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 议会 国民会议 专制主义 总统制 总统 议会制 首相 联盟 内阁 行政机关 权力分立 权力融合 议员 反对派 后座议员 下院 两院制 一院制 上院 贵族院 终身贵族 信任投票 党鞭 国会山 少数政府 部长职位选民服务 监察专员 政治分肥 相互捧场 质询时间 纵贯研究 种族隔离 整体参考文献Brady, W. David, and Craig Volden. Revolving Gridlock: Politics and Policy from Jimmy Carter to George W. Bush,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2005.Copeland, Gary W., and Samuel C. Patter- son, eds. Parlia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Changing Institution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Deering, Christopher J., and Steven S. Smith. Committees in Congress, 3rd ed. Washing- ton, DC: CQ Press, 1997.Dodd, Lawrence C., and Bruce I. Oppen- heimer, eds. Congress Reconsidered, 9th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8.Hayes, Michael T., and Lou Frey Jr., eds. Inside the House: Former Members Reveal How Congress Really Work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1.King, Anthony. Running Scared: Why America’s Politicians Campaign Too Much and Govern Too Littl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7.Laver, Michael, and Norman Schofield. Multiparty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in Eur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Lijphart, Arend, ed. Parliamentary versus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Mann, Thomas E., and Norman J. Orenstein. The Broken Branch: How Congress Is Failing America and How to Get It Back on Trac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Mayhew, David R.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2nd e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Polsby, Nelson W. How Congress Evolves: Social Bas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Rawls, W. Lee. In Praise of Deadlock: How Partisan Struggle Makes Better Law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Suleiman, Ezra N., ed. Parliaments and Parliamentarians in Democratic Politics. New York: Holmes & Meier, 1986.Wolfensberger, Donald R. Congress and the Peopl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n Trial.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 *封建制度:在领主中间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体系。议会:国家的立法机关,最早出现于英国,特别是其下院居于重要位置。国民会议:法国的国会,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专制主义:封建制度晚期的君主集权。总统制:总统独立于立法和司法机构,拥有实际的权力(而不是象征性的)。总统:在美国,他是主要的政治领袖;在许多其他国家,他往往只是一位象征性的领袖。议会制:只有议会是民选产生,政府首相或总理由议会产生。首相:议会制下主要的政治领导人。联盟:多方政治力量联合在一起组成政府。内阁:政府的最高机构,领导着政府各部。在欧洲,内阁就相当于美国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执行团队,相当于欧洲的内阁。权力分立:立法和行政机关相互制衡,相互监督。权力融合:行政机关是立法机关的主要产物。议员:英国议会的成员,主要指下院成员。反对派:在议会中不支持政府的反对党。后座议员:英国议会中没有领导权、不负行政责任的议员。下院:地位比上院重要。