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全面解析李敖权威传记:李敖档案》引言 李敖身世履历祖籍山东,远籍云南,或为蚩尤之后。祖父李凤亭早年生活无着,遂闯关东,生平强悍、精明。父亲李鼎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胡适,与冯友兰之妹冯沅君同学,曾任东北大学讲师,哈尔滨吉林六中校长。母亲张桂贞,毕业于吉林女子师范学校,曾为篮球健将,是校园风头人物。1935年4月25日出生于哈尔滨,时值日本侵占东三省,遂自嘲为“遗民”。1937年2岁全家迁到北平。1940年5岁随父亲去太原,间返北京。1942年7岁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1946年11岁新鲜胡同小学改为一区九保国民学校。七月初小毕业。1948 年13岁小学毕业,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1949 年14岁考入上海市立缉规中学。1949年4月12日到台湾,考入台湾省立台中第一中学初中二年级。1953 年18岁高中三年级,念了一个多星期,即自愿休学在家。1954 年 19岁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1955 年20岁4月27日,父亲去世。1956 年21岁转入历史系二年级。1959年24岁7月毕业,9月入伍。1961年 26岁在澎湖退伍。发表《老年人和棒子》。1963年 28岁9月出版第一本书 ─《传统下的独白》。1971年36岁入狱。1976 年 41岁出狱。1980年45岁出版《李敖全集》,5月6日与胡茵梦结婚,8月28日离婚。1981年46岁再度入狱。1982年47岁出狱。1985年50岁“最高法院”平反4年前冤狱。1989年 54岁出版《蒋介石研究六集》。1991 年56岁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1992 年57岁与王小屯结婚。1995年60岁播出“李敖笑傲江湖”节目,出版《李敖大全集》20册。1997年62岁出版《李敖回忆录》。2000年65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引言 引言:56载寻根梦(1)李敖的“相看两不厌之旅”台北阳明山。作家李敖伫立在大宅的阳台上。他眼前万壑松风,鸟语如歌。在这所宅子里,李敖常常喜欢一人独处独思。他那睿智深沉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透过葱茏蓊郁的绿树屏障,李敖似乎看到了一个梦中的世界,那里就是他56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祖国北京!2005年的春天,对于台湾作家李敖而言,他那颗喜欢激动,也喜欢遐想的心忽然变得更加兴奋冲动起来。在他身后那偌大的书斋里,在那些状如山积的书墙之上,有着许多李敖刻意收藏的大陆出版物,其中有一些是大陆出版的李敖文集简体本及大陆作家们撰写的李敖传记。他发现在大陆作家的眼里,自己的作品与评论始终都处于受到推崇的地位。有人甚至在撰写与李敖相关的著作封面上,还为他冠以如此引人注目的称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华裔作家海内外最有争议的人物文化的基督山社会的罗宾汉……然而,半生著作等身的李敖,他眼里所看重的早已不是这些光彩炫目的头衔,也并非美誉与褒奖。这是因为,自从步入人生的暮年以后,李敖所关注的早已是超越荣耀与金钱之外的希翼。那就是他何时才能真正实现多年来始终在心中萌动却又无法实现的归根之梦!因为看惯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与浮华荣辱之后,年已七旬的作家李敖,早把身边一切看得太轻太淡,在李敖看来,没有什么比今生能回祖国内地去看一看更为重要的了。然而,如果真要实现这一归乡之旅,又谈何容易?李敖依稀记得就在一年前,当《新周报》的记者出现在这幢山顶豪宅的书房里,向他提出回内地旅行这一敏感的话题时,李敖仍然还保持着他固有的谨慎和执拗。记者问他:“对于未来生涯你有什么规划?你55年没有离开过台湾一天,有没有考虑到外面看看?女儿在大陆,有没有考虑到大陆定居?”