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诗经》中的植物为线索,通过其性灵化、个人化的解读,使《诗经》中裹挟着的两千五六百年前的纯真质朴之美呼之欲出,亲切可人。在纷繁的现代生活里,这种后世绝难寻觅的宁静尤其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自己对爱情、亲情、成长的温馨感悟,使读者能轻易地将自己融入其中。书中150多幅不可多得的全彩色植物图片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看完本书,恍然发现,原来陌生而熟悉的《诗经》就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我们童年嬉戏的池塘里、树林里、田野间都是《诗经》的影子。自序 在欢喜里生成的世界朋友说:“《诗经》是中国最美的文字。”说这样的话时,她眼睛里泛着光,脸上有一种沉湎于纯真之美里的安宁情态。她这样说,是从文学的角度,出于对华夏文明的家园情怀吧。冈元凤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说“夫情缘物动,物感情迁”,似乎是读《诗经》之美,有感于万物,精灵物语在心里蹦跳,遂有此书。但我写《诗经里的植物》却完全不是这样,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书,是无心插柳下的一些机缘,渐渐成了现在的绿柳成行。 网络上几个相熟的朋友聚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成了可能永不谋面,但也会在某些时刻在心里记挂的朋友。相互祝福安康幸福,共同分享滴雨杯水的快乐。或有或无之间形成的,是网络中的情谊。朋友们喜欢花花草草,我又是个在这个繁华都市的夜晚经常乱翻书的人。为了驱散自己内心的寂寞,也是给同好者一些欢喜,于是无意间便有了书和植物世界的结合——《诗经里的植物》。写这个系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期间正读着川端康成的全集,他在大学里学的是西方文学,早期写作的技法借鉴意识流派,但最终的成功,却是在回归日本的文化传统之后取得的。他的这种写作过程中思维视野的变化影响了我的阅读习惯,引起了我对自己日常阅读的反思。在白话文运动之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感受世界变化的思维节奏和僵化的古代文言八股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形成的思维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种自由的形态。再加上现代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广泛深入,让我们日常的思维在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时更有一种亲近感。在大学里和大学毕业之后,我零零散散囫囵吞枣不成系统地读了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方面的一些著作,但思辩的美好和内心的感受系统中间,总觉得有一层隔膜,我对此感到困惑,但不知具体的因由在哪里。读川端康成的过程,让我的阅读视野逐渐转到我们中华文明的园地里来。很奇怪的感觉是,这种阅读却激发了我写作上的兴趣。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综合起来说,这种感觉就是写作上的亲切感。我是个没有受过严格文科教育的人,如果采取经注的路径阅读《诗经》,一定会对《诗经》浩如烟海的注释畏而怯步。那样,《诗经》之美,对我来说,也就仅仅只是空谷回音,虚无飘渺,自我无法主动介入中国诗学的田园故居里,也就难以获得多少中华文明对一个人在美和愉悦上的震撼。还好,有朋友喜欢读植物里藏着的故事,我也正好碰上《诗经》,于是,一路写作的过程,便成了一种被簇拥着不知不觉来完成这部作品的旅程。其间,写作的很多思绪,都是在交流、讨论、聊天时形成的。所以,这个写作的过程非常愉快。一句常话说:“和美人相撞会受伤,与美人同行,则正好可以拥有美人。”写《诗经里的植物》的旅程,一路上正好印证这样的话。也就是读《诗经》,以及感受《诗经》和植物世界相互激荡而产生的性灵的脉动,不是因为《诗经》之美和植物世界之神秘灿烂,而仅仅只是为了点点滴滴的欢喜。可能这和爱一个人一样,爱她,不是因为她美,不是因为她富有,不是因为她出类拔萃,不是因为她百转千回的妩媚气质,仅仅只是因为:喜欢她。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或一个人的时候,那样东西和那个人,其实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神秘的魅力无穷的世界。这个世界因此为你洞开,它就具备了让人追寻探索一辈子的力量。这也是长久之爱的一个特质。 这个系列写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有出版社来找我谈出版的事,我因此辞掉都市里蝇虫一样的工作,回到乡下去完成这本书。我原本想着40岁之前出一本用自己的心写出来的书,就可以完成我人生的一个心愿,但现在看来自己的这个心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提前。宁静乡下的父母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安然陪伴自己完成心愿。