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4

一位妈妈的泣血忏悔!!―――若要小儿保平安,当孝行无亏作者:不详  我是一个愚痴的人。因为从小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育。不知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只知自私自利,有我无人,婚后多次挑婆婆的理。特别严重的孩子一岁时,有一次,我又因为一点小事而怨恨起婆婆来,导火索大概是婆婆因事对我不满吧。我和先生大闹一场,把左邻右舍都叫过来了,当着从邻居的面,我对一边哭诉一边大骂婆婆。  结果从那次以后。儿子就和医院结上了缘。三天两头生病。一病就是月把不好。常得小儿毛支、哮喘!听着孩子一声接一声的喘鸣声,我的心像刀剜的一样!身心都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常常心里自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啊!”(其实我的儿子以前很健康的)一次偶然机会,得遇明师指点。这是对老人不孝的果报。我才恍然大悟。当时马上诚心忏悔,发誓后不再造。当时儿子的病情也好转了。我觉得这件事就算完了,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孩子好了一点后,我就把孩子送到了一所非常好学校,接受圣贤教育。以为从此以后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可是最近孩子突然不正常了,精神恍惚。一天到晚只知道找吃的。另一位大德观察了一下,竟然还是对婆婆孝道有亏!  阿弥陀佛!这一下我这个愚人彻底觉悟了!原来佛说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真实不虚的。原来圣贤的教导都是对的。  忽然明白了许多,原来你要想要孩子将来有出息,你得孝行无亏。实然想到一句话:“不孝父母,风水无益!”即使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你如果不孝,孩子也不会好的。  父母就是天,你亏了天,天不会答应!鬼神不会答应!在因果上,父母是非常严重的对境。  对父母稍做损益。果报立至。“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因果来的很快很猛的。不孝是重罪,是炸毁孩子身心的原子弹!!!忏悔难灭不孝罪!!!  我愿生生世世去补我的过失,发愿生生世世孝行圆满。发愿生生世世广为他人演说孝道。我把这个因果写出来,希望看到的人,都能以我为戒,好好孝顺父母!!!圆满孝道!!!南无阿弥陀佛!!!三、不孝得祸篇不孝父母公婆,很快报在自身——因果报应的真人真事作者:明月知心  我有一位邻居,和我的关系还不错,她在年轻的时候和她的婆婆住在一起,因为老人是旧社会过来的,不识字,也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生活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我的这位邻居就和她的婆婆总有吵不完的架,鸡蛋里面挑骨头,老人过去是家庭妇女,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连吃他们当儿子儿媳的一碗饭都吃不安宁,这个当儿媳的在吃饭时总是对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位老人没办法,在晚年只好夏天顶着太阳,冬天迎着寒风在马路边做点小生意维持自已的生活,过着可怜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转动,在不知不觉中又度过了很多年,这位当年做媳妇的,现在也做了婆婆,她的儿子也娶了媳妇,她儿子娶得媳妇和她当年为人处世是一模一样,对她也是鸡蛋里挑骨头,对她也是【上看不顺眼下看也不顺眼】。  她自已养大的儿子,对着她说:‘你过去是怎么对奶奶的,我现在也怎么对你’。  现在,她也尝到了受儿子儿媳的气了。  大家想一想,这不是因果的报应是什么,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不顾后果,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善和恶终会见分晓,只要时间一到,报应就会到!忏悔难灭不孝罪  张义,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翁。从表面上看来,张义这个人,还算忠厚老实,生平务农,克勤克俭,并没有做什么很缺德的事,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一般人认为并不太坏的人,在一生之中,也难免有或多或少的过错,张义岂能例外。好人与坏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好人有了过错,能知道反省,自己认错;坏人做了恶事,不知反省,绝不认错。张义是有良心的好人,反省自己的生平,深深地感觉过错很多,因此他常在菩萨面前痛切忏悔,诚心改过。他年老多病,精神衰惫,有一年病中,他被两个冥使,带到冥府去,冥王拿出黑簿给他看,在那本黑簿上,把他生平的罪业,记载得巨细无遗,历历如画,像残杀生禽啦,虐待动物啦,欠缴官税啦,调戏妇女啦,借钱不还啦,恶口骂人啦,挑拨是非啦,妒忌贤能啦,诽谤好人啦,……等等过错,都已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由于张义晚年痛切忏悔,诚心改过,以上种种罪过,簿上都已一笔勾消。他看了那本黑簿,一则以惊,一则以喜,惊的是冥间对于人们的罪恶,竟记载得如此详细;喜的是幸而晚年诚心忏悔,勾销了许多的罪恶。可是当他再仔细看下去时,不由得使他吓得冷汗直出,原来黑簿上还记有一件恶事,独独的没有勾销。