中外双方不断协商了两个月,最后双方同意以中方赔偿外方预付款的10%为代价终止该项贸易合同,预付货款也顺理成章地返还境外的外方。 课题组表示,该案例充分反映了地下钱庄非常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通过中外双方就贸易事项磋商的众多来往信件,可以使人确信这是一宗出现意外的可以理解的贸易,而且好像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贸易纠纷。实际上,地下钱庄就是通过这个方法,轻而易举地把境外热钱引进到国内溜达了八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指出,热钱突破资本管制进入中国的方式,林林总总犹如过江之鲫,且花样不断翻新。但由于我国当前资本项目管制较严,热钱的进出成本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高。这样一来,与外贸企业相勾连,利用虚假贸易就成为目前热钱进入中国的最主要渠道。据张明披露,境内外贸企业既有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又有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流到国内,还有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 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后,藏身在哪些领域呢?专家指出,从几年前的大举进入房地产市场到股票市场,到银行体系,再到目前的民间信贷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唱—这正是近年来热钱进入中国的路径图。 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需求走高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为追求可观的房地产投资回报,境外大量热钱开始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机构曾计算,期间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只为6%到7%,而在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这一比率达到20%甚至50%。 在2006~2007年中国A股市场高歌猛进之时,海外热钱开始转移战场,更多地进入到中国资本市场。2008年7月,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发布的报告披露了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热钱进出A股市场的轨迹:境外资本在次贷危机开始的2007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撤离我国,而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在2007年底2008年初有初步的回流,在2008年4月,次贷危机逐步趋稳,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好转时,资金再次出现大规模回灌。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资本市场趋冷的情况下,一部分热钱正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常”张明认为,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沿海中小企业用资出现紧张,这给热钱进入提供了新的藏匿之所。 2008年春天,当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受资金紧张之扰、面对地下钱庄高达30%的利息犹豫不决时,一些外资企业和机构瞅准了机会。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外资企业会与一些中小企业签订所谓‘股权投资合同’,以股权投资方式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几个月后再要求企业以一定利润将股权回购,从而实现短期内热钱增值。”张明说,虽然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得出具体数据,但这种方式在全国已具一定规模,同样的方式也存在于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信贷领域。中国热钱藏身何处(2) 而当热钱的投资回报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之时,一部分热钱干脆存入中国的银行。不少专家认为,现如今,热钱在中国的主要藏身处是在中国的商业银行。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利息高于美元,而人民币又在升值,人民币存款的回报因而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真正的投机资金只要把钱放在银行就可以”,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说。在2008年6月,不少人留意到香港资金换汇后存入国内银行的现象。据统计,投机资金若把钱放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年间就可得到12%~14%的无风险收益。 “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把它们放进中国的银行。”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的工作人员王晨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以来,他在纽约工作的一些朋友通过国内亲属,纷纷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热钱涌动的暗潮还出现在了香港。由于将港元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内地银行,将获得升值和利差双重收益,一时间,香港居民到深圳存款的风潮愈演愈烈。此外,在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贵金属开采等领域,也出现了热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