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棒极了! 我工作出色! 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 我想有一份不错的薪水! 我有权追求我想要的东西! 我做的事很重要! 我为自己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感到高兴! 我有权拥有雄心壮志! 我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 我想要升职! 我可以比我的伴侣更成功!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多少女性因比自己的伴侣赚钱更多而受到困扰(人们几乎会这样说:感谢上帝让大多数女性赚钱比男性少)?比自己的伴侣赚得多——这种尴尬不亚于比他高二十公分或比他力气大两倍。同时,一些女性却因为赚钱更多而感到开心,好像她们是婚礼后将新郎背过门槛的新娘。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些人为此会多么难堪! 这个问题的积极面在于:终于有女人能够赚这么多钱,让原来的“天平”倾斜了,她们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这种感觉了。而消极面在于:总有年轻女性用这样的担心来折磨自己——这可一定不能伤害到“他的”自我价值观。最糟糕的情况是:有时这种担心会变成现实。 请你想一想:300万年前他们还在杀猛犸象,而你们只是为准备餐后小吃去采采蓝莓;100年前你们还无权在他们的领地“打猎”,他们却能自称是事业成功者。可是,如果女人们突然有一天扛着猛犸走进门来(“猛犸”听上去恰似“玛蒙”——Mammon,即金钱),而他打的小兔子显得格外瘦小可怜,这是多大的打击啊! 请那些遭遇“文化休克”的猎人们谅解:难道仅仅为了能崇拜地高看他们一眼,女人们就必须放弃事业成功、社会认可和经济保障?请那些带猛犸回家的女人们释然吧:即使你和他权利平等,你也能对所爱的男人说:“你是老大。”即便他比你带回家的铜板少,你也能仰慕他、赞赏他,像崇拜偶像一样爱着他。 而她们的男人们将得到什么呢?一位性情稳重、自尊自爱、凭本事吃饭、不责怨任何事也不抱怨被歧视的好女人:她对生活全情投入而不喜欢墨守成规,她鲜有妒忌,慷慨大方,她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也尊重他的价值。 好消息放在最后说:越来越多的男性因家庭经济负担由“四个肩膀”承担而感到高兴,这使得女性不再给男性施加那么夸张的压力。在这样一个企业出售、重组、私有化和大批裁员成风的时代,加之经济存在不稳定性,共同负担经济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如今没有什么工作岗位是稳当的,就连婚姻都备受威胁。一份独立的收入很大程度上能够带来决策自由——这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继续谈钱这个话题。能感受到成就感的前提是薪资水平必须与绩效相符合。我认为仅是金钱是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但是公正的报酬是个人获得满足的第一步。以前我真的认为有同工同酬这回事,一个人干多少活就应该拿多少钱。那时我很天真,但我得了教训——作为企业职工委员会委员,我刨问我们的总编为何在同等劳动量的前提下,杂志社付给女性的钱比男性平均少500欧元,他狡猾地笑笑说:“你们如果能不把自己卖得这么低也行啊!”我当时很生气,但他的话有道理。既然女性们本来就只提了这样低的待遇要求,雇主为何要多付呢? 女性和金钱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我问讨论课成员,什么是他们最看重的,金钱往往不会成为女性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之一。有很多东西比它重要:发掘生命的意义、获得快乐、领悟和谐、受到认可、感受友情等。与男性相比,女性往往更少将自我价值与她们的收入联系起来。对她们来说,任务本身更为重要。她们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做成什么。 这是一种可爱的性格。但是如果考虑到挣钱不仅会给人带来乐趣,还能保障人的生活水准,决定未来退休金高低的话,你也应该想到,金钱是一种获得认可的形式。工资的级别和多少也说明了我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或者我们的工作对客户的价值。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不应低估。谁不重视它的话,自身的价值也会受损。第12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2) 我现在诚实地告诉你:在经过了多年经济紧张时期之后,我终于能够轻松地坐上商务舱(而不是经济舱),为自己买上一套喜欢的礼服,拥有一套宽敞的房子,并在周末时去康体酒店度假放松。再说一次,我知道4个人挤在一套68平方米房子里的感觉,一周精打细算地花费15欧元的滋味。而且我还知道一件事:我再也不想再站在一台自动取款机前,却发现自己一贫如洗,只听到取款机冷冰冰的言语——“请您尽快与客户负责人或者债务顾问联系”。也许真的是这样的吧:只有那些过过苦日子的人,才知道真正的感恩。 有一个错误,是很多女性都会犯的:她们要求得太少了。瑞吉娜,44岁,五年前刚刚继承了父亲的漆匠工场。她总是答应客户的一些“一揽子”供货方案,最终却发现自己从中挣不到任何利润。有时候,她又会答应为客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却不要求对方支付任何附加费用。这不但让人生气,而且是一种很大的过失。她的“仁慈”危害的是整个企业,是新员工的工作岗位。 瑞吉娜最终还是摆脱了这种糟糕的困境。她制订了详细的价格清单,附在和客户签约的合同中。在客户提出额外的需求时,她开始习惯向他们提到价格清单里的收费标准:“您想要给这几面墙加上另一种颜色的边饰是吗?是的,我们可以保证及时完成,也很乐意为您效劳。费用方面呢,大概是××欧元。”她也必须忍住类似“哦,这会更贵一些的”或者“您知道,这需要花更多的钱”之类的话语。让客户自然地接受附加费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买了一辆汽车,同时又想加购导航系统,他是不会认为商家会把后者白送给他的。 对于所有不知道怎样要求合理待遇的独立女性,我都会建议她想一想买汽车时的情况。在这种时刻,以下的理性逻辑关系是始终成立的:你要买的车子越大,需要付的钱也就越多。想附加一个更强的发动机?可以,只要你付更多的钱。谁想买Alufelgen的轮胎,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在购车时,人们一般不会免费得到什么。当然,有时会有人对他的客户说:如果您买下这个,那个白送您——但这显然是出于营销目的。 1999年,我开始自主创业。起初我总以为我要把报价报得便宜些,好拿到订单。但是,要想从“业余联赛”晋级到“职业联赛”,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品质。