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2

玛格丽特于1925年10月13日出生在英国林肯郡的格兰森市。她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原来是一位杂货商,后来出任格兰森的高级市政官,又出任市长。他经常向女儿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永远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这样的话。他经常告诫玛格丽特,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真理不是因为众人都认为是真理而才是真理。父亲的教育,无疑对玛格丽特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43年,她进入有着参与政治传统的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一入学就参加了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后来正式加入了保守党,她立志要做丘吉尔首相那样的人。但是,一个女性跻身政界,要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国度里获得一席之地是很困难的,但玛格丽特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她做质检员的工作持续了两三年,但她的大半精力却投入到她所倾心的政治活动中去。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政治才是她的兴趣和抱负。  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经人提名成为1950年达福区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尽管在竞选中败北,但是作为最年轻的女候选人,她比男候选人更引人注目,她的表现引起了保守党总部的注意。  1951年,玛格丽特同丹尼斯·撒切尔结婚。在1959年的大选中,作为中产阶级成员丹尼斯·撒切尔的夫人,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保守党下院议员。这标志着她已是一位职业政治家了。  很快,她就填补了政务次官的空缺,主管生活津贴和国民保险部。但撒切尔夫人在政府部门的第一个工作未能使她在国会里崭露头角,尽管她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职。低微的职位和人们对女性出于本能的歧视远远地把她挡在重大事件之外。  1970年大选,保守党领袖希思出任首相,撒切尔夫人被任命为教育和科学大臣。她上任后很快就让人们体会到,她不是一个受潮流羁绊的人,她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教育预算的重点,敢于与其他大臣据理力争。  但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政治新手,也首次品尝了被全英国人同仇敌忾的滋味,牛奶事件使她第一次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为响应财政大臣减少公共开支的主张,撒切尔夫人决定取消对8岁到11岁孩子每天免费供应牛奶的规定,为政府每年节省800万英镑的开支。她自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执行了政府削减开支的决定,又使教育预算不受影响。但这一做法使撒切尔夫人臭名昭著,她被列入全国共诛的恶魔名单。报界纷纷指责撒切尔夫人给小学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夺走牛奶的撒切尔夫人”成了各种报纸和工党政治家的口头禅,《太阳报》称她是“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人”。她这次又沾了性别的光,一个女人从孩子嘴里夺走牛奶显得特别恶劣。更糟的是,在公众眼里,她原本就是个严厉、好强、自以为是的人物。无故剥夺孩子们牛奶的举动似乎再次印证了人们的印象。所以,人们把一切愤怒都发泄在她的身上。  面对民众愤怒的情绪,丈夫丹尼斯担心她受不了侮辱和攻击,建议她退出政坛。但撒切尔夫人一再地对丈夫解释说,这次失误不是最后一次,只是第一次。她终于说服了丈夫,再次显示了她的坚强。  但是撒切尔夫人并不是对此毫不在乎。常务秘书派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这件事确实伤害了她,她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打击。但在公共场合她从未流露出痛苦。牛奶事件像其他事件一样反而使她更坚强。”  曾经把“当财政大臣”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撒切尔夫人,在1975年的保守党领袖竞选中,出人意料地胜出。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对我来说,这犹如一场梦。”  1979年5月,保守党以极大的优势成为执政党。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从格兰森市到唐宁街10号,她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克服性别带来的阻力或许是她的第一大成绩。英国是个社会观念极为保守的国家,男性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女性要成为领袖,需要更多的自信和勇气,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她每前进一步,都是一场抗争,同男性社会的抗争。作为首相的她,还要艰难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她总是感到自己没有被完全接受和认可,大选的胜利也没有完全驱除她的疑虑。在她将要组阁的人员中,只有两个人在选领袖的时候投了她的赞成票,其他人在第一轮就反对她,有人现在还是不服气。男士们为受到一个女流之辈的统治而恼火。但是,大选的胜利让她增加了信心,她相信自己有驾驭政局的能力。  经济是执政后首要关心的问题。打开国家的有关账簿,她发现经济状况比预想的还糟。撒切尔夫人要求更大程度地减少公共开支。她说:“我们不应该把国家看成慷慨大方、乐仁好施的神仙,在你洗礼时为你祝福,在你人生征途的每个阶段陪伴你,在你的葬礼上为你致哀。”她降低了标准税率,却大幅提高了增值税率,几乎是原来的一倍。国人为之震惊。  ------------骄傲遭不耻,狂妄遭篾视(2)------------  在讨论1981年财政预算时,更表现了撒切尔夫人的坚定与自信。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简直到了一意孤行的地步。她坚持己见,要求继续大规模削减公共开支和提高税收。而财政大臣和绝大多数内阁成员都认为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是灾难性的,必然会引起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乱,甚至有人以提出辞职相要挟;有364名经济学家说这样将导致英国经济的崩溃。但撒切尔夫人认为,她的方案不仅符合经济规律,而且在深层意义上,也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她不悲观失望,不为对手的强大而泄气,也不惧怕自己的孤立。  一次撒切尔夫人在准备进入下议院大厅听取预算报告时,遇到了她的经济顾问沃尔特———是她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之一。她说:“你知道,为了这个方案议员们会逼我下台。即使那样,我也不后悔,我知道我所做的是完全正确的。”  在财政预算方案实施初期,失业率直线上升,人们怨声载道,一些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笼罩全国。保守党内部对方案的争论依然无止无休,只有撒切尔夫人对方案的实施寄予极大希望。很久以后,大臣们才意识到了新方案的潜力,承认新方案是改变政府和国家命运的转折点。此后,每当他们说起国民经济连续8年不断增长的事实时,总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告诉人们,撒切尔夫人政府不是一个协商型的政府,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风格。  作为首相,处理外交事务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她注重密切和美国的关系,也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往来。  虽然她并没有和苏联人正面交手,然而正是苏联人使她成为国际名人。她曾多次抨击苏联,认为苏联是和平的最大威胁。在1976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她再次言辞激烈地批判了苏联,认为苏联的目的就是称霸世界。它有实力实现这种野心,“因为它是先生产枪炮再发展黄油,而我们是什么都发展了才发展军事。苏联人清楚地知道他们是超级大国———仅就军事而言。他们的经济濒临崩溃,人权毫无保障。如果英国不了解这点,用苏联人的话说,‘我们将注定被抛弃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她这段异乎寻常的讲话无情地贬斥了苏联,令苏联人极为恼火。苏联的官方通讯社———塔斯社立即予以回击,戏称她是一个“铁女人”。塔斯社一向不屑理睬无名小卒,这一绰号立即使撒切尔夫人名声鹊起。  撒切尔夫人对自己拥有这样的绰号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她不断努力调整自己,以更加名副其实。对于一位“铁女人”而言,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撒切尔夫人上任不久,适逢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东京举行。这是她的首次外交出访。她飞往东京取道莫斯科,飞机加油时,苏联总理不顾礼仪的束缚,亲自到机场目睹“铁女人”的风采。她到达东京后,轰动了整个日本,因为她是与国际政治家站在一起的惟一女性。所有的照相机、摄像机镜头都对准了她。陪同她赴东京参加会议的财政大臣杰弗里·豪回忆说:  “无数的日本人,包括许多妇女,被撒切尔夫人所倾倒。他们目光中流露出的好奇和钦佩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撒切尔夫人最后一个发言,也是惟一一个不用发言稿的人。她的发言多次被听众热烈的掌声打断。”  在会上,其他领导都在千方百计地套近乎,她却我行我素。她和美国总统卡特打招呼时,总是叫他“总统先生”,而从未叫过他的昵称“吉米”。  英国对欧共体承担的巨额费用更让她忧心如焚。英国的会员费呈不断上升状态,1978年英国承担的费用是8亿英镑,到了1979年已接近10亿。在历时数年的艰难的讨价还价中,她坚持要索回“我们的钱”。每到一处,她都不失时机地表示,英国除了支付应该支付的钱以外,一分钱也不多掏。她的坚定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979年11月下旬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她强烈要求削减英国支付的巨额费用。她不愿意在所谓的外交技巧上劳心费神,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和直率的观点与其他首脑展开辩论,甚至把共同体的预算称作是“偷窃英国国库的凶恶强盗”。前西德总理施密特听了她的话差点昏了过去,法国代表团的汽车已发动起来准备退场。  1980年8月底,最后一次协商会议举行。撒切尔夫人强硬地说:“我们必须为英国利益斗争到底。”会后,法国总理德斯坦离开会场时怒不可遏地说:“我决不允许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再度发生。”他还轻蔑地说:“一个杂货商之女成了一国之主,岂不是咄咄怪事!”前西德一位官员严厉地对英国驻欧共体大使说:“她使我们总理的男性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果希望我们两国的关系得到改善,她必须向他道歉。”