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5

要想破解这些疑问,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岛上的文字记载。复活节岛人口虽然很少,却有一种独特的文字,刻有这种文字的木板叫“说话板”,当地人称之为“科哈乌。朗戈朗戈”。这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形状有点像木桨。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与世界上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同。有的符号形似一些动物、植物或月亮、星星,更多的符号谁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有些学者曾把“说话板”与澳洲土著人的石刻图画、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谷的原始铭刻放在一起比较,但也找不出任何答案。这种文字的读写顺序也很特殊,是所谓的颠倒回转书写法,即一行从左到右,下一行则从右到左,再下一行又从左到右,每一行对前一行来说都是颠倒的写法。而自从1862年秘鲁奴隶贩子从复活节岛绑走了岛民首领后,近百年来,岛上就再也找不到能够解读这种木板上的文字的人了。至今人们只收集到21块“说话板”和几件刻有这种文字的手工制品,它们分别被保存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彼得堡、华盛顿、火奴鲁鲁和圣地亚哥的博物馆里。世界各国许多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人种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一切现代科学手段对它进行研究,却仍然无法破译。另一点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世界的肚脐”。一开始人们对此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有错——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然而,这对现代人来说也是只有在飞机上才能看到的景象,复活节岛上的岛民怎么会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呢。而更令人惊异的是,“世界的肚脐”这个名字,同另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的名字一模一样。南美安第斯高原上著名的大湖——的的喀喀湖,湖畔居住的土著居民把这个湖也叫做“世界的肚脐”。这两个地方相距4000公里以上,一个是大海中的孤岛,一个是高山中的湖泊,都同样取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难道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两个地方有着某种文化上的联系?复活节岛上那些巨大石像至今沉默无语,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些石像,又是怎样把它竖立起来的?一个神秘的文化怎样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演化出来,,又是怎样失落的?迄今为止的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能使人们真正信服。我们对此几乎无法猜测,但又只能猜测。复活节岛的历史真相,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谜,也可能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哥斯达黎加-科科斯岛国家公园国  名: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5:3.旗面由五道平行宽条相连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蓝、白、红、白、蓝;红色部分偏左侧处绘有国徽图案。蓝白两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的颜色,红色部分是1848年建立共和国时增加的。国  徽:为盾徽。盾面上有从海面升起的旭日,象征新时代的黎明;巴尔瓦、伊拉苏、波阿斯三座火山位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间;海上航行着两只白色帆船,象征该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上方的七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组成该国的七个省,星之上的白色饰带上写着“哥斯达黎加共和国”。盾徽上端为蓝色饰带,其上用西班牙文写着“中美洲”;两侧是咖啡色长卵形叶子图案,代表该国咖啡等主要经济作物。自然地理:5.1万平方公里。位于中美洲南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尼加拉瓜,东南与巴拿马相连。首  都:圣何塞科科斯岛国家公园——孤悬太平洋中的“宝藏岛”所属国:哥斯达黎加英文名:Cocos Island National Park科科斯岛是位于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小岛,原来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自从1502年9月18日哥伦布发现这里后,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中叶才获得独立,现属于哥斯达黎加领土。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很多人看过美国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制作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虽然他讲的都是恐龙的故事,但是他把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放在了这个孤悬太平洋中的小岛上。和中美洲其他国家一样,哥斯达黎加也称得上是火山的国度,从东南到西北,有7座火山横贯了整个国家。哥斯达黎加的火山几乎囊括了所有火山的类型。而科科斯岛本身,则是海底3000米处的海底火山群出露于海面以上的惟一的一块巨大岩层。因为岛上地势崎岖,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创作”中,岛上礁石千姿百态,瀑布、陡崖和迷宫似的地下暗洞处处可见。有的瀑布相对于水面的落差高达183米,远远听去,隆隆的涛声如雷贯耳,飞雾冲天,可谓“未见其面,先闻其声”,让每个游客都会切身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由于哥斯达黎加地处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一边是风光旖旎的加勒比海,另一边是波澜壮阔的太平洋,因为垂直气候的缘故,加之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使哥斯达黎加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到寒温带的各种动植物分布。因此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理想的研究生物进程的实验室,在不及全世界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孕育出占世界百分之四以上的物种。所有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使哥斯达黎加政府一连在这个小小的国度建立了30多座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使无数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淡水和咸水鱼类,及大量珍稀植物免遭灭绝。科科斯岛的水下世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观看远洋生物的最好的地方,透明的蔚蓝色的海域里生长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如鲨鱼、鳐鱼、金枪鱼以及海豚。而岛上的珍稀动植物群,更是每年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据统计,岛内有97种鸟类、2种濒于灭绝的爬行动物、57种甲壳类动物、500多种海洋软体动物、500多种昆虫、300多种海水鱼、5种淡水鱼。这里的珊瑚礁更是色彩斑斓,处处五彩缤纷。1978 年,哥斯达黎加政府作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为了保护科科斯岛的生态环境,决定封闭该岛,严禁任何人挖掘!”为什么哥斯达黎加政府要封闭该岛,岛上的生态环境与“严禁让任何人挖掘”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对有些人来说,这个小岛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就早已名扬四海。这是因为,它曾经是猖獗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一带海盗的老巢和最重要的据点。1526年, 西班牙航海家约安。卡韦萨斯作为第一个欧洲人,踏上了荒无人烟的科科斯岛。1578年,历史上著名的英国海盗探险家、航海家德雷克爵士登上了科科斯岛,10年后,在有关这个小岛的第一张木刻画中,它就被描绘为海盗的武器库和仓库。随后,海盗们不仅把小岛用做劫掠太平洋中西班牙人满载黄金的大帆船的最佳出发地,而且还把它当做后勤供给基地。因此,科科斯岛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海盗埋藏珍宝最多的地方,在寻宝者的眼里也叫“宝藏岛”。看来,哥斯达黎加政府之所以作出的这项决定,是针对有关这些海盗们隐藏的宝藏的。据说,从19 世纪起,哥斯达黎加政府就派出一支专门的军队负责保护这个小岛传说中的“宝藏”,并与那些想登岸探宝的人签订了条约:假如他们寻宝成功,哥斯达黎加政府将获得其中的一半价值,用以支付这只军队的军饷。那么“宝藏岛”岛上到底埋有多少海盗的宝藏呢?据说,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大海盗:英国海盗爱德华。戴维斯、葡萄牙海盗贝尼托。博尼托船长、苏格兰海盗威廉。汤普森船长,都在这个小岛上埋藏下宝藏。有关爱德华。戴维斯的生平,我们在《海盗地图》中曾有介绍。据说,从1684 年起,戴维斯船长率领着他的海盗舰队,多次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打劫来往的商船。凡是被他看中的猎物都几乎无法逃脱他的魔掌,尤其是从美洲开来的西班牙商船。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保证海上航路的安全,西班牙官方决定派出战舰,沿途打击那些伺机抢夺财宝的海盗船。面对强大的西班牙战舰的攻击,海盗们决定给抢掠的宝藏找个安全的地方。于是,戴维斯船长把他的战利品运到了偏远的科科斯岛上。据说他在那个杂草丛生、乱石密布的小岛深处一共埋藏了733 块金子,那是一笔再也没能重见天日的宝藏。多年之后,戴维斯船长归隐牙买加。偶尔,他也会驾船出海,沿着一条秘密的路线,带着他特制的藏宝图前往科科斯岛,从那儿取出一点财宝。但在此后的150 年里,由于多次地震和冲蚀,使科科斯岛上的地形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者,始终无法找到他的宝藏。据说,戴维斯船长手下有几个得力的部下。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人莱昂内尔。韦弗,另一个是举世闻名的“海盗学者”威廉。丹彼尔。目前,只有两个小海湾能够登陆科科斯岛,一个是根据英国航海家乔治。范库弗的一艘船命名的查塔姆海湾,而另外的一个,就是根据韦弗命名的韦弗湾。直至今日,这个小海湾仍是除了查塔姆海湾之外另一个安全的抛锚停船地点。告别了海盗生涯的威廉。丹彼尔,是《新环球旅行记》的作者,并由此一举成名。1699 年,丹彼尔再次出航,受命考察南太平洋,发现了一块真正的新大陆。他以女王的名义宣布这里为大英帝国的领土,并命名为“新大不列颠”,即今天的澳大利亚。科科斯岛上另一批宝藏是葡萄牙海盗船长贝尼托。博尼托隐藏的。据说他是科科斯岛藏宝最多的海盗,其埋藏的财宝总计竟高达7吨。贝尼托。博尼托原来是英国海军军官,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成了海盗。1820年,一直受西班牙战船追踪的博尼托登上了科科斯岛,在岛上埋藏了自己的黄金,还画了一张藏宝图。传说他把这7 吨财宝藏在了一个峡谷中。没想到博尼托和他的部下刚离开科科斯岛,就被英国皇家舰队拦截并擒获。在牙买加,博尼托和他的80余名追随者被绞死在了帆船的横杆上。传说博尼托把那7吨宝藏藏在了一个峡谷和两条飞天而降的奔腾瀑布之间的一个岩洞处。那个岩洞离一棵棕榈树很近,知道内情的人,还能从一个向前伸出的宝塔状的岩石上看见这个洞口。虽然博尼托在藏宝图上的标记十分清楚,但他的部下汤普森及家人并没能找到那批宝藏。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我们看看哥斯达黎加的国徽就明白了。中美洲地峡是多火山的地区,而面积很小的哥斯达黎加就有11座火山。因而,火山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之一,热气翻滚的火山、森林茂密的山峰是它们最为鲜明的标志,以至于在他们的国徽上竟是三座火山的图案。所以,即使原来有标记,但由于火山喷发常常引起地貌变动,形成新的山峰和峡谷。熔岩和火山灰也会覆盖地表,岩壁和山峦被“改头换面”,使地形变得不复可认。科科斯岛上另一批最大的宝藏是“利马宝藏”。据说,这批宝藏是博尼托的手下干将、逃脱出来汤普森埋藏的。那么,什么叫“利马宝藏”,汤普森又是怎么把它埋藏到科科斯岛上的呢?秘鲁是南美洲的文明古国,在寻宝者的眼里,也是传说中的黄金国。对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提到秘鲁,人们会马上联想到举世闻名的马丘比丘、库斯科、昌昌古城、利马大教堂、黄金博物馆、的的喀喀湖、菲利普城堡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据说,利马宝藏是秘鲁几十座教堂的财产,包括大量的圣物盒、金烛台和祭仪用品,珍贵图书、档案和艺术珍品,仅黄金饰品就达 20多吨。1821年,当西蒙。玻利瓦尔指挥的南美解放军逼近利马时,当时的利马总督为了这批金银珍宝的安全,决定把它们全部转移到利马城外的雷。菲利普城堡。城堡建造得极为坚固,其建筑风格也别具特色。城堡呈不等边五角形,每边上建有碉堡,分别命名为“国王”、“王后”、“圣费里佩”、“圣卡洛斯”和“圣何塞”,每个碉堡上有仓库,用于储藏火药。只有前两个堡垒上有塔楼,称为“骑士”塔楼,各有一座吊桥供出入用,两塔楼间有一22米宽的环城路。从防御能力上,菲利普城堡的城墙厚度竟然达到12~14米,而且全部用坚固的石块砌成,足可抵挡炮轰。从攻击能力上,城堡曾设置了188门青铜炮、124门铁炮,开火时从几十公里外就能听到震耳欲聋的炮声。自城堡建成后,它几次击退了海盗的攻击,从没有被攻克过。然而,当圣马丁将军率领他的军队兵临利马城下,总督觉得就连固若金汤的雷。菲利普城堡也不再安全了。于是,西班牙人不得不再次转移那批宝藏,并且不惜用重金租下了汤普森船长的船。没想到汤普森船长在查塔姆海湾抛锚停船后,命令手下的人用小船将利马宝藏运到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科科斯岛,藏匿在一个偏僻的山洞中。为了以后能重新取出这笔宝藏,海盗们作了周密的计划,还画了一张晦涩难懂的藏宝图,商定等时机成熟时,取出并平分这笔宝藏。然而,当他们从科科斯岛返回英国的途中被西班牙战船发现,海盗无一漏网,被绞死在巴拿马,只有汤普森船长和他的大副福布斯被免于处死,作为俘虏,他们需要在返回科科斯岛后带领西班牙军官去指认利马宝藏的藏匿地点。据说,汤普森和福布斯在岛上乘机逃脱。数月之后,有艘英国捕鲸船在科科斯岛前抛锚停船,发现了他们,于是把他们带到了阿笛纳斯角。