后来我才发觉,报价报得越高,拿到的订单反而越多,其中不乏较为抢手的单子。当然,这是许多无形投资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写书,进而有了名气,能提供给客户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让自己引人注目。 如果你也是自由职业者或者自主创业,请把你的薪酬或价格跟市场价做个比较(别只是跟其他女性比,因为你会发现她们的价格都低于平均值)——还有上升的空间吗?小心地验证一下。如果在平均数之下:为什么?你难道比其他人更差吗?还是因为你迄今从未信任自己,不敢向市场价格靠拢?那么现在是时候了。你的市场定价说明了你的服务质量及客户素质。如果现金对你真的不是那么重要,请考虑一下购买一份养老保险或是用它做点善事。 若你在商界供职,那你是否晓得你的薪资在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以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女性根本不清楚,因为她们从未做过比较。你上一次申请加薪是什么时候?是否存在不公平待遇?请找三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你为什么想要加薪(如果找不出,就放弃这个念头吧)。跟你的上司约个时间,信心十足地向他陈述理由,说明你的想法。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你的想法就能因此实现,但是活动起来绝对胜过按兵不动。男性上司们总是私下告诉我,他们很惊讶女性怎么会那样安于现状。女性不需要突然变作财迷鬼,这么做只是为了弥补所失,争取所得。 在公共事务领域,薪资待遇是有固定标准的,你可能在待遇上无法改变什么(但即使在这一领域,薪酬标准也会逐渐依照绩效来定,因而变得更加合理)。可是,你仍有机会获得升职或奖金:你可以证明你成功履行了额外的职责。跟上司或人事部谈谈。不排除一无所获的可能性,但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向友善的同事打听一下他的经验。女性通常会大吃一惊:原来一切皆有可能,不像官方广而告之的那样。第13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3) 要是你赋闲在家,想要成功地管理好这个“规模不大的家庭事业”,该怎样做好家庭主妇呢?那你就必须放弃金钱,因为钱对你这份“事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衡量标准了。绝对不是。为了不让你觉得这是在做出牺牲而不值得,有一种方法对你大有裨益:别让任何人为此担上责任,因为生儿育女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先前也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你放弃了收入、升职机会甚至整个前途,但是,有失就有得。除却这突然来临的压力,你还可以列出这样一个清单:与孩子们共享的美妙时光、温暖、快乐、欢笑、成长和自身的成熟。如果你对这种状态不满意,就要考虑其他的解决方案——重新开始工作,把孩子托付给日托保姆、幼儿园或者给奶奶姥姥照看……如果你认为这个方法更利于你自己,就请努力去实现它。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从来不把“不要孩子”作为人生的备选方案。 多年来,身为记者的我一直负责“事业篇”专栏,其中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公理就是“赚钱,赚更多的钱”(同时还要保持体面的外表)。如今,我认为“成功”这个概念比“事业”更重要、更贴切,也更有内涵。事业最终无非是在一种等级制度中不断升迁,但是人生的方向不只是纵向地“向上”,还应该有横向。成功可以是职业生涯的成功,可以是赚了一大笔钱,但也可以是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成功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插满各种人生玫瑰的花束。以下仅抽取其中几例: 我不追求事业,也照样能成功。 贝阿特,34岁,全情投入的教育工作者。她喜欢与孩子打交道,既有创见又有耐心。贝阿特是成功的。 莫妮卡,41岁起开始创业。她的广告公司雇有两名正式员工和5名临时工。当地的许多公司都是她的客户。莫妮卡是成功的。 薇拉,29岁,专职人员,一年前起开始每周工作三天,以便照顾她的儿子蒂莫。她很高兴做了这样的选择。薇拉是成功的。 苏珊娜,37岁,一家美国企业集团在德分公司的营销经理,管理70名员工,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每年的税前收入在20万欧元左右。苏珊娜是成功的。 维若妮卡,33岁,商人,为一家企业工作了10年之后,辞职当起了“女管家”,照看自己的两个孩子,管理家务。她是成功的。 芭芭拉,54岁,危机公关培训师,自由职业者。许多大型公司都是她的客户,每年有120天都是受雇于人的。芭芭拉是成功的。 苏比尔,31岁,秘书,为老板和整个部门做组织筹备工作,极具沟通和组织才能。苏比尔是成功的。 英格丽德,58岁,10年前生育后开始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目前负责整个非食品部的工作。英格丽德是成功的。 什么是成功呢?实现目标、有成就感、有意义、有乐趣,这些都是。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成功往往在艰苦的工作之后。成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对于你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一往无前地向领导层迈进,对于我却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你乐于团队协作,我却渴望尽可能多的自由;你希望获得较大的选择空间,我却希望得到明确指示;有人爱工作,有人爱丈夫,有人更爱她的孩子,还有人爱所有这一切。世上有多少不一样的人生,就有多少不一样的成功故事。 除了全力以赴为自己争取合适的报酬之外,还有很多能令自己开心的方法。简单的成功窍门是“思考使人富有”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美国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之一,以其创建的“新成功哲学”和“17项成功原则”蜚声世界。 ,但这过于片面。首先,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围绕着3种“S值”:薪水(Salary)、压力(Stress)和地位(Status)。也就是说,谁能赚相当多的钱,扛起相当多的压力,有相当多的地位象征,谁就是成功人士。你或许还记得那个广告,两个男人相视而坐,其中一个把一堆照片放在桌子上:“我的房,我的车,我的游艇……” 可惜,就这个意义而言的幸福已经不存在了,它早已过时。