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活法-4

我来自传统家庭,在我们这个大家族里,还没有出现过什么同居、婚外恋之类的事。自从我做了医生,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了。说真的,对此我有点接受不了。由此我也深切地感受到男女关系的多样性,我认识的人里面,有相濡以沫,彼此相依相伴走过风风雨雨的恩爱夫妻,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孑然一身,没有结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个人选择,并无好坏对错之分。绝大多数情侣都以婚姻为最终目的,想要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因为婚姻是一种“形”,是有法律效力约束,是对爱情的见证和保障。有一些不幸的情侣,其中一方得了不治之症,虽然彼此心里都清楚,不久的将来就要面临生离死别,但他们都执意选择了结婚。有一个只剩下几周生命的新娘,她和男友知道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两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立刻注册结婚。和事先预想的一样,新娘在婚礼举行几周后去世了,当时才只有25岁,可是,她是带着幸福和满足的感觉离开的,丝毫没有遗憾。有一个日本女人,一直和恋人在英国生活,当她查出得了晚期胃癌时,她回到日本治疗,和她相恋了十年的阿尔及利亚恋人也陪同她一起回来了。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日益衰弱的她,她也渴望着和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可是,她连举行结婚仪式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在医院的一个小教堂里为他们安排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婚礼庄严感人,她的朋友和亲人都流着泪为他们送上祝福。我们医院的员工齐声合唱颂歌,献上鲜花,祝他们永远幸福。仪式虽然简单,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爱,所有的祝福都是真诚的,所有的承诺都是庄重的。在她临终前的两个星期里,她和他的命运被牢牢拴在一起,永不分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当事人,无法真正体会恋人心情的微妙之处。但人同此心,无论是谁,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完整而美满的婚姻,因为这样的“形”会给人带来难以形容的安全感。和谐的夫妻关系能缓解痛苦我的一个护士朋友曾经说过,结婚以后,心情平静了,变得踏实了,也能更努力地投入工作了。就像过去(现在可能也一样)的许多男人,有了伴侣之后,会更加振作精神,勤奋工作,他们会感到人生终于有了目标,活得更积极更向上。好的婚姻能带来心灵的安定和满足,当你遭遇挫折的时候,那种安全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帮助你度过难关。即便你相识遍天下,但到头来,天长地久,只有夫妻才会真正相互关怀,同舟共济。荣华富贵,名成利就固然重要,但当你夜半身体不适,只有最亲密的伴侣能为你替上一杯热茶,问一声要不要叫医生。我那护士朋友举行的是基督教的婚礼,牧师问他们,你愿意爱他(她)一辈子吗?他们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庄严的誓词,神圣的仪式,都仿佛上天不可违逆的意旨,让两个人从此亲密无间,不离不弃,永生永世相依相随。过去的人选择单身,都是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经过仔细衡量后的决定。可现在的人把单身当作一种潮流,盲目追随,他们认为“自由”比“家”更重要,事业成功,但就是没有归宿。每当我看到那些即使面临生离死别也毫不动摇的情侣,我就会觉得婚姻真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如果不结婚,这辈子一定会后悔的。当然,前提是要认真地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避免轻易离婚。夫妻之间超越了血缘的深层关系能大大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人这一生,一定要经历一次“来生还要和他在一起”的幸福婚姻。第十六个遗憾没有生育孩子家人是永远的精神支柱比起没有结婚,为“没有生育孩子”而后悔的单身者更多。我经常从一些单身人士那里听到这样的话:“要是当初结了婚,生了孩子,该有多好啊!”只从付出来看,生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孩子的花费庞大,如果孩子多,就要占用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付出成倍的辛劳。可是,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是更多的,有孩子的人绝对比没有孩子的人过得充实。身无家累的一生也许很惬意,可是当你生病时,受到打击时,遭遇挫折时,身边如果有很多家人陪伴,再失意的人生也会变得温暖。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她有七个子女,二十个孙子孙女,还有三个曾孙。“养育了三十多个后代,真是不容易啊!”她嘴上虽然这样说,可看得出她内心是幸福而满足的。把七个子女抚养长大,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肯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从她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就能看出来,她这些年来在子女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无论你长到多大年纪,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桥田寿贺子的《人世间都是坏人》就曾经提到这一点:父母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就会忍不住为自己的孩子担心,哪怕孩子早已成家立业,足够成熟坚强,父母仍然当他们是小孩子,止不住地惦念牵挂。