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千万别成熟》------------目录------------  目录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  ———五岁开始发财的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  抓住兴趣得天独厚,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  ———由好奇心引领一生的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  人的潜力无穷,最无能的也能获得极大成功  ———恐惧得几近崩溃的媒体老板士毅·纽豪斯  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  ———向来一意孤行的石油帝王保罗·盖蒂  人不能不现实,可只有现实就无路可走  ———活在梦里、和大猩猩为伴42年的简·古多尔  骄傲遭不耻,狂妄遭蔑视,但不骄不狂还有自己吗?  ———坐车也要坐前排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走进陈规的自缚手足,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  ———永远我行我素、不与人同的商业名人安妮塔·罗蒂克  人生是一场实验,完全可以做不正确的事情  ———曾一次又一次被开除的发明家爱迪生  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  ———一生都野味十足的世界船王奥纳西斯  成功者容忍短处,长和短天然地联在一起  ———同时上演喜剧和悲剧的二战英雄巴顿  可以没学历,但必须有经历  ———岁开始打工的钢铁巨人卡内基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拙守清冷的大学问家钱钟书  与见识相比,知识远在其后  ———曾是纨绔学子的IBM董事长沃森  成败的关键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永远由自己选择的战场摄影师唐师曾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  ———喜欢危险跳跃的“红色资本家”哈默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  ———什么都想、什么都干的大画家达·芬奇  任何起点都有危险,只能跳起脚来再找落点  ———从来都自不量力的“打工皇后”吴士宏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必须在钢丝绳上跳跃  ———用冒险制造明星效应的出版业巨头马孔  处在两极的人最有创造力,既有洞察力又有平衡感  ———称“我就是寂寞”的影后索菲亚·罗兰  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  ———叫人很难想象的数学家陈景润  懂得获取的是小聪明,懂得放弃的是大智慧  ———不要哈佛法学学位的微软之王比尔·盖茨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越成功的人代价越大  ———“爱因斯坦=天才-可爱”  有无相生,什么都没有就有了  ———屡战屡败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  处在多数会兴奋,处在少数会幸运  ———被骂惯了的服装大师皮尔·卡丹  不以成败论英雄,最有价值的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被弹劾下台、以政治家辞世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成功的人都有痛苦,痛苦是深刻的母亲  ———深陷婚姻泥潭20年的文学巨匠鲁迅  后记  参考书目------------书 评------------  《千万别成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中国第一册“不成熟”读本  成功者,必有非常思维;不成熟者,才可迈向成功  成熟者很成熟,但已是再无新意的斜阳残照;  幼稚者很幼稚,却正是霞光万丈的旭日方升  幼稚的向上长,成熟的往下落  ——《千万别成熟》书评  刘伟娜  从一个片面的角度写书,至少,作者公开地声称在片面的角度上写,这还是我见到的惟一一本,由此便可一窥作者的睿智。其实,所谓全面也就把个人的特点掩盖起来了。而从矛盾的一端切入,站在一个端点上看成功,才能把成功的真实秘密端出来。这就像是辩论赛中的甲方或乙方,尽管片面,却极尽论题的质里。  几乎人人追求成熟,不成熟还能立足社会吗?这是常理。但正如作者那句经典的话,“成熟的果子往下落,稚嫩的树芽往上长”,人一旦往成熟发展,追求完善和完美,他就不再可能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发展了。他生命的注意力就从自己身上所独有而珍贵的特质转移到了社会、他人对自己的并非个性而是完美的“苛求”了。然而,殊不知完美、成熟是人永远追求不到的目标,它适应外部的圆通中庸,却不适合自己的真性真情。实际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只做自己能做、做得好的事情,全心正意,决不旁鹜。所以,只要是想成功的人,就必须摆脱这种面面俱到而又不切实际的完善和完美,我行我素,无怨无悔;我走我路,神采飞扬。至于成败利钝,得失荣辱,让人去说!成熟者很成熟,但已是再无新意的斜阳残照;幼稚者很幼稚,却正是霞光万丈的旭日方升。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把26个成功人士的要义抽取出来,张扬其鲜活个性,显示其成功内质。由此,像文中的标题,“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人生是一场实验,完全可以做不正确的事情”等,也就格外警醒。  也正是因为向成功内里的切入,这本书给人带来了不同于一般的深刻性。它从人的天性开始:“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到跳出局限:“走进陈规的自缚手足,走出陈规的潇洒自由”,到进入自我:“只要我能,不管短处是什么”,而后是全然的哲理层次:“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必须在钢丝绳上跳跃”,“懂得获取的是小聪明,懂得放弃的是大智慧”,“处在多数会兴奋,处在少数会幸运”……  这本书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为每个成功者的奋斗历程都设了一个“引子”,以很有兴味的哲理性片断、故事等,从与成功者的内在联系上把读者引入正题。这“引子”十分好看,一入眼就不想放下。作者又为每篇文章附了两段哲言,这哲言余韵绵长,令人长思回味。  这里不能不说一说作者。他在党校教领导科学,在大学教哲学。正因为他的思维总是能给人以不同于别人的悟性,所以他已经形成了著书角度独特,思维新颖的特点,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这些读者常年跟踪他的著作,以至十年前出版的“给领导者丛书”(《给领导者的100个思路》等)今天还被人们传抄、复印。其中《给领导者的100个思路》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印8次,发行10万册。而今年,他将有10本书同时出现在市场上,这本《千万别成熟》也算是他大作中的一株异蕾、一枝奇花吧。------------前 言------------  前言  这本书有个短处,就是好看不好学。故事性很强,很好读,但思想太尖锐了,都是离开常理、常道,叫人独树一帜的东西。而且书里写的都是名人、大家,他们毕竟是少数,与常人并没有太多的共同之处。说得真切些,凡是成功者,关键的、重要的思想、观念、行为,都在极端处,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这本书也有个长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成分,尤其是那些被压抑了的部分;看名人、大家的人生,特别是他们的观念、想法,会引出令人心跳的东西,这就是他们与常人的共鸣处。这会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火,照亮人生的旅途。  写书总是让人看的,面对不可理喻的东西,总会让人想到更多;如果是错误,那就更会创造财富。人大多是在错误中理智起来的,错误比正确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它是问号,不像正确,划个句号就完了。  事情总是这样的,成熟象征着结束,因为一切都应对自如,那一切就至此止步。所以,成熟的果子往下落。而成熟的人想事情比常人多,利弊权衡之后,胆量就没了,所以再也难以成功。孩子创造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不能,于是,角度、道路就比成年人多得多。  世界是给那些永远都不成熟的人准备的,特别是那些具有“野胆”的人。你看那些成功的人,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此书献给一切开拓生活的人,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轻手利脚,少有负担。其实,年龄就是优势,最有资本闯荡尝试。------------卖点推荐------------  卖点推荐  揭示非常成功:成功不是世故老练,而是勇于尝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个性张扬。  培养非常思维:成熟的果子往下落,幼稚的树苗向上长。  树立非常典范:26个商界、政界、学界、艺界精英的成功故事,告诉大家不成熟才有可能成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这本书有个短处,就是好看不好学。故事性很强,很好读,但思想太尖锐了,都是离开常理、常道,叫人独树一帜的东西。而且书里写的都是名人、大家,他们毕竟是少数,与常人并没有太多的共同之处。