可是,当时的李敖居然这样作答:“我14岁来台湾,55年来,没离开台湾一天。我认为,台湾是我工作的地方,知识的追求有很多方法,探索人类文明,也并非一定要靠到处东奔西跑。法国的伏尔泰80岁以后才回到巴黎,我到大陆定居或观光,套句常用的话:‘将来也不排除’。未来的生涯规划,就是尽量的‘废物利用’……”从这段简短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即便在一年之前,李敖尚未对大陆之旅下最后的决心。然而,这对于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少年时期在北京读过小学的李敖而言,并不等于说在他心里就没有总有一日回去看看的念头。如果李敖心里不思念祖国内地,如果他不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两年前他就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李文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前往首都北京定居的主张了。如果李敖对古都北京没有好感,那么,他在这一年的春天,就不会把香港凤凰卫视支付给他的35万元人民币悉数捐赠给一所大学,建议该校为他崇敬的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了。当电视屏幕上播映出国民党和亲民党的两位领导人在南京、上海、西安、长沙等地参观访问,并在北京受到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亲切接见的镜头时,李敖的心里也感同身受。作为台湾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李敖并不否认,在他的胸臆间正在酝酿着一次尚未实现的大陆之旅,当然他的大陆之旅,与上述两位台湾政治人物的访问没有任何关系。在李敖的意志中甚至不希望把自己的大陆之行与连宋两人的访问安排在一起,因为李敖一生都信奉“特立独行”的为人原则。他喜欢标新立异,从不希望步别人的后尘。李敖如果在当年秋天也有一次大陆之行,那必然也是完全不同于连宋的大陆行。站在万木葱笼的阳明山巅,李敖常常极目远望北方。在已经过去的56年间,他本来有许多机会离开台湾,到世界各国去旅行或讲学。他从大学毕业并在台湾服兵役结束以后,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要求李敖与她牵手共赴美国发展,可是,李敖竟然谢绝了友人的邀请。他认为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地方,都不会比台湾更美,更好,更适合他的生存与写作;还有一年,一位美国友人甚至已经把邀请李敖前往讲学的函件和护照都寄了过来,然而,这么好的一次可以外出观光的机会居然也被李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李敖放弃和拒绝的理由,在别人眼里也许是不可思议的,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非常可笑的。他说:“我是因为不敢坐飞机,所以哪里也去不得,只能在台湾这个地方生活。”外面的世界纵然十分精彩,然而对于李敖而言竟没有任何吸引力。其实,真正强烈震撼着李敖内心世界的当然还是那片他一生永未忘怀的神奇土地!巍峨的紫禁城角楼仍常在他的眼前浮现,当年在他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那条名叫内务部街的狭窄胡同里奔奔跑跑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喜欢一个人来到那雕梁画角的高耸角楼下面,仰首翘望着那古老的明代建筑与起伏蜿蜒的城碟。北海的白塔、颐和园的万寿山、香山那暂息过千古伟人孙中山灵柩的碧云寺,一条条在冬天夜晚间或响起叫卖火烧声的幽深小胡同,京城的所有一切都在少年李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浮云游子意,56年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岁月蹉跎,世事沉浮,一切俨然如烟云旧梦。