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4

石油企业运用安全指导书很普遍。2006年3月,我作为安全检查团成员,审读过不少油田的指导书。但是,好像为了体现编制者的水平,有个别指导书标准化很标准,专业化够专业,就是搞得过于复杂,没有简单化,所用术语基层人员看不懂,还得请技术人员翻译。我们一定要明了作业指导书是给谁用的。要提倡“傻瓜型”作业指导书,谁看了都懂,谁都会用,这是制作作业指导书的一个重要标准。4,小偷进屋先干什么?做任何事都讲究留条后路。这里,我说一个社会现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小偷入室盗窃,进屋以后最先干什么?给你3秒钟时间思考。请不要不加思考地回答说,找值钱的东西呗。错了,从公安部门审讯反馈的信息看,很多小偷进屋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安全撤离。即使是从窗户爬进去的,进屋以后,也要先找准门在哪里,下手的地点与门的距离有多远,怎么能够全身而退。很多惯犯的预先准备在入室之前就开始了,他们的专业术语叫踩点——事先了解住户附近的逃跑路线、楼梯、出口等,可谓狡猾至极。连小偷都能想到“职业”安全,那么,作为正义事业的安全管理,理所当然地应该比犯罪分子设计得更周全,布置得更细致。2006年6月19日上午,“东区1号”客轮被“新轮85号”客轮撞沉入水,珠海市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陆和港澳救援人员迅速赶往出事海域,避免了一场海难,86名旅客及6名船员全部获救。在这一事故处理中,预警救援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前,珠海海事局曾组织多方参与“碧洋行动”等应急演练,演习对接应急反应预案,为海上搜救做好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2006年,国家一口气公布了9项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公布应急预案,目的是为了规范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保证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企业的安全工作也应该遵守这一原则。我们实施科学管理,打造本质化安全企业,只是具有了一个好的出发点,还要做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事故怎么办?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坏打算”,出现事故时就会惊慌失措,小事故就可能会变成大事故,结局更加不可收拾。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6)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教训。1998年3月5日,西安煤气公司储存液化气的球罐发生泄漏。怎么办?以前没有周密的安排,临时动用了80条棉被去堵漏洞。罐里面有400立方、170吨的液化气,你可以想象,洞口会形成多么大的压力,用棉被能堵得住吗?结果,发生爆炸,烈焰腾空而起,形成时长10多秒钟、高达上百米的火柱,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人员疏散,5公里范围内实行交通管制,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牺牲……“棉被悲剧”暴露了什么问题?安全管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对事故的发生要预先有所准备,超前实施控制。有个故事说,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渡河。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会游泳不仅是锻炼身体,还是对意外风险的提前准备。我们首先想到要让事故不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把事故控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不让它蔓延,防止事故出现连锁扩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冲击波效应”。同时,还要对事故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尽量减轻事故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减少伤亡,减少损失。“往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打算。”怎么努力,怎么打算?应该着眼于三个方面。首要的一条是预防。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预防的责任,要通过危害辨识,知道岗位上存在哪些事故隐患,应该采取什么对策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最坏处打算,就是要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伤害,可能会引发哪一类的事故,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并且,这些损失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比如,事故会涉及多少个岗位,波及多大的区域,会有多少人多少设备多少建筑受到牵连。估计到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要有精确预测。再者,对症才好下药,要有一整套的事故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办法。在事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让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地缩小事故影响的范围,必要时还应为了照顾一个大的利益免受损失,而牺牲一部分小的利益。第三个方面是抢险救援,要抢救生命,保护财产,这是编制安全管理预案的至高目的。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提前有方案,有准备。这个方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预案,包括事故预案、抢险应急预案。这个准备,就是要对预案规定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好物资器材的准备,并积极演练,开展事故模拟演习,以备“用兵一时”。对于工作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我这里借用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规定,共有10条应急预案的内容可供参考。1.最有效的报警(火警或其他突发事件)方法;2.人员疏散的策略和程序;3.紧急逃生的程序和逃生路线的分配,包括平面图、工作场所布置图、安全避险区位置等;4.本单位内外的紧急联系人姓名、职务、部门和电话号码;5.留守岗位操纵或关闭关键设备、操作灭火器材,或从事其他必须工作的员工的疏散程序;6.指定执行救护和医疗任务的人员的职责;7.指定一处作为疏散后人员的集中点,并确定清点人数的程序;8.选定一处作为应对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备用通信中心场所;9.