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人的幸福女人定 作者: (德)阿斯格德姆 著,宋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为女性书写的自由之书。女人幸福的真意,只与自由有关。有十种自由,是你有权赋予自己的,它们让你从陈旧的规矩、世俗的偏见和角色的束缚中解脱,使你意识到,先前被你否决或禁止的那些事,仍有可能发生。这本书了解你内心的渴望,知道你想要实现什么、摆脱什么,它不是想给你忠告,而是要赐你权利;它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种新的开始,是打造新生活的第一次锤击,一次小小的激励,借此,每位女性读者都能更好地为自己领航。它还鼓励女性走自己的路,发现自我。这还是一本“造反”书,它要做的是解放那些乖乖女,使她们鼓起勇气提出这样的要求:活出自我,永不知足。因为多数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先考虑别人,最后再来考虑自己,利己是可耻的——她们原本很勇敢,却因为害怕遭受这样的指责而对未来望而却步。从今天起,这种状况会有一个了结。作者简介 萨比娜·阿斯格德姆(Sabine Asgodom):德国最知名的商业管理培训师,德国演讲协会(GSA)主席,《今日教练》杂志的出版人。她长年为企业领袖、自由职业者和处于变动环境中的职场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她已经出版了多部畅销书,被英国《金融时报》(德文版)评为“德国经济界最重要的101位女性”之一。本书自1991年出版至今,已连续再版8次,长期位列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此引进版为最新版本。目录 序 活出自我,永不知足 第一条 我有权自恋 第二条 我有权成功 第三条 我有权变老 第四条 我有权情绪化 第五条 我有权犯错 第六条 我有权恐惧 第七条 我有权与众不同 第八条 我有权说“是”与“否” 第九条 我有权幸福 第十条 我有权改变自己的世界 致谢 参考文献第1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 序 活出自我,永不知足 这是一本为女性书写的自由之书。女人幸福的真意,只与自由有关。有十种自由,是你有权赋予自己的,它们让你从陈旧的规矩、世俗的偏见和角色的束缚中解脱,使你意识到,先前被你否决或禁止的那些事,仍有可能发生。这本书了解你内心的渴望,知道你想要实现什么、摆脱什么,它不是想给你忠告,而是要赐你权利;它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种新的开始,是打造新生活的第一次锤击,一次小小的激励,借此,每位女性读者都能更好地为自己领航。它还鼓励女性走自己的路,发现自我。 这还是一本“造反”书,它要做的是解放那些乖乖女,使她们鼓起勇气提出这样的要求:活出自我,永不知足。因为多数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先考虑别人,最后再来考虑自己,利己是可耻的——她们原本很勇敢,却因为害怕遭受这样的指责而对未来望而却步。从今天起,这种状况会有一个了结。 因为,没有人有权决定你的人生,这权利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即使你相信一切在冥冥之中都由上天安排,认为你与世界是天人合一的,这种责任感依然落在你的肩上。要知道,能决定你人生的不是任何抽象概念——不是国家也不是社会,不是你的父母或生活伴侣,不是宗教也不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更不是某一本女性杂志。 “随性而永不知足”地生活,就是要过充实而没有遗憾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自由地生活。这只是种选择,与对错、好坏无关。而那些相信自己不会犯错、不会做错选择,也不许自己在事后恼火或悲伤的人一定会疯掉。当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增强时,你就很少会产生“这是我的错,我自己搞砸了”这样的内疚感。 在本书中,我要用“错误”重新诠释什么是幸福。许多女性都被幸福的誓言和罗曼蒂克的诱惑迷住了双眼,而这种诱惑却使人远离幸福、误入歧途。我的朋友伯恩德?乌尔里希?霍曼(Bernd Ulrich Hohmann)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也是我灵魂的伙伴和倾诉心事的知己,他曾说过:“幸福不是火车站,大家想来就来;更不会有人喊一声:幸福站到了,请各位下车!”幸福只与自主的选择有关。 但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我们会怀疑自己当初的梦想:我真的想要这个吗,还是我只是觉得我应该想要这个?什么人或哪些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我怎么才能给自己自由、不让自己总是随大溜儿?有时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实力:我能行吗?我是这样的人吗?我能做到吗?有时我们朝着梦想不停地追、不惜一切努力,结果却让人失望。 伴随着自我决断权而来的是恐惧感,但这种恐惧实际上也表明“我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可以把恐惧变成同在一条船上的盟友。至于如何做,之后我们会在书中看到。只要我们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自己,就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热爱和享受生活。但是,好事多磨。如果轻而易举就能成功,我们早就去做了。因此,这本书希望能激发大家无数细小的思想火花,与大家分享我——一个有50年生活阅历和多年工作经验的女人的心得体会。你还将认识许多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同陈规旧俗的斗争中为权利而战,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我们决定选A而不是选B之前,先要了解A、B甚至C、D、E、F、G等各种选项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新空气、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案。你可以先“偷瞄”一下别人的生活: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接纳他们的建议,仿照他们的成功模式进行试验,感受一下新事物、新方式有何不同,然后再决定是否喜欢并且适合这个选项。