为什么其他许多的罪恶都已勾销,独有一件恶事不能勾销呢?那件恶事不是别的,就是他曾对父亲忤逆不孝。说起张义的忤逆不孝,那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了。在大约五十年以前,张义只有十七岁,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的家庭,世代务农,父亲是一位耕作十余亩田地的自耕农,那时科学不发达,在农业收获的季节,从割稻、以至打谷等过程中,一切全靠人力,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农具,所以旧时代的农夫,胼手胝足,是异常辛苦的。有一年秋收的季节,农夫们都忙著在田中割稻,秋天的气侯,普通说来,应该是凉爽的,可是有时到了秋天,气候的炎热,有时反而胜过夏天,俗语形容秋天炎热,称为“秋老虎”。那一年的秋天,气候就特别的炎热,火伞高张,偏偏又没有风,人们坐在家中,尚且汗流浃背,何况在烈日下的田中割稻呢?可是成熟的稻,倘不收割,会受到牲畜践踏和鸟类啄食的损害,所以不论天气如何的炎热,农夫们都要尽快的收割。张义的父亲,在那农忙的季节,十分紧张忙碌,不在话下,当时张义已是十七岁的大孩子,农忙中应该尽力帮助父亲,本是理所当然。岂知当他父亲命他帮助割稻时,他非但没有欣然受命,反觉得父亲不该在炎热的气候中命他做事,竟对父亲怒目而拒,好像要打骂父亲的样子。使他父亲受了很大的气,胃痛发作,饭也吃不下。张义不仅没有帮父亲的忙,且连父亲的工作效率,也因生气而受到不良影响了。就是为了这件事,在张义本人阿赖耶识的账簿上,记下了一笔染污极深的黑账。张义看到黑簿上,记下了上面一笔黑账,尚未勾销,正在惊骇失色的时候,冥王对他解释说:“罪恶好比衣服上染了污色,忏悔好比用肥皂洗涤。浅的污色可用肥皂洗涤得掉,深的污色是无法洗除的。你生平所犯其他罪恶,都是不深的污色,得因痛切忏悔而洗除。但忤逆不孝,其罪最重,是极深的污色,虽经忏悔,亦不易洗除。这是你的黑簿上,其他罪恶都已勾销,独有不孝罪业尚未勾销的原因。好在你晚年诚心改过,所作功德很多,虽未能勾销不孝恶业,尚能延寿,让你回阳去吧!”说罢,冥差接著把张义的肩膀一拍,张义就苏醒回阳来了。从此以后,张义把冥间所见所闻的经过,逢人讲说。使人们都知尽心尽力的孝顺父母,千万不可犯忤逆不孝的恶业。(取材自德育古鉴)陈廿三蛇伤虎咬  陈廿三是宋朝时代的人,住居在偏僻的山地。他生就一副凶暴刻薄的恶相,又浓又粗的眉毛,眉尾向上竖著,好似一把弯弯的刀;三角形的眼睛,一丝一丝的红筋交织在眼白中,每当无明之火暴发时,眼眶中的红筋更显露得厉害。最可怜是陈廿三的父亲,已是将近古稀的风烛残年,平日营养不良,操劳过度,以致到了高年,百病丛生,咳嗽气喘,连年不愈,一口一口的痰涎,终日吐个不停。照道理讲,陈廿三应该耐心的侍候父亲,不要说割肉疗父,最少也应该为父亲好好的延医服药。可是他对父亲的疾病,完全不放在心上,反而说父亲夜间的咳嗽声,打扰了他的睡眠,又说父亲的痰涎使他看了恶心,因此常对父亲厉声呵斥,“老不死”三个字,成了逆子陈廿三的口头禅。俗语说:“强妻逆子,无法可治。”陈老头子面对著这样不可理喻的逆子,也只徒唤奈何,常常暗暗流泪。躺在病榻上,越想越伤心,自言自语的说:“儿子对我忤逆不孝,我总是活不长的了,可是我真为儿子担忧,他这样忤逆,将来恐怕要受到蛇伤虎咬的恶报。怎么办呢?”陈老头子在病魔及逆子的双重夹攻之下,不久就永别了人间。有一年,陈廿三与同村青年数人,结伴到深山去采柴。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忽然草地中游出来一条四脚蛇,对准著他的脚部猛咬一口,一时鲜血淋漓,染红了他的裤子,也染红了地上的青草。他为了躲避毒蛇的缠身,忍著痛苦向前行走,哪知不到几步,树林中风声起处,突然地又跳出来一只斑额吊睛的猛虎,同伴的人看到了老虎,都纷纷的拼命逃走,可是陈廿三因为给毒蛇咬伤了脚,没法用力的逃,结果给老虎咬去吃掉。当他给毒蛇及猛虎包围的一刹那,也已觉悟这是忤逆的恶报,哀哭呼天,可是当恶报临头的时候,呼天无效,懊悔也已来不及了。(取材自德育古鉴)腹诽造下不孝业  俞麟,是山西太原的儒生。从外表上看来,温文儒雅,对人彬彬有礼,满口仁义道德,俨然以君子长者自命。在家庭中,也看不出有忤逆父母的不孝举动,因此人们还认为俞麟是一个正直的好人。王用予是俞麟的同学,与俞麟的性情不同,并不专在外表上做功夫,而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切实的从方寸上修养,尤崇拜文昌帝君。每日黎明即起,漱口洗脸以后,整齐了衣冠,在文昌帝君像前,恭恭敬敬的焚香礼拜。到了晚上,又跪在帝君的像前,反省一日的言行,善者加勉,恶者悔改。有一天,王用予梦见在文昌帝君的像前,帝君很恳切的对他训谕,告诫他举心动念,时时检点,不可动歹心,不可做恶事,因为善恶是有报应的。当王用予向帝君叩问自己的前途时,帝君说:“你自己的前途,完全把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的心念言行是善良的,前途一定光明;反之,如果你起心动念,言语行动,为非作歹,那么前途的命运,一定是险恶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的前途,何必求神问卜呢?”后来, 王用予一个个的考中了秀才、举人、状元,可是俞麟始终是一个老童生。人们常常说:“考试凭著七分本领,三分运气。”那么所谓三分运气,或许就凭各人的阴德,含有因果报应的成分吧!(取材自德育古鉴)九旬老太 被儿子安排住进自家院中窝棚  为人儿女,不孝至此,令人心痛,不信因果,恶业自受,莫轻小恶,死后尚且受之,何况此罪不孝父母,入无间之罪,现在更是深感,佛法对这个世界的重要性,若无佛法驻于世间,所有众生必永劫难逃地狱之罚,祈望我佛慈悲,愿佛法永驻世间,愿众生深信因果。  【街道工作人员将老太抱出窝棚】    【老太女儿家的小楼】  前天南京飘起了雪,在建邺区江心洲街道,一位九旬老太却蜗居在自家院中的窝棚里。窝棚的四周用塑料布裹了一圈,即使这样,仍然透着寒风,老太有4个女儿2个儿子,而且都丰衣足食。