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001一、中国经济的危机是什么/001二、虚拟经济的亮点/002三、实体经济的亮点:“第四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003第一章中国经济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009一、中国经济,回暖还是发烧/009二、用电量负增长,经济正增长?/011三、2006年的经济泡沫/012四、六大冲击导致的第一个困境/014五、金融海啸带来的第二个困境/016六、六大药方能否见效/017第二章金融海啸导致美国泡沬消费爆破/020一、我们被谁绑架/020二、美国政府会是受害者?/022三、“金融教父”格林斯潘也被利用?/024四、是什么启动了泡沫消费/027五、泡沫消费资金链:一根鱼钩钓起三条鱼/029六、泡沫消费爆破冲击波/031第三章股市、楼市和车市的回暖/035一、股市回暖的亮点/035二、楼市回暖的亮点/037三、地王是怎样炼成的:巨额信贷助力国进民退/040四、汽车市场回暖的亮点/042第四章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股市的亮点/044一、四地股市的微妙关系/044二、国际热钱为何盯紧台湾股市/046三、美股与港股的神秘联动/046第五章黄金与美元价格走势背后的玄机/050一、黄金和美元为何此消彼长/050二、罕见行情:黄金和美元同涨背后的阴谋/052三、美国政府的一箭双雕/054四、狼狈为奸:美元与欧元共谋/055五、通胀预期下老百姓的投资策略/057第六章萧条时期的“娱乐经济学”/061一、周末早上的大塞车/061二、赵本山为什么在2009年推出小沈阳/062三、梅兰芳为什么选择美国大萧条时期出国/063四、经济下行,娱乐上行/064五、微笑天使邓波儿踢走罗斯福总统的忧愁/067六、日、韩为何成为文化输出大国/068第七章危机中的“口红效应”/073一、口红现象背后的投资机会/073二、逆市上涨的高端白酒/074三、日本人为什么偷不走五粮液/076四、外资摸不透的中国白酒行业/077五、萧条时期的行业本质有何不同/078第八章广告提高产品性价比/082一、行业本质的金字塔/082二、同出一门,为什么金六福会成功/083三、浏阳河与超女:不和谐的本质联想/084四、做广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085五、学习耐克好广告/086六、代言人与产品精神要匹配/088七、假如刘翔是你的代言人/089八、中国企业家欠缺的是什么/090九、运动精神救得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吗/091第九章餐饮广告中的行业本质/092一、餐饮行业几家欢喜几家愁/092二、越高级的餐厅性价比越低/093三、满意度为何与性价比无关/095四、无形的体验更重要/097第十章奢侈品的品牌:广告的独特定位/100一、前车有鉴:收购知名品牌是成功的捷径吗/100二、品牌定位三角形:品牌是怎么炼成的/101三、普拉达精神:要么就接受,要么就永远地离开吧/102四、安娜苏精神:再坚强的女人都需要男人的呵护/104五、中国时装大未来:经济总会恢复正常/104第十一章奢侈品的极致:历史镌刻的记忆/106一、顶级珠宝都承载了什么/106二、皇室记忆:卡地亚从藉藉无名到声名远播/107三、时代集体人格与珠宝艺术/109四、传奇故事与个人记忆的完美融合/111五、你戴的不是表,是记忆/112第十二章奢侈品回暖背后的产业升级之辩/115一、逆市上涨的中国奢侈品市场/115二、奢侈品狂涨背后的制造业困境/116三、产业升级是个伪命题/118四、传统制造业利润率低的真正原因/119五、避免高科技产业重蹈玩具产业的覆辙/119六、产业转型不能潜规则/120第十三章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122一、低端制造业真的没有出路吗:晋江23万个网点背后的新思维/122二、不受冲击的ZARA:逆市扩张背后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123三、放弃创造力才是最大的创造力/124四、掌控产业链是成功的关键:高效整合才能降低成本/126五、快速反应:12天新品到顾客手中/127六、真正的快速:压缩产业链时间获取绝对速度/128七、零售新思维:“规模”不经济/129八、产业链高效整合与实体经济的亮点/131九、只有“第四驾马车”才能拯救中国经济/132前言萧条经济的本质并不是各位读者心中所想的百业萧条、哀鸿遍野、遍地失业那么简单。相反,萧条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但是这些机会并非俯拾皆是,而是汇集成了一些特殊的亮点,等待有心人去发掘。一、中国经济的危机是什么你现在心里是什么状态呢?是不是很迷茫?好像经济发展不好了,股市跌了,楼市也跌了,找工作困难了,这是为什么呢?别人告诉你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你觉得可能是吧或者应该是吧。然而,半年下来美国的危机没结束,你却发现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房价慢慢涨起来了。股市从2008年的年底开始连续涨了几个月,可是你是不是越涨越发慌呢?为什么发慌?因为到了2009年8月份,股市、房市和车市好像又欲振乏力了。你发现经济好像并没有真的好转,危机好像过去了,可是往曰的繁荣也离你远去了。这个萧条经济究竟怎么了?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因此在本书第一章,我们先来谈一谈中国经济的真正危机——制造业危机。这个危机来源于两个困境,第一个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第二个是产能过剩。第一个困境基本上和金融海啸无关,但金融海啸冲击到了第二个困境——产能过剩。我们过去通过对美国的出口消化掉了这部分产能过剩,但是金融海啸冲击了我们的出口,导致产能过剩危机显现。第二章指出,我们对美国的出口是为了满足美国人的泡沬消费。什么叫泡沫消费?只要是借钱消费就叫做泡沫消费。我们过去繁荣的重要基础是出口,主要出口给美国。可是现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的泡沬消费爆破了。泡沫消费的形成非常复杂,与华尔街的操纵息息相关。第二章就探讨在华尔街的操纵之下,泡沫消费是如何形成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的企业家面临两个困境,第一个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第二个是产能过剩。而本书的重点就是在这两个困境之中寻找亮点。首先我想谈一下虚拟经济。虽然经济不可能迅速逆转向好,但是在第一章所谈到的两个困境之下,股市和楼市等虚拟市场的机会还是有的。而且在美国政府的强势介入下,黄金和欧元的走势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如何把握危机时期虚拟市场仅存的机遇是第二部分的亮点。二、虚拟经济的亮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楼市、股市、车市、黄金及外币。由于受出版时间所限,我们只讨论2009年9月份以前的市场情况。但是,通过分析这些市场所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读者在未来发掘新的亮点,因为这部分的真正目的就是发掘出影响这些市场的因素。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股市涨了,楼市也涨了,汽车展更是人山人海,火得不得了。忧心忡忡一年多之后,我们的广大股民再也坐不住了,决定重返股票市场。接着,上涨行情又鼓励更多人入市。就像2007年一样,各种理论开始浮出水面,证明市场这样的走势是正确的,即便是最胆小的人也忍不住要投身入市大军。有人就说了,郎教授,楼市、股市和汽车市场好像都反弹了啊!你以为这样就看透了吗?请你想一想,楼市为什么回暖?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家所面临的两个困境没解决,制造业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和车市。此外,2009年上半年,银行放出了7万多亿的信贷资金,由于企业家的两个困境没解决,因此部分信贷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股市。银行信贷的急速扩张又造成了大家的通货膨胀预期,因此避险资金也不敢投入实体经济,而进入了股市和楼市。因此进入股市的资金有三笔:(1)制造业资金,(2)信贷资金,(3)避险资金。进入楼市的资金有两笔:(1)制造业资金,(2)避险资金。此外,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由于两大困境没解决,因此拿着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开始疯狂买地,造成各地地王屡创新高。第三章的主要观点就是不要简单地从股市和楼市表面上的回暖现象就做出中国经济回暖的判断,股市、楼市和车市的亮点其实依托于企业家的两个困境。机会并非只存在于内地的楼市和股市。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股市的对比,对于虚拟经济机会的把握更有帮助。中国内地跟台湾的股市走势是相同的,但是原因却并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解读为台湾股指受内地影响。台湾股指之所以上升是由于大量国际热钱的流入。那么香港股市跟美国股市呢?两地股市从下降到上升的拐点竟然在同一天,这种巧合令人惊讶。如果找不到美国股指上升的原因,那我也找不到香港股指上升的原因。然而2009年五、六月份,国际大型投行纷纷对恒生指数33个成分股中的股票进行了正面评价,甚至鼓励买入,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第四章将把中国内地与台湾以及香港与美国股指的变化联系起来,为股民找出可供操作的亮点。我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本书第五章内容之前一定无法回答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决定黄金价格波动的长期因素是什么?然而事实就是很多人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就去投资纸黄金了。通常来说,美元和黄金的走势刚好相反,美元涨的时候黄金跌,美元跌的时候黄金涨。其中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操纵金价从而拉抬美元。只有了解美国政府如何操纵黄金价格,才能找到投资黄金的亮点,虽然黄金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品种。谈完虚拟经济的亮点之后,我们接着来谈实体经济的亮点。请注意,这些亮点可以缓解企业家所面临的两个困境。只要企业家把握这些亮点,将可有效地抵御这两个困境,突围而出。三、实体经济的亮点:“第四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消费品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民生必需品、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经济萧条到底会对消费品产生什么冲击呢9如果你平常的饭量是两碗饭,即使经济萧条导致你的收入下降,你还是要吃两碗饭;反之,即使你收入上升,你也还是吃两碗饭,不可能吃五碗。所以对于民生必需品来说,萧条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小的。因此我们只讨论一般消费品和奢侈品。?一般消费品按照经济理论,如果经济萧条导致你的收入下降n%,那么你对于非民生必需品的一般消费品,例如帽子、袜子、家电等的消费将下跌n%以内。可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每种产品的需求在萧条时期都会有所不同。消费者购买产品将更有针对性。简单地讲,由于经济萧条的冲击,大家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待在家里,就会更多地使用在家里用的产品,例如速冻水饺、方便面、上网卡、游戏软件、网络游戏、保险套、婴儿用品等等,这是第六章将要讨论的内容。虽然消费者在萧条时期收入下降了,但他们不会简单地选择便宜的产品,而是更倾向于使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因此这些产品反而会逆市增长,这种现象就叫做“口红效应”。第七章到第九章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口红效应”。第六章所讨论的娱乐业是“因祸得福”的一个产业。到了大萧条时期,物质条件全面恶化,因此只有寻求心灵的安慰。那么,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你心灵的需求呢?那就是娱乐。2009年,小沈阳突然火了,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这个社会在萧条时期竟然接受了所谓的民俗文化艺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美国,伟大的明星、导演、电影公司和电影都是在大萧条时期才会出现。因为社会大众需要心灵的寄托,于是有了需求。由于资本家的资金在萧条时期特别紧张,只有好片子才能找到投资人,因此迫使导演和制片人拼命拍出好电影,于是有了供给。供需配合之下,于是产生了新的娱乐经济学。在萧条时期,与吃喝玩乐相关的行业应该是一个亮点。但是娱乐行业一定会好吗?不一定。“口红效应”将会是萧条时期的主导,只有了解“口红效应”才能在萧条时期创造佳绩。在萧条时期,一般消费品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第七章通过对白酒行业的分析,印证“口红效应”的发生。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高端白酒销售额下跌10%,而中低端白酒增长5%~15%。这就是口红现象。不仅仅是白酒,日化产品、食品等消费品都受到了“口红效应”的冲击。“口红效应”不是简单地买便宜货,而是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高性价比的产品。我们过去对于性价比(性价比1)的理解是。性价比1 = (外观+性能)/价格第七章提出一个新的思维:“行业本质”是构成性价比(性价比2)的重要元素。通过把握“行业本质”就能提高性价比,在萧条时期突围而出。性价比2 = (外观+性能+行业本质)/价格广告的目的是什么?打品牌知名度?还是打企业知名度?其实都不是。广告的真正目的是打产品的行业本质精神。在经济萧条时期,通过广告打出行业本质的精神就能大幅度提高性价比2。第八章以运动产品和白酒为例,讨论如何通过广告将产品的行业本质精神传达给消费者。企业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大幅提高性价比2,有利于企业在萧条时期的突围。餐厅在经济萧条时期的表现也凸显了“口红效应”。很多高档餐厅在冲击之下,纷纷通过口味多元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改进用餐环境来吸引顾客。那么,消费者选择一家餐厅的理由是什么,是口味、服务还是环境?其实都不是。第九章提出一个新的思维:餐厅的性价比不只是口味、环境和服务除以价格(性价比3)这么简单,还包括餐厅旳行业本质(性价比4)——无形的体验。性价比3 = (口味+环境+服务)/价格性价比4 = (口味+环境+服务+行业本质)/价格奢侈品按照经济理论,如果经济萧条导致你的收入下降n%,那么你对于奢侈品的消费会大幅减少,幅度超过n%。