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5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化在水长天阔的遥望之中。张子容,看见春江花月夜,写出了“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这个把江上的花写得流光溢彩的人,送孟浩然的时候,也无比地羡慕孟浩然的生活姿态——《送孟八浩然归襄阳》: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还有那个写过“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也很喜欢他,但是最后太喜欢了,还要在回京的路上,特意拐个弯去见他,让这个患病需要忌口的孟浩然一开心,什么禁忌都忘了,痛快地与之喝完酒后就去世了。孟浩然就像一颗种子,不论谁与他遇见了,或者是分别了,就会用诗开一朵花。你不由得也跟着喜欢这个人。他一定在诗外留下一个更恣意可爱的人生,才能引得众诗家来到他家的花下,引吭高歌。传记里的他,不是那么洒脱,反而有几分俗。我想,他的可爱,大概就在于他静的时候,像一只眠于花枝上的鸟,而他俗的时候,却是俗得如处处闻啼鸟般的热闹,不由得让人想开窗来凑他的热闹。有记载说,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来跟王维交谊甚笃。王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这段记载实在于孟浩然不雅,却有几分俗世的可爱。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孟浩然就与老友们结束了在长安花下纵情欢饮的生活,郁郁地归了家。走的时候,王维还写了那首《送孟八浩然归襄阳》安慰他,说,你看看我中了状元也是日子不好过啊。孟浩然经此一事,好生沮丧,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自己叹道——《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他很清楚吴越的山水才是他的精神家园。但还是有些不甘心,所以他写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是啊,离开长安,就没有了朋友,即使再迷吴越山水的他,也是万般的不舍啊。后来,在王维送诗给张九龄的头一年,孟浩然也送了一首诗给张九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第二部分 浩然思念,花落几何(2)这就是古人的自荐书,没有下笔就到乌丝栏的功夫断然是不敢如此自荐的。但是,张九龄帮得了王维,帮不了他。一切只因当年的那首诗,就让他再也无法回到长安。所以,让他气道:“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也许是天意安排,芳草香花总是想要把他留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愿他进入官家失了身家。这些花朵要让他为自己写:从低处看时“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从高处看时“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见到春雪时:“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行在路上的时候写:“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行在水上的时候写:“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宴客于花下的时候写:“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上寺庙的时候写:“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还要让他上黄鹤楼看江的时候写:“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更重要的时候,睡起来就要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呵,我看不见淡,我满眼只见到花。不过,当张九龄被贬到荆州的时候,将孟浩然召为府中幕僚,想尽最大的努力,扶持孟浩然发挥他的才华。对张九龄的重用和信任,孟浩然感激不尽,他写下了一首感谢的诗——《荆门上张丞相》:共理分荆国,招贤愧楚材。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日下瞻归翼,沙边厌曝鳃。伫闻宣室召,星象复中台。他与张九龄共事的一年里,写得最多的是《陪张丞相登荆州城》、《陪张丞相登紫盖山途经玉泉寺》、《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陪张丞相登嵩阳楼》、《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等等此类诗,其实只怕连他自己也厌倦了,见不到花他自己也委自凋谢了。所以一年后,他弃官而彻底回家,从此不再想着要踏长安路。740年,高高兴兴地见完老友王昌龄后孟浩然高高兴兴地就去世了。同年,张九龄也去世。而这一年,史称天下无事,海内雄富,行者虽适万里,可不持寸刃。两个知己一同约着上了路。孟浩然他这一辈子就是不能缺朋友,连上黄泉路,也得拉着一老友的手,一路看花而去。王维满是哀伤地《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其实算下来,他们两个相识相知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也许就一年、两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孟浩然却能留给朋友无尽的念想,看见花落,总想要问花落知多少啊。第二部分 牡丹是大唐的繁华(1)牡丹,总让人想起那盛唐的风流,那时的女子簪花也要簪牡丹。那时候的大唐,人人都做着一朵牡丹,所以才留下我们上千年在牡丹花前徘徊往复的爱。所以中国人喜欢大唐,也更喜欢牡丹,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人们随心所欲地给她取了不少漂亮的名字,似乎看到那一分钟,嘴上就要惊叹出一个美丽的词,于是这个词便如同送给情人的礼物一样送给了她。把数字配给她,染上一身花气:一捻红、二乔、三变赛玉、四旋、五彩云、七蕊、八宝香、九萼红、十样锦。把颜色交给她,只想好色配上她这块好锦缎:脂红、豆绿、夜光白、朱砂红、白素素、晨红、泼墨紫、御衣黄、芙蓉白等。