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Ρ·Χ羰иù ùλúù鼰0664E-mailλλжλлЩλУд仰067Ψ15ЩУЩУЩУУУγй滮У顣÷Уú飬ЩУже1234衣ΤЩССγ桢пеδòУУλδ·068ЩУóжл10д顣10УдΨ飬壬гXС磬б档質赸侭òáед069κΣ賿С°ЦУЦЩηнУйЩв4040ди·бú趨ж·070змB(2)51λСδЩ25磺ибδ325е7д31δее廨оСЩ嶯βЩ·У25мд2525дл2530λλж1525071κκλΣее072УЩ··棬У棬ΧνλùиЩУзЩλ073жλ飬С飬ССС39ນປຝປ鈱%Уе·Сй074жó300УáμУУ棬йУйУηЩУЩоοЩλЩδеСüлν075УСвκжгегеζóиеζκб±ЩЩкκοСδЩСС076еΧСежΡξòееΣΣλСС谮7贴òλλ÷塣λμλ鷿ддúждССЩССдвллддгдνдΧевдЩУбдУдλСλ077плЩ棬üλΧɡСЩê(êιСе)ιСеλеео078жжжСС·нСе棬С··Ц·м1200δ1200н赽Уаа12001001002575跨75СüнЩжС·079еЩСбΣι3ЩιеСг103еСЩ10ι080Уɡ 16ú飬·飬仰顣иеЩ仰ομ仰仰仰ú仰081жλθμλιлЦλЦ飺С顣棬嵽Σ棬еζе鶼20壺Ц082Ц硣λй黹С绰磬λСеλ083вνóáзλμλкУáЩΨУй÷绰λ绰δ绰绰Щ治Цб绰绰Ц绰μмй飬治еε绰084еЩΣЩУоЩСгЩ·Щ裬УЩΣ085νклЩУ漣漣гεгпаУме棺СййУ﹤10Уж086г18038仰顣дл緫е2020緫塢ú18121940β档飬зСаЩ087жСòпЦЦ档е·СУθó仰塢еСУй088óС档аССЩС﹤Щб翪ЩУиа鲻λСЩССеСбжβγλ089пδε1184ü21跨1000顪100糾216Уκ12090еκκεЩнжлЧ091в24С35600708024Се硢С271815滭о涼ССС硶λео滭硶ЦС滭оɡ092λξ棬·Уйеκα飬··СС·飬壬áЩΡЩлж·093·ND221·кЧ±зе棡ЩСζ仨洦Щ仨洦094ūСζж··壬з磬ΡннδжУСкЩЩ鹹鼮д壬е095еΨд衷еп飬УЩ飬СжθеЩССЩüνЩ飬顣仰ζ096塣оеλ塣ж°塣尴ò±涼ж壬097óС飬УУм磬оЩЩλ仯мκЩЩЩεЧЩЩУЩо098νоУжУ汩ХЦУ鱾ΣΡмεεгУ塣á·飬áпвСΡ099÷ú·ССССмáСС÷·羰ЦСе°е·100βпм·γЩеεУе101Уκλ絲аλΧΣ102δ·УС1890顣4еее·ΣЪеλλо·Ρ1895顣η豸У衣豸У顣48ССе壬С壬Сп48绻С÷飡УС天对资金利用率的事喋喋不休。”这种偏见认为犹太人赚钱不择手段,可是怎么看都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我就认识好几个犹太人,他们对钱的态度非常淡泊。*在日本,对犹太人的关注是在《日本人和犹太人》出版之后高涨起来的。之后,托凯尔拉比和石田友雄先生(筑波大学历史和人类学系助教)开始向日本人介绍犹太人的思想和历史。这之前,还有其他人写的关于犹太人和以色列的研究文章陆续在我们日本发表。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至今为止所出现的主题大都是历史﹑犹太复国主义﹑中东问题和以色列游记。虽然这些文章在介绍现代以色列国和以色列人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还缺少综合性,没有超越以色列国家的范围,介绍普通以色列人的面貌。我写本书,旨在打破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这个具有局限性的框架,再现犹太人的真实面貌。因此,我将着重描写犹太人如何思考,如何生存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本书中我突出表现犹太人在经济﹑教育﹑社会﹑伦理﹑历史和宗教等领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自1963年春去以色列留学以来,历经十几年,不断在以色列人中间得到锻炼。托他们的福,我能近距离地学习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体会他们朴素的情感。在以色列最初的四年是在希伯来大学度过的。那段时间充满了让人痛苦的磨练,因为我当时是在一点都不懂希伯来语的情况下入学的。可以想象,失败接踵而来。我当时的专业是哲学和神学,但两门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无能为力的我只能难过。毕业回国后,有三年多的时间是在帮助打理父亲主持的基督教运动事务处。1970年,我去了美国。纽约有犹太人后裔就读的神学学校研究生院,我就打算在那里从事犹太哲学和犹太神秘主义的研究。当初设想的时间是两年,结果我在美国呆了七年。中间有两年,我有幸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执教,向有志于成为拉比的人讲授《圣经》和神秘主义。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常常有人将我误认为日裔犹太人。在希伯来大学也好,在美国犹太神学学校也好,我都受惠于很多良师。特别是与穆鲁钦﹑弗高和海歇尔的见面,成为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和穆鲁钦的会面只有两次,但他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弗高博士是希伯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经常召集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进行讨论,向他们解说理性﹑感性﹑神秘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海歇尔拉比支援黑人的民权运动,他在亚拉巴马州和黑人运动的领导者马丁•路德•金共同组建了“挽臂横队”。他总是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个有勇气和信念的人。他那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博爱精神,在美国基督教的中心城市得到了共鸣。他还教人们将思考的方向转向探询事物的终极意义。在他的晚年,我非常有幸成为他最后一个学生。对此知遇之恩,我无限感激。海歇尔老师恳切地对我说,“雅各(老师对我的爱称),你是日本人,你就从你的角度来描述一下犹太人人吧。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犹太人自己,还是对犹太人抱有敌意的基督教徒,都没有专门就犹太人进行过论述,而你可以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犹太人。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然而,当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放弃了作为第三者的写作角度。如果我真的是犹太人,我愿意让人们了解犹太人的那些方面呢?不如我完全以犹太人的立场来写,这样做,可以让日本的读者更好地了解犹太人。原稿完成后,我回头看了一遍,发现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想要添加几笔,又觉有卖弄专业之嫌,于是作罢。