但是中国这次所面临的经济萧条有一个特点,由于企业家所面临的两大困境没有解决,因此大量制造业的资金会流入奢侈品市场,于是在全球市场奢侈品消费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竟出现了异常回暖现象。为了提高性价比2,以应付经济萧条,我们需要把握行业本质。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直接收购那些性价比高的品牌呢?中国制造贴牌的意大利名牌价格是国产品牌的几十倍,于是我们就认为应该打品牌战略,只有掌握了品牌才能提高利润,而这个思维几乎主导了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战略思维。其实这个思维本身就是错的。这些知名品牌之所以能卖这么高的价钱,而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是因为这些品牌通过广告打出行业本质的精神之后,性价比2得到了大幅提高。第十章以普拉达和安娜苏这两个品牌为例,看世界知名品牌如何通过广告突出行业本质精神,从而大幅提高性价比2。如果不理解这些品牌背后的行业本质精神,就算收购品牌也难以成功。与普拉达和安娜苏等品牌相比,极致奢侈品——例如世界顶级珠宝就不是靠广告打出行业本质提高性价比2那么简单了,而是要靠历史积累的记忆,让行业本质沉淀在消费者的心中。它们不能像一些意大利服装品牌一样在中国贴牌生产,因为就连制作的工艺都是历史积累的记忆。第十一章以卡地亚为例,分析了极致奢侈品的这一特质。卡地亚的每一件作品讲述的都是一个传奇故事。假如面前有这样三个戒指:第一个是卡地亚豹造型钻戒,第二个是一块大钻石,第三个是一个纯金的大戒指。你要选择其中一个戒指送给老婆的话,你会选哪一个?按道理来说,大钻石的性价比,肯定比卡地亚高,而纯金的大戒指性价比,说不定更高。可是,10年以后你老婆肯定只会记住性价比,最低的卡地亚。因为那不仅是绝世的珠宝,还铭刻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而且由这个名人的故事还能重温自己的记忆。经济萧条使它的亮点暗淡,但却无损它与生俱来的历史传承,而这个历史传承的记忆竟然吸引了我国的大量制造业资金进入这个市场。萧条时期,你的收入下降了,LV(路易威登)的包包可以少买一个,可是袜子该买还得买。所以,像LV这样的奢侈品应该卖不动了吧?的确,世界范围内是这样,奢侈品销售大跌。以LV为例,珠宝的销售额下跌41%,葡萄酒与烈酒下跌22%,香水化妆品下跌11%。但在中国呢?以广州友谊商店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国际一线珠宝、手表等品牌增长率超过15%,其中价值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名牌手表增长率超过90%。奇怪的是,中低价的奢侈品销售额则暴跌了30%。这说明什么呢?第十二章告诉我们,在萧条时期,奢侈品大幅度打折,使得它们的性价比2超过了二、三线品牌,从而造成一线品牌热销,而二线品牌暴跌的现象。ZARA则走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它不通过广告打行业本质以提高性价比2,它甚至根本不做广告,而是回归最传统的性价比1,通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外观时尚度,提高了传统的性价比1,从而在萧条时期异军突起。第十三章将为我们展示ZARA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最后我们还要知道,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经济何时见底,而是见底之后怎么拉起来。我们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政府支出现在似乎都不灵了,经济有可能陷入停滞发展的危机,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7.37万亿银行信贷和国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将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局面。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产业链高效整合将可以成为“第四驾马车”,带领我们摆脱滞胀。第一部分中国经济的危机是什么第一章中国经济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本章亮点:中国的危机不是金融海啸,而是2006年开始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大量制造业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泡沫现象。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中,由于汇率、成本、《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宏观调控和税费增加等六大因素,使得我们的企业家面临第一个困境,那就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急剧恶化。企业家面临的第二个困境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去我们靠出口消化了这部分过剩产能,而我们出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欧美的泡沫消费,然而,金融海啸导致泡沫消费爆破,产能过剩的问题立刻显现。简单方法成为破译真相的法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都是通过发电量的增长率来判断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从发电量与GDP的走势图上,郎教授看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到了2008年第四季度,发电量暴跌22%,而我们的GDP增长率竟然还是正值。一、中国经济,回暖还是发烧整个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股市回暖了,7月1日上证综指一举冲破了3000点,月底又冲破了3500点。楼市也回暖了。现在看来,楼市回暖已经不是地产商找几个“托儿”往上拉的问题了。以上海为例,我们的研究人员到上海的公证处做调研,发现这几个月公证处变得特别忙。从2009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量来看,车市也在回暖。这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汽车下乡”,事实上,城市里对于汽车的需求也在大幅上升。这些数据加在一起,是不是给各位读者一个印象-我们的经济已经开始回暖了?背景提示2009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GDP相关数据,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 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与统计局数据相对应的是,自2008年11月6日国务院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中国股市便逐渐走出反转行情。2009年7月上证综指已经突破3500点。另一方面,全国汽车、地产等行业纷纷呈现小阳春行情。那么,这一小阳春行情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反弹、全面回暖了呢?在这些行业回暖现象的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如图1-1所示,我们对比一下从1979年到2009年我国的发电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曲线图,就会发现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前,二者的走势是差不多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GDP的增长需要用电,比如,我们看电视要用电,工厂生产产品也要用电。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很多研究都是通过发电量的增长率来判断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因为GDP增长率的计算是非常复杂的,这不是说统计局计算得对不对,而是因为这个国家太大,我们的统计方法不可能普及到每一个村、每一个镇,而且数据是从下往上报的,误差就在所难免。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其他国家也一样,GDP的统计是非常麻烦的事,因为太复杂。比如说,保姆的工资算不算GDP呢?该怎么统计呢?再比如,农民自己吃的猪跟卖的猪是不一样的,自己吃掉的猪不算GDP,卖出去的猪才算GDP,可是农民养了10头猪,搞不清楚是要留着自己吃还是要卖,那就不知道该不该算GDP,还有上厕所,大便不算GDP吧?可是如果把它拿来当肥料呢?又算GDP了,很难说清楚。GDP非常难计算。举个例子,美国够牛了吧?美国的统计技术够先进了吧?去年,也就是2008年第四季度,当时我估算美国的GDP下跌6%,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跟我的预估结果一样,都是下跌6%,这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对于美国GDP的预估方法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我在2008年10月提到这个数据,到2009年1月底,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是GDP下跌3.8%。几乎相差一倍。当我看到美国政府公布的这个数据时,我觉得不可能,我想肯定是美国政府错了。到了2009年2月底又公布一次数据,美国政府说对不起,搞错了,GDP应该是下跌6.2%。到了3月底4月初,又重新修正一次,下跌6.3%,和我在2008年10月预估的结果差不多。从3.8%到6.3%,连美国的统计数据都有接近一倍的误差,原因就是我刚刚说的问题——猪肉的问题、大便的问题等等。图1-1我国1979~2009年发电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对比请参阅图1-1,从1979年到2008年第三季度,我们的发电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走势是差不多的。问题来了,如图1-1中的圆圏部分所示,2008年第四季度,发电量暴跌22%,2009年上半年发电量增长率是-2.02%,何我们的GDP增长率仍然是正的。也就是说,从1979年到2008年笫四季度之前,GDP增长率和发电量的增长率还是比较匹配的,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变得不匹配,而且差距非常大。那么,这个GDP的计算就让我感到怀疑了。二、用电量负增长,经济正增长?背景提示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一季度发电量同比下滑2%。4月份全月发电量同比下滑3.55%,5月份全月发电量同比下滑3.54%。6月份和7月份全月发电量同比却分别增长了3.59%和4.21%,2009年上半年的发电量增长率是-2.02%。此前,2月份全国发电量曾有小幅回升。3月上旬增幅达到1%,这一回暖数据曾一度让人欣喜。但分析认为2月与3月上旬的发电量增长,主要与天气、假期等因素相关。也与去年同期因雪灾影响基数较小有关。3月中旬以后,全国发电量再度出现下滑趋势,不少专家认为这至少说明中国经济的走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但6月份的发电量比较令人鼓舞,呈现难得的正增长3.59%,这个增长能否持续,各方甚为关注,一般认为这个发电量的增长与6月份空调使用较多有关。而7月份发电量继续正增长4.21%,因此这两个月份的增长是否来自工业用电量的增加特别引起关注。2009年1~7月,我国GDP继续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工业用电量却下跌4.4%,这表示,从用电量来看,经济并没有回升。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工厂不开工了,代表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电了。如果工业用电量继续下跌,经济何来复苏一说?比较令人鼓舞的消息是2009年6月份的发电量增长率首度变成正增长3.59%,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个回暖能否持续,很多人担心发电量的冋暖是由于6月份空调使用较多,但是7月份发电量继续增长4.21%。为了理解六、七月份发电量正增长的本质原因,我们尝试査找工业用电的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工业用电量下降8.38%,而上半年工业用电量依然下降5.9%,但比1~5月份缩小了1.7个百分点。此外,7月工业用电量增加2.67%,其中,轻工业用电下降0.34%,而重工业用电增加3.28%。这些数据显示,发电量的增加不只来由于空调用电,也来自于工业用电的增加。但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7月份轻工业用电量下跌,而重工业用电量上升。很明显,这种差距是政府通过4万亿等基建支出推动重工业发展的结果,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轻工业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这也印证了8月份政府提出的基础建设没有拉动民营企业投资的说法。但是中国股市、楼市和车市的回暖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甚至从2008年就开始了,这段期间的发电量增长率基本上还是负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其他角度来探讨这些市场回暖的原因。三、2006年的经济泡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股市和楼市的回暖呢?要冋答这个问题,我必须把各位读者带回2006年,看看当吋的股市和楼市泡沫跟今天有什么差别。2006年,当我提出股市、楼市有泡沫的真正原因吋,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我当时的说法是对的。那就是2006年股市和楼市之所以出现泡沫,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几年我们的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把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资金拿出来炒股、炒楼,从而造成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也就是说,当吋之所以产生泡沫现象,并不是因为很多学者所谓的中国经济发展太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才有更多的钱炒股、炒楼。