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2

仔细想来,我们能够相识纯属偶然——用个比较通俗的话,叫做“缘分”!你想想,这世上那么多的学生,我为什么就遇到了你呢?这世上那么多老师,你为什么就遇到了我呢?呵呵,这是不是缘分?  第一次见到新朋友,我把我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你——一句话和一本书。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把这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你!(请你在心里默念一遍:“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亲爱的朋友,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今后在我们班,当某个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如果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伸出温暖的手臂:“别着急,有我呢!”那样,他会因为有你而感到班集体的无比温馨!我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欣喜与自豪。  你手中这本《爱心与教育》,也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这是我好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着作。这本书记录了我和我学生的故事,是我和我学生真情的结晶。你打开这本书,会走进我的精神世界,进而了解李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李老师是怎样在从事教育。当然,我之所以要送这本书给你,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你按书中的李老师监督你眼前的李老师,看李老师是不是真的爱学生。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我爱你们,所以我会想方设法地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其实,李老师也有许多缺点,比如我脾气不好,做事急躁等等,但我想只要有了同学们的监督和帮助,我会随时克服缺点,不断改进自己工作的。我从来认为,老师和学生是一起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伙伴;我在教育你们的同时也在接受你们的教育,让我们在今后三年里共同成长!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用行动共同创作出一部新的《爱心与教育》!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愿望:我希望在三年后你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在高中遇到了李老师!”请相信,我会为我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反正来日方长,更多的话留着以后慢慢说吧!就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风雨同舟,携手而行吧!  你真诚的朋友:李镇西  2004年8月30日  我看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我的信,便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然后说:“今天和同学们第一天见面,我已经从一些同学的行为看到这句话的含义。比如,上午我看到一位母亲陪她儿子来报名,上楼的时候,那位男生非常自然地搀扶着他的妈妈。我很感动,便走上去对那位母亲说,你真幸福,有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在我看来,这位母亲便因为自己儿子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还有我们班的路遥同学,他来得比较早,便主动承担了为后来的同学服务的接待任务,后来的同学们便因为路遥同学的存在而感到了新集体的温暖!我希望,以后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行动来注释这句话!”  我看时间已经五点半,同学们还要吃晚饭,便对大家说:“今天第一天见面,我们一起合张影吧!等三年后毕业时我们拿着毕业照,对比今天的照片,你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  我和学生来到教学楼前的小广场,照了一张我们新集体第一张合影。  吃晚饭的时候,我和德育处徐主任坐在一起。聊起班上的学生,他特意给我介绍了一个叫“李运”的男生,说这个学生初中便在本校就读,虽然很聪明,但性格比较叛逆,思想比较偏激,常常跟老师顶撞。我想到来报名时,李运的确显得很“无所谓”,满不在乎的样子。我说我会注意引导的。  晚上七点整,我和学生们又聚集在教室里,按学校统一规定,给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我继续解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但我仍然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和我的学生讲起了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崔涛的故事:他如何帮助安超,如何给周围的同学送去温暖,到了高三还如何照顾一位受伤的同学,最后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我又讲了我原来班上的优秀学生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给后进生补课,讲了“做人第一”的含义。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  我又说:“李老师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这句话是——‘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然后我解释道:“这里的‘我们’就是有志向的你们!”我给他们算了一笔同龄人求学的账,让他们感到在全国同龄人中,“我们”的确是处于金字塔尖的上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确比其他同龄人承担着更多的使命!如果我们都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这个民族的确毫无希望可言!”我重重地说道。  “因此,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不学习而沉溺于电子游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追逐庸俗,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没有理想,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懒惰,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这一辈子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我们要在高中三年这流金岁月,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学习,通过书籍,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大师对话,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  培养学生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  教师以爱来教育学生,其成效如何,主要是看其所教的学生是否也具备了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爱,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内容。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这样会使学生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如果仅仅限于这一点,那么,师爱的作用还远远未发挥尽。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一切。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能说没有进行“爱的教育”,相反,这些教育还是相当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五讲四美三热爱”的作文比赛、讲演比赛、壁报比赛搞得热火朝天,但是,我总感到( 恕我斗胆直言 )不少学生是在言不由衷地慷慨激昂,这不是孩子们的虚伪,而是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 高中生又何尝不是呢 )来说,这些“热爱”未免太抽象太崇高,在他们眼里,祖国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有“四大发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有“屈原、孙中山”。因此,我固执地认为,不管“热爱”什么,首先要热爱周围的人——爸爸、妈妈、哥哥、妹妹、邻居、老师、同学、旅途上偶然相识的伙伴、路上每一个普通的公民,热爱周围的环境——教室、校园、家乡的山水、所在的城市街道、自己的宿舍大楼。如果学生对这一切都没有感情,那么,爱国之心又从何而来呢?  因此,我认为,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德育的起码要求( 同时也是最高要求 )就是集体主义教育。学生不守纪律、学习松懈、劳动不认真,甚至撒谎,都可以原谅,而对别人漠不关心,则是最不能容忍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甚至幸灾乐祸的学生,不会真诚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从初八四级一班起,我就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热爱周围一切的教育。我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 爱的教育 》作为学生必读的德育教材。我在班上立下规矩:凡是学生病休三天以上,班里必须派人去慰问,病休一周以上,班主任再忙也要亲自去看望。对于那些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经常享受家庭温暖的同学,更应关心。李志英的家在仁寿县,但每当五一节、国庆节和元旦节来临,她都不会孤独,因为自会有关心她的同学。在中秋节班里的团圆会上,不少同学还送给她月饼呢!  当然,要叫学生做一两件关心同学的好事,是极容易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努力教会学生自觉地关心每一个同学( 而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好朋友 )。在初八四级一班,我发现姜茹、王琦、彭霞、杨虹几个女同学神情、动作异常,许艳、文丽还在课堂上互递纸条,经我反复调查,原来她们是在“策划”怎样捐款援助伍建同学。伍建是班上极不显眼的一个男同学,既不是三好生,也不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因他父亲去世,家里困难,他便不想读书了,女生们听说后,不顾平时非常顾忌的严格的“男女界限”,积极设法发动全班筹款为他缴学费,她们在给班长马庆的纸条上写道:“这件事一定不要让李老师和伍建知道。”这使我看出学生们高度的自觉性和纯洁的心灵。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爱的教育 》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儿童都知道关心同情别人。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年更应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极真挚的情感和关心他人的“本能”,是无法用什么分数来衡量的。  难道我们还担心学生们这种无私的感情不会升华为对祖国的爱吗?学生们初中快毕业了,有同学提出捐款抢救大熊猫,我当然赞成。但是用什么方式呢?叫学生们自愿把钱交到我这里吗?或者叫班干部负责登记捐款者以及数目吗?如果这样,多少会使一些学生碍于面子而不得不交,这也就减轻了捐款的意义了。于是,我放了一个蓄钱罐在教室里,宣布:“愿捐就捐,多少不限,不记姓名。”结果学生们果真没让我失望。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同学们捐款都是出于高度的自愿——为了祖国。  这使我想起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观点,不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只是让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作文、讲演比赛,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实实在在地爱祖国。  ------------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1)  ------------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这句话选自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 给教师的建议 》。苏氏几十年前说出的这句朴素的教育名言,可以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的含义作出形象的注释。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优生”。如此“教育”无疑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这实在是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孔夫子还讲“有教无类”呢!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显示出其民主与公正。如果说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考升学率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追求的是学生成人的合格率。最大限度地追求受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率,教育者必然会向所有学生平等地实施教育——那种认为划分所谓重点学校、重点班,使孩子还在“人之初”便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不正常现象便不会出现;而且教师必然会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由衷的挚爱、真诚的信任和热切的期待!  “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特别意味着教育者对“困难学生”(也就是被我们有的教师一提起就焦头烂额的所谓“瘟猪子”)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只能沦为屡战屡挫的失败者;而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他们却可以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并不一定都是种种杰出的“家”,但是无论今后赫赫有名还是默默无闻,他们都将是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大写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即“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其字典上永远没有“差生”二字!  ——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怎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新生进校之初,为加强班集体管理,我与学生们共同制定了《 高九○级一班管理条例 》。《 条例 》在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方面对同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经我提议,《 条例 》对我这个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脾气超过一次,或错批评同学,或利用自习课讲语文,或下课压堂两分钟以上,罚扫教室一次。”于是,有同学感叹道:“李老师了不起,竟能把自己放在与我们学生一样的位置上!”我说:“犯了错误接受批评与惩罚,谁都应该如此。这没什么了不起。”《 条例 》实施不久,我便因错批评同学而“犯规”。当天放学后,我二话没说,一个人拿起了扫把,在教室里干得大汗淋漓。这下,在全班引起了“轰动”:“李老师太高尚了!”我却真诚而严肃地对学生讲:“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师怎能例外呢?这跟‘高尚’丝毫沾不上边!如果你们老是认为李老师‘高尚’,就已经把李老师视为这个班集体中的特殊成员,这是一种缺乏起码的平等意识的表现!”两年过去了,学生们逐渐接受了我的观点,后来我又因各种“犯规”而五次罚扫地,大家都觉得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心灵深处平等意识是相当淡漠的,而平等意识又无疑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理应让学生具备的现代意识之一,这恰恰又是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所忽视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律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几年来,我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气氛  我所在的学校是省重点中学,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同时我校还为一些厂矿代培学生,所以我班学生成分比较复杂:有城镇同学,也有农村同学;有统招生,也有代培生;有初中就在本校读的学生,也有外校考入的学生;还有转学生、留级生……我多次向学生宣传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都是绝对相等的,而且是超越一切价值,无等价物可替换的,它不可衡量,无法估价。