我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世界。 将这种方式应用于日常生活,则意味着远离“安全感”的枷锁,重获自由;摆脱依赖性,仍然可以有“安全感”;保持利己心的同时仍可享受融入集体的感觉;坚强的同时又能笑纳别人的帮助——可见,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可以两样都有。第2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2) 为了找到并走上属于自己的路,我们首先需要安装一台强力的幸福生活雷达。一台雷达发射器可以帮助海上的航船确定安全的航线,同样,内心的雷达也具有神奇的功效。我们在开启、校准它之后,它也能帮助我们探寻生活的神秘莫测之境。由此,我们可以更安全地为自己导航,避免陷入困境,在辽阔的大海上畅游;可以在幽深明澈的水域借助风力航行,在张满的帆下慢慢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也可以在风浪不定的海面识别暗礁,关小马达,懂得惜力,等待天气好时再出发。生活不是战斗,而是同各种机会进行巧妙的博弈,正是这些机会赋予了我们权利。 这本书本来也可以叫做《一千条自由手册》,因为自由精神存在于各种可能性之中;或者叫做《我有权自由》,因为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基于这一基本观点。但我只是有意识地选取了十种自由,以此为例来呈现和诠释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十”,向来是个“久经考验”比如《圣经》中有十诫,是《圣经》记载的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众部族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译者注) 的好数字,但它并不等同于是“女性圣经”。你所拥有的权利,不应由我来告知,否则这本书就该叫“你有权……”——这就同天赋人权的原则背道而驰了。 不管这本书让你感到鼓舞还是陷入沉思,给你勇气还是令你恼火,请想一想:它是在我的经验之下产生的,它反映的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是我自己的真理。我描写的是我的经历、我的信仰以及对我和他人有所帮助的事。此外,本书还记录了我与其他女性的对话——这些对话传达的也是她们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我尽可能坦诚地面对你,并向你保证:书中所记之事,都是我确信无疑的。对于任何宣称自己掌握了世间唯一永恒真理的人,我都深深怀疑;对于任何信条——不管是宗教、政治还是饮食方面——我内心那个倔犟的小孩都表示不屑。但是,当人们把这些东西作为备选方案呈现给我时,我知道有些东西确实大有裨益。 作为读者,如能对我的拙作有更好的理解和评估,就需要对我生活的过去和现在有个初步了解: 我是1953年生人,父母都是教师,有3个哥哥,我排行老小。听上去这是和睦的一家,其实不然。我们接受的教育十分严格,童年时期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训话是:“小小孩,啥都要,最后啥也得不到。”实际上就是要你闭上嘴巴,全听家长的话。在那个年代,这种“独裁专政”的教育方式十分普遍:我的父亲喜怒无常,而我总要为他的坏脾气埋单,作为唯一的女孩,也是妈妈唯一的盟友,对于“自主”(Autonomie)二字我们根本闻所未闻。 高中毕业后,未满19岁的我踏上了去慕尼黑的旅程。我就读于德意志新闻学院。3个月后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很快就与他住在了一起。那时的我是日报记者、政治积极分子和工会干部,生活对我而言就像一场战斗。我开始自信地表明立场,却也学会了让自己的真实意愿听命于政治意义上的所谓“正义”。这同样与自主无关。 27岁时我有了第一个孩子,29岁又生了第二个,伴随孩子的哺育期而来的我的第二次成长开始了。童年生活的旧模式开始重演,我重新发现了我的原始忧虑以及内心深藏已久的愤怒。我持续不断地与母亲争吵,没完没了地在她耳边抱怨她教育上的失职(我的父亲在我19岁时就过世了)。我还参加妇女运动。除了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之外,一个新的“敌人”诞生了——男人,永远是我的对立面——我的丈夫也不例外。生活仍然是一场战斗,我仍然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 当时,我在生活态度上的最大弊端是:我不喜欢我自己。我终日与自己的体重作战,认为自己既没有吸引力也不讨人喜欢,尤其是和那些慕尼黑的“美人儿”们相比。我老是感到不安,怕丈夫爱上一个比我更聪明更漂亮的女人,怕他离我而去。长期以来,我的自卑心理给我造成了巨大障碍,使我既无法拥有成功的婚姻,也无法对许多事勇敢地说“不”。外强中干——这样的我离自主依然十分遥远。第3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3) 我在职场奔波多年,担起家庭的重任,无论是家庭收支、我丈夫的情绪,还是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我都视为己任,却很少对自己的表现满意。迄今为止,唯有孩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源泉,虽然有时跟他们相处也不容易,但他们迫使我直面那些过往的童年创伤,借助心理疗法将内心的伤痛和愤怒统统清理掉,把我心里那个被恐惧和不安所困的小女孩解救出来,让她长大成人。 最终,在这些治疗的帮助下,我打开了灵魂的枷锁,懂得了如何处理和母亲的关系,能够全身心地去爱她,如同她爱我一样。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开头就是我在她安达卢西亚家的屋顶露台上完成的,如今她也早已从陈规俗套中解脱,让自己的喜好主宰生活。她这样评价自己:“我还从没像现在这么自由过。”这时的她已经80岁了。 接下来,通向自主之路的脚步渐渐清晰了:38岁起,我开始写书。每一本书都是一次自由解放运动,每一本书都赋予我这样的自由:想我所想,言我能言,做我自己。逐渐地,我从自卑中走了出来,每一个对我的书产生的积极共鸣都令我更加自信:“是的,做我自己的感觉真棒!”到了这个年纪我才明白: 我也能独立生活,没有男人我照样是完整的我。这种想法使我变得更加成熟,我的恐惧感渐渐减轻了。 40岁起,身为杂志编辑的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办研修班、四处演讲。这是我从未计划过的事,但当它发生的时候,我立刻发觉它理应属于我。我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并从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被我撞开了,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奇妙未来——我征服了一个大的舞台,赢得了一大群观众的心,我知道自己“愿意站在这里”! 