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园丁那样管理-3

员工是否效忠于企业,并不是因为薪酬,而是因为薪酬背后的意义。例如曹操,无论他给了关羽多么高薪的待遇,也改变不了他的渔夫本性。他赏赐给关羽的所有荣华富贵,都不过是一些芳香的鱼饵。  在芳香的鱼饵诱惑下,往往有鱼儿前来送死。可是,关羽却清楚地知道,他不需要那些芳香的鱼饵。他毅然离开了曹操,毅然舍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不惜过五关斩六将,甚至冒着被袁绍杀头的危险,也要去投奔他的前任老板刘备。  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渔夫,刘备是一个平凡的园丁。可是,即使是一个平凡的园丁,也远比一个杰出的渔夫可贵。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真可谓大义凛然。  鱼儿不会忠诚于渔夫,花儿却愿意和园丁相亲相爱。在刘备这样的园丁身边,关羽和张飞好像两棵花树一样成长,从当初保镖级的武士,成长为后来闻名天下的将军。这种花树之于园丁的忠诚,就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可是,渔夫怎么能够懂得爱呢?在渔夫眼里,爱早已沦为了某种可耻的权谋。只有园丁才会懂得爱,并因此理解忠诚的意义。  让员工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让员工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正确的文化地图+情境领导技术=有效的领导力  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的主席保罗·赫塞先生是情境领导技术的创始人。什么是情境领导技术呢?他解释说,当我们在管理一个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要随着情境的改变和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的领导方式。如果你能够针对员工的意愿来调整自己的领导模式,你就能够成功地影响他的行为,实现有效的领导。  可是,你怎样才能了解员工的意愿呢?你要进入员工的心灵世界,去探寻他们的秘密。同时,你需要带上一张正确的地图,以保证你的探秘之旅不至于迷失方向。如果你的地图是对的,你就能够正确地判断员工的方位。然而,如果你的地图是错误的呢?无论你的情境领导技术多么高超,你都不可能帮助员工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我对保罗·赫塞先生说:“古代中国的文化地图,加上你的情境领导技术,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领导力。”  “正确的文化地图+情境领导技术=有效的领导力”。如果你对了,一切都对了,你的领导力就会有助于员工们的健康成长。如果你错了呢?你就会误会这个世界,你的领导力就会戕害于员工们的快乐人生。就像《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所说的那样,医生有上工、下工的区别。上工者良医,下工者庸医。你是良医还是庸医,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对症下药。你的药方对了,你就能够治病救人;药方错了,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产生毒副作用。  何谓良医呢?概而论之,就是你要懂得以人为本、临症察机、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医道。那么,又何谓正邪呢?这就是文化地图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你能够看懂古代中国的文化地图,就能够敏锐地分辨出正邪,从而能够达到临症察机、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治疗目的。  所谓情境领导,用中医的话说,其实也应该是“以人为本、临症察机、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十六字理论。  技术主义的尖刀,斩不断现代管理学的死结  要实现真正的情境领导,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对真实情境的理解。  如果你是一位有为的管理者,你怎么能够理解真实的含义呢?你所谓的“真实”,不过是一种主观上的“真实”。你是那样急不可耐地主张有为,以至于你很难用一种宁静、悠远的心态去理解真实的含义。你是那样不理解真实的情境,以至于你很难做到临症察机、对症下药。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理解真实的情境。可是,由于自我主义的心理作祟,一位有为的管理者往往会把员工们视为工具,从而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他所谓的“以人为本”,其实是“以人为资本”或者“以人为成本”,如同《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渔夫,为了捕获一条大鱼,或者为了使用一种工具所付出的资本和成本一样。  当你把员工们看作工具的时候,你和员工们之间就变成了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你在打量每一个员工:“他会听从我的使用吗?为了使用他,我付出的成本划算吗?他作为工具的性能和效用能够让我满意吗?” 这样,你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和人格。一部分员工会因此愤愤不平,另一部分员工则会跟你讨价还价:“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利用我呢?”  于是,在利用别人和被别人利用之间,经常会发生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企业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之间,也会因为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出现严重的偏差。而员工个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情绪对抗,也会造成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不断受到挑战。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企业和他的同事们。他们互相利用,彼此博弈,以至于企业成了一个尔虞我诈、充满憎恨的战场和地狱。  爱是决定员工忠诚度的精神要素。如果没有了爱,忠诚就会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如果没有了忠诚,企业的文化基础就会极其浅薄。老板与员工之间尔虞我诈的博弈,更是使得企业成了一座稍不注意就会土崩瓦解的危楼。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为什么高薪买不到忠诚,为什么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而管理难题却依然在层出不穷的真实原因。  保罗·赫塞先生的情境领导技术,事实上成了老板用来对付员工的一种博弈工具。管理技术主义的尖刀,斩不断那些现代管理学无法打开的死结。  让每一位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  一位有为的管理者怎么会懂得爱呢?他是那样主张有为,以至于他常常会把员工们视为工具。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也被曲解成了“以人为资本”、“以人为成本”。  在汉字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树木的根部。以人为本的意思是说,管理学最根本的道理,是对人的理解、尊重和爱护。也就是说,你要懂得爱,懂得以尊重和理解员工的方式去关心他们的成长。  只有像园丁一样无为的管理者,才会懂得以人为本的“本”义。世界上没有两朵相同的花,也没有两棵相同的树,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体价值。如果你能够像园丁那样欣赏他们,像园丁那样帮助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像花儿那样绽放出姹紫嫣红的笑容、像果树那样奉献出橘黄橙绿的果实。  让牡丹花成为一株最优秀的牡丹花,让苹果树成为一株最优秀的苹果树—作为一个园丁式的管理者,你的职责就是帮助每一位员工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自己。你应该怎么做呢?在第十一章里,我们曾经列出过非货币薪酬的清单。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吧!  1. 帮助每一位员工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  2.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份温馨的职场示意图  3.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4. 帮助每一位员工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5. 当员工表现出色时,及时给出赞扬  6. 关心员工的个人情况,而不仅仅是工作  7. 建立“为高品质的工作而努力”的职场文化  8.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体尊严和存在价值  9. 制定一份高尚的团队使命宣言  10. 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11. 定期和每一位员工谈论他的职业前景  12. 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  清单中的12个非货币薪酬,其实就是员工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你提供帮助的12个关键因素。他们需要你的爱护,就像那些花树需要园丁的爱护一样。  像园丁那样,爱你的员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笑对自己的人生。如果每一位员工都懂得做一个最优秀的自己,每一位员工都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似的天堂公司,就会降临在这个春光明媚的人间。  实现你的转变  需要向你说明的是,这份清单中的主角并不是你,而是那些可爱的员工们。清单中的文化主张也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段快乐成长的人生。你也许会感到难以置信,你会莫名其妙地问:“我为什么要爱他们呢?这么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你这样问,那就意味着你还不懂得爱。你是一个渔夫,你在追求,你在获取,你在奋斗,你满脑子都是捕鱼的念头。你在利用自己的人生,你把自己变成了一种捕鱼的工具。  你也在利用别人的人生,你把你的员工也当成了捕鱼的工具。你在折磨自己,也在折磨你的员工。同样地,你的员工也会利用你,折磨你。这样,你就陷入了一场利用与反利用的博弈游戏之中,而企业也变成了一个尔虞我诈、充满憎恨的人间地狱。  你所谓的“好处”是什么呢?那些钱财和名利,就是你所谓的“好处”吗?