因为,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老师将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也希望同学之间能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在周末,我安排每一位市区同学接一位外县农村同学到自己家做客;在假期,我多次邀约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外出旅游;平时,我组织学习好的同学为成绩差的同学补课……渐渐地,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逐步形成,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生活在这个集体感受到温暖与自豪。一位转学生对我说:“到这个班便感到一种真诚的气氛,同学们在学习上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在我原来的班是不可思议的!”一位留级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以前老担心同学们瞧不起我,没想到同学们竟对我这样热情,我真感谢这个班集体!”  在提倡学生之间平等相处的同时,我还注意唤起一些差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一位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无论同学们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是把学生的尊严只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罗达雪成绩不好,但当她以甜美的领唱和出色的指挥使我班的大合唱闻名全市时,她是何等喜悦,而同学们又是多么敬佩她!赵凡学习较差,但当他把自编自演的喜剧小品展现在舞台上时,同学们都称他为“表演天才”!祝明剑的学习名次总是靠后,但每次班里外出活动同学们都忘不了他,因为他是同学们公认的“摄影家”——连他自己最近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别看妈妈总说我不务正业,哼,二十年后,中国的摄影权威说不定就是我!”……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而唯有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这样的“战士”,平等意识才会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灵,成为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甚至只是一种敷衍。  ------------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2)  ------------  因此,一个由懂得尊重与自尊的学生组成的充满友好和谐气氛的班集体,是使学生潜移默化产生平等意识的起码环境。  二、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心灵相通的新型师生关系  最近,有同志在报上撰文提出应强化“师道尊严”,理由是“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的确,就社会角色而言,师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主客体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平等”。但是,第一,我这里所说的师生平等,主要是指师生在尊严上不分贵贱,人格上互相尊重,思想上互相交流。第二,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切身感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征服”的关系。区别仅仅在于,前者的教育、影响、感染、“征服”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无意识的,随机性的,因此,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心灵相通的同志与朋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意义已远远不仅仅是体现师爱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教育方法,它的内涵是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民主精神。而平等意识则是它的最易被学生所感受并接受的外在表现。  乐于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是师生平等的感情基础。每位学生生日那一天,我都送上一本小书、小笔记本或一张生日卡,以朋友的身份写上一段热情而风趣的话;每次假期,我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长途旅游,或是到深山老林里探险,或是到风景胜地游玩——当我与学生在风雨中饥寒交迫地经过八个小时的登攀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时,当我与学生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白雪皑皑的峨眉之巅时……我与学生都油然产生了风雨同舟、相依为命的感情。平时在教室,在校园,在野外,我与学生嬉笑厮打在一起……不少家长、老师不理解我与学生的这些“出格行为”,但我却感到无比的幸福,还有什么比真正生活在学生中间甚至不知不觉深入到了他们的心灵更幸福的呢?学生们也感到幸福,李老师真正是我们中的一员!而这份幸福不只是我奉献给学生的,也不只是学生赋予我的,它是我们师生共同创造、平等分享的。  勤于与学生一起交流认识、探讨问题、争鸣观点,是师生平等的思想基础。平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与我不同的观点,提倡平等讨论,以理服人。有一位学生因不同意我给她的作文评语而在旁边写了一大段理由,的确言之有理,我在班上公开表扬她。我写的文章,常常给学生先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已发表的教育论文、杂文、诗歌、小说等等,我的学生也敢大胆地发表批评意见。当然,面对学生的模糊认识,特别是一些原则问题,我也会以诚恳严肃的态度和富有说服力的事实,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有一段时间,班上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毛泽东同志,甚至以嘲笑毛泽东为时髦。于是,我给学生谈我对毛泽东的认识发展过程,给他们分析毛泽东的功过,并读《 红墙内外 》等文章,不少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了自己的幼稚与偏激。我之所以愿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  勇于向学生无情地解剖自己,甚至展示自己“不光彩”的一面,会不知不觉地使师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平等地贴近。令学生“敬而远之”、感到“可敬不可亲”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无疑是一尊神像,而这神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塑造的。其实,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更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与弱点。但我们在学生面前有时却“完美无瑕”。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地、真诚地给学生展示一下自己丰满而多侧面的形象,那么我们便更容易被学生从心灵上接受。有一年的一堂语文课上,学生们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为我祝贺生日( 其实那天并不是我的生日 ),在响亮而整齐的“祝李老师生日快乐”声中,鲜花、生日蛋糕、手绢、影集、笔记本等礼物魔术般地堆满了讲台。惊愕之中,我真诚而动情地对学生们说:“李老师不值得你们这样尊敬啊……”于是,我用一些时间谈自己的弱点、缺点和对不起同学们的地方。事后不少同学都说:“李老师敢说真话,真正把我们当朋友看待。”针对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我为他们开设青春期讲座,在讲座中,我大胆坦率地讲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心理与感情经历,以此告诫学生们正确对待“早恋”。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我还向学生讲述了我的恋爱经过,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与启迪。  善于变“强迫学生迷信真理”为“引导学生追求”,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师生在思想上的平等,这既是教师本人的教育自信和教育艺术,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无疑应让学生接受并掌握真理,但这一过程不应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而应该是引导学生选择并追求真理。这样做决不会削弱我们的教育效果,因为我们应该有这样两点自信:一是至少大多数学生是勇于追求真理,乐于接受真理的。二是教师本人的教育思想是有真理的科学性,坚信自己真心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连同自己的赤诚情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征服学生。我现在所带的文科班,将来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会从事教育,但我现在很少公开动员学生报考师范院校,那样做会使不少学生感到“居高临下”的“强迫”意味。然而事实上我随时都在“动员”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我以自己对教育的痴情去感染学生;我常常津津乐道地向学生谈我从教的乐趣与意义;我常常读一些文章,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教育事业;最近我还搞了个“模拟实验中学校长竞选”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教育改革……这些不露痕迹的引导已初见成效,好些学生已对我表示立志当教师甚至现在就有学生到我这儿来借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  ------------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3)  ------------  三、班级管理变“人治”为“法治”,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人也许会问:“教师与学生如此不分彼此,教师的威信何在?教师又怎样体现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呢?学生又会不会服老师管呢?”对此,我的回答是: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只会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感情纽带正是教师大胆管理的有利条件,但是教师的大胆管理不应是教师本人“一句顶一万句”的“人治”,而应该是“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也就是说,教师的权威应转化为集体意志( 纪律 )的权威。  如本文开头所述,我与学生共同制定的《 高九○级一班管理条例 》便是我班的“法律”。这个《 条例 》之所以能够成为顺利执行的“法律”,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特点:广泛性、可行性与互约性。所谓“广泛性”,就是《 条例 》几乎包罗了班级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纪律问题,不管班里出现了什么违纪现象,都可以在《 条例 》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措施。这避免了班主任个人或轻或重的主观批评。所谓“可行性”,就是《 条例 》中所有对违纪者的惩罚措施(轻则唱歌、做值日,重则扫地、跑步)都是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并一致接受的。这保证了《 条例 》说到做到,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所谓“互约性”,就是《 条例 》不但规定了违反什么纪律便受什么惩罚,还明确了“执法者”如“有法不依”而应受的惩罚;《 条例 》不但对每一位同学作出了纪律规定,也对班干部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对班主任也有所制约。这样环环相扣,互相监督,防止了“执法不严”的情况。  《 条例 》一旦正式实施,便显出其威力。全班同学、学生干部和我这个班主任都极力维护《 条例 》的权威性,保证《 条例 》的严格执行。所有违纪情况和处理办法一律由有关“执法者”公布在黑板上:某同学迟到了,学习委员会按《 条例 》有关规定罚其当一天值日生;某同学没去做课间操,体育委员会“依法”监督其长跑;如果有人违纪而未受到追究,我和同学们便会追究有关班干部,并按班规给予相应的惩罚。  尽管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可以坦率争论问题,在课外我与学生可以纵情地疯打嬉闹,但在《 条例 》面前,大家都不含糊。我有了哪怕一点点失误,学生也不会原谅,而是毫不客气地“依法”办事,我当然也甘愿受罚。我如此认真,学生自然也不敢敷衍。有好几次班上自习课纪律太糟,于是我按《 条例 》有关规定罚全班同学放学后静坐半小时。对高二学生如此“收拾”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也不会赞成的,但我班至少大多数学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我好几次一个人被学生罚扫地所洒下的汗水毕竟不会白流!  有了这样的《 条例 》,我便不需要因而也就主动放弃了班主任个人的“权威”,对于班级管理我所要做的只是两点:带头遵守《 条例 》中对我的规定,严格按《 条例 》要求大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条例 》所体现的无疑是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而它之所以得以推行的思想基础,则是逐渐深入我班师生心灵的平等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尝试参与社会事务  与平等意识相联系的,是民主精神与参与行动。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些班级以外的参与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能力锻炼,而且会使学生把平等、民主这些抽象的概念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班新生进校时,我发动他们给校长写信,就学校建设、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或建议,开始学生觉得好笑:“这关我们什么事?”于是我给学生讲“学生是学校主人”的道理,既然是学校主人,岂有不关心校务大事之理!学生的信受到了校长的赞扬,而且他们提出的改进伙食、为住校生创造洗澡条件等建议当即便被学校采纳。学生看到自己“不过随便写写”的意见居然变成了现实,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一次班上组织的分小组社会调查活动中,有一个小组苦于找不到调查对象,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到乐山市市长佘国华同志家调查,怎么样?”他们惊讶得直伸舌头,我说:“怎么?不敢吗?佘市长是乐山市的市长,是乐山市的仆人;你们是乐山市的市民,是乐山市的主人。主人到仆人那里了解情况居然还有什么顾虑吗?你们到市长家了解市政建设是很正常的事嘛,佘市长一定会欢迎你们的。当然,市长很忙,你们应事先约一约。”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果真走进了市长家,佘市长不但高兴地接待了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接受了学生的采访,最后学生离开时,佘市长还高度评价了学生关心家乡的主人翁精神。最近,我校外边的街道破烂不堪,给周围的市民、学生带来了许多不便,我班学生又想到了佘市长。于是一封要求整修街道的建议信又送到了市长手中,佘市长读了我班学生的信,极为重视。不久,便当面答复我班同学:“乐山一中外面的烂街,一定在今年内开始动工整修!”  当学生通过一次次社会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到主人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时,他们头脑中的平等意识便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认识,而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新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与能力了。  ------------  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  中午吃饭时,我和一位教师聊到教师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个话题。我说:“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在精神上人格上让学生佩服,这与师生之间的尊严和思想的平等一点都不矛盾,更与我们所提倡的民主风范不悖。”  我是这样认为的,班主任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当然,这里的“征服”不是强制更不是精神控制,或者制造当年红卫兵对毛泽东的那种迷信般的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人与人之间既保持互相尊敬,同时又互相尊重对方思想的权利,这完全是可以和谐统一的。民主同样需要一种对崇高的尊重,而尊重并不放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很难设想,一个在学生眼中人格平庸的老师,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我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互相欣赏!这话当然不意味着不正视学生的不足,不批评学生;而是说哪怕是对很调皮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发现他们值得欣赏的地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如果说这几天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就是我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甚至感动的心态,看待并对待我的学生,同时,不停地表扬他们。凭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我当然知道,现在学生们表现出的自觉和听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人生地不熟,有些老毛病和坏习惯还没有来得及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肯定会逐步暴露一些问题的。但尽管如此,我也要表扬他们现在的自觉。我不愿意把学生预想为“一表扬就会翘尾巴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遗憾的是,不少老师都是这样想的,而且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想得更多的是来个“下马威”;我绝不吝惜我的表扬,因为我坚信——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另外,我觉得我有一个许多老师不具备的特点,就是我特别敏锐,特别细心。我经常对人说:“班主任应该是一个非常敏锐和细心的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让我往往能够从一些细小的地方找到教育的切入口,然后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引导。好多时候,我甚至能够信手拈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此,我很得意,呵呵!  今天,是第一个周末,我给学生口授了一封信,请学生记下来拿回家给他们爸爸妈妈看。信的全文如下——  尊敬的家长朋友:  你好!  我和你的孩子相处一周了,感觉好极了!感谢你把这么懂事而优秀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我相信,在未来的三年里,我和你的孩子一定能够生活得很愉快,并一起走向成功!  当然,从这几天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也有一些忧虑。主要是一些学生不善于或者说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上课也很少主动发言;另外,有个别同学在纪律上稍微有点管不住自己。希望你能够帮助我引导孩子,谢谢!  我一直要求我的学生做人第一,包括在家里做一个懂事而孝顺的孩子。我对学生说:“要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因你们的存在而感到欣慰!”因此,我叫孩子周末回家一定要做家务事,比如,吃完饭后一定要洗全家的碗,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请你一定配合我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迁就孩子!  另外,由于今年我校的招生情况出乎我们预料地好,因此在学生住宿和伙食方面准备不足,给你们的孩子带来了些不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我向各位家长朋友表示真诚的歉意,并承诺:学校一定尽快改进有关服务工作!  最后,恳请各位家长朋友监督我的工作,并随时提出宝贵的建议!  谢谢!  李镇西  2004年9月4日  (以上这封信是由我口授,由你孩子记录的。请你帮我检查一下,这封信是否符合书信规范?是否写有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  离开学生时,我对大家说:“星期一上午,李老师不能来学校。因为我已经接到通知,星期一上午去市委礼堂参加成都市教师节表彰大会。我希望,我在那里戴大红花的时候,同学们能够在学校非常自觉地遵守纪律,上好每一堂课!这将是对李老师最好的祝贺!好不好?”  同学们都说:“好!”  最后我说:“祝同学们周末愉快!”  同学们再次齐声说:“谢谢李老师!”  那一刻,我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  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只能做到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在这一点上,我的教训多于经验。我曾多次苦恼过:为什么我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孩子们,可一些学生还是对我很冷淡呢?不久前我和一位学生的邂逅,使我找到了答案。那天,我在校园内碰到了原初八四级一班、现高八七级二班的付饶。她在我班时,我曾为她花费了大量精力:谈心,补课,不止一次地冒着烈日去她家家访,她呢,也很关心我,初一时,她曾悄悄地把治喉病的药塞进我的寝室门。不料,在那次相逢中,她对我相当冷淡,从仅有的几句交谈中,我甚至分明感到了她对我的反感。最后她以火山爆发般的口气直言道:“是的,我对你就是恨……你自以为你是为我好,但是你伤过我的自尊心。你还记得初三时我写的那张大字检查吗?”哦,我想起来了,初三时,她违反了学校纪律,我出于严格要求,责令她写了一份检查,并用大字抄出来贴在校园内。当时我觉得这样做很好,因为违反学校纪律的人明显少了,没想到现在……“也许你李老师是对的,‘严格要求’嘛,‘维护集体荣誉’嘛,可是,我却因此而出名了,‘付饶’,全校都晓得了!……”我惊奇我当时为何没察觉她的思想:“你为什么当时不对我说你的不满呢?”“要毕业了,我怕你……所以,心里不服还是假装诚恳,写了检查……”这以后到现在,付饶每次碰到我都不搭理,但我却不怪她,甚至还感谢她,因为通过她,我毕竟得到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  在1984年秋季运动会上,我参加了男子1500米长跑,在我筋疲力尽之际,我听到跑道旁一个胆怯、羞涩的声音:“李老师,加油……”人声鼎沸之中,这一声最动我心弦,因为这是高八七级一班耿梅的声音,她在初中时,曾被我伤过自尊心。在初中毕业那天,我叫学生给我写一封信,专门提意见,“发泄不满”,耿梅这样写道:“李老师,您还记得吧,一年级时,有一次我惹您生气,您找来了我的家长,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点名地说我是‘厚脸皮’,当时我不服气地争辩了几句,您便叫我站起来,列举了我‘厚脸皮’的六个标志,同学们都盯着我,我没哭。当然您也许是对的,但您却伤了我的心。”读着这封信,我的内疚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我甚至想再教一遍这些同学。我想:如果这些同学记恨我,也是我“罪有应得”!但是,耿梅并未记恨我,并且在我危急的时候送来一股温暖的力量,我怎不感到惭愧。  “要是付饶也能像耿梅一样就好了。”我常想。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付饶,而不是耿梅,因而我也没有理由因付饶而感到委屈了。  上学期,初八七级一班的男生彭涛有一次撒谎了,气愤之中,我把他叫到讲台上,当着全班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好多天,这个学生都闷闷不乐,我猛然意识到,我在“杀一儆百”的同时,又刺伤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我真是“本性难改”!于是,我及时找他谈心,并诚恳道歉。可是,过了不久,彭涛又欺骗老师、家长,他感到自己不可饶恕,李老师将会从严处理,可是我一点也未批评他,更未让全班同学知道此事,只是对他说:“相信你会改正。”果然,这以后他表现得很出色,不仅没有再撒谎,而且多次要求当干部,他向全班同学声称:“我有能力当好干部,请同学们不要小看我!”我想:假如他第二次撒谎时,我又在全班批评他,那么他是绝对不会有现在这种自信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的。  因此,我越来越信服这种观点: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已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却未必人人明了。  要了解素质教育,须先从应试教育谈起。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应试”开展,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因此,它主要面对少数“尖子”学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事实上充当了“陪读”,甚至只是“陪坐”。同时,应试教育的内容也偏重于升学考试科目的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创造能力。与此相对,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而且截然对立的教育思想。  现在几乎人人都在谈素质教育,甚至有的学校明明是大搞应试教育,却仍标榜自己是在搞素质教育。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的观点,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我们可以拿这三点来衡量一个学校是否真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如果某学校做到了或基本做到了这三点,不管该校是否是“重点”,都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因为在这样的学校,学生会受到全面的培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也一定会成才的;相反,如果某学校大办“重点班”(包括打着“教改实验”的幌子),只围绕升学考试的科目开课,常常加班加点地补课……那么,我们都可以肯定地说,该校所为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哪怕该校的升学率很高,也不值得提倡,因为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也不过是畸形的“人才”。  可见,素质教育有其特定的科学含义,并非是一张可以随便乱贴的时髦标签。  有人把是否有“考试”视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分野。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看来,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作一番考察。  我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的提高以应付眼前的升学。  第二,就教育对象而言,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整齐划一,用分数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  第三,就教育内容而言,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首位,主张德智体美劳并举,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多样化的选修课;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教学,反复培养学生的应考技巧,其他教育内容则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干脆被取消。  第四,就教育评价而言,素质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合格”放在首位(升学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坚决反对将“升学率”与学校或教师的奖惩挂钩;应试教育却只看“一好遮百丑”的“升学率”,直接把升学成绩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  当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表面上也存在着某种互相渗透的联系:素质教育中也有“考试”,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素质教育不可能排除必要的考试,但这种考试是全面而科学的,并且仅仅是教育检测手段之一,决不是教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某些素质,但这主要是围绕“应试”的很不全面的文化素质和某些智力素质(特别是记忆力),而且这些“素质”的提高又是以限制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代价的。  因此,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关键不在有无考试,而在于赋予考试的功能、地位、作用和根本方法是什么。  ------------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  ------------  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必须拥有足够的高素质教师。  对于高素质的教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标准;而我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  高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当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 楚辞 》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高素质教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思维触觉越来越麻木的“教书匠”,显然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的重任。作为“思想家”的教育者,在既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超前意识,会使他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历史航向,并敏锐预见未来社会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从而主动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高素质教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素质教育同时又是个性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因此,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教师的谈话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教育。惟有这样,我们才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是的,高素质的学生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因为人只能靠人来建树!  从“他律”到“自律”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学会做人”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爱国主义意识;第二,要有公民意识;第三,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应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并非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成人化;二是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他律”而不是“自律”。针对第一个弊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对中小学教育内容作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调整与规定;而对第二个弊端,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予以克服,使我们所传授的良好道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高尚人格。  “他律”的特点,是一言一行都受外在因素(如老师、家长、班干部、学校纪律等等)的约束,是一种被迫的“循规蹈矩”。