毕竟来台湾的时间太久了,毕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有时他甚至感到往事依稀,遥不可追。引言 引言:56载寻根梦(2)历史,对他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李敖很想重温北京的历史,有时他还想去看一看东北的黑土地—当年他出生不久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的地方!李敖清楚地记得,就在他降生的那一年—1935年4月,东北的春天干冷干冷,有股“倒春寒”的味道。李敖长大以后,没有想到他的生日居然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他出生在4月25日,农历的三月二十三;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来自于他的二姐,称李敖的生日为4月5日,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因为二姐在李敖随父母去了台湾以后,数十年来在大陆的她心里始终铭记着这位幼时就才华过人的弟弟,她记得他是出生在阴历的三月初三,也就是阳历的清明节!李敖的祖父叫李凤亭,他的名号纵然文雅,然而老人却是早年就从山东下关东的第一批“苦力”。目不识丁的老人在东北当过车夫和更夫,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谁知到了李敖父亲那辈上,李氏家族居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李敖的父亲李鼎彝,竟然一改李氏家族几辈没有文化人的历史,出人意料地考取了北京大学并成为国文系的优等生。也正是由于父亲的供职关系,童年李敖先后到过吉林、太原等地,因为这时的父亲已先后出任吉林女子师范教职与太原禁烟局的局长。李敖真正来到古都北京,大约是在1943年的夏天。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北京内务部街甲44号的老宅房屋破旧,老鼠甚多。他喜欢看邻居家偶尔放飞的一群群雪白的鸽子。他在新鲜胡同小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成绩就已经相当突出了,少年时的李敖文才已有所展露。直到现在李敖还不会忘记他站在老北平春天呼啸的狂风里,对窗吟诵韩愈的旧体诗《晚春》的情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少年李敖就是在北京一条小胡同里,听到了老百姓欢呼抗战胜利的热烈掌声与震耳的鞭炮声的。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李敖从初小进入了高小。读六年级的时候,在一般人眼里的李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文学天才的禀赋已经随着战火兵燹的洗礼,越臻成熟了。这时,就在他笔下不时涌现出一些华美的文字,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块垒,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李敖文学道路上的起步文稿。他在小学时写就的《人类的冷藏》和《妄心》等文已从那小胡同里一篇篇寄往当时北平颇有影响的杂志《好国民》,并且意想不到地发表出来了!到了中学以后,李敖的从文野心忽然变得更加强烈起来。那时他甚至想着手搜集一些资料和素材,准备有朝一日要执笔大部头的文稿了。这样的文学冲动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发生,即便今天的读者也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以上记述的,确为李敖成才初期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李敖如今站在台北郊区阳明山上追思这些少年趣事,他的唇边肯定会浮现出会心的微笑。李敖记得非常清楚,1948年冬天,一个天空中彤云密布的日子,他随他的三姐、四姐作为父亲南迁计划中的一支小分队,由他五叔亲自带领着经天津前往上海。