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太差了,所以民营企业家们不做制造业了,由民营企业带头,拿钱去炒股、炒楼,从而造成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按照我当时的理论来分析,2006年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的本质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我在2007年提出这个理论时(参考2007年我写的《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太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才有更多的钱去炒股、炒楼,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流动性过剩”。在我看来,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就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原因就是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最后,2008年的年中数据说明了一切,广东省的制造业倒闭或停工30%,江浙两省的制造业倒闭或停工20%,那时候金融海啸还没有来。调整时间调整内容当天/首个交易曰沪指涨跌幅2007/12/21↑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7%,贷款基准利率0.18%↑ 1.15/09/15↑ 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2.06/08/22↑ 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0.50/07/20↑ 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3.73/05/19↑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7%,贷款基准利率0.18%↑ 1.04/03/18↑ 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2.87%表1-1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历次利率调整和当天股价反应很不幸的是流动性过剩的观点误导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开始通过紧缩政策收回流动性,他们认为只要把流动性收回来就没有么多的钱去炒股炒楼了,因此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就能解决了。很不幸,这个流动性过剩的前提就是错的,连带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错了几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2007年3月份以来每一次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从2007年3月1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我国一共调升利率6次。按照经济理论,提升利率的结果应该是打压股市,造成股价下跌。可是我们发现,这6次调升利率的结果全都是股价上涨,没有一次例外,请参见表1-1。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宏观调控的措施是错的,因为它导致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由于宏观调控进一步打击了投资经营环境,因此更多的企业家不做制造业投资了,把资金投入股市炒股,从而造成越宏观调控股价越涨的怪现象。而楼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也是类似的。可是请注意,当时除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之外,制造业的企业家还拿大量的资金去炒字画、炒古董、炒红木家具,所以当时字画、古董、红木家具也大涨。也就是说,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和炒字画的资金来源是一样的,都是投资经营环境恶化之后,制造业的资金进入了这些市场。等到崩盘的时候,股市崩盘、楼市崩盘和字画、古董、红木家具的崩盘时间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因为是同样的资金来源,要垮一起垮,要好一起好。四、六大冲击导致的第一个困境到了2009年,跟2006年之前相比,由于以下六大冲击,制造业企业家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了。1.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我们过去总是简单地认为,由于我国的贸易顺差,因此人民币汇率上升很正常,这就是教科书上的理论。也可以说,我们的汇率政策基本上还停留在教科书的水平。然而,我要告诉各位读者,汇率并不只是为了平衡收支,而是各国政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操纵汇率正是欧美各国的强项。例如,2009年第一季度,在美国贸易赤字的情况下,美元为何该跌不跌,反而狂涨?在以德法为主的欧盟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欧元为什么该涨不涨,反而狂跌?只有我们的人民币是该涨就涨,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操纵自己的汇率。美国在2009年上半年不断批评我们操纵人民币汇率,我肴恐怕是抬举我们的央行了,我们的央行根本没有这个水平去操纵汇率,真正在操纵汇率的应该是它们才对。这个问题在第五章会有详细的介绍。2. 国际大宗物资包括能源价格的大涨大跌给制造业造成极大的冲击。举例而言,2009年6月,在国际经济这么萧条的情况下,为什么石油价格会狂涨到72美元一桶,到月底又跌到60美元,而到8月下旬又冲到了70美元一桶以上?这就是操纵,而不是由供需所决定的。因为六、七、八月份需求低迷,根本没有涨的道理。而从2004年开始的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狂涨就是华尔街操纵的结果(请参阅《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进口大宗物资(原材料)价格的大涨大跌,给我们的制造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 《劳动合同法》的不当推出。《劳动合同法》推出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通过政府保护弱势群体。但是这个法规的推出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缺乏论证,第二个问题是缺乏试点。这么重要的法规仓促推出,导致我国1/3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立刻陷入困境,接着就是栽员,工人面临失业;最后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得不出面买单。从而造成了企业困境、工人失业和政府买单的“三输”局面。如果我们的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不接受反对意见的话,最终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劳动合同法》导致的三输局面就是最好的例子。4. 出口退税的错误调低。很多学者不断唱好中国经济,误导了政府决策,使得政府对经济形势严重误判,因此错误地调低出口退税比例,冲击了我国出口制造业。5. 宏观调控的误判。前面谈过,2006年的股市和楼市泡沬时代,政府采纳了某些学者所谓“流动性过剩”的理论,连续几年通过提高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收缩银拫,造成企业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股市和楼市继续上涨。6. 税费的增加。2009年开始,由于政府支出过大,财政收支情况迅速恶化。很多地方的税务部门为了完成上级指标,在经济如此萧条的情况下,开始杀鸡取卵,强制收取税费,对民营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就是由于这六大冲击(当然还有很多小的冲击就不谈了),我们企业现在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还不如2006年。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的话,你认为企业家还会投资吗?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第一个困境,也是中国经济的第一个病因。此外,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五、六、七月份部分地方的民营经济似乎也有回暖的趋势,这和六大冲击中的五大冲击有所缓解有关,此外,股指在这段期间大涨也有利于消费的提升。比如,2008/2009年的人民币汇率没有继续上升;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在2008年年底和2009年上半年大跌,使得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下降;部分地区放宽执行《劳动合同法》;2009年的年中,政府又将出口退税比例调回17%;2008年9月份宏观调控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而且国际通货膨胀又有抬头趋势,这会延缓回暖的势头。这也解释了虽然2009年1~7月份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轻工业用电量下跌4.68%,但是同样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服务业用电量却是正增长10.37%,我们需要审慎地观察这个回暖是否能够持续。五、金融海啸带来的第二个困境背景提示2009年4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发布了一份由1 500位企业家参与的调查报告。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有41%的受访者认为“较差”或“很差”,比2008年时增加16.9%。32.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企业情况不佳,有25.6%的企业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有40.3%的企业表示未来要减少投资。企业家们普遍认为,需求不足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直接影响的原因。既然如此,股市、楼市、车市等消费市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金融海啸又是什么冲击呢?金融海啸冲击到我国的产能过剩,这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要知道产能过剩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就必须先观察地方政府这么多年来所推行的两大政策。第一个政策是抓基础建设,拉动GDP;第二个政策是招商引资。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个政策对于产能过剩的影响。先谈第一个政策,所谓抓基础建设就是通过修桥铺路等钢筋水泥工程来拉动GDP增长,我们这几年的GDP增长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并不是企业的生产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增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钢筋水泥占GDP的比重高达57%,从而把消费压缩到了GDP的35%左右。我们拿其他国家的数据和我们的GDP组成相比就会发现,我们GDP的组成是扭曲的。其他国家的GDP当中,消费通常占70%?80%,而我们还不到人家的一半。它们的钢筋水泥占GDP的比重不到20%,而我们是人家的几倍。我想告诉各位读者的新观念是,我们的消费之所以比例小,就是因为钢筋水泥太多了,从而压缩了消费,绝不是简单的只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就能增加消费的问题。而且,我们的银行储蓄大约有25万亿元,除以13亿人口,人均储蓄不到2万元。如果再扣除1%的富裕人群,人均储蓄不过1万元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其实是一个低消费、低储蓄率的国家,而不是媒体所谓的低消费、高储蓄率的国家。请各位读者想一想,如果家中有急用,比如交学费或者生病怎么办?就算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这笔人均只有1万多元的储蓄也不太可能用于消费。再来谈第二个政策,我们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于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劳工剥削等三大问题是比较容忍的。此外,各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相继推出了土地、税收和融资等三大优惠政策。在这三大容忍、三大优惠政策的六大利好推动之下,我们国家的产能扩张到了GDP的70%左右。请各位读者想一想,第一个政策造成消费只有GDP的35%,第二个政策造成产能变成GDP的70%。也就是说我们有70%的产能,却只有35%的消费,因此剩下的消费不了的35%产能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读者可能很好奇,这部分过剩产能为什么以前没有产生危机呢?那是因为被以美国为主的国家的泡沫消费吸收了。而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就是使泡沫消费爆破了。泡沫消费的形成背景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在下一章会详细地介绍。泡沫消费的爆破使得我们产能过剩的问题立刻显现,这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也是中国经济的第二个病因。六、六大药方能否见效我们的经济体系确实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因就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和产能过剩。不过我最担心的是生病之后必然会发烧,而这个发烧却被我们解读成“回暖”。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描述。如果你的小孩发烧,你会是什么反应呢?你一定会找医生详细检査,找出病因,你绝不会说小孩的体温“回暖”了。