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11

翁来到河滩,看见鹬蚌相争的场面,就毫不费力地把鹬鸟和大蚌一起捉走了。[提示]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原文]蚌方出曝①,而鹬啄其肉②,蚌合而箝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④,明日不雨,即有死蚌⑤!”蚌亦谓鹬曰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⑦。渔者得而并禽之⑧。——《战国策》[注释]①方——正在。曝(pù)——晒。②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③箝(qián)——同“钳”,夹住。喙(huì)——鸟兽的嘴。④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⑤即——就,那就。⑥谓..曰——对..说。⑦相舍——互相放弃。⑧并——一起,一并。禽——同“擒”,捕捉。再爬一回从前有个人,向来假仁假义,总把自己打扮成最慈悲的善人。有一天,他捉到一只甲鱼,有心想煮熟了吃肉喝汤,滋补身体,但又不愿意落个杀生的恶名。他背着手转了几圈,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先用猛火把锅里的水烧得滚开,然后在水面上横搁一根细竹棍儿当作桥。他对甲鱼说:“咱们讲好条件:你如果能爬过这座竹桥,我就把你放回河里。”甲鱼知道他的用心,但为了活命,还是冒着高温,费尽力气,极其勉强地爬了过去。这个人说:“好极了!你真有本事。看你爬桥,就象看杂技节目走钢丝一样,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我还想欣赏,你再爬一回吧!”[提示]对于那种干了坏事还要用花言巧语来打扮自己,欺骗受害者的人,要特别警惕,因为他比明火批杖的坏人更加阴险,更为毒辣。[原文]昔有人得一鳖①,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②。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③,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④,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⑤,我欲观之。”——《桯史》[注释]①鳖(biē)——形状象乌龟,背甲上有坎皮。也叫甲鱼或团鱼。俗称王八。②不忍——这里是不愿意的意思。杀生——旧时指宰杀牲畜、家禽等生物。③筱(xiǎo)——细竹子。④爬沙——原指蟹行,这里指鳖行。⑤更——再。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里没有井。做饭,浇菜地,都要用水。他家只得派一个劳动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后来,姓丁的在家里打了一口井,用水就很方便了。姓丁的逢人便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人。”这话三传两传便走了样,说成:“丁家凿井挖出一个活人来了。”越传越奇,越奇越传,最后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调查。姓丁的说:“我说的是凿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活人来呀。”[提示]道听途税,添油加醋,飞长流短,无事生非,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种因素。医治这种老毛病,一是不听,二是不传,使流言蜚谱没有市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②,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注释]①溉——灌水。汲(jí)——从井里取水。②穿井——打井。③使——使用。朝三暮四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提示]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原文]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列子》[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②解——理解,懂得。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④充——满足。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⑥诳(kuáng)——欺骗。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折箭训子南朝时候,少数民族吐谷浑(tǔyùhún)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有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儿子们每人奉上一支箭。阿豺当着他们的面把二十支箭一一折断,扔到地下。然后又让儿子们每人拿一支箭给叔叔慕利延。他叫慕利延先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利延拿起一支箭毫不费力地折为两截。阿豺又说:“你把剩下来的十九支箭握成一把,一起折断。”慕利延用尽全身的力气都没能折断。阿豺指着这一把箭对儿子们说:“你们明白了吗?一支箭是容易被折断的,一把箭就很难被折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提示]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条真理。这则寓言故事用极其生动的事例形象地说明了这条真理。[原文]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①。”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②:“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③?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④,然后社稷可固⑤!”——《魏书》[注释]①奉——呈献。②俄而——过了一会儿。母弟——这星指同母弟。③汝曹——你们。④戮(lù)力——合力,共同尽力。⑤社稷(lì)——古代用作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神。郑人乘凉郑国有个人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太阳在运行,树影在移动,他也在不断地挪动凉席,免得被太阳晒着。到了晚上,月亮从东边升起来,慢慢地向西边运行,树影也随着缓缓移动。这个郑国人还象白天一样,不断地挪动凉席,躺到树影下去。结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湿了。[提示]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原文]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及至暮反席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苻子》[注释]①孤林——孤树。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③反——同“返”。④濡(rú)——沾湿。郑人买鞋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他怕买得不合适,先在家里比照脚的大小宽窄剪了一张纸样。这个郑国人走了十几里路到了集市上。那天是大集,赶集的人熙熙攘壤,分外热闹。集上卖鞋的商贩也不少,但是所卖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就是式样不新,郑国人都没看中。后来在一个鞋摊上,他终于看到了一种可心的鞋子。他往兜里一摸,糟了,纸样忘在家里了。郑国人连跑带颠回到家中,取了纸样,又呼哧呼哧赶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就散了。他白白来回赶了几十里路,还是没有买到鞋子。事后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比比大小不就行了吗?”