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在我们这里,孩子们有权将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孩子们借助食物和玩具建构最早的人际关系智能,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3个男孩(4至5岁)来到校长办公室,每人手中拿2个模型蜘蛛侠,要给两个校长和我描述蜘蛛侠的特点:“他的胸前有一个蜘蛛”,“他的嘴像老头的嘴”……他们拿着蜘蛛侠在桌子上的上空摆来荡去,显示了一会儿,又把阵地转移到大厅里。三位校长对视一笑:三个孩子都到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这一共同的敏感期和共同拥有的玩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还自动组成一个行动小组(可能这是早期的组织能力的雏形)。这是一个让孩子多方位成长的机会。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人是社会的存在者,正常儿童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与合作。因此,儿童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互相尊重、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成人的交往方式其实延续了儿童时期的很多做法,只不过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百姓之间,一支烟、一杯酒就可能是一段交际的序幕;一束花、一件小礼物可以加深他们的关系;由于共同的物质需要,人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理想,思想家、革命家又站到了一起……这不是我的衣服 清晨上班的路上,我发觉今天的天空格外高、格外蓝。来到学校和凌老师一商量,我们决定带孩子们外出,去享受春日温暖的阳光和大自然的宁静。 吃完早餐,孩子们回到班里。穿外套的、找帽子的、喝水的,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小孩子喊着让老师帮他们穿衣服。我取下一件白色的小外套,摘掉套在袖子上的蓝色小背包,把3岁的樊琦叫过来准备给她穿。哪知刚套上一只袖子,琦琦便大叫起来:“这不是我的衣服!”“怎么不是你的,早晨是我帮你脱下来的,书包还套在上面呢!”我一边说,一边给琦琦穿好了衣服。 “这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说这话时,琦琦的眼泪已经噼哩啪拉掉下来了。“琦琦,昨天你穿的是粉色的外套,今天你就是穿这件衣服来的,你看,那不是你的小背包吗?”我指着挂钩上的一只小背包说,这时我的口气肯定是带着一丝不耐烦了。“这不是我的衣服!这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衣服在家没穿来!”琦琦奋力分辨着,哭得更厉害了。“那也不是我的小背包,这个才是我的小背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见一蓝一黄两个小背包。唉呀,那个蓝色的小背包好象是石丛的。那么,这件白色的小外套是石丛的了?难道我记错了? 正疑惑着,外面有人叫我,我应声出去了。 回到班里,凌老师已经帮石丛穿好了那件白色的小外套,琦琦依然在一旁无声地啜泣着。“琦琦早晨就这样来的,她没穿外套。”凌老师的话击碎了我一向自信的记忆力。 我摇摇头苦笑了,带着对琦琦满心的歉意,我拉过她,擦干她脸上的泪水:“对不起,琦琦,是我记错了!” 孙瑞雪:我们学校有句格言: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重新开门2岁10个月的苗苗入院已经3个月了。自入院以来她情绪一直很稳定,但最近开始,她总因为一些小事儿哭闹不停。她执拗的敏感期提前到来了。 爸爸妈妈开车来接她回家,妈妈抱着苗苗,爸爸顺手将车门打开,苗苗忽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爸爸赶紧把车门关上,妈妈重新打开了车门,可苗苗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里挣扎着:“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无奈地等着,直到她情绪稳定了,才上车回家。 爸爸早晨送苗苗来,我正在为其他孩子脱衣服,她爸爸自己推开了教室的门,苗苗哭着不进来:“要冯老师开门。”爸爸关上门退出去,我在里面重新把门打开。可是已经晚了,苗苗叫嚷着:“要刚才冯老师开门。” 孙瑞雪: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头疼。学会交际轩轩来我们幼儿同时还不到3岁。此前他从未进过任何幼儿园,一直在家由父母(晚上)及保姆(白天)带。入院最初的三个月,轩轩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或是在操场四处漫游,偶尔会和同龄或比他小一点的孩子接触,但基本上不与大孩子交往。分享日带来玩具,也始终紧抱着不和其他孩子分享。别人要分享他的玩具他就会大哭。慢慢地,他和同龄的或小一点孩子的接触频繁起来,对小孩子尤为关照,常以大哥哥自居。但和大孩子仍无实质上的交往。又过了几个月,他开始和同龄小朋友发生冲突,并为此哭泣。与大一点的孩子交往也增多了,时常和他们结伙游戏,分享日带来的玩具也愿意与伙伴分享,但不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来,只带旧的或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又过了两个月,夏天到了,他大多时候都在室外与伙伴们游戏,与同龄伙伴的冲突也减少了,开始喜欢和年龄稍大的孩子交往。分享日开始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和伙伴分享。七月份开始,他坚持每天带糖来与小朋友分享,妈妈不允许带就跟妈妈哭闹纠缠。逼得妈妈没办法,找老师求救。老师和妈妈协商后决定,每天下午妈妈接他时带一大袋糖来。当小朋友围着他、向他要糖并表示感谢时,他非常快乐,与伙伴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找老师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两周后,他不再强求妈妈带糖来接他了。他已经不用通过食物交朋友了。(李燕)孙瑞雪: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放松并以自己的方式融合到环境中去。他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学着尝试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从中找到乐趣,积累成长的经验。了了观察记录 了了快3岁了,以前从未上过幼儿园。 了了刚来时没有安全感,看上去很拘谨,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拒绝接触其他小朋友,表情也很冷漠。 了了的吐字不太清楚,说一句话别人只能听懂个别意思。同意老师的建议就说声“好”,不同意说声“不好”,即使这两个字也说得比较吃力,说话时他也不看对方,或者左顾右盼,或者看地面。 刚来的两个星期内,了了整天呆在后院,从不玩玩具,有时看别的小朋友玩,有时在院里一个人转来转去。很少去大厅和教室,尤其恐惧吃饭,午饭和加餐时间都不愿进餐厅,基本上是呆在院里或大厅里,由老师喂着吃。 不仅如此,了了也很害怕午休。第一个星期的午休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后院玩,第二个星期他开始接纳老师,在老师怀里渐渐入睡,但当老师试图将他放在床上时,他会惊醒过来,挣脱老师又跑向后院。 第三个星期开始,了了逐渐有了一些安全感,愿意进卧室了,但还是不愿睡觉。午休时间常常自己玩玩具,玩累了就把头倚在玩具上睡,不让老师盖被子。 第四个星期的头几天,午休时他还是不愿上床,在卧室里来回走动,一走就是四十多分钟。有一次我看他太困了,就把他抱到我床边坐下,他缓缓地坐在床边,但拒绝靠在我身上,我试图让他顺势躺在床上,他警惕地醒了,眼神困乏而惊恐,赶紧坐回原来的位置,继续坐着睡觉。 后来的几天,他开始接受我的帮助,愿意靠在我身上睡,走动的时间也缩短了。再以后的几个星期,午休时他就直接坐在我床边,但仍不愿上自己的床。整个这段时间他都很少和其他孩子玩,基本上是一个人玩沙子,有时也站在教室门口观看,但从未进教室。 一个多月后,他开始变了。适应了园里的作息时间,不过午睡过程中他会叫或发出极响的声音,他是在模仿其他孩子的声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以前强了,也开始进教室、自己选择教具工作了,只不过更换频率较高,并且拒绝老师的帮助。 孙瑞雪:选这篇文章是想让所有家长和老师知道,幼儿园和老师有责任让孩子对环境、对带孩子的老师、对吃饭、对午休产生安全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哭几个月是正常的。