更令人诧异的是,柴房是老太的儿子安排的,而柴房的一墙之隔,就是她外孙女家的房子,但是用来出租和堆放杂物。老人的邻居说,有这样的儿孙,恐怕心比天还要冷。好在江心洲街道工作人员在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老人的子女,斥责了他们的行为并将老人先搬回儿子家居住,下一步街道将和老人的几个子女共同协商赡养问题。  【天寒  9旬老人蜗居柴房】  江心洲街道永定村一间紧挨着江心洲中学的农家小院内,住着一位已经九十岁的老太太,严格地说,应该是院子角落的一个窝棚里住着位老太。记者见到老太的时候,她正披着毛毯坐在被窝里,看得出她很冷。记者打量了一下老太家。一块塑料布挡着窝棚,这是“门”。窝棚的四周也用塑料布包裹着,应该是为了防风,但塑料布的防寒效果显然差强人意,不然老人也不会瑟瑟发抖。老人睡的是一张木板床,旁边还有一张小木桌,上面摆放着茶壶茶缸等生活用品,这就是她所有的家当了。老人的床头挂着条毛巾,另外还有几根似曾相识的东西,记者靠近一看,居然是几根已经冻得发硬的油条。老人说,这是昨天的早饭,小孙女送过来的,饿了就放到碗里用开水泡着吃。  看来老人是有子女的。可是这么寒冷的天,她为什么不和家人在一起,而要独自一人住在这个窝棚里呢?说实话,窝棚实在是又小又不安全,万一下了大雪,棚子很容易倒塌。而随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就更让人诧异了。院子里住着老太的儿子一家四口,还有她外孙女一家。但她儿子说家里房子不够住;而外孙女家的房子则是用来出租的。记者还了解到,离窝棚不到100米,矗立着老太女儿家的两层小楼。  【心寒  住柴房是儿子安排的】  老人蜗居在院中的这一间小柴房里之后,周围的邻居都觉得实在太可怜了。不少邻居都表示,老人有儿有女,都住在一起,为什么儿女却让老人住在这样的地方,百善孝为先,难道做儿女的忍心看着老人住在这里吗?记者问老人为何住在这里?老人回答记者,家里实在是没有地方住了,儿子就把她安顿在这里,她倒也无所谓,一个快要死的人有张床躺着就行了,只是这里太冷,她又浑身疼,风一吹,就更疼了。然而,即便老人这样回答,周围的邻居们也看不下去了,自家子女住房子睡软床,让老母亲躺外面,住柴房,实在是太不孝。“老人把子女生出来还抚养成人,等老了做子女的就这样对待老人,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一位江心洲本地人告诉记者,这户人家是从安徽搬来的,他们和这户人家也不怎么走动,所以都不知道他家里的事。  在老人居住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老人的孙女小汤,望着奶奶蜗居在一间柴房里,小汤其实心里也是不情愿,可无奈家里的条件实在太差了,把奶奶安顿在那里也是无奈之举。小汤告诉记者,奶奶叫章云秀,今年90岁,从 2009年11月份开始就一直住在这个小棚子里。“这个棚子原来是我们家的柴房,后来父亲把它整理了一下就给奶奶住了。”小汤说,他们一家都是从安徽无为到南京来打工的,他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小,上面还有4个姐姐和1个哥哥。听长辈说,爷爷在1958年就去世了,可以说是奶奶一个人将6个孩子抚养成人。前年奶奶因为一起小车祸卧床不起,浑身都痛,作为老人的儿子,小汤的父亲汤先平就和哥哥轮换着服侍老人,今年轮到了小汤的父亲,可是家里四口人住在2间房子里,她和姐姐睡一张床,父母睡一张,实在没地方再摆下奶奶的床了,这才将老人安顿在柴房中,但是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他们家照样供应,从来也没有少过。然而,可怜老太遭遇的一位邻居却告诉记者,在11月搬到这个窝棚里之前,老人有几天是睡在儿子家堂屋的沙发上。“睡沙发上也比睡外面强啊!”  【无语  外孙女家里还有房出租】  对于老人蜗居在冰冷的柴房里,邻居们的谴责声多过怜悯,可是小汤一家的实际困难又摆在眼前。记者还了解到,老人的小女儿也住在江心洲。昨天记者也见到了老人的小女儿汤先翠,对于母亲现在的遭遇,汤先翠表示,前几年母亲经常住在她家,因为那次摔伤,家里的兄弟姐妹就商量由两个儿子来给老人送终,毕竟女儿是嫁在外面的。  “现在我还是经常给老人送饭啊什么的,总之我们有口吃的就不会让老人饿到。现在要管得找她大儿子,在老家好几套房子呢,我们这边的条件都不好。”汤先翠表示现在老人的赡养是归两个儿子管。  然而汤先翠的邻居则向记者表示,汤先翠家就在大马路边上,而且是二层小楼,住着汤先翠一家三口。而和老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是汤先翠的女婿家。有的邻居表示,像这么大的房子安顿一个九旬老人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这样的事情也不太好管。”汤先翠的邻居告诉记者,在农村,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一般老人都是儿子赡养。另外一位邻居则表示,汤先翠女儿家有房子,而且还对外出租。“有房子出租都不给婆婆住,实在是太让人心寒了。”一位邻居愤慨地表示,老人应该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去法院告这些不孝的子女。记者对一个事实实在不得其解,放着那么多房子宁愿出租也不给婆婆住,为什么?一位知情人悄悄向记者透露了一点,他们怕老人死在房子里,房子租不出去。  【温暖  街道介入把老人搬回儿子家】  随后,记者将老人蜗居柴房一事向江心洲街道反映,街道负责人十分震惊,随即要求永定村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调查了解,和老人的家属协商此事,一定不能让老人再住窝棚里。  江心洲街道党群科科长田路和永定村相关人员来到老人住处后,也觉得十分心酸,“昨天还下着大雪,老人怎么住在这里呢?”工作人员一边质问老人的女儿,一边开始收拾老人的被褥,准备将老人先搬回儿子家中居住。