在黄浦江边父亲已经派人预先在虹口附近购买了一幢房子,作为李敖等家人到来后的栖身之用。1949年春天,李敖就是在这里继续他一度中辍的学业,并考进了华童公学的。不过,在战争烽烟下中学生涯毕竟是非常短暂的。李敖和父母及其家人终于当年5月中旬,从黄浦江边登上了一艘名叫“中兴”的客轮,在飘着霏霏细雨的清早仓促地离开了上海。那一年李敖刚好14岁,至今一别大陆56载。岁月悠悠,风云变幻。一个半个多世纪没有回家的人,如今是否要在海峡两岸酝酿巨大历史性转变的时刻一圆归乡之梦呢?李敖知道回大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自从蒋经国1988年开放国民党老兵可以回大陆探亲的禁令以来,他知道几乎每天都有大批国民党老军人赶到台湾相关部门去办理前往大陆的手续。特别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商人顺利地前往大陆,然而对于从小就有飞机恐惧症的李敖来说,浅浅的海峡确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他自来到台湾后的几十年间,李敖前往出行最远的地方只有澎湖,数十年来他甚至连台湾这小小岛屿也不曾迈出半步。这其中除了早年的政治禁锢等原因之外,让李敖难以走出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是思想上的障碍。如今,李敖终于到了下定决心,战胜自我,突破56年自我禁锢的时候了!李敖下此最后决心,要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应该感激国内外媒体的报道。那些希望李敖在暮年时光实现回大陆夙愿的新闻记者们早已掀起了强大的舆论攻势,这些舆论渐渐摧毁与突破了李敖思想深处多年形成的不愿离开台湾的障碍。一个有利于李敖访问大陆的机缘正在悄悄促成。最早向外界透露李敖将访大陆信息的,该数《亚洲周刊》的记者纪硕鸣,5月1日他从台湾发出这样一条让人振奋的信息:《七旬李敖风靡大陆》引言 引言:56载寻根梦(3)该文这样写道,台湾名嘴李敖的“七十大寿”清静平淡,但他在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中依然剽悍无惧,指桑骂槐,不但赢得如潮好评,风靡大陆,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铁杆李敖迷,从电视延伸至网上,成为叫响大陆和台湾的知名品牌。4月25日是台湾名嘴李敖“七十大寿”的喜庆日,早有热心朋友要为“李大师”办一个热闹的庆典,李敖婉言谢拒了。这一天,李敖一个人“躲”在阳明山庄的书房看书著作,晚上和太太孩子一起小聚,度过了一个清静的大日子。李敖经纪人王祥基表示,李敖从不参加别人的婚丧喜庆,所以也不想麻烦别人,今年农历新年,太太带着孩子去了日本,李敖一个人在阳明山庄的书房中度过初一至初五,吃吐司面包,阅读写作是他最大的享受。当选台湾“立法委员”,名嘴李敖依然在凤凰卫视上“说话”,以古论今,旁征博引。大陆的听众已经对李敖的“有话要说”产生了每天必听必看的向往,因此可以说李敖的名气越来越吸引大陆的读者和听众。李敖说话率直,他在电视上激烈的言论让观众有新鲜感,愿意看,头两天播出后,网上好评如潮,凤凰也开启了一个言论的新平台。凤凰卫视还向国内透露出一个让人振奋的信息:经过香港凤凰卫视从中运作,李敖已经初步同意在适当的时候回大陆,但是具体时间尚未确定……让李敖最后改变主意并同意在当年秋天返回祖国大陆的主要原因还是那个在他心里酝孕了半个世纪的寻根之梦!“寻根”与归乡,对于在文坛上名重一时,进入暮年又跻身台湾政坛的作家李敖来说,愿望只有一个,这就是“回家看看”!李敖对外的解释是:一是越老越想家,二是女儿李文已经在北京定居,三是珍惜凤凰卫视在与他合作《李敖有话说》节目时结下的良好感情。在上述种种原因的基础上,李敖终于做出了这一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一圆归乡之梦!2005年6日2日晚11时,李敖通过电话对凤凰卫视记者表示:这次访问大陆,是一趟“国内旅游”。尤其对北京,他特别感同身受:“有城墙的北京,我记忆犹新,但往事,恍然如昨……”但是李敖又不改辛辣的本色,他语调一转,立刻强调此行绝非怀旧或乡愁之旅,而是要看看“祖国的进步”。