福布斯在那里患黄热病死去,而惟一了解利马宝藏下落的汤普森从此也杳无音信。1844年,汤普森在纽芬兰开始露面,后来还结识了一个患难之交,他病重时,告诉了朋友这个秘密。但是他的朋友几经周折,却没能找到埋藏的宝藏。他在临终时,也把那张藏宝图留给了他的一个恩人,无奈这个人并不热衷探宝,就把藏宝图和俯视图搁置在家里。19世纪末,有对夫妇不知以什么方式拐弯抹角弄到了汤普森的藏宝图。他们在科科斯岛大肆挖掘,还在岛上的一座山中挖了一条280 英尺长的隧道,但最终一无所获。后来,他们把藏宝图转让给了一个德国人,这个德国人为了寻找宝藏,在岛上一呆就是20年。为了寻宝,他几乎挖遍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但始终两手空空。最后,他痛下决心,离开了这块伤心之地。据说在20多年来的寻宝生涯中,他只找到几十块金币等。那么,科科斯岛上的宝藏究竟埋藏在哪里呢?其实,随着环保意识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来说,对世界有数的自然遗产来说,真正的无价之宝不是海盗们埋藏的宝藏,而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永远不可再生的科科岛本身。危地马拉-蒂卡尔国家公园国  名:危地马拉共和国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8:5.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两边为蓝色;白色长方形中央绘有国徽图案。国旗的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的颜色。蓝色分别象征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国  徽:呈圆形,蓝色圆面中间有一幅展开的轴卷,其上用西班牙文写着“1821年9月5日,自由”,以纪念危地马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轴卷上栖息着一只绿色的“格查尔”鸟。这是危地马拉的国鸟,也称“自由之鸟”,被视为自由、爱国、友谊的象征。轴卷背后交叉着步枪和长剑,象征该国人民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自由。上述图案由月桂树枝环抱。自然地理:位于中美洲北部。与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接壤。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湾。首  都:危地马拉城蒂卡尔国家公园——南美雨林中的金字塔城所属国:危地马拉英文名:Tikal National Park蒂卡尔城耸立在危地马拉北部佩腾湖畔的一片原始热带密林中,为玛雅文化时期的古城邦遗址,曾是玛雅人诸城邦之中最重要、或许是最大的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蒂卡尔昌盛繁荣了1000多年,在它的鼎盛时期,人口有6万多,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大约有29个君王,从公元300年起统治蒂卡尔一直到公元900年。它于公元900年前后被玛雅人废弃,比西班牙征服者接管周围地区早了好几百年。此后的蒂卡尔城,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渡过了几百年的光阴。1893年,美国探险家约翰。斯蒂文斯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密密的树枝和悬空的巨大藤条简直使他寸步难行,不得不常常在灌木丛中绕来绕去。无意中,他感觉自己好像踏上了一个石砌的台阶,并且一步一步随着台阶不断地攀登。职业的敏感性使他马上意识到,这里也许是人类文明的遗址。果然,沿着丛林的这条路通向一座巨大的精美石像。这是玛雅神殿的遗址,是座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只是千百年来被四周的密林和巨藤遮挡得密不透风,人们即使在离它100米远的地方也难以发现。这座金字塔和古代城市遗址的发现引起举世震惊。各国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蜂拥而至,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的玛雅人的各处遗址。随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蒂卡尔,这座湮没在原始林中的古城邦。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湿热原始森林包围着,不难想像,当探险家们披荆斩棘,穿过雨林,第一次访问这座玛雅遗址的时候,当他们发现这几座上面刻着图画和象形文字的美洲最高的金字塔的时候,会是何等的惊讶。根据1980年危地马拉公布的考古调查报告,在这座被玛雅人遗弃的蒂卡尔城,古代玛雅人用石头和石灰作建筑材料,建成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这里大小金字塔共有300多座,它们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有石碑200块,石柱80根,古墓12座,墓葬文物中有玉镯、美洲虎玉雕、玉项链等奇珍异宝,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多达10万件。为此,危地马拉政府拨出专款在其周围576平方公里土地上开辟建造了一座蒂卡尔国家公园,每天迎接大批到此观光的国内外游客。蒂卡尔古城核心是约120米长、74米宽的中心广场,各个建筑都矗立在周围。像同时期玛雅人所有的仪式建筑物一样,广场是用石灰岩修建的。人们猜测,在蒂卡尔鼎盛时期,这处巨大的广场可能是个举行壮观仪式的所在。在广场的一面,“北卫城”变成了为统治蒂卡尔的众王树立墓碑的地方。我们从这些王者的陵墓中了解到不少关于该城居民的生活情况,因为这些陵墓往往都装饰着精心绘制的、翔实丰富的壁画。我们从这些陵墓里所保存的各种财宝中可知,蒂卡尔的国王们曾经过着十分豪华奢侈的生活。为了纪念自己的成就,国王们树立起挺拔的石头纪念碑。这些石碑现在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纪念碑都装饰着精美的雕塑作品,它们不仅表现了统治者本人的形象,而且还载有他们在位当政的年月。在蒂卡尔发现的最早的石碑建立于公元292年。蒂卡尔有许多石灰岩建筑物,这些宫殿和金字塔都以大方形地基为底,一些就建筑在原有建筑的顶上。这些建筑物的陡直线条,在地平线上显得格外挺拔,它们大都建于公元8世纪。公元8世纪前后,有一位名字叫“阿。卡考”的国王葬在位于中心广场东端的第一金字塔之内。这座宏伟的建筑在国王的遗体放进去之后,就修建在王陵的上面,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巨豹神庙。这是一座台阶式的金字塔,总共有9级,塔顶建有尖型小庙,塔基坡度陡而直。玛雅人认为,地下的冥界是由9层组成的,所以金字塔就表现了这种信念。有单独的一道台阶直通塔顶上高达47米的神庙。巨豹神庙是蒂卡尔城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物之一。与其遥遥相对的是2号金字塔,大概是为阿。卡考的妻子修建的。塔46米高,底部建有3个大厅,墙上全是石刻壁画,其中有两幅尤为引人注目,一幅是一个戴假面具的祭司带着一个即将做牺牲品的奴隶向祭台走去;另一幅是一个衣着华丽的贵族正大把大把地将一串串珍珠抛向地面。与它相距半公里处就是最高的4号金字塔,塔高75米,站在塔顶可眺望蒂卡尔古城全貌。中心广场东南面是中部卫星城,这是一群由6个庭院连成一片的长廊式建筑,每个庭院四周有殿堂,以石碑铭文著称的“5号殿”就在它附近。广场南北各有一座卫星城,离南部卫星城不远是高57米的5号金字塔,向西走不多远是由7座神庙组成的“七殿广场”神庙,石面上雕有死骷髅和骨骼的图案。北部卫星城建筑显得豪华、壮观,连成一片的金字塔,刻着浮雕的石柱成林,在柱林后面是宽阔的石头台阶,台阶最高处就是举行活人祭仪式的圣坛。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金字塔也是在公元8世纪建造的,其中有一些是成对建造的。专家们认为,建造它们是为了庆祝玛雅人称之为“卡顿”时期的结束。一个“卡顿”由20个“顿”组成。为了对时光的流逝表示敬意,人们就以20年为周期建造起成对的金字塔建筑群来作为标志。目前,在蒂卡尔已经找到了3000多座分散的建筑物,而更多的建筑物还隐藏在它们的下面。说来奇怪,这座城市周围并没有任何防御设施或是堡垒,只是北面有一条干涸的护城河。公元9世纪,蒂卡尔开始衰落,玛雅人遗弃了这座有着辉煌建筑物的古城,而重归于茫茫丛林之中,只留下了那好几千座的建筑物,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睥睨着周围那一大片森林,让它们作为玛雅人曾经统治这个地区几个世纪之久的一个历史的见证。就像人们不知道玛雅人是如何建造了这些金字塔一样,我们也同样不知道玛雅人为什么要废弃蒂卡尔。像玛雅人的其他城市一样,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这个神秘的民族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那异常璀璨的文明也突然中断,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有人认为,蒂卡尔的衰落,大概是因为同其他城邦进行了破坏性的战争。但从发掘的结果来看,这里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痕迹。有人认为是气象骤变,但经气象学专家研究,在公元8~9世纪,并没有在中美洲发生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还有人认为像蒂卡尔这样的城市建设在密林里而不是建在河流或海岸附近,会遇到供水的困难。为了解决供水与航运问题,玛雅人不得不寻找更为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但如果是这样,那他们理应扩充新的领地,建起新的城市并保持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而不是这样莫名其妙地中断和消失。在这座宏伟的古城面前,各种解释它被放弃的理由都显得有些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一种伟大的文明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了它在世间生存过的遗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揭开玛雅文化的失落之谜,蒂卡尔被废弃的原因也永远无法弄清楚。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国  名:洪都拉斯共和国国  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蓝白蓝;白色长方形中间有五颗蓝色五角星。国旗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的颜色。蓝色象征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五颗五角星是1866年添加的,表达了组成中美洲联邦的五个国家能再次实现联合的愿望。国  徽: 中间为椭圆形,其上的三角形象征平等和正义,两个塔状建筑物象征主权和独立,海洋图案代表该国位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间的地理位置,椭圆形上部两旁为饰有红花的羊角图案,象征该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上方有一束箭,表示纪念土著居民。椭圆形图案立于山坡上,山坡上有常青的松树和劳动工具,还有象征玛雅人文化的房屋,在椭圆形周边用西班牙文写着“洪都拉斯共和国,1821年9月15日”和“自由、主权、独立”。自然地理:位于中美洲北部。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的丰塞卡湾,东、南同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交界,西与危地马拉接壤。首  都:特古西加尔巴科潘玛雅遗址——破译“象形文字阶梯”所属国:洪都拉斯英文名:Maya Site of Copan科潘位于洪都拉斯境内与危地马拉相接壤处。科潘遗址占地12英亩,高达125英尺,用去了将近500万吨建筑材料,这样的建筑物规模实在令人惊叹。在玛雅文化中,科潘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古城遗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美洲的心脏地带,即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贝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部分地区,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时代之前的许多个世纪,一个玛雅人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建立起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似乎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这其中也包括了他们建造的科潘古城。科潘是玛雅文明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早在10世纪初期,这座城市就被遗弃了。直到19世纪才被挖掘出来。对科潘严肃正规的发掘工作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考察,如今,考古学家已对这座古城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科潘是玛雅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的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遗址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筑,主要有金字塔祭坛、中心广场、6座庙宇、石阶、36块石碑和雕刻等。大金字塔在内的最重要的建筑雄踞于土石砌成的平台之上,小型的金字塔、庙宇、院落及其他建筑散布于大金字塔的周围。外围是16组居民住房的遗址。国王和他的亲属居住在自己城市中心的王宫里,身边聚集着大臣和奴仆。贵族和教士也住在城中,最接近宗教建筑的是玛雅祭司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领、贵族及商人的住房,最远处则是一般平民的住房。科潘王朝的卫城比科潘河高出大约30米,基本上呈正南、正北走向的矩形。它的建筑体积总计达224万立方米,考古学家认为它原先比这还要大得多。在广场附近,一座庙宇的台阶上立着一个非常硕大的、代表太阳神的人头石像,上面雕刻着金星。另一座庙宇的台阶上,有一尊玛雅人雨神的石雕像,雨神手里握着能够给他降雨神通的火把。在山坡和庙宇的台阶上,耸立着一些巨大的、表情迥异的人头石像。另一个长1.22米、高0.68米的祭坛上,刻有4个盘腿对坐的祭司,他们身上刻有象形文字。在这个祭坛的雕刻群中,还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镶嵌成花斑状的石虎和石龟。在广场的中央,有两座有地道相通、分别祭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各长30米、宽10米。墙壁和门框中有丰富多彩的人像浮雕。在两座庙宇之间的空地上,耸立着14块石碑,这些石碑建于613年至783年之间,所有的石碑均由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高低不一,上面刻满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和数以千计的象形文字。最有趣的是,在科潘玛雅遗址中,有座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球场,球场的四面有高高的、呈斜坡状的看台,四周围墙环绕,球场的地面铺着石砖,两边各有一个坡度较大的平台。