面对街道工作人员的质问,老人的小女儿一言不发。看着老人冷的直发抖,街道工作人员赶紧将老人抱出了窝棚。老人被抬到了儿子家中,睡到了暖和的床上,反而显得有些不自在,“我睡了过来,小孙女就没地方睡了。”即使这样,老人仍然还在关心着自己的孩子,“你们把她搬进来,我们怎么住呢?”老人的孙女小汤一直在哭着,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现在先将老人安顿在这里,下一步会和老人的其他子女共同协商来处理此事,但有一条是,不能让老人再睡外面了。把老人安顿好之后,街道工作人员给老人送来了新被子、大米、色拉油和200元慰问金。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小女儿家有四五间房子,下面将对老人继续关注,把老人的子女都召集过来,由街道出面,共同协商老人的居住和赡养问题。  孩子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忘记父母教我们学走路,学写字。。。。。。不要忘记父母抱着我们时,脸上的那种慈爱的微笑,不孝父母,天理难容  【九旬老人就蜗居在这样简陋的窝棚里】  逆媳地灭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江苏省无锡县北乡曹溪里,有王姓的儿媳,是一个泼辣凶悍的逆妇,平日懒于操作家事,一切煮饭洗衣,乃至打扫等杂务、都要老态龙钟的婆婆动手。可是婆婆年老力衰,对于家事的操作,当然不能做得理想,或是房屋打扫得不够整洁,或是菜肴烹调得不够味儿,因此时常遭受逆媳的恶言咒骂。那逆媳的丈夫,亦即婆婆的儿子,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坐视妻子忤逆自己的母亲,不敢加以劝导,更谈不上管教。邻居的人,有时看不顺眼,偶而从旁劝解,总无法遏制逆媳的恶性,至于婆婆本人,为了爱护孙儿,竟甘受逆媳的淩辱,逆来顺受,日子一久,逆媳益发肆无忌惮。有一天,婆婆带著孙儿玩,不知怎的,孙儿跌了一交,跌破了头。逆媳认为是婆婆太不小心,以致跌伤了自己的儿子,竟对婆婆破口大骂。正在咒骂得凶狠,使婆婆痛心万分的时候,忽然乌云四布,大雨倾盆,不一会儿,房屋内外,都积满了水,逆媳两脚踏在泥地上,因泥地被洪水冲得很松,逆媳竟陷入泥土中,越陷越深,她不禁惊慌起来,急忙大呼:“婆婆救我!婆婆救我!”婆婆看到媳妇陷入危急状态中,虽已忘了平日的怨恨,很想救她,但在狂风暴雨中,束手无策,逆媳身体的大部分,都已陷入地下深泥中了,放声痛哭起来,可是哭也无用,不到一小时,全身灭入地中。狂风暴雨过后,邻居们把逆媳从泥地中挖掘起来,已经窒息毙命。这样的惨死,好像是被活埋一样,远近的人,看到逆媳死得如此的奇,都说显然是忤逆的现身恶报。当时有人作了一首诗说:“大地难容忤逆人,一朝地灭尽传闻。婆婆叫尽终无用,何不平日让几分!”(取材自万善之元)温五夫妇的惨死  温五,是一个浓眉大眼,身躯高大的彪形大汉。性情横暴,行为粗鲁,乡人都畏之如虎。在家庭中,他常常辱骂父亲,殴打哥哥,他的哥哥是一无知乡愚,懦弱无能,绝对不敢与他计较,只得携著妻子,迁到遥远的地方居住,避免与他冲突。可是温五对哥哥还是不肯放松,常常寻到哥哥家中,坐索酒食,强借金钱,稍不如意,兄嫂都要受他的淩辱。这样一个横暴的恶汉,倘有贤良的妻子予以劝导,或许稍可改变他的恶性。但不幸得很,他妻子对丈夫的恶行,不仅不加规劝,反而助纣为虐,协同他忤逆父亲。有一天下雨,他呼唤父亲上街买菜,父亲知道自己儿子脾气很坏,不敢不从,但雨天道路泥泞,无法行走,然恐触怒儿子,不得已宰烹自养母鸡供养儿媳。温五老实不客气地带著妻子围坐而食,狼吞虎咽,吃个精光,并不留一些余食给父亲。锅中仅剩残余的鸡汁,父亲私取残汁尝尝,给温五看到了,拍桌大骂父亲口馋,盛怒之余,还连汤带饭倾入厕中。他父亲遭遇如此的羞辱,怨无可伸,只得跪在灶神前面泣诉,温五认为父亲是在灶神前咒他,更暴跳如雷的说:“你要咒死我吗?我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有一天,父亲抱著孙儿嬉戏,偶一失手,不慎把孙儿跌倒在石台上,额部跌伤,温五认为伤害了自己的儿子,拿起棒来要打父亲,他父亲急忙躲入床下,他一棒打在床上,把床打得倾斜破碎。他父亲呼号求救,声达四邻,但邻居们都畏惧温五凶暴,闭户不敢过问。初秋的八月,正是台风的季节。黑夜中,狂风怒吼,暴雨如注,接著大地震动,房屋摇摇欲倒,温五急忙携妻抱子,出外避难。年老的父亲,行动不便,拉著温五的衣袖说:“儿子救我!儿子救我!”可是残忍成性的温五,不管老父的危险,反把父亲推倒在地上,只顾自己带著妻子逃命,刚逃到巷口的时候,大地震动更加厉害了,巷墙倾斜,巷口两边砌著的大石磨相对著倒下,将温五夫妇拦腰夹住,墙上砖石倒如雨下,把这对忤逆不孝的夫妇打成齑粉。事情发生以后,很多人都看到石磨上斑斑的血迹,深信这是忤逆不孝的恶报。张继宝不孝遭雷击  张继宝,是宋仁宗时的人。他本来姓薛,因为幼年时兵荒马乱,在避难逃亡中,与他的亲生父母离散了。幸而有一位张元秀,怜悯他的孤苦,收为养子,这个原为薛家的孩子,从此就改姓为张。张元秀夫妇因为没有亲生儿女,对待养子继宝,极为疼爱,如同亲生儿子一样,辛辛苦苦的把他抚育成人,并且延师课读,培养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一天,继宝外出游玩,途中适逢自己的生母,他竟忘记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辞而别。张元秀夫妇失了儿子,悲痛万分,终日在家盼望继宝归来,可是望穿秋水,不见爱儿的踪影,失望之余,老夫妇哭泣不已。后来家道中落,老夫妇沦为饥民,因此更渴求继宝的下落,四处探听,逢人询问。过了几年,得悉继宝赴京考中了状元,并且做了大官,老夫妇听到这消息,喜出望外,急忙借了路费,赶到京中去寻觅爱儿。好不容易见到阔别多年的儿子,哪知继宝看到二位老人衣衫褴褛,好像失了他的颜面,竟完全忘了抚育之恩,非但不肯相认,还饬令属下加以驱逐。老夫妇气愤填膺,头撞墙壁而死。一会儿,天空中阴霾四合,雷电交加,霹雳一声之下,张继宝在雷 击中毙命了。