而撒切尔夫人则在广播电台上高兴地说,欧洲人称她是“女戴高乐”。  1981年5月,英国和欧共体终于就费用问题达成初步协议,这个问题最终在她第二任期间得到圆满解决。  在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的英阿战争中,撒切尔夫人一开始就是主战派。5月2日,英国潜艇击沉了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战舰,造成阿方368名士兵溺水身亡,使战争升级。两天之后,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21人死亡,多人受伤。当大臣们感到危险增大而开始对和谈感兴趣时,她坚持打赢这场战争。  由于英国在远离本土8000英里以外的地方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撒切尔夫人在党内和国内的地位得以巩固,给保守党人罩上了一层瑰丽的光环,奠定了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获胜的基础。  玛格丽特·撒切尔三次连任首相,开创了英国政治历史的先河。对她的曾因为墨守成规而停滞不前的国家,她有着巨大的、转折性的影响。  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就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至少不能把骄傲表现出来,一表现就有了傲气。但在骨子里要有傲然的气质和自信。人是需要自信的,即相信自己,信任自己,为自己的优点、长处、成果深感自豪。无此,人连守住自己活下去的勇气都不会有。而这自信就是骄傲。自信也是需要表现的,尤其是要做大事情的人,他们一定要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向旧事物宣战的勇气,这也一定会被人们判定为张狂,自不量力。在这一点上,一个被国人臭骂的“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人”,还能当上国家领袖,也说明英国的开明,而我们就保守得多。这的确说明了我们文化和文明的局限性。看现今我们国家的那些开创事业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充满了骄傲的动力和自信的气度?只是在他们成功以后,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引子  悟道  ☆我爱我,才激情涌动;我欣赏我,才事业成功。  ☆只有当人成功了,那些所谓骄和狂的议论才能停止,而且,人们会转而持完全不同的态度,认为那是魄力和大气。  ------------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1)------------  走进陈规的自缚手足,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  43  这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  日本的一个叫和田清的史学家从我国东北拿回一张古地契,说是明末弘光年间的遗物。一次,一些史学家在一起吃饭,在座的有被称为日本史学界太阳的白鸟库吉,还有中国的蓝文征。在传阅那张地契时,大家称赞不已。等传到蓝文征手里,他判定不是明物,而是出在清光绪年间。白鸟听了很惊讶,让他再看看。蓝文征说:“不必看了,这纸是清末流行的东北双抄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而不用贯或缗,亦非明制。地契的格式为清末以来通行的格式。”白鸟点点头,又问蓝文征:“你认不认识陈教授?”蓝文征故意问他:“是哪个陈教授?”白鸟说:“陈寅恪先生。”“那是恩师。”白鸟一听,马上隔桌向蓝文征伸过手来。  原来,这位日本史学界的泰斗,在研究中亚问题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写信请教奥地利学者,复信说,可向柏林大学某教授请教;而柏林的复信则说应请教陈寅恪教授。白鸟说,如果没有陈寅恪教授的帮助,他可能至死不解。  陈寅恪是学术界的一位奇人。一次,苏联学者发掘到三件突厥碑文,怎么也弄不懂,而经陈寅恪翻译,各国学者没有一人提出异议。唐德宗与吐蕃的《唐蕃会盟碑》也是在世界许多学者没法翻译的情况下,由陈寅恪翻译的。  这里还有陈寅恪的一些趣谈。  1925年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教授要回清华大学任教,哈佛大学指名要陈寅恪接替他的教职,并许以高薪,却遭到了陈的拒绝。他说,他只对波士顿醉香楼的龙虾感兴趣。  在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的时候,清华的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回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说没有。曹就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了。他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留在国外吧。”梁无奈,只好说出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个教授对陈的推崇,这才使曹把陈寅恪请回来。  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所在的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在清华,凡遇到解不开的学术难题,人们都找他。  陈寅恪除在国内,断断续续在日本、德国、英国、挪威、瑞士、美国等学习了20年,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听说哪里有好的大学或教授,就到哪儿去,从没听说他获得过什么文凭、学衔。由此,且不说他的学问,只精通的语言,就有英、法、德、俄、日、意,还有蒙古文、满文、阿拉伯文、突厥文、暹逻文、希腊文、拉丁文、匈牙利文、土耳其文、印度的梵文、巴利文,还有许多中亚西亚现在的和已经死亡的文字。  吴宓称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他说:“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安妮塔在小学就不是一个乖乖女,她讨厌单调刻板的授课方式,喜欢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自己。中学时喜欢读先锋派的文学作品,尽管她不懂,但她却认为这些作品“闪烁着反传统的光辉”,魔力无比。  安妮塔经常和男孩子约会,然后用谎言来搪塞母亲。为此,她常常遭到怒骂和狠打。  1960年,18岁的安妮塔冒雨求学感动了院长,成绩不好的她才得到了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机会。她不注意仪表,满口粗话,完全没有女孩的妩媚娇柔。她渴望体验新事物,比如性解放、同居。为了推销自己,她刻意打扮起来参加舞会,以吸引男生的注意。工夫不负有心人,安妮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男性伙伴。但是这对她来说,只是一种尝试,仅此而已。  1962年秋,安妮塔自英国赴以色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在一个集体农场,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农工们一起干活到中午;下午,她给孩子们上课。她觉得,这些孩子置身于犹太民族的政治意识和宗教氛围中,生活得太过严肃沉闷。为了调剂生活,安妮塔玩了一个“耶稣降临”的游戏。被戳穿后,所有的犹太人都对这个亵渎神灵的恶作剧义愤填膺,安妮塔被勒令离开农场。安妮塔在后来的两个月里进行了环以色列旅行,冒险、探奇、寻刺激。为此她受尽了苦,经常忍饥挨饿,蓬头垢面,但她乐此不疲。这期间,她曾经在投宿的人家里,获得了吸毒的体验,但是她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很快离开了。  从牛顿学院毕业了,安妮塔接到一所专科职业学校的聘书,但她不想做教师,她觉得为人师表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所以,她想出了一个任何一个自爱的女人都想象不到的办法:她给学校写了封信,声称自己怀孕了,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她不考虑别人怎么议论,只要给她自由,什么都没关系。  理由充分,校方解除了和她的合同,安妮塔为此而沾沾自喜。  ------------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2)------------  她跑到向往已久的巴黎,住下等旅馆,吃劣质面包,在一家报社找到了资料员的工作。她羡慕记者东奔西跑的工作,但是她的写作能力让她无法胜任。不到一年她就辞去了单调的资料员工作,回到了家乡。  她还是做了教师,这是一份永久性的工作,也是令知识女性艳羡的职业。但是,安妮塔内心不安分的基因又在作祟,她不想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特别是做一个为人师表的教书匠。一年后,她又背起了行囊,开始自费旅行。  她被瑞士日内瓦的美丽风光迷住了,她想留下来。于是,她到联合国总部求职,她认为,在联合国就职不仅可以拿到高薪,更可以公费在天上飞来飞去,这比较符合她的兴趣。安妮塔跳过写自荐书、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直接闯进人事部门,以她流利的英语、法语和出众的资质,成为联合国驻欧洲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  日内瓦位于欧洲的中心。安妮塔利用假期或找借口到欧洲各国旅行,对旅行的热情远远高于对工作的热情。一年多后,她又找不到让她感兴趣的事情了。在旅行途中,她喜欢上了现代嬉皮士。对新事物好奇、渴求反叛、追求刺激的个性让和嬉皮士们一见如故,她和他们一起交谈、争辩、喊叫。想象不到,一个疯疯癫癫、放浪形骸的女人本来是举止庄严、衣冠楚楚的联合国官员。  1967年,安妮塔离开了联合国总部,开始了她追随嬉皮士的环球旅行生活。她边旅游边赚钱,但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她到过巴拿马,历经西萨摩亚群岛、斐济、澳大利亚、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在南非,安妮塔专门挑选了一个“黑人的夜晚”到俱乐部去听黑人爵士乐,因为她不愿和所谓高贵的白人坐在一起。当然,黑人也并不多么喜欢她,只是为这样一个反叛的白皮肤女人的无视法纪而感到瞠目结舌。结果,她违反了种族隔离法律,被白人警察逮捕了。  回到家乡,安妮塔和内向沉静的嬉皮士戈登一见钟情。认识的第四天,安妮塔把自己的行李搬进了戈登的临时居所。这就是安妮塔的性格。  1968年8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他们开始考虑过普通人的生活,但内心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动荡生活的向往。15个月后,安妮塔又怀孕了,他们决定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到美国寻访世界嬉皮士的大本营———梦想公社。当真正到达心目中理想圣地的时候,他们却被那里颓废、糜烂、麻木的生活方式震撼了。他们很快离开了那里,依然在寻找刺激的生活,但是永远做嬉皮士的想法开始不知不觉地变化了。  在内华达州的雷诺镇,到处可见结婚所。他们触景生情,穿着臃肿的工作裤,红色的雨衣和磨破了的运动鞋,背上背着一个哭嚎的孩子,向朋友借了戒指,走进了其中一间,花了25美元,用了10秒钟,完成了结婚誓言。  后来,在家乡小汉普敦,他们干过裱画,开过旅馆,做过汉堡包,但是都不成功。只是安妮塔不断尝试,从不气馁。她想起土著女人的美容。在她问她们是如何使皮肤细腻光滑美丽的时候,她们拿出一种壳罐装的像猪油一样的东西给她看。这是可可油,这是她们的植物护肤剂。她们没有现代美容观念,靠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安妮塔从土著女人的美容里获得了灵感,她知道和西方女人的化学化妆品相比,土著女人的方法要安全可靠有效得多,而且廉价得多。