现在台上仍有建筑物的痕迹。从玛雅文字的记载来看,科潘球场约建于公元775年。远处的边缘有石阶为界,每一边都有一道斜坡,斜坡上的房子都有拱形的屋顶。每一道斜坡的最高处都有三支记分石标。考古人员发现,球场是玛雅城市活动中心的重要特征。球赛由两队球手进行,双方都奋力击打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的坚硬的橡皮球,使球穿过设在高墙上的石圈。球手们要穿上护垫,其中包括可能是用皮革做的宽大腰带。他们击球不准用手或脚,而用前臂、肘部或是臀部向前推球。虽然我们把这种游戏称为“比赛”,但历史学家认为,玛雅人把它当成宗教活动中的神圣仪式。有人研究发现,在有些比赛之后,输掉比赛的球手要被祭司砍下头,他们的鲜血和尸体要祭奠神灵。或许,有些比赛可能是本地城市的最佳球手同另外一座被攻陷的城市的首领或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斗士式的竞赛。有些球场周围环绕着一排排的骷髅,有些球里面也包裹着人头。危地马拉-蒂卡尔国家公园国  名:危地马拉共和国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8:5.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中间为白色,两边为蓝色;白色长方形中央绘有国徽图案。国旗的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的颜色。蓝色分别象征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国  徽:呈圆形,蓝色圆面中间有一幅展开的轴卷,其上用西班牙文写着“1821年9月5日,自由”,以纪念危地马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轴卷上栖息着一只绿色的“格查尔”鸟。这是危地马拉的国鸟,也称“自由之鸟”,被视为自由、爱国、友谊的象征。轴卷背后交叉着步枪和长剑,象征该国人民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自由。上述图案由月桂树枝环抱。自然地理:位于中美洲北部。与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接壤。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湾。首  都:危地马拉城蒂卡尔国家公园——南美雨林中的金字塔城所属国:危地马拉英文名:Tikal National Park蒂卡尔城耸立在危地马拉北部佩腾湖畔的一片原始热带密林中,为玛雅文化时期的古城邦遗址,曾是玛雅人诸城邦之中最重要、或许是最大的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蒂卡尔昌盛繁荣了1000多年,在它的鼎盛时期,人口有6万多,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大约有29个君王,从公元300年起统治蒂卡尔一直到公元900年。它于公元900年前后被玛雅人废弃,比西班牙征服者接管周围地区早了好几百年。此后的蒂卡尔城,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渡过了几百年的光阴。1893年,美国探险家约翰。斯蒂文斯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密密的树枝和悬空的巨大藤条简直使他寸步难行,不得不常常在灌木丛中绕来绕去。无意中,他感觉自己好像踏上了一个石砌的台阶,并且一步一步随着台阶不断地攀登。职业的敏感性使他马上意识到,这里也许是人类文明的遗址。果然,沿着丛林的这条路通向一座巨大的精美石像。这是玛雅神殿的遗址,是座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只是千百年来被四周的密林和巨藤遮挡得密不透风,人们即使在离它100米远的地方也难以发现。这座金字塔和古代城市遗址的发现引起举世震惊。各国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蜂拥而至,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的玛雅人的各处遗址。随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蒂卡尔,这座湮没在原始林中的古城邦。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湿热原始森林包围着,不难想像,当探险家们披荆斩棘,穿过雨林,第一次访问这座玛雅遗址的时候,当他们发现这几座上面刻着图画和象形文字的美洲最高的金字塔的时候,会是何等的惊讶。根据1980年危地马拉公布的考古调查报告,在这座被玛雅人遗弃的蒂卡尔城,古代玛雅人用石头和石灰作建筑材料,建成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这里大小金字塔共有300多座,它们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有石碑200块,石柱80根,古墓12座,墓葬文物中有玉镯、美洲虎玉雕、玉项链等奇珍异宝,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多达10万件。为此,危地马拉政府拨出专款在其周围576平方公里土地上开辟建造了一座蒂卡尔国家公园,每天迎接大批到此观光的国内外游客。蒂卡尔古城核心是约120米长、74米宽的中心广场,各个建筑都矗立在周围。像同时期玛雅人所有的仪式建筑物一样,广场是用石灰岩修建的。人们猜测,在蒂卡尔鼎盛时期,这处巨大的广场可能是个举行壮观仪式的所在。在广场的一面,“北卫城”变成了为统治蒂卡尔的众王树立墓碑的地方。我们从这些王者的陵墓中了解到不少关于该城居民的生活情况,因为这些陵墓往往都装饰着精心绘制的、翔实丰富的壁画。我们从这些陵墓里所保存的各种财宝中可知,蒂卡尔的国王们曾经过着十分豪华奢侈的生活。为了纪念自己的成就,国王们树立起挺拔的石头纪念碑。这些石碑现在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纪念碑都装饰着精美的雕塑作品,它们不仅表现了统治者本人的形象,而且还载有他们在位当政的年月。在蒂卡尔发现的最早的石碑建立于公元292年。蒂卡尔有许多石灰岩建筑物,这些宫殿和金字塔都以大方形地基为底,一些就建筑在原有建筑的顶上。这些建筑物的陡直线条,在地平线上显得格外挺拔,它们大都建于公元8世纪。公元8世纪前后,有一位名字叫“阿。卡考”的国王葬在位于中心广场东端的第一金字塔之内。这座宏伟的建筑在国王的遗体放进去之后,就修建在王陵的上面,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巨豹神庙。这是一座台阶式的金字塔,总共有9级,塔顶建有尖型小庙,塔基坡度陡而直。玛雅人认为,地下的冥界是由9层组成的,所以金字塔就表现了这种信念。有单独的一道台阶直通塔顶上高达47米的神庙。巨豹神庙是蒂卡尔城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物之一。与其遥遥相对的是2号金字塔,大概是为阿。卡考的妻子修建的。塔46米高,底部建有3个大厅,墙上全是石刻壁画,其中有两幅尤为引人注目,一幅是一个戴假面具的祭司带着一个即将做牺牲品的奴隶向祭台走去;另一幅是一个衣着华丽的贵族正大把大把地将一串串珍珠抛向地面。与它相距半公里处就是最高的4号金字塔,塔高75米,站在塔顶可眺望蒂卡尔古城全貌。中心广场东南面是中部卫星城,这是一群由6个庭院连成一片的长廊式建筑,每个庭院四周有殿堂,以石碑铭文著称的“5号殿”就在它附近。广场南北各有一座卫星城,离南部卫星城不远是高57米的5号金字塔,向西走不多远是由7座神庙组成的“七殿广场”神庙,石面上雕有死骷髅和骨骼的图案。北部卫星城建筑显得豪华、壮观,连成一片的金字塔,刻着浮雕的石柱成林,在柱林后面是宽阔的石头台阶,台阶最高处就是举行活人祭仪式的圣坛。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金字塔也是在公元8世纪建造的,其中有一些是成对建造的。专家们认为,建造它们是为了庆祝玛雅人称之为“卡顿”时期的结束。一个“卡顿”由20个“顿”组成。为了对时光的流逝表示敬意,人们就以20年为周期建造起成对的金字塔建筑群来作为标志。目前,在蒂卡尔已经找到了3000多座分散的建筑物,而更多的建筑物还隐藏在它们的下面。说来奇怪,这座城市周围并没有任何防御设施或是堡垒,只是北面有一条干涸的护城河。公元9世纪,蒂卡尔开始衰落,玛雅人遗弃了这座有着辉煌建筑物的古城,而重归于茫茫丛林之中,只留下了那好几千座的建筑物,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睥睨着周围那一大片森林,让它们作为玛雅人曾经统治这个地区几个世纪之久的一个历史的见证。就像人们不知道玛雅人是如何建造了这些金字塔一样,我们也同样不知道玛雅人为什么要废弃蒂卡尔。像玛雅人的其他城市一样,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这个神秘的民族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那异常璀璨的文明也突然中断,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有人认为,蒂卡尔的衰落,大概是因为同其他城邦进行了破坏性的战争。但从发掘的结果来看,这里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痕迹。有人认为是气象骤变,但经气象学专家研究,在公元8~9世纪,并没有在中美洲发生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还有人认为像蒂卡尔这样的城市建设在密林里而不是建在河流或海岸附近,会遇到供水的困难。为了解决供水与航运问题,玛雅人不得不寻找更为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但如果是这样,那他们理应扩充新的领地,建起新的城市并保持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而不是这样莫名其妙地中断和消失。在这座宏伟的古城面前,各种解释它被放弃的理由都显得有些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一种伟大的文明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了它在世间生存过的遗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揭开玛雅文化的失落之谜,蒂卡尔被废弃的原因也永远无法弄清楚。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国  名:洪都拉斯共和国国  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蓝白蓝;白色长方形中间有五颗蓝色五角星。国旗颜色来自原中美洲联邦国旗的颜色。蓝色象征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白色象征对和平的追求;五颗五角星是1866年添加的,表达了组成中美洲联邦的五个国家能再次实现联合的愿望。国  徽: 中间为椭圆形,其上的三角形象征平等和正义,两个塔状建筑物象征主权和独立,海洋图案代表该国位于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之间的地理位置,椭圆形上部两旁为饰有红花的羊角图案,象征该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上方有一束箭,表示纪念土著居民。椭圆形图案立于山坡上,山坡上有常青的松树和劳动工具,还有象征玛雅人文化的房屋,在椭圆形周边用西班牙文写着“洪都拉斯共和国,1821年9月15日”和“自由、主权、独立”。自然地理:位于中美洲北部。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的丰塞卡湾,东、南同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交界,西与危地马拉接壤。首  都:特古西加尔巴科潘玛雅遗址——破译“象形文字阶梯”所属国:洪都拉斯英文名:Maya Site of Copan科潘位于洪都拉斯境内与危地马拉相接壤处。科潘遗址占地12英亩,高达125英尺,用去了将近500万吨建筑材料,这样的建筑物规模实在令人惊叹。在玛雅文化中,科潘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古城遗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美洲的心脏地带,即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贝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部分地区,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时代之前的许多个世纪,一个玛雅人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建立起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似乎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这其中也包括了他们建造的科潘古城。科潘是玛雅文明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早在10世纪初期,这座城市就被遗弃了。直到19世纪才被挖掘出来。对科潘严肃正规的发掘工作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考察,如今,考古学家已对这座古城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科潘是玛雅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的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遗址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筑,主要有金字塔祭坛、中心广场、6座庙宇、石阶、36块石碑和雕刻等。大金字塔在内的最重要的建筑雄踞于土石砌成的平台之上,小型的金字塔、庙宇、院落及其他建筑散布于大金字塔的周围。外围是16组居民住房的遗址。国王和他的亲属居住在自己城市中心的王宫里,身边聚集着大臣和奴仆。贵族和教士也住在城中,最接近宗教建筑的是玛雅祭司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领、贵族及商人的住房,最远处则是一般平民的住房。科潘王朝的卫城比科潘河高出大约30米,基本上呈正南、正北走向的矩形。它的建筑体积总计达224万立方米,考古学家认为它原先比这还要大得多。在广场附近,一座庙宇的台阶上立着一个非常硕大的、代表太阳神的人头石像,上面雕刻着金星。另一座庙宇的台阶上,有一尊玛雅人雨神的石雕像,雨神手里握着能够给他降雨神通的火把。在山坡和庙宇的台阶上,耸立着一些巨大的、表情迥异的人头石像。另一个长1.22米、高0.68米的祭坛上,刻有4个盘腿对坐的祭司,他们身上刻有象形文字。在这个祭坛的雕刻群中,还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镶嵌成花斑状的石虎和石龟。在广场的中央,有两座有地道相通、分别祭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各长30米、宽10米。墙壁和门框中有丰富多彩的人像浮雕。在两座庙宇之间的空地上,耸立着14块石碑,这些石碑建于613年至783年之间,所有的石碑均由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高低不一,上面刻满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和数以千计的象形文字。最有趣的是,在科潘玛雅遗址中,有座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球场,球场的四面有高高的、呈斜坡状的看台,四周围墙环绕,球场的地面铺着石砖,两边各有一个坡度较大的平台。现在台上仍有建筑物的痕迹。从玛雅文字的记载来看,科潘球场约建于公元775年。远处的边缘有石阶为界,每一边都有一道斜坡,斜坡上的房子都有拱形的屋顶。每一道斜坡的最高处都有三支记分石标。考古人员发现,球场是玛雅城市活动中心的重要特征。