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宁愿相信纸样,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提示]宁愿相信根据自己的脚画出来的纸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是绝妙的讽刺。这样的事情在人世间不一定真有,但是,墨守教条,相信本本,不看也不信活生生的现实,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处处可以见到吗?[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①,先自度其足②,而置之其坐③;至之市而忘操之④。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⑥。及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⑧。”——《韩非子》[注释]①且——将要。冒——购置。履(lǚ)——鞋。②度(dUó)——量长短。动词。③置——放置,放在。坐——同“座”,座位。④至——等到。之——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之”是代词,指量好的尺码。操——拿。⑤持——拿着。度(dù)——量好的尺寸。⑥反——同“返”。⑦罢——结束。⑧宁——宁可,宁愿。无——不要。知了、螳螂和黄雀盛夏的早晨,园子里鲜花怒放,百鸟争鸣。知了爬在高高的树枝上,拉着长声,尽情地歌唱。唱累了,它就吮(shǔn)吸几口露水,接着再唱。怡(yí)然自得的知了根本没有发觉,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在向它逼近。正当螳螂蹑(niè)手蹑脚,全神贯注,举着镰刀似的前脚,准备偷袭知了的时候,它一丁点儿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后有一只黄雀已经盯住了它肥实的身躯。正当黄雀伸着脖子,扑扇着翅膀,准备飞扑猎物的一刹那,它压根儿也没想到,树下有一张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自己的脑壳。[提示]知了只顾尽情歌唱;螳螂只顾偷袭知了.黄雀只顾盯着螂螳。它们都犯了鼠目寸光,瞻前不顾后的毛病,以致随时都会招来杀身大祸。小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大到一个国家采取一项措施,都要思前想后,居安思危,既看到有利条件,又看到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片面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①,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③,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④,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说宛》[注释]①委身曲附——蜷曲身子,弯举前脚。附,有的写作“跗”,脚背,这里引申为脚。②傍——同“旁”。③延颈——伸长脖子。④务——务必,一心想。前利——眼前的利益。捉蝉的学问大热天,孔子带着学生们来到楚国。他们走进一片密林中歇凉。林中蝉声一片。有一位驼背老人手拿一根顶端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只见他一粘一只,百发百中。大家在一旁看得入了迷。孔子问老汉:“您捉蝉的本领可真大!这里边有什么奥妙吗?”老汉笑笑说:“如果一定要说奥妙,当然也是有的。蝉是很机灵的,一有动静,它就飞了。因此,先要练得手拿竹竿纹丝不动。练到竹竿顶端能放两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蝉就有一定的把握了。练到放三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十只蝉顶多逃脱一只。练到放五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拣东西一样容易了。手不抖,身躯也不能动。我站着的时候,象纹丝不动的树干;手拿竹竿的胳膊,象树上伸出去的老枝,不颤不摇。捉蝉的时候,我专心致志,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里看到的只是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样的地步,您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教育学生说:“听明白了没有?只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啊!”[提示]寓言讲的是捉蝉的经验;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讲究方法,坚持不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也都很适用。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捉蝉这样的小事,都离不开这几条宝贵的经验。[原文]仲尼适楚①,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②,犹掇之也③。仲尼曰:“子巧乎④!有道邪⑤?”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⑦;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⑨,若橛株拘⑩;吾执臂也(11),若槁木之枝(1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13),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4),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15)?”——《庄子》[注释]①仲尼——孔子的别名。适——往..去。②痀偻(jūlóu)——驼背。承——承接东西。蜩(tiáo)——蝉。③掇(duō)——拾取。④子——您。⑤道——规律,道理。邪(yē)——吗,疑问语气词。⑥五六月——指练习所用的时间约五、六个月。⑦锱铢(zīzhū)——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主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立一两。这里用来表示很少的意思。⑧十一——十分之一。⑨处(chǔ)——停留。处身就是站立的意思。——⑩若——好象。橛(jué)一一木桩。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拘——停止不动。(11)执——举。(12)槁(gǎo)木——枯木,干木。(13)不反不侧——身体纹丝不动。(14)易——换。(15)丈人——古时候对老年人的尊称。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没有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没有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提示]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伺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注释]①鬻(yù)——卖。②誉——赞美。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④或曰——有的人说。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
正序
倒序
中国古代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2
中国古代寓言-3
中国古代寓言-4
中国古代寓言-5
中国古代寓言-6
中国古代寓言-7
中国古代寓言-8
中国古代寓言-9
中国古代寓言-10
中国古代寓言-1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古代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