当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这种纪律性“强制”是必须的,但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在老师、家长面前才是“乖娃娃”,而背着教育者则又是一副面孔,那么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做人,就是要让学生内心深处永远有一束不会熄灭的道德火炬,照亮其漫漫的人生道路,使他们即使独处时其行为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勇于自我教育和善于自我管理来实现。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犯了错误能谴责自己,有了进步能肯定自己甚至奖励自己。所谓“自我管理”,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善导自己——无论是遵守纪律还是助人为乐,都不是因为怕“受处分”或者是为了“得表扬”,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灵警戒。现在不少学校实行“无监督考试”和让学生轮流担任班主任,正是让学生学会“自律”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  警惕“素质教育”变味  ------------  应该说,公开反对素质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了;相反,现在素质教育已成了一个时髦的口号——就像当年鲁迅所嘲讽的“咸与维新”。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一些人手中挥舞的“素质教育”旗帜,就会发现有的所谓素质教育已经变味。  比如,一贯大搞应试教育因而升学率很高的学校会这样介绍其素质教育的“经验”:“正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多年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生源!”比如,另一所学校长期以来升学率不高,可他们现在会振振有词地说:“我们从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我们搞的是素质教育!”比如,有的教师至今仍然靠加班加点补课来抓学生的成绩,如果有人批评他违反教育规律,他会理直气壮:“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不是在课内吗?学生成绩上不去,算什么素质教育!”比如,有的学校期末总结大谈素质教育的成果:搞社会调查多少人次,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征文比赛多少人次,举办歌咏比赛、壁报比赛等多少次,等等。比如,有的学校对前来参观的客人展示该校的素质教育成果:“我们全校每一位学生都会拉二胡!”  似乎人人都在搞素质教育,但似乎人人搞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首先还不是来自明目张胆的反对者,而是来自有意无意曲解的积极“拥护”者。  必须明确——  素质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求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中包括尽可能高的升学率,但高升学率决不是素质教育的天然招牌!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科学施教,但离开了教学质量,显然就谈不上任何素质教育!不错,“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在课内”,但这恰恰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以求不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更发展创造力。素质教育主张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但决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只是组织课外活动甚至成了新形势下的开门办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无疑是应该的,但决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化为“特长教育”。  其实,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主动发展的教育——真理就是如此朴素。  “减负”不仅仅是少布置作业  素质教育主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其实,“减负”的口号早已喊了许多年,至今却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简单地将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便很可能“立竿见影”地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如此一来,教师和家长怎敢轻言“减负”?  应该首先明确的是,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不能没有一定的“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要搞好学习,一点儿负担都没有是学不好的;问题是这种负担要适度,而且不是“无效劳动”。素质教育所说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显然决不是减少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加其发展的目标,增大学习的有效含量,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减负”必然同时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学地“加重”。  一、“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负担”  在应试教育中,所谓“五育并举”事实上只剩下了“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陷于“应试训练”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其他,“全面发展”当然便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全力以赴抓“升学率”,一些学校不但取消了“高考”、“中考”不考的学科教学(如音乐、美术、劳技、健康教育等等),而且所谓“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很“重”,但其他发展的任务却很“轻”——学生的“畸形”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素质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减负”意味着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  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减负”就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这显然是把“学习负担”简单地与作业画上了等号。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相反,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创造性,那么,即使作业稍多一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是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不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只是考虑应该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更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不只是考虑作业的“知识过手”功能,更要考虑作业的“能力过关”功能……而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负担”当然要大大加重,但这是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师为科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必须进行的教改探索。  三、“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  前面我谈到了学生作业时“心累”,这与上海市实验中学教改过程中的一项调查结果相吻合:该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参见1996年11月15日《 文汇报 》:《 素质教育的真实“神话” 》)因此,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这是学习领域内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不仅仅是增加作业中的思维强度,更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应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二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色彩,充分体验并享受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这样的“负担”再“重”,学生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轻松。  四、“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  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然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郑州一中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颇令人称道的:这个学校坚决摒弃延长学习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大搞题海战术的方法,提出对学生实行“五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虽然这个学校严格规定不准增加课时,不准增加作业,不准课外补课,但学校不但一直在河南省保持较高的升学率,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也领先于其他学校。(参见1993年10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 郑州一中育人秘诀 》)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成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这才是我们“减负”的真正目的。  ------------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1)  ------------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曾在其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同样的道理,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前提是我们能够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严肃地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唯有这种真诚和严肃,能够让我们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误——为了我们心爱的事业和学生,我们勇于解剖自己和否定自己,因为这能够使我们更加成熟,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成功。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这样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受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中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和学生正在早读,教室门外响起了一声“报告……”我一看,是任安妮。我眉头一皱:她又迟到了!于是,便对她说:“在外面站一会儿!”她的眼睛怯怯地看着我,嘴唇似张又闭,好像要向我解释什么,但终于没有开口,便顺从地站在了教室门外。  任安妮是初一下期转学来到我班的。她身体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她的学习较差。可能是由于身体不太好,常请病假。但是,给我和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爱迟到。我曾把她母亲请来,向她反映任安妮这个老毛病,并问她是不是任安妮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有什么特殊困难,就是任安妮在家动作太慢,磨磨蹭蹭地耽误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她仍然常常迟到。因此,今天我再也不能原谅她,必须通过罚她站给她一个教训。  我之所以要罚她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几天班上迟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虽然就是那么一两分钟或两三分钟,但我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我现在企图通过惩罚任安妮,提醒全班学生:决不能迟到!  任安妮在外面大概站了五分钟,我想到如果校长看见了恐怕不太好,便叫她进来。她进来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了?到教室后面去,在后面那儿再站一会儿!”她的眼泪一下流出来了,但仍顺从地站在那里,并拿出书来和大家一起读。直到早读课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上午两节课过后,她来给我请假,说头有点昏,想回家去休息一会儿。我一惊,问:“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早晨站久了?”她说不是,她还说平时她就爱头昏,是老毛病了。于是,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迟到——从教育效果来看,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任安妮却没来上课,听说她回家以后哭得非常伤心,觉得一点面子都没有了。过了几天,任安妮都没有来上课。终于有一天,我从她母亲的口中得知,任安妮要休学了。我以为是因为罚站的原因,但她母亲说是因为生病,我问她任安妮什么病,她却没有给我说,只是说医生要求任安妮休学。当时我对她母亲说:“真遗憾,任安妮不能和我们一起学习了!但请你一定转告任安妮,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惦记学习!把身体养好了,明年还可以复学的。”  任安妮的母亲听了我的话,非常感动,不住地说谢谢。但她哪里知道,我这些话都是言不由衷的客套,其实当我听说任安妮要休学后,我心里就暗暗高兴,或者说有些庆幸:总算甩了一个包袱!因为学习成绩差的任安妮,每次统考都将我们班的平均分拉下多长一截呀!现在好了,因为没有了任安妮,我班以后的考试排名一定会有很大“提升”的!  半年之后,任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不时碰到我,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李老师好!”  后来,在半期考试刚刚结束最后一科时,和任安妮同住一个院子的沈建平同学就来告诉我:“李老师,任安妮今天早晨……死了……”当时,我无比震惊:她前几天还在校园里和我打招呼,怎么一个鲜活的生命说消失就消失了呢!说实话,那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有一个念头很清晰,这就是我一定要赶在她火化之前为她送行!  我和一群学生刚进殡仪馆,她的母亲就迎上来,用哭哑了的声音对我说:“李老师,您这么忙还赶来,真是谢谢您和同学们了!”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我们根本没想到!”她的眼泪又来了:“李老师,今天我才告诉你,我的任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三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对我说,妈妈,等我病好了以后,你一定要去请求校长允许我回到原来的班级。我想念原来的同学们,想念李老师!”  听了她的话,我真是心如刀绞:在任安妮纯真的心灵中,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啊!  我和学生们站在任安妮的遗体旁,向她作最后的告别。想到那个冬天的早晨,我让她站了15分钟;想到她那天上午向我请假时我的冷淡;想到我对她其实并不好,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却还“想念李老师”……我终于忍不住恸哭起来!  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嚎啕大哭……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5000字的文章《 你永远14岁——写给任安妮 》。在写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对任安妮的愧疚是不是真诚的?我也一遍一遍地回答自己:绝对真诚!但如果往深处思考,我这种愧疚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我不知道任安妮患有白血病,而竟然罚她站。