两个兄长一定对我突然在人生的路上走出这样和他们以前认识的弟弟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安全不同的棋路感到奇怪,但他们也默默地支持了我的选择。因此,注入这本书的情感气息基本都是平和的。安静的乡间和植物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写得累了,我会到乡村的山脊上散步。旷野的风,让我想起西周、战国的风。我的家乡在古代的秦地,《诗经》里部分的诗作浸养生长的地方也正在这里。枯草在风里乱飞,艾蒿、飞蓬、荠菜、旱柳、桑陌、白杨、芍药、郁李、桃花、腊梅、古柏……这些在《诗经》里面目或清明或朦胧的植物,正是在家乡的土地上,我和它们一起一步步地走入诗性和植物性灵的对话当中。读《诗经》就好象自己化成了一个细胞,进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里。很多《诗经》里的话,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是俗常话,这便是《诗经》里美的生命力。这种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让今天的我为我们的文明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自豪感。这种平静从容的自豪感在阅读西方的作品的时候,会体会得更加真切。因为不管西方的文明再如何绚烂,也不会轻易地让我在其间散步的时候迷失。这种自豪感是一种文明家园里的路径。懂得一点《诗经》里的植物,对我,则可以更容易想象我们远古文明生成的场所:心里的一爱一恨、容颜里的一颦一笑、山风里的一呼一吸、雪雨中的一飘一落,虽然已经相隔差不多两千五百年,但似乎因着这层阅读的心路历程,使我对生活于其中的家乡土地、山川河流,突然间觉得比之眼前所看的,要更为厚重,更为飘渺,更为神秘。因此,在这种亲切感里,爱的心也就更真实一些。 单纯从心性感受这层意义上说,《诗经里的植物》的题材,也就只能是一本散文集。对我来说,它还是我尽了心力的读书笔记。能够翻开这本书的阅读者,如果你开始阅读,并且在心上泛起看不见的微笑,可能你不知道,对于完成这本书的作者来说,该是有多么的欢喜。他不是感激你的阅读,而是感激在他孤独的阅读里获得了某些从你的欢喜中所溢出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相互的阅读里成了一种你和作者之间共有的力:在欢喜的情境中,体会一种心灵愉悦的反省。 写成这本书得益于网络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和左岸花开,那是我在网络阅读中常去的地方。从名称上,闲闲书话,正是我日常阅读的习惯;而左岸花开,则正好隐喻了《诗经里的植物》的成长。我对那里的人人事事都心存感激! 《里的植物》在天涯上连载一段时间了,因为出版需要,现改名为《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里的植物》。刘军、青花瓷、害虫、刘冰、刘夙、陈彬、张波等爱好植物摄影的网友,对挑选本书中的图片比我还热心。很荣幸,我的文字能与他们的作品为伴。 2007年4月10日夜晚,于乡村家里灯下1.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题解】诗人对水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注释】 1、关关:水鸟叫声。雎(jū)鸠(jiū):水鸟名。 2、洲:水中沙滩。 3、窈窕:容貌美好。淑:品德贤良。 4、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好逑:即佳偶。 5、荇(xìng)菜:草本植物,叶浮于水面,夏天开碎黄花,嫩叶可食。 6、流:择取。 7、思:思念。服:语气助词。 8、悠:忧思貌。 9、友:亲爱,亲近。 10、芼(mào):拔。 《关雎》小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并且是在老师的严威之下,字句不差地背诵过的。幼小无知,对读《诗经》的事,象完任务一样,读过,很快也就忘了。等到年长重读,忙碌世事里芜杂愚钝的内心,被这些千载之下水灵扑闪的性灵句子一次次惊醒,才重新觉得,所谓《诗经》,不单单是几十页纸里隔章断句枯坐着的文字,而是透过时间的通道,我们苦难深重的淳厚文明里所藏着的永不老去的几束新枝,几片嫩叶,是值得闲暇夜半时细加品读的。 见着美丽的姑娘心生赞美,并且自然生出与之结伴同行的愿望,这是再真实不过的人之常情。所谓娱乐世界里眼中的“媚目”、“妖身”、“柳肩”、“玉容”,这多是从欲念的心理所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里,我们所思的,多是占有、焚毁,而非欣赏。商周的先人行道路旁,见着心动人儿,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遮不掩,坦坦荡荡的,“参差”,“寤寐”,这样的词读起来,觉得其中大有深意,有不解的味道,是欢喜的心引得人念想不绝,思虑如烟。其中更有相融和谐的潮声。关于诗意背后的话,可能是要依循自己的心,敏悟万物,顺着自然的情势爱怜心里欢喜的人吧。 最好的诗,往往都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等到说出它来的一刻,你自当觉得它听起来想起来是那么舒坦,似乎它原本就在某个未知的地方暗暗假瞑,只是等着合适的时刻,被感知到它的人惊醒,给你一喜的笑、一悲的怜。千古情话同样应该如此了。 