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4

在我的心头荡漾。……而汪曾祺说:故乡的柳树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这排柳树教会我怎样使用语言。”林子祥有一曲《再见杨柳》。这个淡然低调的男人永远倾心唱着自己倾心的歌曲,喜欢他的人不会走开,不喜欢他的人,他也懒得去搭理,所以香港乐坛封他为“歌隐”。再见杨柳作词:郑国江柳丝风中特别柔无奈春风不为情留情人蜜语时常在耳边可惜心曲非因你轻奏柳丝叫江水漫漫流无奈流水不肯再回头情人示爱含情在折花分手偏偏折枝柳谈情不再向着垂杨柳不想你添上点点忧回头再问垂杨柳可知你怎么会消瘦雨中柳丝彷似特别愁情泪点点叶上流情缘结问谁为你解春风不知你消瘦此歌用词来表达睹物思人,唱到后来却已不知是说物还是说人了,谁说杨柳半年春?千秋万代说不休的是杨柳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深藏不露的感情岂是一个情字所能说清的!只有杨柳可见证吧。而现代林子祥这样一个胡子拉杂,从开始就是老的老男人,唱这样的柳丝曲,却是温婉情深过柔媚女子。一个男人送别另外一个男人,走到柳树下,很多年后,他们都将柳树吟哦成了诗。第一部分 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又叫黄花菜、金针菜,因为“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所以又叫忘忧草。《诗经》里有位妇人盼望着战场上的夫君归来,着急想着到哪儿去找到一棵萱草种在堂前,好让它减轻自己难捱的思念:“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谖草就是萱草。所以《本草纲目》里名之为“疗愁”。而且,中国传统意义上真正向母亲致意的花其实就是萱草,中国最美的诗词里就有着她,表达着中国人深沉含蓄的爱。所以母亲住的房子又叫萱堂,是个应该种萱草的地方。《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天地幽暗,唯有萱可以照亮一个母亲的心。叶梦得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王冕说:“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所以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萱草的花期很短暂,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英文的名字叫daylily,说她是“一日的百合”。原来我们爱吃的黄花菜竟然有如此诗情词绪。孟郊,一个不得志的人,却是一个怀有满腔对家国对母亲爱的诗人。孟郊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折断处,那就是中唐。而他恰恰出生于这最中间的一年,751年。有的学者说,以前的千百年到此为止,今后的千百年由此开始。这一年安禄山开始谋划4年后的安史之乱,所以这8世纪的最中间一年,成了大唐乃至中国文化史上最关键的一年。而这一年,唐将高仙芝还在今天的哈萨克败于阿拉伯人,确立了阿拉伯人今后在中亚的统治……所以孟郊出生在历史转折处,在他出生之前,大唐的文化光芒万丈。后来孟郊终于长大,即将远行,看见母亲为自己缝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为自己缝衣,要让他记住母亲对自己的爱,而他亦为母亲种上萱草:“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他要让母亲记住他自己就是那丛萱草,虽然人已经远行,但他的心还在这里。每一次远行,他终究是放不下母亲,所以让一束萱草来代替自己,也不知他种这萱草种了多少次了。他参加了两次会试,才于46岁那年考中进士,诗人春风得意,写下一首《登科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了长安,他与年纪比他小许多的韩愈结为了忘年交,韩愈很喜欢这个朋友,说“我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孟郊又字东野,说他愿意做云供孟郊这条龙驾腾而能一起俯仰天地。所以韩愈为孟郊留了很多诗:他向众人推荐孟郊时将华丽的词语赋予他:“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也常常用诗一答再答孟郊,只是那诗实在太过拗口,不见有花也就无心情录于此。而孟郊也喜欢这个朋友,别韩愈总是一别再别——《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汴州留别韩愈》: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孟郊总是有一颗孝心,告别韩愈,想到的还是母亲缝的那件衣裳,如今已经断线多多,是该回家的时候了。孟郊直到50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便把母亲接来溧阳。