现在我想做的就是将读者的真知灼见写到书中。*最后,本书以普通的读者为对象,除去重要的引用,一般的出处都不做明确的解释。从《圣经》中引用的话,原则上使用日本《圣经》协会的白话体《圣经》或者是文言体《圣经》。根据需要,有些地方是我直接从希伯来语的原著中编译的。本书的照片,很多是得到驻日以色列大使馆的协助而收录的。本书完稿之后,我在想下一步怎么办呢?这时,我所在的剑桥研究所的今井正明所长把我介绍给了SAYIMARU出版社的田村胜夫社长。田村社长很快承揽了这本书的出版。编辑部的平野光男先生﹑采访部的大太郎先生和横山秀男先生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还有很多前辈阅读了原稿,给了我很多珍贵的忠告和批评。我真是诚惶诚恐:我能得以研究犹太哲学,说到底,还是得到父亲手岛郁郎的恩惠,当时是他劝我去以色列留学的。希望父亲的在天之灵能明了我对他深深的感激。(犹太年历5740年初春1979年10月)---------------序言(1):智者自得智慧之乐---------------智者自得智慧之乐——犹太格言纽约的秋天很短。同往年一样,热浪袭人的夏天过去后,早晚的空气一下子就变得凉爽起来。街道两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着,叶子纷纷落下。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每到周五,都能看到踩着太阳余辉赶路的学生,现在也明显地少了。白天喧闹下显现的生气也被陡然增长的夜色所代替,但在百老汇的两侧,依旧可以看见几家蔬菜店﹑药店和食品超市亮着灯光。人们在急匆匆地为晚饭而做着采购。汽车和公共汽车的噪音,以及不时传来地铁通过时的轰鸣,都让这夜色平添几分孤独的感觉。从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吹来的寒风也将很快越过百老汇以西和哈地逊河到达这里。河岸公园的绿色层层叠叠地布满了哈地逊河两岸;闪耀着哥特式建筑之美的河岸教堂的钟楼高高地耸立着;象征着美利坚合众国自由精神的星条旗则在格兰特,这位南北战争时期任北方军司令官的将军墓前迎风飘扬。哥伦比亚大学的后面,英国圣公会的犹太会堂修筑了庄严的寺庙,由圣路卡医院与之毗连。除此,还有簇拥而建哥伦比亚大学﹑巴拿多女子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尤尼奥神学学校﹑曼哈顿音乐大学,及美国犹太神学学校等六所学校。我曾在其中的美国犹太神学学校教了七年学(由于其中两年是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执教,实际我在纽约生活的时间只有五年)。纽约的犹太人很多,据说居民中四人就有一人是犹太人。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犹太人知识分子尤其多,乍看过去,和一般的美国白人没什么区别。只是,那些对犹太戒律抱有热情的犹太年轻人还带着犹太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要是妇女,则会在头上裹一条头巾。混乱喧嚣的当今,如果想寻觅这种传统的犹太人的踪影,可以去一下曼哈顿的东南部(俗称应是东区吧)和布鲁克林区的威利阿姆斯。犹太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曾在埃及人的统治下度过一段奴隶般的生活。时至今日,犹太人在讲述他们祖先的时候,还不忘谈及那段苦难的历史。一般来说,人们都愿意自豪地强调自己的民族历史中曾出现过什么伟人或成功者。与此相反,犹太人则在祖先身为奴隶的历史上编织着话题,这可真是与众不同!---------------序言(2):卡鲁曼拉比---------------如果沿着暮色渐浓的百老汇大街走上十分钟,你会看见一座公园,里面有一座忧郁而美丽的美人鱼雕像。那其实是一座纪念碑,是为撞上冰山沉没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而建的。在那次事故中成为不归人的休特拉伍斯先生曾是纽约的一流百货商店“名仕”的第一任总经理。就是他的遗孤,向市里捐赠了这座美丽的雕像,以此来抚慰那些死难者的灵魂。这座小小的公园被银杏树环绕着,每次走过这里,我都会想起日本,陷入深深的思乡之情中。特别是那些金黄色的,随秋风飘零的银杏树叶,更是搅得我的心阵阵难受。休特拉伍斯先生就是犹太人。告诉我美人鱼雕像由来的是卡鲁曼拉比,他的家就在离这座公园不到两条街的地方。卡鲁曼拉比作为犹太教中庸的保守派统帅,历经二十五年教务的磨练,现在已是世界上犹太人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卡鲁曼出生于维也纳,后又移居加拿大,最后才入了美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成为加拿大空军的志愿兵,并作为部队里一等一的拳击手而声名远播。但是他的家族则与体育无缘,远自中世纪,他的家族作为犹太教名门涌现了众多博学之士﹑精神领袖以及拉比。战后,卡鲁曼在纽约重新学习,并正式被任命为拉比。就在他犹豫之际,突然被推荐为拉比协会的副会长。他的命运来了个大转折,成为了拉比中的拉比,犹太人指导者中的指导者。会长只是一个挂名职位,而他作为副会长,承担起了管理拉比协会的全部责任。拉比协会可以就教徒在宗教方面的所有问题做最终的裁定。它对犹太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拥有发言权。除此,它对美国国内的犹太人维权事业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和教育的振兴都有积极的意义。他每天按照日程表的安排精神饱满地工作着,还要应付大量的会议和电话。中东问题每遇到转折点,美国白宫和以色列政府都会向他征求意见。而他清醒的判断,也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我经常在下午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抽着烟斗。有时好像陷入了沉思,有时又好像没有,我知道他这是在冥想,在寻求灵感。“有很多事情,单靠我个人的经验或直觉已经解决不了了”,他说,“虽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其它,但我的工作不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以超越自我的角度看问题,并且进行反复的观察。我认为有必要试着将自己放到问题中所有当事人的立场上去。这样,我的视野会更宽,超越所有的当事者,这样就能找最好的解决问题办法。你找到了方向,就找到了方法。”“我在这二十五年,努力行至善之事。有时,虽然当我意识到是在对他人行善,其实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这是自我意识的假面具。于是我开始考虑,在对方的立场上,什么是善。在这期间,我也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是,别人的失败比我多得多。”---------------序言(3):星期五的夜---------------每到星期五夜幕降临的时候,终日忙碌的卡鲁曼拉比也会有一点宽裕的时间。犹太教徒把每周星期五傍晚到第二天晚上星星最亮的时刻,当作完整的一天。这是他们的“安息日”。就像上帝在创世的第七天休息一样,他们也停止一些工作,好好地休息。在星期五晚上,平时见不到面的家庭成员也会聚到一起,共进温馨的晚餐。