在现场内选定一个安全场所,用来存放财务账册、法律文件、紧急情况下员工的联系人(家属、亲友)名单等重要文件资料;10.确定通知员工(包括残疾员工)进行疏散或采取其他必要行动,以及报警的方法。关于如何编制预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机构用美国的经验提醒我们注意:应吸收管理人员和工人共同参与;他们的承诺与支持是预案取得成功的关键。编制过程中要对工作场所各类突发事件尽可能做出设想,并且要进行风险评估,以便确定有可能引发工作场所突发事件的各种风险。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7)5安全审计必不可少我们经常说,建立起安全生产的事故防御体系。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通常的解释是,教育、制度、执行三位一体。教育是基础,增强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责任感,提高安全技能;制度是保证,生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条不紊;执行是关键,再好的制度也要靠执行才能生效。“三位一体”看上去很严密,但却缺少一项关键要素。我的意见是,“三位一体”之外再加上一条——监督。监督是保险,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在他律的情况下让每个人自律。我们讲安全生产要靠科学管理,企业安全监督也需要有科学性,靠打“小报告”、安插“特务”的方法,不是科学。监督的方式很多,审计就是现代意义上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监督。目前在国内的管理界和企业生产实践中,却很难见到安全审计这个专业行为。对企业而言,很多时候安全和环保是一回事。我发现,环保很讲究审计,清洁生产审计是政府提倡并组织的一项监督行为,对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审计结果已经纳入了企业的日常改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持续清洁生产。我们国家的审计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主要用在财务、会计和资金的使用方面。而现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安全审计的趋势,主要是在国际石油业最先推开施行的,很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在开展HSE审计。有意思的是,HSE包含的健康、安全、环境三层含义也是“三位一体”。HSE审计定期举行,讲客观、重证据、有系统,审查健康、安全和环保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分析风险,评价后果,并且要有审计结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HSE审计并不仅仅限于技术上,其重点更多地放在管理上,比如说,涉及被审计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机构,甚至包括董事会、经理层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工作方式,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中石油在学习引进国外的HSE管理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开始实施内部HSE审计。这在国内企业界是很先进的,我们不能因为中石油近年来出了两起特大事故(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和2006年1月13日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就否认他们的努力。2006年1月13日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后,中石油所属油田企业的一位安全同行用了4个字向我表示,“不可思议”。他说,中石油这两年大会小会都在讲安全,安全教育抓得很紧;每年都在修订制度,每个企业的安全制度都是一大本,制度建设也没有落后;舍得花钱,舍得在安全上投入,作为亚洲最挣钱的公司也花得起在安全上的钱,很多设施拿到世界上比都属于一流;两任领导都很重视安全,马富才到基层视察一再叮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后接任的陈耕承担的压力更大,把2004年定为“安全管理年”,把2005年定为“安全生产基础年”;对事故有预案,各企业应急处置子预案达25000多份;对生产有监督,建立专业安全监督站上百个。可是,为什么震惊全国的悲剧却两次降临?难道HSE审计错了吗?难道领导重视、舍得投入错了吗?难道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会水土不服,到中国来就不灵了吗?我认为,这不能说明HSE审计的失效,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个问题,安全管理重在落实。审计的结果,提出的问题,改进的措施,是不是能够制度化,并写进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工作指引,成为刚性的原则?是不是和表彰、批评、奖金、工资、提升、降级、上岗、下岗等联系在一起?还有个前提,是不是能够审计出本质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监督不灵,查不出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分粥”故事,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群人分一锅粥,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大家重新选择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时,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便在拍马溜须的氛围中丧失了原则。大家只好每人一天轮流坐庄,平时仍然饥饿难耐,只有到自己掌勺的那天胀破肚皮猛赚一回。但总这样不是办法,大家想到了建立监督机制,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实现了基本公平。监察委员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于是,每次分完粥,早就凉透了。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8)在监督出现问题后,罗尔斯支招,还是让一个人分粥,其他人监督,各人在分析比较后兑现监督的结果,端走自己满意的一碗,留下最后一碗给分粥者。中石油发生安全生产悲剧不是因为没有监督,而是同体监督造成的,监督处于了弱势地位。从2000年开始,中石油开始建立安全监督体系,监督者、被监督者处在“同体”内。“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难,同级监督同级——太软,法纪监督——太晚”,同体监督,监督一定失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由于同一体系利益相关,会使监督总是疲软、乏力,起不到对被监督者的制衡和约束作用。尽管中石油推行施工作业项目监管分离,实施“异体监督”,但无论是重庆井喷事故,还是吉化爆炸事故,我们都看不到中石油之外的安全监督的影子。