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4

记得一位香港著名影星在谈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跑龙套,也要有主角的心态。  如果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起点再低,机会也会不请自来。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在给企业家做培训时,我总会给他们发一些调查问卷。有一次,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员工,在你的单位最不受欢迎?"  结果排在前三位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分别是:  "整天斤斤计较的员工。"  "凡事都要谈自己利益的员工。"  "总抱怨报酬太少的员工。"  这些答案其实都说明了一点:最不受单位欢迎的员工,就是喜欢计较、不愿付出的员工!  对于这三类员工,很多老总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老总这样说道:  "我并不是说员工不能谈报酬,但在谈之前,他起码应该想想,自己到底为公司付出了多少?这样的付出能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另一位老总说:  "如果员工创造了效益,我能不给他相应的报酬吗?可事实往往是,他还什么都没创造,就跑来跟我提条件、谈要求,你说我能答应吗?"  还有一位老总说:  "我最反感的员工是一给他派任务就牢骚满腹,背后不停抱怨为什么不让别人做而要让他做。他也不想想,我之所以将任务交给他,是认为他有能力,能够做好。但这样一来,即使有好的机会,我也不会放心交给他。"  看得出来,这样的员工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此,我提出了一个空杯心态的"黄金法则":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这也可以称为"成功学的先付法则"!  只有懂得先付出、先为单位创造效益,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快的发展!  这样的法则被很多著名人士所普遍认同。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  "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世界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给出了斩钉截铁的4个字:  "重视贡献!"  这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想要发展更快,就要先学会空杯,倒掉你的计较,主动付出!  多年前,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怀着满腔的豪情只身来到香港,希望闯出一番天地。可现实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既不会说广东话,也不会说英文,哪个公司都不愿意要他。最后,他只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不说,薪水只有60块钱,而且40块钱还要花在交通费上。  如果换了很多人,难免会这样想:  "做得这么累,还只有这么点薪水,太不划算了,反正也不过是份临时的工作,不如马马虎虎应付算了。"  但小伙子却不这么想,他没有任何的牢骚和计较,反而每天都乐呵呵地工作。  按公司的规定,小伙子每周只用上5天班,周末可以休息。可他发现,周末公司经常有人加班,因为没人打扫,往往弄得公司的卫生很差。  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小伙子于是每个周末都主动来加班,为大家打扫卫生。  谁也没有要求他这么做,更没有谁说过要给他加薪水。但他还是一点也不计较,一如继往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渐渐地,老板开始注意起这个对工作主动付出、毫不计较的小伙子。于是就将他从清洁工的岗位上调到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杂事。  工作变了,可是心态没变,小伙子还是整日乐呵呵地做事,默默地付出,什么也不计较。这样良好的心态,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渐渐地,他就被老板提升为文员、经理……直到副总。  后来,小伙子又以自己的实力,在地产业、酒店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受过他资助的人不计其数。  当年这个小伙子,就是2007年"胡润慈善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慈善企业家--余彭年!  不爱计较爱付出的性格,一直贯穿了余彭年人生的始终,即使在成为身家几十亿港币的富豪后,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付出:为慈善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无论是当年一周扫7天地的小伙子,还是今天为慈善不遗余力的大企业家,余彭年始终将付出当成快乐,而不是负担。  有了这样的心态,很多扇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机遇、赏识自己的伯乐、帮助自己的贵人、成功……  有人认为,职场就是名利场,对于自己的利益必定锱铢必较,而对于那些没有好处的事,则坚决不做。  为什么我们总是计较呢?  一怕得不到;二怕吃亏。  但实际上,越是计较,越是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不过是眼前短浅的利益。  过于计较,就不会付出,而不付出,自然做不出成绩,创造不了效益。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倍的得不到回报。  空杯心态,不光是要我们空掉优秀、空掉骄傲,更要我们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付出。只有这样,才能为职场的发展插上加速器。  第六章 遭遇逆境,勇于空杯  人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当挫折来临时,不仅不要害怕,而且还要欣喜和感谢:挫折正是"空杯"的最好良机。  挫折给你最大的好处之一,同时也是逼你非走不可的一条路,就是重新认识你自己。  谁都有可能摸到坏牌,但是,即使摸到的是一副坏牌,也要学会把它打好。  要学会成长,就要学会把逆境变为成长的契机  挫折正是"空杯"的最好良机  在职场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很多人一旦遭遇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无法走出挫折的阴影,久久不能释怀。  