他还意有所指地说:“我没有乡愁,娘娘腔的诗人才有乡愁,大男人,愁什么愁?”谈到他大学演讲的行程,李敖得意地说,连、宋分别到北大和清华演讲,他则会在北大清华都演讲,“我去演讲比赛,题目是‘一个匪谍在台湾’,保证比他们好听!”据透露,因怕坐飞机,李敖此行将以火车为交通工具。2005年秋天,李敖从台北乘汽车前往高雄或基隆,然后在港口搭乘轮船前往厦门和福州。再从那里乘火车前往北京等地。不久,香港传媒发出的信息进一步证实了李敖秋天访问内地的大概行程:“李敖此次访问内地的所有行程,已由凤凰卫视安排妥当。除了全程追踪报道外,还将安排在两岸几乎与李敖齐名、同李敖亦徒亦师的名嘴陈文茜伴随李敖出访内地。”经凤凰卫视穿针引线,北大、清华已正式邀请李敖访问北京。得知此消息,李敖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子。他说,希望到了北京,千万别叫他:“李爷爷,您终于回来了”,因为“我李敖可从没有离开过中国!”香港和台湾传媒纷纷报导李敖将赴大陆的新闻,《李敖要看看“祖国的进步”》一文写道:“台湾大师级著名作家兼政评家、‘立法委员’李敖,很可能继连、宋之后,在今年秋季重返中国大陆。这是李敖自1949年经大陆到台湾后,首次重返暌违了56年的故土。 李敖大陆行的重点行程将是北大、清华的两场演讲,据说题目已定为《一个匪谍在台湾》。他还希望同北大校方磋商,争取在北大校园树立北大前校长胡适的铜像。”《中国时报》引述李敖助理的话说,北大副校长较早前到台湾访问时,曾托人捎口信邀请李敖访问北大。而后北大再通过香港凤凰卫视高层发出邀请,初订行程六天五夜,预计最快可在本月内成行。消息曝光后,行事独特的李敖立刻封口避开所有媒体,唯台湾《联合晚报》记者在他封口前获得他亲口证实出访北京的消息。《联合晚报》记者证实,李敖确认大陆行应会在大学暑假过后,也就是9月份秋高气爽时节,而非原报道中所说的6月。演讲题目也定为《一个匪谍在台湾》,要向大陆畅谈自己在台湾56年的“匪谍”和“战士”经验,如何在白色恐怖的威权体制中,为自由与民主奋战。2005年7月初,李敖的大陆之行已成定局。中国台湾网上刊出《李敖9月将游北京,笑称为“相看两不厌之旅”》,证实李敖确有大陆行。当台湾记者问李敖:“大陆有媒体报道,您会应北大邀请访问大陆,台湾三个政党的主席也率团访问了大陆,并将访问称之为‘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如果您到大陆访问,您将定位这是一个什么之旅呢?”引言 引言:56载寻根梦(4)李敖笑答:“应该是个‘相看两不厌之旅’吧。”李敖对所谓“相看两不厌之旅”的解释是:“相看两不厌是古人的诗句,你看我高兴,我看你高兴。那个明朝的艺术家董其昌看到王献之的字之后,发现了以后他说,我很高兴我能够看到他的字,他也应当高兴能够看到我,看到我看到他的字,我能够看到古人,古人也应高兴能够看到我。宋朝的诗人有一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我的意思是我到北京看看,大家看到我很高兴,我看到大家也很高兴。”李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什么我特别强调高兴呢?因为我们应该已经脱离了那个比较痛苦的时代,鸦片战争150多年来大家的这种痛苦,后来经历了‘文革’,据邓小平说,从大跃进到‘文革’,大陆大概耽误了近20年。大家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政治上从清朝以来千万人头落地,经济上这么多穷困,甚至穿衣服都是一个颜色。到现在才开始有一个起点,就是不再革命,不再反革命。大家应该有一点点财富,这是好气象,有一点点笑容,这是个好事。”经这一点拨,原来李敖的“相看两不厌之旅”竟然是有典故的!窦应泰写于北京2005年8月20日深夜引言 目录(1)第一章:政治李敖档案2005年2月1日在台北参选并就任“立法委员”。述评李敖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是台湾官场政界引人注目的新闻焦点。自述“邓小平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台湾说白了是一个淘气不听话的孩童,一边天天惹大人生气,一边肚子饿了还是要回家吃。”“台独”与“美国佬”“因为我太爱台湾了,所以我不能成为‘台独’分子,也不能让‘台独’分子把台湾毁了。”