从此,他无须再种萱草,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孟郊终于告别了游子的身份。他在任职期间,不理公事,被扣了一半工钱。最后几经辗转,定居在了洛阳。60岁时,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也许这后半辈子忍着为官的不得意,只是为了母亲而已。后来有人再以官职相邀出仕,他携家眷前往,病死在赴任途中。时为814年。韩愈为孟郊写了墓志铭,说他:“内外完好,色夷气清。”用最收敛的语句作出了最高的人格评价。这年,正是814年法兰克帝国的查理大帝去世。他去世后,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和德国。查理大帝的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两个国家的形成,更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最初形成。所以查理大帝临终时,已经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我们西方人拥有一种根本不同于拜占廷和伊斯兰世界的文明。西方文明从此诞生!而孟郊的去世,很巧合地也意味着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交替。在他死后两年,李贺也死了;在他死后五年,柳宗元也死了。但李商隐在他死之前两年出生,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余秋雨说:“中国由豪迈放达走向神秘温情。这正是最大的转折。”814年,东西方的地位从此开始微妙地逆转。一个国王和一个诗人的去世,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和预示。沧海桑田,最终,留下的还是那首游子诗。所以余秋雨说:“不管转折前,还是转折后,总有很多文人颠沛流离,或寻路,或壮游,或被贬,全成了游子。孟郊那首诗表明,不管是谁,不管怎么游,都离不开对母亲的思念。放大了说,中国历史不管怎么转折,都拉不断慈母手中之线,总是伦理结构的延伸。或者说,中国的历史灵魂就像游子,被控于伦理结构。这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成了一个历史寓言。”而孟郊于母亲的北堂之前种下的那株萱草,也宛若这诗一般,种在了中国游子的心里。母亲的爱天高地厚,孩子的爱只能化为一株小小的萱草,承接母亲博大的爱的光辉,好好成长,就是一种报答。第一部分 踏破樱花第几桥(1)有人说:“也许太美的樱花会使人累。可樱花就是这么拼命地表现着美。也许有人认为它不必那么认真,可它自己却做不到。”所以樱花开起来的时候,不是疏疏落落,而是一夜之间就铺天盖地,落的时候,也不是零零落落,而是一齐散尽。给你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见不到我的衰败,你就会一辈子想着我了。这种做花的原则被汉代一个女子做成了自己做人的原则,所以留下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段思念。这就是那位被自己的哥哥唱成“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她在自己身染重病之时,拒绝再让汉武帝见到,躲在锦被中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汉武帝失望地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做得这么绝。李夫人却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消失殆尽,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她死后,汉武帝果然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埋葬,对她的家人更是厚待。还请了一个方士,希望为自己招来李夫人的魂魄,果然于重重纱帐之中,隐约有一美人,恰与李夫人相似,汉武帝连忙趋前审视,可惜芳踪已沓。后来汉武帝为李夫人做了首歌,很短,就是一句嗔怪似的: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姗姗其来迟!据说,那位方士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皮影。这就是樱花般的女子,她得到了她想得到的结果,正如樱花一般。所以,樱花在诗里也总有几分淡淡的相思。在李商隐的樱花里有着落寞的思,题目也懒得取,无题的诗篇愈发让人觉得寂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在这首我分明见着他老年思春的诗里,也有人说他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所以清朝薛雪的《一瓢诗话》里说:“永巷樱花,哀弦急管,白日当天,青春将半。