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为不去幼儿园用尽手段,声嘶力竭地哭、苦苦地哀求。这都没有引起家长的思考,这是最严峻的问题——家长认为儿童的哭泣是无价值的,一次又一次,当儿童在绝望中被留下时,他内心深处积累了什么?了了不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他在家里就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他对成人世界的恐惧和警觉表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身体、语言、情感和思维。 我们学校专门安排一个老师照顾每一个新来的孩子,一个班每周或两周只接收一个孩子(混龄班级,2.5岁——5岁)。刚来的孩子都惧怕学校,大门一关,亲人被关到了外面。孩子尤其惧怕进教室,他担心教室将他关起来回不了家,见不到父母。孩子也惧怕老师(她是陌生人)、惧怕进餐厅吃饭、惧怕上床……相对而言,孩子觉得大街上比较安全。我们派老师陪孩子出去走动,累了再回学校,这样对学校就有了家的感觉,派老师陪孩子接近他恐惧的东西,逐渐消除他的恐惧。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感觉这个人不错,跟妈妈很像,能够依赖她。这样孩子就开始依赖环境,就逐渐成为环境的主人。最后,孩子进幼儿院如同进了另一个家。春节过后,我们学校的很多孩子一走进幼儿院就兴高采烈。那感觉如同主人进入了他的另一幢房子里。学校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地方,是孩子们发现秘密的地方。 关于了了,他一进校我们就有判断,这个孩子的问题还不是很大,估计两个月就可以恢复正常状态。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多长时间造成,使他成为正常的孩子就需要多长时间的努力。这需要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语言、极大的耐心、非凡的爱心、长久的等待。这澡洗得好烦我始终记得那件事。那时还有很多人到公共澡堂洗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不到3岁的女儿也来洗了。妈妈很快地给孩子洗完澡、穿好衣服,让孩子站在外面等。小女孩不愿意,大哭起来来.妈妈不断告诉孩子:“听话,别哭了,站外面等妈妈,妈妈一会儿就洗完了。”孩子哭着还是进来了。妈妈二话不说把孩子抱出去,放下孩子又进来接着洗。孩子大哭着又跟了进来。妈妈恼了,气急败坏地一把抱起孩子,大声训斥起来:“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大人洗个澡,你哭!哭!哭个没完,进来把衣服弄湿了!'孩子抽泣着,妈妈不由分说,又把孩子放在外面,自己进来洗。孩子在外面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我当时真难过,孩子不到3岁.在陌生的环境中,妈妈却把她置于另一空间。这种等待令人心焦,即使让一个成人站在那儿等待,成人也会觉得烦躁、漫长。孩子太弱小了,她说不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只能用哭来表达这一切。而那个无知的妈妈却在里面慢慢洗着。显然她的劲儿也上来了,她要让女儿学会听话,让她等待!这类事儿依然在我周围发生着。(王灵雪)孙瑞雪:家长都认为自己爱孩子,为孩子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穿不好,玩不好,休息不好。但是,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总让孩子处于焦虑、胁迫、痛苦中,处在不安、无助、恐惧中。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反过来却要让孩子听话,懂事,成人说什么孩子做什么。懂得孩子心理当然好,但一些家长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没有读过很多书,他们还是能把孩子培育成优秀的人才。这个秘密就是爱,一种宽厚、淳朴的爱。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快乐,孩子快乐就会正常成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 cyz 时间: 2007-11-9 14:16不!我就不!快3岁的豆豆最近“特别反常”。有一次上主题课,她在地毯上爬来爬去,我说:“豆豆,请你安静。”“不!我就不!”一边说,一边依然爬。中午吃饭时,豆豆不戴餐巾,我说:“豆豆请你戴餐巾。”“不!我偏不!”问她原因,“我就不嘛”!没原因。一次带孩子们去公园,我告诉豆豆:“豆豆,请你让这个大姐姐拉着手。”豆豆还是一个字:“不!’我劝她:“让姐姐拉着你安全。”豆豆大哭起来,不仅不拉,还坐在地上耍赖。豆豆的父母跟我说她最近在家表现也很“反常”。夫人说什么她都是一个字:“不”!非常倔强,情绪也很躁。以前建立起来的秩序感好像消失了。我知道豆豆进入了执拗的敏感期。和她父母进行了沟通,请他们和老师配合,帮助豆豆很好地、自然地度过这个时期。这时候她做什么都没有理由,因为她还不是理性的存在者。这样做只表明她的意志开始形成。她在练习说“不”!学会说“不”后,她就能够在一定的场合勇敢地说“不”!持续了两个月,豆豆的执拗劲儿过去了。她又成了原来那个听话可爱的小豆豆。(潘玉荣)孙瑞雪:那天中午,豆豆一个人躺在大厅的地毯上,一副沉思的表情。所有的孩子都进餐厅吃饭了。我走过去问:“去吃午饭好吗?”“不!”她躺在那儿回答我。“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呢?”“不知道!”然后她奇怪地转过头看着我,好像我不可理喻。我有些不知所措,站了一会儿,退走了。老师告诉我,吃饭时,谁让她去她都是一个字“不”。但当谁也不劝时,她会自动进餐厅,顺利地吃完饭。儿童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已的意志,喜欢说“不”!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达到和谐和顺从的人生状态。谁让你替我关灯快3岁的琪琪喊饿了,我把他带到厨房,给他盛了一碗牛奶,这时我想看看他能不能独立干一些事情,就闻他:“喝完牛奶后,把碗放好,然后把灯关了。能做到吗?”他冲我点点头。我躲在门后偷偷看。小家伙喝完牛奶,果然把碗放好,然后去关灯,但开关太高了,他踮起脚够了两下,依然够不着。然后就见他往餐厅跑去。我心想还不错,能把碗放回去已经不错了。就过去把厨房的灯关了。这时一阵响亮的哭叫声从餐厅里传了出来,只见琪琪抱着一把小椅子,边哭边往厨房走来。我一下子明白了,他是够不着开关去找垫脚的东西。我赶忙打开灯说:“对不起,我还以为你忘了。”晚了!无论我怎么解释和道歉,他都大哭不止。站上椅子关灯时还在抽泣,十几分钟后他才被孙老师安抚平静。(刘安定)孙瑞雪: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心理暗示快3岁的宁宁刚来我们幼儿园。来的这几天虽然不断哭闹,情绪看上去还算平静,只不过有时她会喃喃口语:“奶奶不让我来这个学校。”我知道她家在送孩子来我们学校前犹豫过很长时间,家庭内部的意见到最后也没统一。下午,我找孩子妈妈了解情况,她说:“孩子奶奶觉得孩子早上来幼儿园总要哭,就说不叫她来。”过了两天,宁宁变了,一来幼儿园就在操场跑、跳,很快乐的样子。我猜想这几天她奶奶可能没说不让她来幼儿园的活。我们老师都知道,很多家庭会对孩子这样说话:“如果不听话,我就送你上幼儿园。”在这种暗示下,幼儿园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一个可怕的去处,孩子自然不想去幼儿园了。(海颖)孙瑞雪: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和或产生矛盾,会使孩子处在不安和焦虑中,心情总是很紧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如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并且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一个孩子就要承受来自好几个方面的拉力。所以我们主张大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问题。积极向上的、快乐的成人自然会给孩子带来轻松和快乐。时间长了,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主要心态,时间再长,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品质,时间更长,快乐就让孩子必然做出成就。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我正“请等待”着3岁的康康昨天刚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班。今天上午,康康正在蹦蹦床上玩,忽然看到我的小飞机,立刻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把飞机给我。”我问他:“为什么?"“因为我想玩。”