其实,挫折正是一个人"空杯"的最好良机。  挫折可以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自己,从而倒空过去,以"空杯"的心重新开始,更好地迎接将来。  1996年,著名的华为集团发生了一件震惊业界的大事--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被公司要求提交两份报告:辞职报告和述职报告。  这些干部要以竞聘的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需要进行选用。在这场干部领导"能上能下"的大改革中,意味着有近三分之一的原干部都将被替换掉。  当时,华为市场部的总裁毛江生也被裁下来了。他带头发表了去职宣言,这意味着他在华为近10年的奋斗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从领导岗位突然降为一般员工,毛江生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可想而知,更何况,下来后的他,还要面对自己以前的手下甚至被他们领导。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不肯服输的毛江生调整了心态,他没有退缩,反而以此为动力,激发起新的斗志和豪情。  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过去存在的不足,并冷静地分析了公司的发展形势。无论从思路和还是工作方式上,他都做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公关型市场思维,而是采用了公关、策划与管理并重的新模式;不再凭热情和冲动做事,而是多了一份沉稳和自信。  毛江生说:"在关键时刻,如果我们'老' 华为人不能舍小我,求大我,不能勇敢地摒弃杂念和一己功名,又怎么会有新人的辈出和老战友的焕然生气?"  经过长达4年的历练,终于,在2000年,已经脱胎换骨的毛江生被任命为华为执行副总裁。他是那次集体大辞职中顺利获得"新生"的人员之一。而还有一批干部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与时俱进,而最终遭到了淘汰。  从毛江生蜕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职场人在遇到挫折时,如何用"空杯心态"将挫折变为自我提升的良机:  (1) 战胜挫折,能让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更强大。  "空杯心态",不仅要空掉一些优秀的、好的东西,也包括空掉一些不好  的东西,如挫折。那些最终被淘汰的华为干部,究其原因就在于无法空掉曾经的"挫折",始终将"挫折"作为包袱背在身上,以致无法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而毛江生则正好相反,他没有被"挫折"压垮,而是战胜了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稳重。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敢于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自我修炼。而挫折,则是最好的修炼机会。  (2)挫折是能力提升的最好良师。  挫折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看到原来认为很成功的地方其实并不成功,原来觉得很好的方面其实还差得很远。这样,就会及时对自己进行修正,重新学习,能自己的能力获得大的提升。  (3)一次失败并不等于终身失败,而可以迈向人生更大的舞台。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挫折可怕,原因在于误以为一次失败等于终身失败。其实,只要愿意重新开始,那么挫折也可能是更大的机会,就像毛江生一样,失败后,经过四年的努力,成为了华为的执行副总裁,找到了人生更大的舞台。  重新认识你自己  遭遇逆境的时候,往往也是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重生。  日本著名的"销售鬼才"田中道信,对此就深有感悟。  在田中道信出任理光公司董事长的第四年时,他接到来自社长的这样一个决定:  "从明天起,你不必来上班了!"  这对于业绩一直卓著的田中道信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从事业的颠峰一下子跌入万丈深渊,田中道信有生之年第一次尝到了受挫的滋味。  冷静下来后,他开始痛定思痛地反省自己的前半生。  他的前半生在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但正因为这样,他的心里一直充满了骄傲自大和高高在上,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上司,他敢于顶撞,一点也不给他们面子,甚至在媒体面前大赞前任社长的英明,搞得第二任社长无地自容;  对平级,不论什么决定,他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下属,他从来都是一个人说了算。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被免职。这时候,他终于开始反问自己:  "我是不是太任性了"、"我是不是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我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经过冷静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个人力量的结果,而是因为有公司这样好的平台、有所有同事的齐心协力。  回顾所走过的路,以前确实是将自己看得太高,以为仅靠自己,一切都能做得很好。  但光有反省还不够,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如何改造自己、超越自己!  这时他突然想起,临走时,社长送给他一本《禅宗要典》的书,还特意嘱咐他要好好读读其中"忏悔灭罪"的一章。于是,田中道信翻开书读了起来。书中的很多禅理都给了他巨大的震撼,比如书中说,对于做了不符合人之常情、为人之道的恶事的人,只要忏悔反省,那么依然会得到谅解,罪孽自减。  有了这样的认识,田中道信下决心改变自己,将原来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全都空掉,以全新的面貌去迎接生活。  这时,理光公司派人来和他商量,说原属理光公司系统内的另一个公司--三爱集团,由于连年亏损濒临倒闭,公司希望他能够出任该公司的董事长。  田中道信立即答应了。  