(取材自古病今医) 雷击不孝的事,不仅古今笔记载录很多,即近代报纸新闻,亦常有登载,如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上海申报载,海通社华沙五日电云:“波兰索里卡村,昨日发生骇人之逆伦惨案,有平民勃里斯图巴者,年三十二岁,因继承财产关系,与其母发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勃甫自家中逃出,即触雷电而死,乡人咸谓雷击逆子云。”四、孝顺得福篇蔡顺拾椹【原文】  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  姜书鉴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发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犹其余事耳。【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顺不肯受。  后来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那个地方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柩大哭。果然奇怪,火就跳过蔡家,烧到别人家去了。他又因为母亲生平最怕天雷的声音,所以每逢着有雷声的时候,蔡顺必定绕着坟哭着喊着。丁兰刻木【原文】  汉丁兰,河内人,早丧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邺人张叔假物,兰妻卜筶,木像不许。叔醉詈木像,且击之。兰归,见木像色不怿,询知之,即奋击张叔。吏至,捕兰,木像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图其形。  思亲不见,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极思也。而思慕之诚,木亦通神,忽而不怿,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诚所致乎。至于为亲像被击,而奋击张叔,只知有亲,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丁的人,单名叫做兰,是河内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亡过了,丁兰就把一块木头,雕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样。  有一天,邺的地方,有个叫张叔的,来向丁家里借东西。这时候,却巧丁兰不在家里。丁兰的妻子,就向着木像面前问筶,木像不肯允许。张叔刚刚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气,骂着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几下。  等到丁兰回到家里,看见了木像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的样子。问他妻子,才晓得这个缘故,丁兰就用力去打张叔。衙门里的差人来捉丁兰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泪来。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诏,叫把丁兰的形像画上去。董永卖身【原文】  汉董永,性至孝,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往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同至主家,令织缣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主大惊,听永归。至槐阴会所,妇辞永曰,吾织女也,天帝感君之孝,令我相助耳。言讫凌空而去。  王应照谓父死则葬,理之常也。孝子当贫乏无措时,卖身为之,亦求心之安而已。偿工之日,仙女忽逢,织缣一月,已清债累。此时卖身穷人,债主不得役之,且不能学之,于以知久停亲柩者之罪大矣。【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董,名叫永的,天性非常孝顺。家里很穷苦,他的父亲死了,没有钱筹办丧葬,董永就出卖自己的身子,把卖得的钱葬他父亲。  等到葬了父亲以后,便去偿还卖身钱的工价。走到路上,忽然逢着了一个女子,她说自己情愿和董永结为夫妻,便一同到了债主家里去做工。债主吩咐他织本色的重绢,满了三百疋,抵过了卖身的钱,方才准他回家。哪里晓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帮助,不消一个月工夫,就统统织成功了。债主非常奇怪,就准董永回去。  到了那槐树下,就是从前和女子相会的地方,那个女子就辞别了董永说道,我就是天上的织女,天帝为了你的孝顺感动了他,所以叫我来帮助你的。说完话,就腾上天空去了。郭巨埋儿【原文】  汉郭巨、字文举。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巨因贫难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进食。一日、子溺毙。妻惶泣。巨曰。毋惊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盍埋之。妻不敢违。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苏。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埋儿事。诸儒皆非之。得林县人所传。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之言。