以前的时代精神主要是追求物质利益,但如果你去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成功的原始定义其实是这样的:“成功是对自身行动的一种积极感悟的结果。”第14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4) 我当编辑的时候通过谈判协商获得了每周4天工作日的许可,这对我而言就是成功。被“馈赠”的这一天自由日不只是家庭团聚日,它是我日后职业转变的胚芽。当时我的上司对此很有意见,可那又如何? 是时候了,我们的社会应该从僵化的“利益=成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女性也应该响应这一号召——她们要能够为自己整体生活上的成功而自豪,并对自己和他人一视同仁。她们可以向大家展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不同的工作模式。让我们继续延伸成功这个概念吧: 做到工作和私生活的平衡,并不是一种双重负担,它是一种成功! 度过艰难时刻后又能爬起来,是一种成功。 成为家族之中第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一种成功。 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是一种成功。 教会25个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是一种成功。 在成功率很低的情况下成为胜出者,是一种成功。 将一个普通花园变作鲜花盛开的伊甸园,是一种成功。 作为女人,单枪匹马、自主创业,是一种成功。 能使老弱病残人士的生活更舒适一些,是一种成功。 在失业的时候不丧失勇气,是一种成功。 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唯一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却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的人,是一种成功。 帮助残疾儿童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是一种成功。 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是一种成功。 薪水不错,是一种成功。 通过其他教育途径获得了毕业证书,是一种成功。 承认自己不幸福的状态,并勇于改变,是一种成功。 即使屡次被泼冷水,仍能激发自己的积极性,是一种成功。 从现有条件中创造出最好的成绩,是一种成功。 我不知道看完这些话你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激动得握紧了拳头。我认为,人们应该让人性重新回到真正的成功这个概念里来。一个人通过解雇上千名员工保证并提高了公司的赢利,他算不上成功;那些为大家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人才称得上成功!开着最大最贵的轿车的人算不上成功,那些为后代的未来担当责任的人才称得上成功!“贪得无厌”的时代过去了,人类需要重拾价值观。 未来关于成功的话题是:什么能够让一个人真正受益? 在研修班上,我发现大家越来越渴望寻找自身职业的真正意义。更高、更快、更强——这一理念派的气数已尽。没人能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许多人也并不希望这样做。尽管金钱是生存之本,却不足以成为奋斗的唯一动力。人总觉得“还缺了点儿什么”。许多人并不贫穷,却感到自己内心贫穷。除了物质保障之外,我们还需要灵魂的财富。 实话实说,我已经厌倦了那种说辞,说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干实业、不为自己的升迁发财做打算就是傻子”。我更希望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自信,并能为自己负责的行为基础之上的。具备自我责任感的人才能感受到成功! 因此,“我有权成功”,首先意味着成为生活中的行动者。如同一位奥地利的女学员所言:“我要成为自己世界的女王。”这就需要自己为人生设立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树立目标并朝它迈进。我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风险的准备,将人生的满意度视为内在的价值标杆,而外在的标杆是:我将变成一个更友善、更平和、更慷慨、更热心的人。 你或许听过这句话:“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讨别人欢心。”也就是说,不要让别人的期望束缚住自己,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同时懂得松开自己内心的刹闸:是什么挡住了我前进的道路?是哪些规矩、信条和怯懦心理?我在恐惧什么?而谁又在束缚着我? 生活告诉我:要想有更多的成就,就必须往自己“竞选帽”里填满更多的权利要求,并将之呈现在世人面前,声明自己的目标,以此获得向前奋进的动力。 我总爱向我的学员们提这样的建议:要敢于赋予自己“永不知足”的权利,放弃怀疑和自谦,忘掉那些“这事不该做”或者“邻居会怎么看我”的想法;给自己设定成功的最大概率,至少大声地说一次,在纸上写一次,然后看看如何能勇敢地将它变成现实。“活出自我,永不知足”,我把这句话写在一张明信片上,多年来它一直挂在厨房,上面还印有我喜欢的贝蒂?米勒(Bette Midler)贝蒂?米勒,美国音乐才女,同时被誉为当代“喜剧皇后”,长期成功游走于流行乐、百老汇舞台与好莱坞电影之间,风格百变。(译者注) 的照片。第三条我有权变老我永远忘不了一年前的那一天。结束了在维也纳的演讲之后,我要返回慕尼黑。那时我座位旁边的两个位子还空着,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上了车,我听到那个小家伙说:“我可不愿意和那个老妇人坐在一起。”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想确定一下他指的那位老妇人是谁。直到我顿悟,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他指的是我!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我那时才刚过50岁,还从未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但从那天起,那种“事不关己”的感觉一去不返了。第15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5) 尽管我现在已经可以对此付之一笑,可那种震惊仍在继续。我——老了?这不可能。我过30岁生日那天恍如昨日。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老妇都是指那些年过八旬、穿着长围裙和戴头巾、在自己的花园里磨磨蹭蹭找事做的女人,她们一边打扫人行道,时不时地在心口画着十字,口里悲叹连连。 我确实花了一点时间说服自己去接受我在变老的事实。