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经济体系生病了,我们不査病因,反而说是“回暖”。政策的荒谬之处就在于根据表面现象做决策,这才是过去这么多年“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恶性循环的原因所在。我们在没有找对病因的情况下,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匆忙地开出了六大药方救市,包括4万亿救市工程、农业改革、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家电下乡、医疗改革,最后一个是银行信贷。我想简单地谈一下这六大药方的效果如何。1. 农业改革。所谓的农业改革就是农民释放出农地的经营权取得资本,然后可以进城打工,也可以留在农村给那些收购农地的农业公司打工。这个政策的本质是好的,但是目前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世界四大粮商开始利用农业改革的良机收购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中国农业公司,然后从背后给它们钱,让它们大面积收购中国的农地。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的农业安全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我呼吁政府注意这个危机。这项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 医疗改革。一直到2009年8月份,实施细则都没有出台,这个改革没有推行的可能。3. 4万亿救市。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通过未来的产能过剩拉动今天的产能过剩。举例来说,4万亿都投资于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比如高速公路,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建完之后基本没有车跑,这就是所谓的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钢材、水泥等等,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需求拉动现在产能过剩的钢铁以及水泥等行业(举例来说,目前钢铁行业的供应量是6亿多吨,而需求只有4亿吨,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那么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呢?不但高速公路本身是产能过剩,而且由于不再需要钢材,钢铁行业也恢复了产能过剩。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未来就有两个产能过剩的危机。因此,这种基础建设就是所谓的“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建完之后将无法长期拉动中国的经济。4.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个政策的本质意义和4万亿方案相同,都是通过未来的产能过剩拉动今天的产能过剩。比如造船行业就是产能过剩,振兴造船行业的必然结果就是通过钢材的需求上升拉动今天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只要建设完成,造船和钢铁行业都会变成产能过剩的行业,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也无法长期拉动中国经济。5. 汽车家电下乡。这个政策的本质意义就是通过下乡解决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问题是这种压榨农村购买力的短期行为无法长期解决这两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问题还是一样的,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也是“一锤子买卖”,无法长期拉动中国经济。6. 银行信贷。银行信贷是六大政策当中速度最快、最有效果的。为什么?因为它是货币政策。前面谈的4万亿救市工程、农业改革、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汽车家电下乡和医疗改革都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推行,要有效果,是非常慢的。比如说4万亿救市工程,要推行就必须先筹款,有多少资金能够投入还是未知数。财政政策就是慢,没有办法。问题在于2009年上半年的7.37万亿银行信贷的大部分都是用于基础建设,这也是通过明天的产能过剩拉动今天的产能过剩。而剩下的30%~40%的信贷主要用于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这笔银行信贷对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我们在第三章会详细讨论。第一个和第二个药方没有其体的功效,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个药方的大部分资金使得第二个病因更加严重,造成了未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更可怕的是第六个药方的部分信贷资金用于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这笔资金不但没有缓解病因,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发烧现象,我们在第三章详细探讨这个问题。第二章金融海啸导致美国泡沫消费爆破本章亮点:金融海啸的真正原因在于国际金融炒家的操纵。美国央行从2001年开始采取低利率政策,由于中国出口的廉价产品,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得以持续下去,从而使消费者大量借入低利率的银行信贷,创造出了泡沫消费,进而拉动了我国的出口。金融海啸导致美国的泡沫消费爆破,从而冲击到我囯的出口。国际金融炒家怎么玩这个游戏?它们如何创造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海啸?从2001年开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逐步放弃了制造业。伯南克、保尔森和格林斯潘并没有说错,美国人为什么有钱进行那么多的泡沬消费?美国人习惯了泡沫消费,我们就出问题了。一、我们被谁绑架19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叫做英国,它就是被绑架的国家。各位记不记得,19世纪的英国,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日不落帝国。也就是说,不论太阳照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有大英帝国的国旗。那么大英帝国最后是什么下场?大英帝国的子民又是什么下场?我在这里借用亚当?斯密的话来告诉各位,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里这样评论当时的大英帝国:“……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让它的子民愉快地幻想他们在大西洋的西岸拥有一个伟大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到现在为止只是一个幻影而已,它不是一个帝国,而只是一个项目、一个计划。它不是一座金矿,而只是一座金矿的计划,一项需耍持续、永久地支付费用的计划,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计划。如果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这种维持殖民地的费用将是难以估量的。而且这种殖民地贸易是被谁所垄断呢?请注意,是被大英帝国的资本家所垄断。他们垄断了大英帝国的全部利益,他们绑架了大英帝国。因此,他们不会给英国人民带来任何实惠和利益。对于占人口多数的大英帝国的人民而言,他们只有损失而没有利润……”亚当?斯密在写作《国富论》的时候,是和马克思齐名的。因为写了这本《国富论》,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作为资本主义之父的亚当?斯密竟然是这么看资本主义的——大英帝国被资本家绑架了。当时大英帝国侵略中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呢?就是以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为前导,以大英帝国的炮舰为后盾,翻开了我们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到了今天已经改头换面了,它不再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也不再以炮舰为后盾了,而是以国际化为前导,以金融为后盾。过去的资本家是做产业的,现在不是了,现在驱动欧美政府的是华尔街,也叫金融资本,又叫国际金融炒家。关于国际金融炒家,坦白地讲,全世界都不知道它们是谁,甚至不愿意、不敢提它们的名字,因为它们目前操控了全世界。这一场金融海啸就是这些金融炒家精心策划的结果。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大量的金融机构面临倒闭的风险。这些金融机构一旦倒闭,将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冲击到实体经济。事实上已经造成冲击了,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跌6.3%,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的GDP下跌了5.8%。美国政府此时在做什么?美国政府正在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救市。美国政府第一次决定拿出7 000亿美元直接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因为只有把它们救活了,才能使后面的骨牌不至于崩溃,否则将冲击到美国老百姓的信心,进而影响消费,再影响到生产,造成企业破产,再造成失业,再影响消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可是美国老百姓竟然是一片反对声,因为他们知道是谁闯的祸。这种情况和我刚才讲的大英帝国是一样的。大英帝国的资本家绑架了全国老百姓,这一次是国际金融炒家绑架了美国老百姓,要拿美国老百姓辛辛苦苦赚的钱来帮助这些闯了祸的国际金融炒家,所以美国老百姓拒绝付这笔钱,因此美国众议院当场否决了7 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就在否决的当天,从美国开始,全球股市暴跌。股市暴跌会导致什么结果?美国老百姓的退休金全都放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国际金融炒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联合行动导致全球股价暴跌,结果让美国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于是老百姓被绑架了,国会终于通过了7 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去帮助这些金融机构。这7 000亿美元是怎么花的?其中2 500亿美元直接注资给银行,根据美国媒体的调查,有21家银行接受了10亿美元以上的资助,媒体追问10亿美元的用途,它们全都担绝回答。因此媒体判断,有一部分钱应该进了金融炒家的口袋。有些读者问我,这些国际金融炒家如果真的那么历害,怎么把自己的公司也搞垮了呢?我听了哈哈大笑,因为读者太单纯了一一金融炒家是“个人”得利,他们所在的金融机构倒闭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公司倒闭伤害的是广大金融机构的股东,这些“个人”会在乎别人吗?我给各位读者举个例子。这些金融机构拿到美国老百姓的援助资金后做了什么?这些金融机构的“个人”搞了金融海啸之后,在2008年总共拿到的奖金竟然高达184亿美元,和牛市的2004年一样,简直不可想象。花旗银行的老总“个人”们拿到钱以后准备拿出5 000万美元去买私人飞机。AIG在接受1 700亿美元的资助之后,它的高管“个人”们花了500万美元去顶级会所度假。这些例子都是“个人”行为,气得美国参议院破口大骂,所以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2月初讲了一句话,他说:“……你们这些国际金融炒家(注意,奥巴马骂的是“个人”)不负责任到了极点,令人感到耻辱。我们应当做的是比华尔街那些不断伸手向政府寻求救援的人表现出你们的克制、自控和责任感来……”你只能骂骂他们就算了,你还能做什么呢?同样的斥责也存在于19世纪的英国。我记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也用同样的口气骂了当时的那一批资本家。他是这么说的:“……痛斥这些资本家,通过操纵和贿赂政客来剥削工人......”亚当?斯密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强烈地谴责资本家。注意,他强烈地谴责资本家的贪婪摧毁了资本主义的灵魂。这句话和奥巴马的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二、美国政府会是受害者?国际金融炒家绑架了美国政府,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绑架的。美国财政部要求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美林证券被收购之后马上换掉了CEO约翰?赛恩,此人原本就是最大的国际金融炒家——高盛集团的人。再看一看,纽约证券交易所CEO也换人了,换成了高盛集团的前员工尼德奥尔。还有,AIG接受注资1 700亿美元后也换人了,它的首席执行官换成了原高盛的爱德华?利迪。美联银行接受注资后主席也换成了高盛的人,叫做罗伯特?斯蒂尔。也就是说,当美国政府拿老百姓的钱去救助这些受到重创的银行之后,包括花旗、AIG、美联银行等等,它们的一把手全部都换成了国际金融炒家——高盛集团的高管。也就是说高盛集团完全掌控了一切。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是哪家公司出来的?高盛。克林顿总统的财政部长鲁宾是哪家公司出来的?高盛。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主席是哪家公司出来的?高盛。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主席是哪家公司出来的?高盛。美国证监会的副主席是哪家公司出来的?也是高盛。看到这里,相信各位读者都懂了。高盛只是一家公司,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已经掌控了美国政府,因为证监会、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都是它们的,它们掌控了所有的大型基金的管理权。只要掌控了大型基金,就掌控了上市公司,因为大型基金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它们甚至掌控了美国的政策。