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同样是中石油,他们有不少在海外施工的队伍。按说“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部的安全指令在海外得到贯彻要比在国内困难得多,至少管理的距离远得多,效用也很可能相应减弱,可是,海外队伍的施工却安全平稳,很少有事故发生。这是因为安全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了。所有的队伍进入海外市场,安全是否决性指标。对外合作方国际石油大公司会对我们的施工队伍提出安全审计的要求,这个审计,不是看我们自己审计的结果,也不是以对方审计的结果为准,而是请第三方的专业审计机构来做。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开工,直至全部问题整改,并通过复审后方可开工。施工中的安全意识、风险识别、安全管理等方面,只要出现不好的苗头,随时会被勒令停工整改。我对于中石油的判断,仅限于资料的分析,可能有失偏颇,希望以后有机会实地深入研究,在本书再版时予以修正。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安全生产离不开监督,更需要科学的监督,比如采取安全审计的手段;还需要体外监督,比如,有政府部门出面的监管,或者由市场专业机构来做安全监督。如果企业有来自体外安全监督的迫切需要,可以预见,未来的安全审计将会有很好的前景。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1)1,处罚不是万能药“处罚是个宝,安全不能少。”给你1块钱是奖励,扣你1块钱是处罚。奖励有奖励的魅力,处罚有处罚的效果。为什么要说“处罚是个宝”,是因为很多时候,离开了处罚,安全管理还真推不动。处罚之所以有效,是源于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边际效应。1块钱对于每个人影响不同的情况下,价值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也说,扣除1块钱,比得到1块钱,边际价值也就是感觉到的损失要大得多。鞭策超过激励,大棒在这个时候超过了胡萝卜。正因为有用,才出现乱用的现象。处罚本来是处理加必要的惩罚。一说“安全工作没做好,要加强管理”,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处罚力度”。这就很难保证不超出制度标准。到某些人手里,处理不处理不重要,惩罚甚至是加重惩罚才解气,这就演变成了惩罚主义。甚至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赔,用罚款处理一切的倾向。制度有规定当然要罚,制度没规定,看来有违反制度的苗头、趋势、可能,也要罚。员工过失造成小损失,理应赔偿,也动用了惩罚程序。安全管理中,如果处罚至上,用处罚代替一切,难免出现执罚人的情绪化。甚至在一些企业,出现了被管理者要看管理者的脸色、情绪行事,情绪不好,小问题很可能会带来大处罚。处罚得心惊胆战、心惊肉跳,这是执罚者希望看到的后果。可是他们没意识到,处罚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处罚有它可怕的负效应。处罚至上,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行为学上的X理论,认为人们是懒惰的、懈怠的,不抽鞭子不会往前跑,需要用纪律来约束。要知道,在安全面前,人们思想意识上都是好的,没有人想到“我要出事故”,“我一定要受伤害”,要真这样,那就是神经病了。所以,安全管理不应该是只抽鞭子,应该采取措施提醒和要求相应责任人做好防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是对等的身份,不应该有强权。做错了,该赔就赔,制度怎么规定怎么执行,不能想怎么罚就怎么罚。何况,现在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受到不合理的处罚,你很可能就会把所需要的人赶走了。留下来工作的,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并不利于平稳操作安全生产。吉林石化2005年底的那次爆炸,是个设备问题。设备有问题,为什么在检修时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为什么没有能够维修整改好?我看到有一份报道说,没有检修好是因为检修时间不够,于是压缩了检修的时间。按说,停工检修的周期是有明确限定的,可实际上,按时检修者却远未照章执行,但是,各个单位向石化公司报的材料上都说检修合格,检修任务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处罚措施不合理。公司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检修任务,即使事实上不可能,员工也不敢轻易提出,否则,只能说明不是计划欠周详,而是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要受到处罚甚至严厉的处罚,比如下岗。员工为了保住饭碗,自然将没有完成的检修也变成完成了,这就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伏笔。可见,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处罚,会留下很多的事故隐患。现在,我们好好探讨一下处罚的问题。处罚要有效果,让人服气,首先要明白,谁在确定处罚标准。这就是说,处罚要有权威性。企业确定处罚,作为制度性的安排,就像国家制定法律一样,也要有专门的立法机构。企业在安全管理时,也不能随便哪个部门哪个人说一句话写一纸条就作为处罚的制度来源。如果是国有企业,管委会通过之后,要经过职代会,职代会说行才能算数。上市公司、私营企业中,要制定处罚制度,也要由经理层提出并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并且还要征询一下员工的意见。处罚的程序、权限也有讲究。法律审案子讲究两审终身制、三审终审制。些轻微的处罚可以由基层部门执行,比较严重的处罚由上级部门执行,最为严重的处罚,执行层只能根据权限提出请求,由企业最高当局相当于最高法院审核批准,才能最后确定处罚。决定作出后,应该给被处罚人说话的机会,允许申辩,如果申辩的有道理,可以复议。这样从程序上保证不出冤案。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2)还有,我们既然知道处罚对士气和平稳生产容易带来不利影响,不能轻易处罚,就应该考虑有没有同样效果的替代办法。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后,国外替代罚款的处罚手段五花八门。在巴西圣保罗,司机犯规,就会被罚“回炉”深造,重新学习,不过可不是送驾校学习,而是被送去幼儿园“上学”,驾驶儿童玩具汽车,在孩子们的嘲笑中思过。印度尼西亚的办法是剃光头。如果违章,“小心项上人头”的黑发。美国的办法是让违规者去“当护士”,专门护理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人。看着“前辈”已经缺胳膊少腿,“兄弟,还敢吗?”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应该想到,处罚是最后的一招,是不得已才走的一步。运用处罚有一个原则:能用其他管理方式代替的就不处罚,能用赔偿经济损失的办法解决问题就不要罚款,能扣奖金浮动部分达到效果的就不要动基本工资固定部分,能让他自动离开岗位走人的就不要给他留下被开除的伤痕。我这样说,只是针对制定制度需要掌握的指导思想。制度一旦已经制定出来,就要丁是丁,卯是卯,一点都不能含糊,必须按制度执行。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执行制度时狡辩:“人家《第一管理》的书中有那么个原则,你就高抬贵手,手下留情吧。”