两院制:拥有上院和下院两个部分的议会体制。一院制:只有一个部分的议会体制。上院:重要性不如下院。贵族院:英国议会中的上院,重要性不如下院。终身贵族:保留贵族院议员身份的贵族,但不再世袭。信任投票:议会举行的投票,以决定内阁的去留。党鞭:在议会中指挥其党员何时、如何投票的议员。国会山:美国国会所在地。少数政府:在议会中不占稳固多数的内阁。部长职位:指派到各部的部长或大臣。选民服务:议员们关注于本选区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监察专员:瑞典语中指督察官员,由议会雇用的律师,目的是纠正政府的错误。政治分肥:旨在使议员选区受益的政府项目。相互捧场:为使政治分肥性质的项目得以通过,议员们相互提供支持。质询时间:允许反对党议员对内阁提出质询的时间。纵贯研究:对于事物如何随时间而改变的研究。种族隔离:南非采取的严格的种族分离政策。整体:指被作为一个全体来考虑的事情或人群。第14章 行政机关与官僚制2010年选举,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伦敦唐宁街10号的内阁会议室讲话。(Pool/Corbis)思考题权力是否先移交给行政机关然后再移交给官僚?为什么首相变得越来越像总统了?美国总统的权力是否过大?总统制有哪些不同的模式?目前最普遍的是哪一种模式?简述拉斯韦尔关于政治权力的心理学分析。内阁还像以前那么重要吗?所有大型组织都一定是官僚制吗?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概括官僚制的?为什么政府难以控制官僚?一场名为茶党的政治运动最近迅速席卷美国,要求政府精简规模、减少支出。这场运动的首要攻击目标就是官僚制。茶党成员认为所谓的公务人员正在掠夺美国人的自由和财富。实际上,美国人一直有不信任政府的传统,茶党之所以兴起还是这个原因。茶党成员担忧的政府规模过大、支出高昂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难以扭转。在如此庞大的国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可能继续保持美国国父们创建的小规模政府,那时仅仅只有13个州。国父们创建了那个时代最完善的方案:设置了立法机关以制衡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但是,就如上一章里提到的,行政机关的权力逐渐膨胀,超越了立法机关。而且,一些政治学家开始担忧另一种趋势:在行政机关内部,权力正在由民选官员转向常任官僚。这两种趋势都难以扭转。行政机关的出现远早于立法机关。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出现了部落首领、国王和皇帝,只到近代才出现了制约他们的立法机关。在很多地方,“政府”这个词所指的就是行政机关。在欧洲,“政府”等同于“内阁”,“卡梅伦政府”也就是指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内阁及其辅助性机构。在美国(以及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该组织被称为“行政机关”。美国人所说的“政府”,包括所有的官僚机构和从业人员,这在其他地方被称为“国家”(state)。总统与首相正如第13章所述,在议会制中,国家立法机关间接选举其成员中的一位担任行政首脑,也就是首相(原意为“第一大臣”)。这些国家的议会承担着立法及选举职能。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投票罢免首相和内阁,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首相需要对议会负责。如果首相代表着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其地位就比较稳固,可以迅速通过一项法案而不会招致太多反对。英国首相在下院拥有纪律性很强的多数派支持,其所掌握的权力会让美国总统艳羡。如果没有一个政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政府就将由政党联盟组成,各政党按席位多少分配部长职位。有时,联盟内部会遇到政策上的分歧,甚至以分裂相互威胁。这就削弱了首相的权力,因为其清楚任何重大政策变革都将导致新的分歧。首相弱于总统并不是绝对的,这要取决于首相在议会中是否有稳定的多数派支持。总统制避免了这个问题,其强而有力的总统并不依赖于议会或向议会负责,而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有明确的任期。美国国会可能会不喜欢总统的政策,也可以否决总统的提案,但是不能投票罢免总统。总统与国会是并列的,有时也会怒目相向,但彼此也奈何不了对方。有时总统的权力被认为要强于首相,就一个固定的任期内主持行政机关这一点来说,确实如此。但是没有立法机关,总统就无法通过重要的法律和预算。这种“民主的僵局”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符咒,与议会制的墨守成规一样。两种体制都反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一旦实现合作,就可能导致政治独裁的出现。英国的“组阁”英国是议会制的典范,从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一制度的历史根源。英国的国王(目前在位的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通过邀请下院最大政党的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来创建一届新政府。首相任命24位大臣及为数众多的其他官员。任命的官员全都是议员,且大部分都来自首相所在的政党,通常都是党内重要组织的负责人。理论上,首相是内阁中“平等个人里的第一个”,领导内阁达成一致。