当然我还没有老掉牙(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有可能),但我也绝不可能是巴伐利亚人所说的“新生小兔”(即嗷嗷待哺的婴孩)了。不久前我在汉堡时尚人物周刊《公园大道》上读过一篇关于女演员汉娜洛蕾?埃尔斯讷(Hannelore Elsner)的采访,里面有句话很美:“我必须首先强调一点,我真的还不老——这绝不是卖弄风情。信佛的人这样说:六旬之前你尚年轻,此后你会变老。信这个宗教的人根本不识中年危机为何物。” 在我们的社会中,所有人都受到“青春崇拜”的影响。近十年来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年轻”二字成了生活格言,“永葆青春”是媒体宣传的口号,“看上去年轻”则成了自律的基准。化妆师开发出无数针对衰老肤质的乳液,每一句广告背后的消极暗示都令30岁上下的女人感觉身陷囹圄。“肉毒杆菌注射剂”成了畅销产品。有一次我坐在一个皮肤科医生的候诊室,看到了满桌的广告都是关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外科整容术——抗衰老(Anti-Aging)成了当代德语热词。甩掉那些衰老的符号,甩掉松弛的面颊、下垂的乳房、额头的皱纹以及嘴角的细纹。所有这些包袱你都可以彻底甩掉——这些亮晶晶的小册子这样向你保证。因为,年老是过时的象征。顺便插一句,最近我读一篇关于教授及前部长乌苏拉?勒尔博士(DrUrsula Lehr)的访谈,她主张将抗衰老产品改称“衰老前”产品,以防止女性对变老的恐惧继续加剧。 在新千年的狂喜中,年龄问题却成为许多大公司的升职杀手(对男性也一样)。这种青春癫狂症处处可见:无论是在办公室前台,还是总经理办公室,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专家,无论是在董事会还是监事会——年轻人一往无前,28岁就能当经理,35岁就能进入监事会。“经验”二字一夜间似乎变得一文不值。“老人”们听到的是这样的劝告:干脆去享受一下“前退休时代”的悠闲吧。而这些人只是刚刚过50岁。慢慢地我们才发现,因为站在“变老”的人生斜坡上,我们的确要认输,输在知识老化、经验不足、眼界不高。根据人口统计学的观点,重新重视老人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议题——我们年过五旬的人很快就要成为社会中的绝对多数。那么谁来工作并支付养老金呢? 我想起这种“不再年轻”的感觉出现的热身阶段。我在新闻学院教课时,还站在30岁的尾巴上,我对学生们称“你”,可他们却开始对我称“您”。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时,一位主编写给我这样的致谢词:感谢您作为长者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分享您的丰富经验并给予我们帮助(我从来看不出我们俩有多大的年龄差距,其实不过差了10岁,好吧也许是15岁)。 我不需要什么安慰宝典,比如那句“行了吧,我们所有人总归都要变老的”,而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到底“变老”意味着什么?我想告诉你,能够对“变老”泰然处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解放自我:年轻还是年老,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感受它。没有所谓的“我已经过了做这事的年龄了”——但我也不必让自己返老还童。说到天气时人们总用“寒冷感”一词,而我在这里想谈“年龄渐增的感觉”。它与皱纹的多少无关,而是一条“从单纯到丰富”的人生路段。 最近,我在一堂讨论课上向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询问年龄。她撇撇嘴说:“29。”我问她刚才做出那种表情是什么意思,她回答说:“我觉得很难为情,我快30岁了,我不想变老,变老好可怕。”其他参加讨论的女性,年纪都在35~55岁之间,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情也开始尴尬起来。那好吧,还是多谢你们。下面的十分钟我们要尝试着说服这位年轻的女士:变老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我们那传道士般的努力显得很有趣,以下便是从诸多论证中抽出的几条:第16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6) 你会对自己更有把握 更镇定 变得更自由 不再奢望拥有一切 很多事都难不倒我 有足够的经验 形成个人风格 皮肤更平坦了,没有青春痘了 获得更多的尊重 知道你想要什么 以及你不想要什么 取得了很多成就 更加享受生活 不再抱怨忙碌的生活 现在,我们再诚实一把——变老有哪些坏处呢?同样我们也总结了以下几点: 骨骼常常疼痛 老年斑出现了 你变得更谨慎了 害怕风险 身上担子很重 下巴上突然长出黑黑的汗毛 你会被男性渐渐忽略 没有那么大劲了 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了 要对付更年期 狂欢一整夜后,你比以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淡泊超脱得令人害怕 有皱纹了 兴奋能力下降了 头发变薄变灰了 再没有梁祝的化蝶之恋了 你希望尽可能在自己的床上安睡 你变得更容易疲劳 开始受静脉曲张的折磨 这位年轻的女士听得小脸儿都绿了。于是我试着启发女学员,思维上要走出昏暗的冷杉林,重新回到那个明亮的桦树林。最终我们达成一致:“forever young”的好处显而易见,甚至应该令人称绝(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贯穿着整个世界文学)。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尽力享受人生的每一阶段。 有句名言说:“生活吧,仿佛今天是末日一样。”我对这幅图景有点难以想象,如果今天是我的末日,我就不会计划花5小时坐火车去奥地利南部美丽的克拉根福(Klagenfurt)(也不可能在旅途中写下这篇文章)。但是,稍作调整我就能接纳这句话了:“生活吧,仿佛今天可能是你的末日一样。”这样,去克拉根福的旅程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我喜欢在那儿工作,坐火车很棒,写书更是一种奇妙的活动。 我的抗衰老攻略是:不要老是说“要是、如果、若能……就好了”,也不要对已经历的人生有什么遗憾,因为那些错误的决定,我已经做出,那些弯路,我不得不走。我做我想做之事,因这事令我有责任感;我追我想追之梦,过我想要的生活,什么也无法取代。与此同时,我还接受这样的事实:生活的终点就是死亡。我很喜欢伯恩德?乌尔里希?霍曼的一句话,尽管这句话不那么好懂,需要慢慢咀嚼——他说“让死神窥视我们旺盛的生命力,生命之神便会祝我们不朽”。然而,如果你接纳了死亡这件事,它便会许诺你的人生过得会更快活。 惧怕衰老,很大程度上与惧怕死亡有关,它总是把我们从生活的积极性中拉远。当你只是呆呆地凝视那个终点时,你的人生也会凝结不动。不能接受变老的人,就是在拒绝自己的生活。没有死亡也就没有生命——听上去有点像板上钉钉的结论,但确实如此。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活到120岁,可能吗?