把世间最美的美人比做她:西施、昭君出塞、杨妃醉酒、嫦娥奔月、二乔、文公红、飞燕红妆、少女妆、淑女妆、杨妃出浴、洛神、观音面、绿珠坠玉楼等等。把人间最美的风光配给她:凌花晓翠、彩云映日、蓝海碧波、青山卧雪、梨花雪、雨后风光、中秋月、玉楼春雪、花红迭翠、汉宫春等等。牡丹花开有着惊动一城的风光,所以再多的名字,也不及一首诗疯狂,所以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蒲松龄的鬼故事《葛巾》就是一段关于牡丹的繁华之梦。一个书生特别喜欢牡丹,所以在园子里种了好多牡丹,一日却在园子里遇见了一“宫妆艳绝”的女子,回去便害了三日的相思病。后来大病初愈,闲逛院中,再遇那女子,那女子对他说:“夜以花梯度墙,四面红窗者即妾居也。”于是至夜移梯登南墙,则墙下已有梯在,喜而下,果有红窗。室中闻敲棋声、伫立不敢复前,在墙下徘徊。少间再过之,落子声犹繁;渐近窥之,则女郎与一素衣美人相对弈,老妈子亦在坐,一婢侍焉。只好又回来。三去三回,漏已三催。男子伏在梯上,听那老妈子出来问:“谁放了梯子在此?”呼婢共移去。此时,早趴到墙上的男子,欲下无阶,郁闷而返。特别喜欢这段,三往三返,最终梯子还是被人搬了去,真让人为这书生叹息。第二日,再往,总算见到美人,无奈却被人扰了好事,所以书生顺手牵了美人的如意,让美人好有借口来找他。然而却是拿错了信物,东西是美人妹妹的。后来辗转经历了很多事,终于抱得美人归,连同美人的妹妹也一起嫁给了书生的弟弟,还生了孩子。可是,到底书生产生了怀疑,姐妹俩一怒之下,谓生曰:“三年前感君见思,遂呈身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于是将孩子摔在地上,一起消失了。后来孩子堕地处“生牡丹二株,一夜径尺,当年而花,一紫一白,朵大如盘,较寻常之葛巾、玉版,瓣尤繁碎。数年茂阴成丛,移分他所,更变异种,莫能识其名。自此牡丹之盛,洛下无双焉。”这牡丹开花开得轰轰烈烈,爱也爱得这般惊天动地,只因感君见思三日,便相伴三年,这般因为被爱的恩情而涌泉相报的气势大约也是蒲松龄对牡丹最相知相爱的赞美——蒲松龄自愧自己对她的爱不过是三日的相思却换来她如此这般涌泉相报的绽放,此时人间最美的爱情在这花光之下也要失色三分。牡丹花就是这么大气,就像那大唐般,一样的天地人间,却只有大唐,才出来一朵又一朵牡丹花般的诗和诗人。那大唐的人间,爱牡丹爱到了疯狂,所以满城才有那牡丹的气概,所以王毂叹道: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桃李在大唐的人间只能悄然自处,看牡丹一时的妖娆。当那牡丹开在杭州开元寺里时,那唐朝的张祜避开人间热闹处却在人间最清净的地方依然还见着这一团热闹的绽放处——《牡丹》: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那大唐呵,连寺庙也要染一朵牡丹的锦色。而归仁去看牡丹却看到了那牡丹花上各种沉醉花间的小虫——《牡丹》: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这一首诗里牡丹的状态,跟自己很喜欢的一个俳句很像,那俳句里说:“牡丹花,花蕊深处沉煤灰”。只是那煤灰静静地沉在牡丹里,有种醉意却也有着一种淡淡的悲凉。大唐的人见着的永远是那牡丹的繁华气概,而那宛若偷香蚂蚁的日本人,总是能于他们沉醉其间的角度发现牡丹精致处的美来,只是这种美因为不是自己的而常常有着些许的哀伤与遗憾,所以竟写成了一种似乎来自唐诗却又只有日本才有的俳句来。如今这首“牡丹花,花蕊深处沉煤灰”的俳句,常常让我想起那山西大同的佛像来……而那一年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突然被唐玄宗叫到牡丹面前,让他作诗,李白醉意朦胧之间,尚且记得要让那高力士先帮他把鞋脱了,才肯为牡丹写诗。果然写了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醉意的李白,把那杨贵妃夸成了一朵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着帝恩。一场作诗的花宴,皆大欢喜,所以也留下了这个传奇。第二部分 牡丹是大唐的繁华(2)李白的一生也是这般宛若牡丹花般的传奇。只有他见证了大唐的盛世,所以他的诗是牡丹,他的人亦是朵牡丹。李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701年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5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少年的时候已有牡丹初开的得意,袖里藏剑,亦如侠客般仗剑天涯。所以才惹祸上身,而这祸事,也意外地将他改变成为了一个诗人。所以那年,跟救命恩人陆调一起喝酒,回忆起这段少年的时光——《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说幸好当年陆调及时报官带人冲进打架的“万人丛”中,将自己从险境中解救出来。然而“北门厄”事件后,寡不敌众的李白逃到峨眉山隐居。724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峨眉山沿江南下,一路游走,最后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在此娶妻。730年,李白30岁,他启程入长安,从此他的牡丹花开始绽放。他在终南山呆了三年,不是因为那里清净,而是因为达官贵人都在那“隐居”,连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在那儿,李白很想让人知道他的牡丹花开得有多美,大约太功利,这三年他的牡丹开得不够打动人。所以,三年的长安生活,他无功而怏怏离去,从此携诗游天涯,无心插柳柳成阴,他无意间的一次次花开,震动了远处的长安。慕其诗名的唐玄宗下诏征李白,李白应召入京时,带着他牡丹花开满的骄傲,大笑出门——《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742年秋,42岁的李白,用了整整17年的时间,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17年的芳华里,他曾在《上安州李长史书》里说自己:“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悽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而如今他带着42岁的沧桑与得意,来到了长安。长安此时,也迎来了诗人李白。在这里,面对天下最热闹的市井,遥望天下最宏伟的宫殿,眼见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吏,“双眸光照人”的李白,炯炯地注视着这牡丹花般的长安。