这么多年来,你为了那些钱财而不惜劳累自己的心灵,为了那些社会地位而不惜戕害自己的身体,难道你的痛苦还不够深重吗?你为什么要把那些让你痛苦的事物定义为你的“好处”呢?  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你始终在追求错误的东西。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富翁,可能会成为一个名人,但你却并不快乐。你以为名利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实不是,因为快乐才是真正实在的“好处”。即使你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而你却像秦始皇那样痛苦,像曹操那样痛苦,那又说明了什么呢?你不是一个成功者,而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者。与之相反,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内心深处一定有着无比丰富的快乐感受。  重新定义你的“好处”吧!对于一个活着的人而言,你真正的“好处”就是做一个真实、快乐、优秀的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人生。你有自己的个性,用不着模仿别人。你应该活出你的自由、你的风采。  不要像渔夫那样利用你的人生,而应该像园丁那样热爱你的人生。不要像渔夫那样利用你的员工,而应该像园丁那样热爱你的员工。园丁的管理学不仅适用于你对员工的管理,也适用于你对人生的管理。人生的第一步,学会爱你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你怎么会爱你的员工呢?古代中国人有金丹换骨的说法,就像当年在渭水之滨垂钓的姜子牙那样,你也需要一次金丹换骨的转变。  园丁的管理学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热爱你的人生,做一个真实、快乐、优秀的自己。清单中的12个非货币薪酬,首先是你送给自己的礼物。你为自己选择一份喜爱的工作,这份工作就会成为你的事业。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目标,不被目标以外五彩缤纷的诱惑和风起云涌的变化所困扰。你热爱自己的事业,甚至愿意为了它奉献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层面,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员工,帮助每一位员工做一个真实、快乐、优秀他自己。如果没有他们,你就是一个形只影单的独行侠。现在好了,你有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你可以和他们朝夕相处、互相照应。你像园丁那样爱护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像苹果树那样成长,像牡丹花那样开放,这样你就能够培养出一个由众多优秀员工组成的明星团队。  在第一个层面,你只是一棵孤芳自赏的花树。到了第二个层面,你已经变成了一座姹紫嫣红的花园。每一位员工都是一棵无与伦比的花树,他丰富了你的花园,也让你的生命变得如此精彩、如此壮观。  转变你自己。当你学会了爱,你就会懂得爱自己,也懂得爱你的员工。当你懂得了爱你的员工,你也能够让他们学会热爱自己的人生。他们会以无与伦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让这个团队充满了创造力和活力。  当然,他们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这样那样的缺点。请你用园丁的心态去欣赏他们吧,你会发现,他们仍然是那样可爱,那样值得你无怨无悔地付出。  种下菩提树,开出吉祥花  你又问:“我愿意做一个园丁,可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愿意做安分守己的花树。那么,我应该怎样用园丁的管理学,去管理那些渔夫式的员工呢?”  你说的没错,的确有一些员工在用渔夫的心态对待工作。他们把工作看作一种投入的成本,而总是希望用最少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回报。他们追求高薪,但他们却不愿意付出。他们常常在工作中偷懒,虽然偷懒并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在领取薪水时却能够因为偷懒而有  一种奇怪的成就感。工作不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如何在老板与员工的博弈游戏中胜出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事实上,他们也很痛苦,因为他们也在追求错误的东西。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并不是因为喜爱它,而是因为它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收入。他们在强迫自己上班,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工作中的乐趣。他们在无可奈何地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和负担,以至于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却太少。每个月30天,可能只有发放薪酬的那一天,才能给他们一点可怜的慰藉。  我曾经在全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巡回演讲,我问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你们喜欢自己专业吗?”只有大约20%的大学生举手,表示喜欢。我告诉他们说,那些喜欢自己专业的同学,往往会有比较优秀的学业成绩,将来找工作时也往往有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和求职优势,在工作中也往往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所以往往能够创造出卓越不凡的工作绩效。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会干部问我:当代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我以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举止优雅的仪表,不是谈吐华丽的口才,也不是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而是他们对工作的热爱。  然而,还有接近80%的同学并不热爱他们的专业。他们为了一纸证书在校园里虚度光阴,等到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知名企业和货币薪酬较高的职位。他们并不热爱那份工作,但他们会为了那份工作背后的薪酬待遇,伪装出一副热爱的样子。他们掌握了许多求职技巧,以至于他们往往能够轻易地突破人才招聘主管的防线。于是,一大批并不热爱工作的员工占据了公司的职位,给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困扰。  你问:应该如何管理那些渔夫式的员工呢?我说:你要爱他们—爱他们,不是去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而是帮助他们找回自己命中注定的人生角色。上帝给了他画家的天赋,他就应该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上帝给了她设计师的潜能,她就应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设计师。用你的爱心,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如何去选择一份喜爱的工作,如何去规划一个快乐的人生。  记住,弱者才会残忍,唯有强者才懂得爱。如果你不够强大,你就会被那些员工的渔夫形象所吓倒,你无法宽容他们,也无法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可是,他们是那样痛苦,那样脆弱,那样需要帮助,请你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吧!  不是所有的求职者都能够来到你的身边工作,但你至少可以为他们中间或多或少的一部分人提供一个匹配的职位。如果你懂得爱,你就能够理解他们,并且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善任,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你为企业找对了人才,另一方面你也为人才找对了职业。如果你能够帮助他们选择一个匹配的职业,那就意味着你在祝福他们未来无限美好的人生。  当然,仅仅知人善任是不够的,你还要致力于培养一种园丁的文化。你是一位园丁式的管理者,你用园丁的心态爱着你的员工。你的员工也应该是园丁式的工作者,也应该用园丁的心态热爱他们的人生。这样,你就能够帮助每一位员工更成熟、更快乐、更独立地面对他的工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当你像园丁那样爱着员工的时候,你也会让他们懂得爱—爱自己,爱生活,爱工作,也爱培养他们的这个企业。  如果没有更多的职位,你只好请剩下的人离开。这个时候,你仍然可以为离开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你可以把“做一个优秀的自己”的人生理念告诉他们,祝福他们一路走好。让你那双充满善意的眼睛,成为他们旅途上不断回眸的风景。  真正的领导力  美国管理专家芭芭拉·格兰芝女士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当她在调查中问“你为什么忠诚于公司”时,她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我热爱自己的工作”。64%的员工认为,如果工作没有乐趣,即使给他们更高的薪酬也很难留住他们。  来自明尼苏达州伊甸大草原的Inventure集团采访了5 000名来自各个行业的员工。采访发现,75%~80%的员工只愿意承担最少的工作量,他们总是喜欢用耗费时间的方式,尽可能  地把工作量控制在最低要求。8%~10%的员工几乎彻底对工作失去热情,尽管他们的劳动强度并不是很大,但他们依然感到极度疲惫和痛苦。只有10%~15%的员工愿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工作付出他们的热诚和努力。  盖洛普公司高级副总裁马库斯·白金汉先生则用了长达25年的时间,对全球700家公司的200多万名员工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决定员工去留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而不是公司的福利政策和利润分享计划。他解释说:“如果你的主管理解你、信任你、对你寄予厚望,并且对你投资,那么,即使公司没有发放红利,你也不会在意。”  本田汽车美国分公司服务培训部经理约翰·鲍尔先生记住了这些专家的话,他说:“我知道,优秀的人才需要主管对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我总是试着关掉电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他们那儿去待上一会儿,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助。