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如果用“高洁”二字形容,它作为普通万物里的一种,高到未必,但长在秀水边上的荇菜,洁却是当得上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书中说可以在嫩芽初上,新叶正憨的时候,采摘了来食。我没有品尝过。在古人眼里,正握在窈窕淑女手心里的,想来是既好看,又好吃的自然田园里的美味吧3.飞蓬的性情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题解】诗里写一个妇人思念她从军远征的丈夫。她想象丈夫执殳前躯,气概英武,颇有一些骄傲之感,但别后刻骨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生活里,那相思不但丢不开,甚至倒成为她宁愿不丢开的东西。 【注释】 1、伯:或是男子的代称。女子也可以叫她的爱人为“伯”、“叔”。“朅(怯qiè)”。 2、桀(杰jié):本义是特立貌,引申为英杰。 3、殳(殊shū):兵器名,杖类,长一丈二尺,用竹制成。 4、前驱:在前导引。 5、蓬:草名。蓬草一干分枝以数十记,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枝往往在近根处折断,遇风被卷飞旋,所以叫“飞蓬”。这句是以飞蓬比头发散乱。 6、膏沐:指润发的油。 7、適(迪dí):悦。谁適为容:言修饰容貌为了取悦谁呢? 8、杲杲(搞gǎo):明貌。以上两句言盼望下雨时心想:下雨吧!下雨吧!而太阳偏又出现,比喻盼望丈夫回家而丈夫偏不回来。 9、愿言:犹“愿然”,沉思貌。 10、疾:犹“痛”。甘心首疾:言虽头痛也是心甘情愿的。 11、谖(宣xuān):忘。谖草:是假想的令人善忘之草。后人因为“谖”和“萱”同音,便称萱草为忘忧草。 12、树:动词,种植。背:古文和“北”同字。这里“背”指北堂,或称后庭,就是后房的北阶下。是说世上哪有谖草让我种在北堂呢?也就是说要想忘了心上的事是不可能的。 13、痗(妹mèi,又音悔huǐ):病,忧伤。 女为悦己者容,千百年来这句话似乎一直都是跌在爱情窝窝里的女子内心所守的法则之一。爱中女子美如繁花,笑如盛锦,这说的不是单纯的容颜,更是心性滋润之下难以掩饰的生命欢喜。爱人远隔,身心就不得不转到相思路上来了。发如篷草,不是爱的荒芜,而是爱的火山潜入到心的根脉里埋藏起来的缘故。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现代都市里知性的职业女性,干练从容,可以平视男人创造出来的丰功伟业,是因为她们有“我也能够”的心理。两千多年前的女子,几乎是闺阁里伴日升、随月枯的后屏之人,这样女子的身子里,藏着水样女人忍着千年不说出来的悲伤,正因为如此,爱,对她们来说,是唯一的生之依托。感觉到诗里这样纯粹纤弱的爱,倒读得有些悲凉起来。 飞蓬,又名狼尾蒿,飞蓬的名字,取的是被风吹折的茎叶飘在风里的姿势。飞蓬一样的发丝之下,是一个失去了坚实、稳固、温暖气息的空荡荡的世界。但飞蓬乱丝如飞,生命力却是极强的,它长遍大江南北,可以随处生随处长,骨子里是另一副固执和坚韧的心性。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从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给诗圣的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短情长,就相送的人,是生逢知音的话,从深意上,则是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命运:为精神的魂灵献祭自己,离了物欲权谋的河流,飞蓬也就是必然的生命状态。这两句诗里,既有沧桑,更有豪情,是我喜欢的。写到飞蓬时,禁不住想起这两句诗来。 长在自然里的飞蓬是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植物,我既没有从中体会到爱的坚贞,也没有从中看出人心上的涩苦,我默然看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叶面上还藏了上古《诗经》里的爱情,以及命运无常、不得把握的人生苍凉况味。读到《伯兮》时,看到诗性丛林里夹着的别样的飞蓬,才算是开始知道一点沉默自然里埋藏的人心上的枝枝脉脉。4.蒌蒿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题解】这是首恋情诗,一个青年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流淌不息的江水,做诗以解心声。 【注释】 1 休: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2 思:语气助词。 3 汉:汉水,长江支流之一。 4 游女:汉水之神。 5 江:江水,即长江。 6 永:水流长也。 7 方:桴,筏。此处做动词,用做木筏渡江。 8 翘翘(qiáo桥):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 9 错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 10 刈(yì义):割。 11 楚:灌木名,即牡荆。 12 归:嫁也。 13 秣(mò莫):喂马。 14 蒌(lóu楼):蒌蒿,菊科草本,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15 驹:小马。 痴情汉子看到对岸汉水的美丽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说说因为欢喜而想说的话,心里真是着急。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拢起来。