说得真切些,凡是成功者,关键的、重要的思想、观念、行为,都在极端处,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这本书也有个长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成分,尤其是那些被压抑了的部分;看名人、大家的人生,特别是他们的观念、想法,会引出令人心跳的东西,这就是他们与常人的共鸣处。这会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火,照亮人生的旅途。  写书总是让人看的,面对不可理喻的东西,总会让人想到更多;如果是错误,那就更会创造财富。人大多是在错误中理智起来的,错误比正确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它是问号,不像正确,划个句号就完了。  事情总是这样的,成熟象征着结束,因为一切都应对自如,那一切就至此止步。所以,成熟的果子往下落。而成熟的人想事情比常人多,利弊权衡之后,胆量就没了,所以再也难以成功。孩子创造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不能,于是,角度、道路就比成年人多得多。  世界是给那些永远都不成熟的人准备的,特别是那些具有“野胆”的人。你看那些成功的人,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此书献给一切开拓生活的人,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年轻人,轻手利脚,少有负担。其实,年龄就是优势,最有资本闯荡尝试。  作者是两个大学老师,教哲学和品德课,也很有一点人生的经历。有感于学生的困惑和人生的不易,很想找一个点,切进去把内里的东西拿给人看。于是,书名从最初的《人生录解》,到《命运司芬克斯》,到《29个人的29种选择》,到最后的《千万别成熟》,一路走来,繁难倒也快乐。一步步深入,主题愈加明朗,思想也愈加成熟。自然,人生或命运是个永远也解不完的题,这本书最多是个片面,看了书能让人想些事便是作者的大快乐。  这本书最初的资料是陈泽生老师收集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的刘素娟、郑雅维、毕孟琴、李春凤、马淑明等老师做了不少工作,在此表示谢意。出版社的刘伟娜女士热心地做了很细致、很有见的的工作,令人感动,一并表示感谢。------------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1)------------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  ———五岁开始发财的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  你见过5岁的商人吗?不要以为这是摆噱头,千真万确,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就是。当然,严格地说,5岁的巴菲特还只是个摆摊的小贩。  北京有个女孩叫金今,2001年的时候她16岁,在北师大附中高三读文科班,那时候,她已经有4部诗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出版。1989年她的《公主图》赴欧洲巡展,1990年她为亚运会创作了《公主百图》。她的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首印10万册。  在金今刚刚能握住笔到处乱画的时候,就受到了妈妈的鼓励:“我的小宝宝,画得太好了,画的什么呀?”说着把纸递给金今,金今就在纸上画起来,还给她的画起了名字:“休息中的芭蕾舞演员”,“流水的旋律”,“孤独的落叶”。她的画一张张地被钉到了墙上、书柜上。  她的画越来越多,一个月后家里就给她“出版”了第一本《金今1岁画集》。金今高兴地一遍遍地看,她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她2岁半的时候,她开始给娃娃讲故事,她的舅舅开始教她古诗。一天,舅舅正在教她一首五言诗的时候,她的眼睛放光了,脱口而出:“一匹大白马,挂着马缰绳,姥爷来骑马,一看马儿丢。”她姥姥赶快把诗记下来。这样,在她3岁的时候,第一部《金今3岁诗集》也“出版”了。她高兴地叫着:“噢!我出诗集了。”  在她4岁的时候,妈妈曾送她到一个美术班。不到半个月,她的画就全变了,原来的天性没了,完全是老师的模式。她妈妈急了,于是马上停止上学,让她不断地画公主图。金今画了300多张公主图,才从老师的模式里走出来。  在她所在的北京西城区高三统考中,她在1300多名学生中名列第208位。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因为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父母的惟一男孩,显示出超乎年龄的谨慎。他甚至在学走路的时候就如此,他总是弯着膝盖,仿佛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摔得太惨。在随母亲去教堂时,姐姐总是到处乱跑以至于走丢了,而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母亲身边,用计算宗教作曲家们的生卒年限来打发时间。  巴菲特自小就觉得数字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能整个下午和小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天色已晚,他们又开始重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一本大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个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  看着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5岁的巴菲特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年,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数,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他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提成。巴菲特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段。  巴菲特和拉塞尔还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晚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巴菲特会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拉塞尔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这个孩子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用一些白手起家的故事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巴菲特11岁那年,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到了高年级,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从他那里挖一些股票的知识。  ------------天性是魂,守着它就是神(2)------------  13岁那年,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但除此之外,巴菲特一点也不开心,他在学校成绩一般,还时常给老师惹点麻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出走后,巴菲特开始听话和用功了。他学习成绩提高了,送报的路线也拓展了许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5:20分前就离开家。偶尔当他病倒时,母亲利拉就帮他去送报,但她从来不要巴菲特的钱:“他的积攒是他的一切,你根本不敢去碰他装钱的那个抽屉,每一分钱都必须好好地呆在那里。”  这时的巴菲特就显示出了和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商业头脑,他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供消息。巴菲特很快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14岁的巴菲特就把00美元投资到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上。  到高年级的时候,巴菲特和善于机械修理的好朋友丹利开始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生意非常好,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总是很冷静地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选址,以防地痞流氓控制他们的生意。  1947年,巴菲特中学毕业时,在370人的年级里排名第16。威尔森年鉴上对巴菲特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父亲坚持要巴菲特到宾州沃顿商学院读书,但巴菲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自己已经挣了5000多美元,读了大约100本商业书籍,还要学什么呢?但是父命难违,他还是到了沃顿。巴菲特对沃顿极为厌倦,他认为他懂得的比教授们都多,教授们虽然有着成套完美的理论,但对如何真正赚钱却一无所知。巴菲特在学校里不能安心上课,而是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耗费了许多时间。确实,在沃顿没什么东西可教巴菲特。  