我说:“但这个飞机不是你的,是别的小朋友的。…“没关系,现在他不在,你先给我玩。”康康给我做工作。“即使这样,你想玩也要经过他的同意。”听我说完,康康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什么也没说,走了。教室里,励老师正在给大家做面具。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急切地等着。康康从人群中奋力挤过去大声冲老师喊:“先给我做,老师先给我做,快点,快快!”励老师温和地说:“清等待,康康!’,康康又用奇怪的眼神看看励老师,一脸的疑惑。下午上音乐课,我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小人,康康问我:“老师,这是谁的?”“张政的。”他点点头走了。做手工时,我正在给大家折小马,康康突然走过来说:“老师,我正‘请等待’着呢,一会儿你折好了叫我呀。”我怔了一下,不禁哑然失笑。(未名)孙瑞雪:儿童刚入学,对学校的秩序、规则还不了解,需要学习和适应。我们常常发现,孩子适应得非常快。他打我院子里有哭声,跑出来一看,3岁的宝宝正哭喊着,旁边的小男孩毫无表情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我问宝宝:“你怎么了?”“他打我了!”我问男孩:“你打她了?”小男孩抬起头,毫无表情地说:“我没打她!”我又问宝宝:“他说没打你?”宝宝大哭说:“他打我了!”小男孩还是面无表情,边玩边平静地说:“我没打她!'我感到疑惑,想了一会儿,问宝宝:“他怎么打你的?”宝宝用手一指——平整的水泥地上有一个堆得尖尖的小沙堆。宝宝说:“我让他踩一脚,他不踩。他就这样打我了!”啊——这原来就叫打?该如何处理呢?我看着宝宝的眼睛,对她说:“宝宝,他可以踩,也可以不踩。你不能强迫他。”宝宝吃惊地看着我,逐渐平静下来,然后转身走了。小男孩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辩解。我们的一位家长曾经骄傲地对老师讲,当他强制孩子时,孩子对他说:“爸爸,我有自由意志,你不能强迫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越来越坚信:在一个没有权威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们有多重要!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和真理,寻找幸福和把握自由。(均瑶)孙瑞雪:在这里,儿童用“打”这个词表示“他不照我说的做”。儿童2岁时自我开始苏醒,“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语言有差别。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和家长倾听孩子,让孩子把所有的纠纷自己说清楚,要求成人用更高的心灵和精神同孩子交流。细微的事物去年4月份,我发现我们班3岁的孙剑宇开始专注了。以前他一直喜欢户外活动,不愿进教室工作.在户外,无论是玩车玩沙子,他都很活跃。一天早晨,我在花园里发现了他。他蹲在那里,正认真地看几只蚂蚁在田里爬来爬去。我在他身后站了整整7分钟,他始终没有感觉。不仅看蚂蚁,他还试图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蚂蚁,这又持续了25分钟左右。第二天户外活动时,他又蹲在田里观察一些细微的事物,那段日子,他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细微事物上:从分享物中挑出麦粒,帮老师捡地上的纸屑时只捡小纸屑,用拇指、食指一个个将它们捏起来,那神态令人惊讶: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耐心!这样过了大约20多天后,他便不再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了。(张娟)孙瑞雪:看微小的东西需要专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会神,需要时间。这些甚至比那观察的对象本身还重要。蒙特梭利说过,儿童在1岁半到2岁左右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为什么孙剑宇的这个敏感期到3岁左右才来临?可能他被周围的环境阻碍了。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使儿童掌握事物的细节,但这不意味着儿童总是这样的,一些成人想当然地认为关注细微事物是儿童所有时期的特征,这是把一种敏感期“泛化”的理解。儿童的敏感期很多很多,每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都不固定,同一个敏感期中儿童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请爸爸工作3岁的贝贝是一个秩序感很好的孩子。那天下午晚些时候,爸爸来接贝贝,可他还想在教室里工作,不想回家,就对爸爸说:“爸爸,你把鞋脱了和我一起工作。”爸爸说:“好吧!脱鞋进了教室。贝贝走到教室门口,看着两只随意摆放的鞋子,对爸爸说:“爸爸,我把你的鞋归位。”说完,把爸爸的鞋归位在鞋架上。进了教室,贝贝又对爸爸说:“爸爸,你先去拿一张工作毯,我们在工作毯上工作。”贝贝的爸爸听话地拿来一张工作毯。贝贝拿来螺母组合,放在爸爸的工作毯上,让爸爸工作。(金娟)孙瑞雪:孩子不仅会把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孩子喜欢规则,就会把规则当作礼物送给父母、教师和喜欢的朋友。一个个艮好的规则积累起来,最后造就一个文明的成人。走向独立3岁的棒棒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但最近他在情感上很依附周洲,几乎成了周洲的“尾巴”。每天早晨一下车,只要看见周洲,棒棒便尾随其后,周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周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上主题课时,棒棒总要坐在周洲的旁边。如果周洲很安静,棒棒也会很安静;如果周洲很躁动,棒棒也会很躁动。工作时,棒棒会坐在周洲的旁边和他一起看书,并且和周洲热烈地讨论书中的内容。周洲铺工怍毯工作,棒棒也铺工作毯,工作时他能专注20到30分钟,可一旦发现周洲离开教室,他也马上卷起工作毯离开。一天午休前,坐在周洲床边的棒棒突然大哭起来,我忙过去看.棒棒伤心地告诉我:“周洲不跟我玩了。”棒棒不知怎么惹恼了周洲,周洲一气之下向棒棒下了这个“通牒”,棒棒很伤心,就大哭起来!一年前的棒棒想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那时他正走向身体的独立。现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已达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水平,而不受干扰的工作又使棒棒开始建构意志的独立。他目前在情感上依附周洲,是在具备了以上两种独立后,通往人格独立的又一个过程。一个月后,棒棒果然不再尾随周洲了,活动时和小朋友相处得快乐,工作时极为专注且投入。回家后也不再“周洲长、周洲短”地说了。(闫华)孙瑞雪:在棒棒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从依恋他人到走向独立的一个很短的过程。棒棒是依靠自己走向独立的。很多成人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更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了独立。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3岁~6岁期间,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独立的基础。6岁~9岁期间,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开始把注意力从自我的建构拉向外面的世界。9岁~12岁期间,儿童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他的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岁~3岁),他未来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我们的小学开设了11门课,除传统课目外,把科学实验课细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气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学实验、天文学实验。把自然学科细分为:天气、夜空、人体、昆虫、有壳生物、哺乳动物、海滨、岩石和矿物、沙漠植物、树、花朵等等。音乐课也细分为:乐器、芭蕾、欣赏等。还有社会实践课、讨论课、陶艺课等。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内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我的杯子下午,我和胡杨(3岁)的妈妈交流孩子的近况,不远处荡秋千的胡杨时不时发出各种声音,意思是让我们关注她。