球赛由两队球手进行,双方都奋力击打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的坚硬的橡皮球,使球穿过设在高墙上的石圈。球手们要穿上护垫,其中包括可能是用皮革做的宽大腰带。他们击球不准用手或脚,而用前臂、肘部或是臀部向前推球。虽然我们把这种游戏称为“比赛”,但历史学家认为,玛雅人把它当成宗教活动中的神圣仪式。有人研究发现,在有些比赛之后,输掉比赛的球手要被祭司砍下头,他们的鲜血和尸体要祭奠神灵。或许,有些比赛可能是本地城市的最佳球手同另外一座被攻陷的城市的首领或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斗士式的竞赛。有些球场周围环绕着一排排的骷髅,有些球里面也包裹着人头。玛雅人最大的球场在当今墨西哥境内的奇琴伊察,它有146米长、36米宽,高达8米的墙,比大多数玛雅人的球场都要大好几倍。但随着岁月的侵蚀,大多数球场都已消失。科潘球场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玛雅人的球场遗址。我们今天对古代玛雅人之所以能够了解到一些情况,是因为他们研制出了自己的一套文字体系。玛雅人的文字体系是由被称为“象形文字”的符号构成的,这些符号代表着音节和声音的组合。在当时,可能只有少数的上层社会的人才能全部读完这些象形文字。当时抄写这些文字的人,是用火鸡的翎毛制作的管状笔在无花果树的树皮上写字。有时候,他们在一张长条的树皮上写字,然后把它折叠起来成为书页。现今,玛雅人的书籍被叫做“古抄本”。不幸的是,现存的这种抄本只有四本。幸亏玛雅人还把象形文字镌刻在用来覆盖自己城市的建筑物的石块上,纪念碑、瓷器、石碑、门楣和其他石质建筑上都雕刻下了他们的文字和符号,在石碑上记录下重要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和日期,并把某一位国王的生平以及他在位执政的大事记录下来。1989年,一队洪都拉斯和美国的联合考古小组成功地在科潘发掘了第一座皇家陵墓,墓体掩藏在大金字塔的石阶梯之下,陵墓的地道两边是由红色黏土和灰色石块砌成的墙壁,位于地下15米深处,在泥土地面上有一个黑色的洞口,穿过由泥土和石块筑成的墙上的墓室入口,再通过里面的另一个洞口,可以看到一块色彩缤纷的古代灰泥石板,进入洞口,在这块石板的下面,有具装饰着玉石和其他饰物的人体骨架,被埋葬者是个中年人,尸骨早已散架。陵墓的随葬品中有科潘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最丰富的玉器装饰品和耳饰收藏品。而灰泥石板上面雕刻的符号最近也被解读出来,有人认为,此人是科潘的第一代国王。199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队又在同一金字塔的中心部分发掘出另一座皇墓,被葬者可能是科潘6世纪时的一位国王。在科潘遗址广场的山丘上有一座祭坛,庙宇建于公元755年,高30米,共有63级台阶,它是由2500块石头垒砌的阶梯,台阶50英尺宽,每级1英尺半高,其中每块石头上都刻有一个象形文字,梯级竖板雕刻有1250个象形文字,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象形文字长卷之一,象形文字阶梯上的长卷记录自古科潘到公元755年的全部历史,科潘王国统治者的故事,也记载了其间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期,比如,它记录着第13代国王是如何被杀等。同样,这座象形文字阶梯又成为后来的王朝用于统治子民,并宣扬自己业绩的宣传“画板”。有人认为,这是全美洲最长的石刻故事。不幸的是,象形台阶毁于1800年,仅有30个梯级竖板遗留下来。在象形文字阶梯下面发掘出了一个祭坛,有人认为,这个被称为“摩摩记号”的祭坛上的铭文表明,它是由第2代科潘统治者建立的。不过,要想破译玛雅人的这些文字绝非易事。事实上,当最初的欧洲人把玛雅折叠式的书本带回西班牙后,最先看到这些字迹的人几乎不可能想到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这些文字将揭示出中美洲历史和宗教当中的一个早已不为人知的时代。1810年,巴龙。亚历山大。汉伯尔特在他的《美洲山区景色与土著居民的古物》一书中,首次用5页篇幅发表了德累斯顿的抄本。19世纪后半叶,阿尔弗雷德。莫德斯雷在他出版的书中,收入了3份玛雅文抄本以及对蒂卡尔、科潘等其他遗址拍摄的精确照片和碑铭绘画。19世纪末,对玛雅文字的解读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俄国学者余里。罗索夫于本世纪50年代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研究玛雅文字,而另一位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夫则识别出了玛雅碑铭的句法,这对研究玛雅文字起到了突飞猛进的作用。在科潘古城中心,有一座边长为1.22米的纪念碑,它的四周雕刻着16个谜一般的人像。过去,人们对这些神秘的雕刻,只能认出其中10%的象形文字,而才华横溢的碑铭学家大卫。斯塔特,通过与玛雅人后裔今天所使用的语言对照,已经破译了其中80%的文字,他对玛雅文本的新研究已开始揭示出玛雅文本神秘的内涵,并终于读懂了纪念碑上面描绘的16个人的故事。那些人像所代表的人正是玛雅国王,他使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城市的朝代史,使得玛雅文明有了一个历史的框架。翻译出的文字记载表明,科潘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大约于公元763年登基。尽管他下令修建了许多纪念碑和祭坛,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强大的君主,但仍然无法挽救已走上颓势的科潘。随着这位国王的去世,科潘的辉煌到此就结束了。科潘石碑上所刻的最后年代为公元830年。在以后3~4个世纪中,这一河谷地区,人口持续锐减,再没有修建新的石碑和祭坛等建筑。大约在公元1200年,除了少数一些农民和猎户外,科潘已无人居住,热带森林开始无情地吞噬已开垦出来的河谷地区,用树林、树叶、枝蔓和杂草覆盖掉所有的石碑和庙宇。科潘的衰败反映了玛雅文明的整体衰退。当西班牙人于16世纪入侵时,玛雅文明已经衰败不堪,她的鼎盛时期已经是几个世纪以前的事了。玛雅人刀耕火种的方法当今在中美洲依然使用着。玉米是他们的最主要的农作物,成为主食。玛雅人用玉米制作成一种调拌上辣胡椒的稀粥。玛雅人用玉米酿造成一种叫做“巴尔契”的酒精饮料,用蜂蜜和树皮增加甜味。玛雅人没有金属可用,没有马或牛来驮运沉重的物品,他们只能使用石头和木头工具干活,而从事农耕的家庭,大都老少三代聚集在一起,居住在靠近自己农田的狭小简陋的住房里。住房是用竖立在一起的木桩建成的,它的屋顶是用棕榈叶和茅草铺絮的,坡度一般很陡,以便于雨水流下。房屋的一半用来做饭和用餐。在涂了灰泥的地面中央有一个火坑,家人都睡在房屋另一半用木料和树皮架起的床上。历史学家们至今仍然弄不明白是什么力量终止了玛雅文明,使之从衰败走向消亡。许多人都以为玛雅人的消亡是十分神秘的事,虽然对科潘遗址中部分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使人感到了这个城市走向衰败的情况,但它走向衰败的原因却仍然是一个谜。更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并不是只有一个科潘,而是所有的玛雅城市,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公元9世纪前后,就全部被废弃了。这不止是一个城市的衰亡,而是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整体性衰亡。玛雅文化一定是遇到了某种不可克服的危机。玛雅人那些宏伟的古城遗迹处处都使人感到,这是个多么不平凡的民族。而建在这些精美的古建筑废墟旁边的当今印第安人仍在居住的茅屋和草棚又是那么与它不协调,令人难以置信。有人把玛雅文明的消亡比喻成“人类历史上最为彻底全面的一次文化失落”。但他们的文化为什么会失落,却是今天仍然困扰人们的话题。墨西哥-“谜中之谜”帕伦克国  名:墨西哥合众国国  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4.从左至右由绿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绘有墨西哥国徽。绿色象征独立和希望,白色象征和平与宗教信仰,红色象征国家的统一。国  徽:为一只展翅的雄鹰嘴里叼着一条蛇,一只爪抓着蛇身,另一只爪踩在从湖中的岩石上生长出的仙人掌上。这组图案描绘了墨西哥人的祖先阿兹特克人建国的历史。相传在很久以前,太阳神为了拯救四处流浪的墨西哥人祖先阿兹特克人,托梦给他们,只要见到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就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居住在墨西哥北部地区的阿兹特克人在太阳神的启示下,找到图案中所描绘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了墨西哥城。仙人掌是墨西哥的国花,象征着墨西哥民族及其顽强的斗争精神。图案中下方为橡树和月桂树枝叶,象征力量、忠诚与和平。国  鸟:雄鹰。墨西哥人将“雄鹰”视为祖国的象征,墨西哥的国徽图案为一只嘴里叼着蛇的雄鹰伫立在仙人掌上,它的国旗中间有一雄鹰,它的硬币上也是雄鹰的标志。自然地理:为中美洲最大的国家。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北邻美国,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亚湾。因境内多为高原地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万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称。首  都:墨西哥城帕伦克古城及历史公园——“谜中之谜”帕伦克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Pre-Hispanic City and National Park of Palenque帕伦克古城及历史公园,位于墨西哥国境东南沿海平原,坐落在恰帕斯州首府梅里达西北约480千米处。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铭文神殿”,这座神殿自公元689年被封闭之后,直到1952年才重见天日,它对深入研究玛雅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帕伦克从前是个玛雅人建造的、有许多座神庙的都城,但早在西班牙人入侵前几个世纪就不知为什么被突然弃置了。其古城遗址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山坡上,环绕四周的是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古城自东向西沿河谷地带平缓地延伸11公里多,奥托罗姆河从市中心缓缓流过。城内的神庙、宫殿、广场、民舍等依坡而建,错落有序,形成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群。但从公元9世纪以后,这座城市被人废弃,一座座精美绝伦、高大宏伟的石头建筑被莽莽原始丛林淹没,变成了渺无人迹的废墟。1502年,当西班牙人的将领高戴斯带着一批西班牙征服者进入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时,曾在帕伦克附近三十英里的地方与其擦肩而过,就连当时西班牙人雇佣的本地印第安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弃城,直到19世纪,这座沉睡了近千年的古城才被重新发现。帕伦克古城遗址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公元600~700年,帕伦克古城发展到到了最高峰。经过发掘发现的8平方千米区域内的古城建筑,多建于这一时期。帕伦克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宫殿和5座神庙,人们把这些建筑称为帕伦克宫、太阳神庙、狮子神庙、碑铭神庙等,这些都是现代考古学家所取的名字。事实上,古代玛雅人的思想、信仰和古老的记忆,其中大部分已经遗失,再也无法挽回。建造在梯形土台之上的帕伦克宫像一个八阵图,里面有无数庭院、门廊和房间。宫殿底座的土台底边长100米,宽80米,高10米。在帕伦克宫殿,还有个可能是用来观测天文的4层石塔矗立当中,石塔高15米,所以被称为“天文观测塔”。帕伦克宫殿内部装饰着风格华丽、技巧精湛的壁画和浮雕。在宫殿通道的浮雕上,不仅有描绘了帕伦克国王巴加尔加冕的情景,也有描绘其生平事迹的画面。太阳神庙内壁刻有146个玛雅象形文字,至今保存完整。金字塔地基上是气派恢弘的长方形皇宫,据说那是古代玛雅祭司观测天象的场所。碑铭神庙是帕伦克遗址最雄伟的建筑,它是一座金字塔、庙宇、墓葬合一的建筑。这座建筑因藏有一大块的铭刻石而得名,其中的一座金字塔有9层高,千百年来,默默地耸立在原始森林之中,显得是那么的饱历风霜、古老而永恒。碑铭神殿的底基边长65米,连同神殿高21米,675年起动工,683年建成。游客们爬上最后几级阶梯,可以进入“碑铭神庙”的主厅。后墙嵌着两块灰色大石板,上面镌刻着620 个玛雅象形文字,排列得十分整齐,如同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这些文字有些看起来像人的脸庞,有些像怪物的面孔,还有一些仿佛是蠢蠢欲动的某种神话怪兽。这两块碑铭到底叙述的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因为它的文字是由图形和音符混合组成,至今犹未被完全破译。有人认为,碑上的一些文字提到的是几千年前的、参与过史前重大事件的民族和神。象形文字碑铭左边,用大石板铺成的神殿地板上,有一个楼梯口,下面架设着一道陡峭的阶梯,直通到隐藏在金字塔深处的一个房间。而这个楼梯自从公元683 年被封闭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那么这个房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尽管美国人斯提芬斯已于1840年对帕伦克古城遗址有过妙趣横生的记载,但古城中最为深幽、隐秘的一处,却是由墨西哥考古学家阿尔维托。鲁兹于1952年发现的,这就是巴加尔国王的石棺,它在这座碑铭神庙底部的墓室中被发现。阿尔维托。鲁兹看到神庙的地板有些奇怪,不像帕伦克的其他神庙的地板,它是用切割良好的大块石板铺成。在后面一间屋子里,有块石板有两排圆形凹陷,里面嵌着石栓。鲁兹认为这可能是供搬开地板用的。他还注意到第二间屋子的后墙一直伸到地板下面。更令人不解的是,地板中间的一块石板上还有两排人工凿出并被石块堵住的孔洞,莫非这地板下暗藏天机?有一天,鲁兹突然注意到石板上好像有石塞遮住的把手,于是他断定这石板下肯定还隐藏着什么。随后他便移开了石板,眼前的情景简直令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石板下面,他看见了一条塞满沙石的楼梯,并很快发现这是一口楼梯井。对鲁兹来说,最为艰难的任务,就是如何能尽快地挖掘和清理这个楼梯了。他们竟然花了三年时间,才将瓦砾全部清除,直到1952年,才彻底打通这道阶梯,鲁兹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发掘到塞满沙石的楼梯井底。鲁兹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石盒,里边装着陶碗、满是颜料的贝壳、玉耳环、玉珠和一颗珍珠。在这些物品的旁边放着另一个箱子,箱子里边有6个人类的骨架。他意识到此处可能离某位玛雅权贵的墓室不远了,而考察队员却又发现了被一块三角形厚石板堵住的入口。他们花费了极大的力气,终于把这块厚石板移开一条刚够一人通过的缝隙。这时,他看见了一扇敞开的大门,大门通往神庙中轴线下的一个密室。终于,鲁兹怀揣着万分不解的心情,侧身挤进了内室,走下最后5级台阶后,进入了这个与世隔绝千年的房间。这是一间拱顶密室,密室内陈放着巴加尔的石棺,石棺被架在6根石柱之上。可以说,这是玛雅考古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他们发现了帕伦克国王巴加尔的墓室!这也是在中美洲发现的第一座类似古埃及王陵的陵墓。直到这时,鲁兹和他的考古队员才明白,原来,连接帕伦克碑铭神庙和巴加尔墓室那条以承材支撑的拱形楼梯,其阶梯井共有67级台阶,在墓门封好后,当初建造这座墓室的玛雅工匠,为了不让外人干扰这位国王的长眠,在完工之后,特意用数以吨计的沙石将其填塞的。