我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评价约翰·鲍尔先生的话,他似乎是一个懂得无为而治的管理者。只有像园丁那样无为的管理者才会懂得员工为什么热爱工作,而那些试图有所作为的管理者却总是陷入自作聪明的误区。  主张有为的保罗·赫塞先生在强调领导力,主张有为的中国企业家们在强调执行力,其实他们在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就是:通过某种力量把员工们变成像机器人那样听话的工具。然而,中国企业之所以落后,并不是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问题,而是创造力的问题。强调领导力和执行力的企业变成了机器人的工厂,强调创造力的公司才能变成创造者的乐园。  只有像园丁那样无为的管理者,才会懂得员工为什么热爱工作的真正原因。他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他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欣赏他们。他懂得“主管无为,员工才能有为”的管理哲学,他既不强调自己的领导力,也不强调员工的执行力,而是致力于培养员工的创造力,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用创造的方式成就一个杰出的自己。  无为的管理者深深地知道,即使是一位清洁工也有他的人格尊严和存在价值,即使是一位清洁工也有他的创造力。当他工作过后,清洁被创造出来了,他在欣赏自己的杰作,像一位刚刚整理过客厅的家庭主妇,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当一个人在热爱工作的时候,他是那样地投入,以至于他常常会废寝忘食。他看似辛劳,其实却乐在其中。他用不着和老板玩那种尔虞我诈、你输我赢的博弈游戏,因为那并不是人生的重点。人生的重点,就是有一份热爱的工作。  他甚至不在乎有没有高薪的待遇,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他享受着工作中那种创造性的乐趣,心里充满了妙不可言的灵感。他是如此热情地工作着,以至于他总是能够创造出奇迹般的工作绩效。  爱是决定员工忠诚度的精神要素。只有像园丁那样无为的管理者,才会懂得如何付出自己的爱。他是那样善解人意,以至于他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帮助他的员工。他看上去是那样无为,却有着无比高超的情境领导技术。他既不强调自己的领导力,也不强调员工的执行力,可是他却拥有一支无比忠诚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团队。  主张有为的管理者,只能发挥有限的领导力。他们的员工,也只能表现出有限的执行力。然而,如果你是一位像园丁那样无为的管理者,你爱你的员工,你帮助他们学会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就会用令人惊叹的灵感,极具创造力地完成公司既定的目标。尽管你并不是很强势的人,他们却是那样地尊敬你、爱戴你、信赖你。,大概就是像园丁这样令人尊敬和值得信赖的品德吧?  转变  寻找管理学的正确答案  2005年11月11日美国当地时间7:20,彼得·德鲁克以96岁的高龄告别人世。这位被许多人看作“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学者,生前有39部管理学著作问世。他一直都在不停地表达他对管理学的思考,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目标管理理论”。  他在《管理的实践》中写道:“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完成任务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指导和控制管理者行为的,应该是他的绩效目标,而不是他的老板。”事实上,他的观点并不新  鲜,早在2 500年前,《孙子兵法》就有过“君命有所不受”的论述。  斯图尔特·克雷纳认为,德鲁克的思想与《孙子兵法》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但《孙子兵法》更为深奥和玄妙。他非常肯定地说,目标管理其实脱胎于军事战略,那就是:首先确定一个军事性的目标,然后运用和整合所有的资源去占领它—你从占领一个山头到占领下一个山头,直到征服整个天下。  让美国人最难以理解的是《孙子兵法》中关于“道”的论述。他们往往习惯于把“道”翻译成gateway(做事的途径、方法),有时也翻译成morality(做人的道德信条),这实在让懂得国学的中国人哑然失笑:行而上的道,怎么变成了行而下的途径、方法和信条呢?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呢?因为“道”是一种神秘的生命体验,只可意会,却实在难以言传。我想,所谓“道”,大约类似于西方人所说的the will of God(上帝的意志)吧?  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于“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甲骨文中,“道”这个象形字,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样子,非常有意思。因为人们对于“道”的认知差异,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主张和管理理念。斯图尔特·克雷纳在他的《管理学的世纪》里,就以白描的方式,描述了从弗里德里克·W·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到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德合著的《竞争大未来》其间100年来的各种管理理念,可谓是蔚为大观。但事实上,管理学的历史远不止美国人看到的100年。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管理学的历史。  彼得·德鲁克是不是一位得道的管理学大师,我们可以另外用专门的文字来讨论。但相对于大多数强调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专家,他的目光显然要深远得多。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见识、奉献精神和诚实的品行才是决定管理绩效的首要条件,而管理技术是次要的。  我同意德鲁克的看法,morality当然比gateway更重要。如果管理者的morality错了,那么他的gateway就怎么也对不了。换而言之,morality是决定gateway是否妥当的关键因素。可是,我要进一步地问:决定morality是否妥当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这个关键因素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也是《孙子兵法》开篇所提到的“道”。  斯图尔特·克雷纳在写完《管理学的世纪》之后,曾经苦恼地说:“管理学似乎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总是有那么多问题没完没了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可是,如果你能够领悟老子和《孙子兵法》所说的这个“道”,你就能懂得管理学的真正奥秘,并且找到管理学的正确答案。  令人遗憾的是,在斯图尔特·克雷纳看来,《孙子兵法》中对于“道”的描述实在太抽象了,其中许多精辟的论点,也只能当作莫名其妙的战争格言。  “道”的五种词义  不仅是西方人难以理解“道”的文化含义,甚至连许多中国人也难以理解,否则老子就不会感叹“道可道,非常道”了。大致说来,在中国的汉字文化中,“道”有五种词义:  1. 行而上的“道”,犹如西方人所说的the will of God,或者divine providence(神的旨意)。  2. 做人的道德信条,犹如西方人所说的morality,或者dos and don誸s(行为准则)。  3. 做事的方法、技巧、谋略,犹如西方人所说的gateway或者strategy。  4. 路线、航线,犹如西方人所说的route或者itinerary。  5. 可供行人往来和交通运输使用的路,犹如西方人所说的path或者road。  在这五种词义中,只有第一种词义才是我们需要用心去寻找的生命之“道”。老子说,“道”有着水一样自然而又柔美的运动规律。你可以用静心的方式,用冥想和感知的方式,进入你的生命深处去寻找它。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历史上有很多中国人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觉悟了“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陀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会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禅宗。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一位不识字的和尚竟然用顿悟的方式,忽然理解了人间的佛法,生命的大道,成为禅宗的一代大师。他就是六祖惠能。  如果你能够像惠能那样觉悟,你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你会懂得如何正确地做人,如何正确地做事,那些工具一样生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方法和谋略,都会洋溢出“道”的光辉。也就是说,当你理解第一种词义的时候,后面的四种词义就会被赋予“道”的灵性。  与此相反,如果你不能理解第一种词义,后面的四种词义就会沦为被古代中国人称为“术”的技巧和权谋。就像《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所说的那样,医生有上工与下工之分,上工懂得医道,而下工只懂得医术。  发现与转变  管理学专家们常常谈到组织文化,也常常谈到组织文化与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亚伯拉罕·马斯洛、彼得·德鲁克、保罗·赫塞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组织文化对于人的影响,虽然他们之间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会互相指责。更多的管理学专家却只是一味地强调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有效性,尽管他们并没有找到一种长期有效的管理技术。  那么,组织文化与管理技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组织文  化是正确的,那么你的管理技术就是正确的。与此相反,如果你的组织文化不正确,那么你的管理技术就没有办法用对。古人云:“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理,道理,有“道”才有理。同样地,合乎“道”的文化才是正确的文化。在英文词典中,文化(culture)就有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西方的文化起源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妙趣。也就是说,园丁文化才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可是,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渔夫的哲学迅速升级为海盗版本,并以海洋文明为旗帜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园丁文化开始成为一种古老的回忆,尽管我们还在沐浴和古代一样温暖的阳光,还在欣赏和古代一样迷人的鸟语花香。  