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4

【注释】①履斋: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淳祐中,为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曾在苏州做地方官,吴文英是他的幕客。沧浪:沧浪亭,苏州名胜;原是中吴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后废为寺,寺后又废。苏舜钦贬官苏州时用四万钱买得,作亭于丘上,后为韩世忠别墅。 ②中兴英雄:指韩世忠。中兴,指宋室南渡。 ③“战舰”句:指韩世忠黄天荡一战,未能生擒金酋兀术。悭:吝惜。用杜牧《赤壁》诗语“东风不与周郎便”。 ④华表归鹤:用丁令威化鹤事,见王安石《千秋岁引》“华表语”注。 ⑤遨头:宋代知州出游宴赏,城中仕女百姓都出来看热闹,称知州为遨头,即遨游之为首者的意思。 ⑥问梅开未:唐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⑦东君:春神。 ⑧此句或从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化出。【语译】这里的树木都高大葱郁,云气苍然。我们来寻访南渡英雄韩世忠的遗迹,心中暗暗地追想着从前的那些事情。当年在黄天荡排开战舰与金兵激战,宋军屡屡告捷,只可惜天不助人,让金酋兀术给逃跑了,致使英雄的故乡神州陕北,依然沦于敌手。不久,韩公为避权奸的迫害,便辞了官,在这建过吴宫的地方找到几间房子闲居了下来。每当月明之夜,归隐在此的他,心情大概也有点像那位化鹤归辽、学道的丁令威了;可叹当年的花竹至今依旧充满生机,而人事已全非了!那枝上梅花沾着清露,就像是溅满了泪水。您吴履斋先生为首集合了一支小小的游春队伍,走在青苔上,到此别墅中来寻访幽香,问梅树是否已经开花。在梅边重唱一支新谱的曲子,催促这寒冷枝头的花蕊早早绽放。这番心情实在与主百花的春神心思相同。将来的事情,看来会更不如现在的,就好像现在已不是从前一样。对着沧浪水,主客双方都默默无言。还是把这一腔憾恨,寄托于残杯醉梦之中吧。【赏析】吴文英与同僚游灵岩的《八声甘州》,虽在吊古之中有伤今成分,但毕竟词只就吴越往事咏史;本篇则又有不同,它通过寻访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陈迹,直接反映了当朝的时事、抒发了对国势日危的现实感慨,表现了他在政治上也富有爱国思想的一面,即况周颐所谓“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香海棠馆词话》)。这在梦窗词中是很少见,也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首句用五字写沧浪亭的自然环境,便有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气象;不但暗示韩公逝去历时已久,也借大树寄托自己对英雄丰功伟绩的敬仰。再接以叙事,交待清词的主题是访其“陈迹”,追念“前事”;至于“看梅”,只不过是顺便的目标,虽则标于题中。“战舰”以下四五句,作一番回顾,将“前事”具体化。黄天荡一役,以八千宋军水路邀击号称十万金兵,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擂战鼓,战而胜之,威震海内;惜天不作美,未能生擒贼酋兀术,让他领败兵遁逸而去;致使神州北国仍沦敌手,英雄重归延安“故里”之梦想不能实现。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是实指,“不与周郎便”是假设;化用于词中,“东风”成了虚指,只作天意命运的代表,而“悭借便”则是实实在在的遗憾,使事用典之妙如此。因故乡“梦断”难归,只得另觅“小筑”,退隐闲居于吴地。不知不觉在追叙前事中将话题引回到眼前沧浪亭来。放翁诗云:“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稼轩词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也叹息韩公晚岁只能与“花竹”为伴。这样,就再进一步将词笔转到“看梅”的题意上来。花竹年年如此,往事已成陈迹。钱仲联引《世说新语》中“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的话来为“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句作注解,是很确切的。“枝上露,溅清泪。”用杜甫《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意,点梅花。花之露恰如人之泪,这样便不露痕迹地将“看梅”事纳入“访中兴英雄陈迹”之中。换头以“遨头”云云点“履斋先生”,把题序所说的陪同他前来看梅事说全。“小簇行春队”,可见尚有其他同行者若干人来此寻胜探幽,度曲填词。钱仲联又云:“问梅开未,催花唱曲,不仅是点题应有之笔,而且这是用意双关,把催花开放,隐喻对当政者寄予发愤图强的希望。东君是春神,藉以指东道主人吴潜,‘此心与东君同意’,表明宾主的思想一致。”(均见《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五四页)又引陈洵《海绡说词》语,说此句“能将履斋忠款道出,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又非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疏不省,卒致败亡,则所谓‘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也。言外寄慨,学者须理会此旨。”钱以为“此论深得作者用意所在”。这些都有参考价值,故抄录以代拙说。词结尾寄恨残醉,虽态度消极,情调低沉,但毕竟也是时势使然,是不必苛责词人的。此词首尾皆大处着眼,兴慨寄恨;题中看梅事只写在中间,又能自然融入主题。全篇清空疏宕,不事雕琢,在梦窗词中可算是表现另一种艺术风格的别调。唐 多 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注释】①心上秋:“心”字之上加一“秋”字,合成“愁”字。【语译】这愁是从哪里聚集拢来的呢?原来它是离人心上的秋啊!芭蕉纵然不被雨打也沙沙地响,听去冷飕飕的。人人都说现在夜晚凉快,天气正好,我却因为明月当空,害怕登楼望见它而引起伤感。一年的盛事像做了一场梦那样已经过去了,万紫千红,都已成空,烟笼寒水,东流不返。燕子已离巢回南方去了,我却依然滞留在异乡作客。杨柳垂下的长条官结不住我心上人的裙带,却总是任意地将我远行的船儿系住,不让我归去。