1949年夏天,巴菲特离开了沃顿,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读书。实际上,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他一边干着全时的工作,一边打桥牌,一边却拿到了学业成绩A。他的积蓄也有了9800美元。  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巴菲特不同凡响,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经积累了166亿美元的财富,并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没有哪年亏损。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同期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真是个奇迹!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参悟巴菲特成功的奥妙,人们每年一次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但是,比尔·盖茨一语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只将沃伦大量的格言记在心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沃伦大量的格言值得记下来。”  巴菲特5岁就开始做发财的梦,但是他并不把获取金钱看做最终的目标,他喜欢看着钱的数量增加,但绝不贪恋钱财。他的遗嘱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印证。在遗嘱中,他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把为数不多的1%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解释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钱而什么也不干。”  人是有天性的。所谓天性,除了我们今天还无法了解、又一定存在的遗传因素,主要是小时候由家庭等外在条件影响形成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是我们许多家长没有注意并加以培养。所以,有心理学家说,5岁之前人人是天才。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天性,也就是天才,都被扼杀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5岁之前如果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给予引导,那么,孩子的天性即天才就会得到开发,孩子就会表现出超长的特质来。这会为其一生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巴菲特的父母,尤其是他母亲没有管束他的天性,而是随他而去,任其发展,所以巴菲特才造就了后来的自己。  今天,我们已经了解,父母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而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天性,由其天性领着走,“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这个含义。可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少之又少,所以,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的牺牲品。  引子  悟道  ☆女儿看着我给她改作文。突然她说了句:“这还是我的吗?”听了我心一惊:热心地改变孩子真愚蠢。  ☆很多人怕掉队,使劲儿地跟,跟紧社会。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社会不是跑道,跑在前面的人总是在变换道路。你刚盯上他,他就没了。------------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1)------------  抓住兴趣得天独厚,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  ———由好奇心引领一生的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的中学校长说他:“你总算是混了张毕业证书,而且混进了高校科学系。俗话说得对———老天爷照顾笨蛋。”其实,世界上没有笨人,盛田昭夫后来成了大企业家。只是,他的心在兴趣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8岁中学毕业时,父亲就不想再让他上学了。这时,伽利略和他的父亲有一段对话。  “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儿,是什么促成了你同母亲的婚姻?”伽利略问。  “我看上了她。”父亲回答。  “那你没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家里让我娶一位富有的太太,可我对你的母亲一往情深,我追求她就像一个梦游者,你的母亲当年姿艳动人。”  “你没有娶别的女人,是因为你爱她。你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哲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哲学。别的对我毫无用处!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哲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仍不为所动。他继续说:  “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自己的婚事,我可从来没有想到那上面去。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能寻求一位标致的毕安卡,或者一位俊俏的卢斯娅,而我只同科学为伴。人们提及这方面的事情,我会感到害羞。  “亲爱的父亲,你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兼而有之。为什么不能设法达到自己的愿望呢?我会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伽利略说:“我向你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法,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1987年,SONY(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濒临破产的CBS唱片公司。1989年,SONY公司又购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购金额为34亿美元,再加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原有的亿美元负债款项,总金额共达46亿美元。而且,SONY公司还并购了它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经营的制片公司———格巴彼得演艺公司,并购金额为2亿美元。  这一连串的日资收购,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魂被日本人买走了。”“日本人连美国的文化都要夺取吗?”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民众认为,SONY公司的吞并是“比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  这个让美国人如此恐惧的SONY公司,拥有10万员工,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年营业额达200亿美元,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  SONY公司的辉煌成就和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他就是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的事业起点还应该说是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爱。  盛田家是一个在20世纪初的日本少有的现代化家庭。母亲非常喜爱西方的古典音乐,她买了不少的唱片。他们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听欧洲音乐大师的唱片,尽管留声机的大喇叭中发出刺耳的声音和嘶嘶的噪音,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当地的一个唱片商每月都要送一套从国外进口的新唱片给母亲试听,小盛田总是起劲地去摇留声机的手柄。父亲对盛田很支持,他认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很重要的。不过父亲认为,如果喜爱音乐就应该享受良好的音质,他担心留声机的低劣音质会影响盛田的耳朵和音乐鉴赏能力。在盛田读初中时,一种新的电留声机从美国进入日本,父母决定买一台。新的电留声机价值600日元,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那时候在日本买一辆小汽车也只要1500日元。  那台新电留声机中发出的美妙纯净的声音,让盛田听得目瞪口呆。他把那些唱片听了一遍又一遍,莫扎特、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心中充满了激情。同时也感到奇怪,为什么同是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却有着如此的不同?  他被这个新的发现所困惑,满脑子的疑问。