46岁时,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克服了种种怀疑和恐惧,我辞掉了工作,成为独立的管理培训师,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敢拿一切进行风险试验。尽管如此,从始至终我都相信吉人自有天相。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到可以履行天职的地方了。有时会有人问,我每年有将近200天的时间都在出差,这样的生活压力是不是很大?我总是回答说:我的生活很辛苦,没错,但绝不是压力过大。因为是否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而我又愿意如此,因此我不觉得这是压力。另外,我已经计划好,明年出差的时间不会超过150天。 48岁时,孩子们搬走了。在与丈夫维持了长达30年之久的伴侣关系之后,我打算找一个单身公寓来住。我知道:我想过不一样的生活,想有更丰富的经历,而不是让自己在习惯和无聊中慢慢僵化。我跟丈夫终于达成了友好的共识,他甚至帮我搬家。他永远都是我家庭的一部分,正如我也是他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一直都会是孩子们的父母。有时我也会想,有没有可能在维持伴侣关系的前提下同样过自主的生活。因为一些我认识的情侣的确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但这条路对我俩来说行不通——我相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我人生中第一次尝到了自主的滋味,恶补那些青春期时代的体验,那种只为自己考虑的感觉。我享受那种想几点回家就几点回家的随意,任我钟爱的音乐在整间房屋里回响,一时兴起就能邀请朋友来参加派对,然后在凌晨四点和留在最后还没走的客人一起洗餐具。无论何时只要有吸引我去的地方,我都会即刻启程。这才叫真正的毫无顾忌。 庆祝50岁生日那天,我开了一个盛大的派对,邀请了100多人,包括我的家人和所有我喜欢的人。我们跳舞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以前,我从没体会过这种无忧无虑的感觉,原来最美好的感受是在拂晓时疲倦而归,回到那个专属自己的“小家”时感到无比幸福。 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多姿多彩。我既享受邂逅的机缘,也喜欢独处的时光;既爱交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如今,53岁的我还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自由过。事业上的成功也令我喜悦,我可以传播知识,超越局限,不断更新自己。我热爱这个大舞台,热爱这份与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的工作。数十年来,我在工作中像教练一样陪伴在他人身边,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局限并消灭它,懂得赋予自己应有的权利,并采用相应的对策实现这些权利。 我在生活中终于找到了幸福的满足感,即“活出自我,永不知足”的感觉。尽管有时我仍然感到十分孤独,有时工作量太大,有时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有时我会犯错,有时我不信任自己,有时我发现为他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而他们还在向我猛烈施压,有时我感到不安,希望能够常常被抱在怀里,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我自己的选择。有选择就会有机遇!此外,不久前我开始在研修班或讲座中更多地提到我的“弱点”,那些令我沉思或忧伤的事物,以及我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众多女学员和女听众相互交流,思想也从中得到了另一种升华。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体验。 我被她们深深的感激之情包围着,但我知道,我与她们一样幸福。脑中时常回响着那句古老的谚语:“不下苦功,一事无成。”我现在的座右铭来自伟大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Amor fati——爱上你的命运吧!”对我而言即是:书写你自己的命运吧,让你能够爱上它,欣然地接受它。为此你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审视我的人生之路,你或许会明白我为何单单要选取以下十种自由的信条: 1我有权自恋 2我有权成功 3我有权变老 4我有权情绪化 5我有权犯错 6我有权恐惧 7我有权与众不同 8我有权说“是”与“否” 9我有权幸福 10我有权改变自己的世界 我邀你一同来审视这些自由的权利,检验它们能否被实现,考虑一下“改变”二字的代价。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万物皆有价,无论是忍耐还是任性,坚守还是放手,保持还是改变。每个人只能靠自己认识这个真理:是的,我想试试这个,想向生活索取更多。 你会发现,所有这一切都与“自我责任感”有关。请让我先讲述一下自己的经验:在创作该书之前的准备阶段,我像往常一样搬进一家康体酒店,以便能在写作的同时让自己身心放松。一天清晨,我躺在桑拿浴室的休息区,感到周身温暖而柔软,闭上眼睛,前夜在书中读到的一句话回响在耳畔,那是美国心理学家欧文?D亚龙(Irvin D. Yalom)教授所著的《爱情刽子手》,书中的心理治疗师对一位抱怨命运不公的女病人说:“…… 这并不能证明世界的不公,只能说明宇宙的漠然。” 这句话打动了我。我在沉思中进入了最深的松弛状态,感到自己蓦地腾空而起,从躯壳中升离地面,离开地球,离开大气层,径直向上高飞,直至深蓝色的宇宙深处。我看见亿万行星、恒星和太阳系在闪耀,多么壮观的奇景!突然有个声音在耳边说:“看看你的周围,万物皆由我而造。你将明白,很遗憾我不能对每颗行星上的每个生命都关心备至,但每一个物种都是我所爱,无论它生活在何处。” 我的思绪又落回地面,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揉揉眼睛,伸了个懒腰。回想这次梦幻之旅,我逐渐明白它想要传达给我的信息:“你是这个宏大的奇妙体系的一部分,它令你惊叹不已。但你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要守株待兔般地等着他人来计划你的生活、帮你解决日常生活的大忧小虑,这些人又不是什么伟大的造物主。