是的,我曾一次次充满悔恨地想:如果早知道任安妮患有白血病,我绝对不可能罚她站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那是不是如果任安妮没有患白血病,或者说如果她仍然健康地活着,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罚她站呢?我之所以流下眼泪,是因为愧疚。但这里的“愧疚”仅仅是因为罚了患有白血病的任安妮站,而不是因为“罚站”本身!那么,我的愧疚还是很浅薄的。我应该为罚学生站而惭愧——不管这被罚的学生是不是病中的任安妮!我已经不可能面对或者对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都还面对着健康而活泼的学生,我应该也必须把我对任安妮的愧疚化作对我今后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善待!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2)  ------------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可以无愧地说:当年面对任安妮的遗容所立下的誓言,我坚守到了今天!  如果仅仅从教育动机看,我当年罚任安妮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就是想“严肃纪律”嘛!不过是“严格要求学生”嘛!而且如果从教育效果看,我更不应该如此自责而应该很高兴——罚一个任安妮站便换来了班上迟到现象的大大减少。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学生尊严的伤害!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教育效果”!教育,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尊重学生,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身——这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情、人道和人性!  ——这就是当年体罚(我认为罚站也是一种体罚)任安妮所给我的教训,也是我对此反思所获得的教育启迪。  无意中伤害了童心  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这些错误,也许有人觉得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却刻骨铭心,成了我一生的教训。因为这些错误涉及到孩子的童心。  一天下午,我和几位刚刚能叫出名字的学生在操场的沙坑上跳高。突然,我看到班上的“小不点”王红川向横杆跑去——他竟然想跳过横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王红川那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双腿,一颠一颠地,宛如受伤后逃命的小鹿。我的确没有半点恶意而纯粹是高兴时想开个玩笑,当时居然指着他的背影,笑着大声说道:“一看就跳不过去的!喂,王红川,你干脆从下面钻过去算了!”  他果真没跳过去,在大家的哄笑中,他不好意思地离开了操场。  过了一会儿,我在朝教室走去的路上,看见在教学楼前的树荫下,有一个小男孩儿,正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截树枝,在地面上毫无目的地画着。黄黄的背影那么瘦弱,与龙腾虎跃的操场景象相比,林荫道上的这个黄色小点简直就像是被人扔到一边的物品。  我跑上前去,从后面扶住他的肩:“红川,怎么了?”  可他固执地不让我扭转他的肩膀,使我感到他瘦弱的躯体里蕴藏着一种倔强的力量。  我转到他的正面,用双手捧起他的脸:啊!他的脸上布满泪痕!  我一下意识到,自己刚才“幸灾乐祸”地伤害了一颗童心……  “原谅我,刚才我是和你开玩笑呢!”我诚恳地对他说,并帮他擦着泪水。  他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泪。  尽管当天晚上我就去了他家,再次向他赔礼道歉,但从那以后,他只要看见我便垂下眼帘;而我,只要一看见他,就感到一种强烈的负疚感……  这似乎只是一件“小事”,我甚至似乎可以责怪这个孩子“小气”,“连个玩笑都受不了”,但这里的所谓“小事”和“玩笑”,只是站在我这个成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就是“天大的事”,而我的“玩笑”对这个双腿有残疾的孩子来说,更是“奇耻大辱”!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  拳头,竟对准了学生  攥紧的拳头终于砸了出去!  我立即感到了手指关节一阵钻心的剧痛,这是自己拳头与对方门牙的激烈碰撞所致;与此同时,我看到一股鲜红的液体从对方的嘴角流了下来;随即,耳边响起了无比凄厉的哭嚎:“老师打人了!老师打人了!……”我这才猛然意识到:我又打学生了!  在我参加工作的头一个月,这是我第三次对学生大打出手了。  第一次打的是一位高一男生,他课间踢球,把我班玻璃窗打碎了,我批评他两句,他却骂我“神经有病”,于是我给了他一拳头!当然,事后我被校长狠狠批评了一顿。第二次打的是一位初三女生,她在我班上体育课时,溜进我班教室乱翻书包,正巧被我路过发现。我叫她出来,她居然就不出来,我于是把她拉出教室,她竟反诬我对她“动手动脚”!“你简直血口喷人!”伴随着我气急败坏的斥责,我给了她一耳光!结果,这一记耳光也打掉了我一月的奖金。  但我并不认为我这第三次打人是“老毛病复发”,相反,我还觉得我是“见义勇为”呢!  下午放学后,我路过操场,远远地听到哭声。循声而去,原来我班王红川被欺侮了——王红川和几个同班同学在打篮球时,一位手持篮球的高三男生要强行霸占球场,几个初一小同学怎敢和他对抗,于是纷纷离去,唯独个子瘦小的王红川“不识时务”,硬要和这位“霸王”理论,结果被对方一耳光把鼻血都打出来了!  如果被欺负的是我班其他同学,可能我还不会这么气愤,偏偏被打的是让我一直深感内疚的王红川,我就不但觉得应该挺身而出,而且自己“赎罪”的机会也到了!  开始,我还比较克制自己的情绪,只是严肃地质问那个高中生“为什么欺负小同学”,然而,他居然冷笑着扬起右手向我展示他的中指,这一个极为下流的侮辱性“国际性通用手势”,终于让我怒不可遏!于是,我自己的拳头就不由自主攥得特别紧,扬起来的时候特别痛快,而砸出去的时候又特别“火爆”!  “是的,我打了你!但我打的是流氓!”我一边揉着还是有些火辣辣的拳头,一边呵斥眼前这个满嘴溅红的“流氓”,并且朗声说道,“走!跟我到校长办公室去!”  哐!我一脚踢开校长办公室的门,一屋子正在开会的校领导惊愕地抬头看着我。我把那个学生拖进去,然后庄严说道:“我打人了!随便你们怎么处置我。具体经过你们问他!”说完,我扬长而去……  以后几天,校领导轮番找我谈话,苦口婆心地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我都理直气壮:“我打的不是学生,是流氓!”“在他面前我也不是老师,是惩治流氓的警察!”“难道当老师的不该保护自己的学生吗?”“难道老师不应该见义勇为吗?”……  当时,我并不认为我是强词夺理,而是真的认为我没错。  而且,我满以为学生们会为我的行为喝彩,的确也有部分学生觉得“李老师真棒”;然而,不久我批阅学生交来的日记时,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3)  ------------  王红川同学被高年级同学欺负,于是李老师帮王红川打了那个大同学。不少同学认为李老师做得对,帮我们出了一口气,觉得李老师真是爱我们。我也认为,虽然我们和李老师还认识不久,但他的确很爱我们。不过,我觉得李老师不该打人。王红川同学是学生,那个高年级的同学,也是学生,也应该被老师爱。虽然他欺负小同学不对,李老师也不应该打他。李老师说他不是这个“恶霸”的老师,但是,李老师打人的时候,在我们和其他班同学的眼里,李老师仍然是老师呀!  说实话,学生日记所说的观点,我早就明白;而且校长给我谈心时苦口婆心所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当这些我十分熟悉以至有些逆反的话出现在我学生的日记中时,我的心灵真正被触动了。来自童心的忠告,让我感到了真正的惭愧。  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正地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与师德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对外班学生的轻视、敌视以及任何不负责任的粗暴,同样会在本班学生中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我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而不只是某个班的班主任;你周围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对象,你对他们都负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  这是1982年3月,我参加教育工作的第一个春天,我的学生用他们的童心为我上的一堂课。  从那以后到现在,我虽然又多次产生过用拳头“教训”学生的冲动,但至今也只是“冲动”而已。  那一夜,我通宵未眠……  星期一下午第二节课,全班学生来到学校逸夫楼集合,准备进行歌咏比赛的排练。我清点人数,发现曹辛没来。学生们告诉我:“刚才上政治课,曹辛发出怪叫,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现在,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教育去了!”  我一听,一股怒火就直冲脑门:又是政治课违纪!又是这个曹辛!  曹辛是个学习很差,纪律更是一贯让我头疼的男生。上周星期五的政治课,曹辛也是严重违纪,气得老师没法上课。当时,我就决定把他父母请来和我一起教育他。曹辛很怕请父母到学校,便哀求我原谅他,还向我保证绝不重犯。于是,我耐心地和他谈了很久的心,最后一句话是:“我不奢望你从此所有的课堂纪律都非常好,但我希望你下次政治课一定要上好。如果下次政治课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不起,我就只好请你父母来监督你一起上课了。”  没想到,这节政治课他又捣蛋!  放学后,我找到曹辛问他情况。他说:“我上政治课思想开小差,想象两辆汽车相撞,嘴里就不由自主地大叫了一声‘轰’……”  我厉声质问他:“为什么又犯老毛病?”  他说:“政治老师已经教育我了,他也原谅我了。”  “可我不会原谅你!”我越说越激动,“今天我没什么说的了,就按前次说的办:明天请你家长来监督你上课!”  “李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我爸爸会……打我……”曹辛满脸惊恐。  “那我不管!”我的回答非常干脆,毫无回旋余地,“我不再相信你的任何保证了!”  他刚离开,英语科代表又来对我说:“李老师,陶奇英语课有意捣蛋,而且不听老师的招呼。另外,他今天又没交英语作业!”  我顿觉得天昏地暗!  陶奇和曹辛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铁哥儿们”。开学不久,我就感觉到:陶奇是班上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突然爆炸。虽然认识他还不到一学期,但我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一言难尽。就在上周周末晚上,我还顶着刺骨的寒风骑车到他家家访,和他谈了很久,鼓励他改正缺点。当时,陶奇满脸真诚,表示一定要“重新做人”。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想到这些,我勃然大怒:“把陶奇给我找来!”  陶奇来了:“李老师……您……找我?”  “不是我找你,是你找我!”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激愤,“你每天都在‘找’我!你能不能让我有一天的清静?”  陶奇小声说:“我错了嘛!再原谅我一次嘛!”  我继续吼道:“少来这一套!这些话我听够了!今天晚上,我再去你家家访!”  陶奇一听这话,更急了:“李老师,再原谅我一次嘛!我一定……”  我打断他的话:“你休想再让我相信你!”  说完,我就走了。  其实,晚上我不可能去家访,因为我还有其他事。但晚上八点以后我还是给他家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正是陶奇母亲,她一听是我的声音,就泣不成声:“李老师……陶奇还没……没回家……”  我一惊,忙问她怎么回事。她在电话中断断续续给我诉说了放学时的一幕——  下班后,陶奇母亲照例到学校来接儿子。一走到教学楼前,就碰见上英语课的易老师,易老师便把陶奇的课堂违纪和不交作业的情况告诉了她。气愤之中,她便冲到教室去找陶奇,没找到。于是,她又在校园里四处寻找。结果在停车棚找到了陶奇,他当时和曹辛正准备推车往外走。陶奇母亲一见陶奇,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上去就给了陶奇一个耳光!并叫他就在原地等着,可等她把自己的自行车推出来时,陶奇和曹辛已不知去向……  “他到现在还没回来。”电话里的陶奇母亲带着哭声说道,“唉!当时我的确没能控制住自己。其实,看到他俩在车棚前鬼鬼祟祟地商量着什么时,我对他们的出走就应该有所警惕,但我仍然太大意了……”  我赶忙给曹辛家里打电话,结果听到的还是一位母亲的哭声:“曹辛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啊!”  我又给一些学生打电话,问陶奇和曹辛的下落,但无一人知道他俩的踪影。只是不少学生告诉我,下午放学后听到曹辛在叹气:“我不敢回家了,爸爸妈妈肯定会打我的!”陶奇也不停地说:“我爸爸妈妈一定不会饶我的。”  接下来,在蓉城寒风凛冽的茫茫夜色中,陶奇父母在四处寻找,曹辛家长在四处寻找,我也在四处寻找。直到深夜,直到凌晨,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4)  ------------  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很多。表面上看,曹辛和陶奇的出走,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而怕回家挨打,而直接导火索是陶奇母亲的一记耳光。但是,我有没有责任呢?回答绝对是肯定的。当他俩犯了错误请求我原谅时,我却毫不客气地把他们推上了“绝路”:“我不再相信你的任何保证了!”“你休想让我再相信你!”是的,从我的角度看,我有一万个理由这样说,因为他们的确是屡教不改,很难让我相信了。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既然是从小学起就养成了许多极坏的习惯,那么,指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改正,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对犯了错误的曹辛和陶奇来说,向我表示“要改正”,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且也未必就不是他们当时的真心话,可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把他们想得那么坏,认为他们是在“敷衍”我呢?如果我今天再耐心一点,情况可能不会发展成这样。特别是我不应该说:“我不再相信你们了!”这无疑是向他们宣告:“你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好学生!”这就不仅仅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其实,对他们来说,自尊心已相当“坚硬”了),而且是彻底摧毁了他们可能仅存的一丝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哪怕是面对看起来似乎完全“无可救药”的学生,教育者也不应该对他失去信心,更不应该把教育者对他的绝望变成他自己对自己的绝望!这是多年来我经常提醒自己的一点,怎么今天我恰恰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呢?  那一夜,我通宵未眠……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学校。令我惊喜的是,我一走到教室门口,便看到了乞丐一般肮脏憔悴的曹辛和陶奇。原来他俩昨晚是在市中心天府广场的毛主席塑像下和乞丐一起度过的。  “嗬,去当了一夜‘毛主席的警卫员’?”我轻松地给他俩开了个玩笑,便让他们进了教室。  我不准备再细写我和他俩整整两节课的谈心过程,因为我不想把这次教育失误写成一次“教育成功”。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说一说:在整个谈心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我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高尚之处和卑劣之处,并和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比较详尽的“战胜自我”的方案,以重新鼓起他们向善和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我最后的几句话是:“我不要求你们以后不再犯纪律错误,只是希望你们违纪的频率逐步减弱;但是,对于出走,我希望你们是最后一次。”  他们表示绝不再出走,我却有意问:“如果以后你们又犯了错误怕回家挨打,怎么办呢?”  陶奇说:“我宁可挨打也不出走了!在外面又冷又饿又怕,比挨打还难受。”  曹辛说:“我找李老师,请李老师给我爸爸妈妈打电话,他们都听李老师的。”  “好,今后如果家长再打你们,你们就给我打电话。”我斩钉截铁地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你们的110!”  ------------  绝不培养告密者  ------------  我在成都玉林中学教高九五级一班时,曾在周末约上学生到我家玩。正是在一次与学生包饺子的过程中,一位从外校初中考进我校的女生向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我在原来的学校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但我却不喜欢我的班主任。因为她总喜欢在班上安插“间谍”——这些“间谍”其实就是我们班上的同学。  本来嘛,大家都是同学,可一旦接受了老师的“重托”当上“间谍”,就俨然成了“地下党员”:谁上课说小话了,谁在课余说老师的坏话了,谁在自习课上偷偷下“五子棋”了,等等,都得暗中细细观察,然后向老师汇报。最初担任“间谍”的大都是班委干部,后来同学们渐渐知道了他们的“特殊任务”,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于是,班主任便在普通同学中发展“间谍”。这样一来,同学之间都互相猜忌,互相防范。本来很好的朋友,往往因为一方告发了另一方,而中断了友谊。  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在班上很不起眼,所以也曾被老师“信任”。