渔夫有渔夫的生存哲学,海盗有海盗的管理制度。我收集过一些海盗的资料,包括海盗的历史文化、海盗集团的组织纪律、职务分工和利益分配方案等等,很值得研究。其中有一首歌,豪迈而又悲凉,是这样唱的:  我们是海盗,勇猛的海盗。左手拿着酒瓶,右手捧着财宝。  我们是海盗,有勇有谋的海盗。美丽的姑娘啊,请你来到我的怀抱。  我们是海盗,放荡不羁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  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醉生梦死,在汪洋大海上飘荡的海盗。  有人说,海盗的历史文化已经融入了那些崇尚力量和权谋的商人们的血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商业精神。于是,从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中,我们总是可以隐约看到海盗的身影。尽管人们普遍看不起狡猾和不诚实的人,但老谋深算、狡诈奸猾、玩弄手段、残酷无情却依然成了企业管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利益的诱惑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背弃了重视社会责任的道德传统,把管理变成了一种说谎和欺诈的骗术,甚至变成了一种巧取豪夺的霸术。  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了海盗一样的冒险事业。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基业常青呢?让我们抛弃这种错误和可耻的管理学吧,我们需要一部正确的和高尚的管理学,那就是园丁的管理学。  你问:“那些优秀的企业为什么管理得比较好呢?”我曾经和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优秀的企业往往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实现的。我说,你们在描述现象,但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用积累的方式能够存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可是如果没有新的发现,你就只能用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去论证一个错误的观点。事情的真相是,有的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起因相关的规律,并及时地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做出了调整和转变—正是这些发现和转变,才使得他们能够从众多的创业者中间脱颖而出,成为存活到今天的优秀企业。  那么,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又做出了怎样的转变呢?在每天还在层出不穷的各种困难面前,他们还需要继续做出哪些转变呢?  当代中国的企业家们所需要学习的,其实就是这种探索、发现和勇于转变的精神。  两种管理学的文化比较  我把管理学的文化分为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两种类型。所谓渔夫指的是那些财富的掠夺者,包括水面上的掠夺者—渔夫、海盗(pirate)和官方海盗(piracy,由政府授意、组织和提供支持的海盗集团);陆地上的掠夺者—猎人、被称为绿林好汉的土匪、以政府名义组织的具有侵略和掠夺行为的军队;以及其他类型的掠夺者。所谓园丁,则是指那些用培养和创造的方式为社会奉献财富的人。  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学: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那么,这两种类型的管理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举例说明如下:  1. 渔夫的管理学:认为人生是一个满足心理欲望的过程。  园丁的管理学:认为人生是一个满足成长需要的过程。  2. 渔夫的管理学:主张有为,急于表现自我。  园丁的管理学:主张无为,强调放下自我。  3. 渔夫的管理学:倾向于用自我的价值观去评论人物。  园丁的管理学:倾向于用观察、倾听、交流和同情心去理解别人。  4. 渔夫的管理学:认为人性本恶,总是试图战胜预先设定的敌人和对手。  园丁的管理学:认为人性本善,没有坏人,只有需要帮助的朋友。  5. 渔夫的管理学:崇尚力量和权谋,倾向于掠夺和占有。  园丁的管理学:崇尚道德和责任,倾向于创造和奉献。  6. 渔夫的管理学:常常使用“利用”、“控制”、“竞争”之类的关键词。  园丁的管理学:常常使用“培养”、“成长”、“创造”之类的关键词。  7. 渔夫的管理学:总是怨恨别人。  园丁的管理学:总是反省自己。  8. 渔夫的管理学:追求名利上的成功和感官上的刺激。  园丁的管理学: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对生命的快乐体验。  当欲望出现的时候,战争就出现了。当战争出现的时候,力量和权谋就成了杀人越货、占地为王,甚至争霸天下的利器。我承认—我不得不承认—使用力量和权谋的确有可能掠夺到大量的物质财富。可是,如果没有了爱,即使让你拥有秦始皇那么多的物质财富,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了爱,就算你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人间也只能一个苦难深重的地狱。  你要理解你的欲望。当你理解欲望的时候,欲望就消失了。当欲望消失的时候,战争就消失了。当战争消失的时候,地狱就消失了。爱就像地平线上的第一缕晨曦,照亮了你眼前的世界。  当战争消失的时候,你会发生令人欣喜的转变。你将不再是一个英雄的渔夫,而是一个朴实的园丁。你会懂得如何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人生,懂得如何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含义。  管理学的故事,是从修身开始的。所谓修身,就是学习怎样做人的意思。《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一位管理天下的皇帝,还是一位管理稻田的老百姓,都要以做人为本。因为,做人的学问就是管理学最根本的学问。  你问:“难道种田也跟做人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如果你懂得爱,你就会用自己的真情去照顾田里的庄稼,而庄稼也会像孩子们一样快乐地成长。你付出了多少爱,到了成熟的季节,庄稼们就会奉献出多少物产。《格言联璧》中有一句格言:“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说的真是有道理。  然而,如果你不懂得爱,你就不会是一位好农民,你会用渔夫的心态向土地索取财富。为了实现高产,你会使用很多急功近利的方法,结果弄得土壤质量严重退化,收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你算一算成本,觉得很不划算,就再也守不住了,最后只好扔下锄头,成为一个到处流浪的打工仔。  不仅仅是那些农民工在到处流浪,那些白领的职业经理人和那些花领的老板又何尝不在到处流浪?他们以跳槽的方式流浪,以经商的方式流浪,心里充满了惶惑和凄凉。  你可以是一个爱岗乐业的创造者,也可以是一个爱山乐水的观光者,但不可以是一个迷茫的流浪者。你的欲望在追逐利益的方向,可是你的心灵却没有方向,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你会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正确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错误的方向却各有各的错误。所以,你需要转变你自己,把那个正确的方向找到。  生财有道  你问:“你要我们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是让我们换一种正确的追求财富的方式吗?你所鼓吹的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难道会比现代商业社会更富有吗?”  我想我知道你这样问的意思。尽管你已经听说过“君子爱财,生之有道”的财富格言,可是你还在疑惑。你以为财富是“挣”来的,“赚”来的,怎么可能“生”出来呢?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把商业称为生意,因为在园丁的管理学里,财富就是“生”出来的。“挣”钱与  “赚”钱的概念,则是出自渔夫的管理学。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园丁文化,但园丁文化的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某一种业态,而指的是人类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如果你是一个好园丁,你就会懂得如何做一个正确、优秀的自己,无论你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医生、教师、警察,或者一位政府官员,或者一位企业家。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是否比现代商业社会更富有呢?这个问题问得我不太好理解。我以为把古代中国定义为农业社会,把当代中国定义为商业社会是不太妥当的。因为,虽然中国历朝历代的管理当局都在强调以农为本,但其他业态也有非常繁荣的表现,尤其是太平盛世时期的工业和商业。  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园丁的管理学究竟创造过哪些可以提供实证的财富呢?那时候的财富能够和现在相提并论吗?我以为,目前已经有足够翔实的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巨大的财富。至于那些财富是否可以和现在相提并论,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建议素以文史见长的北京大学开设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经济学。  没有人愿意贫穷,可贫穷是怎样造成的呢?从历史上的案例来看,造成贫困的原因,除了天灾,主要是人祸。所谓人祸,就是战争,无论是军事上的战争,政治上的战争、经济上的战争,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可是管理学的作用,不就是为了应对那些难以预知的天灾,消弭那些胡作非为的人祸吗?当战争消失的时候,当灾难过去的时候,人们就会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财富。  也许我们无法想象“文景之治”的汉朝、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唐朝,以及《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个宋朝究竟富裕到了什么程度,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实证和物价上的换算。