美国政府注资解救的这些公司,它们的人事任命权似乎都不在美国政府手中,而是在高盛集团的手中,由高盛派人去担当要职。我前面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高盛集团是国际金融炒家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人遍布全美国,掌控着财政、经济、基金、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监会甚至政府。鲁宾,财政部长;保尔森,财政部长;科赛因,新泽西州州长;桑顿,证监会副主席;约翰?怀特黑德,美国副国务卿、财政部副部长;博尔顿,布什总统的白宫办公室主任;德拉吉,意大利央行行长;安帕,纽约市经济发展局局长;杰弗里,美国期货交易所主席;墨菲,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主席;弗里德曼,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这只是高盛集团出来的一部分人而已,已经够惊人了。你不要以为高盛与你无关。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被谁操控?下面是我的数据,高盛写了一个研究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应该会高达301亿美元,亏损高达15亿美元,因此这家银行的股票价格会从七八十块钱跌到49块钱。这个报告一出来,汇丰银行的股价—周之内下跌25%,跌去了1/4的市值。高盛又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高度看空中石油,虽然我们国内的证券公司,包括申银万国、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都大力推荐中石油,可足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了相反的报告,因此中石油H股一周之内下跌了12.82%。2004年,在我们国有银行要改制的吋候,高盛相继发表了一些文章,诋毁我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钱、坏账率太高了,你们都别要。结果谁要了?它们自己的同业要。所以建行在香港上市的时候,美国银行以一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行的股份。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贷危机,它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由于建行的上市它们赚到了1 300亿元,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每个人出了100块钱,我们被这些国际金融炒家席卷了一把。各位记不记得越南危机?越南危机是越南的大悲剧,发生在2008年的4月。我们注意到,这个国家在2007年就出了问题,可是在2008年3月之前,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一再地呼吁大家买入越南股票,到最后被它们席卷一空。有—篇文章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这篇文章是2007年5月14日由“摩根观点“发表的,说高盛把越南纳入新钻石11国,在它的力捧之下,越南的股价、楼价被拉高。最后到2008年4月,不知道什么原因,所有资金全部撤出,顿时造成股价大跌,楼价大跌,唯独通货膨胀率不跌,高达25%。这就是高盛等国际金融炒家的手段。有一家公司似乎不是它们的人,叫做雷曼兄弟投资公司,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外人难以理解,我也只能做一个猜测。雷曼兄弟投资公司为什么被逼破产?因为它的高管不是高盛的人。当然这家公司也不是好东西,傻得很,2008年亏损了20亿美元,把雷曼兄弟公司搞砸了。英国的巴克莱银行想用18亿美元收购它,雷曼的8名高级主管说,你们要收购我们可以,但是收购之前必须付给我们8名高级主管25亿美元。这个手法太低级了,这么一来,激起了全美国的公愤,刚好给以高盛集团为首的华尔街精英包括当时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一个借口,去死吧,不救你。美国的很多银行都出了问题,只有雷曼没有获得美国政府的救助,雷曼倒闭影响到了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许多投资雷曼债券的投资人。三、“金融教父”格林斯潘也被利用?背景提示2009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了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是继布什政府的7 000亿美元救市资金之后,美国国会批准的又一项高额经济刺激计划。令人意外的是,在签署这项刺激计划的当天,全球股市竞大幅下跌,可以看出人们对新总统的雄心壮志并不完全买账,而很多投资者更是担心经济衰退仍将加剧,因此对这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不看好。2009年美国经济将走向何方?这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要想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就要搞清楚这场金融危机究竞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郎咸平教授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这次金融危机的背后的确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国际金融炒家怎么玩这个游戏?它们如何创造出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阮金融海啸?当然也不能这么说,不是它们创造的,而是它们把握现在的状况创造出了一条有利于它们自己的道路。我请各位读者注意一件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叫美联储,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的一把手通常都是由学者出任的,而美国的财政部长基本上都是高盛出来的人,例如克林顿总统的财政部长鲁宾和小布什总统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我判断这里面应该有非常重大的阴谋,因为学者比较容易被操纵。比如格林斯潘,他是一个非常自以为是的人,一个得意忘形的糟老头子,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这一生都是被金融炒家所控制的。格林斯潘讲过这么一句话:“……金融创新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充分理解所有的产品和交易。与此同时,我们的监管根本跟不上业界的脚步……”也就是说,他亲口承认他不理解华尔街在做什么。另外,被我们中国银行业视为风险控制规则的巴塞尔第二号协议,在国际金融炒家看来,就是一个从发布那天开始就已经陈旧落伍的垃圾标准。而我们现在还在学这个垃圾,这就是我们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国际金融炒家席卷中国之后我们毫无招架之力,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为什么美联储不提高这一标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格林斯潘开始一直到现任的美联储(也就是美国中央银行,我要提醒读者,美国中央银行是民营企业,不是国有企业,和我们完全不同)主席伯南克,他们都是学者,他们不一定能搞清楚华尔街在干什么。真正掌控美国金融政策命脉的是财政部,而美国财政部基本上是由熟悉华尔街内部运作的高盛等国际金融炒家所掌控的。这个奇怪的组合布好阵之后就开始一步一步地狙击。至于后果是什么,我相信高盛等公司事先是不知道的,可是它能够利用政府所犯的一切错误来图利自己。所以从2001年就开始了此次金融海啸的前哨战,为什么是2001年?那时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由于格林斯潘采取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政策,互联网泡沫破灭并没有波及美国的实体经济。背景提示2001年初,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泡沫突然破灭,一些老牌的通信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随之大量倒闭。网络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阻止这一衰退,当时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迅速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美联储又多次大幅度减息,将基准利率从3.5%降低到1%。正是连续降低利率的决定,让这场由网络泡沫引起的衰退维持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回首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他几乎每次都是用降息的方式阻止了危机的蔓延,他也变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甚至有人曾经比喻说,格林斯潘是个“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财神爷”。那么,神通广大的格林斯潘怎么会被金融炒家所利用呢?在美国舆论的一片赞扬声中,格林斯潘这个老头子有点儿得意忘形了,可以说是利令智昏,觉得自己了不起。而且奇怪的是,媒体都一面倒地吹捧格林斯潘:你是最伟大的人,你的金融政策伟大得不得了,只有你真正地控制着美国的前景,只有你才是美国的救星。都是这一类的话。我建议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家千万不要相信欧美人士对我们的吹捧,它们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国家,只要有利于它们,它们什么好听的话都可以说。格林斯潘这一生都做过什么事情?他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经济萧条时期调低利率、经济过热的时候上调利率,其他什么事都没有做。就这么一件事情,格林斯潘就被美国的媒体捧上了天,把他誉为天之骄子、金融界的泰斗甚至“金融教父"。我告诉你,国际金融炒家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亮丽名词,你的一切手法全都在它们的掌控之中。你知道格林斯潘在做利率调整时都看哪些报表吗?他只看两个报表,第一个是通货膨胀率,第二个是劳动力价格指数,其他的他基本上不看。也就是说,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劳动力价格指数不高,利率就不会高,就这么简单。为什么要看劳动力价格指数呢?因为美国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劳动成本的上升。所以格林斯潘就看这两个指标,只要这两个指标正常,他就不调高利率。如果这两个指标恶化了,就提高利率。这就是他一生所做的事。很好,国际金融炒家们看懂了。所以,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没有劳动成本上升的风险,它们就算准美联储一定会采用低利率政策,就这么简单。?四、是什么启动了泡沫消费背景提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于是美国等国的跨国公司陆续将工厂迁往中国。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可是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美国又做了什么?他们会获得哪些利益呢?从2001年开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逐步放弃了制造业。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劳动成本一上升,在以金融炒家为首的基金股东的压力之下,美国的制造企业就开始纷纷把工厂搬到中国。所以美国制造业开始不断地衰退、不断地淘汰,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如火如荼,越来越火暴。越来越多的美国淘汰制造业搬到中国来,只要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它的下场就是关门,搬到中国去。而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中国的劳动成本从700元增长到1 000元。这么多年,每年的增长率低得可怜,不到5%。这一切就是因为国际分工。国际金融炒家给我们中国人一个美丽的名词叫做“制造业大国”,就像它们给格林斯潘一个美丽的名词“金融教父”一样。我们一听,还得意得不得了。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清各位读者想一想,怎么可能呢?我们太单纯了。为什么全世界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说中国是后起之秀,是崛起的大国,是制造业大国?就像它们当初吹捧格林斯潘一样。于是更多的工厂在中国落户了,而劳动成本却报本不可能上升。为什么?因为这个指标太重要了,这是格林斯潘看重的指标。所以这么多年来,美国的劳动成本几乎没有任何上升。它们怎么压制中国的劳动成本呢?通过国际分工,让中国做制造业,而其他大物流的环节全部留在美国。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我们东莞出厂的芭比娃娃以1美元的价格卖到美国后,在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这中间的差价9美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就是在国际分工中由美国掌控的六大板块所创造出来的,包括:(1)产品设汁;(2)原料采购;(3)仓储运输;(4)订单处理;(5)批发经营;(6)终端零售。这就是它们所谓的国际分工。产品的定价权由谁掌握?价格就是由这六大块所决定的,在这“6+1”的整条产业链中,美国掌控了“6”的大物流服务环节,中国掌控了“1”的制造环节。而真正掌控定价权的,就是美国手中的“6”。当它们掌控定价权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压制制造业。只要我们提高价格,它们就不买了,所以我们中国制造业的处境才会这么艰难。我们的成本如果上升,利润就必须下降。我们不能提高价格,因为定价权在美国人手上。不能提高价格怎么赚钱?我们出口工厂只有回过头来剥削工人,不给工人加薪。这就是美国的国家战略。所以,从2001年我们加入WTO之后,我们通过剥削工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制造出来的廉价产品大量输人美国。结果就是美国的第一个指标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非常低的水平,再加上美国工人只要嚷着加薪,工厂就会搬到中国去,所以第二个指标劳动力价格指数也是很低的。