你只能靠自己解决,为了自己的幸福,要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当你感到脆弱无助时,回想一下这个伟大的集体,从宇宙中、从闪烁的群星以及你所在星球上的无数奇迹中获取能量,你的生活必将好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勇敢起来,快乐起来,对世界充满信任。” 这句话听上去很不错,但有时很难做到。尤其当我们处于生命中的脆弱时刻,我们会讨厌自己,在自怨自艾中泥足深陷,认为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这时还会有个内心的声音在低语:“省点儿事吧你,过犹不及。”或者冷冰冰地嘀咕:“看看你这强迫症,脑子进水了吧,现在你知道后果了吧……”但那次梦幻旅行给了我勇气,使我成为生活中的行动者。如果自己都不能令自己快乐,谁又可以呢?生活,可以美不胜收!第4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4) 女人的幸福女人定第一条我有权自恋我把这一话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是有原因的:世上任何一个话题都不及下面的评判对女性自信心产生的影响——她们是否漂亮?是否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即便是最成功的女性也会被这样的问话抛离生活的正轨:“嗯,这裙子挺有意思的,是不是有点儿短?”“您一天到晚出差,您那可怜的孩子们该怎么办呢?”你绝不相信成功女性也会在乎这些,或许她们绝不承认,可她们仍然为之所苦,信不信由你。 多年来我一直同女性讨论“歧视”这个话题,并且发现:90%的歧视都与女性的外在气质有关——她长得漂不漂亮,走路什么姿势,是否精力充沛,如何讲话,是不是一个好母亲,穿着品位如何,有没有女人味,怎么考虑问题等——这类评判对她们的伤害往往深及骨髓,而对其实际行动的评价她们倒是可以置之不理。 在一次两性共同参加的研修班上,一位女士讲述了老板对她的“难以置信的歧视”。她的合同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老板对她说:“哦,M女士,您长得这样漂亮一定能立刻找到一份新工作。” 其他研修班学员的反应十分有趣。女士们对她的愤怒感同身受:“厚颜无耻!”而在场的男士们却犹犹豫豫地问:“咦,您能再讲一遍吗,我没太听明白,这里哪个词有歧视的意思……” 她把故事又讲了一遍,这时,一位男士壮着胆子提问:“这就不能简单点儿吗?可能您的老板只是想赞美您一下呢?”这位女学员努力地向他解释,外表不应该与职业能力有任何关系,而那位男士却认为这位老板并无此意。两个世界在这里激烈地碰撞着。这又一次说明:只有那些装上了“歧视按钮”的人总是感到备受歧视。别人可能为这事一笑了之,不会伤半分钟的脑筋,而那些被按下“按钮”的人往往会纠结好几年。 女人们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追求同化的文化圈中。即便当代女性已经获得了曾经朝思暮想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大多数还是在拼命地随大溜儿,比如美容、健身和炫富。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大家都为一个永恒的问题争得你死我活:“镜子,墙上的镜子,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 这是从时尚的独裁统治开始的。谁想“拥有它”,就必须适应它,“It-Girl”决定时尚潮流——这个说法,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It-Girl”以前被叫做“时尚偶像”,一般是美国的社交名媛,金发碧眼,20岁出头,体重严重不足。“It-Girl”总是引领潮流:人字拖搭配晚礼服,宽腰带搭配迷你牛仔裤和高耸发型。按照她们的原则,所有女人都应老老实实地待在极圈以南。 女性对完美外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刚刚学会用“合体”的衣服巧妙掩饰自身的缺陷,从A字形到可塑性的Playtex胸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减肥食谱和健身课的生意红火起来:从阿特金斯食谱、比基尼食谱到有氧运动及“减腹、瘦腿、塑臀操”。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人工技术,即美容手术:隆胸、大腿吸脂、丰臀、隆唇等。常常有16岁的少女在私营电视台上公开展露诱人的胴体,我们怎能心安理得? 这种消费暴力给女性指明了游戏规则:如果你目前不能适应它,就必须做点事让自己最终能适应它。Bodyshops的建立者安妮塔?鲁迪克曾经说过:“过去女人买衣服是量体裁衣,现在是量衣裁体。”身材较丰满的女性总是哭着跑回家,因为她们在时装店找不到适合自己臀围的裤子,这就等于被新潮和时尚拒之门外。因此,她们也认为遭受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歧视”。 这一现象的结果是:所有女性都加入了世界最大的“永葆苗条”集团,该集团挑选合适的食品塞满超市的柜台。成衣产业决定女性应该拥有怎样的体型,而该食物链上的其他供应商则跟着一块儿赚钱——健身房、食品生产厂家、化妆品公司和医药公司、各种杂志……这不是一种很奇怪的共生现象吗?第5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5) 我们在欣赏关于遥远文明的电影时总是目瞪口呆,有些地方的妇女戴着100个颈圈,脖子的长度顶得上长颈鹿的一半;我们对非洲的割礼仪式厌恶不已,一看到那些“野蛮民族”的盘唇就惊声尖叫。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在西方工业国家,超过50%的女性从未真正吃饱过,因为她们想变苗条或者保持苗条身材。如果她们偶尔吃饱了一次,接下来就必须清心寡欲,并设法双倍量地加强锻炼,以此将食物消耗掉(疯狂健身也是压抑自己的一种方式)。于是,想要“量衣裁体”或患上严重厌食症的女人们迅速增多了。这是一种病态! 当然,这不仅与胖瘦有关。女性自我价值观的缺乏也会带来数十亿元的赢利。我们长年累月地往头发上揉搓化学药水,好染上最“流行”的发色,或掩盖因为年老产生的灰发。我们在贵得要死的致命的细高跟鞋上奔走,好让自己的腿“看上去更长一些,臀部曲线更优美一些”——这是我从一本素以严肃著称的日报上读到的。 我们为了永葆青春,花大把的钱购买染发剂、护肤霜、抗衰老酸奶和芦荟排毒饮料。这类费用的总额已经足够我们再买一份额外的终生养老保险的了。 最终得出的结论令人咋舌:当今的大多数经济产业都是在女性(还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对自身不满的土壤上兴旺发达起来的。反过来说,如果女性能对自身满意,这些产业将岌岌可危。因此谁会真的愿意让女性幸福呢? 