俄国作家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对生与死的阐释很有意思:“我想象自己的生活是介于两个无可比拟的巨大黑洞之间的一道闪烁的火花;一种黑暗产生于我出生之前,另一种产生于我死之后。”美国心理专家欧文?D亚龙这样加注道:“我们是如何惧怕后一种黑暗,却对前一种漠不关心,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 对我而言,对生命的预见会成为一种激励,会延伸生命的深度。自从我对死亡无所畏惧之后,便不再活在黑暗里。那时我亲爱的哥哥患上了癌症,经过两年的搏斗还是过世了。生前哥哥说:“我知道我就要死了,因此我享受每一天。”这是他给我上的一课。我把这句话改编成自己的版本:“我知道有一天我会死,因此我决心享受每一天。”我不想等到生病之后才顿悟这个道理。我们所有人都站在死亡的大门前,即便我们不是每天都去想这个问题(这样也挺好)。 我发现很多人活着,却渴望换一种活法:仿佛那样他们就能幸福了,就能做他们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成为生活的主人了。那么,那么,那么,何时呢?拜托了,我的朋友:当你站在镜前,为一条新的皱纹、一块新的老年斑或者松弛的肌肉唉声叹气的时候,一分钟接着一分钟,时间就这样从你的生命中溜走了。别再浪费这些可贵的片刻了。第17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7) Body shops连锁店的创始人、了不起的安妮塔?鲁迪克曾经跟我讲过,她是如何与这些皱纹讲和的:“每一条皱纹都能给我讲一个故事。这一条代表我曾为了照看孩子而日夜守候,这一条代表着我与母亲的抗争,这一条代表了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而这一条代表着我曾经的忧伤。” 我最终决定接受改变,承认地球重力的威力。皱纹是我生命的指纹。它既不是惩罚,也不是对生命的苛求或扭曲。皱纹给我的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眼角周围的笑纹对我说:是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你的生活一直很幸福。当我发现额头上的皱纹加深时,提醒自己说:你没有照顾好自己,你把一切都看得太重了,或者你劳累过度了。我最终发现,当我重新为生活带来轻松惬意时,“思考纹”也变少了。这可不是针剂注射的结果。 毫无疑问,一个女人想要祛除皱纹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也让医生把变老的牙齿重新镶了一遍。医嘱规定应该随时照顾好它们,防止它们变形、固化、丧失活力。到现在我还总是怀疑:装好那么贵的牙齿之后,我的感觉真的会变好吗? 当我培训女性学员时,总在思考为何她们长了两条唇周纹就叫苦不迭,然后力图找到令她们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解决方案。一个人如果不快乐,需要改变的是她的处境而非皱纹。越早发现诱因,缓和这些褶皱就越容易。 人的魅力和光彩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只是对外表抛光打磨而忽视内在保养,是本末倒置。我们不可能用那些堆积在脸上的层层粉底来提升心境。相比之下,灵魂的“皱纹”要可怕得多。不过,对付它我倒是能略施小计。 首先来解释一下它的症状:是什么让我心情压抑?是什么令我颓丧?为什么我总感到受歧视?同样,我渴望什么?我有权去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未了的愿望催人老,已了的心愿却不会;未说出口的话憋在心口,令人更加懦弱,而据理力争却不会;谦虚有时会让人低入尘埃,而正当要求却不会;心怀恶意令人失去魅力,而心境澄明却不会。 这些收获可不是白白得来的。我所付出的代价是:动荡而有知觉地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有痛苦也有快乐、有感悟也有抵抗后的胜利。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在身体里留下它的轨迹:在面颊上,在发丝上,在骨骼里。它迫使我们偶尔让生活放慢速度,好听一听自己的身体在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那些疯小子们赛跑。 更年期中,我们的目光重新转向,开始面对内心。我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改变?有些东西让我不安,有些东西把我吓出一身冷汗。来自瑞士的心理治疗师和作家尤莉亚?恩肯(Julia Onken)十分透彻地说明了此时出现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困扰(我刚刚还在埋头读她的书)。当我发现有人与我一样,在紧闭的浴室门后震惊地发现了某些同样的事情时,心理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尤莉亚?恩肯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更年期的女人其实是在她女性部分之外扩建男性的那一半(比如开始长面毛),此后她才是完整的。 更年期的你,如果感到自己如坠深渊,我只能建议你,多读一点关于这段变革期的书,多跟其他女伴们谈谈,寻求外界的帮助。你不需要一个人承受这一切,但也请你绝对别听信某些劝慰,说你已经不是“真正”的女人了。我认识的女性中,有些在绝经期后才真正开始向着生活的乐趣进发。 我发现,当青春远去时,它会被一种新的魅力所替代:自从我自己越过了那条神奇的50岁的卢比孔河,我对同龄的男士们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懂得他们为什么会被更年轻的女性所吸引。同时我发觉,我跟年轻男士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更好地交流,谈音乐、谈文艺(当然我要强调一下,我的心理年龄还在38岁左右呢)。对于女性来说唯一的不公是:一个年过五旬的男人仍能找到一个年轻的妻子,并和她结婚生子,建立家庭(没准是第二次);而年过40的女人却很难吸引到35岁左右、想要组建家庭的男“猎人”的目光了。第18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8) 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事是我们这些处在“成熟年龄”(40岁、50岁、60岁或70岁)的人所无权要求的了:我们可以折腾胡闹,也可以志向远大;可以登山,环游世界,也可以重新开始一种新的职业,或者重新筛选我们的朋友圈;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耍耍脾气,也可以明确地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着装,饕餮美食。那种“不必管他人感受”的想法有一个非常积极的后果:你的自由空间将大大扩展。 我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一点。