虽然她并不知道以后的绿色天然产品会风行于世。并且,安妮塔已经掌握了几种天然美容原料。  1976年3月27日,安妮塔的家庭式美容小店开张了。安妮塔并不知道,这是她的命运开始奇迹般变化的转折点。  安妮塔的美容小店与众不同。在开张前,她看过无数的店面,但都不是她心目中的小店。最后,她看到一间小小的、简陋的店铺,她立刻喜欢上了它。于是,很爽快地付了6个月的租金。直到有一天下雨,安妮塔才发现房子是如此地糟糕,雨水顺着墙壁淋漓而下。她只得把房子刷成深绿色,以掩盖烦人的水渍。她还用落叶松花园栅篱围住墙壁,以遮住淅沥的漏水。后来,美容小店以绿色、自然、环保而名声大震。她不想让顾客把大部分钱都花在精美的包装上,她的化妆品有着简易的包装,用装药水的瓶子装化妆品,标签是手写的———最开始是因为担负不起印刷费用,但这个风格却保持了下去。而且,她的化妆品用重量或容量的方式来销售,这样,让经济窘迫的人也做得起美容。  小店还没开张的时候,就有两家殡仪馆控告安妮塔,说她的花哨的店名影响了殡仪馆的庄严气氛而破坏了他们的生意。她要么不开业,要么改掉店名。安妮塔灵机一动,就打了个匿名电话给布利顿的《观察晚报》,声称为他们提供一条新闻:黑手党经营的殡仪馆正在恐吓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只是想在丈夫外出探险时开一家美容小店维持生计。  报纸报道了这个新闻,有许多人来安慰安妮塔。没有人再来找安妮塔的麻烦。而且,这个事件让她的美容小店名声大震,安妮塔不花一分钱却做了大广告。  开业的喧嚣过去后,有一段时间小店的生意很清淡。安妮塔计算过,小店每周必须进账300磅才能维持下去,但是生意最差时每周才有130磅的营业额。于是,在一段时间里,她每天早晨沿着街道往树叶或草坪上喷洒草莓香水。她要营造一条通往美容小店的馨香之路,让人们闻香而来。她因此又上了一次《观察晚报》。  现在流行欧美化妆品行业的顾客参与制作化妆品的做法,是安妮塔首先倡导的。她让顾客自己选择他们喜爱的香味,按需求调入他们选定的化妆品中。顾客乐此不疲。这使化妆品销售空前火爆。  不到半年,在别人的投资下,安妮塔就开了第二家美容小店。很快,又有了第三家、第四家……1978年,她有了第一家境外连锁店。  安妮塔把在北美的第一家连锁店的经销专利权,给了一个有着丰满胸部的加拿大女士。安妮塔做出这个决定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理由是这个女人在闯入小汉普敦的美容小店时不穿乳罩,仅套了一件紧身T恤。这在保守的小汉普敦是不可思议的,以至于行为一向都很自我的安妮塔都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正是这个女人的我行我素打动了安妮塔,她立刻爱上了她。后来这个女士的业绩证明,安妮塔的选择没有错。  ------------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3)------------  安妮塔还有过与欧洲国家共同体叫板的经历。用动物做实验是否人道,一直是化妆品行业有争议的话题。美容小店一直非常坚定地反对虐待动物,奉行人道主义精神。安妮塔呼吁人们不要购买使用动物做实验的化妆品,并印发数百万张传单分发到世界各地的美容小店。她还为伦敦的“以替代方案免除动物做医疗实验基金会”捐款。  安妮塔这些做法让不少化妆品行业人士对她恨之入骨,谴责她哗众取宠,利用公众对动物的同情心破坏公平竞争,为自己牟取暴利。但是,动物保护主义运动高涨,这些人敢怒不敢言。  1989年,欧洲共同体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草拟了一项指令,呼吁所有成员国的化妆品都必须通过动物实验,以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无疑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对美容小店是当头一棒。安妮塔陷入了绝境:要么自己打自己的耳光,采用动物做实验;要么自行宣布死亡,停止生产销售化妆品。  但安妮塔就是安妮塔。在她通过各种媒体和自己的销售网大声疾呼全面停止动物实验不果的情况下,更加显示了她敢于坚持自己本色的个性。她发动了万人签名活动,直接上书欧洲共同体。她毫不留情地抨击欧共体的指令,强硬地重申自己的观点:宁可关门大吉也不妥协!最后,在请愿书上签名者超过500万人。欧共体下令撤销了这项指令。  安妮塔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是女人,一个是欧共体,力量实在不成比例。但这个女人可以让欧共体乖乖就范!简直不敢想象!  安妮塔决定登陆美国市场,但这谈何容易!首先在观念上就有着很大的障碍,美国人认为自己独领世界风骚,而认为英国人保守落伍。同时,多如牛毛的美国法律、官僚的商业运作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也令人望而生畏。而且在现实中,英国企业在美国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令人沮丧。  但是安妮塔来了!  1988年,在历经3年重重困难,花费350万美元购买了他们自己的“美容小店”商标注册权后,美容小店要开张了。纽约的广告商纷纷找上门来,要为美容小店做广告,他们承诺:一夜就能把美容小店捧红。但安妮塔一口回绝:“实在抱歉,我们的预算费用中,没有广告费用这一项。”  安妮塔违背常规的做法引起美国商界纷纷议论,认为没有广告支持,无异于自杀。新闻界也没有漏掉这个新闻,报道和评论让读者开始注意这个奇特的英国美容小店。哈佛大学商学院一位教授在《华尔街日报》上写文章说:“要在美国成功,必须要举办一个盛大的开业广告活动。”  安妮塔把这位教授的话印在海报上,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语:“我绝不雇用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此语一出,纽约哗然。  7月1日,美容小店开张了。美国顾客怀着好奇心热情地迎接了这个风格迥异的英国绿色小店。安妮塔终于成功地跻身于美国商界。  安妮塔自1976年开创美容小店到20世纪末,她在全球拥有的分店已经超过1000家,公司员工超过4000名,她的个人资产超过2亿英镑。安妮塔成为全球闻名的商业巨子,成为折服无数人的传奇人物。  看看安妮塔的人生,她总是让人瞠目结舌,很多做法也很难叫人接受。不过,她的经历确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成就事业、要创造就得打破规矩。要按自己的路走,而不能走世俗的路。因为你跟在别人后面就总干不出自己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成就可言。而且,只有走自己的路,才可能尽快地发现到底能干什么,什么是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安妮塔说:“我开创美容小店的最大优势是,我从来没有念过商业课程,我不知道事情本来应该怎么做。所以,我既不懂常规,也不懂风险,只凭着直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我真的相信,如果我受过教育,一定没有今天的成就。”这话的确是对的。当今社会,有文凭的给没文凭的打工,其中的道理就显而易见。受教育越多,懂得的规矩越多,受到的限制越多,成就的可能就越小。  自然,安妮塔的成功也得益于她创业前的丰富经历,表现个性也决不是随意而为。人生的历练融入她的精神,多彩的经验增加了她的机会。  ☆有人放肆,有人板整。放肆者放的是自在的心,板整者板的是外在的律。人必然两者兼有。不过,成就者却只能是前者,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自己决定自己的,大多先苦后甜;别人决定自己的,大多先甜后苦。  走进陈规的自缚手足,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  ———永远我行我素、不与人同的商业名人安妮塔·罗蒂克  她很小就和男孩约会,后来又做“嬉皮士”……最后成了扬名全球的商人。她藐视一切习俗,一切规则,总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就是经商也别出一格。  引子  悟道------------人生是一场实验(1)------------  人生是一场实验,完全可以做不正确的事情  59  韦尔奇创造了许多奇迹。在他担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20年里,这家公司的年收益从250亿美元增加到1300亿美元,纯利润从15亿美元上升到7亿美元。它给股东的年均回报率超过23%。通用电气连续3年被美国《金融时报》排在“全球最受尊敬公司”的首位。韦尔奇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最佳首席执行官”。  韦尔奇被称为“美国国粹”,“商业魔术师”,“全世界企业家和经理人的楷模”,“人们竞相学习的榜样”。  1981年,他45岁,被任命为这个最早由爱迪生创建的老牌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的前任雷格·琼斯是个以稳键著称的有极大成就的企业家,在他退休的1981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官”,通用电气也在同行们的选举中获得“经营得最好的公司”称号。  而在韦尔奇上任伊始,他便开始了无论是谁都意想不到的革命。他说:“过去的好与坏与未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是一个活在明天的人,而且竭尽一切力量脱离昨天。”  他将40多万人的公司削减到了23万人;将原来9~11个层次的管理层削减到4~6层;购进了118个新的业务和企业,出售了71项业务;提出“数一数二”战略,要求所有企业,必须达到美国数一数二的位置,否则就要被卖掉,或解体;他致力于打破官僚层次和观念,提出“无边界”理念,要求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直接面对员工,让他们提意见、建议,而且要当面答复,又监督他们落实;他确定一个经理人员分类的比例,每年必须确定出最差的10%,把他们清出原来的岗位,此项坚持多年,使相当一些人被迫离位、离职。  “公司再造,缩减规模,优化组合”是这个公司的核心词汇。  他不断地号召人们革命。  他说:要“具有追求卓越的勇气……抵制官商作风,不听官僚主义者胡说八道。”  “记住要自己做决定。如果你自信你是对的,就不要放弃,不要屈从于别人的意志。”  “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束缚了你,那么你就动摇它,打破它,检查整个体制,因为它可能太陈腐、太官僚了。如果还不管用的话,整个推翻它。如果通用电气公司无法满足你的需要,那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走人。”  “我要求所有人把这个公司掀个底朝天,摇晃它,掀掉屋顶。”  “我不在意犯错,重要的是,赢得的比输掉的多。”  “我在担任这项工作的18年中,犯的错误大概比美国的任何人犯的都多。”  1879年10月21日夜里,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把一根黑色材料线装进了一个玻璃容器,抽出了容器里的空气,然后接通了电源。电灯发光了!这夜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如太阳一样的电灯照亮,人们吃惊地看着这刺眼的光亮。在爱迪生工作的曼勒公园,所有的人都放下了手里的活,围在电灯的周围。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人们忘了吃饭,忘了睡觉。这盏灯一直亮了45个小时,人们心喜若狂。  爱迪生说,一旦它能持续45个小时,我就能让它持续100个小时。自然,他还在找灯丝的材料,一种一种地试,不厌其烦地试。从开始试验灯丝材料,他就几乎用遍了所能想到的所有材料。这时候,他又想到了人的头发。不过,后来他还是找到了比较好的材料,即是燃烧后的纸。这一年的月21日,报纸登出了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情。不过,很少有人相信,包括一些科学家。尽管如此,爱迪生还是宣布,在除夕之夜,在他所在的曼勒公园,他将挂出许多电灯,以欢庆新一年的到来。  不管信还是不信,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乘坐火车来的就有3000多人。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在从火车站到曼勒公园路上的树枝之间,一个个灯泡就像是一个个小太阳,把夜晚照得那么欢欣,那么漂亮。