女性的投资却不止于金钱:我们努力争当每月最佳员工,最称职妈妈,史上最优秀的家庭主妇,全球最佳妻子,最孝顺的女儿,最善解人意的姐妹、女友或邻居……当然还要长得漂亮。 即使在职场上,能力或绩效早已不是唯一的焦点。有一条明确的不成文规则:谁想要有升职的机会,就必须保持苗条的身材并且保持精力充沛。顺其自然意味着缺乏原则。以往的人们用散步来放松自己,而现在至少要跑半程马拉松才行。还记得在职场激进分子中曾经流传的一句口号吗:“唯有最强者才能闯得进花园。” 在世界女性经理人大会的成功事迹介绍中,主题总是围绕着夏威夷的铁人三项,至少也是纽约的马拉松长跑。我亲眼见过最荒唐的一次幻灯片放映活动——可谓世界上最艰苦的比赛,即在50℃的酷暑下参赛者骑自行车横穿澳大利亚。在场的400名观众甚至可以“欣赏”到照片中报告人被磨破的臀部皮肤,这只是为了证明:要成功就必须舍得折磨自己。果真如此?! 你是不是觉得我很窝火?没错,我很窝火! 我很反感一些演讲者声称要想成功就必须每周至少慢跑三次。请不要误会,我佩服那些每周慢跑三次或者去游泳、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以及去跳舞的人……我只是拒绝由此引出这样的一般性结论:要想幸福和成功只能这么做! 我很反感那些女性杂志,她们雇用的模特从不穿38码以上的衣服。即便如此,杂志编辑还会把这些封面照在电脑里修得再瘦一点。实话实说:我不认为苗条女郎就应该骨瘦如柴像病了一样,但是,我也不认为女性为了幸福就一定要肥胖。我只是觉得大家应该接受身材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此外,我同样认为女性的双腿在穿上高跟鞋后惊人的美丽,但在熬过了一整天的训练日之后我还是决定踩在一双舒适平坦的鞋子里)。 我反感那些女性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她们在就如何实现自我开完一天的讨论会后,晚餐却只谈减肥食谱。我的上帝,我自己试过多少种减肥食谱啊(就此我都能写本书了),但这似乎不应该是这些拥有雄心壮志的职业女性彼此谈论的唯一话题吧! 我还反感一本为“熟女”而作的新杂志,内容只跟一件事情相关,即“我如何做才能适应规则”,还附带眼部去皱的最佳小贴士。尽管此时你终于发现这些杂志女郎看上去也都年过40了,可是杂志内容还是围绕着如何塑造曲线展开的。这让我很恼火。虽然我理解所有女性都想让她们下垂的眼皮平滑无皱,但这事儿绝非必需!第6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6) 但是,如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赞赏的新契机。比如2006年秋的意大利时装秀第一次把拥有“正常体重”的模特送上T台走猫步,原因是近60%的买家身型都超过40码或42码。最近法兰克福周刊也报道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们通过最新的问卷调查发现,86%的德国男性对像玛丽莲?梦露这样的丰满女人(她穿42码)情有独钟而冷落了芦柴棒形,但女性对丰满的中意度只有77%。 同样地,我也希望自己魅力四射,希望自己美貌动人,希望自己穿着时髦,尽管我162米的小个头却要穿48码的衣服(现在没那么恐怖了),但我知道我仍站在为自主而战的硝烟漫漫之中。不久前我去美国参加一次大规模的培训师大会,休息日那天去了一家著名的大型购物中心,我仿佛掉进了天堂一般:在梅西百货(Macy’s)——一家大型商店的女装部,我发现有我尺码大小的时装,而且它们不是被羞辱般地堆在黑暗的墙角,而是占据了整整半层楼,名牌林立,从Tommy Hilfiger到Lacoste,全都有大小号之分(这里的大号不是42码,和德国大不相同),看不到沉闷的颜色、傻乎乎的泰迪熊图案和难看的无腰身大衣。大码时装和其他尺码的时装价格相同,绝不会把价格标得让人吐血。我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时尚世界,并拖回了好几大袋漂亮而又舒适合体的衣服。这就是一次救赎式的体验。 大家都认为我自信、乐观、幽默。没错,现在的我的确如此。但作为一个超重的女人,我还是受尽了各种委屈!我下了好一番工夫,才没有被那些公开或隐蔽的人身攻击所击倒:从舞蹈课到女性杂志上的指导建议再到征友广告里的表达和措辞——“寻找苗条、有女人味的女性”。这半生,我还要花费多少精力才能抵制这样的干扰,排斥所谓的缺陷来勇敢地爱自己? 我知道,许多“另类”的女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丽莎,35岁,上帝赐予了她181米的个头。一次突发的脊柱弯曲损伤带来了持续的疼痛,使她被迫接受了自己的身高。幼时的丽莎总是将脑袋和肩膀害羞地缩起,因为自小就被家长灌输“大个女人没人要”的观念,长大后进修商务课程时又被告知“大个女人让老板害怕”(即时小练习:先将你的头和肩膀缩起,感受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滋味,想一想这样的人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多年来,丽莎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到处乱跑、找不着北的大问号,自信心≈零。直到有一天,疾病突袭,迫使她从根本上改变了想法。一位善解人意的护工坚持不懈地帮助她,让她学会挺直自己181米的身板来走路,同时建议她接受谈话疗法,随着身体直立起来的还有她的灵魂。她终于接受了自己的身高,不再刻意贬低自己。她必须而且能够接受这一点:这辈子她不可能成为“娇小玲珑的姑娘”(如她那迷人可爱的妹妹一样)。自那以后,她有了完全不同的心态,为人处世都散发着动人光彩,而最棒的是:她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对待——人们更加尊重她了。 还有里塔,38岁,是她所在的部门中唯一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员工。尽管她的业绩跟其他同事一样好,她却一直为要不要上大学而烦恼。和同事们在一起,她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人问她,是否别的同事瞧不起她,还是老板歧视她,她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并非如此,因为所有人都毫无保留地接纳她。最终我们发现: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让她不得安宁,她不为自己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自豪、更不为自己而骄傲,只是埋头去找汤里的那根头发德国俗语“in der Suppe nach dem Haar suchen”,直译为“在汤里找头发”,意思近似于“鸡蛋里挑骨头”或者“吹毛求疵”。(译者注) 。 