把马儿啊,喂得饱饱的,以便能够有机会去接近让人时刻记挂的那个眼前过、雾里走、云上飘的人。读这样的文字,明白这些文字里的意思,觉得,这种先秦时代精品小散文里美好的事,象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上。诗经里有很多这样情真意切的简妙文字,读后总觉得,大自然的丝缕茎叶里,伴着人的脚步声,都有说不尽的暗语藏在里面。把心打开,这样的声音,象是看不见的流淌的溪流。闲时读它们,就象有山涧的溪流在冲洗我们在忙碌世事里因麻木而日渐粗硬起来的心。 我喜欢这种淳朴的直接往心里去的表达爱的方式,然而,自己却总是不能够,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苛刻,还是我是个感情上怯懦的人呢?每个人的一生里总有几块他的九转迷魂地吧! 蒌蒿,是菊科蒿属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不怕寒也不怕暑,只要是块湿湿的地,就能够长新芽,冒绿叶。北方三四月就能看到蒌蒿,南方则要更早些。新生蒌蒿很早就是人们桌上的家常菜,苏轼诗里说: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蒌蒿则是解河豚之毒除芦芽之外的佳品。等到蒌蒿茎干老去,不再适合食用的时候,就是《汉广》诗里所说的喂马的好材料了。 小时候吃过的蒌蒿,不是拌着河豚香,而是由外婆在开水里滚过,用盐麻了,滴上菜油,当成山野菜来吃的。那个时候是个对野趣和人生都不知味的年龄,现在稍有知味,想要再尝这样天然造物的嘴里余香,蒌蒿年年长,而用颤微微的声音骂我的外婆已经不在了!5.U盘一样的水芙蓉《采 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诗经·国风·召南·采蘋》 【解题】采集植物用于祭祀。 【注释】 1 蘋:多年生水草。《毛诗》:“蘋,大蓱也。”《诗集传》里认为是浮萍,是将小萍误认为大萍的缘故。陆《疏》:“今水上浮萍是也。其粗大者谓之蘋,小者曰萍。”宋人罗愿的《尔雅翼》中认为是田字草。今按大萍,即南星科浮水植物水芙蓉。 2 藻:水生植物。一说水豆。 3 行潦(hánɡ lǎo杭老):水沟。 4 筥(jǔ举):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5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錡(音奇):有足锅。釜:无足锅。 6 牖(yǒu有):天窗。 7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8 齐(zhāi斋):好貌。斋之省借。 9 季女:少女。 《采蘋》构筑了春秋贵族祭祀的简略图景。毛诗里说: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采蘋》里非常有层次感地记述了贵族祭祀过程中的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和我们今天科学主导世界规则的情形不同,远古人们祈祷富降甘霖、约礼守节的心理基础,是从祭祀神灵的仪式开始的。水草丰泽的水边,是萍藻丛生暗长的地方,是不是这些阴湿的地方和连接天地的神秘之处更近,才让萍藻这样的普通植物有了成为祭祀物品的资格?在《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这更加重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可存于鬼神的意思是,它能够保存人心的虔诚期望,并且能够将这种期望导引到异境的神灵那里去,萍藻这样的植物,还有点象我们今天电子科技时代的U盘的本领,真是怪异非常。 古时说蘋,也就是大萍,古人多这样叫,今天的人听起来要陌生许多,但如果叫它现在的名字水芙蓉——这个被美和温软包围的名字,应该会对大萍的亲切感增强很多。曾经有一段时间,错误地把水芙蓉误认为是荷花,这是因为芙蓉两个字的缘故。事实上,属于南星科的浮水植物水芙蓉和属于睡莲科的荷花,从生活习性上和生长形态上只能说是近亲而已。水芙蓉的叶瓣浮在水面上形成的姿态,正是一朵一朵盛开的绿色的荷花,它的浓密的根系漂浮在清波荡漾的水面下,是水精灵鱼儿们游戏耍闹的天堂。水芙蓉的骨子里也有一种藏不住的野性,在阳光充足的水面上,它可以率性地把它的身影铺展到无穷尽的地方,这也是一些被叫做水芙蓉的女子,看着让人感动心动,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却是不敢太过靠近的地方。6.风羽之物--白茅 《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麇》 【解题】描写青年男女,在郊外获得身心交融的爱情。 【注释】 1 麇(jūn军):獐子。比鹿小,无角。 2 白茅:草名。禾本科植物。 3 吉士:男猎人。 4 朴樕(sù速):小木,灌木。 5 纯束:捆扎。 6 舒:一说语词,一说徐。脱脱(duì兑):缓慢。 7 感(hàn撼):通撼,动摇。帨(shuì税):佩巾,围腰。 8 尨(mánɡ忙):多毛的狗。 这是我读过的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情动时刻最简洁动人的诗,诗里有种非常强的身心相悦的镜头感,读得人心砰砰跳,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欢喜。 