他有个工程师亲戚,自己装了一台留声机,盛田就跑去看。结果他出乎意料地发现,所谓的电唱机只是用电线连接在一起的一堆零件,一点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神秘,他也能做。有了自己要做电唱机的念头,小盛田兴奋起来了。  那时,自己组装收音机是一种很流行的事情。别人很快就“热”过去了,但他的“热”却越来越厉害,不能自拔了。  他真正感兴趣的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学校里是不教的,他必须自学。他开始买有关电子学方面的书,并且订了日本和外国的包含全部有关音响复制和收音机最新消息的杂志。他把课外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花到这个新的爱好上,照着一本叫做《无线电与试验》的日本杂志中提供的图纸做一些电子装置。他的梦想是做一台电留声机,录上自己的声音。随着试验范围的扩大,他在这门新兴技术中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终于他造出了一台电唱机,一台无线电接收器,还录下了自己的声音,放给母亲听。电唱机音响失真得很厉害,母亲根本没有听出这是自己儿子的声音。是的,盛田的产品还很粗糙、稚嫩,但这毕竟是盛田的创造啊!所以,母亲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对电子爱好的着迷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他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成绩都还不错,但地理、历史和国语总是在平均水平以下。母亲经常被叫到学校,和老师讨论他在学校的糟糕表现。校长几次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劈头盖脸地臭骂,说他不务正业。并且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就勒令他退学。挨骂的时候,他总是被吓出一身冷汗,然后就诚心诚意地保证自己一定改正,要好好学习。等他离开校长办公室,脑神经却立刻被神奇的无线电吸引过去。每当学习成绩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时,父母亲就会训斥他,并责令他甩掉那些电子玩具。盛田会暂时服从,但一旦成绩有所好转,就又旧“病”复发了。  班上总是根据分数来分配座位。全班有250名同学,分成5个组,每个组50人。每个组拔尖的同学就当组长,坐在教室最后面,然后按照成绩降序往前排。虽然每年班上的座位都会有所变化,但盛田总是坐在前排,就在老师的鼻子底下。  听说东北大学的永井健三博士制造出了一种高保真的钢丝录音机,盛田也满腔热情地开始制造,尽管他一无所知。他为此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各种试验,但是都失败了。盛田感到失望,自信心也受到挫伤,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勇气。他知道,他必须学习更多的东西。  ------------抓不住兴趣茫然无路(2)------------  中学的最后一年,他告诉父母和老师,他想参加第八高等学校(现在的名古屋大学)的理科考试。当时在日本,中学课程的水平非常高,高年级教的东西甚至包括了美国的大学一、二年级课程。他的决定使他们都感到震惊,因为虽然他的理科与数学成绩较好,但他的总体成绩却相当差。一年中,他努力学习,比以往更加用功。家庭教师为他补习英语、高等数学、国语和古典汉语。一整年中,他没有搞别的,只是学习,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尽管如此,盛田还是出了风头,他的成绩是他所就读中学有史以来考上高校科学系的毕业生中成绩最差的一个,名列全年级第180名。校长把不想掩饰的轻蔑写在脸上:“你总算混了张毕业证,而且混进了高校科学系。俗话说得好———老天爷照顾笨蛋。”  盛田昭夫经历了终身难忘的羞愧,但他冷静下来又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他在好奇心引导下,有目标地生活着,一直是坚定不移的,而他的同龄人却做不到。他们就像一群小绵羊一样,老师在讲台上咩咩叫,他们在台下随着老师咩咩叫。  大学的课程并不都是盛田感兴趣的,这让他有很大的挫折感。好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就可以选择专业了,他选择了物理。他热爱物理,并且崇拜他的老师。  父亲一直希望他选学商业以继承盛田公司,对他学理科并且学了理科中最基本的专业———物理感到失望,这和他的家族公司的业务没有任何关系,但父亲没强迫他改变选择。  大学毕业的时候,二战已经开始。他从大学里报名加入海军,做了一名技术军官,这样可以参加一个研究项目,可以继续学习,还可以避免远离本土几千里去作战,白白牺牲自己的生命。时间不长,两颗原子弹结束了战争。  战后,盛田做了两份工作:为了维持生计,盛田在大学里教书;为了追求事业,在井深大的公司里做研究员。为了专心从事自己的研究,盛田放弃了作为长子继承家业的权利,一直希望他继承家业的父亲再一次给了他支持:“你去做你最喜欢的事情去吧。”  1946年,他和井深合伙创立了一家新的公司———东京通信工程公司,这是SONY的前身。为了专心致志地在新公司工作,他想辞去大学里的教师工作,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理由面对大学里的恩师。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令他高兴的消息:为了不让战争中的主要罪犯———职业军人对战后日本少年施加不良影响,占领军当局决定从所有教师中将以前当过职业军人的人清洗出去。这给曾经在二战时作过职业军官的盛田提供了一个离开学校的理由。于是,他主动找到恩师服部教授,要求辞去教职。由此,他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也自由了。  东京通信工程公司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20多人的小厂发展成著名的国际性大企业———SONY。它创造了日本的几个第一:1950年,制造出了日本第一代磁带录音机和磁带;1954年,利用美国元件制造了日本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1955年,生产出了第一台全部由日本自制的半导体收音机;1960年,SONY公司生产出世界第一台半导体电视机;1965年,生产了第一台家庭录像机;1970年,SONY公司成为日本第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1972年,又成为日本第一家在美国建厂的公司;20世纪80年代,SONY公司开始出售Walkman随身听微型收录机。从此,“日本制造”便成为高品质电器的代名词。  盛田昭夫是个热爱工作的人,但工作结束,他也尽情地玩。他自己说:“我50岁开始打网球,60岁学滑雪,64岁学滑冰,65岁执意学冲浪,67岁向潜水运动挑战……”  盛田开始坐公司的直升飞机不久,发现驾驶员比自己的年纪还大,他便开始学习驾驶飞机。  一次,他和夫人到德国去参加一次音乐盛会,竟然和歌唱家霍夫曼一起去飙车。当车速提高到140英里时,盛田不得不抱住了霍夫曼的腰。但是他感到很刺激。  意犹未尽,霍夫曼又邀请他作特技飞行,盛田又一口答应了。一位德国的特技飞行冠军驾驶着飞机,带着这个对特技飞行充满好奇的风云人物升空了,这时盛田才感到恐惧。飞行员安慰他说:“如果你不舒服,我就马上降落。”但盛田可不想做逃兵。先是盛田驾驶着飞机爬升到4000英尺高度。接着,飞行员接过飞机,就开始了他的花样表演,旋转、翻滚、急流……真是花样百出。尽管盛田很镇定,也没有晕机,但他听到飞行员决定要降落时仍然很高兴,毕竟惊险已经过去了,他马上就可以若无其事地和夫人、霍夫曼吹吹他的历险了。就在飞机接近跑道边缘、距地面约50英尺的地方,飞行员突然又让飞机来了个筋斗大翻身。措不及防的盛田吓了一大跳,觉得自己的头皮要和跑道接吻了。  看吧,这就是创造了SONY帝国的盛田昭夫,一个童心不泯的让人喜欢的家伙。  像盛田昭夫这样的人不多,从小到大到老,好奇心和兴趣一直诱惑着他。到老了,还像孩子一样享受新奇,这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怡然心动。有人说,人到老了还有孩子一样的童心,就说明他活得很成功。是的,不只成功,更有轻松,这是目前我们大多数成功者无法做到的。盛田昭夫就凭着这颗童心,一步步往前走,终于和井深大一起创造了庞大的SONY帝国。正像他自己所说:“对什么事都感兴趣啊,简直是好奇成癖了。”正是这兴趣、这好奇心,他才有创造的动力,生活的热情,才有源源不断的成功。  其实,兴趣正是长处。在自己所长处发掘潜力、发挥优势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而失去兴趣呢?至少是干什么都找不到长处,都没热情,那么,前途也就不难想象。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的习惯势力太大,从孩子的时候起,几乎人人都在奔成绩,学习成了一切,所以,好奇心大多被扼杀了。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学习,工作的时候就知道工作,兴趣和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如果盛田昭夫也像他的大多数同学那样,为了成绩而放弃兴趣,他和SONY也不会出现在世上。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走了一条错误的路。  引子  悟道  ☆人的兴趣在哪儿,长处就在哪儿。顺着兴趣走,便有了爱好、优势和成就。  ☆人总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而对世界永远抱着好奇心和热情的人,他就永远年轻。成熟的果子往下落,幼稚的树芽往上长。------------最无能的也能获得极大成功(1)------------  人的潜力无穷,最无能的也能获得极大成功  ———恐惧得几近崩溃的媒体老板士毅·纽豪斯  他不被父亲欣赏,他的努力与父亲的期望总有着不可缩短的距离。当压力到达极限的时候,他就会想到自杀。这样的人,却成为当今美国权利最大的平民之一、财产总值多达0亿美元。  