与男性的交往变得更加自然、温暖和友好。我可以与他们在一种全新的无拘无束的语境中交谈。不再像自己二十七八岁的时候,老在担心自己的站姿如何、留下的印象如何、发型会不会古怪、小腹有没有乖乖地收拢,好像这样才能赢得男人的心。如今,我与他们只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放心大胆地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可以听他们倾诉衷肠,也给予他们理解和建议。 这种自由来自何方呢?相信每个女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 玛丽?路易斯,49岁,养老院护工,她丈夫是公务员,两人在乡下过着平静富足的生活。不久前他们参加了一个大的家庭聚会,派对在酒店举行。午夜刚过,玛丽?路易斯和其他3个表姐妹坐在一起,4个人有说有笑,讲着趣闻,几乎笑出了眼泪。这时,她的丈夫走到桌边对她说:“我们走。”玛丽?路易斯鼓起所有的勇气,说:“你自己先走吧,我随后就回。别忘了,把钥匙插在门上。”这是她平生第一次没有因为丈夫的疲惫而乖乖起身离开一个聚会。她丈夫有些目瞪口呆,但还是先走了。表姐妹们惊讶不已。 之后,其他站在吧台的男人也逐渐过来叫走自己的女人,但她们一个接着一个重复了玛丽?路易斯的话:“你自己先走吧,我随后就回。别忘了,把钥匙插在门上。”这真的行得通:男人们回家睡觉,女人们在外面又多待了一小时,兴致不减。 年轻女孩儿们肯定在想:切,这种事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这件事的特殊意义在于:有些家庭总是围着男人的意志而转,女性只是附庸。但从这一晚起,她们体验到了一种新的自由。这不是什么革命性的、震撼世界的“屠男行动”,只是朝着新的自由境界迈出的一小步。无论你再老还是再年轻50岁,自由不设限。 你拥有了新的自由,有权与从前不同、拥有新的爱好、找到新的生活节奏。几年前我去施瓦本山休了3周假期,那是我第一次去施瓦本山。我必须强调,这片区域在旅行社假日游的人气指数表上是-100。“你去疗养吗?”有人问,“去骑自行车、徒步旅行还是复活节斋戒大游行?”都不是。我只是去休假。单枪匹马。我在那里散步、游泳,坐在浓浓的树影里,读几页书。其间我还同非常友好的当地人喝了咖啡。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但是这真的很惬意。最棒的是:我从没有任何浪费光阴的感觉。你同情我?没有那个必要。我已经去过许多国家休假了。你羡慕我?那就动身吧,那儿并不远。 当你将幸福握在自己手中时,当你意识到什么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时,别人的想法就无关紧要了,那些所谓的“是人就必须做的事”,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们的感觉和清醒的理智会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真正有益。 有意识地接纳“变老”意味着:找到一条途径,让原本由外物引导的生活朝着由内心引导的生活过渡。那些在三四十岁的人看来还重如泰山的事,变得轻如鸿毛。与此相关的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炫富问题:你开什么样的车?你的咖啡机什么牌子?你去哪个理发店做头发?我的上帝,谁会在乎这些?只要我们不用这些物质的东西来定义自己,它们也就不再占据权威性的地位。从此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如果我们从社会规则中解脱自我,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将成为受雇于自己的生活设计师。我们珍惜某些事,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为这些东西令我们内心宽慰,开启我们的感官享受,令我们兴致勃勃。我们或许也会发现,有些东西对我们不再有吸引力了,因为我们不需要靠它们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个人不靠外物去定义自己,他也就无须追求外物;谁能够精心打理自己的内在财富,他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会为除外物之外的其他事情而喜悦。第19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9) 我在此不是想要宣扬“断念”的思想,绝对不是。但是当我重新打量自己,会发现我的价值观发生了何等变化。这非常有趣。十年前我最大的梦想之一就是买一辆捷豹。现在我却在想:我要一辆捷豹有什么用呢?这辆车会让我幸福一点儿、更快乐一点儿吗?我确定不会。 如今我更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事物:我认真地维护我的友谊,为了做更美妙的事腾出时间,以此提升我的生活质量。我喜欢与聪明人一起交流,支持年轻人的理想。我希望在我的狭小圈子中能够留下积极的印象。我希望帮助别人找回他“自己”。我喜欢听秋叶窸窣作响,看碧海蓝天,感受照在背上的阳光,体验生活的乐趣——而这一切都与是否“in”无关。 无论如何,我希望能够激励你,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找到一个喜欢的男人,即使他在你的朋友圈“条件筛选”考试中落败:“什么,他只是个办事员?”或者勇敢地承认,20年以来一直对同一个男人,即自己的丈夫情有独钟,即便他已经不再是阿多尼斯美少年,而且缺点不少。也许你发现你一个人就能很好地独立生活,或者跟其他女伴或女伴们共同生活。或者你很高兴地坦言你愿意做一个“村妞”,比起其他选择来说你更喜欢生活在乡下。抑或是你希望把爱种植在你最喜欢的城市。 你有权住在自己喜欢的寓所里,即使别人会问“什么,你没有内阳台”;你有权吃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即便别人会问“什么,卷心菜肉卷?不是寿司”;没错,没错,没错。你不常去剧院,不能把《明镜周刊》畅销书单上的书一一读完,起居室没有那种用白色塑料制成的概念式沙发。那又怎样呢?这会招惹谁呢?阿弥陀佛,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不必在大众的期许里做一个没有性格的人。 我们在成熟之后,就应该自己设定规则了。靠谁都不行。你有权无拘无束地做事,也有权因感受不适而寻求改变;有权把速度放慢,也有权为第二次着陆而加速。不要再有那些老掉牙的担心了:“邻居们会怎么说啊?”从现在起,随便他们怎么说!你是你自己的顾问——什么对我有好处?我需要什么?什么给我带来乐趣?我的挑战是什么?不久你就会发现这世上依然有人在这一点上能理解你,愿意跟你分享那些美好的事。 你害怕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我理解这种怀疑。但我总相信,只要我们愿意而且能够敞开心扉来谈,一定也有人愿意为你敞开他或她的心扉。你可能不敢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存在那么多的共同语言。但你只需鼓起勇气,开门见山——还有更多的惊喜等你去发现。