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对我说了一大堆“关心集体”、“主持正义”的道理,然后就说:“你负责自习课暗中记违纪同学的名字,然后,将这些名字写成字条,悄悄塞在我这本书里面。”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她办公桌上的一本厚厚的词典。  师命不可违啊!但一想到从此我要充当告密者,就感到恶心,我实在不愿做这样的小人!怎么办?当天晚上,我在作业本上给老师写了一封短信,大意是说我眼睛近视,课堂上看不清远处的同学,所以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结果第二天,我再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时,她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第一句就是:“你说你眼睛近视看不清,可你的学习为什么那么好?我没见你戴眼镜啊!”她又说我毫无起码的正义感。最后她说:“你实在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请千万别对任何同学说这件事。”我后来真的做到了没对班上任何人说这件事,但对我爸爸说了,爸爸说我做得对。  然而,我却得罪了班主任。她对我明显冷淡,还常常在班上说什么“一个人不能只管自己的学习,而不管班上的事”、“有才无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的”之类的话。我申请入团已经很久了,可每次都被她以“没有正义感”而卡下来。  听了她的叙说,我毛骨悚然!  当然,我绝对相信,像以上这位班主任安插“间谍”的行为,现在并不多见。但是,希望学生给自己打小报告的教师,恐怕就不是少数了吧!  有这么一位优秀班主任,长期不深入班级,也很少找学生谈心,但是他总是对班上的情况一清二楚,甚至几乎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表现都了如指掌,因此他总是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解决班上的各种问题。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得意地说:“关键是要在班上培养几个心腹!”可是,这位“优秀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却说:“在班上,我们没有安全感。”  的确有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总是好心地通过班干部或自己的“心腹”,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很难说,这些老师有什么恶意,相反,他们不过是想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班上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教育学生。  但这样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恶果可能是我们许多班主任始料未及的——  第一,这样做首先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信任。不,岂止是不信任,简直就是对他们的极不尊重!因为班主任在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无端地置于少数人的监视之中。这离我们教育所必须遵循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何止十万八千里。一旦大多数学生觉醒,他们所产生的羞辱感必然导致师生对立。  第二,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班集体的分裂。一个由友好亲密、真诚纯洁的少年组成的班级,应该是多么和睦的温暖家庭啊!可是,由于存在告密者,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则成了互相防范的敌人。  第三,这样做将在学生心目中播下扭曲的正义观。正义的另一面是善良。让学生在“正义”的旗帜下大行告密之勾当,无疑是对正义的亵渎!当学生逐渐以告密为荣而丝毫不觉得这是人性的可耻时,我们的教育已经为未来培养了许多奴才和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也最发达的内容之一,便是“告密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要豢养一批给自己打小报告的小人。这是人治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这种“告密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便是那至今让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演绎了多少“大义灭亲”的人间悲剧、人性悲剧啊!发展到最后,无密可告干脆自告其密——所谓“向组织交心”!  这样的悲剧当然不能再重演了。可如果我们在教育中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者只是默认学生打小报告,谁又能保证在21世纪能够不再重演这样的悲剧呢?  坦率地说,在我的教育中,我从来就反对学生给我打小报告。对每一届班委干部,我都当着全班学生说:“我不许任何班委干部给我打小报告!因为班干部是同学们的公仆,也是同学们的朋友!”我这样对班干部说:“班上出现了什么纪律问题,你们按班规办就是了。只要你们解决了,不必给我汇报。动辄给我汇报同学的不良表现,这既说明你们无能,又影响你们在同学中的形象,反而不利于你们的工作。”但是,我同时又在班上说:“如果出现了重大违纪现象,或其他严重的偶发事件,当学校下来调查时,任何知情同学都应如实反映情况。——但这已经不是小报告了,而是‘大报告’。”所以,我班的班干部从没有给我“汇报”的习惯,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自然从来就十分真诚和谐。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也曾有过不知不觉地默认学生打小报告,或客观上为学生提供打小报告机会的时候。  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谈心本等等,本来我的初衷是通过这种形式和学生保持心灵的沟通——而事实上,至少我班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向我敞开心扉的。但是,在学生交来的本子上,常常写有他们的苦恼,而这些苦恼往往有涉及其他同学的种种违纪(比如,哪个同学上课说话影响自己听课呀等等)。最初,我只当这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求援,便根据这反映去教育有关同学。后来,我意识到这样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打小报告;于是,我便给自己立了条规矩:不管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其他学生的什么问题,我决不依据任何学生的“告状”去追究任何“被告”。  但是,我并未明确阻止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班上的问题,所以,有的学生每天依然通过与我的书面谈心向我反映其他同学的问题,渐渐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我看有学生在谈心本上对我说,现在有个别同学只要对别人有什么不满,就威胁道:“哼!我们谈心本上见!”我终于意识到,我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打小报告的渠道!  很难说所有向我反映问题的学生都居心不良,相反,我相信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对班级的关心,才向我反映班上其他同学的问题的。但是,哪怕只有个别同学以打小报告为乐,我们都应该引起警觉,并杜绝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  所以,我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以后在同学们交来的作文或随笔中,决不许写别人的不是,要写只写你自己!”我特别强调:“因为李老师特别反对同学给我打小报告,我也要防止有人给我打小报告!”  要让我带的班级有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要让我所教的学生有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要让我的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教育的能力,绝不让我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暗中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小人,所以——  我绝不培养告密者!  ------------  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  ------------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艺术来追求的话。  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电影一旦拍摄完毕,就很难再修改了。而教育中如果出现了失误,则完全可以在以后持续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加以改进啊!”这话当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我们的确可以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改进我们的教育。但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感到,每一个学生只享有一次中学时代的教育,而我们教育的失误给具体的某一位学生或某一届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是很难弥补的——如果这种失误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  然而,在我从教十多年来,由于脾气不好、修养不高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我的教育不止一次出现失误,其中,最不能原谅也最让人痛心的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不知我这个观点对不对?  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认为,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他这样谆谆告诫年轻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么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我曾多次在我失误之后,这样原谅自己也这样对学生进行解释:“我是真诚地爱学生,我是一片好心啊!”但是,现在我意识到,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根据我的教训,教育者要尽量避免在这四方面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绝望。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我曾先后三次打学生,而且每次我都有“充足”的“理由”:我是因为爱我的学生,而打欺负他们的高年级学生。但我这种狭隘自私的爱,并没有让我的学生感激我,相反他们也认为我“有失身份”;而被我“教训”的高年级学生则不但长期仇视我,而且对“人民教师”的神圣也产生了怀疑。这点我至今想起来仍然感到深深的内疚。  我批评学生时,有时不注意措辞,激愤之中往往尖酸刻薄。从教育手段来讲,可以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但我的语言常常成了刺向学生心灵的刀子!  每当我自以为“雄辩”自以为“尖锐”自以为“辛辣”的时候,学生的面部表情满不在乎而心灵却在哭泣。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可能已习惯于我的嘲讽而无动于衷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这更是我教育的悲哀!  由于武断和主观偏见,我不止一次冤枉我的学生。说起来,好像冤枉学生也是难免的而且往往是偶然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就会发现,我冤枉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后进学生”:科任老师给我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某个“捣蛋分子”;教室的玻璃窗打碎了,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一贯舞枪弄棒的“调皮大王”;班上的东西丢失了,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某些有“前科”的学生……不能说,我的这些想法没有一点道理,但如此定势思维,我冤枉一些我心目中的“后进学生”就是必然的了。结果,被冤枉的学生心灵痛苦不说,他们还会在思想上、感情上与我对立起来,以后我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是白搭!  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因此,我用我的教育失误真诚地告诫我的同行: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  警惕专制的“爱”  ------------  说到对教育爱心的误解,其实,在教育实践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在“爱”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侵犯着学生的权利。我把这种爱称作“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  我想到了1998年底在成都发生的一件事:成都某小学一年级的十几名学生因为上课说话,竟然被老师用胶布封上了嘴巴!当时的舆论也是一致谴责那个狠毒的“富有创造性”的年轻教师,谴责他侵犯了儿童的身体,谴责他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谴责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谴责他违反了教育法!但是,我却感到,比这些更令人忧虑更令我心痛的是,这样的教育已经使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阴影。因为我注意到记者在对此事跟踪采访时与一名被封嘴巴的小男孩的对话——  “你被老师用不干胶封过嘴巴吗?”“封过。”“他为什么要封你的嘴?”“因为我上课不专心。”“要封好久呢?”“封到下课。”“老师这样做对不对?”“对,因为我上课说话,老师就该封住嘴巴!”孩子天真地仰起小脸。  看,这位年轻教师的违法侵权行为,竟让天真可爱的受害者真诚地说出了“老师做得对”的话!这足以说明,如此“教育”对孩子心灵的扭曲已经远远胜过对他们身体的伤害。天哪,这些孩子可就是我们“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寄予厚望的“跨世纪接班人”啊!可爱的孩子如果继续被如此“奴化”下去,对我们的民族来说,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今天我们提倡的爱心,应该体现出民主精神。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我认为,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引起不少教师的注视,但这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对班主任的要求更高了,要求班主任必须研究、采用一些科学的办法,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让被教育者不仅仅在学生时代而且终身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是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是自我教育的起点。所谓自我认识,主要还不是指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弱点,而是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在思想、品质、智能、才干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做到了这一点,他会自然而然地激发一种人的尊严感、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乐观情感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自己控制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首先是面对自己的心灵,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审判官。对自己的约束力量,不仅仅来自纪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意志、义务和良心;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对不起自己,要让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随时自己批评自己、自己鼓励自己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表现在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应当指出,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决不应仅仅限于少数学生干部,而应对全体学生;自治自理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班干部工作,而应包括班集体的一切活动。