对共产党有好感“我在台湾不是蓝色,也不是绿色,是红色,我不掩饰这一点,就像西班牙的大画家毕加索一样。他们是伪的,我是真的。”为什么骂“台独”?“搞‘台独’时间表,他(指陈水扁)敢?他是欠揍!”最大的快乐是骂人李敖善骂,经他抨击咒骂的人大约超过了3000多人。笔伐蒋氏父子“我敢在刀光剑影和黑狱幢幢的压力下研究蒋介石,这种文格,是何等勇气?!”纪事撕下陈水扁的面纱“在我的眼中,陈水扁和李登辉一样,都是根本不值一写的小人物”。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政治是‘可能’的艺术,也是高明的骗术”。自荐当两岸谈判代表“两岸不能硬碰硬,可考虑接受‘一国两制’方案。”七旬上阵的民意代表他还像从前一样英姿矍铄,神采奕奕。戴着红帽子的“立委”“李敖对着自己照片‘宣誓就职’。”“我承认知识分子谈政治,只要配合的好,不做无聊的合作,也不做无谓的牺牲,也自有他们的道理。”语录第二章:文章李敖档案2000年《北京法源寺》获得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述评“最有战斗力的作家,是啼笑怒骂皆成文章,敢于笔伐一切腐败势力70/的当代‘怪才’。”中学生的四千字华章“我十八岁,念高三,只念了十几天,就自愿休学在家。我那北京大学毕业的老子他随我的便,轻松地说:‘好!你小子要休学,就休吧!’”与钱穆、胡适的关系钱穆给李敖写信。“我没做成胡适的徒弟。”“特立独行”的作家天性“我就是看不过去,就是要在这岛上,给知识分子留下浩然之气的榜样。我的手法是霹雳式的,因为施的是天威,所以雷劈之下,不论首从。”“星沉”过后是低谷“为了坚守原则,不同国民党合作,我在谋生上的辛苦与心血,一般人是完全不清楚的,我也无须让他们清楚。”纪事《传统下的独白》与《独白下的传统》《独白下的传统》与《传统下的独白》构成了针砭时政的姐妹篇,也成为了李敖写作生涯中最有闪光点的两本重要著作。钱是个好东西!“你要有一点点钱,你才能够说我一辈子志愿不是吃饱了穿暖了就算了,我还有更高的更伟大的志愿。”文人有钱腰才硬“有没有钱才可以决定一个人有没有独来独往的人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李敖已经代替中国作家向世界文学界发出了挑战,他已经告诉那个诺奖评委会:如果再不选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就徒有虚名了!名笔·名嘴·耀眼的明星“这个节目,凤凰卫视主张让我一手包办、一言九鼎、一针见血、说一不二,打破电视制作模式,单刀直入,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语录第三章:情感李敖档案1992年月8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八年爱情长跑之后最终区王小屯为妻述评李敖为我们展示的感情世界,与他笔下的文章一样,在华美中也蕴含着男人的真诚。自述我的爱情观李敖的爱情观信守的原则是:自由、平等、真诚与纯真。李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有三:其一是“爱情要有基本情调”,他说:“谈到爱情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爱情不是很永久的, 除非两个人一起殉情死掉。真的爱情是要分开的,不是永久的, 分开了以后才是真的爱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我觉得爱情本身要有很多的情调。”其二,李敖认为:“爱情不会永远不变,我觉得计较爱情得失的恋爱都是下一层的恋爱,进一步说,凡是嫉妒、独占、要死要活、鼻涕眼泪的恋爱都是不正确的恋爱。”其三,李敖主张“正确对待情变”。引言 目录(2)爱之美与淫之恶在感情丰富、追求开放的台湾作家李敖看来,世界上的纯情与淫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李敖眼里的异性/“女人不必一定要嫁狗随狗为生,这样她才能在婚前让感情奔放,选择潇洒重于职业的男友、热情多于金钱的丈夫。但是,这怎么可能呢?现实是那么咄咄逼人,在结婚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的时候,谁还把恋爱和感情放在第一排呢?”