在此后1300多年间,从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据考证,巴加尔从公元615年到公元683年是帕伦克的统治者。他的墓室长9.14米,高7米,拱形屋顶用石柱支撑,四周的墙壁装饰着浮雕,描绘的是高视阔步的“九神”——统治黑夜的九位玛雅神。墓室中央,在“九神”的俯瞰下,是具巨大的石棺。巴加尔石棺的长方形盖子是一块重达5吨的巨大石板,石板长3.8 米、宽2.2米,上面刻有无与伦比的浮雕。石棺中躺着一副高大的骨骸,脸上罩着用200块玉片镶嵌的翡翠面具,身上堆满各种珍贵的玉器,还戴着无数的护符和手镯。这就是公元7世纪时,帕伦克的统治者。有一根蛇状黏土管子从石棺通向墓室入口,然后,再沿着阶梯通到顶部。因为这座被封闭1300年的楼梯共有67级台阶,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巴加尔通过一种“心理管道”同活人世界联结在了一起。在巴加尔石棺脚下,还发现有两具灰泥雕塑头像。有人认为,在玛雅的雕刻艺术中,最杰出的一件作品,不是石雕,而是这两具灰泥塑像,它集中了玛雅文化的全部优点:处理体积的技巧、平衡以及犹如充满着寂静的威严,不仅把人像雕塑得十分逼真,还把人物内心深处那种抑制住的恐慌、神思、严峻和内在力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现保存在墨西哥国家博物馆内。尽管密室非常潮湿,但刻在这块平滑坚硬石棺上的精美浮雕,仍保存得很好,刚开始人们发现它时,只是被它的雕琢精美、气派高贵所震撼,然而,当石棺上描绘的图案清楚地显示在世人面前时,当人们审视这个半躺着、上身向前倾斜、眼睛凝视着前方、伸出两手的男子时,不由如坠迷雾之中,并对石棺上的浮雕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表现巴加尔在弥留之际掉进一个阴间怪物的嘴里的情景。也有人认为,这是描绘巴加尔以一种胎儿的姿势降入地下世界的情景,而从他的尸体上长出了一棵世界树和一只神鸟,整个画面被一个双头的弓形的蛇断开。在宇宙的中心可以看到,尽管他像太阳下山一样沉入了地下世界,但在石棺两旁刻画的形象却暗示着一种重生的轮回。但到了60年代,人们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那些了解宇宙飞船构造的人们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石棺上镌刻的人身上穿着一副紧身衣,其头部有弧形物和管子,还有一种类似天线的头部装置。再看他如此奇怪的姿态,仿佛在操纵着某种人们至今无法知晓的控制设备的变速杆或飞机的操纵仪,他的那辆“车”前面部分呈尖状,在车体的尾端是急速喷射的火舌。看来,这个人是坐在一个装置着各种仪表、按钮和管线的、类似宇宙飞船的机械里,在操作某种机器。的确,直到现代社会,热带原始森林中玛雅人的后裔都没有马或者马车,玛雅人更是连什么是“轮子”都不知道,那么,这个操纵着某种飞行器的人,到底是谁呢?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古城特奥蒂瓦坎古城——众神之城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Pre-Hispanic City of Teotihuacan1. 是谁建造的“众神之城”?特奥蒂瓦坎古城,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约40公里处,是公元1世纪至7世纪建造的圣城,有着“众神之城”的美称。古城以几何图形和象征性排列的建筑遗址及其庞大规模闻名于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山坡谷底之间,面积250公顷。 据留存的建筑遗址和出土的文物判断,在公元5世纪的全盛时期,特奥蒂瓦坎是墨西哥的圣城,是西半球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之一。公元 6~7 世纪,该城居民可能多达 20万左右,他们创造了光芒四射、辉煌灿烂的文化。高耸的金字塔、华丽的宫殿、宏大的建筑、排列整齐的宽阔的街道和高度发达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太阳神金字塔和月亮神金字塔,更是对当地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原来的名字已经无从知晓了。公元12世纪时,阿兹特克人到达这里,发现它已是一座空城。他们把这片广阔的废墟叫做特奥蒂瓦坎。在印第安语中,这里是“众神信徒得道之地”,或者说是“众神之城”,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只有神才能建造如此雄伟的城市,而诸神就在这里升起了第五个太阳,世界就是在这里被创造出来的。如今游客们看到的遗迹,也只不过是特奥蒂瓦坎当年壮丽面貌的一小部分。其实,整个城市的十分之九仍然埋在泥土之中。 特奥蒂瓦坎的电脑复原图,即使与当代最先进的大都市设计图相比也毫不逊色,以至于领导该城发掘多年的女考古学家劳瑞特。泽约涅也不禁惊叹:这非凡的智慧从何而来,何以完成如此伟大的规划?而且,对考古学家来说,他们有待发掘的,不仅仅是一个特奥蒂瓦坎,因为在这个“众神之城”的建造过程中,其建筑物每当经过大约100年左右,当时的居民们便重新建造一次。自1905年墨西哥政府开始组织发掘工作以来,差不多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耗以巨额资金,才将古城遗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现出来。到目前为止,4层废墟已经掘出3层,从挖掘层可以看出,其建筑物都是层复一层地叠建上去的。令人迷惑的是,在公元650~750年左右,特奥蒂瓦坎的文明突然中断,此后全是一片衰落的景象。这座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突然被废弃。不知是由于什么原因,“众神之城”的居民和它的文化好像都一下子消失了。公元1000年,托尔特克人占据了城市部分地区。当随后的阿兹特克文化在美洲中部高原兴起时,特奥蒂瓦坎古城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特奥蒂瓦坎神秘毁灭的800年后,当16世纪西班牙人来到这里时,他们见到的,是仍然生活在石器时代的阿兹特克人。特奥蒂瓦坎突然衰落,事情来得既突然又神秘。街道人迹全无,神庙倒塌,居民们都走光了。考古学家经过了100年的研究,至今还并不了解特奥蒂瓦坎人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在整个中美洲,没有人能说清究竟是谁建造了这座众神之城,也不能确定它是如何建造的。人们不知道特奥蒂瓦坎人从哪里来,又去了什么地方。至今,人们对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居民种族来源还是找不到一点线索。19世纪,当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这座古城遗迹的一小部分时,把它当做托尔特克人的城市。不过,后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托尔特克人的历史始于公元10世纪后半期,而那时的特奥蒂瓦坎早已成了废墟,而且托尔特克人的首府在更北的图拉地方。我们不仅不知道这个“众神之城”到底是谁建造的,甚至也无法说清,这座古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建造的。一般学者认为,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大约是在4500年前兴建的,对于特奥蒂瓦坎城建立的年代,学者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大多认为,这座城市兴盛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最近,在考古学家利用碳-14对古城内的灰烬和木块进行测定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整座古城的历史年代,应比目前断定的还要早几百年;也有人认为,特奥蒂瓦坎城的崛起,时间应该更早,约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000年之间。还有的学者根据地质资料,将特奥蒂瓦坎建城日期推到公元前4000年之前。特奥蒂瓦坎建筑的宏伟、巨大和它建造年代的久远,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而它莫名其妙的衰亡,更是令人不可理解。这座神秘的“众神之城”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2.通往新世界的天路标识?阿兹特克人把特奥蒂瓦坎的建造者称为“伟大的工匠”。根据阿兹特克人文字记载的一种解释,这些“伟大的工匠”建立“众神之城”是为了纪念“第五个太阳”,或者说是纪念世界的第五次复兴。阿兹特克人说,这个太阳从特奥蒂瓦坎升起,徐徐升到宇宙的中心。而那座屹立城中心的太阳金字塔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天路标识。通过100多年的发掘,考古学家把特奥蒂瓦坎崛起、兴盛以至衰亡的过程大致分为6个时期。公元前800年左右,这一地区即有人类聚居。公元前200年,在特奥蒂瓦坎的山谷里大概只有些小村落,他们分布在各自独立的村落里。公元200年左右,特奥蒂瓦坎已经有居民5万多人,他们建造了中美洲第一座城市。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有太阳金字塔、黄泉大道及其两侧的20余座建筑,并开始了第一座月亮金字塔的建造。此后,又修造了“奎扎科特尔庙”,太阳金字塔大庙、月亮金字塔的塔前附属建筑。公元五六世纪,为特奥蒂瓦坎的巅峰时期,人口增加到20万左右,城市发展达到鼎盛,公元650~750年,这座城市突然衰落并被放弃。我们都知道,许多的古代城市大都是自然形成的,即使是像罗马或长安那样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也处处可以看见杂乱无章与城市布局不合理之处,然而特奥蒂瓦坎的建筑却处处经过精心设计,全城采取网格布局,构成一个巨大的几何形图案,整座城市气势磅礴、规模巨大、中心突出。该城的布局特点是,主要建筑沿城市轴线黄泉大道布置;各建筑群内部对称;形体简单的建筑立于台基上;以57米为城市的统一模数;居住建筑内部有庭院采光通风。特奥蒂瓦坎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太阳神金字塔建筑群,包括月神庙金字塔、羽蛇神庙、太阳神金字塔,都保留至今。 中心广场上两条大道垂直相交,3公里长、40米宽的黄泉大道纵贯南北,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街道的坡度巧妙地设定为30米,在3公里的街道,每隔若干米建六级台阶和一处平台。 这样,从北向南望去,台阶隐没在坡度差之中看上去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而从南向北望去,街道上的台阶与三公里外月亮金字塔的台阶融为一体,没有尽头,给人以直逼云天之感。这里,从设计到施工每一处台阶、平台的尺寸和间隔都要经过精确的计算,不能有任何偏差,即使是使用了先进仪器的现代城市建设也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还处在石器时代的特奥蒂瓦坎的建设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需要说明的是,“黄泉大道”这个名字也是阿兹特克人起的,他们以为街道两旁的建筑是诸神的坟墓,其实并非如此。“黄泉大道”东面是太阳金字塔,塔高65米,底部面积为222x265米,它的体积要比举世闻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底边周长与塔的高度之比为4π,而埃及大金字塔的底边周长与塔高之比为2π。这里π的使用,不仅表现了其建造者高深的数学智慧,而且使人想到这两座远古时代伟大建筑设计者的某种相通之处。它们是来自于同一种远古智慧的传承吗?塔的设计采取了古代印第安人视为神圣符号的五点形,即在正方形四角各置放一点,而把第五点放在代表生命的中心,使所有相互对立的力量在此合而为一。因此有人认为,太阳金字塔的建造是代表宇宙中心的。在阿兹特克人的传记中 ,也有“太阳从特奥蒂瓦坎升起,徐徐升到宇宙的中心”的说法。每年的5月19日中午和7月25日中午,太阳就会在你的头顶上;同时,金字塔的西面也会准确地朝向日落的位置。而每当春分和秋分时节(3月21日和9月22日)这两天,阳光从南往北移动,在中午时金字塔西南的最下一层会出现一道笔直的逐渐扩散的阴影。从完全的阴暗到阳光普照,所花的时间不多不少总是66.6秒。有人曾在春分那一天,在太阳金字塔顶上向南眺望,太阳在一块标有记号的石头下坠入地平线,分毫不差。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用沙石泥土垒砌而成,表面覆盖石板,再画上繁复艳丽的壁画。经考古学家鉴定,太阳金字塔大约完成于公元2世纪,其总体积约为100多万立方米。但它始建于什么年代,却无人知晓。可以说,特奥蒂瓦坎所有的建筑物,包括宫殿和民房,都与太阳金字塔的方向严格一致,坐东朝南,表示太阳在天上的运行轨迹。它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建造者拥有丰富的天文学、数学和测量学知识,并应用于建造金字塔。月亮金字塔位于黄泉大道北端,与太阳金字塔形状相似,但规模较小,塔基长150米,宽120米,塔高43米,是祭祀月亮神的地方。据记载,当时这两座金字塔金碧辉煌,塔内分别供奉着太阳神和月亮神,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在镶嵌着金银饰片的神像上时,便放射出神圣的光辉。在太阳金字塔不远处,人们发现了一处地窖。地窖内有许多石头房子,在这些房子的房顶和墙壁上,都铺设着一层15厘米厚的云母,不难发现,这些云母是被细心地、有意地铺设的。当初的兴建者,显然对云母有着特别的需求。专家们对这些云母层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了起绝缘作用,有人则认为是阳光反射器。地质学家们鉴定后确认,特奥蒂瓦坎的这些云母竟来自莫斯科(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个城市)。古代的特奥蒂瓦坎人是怎样知道云母的性能和产地,而且又是怎样千里迢迢跑到遥远的东欧把它们运到这里来的呢?3.玄妙的羽蛇庙,华美的鸟蝶宫沿黄泉大道南行,大道的另一端终点是古城第三座纪念性大建筑物——城堡。城堡内有神庙、住宅、凹陷的广场及其周围的15座金字塔式平台,显然是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著名的“奎扎科特尔神庙”就坐落在广场中心。其实,所谓的奎扎科特尔神庙,是后来的考古学家给这座建筑取的名字。奎扎科特尔即阿兹特克语中的“羽蛇之神”,而这座建筑物最为鲜明的特征是西面墙上的羽蛇头像,为了突出这些羽蛇头像,就给它起名为“奎扎科特尔神庙”。羽蛇是印第安人崇拜的神话动物,因为身体是蛇,但长着克沙尔鸟羽毛而得名。但在印第安人的古代传说中,奎扎科特尔又是一个来自遥远的太空的神灵,据说他身穿白袍,长着长胡子,降临在特奥蒂瓦坎,向人们传授各种知识和律法。他教会人们这些知识之后,就乘上一只飞船,返回神秘的星空去了。印第安人相信,将来他还会重新回来。有人认为, 特奥蒂瓦坎整个城市的建立,可能是为了赞美羽蛇神创造一个使天地联系更密切的新世界。根据阿兹特克人的纳瓦特尔文字记载,羽蛇神的原文由两个词拼合而成。一个是鸟名,表示上天和精神活力,一个本义是蛇,表示大地和物质力量。羽蛇神是一个代表宇宙的创造,说明天地交汇、精神与物质融合的象征。人们猜测,正如当初的阿兹特克人把这座古城命名为“特奥蒂瓦坎”(众神建造的城市)想法一样,阿兹特克人也许相信,那些建筑特奥蒂瓦坎的人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在宇宙间的明确任务、自己的来源以及死后升天的命运。羽蛇神庙是城堡内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可是它早已倒塌,只剩下神庙的底座——一座六层造型优美的棱锥形建筑,但仅仅这一个底座的豪华精美和雍容华贵就已使专家们惊叹不已。它的每一层都有众多的羽蛇头像和雨神头像石雕间隔排列。蛇身是浅浮雕,蜿蜒在石板上。雕刻风格粗犷,形象栩栩如生,其工艺的精致就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使人无法相信这是些仅仅靠使用石制工具加工的产品。