婚后独立生活的子女们如果住得近,也会在饭后携自己的配偶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双亲。如果住得很远,则会打电话回来,问候一下老人。在星期五的晚上,最多的是亲朋好友一起交流畅谈。也有的人会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进餐,共渡良宵。如果没有星期五之夜,犹太人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失去了相互间的联系,而在世界上消失了。我和我太太经常在星期五的晚上被邀去卡鲁曼家做客。他家宽敞的起居室里有十几张椅子,都是为接待客人准备的。在我们刚到纽约的时候,我的小女儿阿依经常在他家一边大声放着摇滚乐,一边在没有客人的地方和她的伙伴们跳舞。还是大女儿明妮替她母亲着想,在厨房帮着准备饭菜。大儿子来维当时在芝加哥大学就读,不到放假就没有时间回来。他专注于瑜珈的冥想,是一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这三个孩子都喜欢娱乐,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初我也迷惑:这就是威严的拉比的子女吗?但随着我逐渐了解他(她)们的生活,我明白那绝对不是没有责任感的放纵。他们三人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阿依,具有超群的智力。在学校,他们三人都是年级的学生会主席,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课外活动方面,都不遗余力发挥着自己的领导能力。值得称道的是卡鲁曼夫妇对他们孩子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信任他们。所以,孩子们,也会对自己的行动十分负责,绝对不做有悖于双亲信赖的事情。来维后来学习了犹太教,不但取得了拉比资格,还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教育官。明妮在以后移居以色列,就职于犹太人协会,最后和一位以色列空军军官结了婚。性格自由奔放的阿依,现在正为了成为一名律师而努力学习法律。捷克夫人持家有方。孩子们都是大学生,而且在高中的时候就不用她操心了。她现在曼哈顿北面的布朗库斯幼儿园教学。他每天早晨七点半出门,傍晚四点左右就早早赶回家。虽然知道犹太人的母亲以勤劳著称,但看了捷克夫人,还是不禁惊叹她的干劲。卡鲁曼家的晚餐都是由捷克夫人一手烹制。客人多的时候,她需要准备好三十多人的饭菜。平时也要做十二﹑三个人的饭。当然,女人的那份儿还不算。她一个人操持所有的家务,还在她家的储物间里养着好几只猫。它们本来是阿依的宠物,最后还是留给了捷克夫人帮助照料。她家有三个卧室,还有书房﹑客厅﹑厨房和储物间,总共80坪的样子。客厅的一面做成了书橱,上面摆满了书,足足有三千册之多。---------------序言(4):沙龙世界里的人们---------------门口的门铃响了,客人们来了。“夏波特,最近怎么样?”“你好!夏波特!”“吉姆,你能来太好了!今天晚上要来很多客人,肯定和你谈得来。”卡鲁曼正在欢迎着他的客人。原来是大祭司吉姆斯?摩顿来了。吉姆斯?摩顿在美国的基督教界是无人不知的人物。他经常在保守的圣公会里提倡革新主义路线,发挥着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领导力。他是第一个让女性担任圣公会大祭司的人。他与卡鲁曼拉比建立了超越宗教教派的友情。接下来来的是赛摩尔?斯科鲁教授。年近五十的他至今独身一人。他不但是犹太教法﹑犹太教伦理学和犹太教神秘哲学的泰斗,而且作为政治顾问,对华盛顿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总地来说,犹太人倾向支持民主党。斯科鲁教授在这些犹太人当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是纽约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人中的一位。接着,陆续进来很多人,什么N律师﹑S医生﹑W画商等等。最后,进来的是一位表情超然的作家。他叫艾鲁尔?哲,因将德国纳粹下的种种悲剧和犹太人被屠杀事件写成小说而出名。他平常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位利用法语思考,用英语说话的记者,让我想起了评论家村松刚先生,他们给人的感觉极其相似。艾鲁尔?哲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块冰冻的火焰。每当他的内心在燃烧的时候,就会产生和犹太人一样的感情,虽然他曾经被关进波兰冰冷的集中营,到现在还有后遗症。他就是通过这种冷漠外表下的火焰,揭发了法西斯的恶行。这也是他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之处。客人全部来齐后,就开始在餐桌前就座。首先,需要在桌前起立,由主人向上帝感谢赐予他们葡萄酒。接着,每人喝一点葡萄酒,然后按顺序用水洗一下手。最后,主人切开面包,每人分一块。至此,晚餐才正式开始。大家在席间一定会品评一下捷克夫人做菜的手艺。第一道菜是清汤,接着是菠菜和蘑菇沙拉。咀嚼着生蘑菇,我只感到口中溢满一种难以名状的香气。烤鸡肉是放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配一些牛肉在里面,由众人随意食用。由于量太大,一大盘肉怎么也不见减少(剩下的要由主人家在一周之内吃完,这是由捷克夫人打算好的)。看来,要在外面干好工作,首先要学会在家里科学地分配劳动。在卡鲁曼家就餐的人们与其说是在吃饭,不如说是在聊天。众人聊天的兴致非常高。这当然是因为作为主人的卡鲁曼能够在席间照顾到每个人,不断地引出话题。---------------序言(5):聚会者眼中的“中东和平”---------------卡鲁曼:昨天贝京总理的特使来找我,寻求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对以色列的支持。摩顿:结果怎么样?卡鲁曼:我委婉地拒绝了。约旦河西岸问题太过微妙,我们作为美国的犹太人不能太深地介入。斯科鲁:我们是美国居民,贝京是以色列人,就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回避。摩顿:但是,贝京理解我们的苦衷吗?卡鲁曼:不理解。相反,他说要做出努力,进一步唤起在美犹太人对维持中东和平的热情。斯科鲁:卡特确实是为以色列和埃及缔结和平条约做出了贡献,但萨达特和贝京都不喜欢他的理想主义。不过卡特还用他的宗教热情把萨达特和贝京说服了。只是,民主党缺乏维持和平所需的实际经验。民主党可以领导人们齐呼反对越南的口号,但一旦停战或是撤军,民主党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看下次要共和党当政了。艾鲁尔:不管谁当政,美国人就是美国人,不会有太大的改观。N律师:也不一定。共和党比较务实,而民主党整天忙于辩论了。S医生:西蒙也认为共和党比较务实,对中东的政治稳定有一定的驾御能力。不论是阿拉伯人也好,犹太人也好,都注重实质上的东西,而非一些理论上的争辩。尼克松在内政方面,虽然由于“水门事件”留下了污点,但他确实极具外交手腕。卡鲁曼:吉姆,埃及政府不是要接见你吗?摩顿:是啊。就在这几天,要和一些基督教的代表一起去开罗。你和萨达特会过面,对他什么印象?卡鲁曼:一句话,阿拉伯世界中了不起的人物!我有时想,他要是犹太人该多好!在我们访问他的那天早上,他的挚友萨巴伊(埃及日报的总编)被暗杀。