重新走上职场,田中道信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是以前那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田中道信,也不再拒绝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对不同的看法也能虚心接受。  心态转变了,脾气也跟着变了。对下属犯的小错,他总是一笑了之,而大错误,则非常耐心地去指导。  这样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大家上下一心,精诚合作,使公司从濒临倒闭,最终发展成为行业中的巨头!  回想自己从被免职到重振三爱公司的经历,田中道信说:  "没有那次的事情,我的人生观不会改变,也许已经成为'公司的毒瘤'。正因为我在饱尝痛苦的同时,不懈地自省自戒,才能够实现现在的一切。"  田中道信之所以能再次站起来,与他倒空过去,重新认识自己是分不开的。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有过和田中道信相同的经历,田中道信很快完成了从重新认识自己到转变和超越自己的过程,变得比以前更出色。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人在逆境前都有他那样重新认识自己的勇气。  因为,重新认识自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否定自己,要向那些我们曾经得意、自豪、感觉良好的东西下刀,还要熟悉、学习那些我们陌生甚至曾经抗拒的东西。  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的内在与外面环境有冲突、矛盾、不和谐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只是一味拧着干,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不肯去反思,那么矛盾只会越来越大,总也无法从逆境中走出来。  田中道信的经历则告诉我们:遭遇逆境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责怪别人,首先要空掉自己,反思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不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将逆境变成顺境,重新获得机会和发展。  即使摸到一副坏牌,也要学会把它打好  打牌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摸到一副很差的牌,就会从心底失去赢的信心。  其实,人生就好比打牌,不可能每次运气都那么好,把把摸到好牌。但即使是摸到一副坏牌,也要努力把它打好,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  帕特·奥布瑞恩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成名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话剧演员。他银幕生涯的转折点源于一件小事。  1903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一出名叫《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他们一个是通过电话与他争吵,一个是在桌边和他争吵。  但这出话剧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观众的反应很冷淡。不得已,剧团只能将演出场地搬到一家很不显眼的小剧院。演员的薪水也因此大大削减,大家都觉得前途一片黯淡。  帕特也觉得前途渺茫,每天晚上,他都在自己的角色发愁。观众那么少,即使演得再努力、再精彩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次,他都想放弃,或者放低对自己的要求,随随便便表演算了。  但多年的素养,让帕特养成了"凡事尽力而为"的习惯,因此每一次演出,哪怕观众再少,他也决不放低要求,而是全身心融入到角色中,以致于每次从场上下来,他总是满身大汗。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正当其他演员都心灰意冷的时候,帕特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这简直是喜从天降。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看了《向上,向上》的演出,帕特的表演技巧,特别是他在桌边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给米尔斯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好《扉页》里有类似的一场戏,于是他立即想到了帕特。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帕特走向荧幕、并被越来越多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起点。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对于帕特来说是一副不折不扣的坏牌:演的是小角色,不被观众认可,薪水微薄,看不到前途和发展。  他完全可以放弃,也有理由放弃,即使不放弃,他也可以随随便便演,不必那么尽心尽力。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牌可以坏,但心态不能坏。不难想象,如果帕特马马虎虎对待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全情投入,那么,米尔斯顿即使看了他的演出,也不会发现他的表演天分,更不用说是请他出演电影角色。  谁都不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到来,要想不错过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今天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为明天埋下了伏笔。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每个人的明天。  所以,哪怕拿到再坏的牌,也要用平常心对待,不抱怨,不气馁,而是要尽力将它打好,因为每一次出牌,都与结果息息相关。  把逆境变为成长的契机  禅宗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境逆境,都是增上缘。  也就是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好因缘。  顺境能帮助人成长或许不难理解,但对于逆境也能成为成长的契机,很多人或许会心存疑虑。  其实,顺境和逆境,并没有完全的界线,事事顺利但不懂得把握和珍惜,那么顺境之中可能隐藏着灾难,从而变成逆境。相反,逆境中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逆境也能成为顺境的开端。  