那我可不认账。最后,我要说处罚问题实际上是企业文化问题。处罚只是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处罚,教育当事人和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不出事故。要在企业里培育处罚的制度环境,就像烧炉子一样,遵循警告性原则,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诫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处罚,就像炉火通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遵循确实性原则,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就像你如果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遵循即时性原则,处罚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不搞秋后算账,因为在碰到热炉的同时就立即会被灼伤,而不是在以后某个时间;遵循公平性原则,处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概无例外。按照“热炉”法则处罚,制度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检验处罚的标准,仍然是文化。合理的处罚,能够得到被处罚人的认可,得到其他员工公平性的认可,得到企业文化规范的认可,处罚才有效果。2,最危险的地方凭什么最安全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终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想去尝试,太危险。当然,人们可以躲开火山口,但军队打仗、矿山施工却离不开炸药。无论炸药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可以想象出生产炸药是安全风险相当大的工作。靠生产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安全生产典型。刚开始,他们也经历过爆炸,有过死亡,有过巨大的财产损失。创始人老板杜邦于是决定,把家安在生产炸药的厂区。工作的时候是和危险打交道,工作之余,吃饭、睡觉也都没离开炸药的危险区。按照中国人的话说:杜邦不是找死吗?不,他也想活着。他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白天、夜晚,工作、生活,都在危险区,才能逼迫自己辨识危害,控制风险。他的这种直面危险解决问题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企业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已经从个人的一种努力上升为企业的精神动力。我大学毕业后曾经有段时间在河南油田水电厂工作。去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雷公电母”,电力企业安全的风险很大,“电老虎吃人不眨眼”。企业也曾经出现过“电老虎”伤人的事件。可现在这家企业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安全是厂里天天讲的话题,党政工团都在做安全工作,黑板报、文艺演出、厂里的网页,安全总是最显眼的主题。全厂还有个安全文化的造星运动,谁安全工作,认真仔细排查隐患,就会获得荣誉、受到尊重。所以,整个企业里,员工们学技术保安全蔚然成风,有人备课给工友们讲课,有人做安全防护技术的发明创造,还有人自己动手将安全操作知识编辑成册。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3)我在“电母”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她的脾气也比较了解。但是,对“雷公”还是有些陌生。2006年,我参加安全大检查,到访我国中部和南方的石油石化企业,才知道什么是“雷公”企业。石化企业、炼油厂、化工厂,集中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这些“要命”的安全风险。进入厂区以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骷髅头”,到处都是“防毒面具”,到处都是“防火防爆”,视线所及,满眼都是各类安全标志,就像走进了地雷阵。你就会想,搞不好哪一脚踏错,“轰”的一声,就会发生不可收拾的局面。记不清是哪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情节大概是,我方和敌方斗智斗勇,我军的侦察员或者地下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往往进入了敌人的心脏部位。电影放到一多半,观众才“哇”的一声,原来对方将领的秘书、副官就是我们的地下党员。还有的电影表现的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电影的主角是个好人,已经回到了驻地,周围都是人民群众,可他的身边暗藏了敌人的特务奸细,随时准备干掉我们主人公的性命。在企业里,“最危险的地方”要变成“最安全的地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处在“雷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中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还能够保持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的标志,靠的是什么?按照中石化高层人士的说法,受益于10个方面——一是大局观念,“保安全就是保政治,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大局”。二是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三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重“三基”,查“三违”,反“三个主义”。重“三基”是重视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查“三违”是查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反“三个主义”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四是“一岗一责”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很明确。五是安全监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六是到位的安全检查,“严之又严,吹毛求疵,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七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多,连续作业”。八是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包括“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还有“乱世当用重典治,重病须靠猛药医”。九是下功夫治理隐患,讲究“见大风于青萍之末,扼隐患于未然之时”,采取“总部监督、分级管理、企业负责”,用“四定”作保障: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十是对待事故的调查处理有科学的态度。