庙基上还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和怪异的象形文字,但至今学者们仍然无法译解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很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羽蛇神庙是座单纯的宗教建筑。然而,20世纪80年代对这座建筑物的考古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想法。有人认为,它也许是特奥蒂瓦坎的强大军事力量的祭祀中心。当时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在对其多次发掘时发现,建筑物的下方和前面有墓坑,这些墓坑里共葬有100多人。这些人好像为了献祭活动而死的,死者都穿着相似的士兵服装,尸体被堆在多个墓穴里,扭曲着身体,双手被捆绑在身后,其中有的佩戴一串串类似人牙的贝壳项链,其后腰处则有用黄铁矿石装饰的圆石板。人们发现,几个世纪之后的阿兹特克士兵们也佩戴这种用黄铁矿石装饰的圆石板。月亮广场以西,耸立着古城最豪华的建筑——“鸟蝶宫”,此宫从前是祭师的住所。宫殿里的壁画完整无损保持着原来的鲜艳色彩。中央大厅的圆柱上刻着蝶翅鸟身的浮雕。两边圆柱上雕刻着一只美丽飞鸟,双翅齐展,仿佛迎面飞来。鸟蝶宫的住房结构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特奥蒂瓦坎城的建筑特点: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房子中间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鸟蝶宫下面,挖掘出了另一座宙宇,是迄今发现的特奥蒂瓦坎城最古老的建筑,称为“羽螺庙”,其墙上画有许多用美丽羽毛装饰的海螺。在离羽螺庙不远的地方,是“美洲豹宫”,它的门口墙上画着两只蹲在地上的美洲豹。美洲豹头饰羽毛,虎视眈眈,前爪握着一只海螺,在嘴边吹奏。有人认为,特奥蒂瓦坎的正统艺术,除了发挥装饰功用以外,同时还想要表达出一套有关宇宙创造的宗教信仰来。很可惜,现代学者还无法译解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所以,对在古城中发现的几百幅壁画,还是感到不可理解。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这些壁画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肯定花费了惊人的精力,但对于他们的意义,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城内有一座叫做特勒米密劳蓬的住宅,至少有175个房间,分别围住21个天井和5个大院。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些住宅时,时常在天井或房间的地面,发现一些小圆坑,直径和深度都是一码左右。这是一些坟墓,里面还保留着骸骨,有些烧得半焦,有些洗得很干净,有些不按人骨的原形,另行排列。4.历史名城为何突然衰落?也有人把特奥蒂瓦坎称为“陶工之都”。特奥蒂瓦坎古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手工业,其手工艺品美观大方,富有超凡的想像力。鼎盛时期的特奥蒂瓦坎城,已不仅是个宗教首府,同时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制陶工业中心,出产大量陶罐、火盆等各种各类陶器,以品质纯美、花样繁多著称。此外又用模子制造成千上万的小塑像,使用浮雕、直接上色和类似景泰蓝的珐琅彩釉等不同的制作方法。 特奥蒂瓦坎最具特色的产品是鼎状陶罐,有三只扁足,罐口有盖,他们的这种陶器手工业,使中美洲各地的贸易广泛发展起来。同时,该城的农业也有相当水平,能修筑梯田,挖渠灌溉,种植玉米、番茄、南瓜、可可、棉花和烟草等作物。由于城市日益繁荣,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外地的棉花、纺织品、玉石、朱砂和黑曜石等商品在市场上随处可以买到。有人认为,特奥蒂瓦坎垄断了黑曜石制品的生产和买卖。黑曜石是一种火山岩石,很像绿色或黑色的玻璃,硬度很高,可以作为武器使用。对当时的中美洲人来说,黑曜石就像现代人的钢铁。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气勃勃、繁荣富足的名城,为什么惨遭废弃,为什么就突然衰亡了呢?千年时光的流逝,并未能驱散笼罩在特奥蒂瓦坎的神秘和悬念,面对着重重迷雾,最简单的一种说法是遭到了外敌入侵。但是,特奥蒂瓦坎的社会发展水平,诸如组织能力、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当时美洲的其他所有民族。如果说这样一种文明会被某些尚未开化的原始民族入侵而死亡,那无异于像是说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会在一夜之间被某个美洲或非洲的土人部落消灭一样,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另一些考古学家勘察了一些遗迹后认为,特奥蒂瓦坎后期曾发生过大火灾,有些大火好像还有人为施放的痕迹。他们相信,火灾就是这座古城衰落的原因。那么,纵火者是谁?为什么?是敌对的入侵者,还是特奥蒂瓦坎人自己?还有人认为,特奥蒂瓦坎的衰亡是内部斗争引起的。但是从内乱到崩溃、衰亡,总要先引起整个社会内部的巨变和阵痛,总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时间和过程,绝没有一下子就消亡的道理。还有,特奥蒂瓦坎衰亡后,它那么多卓越非凡的智者、精英、能工巧匠以及几十万的居民都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说他们融合在周围的其他民族中了,那他们掌握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怎么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随着特奥蒂瓦坎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考古学家们陷入更多的谜团,变得越来越迷茫。其中众多的证据,都可以使人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倒是最先见到特奥蒂瓦坎遗址的阿兹特克人说得最简明而又清楚:——神建造了特奥蒂瓦坎,又离开了特奥蒂瓦坎。真的吗?我们期待着正确的答案……墨西哥-奇琴伊察古城遗址奇琴伊察古城遗址——“羽蛇神”的故乡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Pre-Hispanic City of Chichen-Itza1. “羽蛇神”的故乡奇琴伊察古城遗址,位于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州,离尤卡坦首府梅里达100多公里。它被认为是玛雅-托尔特克时代最重要的城市,现存数百座古代建筑物,是尤卡坦半岛上最大的玛雅文化遗址,有“羽蛇神的故乡”之称。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者一般认为,公元前300年,可称为玛雅文明的形成期。在其后的600多年间,玛雅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直到公元9世纪后期才一蹶不振。有人认为,玛雅人最后刻在建筑物上的日期,可能就是当地开始衰落的时间。科潘所刻的最后年代为830年、帕伦克835年、蒂卡尔889年、乌斯玛尔909年。然而在奇琴伊察,有些考古学家却发现,自987年开始,有个来自墨西哥中部高原叫做托尔特克的部落,征服了这里并随即在当地定居下来。而当地的玛雅人虽然战败,但很快就以文化的力量把他们的征服者争取过来,结果托尔特克和玛雅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文化。这使玛雅文明在中美洲这个角落再次发扬光大,又存在了两个世纪才告消亡。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托尔特克人究竟是否征服过奇琴伊察,历史学家们对此的看法也不一致,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元6世纪和7世纪,在现今称为墨西哥的北部和中部的高地聚居着一些游牧部落。公元700年左右,这些部落有些定居在了距今墨西哥城以北大约70公里的一个村落周围,他们后来被称为“托尔特克人”。这个村落逐渐发展成了小镇,随后又发展成大城市,名叫“托兰”,意思是“芦苇之地”。今天,人们提到这座古城的时候,把它叫做“图拉”。在公元900年到1000年期间,图拉曾经是托尔特克帝国的首府。对考古学家来说,托尔特克帝国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我们对它的规模和组织了解得依然比较少。但考古发现,对托尔特克人来说,伟大的羽蛇神“奎扎科特尔”是非常重要的,他被尊为大地的儿子,而且同启明星联系在一起。许多托尔特克人的君主也把自己比做这位神的化身。所以他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图拉。“奇琴伊察”在玛雅语里是“伊察人的井口”的意思。这是因为在距离奇琴伊察城不远的地方,有两个天然泉瀑布,早在五六世纪时,伊察人就在靠近两口泉水的地方定居,从此这里就叫奇琴伊察。他们用其中一个水井的水灌溉农田和饮用,而把另一个奉为“圣井”,用来祭祀雨神。距奇琴伊察遗址约5平方公里,散布着金字塔式的神庙、千柱厅、天文观象台、球场、堡垒等数百座玛雅人建造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987年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和武士神庙。库库尔坎金字塔是为了祭祀奇琴伊察主神“库库尔坎”而得名。在玛雅人的传说中,库库尔坎神被认为是他们远古时代的教诲者,传说他教给人们天文、数学和工艺,并制定和颁布了法律。当玛雅人获得了知识并建立起国家之后,库库尔坎神登上蛇变成的飞船,回到了天外的故乡。库库尔坎金字塔由塔身和神庙两部分组成,塔高30米,塔底面为正方形,四方对称,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台基每边长55.5米,共9层,向上逐渐缩小至梯形平台,上有高6米的方形神庙。塔的四面各有91级台阶,四面共有364级,加上最上层的平台,正好是一年的天数。塔的每个侧面都整齐排列着52块雕刻的石板,52 这个数字也正对应着玛雅人的一个历法周期。“库库尔坎”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即“羽蛇神”。正因如此,玛雅人许多建筑物的周围均饰有这种带羽毛的蛇的图案。在库库尔坎金字塔底部也有刻有披着羽毛、张着大嘴的蛇头,头高1.43米,长1.87米,宽1.07米,长长的舌头从张开的嘴巴中伸出来,形象生动逼真。而蛇身则隐在金字塔的阶梯断面内,在每年春分(3月21日)和秋分(9月22日),当阳光照射在金字塔东侧时,人们便可以看到在金字塔的阶梯两侧呈现出光和影组成的羽蛇图案。它沿着阶梯缓缓向下移动,像一条巨蛇从天而降,最后融入一片光明之中。这种“光影蛇形”的神秘奇观,这种融天文、地理、物理和建筑学为一体所造成的艺术幻觉,至今令人惊叹。它不仅充分显示玛雅人的宗教感情,也显示出玛雅古建筑的历法意义。1968年,一批科学家企图测试这座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同一设备对金字塔的同一部位进行X射线探测,得到的图形竟然无一相同。奇琴伊察的武士庙,建有1000根圆柱,被称为“千柱厅”。比起玛雅人早先建造的那些古城,奇琴伊察的建筑虽然稍晚,但别具特色,也可以说,这座举世闻名的武士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超前的杰作。该庙建于公元11世纪,以内部占地广阔著称。穹窿形的石房顶用木楣支持,木楣则置放在石柱之上。现在,房顶和木楣都已不见,只有石柱石墙仍然留存。武士庙刻有极其丰富的浮雕装饰。大门上有两根纤细的蛇形柱,蛇头雕刻精美,两边墙面雕有龙头蛇身图案浮雕,梯道两边的顶端立有武士小雕像,在武士庙中通到圣殿的阶梯顶上,有座称为“查克穆尔”的人像。考古发现,托尔特克人在尤卡坦半岛,留下许多这种石刻人像。而当时奇琴伊察的祭师,可能把活人祭品的心脏摆在这个斜倚的人像上。骷髅平台位于武士神庙的东侧,是长60米、宽15米的建筑,其侧壁上刻满骷髅,可能是陈列被献祭者首级之处。奇琴伊察的球场非常壮观。巨大的球场有着两堵长83米、高8.2米的并行墙。两墙中间相隔27米,球场的两端分别建有庙宇。球场竞赛究竟具有何种宗教意义,至今仍是个谜,但墙上浮雕显示着一些被砍了头的竞技者,这说明比赛往往是以一方的死亡而告终的。玛雅人对雨神极为崇拜,每到春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献仪式。每当祭献的日子,国王都要将挑选出来的一名14 岁的美丽少女投入这口通往“雨神宫殿”的圣井,让她去做雨神的新娘子,向雨神乞求风调雨顺。在献美女的同时,祭司和贵族们也把各种黄金珠宝投入圣井,以示诚意。在玛雅人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传说中的这口聚集着巨大宝藏的圣井也渐渐被荒野丛林所湮没。19世纪,有个名叫汤普逊的美国人试图寻找这口“圣井”,他在这座羽蛇之城发现了一处神秘的人造洞穴(也被人猜测是座鲜为人知的神庙)。据说,有次汤普逊在圣井旁的神庙中转悠时,无意中发现神庙地板中间的一块大石板敲打时有空洞声。他将石板撬开,发现下面是一个宽敞的地下室,室中有一个大石墩。他使劲将石墩挪开,下面露出一个巨大的洞口,洞里有条4米长的巨蛇盘绕在一个正方形的石室中间。汤普逊打死了巨蛇,然后跳进洞里。他发现,洞里的地板上还有两具被大蛇拦腰咬断的人的骨骸。死人的骨骸下面还铺着一块大石板。他把石板撬开,下面又是一个竖洞。就这样汤普逊一连撬开了五块石板。当他撬开第五块石板时,下面露出一条凿在岩石上的阶梯。从阶梯一直走下去,就通向一间人工凿出来的石头房子,阶梯和房子里到处都是木炭,汤普逊把这些东西清理干净后,发现在地板上盖着一块非常大的石板,他凭借着全身的力气把石板挪开,结果下面又露出一个大约15 米深的竖洞,竖洞的地板上有无数用玉石和宝石雕刻的花瓶,用珍珠制成的项链和腕链。1903 年,汤普逊把神庙中发现的宝藏公之于世,他虽然找到了离圣井不远处的这个人造洞穴,也发现了一些洞中隐藏的珍宝,却并未找到真正的玛雅人的圣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奇琴伊察的库库尔坎金字塔、武士庙、天文台至今巍然屹立,但对考古学家来说,玛雅圣井却依然“深”不可测。2.“高”不可测的天文台玛雅人对天文学有着狂热的爱好和深刻的造诣。他们建于奇琴伊察的天文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建筑的天文台。奇琴伊察的天文观象台是玛雅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座建筑物。这座圆塔过去是玛雅人的天文台,塔高12.5米,天文台建在两层高台之上,高台上面的台阶的位置,是经过精心计算后才决定的,与重要的天象相配合。台阶和阶梯平台的数目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天数和月数。52块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历法中52年为一轮回。这座建筑物的方向定位也显然经过精心考虑,其阶梯朝着正北、正南、正东和正西。塔内有一道螺旋形楼梯直接通到位于塔庙的观测室,室中有一些位置准确的观察孔,供天文学家向外观测,可以十分准确地算出星辰的角度。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玛雅人的天文台残迹,但近代考古学家仍然可以核对玛雅人的计算结果。玛雅人测量的偏差角度,最多只有2度,而事实上发生的偏差通常不超过0.005度。如此准确的成就,并不靠经纬仪等类的观测仪器,对于古代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随着对这座天文台和库库尔坎金字塔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知识也越来越感到迷惑不解。人们发现,自古埃及以后,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玛雅人更为时间一去不返这个问题所困扰了。那么玛雅人的历法又是怎样的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玛雅人的历法是古代各民族中最精确的。