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多种能力,还可以发现自己某些潜在的特长,并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乐趣,更主要的是,能够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必须造就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纯正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让学生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去影响、感化另一部分学生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出于对班集体的由衷热爱而自觉地严于律己——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益匪浅,将来步入社会,也能抗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自我净化,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  学生评语能否换张面孔(1)  ------------  恐怕很少有班主任不感到写学生评语是一件苦差事。其苦多半不在“写”本身,而在于评语内容空泛、枯燥、乏味。上级部门常批评班主任的评语写得“千篇一律”,其实这未必不是上级部门的评语要求所造成的。试想,既要“全面”,又要“一分为二”,还要“有发展的眼光”,班主任只好面面俱到:从政治观点到思想品德,从纪律观念到学习态度,从劳动情况到卫生习惯,从“有时上课不爱发言”到“希望今后严格要求自己”……如此写来,即使每次上级都要求“写出学生特点与个性”,但学生已成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观念作风等抽象术语的符号,其有血有肉的灵气与个性又怎能体现出来?失去了学生个性的评语成了政治评价、道德评判、观念评论的冷峻公文,又怎能体现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班主任所应有的温馨人情?缺乏个性与人情味的评语,又焉能不“苦”!  因此,要使评语真正体现个性、充满人情味,必须突破以下几点:一是少写“观念”,多写“行为”。与其写一位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不如写他如何“热爱”;是积极争取入团,还是自愿参加党课学习;是一丝不苟地举行升旗仪式,还是主动捐助希望工程。……写出不同学生的不同“爱法”,个性便出来了。二是不求全面,只求特点。那种逐一评述德智体美劳,既写优点又写缺点的做法,藐视“全面”,实质上是最大的片面,因为每位学生都在教师的“全面评价”中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而抓住了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突出点予以描述,虽然也许不“全面”,却把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点凸现出来了。三是态度平易,用语亲切、幽默。摈弃“庄严”的公文式语言,代之以温和、诙谐、饱含真诚感情的语言,使学生通过评语感到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与尊严平等。四是变换口吻,改变人称。把冷静的评判变成亲切的对话,把严肃的鼓励变成殷切的叮咛,把第三人称(“该生”)换成第二人称(“你”)。  基于以上思考,我从1994年起开始尝试评语的另一种写法,力图使学生评语多一些个性,多一些亲切,多一些幽默。这种换了面孔的评语,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好评。下面,是我为成都玉林中学初九八级六班部分学生写的评语——  刘畅:你随时都是笑眯眯的,自然地流露出心灵的善良;脾气好得来简直就没有脾气,对同学对老师都是“空姐”对乘客的态度。哦,不,也有严肃的时候——那是作为我的代表带领大家午读时,你站在讲台上如一位指挥家,指挥着“语文大合唱”(李某人常常悄悄地站在教室外面,被这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陶醉)。学习上一贯自觉,成绩也不错,但某些科的成绩好像不太稳定。我建议:1.沉住气,千万别轻易怀疑自己的潜力;2.方法上还要多向马洁们讨教,平时可经常与成绩比你更好的同学交流学习体会。祝贺你本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保尔·柯察金和向秀丽的“后来人”!可不要骄傲哟!  段芳:你没有少挨我的批评,但我真的不认为你是一位“坏”同学。而且,你被我批评的缺点,大多是你优点的“变形”:你很热情、活泼,一“变形”就成了课堂上的爱说小话;你待人真诚,喜好交朋友,可难免分散了不少学习上的精力(比如有时串班,比如晚上学习时有电话干扰等等);你很热爱班集体,可为了维护“班级荣誉”竟不惜“欺骗”杨校长,结果严重败坏班级声誉……你没有“变形”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心地善良,思想纯洁,乐于帮助同学,更乐意为集体出力;你办的《玉林日报》,不但版面美观,而且可读性很强。如果你在纪律上继续进步,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前途无可限量啊!  刘洪:你与铁道游击队队长同名,也有“刘队长”那样的宽阔的胸怀(这是同学们说的),却少了许多“刘队长”式的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这是我说的,主要是指你的学习而言);相反,你是李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不,应该说是“重点牵挂对象”——尤其是课堂纪律(当然,现在好多了)。不过,我对你最满意的是,你能够理解老师对你的帮助,还能虚心接受同学的批评(比如,同学每周给你写的评语,你从来都是“唯唯诺诺”),正因为这样,你最近的进步才如此之大,让老师、同学、家长“笑眯了”!希望“刘队长”把当年打日本鬼子咬牙切齿的劲头,用在学习上,而且要坚持“持久战”!(不要忘了,你还曾被《华西都市报》称为“优生”呢!)  支娜:威风凛凛,嘻嘻哈哈,风风火火,叽叽喳喳。工作认真负责——课前几声呵斥,当年班长余威犹存;性格开朗大方——台上一席讲演,未来豪杰锋芒初露。严于律己稍逊,常挨老师“骂”;宽以待人渐佳,时被同学夸。爱抒鸿鹄志,不乏真诚感;乐作深沉文,偶有通假字。有副热心肠,有张厉害嘴;是个急性子,是位马大哈。善良应保持,胸襟需拓宽。几番努力,成绩已经有所进步;来日方长,学习应更一丝不苟。取得荣誉之时,须诵“非淡泊以明志”;遇到挫折之际,犹记“非宁静以致远”。老老实实,真真实实,踏踏实实,朴朴实实!  马洁:你不满十四岁就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光荣的一员,而且担任了团支部书记,还被同学们评选为成都市直属学校三好生,令人羡慕更令人敬佩。(想当年,我十四岁时,成天只想着用弹弓打麻雀。多么愚昧啊!)你为人朴实正直,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善良,律己严格,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且工作能力很强。从你当班长开始,班委真正实现了对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多次组织班里的各项活动——那次雨中徒步春游,你穿梭在队伍的首尾,还真像一位少年老成的儿童团长!每当我外出学习或开会,你便坐上了班主任的“宝座”。(谢谢你!)让许多同学敬佩(不仅仅是敬佩)的,当然是你那近乎“不倒翁”一样的学习冠军。(也有不少同学暗暗地在追赶你,我真希望这次你能被人追上。)我倒不一定强求你永葆第一——能“垄断”第一名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偶尔有几次没当上第一名,也没有什么,关键是知识和能力应协调发展。你说呢?  刘肃:在我的印象中,你只有两种表情:忧郁(微微皱眉)和快乐(甜甜微笑)。忧郁什么呢?无非就是学习吧!其实,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起点,并不完全一样,因此,简单地用一把分数的尺子来衡量所有同学显然并不十分公正。你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当然偶尔也有草率的时候),只要自己尽了力,而且有进步,就应感到欣慰。原来我曾听说过你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嘛!课堂上,你能主动举手发言(当然有时候还与邻桌同学说小话,这可不对),课外你能够和同学嬉笑玩耍,表现出很质朴的天真活泼,你一定也感到了生活并不仅仅是分数,而还有更多的乐趣。是吧?  万晓:个子高高的,但只要一开口,就让人感到“这是一位小朋友”。说话声音奶气而且尖细(因而同学们戏称你为“尖子声”),你好像为此有点烦恼,其实这并不是缺点呀,因为你并不是有意假装“天真”,而是你纯真幼稚(注意:在这里这个词没有贬义)可爱本性的自然流露。所以,你对同学们很真诚很和蔼也很大方,当然也以你特有的“尖子声”给班级带来了友好的笑声;同学们呢,自然也很喜欢你(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你与谁争吵过)。学习态度向来很端正,课堂纪律、各科作业等等,从不需老师操心。不过,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大,你可能会感到学习不像以前那么轻松了。这是正常的,只要信心不倒,精神不败,并随时根据新的情况改进学习,你最终就一定会学得很好的。“相信我,没错的!”  游佳:曾经是“老师紧张症”的严重患者,一见到老师就口讷脸红脖子粗,二目无神虚汗流(不知见了你身为老师的爸爸妈妈是否也有这些症状)。在我和同学们的精心“治疗”下,你现在已完全“恢复健康”。不但在老师召见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且和我一起回家时,居然还谈笑风生。学习上一贯自觉,你所写的反映刻苦学习的作文《拼搏》、《我们的一天》,表达了你以苦为乐的豪迈气概(这也是你学习成绩好的重要原因)。小组长当得颇有幼儿园阿姨的特色(这是同学们说的),把组员们“经优”得“乖乖的”——绝!  ------------  学生评语能否换张面孔(2)  ------------  涂娅玲:你的座右铭是“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难怪我在班上读了路遥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后,同学们都说你像里面的吴娅玲一样善良(涂娅玲、吴娅玲,名字也差不多)。当初你主动要求当生活委员时(巧了,吴娅玲也是生活委员),我实在不放心你柔弱的性格怎么组织得好每周两次的大扫除!可一学期下来,班上的清洁总是搞得干干净净,可很少听说哪个同学不服你管。而且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而大家对你的意见,竟然是说你“太温柔”了!)看来在工作艺术方面,我这个班主任确实还得向你学习啊!生活委员琐事太多,可你对待这些鸡毛蒜皮的工作,却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因而大大减少了我这个班主任的繁琐事务。在此,向你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  李勃轶:男孩李勃轶,可爱小弟弟。天性属纯真,机灵又调皮。性格颇活跃,淘气不违纪。对人很温和,有副好脾气。见我便羞涩,憨态真可掬。关心组上事,热爱班集体。校运会长跑,为班争荣誉。数学比较好,物理还可以。喜欢动脑筋,爱钻偏难题。语文有点弱,作文羞于提。作业较草率,发言不积极。老师提问时,脑袋欲入地。主编玉林报,不是好编辑。近来有进步,千万别泄气。文理不可偏,发展应整齐。如果成跛子,自己害自己。将来考大学,后悔来不及。可怜瘦弱貌,弱不禁风体。若无健壮身,状元算老几。即使饱学士,也难出大力。愿你早成熟,盼你有出息。报国建勋日,都夸李勃轶!  谢欣:由于我爱批评你,所以你看到我就躲。你想想,我咋个能不批评你嘛——上课经常麻木不仁,作业经常一塌糊涂,还不时和妈妈发生争吵……我是爱你嘛,才批评你嘛!是不是?其实,你不要以为我老和你过不去;只要你听话,我就很喜欢你——去年在乐山太阳岛,我们玩得多欢啊!何况,最近较长一段时期,你的进步是显着的,我就备感欣慰。你真的很聪明,知识面较广,反应较快,只要用功,学习会不是一般的优秀。你的最大问题就是太懒太懒,我希望你痛下决心,把你脑壳里的“懒虫”挖出来丢了!  欧阳懿哲: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像位文质彬彬的书生——脸皮总是白白净净(纯天然本色),衣着总是干干净净(这在男生中可是少见的),举止总是文文静静(很少像有些男生那样“狼奔豕突”)。好像很关心国家大事,因为每次谈到有关国内新闻或国际风云,你往往能从容对答,令人赞叹。每天早晨你都很忙,张贴并收存《玉林日报》是你做得最认真的本职工作,布置办报顺序更是细心周到。你的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也还可以,但语文不理想,尤其是书写十分糟糕,而且常常在作文中“发明”许多“汉字”。要求高了你可能一时难以达到,我还是降低要求吧——请让你的作业书写像你这个人的外貌一样漂亮!  黄可:你的优点像你的缺点一样丰富,你的缺点像你的优点一样突出。学习兴趣极浓,各项学习任务几乎不需老师操心。钻研精神极强,喜欢独立思考,而且常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问题。上进心极强,欲与马洁试比高,是唯一曾经超过马洁零点几分的同学,但愿这次期末考试再次超过马洁。这些都是极可贵的优良品质。不过,我希望你在其他方面也能与马洁竞赛,比如能力,比如纪律,比如心胸……特别是你的心胸,与男子汉的天性还不太相称,常常为一丁点儿小事,就给同学“雄起”,多不好啊!  吴昊:你的一切似乎可以用“平淡”来形容(注意:在这里,“平淡”并非贬义)——热爱班级,但好像没有明显地为班级争过光;纪律性不敢说无懈可击,但好像也很少有严重违纪的时候;对同学温和,但好像也并不特别热情;对学习不算非常刻苦,但好像很少因学习态度而惹老师生气;我很少听老师同学反映你的问题,但也很少听老师同学表扬你的优点……现在有句很时髦的话,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此说来,你的“平淡”好像是优点;但是,作为正当年华、生机蓬勃的中学生,“平淡”只意味着不思进取甚至甘于沉沦。你的学习老是停滞不前,可为此作一个佐证。吴昊啊!面对一生各种名利的诱惑,我不反对甚至欣赏“淡泊明志”式的“平淡”,但对于你的现在,我更希望你“辉煌”!  李溟昊:你脸上的每一个表情都很温和,宛如你身上每一根线条都很柔和一样。我从未见过你“怒目金刚”的表情,说得夸张点,你的举手投足简直就是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你在同学中人缘极好,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哦,我想起来了,你也发过一次怒——在“12·9”歌咏比赛朗诵时,你痛骂参拜靖国神社的桥本“脓”太“狼”,其势挟雷带电,其声震月颤星!你很有演说才能,一篇《国旗下的讲演》,博得全校上千师生掌声如潮。你善歌咏,以美声唱法参赛曾获奖。你记忆力惊人,摇头晃脑地表演背诵圆周率,让同学们“大惊失色”。你的学习成绩“中不溜秋”,这可与你的智商大不相称。原因何在?盖“力有未逮”也!  周翔:面目五官清清秀秀,言谈举止斯斯文文,头发梳得“光光生生”,衣服穿得干干净净——又是一个标准的书生!心地善良,脾气温柔,接物待人春风扑面。热爱集体到了“死心塌地”的地步,虽是“一介小民”,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个“君”嘛,嘿嘿!当然就是我李某人啦!)——“灰常灰常”愿意为我做点儿事情,如见我要发本子之类的事,你白白净净的手儿便如一面旗帜在空中不停地舞动!曾任小组长,“政绩”不菲。学习上从未挨过老师的批评,这似乎令人高兴;但也很少博得老师夸奖,这可令人遗憾——说明你的成绩还未达到与实验班的学习相称的境界。  杨光:一位不声不响的同学,脸色常常苍白,表情常常苦涩,总让见了你的人都觉得自己“借了你的米还了你的糠”。做事慢条斯理,举手投足都如打太极拳一般舒缓,连走路都生怕把蚂蚁踩死。内心其实非常纯洁善良,而且有着内在的集体责任感,自从当上物理科代表之后,以其特有的细腻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而且“身先士卒”带头把物理学得十分灿烂!其他科的学习也不错,最近一次半期考试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成为“暴发户”。真想你继续“火爆”下去!你动作太慢,身体太差,这都会直接影响你的学习。不可掉以轻心哟!愿你多一些朝气,多一些激情,甚至多一些“急躁”!  蒋亮:一块好身板,一脚好足球,一根“直肠子”,一副犟脾气。校运会上双脚生风,绿茵场上过关斩将,为集体荣誉曾立下汗马功劳。也许是太迷足球了,常常忘了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有时课堂上都在模拟足球赛,结果学习成绩当然远远不如你的足球。本来,你是作为数学尖子被学校特招进来的,但至今你在数学上还未“尖”起来。其实,你心眼儿是很好的,对班级也十分热爱,就是脾气不好,时不时还和科任老师顶撞几句;做事常常由着性子来,严重时还有点霸王作风,因而引起同学的强烈不满。不过令我欣慰的是,你很听我的话,而且很理解我对你的严格要求,相信你会把足球场上的拼搏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  以上评语也许不太符合评语写作规范,但我想,只要能抓住学生特点,体现学生个性,拨动学生心弦,激励学生上进,这不就达到了评语的目的了吗?  ------------  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  ------------  “未来班”是我教育诗篇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我有幸于从教之初,便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中结识了这位可亲可敬的教育家。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日子里,他的许多精辟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并情不自禁地解剖自己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立志让我所带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在我的班上而感到成长的快乐。