在跟女性共事的几十年中,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们过得不好并不总是别人的错: 女性遭歧视后——她只觉自己很委屈 女性被议论后——她听命于这种议论 女性被谴责后——她也会谴责她自己 女性轻视别人时 ——她首先看不起她自己第7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7) 在我眼中,通往自由和自主之路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接纳自我,接纳所有主观臆想的缺点,这是一种伟大的权利意识——我有权自恋! 通往自由和自主之路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学会接纳自我。 具体说来就是——接纳我自己以及: 我的平庸 我的刁钻口味 我的体重 我的大鼻子 我的实用主义 我的静脉曲张 我的另类思考方式 我的小嗓门 我的孩子平庸 我的内双眼皮 我的单身状态 我膝盖上的伤疤 我的古怪癖好(沙拉酱请另放一个餐盘) 我的胸部太大或者太小 我的腿较短 我喜欢低俗矫情的电影 我胖乎乎的手指 我不成熟的思想 我的大屁股 我给人距离感 我离过两次婚 我的牙齿不齐 我笑起来很大声 请平心静气地填写这些空白栏。我认识的女性,人人都需要为自己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妥协。 遗憾的是,许多女孩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信,长大后,她们无法摆脱各种规矩和原则的束缚,反而学会了那些世俗偏见: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这样做才会讨人喜欢。摆脱这些规矩的束缚对于某些人是极为艰难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女性,但其中也不乏年轻女孩。 以前我总以为我们所做的决定有八成是出于自由意志,两成是出于外在压力。如今我的想法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里面有八成是外界压力,比如父母的榜样、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宗教信条,还有社会规则;而最多只有两成是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这就不少了。 有人会说,我们始终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适应它。确实如此,但我们必须了解外界影响的强度,不要说服自己必须要这要那而不管它是否真的会令你快乐。对我而言,成熟意味着发现我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下面是最近在研修班上与一位女学员的一次对话。马尔蒂娜,41岁,一家银行的部门经理,穿42码衣服。我们的谈话绝对是严肃认真的,但其他研修班学员还是忍不住窃笑: 我:您希望您的生活中能够少点儿什么? 马尔蒂娜:其实我很想减掉五公斤。 我:那您干吗不把这五公斤减掉呢? 马尔蒂娜(灰心丧气地):是啊,但这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我:我知道。您肯定也知道怎么去实现它吧? 马尔蒂娜:是啊,知道。 我:那您就制订一个计划然后开始执行吧。 马尔蒂娜(听天由命地):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我知道。如果您减掉了五公斤,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马尔蒂娜(思考中):我穿的和用的东西会更合体一些。 我:动机很好。您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呢? 马尔蒂娜(犹豫不决地):嗯,眼下还很困难吧…… 我:您和自己订立一个合同如何?比如,预计给自己半年时间来减掉五公斤体重,年底进行归纳总结。 马尔蒂娜(活跃多了):听上去挺不错。 我:您现在立刻写合同,并在页末签名。 马尔蒂娜(眼睛炯炯有神):哦,好啊! 如果你也忍不住笑出来了,请想一想你自己:在某一时刻你是否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事?或者你自以为需要某个人或某件东西?还有,如果你真的有板有眼地发誓要做运动,或者找时间放松自己,就请你今天立刻制订一个计划。但是,你也许会发现,其实你的动力不足——那就取消这个计划,给自己一点时间,稍后再做决定。 我曾同一位女士不期而遇,她激动地告诉我:“阿斯格德姆夫人,一年前我听了您的一次讲座,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哦?” “您说我们也可以下定决心不做运动。”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写过的一句话:“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在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同样必须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第8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8) “一切都好起来了,现在我过得很爽。”她笑着说。 顺应环境要付出代价,而特立独行也不例外。追求时尚让人快乐,而找到自己的风格也不例外。“不要随随便便就穿摆到你面前的拖鞋。”我那聪明的朋友艾尔克总是这样说。 我有权自恋——这样的想法,会为你打开一个更奇妙的视角:我允许自己活出自我,是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于是我便从内心的囚车中走出来了,不再需要对任何人议论是非。你一定很熟悉这样的内心独白:“哎呦,她怎么戴了这么土的一副耳环啊?”“我的天啊,要是我有个这样的肚子绝对不会穿这么短的T恤!” “她这个年纪应该换个发型吧。”女人都是世界一流的观察家,也是最快的“鉴定专家”,尤其是和其他女伴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知道女人们凑在一起喜欢议论他人的长短吧?在这一点上她们绝对是毫无仁慈之心的。 如果我允许自己活出自我,停止对自己的苛责,就必须首先停止对他人喋喋不休的议论。评头论足的话总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而被议论人的行为也不会因为这些话而有任何进步。女人的这种习惯是多么无聊——看到遭人议论的人,就向她投去鄙夷的目光;如果被别人议论的人是自己,就会憎恨——心里念叨着“那些长舌妇”! 想要逃出内心的囚笼,其实有个很实用的方法:我可以决定,从今往后只是用心感知,而不是妄加评论。众所周知,女性都是信息搜集家,她们不可能不去观察,但我们可以学会简单地感知:啊哈,红裙子配蓝色外套,搭得有意思。