英格丽·褒曼从19岁开始演艺生涯,一生中出演了50部电影,获得过3次奥斯卡金像奖。她是那个时代表演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下面是她的两段自述:  “对比起来,在我的戏剧表演和我的平常行为之间距离是那么大,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我是自有人类以来最怕羞的一个人。我每次进入室内总要碰撞什么家具,我的脸也会红得发紫。在学校里,很多问题的答案我都知道,可是我不敢回答。因为只要我一站起来,我的脸就红得发紫而变得口吃起来。这就使图奥叔叔和我的堂兄弟们认为我想做演员的想法是愚蠢的。”  “我一直到18岁生日之后,才出去赴一次真正的约会。在30年代早期的瑞典,多数青年姑娘到了14岁、15岁和16岁就出去跳舞,携手散步,一天24小时疯狂地谈恋爱。我在15岁时也有过几次迷恋别人的事情。后来我发现一个令人难受的事实,我不为男孩所欢迎。对他们来说我身材太高了。或者说我太腼腆,我太严肃,我爱脸红,而且我不善于谈话,我是一个可怕的失败者。我只有一桩可做的事,就是装作不欢喜男孩子。我说:‘我憎恶男人。’”  前苏联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一生导演或指导过戏剧、歌剧0多部,还在其中担当过多种角色。他也有一段对自己的记述:  “我粗笨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任何时候,只要我走进一个小房间,房间的主人就会赶紧把房内任何可以毁损的东西移开,因为我必然会损毁些物件的。有一次在一个舞会上,我把那栽在木桶里的一棵棕榈树弄倒了。另一次在跳舞的时候,我颠蹶了,可抓住一架钢琴,又连人带琴滚到地板上。事后才发现那琴的一条腿是坏了的。我还损毁过另一架钢琴,不过那是后来的事。  “这一切使我的粗笨驰名了。我甚至不敢提议,说我做一个演员,因为那样只会引起我的朋友们的讥笑。”  美国人士毅·纽豪斯有一个强悍的父亲———萨姆·纽豪斯。  萨姆是8个孩子中的老大,由于家境贫困,萨姆13岁就成为一家之主。小小年纪,他就很有商业头脑地拯救了一家濒临绝境的报纸。然后他不断扩大他的新闻王国版图,一直爬到报业大王的地位。  有了这样的父亲,应该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但士毅却不这样认为。在士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他进行教育、培养和训练。别的孩子还在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士毅就来到父亲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放什么文件,日常办公需要什么文具,怎样在文件上签名,签署票据又要注意什么……父亲一一地耐心指教给儿子。  小他2岁的弟弟唐纳德似乎是经营管理的天才,他毫不费力地学会了父亲传授给他的所有业务知识,能很好地演示出一般的业务程序。但士毅却显得呆头呆脑,不得要领。于是父亲就罚他十遍百遍地重复那些他根本不知所以的东西。好不容易记住了,但只要父亲所提的问题稍微有所变通,士毅就哑口无言,而唐纳德就替哥哥答出来。时间久了,父亲对士毅大失所望,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又想出了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  他对孩子说:“谁能回答我的这些问题就有更多的可能成为家产的继承人。”然而,士毅还是呆若木鸡地站在弟弟的身后。  父亲开始怀疑士毅根本不懂得继承人的含义。一次,在餐桌上,父亲又提出了问题,还是唐纳德首先有了答案。父亲就把妻子已经分给大家的菜肴又重新收回,先让唐纳德吃了个够,然后再由自己和妻子吃,最后把剩下的给士毅吃。士毅觉得受到了侮辱,他不肯用餐。父亲严肃地对士毅说:“如果唐纳德继承了家产,你连这都吃不着。”  这种生动的教育,让士毅懂得了生活的严酷,本来就忧郁的士毅更加沉默了。恐惧焦虑让他食不能安,夜不能寝。好不容易睡着了,缺衣少食的噩梦又开始纠缠他。他不甘心落到那样悲惨的境地。于是他和弟弟竞争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开始发疯一样地用功,努力掌握父亲教给的业务。慈祥的母亲对总是落后的士毅很有些偏爱,她有时偷偷地从父亲那里偷些题目以帮助士毅应考。士毅的败局终于有所改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士毅的自尊心。  在巨大压力下,士毅的性格变得极度内向、羞涩,很少和别人有深入地交流。  父亲把士毅和唐纳德送进最好的私立中学,这所中学注重开发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把社会与公众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士毅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父亲控制着士毅,把他的兴趣限制在新闻界的范围。此外,父亲还给他和弟弟制定了一个类似于基层主管训练计划的课程表,安排他们自己去华府,参观国会山庄,进见达官显要。假期则在父亲的各个报馆学习,到各个部门工作。  士毅很累,他感觉自己像是在爬一架永远没有尽头的天梯,他永远不可能达到父亲的期望。父亲要的是一个坚决、干练、聪明、杰出的儿子,而他显然不是,他太平凡了。士毅既厌倦又畏惧:做继承人这样难!如果我驾驭不了这个王国,一家人怎么办?身材瘦小、不讨人喜欢的士毅沉默、烦恼,甚至绝望。  一天,士毅惟一的朋友阿拉德·洛文斯坦接到士毅的电话,士毅哭泣着说他实在承受不住了,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求得解脱。洛文斯坦赶过去阻止了他。这个想自杀的念头一直跟随他到大学二年级。  父亲小时候生活贫困,只念了8年书,没有上大学成了父亲永远的遗憾。为了让儿子进入大学,父亲给纽约雪城大学捐款几百万美元。然而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读到大学毕业。  士毅进入大学,获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自由。他不记得到大学里应该做什么,而是不顾一切地放纵自己尽情享受,跳舞、喝酒、旅行,对同学说粗话。  ------------最无能的也能获得极大成功(2)------------  他的人缘很差,成绩也很差。到大三的时候,士毅根本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也许是作为没有游戏、没有玩乐的童年的补偿,士毅迷恋上了小男孩才玩的游戏,鸟虫、机械模型都是他喜欢的东西。最后,他不得不退学了。  唐纳德也在大三那年退学。他解释说:“我们都是静不下来的人,都急于做事。社会的工作吸引我们离开大学。”  士毅接着就有了一次不成功的婚姻。父亲为此更加失望,有时他会借故羞辱士毅。报馆的人都把士毅看成是有钱老板的无能儿子。而士毅似乎已经放弃了对自己的挽救,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第二次婚姻是士毅生活的转折,他从中获得了安定踏实的感觉,也就不再自暴自弃了。他找到了自己在父亲的报业王国中的位置,开始经营他在康德·纳斯特的杂志世界,他要证明自己给父亲看。  父亲在84岁时去世。士毅悲痛之余,也获得了彻底的自由。  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并开始用自己的理念和方式经营纽豪斯王国。很快,他的才华显示了出来,他比他父亲在时多赚了几十个亿。  他强调赚钱第一,创造了一个二分的做法:华美亮丽的杂志和精粹的出版公司为高收入阶层服务,而垄断市场的报业则以大众为对象。可以说,是士毅独特的新闻理念和经营手法使纽豪斯家族的事业走向更高的顶巅。  士毅曾经是个怀疑自己能力、缺乏自信的人,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干练又求新求变的人。他的变化之大让人吃惊,只是,也给他带来了冷酷无情的坏名声。  1962年,《时尚》杂志在和《哈泼斯万象》的发行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士毅花大价钱把《哈泼斯万象》的时装版主编、年近70的维瑞兰挖了过来,并给她以《时尚》杂志总编辑的职务。维瑞兰以富有想象力和大胆开放的方式,捕捉时代脉搏与精髓,让杰奎琳·肯尼迪、滚石乐队,和所有的20世纪60年代的亮丽人物都成为《时尚》的灵魂人物。  到20世纪70年代初,不景气袭击了美国,越战也久打无果,美国人已经无心于奢华的享受了。这导致《时尚》读者群的丧失。而巴黎女装界推出的迷你裙遭到美国妇女的抵制,《时尚》许多重要的广告客户———迷你裙的生产商和销售商都迁怒于《时尚》杂志的误导。《时尚》发行量明显下降,广告客户严重流失。  士毅决定让维瑞兰退休。维瑞兰得知这个消息,惊讶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士毅,以至于士毅夜里做了噩梦。  和维瑞兰一起下台的还有凯丝。凯丝在1926年就进了《时尚》工作,是社交版主编。没有人告诉凯丝她已经被解聘了,直到一天早上凯丝上班时发现搬运工人在她的办公室里。他们告诉她说,他们是被雇来把她的桌子搬走的。没有多少积蓄、年近80的凯丝茫然地回到了家,终日呆坐不语。后来有一天,人们在她公寓楼前发现了她的尸体,凯丝是从10层的公寓窗口坠地身亡的。  接替维瑞兰的是她的助理米拉贝拉。米拉贝拉一直是士毅市场调查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在这个问题上她和维瑞兰意见相左。士毅非常注重市场调查,了解读者对每一期杂志封面的反应,以及他们对每一篇特写的喜爱程度。士毅要求编辑要根据读者倾向去决定刊物内容。米拉贝拉接任后,更加严格地按照士毅的理念办事。  米拉贝拉让《时尚》杂志和女性运动以及妇女时装界的变化趋势步调一致,注重杂志以实际生活环境为衬托。随后的10年里,《时尚》杂志的读者人数攀升到百万人以上。米拉贝拉成为业内众人仰望的明星。  但是米拉贝拉的命运也不好。  到1988年,米拉贝拉已经在《时尚》工作了36年,其中一半的时间担任总编辑。这年6月的一天,一家电视台播发了一条新闻:全世界最出名的杂志《时尚》的总编辑米拉贝拉刚刚被撤换,将由安娜·温特接替。此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惟有米拉贝拉还什么也不知道。