猎人用白茅包起被射杀的獐子,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是捕获后心怀欢喜的仪式;怀春女子,有心喜男子来调着情事,小碎步紧相随——两情相悦的世界,该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很奇怪,读这样的文字,眼前会有一个奇妙的图景,一个死生自灭、生机昂然的世界,四季的变化浓缩到很短的时间里,男欢女爱都让人无限的欢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是诗里抖动的情愫的火焰升腾着窜到我心里来的缘故吧! 想着这是先秦以前,我们祖先心里的诗,心里会有一点讶然。埋入土里死去的生命,孟浪男子的手忙脚乱,还有怀春女子一双痴迷的眼睛,象音乐里跳动的不同音符一样,在自己身处的时间之河里,出现了一场伴随着相互激荡的清澈音乐的舞蹈。这是又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一个求学美国的朋友,在她的游记里,记述了她驾车在美国南方高速公路上赶路的情形。驱车累的时候,停车在路边金色的阳光里小憩,看眼前小河流淌,白茅在风里轻轻摇摆,从车上的背包里取出《诗经》,读几首《国风》。她说,那一刻,她觉得有看不见的故乡的音律在某个未知的地方响起,自己似乎从阳光和拂面的风里飘起来,飘到万里之遥的黄河岸边,听着江声浩荡,看着眼前青草蔓长……这话让我感动,于是记住了这个画面里不动的那颗心,和风里轻摇的白茅的身影。 现在来说白茅吧,禾本科里的白茅,身子箭立如矛,成熟后的穗,洁白、温软而柔顺,是野地里千万年不曾改变过容貌和栖息地域的植物。闭上眼睛,可以想象一个同样洁白、柔顺的女子,她不依附,也不低怜,只是欢欢喜喜地陪你在秋凉的河岸长堤上散步,这是一种人生里温暖的情景。白茅的新羽,又称“荑”,所谓柔荑,是古时美人玉手的别称,该是不止又白又嫩,还有一种不开口,会说话的温柔在! 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是早已熟读的名句。世纪沧桑,一个诗人的心里,却用挂怀天下寒士的襟怀,思虑山河家国的甘苦。直觉得这风里的白茅,轻得飘上九霄,重得直戳在人心里。8.有女同车--木槿《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解题】赞美同车姑娘孟姜容颜美丽,德性美好。 【注释】 1 同车:一说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 2 舜:植物名,即芙蓉花,又名木槿。华、英:花。 3 都:闲雅。 4 行:音航。 5 将将(qiānɡ枪):即"锵锵",玉石相互碰击摩擦发出的声音。 6 孟姜:毛传“齐之长女。”排行最大的称孟,姜则是齐国的国姓。后世孟姜也作为美女的通称。 7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欲迎风翱翔,仙女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优雅,待人接物,无不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古人眼里的美女,即使用现在的标准,也一样是美女,只不过,这样的美女,和现代概念里点、线、面上呼热气的美女相比……还是不要比了吧,品位和口腹之欲,总是不需要比的。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暮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地记在心底。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木槿花,象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暮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暮不是一瞬,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的一瞬间,记忆里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木槿,在植物里是大美女,在《诗经》里也一样是大美女。9、爱的使者--萱草 《伯 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解题】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抒情诗。 【注释】 1 朅(音切):英武高大。 2 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3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4 杲(ɡǎo稿):明亮的样子。 5 谖草:萱草,忘忧草。 6 背:北,指北堂。 7 痗(mèi妹):忧思成病。 先秦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一点相思。爱而不能相见,只能背靠着秋树,对着失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之间,竟生出爱的病症来。这是自古痴情的样子,无论是应对古代的伦常戒律,还是今时欲望浮泛的道德影子,这种情态总会让人感动,因为爱着的人总比无爱的人要来得幸福,痴情的人总要比在爱里飘忽不定的人来得更为安然。 《诗经》里的谖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诗经里,解“谖”为忘忧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忧草的美名。