【赏析】梦窗词中长调大部分有镂金刻彩的特点,而小令短章也有较畅明疏快的。本篇语言浅显,纯用白描,如淡墨作画,随意挥洒;可作后一类风格的代表。词是思归之作,想念的对象,大概是他已离去的姬妾。词的头两句说离愁。一问一答,因“愁”字由“心”上“秋”合成,遂拆字组句,用的是字谜中离合体的格式,近乎古乐府中《子夜》一类民歌的写法,语带几分诙谐机智。陈廷焯斥之为“几于油腔滑调”(《白雨斋词话》),未免太一本正经。诗词本不要定于一格,滑稽、幽默、嬉笑、嘲弄,都无不可,只要用得恰当。那么,“心上秋”的说法,除了能组字外,是否勉强呢?难道心上真有秋天不成?这就不能不说几句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了。在诗词的特殊修辞上,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比如说“秋”字,我们几乎不能把它在各种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全都一一列举出来:“天气晚来秋”、“竹深夏已秋”的“秋”,有凉爽的意思;“风寒叶自秋”、“海树风高叶易秋”的“秋”,有飘零的意思;“山容客鬓两添秋”、“胡未灭,鬓先秋”,与色有关;“四壁老蛩秋”、“沧江雁送秋”,与声有关;“梅子黄时麦已秋”,则是成熟;“江含万籁客心秋”,则是悲凄,如此等等。此词中“秋”的用法与末例同,正说愁绪之造成,因离人心境凄凉也。当然,时值秋天,也是用字的依据。此外,发端“何处”二字也宜注意,词人告诉我们:愁之生成,不在外界天地之秋至,而在于离别之人内心已似衰秋,犹芭蕉不待雨打,也觉飕飕生凉。写景之中,兼有比兴。后三句正证明人之心态不同,其悲欢自异。同为秋夜,人喜晚凉月明,我则怕登楼伤感,只因月圆人不圆也。换头承前续说感秋,怀人之意仍隐约其中。时序至秋,繁华都尽,花落水流,更无赏心乐事;而言“梦中”者,亦杜牧江湖落魄、扬州一觉之梦耳。“花空烟水流”,参梦窗他作所言情事,当亦暗伤佳人何处,非泛泛叹青春易逝、年华渐老也。燕已辞巢南归,人尚淹留作客,此诗歌之传统意象,曹丕《燕歌行》云:“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即其所本。结尾二句,就即景之“垂柳”做文章,柳本关合离情,秋柳长条低垂似索,故言能“萦”能“系”,然该萦绾住“裙带”偏“不萦”,不该系住“行舟”又偏“漫”“系”之。“不系裙带住”,则言姬妾已去甚明。以痴语对垂柳发泄怨恨,既有诗趣,也有情致。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① ,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② ?者次第③ ,算人间没个并刀④ ,剪断心上愁痕。【注释】①陂:池。 ②桃根:晋王献之妾桃叶的妹妹。见姜夔《琵琶仙》“桃根桃叶”注。 ③者次第:这许多情况。 ④并刀:古时并州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见姜夔《长亭怨慢》注。【语译】清明快到时,枝头上翠绿色羽毛的鸟儿遏制不住心头的忧伤。可惜它那一片美妙的歌声,都献给了令人发愁的黄昏。我想要低声对柳絮诉说,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人为何要伤春。想想自己旅宿于楚地异乡也够凄凉的了,满怀着柔情别绪,又能跟谁去温存呢?夜饮杯空,不觉泣下;青山寂寂,总无一语;月儿将落,当门相照。翠玉楼前,有的只是一池湘水,水波摇荡着湘云。天长地阔,好梦短暂,试问什么时候,能重见我的心上人呢?这种种情景,细想起来,人世间没有一把并州的快剪刀,能够剪断我心上的愁绪。【赏析】黄孝迈的词留存下来的极少。万树《词律》云:“此调他无作者,想雪舟(孝迈的号)自度,风度婉秀,真佳词也。”是的,所以这首自度曲的调名《湘春夜月》,也可以当作题目来看。当然,楚湘的春夜月色,只是地、时与景物,词中所抒之情,还是伤春恨别,怀念远人,对象是与作者有过短暂情缘的女子。时近清明,春光将暮,柳花欲飞,鸟儿乱啼。因自身在“楚乡旅宿”,“柔情别绪”难禁,不免感春伤怀,便在写景之中移情于物,将“翠禽”“柳花”拟人,但一个说它“消魂”,一个说它“不解”,一正一反也有变化。最后才直接抒写自己羁旅的寂寞孤凄。换头“空尊夜泣”,承上片旅宿凄凉,说酒未消愁,点出“夜”字。接着仍先从写景入手。“残照”,在这里不是残阳,而是残月,因是夜景,也可从有题意的词调名见出。“翠玉楼”,即“旅宿”之所。此处“湘水”,亦非湘江,而是泛指湘地之水,用以应前“楚乡”。“天长梦短”以下,则又直接抒情,与上片同一章法。此词有不少处与姜夔词意象相似。如白石云:“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疏影》)此则云:“翠禽枝上消魂。”白石云:“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 。”(《八归》)此则云:“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白石云:“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暗香》)此则云:“空尊夜泣,青山不语。”白石云:“荡湘云楚水,极目伤心。”(《一萼红》》)此则云:“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白石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长亭怨慢》)此则云:“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就连黄词中借“桃根”指情人,也是姜词中所常用者。所以如查礼之评赞云:“雪舟才思俊逸,天分高超,握笔神来,当有悟入处,非积学所到也。”(《铜鼓书堂遗稿》)总觉誉扬太过。大  有潘希白九  日戏马台前① ,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② ,十分卫郎清瘦③ 。  红萸佩④ ,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攲侧⑤ ,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⑥ ,霜前雁后。【注释】①戏马台:宋武帝重阳曾登,见吴文英《霜叶飞》“荒台”注。 ②宋玉:作《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语,见柳永《戚氏》注。 ③卫郎:指晋人卫玠,见周邦彦《大酺》注。 ④红萸佩:重阳有佩茱萸的习俗。见吴文英《霜叶飞》注。 ⑤整帽檐:用晋孟嘉重阳登高,风吹帽落事。见刘克庄《贺新郎·九日》注。 ⑥莼鲈:用晋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莼菜羹鲈鱼脍而辞官事。见辛弃疾《水龙吟》注。【语译】宋武帝登临的戏马台前,陶渊明采菊的东篱之下,欲问一年之中今何时,又到九九重阳节了。恰好归来,见那南山还像从前一样苍翠。昨夜隔着帘幕窗欞倾听风雨之声,与今天登高临远所见的景象全然不同。我像宋玉那样充满悲秋情怀,又像多病的卫玠变得十分清瘦。佩着红茱萸,对酒也枉然。微微的寒气已随捣衣的砧杵声袭来,暗地里欺我罗袖单薄。秋色已所余无几,早就是枯荷衰柳,一片萧瑟。我勉强地整一整被风吹落而戴歪了的帽子,也曾经无可奈何地望天涯搔着白头。我几次回忆起故乡秋日里的美味佳肴而思归,当那寒霜降落之前、大雁南飞之后。【赏析】“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词中吟咏这一佳节的作品不少。查礼评此词云:“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以与稼轩比肩。”(《铜鼓书堂遗稿》)称此词的特点在长于用事,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发端在点出“重九”之前,先说重九的两大习俗:登高和采菊,然仅从两个地点来表示,这就依靠用典。故“戏马台”并非实指彭城其地;归来见南山不改旧时翠,这“归来”是承前而说的,即登高和采菊归来,非归故乡意,所以“南山”也不过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再用。接着补出登临时之秋高气爽,又偏不直接描述,而从回顾“昨夜听风雨”情景落笔,然后接以“都不似”三字已足,句意含蓄,善于措辞。片末两句,仍借典故转为抒情,悲秋、多病之意,藏而不露。下片佩萸、饮酒,皆九日事,着一“空”字,见愁绪难遣,借此承上阕结意。“砧杵”,是说捣衣之声,其“微寒”已“暗欺罗袖”,却不知家人可遥寄我寒衣否,不觉已暗逗“天涯”之思。孟嘉落帽事,虽为写重九诗词所惯用,但本领之高低,也看能否用得灵活自然。这里,不用“风”“吹”“落”等字样,而只出“强整”二字,再加下句的“搔首”,用意自明(帽落始得搔首),且又从中带出归思无奈之意来;结用“莼鲈”典,避“秋风”之熟,而曰“霜前雁后”,以紧切时令,真可谓“搭凑得瑰玮有姿”。青 玉 案无名氏①年年社日停针线② ,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③ ?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释】①无名氏:原作“黄公绍”,唐圭璋《笺注·自序》:“无名氏《青玉案》一首误作黄公绍。词后注云黄公绍,《在轩词》不载此首,秦刻本《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词林万选》、《历代诗余》作黄词。” ②社日停针线:唐宋时妇女在社日不动针线。张籍《吴楚歌词》:“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③谁针线:谁来缝补或缝制。【语译】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妇女们都停了针线活,外出游乐;遇到这种日子,我怎忍见双双对对的燕子飞来?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只身在乱山的深处和寂寞的溪桥边。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谁来替我缝补?衣襟上都沾满了我点点行行的泪痕。夕阳西下时,我解下马鞍在长满芳草的岸边休息,这儿的鲜花没有人采来戴,我消愁自饮,没有人来为我劝酒,喝醉了也没有人来理会我。【赏析】词写游子的春愁。“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西山村》),当时江南农村的春社是很热闹的,祭社(祭土地神)祈丰、迎神赛会,男男女女都结伴出门观看盛况;因此,按风俗那一天妇女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不做了,称之为“忌作”。“每逢佳节倍思亲”,碰到这样的日子,对于长年羁旅在外的作者来说,自然会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词起头用张籍诗而改“今朝”为“年年”,正为表明自己漂泊在外岁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独处也不止一次了。本来是夫妻可携手同游的日子,如今且不说见到人家夫妻团聚会引起感触,即使是春社前后刚飞来的燕子,因为成双成对,所以也不忍见。“今日”句以下,点明游子的处境,也是交待不忍见双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后,所以说“春已半”。“江城”,是游子客居之地;“乱山”、“溪桥”,为其行路所经,突出环境的荒僻、冷落。“一身”与“寂寞”关合,“已”与“犹”相应,藉此强调羁旅之辛苦与孤单。换头“春衫着破谁针线”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针线”二字却有意与上片起头重复,使前后的联系更其紧密;只是“针线”在这里作动词用。“着破”二字,见在外为时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劳。衣上沾满泪痕,是辛酸泪,也是相思泪。最后“落日”点明时间,此正增愁之际。“解鞍”,补明人在旅途。“芳草岸”与前“溪桥畔”相呼应,而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结尾三句,说有好景而无人同赏,欲消愁而无人劝酒,醉倒时也无人扶持,连用“无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发挥了词体裁形式的特长。故先着评此词以为末三句“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词洁》)也正是这个意思。摸 鱼 儿朱嗣发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①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② ,几度欲心碎。安花着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③ ,石上玉簪脆④ 。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⑤ 。