割慈忍爱、曲体母心者至矣。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釜黄金。得自凄怆之顷。而雷苏其子。破涕为笑。孰谓皇天无眼耶。【白话解释】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汉文尝药【原文】  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白话解释】  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黄香温凊【原文】  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    汉黄香,字文强,江夏人。年九岁丧母,哀毁逾礼,乡人称其孝。家贫,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日寒冷,以身温其被席。父疾,侍奉尤极其诚,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后举孝廉,官至尚书令。    王应照谓,九龄幼童耳,以常情论,则扇枕温衾诸事,犹是父母爱子之所为,若子于父母,焉知此哉。卓哉文强,既知思母,又能孝父,九龄人能恪供子职。凡老大而不知孝,与孝而不尽力者,胥愧死矣。【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孝子,姓黄,名叫香的,表字文强,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纪才九岁的时候,便死掉了母亲,黄香却哀毁过礼。所以一乡里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孝顺的。他的家里又很穷,于是黄香自己做着勤劳艰苦的事情,一心服事他的父亲,尽他的子职。    到了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黄香就把扇子去搧凉父亲所睡的枕席。到了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黄香就用自己身子去温暖父亲所睡被头。父亲有了疾病,黄香的事奉,格外的诚心。    当时江夏的知府官叫做刘护的,听到有这样的孩子,非常赞美他的孝顺,便替他表奏上去,请朝廷里旌扬他的孝行。后来黄香举了孝廉,官做到尚书令。江革负母【原文】  汉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尝稍缺。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  李文耕曰。次翁之孝。于险阻艰难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尽其心力。而造次颠沛。必于是耳。孔明鞠躬尽瘁。宁俞薄鸩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争光于日月也。【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江革和他的母亲同住着。那时候天下不太平了。盗贼很多。江革就背了母亲逃难去。他在路上。时时碰着这班作乱的盗贼。要把江革掳去。和他们一同去做盗贼。江革总是流着两行眼泪哭诉着说。我有老母在这里。要人供养。我怎么可以和你们一同去呢。强盗听到这话。就发了慈悲念头。也不忍杀他了。后来江革辗转在下邳地方作客。穷得连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赚些工钱来供养母亲。凡是母亲身边要使用的东西。没有缺少一点。后来他的母亲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亲的坟旁。就是睡的时候。丧服也不除去。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品行不错。就举他做了孝廉。最后迁到谏议大夫的官。姜诗出妇【原文】  汉姜诗事母孝,妻庞氏尤孝。母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之。值风归迟,母渴,诗责遣之。妻寄止邻舍,纺绩市珍羞,使邻母往遗,久之,姑遂召还。舍侧忽涌泉,味如江水,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范书录诗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贼经诗里,弛兵而过,曰「惊大孝不祥」。遗以米与肉,受而埋之。诗亦卓行君子也,宜矣。【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单名叫诗的,很孝顺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庞氏,孝顺她的婆婆,比她儿子还要好些,真是个能尽妇道的。  姜诗的母亲,喜欢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离她的家里有六、七里路,亏得庞氏不怕劳苦,每每提了汲桶去汲那江水,挑回家里,供给她婆婆喝。有一回,碰着了大风,回来得迟了些,母亲渴了,姜诗就责着妻子,把她赶出了。  庞氏就住在邻舍那儿,用了纺织得来的钱,买了好的饭菜来,叫邻舍的妈妈送去给她婆婆吃。过了好久,她婆婆仍旧叫媳妇回家了。后来姜诗房屋的旁边,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样。老莱斑衣【原文】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周老莱子,姓莱,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老莱子,他姓莱,遗失了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楚国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顺,奉养他的父亲母亲,凡是吃的喝的,总是用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说了。    