玛雅人的历法究竟精确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年终加上5天禁忌日,共365天。他们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而现代人的准确计算为365.2422天,误差为0.0002天(即24.48秒),也就是说5000年的误差才仅仅一天。玛雅人用一套非常复杂的方法来记录重要事件的日期。这套方法以三种不同的计时法为基础:除了使用阳历之外,他们还有金星历和佐尔金历。他们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现代人测算的金星历年为583.92 天,两者差别每天只有12秒。至于佐尔金历更是一种特殊的宗教历法,这种历法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每年共260天。这种历法从何而来,实在令人不解。因为这种纪年法不是以地球上所能观察到的任何一种天体运行为依据的。前苏联学者卡扎切夫等人认为,佐尔金年历法是玛雅人的祖先依据另一个至今我们尚不知道的星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在著名的玛雅古籍《德累斯顿古抄本》中,有11页手稿的内容是关于金星运动的轨迹的,有2页手稿是关于火星轨道的,4 页是关于木星轨道的,其他部分涉及土星、北极星的运动规律,还有一张猎户座、双子座和昴星团的星图。玛雅人也了解单凭肉眼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两颗行星是现代人在19世纪依靠高倍数天文望远镜才发现的,而玛雅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望远镜。人们不禁想问,他们是怎么得到有关这两颗行星的知识的呢?对研究玛雅历法的考古学家来说,最为难解的谜团就是玛雅人的时间彼此不相合,即如何把玛雅年代与公元年代对照起来。玛雅的建筑师以一个日期作为计算起点,在大多数建筑物上记下天数,注明落成的日期。计算这些天数的记录我们现代人都能看得懂,因为表示数目和日子的玛雅文字已译解出来了。所以一个记载玛雅历史大事的年表可以准确地编出来。可是,怎样把这些大事与我们自己的历史对照起来?怎么把玛雅人的数学、天文和历法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天文和历法,都需要大量的计算,玛雅人的数学知识也同样非常惊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这个数字观念的民族,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已运用了0的概念,这比中国人和欧洲人都要早800年至1000年。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采取十进位计算法,而玛雅人却采取独特的二十进位计数法。他们使用一种由“一” “。”和“0”组成的数字符号。玛雅人最大的计时单位叫“亚托屯”,一亚托屯等于6400万年。在玛雅人的数学和历法中,处处充满了这样庞大的天文数字。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数字只有在星际航行和测量天体距离时才用得到。而古代的玛雅人刀耕火种,用可可豆为媒介以物换物,这样的数学演算他们用得着吗?有位研究玛雅文明的专家写道:玛雅人的思维一步一步迈向地老天荒,时间进行的路线一直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融入千年期,千年期融入万年世,最后远古到人类的心灵无法想像和理解的永恒深处。在玛雅人的一块石碑上,他们计算出9000多万年前的一个日期。而这些都是实际的演算,精确地标明日月的位置。面对着玛雅人的天文数字,现代人无法不感到茫然。人们在惊讶于玛雅人所掌握的天文与历法知识的同时,又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高深的天文与历法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其用途又何在?玛雅人的历法可以维持到4亿年之后,而玛雅人存在的时期尚未达到6000年,因此他们甚至无法确认他们的历法计算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很明显,这些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玛雅人的实际需要,而变得令人不可思议。玛雅文化的突发性,远远超越实际需要的非实用性以及在不同领域发展程度的悬殊性,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在那个全世界各民族都处于蒙昧的年代,又有谁能掌握这些高深的知识呢?而当年奇琴伊察天文台上的玛雅祭司们,在那高高的圆塔之上,在眺望着遥远的星辰的同时,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呢?墨西哥-埃尔塔欣古城埃尔塔欣古城——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壁龛金字塔”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El-Tajin, Pre-Hispanic City埃尔塔欣古城,位于墨西哥中部的维拉克鲁斯州,距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200公里。古城由雄伟宏大的中心广场和金字塔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金字塔被称为“壁龛金字塔”。埃尔塔欣遗迹在艺术和建筑价值上都独具特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美洲的热带森林和灌木林中,矗立着成千上万座金字塔,通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努力,那些缠绕在金字塔周围的灌木丛大多已被清理,有的已被揭开其笼罩千年的面纱。不过还有许多的金字塔掩藏在周围的野草和灌木丛中,从远处遥望,它们看似不起眼的山丘和土墩,默默无语地沉睡于地下,偶然露出的石头雕像也在一片片地崩裂和脱落,而无人问津,所以有人认为,在整个墨西哥境内,大约还有10万座尚未发掘的金字塔。比起那些被湮没的古城来说,埃尔塔欣古城算是比较幸运的。如同其他的古代遗迹,这座古城的周围,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莽莽林海,所以,该城遗迹直到18世纪末期才被人们发现。迄今为止,该城大约50%的建筑已被挖掘出土,在两英里见方的土地上还发现了一系列广场、宫殿和行政建筑。研究表明,作为维拉克鲁斯地区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该城为古代印第安人遗迹,约起源于公元1世纪,在公元300到600年已经初具规模,公元900年左右它迅速扩张,盛极一时,是当时宗教、艺术、建筑和工程等方面的中心。但在公元900到1100年之间,最大的建筑落成不久,随即又被毁于一旦。埃尔塔欣古城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中心,对其周边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今,这座城市由托唐纳克人掌管,托唐纳克人依旧十分谨慎地保守着有关这座城市的秘密。在印第安语中,埃尔塔欣是雷电或暴风之意。古城遗址坐落在维拉克鲁斯州北部的帕潘特拉镇附近的一个倾斜的山坡上。需要指出的是,该城名字的由来,是因现代的托唐纳克人认为统称为“塔希”的12位掌管风雷云电的神人住在这里。据此也有人认为,这座古城可能在当初修建时,是用来供奉神的宗教城市。埃尔塔欣的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斜坡以及带檐口的建筑群成为中美洲建筑史上的纪念碑。在现今的维拉克鲁斯地区,在托唐纳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中,矗立着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古代建筑——壁龛金字塔。壁龛金字塔建造在方形塔基上,在一望无际的热带森林中,气势磅礴,犹如托天之塔。更为玄妙的是,这座金字塔是带龛的金字塔,塔基呈方形,每边长约27米,高约80英尺,共为7层,最上层已经毁损,每层排列着方形龛, 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奇妙的变化。7层塔身共有365个方形壁龛。 365这个数字是太阳历中一年的天数,每个壁龛代表年中的一天,金字塔正面有一条宽大的阶梯通至塔顶。金字塔各层被布置得像楼房的走廊,上边是宽厚的飞檐,下边是凹进去的神龛,飞檐突出在凹进去的神龛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明暗对比效果。据推断,壁龛金字塔具有祭祀和历法意义。这么高深莫测的天文历法知识,在设计和建造中的精确和发达程度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视为人类天文史上的辉煌杰作。 在壁龛金字塔上还可以看到残留的红、蓝、黑彩色痕迹,这里的许多金字塔大多曾经抹有这样一层色彩艳丽的灰泥。在埃尔塔欣城北边,有一座由数十座金字塔和宫室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金字塔高达45米,塔前立着几根直径达1米以上的石柱,石柱上刻有表现人们干活场景的浮雕。在埃尔塔欣古城遗址已经发现了17个球场。南球场是其中最大、最美的一座。南球场石壁上的浮雕十分独特。浮雕绘制的内容是一个祭司正在用刀剖开一个人的胸膛,场面残酷怪诞。祭司的头饰图案十分复杂,身边堆满了奇形怪状的羽毛等。考古表明,维拉克鲁斯州沿海在中美洲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而对考古学家来说,维拉克鲁斯这一地区,好像从来就是个存藏无数谜团之地。1940年,考古学家在维拉克鲁斯和塔巴斯科两州的热带森林一个名叫特雷斯。萨波特斯的小镇中,挖掘出了一个用玄武岩雕成的巨大的人头像。头像高两米多,圆周长6米,重量超过10吨。此后,在附近的圣洛伦索、拉文塔等地,陆续发现了16尊这类的巨大石雕人头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高达3.3米,估计重达30~40吨。据考古学家们检测,这些头像大多雕刻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最早的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000年。最奇怪的一点是,这些巨大的石像都只有脑袋,没有身体。是谁雕刻了这些巨大的人头像,它们表现的又是什么人呢?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多年研究,现在人们已经略微知道,这是一个比玛雅人更古老、也更神秘的民族——奥尔梅克人留下的遗产。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位于今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奥尔梅克”这个词原意是“住在橡胶林中的人”,因为奥尔梅克人的主要居住中心为低洼的橡胶林。这些遗迹淹没于热带林莽中已达数千年之久。虽然附近地区印第安人的传说中也讲到过这个远古时代的奇异民族,但直到本世纪40年代,奥尔梅克文化的部分真相才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至今人们还远远没有真正揭开这个古代民族的全部秘密。根据奥尔梅克遗址的年代记载和考古学的检测,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最早的文化,其全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00~前500年之间。他们最初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一个早得惊人的神秘日期——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而在公元前4 世纪,在他们东南方的玛雅人和北方的特奥蒂瓦坎人兴起之前,奥尔梅克人便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可以说,这是个地道的史前民族,他们的文化比玛雅文化更古老也更神秘。奥尔梅克文化包括三个地点:圣洛伦索文化、拉文塔文化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三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期有先有后,相互衔接:圣洛伦索文化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200~前900年间;其次出现的是拉文塔文化,大约在公元前900~前600年;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出现最晚,约为公元前500~前100年。在这些地方发现了大量巨石头像。奥尔梅克人的建筑、雕刻、玉石艺术都远远超过同时代中美洲其他文化,其艺术影响远达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等很多地方。中美洲其后出现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其他各种文明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在社会生活、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体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历史继承性。奥尔梅克人在热带森林中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和宗教祭坛,建造了美洲最早的金字塔和巨大石雕人头像。此外,奥尔梅克人还留下了众多的浮雕石碑。发现于拉文塔的一块羽蛇浮雕的石碑,表现一个人坐在羽蛇绕成的圈子之中。羽蛇是古代中美洲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玛雅人称他为库库尔坎,特奥蒂瓦坎人、托尔特克人和后来的阿兹特克人则称他为奎扎科特尔。从这幅石雕来看,应该说羽蛇崇拜是从奥尔梅克文明起头的。但是,这个“蛇中人”的头上为什么戴着个奇怪的面罩?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至今尚不清楚。著名的拉文塔3号石碑上,可以看出这位神身披长袍,从天而降,教诲民众的情形。令人不解的是,奥尔梅克文明虽然从年代上说是中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但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比后来的文明要更为先进。奥尔梅克人发明了用五个圆点和一条横线的十进位制数学符号和一整套数学计算方法。这可以说是二进制发明以前世界上最简明的数学符号,它比我们日常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更简明、更直观,也更接近电脑数学语言。依靠数学计算和天文观测,奥尔梅克人创建了自己的历法。同时他们也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象形文字,遗憾的是,那些铭刻在奥尔梅克石碑和器物上的象形文字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解读。奥尔梅克人发明的数学和历法为玛雅人所继承,但他们的文字体系却失传了。玛雅人另外发明了一套象形文字,远比奥尔梅克人的象形文字更繁杂。而等到玛雅文化在公元9世纪消失泯灭之后,整个中美洲似乎又回到了原始状态,那些精细高深的数学、历法和文字已全都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奥尔梅克文化的超前性和它的失落令无数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最困扰人们的还是奥尔梅克人的人种问题:这些中美洲文明的启蒙者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最先发现奥尔梅克巨石人头像的考古学家认为,有些人头像似乎有些非洲人的特征。