就是这样,他还是给我们留出了充足的访问时间。他说,要在看到和平的曙光的时候,在西乃山上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建一处综合的朝拜地。他是伊斯兰教教徒,很喜欢热烈的欢迎仪式。他不止一次地说,那次访问是具有神圣的意义。从那开始,他对政府迟缓的反映颇有微词。寻求和平的以色列政府如果不能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就等于给自己的敌对国,如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更充足的时间。斯科鲁:以色列是民主政体,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要花费时间,不可能像萨达特希望的那么快。卡鲁曼:你说的对。萨达特也好,贝京也好,都很不容易。就好像是裁缝,一边在缝制新订的上衣,一边又不得不修补又旧又破的裤子。流行服装的设计师和尖刻的评论家是不会明白裁缝的辛劳的。在中东和平这个流行的话题上,他们正在努力治疗这块充满三十多年积怨的旧伤。艾鲁尔:和萨达特还有什么约定吗?卡鲁曼:没有什么直接的约定。现在只是想把开罗大学和美国的犹太教研究部门之间的学术交流发展以来。你可是很适合这项工作啊!W画商:说是这样,萨达特方面还是让人担心,他在阿拉伯世界里可是很孤立的……。斯科鲁:这里面还有一些玄机。埃及不断地向阿拉伯各国输送先进的事物。以沙乌吉和库艾特为代表,埃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让阿拉伯国家有了像样的国家构架。像这种来自埃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在阿拉伯各国有一百多万。他们一旦撤出,不用几天,阿拉伯各国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说是两国断交,其实现在各国都在通过驻埃领事馆处理和埃及的事务。阿拉伯世界里也是虚虚实实。一边在表面上渲染外交问题,一边又在寻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埃及向阿拉伯世界输出文明,我们犹太人向世界输送文明,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点就在这。卡鲁曼的餐桌旁,大家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一直到了半夜还意犹未尽。话又说回来,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向世界输送文明?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的呢?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犹太人信仰什么,又在思考什么呢?对以上种种疑问,本书准备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解释一下。****************犹太人素描***************犹太人则不同,他们超越了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首先,“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自觉性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有了这种自觉性,即使是身为日本人的犹太教徒也会毫无阻隔地被犹太社会所接纳。---------------犹太人素描---------------让上帝拷问,亦自我拷问——犹太格言犹太人至少经历了两千年的苦难历史。他们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仍然作为一个民族而团结着,并努力维护着这种自觉性。那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要问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即使在犹太人中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父母双方都为犹太教徒,生育的后代就是犹太人。犹太教徒和犹太人在希伯来语中叫做耶布迪,在英语中叫Jew,但你不能从中判断出有没有宗教的意味。这个定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在说“日本人的孩子是日本人”一样。但是,如果日本人在异乡繁衍生息三代﹑四代之后,他们还会具有把自己当作日本人的自觉性吗?对这一点,我深表怀疑。在美国的日裔,如果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虽然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日本血统,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倾向把自己当美国人看待。另外,即使有第三代的日裔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也不一定会被大多数的日本人当作真正的日本人来接纳,因为他本人在美国养成的文化上的﹑生活上的习惯不能让大部分的日本人认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犹太人则不同,他们超越了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首先,“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自觉性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有了这种自觉性,即使是身为日本人的犹太教徒也会毫无阻隔地被犹太社会所接纳。前几年去世的小迁节三博士和至今仍在佛罗里达十分活跃的冈本拉比一家,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要想成为犹太人,就要支持犹太人这个整体。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需要遵守。也就是说,需要确认某人是否将犹太教四千年来的传统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犹太人就是犹太教徒。像这样分散在海外,又能维持属本民族的特点,并具备这种自觉性的群体还有中国的华侨。他们没有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而是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华侨尽量避免与当地人通婚,而只在华侨内部选择配偶,以此来维护血统的纯正。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和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会遵从当地的习惯和使用当地的语言。一旦回到家,他们就说中国话,吃中国菜,服从家长的权威,完全在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中生活。离散在海外的犹太人的生活与此十分相似。