我或许不会喜欢这样搭,可是也没人逼我去穿它。 那些相信“我有权自恋”的女性会发现,她们议论他人短长的癖好消失了,她们不再需要通过拼命贬低别人来让自己好过一点。无论别人的生活如何与众不同、喜好如何另类、行为如何可疑或令人反感,我们都可以平静地接受。 我们也让他人按他们自我的方式来活,这样多么轻松!多么节省精力!我再也不必为了别人而殚精竭虑,只是简简单单地做我自己,替自己的事做打算,既可以来点儿小创意,也可以只是做做梦。 需要提醒你的是,当你脱离了那个爱嚼舌根的小集体时,可能会觉察到它的后果——一些女伴们觉得你变了,不像以前那么有趣了;你会发现许多杂志和电视节目没那么引人入胜了,里面讲的尽是些名人的蠢事(绝大多数是杜撰出来的)。你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因为你会更加喜欢你自己,自恋的人不必和别人较劲。 与男人交往时同样遵循这个原则。我曾亲眼见到,女学员对研修班里的四十位男士如何越来越蔑视。对于这种蔑视我非常熟悉。多年来我也曾用各种人云亦云的蔑视来安慰自己:《男人都是猪猡》《男人都是猪猡》(M?nner sind Schweine)是德国老牌摇滚乐队“医生”乐队(Die ?rzte)的创作歌曲。(译者注) 这首歌,虽然是男人自己唱出来的,却在女人那里得到了富有成果的验证(假设这首歌叫做《女人都是邋遢鬼》,整个社会将传来怎样的一声尖叫)。 如今,我再去看电影里的愚蠢男人,读到女性小说里的傻瓜笨蛋,听到越来越多的有仇男情节的笑话时,却笑不出来了。我认为蔑视男性也是蔑视人性。发生这样的内心转变自然离不开男性学员的帮助。从我真正参透男人灵魂的那一刻起,我也开始“爱”他们,开始理解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我拿手指指别人的时候,我的祖母总是说:“当你的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了另外三根手指反过来指着你自己。”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总要找个投射面来发发怒气;不喜欢自己的人,总要找个能承担一切过错的人来怪罪。但是,在所有男人身上都盖上“大傻瓜”的戳儿是不是太低级了? 一个喜欢自己的女人,不需要寻找“替罪羊”。她对男人一视同仁:他们都是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在很多问题上与女人的视角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两者才值得互相了解和交往。男人有他们的王牌,他们在职场战略上往往更胜一筹,但他们也不完美。第9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9) 女性可以自恋,也可以同男性发展一种新的友谊关系:真挚的、诚恳的、对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充满好奇的。抛去蔑视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批判性的尊重。尊重他人与尊重自我有很大的关联。尊重意味着严肃而真诚地去看待、去了解,致以敬意,并诚实地与之较量。 面对那些对我们有消极评价的男人(也包括其他女人),我们仍要自信满满。在以后的章节中,你将会读到更多与此相关的故事。要知道尊重并不意味着容忍一切。第二条我有权成功“自立,即人要用自己的双脚站立;而这就意味着独立。能用自己的双脚站立,是成熟的标志。”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洛温(Alexander Lowen)在他那本关于快乐的奇妙小书里这样写道。自立的女人,能为自己的步伐引领航向,她决定步伐的速度和节奏,决定何时急流勇进而何时停下歇息,决定是跑马拉松,还是无拘无束地散步、溜达或者跳舞。 世上有多少种独特的脚步,就有多少种关于“成功”的定义。“我有权成功”不是要你为了飞黄腾达而不择手段,而是赋予你一种伟大的权利去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这既要符合你的能力和天分,又会给你带来合适的报酬或薪水,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成功中酝酿快乐并享受快乐。 成功会触动思想和灵魂。因此,它首先是指“我有权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我总是遇到这样的女性:在外界看来,她们平步青云,成就非凡,被人问起时也坦言“知道”自己是成功的——她们常说自己“不是那么失败”,但是她们却“感受”不到成功!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是成功的”与“她能够在灵魂的最深处感受到成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她不能感受到成功,大多是因为她在生活中获取了消极的信息,使她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出色。许多女性必须学着将自己从父母、祖父母和中学教师的老一套说教中解放出来。我们这代人所耳濡目染的那些说教已经够让人暴跳如雷的了—— 从“女孩子不需要这样做”到“你将来还能有什么成就,你横竖什么都不是”。这些老式说教,连最年轻的女孩都听腻了。 在讨论课上,许多在职场上走得很远的女性跟大家分享经验,说她们的父母至今仍然震惊于她们所取得的成就:“就为这他们付你这么多薪水?” “什么,他们聘了你?” “你能干这个?”甚至有人被问到工作是否干得来。 安娜,38岁,5年前独立开办了一家公共关系事务所。她的父母就住在离事务所两条街的地方,却从未到办公室看过她,也从未问及她的工作状况。她的成功显然成了禁忌话题。相比之下,她至今没有孩子这件事反而成为亘古不变的讨论主题。 任何一个话题都不会像“成功”那样,使女性被强烈的焦虑感所占据。两代人以前,那些成功的女学者们就被贬称为“蓝袜子”(即女学究),这是任何男人都不会遭遇的事情。光是“遭遇”二字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传说10年前耶鲁大学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成功女性遭恐怖主义者枪杀的概率远大于男性。5年前,我在一次聚会上亲耳听到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男政客对女士们说:“身居高位对你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高处不胜寒,你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孤独’。”这显然并不妨碍他在仕途上继续前行,但这些话对于女性来讲毫无价值可言。 是时候摆脱这些忧虑和威胁了。不要让自己的幸福被父母、伴侣以及其他人的意见左右。