但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人的象形文字与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字非常相似。在拉文塔的宗教祭祀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批用翡翠和蛇纹岩雕成的小人像,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不难认出,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面孔、中国人的扮相。而公元前15世纪中国商朝的灭亡与公元前奥尔梅克文化的突然兴起,在时间上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们认为,正是中国商朝的流亡者们来到中美洲,才形成了奥尔梅克文化。还有人认为带有盎格鲁-萨克逊人种的特征。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奥尔梅克人究竟来自哪里,他们的文化形成,他们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如何?人们不得不承认,奥尔梅克文化是最难理解的古代文化之一,目前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所以,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人作为一个民族单位是不存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奥尔梅克文化遗址发现的石雕人像或工艺品中,有一部分并非出于奥尔梅克人之手,而是他们从一个更古老的、曾经对古代世界发生过重要影响而已被遗忘的远古文明继承下来的。但是,这个远古的高度发展的文明,又是什么样的呢?还有,前面我们提到的那座独具匠心的“壁龛金字塔”到底建造于何时呢?有人认为,它们大概建造于公元5世纪左右,那么,在这一时期,在埃尔塔欣地方建造金字塔的那些神秘印第安人,到底是哪一族人呢?是阿兹特克人叫做“危险地带民族”的托唐纳克人,还是从中部高原迁徙而来的另外一个民族?答案也许就在灌木丛林的底下,人们相信,那里还掩藏着许多的金字塔,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那里所有的金字塔重见天日之时,就是我们揭开这些谜团之日。墨西哥-乌斯玛尔古城乌斯玛尔古城——失落的玛雅都城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The Prehispanic Town of Uxmal乌斯玛尔古城属古代玛雅城市遗址,位于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以南80公里处,建筑区面积60公顷。乌斯玛尔遗址代表了玛雅人艺术和建筑的顶峰,是古代蒲克式建筑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玛雅古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乌斯玛尔古城是尤卡坦最大的城市和宗教中心,四周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所环抱,在11世纪之前曾拥有25000人口。该城建于公元987至1007年之间,公元1000年以后,托尔特克人入侵尤卡坦,在受到托尔特克人文化侵袭后,建设中止,1441年被废弃。公元8至10世纪,玛雅文化达到了鼎盛。在尤卡坦,最能体现玛雅文明的,是他们那一座座超凡的宏伟建筑。有人认为,在玛雅文明的黄金时代,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建造出一种称之为突拱或假穹隆的屋顶,其建筑方法就是把石头切割成拱形,上面的一块比下面的一块悬出少许。穹隆顶的内部形状与今天仍住在尤卡坦半岛的印第安人所住的草棚内部相似。当时,在玛雅人建造的许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在当时的尤卡坦有三种主要的建筑风格。在尤卡坦半岛的南部,流行里奥贝克式,其特征为:有着沉重的装饰,神庙立面有时处理成一个巨大的雨神肖像,带犬牙的嘴作为神庙的门,两边有高度抽象化的眼睛和耳朵。另一种为切尼斯风格,其特征是庙宇的正面是丰富的灰泥装饰物,而庙宇的入口处大都有象征神灵的大嘴,形状比较怪异。流行于尤卡坦半岛西部的蒲克式,是玛雅建筑艺术的顶峰,这种样式最为杰出的典型,当属乌斯玛尔古城,其建造风格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成熟、严谨、理智、华丽。建筑的排列有令人吃惊的现代感,长长的平石板构成建筑物的平台,宽阔的阶梯通向大建筑物;方形门沿墙面形成有韵律感的排列;墙上部突出的中楣上用砖石镶嵌成几何纹或几何化的美洲虎面具。乌斯玛尔古城遗址上的建筑是几个大的建筑群,每一群体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通常由4座宫殿排列成方形,但建筑互不连在一起,方形的四角是开放的。宫殿由成排的拱顶房间组成,设有仪式性门廊。另外,所有的建筑物都放在南北中轴线上,每座建筑物本身又是左右相对称,整个布局在均衡中求变化,巍峨壮观。乌斯玛尔古城主要的建筑群有“总督府”、“魔法师金字塔”、“女修道院”等。有人认为,乌斯玛尔的“总督府”是古代美洲建筑最美丽、最宏伟的代表。它具有尤卡坦建筑所特有的蒲克式显著特征,整个总督府上方有一道镶嵌的雕带,围住整个府第,刻的是蒲克式图案;它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在装饰设计中不断重复使用简单的几何图案,这也是古玛雅文明中大规模生产的显著实例之一;还有,连接总督府里的主要部分和中央楼宇的短通道,也是用假穹隆顶或突拱的形式建造,总督府的中央大厅外铺石片,房顶也是假穹隆顶。乌斯玛尔的总督府,长90多米,高10米,建筑在一座120米长、9米宽的高台上。作为总督府的基台,整个总督府外檐上部由一道3米多宽的石雕镶嵌带组成,这道镶嵌带总面积是750平方码,上面雕刻有150个蛇形神的面具,都有眼、耳、角和尖齿,个个都刻得一模一样。每个面具由18块建筑用的石料组成。这些面具的图案完全一致,它们砌成一幅镶嵌图案,每一方码有30块,光是面具就用了2700块上有雕刻的石料,而整个镶嵌带共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这些石块中有一大半组成一个十字形图案,图案由同样的石块组成。每一石块的体积、形状大小都要绝对相同,丝毫不差。因为,如果有半寸之差,千千万万块拼起来的结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在工场里把石块预先修凿成形的工匠,技术都达到高度水准,其生产方法可与现代工厂媲美。有人试想,当初这座总督府的建造者,可能先把石头凿削成千万块相同的石料,然后交给下一道工序,这种分工合作的多道工序,恐怕只有在由强大统治集团领导下组织严密的社会里,才有能力完成。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要用45万立方码的建筑材科,才能先筑起来总督府的平台,整个工程,需用将近一百万吨建筑材料。而整座建筑物所需用的内部填充物以及碎石和各种设备,都要完全依靠人力背负驮扛,考古发现,这么宏伟的巨型建筑,玛雅人在建筑时竟无人使用有轮的车。遗址的中心耸立着“魔法师金字塔”,根据传说,这座金字塔是位魔法师在一夜之间神奇般地建造的。此塔呈椭圆形,而不是一般的正方形;底部长24O英尺,宽120英尺,塔身高耸在天地之间,达120英尺,俯瞰着周围一望无际的旷野。塔的正面从下往上共有89级陡峭的石头台阶,中间没有休息平台,也没有斜桥, 越往上攀登,台阶就变得越狭窄,游客们只能踏上半只脚掌。有些研究中美洲台阶陡度的学者认为,因为这里是古玛雅人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的中心场所,居民在广场上集合,可以仰视金字塔高台上由祭司主持的祭礼,而这些台阶也是为祭师们特别设计的,为的是方便祭师在塔顶上把活人当做献祭后,易于处置尸体。台阶两旁装饰着华丽的图案,也有人把它称为“雕刻的镶嵌拼花图案”。顺着台阶一直往上攀登,可来到矗立于塔顶端的神殿,神殿只有一间庙堂,拱形屋顶用石柱支撑。从神殿居高临下鸟瞰整座乌斯玛尔古城遗址及其周围的原始森林,游客们会感到恍如隔世,似乎游历于天地之间。从神殿向东北望去,便是气势磅礴的举世闻名的古玛雅建筑杰作“总督府”了。需要说明的是,乌斯玛尔古城遗址的“总督府”、“魔法师金字塔”、“女修道院”等建筑物的名字,都是当初来到此地的西班牙人根据建筑的外形所起的,并不代表任何建筑物的实际功能的象征意义。比如遗址中的这座“女修道院”,其命名仅仅是缘于与西班牙的女修道院有类似之处,实际上,这座建筑当初可能是个学校。考古发现,这座女修道院大概建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该建筑有一个气派雄伟的拱门,宽敞的梯级,一个中央庭院,还有四座宽而矮的宫殿式楼房,有刻着几何图案的雕带围绕。里面的房间都用石块间隔,上面是拱形的房顶。其建筑所表现的是典型的玛雅建筑的蒲克风格,石板上的图案彼此连续,十分精确。女修道院西侧雕刻带上的图案,有玛雅印第安平民用泥土盖成的住屋图样,这些住屋高置在其建筑物每一个房间的门上作为一种象征,清楚地说明玛雅贵人所使用的石建房子事实上就是他们的住所,而不只是举行典礼的地方。玛雅人在建造总督府和魔法师金字塔时,多次把他们那神秘莫测的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逢夏至时分,魔法师金字塔西面的石阶正好对准西落的夕阳,极为准确地面对着地平线上金星到达最南偏角的那一点。玛雅人在建造总督府时,不仅在立面镶嵌上数以万计的精美的图案,其中还包含许多代表金星的符号。以至于有人认为,这座金字塔具有神奇的导向功能。考古发现,乌斯玛尔在玛雅前古典时期已经存在,但在公元800年至1000年间,才开始成为一座重要的城市。它达到玛雅文明后古典时期的高峰时,许多地处低地的玛雅文明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尽管在所有的玛雅古代遗址中,乌斯玛尔古城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但遗憾的是,人们对有关它的起源却知之甚少。尤卡坦的蒲克式建筑,当时还采用了新的装饰方法,即把立面装饰完全用石砖镶嵌,先用石砖雕刻成石雕砖,然后镶嵌到墙面组成图案,把它们作为永久性的表层。玛雅人建造的总督府,仅是需要雕刻好的石料就达2700块,而整个镶嵌带共需22500 块石雕,再把它们丝毫不差地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然而,这么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古代的玛雅人是如何完成的呢?玛雅古代文明的遗迹,很多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湮没了。因现代人至今还无法弄清玛雅人的语言,所以对玛雅人的了解全靠他们遗留下来的古物:图画、石头雕像、陶器、玉器和他们建筑物的遗迹。人们相信,玛雅人在保存了那些谜样的石头雕像的同时,也许还保藏了一些更神秘、更奇妙的东西。随着考古学家对其不断的发掘,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来到玛雅人的遗迹时,会不再迷茫,不再困惑……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都城墨西哥城及霍奇米尔科区——西半球最大的城市:阿兹特克人的都城所属国:墨西哥英文名:Historic Centre of Mexico City and Xochimilco1.“仙人掌之乡”——特诺奇蒂特兰墨西哥城历史中心霍奇米尔科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它坐落在墨西哥高原边缘的湖积平原上,是阿兹特克王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原址。16世纪西班牙人在此遗迹上建立了墨西哥城。由于墨西哥城曾在历史上起到重大影响,是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地文化的特殊证明,是历史时期的典范,是难于保存的特殊例证,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美洲著名古城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墨西哥城现存古迹多为殖民地时期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市政当局为保护古迹,再度确定古迹保护范围和等级,其保护区包括671座古建筑、731处重点建筑、111处民居、17处名人故居、78处广场和花园、13座博物馆和画廊、12座装饰有巨幅壁画的建筑和6座新修的寺庙。这其中包括有5座阿兹特克寺庙、城南的霍奇米尔科的建筑遗迹,也是阿兹特克人独特建筑的证明。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墨西哥城最早是土著的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古城内建筑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期为特诺奇蒂特兰墨西哥城(1325~1521年)。墨西哥城所处地区最早为印第安人阿兹特克部族聚居地。早期的阿兹特克人生活在今天墨西哥的北部地区,是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讲纳瓦特尔语,称自己为墨西哥人。根据阿兹特克人对自己民族的传说,很久以前,他们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一个叫阿兹特兰的神秘地方居无定所,四处游牧。后来,他们的神维特兹洛波奇特利让他们去寻找一个“爪抓长蛇栖于仙人掌之上的鹰”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寻找,据说,约公元1325年,他们终于在特斯科科湖中的一个沼泽岛上,发现了一只栖于仙人掌上的鹰,便从此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村落,称之为特诺奇蒂特兰,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为“石头上的仙人掌”。然而,要想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生存下来,绝非易事。早期的阿兹特克人不得不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他们下湖捉鱼、撒网捕鸟、开垦沼泽、围湖造田,建造所谓的“浮岛”,在上面耕种。渐渐地,阿兹特克人将一个个浮岛连接成片,不断地扩大特诺奇蒂特兰城的规模。后来又修筑了一条长16公里的跨湖大坝。公元1400年时,阿兹特克人把这个地方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城市,即特诺奇蒂特兰城。在西班牙人入侵以前,该城是西半球最大的城市。不久,阿兹特克人与其盟友一起征服了墨西哥谷地的其他城邦。从1440年到1469年,新帝国在蒙提祖马一世统治下疆域迅速扩展,征服了东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15世纪末,阿兹特克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全国共有38个省,总人口约1500万,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人口近25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2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3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4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5
《世界遗产悬谜》作者 张翅王纯-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世界遗产悬谜
世界遗产悬谜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