只是,犹太人不一定在家里面说自己的母语。比如说,西班牙的犹太人在家里面说拉迪诺语(中世纪时西班牙语和希伯来的混合体)。但是,大多数还是说当地的语言,如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等。中世纪的犹太哲学家巴莱维就曾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使用阿拉伯语。因为做礼拜和其它宗教事务的时候都要用到希伯来语,所以希伯来语就成了犹太人的通用语言并且具有了持久的有生命力。犹太人在犹太会堂里是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和祈祷文。还有,每天三顿饭,他们都要在饭后用希伯来语祈祷,感谢上帝的赐予。每天早上,在犹太会堂做礼拜要花一个小时以上,因为每个人都要默诵那些长长的经文。今天,虔诚的犹太人和往常一样,做着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集犹太法学和神学之大成的《塔木德经》研究用到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这使得犹太人的词汇更为丰富。说到吃饭,俄国(原苏联——译者注)籍的犹太人喜欢俄国的食物,阿拉伯的犹太人喜欢阿拉伯的风格,但犹太教律严格规定不许食用马肉﹑猪肉,还有虾﹑螃蟹﹑章鱼﹑墨鱼﹑贝类和其它无鳞的水生动物。这条戒律一直被历代的犹太人遵守着。犹太教还规定,肉与奶等乳制品不能同时放到饭桌上食用,严禁食用带血的肉。这种在饮食上的戒律使得犹太人的饭菜变的极为有个性。其实,时间长了,偏离戒律的事情总是有的,比如很多犹太人已经不理会犹太教中的饮食戒律了。---------------为了维持犹太血统的纯正---------------华侨是在具有中国血统的群体内通婚,来维持种族的同一性。与此相对,犹太人要想维持纯犹太民族的血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犹太人到外国做生意,会在当地定居下来,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他们有的会和当地的女人结婚,并且养育很多子孙。这种情况下,要避免与当地人的同化,保持种族的同一性和传统,就要看宗教的力量了。也就是说,通过向自己的配偶和子孙教授犹太教的礼拜和戒律,加强民族自觉性和犹太教徒中间的内在约束。举例来说,中国的河南开封的犹太教徒群体是由在九至十世纪定居下来的犹太商人的子孙繁衍而成的,他们不吃猪肉和牛腿的筋,每到周六还会聚集在犹太教会堂做礼拜。犹太人和外国女人结婚的情况下,几乎都是女方皈依犹太教。为什么和异教徒结婚在宗教上称为“杂婚”?还要把“杂婚”下生出的孩子叫做“混血儿”?原因就是他们在宗教上被否认了犹太正式成员的一切资格。女方如果要改变信仰,必须学习犹太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通过拉比的口头测试。这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她对犹太教理解的程度,还是要检验她有多高的觉悟和诚意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犹太人。因此,拉比经常会在考试开始的时候就出一些刁难的问题让应试者措手不及。但是,往往是在她们的第一胎出生两三个月以前就告之考试通过,正式承认她们已经皈依犹太教。这样诞生的家庭对犹太传统和教义十分虔诚,这也是犹太人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的关键。反过来说,如果犹太女人和外国男人结婚会怎么样呢?原则上,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也会被承认为犹太人。从这种思维方式里,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小的种族,犹太人以前经常受到周围异教徒的,特别是基督教徒的迫害。犹太人的妇女和女孩不断成为暴力和强奸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出生的“私生子”理所当然地,只能在犹太人社会中抚养。因为这个原因,父亲的种族和宗教就不被考虑,只要母亲是犹太人,她的孩子也就具有成为犹太人的资格。但是,资格只是资格,并不是说可以自动地成为犹太社会中的正式成员,因为他们必需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犹太社会中生活,学习犹太人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如果是男子,到了十三岁,就要参加成人仪式。在仪式那天,他本人要在犹太教会堂内用希伯来语朗诵经文和祈祷文,并且宣誓以后履行作为犹太人的义务。为参加这个成人仪式,少年们要在拉比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东西,做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准备。孩子们的父母十分明白,如果娇生惯养,他们就不会有顽强的斗志去战胜未来路上的困难,所以,一到成人式结束,不管孩子们年龄尚小,就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这样,孩子们的能就经得起考验。---------------夏洛特事件---------------1969年,就“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以色列全体国民进行了一场激烈争论,来找出其最深的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夏洛特事件。点燃这次事件导火索的是以色列海军少校夏洛特。他头脑聪明,即使在人才济济的以色列海军军营中也是出类拔萃。他和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的一个英国女基督教徒结了婚,并且过着和睦的生活。有一天,他们收到了他们儿子就读的小学寄来的户籍调查表。调查表中有一个宗教栏(实际上是宗教分类栏),写有:犹太人/回教徒/基督教徒/其他,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夏洛特少校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孩子填写为“犹太人”,并提交出去。市教育委员会对此并不满意,他们把调查表重新交给夏洛特,要求把填写的“犹太人”划去,写上“其他”。根据当局的想法,作为异教徒的母亲,如果没有皈依犹太教,那她的孩子就没有资格称为犹太人。可是夏洛特这位以色列海军的精英,有着强烈的犹太人自豪感,并且有十分的自信:不论孩子的母亲属于哪种宗教,自己作为父亲,一定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犹太人。所以,他起诉到法庭上,说当局的要求受狭隘的宗教教条束缚,歪曲了客观事实。由此,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犹太教正统派的拉比群起而攻之,说他是“叛徒﹑卖国贼和异端”。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以色列宗教党派的干涉日益加深,普通的民众逐渐感到不快。在他们中间出现了支持夏洛特想法的呼声。问题是表示“犹太人”的希伯来语中的“耶布迪”同时还指代犹太教徒。