但是首相更像是一位“老板”,可以解除内阁成员的职务。那些反对政府政策的意见不会公开化,持反对意见的人只能辞职回去继续担任议员。近来,英国首相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只与少数亲密的顾问进行协商,与美国的情况开始相似了。德国的“建设性不信任”德国总理拥有与英国首相差不多的权力。德国总理也是下院最大政党的领袖。只有在下院选出了新的内阁,总理才会被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建设性不信任”,它促进了德国政府的稳定性。组建新的内阁取代原内阁的难度远远大于仅仅解散原内阁,所以,“建设性不信任”只在1982年成功过一次,那次是因为当时较小的自由民主党脱离了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联盟,转而加入了反对阵营基督教民主联盟。“建设性不信任”制度下的总理权力远大于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意大利内阁与德国内阁的平均任期就是鲜明对比(几个月对几年)。法国的“共处”法国总统戴高乐(1958—1969年)开创了一种奇怪的制度,同时拥有一位实权的总统和一位实权的总理。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现已减少至五年),同时也设置了相同任期的议会。如果二者被同一政党控制,那就相安无事。总统任命一位自己信任的总理,作为其与国会之间的桥梁。在1986年和1993年,社会党总统密特朗在任期还剩两年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由保守党主导的议会。宪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密特朗任命戴高乐主义者为总理,并取消了社会党的一些议案,只为自己保留了外交决策权。法国人称这种安排为“共处”,也就是同居在一起但并没有事实上的婚姻。1997年,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戴高乐主义者希拉克总统提前举行议会大选,却在选举中失败了,不得不面对由社会党主导的议会。于是再次使用“共处”方案进行解决:希拉克任命社会党领袖乔斯潘(Lionel Jospin)担任总理。法国人已经接受了“共处”体制,解决了这种在美国很常见的“僵局”难题。俄罗斯于1993年借鉴了这种法国式的总统、总理共存体制,引发了行政系统与立法系统的僵局,不过普京总统执政时,同时控制了国家杜马,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比较研究 ◇ 以色列直接选举总理1996年,以色列通过一部新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分别直接选举议会和总理,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每一位以色列选民都有两张选票,一张选出议会中的多数党,一张选出总理。通常,总理是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最大政党的领袖成为总理,而总统制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以色列把二者混合起来,效果并不明显。议会同样可以通过提出不信任案来罢免总理,内阁联盟仍像以前那样不稳固。更糟糕的是,以色列的选民在一系列政治家中选出总理,在一系列小党中选出执政党,使议会更加分散和混乱。在经历了两次不成功的组阁后,议会终于在2001年走向解体。这一经验表明,把议会制和总统制嫁接在一起是不可行的。要想保持稳定,还是总统制好一些。尽管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看起来很亲切,但他们常常有矛盾。(Reuters/Philippe Wojazer/Landov)首相的“总统化”议会制有将其自身“总统化”的趋势。在稳定的多数派支持下,首相开始像总统一样运作。他们知道自己不会被一次不信任投票所罢免,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下一届大选,就像总统一样。这种趋势在英国和德国都非常明显。慢慢地,议会制国家的选举也越来越像总统制国家的选举。在技术层面上,议会选举中并不存在明确的“首相候选人”。选民投票选举执政党和议员,而不是首相。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下任首相将由最大党的领袖担任,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在间接选举首相。因此,所有欧洲国家的选举都是以政党领袖作为海报和电视转播的焦点。与美国大选一样,领袖个人魅力超越于政党、政策和意识形态之上。行政首脑的任期总统都有固定的任期,在美国、巴西和哥伦比亚是四年(可以连任一届),而墨西哥总统任期是六年,不能连任。法国对总统连任的次数没有限制。如果总统在任时间过长,即使是“选举产生的”,也会变得腐败和独裁,比如在津巴布韦的罗伯特·穆加贝总统执政30年后去世的时候,国家的经济已经走向崩溃。议会制国家对首相的任期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其所在的政党能够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举的胜利越来越依赖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时,他们就更像总统候选人了。1987年,撒切尔夫人第三次当选,到1990年,逐年积压的政治问题开始暴露,她才不得不结束自己为期11年的首相生涯。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四次赢得选举,执政时间长达16年(1982—1998年)。