人们穿着礼服,屏住呼吸,被这人类的奇迹惊呆。  “这是超越自然的!”  “你见过如此辉煌的事情吗?”  当人们“清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搜肠刮肚,极尽言辞来评价这一历史的伟大事件。  第二天,电报、信件、礼物,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向曼勒公园……  爱迪生于1847年2月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那时,他的家境不好,6岁时就不得不到田里帮父亲干活。  爱迪生小的时候,人们说他是“呆子”。他蹲在草棚里孵小鸡的事情,已为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所了解。还有一次,他为了知道火的用处,跑到父亲的谷仓里,点着了一堆火。那堆火很快烧了起来,他不知如何是好。而火势蔓延开来以后,几乎烧掉了整个小镇。闯下了这么大的祸,他父亲只好在小镇上当着众人的面,把他打了一顿。  爱迪生8岁才开始上学。他功课不好,总是爱提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只上了三个月的学,老师就认为他不能再继续学习了。老师说:“爱迪生这孩子头脑不管用。”当他母亲得知这种说法的时候,便去找了老师,要和老师讲理。可老师还是坚持说爱迪生“一点也不认真”。母亲只好把他带在身边,自己教他。他的母亲当过老师,所以知道怎样引导自己这个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不到10岁,母亲给爱迪生买了一本书,叫《自然读本》,书上的一些小试验把他迷住了。10岁那年,爱迪生便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建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200多个瓶子和试管。他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试验用的物品了,只要有时间,就钻到自己的实验室做化学试验。  有一次,他见母亲发面时,面里有许多气泡,就异想天开,从家里偷偷地拿了一些发酵粉,让邻居家的孩子米吉吃下去。他认为米吉吃了发酵粉,身体里会产生许多气泡,人轻了,就会飞起来。结果米吉吃了以后,不但没飞起来,还疼得在地上打滚。爱迪生的母亲看见米吉疼得这样,赶快送到医院抢救,而爱迪生却在想:“刚试验了一半,若能再坚持一下,见到结果该多好啊!”  11岁时,他架起了自己的第一条电报线,尽管他想用搓两个小动物的皮来获得电。  岁时,为了给家里挣一点钱,他来到了火车上,卖食品,又当报童。为了能够继续做试验,他不断地肯求列车长让他在火车上做试验。列车长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在行李车的一个角落建了一个实验室。这样,他很快把报卖完,就回到他的实验室去做试验。  ------------人生是一场实验(2)------------  因列车到达终点站脱罗市要停一段时间,他便利用这段时间,到这个市的市立图书馆去看书。他一架一架地读,读完了第一架的书以后,再读第二架,他要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图书管理员发现他这种奇怪的读法,不禁哈哈大笑。告诉他,读书要有目标,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读。这才使他懂得,读书是要有选择的。  他的好景不长,在15岁的那一年,有一次,由于列车震动,他做试验用的一瓶黄磷掉在了地上。黄磷本来是保存在水里的,而这个放黄磷的瓶子给打破了。黄磷立刻燃烧起来。他用自己的衣服扑打,又呼喊着“救火”,来了许多人,终于把火扑灭了。但列车长狠狠地给了他一记耳光,并把他的试验用具、用品扔出了车外。他被撵出了列车。因为这一耳光,他的听力开始丧失。  这一年的8月,一天,他正在铁路上走着,突然看见一列火车开了过来,在这火车前面的铁路上,正有一个小孩在玩。小孩并没发现火车。就在这孩子要被火车撞上的时候,爱迪生飞身扑了过去,抱起那小孩滚出了铁轨。  那孩子正是这个车站站长的儿子。站长十分感谢这个只有15岁的少年,说了许多感谢的话。事后,这个站长也一直想着如何感谢孩子的救命恩人。因为这个站长原来是个电报员,而当时电报是个新东西,电报员很缺。只要会收发报,就随便到哪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工作。所以站长决定,教爱迪生学收发报。  从这时开始,爱迪生每星期跟站长学三次电报技术,然后就自己练习。因为他十分热爱这项工作,没到4个月,就能熟练地收发报了。这段时间,他一边学习电报技术,一边学习电工知识,还自己做了一个电报的电键。这时,他每天都熬到夜里点,学得十分刻苦。  他很顺利地当上了电报员。不过这个工作很辛苦,时常上夜班,有时一天要干个小时。但是,不管多忙,他还是要抽出时间做自己的试验。为了能在夜间休息一会儿,他便发明了一种定时发出信号的机器。因为铁路上规定,夜间,电报员每隔一个小时,要向局里发一个“6”的信号,为的是不让电报员睡觉。不过,有一天,另外一个车站上的人要给他这个车站发一封电报,却怎么联络也没人接,但一个小时一次的信号却一次不少。于是,那个人便来到了爱迪生的车站。他发现,爱迪生正在睡觉,而一个特殊的机器代替了他的定时信号发送。由此他被警告。  在这以后,他不断地被一个又一个车站开除,不断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原因都很简单,他“不务正业”。有一次,是因为他时常把电报停下来,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着自己的东西,这时,积压下来的电报很多,被科长发现了。他被开除。还有一次,是在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着硫酸的瓶子碰倒在楼板上。不仅烧坏了木质地板,硫酸还顺着地板缝漏到楼下的经理室,把经理屋里的地毯给烧坏了。经理大怒,把他开除了。  这时候,他的收发报技术已经很熟练,只要他愿意,就能在西部联盟公司的任何一个电报所里找到工作,他的月工资也由25美元上升到5美元。但是,他还是十分贫穷。因为他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用来买试验用的东西了。只要是他在哪个小镇上住下来,他就为自己建立一个实验室。工资一发下来,他就去买试验用的东西;钱没了,再向朋友借钱。  这样,他度过了5年的时光。这5年,他差不多走遍了美国。1867年,他回到了父母所在的休伦港。不过,他已被认为是这个家里最没出息的孩子。他没有工作,也没有钱。而此时,他的父亲已变得很穷,母亲也病了。这样,他不得不来到东海岸的波士顿,在那里又当了一名报务员。  这一次,他干了将近一年,不过,是自己辞职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工作。1868年他发明了投票机。他的投票机虽然拿到国会的一个委员会上进行了表演,但人们说,这机器是好,可没什么用处。于是这第一个发明被弃之一旁。这样,他又开始了流浪。  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所里,他因闲着没事,就对这个交易所的一架机器产生了兴趣,几天里,他都在琢磨那台机器的结构。正巧,一天,就在投票交易发生较大波动的时候,机器出了故障。一时间,交易所里人声嘈杂,经理受到了强烈的指责,管理人员也不知如何是好。而站在一旁的爱迪生却看出了大概,便自告奋勇去修那机器。结果,不到两个小时,他把机器修好了。  救急如救火,经理很感谢这个陌生的小伙子。第二天,经理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他被聘用为这个交易所的机械室主任。月薪300美元。  他在这个交易所里,不但改进了那台机器,还发明了一台新的股票报价机。这台机器运算速度快,而且很是可靠。这台机器被黄金公司用4万美元买走。爱迪生对此惊异不已。不过,有了4万美元,他可以干自己的事情了。于是,他最后一次辞去了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专门的发明创造。  由此,他一发而不可收……  时至今日,世界上也还没有出现过像他那样伟大的发明家。他和他的助手们的发明、改进有1300多种。像现在我们仍然使用的电话听筒、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其中,最伟大的发明则是电灯。由于他的发明,世界从此得到了光明。  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由于尿毒症在美国西奥兰治逝世。听到这个消息,有许多人建议,全世界象征性地熄灯一分钟,以示哀悼。也有人建议,在为爱迪生举行葬礼那天,美国停电一分钟。不过,这一指令无法实行。于是,决定在10月21日晚的某一分钟里熄灭一切并非必不可少的电灯,包括自由女神手里的火炬。在这一分钟里,美国仿佛又回到了煤油灯和煤气灯的时代。  爱迪生干了许多“蠢事”,在他成名之前,也确实令人难以接受。如果你是他的领导,你愿意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正业”的人吗?不过,他确实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家。而且,不难发现,人要成就大的事业,确是要在许多情况下突破这样、那样的定规的。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并非“正常”的人,往往会做出一些为社会、为人们所不容的事,但他们却是有大创造的人。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奇人或英雄。  应该说,人生也如实验,由实践探索着前行。如果把自己的人生作为一种实验,那么种种尝试也就纯属正常。而且,把人生作为一场实验,为社会留一条还没人走过的路,这正是真正的人生壮举。  这里也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意识,或者说,人的个性意识,对人的成长和成就是多么重要。而人要从习惯的世界中挣脱出来,怀疑、求异就成了必取。现实,大多数人跟在“是”的路上走,结果只能充当别人的“打工”者,做辅助性的工作,而少数走在“非”的路上的人,却成了社会的中坚和领袖。这也是一种命。  ☆几乎是,人人都在做正确的事情。然而,往往那些新的、创造性的事情都是从犯错误开始的。都认为正确就没创造可言。这便是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的悲剧。  ☆荒谬多是无知的产物,而无知一旦变成了荒谬,也就有了从荒谬中激发的火花,就有希望看到通向正确的路。  NO.8  人生是一场实验,完全可以做不正确的事情  ———曾一次又一次被开除的发明家爱迪生  我们怎么会想到:一个从小到大总是惹祸、给人带来麻烦、让人难以接受的人,后来成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家。  引子  悟道------------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1)------------  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  67  日本一位叫富山太郎的人,在一次车祸中,连人带摩托车卷进了大卡车下。结果油箱起火,他被烧成重伤,全身有2/3的面积是3度烧伤。虽然经过医院治疗,亦面目全非,妻子遗弃了他。  出院后,他做火炉生意赚了很多钱。不幸的是,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他腰部以下终生瘫痪。他问自己:“我还有哪些地方比别人幸运?”他在医院遇到了一位漂亮的护士小姐。心想:“我怎么才能约她出去?”  一年后,他娶了那个护士,两人恩爱有加。  后来,他成了百万富翁,也成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93年,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西安城里到处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于是四处打零工。不过,他还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9月份的一天,他连买饭的钱都没有了,到了下午,他仍在大街上无精打采地漫步。路过一家大酒楼的时候,他停住了。好久了,他没吃过一顿有酒有菜的饱饭,心里泛着这酒楼饭菜的香味。