对于有的人来说,牢狱之灾可谓灭顶之灾,甚至能将人彻底击垮,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能安住其中,甚至做出超凡的成绩来。  柏杨是台湾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三部著名史学著作都是在狱中完成的。  当年,因发表翻译的美国连环画《大力水手》,柏杨被怀疑影射当时台湾的最高领导者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关就是9年多。  刚进监狱时,柏杨曾经以死抗争,但后来他明白这样的死毫无意义,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唤醒正义和良知。  在狱中,他开始苦读《资治通鉴》。漫长的9年,因为有书相伴,让柏杨忘记了自己的苦难,先后完成了《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代年表》和《中国人史纲》三部巨著。  监狱中熟读《资治通鉴》的经历,成为柏杨一生巨大的财富,也促使他完成了自己写作生涯中文字工程最浩大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在此基础上,他又耗费了5年时间,编撰了《柏杨曰》,成为《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炼版。  柏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那9年的监狱生活,他一生中不可能有那样多而专注的时间去读《资治通鉴》,因为现实生活有许多事情每天要分心去应付去做。  可以说,9年的监狱生活,最终造就了柏杨这几部历史文学巨著的出世!  从这个角度来讲,逆境变成了造就柏杨的契机。  当然,在职场中,我们不会遭遇像柏杨这样的逆境,但遇到什么样的逆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抱怨和消沉都无法让逆境消失和改变,反而只会让逆境的阻力,成为总也跨不过去的坎。  这时倒不如换一种心态看问题,再大再苦的逆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就像柏杨说的那样,尽管监狱让他失去了自由,但也让他有时间不受任何生活琐事的干扰,能够专心研读史书,让自己能够完成几部鸿篇巨作。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心态转换了,逆境并不是绝境,反倒可以成为帮助自己成长的佳境、自在境。  第七章 身处顺境,主动空杯  处于顺境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自以为是,因为鲜花后面可能有陷阱,顺境之后,可能正面临很大的失败。  与其等到竞争来临时,才被迫被动空杯,不如在顺境中主动倒空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的优势。  看看曾国藩主动空杯的经历,或许对每一个职场中的人,都会很好的启示。  与其被动空杯,不如主动倒空自己  很多人认为,逆境时需要主动空杯,而顺境中则没有这个必要。但实际上,要想获得大的发展,顺境中更需要主动空杯。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在安逸中松弛和懈怠,甚至等到要被淘汰的时候才措手不及。与其等激烈的竞争到了眼前时再被动空杯,不如早做准备,主动空杯,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优势状态。  然而,很多人在顺境时,往往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  一次,我到中国航天集团某研究院做培训,研究院的企业文化部长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段时间,集团内部有些员工心很不稳定,蠢蠢欲动想出去闯闯,总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出去有的是更好、更大的机会。  在了解了这些员工的想法后,这位部长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用"有这么好的工作还不知道满足"、"你以为出去找工作那么容易"之类的话去教育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其他单位应聘。  但应聘的结果却很让人意外:没有一个人应聘成功。有的应聘一再遭到拒绝,有的尽管有单位要,但给的薪水却比现在少得多。  他们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激烈,也开始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这次经历不仅给他们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也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工作态度,不仅开始安心工作,而且开始主动学习。  这件事也让我触动很大。其实在职场中,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以致于工作不用心、敷衍了事的现象很普遍。  但实际上,自己所认为的"大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大材",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不仅如此,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会自动感觉太好。这种最好的自我感觉,有可能恰恰潜藏最大的危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深圳商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小路在一家电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他对销售工作很热衷,所以业绩一直不错。小路的业绩遭到了主管的嫉妒,总有意无意在工作中为难小路。  终于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小路一怒之下向老总递交了辞呈。  临走时小路交给老总四份文件。这四份文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计划,其客户的详尽资料,应有尽有。  面对小路的"临终交待",老总有些吃惊,这是以前包括一些主管都没有做过细节。他最后的批复是:小路留下做主管,而那位主管被降职调离了这个部门。  当那位主管向老总讨个说法时,老总说:  "像小路这样的人才,你和他处不好关系,这本身就是失职。"  主管对业务能力强的小路,并没有抱着空杯的心态,而是在工作中给小路难堪,最后却被老总降职。  如果他能主动空杯,向小路学习,不自以为是,而是共同做好工作,结果就不会这样了。