有一份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感性的认识:考古工作者在唐朝的大明宫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现已探明大明宫的面积为3.2平方公里,规模之大,是现存于北京的明清故宫的4.5倍。  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龙首原上,是唐朝长安城禁苑的组成部分之一,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270年后,在唐哀帝天元年(公元904年)沦为废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整个长安城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今天的西安,城市面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安市老城的7倍。我曾经在秦朝的阿房宫遗址、汉朝的长安城遗址和唐朝的大明宫遗址面前默默地驻足,我为这里曾经多次出现过的极度辉煌的文化和财富感到震惊。  后来我对西安的朋友们说,西安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它已经死去过很多次了,但它却在一次又一次地新生。  后来我在《渔夫与管理学》中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唐宋时期的文化来培育今天的市场经济,必定能够重现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我相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定可以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生财之道。一个和谐、富裕、辉煌灿烂的天堂社会,也一定会重新出现在亚洲东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请记住刘备的名字  你喜欢什么样的管理者?  厦门大学有一位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面评论三国人物,说曹操是一位“可爱的奸雄”。我听了之后,半天缓不过劲来,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审美观。  从字面上看,“奸雄”就是“奸诈的英雄”。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奸雄”乃是“奸人之雄”的意思。何谓“奸人之雄”呢?《词海》中有两个解释:⒈恶人中的魁首;⒉靠奸诈欺世谋取高位的野心家。那位教授是中文系的,按说不会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可是,他为  什么会欣赏曹操这样一位“奸人之雄”呢?  我曾经给广东佛山的管理者们出过一道测试题,问:大汉王朝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招聘一位总经理,有两位候选人入围,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请问你们会选择谁?为什么?  64%的人选择曹操,理由是:“曹操是我的偶像。只有像他这样雄才大略的经理人才能让公司实现快速发展。”46%的人选择刘备,理由是:“作为一个老板,我不能容忍曹操这样的员工。”或者是:“作为一个员工,我无法接受曹操这样的领导。”  然后,我问那些不能容忍曹操的人:“如果让你来做曹操,你愿意吗?”结果有半数的人表示愿意。我又问那些把曹操当作偶像的人:“如果你的上司或者下属是曹操,你愿意吗?”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摇头。测试的结果表明,许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曹操,但很少有人能够容忍曹操做自己的上司或者下属。  在四川成都的另一次测试中,我们把管理者分为强势果敢的老虎、聪明灵活的猴子、博学睿智的凤凰、温和亲民的海豚、事必躬亲的蜜蜂、风度翩翩的孔雀等六种类型,请人们评选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管理者形象。结果,海豚型的管理者得票最高,为115票。    管理者类型管理风格得票比例  海豚型温和、亲民11538.9%  凤凰型博学、睿智8629%  老虎型强势、果敢、有魄力5117.2%  猴子型聪明、灵活206.8%  孔雀型善于展示,有风度155%  蜜蜂型谨慎、事必躬亲93%  接着,我让人们在这6种管理风格的后面,填上与之相匹配的三国人物,并且说明理由。测试结果如下:  1. 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是一只老虎,但很多人认为曹操身上具有一些凤凰的特点。  2. 同属老虎的还有吕布、马超、关羽、张飞等武将。也有一些人认为关羽身上具有一些凤凰的气质。  3. 袁绍、张松和杨修等人被认为是喜欢讲排场,表现欲比较强烈的孔雀。  4.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诸葛亮既是一只博学和睿智的凤凰,但也是一只谨慎、事必躬亲的蜜蜂。所以大多数人因为诸葛亮的凤凰气质而喜欢他,另一些人则因为他的蜜蜂形象不太喜欢他。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集两种性格特征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表示不理解。  5. 让人们大吃一惊的是,刘备居然是唯一的一只海豚。一位女士说,她以前并不是很喜欢刘备,但她不得不承认,刘备的确是《三国演义》中唯一的海豚。  人们最喜欢海豚型的管理风格,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唯一的海豚。可是,他们却不是很喜欢刘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爱哭的男人(1)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刘备呢?一个女孩说,刘备喜欢哭,简直不像个男人。另一位先生说,刘备总是喜欢用眼泪来博取人们的同情,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我愣了半天,问道:“你们为什么会认为刘备在用眼泪博取同情呢?”  刘备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现代人却不相信眼泪。可是,请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吧,在那样动荡的年月里,在那样残酷的社会环境中,随处可见饿殍伏尸,动辄即是生离死别,如  果你还有一点人性,你能够不悲愤、不伤感吗?有多少人在哭啊,连血都哭出来了。他们在追问,为什么世道如此惨烈?为什么人生这样凄凉?即使是一代奸雄曹操,也常常在喟然长叹中流下几滴冰凉的泪水。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哭泣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次,一次是在新野县长亭外送别徐庶,一次是在长阪坡死里逃生之后见到赵云,还有一次是白帝城托孤。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为什么哭。  一、长亭送徐庶  徐庶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遇到的第一个军师。不久,曹操麾下级别最高的大将曹仁,领兵三万,自樊城袭取新野。新野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县,因为刘备在那里才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但刘备那时的兵力非常单薄,可能只有曹仁的十分之一,加上新野县的城墙也很脆弱,所以曹仁自以为有绝对优势攻克新野。谁知刘备用徐庶之谋,几番交手,竟然折损了曹仁许多兵马。曹仁丢了樊城,狼狈逃回许昌。  曹操感到很奇怪,因为他知道刘备这个人并不是很善于用兵。仔细一打听,原来是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于是,就想了一个主意,去挖刘备的墙角。那时候还没有猎头公司,但仍然有人做猎头的工作。这个人就是曹操的谋士程昱。  程昱模仿徐庶的老母亲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委托一个心腹送往新野。信中说:“近汝弟康丧,举目无亲。正悲凄间,不期曹丞相使人赚至许昌,言汝背反,下我于缧绁。若得汝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救援。”意思是说,前不久你弟弟徐康去世了,剩下我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被曹丞相抓到了许昌的牢狱中,请你看在我辛勤抚养你们兄弟俩长大的恩情上,连夜赶来救我。  刘备的公关部长孙乾知道了这件事,赶紧来到刘备的办公室,关上门,说:“老板哪,你可千万不能放走徐庶。放走徐庶,不仅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也意味着曹操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更何况,徐庶深知我军虚实,他若归降了曹操,我们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刘备问:“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孙乾说:“只要你苦苦地留住徐庶就行。曹操久候徐庶不至,一定会气急败坏地杀害他的母亲。如此一来,徐庶就会记恨曹操,而更加效忠于老板你啊。”  刘备惊讶地看着孙乾说:“那怎么行呢?如果我使用这样阴险的毒计,让曹操杀害徐庶的母亲,那我还是人吗?徐庶的母亲正在遭受牢狱之灾,我们却无力帮助他,这已经是很令人惭愧的事了,我怎么能够留住他,让他不顾母子之间的亲情呢?像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我宁愿死,也是不愿做的。”  第二天,刘备在新野县城外长亭毅然送别徐庶。看着徐庶远去的身影,刘备忍不住悲从中来,捶着胸脯,放声哭叫:“军师啊,你这一走,留下我们该怎么活命啊!”他何尝不知道徐庶此去给他带来的危险,以至于他不得不做好亡命山林的准备。在如此严峻的生死关头,刘备依然用他最大的勇气,恪守了他的做人之道。你怎么能够说他不像个男人,甚至说他是一个喜欢用眼泪来博取同情的伪君子呢?  二、死里逃生之后的悲情  徐庶离开新野的时候,大约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冬天。一年之后,刘备在曹操大军的追击下,一路逃难到了当阳县景山脚下的长阪坡。《三国演义》中描写当时的场景:“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这个黄昏,不是傍晚时候的黄昏,而是凌晨四更天的黄昏。许多逃难的老百姓冻得直打哆嗦,大人小孩哭成一片。  正在这个时候,曹操的轻骑兵出现了,喊杀声、惨叫声突然惊醒了这个没有天亮的早晨。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成了曹军铁蹄下的亡魂。刘备在张飞的保护下逃出重围,身边只剩下一百多名士兵。他的两个女儿成了曹军的俘虏,老婆和家人们全都不知下落,可谓是生死茫茫。正在凄惶之时,糜芳带着重伤(脸上中了好几支箭)踉跄而来,告诉刘备说:赵云反投曹操去了!  这是一个雪上加霜的坏消息。如果赵云反投曹操属实,那就意味着他会出卖刘备,让死里逃生的刘备再一次面临不可预知的凶险。假设你是刘备,请问你会做何感想呢?在那种极度惊恐的环境中,你还会相信你的员工吗?