中石化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应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事故原因要水落石出,吸取教训要刻骨铭心,事故处理要痛之切肤,事故整改要举一反三。中石化的治本之法,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文化”;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安全文化”。实际上,“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的安全管理治本之策,把安全文化作为“五要素”之首,摆到了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面前。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4)3,安全文化就是金钟罩、铁布衫现在的企业界,对安全文化有着很多误解。有不少企业打着安全文化的旗号,说的做的却“驴唇不对马嘴”,就像一个文化人,看上去很有文化,尽干些没素质的事。常见的有这么两种类型:一种是说“以人为本”。哪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可是好经念歪了,在有的企业那里变成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也没有大错,但他把这个“和”字做足了,变成了“一团和气”,组织氛围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安全管理上也推行*评议,安全干部在留任、升迁、降职时,不是看安全业绩,而是凭评议的票数,这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结果,出现事故无关紧要,得罪了人丢了票可不是好玩的,丢了票也就等于丢了乌纱帽。还有一种片面理解安全管理——就知道严厉,没有人情味,人文关怀缺失。一个人出事故一个班组受株连,一个岗位出事故,前后左右的兄弟统统下岗。这样做就会出现如下局面:上级夜间查岗时,值班人员轮流睡觉、轮流放哨,大家想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对付检查人员。这说明,严厉管理的结果,往往会掩盖问题,并没有真正消除隐患,并不是本质安全。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任何企业都已经有安全文化,只是表现的强弱不同,强弱区别的标准,就在于大多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在一个频率形成共振。安全文化,是一种企业组织和人群对安全的追求、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组织氛围的东西。属于安全文化的内容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制度范畴和行为范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盒子,最外面一层是表层文化,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标志、口号、宣传品;揭开这一层,第二层属于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布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工作指引等文件化的材料;剥开第三层,进入深层,是行为文化,是每个岗位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且是带有群体特色的行为方式;最里面的核心层是观念,是在员工中形成的安全共识,是企业安全目标和各项规程在员工心目当中的认识、认可程度。下面几种现象可以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蜜蜂飞行的路线是一个圈儿一个圈儿地迂回前进,苍蝇的飞行是打对钩直线式的直来直去。有人把几只苍蝇和几只蜜蜂关在一个大玻璃箱子里。时间长了,发现它们的行为方式相互感染,蜜蜂画得不那么圆了,变成椭圆,向苍蝇的直线靠拢;苍蝇打的对钩也不太直了,变成弧线,在向蜜蜂学习。我们还知道有关“夫妻相”的说法。夫妻俩生活时间长了,生活方式、吃饭的口味儿、说话的方式、一颦一笑都在接近,面部表情甚至面相都在接近,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夫妻。有位业务员自豪地讲他有一个本事,走进任何一家公司办公楼,10分钟之内,就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企业的发展前途。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我只要走进一家公司7秒钟,就能感受到这个公司的业绩如何。”这些事例说明了“场”的存在,就像磁场一样,是一个文化场。知道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一个场,是一个系统,我们在建设和培育安全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够简单从事,要采取系统工程的办法。先是要诊断,了解企业现成的安全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发问卷,可以到员工中去访谈,可以看材料分析,可以现场观察,并且要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准确号脉,才能对症下药。诊断结果出来以后,要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有个全面的规划。要确定企业的安全目标、安全追求、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发动员工参与讨论,形成完整的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重在建设。导入整个安全文化体系,领导要做好示范作用。我们说“下头看上头,群众看领导”,这个领导包括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安全管理干部。把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剧本,迅速进入角色,将安全文化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行为上。在员工中推广安全文化,还要寻找、发现、树立,并且是大树特树企业安全英雄、标兵模范,给安全文化在员工中间找到载体,使员工在学习理解安全文化时有一面镜子,能够看清自己的努力方向。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5)文化不是宗教,但是文化也需要一定的程式,要用仪式和套路来运作安全文化。给员工发放安全宣传品,组织安全文艺活动,召开安全故事会,让员工讲身边事等等,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形成安全文化的气氛。