一股强烈的欲望冲上心头,他突然不顾一切地推门走了进去。  他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了下来,然后从容地点菜。  虽然,这是个出格的、太过大胆的举动;身上已经没有付账的钱了,可也不敢过于大胆。他要了一份鱼香肉丝,一份扬州炒饭。想了想,又要了一瓶汉斯啤酒。他看了看窗外,不知为什么,心里倒平静了下来。  吃过饭,他把瓶里的啤酒一饮而尽,努力地做出镇静的样子,对服务员说:“麻烦你请经理出来一下,我有事找他谈。”  经理来了。一个五十开外的男士。  大学生问:“你们要雇人吗?我来打工行不行?”  经理显然楞了一下:“怎么想到这里来找工作?”  “我不能不实话实说。我刚才吃得很饱,我希望每天都能吃饱。我已经没一分钱了,如果你不雇我,我没办法还你的饭钱了。如果你可以让我来这里打工,那就有机会从我的工资里扣除今天的饭钱。”  经理忍不住笑了。他打了个手势,向服务员要来这个大学生点菜的菜单。看过了,他说:“你并不贪心,看来真的只是为了吃饱饭。这样吧,你先写个简历给林经理,看看她可以给你安排个什么工作。”  此后,这个中文系的毕业生便在这家酒店开始了自己的生涯。他从办公室文秘做起,到西餐部经理,到酒店副总经理。后来,他开了一家自己的酒店。  奥纳西斯是在23岁怀揣着250美元只身从希腊到阿根廷开始创业的,他建立的帝国给人一种暴发、神秘之感。要真正了解他,还要从他幼年说起。  1900年1月20日,奥纳西斯降生了。小时候他就充满野性,到岁上学的时候,简直成了一个混世魔王。一学期下来,他的每门成绩都是全班倒数第一。他父亲一边咒骂那些无能的教师和学校,一边把儿子转到了一所声誉良好的学校。那里的老师也就立刻开始遭殃了,这个浑身长刺、狂妄自大的孩子,真是让人束手无策。头痛的校长只好让父亲把奥纳西斯领回家去。奥纳西斯又转入了这个城市最好的一所学校,他马上把他所在的班搞得乱七八糟,他还偷偷地把教室的照明用线撤掉,然后摁响了火警的按钮。没有哪个学校有能力管教这样的学生,奥纳西斯的学生生涯到此结束。但是父亲依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说:“我会比那些穷酸们教给你更有用的东西。”有这样的父亲,奥纳西斯能是个省油的灯吗?  奥纳西斯走上社会后,很快就在城里出了名,这不仅因为他是本城首富的儿子,还因为他身上有着同龄孩子所没有的胆大妄为,或者说,是目空一切的自我中心。他永远把自己置于支配者的地位上,对人呼来唤去似乎是他的天赋权利。他还经常偷或者骗来钱,然后买些香烟,和他的追随者们吞云吐雾。不久,他在妓院里找到了让他消磨时间的乐趣。  父亲终于认识到,必须要对儿子有所约束了。他严厉地看着儿子说:“钱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猎取的目标。有了钱,你就会做许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在这个世界上,钱,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奥纳西斯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威严的力量,这似乎让他清醒了。他居然买了个本子,把父亲的格言记了下来。  1922年,土耳其和希腊爆发了战争,土耳其人很快打到了奥纳西斯的家乡,父亲和其他家人都被土耳其人抓走了,空荡的别墅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他明白了,他必须独立面对生活和命运,他无法逃避。  奥纳西斯也要被送到驱逐营去了,但是他决定抓住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想尽办法讨好将军的副官,请求给他做仆人。在和这个副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奥纳西斯又找到了父亲的美国朋友,甚至单枪匹马地闯到土耳其首都,用父亲事先藏匿的金钱结交了一些大人物。一个月后,父亲终于被营救出来。  通过这样的经历,奥纳西斯认识到,只有敢于去闯、去冒险,甚至违背常规,才能让人生之舟扬帆向前。  很快,自以为是的奥纳西斯和父亲闹翻了。于是,23岁的奥纳西斯怀里揣着250美元来到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的时候,他到处打工,洗盘子、洗衣服、卖苦力。他还和希腊移民们广交朋友,以便得到他们的帮助。后来,他在英国人开办的电话公司得到了电工的工作。这本来已经是像奇迹一样的事情了,但他并不满足。他发现公司中工资最高的是男性接线员,他又申请转成了接线员。  为了做得更好,他工作之余努力学习阿根廷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学习语言期间,他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他发现报纸上的信息多得惊人,政治、经济、金融,无所不包。他又发现大商人们经常在电话里进行交易,传递汇率、股票、期货等方面的消息。他判断,如果把报纸和电话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再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利用信息优势,他一定能赚大钱的。他进一步仔细研究了报纸的金融版,并对夜间窃听到的信息做详细的笔记。很快,他就决定把自己有限的存款投资到亚麻子和皮革交易中。第一次,他就赚了3000美元。几个月后,他的存款已经超过万美元了。  这样做肯定是不道德的。但在奥纳西斯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道德的概念,凡是妨碍他达到目的的东西,都将要被他藐视、并被他踏在脚下的。他现在缺少钱、需要钱。奥纳西斯靠窃听电话挣些小钱只是满足暂时所需,“现在的我几乎一无所有,靠一分一厘的积蓄致富,这完全不符合我的天性。惟一的道路就是投机取巧。”奥纳西斯要的,是快速的暴发,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  ------------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2)------------  他决定从事烟草贩卖业。他的这个选择并非盲目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父亲是经营烟草的,自己缺乏资金,可以通过父亲赊销。第二,土耳其烟草闻名天下,味道柔和。而这里的人大都吸强烈的古巴烟。布宜诺斯艾利斯妇女吸烟之风日盛,她们一定喜欢土耳其烟草。第三,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父亲和解。  想好了,立刻就干。奥纳西斯立即给在雅典的父亲发了电报,提出了自己的交易合同。很快,一艘货轮把他所要的10万美元的烟草运来了。但是,由于他没有烟草经营权,他的烟草又是走私烟草,烟草推销工作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第一次干大事业就受到打击的奥纳西斯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没有停止思考,很快他就再度雄心勃勃起来:“我必须走下去,哪怕孤注一掷也比不死不活要好。既然没有人买我的烟草,我为什么不自己生产香烟呢?我当初对市场的判断没错,女士型香烟一定会流行起来的。即使不流行,我也要让它流行!我就是一个创造潮流的人,而不是一个追随潮流的人!”  经过艰难的努力,奥纳西斯的工厂开始生产香烟了。后来,他以很好的价格卖掉了卷烟厂,他和希腊的烟草交易额增到了每年数百万美元。  1931年,经济危机来临了,备受打击的加拿大国家轮船公司要以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拍卖船只。奥纳西斯知道,一个大好的机会又到来了。他想,虽然现在世界贸易陷于停滞,没有什么货物可运,但是,一旦经济形势好起来,这些船就是海上浮动着的金矿。  他立即通知好朋友格拉乔斯,告诉他要倾其所有投资购买货船。格拉乔斯立刻坚决反对:海运已经不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危险系数比其他行业要高得多。奥纳西斯却坚信自己的判断:“在别人认为赚钱的地方其实不一定真能赚钱。而我们,应该到别人认为赚不到钱的地方去赚钱。我决定冒这个险。”  半个月后,奥纳西斯在加拿大用几乎是买废铁的价钱购买了6艘轮船。  马上,旧轮船被修饰一新,在希腊登记注册,在伦敦设立了奥纳西斯航运公司办事处。  在购得轮船一年后,经济复苏的迹象还没有显现出来,奥纳西斯的船运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我要扭转这种局面!”  他把很多时间用于充实自己的船运知识上,对各种保险率、租赁条款、煤库分布、燃料价格和各大轮船公司的时刻表记得烂熟于心,并能够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格拉乔斯对他的能力赞叹不已,说他“能从竞争者的腿上一片片地往下撕肉。”  奥纳西斯的事业开始发展了,但他没有满足,而是时刻盯着新的机会。他敏感地注意到,石油将取代煤炭作为未来的能源。他很快做出了发展油轮的决定,要造大油轮。现在通行的油轮是9000吨位的,如果加大2/3,那就是1.5万吨位。那么,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轮。但是,他的资金已经全部运用到了极点,到哪里去找建造一艘1.5万吨位巨轮的钱呢?  他先去找造船厂的老板,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他。结果他和造船厂老板达成协议:他们共同建造世界上第一艘1.5万吨位的油轮。奥纳西斯成功了!他只要最多预先支付7万美元,就可以开始建造一艘属于他的巨轮。  不仅如此,奥纳西斯因此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名人,他被列入了大船主的行列。  接下来,奥纳西斯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经济复苏,货主找不到运货的船,货船变成了海上浮动的金矿!奥纳西斯得意地说:“你只要有船,不发财是不可能的。”奥纳西斯的财富开始急剧膨胀,他的冒险终于得到了绝好的回报。  奥纳西斯深信:“如果你想要受到尊敬,你就必须同值得尊敬的人混在一起。”奥纳西斯知道自己,尽管他有了无数的钱,但他的名望还差了不少。为了便于和名人们结交,他花费400万美元装修了一艘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克里斯蒂娜”号,他要让他的游艇成为世界上的名人们都必须来见识的东西。在这艘豪华游艇上,奥纳西斯举办奢侈的舞会宴会,而世界各地的名人们也因为自己登上了他空前豪华的游艇而津津乐道。  记者兰多尔夫是丘吉尔的儿子,奥纳西斯就借机和他成了好朋友,进而也就结识了年事已高的丘吉尔。郁郁寡欢的丘吉尔在奥纳西斯的豪华游艇上享受到了无尚的尊敬,而奥纳西斯和丘吉尔在各种场合的甜蜜合影也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作为二战中的功勋人物,丘吉尔在西方世界里已经被奉为神灵,他和奥纳西斯的交往,无疑提高了奥纳西斯的社会声望。  有些人咬牙切齿地说:“那个混蛋又成功了!”  应该说,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吃螃蟹”的人,而那些先行者往往是长处突出、短处也突出的人,甚至是既有美、也有丑的人。然而,就是他们成就了我们许许多多旁观者不能成就的事业。正是由于他们“吃螃蟹”的首因效应,让他们更加容易成功,关键在于,做出“吃螃蟹”的决定,要有非同寻常的勇气和自信。而这勇气和自信就有一个前题,即忽略自己的短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无能,把视线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优势上。奥纳西斯对自己的野性充满自信,尽管他有太多的与众不合,他也不管不顾,甚至不能允许自己一点点地积累财富,非要暴发不可。我们不必同意他的做法,却不能不学习他的精神。  不只是奥纳西斯,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确有些事业的成功者,尤其在商业领域,他们的成就是伴着那些并非光彩行为的。这常常叫人不耻。我们在这记述奥纳西斯并没有不论黑白、混淆美丑的意思。问题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在奥纳西斯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狂妄行为的背后,那种敢于尝试、冒险,敢打硬拼、主动开拓的风采,这却是每一个追求者所应该具有的。