第四条我有权情绪化茜茜公主站在那里,美丽如画,一如往昔。在威尼斯的马库斯广场上,她站在奥匈帝国国王的身旁。威尼斯民众用冰一般寒冷的沉默惩罚她,一个身着白色长裙的小女孩朝她奔去。她望着这女孩,泪流满面,低声默念道:“我们的孩子。”我的泪也夺眶而出。茜茜跪在红毯上:母亲与孩子拥抱在一起。民众们被打动了,一字一顿地歌颂道:“Viva la Mama(妈妈万岁).”多经典的言情片段啊!我再一次在电视机前抽泣。这个情节看过多少遍了?10次还是15次了?可能还要多。但我每次都会哭! 是的,我承认自己是个爱哭鬼(至于原因我以后会揭开)。面对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失败后的抽噎,我会哭;看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网球选手在比赛胜利后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我会哭;当茱莉亚?罗伯茨离开了理查?基尔时,我会哭;《动物世界》节目里的幼兽哀鸣着寻找自己的母亲时,我会哭……我曾在乘坐火车的时候捧着一本书,不知所措地哭了一路,直到好心的乘务员过来问我是否需要什么帮助。我用泪水迷蒙的眼睛看着他,哽咽着说:“没事,没事,一切正常。这本书真是太……美了。”哪怕是插科打诨,只要它能唤起我心中的感受和需要,这就不是媚俗,包括午夜肥皂剧(好吧,我承认肥皂剧的确是太过于粗制滥造了)。此外,我还欣赏能哭的男子。第20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20) 现在反过来说,我同样能把泪水浇铸到笑容里。比如在看《空炮》时,莱斯利?尼尔森扮演的笨警察把女王从阳台推下去的情景就让我笑出了眼泪;当路易?德?菲奈斯在一个弹药库里寻找装上火药的手榴弹,而大家都等着那东西随时被炸飞时,我捧腹大笑。我不懂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一段感到无聊而把电视关掉,他们都在想“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 可我依然会笑;有时看见有人不小心把头撞出一个“标记”、有人踉踉跄跄差点儿摔跤、有人发现放在购物篮里的东西忽而不见时吃惊的表情——看到这样的情形,尤其是当它发生在熟人身上的时候,我都会发笑。我不可能改变,请你原谅,但我在笑过后会立刻努力保持镇定。 是的,我支持这样的想法:我——有权情绪化。即使这并不代表什么“政治正确性”。是的,我也曾在办公室哭喊过,尽管这并不是光彩的事。以前有个总编,总是用一种极其伤人的方式找我谈话,把我弄到哭。每次我都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奔出办公室,躲在厕所中任泪水宣泄。不是我不想控制自己,只是眼泪说来就来。 但是,换做是今天的我一定不会这样做。俗话说:“逃跑不顶用。”我应该继续坐在她面前,用我的串串眼泪、呼吸不通的鼻息以及哽咽声对着她,向她证明:是她的伤害令我愤怒,并导致了这一切。我哭,是她的责任,不是我的。此时我才明白:恐惧和勇气加在一起才会产生愤怒。那时我有恐惧,但没有勇气,勇气是我要学习的东西。 劝告我们的话经年不变:商业社会不要情绪化。女性如果为了什么事激动兴奋,就会被同事们取笑。“别那么歇斯底里吧!”那当然,你偷了我的创意,还在经理那里拼命卖乖,甚至还因此升职加薪,我怎能不激动?哼!即使在工作外,女人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别那么冲动行吗?”那当然,你跟我最好的女伴背着我约会,还被邻居们发现了,我成了全市议论的话题,难道我还不能冲动吗?哼! 激动不已、开怀大笑、放声大哭、破口大骂,或者等我想吼的时候就大吼一次——一切都是我的权利。你发现没:男人们激动时声音会更低沉,而女性音色则会更尖、更响亮。这是自然造物使然,因为男、女声带的长短不同。因此,我更加不愿意把自己的感情藏到更衣室里去。你觉得这很丢人是吗?那就当我很丢人吧。但别人必须忍受这一点。因为,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偶尔我们也需要仔细严肃地思考一下:我脾气怎么突然变坏了?多长时间会发一次脾气?大多数情况下我的自控力还是很好的啊,从什么时候起变的呢)。 那么,为什么有许多人看到嗓门大的女人会吃惊呢?因为声音振聋发聩?开个玩笑。做此反应的首要原因是,他们忽然发现其实女人的能量巨大,这种能量只是被平常各种各样的教条所压抑了:怎么讨人喜欢、做个乖乖女、控制好自己、不要激怒任何人、这不是淑女应该做的事、你必须行使你的职责…… “小姑娘,吹口哨,小母鸡,打鸣叫,赶紧把她的脖颈拧掉!”我以前的法语老师总爱说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嗓门大的女孩和女人们——把头低下。这个解释够明白了吧。更糟糕的是,在压抑坏情绪的同时,人们会对那些好情绪同样失去知觉。正如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洛温毫不留情地说:“只有死了的男人不会哭。” 我认识太多在职场奔波的女性,她们自己说“我的生活空间仅仅是从这儿到这儿”。她们一边说,一边在头顶和脖颈之间比画——生活只存在于大脑,却与身体分离。如果大脑和身体分开,那么感觉也就被分裂了,如同行尸走肉。如果人持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感知平衡就被打破了。灵魂慢慢僵化,就像患风湿病的关节一样。最典型的例子是啮合关节痉挛, 许多女性都有这个毛病。 不久前在我开的研修班上有一位女士,她的眼睛极美,熠熠发光,但是面颊总是不停地抽搐。通过谈话我才发现,这是因为她的下颌骨肌肉过度紧张,以至于她笑的时候嘴唇紧压在牙齿上,看上去好像在“龇牙咧嘴”。她告诉我,她一直在压抑自己:每天上午要在银行工作半天,下午还要照顾两个女儿,晚上做好晚餐迎接那个做飞黄腾达之梦的丈夫。“我必须正常运转,”她解释说,“所有一切都压在我身上。”正常运转——这完全看得出来。人的身体会泄露秘密,告诉你他或她到底过得好不好。上了两天研修班之后,她来找我,看上去是在深思熟虑后有了更坚定的主意:“我想我的生活应该有些改变,我想重新寻觅更多的乐趣。”第21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21) 心理学家所称的持续的啮合关节功能紊乱,会导致啮合关节互相压迫,以至于最后我们几乎没法开口说话。我们监督自己,限制自己,给自己安了制动器。你有空关注一下电视:甚至大部分女主播的上下牙也不太容易自然分开。我的观点是:越是依大众审美来看的漂亮女性,就越容易痉挛和抽搐。 这种压力谁人不晓?当我辗转反侧地考虑要不要自主创业的时候,就被那种面对未来的不安攫住了。夜里,我总是把牙齿磨得嚓嚓作响,以至于有一个牙齿的齿冠完全断了,牙医给我安了一个护齿套。但等我真的辞职之后,磨牙停止了。女性职员的啮合功能紊乱,是因为她们不敢向上司说出自己的想法;女性上司们紧张得磨牙是因为害怕同事们不信任自己;自主创业的女性会磨牙,是因受到客户的折磨,或者没法催回赊账。磨牙是这个共和国内回响着的声音暴力,缘于那被储藏、被压抑的不能承受的不良情绪。 你自己可以测试一下,有没有受到下颌骨僵化的困扰。尽量张大你的嘴(你坐在汽车里?哈哈,那就很快地朝左朝右看一下,哈哈),是不是发出正常的咔嚓声?那好,还算有点希望。此外,你还可以用哈达瑜伽(Hatha Yoga)中的神奇一招来练习:狮子式。