她听到的是丈夫告知她消息的电话,看到的是她丈夫为她放的新闻录像。  这时的士毅正因为自己不俗的经营成果而变得越加干练、自信。对于他认为能力不足、效率不够的人,甚至年龄稍长的人,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和米拉贝拉相比,他更喜欢年龄刚过30岁的、娇美的安娜·温特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更喜欢安娜·温特本人。  米拉贝拉在得到解聘消息的当天给士毅打电话,以证实这条新闻的可靠性。士毅只是没有丝毫歉意地说:“我想是的。”后来士毅给了米拉贝拉一笔可观的离职金,以作弥补。士毅自己也承认:“处理方式是有些蛮横。”  其实,解聘一个米拉贝拉又算得了什么,连为他长期担任《纽约客》总编辑的、美国文坛最受尊敬的巨匠之一威廉·肖恩,士毅都能毫不留情地赶走,不管员工是多么地不满。  士毅让他的家族企业迅速成长着,他的家族累积了巨大财富。他是一个平民,但却以他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士毅是美国权利最大的平民之一。无怪乎有人说:“当你像士毅·纽豪斯那样有权有势时,你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士毅·纽豪斯是个害羞内向的人,他一直为达不到父亲的期望所压抑,为太难成功的未来所恐惧,甚至为这恐惧所压倒,一度想自杀。他似乎并不是个干大事业的人。他童年的朋友毫不掩饰地这样评价他:“士毅根本不是他(指士毅的父亲)理想的儿子。我想他想要的是一个坚决、能干而又聪明———很杰出的类型———显然士毅不是那么一块料。”但是,士毅出人意料地成功了,一跃成为全世界财势最雄厚的媒体老板。  士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心怀恐惧的同时又不断地战胜、超越自我。因为有着超越的欲望,恐惧也就成了激发他斗志和干劲的力量。只是,能够从恐惧中超越出来的毕竟不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正像一个掉进黑暗山谷的孩子,从谷底走出来,又能登上峰顶,这样的人并不多。  引子  悟道  ☆人在成功时,自我消失了,因为光环模糊了眼睛。人在逆境时,自我凸现了,因为赤裸得没了遮掩。于是,就有了起点和反弹。  ☆人就是那个把石头推上山顶,石头滚落下来,接着又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人克服一个个困难,越过一个个障碍,一直走到终点,他享受的不是把石头推上山顶的欢乐,因为石头还要落下来。他享受的是一次又一次推石上山的艰难,在艰难中步步推进的快感。------------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1)------------  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  ———向来一意孤行的石油帝王保罗·盖蒂  他为自己是个叛逆而感到骄傲自豪,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违反常规。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应该是个叛逆者。  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世家。在他还不满2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又去世了。他上中学的时候成绩平平,那时他很孤独。在他的脑子里,总是有些狂热的东西,或沉迷于慈悲的梦幻中。上了大学,他不断地批判社会的各种弊端,却瞧不起大学教育,也因思想的狂妄被学校处罚。  爱因斯坦在上中学时曾被学校劝退过,在给他的通知书上写着:“你在班上留着是全班的不幸,而且还影响其他学生。”他第一年考大学也没考上,第二年考上了,却不理想。在大学,他很少到课堂上听课,考试前用别人的笔记来应付。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数学和物理的自学和实验上。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空间最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学过。”  保罗·盖蒂1902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岁,他就对父亲的油田探测和钻探油田事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到16岁,就到父亲的工地上去工作,凭自己的能力,每天挣3美元。后来,他先后进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因为不满那种循规蹈矩的教育,他转到英国牛津大学。保罗·盖蒂说:“我在牛津学到:任何认真的学生很快就培养出的自律之道———这真是无价之宝。”他在牛津还学到了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想。  保罗21岁的时候,想做一个外交官,但是父亲期望他继承父业,他是父亲的惟一孩子。父亲建议他在进入外交界工作前尝试做一年的独立勘探者。保罗同意了,因为勘探石油对他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保罗从他在10多岁就已经熟悉的俄克拉荷马的油田开始。那个地方有人连续发现了大量油田,但保罗干了一年却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块土地上的开采权要拍卖了。保罗考察后认为那里可能蕴藏石油,但有不少凿井人都有和他一样的看法,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资金雄厚之辈。因此,竞拍一定非常激烈,拍卖价格也一定很高,可是保罗的父亲给他规定的购买价格和预测价格只有1.5万美元,相差很远。他几乎无法去参加竞标。  但是保罗·盖蒂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请他的一位做银行副总经理的朋友替他参加拍卖。其他竞争者看到这位副总经理出场,立刻开始沮丧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位副总经理一定是代表一家大公司来竞价的,对这块土地的开采权志在必得,因此很多人都放弃了竞价。结果,保罗用500美元就获得了开采权。  保罗终于钻出了油,并把油田卖给了一家炼油公司,保罗和父亲三七分成,得到了1.2万美元。这次不算大的成功让保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石油业中有一番作为。  1916年,保罗和父亲合组了盖蒂石油公司,他拥有30%的股份。他疯狂地钻井,第一眼是干的,但是他毫不在意,继续钻第二眼井。  保罗钻井和其他人有一点不同。在当时,石油地质科学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许多油商对“书呆子”能为他们发现石油的观念都嗤之以鼻。保罗则不然,他坚持学习最新的地质科学,并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也注重经验,在油田老工人中发掘所需要的专家。  到保罗24岁的时候,他已经挣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百万富翁”,在当时的时代里,似乎是财富的终极所在,又有多少人把它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所以,保罗觉得这是“一切都该停止的休止符”。他决定,以后他要一心享乐,他要退休了。这个决定让他的父母大吃一惊。但是保罗根本听不进父母让他“继续投资”的建议,买了豪华车和漂亮衣服,开始了在南加州欢乐场中过花天酒地的生活。  1919年,美国石油勘探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南加州,井架像森林般竖立起来。保罗对石油的狂热又被激发出来。  近两年极度懒散的保罗,一旦开始工作就跑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不仅参与和父亲的合作,还自己开办了个独立的企业。有时候,他连续工作74个小时。  保罗在蕴油最多的加州有块油田,恰好夹在周围林立的油塔中间。油田很小,只有一间小屋那么大,惟一到达公路的通道有几百英尺,但只有4英尺宽,不可能从这里运送设备,周边的油田又拒绝从他们的土地上运设备。并且,这样一小块地方也不可能用正常大小的钻塔来钻井。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块油田无法开采。  但是保罗不死心,坚持一定要想出办法来。他亲自到现场查勘,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希望。有个钻井工人说:“我想可以搭建一个小型的钻塔来钻井。但我想不出怎样把设备从公路上运过来。”保罗突然想到,既然能用小型钻塔,为什么不能用小型铁路来解决运输问题呢?他专门建造了小型的钻塔和铁路,设备运到工地后,再用手工把它拼装起来。油井钻成了。他完成了每个人都认为无法完成的工作。  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了。1930年,保罗父亲去世。很多人劝告保罗把父亲和他自己的公司全卖掉,因为他们预测:“商业界会每况愈下,经济就要全面崩溃了。”  保罗的想法正好和这些人的劝告相反。他深信经济一定会复苏,他认为股票市场低迷的时候正是应该买进的时候。石油股票价格低得惊人,有的只是它真正价值的1/20。买这种股票,就等于花一美元买进20美元。  保罗开始构想一个完整的综合石油企业组织:勘探、采油、运输、炼油、经销零售市场。盖蒂公司有的是现金和货款,要好好运用一下,现在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人要有叛逆性,否则一生都睁不开眼睛(2)------------  保罗的做法,遭到了亲戚、朋友的一致反对。大家认为,这是跟大众的潮流相逆的行为,他的荒唐买进是致命的错误。当他宣布有意购进加州七大石油公司之一的潮水公司的股权时,就连一直支持他的密友也怀疑他“是否疯了”。因为人们常常看到大石油公司收买凿井人的小厂,还没有见过一个凿井人要买大公司。