安全文化还需要强制灌输,可以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企业内的所有宣传资源进行灌输,还可以办培训班,组织考试,让员工理解、记忆、消化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固化在岗位上,要不断地强化安全文化,经常用员工行为来检验安全文化,再用安全文化来引导员工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文化,就是要对安全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就需要处理好“以人为本”和“严厉执行”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我们各个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基础。任何企业都必须首先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人是最宝贵的,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安全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我们不能说,考虑人的安全就不考虑物的损失,我们首先要强调保证人的安全,其次才是物。在员工中无论采取什么操作方式行为模式,都不能伤害到自身和他人。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它是执行文化。安全的操作规程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部门的安全指令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强调执行,不是超出制度本身的严厉和加码,而是要有人情味儿,无情管理,有情操作,实现“以人为本”和“严格执行”的完美统一。4,颜色、光线、声音,个个性命攸关颜色、声音构成的美术、音乐可以治病,也可以致命。安全文化中最显而易见的是随处可见的安全标志、安全警示设施以及各种安全宣传品。它们都离不开颜色、光线、声音。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听到的东西,在时刻、处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先说“色”。“目之于色有同美焉”,颜色可以给人美感。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色能影响人的味觉,还可通过影响人的感觉,调节人们的情绪。情绪并不纯粹是主观的东西,是可以准确测量的。经过大量的测试,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暖色让人兴奋,冷色让人平静,浅黄色让人轻松,浅蓝色让人安静,深绿色让人忧郁,浅绿色让人缓和情绪,黑色让人感觉压抑、心情沉重。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自杀桥”。这座黑色的桥,让人心情沉重,有些想不开的人来这里散散心,就更加想不开,结果,投河自杀的人数明显比其他桥上多,所以有了“自杀桥”之称。市政当局接受心理学专家的建议,重新包装,给这座桥漆成了浅黄色。从此,“自杀桥”变成了安全桥,自杀者很少再在这座桥上出现了。颜色是被动的,光线是主动的。你闭上眼睛肯定看不到颜色,但能感受到光的存在。我有个毛病,睡觉时如果开着灯,就睡不踏实,第二天一定没精神。因为,光是一种能量——光能。你闭上眼睛,强光也会透过眼帘。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到人的视野,长期的光线环境会影响视力。现在出现了光污染的说法,上海甚至出现过一起因光污染影响住户睡眠的官司。再说声音。悦耳动听的声音,比如音乐、鸟儿的叫声,会给人带来愉悦,超出一定分贝和低于一定的分贝,都可能令人不安,噪音甚至还损害人的健康。颜色、光线、声音可以共同形成安全的环境。我国还专门对此做出规定,红、黄、蓝、绿4种颜色很荣幸,被确定为安全色,担负起表达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安全信息的使命。光线被用到各种信号灯上,并且和不同的颜色结合表示不同的意义。声音被运用于汽笛、喇叭上,其高低、节奏、表示的意义都有章可循。交通信号灯自1858年在英国伦敦街头诞生以来,颜色便被赋予了通行与禁止的特殊使命。110年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注意”,3种颜色的灯光在世界各国代表了共同的含义。在所有可见光中,红色光波的波长最长,红光在介质中透射能力强,就是在雾天,红光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颜色。各国风俗不一,但是,全人类都知道,“血”是红的,“火”是红的,同“血与火”一样的颜色告诉你:危险!见到刷上红色的设备赶快住手;见到各种器具上的红色按钮,不要触碰;见到红灯亮了,赶紧停车;见到红色消防车、工程抢险车也要赶紧让到一边。绿色的意思正好相反,你只要听说“绿色通道”,那就是畅通无阻;启动按钮、安全信号旗等用的正是绿色。黄色就是提请你注意,发出警告,见到用黄色作标记的器件、设备或环境,一定要小心。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比如指令标志显示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具,你就要无条件照办。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6)有一次讲课讲到这儿,有人举手:“报告老师,我是色盲,我该怎么办?”我说:“安全色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作为色盲的人,最好的选择是改行,调换到不需要和安全色打交道的工作岗位。”“问题是,我可以不开车,但我不能不上街,红绿灯都躲不过去。再说全中国像我这样色觉异常的人有6000万……”“这么多?!”我很吃惊,“这部分人的工作生活确实受到局限。你们谁有更好的办法?”教室里议论纷纷,有人举手:“老师,有个办法,红绿灯能不能配上形状?圆灯行,三角灯停,菱形灯请注意。”这个建议是否科学,值得研究。有此想法并非离经叛道,莫斯科已经在有盲人出没的地段安装了有声红绿灯。如果我们的安全色和形状搭配使用,红绿灯必将会更加人性化。国家除了规定4种安全色外,还有黑白两种颜色搭配的对比色。黄色对比色为黑色,红、蓝、绿的对比色都是白色,黑白互为对比色。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图形符号,警告标志的集合图形和公共信息标志都用黑色。白色则作为安全标志中红、蓝、绿的背景色,也可以用在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安全通道上。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红色还要醒目。红色是说不行,红白相间是更加大声地说不行;防护栏、隔离墩、禁止通行、禁止跨越,都得红白相间“高声”禁止。同样,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也比单独使用黄色醒目,表示要特别注意,不注意就会有祸事发生。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蓝色醒目,一般用在指示方向路标上。白色还是安全线指定使用颜色,宽度不小于60毫米,用来划定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的分界。安全色和图形、符号一起构成醒目的图案,传递出特定的安全信息,被称作是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有国家的统一标准。表示禁止的标志,基本形式是带斜杠的圆形框,圆环和斜杠是红色,图形符号为黑色,衬底用白色,很醒目。警告标志基本上都是正三角形边框,三角形边框和图形为黑色,衬底用黄色。指令性的标志,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者是要求必须采用的防范措施,基本形式是圆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用蓝色。