一时左计⑥ ,悔不早荆钗⑦ ,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⑧ 。【注释】①的的:明明白白。 ②回文:用苏蕙织锦事。见晏幾道《六幺会》注。 ③分:情份,缘份。 ④玉簪脆:谓愤恨摔碎玉簪。 ⑤长门青草:用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长门宫事。见辛弃疾《摸鱼儿》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⑥左计:失算。 ⑦荆钗:妇女过贫贱的生活。《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⑧“暮天”二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语译】我满头的鬓发被西风吹得如同青烟一样地摇曳,大大小小的往事都已尽付流水。紫色的丝罗带上还打着鸳鸯结,让爱情天长地久的誓盟也说得明明白白。这些他全都忘了,我徒然地给他写信寄诗倾诉衷情,多少次令我的心都碎了。我想把落花重新安放到花蒂上去,怎奈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无常。我的感情虽然深厚,但缘分却太浅薄了。就像摔玉簪于石上立刻脆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已无可挽回地断绝了。在我凭栏的红楼外,我心头沉重的愁怨似乎压得天上的云也要下坠了,月儿的光影还照着不眠的我。人之悲欢恰如月之阴晴,也只好随从天意了,既然命运如此,即使我香消玉碎,也只是白白送命罢了。可怜的人啊,你姑且醉酒自宽罢!你难道没有看见吗,汉代宠极一时的陈皇后,一朝被打入长门冷宫,还不是只能在春风中对着青青的春草而流泪?唉,只怪我一时失算,真后悔不早早选择过荆钗布裙的贫贱生活,像杜甫笔下的佳人,当天寒日暮时,独自倚着修竹,直到头白都深居幽谷,过那清清白白的日子。【赏析】男女相爱之初,情意绵绵,信誓旦旦;但后来男的负心,不念旧情,造成了被弃女子的极大痛苦。这是诗歌中的一个古老的题材,《诗经》、汉乐府中都有,本篇也是一首弃妇词。词开头先写一位女子青丝般的鬓发被西风吹得乱似飞烟,这一形象中便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剧的气氛。接着说大小前事,尽付东流,是揭示形象的意义,但却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还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前事”,至“紫丝”二句一出,才完全清楚了。“镜盟钗誓”,即爱情的海誓山盟,用的是徐德言夫妇破镜重圆和李、杨定情赠金钗钿合事。“浑不记”,是说男的;“漫手织回文”,是女的自述。“几度”二字,可见女子曾苦苦挣扎,欲挽回而不可得。“安花着蒂”,是比喻,犹言泼水欲收,以痴语写痴情最好。转说男子薄幸,语用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意。片末“石上玉簪脆”五字,说断绝彼此情谊,可作比喻看,也可作实叙不幸女子的愤恨举动看。换头“朱楼外”三句,遥应词的发端,由此而知“对西风”云云,乃弃妇月夜无寐,于朱楼凭栏时的情景。“阴晴”二字,承上句,指月而言,比喻人之悲欢,此东坡中秋词语意。“玉消香碎”,是假设语,此句说因此含恨而死实在不值得。接着“君且醉”、“君不见”二“君”字,非指对方,乃女子自谓,或称内心独白,诗词中有此用法。“长门”之事与“荆钗”生活,借自悔“一时左计”而作了强烈的对比;融入杜甫《佳人》诗意作结,最为精警,重铸新辞时,遣词造句也极老练。兰 陵 王刘辰翁丙子送春①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②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③ 。  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④ ,泪盘如露⑤ 。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⑥ ,庾信愁赋⑦ ,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注释】①丙子: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是年春,元军攻陷临安,南宋事实上已亡国。 ②海门:部分朝臣及宗室由海路逃往福建。今浙江台州有海门其地。 ③试灯:元宵前张灯试赏。 ④玉树凋土:相传可逊吊唁庾信云:“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⑤泪盘如露: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事,汉武帝时,于建章殿前铸铜人,手托承露盘。汉亡后,魏明帝诏西取金铜仙人,铜人临载,竟潸然泪下。故李贺诗有“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等句。 ⑥江令恨别:南朝梁江淹曾作《别赋》《恨赋》。 ⑦庾信愁赋:见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注。【语译】送走了春天,春天去了,人间却无路可寻。往日游乐的鞦韆外,今已芳草连天,是谁让风沙卷起,遮蔽得送别的南浦一片昏暗?别时恋恋不舍,这是怎样的心情啊?我徒然地想像着春去时,柳絮在海门四散飘飞的景象。成群乱哄哄的乌鸦聒噪而过时,北斗转向,城池荒芜,年初来时,挂满迎元宵的华灯的地方,现在已见不到灯火的踪影。春天去了,究竟是谁最苦呢?只见中了箭的大雁,向着遥远的边地沉没,梁间的燕子,找不到自家的主人,在杜鹃的悲啼声里,寂寞的长门宫已暮色来临。我想,珍贵的玉树被埋入泥土了,被拆走的金铜仙人所托的承露盘上,清泪点点,犹如露珠。在咸阳大道上送别,见远去的铜人还屡屡回顾,直到夕阳西斜,犹能见其身影。春天去了,还能再回来吗?正是作《别赋》的江淹恨此间离别,作《愁赋》的庾信愁为此作赋,苏堤之上,从早到晚,总是风吹雨打。我叹息故国从此只有神魂能够重游了,道士种下的桃花,也成为从前观赏时留下的记忆了。原来人生竟只能如此流落,我只好跟自己的孩子一道,在深夜里对话了。【赏析】这首词题为“送春”,其实是伤悼南宋的灭亡。丙子年(1276)的元月下旬,元军进攻南宋首都临安;二月,临安失陷;三月,宋恭帝及太后等即被掳北去,虽宰相陈宜中及部分宗室从浙江台州之海门经海路逃往福建,在福州拥立赵昰为端宗,继续抗元,但事实上南宋已亡。这正好是春归时节的事。故陈廷焯云:“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白雨斋词话》)词分三叠,每叠都以“春去”字样起头。