最难得他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到了七十岁,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总没有一句说出自己的老字来,真合着《礼记》里「父母在,恒言不称老」的那句话了。   他又常常穿着了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故意装作小孩子的形状,在父亲母亲旁边戏着舞着。并且在双亲面**弄小鸟,做出孩儿顽耍的样子,要博得爷娘的欢喜。有时候又取了两桶水挑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连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儿哇哇的啼哭声音来。他的父亲母亲,这时候哪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极了。李忠辟震【原文】  元李忠、晋宁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过居民庐舍。皆摧压倾圮。被坏房屋一万八百区。人民压死。不可胜数。惟将近忠家。分为二行。五十余步复合。忠家独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况被灾之区。有一万八百区乎。庐舍生命。所伤无算。惟至孝者所居无恙。历观孝子传。辟疫辟水辟火辟风辟雷。竟至于辟地震山移。观止矣。人亦何乐而不尽孝哉。【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一个孝子。姓李。单名叫一个忠字的。他是晋宁地方的人氏。从小时候。就早已没有他的父亲了。单单剩着他一个母亲。仝他住在一块儿。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亲。却是非常孝顺的。到了大德七年八月里。这个时候。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头移过去。所过各处地方的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压的压下。一时间被坏的房屋数目。竟有一万零八百个区域。因为这场大灾难压死的人民。数也数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说也奇怪得很。飞散过来。到了将近李忠家里的时候。忽然分做两行。再过了五十几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拢来。所以只有李忠的家里是保全的。陆绩怀橘【原文】  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孟宗哭竹【原文】  东吴孟宗,抱竹而哭。冬月笋生,母疾平复。    吴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丧父,母老疾笃,思笋煮羹食。时冬节将至,笋尚未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愈,人皆以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饮食无味,偶思一物,宛似异常甘美,急欲得而食之,此病人常情,况老而病笃乎。无如时当冬月,笋从何来。宗之哭竹,非乞灵于竹也,而竹亦效灵。情到至处,不可以恒理测度者每如此。【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以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    哪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忽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闵损芦衣【原文】  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  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凄然蔼然,从肺腑中酝酿而出。虽使铁石人闻之,亦为恻恻心动,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为子者其三复之。【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姓闵名叫损的,表字叫做子骞。生他的母亲,早已亡过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了棉呀、絮呀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里面却是装着芦花的。  有一次,他的父亲叫闵损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很生气,后来觉察了儿子是穿了芦花缘故,便要赶出那个后妻。  闵损却对父亲说,母亲在此,无非我一个儿子受着寒冷,倘若母亲去了,可怜三个儿子都要受着孤单了。他的父亲觉得闵损的说话不错,也就罢了。他的后母,从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后看待闵损,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黔娄尝粪【原文】  南齐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人,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易病痢,始二日。