大部分首相都有权解散议会,当他们相信可以在大选中赢得更多选票时,就可能这么做。良好的经济状况、阳光明媚的天气和较高的支持率都会促使首相们提前一两年启动大选。这项权力可能会让美国总统非常嫉妒。另一方面,如果英国首相失去了大多数议员的支持,立刻就会被解职。1979年,当工党首相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失去11位苏格兰民族主义党议员的支持时,也就失去了下院多数党的地位,并被托利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所取代。意大利的一些总理短暂执政后政党联盟就瓦解了。日本首相作为自民党中各个派系的首脑,平均执政时间不到两年半,有的仅仅只有几个月时间。理论上,首相、总理的执政时间可以更长;实际上,他们的任期取决于选举、联盟瓦解、丑闻等政治情境的变化。议会制下的首相、总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是美国的总统所不喜欢的。总统制下的总统并不完全随政治的波动而沉浮。例如,伊拉克战争使得布什总统支持率下降,但却没有办法罢免他直到其任期结束。经典论述 ◇ 拉斯韦尔的权力心理学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韦尔教授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引入政治学。在他1936年发表的代表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Politics: Who Gets What)及一些其他的著作中,拉斯韦尔认为,政客们之所以投身政治,是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与众不同的权力欲和控制欲。普通人会觉得政治无趣。如果拉斯韦尔是对的,一些官僚会被逐出办公室,只有那些不想要这份工作的人才会当选。这种分析有吸引力,却没有用,显然不会被实践领域采纳。柏拉图曾首次指出,即使是理智的人,一旦大权在握,也会变得疯狂。他们确实变成了这个样子,因为他们不信任任何人。在他们的想象里(也可能实际存在),周围有很多的敌人,他们积聚着越来越大的权力以图击垮这种或真或假的敌人,从而树敌更多。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暴君一旦上位就会变得疯狂,根本不存在理智的暴君。这不是个体心理学的问题,而是大权在握的政客之本性。如果我们相信柏拉图的观点,解决办法就是限制权力,同时设立一种机制来罢免滥用权力的执政者。在美国的体制里,人们利用选举和弹劾制度来保持总统制的正常运行。美国总统也可能会面临弹劾,但是弹劾的程序冗长且成功率低,历史上仅仅发生过三次。1868年,约翰逊总统遭到众议院弹劾,但是弹劾案被参议院否决了。尼克松总统在众议院实施弹劾投票前,选择了辞职。克林顿总统也遭到了弹劾,但是没有通过。如果行政首脑面临此类问题,议会制相对于美国的总统制是有优势的,一次简单的不信任投票就能罢免不受信任的首相。这就解释了尽管议会制国家也有很多丑闻事件,但不会像水门事件那样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研究 ◇ 威权主义重返俄罗斯普京总统巩固了威权主义的权力。俄罗斯新宪法引进了法国的半总统制,给予总统很大的权限。普京则在这一基础上谋求了更多的权力。作为苏联克格勃(KGB)的首脑,他重新改组了联邦安全局。叶利钦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任命他为17个月内的第五位总理。有些人认为普京也会是一位“走马灯”似的总理,但他利用手中的警察资源——他知道大家的底细——保持并扩大自己的权力。当俄罗斯处于持续衰败过程时,1999年,叶利钦把权力移交给普京。他在2000年大选中轻松获胜,2004年又再次当选。他建立起自己的统一俄罗斯党,使其控制了国家杜马。在一片低迷和观望的气氛中,普京很快变得备受公众支持。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他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与车臣分裂主义者展开战争,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不合作的地区领导人和那些从私有化行为中获得暴利的人,加强对媒体的控制。普京称之为“控制下的民主”,使用传统的克格勃式手段。他对国家杜马毫不在意,这里有一些反对他的声音。一些批评人士对普京表示不满,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收入使俄罗斯经济状况表现得不错,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关注对普京的批评。2008年,普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他的支持下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而他自己出任总理。普京给自己降了职,却仍然掌握着决策大权,2012年,他再次出任总统。关键概念 ◇ 帝王式的总统?“将所有权力,立法、司法、行政都集中在同一个人手中,”詹姆士·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必定会带来独裁统治。”约翰·亚当斯宣称,制约与平衡就如同“让一个小偷去抓另一个小偷”。不过近年来,许多政治学家担心,当代的总统拥有了太多的权力,破坏了制约与平衡机制。国会和总统之间已经无法实现平衡(或许这种平衡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塞缪尔·亨廷顿指出,1882年到1909年,国会负责创制的法律占55%;1910年到1932年,这一比例降到46%;1933年到1940年,国会负责创制的重要法律仅占8%。