还有一些有提示意义的标志,只是提供某种信息,基本形式是正方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用绿色。颜色、光线、声音,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通用语言。我们运用颜色时,要考虑到国家的规定。国家规定红色表示禁止,你企业内部却来一个红色是表示放行,结果,出现认识偏差,执行混乱,怎么能安全?颜色、光线和声音,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中一个主要元素、基本工具。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松下彩管厂,每个职工右臂上都带有一个绿十字袖标,底色却各有不同。哪个班组出了事故,不仅是经济处罚,这个班的班长和主管的系长、科长、部长的黄底色绿十字袖标,就要被换成红底色绿十字袖标。整个企业的员工一看就知道这个班出事了。如果下个月内没有出现事故,袖标还能由红底再变回黄底。为了不被换成红底,很多职工工作都很小心。运用色彩时还要和光线、声音配合。需要注意的地方,用亮度减缓视觉疲劳。娱乐场所不能一概黑咕隆咚,要能看清出口的光亮。自行制作的各类警示牌,要多用色彩、图形等画面语言,少用文字,使岗位人员能够瞬间理解,快速反应。对于噪音相对大的环境,除了采取减少噪音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应该用舒缓的浅色布置环境,消除人们的烦躁感。我曾经长期到野外施工单位采访。每当来到野外施工相对固定的场所,见到场地工地郁郁葱葱的绿化环境,心情总是轻松很多。从一线员工口中得知,管理方有意识地搞些绿化,因为大自然有生命力的绿色,可以祛除紧张感。当然,对危险度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场所,要用鲜亮的颜色加大刺激度,保持员工安全生产的警惕性。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7)5,跨国公司也青睐顺口溜“操作规程血写成,不要用血再验证。”“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害几代。”这些中国本土气息的顺口溜如果放在我们中资公司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却出现在卡罗尔公司厂区树立的大牌子上。卡罗尔的安全环保部经理介绍,他们在国外没有这些,来到中国后发现员工的家庭观念很强,且对朗朗上口的文字容易接受,就把这些顺口溜写到了大牌子上。类似的例子还有SHS公司,它的厂区顺口溜很有特色:“一个烟头一场火,一杯美酒一场祸。”“安全第一忘不得,侥幸心理来不得,事故隐患容不得,违章操作使不得。”据介绍,这样的标牌也是来到中国后才有的。这给我们提出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应如何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的话题是近两年的事,政府将它排在“五要素”之首也是在2005年才开始的。企业文化却已经谈了很多年。安全文化不能再走企业文化的老路。据我的视野所及,企业界对企业文化有一种鸡肋的感觉。企业文化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见到太多正面作用,表现的是花里胡哨,热热闹闹。不管是不是面向社会的企业,不管是生产工业品的企业还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很多企业都在搞大众消费需要的形象识别,厂区变得漂亮,工作服变得美观,信纸、信封统一印上徽标等等,这些只是企业文化的皮毛。在这些皮毛上,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轰轰烈烈,形式主义,走了过场。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究竟在员工的心目中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几个人想去知道。这是前车之鉴,安全文化建设不能重蹈覆辙。依我看,检验安全文化的标准只有一个:有效。企业的安全文化,采取哪种形式并不重要,是土是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要真正管用,能够体现到员工的安全行为上。“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我们很多企业安全文化赶新潮讲“洋气”的时候,一些跨国公司的做法在我们眼里看来却很“老土”。摩托罗拉规定,在厂内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员工要保持镇静,迅速拨打电话3109报告;所有员工听到疏散警报或广播通知后,迅速停止工作,按就近的疏散路线图指示,从最近的紧急出口撤离。所有化学泄漏都应立刻拨打紧急电话3109。警卫部门会及时通知摩托罗拉安全部门人员做出反应。为了让员工记住这些规定,摩托罗拉用上了我们的民间文学顺口溜,把顺口溜印在每位员工的胸卡上:“个人防护要做好,职业疾病大减少,机器保护勿乱动,当心手指入虎口,预防危机勿惊慌,3109来帮忙。”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的合资企业,用了“很中国”的办法管理安全。在培育和建设安全文化时,如何让它管用、有效?我琢磨了很久,也和一些企业的同行交流,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是,必须针对人。先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企业的员工。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的安全文化?能用的我们用,不能用的我们不用。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民族文化背景又是企业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比如说美国的民族文化,美国人倾向于个人奋斗,尊重创造财富的企业家。所以,他们的安全文化在尊重老板、尊重企业出资人利益这一点上不需要多讲,人们都已经很接受;他们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要求人们在团队当中实现互助;重视培养员工个人维护集体利益,保障为团体中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再比如,日本人讲究“和魂洋艺”,学西方的技术而保留民族的精神。日本人在社会上表现得谦虚、礼貌,所以,他们的企业喜欢采用魔鬼训练,以提升个人的能力。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容易照顾人情。所以,中国企业要用其所长,探索尝试让企业里的班组和非正式团体成为安全管理的推动者,还要避其所短,突出按制度执行,突出规则意识、负责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严格遵守规则的氛围。第四部分 第七章 抓安全,要靠文化的力量(8)人群的民族特色不仅影响安全文化的内容,也影响着形式。我们应该研究员工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形式。最近几年,每年春节,我所在企业都要通过给职工发手机短信的方式拜年,提醒注意防火,注意生活安全,过个平安的春节,让人看了很温馨。美国有块路标上写着:“如果嫌速度太慢,那么到这儿来坐50年。”初看让人不明白,必须看到超速行车者坐的残疾人专用车后,才能恍然大悟。美商投资的弗兰克公司,在保持幽默风格的同时,根据中国人的需求改变自己,意思表达变得更为直接。