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就是这样,一边不停地为孩子们操心,一边慢慢变老。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时光悄然流逝,她失去了老伴,直到有一天,自己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早已成年的孩子们纷纷带着年少的孙子、孙女和刚刚学会走路的曾孙们来看望她。这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场面,让躺在病床上的她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她的病房从来都不孤单冷清,总是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她留恋地看着孩子们的脸,回忆起自己一步步走过的人生之路,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对她来说,这一生没什么可遗憾的,她的选择是对的。多年的含辛茹苦在晚年得到了回报,在三十个儿孙们毫不间断的精心呵护下,在被子子孙孙簇拥包围的病床上,她拉下了自己辛劳一生的帷幕。她所有的付出和辛苦在她临终前的这些日子里都烟消云散,她去世时的表情安详恬静,洋溢着一种成就感,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自由和孤独总是相伴的有一个很想要孩子可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她的丈夫很久以前就去世了,而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她几乎没什么亲人,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决定,就连后事也是自己提前准备的。她是个要强的女人,嘴上从来没说过自己孤独寂寞。失去丈夫,身边没有亲人,她早已做好了独自面对一切的心理准备,预想到最坏的结果,因此,当有一天这预想变为现实的时候,她并没有被击倒,仍然从容不迫地应对。孤独已经成为她人生的常态。在休息室,她眯着眼睛,看着其他病人牵着四五岁的小孙女走来走去,眼神里充满羡慕。只有在那个瞬间,我看到她脸上的表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故作坚强冷静,而是浮现出一丝萧索和落寞。“要是我也有个孩子就好了 ”她小声念叨着,那凄凉的声音到现在都记得。自由和孤独总是相伴的。她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和另一个人朝夕相处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须互相忍耐迁就,家累越多,自由就越少。没有孩子,就可以和不自由的生活绝缘,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可与此同时,也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血缘和情感的维系。当然,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凡事不可强求。可是据我所知,从来没有人在临终前会说:如果没有孩子就好了。倒是有绝大多数的人感叹:假如有孩子该有多好啊。我尊敬的一位医生曾经感叹,自己的孩子们为卧病在床的丈夫做的事情,比她自己做的还要多。她说,血缘关系有时候会超越婚姻关系,这真是很奇妙的事情。我们和配偶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只是由于感情和责任,才成为最亲密的家人,它和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大不相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永远无法分割,是通过染色体和基因形成的,身体的一部分是共有的,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关系。血浓于水的亲情超越一切有一个男人,他二十几年前抛弃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临走前只冷冷说了一句“我爱上别人了”,就绝决地奔向另一个女人。彼时两个年幼的女儿哭喊着追出门来,拉住爸爸的裤腿,想要留住爸爸的脚步,但是那男人无情地推开她们,头也不回地走掉了。孩子们的母亲用双臂搂住无助的女儿,三个人抱在一起默默流泪。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女性谋生不易。母亲拼命干活赚钱,供女儿们读书,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她仍咬着牙坚持,就这样一天天把女儿抚养长大。女儿们长大了,有了不错的工作,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可就在她们想要回报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积劳成疾,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女儿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搂作一团痛哭,儿时那种种辛酸痛苦的回忆,一一涌上心头。她们把这一切不幸都归咎于背叛家庭,抛妻弃子的父亲,她们这一生都不能原谅他所做的一切,那种刻骨的仇恨永生难忘。她们从来不与父亲联系来往,仿佛他是个陌生人。就这样过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她们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那个童年时狠心遗她们的父亲,患了晚期癌症,在世上的日子也不多了。她们曾经那样绝决地发誓,此生都会恨他,与他为敌。可就在此刻,她们却犹豫了。他是个冷酷无情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他是间接导致母亲早逝的罪魁祸首。