那么,刘备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刘备立即叱责糜芳说:“赵云是我的好兄弟,他怎么会背叛我呢?”  张飞说:“这也难怪。他看见我们如今沦落到势穷力尽的地步,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或者谋图自己的荣华富贵,是很有可能反投曹操的。”  刘备坚决地说:“这绝对不可能。赵云是我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铁石一样坚贞,绝对不是荣华富贵所能动摇的。”  糜芳说:“我亲眼看见他往曹操那个方向去了。你不信问问跟随我的这十几个士兵,他们都看见了。”  刘备说:“他这一去,肯定有什么事故,但绝对不是去投奔曹操。”  有什么事故呢?后来我们都知道,赵云在曹操的大军中七进七出,血染征袍,营救了许多同事,刘备的老婆甘夫人和儿子阿斗也是他救出来的。他还带回了刘备的另一个老婆糜夫人不幸遇难的消息。想想看,假设你是赵云,假设你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回来听到老板怀疑你叛变的消息,你又会做何感想呢?  所有的人都在怀疑赵云,只有刘备还在苦苦等待着赵云的消息。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刘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他能够始终不渝地信任他的员工,即使风云是如此变幻莫测。当赵云像一个血人似的出现在刘备面前的时候,他呼唤着赵云的名字,滚烫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出了眼眶。那是多么忠贞不疑、生死相依的友谊啊,你怎么能够说他不像个男人,甚至说他是一个喜欢用眼泪来博取同情的伪君子呢?  三、临终前的悔恨  刘备最后一次哭泣是在白帝城。他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诸葛亮坐在床前,他伸手抚摸着诸葛亮的背说:“我没有听丞相的话,所以才会有彝陵之战的惨败。如今,我是悔恨成疾,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丞相。”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经流满了那张气色黄白而又虚弱的脸。  前些时候,为了给关羽报仇,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不料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致使刘备惨遭彝陵之败。幸得赵云将军从江州(今重庆市)赶来,将刘备和幸存的100多名亲兵救回了白帝城。没想到,刘备竟然因为痢疾并发症客死在这个地方。  比起曹操来,刘备尽管命运多舛,但身体一直都挺好,怎么会因为悔恨而莫名其妙地患上痢疾,并最终导致撒手人寰呢?我曾经跟好几位医生谈到刘备的病情。他们告诉我说,痢疾是有可能导致死亡的,但刘备为什么患上痢疾的病因却很难解释。  现代医学认为,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或溶组织阿米巴造成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的。那时曹操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威逼汉献帝用禅让的方式当上了魏国的皇帝,而刘备在成都坚决不承认魏国政权的合法性,并在诸葛亮等人的拥戴下成为大汉王朝的继承者。既然如此,刘备也算是一个皇帝了,生活条件较之于早年理应优越得多,怎么会出现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呢?如果是别人传染给他的,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其他的病例呢?  后来我从中医那里找到答案。中医认为,患上痢疾的原因很多,饮食卫生问题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例如,夏秋季节的湿热气候会导致气血阻滞,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或疫毒痢—中医称之为“外感时邪”。又例如,因为愤怒和郁闷导致肝气犯脾,气滞血瘀,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下痢赤白粘冻;也可能因为忧虑伤脾,运化失职,饮食停滞,与气血胶结而酿成痢疾—中医称之为“内伤七情”。此外,如果脾肾虚弱而又久痢不愈,就必然伤及脾胃和肾,致使阳气衰弱,以至于奄奄一息。  所以,刘备是有可能因为“外感时邪”和“内伤七情”而致病的。所谓“外感时邪”,指的是白帝城所在三峡地区夏秋季节特有的湿热气候。所谓“内伤七情”,指的是刘备惨遭彝陵之败的悔恨交加。当然,也有可能是刘备在气急败坏、脾肾受伤的情况下又“内伤饮食”,导致湿热内蕴,或者寒湿内蕴滞肠而生病。  症状严重的痢疾,会经常腹痛、腹泻,还有发烧或出冷汗的症状,并且会惊厥、精神委靡而至于虚脱。刘备遭此大难,身体极度虚弱,见到诸葛亮时那种悲欣交集以至于泪流满面的心情,我们当然可想而知。你怎么能够说他不像个男人,甚至说他是一个喜欢用眼泪来博取同情的伪君子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组符号  《三国演义》中最典型的五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曹操的奸诈,一个是刘备的仁厚,以及关羽的忠义、赵云的英勇和诸葛亮的智慧。当某些学者在试图为曹操翻案的时候,也在试图质疑刘备和他的员工们。最先被打倒在地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理由是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多智近妖。近几年来,也有学者试图打倒关羽和贬低赵云。这种动不动就要为历史翻案的风气,倒是颇有几分姚文元当年痛批《海瑞罢官》的气势。  我们在第八章谈到,有学者说关羽是一个好色忘义之徒。当这些拿关羽的私生活说事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和网络,首先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反感。在海外华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忠义精神象征着他们创业营生、恪守信义、友爱真诚、团结合作的人生信条。因此,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关公的神像。他们愤怒地说,那些无良的学者为什么要用“我看不一定”这样的口吻来否定关公的德行呢?作为一个男人,关羽是有可能好色的,但他并没有忘义。你能够从史料中找到他玩弄女性、生活淫乱、背信弃义的证据吗?当然,找不到不等于没有—但问题是:既然找不到,你为什么要捕风捉影地说“莫须有”呢?  一些学者总是指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创作思想。难道尊刘抑曹错了吗?我们尊敬刘备,尊敬的是他的仁爱,即使他改名叫周备或者王备,我们也同样尊敬。我们反对曹操,反对的是他的凶残,即使他改名叫张操或者李操,我们也同样反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存世,实际数量当然远不止于此。唐朝论述三国的诗文有140多篇,宋朝则有80多篇,元朝除诗文外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60多本,这些也都是我们今天所存有的资料,而因为种种原因遗佚的资料必定更多。这些资料几乎都有一个倾向性,那就是对刘备的正面评价要远远超过曹操,甚至形成了一种善与恶的比照。所以,如果尊刘抑曹是一种罪过的话,那么这个罪过是不能由罗贯中一个人来承担的。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为曹操翻案呢?难道今天的学者比以往1 000多年的老祖宗们更了解事实、更能洞悉真相吗?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忠义和诸葛亮的智慧,事实上已经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一组符号。在他们被符号化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细节与历史资料有出入,例如关羽的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作为学者,当然可以用自己与众不同的视线,去做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考据,但是,请不要忘记了一个学者应该承担的社会道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再也不会改变。可是,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今天的人们之所以怀疑刘备的仁爱,否认关羽的忠义,嘲笑诸葛亮的智慧,难道跟那些无良学者的言论没有关系吗?  请记住刘备的名字  当曹操在研究《孙子兵法》的时候,刘备也在读《六韬》。这部《六韬》,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管理顾问姜子牙与周文王、周武王之间的对话。在这部书里,姜子牙以他洞明世事的智慧,回答了周文王、周武王关于组织文化、管理原则、人才选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书中也涉及战争技术(兵法),但姜子牙强调说,发动战争的动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孟子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如果你是一个得“道”的君子,那么你发动战争的动机就会是善意的,你是为了用战争这种形式去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那么你的战争就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样,你就会因为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支持,最后赢得这场战争。  尽管《三国志》说,刘备小时候“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他却曾经在少年时期师从一代大儒卢植,得到道德上的启蒙。及至从军,开始研究战争,对战争的理解自然与曹操有所不同。《六韬》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上的玄妙,而不是战术上的机巧。因此,曹操一生,长于进攻,却始终无法消灭刘备。刘备一生,总是挨打,却每次都能从逆境中奇迹般地恢复自己的实力。如果他的运气再好一点,谁说他不可以像刘邦那样,成为一个以弱胜强的大赢家?  2003年“非典”过后的那个冬天,我和一位台湾朋友谈论如何为孩子取名的话题,忽然注意到,刘备的名字似乎大有奥妙。后来也学着用考据的方法去做研究,结果大吃一惊,原来刘备的名和字竟然出自《易经》和《老子》。  名之为“备”者,乃“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之“备”也。何谓“广大悉备”,乃谓“天、地、人三才悉备”也。说的什么意思呢?《易经》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是天体的运行、地上万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社会活动,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神秘的非物质形态。  