“春”,成了南宋王朝的象征。一叠,“春去人间无路”,可视作全篇的主题。“鞦韆”,代表了昔日欢乐的回忆。“芳草连天”,暗示离恨无限,故下文出“南浦”——传统意象中的送别之处。“风沙暗”,又是形势险恶、令人不知所从的象征。词以狂风中不知被吹向哪里的“飞絮”,比慌乱中经海路南逃的一群,可谓恰当之至。“乱鸦”,是喻指元军,其所“过”处,国破家亡,一切都变了样,故以“斗转”为喻。京城元宵前,尚见灯火辉煌,遭劫后,便成一片黑暗世界矣!故曰“不见”云云。二叠,先提出“谁最苦”来,以下便从几方面来回答:(一)“箭雁沉边”,比喻被俘虏北去的君臣;中箭之雁,坠向边远,自然一去无归,设喻生动。(二)“梁燕无主”,比喻南宋的臣民,他们在“人去梁空巢也倾”的情况下,惶惶而无可依傍。(三)“杜鹃声里长门暮”,我以为除写临安宫苑凄凉外,也有作者自比的成分在:杜鹃泣血,在杜甫写天子蒙尘的诗中常用;“长门”事,不但被皇帝疏远时可用,思念皇帝而见不到时也可以用。所以下面几句借金铜仙人辞汉事,着重写恭帝被掳北去。三叠,以哀怨动人的“尚来否”三字领起,抒写国破后自己的悲苦心情和故国之思。“正江令”二句,用事极巧,“恨别”“愁赋”,既作句中谓语来形容自己的愁恨心态,又关合江淹、庾信颇享盛誉的赋作篇名。同样,“叹神游”二句,也可见出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的技巧:“神游故国”,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花记前度”,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均极灵活,也是对春“尚来否”的回答。末以“顾孺子,共夜语”作结,寂寞凄凉之境况,写来历历如见。伤春是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但像本篇只取伤春词的外表及常用语词、意象,而来写历史重大题材的,除稼轩外,还是不多的。这种曲折隐晦的写法,不是因为政治上有什么顾忌,而是为适合词这种体裁形式的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宝 鼎 现刘辰翁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①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② ,未怕金吾呵醉③ 。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④ 。  父老犹记宣和事⑤ 。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⑥ 。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⑦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⑧ ?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⑨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⑩ ,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 ,天上人间梦里。【注释】①竿旗穿市:悬旗于竿,穿过市街。苏轼《上元夜》诗:“牙旗穿夜市。” ②彩鸾:林坤《诚斋杂记》:大和末,有书生文箫出游,见一女子名彩鸾,姿色绝佳,意其神仙,后两情相眷恋,同归钟陵为夫妻。 ③金吾:执金吾,官名,掌警卫夜禁等职。宋时京师有金吾禁夜制度,唯元宵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 ④念奴:唐天宝时著名歌女。 ⑤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⑥沙河:塘名,在钱塘南五里,这一带当时居民甚盛,歌管不绝。 ⑦葡萄:喻湖水的绿色。李白《襄阳歌》:“恰似葡萄初酦醅。” ⑧菱花扑碎:用南朝陈亡后,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将镜子打破,各分其半的典故。 ⑨三千乐指:宋时教坊大型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个手指,故称“三千乐指”。 ⑩拥髻:以手拥髻,女子愁苦状。 鲛珠:指代眼泪。传说南海中有鲛人,泣则生珠。 霓裳:唐玄宗时之名曲《霓裳羽衣曲》。【语译】开春,红妆少女跨着轻骑,踏着明月的光影,打着彩旗,穿过市街。一眼望不尽的是重重楼台、处处歌舞,阵阵香风在女子轻盈的步履下扬起灰尘。箫鼓声停后,年轻人约了美丽的情侣双双回去,由于元夕解除了夜禁,他们喝醉了也不必担心会受到警官的呵责。正奇怪皇家大道上喧闹声怎么暂时停止了,只听得一旁响起了那位歌唱女明星美妙的歌声。父老们还记得宣和年间的旧事。当金铜仙人辞别汉宫去往异国时,他们抱着铜仙,眼中的泪水如清泉般地涌出。没奈何,又转而盼望杭州沙河塘的风景能绚丽多彩。元宵在水边设置灯火,光灿烂地与官邸第宅相连,珠帘影摇动,散发出的红光犹如带花纹的罗绮。一轮明月,静静地浸泡在十里葡萄绿的西湖水中。你看,来来往往的才子佳人,谁能预想到将会有国破家亡之祸,而肯把菱花镜先打破,以作日后团圆的凭证呢?那些骑竹马的儿童们,自恨无缘得见从前的盛况,徒然地听老人说当年教坊乐队有三千只手指一齐奏乐。他们等待多时,也没有等到元宵夜春天回来,到了春来时刻,又早已都困倦欲睡了。把往事再说为妇女们听,她们只是在灯下手抱发髻,满脸愁云,偷偷地淌着眼泪。唉,即便当年能亲眼目睹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热闹场面,今昔景况之异,犹如天上与人间之别,那还不是一场梦吗?【赏析】张孟浩云:“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1297),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指陶潜)只书甲子之意。”(《历代诗余》引)“丁酉元夕”之题,各本多不见,且丁酉在丙子(元军陷临安)二十一年之后,刘辰翁卒于是年;张孟浩的话是否靠得住,还难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填词之时,南宋已亡。这首长调共有三叠,分别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元宵节,藉此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一叠,写的是北宋时汴京元宵的盛况。