格林斯潘这老头一看这两个指标,很好,通货膨胀是可控的,劳动成本也是可控的。因此美国才会维持了好儿年的低利率政策。说句公道话,这种国际分工并不是国际金融炒家创造的,只是它们善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这就是它们聪明的地方。背景提示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这一周期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很多人说,这一阶段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是带动21世纪以来美国房地产繁荣以及引发次贷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鼓励消费,美联储在2008年12月又一次把基准利率从1%下调到0.25%,美国几乎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那么调低利率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而美国人曾经实施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又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呢?把中国搞定之后,格林斯潘宥的通货膨胀率和劳动力价格指数被控制住了。下一步是什么?下一步就是找到美国的消费者。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的消费者不买国际金融炒家的账,就不会有金融海啸。但他们买了账,因为他们要买中国的廉价产品。于是美国的消费者和中国的生产者挂钩了。那么怎么买?比如说你一个月赚1 000块钱,想买个大屏幕彩电需要6 000块钱,你一算得存六个月的钱,所以不想买了。可是国际金融炒家通过它们所控股的银行告诉你,没有关系,你买,我们借给你6 000块钱。我们给你安排两年的消费贷款,你每个月只要还252.6块钱,其中250块是本金,2.6块是利息,利息非常低。你一想,我这6 000块钱分两年还清,每个月利息才不过2块6毛钱,好便宜啊。于是你就买了。而且你发现不但可以买一台电视,你可以买三台电视。但是,银行说,你不要光买电视,你买个手机吧,买个DVD吧,什么都可以买。最后,美国老百姓上瘾了,他们习惯了通过高负债去购买这些产品。拿借来的钱去买东西,这就是泡沫消费。美国人习惯了泡沫消费,我们就出问题了。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出口之所以这么旺盛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国际金融炒家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泡沫消费。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口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泡沫消费。而这个泡沫消费就把中国占GDP 35%的过剩产能给吸收掉了。而我们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中,还给这个产能过剩取了一个靓丽耀眼的名词——出口创汇,其实出口创汇的本质就是我们国家有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的产能过剩,姑且叫个好听的名字——“出口”吧。我国出口占了GDP的35%,一个国家35%的GDP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泡沫消费,你们不觉得可怕吗?如果泡沫破灭怎么办?我们这么多年来所谓的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政府投资),其中的“一驾马车”就是别人的泡沫消费。这太可怕了。国际金融炒家现在把美联储、中国生产者、美国消费者都装进了口袋。五、泡沫消费资金链:一根鱼钩钓起三条鱼背景提示今天郎教授认为,金融炒家们正是利用了格林斯潘提出的“低利率政策”,才造成美国巨大的消费泡沫,以致形成了无法控制的金融危机。那么在这场金融危机混战中,金融炒家们是如何获利的呢?它们有怎样高超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手段呢?下一步就是用一个链条把美联储、中国生产者、美国消费者串在一起,叫做资金链的建立。我本来是没有想到这一点的,后来为什么想到了呢?就是因为伯南克、保尔森和格林斯潘犯了一个错误,2009年1月初保尔森在《金融时报》的专访中抛出了一句活,叫做中国责任论。伯南克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储蓄帮助吹起美国泡沫》的文章。随后,格林斯潘在2009年3月12日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们是什么观点呢?他们说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中国人的错,因为中国人不喜欢消费,喜欢存钱。中国人把钱借给美国人花,美国人拿这些钱去买次级债,搞这个搞那个,搞出这么多麻烦来,所以都是中国人的错。你仔细听他们的活,因为他们讲的是实话。我们的企业在这种国际分工中,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工人,结果赚了一点点可怜的钱,一点点地积累,最后积累成了2万亿的美元外汇。这2万亿的美元外汇都是血淋淋的钱,是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工人赚来的钱。举例来说,为了赚这2万亿美元,我们做筷子出口,就为了做这种毫无附加值的筷子,我们已经砍了20%的森林资源,那么,赚了这2万亿美元做什么呢?购买了美国国债。把我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工人赚来的这点可怜的钱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又还给美国人了。美国人把钱拿回去做什么呢?他们通过美国中央银行的操作,将这些钱打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银行再把钱借给消费者去进行泡沫消费。不仅如此,美国的银行还把债权卖给国际金融炒家,国际金融炒家把这些债权切成1 000美元一张的债券,然后再卖给投资人,拿回钱来继续放贷,让消费者继续消费。所以各位读者请注意,伯南克、保尔森和格林斯潘并没有说错,美国人为什么有钱进行那么多的泡沫消费?除了中国买了接近8 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之外,俄罗斯也买了6 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东国家也买了很多。通过这种方式将几万亿美元的资金打回了美国。再通过美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把这些钱借给了消费者去进行泡沫消费。所以,保尔森、伯南克和格林斯潘说,美国泡沫现象的发生其实是由于中国(当然还有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消费过低造成的。他们没有说错,他们已经把国际金融炒家的阴谋说得非常淸楚了,因为保尔森本人就是国际金融炒家出身。我下面就把这些故事串起来:1. 以中国为例,中国由于纯粹从事制造环节,所以产品价格非常低,而美国控制着整条产业链,掌控了定价权,让中国的产品永远无法提高价格,因此逼得中国厂商不得不剥削工人,否则就无法生存。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根据数据显示,这使美国的物价水平降低了接近10%,因此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了。同时,只要美国的工人要求加薪,他们就把工厂转移到中国,所以劳动力价格指数也很低。于是美联储上当了,因为它看到的两个指标——通货膨胀率和劳动力价格指数都是低的。所以美联储就开始采用低利率政策,并且保持了好几年。2. 低利率给了老百姓泡沫消费的空间,银行开始大量发放消费贷款,所以消费者也中套了。美国人为了进行所谓的泡沫消费,足足借了相当于美国GDP 95%的贷款。3. 那么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按照伯南克、保尔森和格林斯潘的说法,是中国、俄罗斯、中东国家等购买美国国债,因此导致这些钱流入美国的银行,美国银行再把这些钱借给美国老百姓去进行泡沫消费。4. 美国的银行把债权卖给国际金融炒家,国际金融炒家再把这些债权切成1 000美元一张的债券,然后卖给投资人,拿回钱来给美国的银行继续放贷,让消费者继续消费。通过这四个步骤,整条资金链就建立起来了。资金链建立起来后,就通过美联储把中国的生产者和美国的消费者挂钩在一起,而国际金融炒家就能从中赚取巨额的利润。这又是为什么?很简单,我们买债券向谁买?由谁来安排?国际金融炒家,它们就可以收取手续费。银行借钱给消费者,然后把债权卖给金融炒家,金融炒家把债权切成1 000美元一张的债券再转卖给投资人,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收取手续费又狂赚一把。这种泡沫消费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仍然以前面的例子来说,你每个月赚1 000块钱,买个大屏幕电视机需要6 000块钱,如果用低利率贷款,你每个月只需要还2.6块钱的利息,这是非常少的。但是,可怕的是它们竞然给了老百姓一个定时炸弹,那就是允许消费者拿房子做抵押去申请消费贷款,结果使得房价急剧上涨,原来价值10万块钱的房子现在变成了15万块钱。很多美国人把房子拿去再抵押,借5万元贷款去买汽车、买彩电、买DVD。这种消费不仅使美国汽车工业产能扩大,也使我们中国的出口产能不断扩大。六、泡沬消费爆破冲击波背景提示这个8.5万亿美元的惊人数字中包括将用于发放贷款的2.3万亿美元,但是其抵押资产价值几乎为零;还有3万亿美元用来购买破产机构的股权,而这些机构的净值是负的;其余的3.2万亿美元要用来为这些濒临崩溃的金融衍生产品做担保。这8.5万亿美元又是由哪些机构来出?美国中央银行出5.255万亿美元,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它是为美国老百姓存在银行里面的钱做担保的,只要银行倒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得把钱还给老百姓,也就是说它是美国政府的保险公司)出1.788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出1.147万亿美元,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出0.3万亿美元,加在一起是8.5万亿美元。第一波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绕过我们的金融危机,直接通过泡沫消费的爆破影响到我们的出口。泡沫消费的爆破发生在2008年11月份,当年9月份,我国出口增长率还超过30%,10月份降到19%,到了11月份,我国出口下跌2.2%,12月份下跌2.8%,这就是第一波金融海啸的影响。我们还没反应过来,进人2009年后就直接开始了第二波金融海啸。2009年1月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在香港发表谈话,提醒香港老百姓注意,第二次金融海啸的冲击已经开始了。现在全世界没有人知道第二次冲击有多大,但我可以列举一些数据,你就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了。你还记得吗?就在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芙国政府在10月份到11月份提列了7 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这些资金基本注入了金融机构。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后,又提出了787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其中35%将用于减税,因此只剩下5 000亿美元多一点用在实体经济的救助方面。也就是说,在未来三年当中,美国政府每年只能支出不到2 000亿美元用于救助实体经济。可是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彭博资讯公司2009年年初的统计,在奥巴马提列的7 870亿美元救市方案之外,美国政府承诺,未来将拨付的救市资金金额是8.5万亿美元。这个8.5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美国从18世纪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所有重大项目支出的钱加在一起,以今天的价值来计算也不过8.1万亿美元。背景提示巴罗夫斯基表示,7000亿美元援助资金只是联邦政府扶持美国金融体系总资金中的一小部分,仅美联储就提供了6.8万亿美元的援助资助,根据巴罗夫斯基的预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提供了2.3万亿美元的援助资金,TARP及财政部的其他扶持计划提供了7.4万亿美元信贷资金,还有7.2万亿美元用于扶持两大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信用社、退伍军人事务及其他联邦计划。根据巴罗夫斯基提供的数据显示,7.4万亿美元的信货资金中已累计向金融机构提供2.8万亿美元贷款,而这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救市措施。美联储已于2008年10月27日开始购买高达2.4万亿美元的短期商业票据。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还拿出1.4万亿美元用以担保银行间贷款,此外还包括国会2008年10月初通过的7 0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援助资金。而美联储2008年3月份在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时提供的290亿美元货款,以及先后两次斥资共计1228亿美元拯救AIG等也包含在内。按照支出大小的顺序,美国历史上的15项重大支出项目分别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美国的太空探险;第三,越南战争;第四,伊拉克战争;第五,罗斯福新政;第六,朝鲜战争;第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美国20世纪80年代银行危机;第九,阿富汗战争;第十,马歇尔计划;第十一,海湾战争;第十二,美国内战;第十三,美国独立战争;第十四,美国1812年对西班牙的战争;第十五,购买路易斯安那州。这是美国历史上15项最重大的亊件,加起来才不过花了8.1万亿美元而已。可是美国政府这一次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就要花掉8.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也不过14万亿美元。这么大的支出,为什么媒体没有报道呢?因为有很多项目是不需要国会批准的,但是这个数字似乎还是严重低估了。美国财政部7 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督察长尼尔?巴罗夫斯基在2009年7月20日称,美国政府为金融公司所提供的援助资金总额最多可能将达到23.7万亿美元。