爱,却又没有办法和爱人相见,而生的琐碎还要继续,为了心态放得平和,只有忘忧才能做到,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对错,这都是我的猜测。我喜欢萱草长在自然里的样子,喜欢它丛生的剑叶和奔放的花,有雪青的,鹅黄的,愤红的……不是单纯的颜色使我产生联想,而是从中看出几千年的爱浮在阳光和烟尘中间,让人想起人心上背负的忧郁和一点痴迷的坚定的目光。这是一副周全的爱的样子。 在1907年5月美国维吉尼亚的安娜乔薇斯,在其母亲逝世的追悼会中,献上一束康乃馨象征母亲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国的母亲花。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母亲献上一束鲜花,在旧日中国并不是通行民间的习俗,但是,中国人懂得母亲,将自然之坚韧、柔和、宽博连接于神圣的母性,并且在中国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经有以萱草作为母亲草的记述。在今日信息一体化的世界里,在母亲节给深爱的母亲献一束康乃馨,似乎是个温暖的表达,却很少有人懂得献上一束萱草,从历史的传承中,按照一个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的自信,来让这份爱更符合中国千年文化的特质。 相思之爱、亲子之爱的互通当中,萱草都是爱的使者。 记得一篇写得极凄美的文字,见着文章作者的名字里有一个“萱”字,在这份凄美之外,却又突然感觉到一点爱的气息,竟然怀着温暖的心,再去品读文章里飘渺而又坚定的情绪。现在想起来,这些应该都是萱草的功劳了。 网上,一群认识的朋友,曾经为萱草和黄花菜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争得不亦乐乎,写这些文字时记起这件事,想来争来争去的,是大家喜欢聚在一起的缘故吧!10.艾蒿《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解题】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注释】 1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2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3 艾:植物名,菊科植物。。 先秦时的“萧”,指的是现在长遍大江南北的艾蒿。艾蒿没有妖娆的形体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时,越是由浅绿到暗绿长得长久,在祭祀的眼里就会越具神性,而被放到社稷、宗庙的供桌上。可见神也是不喜绚烂妩媚的浮华,想要在朴拙清雅里醒神静坐的。 爱人之间,相隔一日,却好象分离了几乎一年(三秋,这里当九个月的时间来理解)。昨日依依分别后,每一步都变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今日里相见时,已经度过了辗转难眠的四季寒暑,品味了令人心碎的酸甜苦辣。“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很委屈很幸福地说这样的话时,仿佛相对的是两双泪眼。这是艾蒿的本性么?所谓的相思豆是艳丽的红色,却藏着灼人的毒性,而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草---艾蒿,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地里旺盛地无声无色地长。这或许是世界的本相吧! 北方乡下,艾蒿常被称做蒿蒿草,从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绳,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点着了,挂在门眉上,一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又止痒。记得儿时身上起小疙瘩时,外婆用晒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痛全消。现在,驱蚊和除痒,早不用这样的土法子了,这些回忆里的乡间旧事想起来只是心里觉得有些欢喜。 初夏艾蒿的细碎叶子正毛茸茸的嫩,摘下来,可是饭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听过,没有吃过。和艾蒿有关的菜,只吃过一次韩国人的艾蒿猪肉丸子,是几年前的事了。点这个菜,既不是对韩国风味的好奇,也和猪肉丸子无关,只是在菜单里见到有那么一点艾蒿的绿在。细细地品,想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道菜吃过,而能记到现在,是因着《王风·采葛》里的一点趣味。 2005110580下午于深圳龙华12.葛藤 《葛 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解题】女仆采葛制衣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注释】 1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2 覃(tán谈):延长,此指蔓生之藤。 3 施(yì易):蔓延。 4维:语助词。 5 萋萋:茂盛貌。 6 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 7 于:曰;聿,作语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