在做这个练习时,把嘴张大,把舌头伸出,把头向前伸,将手像狮子的前爪一样伸在前面(别,别在开车的时候做!手放方向盘上!等到下一个红灯再说)。之后,要大声地喊出“呜啊啊啊”!看上去很古怪,但是连续吼上三五回,下颌骨的肌肉就乖乖地放松下来了。如果在这之后还能打个哈欠就更好了。哈欠是放松的重要标志(或许你根本不应该在开车时做这个练习。还是先找个停车位把车停住,下车后再做“狮子式”吧—— “呜啊啊啊”)。 “感觉是对内在心理运动的感知”,亚历山大?洛温这样写道。与此相反的状态是自我压抑。45岁的曼努埃拉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她在幼时发怒的时候,就会因此受罚;有时因为哭鼻子甚至还会被打耳光:“好让你知道为什么要哭哭啼啼。”后来她嫁了人。当她在吵架时泪如泉涌的时候,他真的会对她说那句“你没有必要哭”。她终于受够了这一切,在某天对他吼了一次“你以为我在这里没事找事?是你把我弄哭的!明白了吗?” 男人总以为女人哭是为了将他们置于不义之地,因此对此的反应常常是惊慌失措。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告诉他,你为什么哭,是出于恐惧还是愤怒、绝望还是悲伤。因为男人不懂体察我们的情绪,大部分男人肯定都不会。他们不会努力地去思考原因,做出合适的反应。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的闺密一样——不,他们根本没这个能力。相反,眼泪会给他们压力甚至是逼迫感。为此你只能做一点:擦干鼻涕和眼泪,开门见山地谈。“我哭是因为……”这个做法在曼努埃拉的身上见效了。她的丈夫停下来,等待她某刻终于可以有逻辑地组织句子了,然后认真地听她说话。 应对情绪化的策略,最好是把那些消极情绪释放出去,释放到它应属的地方去!谁惹恼了我们,就应该立刻明确地告诉他或她:“嘿,听好了……”遗憾的是,许多女性把不愉快存在自己的“愤怒银行”, 直至她的“储蓄账户”爆满——下一步就只等全部清空了。此时往往会有无辜的“替罪羊”被伤害。 因此,唯一的办法是把愤怒的包袱重新扔给“肇事者”。谁把愤怒种下,谁就要收获愤怒。我们越是能及时地清空自己,事后所受的伤害就越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应对时不失态,找到得体的言语,而不至于在心间留下一片怒火熊熊的大地。“别那么任性”,我们从家长和老师那儿已经无数次地听过这句话了。但是我认为:女性应当更经常地“任性”,也就是张开嘴说出她们想要什么。“任性”的人,起码信任自己。 于是,我们都需要勇敢地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有权愤怒。”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假如有人践踏我的门前花圃,我当然会发火,勃然大怒也不夸张。发火的信号很明确——有人侵犯了我的界限。第22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22) 谁拿走了我的东西,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谁说了我的坏话,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谁待我不公,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谁打了我的耳光,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谁粗暴地对待我,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谁在耍弄我,我就必须找他或她算账 那些践踏了我内心小花坛的人,我当然有权阻止他或她。我虽然是耶稣登山宝训的支持者——你肯定认为我是和平主义者,但就那一条“把右脸也递过去给他打”的宝训,我却难以执行。采用和平方式进行自卫和防御,是必要的(不过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总是随时准备架起机关枪)。 无论何时何地,在受到侮辱时,声音洪亮并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比偷偷溜走、独自默默承受要强得多。有时候一些女性的做法真的让我发疯:她们眼睛溜溜转几乎要气坏了,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却什么也不说。这叫我很难与之相处。曾经有位女同事,每回她生我的气时都用眼神说话,我急得发抖:“快跟我说到底哪里让你不爽了,我可以改变。但别指望我能从你那脆弱的灵魂里读出点儿什么,那又不是一本打开的书。”很奇怪,有时我能从自己的身上发现很多男性的特质——也许是因为我从小跟3个哥哥一起长大的缘故。 但是这不仅仅与情绪的外部表现有关,它其实是从我们的内心开始的:我们首先要能感受到这种自由。20世纪60年代末,精神分析学家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在她的名作《你不应该记住》中第一次指出了“黑色教育法”西方称以暴力、威慑、惊吓为主的消极教育方法为“黑色教育”。(译者注) 带来的后果:出于恐惧,儿童在面对父母的愤怒或者拒绝行为时不敢表示也不敢记住他们所受的伤害,更不敢表达他们因受到不公对待而产生的愤怒。因为对一个小孩来说,依赖父母是如此重要,他本能地感到,如果再去父母那里煽风点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面临生存危机。 举一个例子:我的母亲总是谈起她和父亲对我幼时的严格教育。那个老故事我已经能够复述了:那时我们住在一所老校舍里,才两三岁的我必须在夜里从我的房间穿过又长又黑的走廊,穿过餐厅和起居室,才能到达父母的卧室。如果我在他们那里哭起来,父亲就把我送回那个黑漆漆的小房间,让我一个人待在床上。我的母亲承认她每回都很自责,很同情我的感受,但却不敢违背丈夫的意愿。我自己却总也想不起这回事来了。 我说过,这故事已经听了好多回。但是好几年,不——是好几十年之后我才突然发现我能够回忆这个情境了。以前我听它时,完全没有情绪波动,彻底的无动于衷,重复听几次后感觉近乎麻木:每当我听母亲开始讲这个故事,都会在心里想:“哦不,怎么能对一个小孩做这样的事呢?”但我同时能够理智地推导出父亲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他自己的不幸童年、所受的教育、在纳粹时期的成长等。一切都来自其自身。但我就是没有切身的感受。 大约两年前,我第一次跟我的教练——一位善解人意的热心女性谈起这事,忽然间泪如泉涌,失声痛哭。整整一个小时过去。50年之后,那个小女孩重驻我心,她带着恐惧与绝望,张皇失措、痛苦万分。我无法停止哭泣。我的感觉是那么精确逼真:一个小小的人,摸索着走过老校舍里那个冰冷、黑暗的走廊,直到终于摸到了我的房间,我还在哭,还在绝望地朝母亲喊着,声音那样低微,只是小声抽泣,以免惹得父亲再发脾气。 由此我才发现,为什么电视或者电影里有关小孩或者幼兽的镜头总能让我感动到哭。多年前我在维也纳看过一场音乐剧《茜茜公主》,里面有个镜头是她的儿子鲁道夫绝望地唱道:“妈妈,你在哪儿?”到如今我每次听CD听到这句话就掉下泪来,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