多角度地描写了节日京城街衢的热闹场面,其中女性形象(“红妆”“莲步”“彩鸾”“念奴”)最突出,这就成功地渲染了元宵节特殊的喜庆气氛。因为封建时代的妇女平时是较少出门的,现在轻骑红妆,踏月(十五是月圆之时)穿市,抛头露面,知非寻常之日可比。“习习香尘莲步底”,又可见熙熙攘攘、往来裙钗之多。“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写出此夜男女寻欢约会、饮酒作乐,更比平时自由开放。其中又借金吾弛禁,点出是京师元夕。歇拍二句,讶辇路之无声,听念奴之歌起,更写成亲身经历的细节印象,故尤为生动。二叠,过片“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总挽前叠,补出“宣和”二字,点明以上是北宋汴京事,脉络分明。其中“犹记”二字,自然而然地已转入到南宋。紧接“宣和”的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掳北去。故借金铜仙人之辞汉作比,不过李贺诗是临别时铜人“忆君清泪如铅水”,此则改为“抱铜仙”之臣民落泪,亦善于点化。南宋既立,转而盼杭州之奢华逸乐的苟安日子得以长久,故以下转入对临安元夕盛况的描写。十里西湖,灯月映辉,写来与林升诗“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慨。末句“肯(岂肯;谁肯)把菱花扑碎”,又暗示国破家亡之大祸即将降临,自然向三叠过渡。三叠,写眼前元夕的景况,感怀旧事以抒悲情。过片的方法与二叠对应而变化之:二叠用老人犹记旧事,界出北宋与南宋;三叠用儿童未及见昔日之盛,区别宋朝与元朝。“断肠”与“空”字对应,在这里是深憾生不逢辰的意思。因长辈说“三千乐指”,小儿遂久“等”元宵的到来,也想看一点热闹。哪知元朝由蒙古贵族统治,非汉人习俗,元夕冷冷清清,儿童无趣味,而困倦“欲睡”。妇女心中则别有辛酸,故独对孤灯,暗自垂泪。“拥髻”,言愁苦之状,语出《飞燕外传》:“顾视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这一段描写与前两叠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末了“便当日、亲见霓裳”,又回应前“空见说、三千乐指”,以退为进,逼出末句来。南唐李后主(煜)亡国后,作《浪淘沙》词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结句正用其语写深沉的哀痛。永 遇 乐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① ,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② ,风鬟三五③ ,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④ ,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 无寐⑤ ,满村社鼓。【注释】①乙亥上元: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宵节。 ②缃帙:浅黄色的书衣,因以称书卷。流离:散失。 ③风鬟三五:李清照《永遇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④鄜州今夜:杜甫身陷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其家眷则寄居于鄜州(今陕西中部富县),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⑤残 :残灯。【语译】夜色初晴,明月如一轮璧玉,青云淡薄而高远,如今谁是元宵佳节这春天美好事情的主人呢?宫苑里尚能感到微弱的寒意,西湖长堤上暖风已令人倦慵,上一次来到这儿以后,时间竟过得如此之快啊!那时,往来车马和步履扬起的香尘,使道路为之昏暗,华丽的花灯燃起的烛火照得黑夜通明如同白昼,而我却老是懒得与人手拉手前去游赏。谁能想到如今元宵竟断绝了烟火,实行了宵禁,满城的人都愁得好像遇到了风雨交加的天气一样。从宣和年间的汴京旧日,到建都临安的南渡,虽有山河之异而美好的自然景物却依然没有改变。而我的大量藏书都在那时散失了,遇到三五元宵,也任由风吹乱发,一副憔悴的样子;只凭能填几首词来诉说内心的创伤,实在是最痛苦的事了。江南虽好,已无路可走,我像国破家亡后身陷贼境的杜甫,在月夜里思念着被隔绝的亲人,这种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我徒然地独自面对残灯而不能入睡,只听得满村传来迎春社的鼓声。【赏析】从词的小序中我们知道,此词是作者读李清照同调上元词(落日熔金),深感身世相似,引起共鸣而创作的。填词时,临安陷落于元军已经两年,南宋虽尚有残余政权在闽,但事实上它已经灭亡了。所以在词中北宋之亡于金,又被比作南宋之亡于元,李清照的遭遇和悲感,便是作者的“自喻”。词从“璧月”写起,正三五元宵之景。“春事谁主?”为一篇之主干,主要也指元宵节令而言。“禁苑”“湖堤”,点明是南宋京都临安之事。“前度”,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典故,指临安被元军占领之前,自己曾经来过,今番又来,已是陷落之后。前后相隔时间未必很短,但忆昔抚今,不免感慨岁月如流,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故云“遽如许”。“香尘暗陌”三句,承“前度”而言,写的是当年元夕情景;“香尘”句,尤其仕女出游之盛。而自己竟懒怠出门,即易安词所说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接着三句说,如今即便想去,也不可能了,因为在元军占领下,元夕已“断烟禁夜”,冷落萧条,使满城之人为之而发愁,犹如灯月佳节,忽然遇上风雨大作。因为要“托之易安自喻”,所以下阕过片从“宣和旧日,临安南渡”叙起,以切易安之身世遭际。“芳景犹自如故”句,实有表里两层含意:对李清照来说,她南渡后,的确常常忆及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每生“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悲慨,言芳景如故,实叹山河变色;对刘辰翁来说,则又有别的含义,大概说,国家遭难而赵构南渡至临安后,元宵之“芳景”,尚可比宣和旧日之盛(即上片“香尘”二句所写);至临安被元军攻破后,则真无“芳景”可言矣(已“断烟禁夜”)!“缃帙流离”三句,是李易安实事,或须溪之遭际亦有相似处。至“江南无路”三句,则更多是切合宋亡后刘辰翁自己的境况。他的家远在庐陵(今江西吉安),自己则困在被元军占领的“江南”东海沿岸,欲归而“无路”。