相反,应该向自己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很好。我有能力。我能成就事情。因此我依然值得被爱。”这不是一种固执的、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的想法,而是一种独立自主、信心十足的表现,是对自己成熟的最终证明。种种实例表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想法。 47岁的古德伦回忆起高中阶段数学老师给她评分时的理由:“一个女孩成了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这不可能。”尽管她的作业质量是班上最好的,数学老师却把她的成绩判成第二名,直到那个所有成绩都得优的男生主动提出异议时,事情才有了转机。第10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0) 古德伦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攻读工程学,如今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电子工程师。她已结婚,有两个孩子。然而过了很多年后她才终于找到了成功的感觉。“我总觉得我受不起这份认可。我把自己贬得很低,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偶尔犯的那些错误上。” 我们的讨论课开始之后,她第一次能够面带微笑告诉大家:“我是我们公司最有成就的工程师之一。”随后补充说“他们应该为雇用我而高兴”,她的笑容更开朗了一些。最后,其他讨论课成员都为她热烈地鼓掌,以至于她的脸颊因高兴而涨得通红。 当你只是干巴巴地“知道”自己成功时,成功尝起来是淡而无味的,因此,令内心温暖的自豪感显得更加重要。它是生活的填充物。如果缺失了这种感受力,就很难保持自我激励的动力:我为什么要做这一切?但是如果你能在胸腔内感受到这一躁动——嘿,我没站错地方,万事皆有可能——那么每一天都意义非凡。 这里提供两个小练习,能帮助你优化工作状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对自身的责任感:准备一本“成功日记本”,每晚都记下当天取得的成绩、达到的目标、被表扬的原因以及给你带来乐趣的事件。四周以后,浏览一下日记,看看自己记下了多少成功体会。你会大吃一惊的。 让自己的成就了然于心的第二种方法是:在手工艺品店买一袋彩色玻璃球(就是那种放在花瓶里做装饰的玻璃球),每日有多少次成功事件,都要在当晚将多少个玻璃球放入一个小碗中。所有达到目的的事你都可以算进来,从同客户进行一次谈判,到写完一封信、烹饪出一份面条烤饼,都可以。四周后,请你数数碗中玻璃球的数目,就是你这段时间内经历的成功事件的次数。让这些美丽的彩色玻璃球在你的指间流动,你会感到万分喜悦。此外,如果你对这次的成绩不满意,这可能暗示着你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挑战。 “培养自豪感”不是要你变成傲慢自大、不可一世的家伙。自豪跟自大没有半点关系!许多女性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不愿意被人看成是“傲慢自大的老处女”。傲慢自大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是没有安全感和焦虑的体现,他们与别人关系疏远。而自豪感恰恰相反,它是艰苦工作的产物,建立在确凿可信的成绩之上,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没有自豪感的人,也就没有光芒和魅力。我最喜欢的作家——欧文?D亚龙在他关于心理学的著作中写道:“如果你不能为自己感到自豪,那就做点儿能令你自豪的事儿吧!” 有时这意味着巨大的付出和努力,更进一步说,就是要学会释然地看待某些事。我们自童年以来接受的最残忍的说教是:“你无权成功。”如果此时你非常认真地向说话人看去,她会更无情地添一句:“你无权比我更成功!” 玛丽安娜,55岁,补习学校校长,在第三次创业的助跑后,她终于迈向成功。此前她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败事件”。她完成大学学业后,却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正式工作;她做过各种临时工,每次在某公司获得认可和重视并得到升职机会的时候,她就会莫名其妙地辞职。 “刚过40岁我就开了自己的猎头公司,刚开始只接到一些很小的订单,直到有一天,一项相当大的交易在向我招手,我要为一家公司的多个职位举荐人才。可我却做不到。我一屁股瘫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再也拿不起电话来。几周过去了,我却什么也不能做。直到这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打电话过来说,他们现在对这些职位另有安排了。”玛丽安娜的公司逐渐失去了偿债能力,她必须在数年间靠临时接活赚钱来清偿债务。 经过一次强化心理治疗后,她如今找到了这种“挫败感”的始作俑者:在她的少女时代,母亲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她耳边唠叨:“你本来就成不了什么事!你会自暴自弃的!”玛丽安娜说:“我的母亲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得跟着受委屈。我越是企图离她远点儿,她的那些预言就越残忍。我原以为自己早就跟过去一刀两断了,现在我才意识到:我不能成功,到头来还是因为自己限制了自己。”至今她仍然时常感到“挫败感”来袭,遭遇心理“瘫痪”,而后必须强迫自己收拾心情,整装待发。每当她感到内心的刹车制动的时候,脑中就会浮现一块雪白的指示牌上写着一个红红的“go”字!这是她通向成功的许可证。久而久之,快乐也就伴随着所取得的成就一起滋长。第11节:女人的幸福女人定(11) 就成功而言,自由意味着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着白色实验服的家伙,就有些非同寻常了。我想要做的就是‘脱颖而出’。如果我仅仅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么就很难引起注意。其实每当老板们提出问题时,他们在脑海中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们只是想得到再次的确认而已。为了显示与众不同,我想我的回答应该比提出的问题范围更广一些。我想给出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意料之外的新鲜观点。”加托夫显然注意到了韦尔奇的与众不同,而韦尔奇的同事们和直接上司,显然没有注意他这种似乎自作聪明的行为。于是,韦尔奇“非常幸运”地在GE的第一年就如愿以偿地脱颖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