医者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忧之。每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丧过礼,庐于冢侧。  李文耕曰,以心惊而知父疾,已见至孝冥感。而断然弃官,毫无瞻顾。至尝粪验疾,吁辰祈代,则忧思之迫切,而不可解矣。凡此至性至情之所为,总不可于世情中觅求见解。【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齐有一个姓庾名叫黔娄的,表字就叫子贞,是新野地方的人。刚才做着孱陵县的县官,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觉得心头好似小鹿一般撞,扑扑的惊跳起来,额角上的汗珠子,也簌簌的流下来。他知道家里一定不好了,就立刻丢了官职,回到家里。  这时候,他的父亲名叫庾易的,已经生了痢疾,才只有两天工夫,他便慌忙请医生医治。医生说,要晓得病的好不好,只要尝了病人的粪,便自然会明白了。若是粪味苦的,就很容易医治的了。  庾黔娄便立刻把父亲的粪,尝了一尝,不料气味是很甜的,因此心里觉得很忧愁。每天到了晚上,他便叩头拜祷上天的北斗星,请求把自己的身体,替代父亲的死。后来庾易死了,庾黔娄居丧过礼,并且在坟旁搭了草舍住着。实夫拜虎【原文】  明包实夫,事亲尽孝,明经力学,馆于太常里。岁暮归省,途遇一虎,衔其衣,入林中,释而蹲。实夫拜请曰,将啗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毕养,吾苟存,终还汝啗。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为拜虎冈。  孝既无灾不可辟,更无物不可格。不论禽兽鳞虫,草木花果,一切有情无情,均可由一片肫诚,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物类至于虎,凶暴已甚,而历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胜屈,於戏,奇矣。【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包名叫实夫的,服事他的父亲母亲,非常尽孝。并且明畅经书的道理,尽力在学问里头,后来在太常里的地方教书。到了年底下,包实夫回家去省视他的父亲母亲,半路上忽然碰着了一只老虎,衔住了他的衣服,竟把包实夫拖到树林里,老虎才把他放下了蹲着。  包实夫就拜着老虎问道,你将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运注定的,我有什么恨呢?但是我还有父亲母亲,两个人的年纪,都是已经七十多岁了。倘若你可以应许我终养了我的父母,那时候假使我还存在世上,那末我一定自己来送给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  那老虎听了包实夫这一番说话,就舍了包实夫竟自去了。后人就把那个地方,起了名字叫做拜虎冈。寿昌弃官【原文】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寿昌屡求不获。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余。寿昌乃迎归,并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应照谓,髫年别母,莫审行踪,碌碌尘途,心常抱疚。纵富贵兼全,但念天下岂有无母之人,五十年来,肠一日而九回矣。一旦弃官,入秦求访,观其与家人诀别之言,诚穿金石,宜其得以天伦重聚也。【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姓朱名叫寿昌的,年岁才七岁的时候,他生身的母亲刘氏,因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她,把刘氏出嫁到别地方去了。从此他们母子俩就隔绝了,好久不相见面,足足过了五十个年头。朱寿昌屡次访求,可是总寻不着。  等到神宗皇帝的时候,朱寿昌已经做了官,因为想念着母亲,便丢掉官,专诚到陕西地方去找。他和家里的人分别时候说道,我今儿到哪里去,倘若不能够找寻我的母亲,我就发誓,不再回到家里了。  后来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停了几天,果然机会凑巧,竟碰着了母亲。这个时候,他母亲的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朱寿昌便欢天喜地的把母亲接了回来,并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到家里一同居住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2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3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4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5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6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7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
不可不知——孝顺的人才能发达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