那简直是老鼠吞大象,等于有意违反商场上已经建立的秩序。  但是保罗想好的事情决不半途而废。从1932年3月开始,6周内就买下了4.1万股,但他没能如愿以偿地成为公司董事。这样,他就买入更多的股份,一年多的时间里,买下73.4万股。可成为董事后,公司首脑并不接受这个钻井人的经营观念,他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而是对他说:“保罗,回到你的钻井工地去!”  后来,保罗得知,潮水公司控股权属于标准石油公司,而标准石油公司又为洛克菲勒公司所控制。如果保罗早知道这个情况,就不会买潮水公司的股票。因为这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他只是个独立的小小的石油勘探者,而洛克菲勒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但是,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此时,标准公司为了抵制保罗的争夺,要把潮水公司的股票转移给一家名叫“任务公司”的控资公司,并要把洛克菲勒个人持有的16%的股票卖出去。保罗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洛克菲勒的所有股票,又买下了其他跟洛克菲勒行事的股票持有人的股票。1937年,保罗已经可以影响潮水公司的决策。到1941年,他已经取得控制权。两年后,公司董事中,只有一个不是盖蒂公司提名的。鸡蛋终于碰过了石头。  二战开始了,保罗自愿参加美国海军。海军部长建议保罗不要穿上海军制服,而去负责保罗已经获得控制权的任务公司属下的斯巴达飞机公司。这之前,斯巴达公司生产的产品几乎都不合格。保罗出任总裁,大刀阔斧地清洗无能的人,广纳人才,加强管理。1942年4月,美国海军要求斯巴达公司生产格鲁曼战斗机机翼。专家们预测,要正式投产,至少要15个月的准备时间。而保罗却认为专家缺乏进取心和好胜心,提出要在6个月内完成准备工作。专家们大声抗议保罗违背科学规律,连急着要货的海军部也对此表示怀疑。在保罗出色谋划和全体员工的工作下,不到6个月,就开始生产了,工人的生产效率是其他同样飞机制造工厂的10倍。  保罗曾犯过三次大错,而这些大错无一例外是由于他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所导致的。  第一次,发生在他创业初期的时候。有一天,他买下了一块油田。然后请一位地质学家来勘探。地质学家认为,这里不会有油,“最好把它卖掉。”保罗卖掉了那块地不久,那里就被证明是丰富的产油区。  第二次,是在1931年。美国经济非常不景气。他买了价值200万美元的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不久市场突然回跌。虽然保罗对他的选择有着足够的信心,但他的同事被经济大萧条弄怕了,竭力劝他抛出股票。保罗终于服从了多数。实际上,只要他们保留这些股票,再买进一些的话,他们就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这家公司的控制权。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家公司正是个下金蛋的鹅。  最糟的是在1932年,保罗准备争取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权。他派出代表到伊拉克,同伊拉克政府交涉后,打算买下一块土地的开采权,价格是几十万美元。这时,世界原油价格突然波动。东墨西哥的原油降到每加仑10美分,这令整个石油行业都惊慌失措。于是大家都普遍认为,这个时候在中东投资是不明智的。保罗再一次被大家的意见所左右,开始担心投入大笔资金的风险。于是,他撤回了在巴格达的谈判代表。当他在1949年再度进军中东时,为了一块土地的开采权,竟多付出了一千多万美元。  保罗把这些教训铭记心中。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意孤行”,不再为别人所左右。  1949年2月,保罗得到了位于沙特和科威特之间的一块土地的勘探开采权,他为此先行支付给沙特政府50万美元。这是个大冒险,这个地方根本还没有发现一滴石油。石油业人士再度认为盖蒂公司将要因此而破产。但是保罗觉得这是弥补他1932年所犯错误的惟一机会,所以他必须坚持,绝不能让错误重演。走过了在失败中不断探索的四年,又花了几百万美元,最后,按照保罗长子乔治的建议,改变了勘探和钻井程序,终于打出了油井。有人估计,他的租借地地下蕴藏着130亿桶石油。到1974年,盖蒂公司在中东地区生产的石油,每天达到8.2万桶。  1957年10月的《富豪》杂志上,列出了美国最有钱的50个人,保罗名列榜首。保罗一举成名,而在此之前他并非家喻户晓的人物。  后来的20年,直至他1976年去世,保罗应新闻界的盛情邀请,开始撰写总结人生和经营的文章,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非常吻合的是,他的文章和访谈偏偏在人们认为有某些色彩的《花花公子》杂志上发表。他不在乎人们疑虑的目光,他看重的是《花花公子》拥有的青年读者群,而这其中蕴藏着未来的商人和商业领袖———“他们就是我所希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对象。”  比尔·盖茨认为,生意人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具有叛逆精神。他说:“真正成功的商人,在本质上是一个持异议的叛徒,也极少满足与维持现状。他不断寻找成功的最佳办法,开拓新的领域,因此创造了他的成功和财富。”“顺从的人,墨守成规的人,不敢冒险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  这里的道理很清楚:走人家走过的路就没创造可言,打破既有才有创新。所以,尽管谁都希望成功,成功却只属于有叛逆精神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叛逆精神就只能随从别人,随从环境,生活在既定的世界里。他们无法透视未来,无法看到明天。  可以说,盖蒂是“叛逆”精神的典型代表。在获取教训之后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能顶住外在压力,甚至在极为孤立的情况下,做出明智选择。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他和一般人也就有了不同。  引子  悟道  ☆学习是是,创造是非。没有反叛的否定,就没有创造可言。  ☆社会是共性的,社会的准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社会需要积累和稳定;人是个性的,人的准则是多数服从少数,因为人需要发展和进步。------------人不能不现实,可只有现实就无路可走(1)------------  人不能不现实,可只有现实就无路可走  ———活在梦里、和黑猩猩为伴42年的简·古多尔  简·古多尔26岁走进非洲热带雨林,在那里度过了几乎全部人生。这一切缘于10岁的梦。  在老俄国和前苏联,有个叫齐奥尔克夫斯基的人,他被称为俄国航空与航天之父。  他出生在一个边远省份的森林守林员家庭,从小就爱幻想。他说:“为了能使弟弟听我的狂想,我甚至会付钱给他……我幻想自己像猫一样,顺着绳子、竿子爬得很高。甚至幻想有一天会到星星那里去旅行。”不幸的是,10岁那年他得了猩红热,听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上学,也不能与别人交谈。他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可两年后母亲又去世了。他说:“11岁到14岁是我最痛苦、最忧伤的时候。”14岁时,他从父亲书房里找到几本自然科学和数学书,便萌发了搞发明创造的愿望。他很难理解书上的内容,便动手制作模型。用卷烟纸糊气球,还做蒸气推动的汽车、风磨、测量仪器等等。他扒在窗口上,用自己制作的仪器测得远处的火警瞭望塔距离是284米,然后用步行来校验证实。这一成功使他深感知识的力量,摧生了他更大的欲望。  他说:“书是很少的,完全没有老师,因而与理解和吸收相比较,我只好更多地创造。任何提示和帮助都没有,书中不明白的地方很多,这些全靠自己来解决。”  后来,他到莫斯科求学,每天到契奥尔特夫图书馆看书,3年时间自学完了大学课程,还做了无数次实验。当一位家乡的熟人在莫斯科偶然碰到他的时候,被吓了一跳。他满脸菜色,衣冠不整,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此时,他已经3年不知肉味了。  今天,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开始了星际探索,而这一切都有齐奥尔克夫斯基的贡献。  他在科幻小说《关于大地和天空的幻想》里,第一次提出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他受装啤酒木桶的启发,提出通过喷射而丢失一定物质来使飞行器获得反冲运动。他还证明了用化学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能够达到飞离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空间多级火箭”,即现在的二级、三级火箭,还有“火箭大队”,即多枚火箭并联,这也是他提出来的。  简·古多尔1934年4月3日生于伦敦。她在学步时就对动物感兴趣,稍大后喜欢看《人猿泰山》,爱读动物故事书,10岁时萌发了去非洲森林考察的愿望。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中学毕业后,她就去做女招待和女秘书,做女招待时一次可以端起13到17个盘子。每天晚上,她放下窗帘数钱,计算还差多少才够去非洲的旅费。她攒足了旅费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在肯尼亚,古多尔找到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希望能得到一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决定派这个志向坚定的姑娘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的亲缘最相近似,它的基因组有98%与人类的相同,通过对黑猩猩生态习性的观察,可以为人类的远祖情况提供线索。于是这个没有受过训练的姑娘,单枪匹马地闯入了观察黑猩猩这个从来没人尝试过、也没有人敢尝试的科学领域之中。