老女不售,少妇同墙。对此情景,其何以堪!辗转不寐。直至五更,梁燕闻之,亦为长叹。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故公诗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将此意明告后人。”古人总是要婉转几段,让你见着这诗里的风景,却摸不透这诗里的精神。明明白白的思,是元稹说的,他送朋友的时候,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说起,人家是折柳,他只见到樱花,顺手就折了送人说《折枝花赠行》: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人家送柳,是要君子坦荡荡,他是不避嫌的,折枝花送君,是要对方知道:我真的真的会想你的,就像是这樱花千朵万朵。这是别前,李白的樱花诗就是别后了,而且是别了很久很久,都五度开窗见到樱花开了——《杂曲歌辞·久别离》: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揽结,愁如回飙乱白雪。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樱花落了,都落了五年了,年年写信还是只等得樱花落,落花寂寂委青苔——古代的男人总喜欢这样写一个女子如何等得心焦,这些男人怎么能如此拿捏住女人的心思?既然知道了女子等得这样辛苦,又为何要让她这般等待呢。一定是收到了对方的信,自己迟迟不归,因着内疚,所以写首诗,聊以抱歉?到了李煜的思就全没有了盼头,他的思念伴随着他生命的停止也戛然而止——《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知道了他的结局,也知道了这首诗里的思念全无结局,所以这思念,真正是悲。还是近代的苏曼殊想得清楚,看花就独自看花: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不希望有人认识,芒鞋破钵,踏桥见樱花,天地清淡。日本人是最喜欢樱花的,将它爱成了自己的文化。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樱花的架势,所以他们很团结,才有了这个强大的国家。冰心在她的《樱花赞》里,写她问过日本的朋友:“樱花不消说是美丽的,但是从日本人看来,到底樱花美在哪里?”日本的朋友搔了搔头,笑着说:“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朵……他们的爱,真是很精致。所以写成诗,诗也很精致。松尾芭蕉写过:“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那美真是天地开阔,四野只见到樱花,樱花落到我的小碗里——有一些场景,用大白话写下来,就是最美的小诗。日本人见到了樱花也会跟中国人一样常常要想起那些旧事,所以又有诗云:“但见樱花开/令人思往事”。不过更喜欢这句:“樱花何烂漫/大佛身后开”。那樱花的气势,何等壮阔。小津拍《秋刀鱼之味》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所以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连的苦味。”他的《秋刀鱼之味》里满是失去母亲后的荒凉心境。樱花开得再灿烂,一个人欣赏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日本人每年樱花开一定一定要约着亲朋或是好友一起去看樱花,与其说是看花,不如说是珍惜自己一年又一年还能聚在一起的光阴。日本人把樱花开了去赏花,叫做“花见”,那“见”字用得最为巧妙。第一部分 踏破樱花第几桥(2)短短的樱花开的那几天里,倾城倾国,而樱花落了呢,日本人最怕的不是樱花落,而是樱花不落。《悲情城市》里说,“尽情飞扬吧,我随后就来”。他们都把落花当成了最高潮的绽放。所以,日本人的俳句里把樱花落叫做“花雪”或者“花吹雪”。这雪还叫得柔了一些,而有句俳句说樱花落得铿锵,是“听见樱花落雨声”,那樱花都落成了雨,是何等壮阔的樱花落啊。日本人最纠缠的就是这样的花落,即使见着蝴蝶也要惊叹:“蝴蝶!呵,落花又回到枝上。”这句俳句后来被我用作了一篇翻译文章的题目,那篇翻译文章说的是欧美最近有很多跳芭蕾的著名舞者纷纷生小孩去了。而生完小孩,并没有像她们的前辈一样意味着花季结束,当她们重新开始跳芭蕾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她们竟跳得比以前更好。因为她们对生命有了更全新而完善的体验——舞蹈本身就该用生命的感觉来跳,不是用年轻的身体。所以,这些漂亮妈妈在我的眼里是宛若落花又回到枝上的蝴蝶,是不落的花。世界上去见樱花的不止日本人,其实中国的诗人也是爱去见花的,既喜欢在樱花开时约好友一起做个花下酒鬼,也喜欢约一两个人,静静地,去看,看完后,回来写一篇心得体会,约上了朋友的也写,约不上朋友的也写,于是便成了唐诗宋词和元曲——我很怀疑,日本的花见,就是从这里传过去的。所以看唐诗里的樱花,看来看去,其实都是一个朋友圈的人。