纪事李敖的两次婚姻灰黑色的阴影竟然像可怕的愁雾一样悄悄地向李敖和胡茵梦的身边弥漫。李敖亲笔在他与小屯的结婚证书上写下四句话:证人从老,证书从俗。正朔从伪,三从出炉。这是四句寓意深刻的话!也是李敖多少年来对自己终身大事的系统概括。“爱情的本身是一种浪漫的精神。”2000年 5 月21日在台北地方法院以“内乱”、“贪污”和“泄密”三大罪名控告李登辉。李敖告过“总统”、“五院院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台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体负责人,甚至连政府机关,只要被李敖锁定,几乎很难逃过被李敖告的命运。语录第四章 争讼李敖档案述评李敖告过“总统”、“五院院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台面上知名的政治人物、媒体负责人、甚至连政府机关、只要被李敖锁定,几乎很难逃过被李敖告的命运。自述我为什么打官司“我的人生观绝不如此,我从来不把恩仇‘就算了’,我要‘千刀万里追’,这一性格,最像犹太人。陶希圣、胡秋原这些湖北佬,如今死的死、老的老,仍难逃我们东北人的斧钺,惟我李敖,毋太犹乎?”纪事一元钱官司与禁书事件纵观李敖在台湾的涉讼经历,多与他在台湾所处困难受压的境地相关。其宁死也不肯向黑暗与腐败低头的硬骨头精神,是作家李敖数十年来闹衙涉讼的根本闪光点。状告李登辉对于李登辉在台湾12年的倒行逆施,李敖早已憎恨在心里,并且早在李登辉在台上执政时,李敖就在台上多次发出“只要李登辉一下台我就告他”的战斗誓言。果真,李登辉一下台李敖就以“内乱罪”、“泄露秘密罪”、“贪渎罪”将李登辉告上法庭状告224名“立委”2005年3月4日,台湾“立法院”在李敖没有出席的情况下,将一份决议文件,以全体“立法委员”的名义在台湾“立法院”予以通过。而当时未参加决议的无党籍“立委”李敖认为自己的名义遭到他人冒用,所以他决定马上召开一次记者会,并在会上表示他决定要对3月4日参加表决的224名“立法院”“立委”提出控告,诉讼的要求是:向每一个“立委”求偿新台币1元1元。 “我很刁,但这正是我的长处。我在是非之争上,极为放刁;真理所在,决不饶人。”语录第五章 炼狱李敖档案1982年3月10日刑满出狱述评两次牢狱之劫虽然对李敖而言是一场人生的炼狱,然而他的炼狱与频频的诉讼一样,都变成了价值连城的财富。同时,在困境之中也造就了李敖—一位敢杀敢拼的民主斗士。自述一进监狱深如海“只要我在这岛上,不论我在牢里也好,在牢外也罢;不论我是‘名不副实’的‘大作家’也好,或是‘名实相副’的‘大坐牢家’也罢,我都不会有自由的感觉。”李敖:“我决非‘台独’分子!”“第一点:关于本案内容部分—我没有话可说,我用法律里面的缄默权。我想我也不必说明我为什么不说话,一千九百四十六年以前,耶稣在被审判的时候,也不说话。第二点:关于判决的部分—过去我不上诉,以后也不上诉。虽然我是无辜的,虽然我没有罪,我仍愿引用印度独立的伟大领袖甘地在法庭上的两句话:‘我不愿浪费法庭的时间,我承认有罪。’”狱中难忘的20个镜头保安处看守所所长罗永黎上尉留小平头、两眼炯炯,令人生畏,可是跟我熟了,发现他人满好。有一次,他感慨地说:“我是神仙、老虎、狗。”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一看到老婆,就是神仙;我一看到囚犯,就是老虎;我一看到长官,就是狗。”我听了哈哈大笑。他补充说:他真觉得他干了这么多年,其实只是国民党的一条狗!但他毕竟是假狗,看到真狗会害怕。国民党抓雷震那一天,他被派去参加,《自由中国》社有条大狼狗,差点咬了他,他说他虽然是国民党一条狗,但还是怕真狗。引言 目录(3)纪事坐牢与女友小蕾“爱不是痛苦,爱是纯欢乐;当你有了痛苦,那是出了差错。”第二次入狱“一般人太脆弱,是禁不住火炼的。所以火炼之下,立刻就原形毕露,一点残余的金色都没有了,这就是说,他们变成赤裸的市井小人了。”“训练男子汉有两个最好的地方,一个是在军队,一个是在监狱。”“一个人在小屋里,每天不烟不酒、不电视、不养猫、不见客,也不见三分之二的家人,不午睡,精力过人,遁世(又大破又大立)、救世(又悲天又悯人)、愤世(又诃佛又骂祖)、玩世(又尖刻又幽默),当然这种人绝不会出世或厌世。”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