一会儿,胡杨跑过来说要喝水,我带她来到门厅,发现杯子都送到厨房消毒了,只好拿出刻有“王逸轩”三个字的杯子,告诉胡杨:“你的杯子送到厨房消毒了,你暂时用这个备用的杯子喝水。”她听后不高兴,我又向她解释了一遍,没想到她一下扑到妈妈怀里抽泣起来,仿佛受了很大委屈。我忽然意识到我错了,破坏了她的秩序感,孩子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用。我赶快对胡杨的妈妈解释了一下孩子的心理,然后带着胡杨找到了厨房的钥匙,打开门,取出她的杯子。这下她才安下心来,拉着我的手,跟着我去接水喝。(闫华)这不是我的鞋星期五早晨,3岁多的王逸轩把鞋子尿湿了,我把棉拖鞋给他换上。下午2点钟,全院的小朋友要去银川宾馆看少儿歌咏比赛。王逸轩的鞋还没有晒干,又不能让他穿拖鞋去,我只好在教室里找了一双其他小朋友的工作鞋给王逸轩穿。但他怎么也不肯穿,嘴里不断说着:“这不是我的鞋,这不是我的鞋.我不能穿别人的鞋。”认真的样子真让我感动。我说没关系,穿回来后擦擦鞋底就可以了。但他就是不肯穿。这让我想起了秩序的敏感期。这种内在秩序已经在孩子心中形成了。(闫华)孙瑞雪:这是两篇相似的短文。胡杨比老师更坚定地遵守着“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的规则。王逸轩也是。餐具、洁具要专人专用,这是卫生习惯,也是文明的标志。在儿童时期建立这种秩序,小心地保护这种秩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电容。成人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过这种教育,可能很难理解孩子的这种计较和坚持,并认为所谓的大大咧咧是一种不错的德行。只有“非典”那样的非常时刻,人们才想起要讲卫生。而平时,我们真是太容易将就了。车走了新路线3岁的胡杨坐校车回家。一次,司机马师傅送完媛媛西车头,而是继续往前开,胡杨突然大哭起来。我惊恐地过去察看,她在座位上安然无恙。忙问她怎么了,她边哭边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忙解释:“马伯伯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不断地哭,焦躁不安。我不明白,又给她解释:“老师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走,我要回家,我要同家。”边说边焦急地指着后面的方向。我恍然大悟:今天的车没有按原来的路线走。以前送完媛媛,车就调头送胡杨,马师傅今天改走另一条路了。我忙给胡杨解释:“这条路和那条路都可以到你家,马上就到。”可她一直没有停止哭,见到妈妈时还在哭。从这次以后,每当改变路线时,我会提前告诉孩子,特别要解释给那些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王灵雪)孙瑞雪:秩序感是蒙特梭利揭示出的儿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现实生活中,成人随意打破儿童的秩序会使儿童经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了解这一点。我们还不知道儿童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老师,我要归位3岁的念念拿着拼图来找老师:“老师,这个教具坏了。”“哦,是坏了.放在这儿吧:”老师随手把坏了的教具放在桌上。过了一会儿,念念走过来说:“老师,我把它(教具)归位吧。”“放在这儿,呆会儿拿去修修吧。”老师说。念念点点头.离开老师,继续去工作。过了一会儿,他又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把教具归位吧。”“我们不是要拿去修理吗?”老师蹲下来问他。念念低头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当念念再次站到老师面前时,老师一下子明白了,笑着把教具递到了念念手里,让他去归位。归了位,念念满意地回到自己的工作毯上,抬头对老师笑笑,好像是说:“就是这样。”(陈文慧)孙瑞雪:念念暂时离开了两次,但他的心还在这儿。3岁的念念正处于体验、建立秩序的敏感期。从选择教具到工作,到归位教具,当这个工作过程被打乱时,孩子会焦虑,直到解决问题,他才会松一口气,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星期一是孩子们的分享日,励老师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等孩子醒来后分享。就在这时,3岁的小宇伸手去拿分享物里的QQ糖。我走过去告诉小宇:“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听完我的话,小宇把伸出的手收了回来。这时,我看到分享物旁边有《外国经典童话故事选》,顺手拿起来翻看。一旁的小宇告诉我:“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我立刻把书放了回去,并真诚地对小宇说:“是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金娟)挂毛巾早晨,我从消毒柜里拿出毛巾,毛巾很烫手,烫得我没法将它们逐个挂在衣钩上,只好先搭在上面,抓紧时间整理教室。整理完教室,才想起要把毛巾归位,走进洗手问一看,咦,毛巾已经整整齐齐挂好了。“一定是徐老师挂的。”我没太在意,直接上楼去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第二天早晨,依然是毛巾刚刚消毒,很烫,我依然先将毛巾搭在衣钩上。这时,刚人院不久的3岁的高忱跑进来:“老师,我要尿尿!”“需要我帮助吗?”她没有回答,而是盯着毛巾看,然后烦躁不安地走过去,急不可待地拿起毛巾,把它们一个个挂在衣钩上,边干边大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嘛!”忙完这一切,她才走进卫生间。也许昨天的毛巾是她挂好的?高忱不但注意毛巾是否摆放整齐,也很留意小朋友的鞋是不是归位。如果有人把鞋放在门口,她会毫不犹豫地把鞋放在鞋架上,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文文)孙瑞雪:儿童在出生几个月到第二年,处在秩序的敏感期。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儿童已有了内在的秩序,这个内在秩序反过来检测环境、修正环境,要求环境符合他的内在秩序。我不想让她歪3岁的乐乐带了一包果冻,可果冻提包上的两根提袋是歪扭的,她不停地哭闹:“我不想让它歪!我不想让它歪!”我认为提袋的歪扭不影响什么,劝了她半灭,她始终为此痛哭不止。我立刻找来胶带,将两根提袋固定好,乐乐这才不哭了。一天清早,乐乐跑到我面前,一副着急、求救的表情:“马老师,你们班伟伟伤害桓桓,你去解决。”我立刻拉着她的手去找伟伟和桓桓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过了二十分钟,她又跑到我面前:“马老师,羊羊和沛丰翻窗户,,不可以翻的。你去让他们下来。”类似的事这几天接连发生。乐乐整天认真地维持着秩序,看到不完美、不规范的事就哭闹,要求解决。为了让孩子尽早度过这一时期,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马丽)孙瑞雪:事物的完美是随着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儿童认为不完美的事和物,在成人那儿可能具有美学特征,比如残缺的美;但对完美事物的感觉,对规范事物的感觉应该留存下来。只有这样,他的心中才会有标准,他才会追求事物的完美、和谐、规则,并为此而忘我地工作。每个理想主义者都具备这样的品质,它成就了艺术家、科学家、优秀的教师和各行各业出色的人……海上荡船和飞机路3岁的怡达与宝宝站在荡桥两边,小莎莎走过来坐在桥中间,脚拖在地上。怡达对莎莎说:“我们在船上,下面是大海,请你把脚拿上来。”莎莎似乎没听见,继续耷拉着腿,脚拖在地上。怡达再次通知小莎莎:“把你的脚拿上来,海里有鲨鱼,会吃掉你}的脚。”莎莎看看他们,像没听懂他的话,继续坐在那儿。怡达和宝宝等了一会儿,看着一动不动的莎莎,无奈地“弃船而去。”(二)山山与子洋在摆飞机玩。山山对老师说:“老师,我在摆飞机的路。”老师问:“是跑道吗?你是说起飞、降落时的跑道吗?”山山想厂一会儿,回答道:“不是,是飞行时候的路。”老师说:“晤,那是航线。”山山马上接着说:“对,我说的就是航线。’’然后,山山继续给子洋边摆边讲:“你看,这就是飞机的路。”子洋问:“你说什么?”山山马上改口:“唔,我说的是航线。”(陈文慧)孙瑞雪:这是两个微型短剧。第一个短剧表明,正常的儿童有保护更小孩子的意识-----小莎莎不把脚拿上来,王怡达是不荡那个荡桥的。第二个短剧表述了儿童学习语词的过程。儿童有了概念,但他自己先用了一个词,而后他学会了用公共语词表达。这是概念自我生成、共有语词随后命名的过程。儿童习得语词,不是从名称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导出一个名称。蒙特梭利方法反复强调实物教学,反复强调通过情景先形成概念,就是这个道理。小虎虎的故事你不是好男人餐厅里,3岁的虎虎把脚放在桌沿上仰天大喊:“烦死了! 