不能因为他或她身上有污垢而全盘否定。  ☆100个人里可能有90个人知道自己的长处,但是100个人里却有90个人不会利用自己的长处。而那些总想着、用着长处的,每一天都有新意。  ☆个性昭著的不乏失败者,成功者十之一二;缺乏个性的虽然多数不会失败,却无一成功。  NO.9  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  ———一生都野味十足的世界船王奥纳西斯  他一辈子投机、赌博、冒险,胆子大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人,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航运家,被尊为“船王”。我们可以不屑于他的作为,却不能不在他的身上悟出道理。  引子  悟道  ------------长和短天然地联在一起(1)------------  成功者容忍短处,长和短天然地联在一起  73  郑板桥很有名气,虽是清代人,但他的墨迹“难得糊涂”至今还到处都是。这里有他的一则故事。  郑板桥特别爱吃狗肉,只要有人送他狗肉,他都一律收下,从不拒绝。而且,狗肉下肚又特别有情绪,要挥毫泼墨,画一幅画给那送肉的人回报。但他也有例外,凡富商大贾就是以千金相送,也决不为之所动。  当时扬州有一个富盐商,很是喜爱郑板桥的画,虽辗转购得几幅,却没有上款,所以总觉得不很光彩。于是,他总想得到一幅郑板桥提款的画。  一天,郑板桥出门散步,走了好远,忽然听见前面传来琴声,便循声而去。在一片竹林之中,有一个大的院落,他便推门进去了。他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在弹琴,更有一股狗肉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大喜过望,便上前打招呼:“您也爱吃狗肉吗?”老者听出他喜欢吃狗肉,便说:“百味中只有狗肉最佳,你既然也喜欢,请尝一块。”  两人没通姓名,就进屋吃起狗肉来。郑板桥见屋里四壁皆白,连一幅画也没有,便问:“为什么不挂幅字画?”老者说:“不是不想挂,是因为没有好的。听说这里有一位郑板桥,很有名气,可惜老夫未能见过他的书画,不知是否真好?”  郑板桥笑着说:“我就是郑板桥,为您作几幅书画如何?”老者高兴地说:“太好了!”说着拿出纸张笔墨。  郑板桥一一挥毫而就。老者说:“贱字××,可为落款。”他一听,是那个盐商的字,便问:“这不是那个盐商的字吗,您为何叫这个字?”老者答道:“老夫取这个字的时候,那个盐商还没出世呢!同字又何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走各的路。”郑板桥不再追问,落款而去。  第二天,那个盐商大宴宾客,郑板桥也在被请之列。他见四壁所挂书画正是昨天为老者所作,才知那老者是盐商所派。  大呼上当,却悔之晚矣。  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这样描述巴顿:“他带着象牙柄的手枪,粗大的雪茄和指挥坦克向前冲锋时的污言秽语就像注册商标一样贴满了欧洲战场的每个角落。”这段文字让我们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粗鲁的武夫。实际上,巴顿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人。他出身豪门,其先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乔治·华盛顿的挚友。他热爱读书、运动,为人大方、热情,充满活力,在政界和军界颇有人缘,在战场上他总是把军事才能发挥到艺术化的境界。  1919年秋天,一战结束,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在米德堡任第304轻型坦克旅旅长。当时,艾森豪威尔在当地担任一个马克Ⅷ型坦克训练营的营长。一战时,巴顿在欧洲战场上的装甲部队中,许多官兵来自艾森豪威尔的坦克训练营。他们训练有素,很快在部队里脱颖而出。巴顿特别想见见艾森豪威尔———这个美国第一个坦克训练营的教官,而巴顿是艾森豪威尔羡慕的英雄。  他们发现在关于未来战场力量发展趋势方面,两人的见解十分一致,都希望组建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尽管艾森豪威尔与巴顿有巨大的不同———他出身平民,待人宽宏大量,办事谨慎,谦逊有理,但志同道合让他们感到一见如故。  为了推行他们的战术思想,两个人还分别发表文章,描绘大规模装甲部队的美好前景。但是,他们的思想与美国军界的战术理论并不一致。他们被陆军总长不点名地告诫,差点丢掉军籍。1920年,美国新的国防法规定,坦克兵配属步兵,并非独立兵种。他们的希望落空了。巴顿不愿意加入步兵,于是,挥泪告别艾森豪威尔,返回了原来的骑兵部队。  在两个人共事的日子里,经巴顿介绍,艾森豪威尔认识了军界要人康纳将军,将军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1922年,康纳把艾森豪威尔送到堪萨斯指挥参谋学院学习。这段历史为他跻身美军高层打下了关键性的基础。  在艾森豪威尔就读期间,巴顿把自己在西点军校学习时积累的心得体会全部寄给了艾森豪威尔,并不断写信勉励他。后来,艾森豪威尔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巴顿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1940年,艾森豪威尔意外地收到了巴顿的来信。此时,巴顿已是第2装甲旅旅长,他念念不忘与艾森豪威尔的相知,力邀他到他的部队任职。但是,军事当局认为艾森豪威尔没有足够的装甲旅工作经验,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申请。虽然如此,艾森豪威尔还是对巴顿十分感激。  1941年,在美军的大规模演习中,艾森豪威尔被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看中,调到了作战部。从此,他平步青云。1942年6月,美国参加二战时,艾森豪威尔已是美军欧洲战场司令,是巴顿的直接领导。  在二战中,他们的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二战胜利的关键”,因为没有艾森豪威尔的庇护,巴顿不可能得心应手地指挥作战;而没有巴顿,艾森豪威尔不可能如此快地取得辉煌的战绩。据此,可以推论:巴顿和艾森豪威尔关系蜜月的结束,就是巴顿厄运的开始。而蜜月的结束时间,由战争的结束时间决定。  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发起“火炬”作战行动。两人合作十分默契。巴顿在北非登陆成功迫使法国维希政府停火,为艾森豪威尔充当了一次救火队,解救了在突尼斯被隆美尔打败的美国第2军。艾森豪威尔频频来电,盛赞巴顿的指挥才能。  1943年8月10日,巴顿到后方医院视察,他看到一名没有伤口的士兵,那个士兵诉说自己有神经方面的毛病,害怕炮弹爆炸声。巴顿大怒:“他妈的,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然后扇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应该被枪毙,我现在就要枪毙你。医生,把这狗杂种赶出医院。”说着,就要拔枪。  事后,巴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悔自己太冲动了。他听从艾森豪威尔的命令,立刻向那位士兵和整个第7军道歉。随着记者在国内对事件的披露,许多人指责陆军部用人不当,败坏了美国陆军的名誉,要求把巴顿赶出军队。艾森豪威尔比巴顿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由于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的努力,巴顿的职务保住了。但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艾森豪威尔决定重新考虑两个人的关系,他需要巴顿精妙绝伦的军事才能,但决不需要一个麻烦制造者。巴顿在给妻子的信中也流露了对此的担心:“我容易激动的性格在我和艾克之间造成了一些麻烦。”  1944年4月26日,欧洲登陆战即将打响。巴顿在英国的一次集会上发表长篇讲话:“统治世界是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既定目标,当然这也是苏联的目标。”美国再掀声讨巴顿的浪潮,巴顿得罪了所有的人,谁都从他的讲话里找到了生气的理由。许多美国政府和军界人士要求撤销巴顿的第3集团军司令职务,马歇尔也提出要艾森豪威尔酌情处理。愤怒的艾森豪威尔决意断绝和巴顿的友谊。只是他还需要巴顿在即将开始的战役中佯攻加莱以吸引德军主力,所以保他是由于对他“优秀作战能力的信任”,否则,巴顿早就被一脚踢回国了。  ------------长和短天然地联在一起(2)------------  巴顿逐渐感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变化。在攻占布列塔尼半岛的战斗中,巴顿的部队浴血奋战,但功劳却记到了巴顿原来的副手、现在的上司、美国第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利头上。巴顿部队中的法国装甲师被强行划给了布莱德利,使布莱德利成为解放巴黎的功臣。接着,巴顿率军北上,粉碎了德军的反扑,再次成为艾森豪威尔的救火军。但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提到巴顿的名字,反而当面称赞没有什么功劳的布莱德利。  巴顿受到了极大伤害,对艾森豪威尔的不满增加了,但在公开场合还是极力维护他的权威。  两个人真正的决裂是在1945年8月,当时正在二战的善后工作期间,巴顿又一次犯了口无遮拦的错误。他公开反对艾森豪威尔关于解除德军武装的看法,而且在巴伐利亚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对盟军的非纳粹计划提出了批评。这严重地损坏了盟军的政治形象和美国的政治利益,并且他本人已任用了至少20名纳粹党员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追求轰动效应为己任的记者趁机问道:“将军,大多数普通的德国人参加纳粹党,难道不就是和美国人参加共和党与民主党差不多吗?”巴顿不知这是圈套,不假思索地说:“是的,差不多。”于是美国及全球许多报纸上出现了一个赫然的大字标题:“一位美国将军说,纳粹党人就像共和党人与民主党人一样。”  巴顿惹的这次麻烦触动了艾森豪威尔的政治神经。艾森豪威尔表面对政治一无所求,但暗中却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不断努力。巴顿的错误越犯越高级,让他感到极为不安。战争已经结束,巴顿还有什么价值呢?但艾森豪威尔并没有直接罢免巴顿,而是让他公开收回他的话。巴顿照办了,但同时又多说了许多为自己辩解的话。艾森豪威尔忍无可忍,免去了巴顿的第3集团军司令职务,任命他为有名无实的第15集团军司令,这是一个带领一些参谋和文职人员整理二战欧洲部分军事史的空架子。  巴顿泪水纵横地哽咽着,好不容易读完了他那十分简短的告别词。然后离开了与他生死与共的第3集团军。  他本是一个“好战分子”。在1944年8月,巴顿带领第3集团军挥师围困了布勒斯特,占领了卢瓦河上的勒芒市,突破了盟军登陆成功两个月毫无进展的胶着状态。立了头功的巴顿说:“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他另一句名言是:“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现在,他十分羡慕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名将瓦杜丁,比较而言,瓦杜丁的死法更接近他所向往的,而他将永远离开战场了,他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  1945年底,在曼海姆附近,巴顿的轿车与一辆军用卡车相撞,他颈部折断,颈以下全部瘫痪。同年月21日,巴顿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去世。  对巴顿,人们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是爱是恨是疼,往往说不清楚。《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他不是一个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他。”