悉备者何?玄德也。那种神秘的非物质形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老子》中说到的“玄德”。什么是“玄德”呢?玄之又玄,谓之“道”也。“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刘备名之为“备”,字“玄德”,居然有这样奥妙的学问在其中。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一个品牌的话,那么刘备就可以说是一个名如其人的管理者品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古道热肠使得他简直成了天下罕见的圣人。他愿意帮助朋友,朋友也多。他喜欢赞美朋友,也被朋友所称赞。由于他拥有全国最好的人缘关系,以至于有那么多人才愿意与他一起同甘共苦,并最终组建成了一支快速成长的团队。  可惜的是,当刘备听到关羽被杀害的消息之后,他的道德意识顿时被仇恨严重地扭曲了。刘备要亲自率领大军为关羽报仇,还没有出师,他的另一个兄弟张飞也被部将杀害。于是,刘备越发怒不可遏,气势汹汹地扑向东吴。东吴方面多次派出使者求和,甚至交出了杀害关羽和张飞的直接凶手,并表示愿意退还已经占领的荆州。但是,刘备依然不依不饶,认为东吴的首领孙权才是真正的凶手和仇人,所以他一定要荡平东吴,手刃孙权,方能消除心头之恨。  当一个人在仇恨的时候,就不再可能有那种放眼天地的视野,也不再可能有那种敏锐的知觉能力。他会变得狭隘而又迟钝,而危险却在悄然来临。对于刘备而言,一个来自于战场的危险,东吴大将陆逊在他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一把火烧着他的700里连营,致使他重演了当年曹操在赤壁的惨败。一个来自于身体的危险,仇恨在伤害他的身体健康,使得他因为“外感时邪”和“内伤七情”患上痢疾。尤其是在遭受惨重失败的打击之后,发作了严重的并发症,并最终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而他复兴汉室的理想,也随着他在白帝城的病逝而中道崩殂,而变得扑朔迷离。人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我却以为他托付的是复兴汉室的事业。  由于刘备临终前的忏悔,使得他虽有彝陵之战的过错,但终其一生保持了一个园丁式管理者的仁爱本色。彝陵之战后,镇北将军黄权投降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有人向刘备奏称,黄权是一个叛国的罪犯,而他的家属也应该株连问罪。刘备回答说:“黄权被东吴大军隔离在江北,无法回来,不得已才向曹丕投降的。是我发动的战争,所以这件事不是黄权对不住我,而是我对不住黄权。所以,不仅不能罪其家属,反而要一如既往地优待他们。”  刘备是一个园丁,曹操是一个渔夫,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曹操的一生,虽然看上去威风凛凛,却充满了惊恐不安,以至于睡不好一个安生觉,总是害怕有刺客寻仇。刘备的一生,虽然看上去坎坷曲折,却有着心灵的安详,以至于他能够总是用“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的方式,与他的员工们坦诚相待。及至于临终,曹操惟恐仇人掘墓,特意嘱咐设置了72疑冢,以至于人们怎么也找不到确切的位置。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路陪护刘备的遗体回到成都,安葬于成都市南郊,成为一座完好保存至今的千年古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应在曹操和刘备身上,真是一点不假啊!  创建一个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天堂公司  刘备为什么要复兴汉室呢?难道只是为了恢复他们刘氏的江山吗?我无法代替刘备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我想,既然刘备读过《六韬》,就应该懂得“天下为公”的道理。  所谓“天下为公”,既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独占天下,也不是用一个利益分配方案让天下所有人来瓜分天下。“天下为公”的意思是说,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任何人都不应该把它全部或者部分地占为己有—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同一片蓝天下,像其他的生物一样,  过一种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的生活。  天下最高层的管理者,人们称之为天子。在夏、商、周三个朝代,采用的是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天子的意思,大约相当于西方天主教教义中的圣子或者教皇。他除了管理自己的国家,还需要负责全天下人的道德生活。他自己就是一个国王,但由于他还肩负着天子的职责,所以有权力向其他国家和部落的首领颁布命令。  从那以后至于宋朝,虽然国王变成了皇帝,国家的版图和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天子的职责却一直在那里。如果皇帝有公心,他就会懂得“天下为公”的道理,并自觉地履行天子的职责。如果皇帝的道德修养不够,私欲膨胀以至于贪婪地占有,公天下也就变成了家天下,而天子的职责也被荒废了。  有朋友对我说,让皇帝自觉履行天子的职责是靠不住的,因为缺乏监督机制。这种看法当然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专制政治的确风险最大的。可是在正常的状态下,一个人的专制政治也是成本最低和效率最高的。与之相反,民主是一种成本最高,效率最差,但风险最小的制度。我以为,管理学的作用就是革除腐败,而不是比较哪种制度更优越。腐败才是管理学遇到的真正难题,无论是一个人的腐败还是一群人的腐败。  腐败的管理者在乎权力,廉洁的管理者在乎职责。刘备是不是一个腐败分子呢?我看不像。他自己曾经说过:“我的管理风格和曹操不一样。曹操以急功近利,我以宽厚待人。曹操讲究暴力和权谋,而我在乎仁爱与忠诚。由于我遵从与曹操完全相反的管理之道,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也总是能够奇怪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管理风格的问题,其实就是管理者人格的问题。如果你廉洁,你就会懂得爱,你的员工就会热爱他们的工作,并且忠诚于你们共同经营的事业。从管理者的人格出发,到,就是管理学的全部内容。所以我宁可相信,刘备复兴汉室的目的,是为了重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样的太平盛世,跟天子是否姓刘关系不大。  战争是无法创造财富的,没有人能够通过战争来复兴汉室。但是正义的战争作为一种革除腐败的“外科手术”,却是复兴汉室的一个前提。刘备不是很好的“外科医生”,尽管他读过《六韬》,但他并不是一个擅长于战争谋略的人。他最终并没有能够平定天下,实现大汉王朝自“光武中兴”以来的第二次复兴。  在经历了三国争霸和两晋、南北朝长达400年的乱世之后,苦难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花团锦簇的大唐盛世,天堂公司终于再一次降临人间。300年后,历史进入宋朝,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状态。管理学的智慧,在唐宋时期体现得如此完美,如此灿烂辉煌。  博学睿智的邵康节先生写过一首诗,诗云:“天听寂无声,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管理学的问题也是这样,不在别处,就在人心。  后记:再说几句(1)  一  从《渔夫与管理学》到《像园丁那样管理》,我一直在表达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  有朋友认为,这句话似乎不太妥当。因为“唯一”是排他的,这么说就意味着否定了许  多别的管理思想。我真诚地感谢朋友的善意提醒,却无法按照她的建议做出修改。至于为什么,我已经在这两本书中反复解释过很多次了,但我仍然忍不住要以后记的形式,再多说几句。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胡锦涛主席把创建和谐社会作为管理国家的目标,所谓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国家领导人管理国家如此,企业家管理好一个企业、老百姓管理好一个家庭当然也是如此。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得从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开始。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作为个人,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人生。作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员工和顾客。然而,如果你不懂得爱,你就会陷入人生的混乱之中。你在利用自己的人生,你也在试图利用别人。你所谓的管理学,就会异化为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和权谋。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所有的历史,所有的案例,都不过是对这句话的“演义”而已。《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战争的场面,但它之所以名曰“演义”,“演”的就是管理学的这个“义”字。  二  我是一个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必然有它的传统文化。英国人有英国人的传统,法国人有法国人的传统,美国人也有美国人的传统。如果我们要向西方人学习,就应该学习他们尊重传统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由值得我们这群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尊重。  尊重传统,并不是为了守旧。尊重传统,首先意味着我们在理解传统文化中用历史和沧桑来反复验证的智慧,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因为这种智慧的启迪而生发的创新能力。  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同样的道理,我们向西方人学习,但不应该成为西方人的复制品。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当然应该活出自己的精气神。可是,因为元朝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因为明清两朝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更因为100多年来中国的落后,许多人已经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任。而周、汉、唐、宋四个朝代的文化气象,也似乎成了遥远的不可思议的神话。  我以为,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回到它原来的文化土壤中去。在那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土壤中,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因此,我主张用理解的方式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管理学课题。  