看的是一样的樱花,写的是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张籍约了好友天明去看花,可是花等不及,先早早开放,于是害得张籍只好半夜起来看樱花——《和裴仆射看樱桃花》:“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他看花看得花下留了他一圈又一圈的足迹,那份痴,就像一少年徘徊在少女家墙下。又有一次,樱花开了,有朋友来约张籍一起去看花,张籍写了封辞信,说:算了,生病了,今年就不看花了,也别在我面前提樱花了,惆怅心酸哪——《病中酬元宗简》: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樱桃花开了,张籍却总是有点郁闷,因为看花的时间对他来说总是那么的不凑巧,然而有人却很开心——张籍的知己好友白居易又有借口邀约大家一起喝酒了,以樱花之名,说是《感樱桃花,因招饮客》:樱桃昨夜开如雪,鬓发今年白似霜。渐觉花前成老丑,何曾酒后更颠狂。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这个泥简直就是烂醉如泥。张籍的另一个好朋友孟郊去看樱花的时候,却更幸运,多了一道风景:看到了一个美人,那美人,看得令我们的主人公念念不忘。回来后,写了一首《清东曲》: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含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采采清东曲,明眸艳珪玉。青巾艑上郎,上下看不足。南阳公首词,编入新乐录。这不禁让人想起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年年都想要去看樱花啊,花下可以遇见美人,也可以遇见英俊的少男啊。所以日本人就有了下面一首诗……生命中最美丽的海,一簇簇的歌声,一朵朵的期待。花开时来,花落时也要来。因为,有许多故事,开始动人,结局更可爱。——日本民歌《樱花》从这首诗里,我知道了日本人为何,为何要去赏樱花。是《机器猫》里大雄对小静的爱。小孩子热热闹闹地爱着,短暂的爱,只是留给回忆用的。第二部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在唐诗宋词亦或是元曲里,是个最性感的词,因为她总是出现在美人的脸上:“窄袖半掩,莺啼处,点破樱桃一点红”。那诗里的女子,常常都在唇上点着一点樱桃红,有几分娇嗔,更有几分多情。当年,那些文人骚客,对女人的这个樱桃小嘴极尽了谄媚之情,这大概是中国诗词历史上最受宠的一种口红。从这樱桃小口里说出来的话,唱出来的歌,是绽破了樱桃般的旖旎,笑是“浅笑樱桃破”,歌声里是“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才一张嘴就是“口动樱桃破”。美人是因为点了樱桃红,才遭人浮想联翩,而枝上的樱桃才是最美。因为那是四季里最美的一段时光里最美的一点风景。就像沈从文所说的:“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樱桃成熟的时节,是花也是时间里的最好年龄,然而,在这最好年龄的时候,却是我行许多地方的时候,所以宋代的蒋捷是一百个不愿意,在这“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最好时候,还要让我行路,让我蹚过秋娘渡与泰娘桥,什么时候才回到家乡呢?《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行了很多很多路,还是在路上,所以蒋捷只好又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拿出来唱《行香子·舟宿兰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喜欢这红字,也喜欢这绿意,时光都染上了这世间搭配得最动人的颜色,更喜欢他一路路过的地方,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不知现在身在何方,这名字恰是一首动人的歌谣。想家想到了恨春归。日本有个叫小林一茶的,想家也把家乡想成了带刺的花。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思家的情绪过了几百年,越过了千万里,到底还都是一样。一样的爱恨。想家的人看樱桃,是触景伤情。而家里正好栽了棵樱桃树的,看樱桃,正好遇见鸟,所以成了花鸟画,那花蕊夫人在这花鸟画里一改浓艳颜色,化为了朴素的桑麻人家:……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样的樱桃让这样的美女见了,都忍不住要流露出本性。这花蕊夫人是五代蜀主孟昶的慧妃。孟昶荒淫,信用奸佞,宋太祖赵匡胤遣兵征蜀。蜀兵败,国亡时,花蕊夫人也只来得及写下那半阕杜鹃鸟的词,而留下下半段人间的至痛。后孟昶偕花蕊夫人入京,受封。宋太祖听说花蕊夫人能写诗,传令吟咏,花蕊夫人写下《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后孟昶死,赵匡胤纳夫人为妃,夫人思夫,拟报仇,谋害不成,面斥匡胤,自尽而死。