母亲善良而隐忍,宁可自己背负起所有的苦,也绝不埋怨她们的父亲一句,但两个女儿还是不能轻易原谅他,她们无法说服自己,忘了这么多年来的痛苦,放下所有的仇恨。于是,她们怀着“这下你恶有恶报了吧”的想法,去见父亲。带着怨恨、伤心和困惑的心情,两姐妹推开病房的门。出现在她们面前的是一个因癌细胞扩散到脑部而变得神志不清、衰弱不堪的老年男子。他看上去是那么无助、可怜。两姐妹的心一下子软了下来,泪水夺眶而出。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那始终是她们的亲生父亲,父精母血,造就了她们,这一点永远无法忽略,无可改变。人伦亲情的力量战胜了所有敌意。她们抛开了过去的仇恨恩怨,尽心尽意地照顾起父亲。虽然父亲已经病得糊里糊涂,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照顾他,但她们不在乎,依然努力而周到地照顾着他。我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她们会对抛弃自己的父亲还那么好,换成是我,也不知能否做到。可能这对姐妹从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与家人共处的美好感觉,那是她们从未体会过的父女亲情。纵然父亲当初再狠心,再无情,如今躺在病床上的他看起来是那么慈祥,这让两姐妹忘掉了过去的一切,只是把他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无私地关怀呵护他,用温柔的目光送他走最后一程。对两姐妹而言,能有机会为亲人付出,也算是一种幸福了。一家人始终是一家人,一家人没有隔夜的仇。无论什么样的怨恨,都可以彼此原谅,这就是家人。家人的关系能够超越得失与利害,是天生的,不要抹杀和动摇的。在自己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在家里某个亲人快走了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变得孤独无依,会迫切地渴望寻求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家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等到临终前才能领会。在年轻健康的时候,应尽可能组织家庭,养育子女,无论如何都要珍惜善待家人。拥有一颗爱心,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对于人生来说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很可能“等到突然想要珍惜的时候,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我总是想说,珍惜眼前的人,珍惜尚未凋零的花,因为一切不可再来。第十七个遗憾没有让孩子结婚孩子没有结婚的遗憾受到不婚风潮的影响,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单身男女越来越多。因为家族式社会压力才不得不结婚的时代到来了。对于结婚的看法,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会有很多隔阂。拿现在的中老年人来说吧,他们一定不太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婚的人和未婚先育的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今后的社会也有可能变成不婚的社会。这可并非危言耸听。现在三十、四十岁的人的父母,也就是中老年一代总是很疑惑:“那个家伙为什么不结婚啊?”我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些中老年人没有直接问他们的孩子,而是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无论这种现象好还是不好,现在都不再是孩子顺从父母的时代了,把结婚当成一种义务和责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崇尚自主选择生活方式,才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想法。社会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是年轻人不急于结婚的原因吧。婚姻要承担许多责任,生活受到束缚,很多人向往单身逍遥的日子,不愿把自己套在婚姻的枷锁中。可到了某个特殊的年龄段,比如三十岁,三十五岁,或年轻一点的二十五岁时,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外在压力,想要赶快结婚。这样说来,别的问题又产生了。我们的平均寿命在增长,如果孩子们二十多岁或者三十多岁结婚,父母也可以放下心来,安心度过漫长的余生。可是,到四十多岁或者五十多岁还单身的人也不少,他们的父母只能眼睁睁看着单身的孩子老去,直至死亡。结果会怎样呢?我曾经问过我的患者,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或者遗憾,有些人会认真而深沉地回答:孩子还没有结婚。有些人好像是当笑话那样随意地感慨两句,可我听得出他们话语里的一丝寂寞和哀伤。有的孩子非常孝顺,父母生病后,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想方设法让父母看到自己当新娘的样子,让他们不带遗憾地离去。有一个女儿,为了让父亲活着时看到自己结婚,拼命地找对象,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带他去见卧床不起的父亲。父亲用一双颤抖的手握着准新郎的手,费尽全力地对他说:你要好好照顾我的女儿呀!这句话成为父亲的临终遗言,也深深触动了准新郎的心。他发誓要遵守自己对岳父的承诺,直到今天,他对他的妻子都非常好,真是令人欣慰。没让孩子结婚的父母是自私的有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不结婚也没关系,那就一直住在家里吧。或者说,要是结婚后有什么不如意不顺心的,随时都可以回家来。只有一个儿子的母亲对有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有女儿真好啊!那个有女儿的母亲呵呵笑着说,你羡慕吧。这两句对话的潜台词就是,一个儿子是你的儿子直至他娶妻,一个女儿是你的女儿直至一生。