夏洛特少校将自己的孩子以“犹太人”登记,而当局却将其解释为“犹太教徒”。这次事件进一步扩大,连美国的犹太人也卷入了这场白热化的辩论之中。在以色列国内,只有犹太教正统派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派别,也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并不被犹太教承认。所以,属于保守派或改革派的犹太人在以色列举行婚丧嫁娶的仪式的时候,如不经过正统派拉比办理皈依犹太教的手续,即使是真正的犹太人,也不会被当作犹太人(确切地说是犹太教徒)来对待。这次事件在以色列的国会也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结果是将夏洛特的儿子以“以色列人”,而不是以“犹太人(教徒)”进行登记。在日本人当中,这种论争好像没大有过,顶多是讨论一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游牧民族,是不是南海海域的渔民这类民族起源的问题。不论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日本人的普遍意识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中间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力量来维持种族的自觉性和特定的宗教信仰。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为日本人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态度提供了可能。日本人的社会准则,与其说是自己创造的,不如说是他们根据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养成的一种习惯。“那家伙不明事理!那家伙不知廉耻!这小子飞扬跋扈!”,这类话是用来评价某一个人是否适合存在于某一日本人群体中。一个人是不是日本人,这跟他(她)的父母,特别是他(她)的父亲是不是日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不是黑人或是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多半不会有问题。在这点上,即使要对犹太人进行简单的描述,那还涉及到德国﹑苏联﹑西班牙﹑阿拉伯﹑印度和蒙古籍的犹太人,而且他们的相貌体格﹑所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如果把拉比这个中流砥柱去掉,那犹太人恐怕就建立不起来共同的意识了吧。---------------无神论·无宗教信仰者·皈依犹太教者---------------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例子来讨论“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已经作为犹太人存在了?”,或者说,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后会出现什么情形?如果我们从前面的讨论来看,读者当然会认为他们不是或不再是犹太人。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也好,成为基督教徒的犹太人也好,犹太人就是犹太人。借用犹太教法的权威赛摩尔?斯科鲁博士的话就是“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我们不妨拿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举例,例如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阿尔扎克等。他们否定宗教,但他们不能否定他们是犹太人这个事实。就因为他们否认作为既定宗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所以,在他们的思想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投身于超越宗教限制的无穷世界的雄心。马克思创造出了新的理论代替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即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理论。前者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尽头,社会出现战乱和暴虐,这时,救世主弥赛亚会给各国带来永久的和平。马克思则认为,对于资本家的压榨和掠夺,无产者会坚决地起来反抗,最终用自己的双手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达到真正的平等和安宁。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受到了弥赛亚思想的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对弥赛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创造和平的人物进行了恰倒好处的替换。至于爱因斯坦,他曾经说:“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着全宇宙的科学法则和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如果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为上帝,那我就要向这位上帝低头。”他的这种告白,并没有否定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他所拒绝承认的可能是作为“逐利信仰”对象的上帝,可能是作为神话叙事诗中主人公的上帝,也可能是神学讨论中观念上的上帝。但是,从承认有支持全宇宙真理法则的上帝这一点来看,爱因斯坦的思想是忠实于《圣经》思想的。阿尔扎克称自己是“不是犹太人的犹太人”。“不是犹太人的”这半句可以理解为“不是犹太教徒的”。他突破狭隘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框框,看透世界的本质。他的生存方式反映了犹太人在长期离散的历史中形成的逆来顺受的特点。他受犹太人生活的熏陶,对宗教传统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这种感伤不强调合理主义,却在他的内心深处割舍不断。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如果有真心想皈依基督教的,也是在考虑从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在寻求生活方便的基础上成为基督教徒的。但是,犹太人一旦皈依基督教,就不再是犹太人了,而且也不会被基督教徒认为是基督教徒的兄弟。从道理上讲,“主的光辉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们可以成为分享这种兄弟之爱的朋友,但在感情方面,会有类似“他是犹太人的基督教徒”的区分意识产生于周围的基督教徒中间。这种意识的存在是一个逃避不了的现实。他本人也会有“我的身体里流动着犹太人的血液”这种内在的意识,而且很难摆脱。