他意气风发地期待着盛唐的明主与他共同探讨国家的大事。而唐玄宗也如李白所期待的那般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着他的到来——初到长安,唐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从此李白供奉翰林。然而李白终究不适合做人,只适合做牡丹,做牡丹就要有开花于天地之间的气概,所以他在宫廷这狭小的地盘上开得很是不得意。在长安的三年里,踌躇满志的李白所干的事不多,算下来被人记住的也不过是为行乐的玄宗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现仅存八首),还有就是为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写下了那三首《清平调》。侧身长安天子身旁才发现,原以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却让自己铩羽而立,他看不到自己可以振翅飞翔的方向,在繁华沉寂的深夜里,所有的花都安睡了,只有仗剑醉酒的李白轻轻地展开自己白日不能开放的花瓣,一点点放开,那长在天真烂漫土地上的欢乐、那追求生命自由的欢乐,在这花开的霎时又慢慢苏醒。李白终于发现了自己可以开花的时节和地方。曾经湮没在长安城中的李白,面对整个唐朝,巍然而立,以一朵牡丹的姿态雍容华贵地审视着大唐:“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他终于明白他的路在人间在江湖在山高水流处,所以李白向长安敬了最后一杯酒——《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此,李白开始超然于整个唐朝,乃至整个人间,而于天地间只看到自己,作为一朵牡丹的位置。屈原的自沉江水,嵇康的被杀,直至陈子昂于狱中的冤死,这中国历史长空里连绵不绝的诗人的悲剧,都不能在他快乐的绽放里投下丝毫阴影。因为他明白,天地之间只有他的诗和志可以永恒。所以当年他去见宰相时,曾题了一行字——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又问:“何物为饵?”李白说:“天下无义丈夫为饵。”人生不肯去做一丝妥协,就将自己放逐在天下,所以自己目之所极的境界亦天大地大。唐玄宗终究放还了李白。喜欢放还这个词,养不了牡丹的人不如就放了他,让他做朵自由的繁花。744年春,李白诀别长安,诀别玄宗,也从此诀别了对于朝廷的信任与期待,一去至死不回头。他当年仰天大笑奔长安,而如今他也仰天高歌地离开了长安。第二部分 牡丹是大唐的繁华(3)李白离开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相携一起游江湖,由洛阳到开封,再到齐鲁大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所以一路走去,一路落下牡丹花般的诗的脚印。比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即使被流放,李白做一朵牡丹的气势依然不减,所以如是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让他诗里的风光进入了锦色佳年。大约是相挽相欢了一年多吧,两位诗人相别在当年孔子叹惋“逝者如斯”的泗水之滨。李白留诗,想念这位若水般相随相和的知音:“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一别,竟成永诀。而两年后的秋季,李白在山东任城(现济宁)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向着大唐的人们宣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投笔从戎,想要与皇子一起收复那长安,结果站错了队伍,他所投靠的皇子做不了皇上,皇子沦为寇而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杜甫听到消息,以为他被杀,所以满怀哀思,写一首《不见——近无李白消息》: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此时的小官杜甫丧失了当朝言论的权力,但是作为诗人的杜甫却站了出来,在最不适宜的时候,想念李白,同情李白,所以在杜甫一千多首诗章里,有近二十首是专为李白送上的思念与赞美的诗篇。“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个人一辈子遇见另一个人,一年的时间,就是一辈子的情,而这份于欢时相欢、于难时相挽的情谊便可感动与震撼中国人几千年。759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寓居在安徽当涂,而在泾县有个叫汪伦的,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写了一封信给他,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才发现,原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不过李白依然玩得很开心,为这可爱的汪伦留诗几首,谈自己为国未泯的雄心——《扶风豪士歌》:“……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所以一个不知什么来头的汪伦竟也因李白而名垂千古,人们从此记住了他,以及他当年踏歌送李白的不舍——《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送别的场景成一部永恒的电影,听得那歌声蹑水而来,船上的人抬头张望,见一人对自己引颈长歌,眼泪不禁都要流下来……762年,李白去世,时年62岁。去世之前,他尚能抖落最后一篇花瓣,写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2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3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4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5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6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7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