毕竟他是主管,经营业绩好,上级不会看不到他的付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身处顺境只有主动空杯,在职场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曾国藩39岁就位居要职。他苦练湘军,打仗取得了巨大胜利。可就在他事业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时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挤他,连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骂他虚伪。他一气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家做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苦闷之中,他病了很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过血。后来,在弟弟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议他将《老子》和《庄子》仔细读一遍。静心研读之后,曾国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总结出了一句话: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所谓"大柔非柔",是说一个外表柔和的人,并不代表柔弱。  而"至刚无刚",是指内在刚猛的人,并不需要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处理和别人关系时,一定要表现出柔和的一面,不要显得过于刚硬。  从此,曾国藩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考虑环境的影响,因此越走越顺,很快进入了职场的零阻力状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给我启示很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就理所当然会成功。但曾国藩的例子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眼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算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在读完《曾国藩》后,还总结出了一个"四气"理论:  锐气藏于胸。  和气浮于脸。  才气现于事。  义气示于人。  锐气藏于胸: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等于没有生命力。但是,用好锐气要有智慧,也就是懂得"藏",要将锐气和锋芒藏在胸中。  如果将锋芒放在外面,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别人,更容易伤自己。  和气浮于脸:跟人打交道,要学会一团和气。和气能使人更容易接纳自己,为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  才气现于事:才气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当中,只有做好事、做成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义气示于人:义气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愿意为别人服务,第二,敢于承担。  《曾国藩》和朋友的总结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瓶颈在哪里。  像当初的曾国藩一样,我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是好人,我有能力,我应该获得成功。但我却忽略了和环境的关系。  当我在报社做出成绩得到了肯定后,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得意,常常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这样一来,自然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不太融洽。  于是,我下决心让自己归零,时时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努力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和环境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发现无形中阻力小了很多,不仅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读《曾国藩》让我明白了一个职场重要的法则: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懂得空杯,越要善于处理好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好的自我。  警惕鲜花后面的陷阱  很多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够保持冷静,而在顺境和成功面前,却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不知不觉陷入鲜花的陷阱。  我有一位朋友是外地某银行的分行行长,有一次,他到天津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培训班,事后讲起这次培训经历,他感触非常深。  原来他们是去天津的一个监狱里听课,而给他们上课的,是一些因为经济问题而身陷牢狱的银行领导。他们的犯罪历程几乎如出一辙:因为手中握有权力,经常受到追捧,被人受以"恩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们的现身说法,让这位朋友触动很大,他感慨地说:"越是成功的时候,越应该保持清醒,鲜花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  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士来说,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时候,必须保持空杯心态,时时倒掉那些骄傲自满的情绪。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2
空杯心态-3
空杯心态-4
空杯心态-5
空杯心态-6
空杯心态-7
空杯心态-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