结果,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不断受到内在的和外来的“犹太人意识”的折磨。由犹太教向基督教皈依的最著名的例子有十七世纪荷兰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斯宾诺莎﹑近代的英国政治家B?迪斯雷利(1881年卒)﹑德国音乐家F?门德尔松(卒于1847年,为摩西?门德尔松之孙)﹑法国哲学家H?伯格森还有此前在美国任国务卿的H?基辛格。在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的探险家哥伦布也在西班牙皈依了基督教,成了一名犹太人基督教徒。所以,“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这句话意味着一名犹太人即使成为无神论者或是皈依其它教派,“犹太人”将是伴随你一生的烙印。即便是他们的子孙,如果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流动着犹太人的血液,那就有重新成为真正犹太人(或犹太教徒)的可能性。对于“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的解答到现在还非常复杂,但一直在修正和发展着。现在,我想用以上的这些讨论为这个问题先打上一个句号。综合前面所述,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或是犹太教徒的后代或是带有任何犹太人意识的人。这要求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背景能体现犹太教的思想。要认识犹太人,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自立﹑节俭和契约关系的经济观***************人们一听到“犹太人”三个字,经常会联想到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犹太人都是有钱人。这种形象可能是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现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欧洲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身上演变而来的吧。---------------关于节俭---------------简朴让人接近上帝奢侈让人招致惩罚——犹太格言人们一听到“犹太人”三个字,经常会联想到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犹太人都是有钱人。这种形象可能是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现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欧洲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身上演变而来的吧。这也难怪,犹太人经商成功,很多人已经在实业界崭露头角。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国前财政部长M?布鲁门切尔,这位卡特总统的经济参谋,就是从民间选拔上来的。他的一家在1947年逃离纳粹的魔掌,从欧洲来到美国。刚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但是他十分努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经济学。毕业后,他当上了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那时他才三十一岁。十年以后,他成为美国企业本迪克斯的总经理。在这期间,他还担当国务卿经济顾问一职。他如此迅速的成功与尼克松时期的国务卿基辛格的经历同出一辙。现在不妨介绍几个在当今世界很有名望的犹太实业家。他们是纽约时代公司的老板查鲁茨﹑百货业翘楚S?古多曼和休拉尔斯以及美术商古根哈姆。除此,还有几年前去世的电影制片人W?福克斯和哥尔德威等等。但是,这并不是说犹太人都是富翁。在纽约市,有几十万的犹太人生活贫困,需要救助,可是因为黑人优先的生活保障政策,纽约的福利当局对此也是非常头疼。无论是在芝加哥﹑纽约,还是在洛杉矶,只要犹太人逛街,总能买到便宜货。这可不简单,日本人就不能用折扣价买到那些贵得离谱的高档货。关于节俭,我们看一下犹太人商店陈列的廉价品就知道了。一般的犹太人消费的就是那些廉价品,比如说没有香料的肥皂和没有牌子的化妆品﹑餐具。看一眼犹太人开的店,感觉不到生意兴隆,只有寂寞和哀伤的感觉。---------------落伍的日本厕所---------------人们对犹太人的印象,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种情形是不是也发生在我们日本人身上呢?虽然外国把日本叫做“有钱人的日本”,但实际上,日本人住的是“鸡笼”或者说是“兔子窝”。我们虽然有家电之王松下电器和摩托车之王本田,但我们大多数日本人只能住在火柴盒般的家里。我们终日忙碌,只能勉强维持拥有电视﹑空调和电冰箱的生活。日本人组团去外国旅游也是因为日本的旅游点人满为患,只能去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国家。最能表现当今日本贫困的是商品房的厕所。当入完厕起身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会把头撞到面前的墙壁上。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日本的厕所更不方便了的吧。西式的厕所不尽人意,日式的更是又小又短。人们一边担心着是否会弄脏坐便器,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到面前的墙壁。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东和东南亚,厕所的大小是和住宅面积相对应的。战前,日本住家的厕所也比较宽敞,体现了人性存在的最起码的空间。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它的经济水准建立在对人性最基本的空间的牺牲之上,是建立在把我们当作没有物欲的动物的基础之上。这样说来,现代日本的繁荣是粉饰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我们日本人在诸如厕所事情上的苦恼,外国人怎能体会呢?即使是这样,最近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中产阶级,真是不可思议!这种奇特的现象无论是在犹太人还是在欧美人中都不会出现。如果把拥有电视﹑冷气机和电冰箱这三种电器作为中产阶级的标志,那应该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吧。凯迪拉克是豪华轿车,可很少在高级住宅区看见。经常看到的是通用﹑福特这类高级轿车和奔驰这类经济型轿车。在洛杉矶,如果你想找凯迪拉克,可以去黑人(当然只限于那些靠收保护费生活的懒惰的黑人)聚居的地方。他们竟相购买用了两三年的半新凯迪拉克,在重新打磨﹑上蜡﹑整新之后,就得意地把车停在自己的家门前。这是他们用颠倒的价值观来掩饰自己惨淡的处境。