三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1895~1990)说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那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从内心深处生发一种热心服务、敢于负责的道德情操。懂得爱的管理者强调职责,不懂爱的管理者强调职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其实就蕴涵在这种爱的教育中。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天宝当年,主要责任在于那些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他举例说,某公司雇用总经理,总经理一方面用种种理由营私舞弊,一方面却在骂董事会无能。营私舞弊的是总经理,骂董事会无能的也是总经理,若是董事会无法洗净总经理的不良动机,又怎么能够放心地让他领导公司的运营呢?在钱穆先生眼里,皇帝就是营私舞弊的总经理,老百姓就是无能的董事会。  营私舞弊的总经理,看重的绝非职责,而是职权。看重职责是一种爱的自觉,滥用职权却意味着人性的腐败。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伟大的使命,那就是:及时唤醒皇帝的良知,帮助皇帝认真履行一个总经理爱民勤政的职责。  当代中国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群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当他们出现的时候,老百姓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董事会。  四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可惜,当代主流的管理专家们似乎并不认同我的这个观点。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基于经济的管理学,而我是基于道德的管理学。  基于经济的管理学很难理解什么是爱。它把所有的投入都看成一种资本或成本。它总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回报。它习惯于用投资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顾客,还是员工,甚至于家庭的成员。  然而,基于道德的管理学就不这么看。《宋史·艺文志》记载,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有《素书》一卷传世,书中说:“薄施厚望者不报。”意思是,你不能用投资的心态去爱一个人,你不能指望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最大的回报。如果你这么做,就违背了做人的道德,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我曾经和一群学者谈论穷汉娶妻的问题。他们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婚姻生活的成本因素,有钱才能娶到称心如意的老婆。当我问他们什么是患难夫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张口结舌了。我笑了起来,因为我和我的太太就是一对患难夫妻,深知“夫妻恩爱苦也甜”的个中滋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生活并不一定幸福,而患难夫妻却很愿意用相亲相爱和互帮互助的方式,创建自己的美好家园。  如果把老板和员工比做一种婚姻关系的话,他们之间缺少的,恰好就是患难夫妻之间的爱与忠诚。  五  管理意味着爱。作为一个企业家,你如何理解这个“爱”字呢?  2006年5月2日,浙江企业家黄志云先生陪同我一起游览了位于浙江兰溪西部的诸葛村。600多年前,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支后裔来到这里,按照诸葛亮的九宫八卦阵布局,营建村落,定居生息,瓜瓞绵延至今,成了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在经历了许多沧桑的岁月之后,诸葛村的居民们依然牢记着先祖的家训,以朴略做人,以忠义处世,很好地继承了诸葛亮当年的道德风范。  诸葛亮的家训,是他流传后世的《诫子书》。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者,心也。致远者,路也。前者是为了弄清人生的方向,后者则是为了走好人生的旅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于管理,可以诸葛村的寿春堂药店为案例。在药店的厅堂里,悬挂着一幅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据说从明代起,诸葛亮的后裔们遵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文化传统,从业于中医药业,在全国各地和中南亚一带开设了300多家药店。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兰溪县的中医药业向来发达,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由诸葛氏家族经营的。  现代管理学常常谈到企业文化,我以为这幅对联堪称是医药行业中最好的企业文化理念。令人感叹的是,如今的企业家鲜有淡泊者,当然无以明志;鲜有宁静者,当然无以致远。他们无法理解,如果药都生尘了,怎么能够挣到钱呢?如果挣不到钱,企业怎么生存下去呢?所以,他们的理念就变成了:“为了能够多挣钱,但愿世间人常病。”也许,他们能够在短时间里聚敛到大量的钱财,但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派,却很难让他们走得更远。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作为个人,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人生。作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用园丁的心态去爱你的员工和顾客。爱是无私的,如果你自私,就很难理解什么是爱。你只知道自私的好处,却不知道无私的好处。无私的好处在于,你能够得到一个无限宽广的天地。你的爱是如此宽广,而它正是你存在的价值,也是人们尊敬你、追随你、支持你的理由。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在淡泊和宁静中,才能达到那种无私的境界,只有在那种无私的境界中才能懂得人生的真爱,懂得永远正确的管理之道。  六  你问:爱是那样美好,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出爱的文化呢?  你听说过齐桓公的寓言故事吗?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服装,于是紫色就成了一种时尚的流行色。结果,市场上紫绸和素绸的价格比竟然达到了5:1。为了平抑物价,齐桓公就下了一道禁紫令,说:“如果有人胆敢抬高紫绸的价格牟利,我就要封闭他的店铺。如果有人胆敢在公开场合炫耀自己的紫色服装,我就要把他的服装撕碎。”  可是,崇尚紫色的风气并没有因此而禁绝。公开场合人们不穿紫色服装,私下里却以穿紫色服装为美。  店铺里紫绸的标价是一回事,私下里的成交价又是另一回事。紫绸和素绸的价格比继续上涨到10:1,服紫之风竟然愈演愈烈了。  有人对齐桓公说:“你想阻止全国人服紫,却允许左右和宫廷里的女眷有穿紫色服装的特权,这样只能使得紫色的服装更显珍贵。你为什么不先命令你的左右和女眷停止穿紫色的服装呢?”  齐桓公认为那人说得很对,于是又向宫中的侍从和女眷们下达了一道禁紫令。没想到他的那些妃子却大吵大闹,根本不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刚好管仲上殿来见他。齐桓公苦恼地对他说:“我想要禁绝人们的服紫之风,没想到竟然这样难。不仅平民们不听话,连我亲爱的妃子们也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笑道:“其实很好办。首先,你自己要停止穿紫色的服装。其次,当有人穿着紫色服装经过你面前的时候,你要表示反感。只要你做到这两点,胜过你颁发10道禁紫令。”  于是,齐桓公停止穿紫色服装。每当身边有人穿紫色的服装时,他也会皱着眉头说:“喔,我讨厌紫色,它太难看了。”结果,奇迹开始出现:第二天,宫中就没有人穿紫色的服装;第三天,全城都看不到穿紫色服装的人;第四天,全国都看不到穿紫色服装的人。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风气之流行,责任在于上位者一人。你崇尚紫色,紫色就会成为一种美丽的颜色;你崇尚登山,登山就会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你唯利是图,员工们就不可能廉洁;你喜欢耍权谋,员工们就会尔虞我诈。管理学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让爱成为企业文化的标杆,让忠诚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德,让创造成为时尚的工作艺术……在所有的“让”字前面,你是拥有决定权的主语。作为管理者,你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事实上就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  当你自己懂得爱的时候,你才可能培养出爱的文化。纵使员工们有各种缺点,你也会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他们回到爱的道路上去。  七  有人问:成君忆,你一直在强调爱的重要性,难道管理技术就不重要吗?  我说:管理技术当然重要,但是,爱比管理技术更重要。  爱就是现代管理学在苦苦寻找的“道”。当你怀着爱的心愿去使用那些管理技术的时候,那些管理技术也会生发出爱的光辉。  八  作为中信出版社的签约作者,我一直把我看作中信出版社另一种类型的员工。与其他员工有所不同的是,中信出版社用稿费的形式向我支付薪酬。  感谢社长王斌、副社长臧永清、副社长左其遥、总编辑潘岳对我一如既往的爱护,使得我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热情。感谢负责版权工作的李英洪,他是一位善良的好兄弟,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感谢编辑王颖和蒋蕾,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自己的辛劳。感谢中信出版社的每一位工作者,感谢他们给予我同事一样的友爱。  在立夏之后这个安静的夜晚,窗外稻田里的青蛙忽然兴奋地叫了起来。我独自坐在电脑前面,想着我的人生,想着我今后的路。我叮嘱自己,要永远做一个感恩的人。  感恩让我懂得了爱,也让我懂得了报答和奉献,以及安详、温柔、坚韧、忠诚、责任……以及一切与爱有关的道德因素。  2006年5月8日深夜 于武汉西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像园丁那样管理
像园丁那样管理-2
像园丁那样管理-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像园丁那样管理
像园丁那样管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