这样的解释可能最说得过去。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怜悯。自然,从巴顿在最后日子里所承受的精神痛苦来看,巴顿本人决非情愿以如此黯淡的方式告别他视为生命源泉的战场。他的痛苦我们可以理解,谁能为轰轰烈烈之后的孤单孤芳自赏呢?问题是,对于巴顿,这是一种必然:山高谷深,人的长处在哪儿,短处也在哪儿;无短也就无长。  我们看巴顿,他的军事天才,那快速突击、不顾一切、敢打硬拼的果绝,和他热情、直率、充满活力的个性,都蕴含在时而可爱、时而可憎的胆气与粗率之中,由此而构成了他那浪漫的军人魅力。他的极具艺术化的军事天才,已经远离了人们心目中军纪严明、服从命令、进退有致、攻守有序的军事理性。天才可以和理性打招呼,却从来不会与理性交朋友。所以,巴顿必然是个亦悲亦喜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人的个性很难改变,尤其是巴顿这样的人。如果他变得不再是他自己,那也就没有今天的这个巴顿,更无所谓成就。所以,我们尤其不能苛求像他这样个性鲜明的人。他已经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已经给他的国家,给这个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便是他的成功。至于他的失误,他的境遇,都应该在我们的理解之中。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真正的天才,尤其是那些开辟新途径的天才,他们可以酿成大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自然,对待自己,也必须允许某些弱点的存在,否则长处也无以立足。  ☆勇敢和鲁莽从来没有分开过,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撑。如果没有鲁劲、野劲,什么都想得清清楚楚,做得万无一失,那他还有突破的勇气吗?  ☆人不要瞅着自己的影子过日子,总是回头的人看不见远处。而且他顾影自怜,没有别人。  NO.10  成功者容忍短处,长和短天然地联在一起  ———同时上演喜剧和悲剧的二战英雄巴顿  巴顿是个军事天才,他的名字和许多战争传奇联在一起,却没能享受胜利后的鲜花和掌声。人们对他充满钦佩和惋惜。  引子  悟道------------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1)------------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  75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对带他一起工作但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他拿起灯泡就开始测它的直径、高度,然后做计算。但灯泡的形状不规则,计算很复杂。他画了草图,在几张纸上运算。正忙于实验的爱迪生等了好长时间,不见阿普顿的报告结果,忍不住过去看。见他正忙于计算,便告诉他:“你还是换一种方法吧!”只见爱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来一大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炮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钟就量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等于算出了玻璃灯泡的容积。从此,阿普顿再不敢小视爱迪生了。  美国学者登·休做过一个实验: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同时装进一个透明的瓶子里,把瓶底朝向有阳光的窗户,同时打开瓶盖。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苍蝇跑光了,而蜜蜂竭力冲向有光线的瓶底,结果全都倒毙而死。  1836年,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后来移民美国匹兹堡。在那里,卡内基结识了一些苏格兰裔的小朋友。有一个孩子的父亲经营纺织厂,岁的卡内基就去这个工厂做工,每周的工资是1.2美元。艰辛的生活中,卡内基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的,所以他特别珍惜这个挣钱的机会。由于卡内基努力工作,工资涨到每周2美元。  一次,老板让机灵、勤快的卡内基帮忙记账。卡内基虽然根本没有做过,但是他并不胆怯,而是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并且很努力地使自己的工作让老板满意。于是,他被调到了会计室工作。  卡内基并不满足,他没有在会计的位置上安枕无忧,而是去学习自己还不太懂的复式会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每周三天课,年幼的卡内基学得津津有味。  不久,卡内基经人介绍到一家电报公司做送报员。这在当时是个令人羡慕的好工作,父亲兴高采烈地领着卡内基去面试。到了电报公司门口,卡内基对父亲说:“我想一个人去试试。”父亲惊讶地答应了。卡内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觉得自己身材不高,和父亲站在一起显得自己太矮;二是他担心父亲说话不得体而冲撞雇主。  雇主大卫先生惊讶于这样小的一个孩子就有这样的勇气、主见和自信,所以对他很是赏识。卡内基忘记了父亲还忐忑不安地等在公司门口,马上就开始了工作———熟记匹兹堡的大街小巷。  卡内基周薪是2.5美元,他为此而努力工作。一个星期,他就熟悉了匹兹堡的街道,两个星期,他把郊区也弄熟了,这使他在公司里受到表扬。公司里的卫生由大家轮流提前到达一个小时打扫,而卡内基决不贪恋被窝里的舒坦,每天都提前到达公司,先打扫卫生,然后就跑到电机房操作电报机。他并不为此感到辛苦,因为他太喜欢了。总经理大卫知道了,对卡内基更为赞赏了。一年后,卡内基已经成了信差的管理者。他的工资也涨到每月13.5美元,又比原来多了2.25美元。他把这2.25美元“巨款”留了下来。他对弟弟说:“妈妈太辛苦了,每天都缝鞋到半夜。有一天咱们开一家卡内基兄弟公司,赚好多钱,送给母亲一辆闪闪发光的马车!”这就是14岁的卡内基的理想。  卡内基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积累,似乎是很天然的事情,他知道不断利用一切机会获取新的知识。那时,报童享有到戏院免费看戏的权利,卡内基就经常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就喜欢上了莎士比亚。他得知詹姆士·安德森上校家有莎士比亚的著作,就立刻去借。后来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上校干脆就办了个私人图书馆。卡内基为丰富的书中世界所深深地吸引,他不仅看莎士比亚,而且看历史,看关于钢铁与煤炭的专业书籍。  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图书馆越来越拥挤了,上校就向市政府提出借一间房子。马上,官方就颁布了“本馆仅供初学者借阅,其余须缴年费2美元”的规定。卡内基立即开始抗议,声称自己还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不应该交年费。但管理人员对他的抗议根本不予理睬。卡内基愤怒地向《匹兹堡快报》写信,指责市政府当局“违反图书捐赠者安德森上校的本意……”。市政府也写信反驳,双方在快报上针锋相对,引起各界关注。《匹兹堡快报》刊登了一篇社论,支持卡内基。这个10多岁的孩子,竟然敢和政府较真儿,卡内基的胆识和自信简直不可想象。  在安德森上校图书馆里的阅读,开启了卡内基的抱负之门。卡内基对安德森上校的恩德非常感动,多年以后,卡内基在上校图书馆的原址,盖了大会堂和图书馆,建了纪念碑,感谢上校“赐予众多青少年求知的机会”。  17岁的卡内基在工作中认识了宾西法尼亚铁路匹兹堡电报管理局局长汤姆·斯考特。斯考特非常赏识卡内基的才干,很快就把他安排到了自己的手下,月薪是35美元。这时,卡内基小时候学的复式会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他除了做考斯特的助手,还被授权监督公司的会计。  在卡内基19岁的一天,考斯特告诉卡内基有人要出售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需要500美元。然后他问道:“你能筹到500美元吗?”考斯特说到500美元的时候,就像说5美元、10美元的小钱。卡内基惊讶极了,但是在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一点难色。考斯特又告诉他,这个公司的经营很好,股票还会涨价,这绝对是有利可图的投资。但是卡内基的父亲刚刚去世,家里几乎没有余款,所以只能谢绝考斯特的好意。这样好的机会却眼睁睁地看着它错过,考斯特愤怒了:“我先为你垫付好了。”卡内基立即同意了。但第二天,考斯特沮丧地告诉他,卖主又要价600美元了。卡内基却毫不犹豫地决定买下这些股票。半年里,卡内基和母亲省吃俭用,又借了400美元,还清了考斯特的账。不久,卡内基拿到了10美元的红利。钱并不多,但却让卡内基产生了“我是股东”的成就感,赚钱的欲望愈加强烈得不可收拾。  这时,考斯特被提拔为阿尔图事业总部部长,卡内基被考斯特提拔为总部秘书,月薪增加到55美元。此时的卡内基备感欣慰的是,母亲再不用日夜不停地缝鞋了。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2)------------  命运安排卡内基又有了另外的机遇。他偶然遇到了卧铺车厢的发明者伍德拉夫。在了解了这个新事物后,卡内基认为这个发明一定能使铁路客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就立即报告了考斯特。考斯特也很看好这个构思,生意立即成交。为表达感激之情,伍德拉夫邀请卡内基投资他即将开办的卧铺车厢制造公司,卡内基果断地决定靠银行借贷投资200美元。一年后,卡内基分到的红利在5000美元以上。这成了卡内基一生的转折点。  1859年,考斯特成为宾西法尼亚铁路的副董事长。24岁的卡内基也随之成为匹兹堡管理局局长,年收入1500美元。  两年后,南北战争开始了。考斯特被任命为陆军助理次长,卡内基依然随之前往,他为确保几条主要铁路运输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方军队不断炸毁木制的桥梁,卡内基在维修工程的时候突然想到:以铁桥代替木桥是必然趋势。  不久,卡内基得了流行伤寒,他就向考斯特提出辞呈。尽管考斯特竭力挽留,但卡内基去意已定。身体不好真的是卡内基辞职的原因吗?  卡内基决定立即开始尝试他那个建造铁桥的梦想。1862年,卡内基成立了拱心石桥梁公司,制造铁桥、铁轨,各地订单蜂拥而至。卡内基从此财源滚滚。  他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钢铁制造和焦碳洗涤还原法的专利。有人说这是卡内基财大气粗浪费钱财,但卡内基相信,这是又一个“下金蛋的鹅”。  回到美国,他发疯似的工作起来,向钢铁这个还很陌生的领域迈进。他建造了一座当时最大的22.5米高的熔矿炉,耗资超出预算两倍多。股东们开始担心把老本也赔进去了,纷纷反对卡内基的计划。但卡内基不为所动。1875年8月,卡内基和购买钢铁的公司签订了第一个供货合同,两个星期后,熔铁炉点燃了。此后,钢铁订单如雪片飘来。他又胜利了。  他的桥梁公司也捷报频传,完成了使整个美国为之瞠目的两个桥梁大工程。卡内基雄心勃勃地要建造更大的铁桥,要把全美的铁轨变成钢轨。大家都认为卡内基的计划不切实际,而且认为钢料做桥墩和桥梁太脆弱。但卡内基毫不退缩,决意干下去。  1868年,卡内基写下一个备忘录:“年龄33岁,年收入超过了5美万元,这两年间事业发展顺利。但现在我想发奋读书,计划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也想购买伦敦报纸的股票。人必须崇拜点什么,崇拜财富是最丑陋的行为。对于我,现在继续发展事业,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积累更多的财富,但这会不会让我堕落下去呢?因此,我打算在35岁以前退休……”但是,飞速发展的事业让他欲罢不能。  对钢铁的狂热让他在51岁才结婚。  后来,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实干家,成了世界钢铁王国第一人。  每一个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得了文凭却给没文凭的打工。