他认为:“很明显,立法职能已经转移到行政部门。”当越战结束而水门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在他的《帝王式总统》(The Imperial Presidency)一书中表达了这一担忧。约翰逊总统在未经国会宣战的情况下将国家带入战争。尼克松总统将战争扩大到老挝和柬埔寨,依然没有经过国会的宣战。尼克松还“扣押”了由国会决定的拨款。他拒绝将资金用于某些项目,这实际上是在行使否决权。总统越过了宪法的边界了吗?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帝王式的总统制、重蹈古罗马的覆辙由共和走向独裁吗?国会也试图重建自己的权威,于1973年通过了《战争权力法》,并在次年准备弹劾尼克松。这似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总统与国会又一次处于平衡状态。但这种状况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因为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总统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当吉米·卡特于1977年开始任职时,他试图削弱总统的这种帝王化趋势。但是他的努力仅仅导致了一个无效率的白宫。作为一个外来者,卡特忽略了华盛顿的惯例,并很快被本党控制的国会所疏远。他的重要提案在国会被拖延,为修正案所淡化,特别是他那个极为重要的能源提案。到1980年总统大选时,许多美国选民、议员都希望有一个更强有力、更有经验的行政首脑。国会在20世纪70年代寻求独立权威的努力被证明是短暂的。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总统又一次获得了凌驾于国会之上的军事指挥权。1986年,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全绕过国会,非法将武器卖给伊朗,并用所得款项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在国会中,即便是里根的支持者也被激怒了,他们迫使总统任命的官员在听证会上回答质询。国会对滥用权力的政府感到失望,再一次试图对行政机关施加监督。到2001年恐怖袭击发生时,国会又一次赋予行政部门更大的权力。小布什的支持者们主张一种“统一行政理论”,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赋予总统无限的权力,包括未经授权的窃听、监禁和秘密审判,甚至包括残酷的审讯措施。小布什在签署法令时,批注了800条以上的“签署声明”,告知国会他需要将法令增强到他认为合适的程度。批评者担心统一行政理论将导致独裁。行政领导模式在一任接一任的总统中,美国逐渐形成了两种明显的领导模式。卡特总统(1977— 1981年)是一个事必躬亲、注重细节的人,力图监控所有行政部门的运作。他的能力和精力都很充沛,工作时间很长,也能记住大量的数据,包括管理顾问在内的很多人对他提出批评,认为这种领导方式是不对的。事无巨细的作风只会导致精力的分散,并且使自己筋疲力尽。里根总统(1981—1989年)则是一位比较超脱的领导,他很少直接监控,将大部分事情委托给信任的下属。他坚持每天下午小睡片刻,从不耽误休假。批评人士认为,在出现严重后果之前,里根对很多重大事情完全就是撒手不管。伊朗门事件就充分显示出了只给下属抽象的指导意见而任其行事的严重后果。当国家安全委员会违法向伊朗出售武器时,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符合总统意愿的。在控制与放任之间是否存在折中的可能?有人认为艾森豪威尔总统(1953—1961年)做到了这一点,而他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里根的风格。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家弗雷德·格林斯坦(Fred Greenstein)对艾森豪威尔的日程安排进行了研究,发现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总统,低调地对重要而复杂的事项进行决策,却将成绩归功于他人(有时是责备)。格林斯坦称其为“幕后控制型总统”(hidden-hand presidency)。例如,在 1954年,面对是否出兵援助法国在越南的战争这个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参议院领导人召集到白宫。他知道他们会非常谨慎,因为当时美国刚刚结束了不受欢迎的朝鲜战争。参议员们反对美国出兵,艾森豪威尔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想出兵,但看起来却像是参议员们作出的决策。罗斯福总统(1933—1945年)的执政风格被称为“审慎的混乱”(deliberate chaos)。他成立了大量机构和咨询机关,其中一些的职能存在交叉。总统让他们相互争执,困难的、重要的决策由自己拍板,其他的事情则任由下属们处理。这也是一种介于控制与放任之间的折中风格。克林顿借鉴了这种自然而又颇具创造性的风格,但在作出政策决定时,他更愿意使用控制性的方式。小布什总统更像里根的风格,确定一个方向,然后交给下属去执行。奥巴马看起来有点像卡特的风格,批评人士指责他优柔寡断,作出决策的时间过长。内阁行政首脑依赖内阁的协助。一位内阁成员领导一个重要的行政部门,美国称为“department”(部),其负责人称为“部长”(secretary);大多数国家称为“ministry”(部),负责人称为“大臣”(minister)。美国内阁较为精简,只有15个部门,欧洲国家一般都有20个甚至更多部门。美国内阁各部的规模扩张很缓慢,总是伴随着很多争论,因为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和必要的预算。