烦死了!”我走过去问:“虎虎,你怎么了?”老师,我快烦死了!”“为什么?”我烦,我就是烦。”虎虎的表情沉重极了。“能告诉老师你烦什么吗?”蹲在旁边,看着他烦躁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什么事情能这样折磨孩子?“我烦我爸。”他看着我说。“这样好吗?你先吃饭,然后我们谈谈?”虎虎点点头,松了一口气,拿起小勺子吃饭。吃完饭,我和虎虎独自呆在一起聊天。我问道:“你今天不快乐吗?”他点点头:“老师,我爸爸对妈妈不好。”“为什么?”“反正不好,他从来不抱我妈妈。”他显得很无奈。“小虎虎,你可以试着帮帮他们。”“怎么帮?”他马上转过脸来问。我想你可以经常搂搂爸爸,然后建议爸爸学你这样对待妈妈……”虎虎听完,过了好一会儿,点点头。第二天见到了虎虎妈,和她谈到了小虎虎的烦恼,我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前两天,虎虎跟着爸爸妈妈到户外玩,爸爸抱起虎虎,一边亲他一边说:“虎虎真可爱,爸爸爱你。”然后看着妈妈故意说:“我就不喜欢妈妈,她一点也不可爱,我就不抱她。”小虎虎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则广告——“让女人心动的男人才是好男人。”于是他转身说:“爸爸你不是好男人!”爸爸惊奇地问:“为什么?…”“因为你不能址我妈妈心动,所以你不是好男人。”就是爸爸的那番玩笑话使孩子单纯的心灵产生了波动。那天以后,虎虎很痛苦,他担心爸爸不爱妈妈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在孩子面前我们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乱逗孩子,因为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开玩笑。(陈文慧)孙瑞雪:孩子的烦恼表现在他的显意识,孩子的压抑表现在他的潜意识。显意识通过话语表达,潜意识则在睡梦中流动。爸爸对妈妈不好了,妈妈对爸爸不好了,爸爸妈妈吵架了……都会使孩子难过、焦虑。因此,明智的父母不当着孩子吵架,夫妻之间的问题私下里解决,不让孩子承受成人的烦恼和痛苦。然而最好是父母相爱。反过来说,不相爱就别要孩子。既然要了孩子,就要相爱。我们可以为了孩子而相爱。一位父亲这样说:“我可以为子女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爱他的母亲。”这种爱给儿童带来安全感、稳定感、美好和神圣。逗孩子是成人的一个习惯,也是一个问题。有时我们并没有逗孩子,,而是说话随意了一些,就能给孩子带来烦恼。对孩子大意不得。说话时,请把小孩子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看待。真 棒主题课后,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做。小虎虎拿着他的画跑过来说:“看我画的画儿。”我笑着点点头。“真棒,我也要画。”奇奇在旁边小声说,然后也跑去拿来一张纸,准备画画。“你说什么?”虎虎看着奇奇问。“我没有说什么。”奇奇说。“你刚才说什么?”虎虎继续追问。“我说我也想画画。”奇奇边画边说。“你是不是说真棒?”小虎虎穷追不舍。奇奇点头,虎虎得意了:“看来我长大要当画家了……老师,我在家也画得很棒,爸爸妈妈也说我画得很好。”说完继续画。“奇奇,你画得真难看。”看了看奇奇的画,小虎虎评论道。奇奇难过地低下了头。“很好呀,我觉得很好。”我看着奇奇的画,也评论道。奇奇高兴地抬头看看我,继续画画。“看我这张画!”小虎虎拿起画让我们看。我和奇奇都点点头。“为什么不说真棒?”小虎虎着急地质问我们。“哦!真棒。”奇奇赶快说。“是的,很棒!”我也赶快说。“我也认为很棒!”虎虎很满意地自我评价着,然后举起自己的画,仔细端详起来。(陈文慧)孙瑞雪: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被真诚的赞赏感动。我们需要被人赞赏,也要懂得怎样赞赏别人。在学校里,我们把这一理念贯彻在每一个细节中,和孩子们享受着被肯定、被赞赏的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展。我们给每个孩子平等发展的机会。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班长每周轮流当;节日演出,每个孩子都上台表演;回答问题时,想不想回答是孩子的权力,不想回答就可以说“过!”不仅鼓励孩子,我们也鼓励老师、家长,让成人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因为我们恰恰是孩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幸福的人才可怜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走回卧室,躺到自己的床上听故事。3岁的奇奇小声问小雨:“小雨,你看我可怜吗?”“可怜?”小雨停顿了一下,看着奇奇:“你可怜?幸福的人可怜?噢,幸福的人不可怜,不幸福的人才可怜。”“你怎么知道?”奇奇瞪大眼睛问。“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没有妈妈爸爸的孩子不幸福,那才可怜呢。”两个孩子相互看看,沉默了。沉默了很长时间。(陈文慧)孙瑞雪:这个例子表明儿童开始探究语言深层的含义,开始思索人生的一些大问题了。很多时候,儿童之间互相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的含义。虽然这些语言都是间接地从成人那里学到的,但当他们把语言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时,这语言就成了他们交流的工具和思考的武器。熟悉新环境我第一天进小爱神班,就见到了不快乐的桐桐。桐桐的小脸上,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大大的双眼满含着与她3岁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每天早晨,从她妈妈手里接过她时,我都要对她说声:“早晨好”。但回答我的,总是桐桐无声的啜泣与满眼的泪水。整个早晨,她的情绪都很低落。午饭时间大概是她一天中最失落的时刻,一进嘈杂的餐厅,她就大哭着抓住老师,一遍又一遍重复:“我不想吃饭!我不想睡觉!”只要你告诉她:“老师喂你吃饭,老师抱你睡觉!”她便会安静下来,但依然会无声地流泪。吃完午饭回到班里,桐桐一步不离老师,一直等到老师把所有的小朋友安顿好,抱着她坐下来,她似乎才真正平静下来,依偎在我的怀中,听着故事,安然入睡。桐桐来学校才半个月,还没建立起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我理解她的泪水与忧郁,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快乐起来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桐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早晨来时她不再哭泣了,午饭也开始自己吃了,睡觉也不需要老师抱了。下午上课,她能专注地做手工、画画或是选择教具去工作。从不快乐到快乐,桐桐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段武宽)孙瑞雪:新环境是否安全,成人靠经验和理性来判断,儿童却做不到。陌生的环境使儿童忧郁、紧张、惆怅,充满了不安全感。帮助儿童熟悉新环境、消除不稳定的情绪,使他心情好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爱和自由。自我的诞生 在古希腊的一座神庙里刻着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儿童与成人的斗争,向来都是一种本质的分歧。你要成为你,是吗?但我要让你听我的,不然,要受到惩罚。尤其是那些在权威中(权威指对别人在行为和心理上进行控制的)长大的父母,控制儿女,是他们永远无法改变的心理病。所以打自己孩子的父母,童年时,必遭他父母的打骂。 关于“我思”这样一个人本质的问题,从古至今谈论不休。然而“我思”的本源却在于,你童年期的自我是否已经形成了,否则你没有你。你是你妈妈、爸爸,你是你爷爷、奶奶,你是你的老师,你是知识的附产品,你从形成自己时就丧失了体验世界的机会。你不是你时,你就是别人或者多个人的赝品,你存在的价值、高贵、意义、创造性就没有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婴儿从出生起同世界是一体的,如果你观察了,你一定会相信。但让你最震惊的是,婴儿成长到2岁时,甚至根本不到2岁,他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没声地走了过来。 我想,我应该首先说说“我”对于人的意义。在心理学中,“自我”(self)大概是一个被广泛提到的一个词汇,也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我”为什么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此之早地就自然地出现在人出生后的一年多,然后这个“我”将困绕你一生。