人人了解这种现象,却人人照走不误。人们会说,没办法,有几个没文凭的成才、成功?如果没有文凭连谋生都难。问题不在这里,是培养孩子什么?知识是需要的,但重要得多的是能力。尽早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兴趣上入手,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自己、而不是别人有的特长和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有所侧重,至少不会放弃自己的兴趣。如果把学习知识放在服从的位置,那就更可以创造许多培养兴趣的机会。这样,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就不是一个只有知识却与生活、社会隔离的人。  许许多多没学历而成功的人,都是生活逼出来的,或是生活所迫,或是不甘心沦为社会底层。但重要的是,因为有宏大的志向,总是不断地改变生活,也改变自己,就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经验。他们便以其历练和阅历争得自己的地位。而在这方面,绝大多数有学历的人却做不到,他们没有反弹的动力,更缺少很小就进入的、尤其是社会底层的阅历。于是,精神、基础就都处于劣势,给没学历的人打工也就不再是怪事。  我们常常发现,社会有很多开拓事业的机会,但有学历的人却视而不见。一者他们不想冒风险,没有勇气,二者他们确实缺少能力,心里没底。  但愿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太多的没学历的成功者身上学到、悟到其中的真理。  ☆几乎所有有一点条件的孩子,都往大学的路上走。学历是敲门砖,但未必是万金油。真正有创造的人在实践中开拓人生,而不是在校园里追古思今。这里的道理不言自明,经历远远重于学历。  ☆前程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他们一路上收获金子,而那些背着金子的人,走几步就歇了。  NO.11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  ———岁开始打工的钢铁巨人卡内基  他有着非凡的预见力和冒险精神,他有着好斗、坚强的性格,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天性?是的。不过,他的成功却来自生活。  引子  悟道------------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1)------------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85  中国出名的外交家,乔冠华算是一个。  作家徐迟有一段回忆:“1939年3月,香港出版了一家新报纸,名叫《时事晚报》。创刊时,曾免费送给文化界人士看,我也被列入这份赠阅的名单。它的第一天的社论,就使我大吃一惊。我感到它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彩,而且竟是非常非常精彩。这样我就每天读这家报纸。送报后来停止,可我还是从报摊上买了来读,主要是读它的社论。每天一篇,显然出诸同一作者的手笔;每篇都十分警辟,动人心弦,简直是非读不可的文章。到了时候如还没有读,就茶饭无心。这竟是我的一个新的变化的起始点。”这是乔冠华写的,时年26岁。  那时,乔冠华演讲,连交易所里的经纪人都去听。他对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分析,之深刻,之深远,之准确,令人惊服不已。后来,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更是才华横溢。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乔冠华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他会下穿梭于几十个国家代表之间,会上谈笑风生,应对自如。一张仰头大笑的照片,其风采倾倒了无数中外人士,令国人无限自豪。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与美国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代表团背后的人物就有乔冠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有乔冠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的助手中有乔冠华。  1971年到1976年,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由乔冠华率团参加。  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世界公认的学问大家。他知识广博,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拉丁等多种文字。他的学术研究著作《管锥编》涉猎古今,贯通中西,涉及6种语言,引证了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  解放后30多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同学乔冠华和胡乔木、好友费孝通等,对他都崇敬有加,但是钱钟书却不曾主动拜访过他们。深居简出,超然世外,始终躲在喧嚣的尘世之外,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只是到了人家要去世了,他才会去尽尽同学好友的情分。  文化大革命时,要他去参加国宴,社会科学学部派人去通知他,他说:“我不去,我很忙。”来人告诉他:“这是江青点名要你去的。”他还是不去。来人说:“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我很忙,我不去。”  一次,英国女王到中国访问,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他也拒绝了:“我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有关部门只好对外称钱钟书“病”了。  20世纪80年代,钱学升温。作家舒展称他为“文化昆仑”,引起了他的“抗议”。他说:“读书人如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地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前往讲学,并提供酬金16万美元,交通、食宿费用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前往。钱钟书直率地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这简直也太不客气了。  英国一家知名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词典,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希望以重金购买这部英文大词典,钱钟书坚决不卖。美国好莱坞片商与钱钟书签订了《围城》版权协议,多次邀请钱钟书夫妇,承诺可以随时观光,随便吃住,或者监督影片制作,他都婉言拒绝了。  巴黎的《世界报》上刊登文章,力荐钱钟书,认为中国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每天看外文报纸的钱钟书并不领情,他迅速做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列举“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历次误评、错评、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  早些时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汉学家马悦然去拜访钱钟书。他尖锐地指责说:“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专家。说实话,你有投票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谁会给奖呢?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样的道理吗?”  电视剧《围城》播出后受到关注,普通的中国人才知道有个小说《围城》,有个大学者钱钟书。此时恰逢钱钟书80岁寿辰,电视台为了满足观众要了解钱钟书的愿望,要采访他,他千方百计地逃掉了。电视剧《围城》万余元的稿酬也被他谢绝了。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2)------------  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被列为第一批的36人之一,他也婉拒了。在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他笑道:“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央视著名栏目《东方之子》等数次要采访他,也被拒绝了。  电视剧《围城》拍摄前,演员们到他家里,剧组拍了一些实况。他要求一定不要播出。  一次,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一年的大年初二,一位重量级人物去看他,他只是隔着门缝感谢了人家的新春问候:“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钟书不近人情。其实,钱先生和夫人也确实在忙着看书写东西,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计划。  在他80岁寿辰之际,家里的电话出奇地多了起来。亲朋好友、社会各界纷纷要为他祝寿,或者开个纪念会、学术讨论会。但是钱钟书坚决推辞。他早有言在先:“不必花这些不三不四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夫人杨绛整天为他挡事、挡客,有些人事先不通知,直接来敲门;见到夫妇两个在外面散步,上去就围追堵截。  对此,他们感到很累。他们打定主意,哪儿都不去,就在家里看书写字,很惬意。杨绛说:“我们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钱钟书的家十分简朴,甚至有些寒酸。沙发套是多年前流行的咔叽面料,有一个书架竟是用几块木板和红砖搭起来的。在这个简单的家里,他们嗜书如命,乐此不疲。他们会从各方面源源不断地找到书,外文书刊也不间断。只要手里有外汇,他们就去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们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请对方实物支付。杨绛曾在书中这样感叹道:“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过不好日子。”  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大放异彩。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提到一位美国诗人,就用英文背诵一段诗人的作品。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用德文背诵了他的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又用拉丁文来背诵。而且,这些诗人不是什么闻名的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不是他们的重要作品,但是钱钟书对他们却清晰见底。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千万别成熟》
《千万别成熟》-2
《千万别成熟》-3
《千万别成熟》-4
《千万别成熟》-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千万别成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千万别成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