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把教师的意图变成学生的意图——当然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图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在教育者的目的同孩子的愿望之间找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应该让全班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因为只有目标才能产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特别重要的是,这个目标不应该仅仅由教师一个人提出来(过去我正是这样做的),而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来。  于是,我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为自己所热爱的班集体提出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班应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学生还提出了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两年,同时又决定为自己的班集体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并设计一系列标志。  为什么我要给班集体取一个名字并设计标志呢?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班变得“有意思”一些,让孩子们觉得“我们的班就是与众不同”,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的。所谓“情趣”所谓“浪漫”,都在这种种“与众不同”之中了。  更何况,我把确定班名、提出班训、创作班歌、构思班徽、绘制班旗的过程,引导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统一的过程。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并通过“班名班训讨论会”、“班徽班旗图案展评”、“班歌歌词朗诵会”、“最佳班级标志评选”等主题班会,充分调动每个人关心集体的热情和创造精神。  班名:“未来班”。这是在“方志敏班”、“海迪班”、“希望班”、“奋飞班”、“雄鹰班”等几十个班名中,同学们经过反复比较讨论后选定的。最初这个班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一年后,小平同志发表了“三个面向”的题词,我们的班名又增添了新的含义: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我们把“正直”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做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格。“团结”是对整个班集体的基本要求而言,我们希望班集体充满真诚和睦、互相友爱的温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面向未来培养多种能力,于是,同学们在班训中明确写上“创造”。  班徽:由红日(上半圆)、大海(下半圆)和中间的“V”字形构成的图案。上半部的红日,象征着可爱的祖国如日初升,充满生机;下半部的大海,既象征着知识的海洋,又隐喻我们宽广的胸怀。中间的“V”形图案,既像凌空的海燕,象征着我们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在知识海洋上,在人生的风浪中展翅翱翔、英勇搏击;又像打开的书本,象征着我们对科学不懈的追求;也像初绽的幼芽,象征着我们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还像英语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象征着未来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班徽图案由朱红色(红日)、蔚蓝色(大海)和金黄色(V)组成。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调和成无数其他色彩,这象征着我们现在学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只要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多种能力,那么,今后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创造的财富将是无限的。整个班徽呈圆形,象征着全班同学的真诚团结。班徽下半部为W、L、B三个字母,这是“未来班”的汉语拼音缩写。  班旗:印有红日海燕图案的红旗。把班徽图案经过简化(保留红日和海燕的轮廓),用金黄色的丝绸织在鲜红的旗帜上,便成了“未来班”的班旗。  班歌:《 唱着歌儿向未来 》。歌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我修改定稿后,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谱曲。谷建芬同志收到歌词后再请她的老搭档、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修改,最后为“未来班”谱写了班歌《 唱着歌儿向未来 》,歌词如下: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老师同学多友爱,心灵纯洁似大海,勤奋学习身体壮,未来之花校园里开。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圆明园烈火永不忘,雨花台热血胸中澎湃,先烈战旗接在手,我们是奋发的新一代。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比高山,比大海,比不上我们对祖国的爱,今朝同唱理想歌,明日报国创未来。  同时我和孩子们还确定了我们的班训、班歌、班徽、班旗。  当然,“未来班”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标志,而首先是一种内在的集体追求;因此,学生们在确定目标、设计标志后,便把成立“未来班”作为一个集体的奋斗方向。大家为之还订了一些具体的条件,由于目标明确,因此一时间班内风貌明显优于过去,大家在各方面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整个集体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  ------------  形成班级管理独特的基本模式  ------------  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班”渐渐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基本模式——  1. 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未来班”的班委干部都是自愿报名,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到了毕业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担任过班干部。这种学生干部制度,体现了学生高度自觉的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各种创造能力和奉献精神。  2. 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未来班”的每一个学生小组都是由五六位学生组成的有利于全面竞赛的综合性小组: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劳动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我在编组时,尽量考虑“人才”(学习、体育、文娱等方面)的和谐搭配,使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条件尽可能公平统一。实践证明,这种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既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凝聚力的产生、上进心的培养、互助精神的发扬,更有助于整个班级集体主义向心力的形成和进取创造精神的激发,使班集体充满温暖和活力。  3. 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除了统一组建的学生综合小组外,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未来班”还有不少课外兴趣社团:“凌云”文学社,小发明组,集邮小组,学生记者组,小剧团,“攀谈社”,小篮球队,小足球队等等。这些兴趣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午间、周末、星期日或节假日等课余时间。  4. 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未来班”先后与乐山市五通桥中学、成都十二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班级结成友谊班,把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思想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增强班级教育;同时,让学生在与友谊班的交往中增长社会知识,扩展胸襟视野,培养社交能力。  5. 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在班级内部有意识地创设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物,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使用,这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未来班”,服务性工作都是学生们自愿承担的。每天早晨,教室里保温桶里的开水总是同学们抢着灌满的;课间休息时间,小书柜里几百本书,同学们随看随取,看完后放回书柜,从来没有丢过一本书;讲桌上、窗台上的盆花,不时有同学松土浇水,一年四季,鲜艳芬芳。  6. 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未来班”的口琴乐团是颇具特色而全校闻名的。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演奏者。学生进校第一天,我便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必备一支口琴,口琴乐团便这样自然组成了。我常利用班会课或其他课余时间教学生吹奏口琴。到了初三,我班的口琴乐团已初具规模,除了大多数学生的口琴之外,还有两名小提琴手和十来名手风琴演奏者。  7. 独立主编的《 未来日报 》。《 未来日报 》是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编“出版”的手抄报。从“未来班”正式成立之日起出第一期,以后每天按时“出版”,星期日、节假日也不中断,直到毕业。《 未来日报 》的统一要求有:(1)一律四开大小。(2)报头必须有班名、班训、班徽图案、主编姓名、期数和“出版”日期。(3)报纸的所有内容均是主编一人撰写,不得有一点转抄。(4)排版、抄写、美工等也由主编一人独立完成。《 未来日报 》确实体现了学生集体观念与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  8. 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便由值日生写每天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有两个基本要求:(1)认真按时完成,不得有缺漏。(2)忠实记下班上的各项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班内当日发生的各种大事或变化等等。  以上这些做法,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20多年前,它们却显得很有新意,甚至可以说富有创造性。  从初一到初三,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当初学生们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基本达到,成立“未来班”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在1984年1月1日这一天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班”成立大会。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唱起了班歌,宣读家长的贺信,老师致辞,同学们互相祝贺勉励,大会还通过了将收到的一笔家长贺款捐赠给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处的决定。最后,同学们表演了自己编写的三幕话剧《 相会在未来 》。  第一个“未来班”毕业以后,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在初八七届一班建设第二个“未来班”。  ------------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  应该说,未来班的确是非常纯洁的;或者说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愿望,让《 青春万岁 》里的中学生风采在我的班上得以重现。  更重要的是,未来班实验让我第一次对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今天看来是那么不成熟,但毕竟是我自己从教育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个观点当然不是我的原创——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但我在这方面却有着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和切身体验。  刚参加工作时,我眼睛里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思想品德,都需要教师去传授、培养、灌输、塑造。其实,不只是我,不少教育者也往往视学生的心灵为未开垦的处女地,而总想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播种、耕耘、收获。于是,说教式教育产生了,总是企图在学生“空荡荡”的思想容器里注入些“美好的思想”。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过度疲劳患上神经衰弱症而住进了医院。有一次,学生们到病房来看我,一位女生对我说:“李老师是累病了的,同学们都很难过。其实,李老师完全可以相信我们,好多事我们自己都可以做的。”学生们的懂事让我欣慰,他们对我的关心更让我感动,但从这几句话中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的不足:我大大低估了我的学生!就组织能力而言,连一群小学生都可以自己组织一场足球赛!而如果说到思想品德,尽管他们还处于成长过程中,但他们的心灵也绝不是一片空白。至少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固有的美德因素,因为从幼儿园起,他们就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良好教育;到了初中阶段,即使是品德再恶劣的学生,其心灵中也有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绝不是一块处女地,而是一片已经或正在生长着美好幼苗的肥沃田地。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因此,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首先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克服缺点。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他甚至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呢?实践告诉我,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并自觉地将它巩固和发展,以逐步战胜自身的缺点。  “未来班”有个男生韩小军,在初一、二年级时,让许多老师头疼:课堂纪律较差,常常说话打闹,当然也有安静的时候——打瞌睡;学习更是懒散,我多次留他补作业,直到天黑;他的成绩当然很差。我多次找他谈心,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家访,这些都收效甚微。但我发现他有个很可贵的品质:劳动极为踏实,从不耍滑头。于是我多次在班上表扬他这个优点,同时又惋惜地对他说:“唉,要是你在学习上也敢于吃苦就好了。”劳动技术的老师也经常问他:“韩小军,你劳动这么出色,你的学习怎么样呢?”另外,他爱好无线电,但他家里极为反对,不准他订《 中学科技 》,我对他说:“我支持你爱好无线电,《 中学科技 》就订在我这里吧。但是,你的学习很差,肯定会影响你这个爱好……”这一切,显然触动了韩小军的心灵,渐渐地,在学习上他明显地刻苦起来,早起晚睡地学习,课堂纪律也进步了,最后,从未来班毕业时,令人惊讶地考上了重点高中。他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巨大变化,是足以说明学生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战胜自己的缺点的。  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自己的优势,并保持、发展这种优势,不断自觉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这是思想教育的艺术所在,真正掌握这门艺术,需要终身的探索和奋斗。  ------------  班主任的苦与乐(1)  ------------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尽之趣,却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得到的。明代学者章溢早就说过:“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2
做最好的老师-3
做最好的老师-4
做最好的老师-5
做最好的老师-6
做最好的老师-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