他们在泥浆池旁写上“不可越雷池一步”,在机床上贴上“这东西会咬人”,行吊上写着“小心,你可碰不过我”,装配车间工作台上写着“硬顶是要吃亏的”。员工一笑置之的时候,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进一步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各个不同企业的员工。同样是中国企业,也要考虑自己的人员构成、队伍的文化素质,以决定自己具体的文化特色。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企业和主要由民工构成的企业,人们的行为方式一定不同。安全文化要找准着力点下功夫。处在同一行业的企业,经过培训出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多少的不同,其安全文化中培训、制度的要求,也都不可能相同。可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岗位都是安全文化的符号,岗位上每个人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文化的要求,并且成为自觉。第四部分 后记 在血泪和伤痛中诞生的文字(1)那是一场噩梦。时间过去很久了,我一直想忘却,希望忘掉当时发生的一切,但是伤痛留在我的体内,时时刻刻提醒着我;疤痕永远地吸附在我的身上,永远揭示着那段经历;往事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挥之不去。至今,我仍然能够回忆起那天上午的情形。阳光灿烂,公路上铺满了金黄色。我们几个人在车上有说有笑时,意外发生了。我被甩到了正常行驶道和超车道之间。我意识到自己被移到了路边。很多围观的人在说话,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阳光刺痛了我的眼睛,眼前浮现出奇异的光芒。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抬到了救护车上。在车上,我得知同行的伙伴中已经有一位当场遇难,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在深圳市保安区的一家医院,经检查,我锁骨粉碎性骨折,骶骨骨折,右臂臂丛神经损伤,前胸后背多处受伤。我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在医院里租了一个气垫床。前胸后背受伤处愈合很慢,每天医生过来给我换药,我总能听到“刺啦”的声音,在我的皮肤上撕扯,天天如此。伤口的疼痛还在其次,一直仰面躺在床上,浑身酸痛的感觉难以形容。我很想坐起来,但是,不行。一天24小时都躺在床上,常常迷迷糊糊睡过去,忽而又醒过来,很多次,很多次,我在梦中坐了起来,真真切切地感觉我从床上坐起来,非常真实,但是很快又被疼痛再次拉回到现实中。我只能平躺着,无论是在病房还是在理疗室,无论是在麻醉间还是手术室,我眼前看到的永远是天花板。这个时候,我的胃也来捣乱。由于长时间躺在床上不活动,肠胃蠕动很慢,再加上服用的大量药物对胃部的刺激很大,我一口饭也吃不下去。亲人和朋友拿勺子喂我,我也只能吃一口两口。吃饭是难题,排泄是更大的问题。卧床的病人很容易便秘,我也如此。家人把便盆放在我臀部下面时,我还有一个比其他病人更大的难处——因为骶骨骨折,我用不上力气,致使排泄每每失败。不得已,只有请护士们来灌肠。每次灌肠都让我感觉到没有一点做人的尊严,隐秘的肮脏的地方也向外公开……我的弟弟祁有金在我第一次手术前飞到深圳。作为一个安全管理工作者,他接触过很多的案例,也见到过不少事故的受害者,但这一次是以事故受害者家属的身份,体会到护理病人的那份心情:焦虑、不安、恐慌,还有劳累。也就是在此时,我们两人有了对安全的第一次深入探讨。因为这家医院是广东省手外伤科研治疗中心,住着很多工伤患者,一些工伤患者的家属向祁有金咨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也时不时以自身的体验帮助讲解,引来病友们的很大兴趣,甚至有病友的家属追到我的病房继续咨询如何预防事故。这是我们兄弟两人关于安全问题的首次合作。出院后,我长期处在治疗休养当中。从北京协和医院回到油田以后,我的上级朱灵先生鼓励我多看书多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左手写些文章。祁有金在深圳医院被工伤患者家属像“追星”一样追逐之后,深有感触,一直在想如何使枯燥乏味的安全理论走进大众心中。在我们兄弟两人合作的过程中,祁有金被抽到中石化检查团赴南方油田、施工企业检查,有了深入对比各企业安全管理的机会。本书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人士的帮助。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社科编辑中心副总编辑陈飞先生建议我们发挥来自安全管理先进企业的优势,在“安全专家所不能道,企业和员工最需要”的地方着力,打造一部影响深远、造福大众的图书。作为曾创造本土经管图书辉煌业绩的策划人,陈飞先生从选题定位到结构、风格等方面出色地履行了他的职责。在我国煤炭产量第一大省、安全形势最为严峻的山西省,长期关注安全生产工作的段建国先生和赵文春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媒体称为最繁忙的中国政府官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先生,在准备参加两会前夕,特地安排工作人员于2006年3月2日下午给我打来电话,转达他本人的意见,对我在伤痛未平的情况下写作表示鼓励和安慰,感谢我们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做出的努力。第四部分 后记 在血泪和伤痛中诞生的文字(2)本书的内容展示了“企管专业学不到的知识,企业会议讲不透的道理”,这也正是我们想要奉献给各位读者的礼物。我们希望用来自于企业第一线的素材,站在理论最前沿的视角,用一种与普通安全管理书籍不同的表达方式,把真正对企业有用、员工关心的内容传达出去;让企业的各级管理者翻开这本书能够真正有所启发,让企业的广大员工从阅读这本书中有所感悟,让企业界少些事故,让员工们少些伤痛。限于水平,这些可能只是我们的愿望,但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欢迎和我们交流,提出您的批评意见(邮箱qyhwyl@)。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我们的家人。我的儿子在我受伤后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鼓励我“血不能白流”,主动帮助制作了书中的图表。我的妻子口头上表示不热心,但是,在祁有金参加安全检查团无暇顾及书稿的时候,她主动帮助整理了我的语音录入稿。还有我的父母,我们想对两位老人说:爸、妈,儿子们没什么可孝敬的,唯有真诚的祝愿,祝愿你们“好人一生平安”!在此,向所有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家庭,表示真诚的问候!同时,向全国325万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一言:企业要生存,安全是底线。向全国亿万企业员工道一声:快乐工作,享受安全!作者2006年10月于河南南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2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3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第一管理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第一管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