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在他的《惊人的假说》中这样说:“从感觉上讲,大脑所获得的通常是与外部世界或身体其他部分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东西都位于我们的外部,尽管负责担任‘看’的神经元位于脑中。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位于他们的身体外,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又完全位于他们的脑中。这对你的身体来说也是正确的,你对它所了解的不是附于你的头上,而是位于你的脑中。”基于以上的内容,我相信人有一种成为自己的先天性的需求和目的性追求。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0——6岁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他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才断言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你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同时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我”就丧失了独立、意志自由。这样成长大的人,无法对现实生活进行准确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独、失助、没意思、消沉、绝望。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成万上亿个人,并在这样的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当儿童明确地说:“不”时,就好象发出了人的独立宣言,儿童开始从意识区别别人的意志。幼儿在最早只要是他不同意的事情,他就打,边打边说:“打死你。”打的全部含义是(这似乎在说,我已经有了我个人的主见,“我”提到了儿童意识的前面。)排除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就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儿童在这样的重复中,感受着我与他人的分离的快乐。 因为成人的决定来自思考,而儿童是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全力地在形成自己。这就在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走他要走的路。这种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的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发出不,到“这是我的。”然后是我坚定不移地选择我的看法,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派生出了一种品质:专注和意志。 当儿童选择并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实际成人也如此,人的天性是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儿童也能不断产生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因此心满意足,安静了,专注了,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会形成儿童的意志,在这种意志中,独立也就产生了,儿童也就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生长到10岁时,他们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成人为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对待驴一样。农民打驴是为了让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着就不会有别的意义了?”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0岁时,一个自我形成好的孩子,和一个自我形成差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时,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引诱其他小孩的吸毒者对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个胆小鬼吗?”所有这些语言都不使他心理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较好的他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从小就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这一次经验也会使他再一次迷失自己:他吸了。第四章3岁~4岁?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逻辑思维一一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模仿丁丁3岁了。刚来幼儿院时,他对院内的各种玩具很感兴趣,一会儿玩脚踏车,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滑滑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也爱玩教室里摆放的各种教具,一会儿倒豆子,一会儿弄圆柱体插座,一会儿玩水。他好像整天很忙。这两天,丁丁又开始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简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进校门,看见张敏行坐在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张敏行在秋千上旋转,丁丁也照着样子旋转;一会儿张敏行抱着篮球跑过来告诉老师:“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边马上说:“是小天使班的球。”但他的双手是空的。午饭时,张敏行端着盘子过来说:“老师,我还要。”丁丁也端着盘子跑过来,边跑边往嘴里送喂米饭:“老师,我还要。”他的餐盘里还有米饭和菜。我被这滑稽的场景弄得哭笑不得。午休时,戴昊言在床上跳,丁丁也在床上跳;张松彦要小便,丁丁也要小便。就连有个小朋友感冒咳嗽,丁丁也要跟着咳嗽。总之,他只要发现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做什么。孙瑞雪:从理论上来说,模仿的敏感期应该在1岁半——2岁出现,但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是在2岁半出现的,丁丁的敏感期滞后了,但显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弥补。秀秀的故事交往(一)3岁的秀秀刚到学校的时候很胆怯,整天独来独往的,不与小朋友来往。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同别人来往了,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有好多次,我看到她在给猜猜提鞋跟。有时,其他小朋友会命令她为他们端饭。还有一次,猜猜把大衣掉在了地上,她转身对秀秀说:“秀秀,帮我捡起来!”我说:“请自己去捡。”秀秀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脸上有些尴尬。因为受了点小伤,有一阵她没来学校。从那以后,这孩子每天来学校就睡觉,睡眠时间长达7个小时,似乎又回到了刚转来时的样子。我真有点揪心。我寻找一切机会和孩子交流。她以前不让老师抱,我就试着抱抱她,或给她买个礼物;她一直由奶奶爷爷带,我跟她妈妈谈话,告诉她必须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一段时间后,她情绪开始好转了。昨天,孩子们玩王子和公主的游戏,可那些“王子”都不愿意让秀秀做自己的公主。我知道,这是因为她平时穿得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正担心她会受到伤害、会尴尬,没想到她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会找到我的王子的!”听到这话,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孙瑞雪:父母、老师和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缺乏爱的成长氛围,造成的后果在孩子社交方面表现最明显:孩子不自信、没有自尊心。