结尾借“残 无寐”与“满村社鼓”两种苦乐不同的景象所形成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处境的不堪,以增强词的悲剧气氛,其机杼正与易安词“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同。摸 鱼 儿刘辰翁酒边留同年徐云屋①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向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② ?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③ ,前宵正恁时候④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⑤ ,清狂顾曲⑥ ,此会几时又?【注释】①徐云屋:作者同榜中进士的友人。 ②“东风”四句: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③剪韭: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④恁:这。 ⑤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⑥顾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语译】谁知道春天他回到哪里去了。能够见面很难得,姑且把杯子中的酒喝干罢!我们年轻时一别千里的绵绵柔弱的离恨,总是与这西湖烟柳联系在一起的。不必去回顾从前的事了,在白堤的断桥上,只有濛濛细雨令人发愁,当憔悴的人儿重新回来之后。东风阵阵,依然跟过去一样,我刘郎还记得这些前番来时见到过的桃花,但不知桃花还能认得出我刘郎否?请您别忙着离去,前天晚上我草草地略备了些粗馔留您,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曾想让大杯大杯的酒和歌声一齐奔放,结果反落得春衫的袖子一半都被眼泪打湿了。皱眉发愁也徒然,看看对着酒杯的白发,好像彼此头上都已经有了。临别时,互相握住对方的手,慨叹细论诗文的妙处,能各自会心地一笑,辨听乐曲的失误,又无所顾忌地表露出来,这样有意思的相聚,几时能再有机会呢?【赏析】作者与徐云屋是同榜进士,他们同赴临安进士试是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当时刘年三十,大概就是那段时间彼此结下友谊的。不久,各分东西,相隔很多年后,才又相逢于西湖上。“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可惜短暂的相会后,又要分手了。这首饯别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词开头说,“怎知他、春归何处?”这“春”代表着彼此的青春岁月,也象征着南宋的安乐年代。这些都“归”去了,当然令人丧气,但“相逢”毕竟难得,所以劝友“且尽尊酒”。“怎知”与“且”配搭,准确地表现了两人所处的境况、彼此的情谊和“相逢”后“酒边”的情态。然后用两句回忆早年结识又远别的憾恨。“长结西湖烟柳”,点出地点,交待他们当时曾携手湖边,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接着又以“休回首”抹去,词笔曲折起伏,“但细雨”二句,说此次归来后,人已“憔悴”,故眼中所见的西湖也蒙上了一层哀愁,但只借“细雨断桥”景象暗示。再后四句,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发感慨,巧在梦得与须溪同姓,故“刘郎”之称成了出典与直接自述的结合;又进一步将花拟人,说自己还记得“前度桃花”,未知花又如何;虽用问句,实则是说花见我如此“憔悴”也应不识了。此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正因为人生易老,世事变迁倏尔,邂逅相逢就更值得留恋了,故过片直用“君且住”紧扣词题的“留”字,并于下句点出。“草草”二句倒装,“剪韭”,借用杜甫诗语,所谓草草杯盘是也。酒逢知己,本当放歌,“滑”字,新颖别致,无他字可替代,能兼顾酒入唇和歌出喉两面,是都无所滞留的意思。然欲寻欢而反生悲,只落得个泪湿春衫袖,叙来终不肯用一直笔。再三句,说彼此相看,已白发上头,虽皱眉何益?结语用“临分”与开头“相逢”形成对照,更看出人生聚散匆匆,不知此后几时得以再会,又所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论文”“顾曲”二典,用得极活。可知二人都擅长诗词文章、精通乐曲音律。“一笑”“清狂”,形容两种不同情态,更刻画入微,各尽其妙。此“叹”字,正为如此乐事却难再有而发。高 阳 台周 密送陈君衡被召①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②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③ ,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④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注释】①陈君衡:名允平,号西麓,四明人。宋亡后,应召赴大都(今北京)为官,有词集名《日湖渔唱》。 ②茸帽风欹:皮帽被风吹得斜侧了。《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欹,一作“欺”。 ③叠鼓清笳:王维《燕支行》:“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小击鼓谓之叠。 ④方回:贺铸的字,贺铸以《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著名,黄庭坚诗称:“解道当年肠断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作者借以自比。【语译】您应诏前去朝见元天子,旌旗招展,光照原野,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在行进的途中,平沙万里,野旷天低,好不威风。您腰间的宝带,镶着金花,饯别的酒席间,春风吹得皮帽微微倾侧,真是潇洒得很,一路上经过秦地重关、汴梁河流,可想见您登山临水时兴致勃勃,将所见所闻,都写成了新诗。您正可纵情游乐,跟随着您的是击鼓呜笳的乐队,还有骏马和名姬,多么风流!当您被朝廷召宴酒半醉时,该是面对着燕山的白雪吧!这正是大河冰封,水中月影冻结,晓色来临,陇上白云飞渡的时节。我已是垂老暮年之人了,还有谁会想念着我这个好咏断肠词句的江南贺方回呢?