这是1960年的事,古多尔26岁。  古多尔的营地就设在位于湖西岸的坦岗刚比河畔、人迹罕到的茂密热带雨林里。这里还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就已划出的150平方公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关于黑猩猩,当地有各种故事演绎。土著人告诉她,曾有一只雄猩猩把人从树顶拽下来,撕破了脸,又挖去一只眼睛。古多尔没被这则故事吓倒,她一天又一天慢慢地接近黑猩猩群。  最初,黑猩猩们看到这个异类就纷纷躲避,有时候还发出威胁的吼叫声,简只能在500米外观察它们。为了求得黑猩猩的认同,简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露宿林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仿效黑猩猩的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有一定程度的沟通。  经过考验耐心的15个月后,她终于为黑猩猩所接受,黑猩猩们对简的出现已经习以为常。甚至简坐在黑猩猩身边,它们也爱搭不理地懒得看她一眼。过了两年,古多尔完全取得了它们的信任,黑猩猩会向她要香蕉,并善意地给她捉虱子———后来古多尔观察到,这是黑猩猩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  ------------人不能不现实,可只有现实就无路可走(2)------------  她陆陆续续地发现了在黑猩猩群体中的个体间形形色色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的情爱情景,观察到了它们在雨中跳舞的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的情景;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的制服和敌手间的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4岁的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的疯狂情景。  她对她观察得最仔细的刚比群中的每个成员都很熟悉,并为它们起了名字。例如Flo是只漂亮而性感的母猩猩,她哺育了好几个子女,其中最小的儿子叫Flint。这对母子,它们之间的感情好得无以复加。母亲死后,小儿子十分伤心,不久也死了。然而,由于嫉妒,也不时地有母猩猩把不是自己亲生的婴儿抢过来,残忍地弄死后吃掉的情形。  古多尔发现,黑猩猩的不少习性与人类多少都有些相通之处,但差别还是很大。古多尔认为,黑猩猩不像人类有个性,有意识。她研究不出黑猩猩的意识是什么,也看不出它们的个性是否存在。  过去,我们认为人类是惟一有感情的动物。简发现,黑猩猩每天要用两三个小时互相梳理皮毛联络感情,这是它们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而寻找食物则花一个小时。它们从整理皮毛得到的温情与快意似乎超过了吃东西的愉快。它们久别重逢的场面酷似人类,不乏搂抱、握手的亲热之举。可见黑猩猩的感情世界非常丰富。  是灰胡子大卫(给黑猩猩的命名)给了古多尔最激动人心的观察结果。一天早晨,在山顶附近,古多尔走到它身旁,蹲在一个白蚁穴边,看着他摘下一根树枝,伸到蚁穴的洞里拨弄,然后收回来,树枝上沾满了白蚁,他用嘴唇把它们一个一个抿进嘴里,再嚼着吃掉,然后再重复一次。等那根树枝有些弯了,他就扔掉,再摘个新嫩枝,把上面的叶子撸掉再用。  古多尔真的震惊了!大卫会把嫩枝处理得更适合钓白蚁,他已经确确实实地在制造工具了!在这个观察之前,科学家们还认为人类是惟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而今古多尔又发现除了人类,黑猩猩是最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黑猩猩是杂食而不是过去所公认的素食性的,因为她见到了黑猩猩爱吃动物的肉。  5年后,即1965年,古多尔对黑猩猩群体生态学的观察和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20世纪初,黑猩猩有200万只,现在只有不到25万只。在研究中,古多尔认识到,黑猩猩的困境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黑猩猩的今天也许就是人类的明天,她为人类感到耻辱。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保护自然,她走出森林,开始环球奔走,为保护环境而呼吁、募捐。她创办了简·古多尔研究会,要为后代留下一个长期存在的地球。她的“根与芽”组织是为年轻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制定的环境和人道主义方案。这个方案告诉青年人:他们的日常行为对其周围确有影响,他们是无数根与芽,要由他们推进人类对环境、动物、人类社区问题的关注。  古多尔的巨大贡献使她成为世界公认的动物行为学家,她还是深受年轻人和环保组织欢迎的科学家。她写过6本书,“国家地理”为她拍摄了几部精彩电影。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和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动物权益研究所的艾尔伯特·史威策奖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传播造福人类知识杰出工作者奖等,都授予了她。2002年,她获得联合国甘地-马丁·路德金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授予她“和平使者”称号。  简·古多尔说:“我是很普通而且顽固的一个老太太。自己都经常为自己做的事感到惊奇。我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些事,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自己。”  这话叫我们好一阵思索。她的激情像是原始地、天然地涌动出来的,从小就有了这种需要和乐趣。由此,她成就了自己。我们呢?是否已经丢掉了天然的情致,从小就有的爱好?  情致是由感情而呈现的景致,感情所致力的追求。人有了自己的情致,即那份梦想和追求,他就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归宿。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用常人的价值观来评价简·古多尔,说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她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不能实现梦想更痛苦的事了;也没有什么比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更大的快乐了。她当然要忍受和战胜许多来自非文明社会的困难、险境,但是,这和她视做生命的梦想相比,却真的不算什么。  美国人常说,快乐是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追求观。  人生是应该有梦的;梦拉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没有梦呢?那我们只能生活在今天,面对眼前,再也难以发展了。古多尔从小就带着一个梦,而不论她遇到了什么,都没有放弃,直到老年。就是这个梦给了她一生的勇气和力量。  人不能不现实,然而太现实,那还有明天吗?  引子  悟道  ☆人生总要找自己的感觉,而感觉到了梦,便是莫大的幸运。有梦的,明天拉着今天;没梦的,昨天拖着今天。  ☆青年正是做梦的时候,选择权在青年手里。一到成年,做梦就疯了。  ------------骄傲遭不耻,狂妄遭篾视(1)------------  骄傲遭不耻,狂妄遭篾视,但不骄不狂还有自己吗?  ———坐车也要坐前排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她不怕孤立,从不为人左右,也从不公开承认错误。这是一个以强硬而著称的、充满自信的女人。  约翰·科达尔是美国洛杉矶人,早在15岁时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一生中要实现7个愿望的宏伟目标。  其中有勘察尼罗河、刚果河,攀登珠穆朗玛峰,重游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到过的地方,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写一本书,结婚、生孩子,甚至还要登上月球等等。他把这些愿望都编上了号,写在一张纸上以便逐一实现。  21岁那年,他已经到多个国家旅行;22岁那年,他在危地马拉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座玛雅神庙;26岁,他历经艰险,完成了对尼罗河溯源的探险;后来,他曾在南美洲的原始部落生活过;他登上过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开过两倍于音速的飞机,写过一本关于尼罗河探险的书等等。  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他实现了106个愿望。当他跨入花甲之年后,仍然以无比坚韧的毅力,朝着尚未实现的目标一步不停地迈进着,他渴望能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多实现一个预想的目标。  他说:“我制定这个计划,是为了使自己总有奋斗目标。它能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千万别成熟》
《千万别成熟》-2
《千万别成熟》-3
《千万别成熟》-4
《千万别成熟》-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千万别成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千万别成熟: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