生活的残酷在于,家长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没有什么。家长不给孩子自由,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自由,家长不爱孩子,孩子就不会自爱。心疼妈妈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即使他们有很多钱,也会咬着牙对孩子说:“你又花了我五块钱!”前些日子,她们家发生了一次“车祸”,两车相撞时车窗玻璃掉了下来,打在了秀秀和妈妈的头上。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孩子的头发,用摄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渣,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也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我听得也哭了:“你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吧!”从那以后,秀秀的妈妈不管多忙,再也没离开过孩子。孙瑞雪:蒙特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有内心存有爱的人,才会受到启导。吹扁的裙子、压皱的飞机初春的银川,还有点寒冷,3岁2个月的竹竹却穿了一条夏天的纱裙,不过里面套了件毛衣。整理完教具出来,竹竹叫了我一声:“尚老师!”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读懂了她的眼神,走过去,认真欣赏着她的裙子:“竹竹,你今天穿了条裙子呀!”竹竹抿着嘴嗯了一声。“真漂亮呀,竹竹!”听到赞扬,竹竹满意地点点头,用手轻轻抚摸着裙子。吃完早点,孩子们出去玩。竹竹和颜颜拉着手,不停地对颜颜说:“我今天穿的裙子漂亮不漂亮?你看我的裙子呀!”一路沉浸在对裙子的感受上,看上去格外深情。起风了,风把纱裙吹起来,裙摆贴在了身上。竹竹赶紧把裙子从身上拉开,让它恢复原来的园弧状。一松手裙摆又贴了回来,努力了好几次,裙子还是不停地往身上贴,竹竹放开颜颜的手,用两只手提起裙摆,两支胳膊向前伸、小屁股向后撅,努力使身体和裙子分开。这样,竹竹和颜颜渐渐落在了队伍后面。看着前面的队伍,颜颜急忙去拉竹竹的手,竹竹挣脱颜颜的手,颜颜向我求助:“老师,竹竹不拉我的手。”竹竹一听,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我的裙子,我的裙子!”我蹲下去劝说竹竹,但她坚持用两只手抓着裙摆。我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竹竹在教室里做手工,她折的飞机被别的小朋友压在胳膊下,压了一个折皱,竹竹当即大哭起来,我怎么安慰都没用,最后重新折了一个飞机,才让她安静下来。我走过去拉起颜颜的手说:“竹竹,老师拉着颜颜,你自己走,别走出队伍。”就这样,竹竹用她的两只小手和风对抗着,一路扶着自己的裙子小心地走着。孙瑞雪: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一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细小的灰尘这是我来幼儿院上班的第二个星期。这星期,我发现3岁2个月的照照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到了。早晨上主题课,一束阳光照进来,阳光里小小的灰尘在飞舞,照照先是全神贯注地看着这束阳光,然后用嘴去吹,试图把灰尘吹走。微小的灰尘在阳光里上下翻跳着,照照绕有兴趣地一直在吹。每天他都在观察阳光里的灰尘,直到阳光从教室里消失。孙瑞雪: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搅,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如果老师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无论是幼儿院还是小学,我们整个上午都没有打铃声。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松松的计谋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在4岁到来。但是,松松的“小计谋”让我对这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有了新的想法。3岁2个月的松松,长着一张胖嘟嘟的小脸,很惹人疼爱。前几天他妈妈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听了感慨半天。松松是全幼儿院有名的爱车迷,最近他又有了一辆别致的救护车,这辆车也很受缇缇的喜欢。两天后,缇缇带着辆一模一样的救护车来约松松玩儿,一看到新车,松松立刻拿来研究了半天,研究的结果是,缇缇的车上多了一面小小的标志旗。松松开始想办法了。想和缇缇交换,但缇缇不肯,松松最后诚恳地提议:“缇缇,你现在拿车不方便,我帮你保管好吗?”缇缇正在忙其他的事,便信任地把车给了这个保管员。第二天,缇缇的妈妈和松松的妈妈同时发现这辆车被“调包”了,缇缇却一无所知,而松松的表情很自然。这使两个妈妈哭笑不得,在老师的引导下,松松不情愿地把车还给了缇缇。这两天,缇缇又有了一辆漂亮的火车,松松看到了,很是喜欢,想让缇缇与他分享。但缇缇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松松又开始不急不忙地想办法了。“缇缇,咱俩来玩拔萝卜的游戏吧!”松松认真地说。缇缇想了想:“好吧!”松松提议把火车当作萝卜,两个人各握一半,一起开始唱:“拔萝卜,拔萝卜…”使劲一拔,火车拔到了松松的手里,缇缇还站在那儿唱着拔萝卜,看着松松。此刻的松松已经拿着火车跑到一边玩去了。这几天,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辆精致的老式连体公共车,无人认领。经多方打听,确定是扬飞杨的。没想到,车的主人还没来,松松先来了。看着这辆独特的车,他眼睛一亮,问我:“老师,这是谁的车呀?”“扬飞杨的。”“那我可不可以看看?”“可以。”他看着车问这问那,最后开口了:“老师,我来帮他保管吧!”看着他那智慧的小眼睛,我心里想笑:“不行,因为车在我这里,我要等杨杨来取。”松松看了看车,无奈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幼儿院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去上社会实践课,看火车去了。而松松走进我办公室,转了一圈,依偎在我身边,看着那辆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去看火车呀!”“我有工作,不能去。”“是保管车的工作吗?”我笑了笑没回答。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去看火车吧,我帮你来保管它”。我实在太理解他了:“你可以在这里玩几分钟,但不能拿走,知道吗?”他马上点头承诺。第二天早晨,他又准时到我办公室报到。我为了减少麻烦,早已把那辆招眼的车藏在了纸袋子里。在办公室转了几圈,没看到车,松松终于开口了:“老师那辆车呢?”我笑着说:“我不知道呀!”他的小眼睛开始搜寻整个办公室,最终,眼睛直盯着我的纸袋子,车的尾部悄悄露出了纸袋。我假装糊涂:“原来在这儿。”“我想玩玩可以吗!”他笑着问我,我没办法,只好说:“你去问问扬飞杨好吗?”不一会儿,扬飞杨、松松、丁丁都来了。进了办公室,扬飞杨站在沙发上向外张望着,显然对他的车不感兴趣。丁丁和松松却一涌而上,都想拿到车。我开口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先问问杨杨。”丁丁马上问:“杨杨让我玩玩你的车吧!”杨杨没回答。松松伸手拿车的同时对杨杨说:“杨杨我帮你保管好不好呀!我给你管好它。”杨杨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最终,这辆车还是被松松保管了两天后才到了杨杨手里。孙瑞雪: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但广州的孩子却让老师感到吃惊。很多孩子是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到了松松这个年龄,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这同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集体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广州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温不火、不焦不躁、足智多谋,实在是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孩子。若即若离小牛牛3岁半了,很喜欢站在门口看别人。每天早上我都热情洋溢地问候他、冲他笑,可他看都不看我一眼,不仅不理睬,有时还会骂我一句,更不让我接近他。