第二波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还是绕过我们的金融危机,再次通过泡沫消费的持续爆破,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出口。今年1月份到7月份的出口依次暴跌17%、25%、24%、20%、26%、21%和23%,情况不容乐观。但是最让我担心的还不是出口的大幅下跌,而是1月份进口暴跌43%,其中原油之外的进口原材料暴跌50%,而进口机器设备暴跌40%。请各位读者注意,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就是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进行粗加工。如果进口原材料跌了一半,进口机器设备也下跌了40%,这就表示我国制造业企业家在第一章所谈到的两大困境之下已经无心投资制造业,他们手中的钱已经开始离开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这是本书第二部分将要讨论的内容。第二部分虚拟经济的亮点第三章股市、楼市和车市的回暖本章亮点:要理解股市、楼市和车市回暖背后的本质原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个市场之所以回暖,是因为这几年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业的资金流入这些市场。政府信贷规模约扩充导致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也使得国企开始疯狂炒地皮。同时,信资扩充和国际通货膨胀造成的通胀预期使得避险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强化了回暖现象。股市上涨、楼市热销、车市火暴,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是否说明经济已经彻底回暖?我用数据说话,而且提出不同的观点。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快速回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如果全世界都在萧条,唯独我们的某个市场形势大好的话,那是不合理、不正常的。中国股市领先全世界4个月之久首先回暖;2009年上半年全世界楼市陷人萧条,中国楼市却逆市大涨;2009年上半年美国汽车销量暴跌35%,而中国市场却增长15%。这些数据真的显示我们中国经济领先全世界回暖了吗?我要告诉各位读者,如果我们和全世界都不一样的活,我想应该是我们不正常,而不是全世界不正常。一、股市回暖的亮点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就是我国经济面临三个冲击。第一个冲击,企业家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还不如2006年,而且还有金融危机带来的产能过剩危机;第二个冲击,2009年上半年高达7.37万亿元的银行信贷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第三个冲击,7.37万亿银行信贷和国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是说,与2006年相比,现在制造业的投资经营环境和产能过剩问题更加恶化,并且又多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问题。第一个冲击,制造业企业家而对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和产能过剩的冲击,因此把大量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拿出来投入股市。第二个冲击,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首先谈谈7万多亿元是怎么投资的。大概一半以上用于基础建设,修桥铺路广,其余部分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进入企业的资金大概有2万多亿元。我在2009年的年初指出,当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拿到2万多亿元的短期资金,并且看到投资经营环境比2006年时还要糟糕,同时还有严重的产能过剩,它们会做什么?可能只有炒股了,因为它们没有别的选择。2009年7月24日,财政部会计司证实了我的观点,他们承认大量银行信贷进入了股市。究竞有多少资金进入了股市?根据银行高管的说法,大概有1万多亿元的资金进入了股市,但这不是我本人的调研结果,所以我不敢说是准确的。第三个冲击,7.37万亿的银行信贷给老百姓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怎么办?你把钱存在银行,那不都“毛”了吗?你不敢把钱存在银行,那你能做什么呢?由于第一个冲击没有解决,你也不敢投资实体经济,因此你的选择可能就是炒股。我要提醒各位读者,2009年6月份开始国际油价上涨到每桶70多美元,由此带动的国际通货膨胀又有蠢蠢欲动的苗头,这又会对我国未来的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刺激更多的避险资金进人股市。未来国际通货膨胀的趋势如何是难以预测的,例如7月油价就跌回到60美元一桶,但是8月又涨到了70多美元。因此对于股市而言,有三笔资金进入股市——制造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避险资金。但我要提醒股民朋友注意2009年股市的风险。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对于政策非常敏感,所以股市风险比2006年的泡沫时期要大。举例来说,银监会曾经表示要査信贷资金入市的问题,结果4月24日前后几天股价大跌,后来不査了,股市又上涨了。7月29日传闻央行可能要紧缩信贷,如我所料,天量资金出逃,上证指数由3 500点暴跌到3 200多点,跌了5%。到了8月份,央行紧缩信贷的传闻持续打击股市,8月下旬股指跌到了3 000点以下。此外,中国股市被庄家操纵的情况似乎从未改善过。2009年5月份大盘只有2 500多点,好像不高,但是小盘股却是群魔乱舞,涨疯了,有的涨了好几倍,小盘股疯涨是因为盘子小,好操纵。此外,并不是所有个股都涨,而是板块轮涨,这个星期这个板块涨,下个星期那个板块涨,再下个星期又是另外一个板块涨,甚至有些板块根本不该涨也涨,这就是明显的庄家操纵。这对中小股民来说是很郁闷的事,万一选错板块怎么办?我想提醒各位股民,小盘股大涨加上板块轮涨就显示了多年传统的庄家操纵,再加上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对政策非常敏感,因此股市风险非常大。虽然泡沫时期中小股民有机会赚钱,我今年4月份就建议中小股民一定要快进快出,千万不要恋战。没想到到了7月份,股市的二八现象又出现了,大盘在2500点之后基本上就是大盘股拉起来的,拉到了7月底的3 500点左右,这个时期小盘股涨不动了。7月29日传闻央行可能要紧缩信贷,资金大量出逃,股指暴跌到3 200多点,而后继续跌到3 000点以下。但是只要央行持续放松信贷,银行信贷扩充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就将持续拉高股市。我国股市面临的其他问题也很多,我随便举几个现成的例子。随着股市越涨越高,不可避免的获利回吐、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压力就来了。2009年下半年,大约有6 000亿股限售股解禁。此外,上市公司的不良业绩又将披露。根据7月1日《上海证券报》的报道,2009年上半年沪深1 600余家上市公司已有628家进行了上半年业绩的预告,其中,“报忧”的比例超过六成,这些数据配合上信贷资金风险和操纵会使得股市风险加大。二、楼市回暖的亮点由于企业家面临的两大困境——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过剩没有解决,因此大量制造业资金流入楼市的高端楼盘。以经济受创最严重的东莞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工业总产值与房地产投资倒挂的怪异现象,这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表现雷同。全市工业总产值暴跌13.5%,而同期房地产行业却一路飘红: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1%,销售金额增长22.2%。背景提示2009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均有较大增长,上海竞然出现五成以上楼盘销售价上调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月至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2%,商品房销售额5059亿元,同比增长23.1%。北京商品住宅成交15 034套,成交面积168.52万平方米,环比增幅高达79.53%。然而,在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著名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公开表示,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快速上升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持,房地产企业对未来的投资需要相当谨慎。在全国一片复苏的氛围当中,地产商出言谨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此外,根据媒体报道,广州老西关的高端楼盘项目在2009年春节之后意外地受到许多民营企业家的青睐。该项目负责人称:“一套房子至少200万,买家中很少有首次置业者,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老板或者个体户。手中有几百上千万找不到出路,就选择投到房子上。"再请各位读者想一想,我们的老百姓都很聪明,每个人都看到了2009年上半年7.37万亿的信贷资金投入市场,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会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产生预期。你看,钱不敢存在银行,怕通货膨胀。那么你敢不敢投资实业?你也不敢投资实业,因为2009年的投资经营环境比2006年还恶劣,再加上金融海啸造成的产能过剩。你除了炒股之外,似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买房。买房和经济回暖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事实上是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资金进人了高端楼盘,此外银行信贷资金和国际通货膨胀造成的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大量逃避通胀的避险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而且是以高端房地产为主。以下这些简单的数据可以说明通胀造成的避险资金进人楼市的情况。1. 曾经是“温州炒房团”北京地区的领军人物,现任北京温州商会副会长答《华夏时报》记者说:“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泡沫越来越严重,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在那里投资回报率太低,而且风险太大。”他又指出,他所熟悉的一个温州投资客圏子里,“很多人都是靠前些年房地产投资发了家,现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手中的现金不能存在银行,又不愿在堆积泡沫的一线城市折腾,所以大家把资金集中起来,到二、三线城市做起了房地产开发。"2.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对媒体指出:“长三角地区不少热销高档楼盘背后,都会有着大量温州、宁波企业主,他们害怕未来可能遇到的通货膨胀,因此将大量闲置资金投向了楼市。”3. 李嘉诚在2009年5月份指出:“通胀将迟早来临,在现时低息环境下,买楼是不错的投资,相信放三四年一定赚钱。政府为了刺激住房市场也推出了很多短期的利好措施,包括“二套房”贷款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由于这些利好措施的出台,起到了有效的催化作用,大家买房的意愿更加强烈,于是进一步促成了回暖的现象,并且基本上是以高端楼盘为主的回暖。背景提示高端楼盘回暖的数据1.2009年4月份,深圳的别墅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4.55%,而1~3月份的增幅分别是16.9%、50.82%和36.11%;在北京,前4月别墅的销售套数和成交面积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2.8%和48.4%;在上海,4月的别墅销售与供应比已经达到了1.59:1。热销的不只是别墅,且并非仅限于上述一线城市。温州、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二、三线城市的高端住宅也出现了热销景象。2. 易居中国的数据显示,“上海的高档公寓近来销售量也大幅激增,其中单价2万元/平方米以上的中高档公寓成交量大幅回升,5月前20天,上述高档公寓成交面积达到了17.93万平方米,是2月总成交量的近3倍”。3.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业内人士说,确实有一呰保值增值的需求进来买房,比如星河湾、远洋万和城等高档项目卖得都很好。”此外,“北京优山美地项目、格拉斯小镇项目来电来访量呈几何级数上升,每周末都有几十组看房客户,这基本上超过了房地产市场最火暴的2007年的情况。”4. 根据CBN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上海单价4万元以上住宅成交量是4月的3.4倍。其中,翠湖天地三期嘉苑均价降至6万元/平方米后,5月下旬热销62套。5. 合富置业市场研究中心对旗下经营高端物业的分行调查显示,5月上半月顶级豪宅市场表现突出,主要贡献来自于别墅产品,尤其是独立别墅。“一手独立别墅5月成交量增长四成。”6. 根据媒体报道,上海星河湾由2009年年初3万元/平方米的开盘价一路狂涨,到8月份已经超过5万元/平方米。但是这个回暖并不是由于老百姓更富裕所产生的住房刚性需求,而是由于制造业资金和避险资金进人了楼市,以高端楼盘为主,从而拉动了中低档楼盘。大部分购房者仍然心有余悸,因此7月份部分地区出现了成交量下跌的现象。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其跟踪监测的30个城市中,7月份有一半城市住宅成交面积下滑。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城市表现最为明显,如华南的厦门降幅超过20%、东莞超过6%;华东的杭州降幅超过30%、温州降幅超过20%、宁波降幅超过10%。似是对于大城市的高端楼盘而言,房价还是很坚挺,反而是中低档楼盘出现了走软的压力。但是只要企业家的两大困境和通货膨胀持续恶化,高端楼盘房价上涨的压力还是很大。而且国际金融炒家在唱多中国楼市的同时,一季度QFII大幅减仓房地产个股,减持数目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关注。