确实,当父母年纪大了,或者生病需要看护的时候,女儿比儿子更值得依赖。无论哪个年代都是如此,婆媳关系总是非常紧张,难以相处,老人们都更想得到亲生女儿的照顾,这是可以理解的。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父母都会走在孩子前面。早晚有一天,儿子或者女儿要独自生活。假如父母在世时,总是对孩子说:单身到什么时候都没关系,可以永远住在家里。这样的话听起来很体贴,可是却没有真正为孩子考虑。人到临终前就会后悔,当初让孩子结婚就好了,那样就能放心地走了。也有这样的情况,在父母的百般督促下,孩子终于结婚了,可是他过得并不幸福,婚姻出了问题。有人跟我发牢骚说:“我有儿子也有女儿,可是他们都没结婚。”“是吗?怎么会这样?”“是啊,真是着急,我女儿都快四十岁了。”“啊?一点都看不出来呀。”“嗯,她打扮得很年轻,看不出年纪,可照这样下去,到我死她也结不了婚,可怎么办呀!”“那也好,这样你就有活下去的劲头了。”“医生,你又在开玩笑了,哈哈哈,不过,可能还真是这样呢!”“结婚真的很难啊!”“可不是嘛!”“对了 ”那个阿姨好像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干脆把我女儿嫁给你吧。”没等她说完我就落荒而逃,虽然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不过我还想维系我在患者家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呢!呵呵。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独立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结婚,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父母们可千万别在自己生病之后,才想起催促孩子快结婚。父母应该一早就告诉孩子们,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家庭,享受幸福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让孩子在适当年龄结婚,略微给他们施加些压力也是应该的。大城市房价很高,因此出于经济原因,很多父母都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我觉得子女成年后,有了工作和收入,就应该搬出去居住,独立生活,不能再依赖父母。这样能促进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尽快成熟起来。在动物世界,无论是鸟还是狐狸,到了一定时期,哪怕用很残忍的方式也要把自己已经长大的子女赶走。而我们人类,孩子都高中毕业,长大成人,步入社会,甚至都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还仍然留在父母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近年来受到“少子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家庭 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到了医院看门诊时一句话都不肯说,而是要“爸爸妈妈”代替他们说话,这样的孩子将来能组织家庭,做好妻子好丈夫好父母吗?在过度的关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还懂得怎样去爱其他人吗?爱别人,首先自身要足够强大。总是习惯于从父母那里获得食物和住所的孩子会坚强吗?道理谁都明白,可是一涉及到自己的孩子,父母就很难严格执行,不忍心逼他们独立。很多父母在临终前,假如孩子仍然单身,就不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这成了一桩放不下的心事,让他们难以闭上眼睛。为了避免这种遗憾,还是早点下定决心让孩子独立,尽快结婚,组织家庭,过上稳定踏实的生活。第十八个遗憾没有注意身体健康不要轻信保健信息“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健康更重要,我现在明白了。”这是我患晚期癌症的叔叔在临终前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果失去健康,就不能再尽享良辰美景,也无法接受人生的各项挑战。健康比快乐更重要,必须有健康,你的快乐才能享用,即使不快乐,健康足以叫你承受一切而不会倒地不起。我叔叔是个很要强的人,年轻时不断拼搏奋斗,渴望功成名就,突然袭来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下事业,给人生按下暂停键,这对他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我一直很注意健康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个健康专家,懂得不少健康知识,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一种误区。能关注健康是一件好事,不过也请大家多注意一下真实的统计数据。市面上有许多保健品的广告,报纸,电视轮番刊登播放,大多都是请一些明星或者“亲身体验过”的普通人现身说法,那些广告语无不华丽,煽动,把效果说得神乎其神。面对这样的广告轰炸,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仔细分析判断,绝不能轻易掏腰包去买一堆华而不实的保健品。浪费钱不说,有些保健品不仅无效,甚至会有副作用,这是非常危险的。眼下健康书也开始火起来,不少人打着专家的旗号出版健康养生书,这些书都有着耸人听闻的书名,庞杂海量的信息,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可是真按照书中指导去做,效果谁也不敢保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就连普通的感冒都会有不同的诊断药方,更何况复杂的病症呢?某些健康书的作者,没有研究过专门人的个案,就在那里信口开河,真的容易误导读者,引入歧途。就拿前几年非常火的“代谢综合征”现象来举例,那时专家到处宣讲“代谢综合征”,这个概念被炒得极其火爆,好像只有消除可怕的“代谢综合征”就能获得健康的身体。可是那些表面上具有专家说的“代谢综合征”症状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代谢综合征”,是否真的不健康?