东风渐渐把西湖的堤岸吹绿,大雁已经飞回,而北去的人却未见南归。最令我关切的是,我纵然把梅花全攀折尽了,怕也难以寄托相思之情啊!【赏析】词是作者送陈君衡应召所作。其时,宋亡,已是元朝统治。周密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词人,所以改朝后,便隐居不仕;而陈君衡则被召至大都(今北京)为官,替元廷效力。周与陈原有交谊,临行相送,心情自然相当复杂。因而这首送别词的表面,虽似在为友人的前途庆幸,实则字里行间都颇有微词,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讥诮和不满。送别词而不写送,回避了为行客饯行、劝酒、挥手、伫望之类的表示,这是很特殊的,很可能根本就不曾有这些事,也许作者唯一的表示,就是写了这首耐人寻味的词。上阕,全写想像中陈君衡奉召出发北行的情景,写得他威风显赫,踌躇满志,一派风流。“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已够风光的了,再经“平沙万里天低”句一衬托,更显得气势非凡,而此去北行的意思已在其中。“宝带金章”,显示他地位之尊贵,“茸帽风欹”,愈增添风度之潇洒。“秦关汴水”,本大宋沦丧之国土,今“登临”而不流涕,反将观赏山河之游兴“都付新诗”,这不是微词是什么?又伴随有“叠鼓清笳,骏马名姬”而纵其“英游”,供其逸乐。这与其说是作者在羡慕他的幸运,倒不如说是在隐曲地骂他是何心肝。下阕过片先承上,继写其到达大都后参加朝廷的召宴,故点“燕山”,自然也是想像中的情景。“冰河月冻,晓陇云飞”,突出北国严寒荒漠气氛,令人联想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绝非是行“王道”之辈。“投老”二句,转入写自身境遇,藉此略申“送”意。为什么要以贺方回自比呢?除了彼此都是“江南”词人外,主要还因为他“彩笔新题断肠句”(《青玉案》),写过形容愁的绝妙词。这样,自己写断肠句就与陈君衡春风得意赋新诗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然后又以春绿湖岸点江南时令,也对照着燕山冰雪世界,或藉以寓人情之不同。薛道衡以“人归落雁后”(《人日思归》)句著名,今又赋予其新的含义,此“人未南归”,当是讥陈氏不能安贫守志,恋荣华而不归也。故结语借陆凯自江南折梅花“寄与陇头人”事,反其意而用之,说“折尽梅花,难寄相思”。之所以“难寄”,不是因为路途遥远,信息不通,不是因为碰不到“驿使”捎带,说穿了,无非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作者仿佛在说,你此去北庭做官,也是人各有志,看来老朋友的情谊也就尽于此了,从此以后,大家还是各自分道扬镳吧!瑶 花 慢①周密后土之花② ,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③ ,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④朱钿宝玦,天上飞琼⑤ ,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⑥ ,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⑦ ,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⑧ ,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⑨ 。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7
正序
倒序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3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4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5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6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7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8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9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0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1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2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3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4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5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6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7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8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19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0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1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2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3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4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5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6
《宋词三百首全解》作者:蔡义江-2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