三、地王是怎样炼成的:巨额信贷助力国进民退除此之外,大量国有企业拿到了很多信贷资金,可是在两大困境没有解决的情况之下,它们不太敢投资实业,因此很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楼市以高价收购土地,导致2009年年中各地的地王纷纷出现。也就是说,地王破纪录地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有多大的起色,而是国有企业利用信贷资金买地推动的。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列举一些数据。2009年1~5月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是2008年同期成交量的1.4倍,超过了最火暴的2007年。我们通常认为2007年是房地产的泡沫年,实际上2009年1~5月份的数字已经超过了2007年。2009年上半年按每平方米楼面价格排名的十大地王信息如表3-1所示。其中,除深圳心海的背景不清楚外,其他9个地王都是有国资背景的房地产企业。在北京地王的竞争中,SOHO潘石屹每次举牌都会立刻遭到多家国资房企的“围剿”,根据媒体的报道,在价格飙升至35亿元之后,这种围剿情形更加明显。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潘石屹的团队每一次举牌都要经过反复考虑,而这些国企似乎根本不需要考虑就马上举牌,让人感到很难理解。兵败竞拍场的潘石屹在博客中写道:“北京土地市场的泡沫的确巳经出现了。”在北京地王竞争中打败潘石屹而笑到最后的方兴地产是国企中化集团的子公司,2009年获得245亿元的高额授信,因此才能如此财大气粗。他们好不容易才花掉了40亿元,手中还有205亿元的银行信贷。我经常开玩笑说,中化方兴好惨啊,怎么把剩下的205亿银行信贷花掉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挑战。表3-1 2009年上半年十大地王日期楼面价(元/平方米)地点公司金额(元)4月29曰46 286.00杭州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7亿6月11曰21 982.86上海南京朗诗地产4.22亿4月7曰19 607.84温州温州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9亿6月30日16 232.00北京中化方兴投资40.6亿6月10日15 550.00深圳心海投资8 360万6月10日15 323.80广州广州城建集团3.45亿6月26日15 217.00北京中电集团下属成都中泽置业有限公司19.6亿5月21日15 141.00北京富力地产10.22亿5月13日12 000.00上海绿地集团12亿6月8日10 144.00厦门世茂集团旗下福州世界茂新城30.2亿2009年的夺地大战中,有国资背景的房企笑到最后的例子并不鲜见。以下是各个媒体报道的摘要。1. 根据媒体报道,“回想2007年的那一轮抢地热潮,还有更多港资和民企参与,如和黄、九龙仓、恒大、合生等。”一位业内人士感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些当年的地王争夺者巳经没了身影,资金实力更加雄厚的大国企高调出手,地王刷新速度不逊色于2007年。"2. 中金公司的相关报告认为,“国资背景企业占多数”是此轮地王热潮区别于2007年的最大标志,未来更多的拥有信贷和融资优势的囯有企业将逐步提升在地产行业的市场份额。3. 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秘书长陈宝存表示,“国企之所以敢于天价拿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资金实力的雄厚。今年大规模放量银行信贷资金更是让它们如虎添翼。”4. 北京亚豪房地产服务机构的副总经理王英男说:“具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商和地产上市公司或信誉度高,或融资渠道广,财大气粗,敢于在土地市场一搏。这些大国企是国家4万亿财政支持的受益者,手头非常宽裕,这是一般房企难以比拟的。对楼市的乐观预期,导了它们超出常规的拿地行为。‘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或将显现。”我汄为潘石屹兵败之后发表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以下是潘石屹谈自己对新的“地王”产生的看法摘要:1.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产能过剩,银行对国企的放贷能投到房地产。2. 参加竞标的11家公司都是中国公司,没有一家境外公司加。说明它们对这种疯狂拿地的举动并不看好。3. 目前北京广渠路周边项目房价在每平方米1.4万元到2万之间,而这次拍卖的这块土地楼面价达到每平方米1.6万元,售价应该是每平方米3万元。潘石屹的观点和媒体的报道支持了我的观点,那就是由于两困境尚未解决,某些国企所掌控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投入实体经济反而大量流入土地争夺战当中。四、汽车市场回暖的亮点背景提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9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一举夺取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自200年12月份以来,汽车销量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在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内汽车市场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4月份的上海车展更是上演火暴行情,单日入场人次达到10万,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1 500家企业参与其中,比上届增长105家以上,毫无悬念地超越了底特律、日内瓦、芝加哥、首尔、纽约等著名车展。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战场为何从美国转到了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火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只有到了经济萧条时期,父母午夜梦回时才会发现亏欠子女太多,过去每天忙到半夜2点钟才回家,孩子已经睡了。现在下午4点钟就回家了,甚至更早。回家之后想一想,周末早上8点钟是不是该带孩子去动物园了?所以你看,北京过去周六、周日通常都不塞车,应该是周一到周五的8点钟塞车,现在可好,周末早上8点钟西二环、西三环就幵始塞车了,为什么?大家都赶着去动物园,带孩子去看一看、逛一逛、学习一下。那怎么去呢?我发现大家都是开车去,不然不会塞车。那车是从哪儿来的呢?买来的,所以车市回暖了。背景提示根据媒体的报道,2009年7月份降幅比较大的有东风神龙富康、爱丽舍,东风标致206在降价和推新后销量平均降幅超过30%;天籁销量的降幅超过33%;福克斯销量也出现26%的大幅下滑。而相关的竞争车型领驭、凯美瑞、新POLO、雅绅特的销量却在上升。其中降幅较大的是比亚迪F3,销量下滑达50%。业内人士分析,F3的失宠主要是因为雅绅特、威乐等车型的降价和骏捷等新车型的打压,F3的价格不做出让步,销售颓势很难挽回。汽车市场回暖不是简单的因为汽车下乡,我们的广大农民朋友当然有买车的。但真正去买车的还是那些午夜梦回觉得亏欠了子女的父母,他们过去因为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现在希望周末多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这种思维的直接反映就是汽车市场开始火暴。你看,上海车展像疯了一样,连湖南、湖北的车展都像疯了一样。车子卖得好极了,因为经济萧条的缘故,这和经济复苏有关系吗?这种回暖只是由于资金的冲击,而不是真正的回暖,因此车市的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7月份上海车市的行情已经明显转淡。根据媒体报道,7月份虽然看车的人还是很多,但是下单的数量明显减少,7月份来店内提车的客户基本上都是6月份之前下的订单。此外,根据乘用车协会的统计显示,7月份共销售新车27万辆,比6月份下滑了将近8%,其他统计显示,7月份汽车销售比6月份下跌5%。汽车市场后续发展如何,值得我们关注。第四章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股市的亮点本章亮点:要理解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股市回暖背后的本质原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内地和台湾的股市走势是相同的,但是内地股指并没有主导台湾股指,内地股指上升的原因是制造业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而台湾股指之所以上升是由于大量国际热钱进入台湾。香港股指和道琼斯股指不但走势相同,谷底竟然在同一天。我找不到这两个股指上升的原因,我担心两地股指同时被某个力量操纵。香港股市完全受美国股市的驱动,而台湾真的是受内地的驱动吗?我们不要被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台湾的指数是受到内地的影响,并不是这么回事,这只是碰巧。更可疑的现象是5月份以来,国际金融炒家纷纷将香港权重股的投资评级或目标价值大幅上调。我要特别警告各位投资者,只要这些国际金融炒家无缘无故地看好股市,你就要小心了。一、四地股市的微妙关系有观众朋友要求我每个月在《郎咸平说》传目中讲一次股市,因为股市2009年上半年群魔乱舞,很有意思。我最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做出几个很有趣的图。首先,我拿中国内地股市的股价走势和台湾的相比。现在台湾和内地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三通之后(海峡两岸通商、通邮和通航),我发现股票市场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密切了。以今年上半年为例,中国内地八股的走势(粗线)和台湾的加权指数(细线)的走势竟然处处吻合。如图4-1所示,三通之后连股票市场走势都是一模一样的。图4-1中国内地八股走势与台湾加权指数走势再来看看香港股市,你可能会认为香港的股指更接近内地A股,但事实并非如此。以2009年上半年为例,如图4-2所示,香港恒生指数(细线)的走势和美国逍琼斯指数(粗线)走势几乎完全相同。在同样一个时间——3月9日左右到达拐点,这两个股指的吻合度接近完美,3月9日之前都是下跌的,3月9日之后都上涨,同涨同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香港的股价走势和美国一样,而台湾股价的走势却几乎与内地股市一样。所以内地和台湾的股价走势跟香港是完全不同的,香港股市完全受美国股市的驱动,而台湾真的是受内地的驱动吗?图4-2香港恒生指数走势与美国道琼斯指数走势二、国际热钱为何盯紧台湾股市为了分析台湾的股市,我们首先看看专家如何评论台湾股市的走势。台湾宝来证券表示,5月14日之后大约有5000亿新台币(合153亿美元,或1000亿元人民币)的外资热钱流入台湾。这一点很有意思,内地股市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外资流入。5月14日同一天,摩根士丹利公告称,新增加22只台湾股票入选摩根士丹利的国际指数基金。据估计,全球大约有3万亿美元的资金追随着这个指数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在5月14日这个指数调整之前,台湾股市的资金主要是台湾人自己的,而在5月14日凋整之后,外资大量流向台湾。也就是说台湾股市的上涨受外资流入因索的影响很大。然而,根据我的研究结果显示,从3月份开始,大量的国际热钱进入台湾,从而使得台湾股价疯狂上涨。那么这些国际热钱为什么进入台湾呢?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气候越来越和缓,内地与台湾目前在良好地互动。由于政治风险的降低,国际投资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选择了台湾。因为在一个政治稳定的地区,股价应该是上升的。这个观点似乎也得到了实际数据的印证,台湾的加权指数从2008年12月开始就停止下跌了,到了2009年2月份开始持续上涨,3月份之后涨幅更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资大量流入所造成的冲击。台湾股指之所以上升是由于外资的大量流入,而外资流入是由于海峡两岸政治气氛逐渐宽松,因此国际投资人对台湾股市产生兴趣。如果有任何有关海峡两岸关系的负面消息出来,台湾股指就会大跌。举例来说,2009年7月13日台湾有关单位指出海峡两岸今年可能来不及签订两岸经济贸易合作协议,当天台湾的加权指数立刻大跌239点。当然,除了国际资金的推动之外,台湾本地资金的跟风也助长了这一涨势。不过,我们不要被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台湾的指数是受到内地的影响,并不是这么回事,这只是碰巧。至于内地的股指为何在同一时间上升,而且幅度接近,原因我在第三章已经做了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三、美股与港股的神秘联动再来看香港和美国的股市。我一直在努力研究这两个市场为什么上涨。坦白地讲,对于这两个市场,我可以找出很多下跌的理由,但却很难找出上涨的理由。而且这两个市场是同一天开始上涨,也是同时下跌并达到最低点,这个现象实在很有趣,为什么?首先,李嘉诚发言了,他在5月21日说,近期流入香港的热钱约合3000亿港元,大概是387亿美元。李嘉诚这次讲话跟三个月前不同,三个月之前他讲话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一次他特别提出警告说,这一轮的涨幅让他感到非常担忧。李嘉诚非常谦虚,他说自己不懂股市,但是不建议大家借钱去炒股。因为短短的几个月涨幅就超过了20%,这本身就是值得警惕的,所以李嘉诚不看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5月份在香港立法会上表示,来内于欧美的热钱最近大量进入香港股市。这些热钱应该是同一天进入美国市场的,否则怎么可能香港和美国股市同一天开始涨呢?再往下看,香港政府在5月下旬指出,香港今年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很可能会继续下滑。香港政府这么说,高盛反而不同意了,它说香港今年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下降4%,而2010年香港的经济增长应该为正的4%,今年是负的,明年是正的。高盛为什么这么说?更可疑的现象是5月份以来,国际金融炒家纷纷将香港权重股的投资评级或目标价值大幅上调。权重股就是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总共有33只股票,通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比如李嘉诚的公司、汇丰银行、中石油、中石化、建行、中国移动等等。花旗银行将汇丰的评级上调为买进;高盛将中海油的评级由中性提高到买进;DBS也将建行的评级由中性调高到买进;摩根大通则将中石油的股价由原先目标价5.5港元调高到7港元。它们为什么都这么看好这些恒生指数成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