---------------经济自立与俭约精神---------------要成为中产阶级中的一员,第一要件应该是创造出属于普通人经济水准的生活吧。但是,只在物质上拥有中等水平的生活用品,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免不了被认为有爆发户的劣根性。要想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最重要的要看他有没有一种深层次的意识,即“我是在没有他人照顾的情形下独立生活的”。要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必需有一颗独立的心。在这一点上,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我想这是源于“自己不想做受别人照顾这种令人羞耻的事情”这种民族传统的羞耻心。这样来看似乎更正确一些。犹太人虽然是一个小的种族,但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秘密之一就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独立精神。犹太人在饭后唱的祈祷文中有这样的话:“上帝啊,制止我们从别人那里借钱和领受礼物吧!让我们借助你那宽大神圣的双手吧!无论在哪里我们的行为都不会使您受辱。”犹太人把寻求别人的帮助视为耻辱,这和我们日本人是一样的。不论多么贫困,不论怎样在低谷里挣扎,仍然保持这个意识,以鲜明的独立精神继续生活,这就是犹太人的面貌。否定对他人的依赖和顺从,独立地生存就是犹太人灵魂的根源。犹太人明白,要想取得独立和自由,必需学会忍受贫穷。所以,有很多犹太人拒绝政府的生活保障,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即使这样,他们也决不向贫穷妥协,而是不断地尝试怎样重新站起来。这就是犹太人和其它小种族,例如美国的黑人和欧洲的吉普赛人的区别。我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叫亚伯拉罕?拉姆。他五十多岁,是一个实业家。他在孩提时代就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和其他刚刚来美的犹太人一样,他的父母当时也是身无分文。但是他勤勉刻苦,最后拥有的财产可以让他一生衣食无忧。他在好莱坞有一所漂亮的公寓,在那里,他和妻子二人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我曾经去拜访过他一次。“亚伯拉罕拉姆,你是怎样赚到这么多钱的?”“没怎么样啊!不浪费就可以做到了。”一般人认为犹太人十分小气,但是我和他相交十多年,并没有感到他像人们想的那样。至少我还没有碰到任何事情可以证明犹太人是吝啬的。他们在应该花钱的地方从来不吝啬,比如在教育和慈善事业或是具有互助性质的公用事业上,他们出手往往十分大方。要做这些事,他们平时当然要节省一点了。吝啬鬼是对金钱吝啬,而犹太人是对奢侈的东西吝啬。我看犹太人应该被称作“节俭家”。有一天,亚伯拉罕?拉姆带给我一本日语书。“这本书看起来像要解释犹太人经商的秘诀,我想知道里面写了些什么。”我拿来一看,原来是本《犹太人的经商策略》,里面煞有介事地写着很多犹太人的名字。亚伯拉罕?拉姆听我把内容译成英语的时候,开始愤怒了。“这算什么?!这本书全是恶意的中伤!这不是借犹太人之名宣扬最卑鄙的经商之道吗!我们犹太人做生意决不会用那些肮脏的手段!”实际上,那本书中介绍的都是大阪商人所谓的“基本谋略”,罗列了是普通的经商者都能体会的商业手段。不顾犹太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吝啬哲学以犹太人之名发表,这本书的作者比起莎士比亚有过之而不及。---------------犹太人经商的秘诀---------------那犹太人经商成功的真正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很庆幸,我手头上有《圣经》可以作为参考。翻阅一下这本书,就能将犹太人的经济观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摩西的“十戒”的最后一条就是严格禁止向邻居榨取财富,即“不可贪邻家之财,不可贪邻家之妻﹑仆人﹑婢女﹑牛﹑马及其它任何邻家之物”。犹太教的基本精神是不麻烦他人,不加害他人。作为犹太教法最著名的拉比,希勒尔(公元前40年左右的人物)曾有一段逸事广为流传。有一天,有一个外国人造访夏摩尔拉比,出了如下难题:“先生,你如果能在我单脚站立的过程中向我讲明所有的犹太教思想,我就皈依犹太教。”夏摩尔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将这个外国人赶了出去。接着,这个外国人又来到希勒尔这里,出了同样的难题。“很简单”,希勒尔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犹太教的奥秘所在。其它的都是对它的应用和解释或者是注解和细分。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犹太教吧!”“十戒”是犹太教的基石,并具体地指导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方式。现在,让我们摘录几条和经济生活有关的戒律看看吧。*不要剥削你的邻居;不要抢夺他人的财产;不要把应付的报酬拖到第二天早上。*不要在你们判断的天平倾斜;使用公正的天平﹑秤砣和米斗。*邻居借你东西时,去取的时候不要进入对方家里,要站在门外,让邻居给你拿出来。*不要占用别人的石磨和盘石,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向同族兄弟借钱不要收取利息;钱币的利息﹑食物的利息和一切所借之物的利息都不要收取;你可以向外国人收取利息,但绝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收取利息。“十戒”所揭示的思想,既立足于光明正大公平地做生意这个原则,也要求人们做人道主义的考虑。遗憾的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夏洛克这个专门放高利贷的角色。除此,我没有见过谁能像莎士比亚这样巧妙地歪曲犹太人的形象了。事实情况是,犹太人的律法允许他们向外国人收取高利息。对于收取不正当的暴利,西塞尔?罗斯在他的著作《犹太人的历史》中有如下记载:“犹太人在金融界的顶盛期是在十二世纪的中叶。那时,犹太人商业上就开始受到排挤,而且对于高利贷业的取缔也越来越严厉。一个世纪后,从事高利贷业的基督教徒(暂不论法律和教法的律条)虽然受到强烈的批评,还是生意兴隆。被称为隆巴多人的意大利人在欧洲不正当地经营高利贷产业,名声很坏。基督教徒有强大的后援和他们巨大的财力支持,而作为竞争对手的犹太人势单力薄,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中略)基督教徒没有商业道德,他们强取豪夺的经营手段,很快就把作为竞争对手的犹太人排挤了出去。此种情形也常引起人们的扼腕叹息。”---------------现实中的耶稣和观念上的法王---------------在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因为被从农业和手工业排挤了出去,不得不进入商业和金融业。在1179年罗马的亚历山大三世颁布命令,禁止犹太教徒从事金融业。这种禁令是对《圣经》上“不能有目的地借给人东西”这句话做了扩大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