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每天不屈不挠地跟他打招呼。他那倔强的神情总让我偷偷忍俊不禁。今天下午,小牛牛居然主动走到我身边,神秘地说:“我给你指照片。”说完拉着我的手跑到展板前:“我知道那是你。”我抱起他,不顾他的反抗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起初他有些反抗,但马上又得意地笑了起来,看着他的表情,我也抑制不住地哈哈笑了起来,我问牛牛:“我是谁?”“你是王灵雪。”他笑着回答。说完挣脱了我的怀抱,一溜烟跑了。他知道我是谁,却从不和我沟通。真有意思。从那天起,小牛牛不再排斥我,我靠近他,跟他打招呼,他往往看我一眼作为回应,但不让我抱他。有时我正在走路,会听到他在后边叫我的名字,当我回头对他笑时,他却一溜烟跑远了。孙瑞雪:在我们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人性化。大家在这里自由、平等地交流,充满了博爱的精神。成人之间我们常会见到这种互相喜欢、若即若离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它是人类千丝万缕的情感 触摸肌肤的敏感期我穿着一套短裙,刚走进大厅,3岁半的一凡和龙龙迎面扑了过来,一人抱住我一条腿。我不知所措地停下来,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凡抱着我的腿,手轻轻抚摸着,脸亲昵地挨着腿,笑呵呵地说:“亲爱的!”亲了好几下我的腿,我也回答他:“亲爱的,请你松手,老师要工作。”他根本不听,我只好拖着他走,另外一位老师过来帮我解围:“宝贝,你喜欢王老师,但不能打扰老师工作。”这才把他们俩抱开。第二天早上我穿了条裤子。走进大厅又碰到一凡,他没有任何反应地看看我,我还挺“多情”的,上前问了句:“早晨好”。他理都没理我,继续玩自己的。下午我换回那套短裙,正上楼梯,一凡从后面冲了过来,抱着我的腿又开始说:“亲爱的”,亲了一下腿。我蹲下来说:“宝贝,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也喜欢你,但是老师必须去工作。”我亲吻了他的脸,他满意地离开了。孙瑞雪:安东尼?华尔士在他的《爱的科学》中说:“只有既为人所爱而又能投之以爱,我们才能体会到作为人的完整性。”而且“我们一旦拥有了它,幸福感、完美感和勃勃生机感便会油然而生。”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老师们说:“新来的孩子都这样,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放松的孩子不会这样。”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刻意完美一天早晨,3岁半的文茜上楼吃早点。我递给她一份早餐,她坐下来,看着眼前的这份早餐,看了好半天,始终不吃。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摇摇头。我说:“文茜,你说出来,老师会帮助你。”她伸出小手,指着盘子里的苹果:“嗯——”我一看,那块苹果上有一小点疤痕。“你自己去换一块完整的吧。”我告诉她。她没换大块的,只选了一块没有疤痕的,回到座位上,很快吃完了她那份早餐。还有一天,晶晶端着一杯水正在观看,突然,明明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水洒出来了,晶晶满脸沮丧地跺着脚哭喊:“请你给我赔,请你重新给我倒水。”明明连忙给他道歉,接了大半杯水递给晶晶,晶晶痛苦地看着水杯:“不是这样的!”明明又去接了满满的一大杯,晶晶才点了点头,满意地接受了这杯水。孙瑞雪: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砸王牌最近班里的孩子都迷上了砸王牌,总有三两个孩子一起在地上,认真地砸牌。早晨奇奇嘟着嘴来告状:“老师,我赢了虎虎的王牌,可他不给我。”砸王牌的规则是输的一方要交出那张牌。“我不想送他,只想跟他玩。”小虎虎的手紧抓住王牌。“可是你输了。”奇奇和他急辩。“我只想玩,不想送。”虎虎说。“虎虎,这是规则,输了就要交出王牌。”我说。“可我不想送。”虎虎说。那好,下次你们先谈好规则,是真玩还是假玩。”我说。“老师,别的小朋友要是不想假玩呢?”虎虎问。我笑了:“那你只好自己玩。”第二天下午吃完饭,虎虎、洋洋趴在地上砸王牌。洋洋赢了,但他犹豫着,并没有马上去要虎虎手里的王牌。小虎虎把自己的王牌递过去:“给你。”我知道他已经接受了游戏规则。(陈文慧)孙瑞雪:游戏的意义是规则,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反复使用规则并把它内在化,蒙氏概念称为“肉体化”。儿童都是喜爱规则、遵守规则的,他们是乐于为规则去游戏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从把玩具放在规则之上转变为把规则放在玩具之上。把游戏规则内在化的意义是什么呢?那意味着对社会、对群体共有秩序的遵守。 怎么回家今天刚出校门车就坏了,车上的孩子纷纷谈论起来。3岁多的肖肖问司机:“康爷爷,车能修好吗?王老师,我们怎么回家呀!”快4岁的妞妞听了,劝慰道:“不要着急,康爷爷一定能把车修好送我们回家的,是不是王老师?”我回答说是的,并为妞妞高兴。刘嘉庚问我:“要不,咱们打‘的’回家吧。”我还没回答,晶晶接嘴了:“可我们没带钱呀!”赵津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好,我们打车回家,我带钱了。”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来。孙瑞雪: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3岁半的刘一楠入院3个月就出现了绘画的敏感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来院后不接触任何教具,只用随身带的画笔画画。她没有什么绘画基础,常常要求老师帮她画。午睡时,她总是趴在床上,伸出右手食指反复描摹地面瓷砖上的花纹。2个月之内,每天中午她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大约40分钟。刘一楠的画大部分都画在小纸片上,图案也画得很小。渐渐地,她的绘画内容也固定下来:反复画小鸟。刚开始画面凌乱模糊,看不出什么。后来的几个月,她自己画出了一些以圆形组成的小鸟,非常可爱,画画时也很少找老师帮助了。除了固定的作息时间外,她在幼儿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在这之前,刘一楠刚刚度过执拗的敏感期。自从喜欢上画画以后,她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非常安静,象变了一个人。家长说她在家也这样画个不停。有一天,我帮她整理书包,看到一本童话书,扉页空白处有一群排成队列、飞向空中的小鸟,形态由大到小,颜色由深绿到浅绿,个个憨态可掬,与扉页搭配得非常和谐,我以为是印上去的。当我发现这是刘一楠的作品时真是惊喜万分,不由得夸赞起来。刘一楠以前很喜欢别人夸奖,但那天她表现得很平静。我想,她一定是在绘画中发展了自我,满足了自我。还有一个叫吕楠的小朋友,她各方面能力很强,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当她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一天到晚带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教室里,走廊里,有时就干脆趴在地上画,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创作状态。她的床紧挨着墙,午睡时我稍不注意,她就“嗖”地跳起来站在床上,捏着一根短短的铅笔头飞快在墙上画出一幅画。这一切仿佛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的行为,还有她的作品:墙面上出现了一个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的小女孩,两条辫子向上飞舞着,狂喜的笑容,精灵的眼睛,非常生动!这种造型成人根本无法想象!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天才!午睡时也就不管这个天才,让她去教室画画。在吕楠的影响下,其他好些小朋友也一天到晚带着纸笔,随时跟她趴在地上画画。当时国际学校大组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时都特别投入,我觉得与吕楠的影响有关。还有一个例子。3岁9个月的彭怡慧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绘画敏感期。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小狐狸’,她画的内容也全都是狐狸。有一次,彭怡慧在走廊墙面上画了一只很大的狐狸,狐狸斜倪着眼睛,竖着大尾巴,憨态中有机警。在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也和吕楠一样不接触任何教具,来幼儿园整天就是画画,家长说,她们在家里除了看电视也是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