在美国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内阁部门不到10个。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交通部、能源部、教育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国土安全部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增设的。在欧洲,行政首脑可以随意增加、精简、整合或重新命名内阁部门,议会也习惯性地视其为一种行政权力。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西欧国家增设了环境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则比内阁各部要低一个层次,环保职责分属该机构和其他几个部门。内阁的合适规模是什么?这取决于体制的构建方式和公众的期望。美国奉行“小政府”和“让市场作决定”的原则。当这种状况导致失衡现象时如农场主破产、工人失业及商业萎缩,美国政府增设了农业部、劳工部和商业部。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增设了能源部。慢慢地,美国内阁的规模已接近欧洲国家的规模。谁在内阁中任职?在英国、德国这样的议会制国家,大臣来自议会并且保留议员身份。他们既是立法者也是行政官员,拥有多年赢得选举和在议会委员会任职的政治经历。比如,德国议会的国防委员会主席,可能就是国防部长最合适的人选。在美国、巴西这样的总统制国家,部长通常并不是职业政治家,而是商人、律师或学者。他们可能拥有主管部门的技术和知识背景,但几乎都没有参加过竞选。老布什总统任命了四名议员进入内阁,克林顿和奥巴马各任命了三位。这让美国内阁看起来与欧洲有些相似,但是在美国他们需要先辞去议员职务。由职业政治家还是政府之外的人担任内阁部长,哪种制度更好?欧洲内阁中的大臣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及专业知识,他们与议员们工作在一起,彼此非常熟悉。大臣和议员之间不会像敌人一样相互猜疑。大臣们也会受到议会中反对派的批评,本党议员一般都会支持他们的。吸纳政府外部人士进入内阁是美国的传统风格,会给内阁带来新的思路,但是他们在政治事务上显得稚嫩,可能会发表鲁莽的言论,推行不切实际的项目。这会使他们在国会中遇到麻烦,即使本党的议员也不一定会支持他们。他们缺乏在首都的政治经验,这会带来其他的问题。美国内阁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内阁会议的作用很小,举行得越来越少。没有几个美国人能说出三个以上内阁部长的名字。内阁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忽视呢?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内阁部长都不是知名政治人物。他们的工作是程式化的,努力从国会得到更多的预算以投入本部门的项目中。部长们在既定的预算范围内完成既定的项目,正如柯立芝的副总统查尔斯·道斯(Charles G. Dawes)所言,他们是“只管花钱的副总统”。因此,他们不适合接受很多的咨询。他们的角色主要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经典论述 ◇ 美国的妄想狂1964年,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美国政治中的妄想狂式风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对右翼群体复兴共和主义及鹰派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进行了阐述。一般而言,这篇文章指出了美国政治中的固有倾向:过分夸张,相互猜疑以及阴谋论。由此产生了一个有关邪恶帝国的观念:绝对的好与绝对的恶之间的矛盾。妄想狂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是“全面胜利”,尽管有可能代价惨重。霍夫施塔特写道,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的过程中,失败使他们越来越郁闷,因此而变本加厉。只有叛徒和懦弱者对此进行批评,这些人应该受到谴责和忽略。媒体是典型的懦弱者和失败者。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小布什政府出现了妄想狂倾向。实际上,妄想狂是所有政权里一直存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希特勒和萨达姆等人当权的政府。怎么做 ◇ 制图有了计算机,制作彩色的图示变得很容易(尽管有时也会把人搞糊涂)。拥有一组数据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制成好的简图。数据要按类型进行分类。如果是逐步递增的,可以显示出其上升的趋势。如果是上、下交替的,可以显示出一条曲线。之前我们对华盛顿的利益集团的数量进行过纵向分析,现在把时间段限定在1980年到2010年,我们的假设是,它们会随着时间段而递增。我们既可以用计算机来绘图,也可以用铅笔和尺子来制作简图。首先,画出一个“L”形图。向上的是Y轴,你可以在上面标出刻度,通常是从0开始递增到比最大量多一点,比如说最大量是2827,可以将刻度增加一点标到3000。可以按100为单位对刻度进行划分,也可以以5%或是人均GDP的5000美元为单位。米尺可以让刻度划分更精确。现在对X轴进行划分,从1980年到2010年。沿着Y轴向右,把相应的数字标在合适的位置。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就完成了一个线状图。