那五代的女子,皆是美人与义士。只是写这首樱桃诗时的花蕊夫人,如豆蔻年华的女孩,对人间尚充满着泥暖草生的希望,她尚不知自己倾国之恋的结局是场倾城的悲剧。所以此时她眼里的樱桃只是美美地可爱着。所以眼里有欢喜,这万物皆喜。而对于那心里总有愁绪幽生的纳兰性德,看樱桃,只见着那淡淡的淡淡的淡得如烟可随时消散的愁绪,可这愁也许不过是为了酝酿美丽的诗绪而起的美丽的忧伤罢了。所以纳兰性德在《浣溪沙·大觉寺》里说: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蚁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那樱桃被鸟衔走了一半,自己的心似乎也被鸟衔走了一半,所以只能相对忘言。不过读者如果换一场心境来看这诗,也许看到的不是忧伤,也可以是种矜持的喜欢,喜欢一个人却无言;或者也只是幸福地发呆而已——总之让人就是喜欢这种看着残破的樱桃而相对无言的结局。不过这樱桃,如果被小人见着,就要破口而笑了。话说那安史之乱的两祸首之一史思明,先是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继之史思明杀安庆绪后,便自称应天皇帝,以其子为怀王,周贽为相。这时史思明忽然好吟起诗来,每就一章,便大肆宣扬,让听的人绝倒。有一次,史思明见到樱桃,有一半是红的一半是黄的,想赐给儿子与丞相,诗兴起来,作《樱桃子诗》,以彩笺发给手下人写之。诗曰:“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小吏龙潭进言:“请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则声韵相协。”史思明说:“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如此宠爱其儿子,但后来,跟安禄山一样,终究被儿子所杀。远水兜转,人世间,杀来杀去的,终究还是要回到原点。这两段结局凄凉的历史,从那花蕊夫人到史思明,不约而同都在自己最繁盛的时候见到了樱桃的美丽。可叹这樱桃,不由自主,见证了人间的大悲大喜。在我最好年龄的时候遇见我,是对你的祝福。第二部分 浩然思念,花落几何(1)孟浩然是喜欢花的,他的诗里,十有六七都会提到花,是偶然路过的也罢,是专门宴客于花下的也罢,还是行走在花下,一抬头就出了诗的也罢,或者干脆就在缠绵的春睡中,懒得起来,直接就问卷帘人,花落知多少啊?这个醒来第一句话就问花落多少的人,在很多人的诗里总有他,不是为了求他而留诗,只是因为喜欢他,而已。李白喜欢他,喜欢这个大自己12岁的知己,所以写了一首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说他是个迷花醉月的人,所以才会远离官场。其实迷花是真的,但不事君是假的,至少当时,他只是失意而退,但后来,当他终于得到他想要的官场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要错了东西,所以急急撒手,继续他的迷花醉月的生涯。也许孟浩然这一路辛苦的追逐功名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认识了一大批喜欢他的朋友。让人很诧异,那些当时的文豪,总跟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王维送他的时候要写诗,哭他的时候也写诗,最后还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一时还成为了名胜古迹。皮日休也去拜谒了这个亭子,感叹了一篇《郢州孟亭记》的文章。而连一向高傲的李白,都要留下那首诗,用《诗经》的典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夸他高山安可仰的品性。而送孟浩然的时候,更是万般不舍,所以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尽地寄托他送人难的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刘昚虚,这个写过“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人,把落花叹得真正唯美而悠远的他,看到扬子江时,也想起了老友孟浩然,写了封信过来——《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2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3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4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5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6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7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