这个问题还处于争议中,根本没有人能给出定论。由“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真的是导致日本人死亡的最大原因?每年一百多万人死亡,难道都是因为“代谢综合征”?面对媒体火热的宣传,培养辨证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不要轻信和盲从,要对自己的健康真正负责。那些所谓的“亲身体验”一部分无良商家或者所谓专家会夸大一些靠不住的健康食品,治疗剂(疫苗之类)的效果,他们只想着推销赚钱,根本不会从顾客健康角度考虑。就像上一节里提到过的,这些人会举出很多“它把病治好了”的例子,商品广告无不充满诱惑,让人感觉只要照他们说的去治疗,病马上就能治好,这种现象真是不胜枚举。商品一般不会按照其本身的价值去销售,而是以高出实际价值的价格销售,以此来获取利润。为了能让消费者乖乖地掏出钱来,商家会各出奇谋,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想尽办法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不买绝对后悔。对健康食品和治疗剂的宣传采用的一种简单方法就是“亲身体验”。在宣传语中写上“它治好了我的癌症”,那些为恶疾困扰的消费者马上就会被吸引。假如再请了一两位“亲身体验”过的患者出来现身说法,人们就更容易相信了。我们临终关怀医生总是强调,“在癌症晚期,应该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痛苦,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时光”,而商家着重宣传的就是“癌症能治好,只要服了我们的药,保证药到病除”,两相比较,患者自然更愿意依赖后者。我的很多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虽然明知自己的病不可能治好,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可是仍然坚持服用一些没有任何效果的“治疗剂”。当然,任何人都不应轻易放弃健康和生命,可是问题在于,有人在利用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这种强烈的求生心理赚钱。他们出售的商品有时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这种做法实在太不道德。报纸杂志上刊登的那些附带“亲身体验”的营养品和治疗剂的广告真的有科学依据吗?真的是经过了几万次实验终于有一次成功吗?患者真的是被那种药物治好的吗?患者的病真的是不治而愈的吗?这些问题有谁能站出来一一回答清楚。还有一点要仔细分辨清楚,那些表示服药后收到良好效果的患者,百分比是多少,有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另外,他们所患的疾病是否真的是恶性疾病,对此一定要理性分析判断。有时即便资料上写着“癌症”,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我们就不能轻易相信,那个做广告的人患的就是癌症。可能是当医生的职业病吧,每次我听到广告中有人站出来说“我被诊断为肺癌”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个问号,“你患了肺癌,是哪家医院的哪位医生用什么方法诊断出来的”。如果不是癌症,而只是良性肿瘤,这就不会导致死亡,也不会恶化,病自然会好,这可绝对不是什么治疗剂的功劳。也许医生只是对这个病人说,“虽然患癌症的概率很低,可也不能完全否认患癌症的可能性,所以要做进一步观察。”这句话在宣传的过程中就被无限放大,变成“确诊为癌症”。人的传言和记忆力都是不可信赖的,不,应该说是非常含糊的,再加上有些人刻意捏造事实,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人的判断力很容易出现偏差,患病的人就更是陷入盲目和焦虑,病急乱投医。如果不冷静分析,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别人诱导,轻易上当,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白白浪费精力和金钱,对健康也不利。大家仔细想想,服用某种食品或者使用某种医疗手段就能治好癌症,世上真的会有这样的好事吗?癌症增多了吗?现在我们再重新讨论死亡原因。在21世纪,导致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无疑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4万。排在第二位的是心血管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大概每年有18万人因此而死亡,人数是癌症患者的一半。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因患癌症而死亡,可以说癌症患者是最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在我们正在一起说话,说不定什么时候,你或者我,就会患上癌症;夫妇两个的其中一人就有得癌症的可能性;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其中一个人(用现在的概率来算)就有可能因癌症而死亡。当然这个统计也值得争议(对死者的分析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在活着的人的情况),所以对待数据,我们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受到概率和数据分析的影响,有很多人简单地判断是现代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造成癌症患者的增我,我觉得这种结论过于武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换个活法
换个活法-2
换个活法-3
换个活法-4
换个活法-5
换个活法-6
换个活法-7
换个活法-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换个活法
换个活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