如果线条是上升的(通常是上下交替),你就可以证明上述假设,华盛顿的利益集团呈逐步增多趋势。如果线条是下降的,你就必须对假设作出修订,华盛顿的利益集团是逐年下降的(当然不可能)。如果线条是弓形的,你也必须改变假设来应对你的发现。如果你想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比如蓝色代表阿尔图纳市(Altoona)民主党的得票数,红色代表该市铁路工人的数量,这就可以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度(工会成员通常会投民主党的票)。饼状图只在显示各个变量所占的比例时才会使用。并非所有的简图都是线形图。“之”字形的线形图可以显示出历时性的变化,但是无法进行同时段不同变量的比较。要完成后一项任务,就要使用柱状图。比如,要显示共和党在几次选举中的平均得票率,可以使用线形图;要显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如2008年大选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投票情况,就要使用柱状图。前面讨论过的GDP情况就是用柱状图而不是线形图来表示的。期望过高的危险不管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焦点都集中在行政首脑身上。人们希望他们能在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美国人批评奥巴马总统没能在几个月时间里解决经济严重衰退的问题。人们要求政府首脑保持低税率,同时又要维持高福利。他们要对任何错误负责,却又被要求以放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尽可能将事务委派给下属。问题越多,压力越大,他们就不得不更多地进行委托。他们怎样才能达到所有目标?他们怎么可能同时管理好政府、经济、下属及政策?显然他们做不到,也越来越难以做到。聪明的领导人试图营造一种安静、进步、感觉良好的氛围,来取悦大部分民众。里根总统深谙此道。管理的具体细节并不重要,这些细节由顾问和职业文官负责,很少有公众关心。对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再次当选。在这一点上,个人的人格魅力比政策重要,象征比政绩重要。从世界范围来看,权力一直在向行政机关倾斜,立法机关则逐步衰落。美国国会已经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但也已经处于逐渐后退的状态。一些观察者指出,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很多因素使得这种权力转移变得不可避免。果真如此,我们该如何捍卫民主?民主制仍然拥有一招杀手锏:选举。许多人认为这已经足够了。自有行政首脑以来,不管是总统还是首相,都要面对周期性的选举,民主因此得以捍卫。我们在第7章里讨论过,“预期反应法则”将使他们保持一种紧张状态。制约与平衡只能是18世纪的一个伟大理想,而不适合21世纪。或许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行政权的主导之下了。官僚制官僚制一词带有否定性含义:缺乏效率,拖延着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事务。研究官僚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尽管我们不喜欢却没有办法避免它。官僚制是那些由任命的官员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庞大组织的统称。在理想状态中,它遵循规则与程序,有一条清晰的管理链或权威等级(见第6章)。它使政府的运作具备理性、统一、可预测性和可监测性。没有官僚制,就没有政府。另一种关于官僚制的定义是——更准确的说法是“文官系统”——它是永久的政府。直到现在,我们已研究过的政府都可称为“临时性政府”,由那些不断更替的、选举产生的官员组成。职业文官则终生在一个政府机构里工作。他们或许会听命于民选官员,但更多的是遵从法律并按条文行事。在具体业务领域,他们比那些新被任命、位于自己之上的民选官员了解得更多,而后者总是试图以大胆、全新的方式来重构官僚体系。文官们则非常清楚这些大胆创意的后果,因此一贯小心谨慎地行事。官僚制一旦建立了起来,便拥有一种内在的保守性,改变它是政治家们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型组织都具备官僚制特征。在中世纪,欧洲由一系列封建的联盟组成,罗马教廷则拥有复杂、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训导,使人们活在教堂里的等级制度中,权威由教皇自上而下传递到教区牧师。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世俗的君主们才建立起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在这之前,君主们高度依赖牧师,牧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写字、会阅读的人。军队也拥有官僚制结构,建立在命令链和等级制度之上。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大型组织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官僚制。经典论述 ◇ 韦伯的官僚制概念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分析官僚制的首位学者。他定义官僚制的标准包括:行政机构按等级制进行组织;每个职位有自己的权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